非税收入情况汇报范文

时间:2023-11-29 03:18:39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1

【关键词】非税收入内容;上缴要求;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非税收入管理的基本内容

1.非税收入及高校非税收入分类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财政资金范畴。是指除税收以外,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各级政府公共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政府非税收入。高校非税收入主要为行政事业性收费,一般包括各类学费、住宿费、报名考试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等。

2.高校非税收入的上缴

高校非税收入原则上均应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因所属执收单位级次多、分布广、情况复杂或存在异地结算等情况,直接缴入财政专户确有困难的,可以由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由市级财政局为其所属执收单位开设市级财政汇缴零余额专户。

收费时开具非税收入专用收据,按规定每日汇总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并在银行营业终了前,将资金、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非税收入专用收据匹配后交银行网点办理缴款。当时收入低于500元的,可以与次日收入一并汇缴,但2日内必须汇缴并交银行办理汇缴。

二、高校非税收入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严格按规定使用非税收入账户

规定要求非税收入应直接缴入财政专户,不得通过收入过渡户或基本账户收取非税收入后再上缴财政专户。实际操作中有些收费项目需要通过过渡户暂存后转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例如高校对外出租房屋取得的租金收入。商户缴纳当年的租金是按照合同分期收取,开具税务发票,先交税,净收入汇缴到财政专户。为了明确高校收入,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商户开具支票或汇款,收款单位只能写高校名称,不能由商户直接汇入某某财政局。因此只能将收取房租的非税收入先存入基本账户,上缴时再由基本账户缴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此种情况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制定文件进行修订,根据现实情况建立与税务的联动机制、捋顺收入上缴顺序,从技术上克服缴费滞后的瓶颈。

2. 无法及时将收费资金上缴财政

规定要求收费时开具非税收入专用收据,按规定每日汇总开具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当时收入低于伍佰元的,可以与次日收入一并汇缴,但2日内必须汇缴并交银行办理汇缴。高校新生采取统一时间集中报到方式,报到当天部分学生使用POS机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缴费成功后现场开具非税收入专用收据。等学生集中报到结束,高校根据开出的票据与POS机收取的费用核对,核对无误后才能开出缴款书将收入交到非税收入账户。由于新生报到涉及教务处、学生处、招生考试办等相关部门,POS机现场收费当时开出缴款书当时上缴非税收入账户,操作无法完成。由于高校学生众多,日常零星收费,如果也是每收一笔费用当日或次日上缴财政,操作也有困难。此种情况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制定文件进行修订,在收费时间上给予保证,确保收费资金及时上缴财政。

学校与银行、财政三方缴费时点入账时点不能同步,专用收据开具日期和一般缴款书开具日期相差一天,如果按规定当天缴入账户,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与银行的联动机制,从制度、技术上保证缴费通道的畅通、高效、及时。

3.无法将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准确上缴财政

政府非税收入包括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政府非税收入。其中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指税收和非税收入产生的利息收入。规定指出各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并对所属执收单位的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实施管理和监督;执收单位负责本单位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地缴入市级财政专户或市级财政汇缴零余额专户。实际操作中,有些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无法准确计算上缴。例如高校对外出租房屋取得租金收入产生的利息。由于收取房租的非税收入按合同要求收取、开票缴税。租金先存入基本账户,上缴时再由基本账户缴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基本账户中除了房屋租金以外,还有其他资金,银行利息是基本账户中所有资金产生的利息,不能单独准确计算所属房屋租金产生的利息。

三、结语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2

我国财政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是非税收入。2008年以后,贵州省开始对非税收入的收缴工作进行改革,按照先在一些地区搞试点,根据试点的经验逐步推广的方式,来实现非税收入收缴工作的改革,逐步规范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工作,各地区按照省财政部下达的征收管理要求,并结合本地特色,制定了既符合省财政部要求,又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征收管理制度。在2009年以后,贵州省开始在一些非税收入收缴单位开展大集中管理的收缴方式,使得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进一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的状态,在这些集中管理的单位建立了以“收缴单位开票、银行收款、地方财政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但一直以来安顺学院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都是采用手工账的形式来完成,不仅效率低下,也不利于非税收入征缴工作的进行。

一、传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缺点

1、票据管理困难

由于传统的非税收入收缴工作采用了传统的手工票据,虽然是从市财政局统一购买,但在票买回来以后,没有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无法实时监控票据的使用情况、剩余情况,对于使用情况、剩余情况的清理,需要翻阅所有票据进行统计,花费工作人员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传统管理方式下对于票据的领用、出入库管理也并不理想。

2、手工开票效率低、出错率高

非税收入票据的管理要求每张票据都要有明确的使用说明,即使是作废票据,也要做清晰明确的记录,且所有票据不得丢失。采用了手工开票的形式,不仅开票效率低,还经常由于手工书写的问题,导致工作人员不得不采用作废的方式对票据进行处理,然后又要重新手工完成作废票据的记录,在反复开票记录的过程中,浪费了较多的财政非税收入手工票据,扩大了收缴成本,同时在时间要求紧的情况下,手工开票形式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3、集中汇缴数据准备困难

手工开票方式下,没办法一次性完成集中汇缴数据的制作,必需逐张单据、逐个项目的统计,经常是几个人,花费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小批量的集中汇缴数据准备工作,有时即使数据准备完成,但发现数据有误,又得花大量时间精力来更正。在集中汇缴数量较大时,这种管理方式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都使得集中汇缴数据准备极为困难。

4、难以快速完成统计查询工作

传统管理方式下,对于数据的统计查询是通过翻阅大量的手工单据、使用计算器逐条计算出来的,这种统计方式因为经常翻阅手工单据,不利于手工票据的保存归档,且由于人工参与了大量计算,要求工作人员极度仔细来完成,即使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难以保障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的优势

作为安顺市一所本科院校,学院从使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以来至今,与之前的手工汇缴、手工统计相比,凸显出下列优点。

1、改变票据入库申请单的审核方式

不再需要填写纸质申请单,而是在系统中完成入库申请的审核与审批;同时在审核通过以后,系统自动生成入库信息及票据信息,为后面票领用及开票时直接调出票据信息提供了基础信息,这在原有业务流程的方式下是通过手工翻查票据来完成的。优化了票据入库及信息保存的方式。不再需要票据管理员整理库存票据清单,而是由系统直接显示可领用票据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票据信息的准确性;领用的票据是通过在系统中选择的方式来实现,避免了人工填写领用单易填写出错的情况;在票据领用单的审核上,增加了票据管理员审核的流程,使得票据的领用更为严谨规范,便于票据管理员从大局上掌握和安排票据的使用申请情况,同时整个领用申请的审批不再采用纸质申请单的模式,节约了材料,且审批不通过时,系统可将各审批环节的意见准确地传递给开票员,便于工作的开展。在审批环节结束以后,系统可直接生成出库单,并更新可领用票据信息,实现了库存信息的实时更新与管理。

2、工作效率更高

首先,由系统直接显示缴款项目及缴款金额,免去了开票员翻阅纸质文档查询缴款项目及金额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采用了机打的形式来打印发票,提高了打印的准确性,也解决了手工开票效率低、易出错的问题。

3、报废流程更加完善

通过系统实现错误票据的报废流程,提高了票据报废的准确性。其次,再造业务流程采用了开票员输入票据信息以后,由系统保存票据信息并采用机打的形式来打印发票,提高了打印的准确性,同时解决了手工开票效率低、易出错的问题。由系统实现对报废票据、重打票据的信息管理,更加准确高效。

4、优化集中汇缴一般缴款书的制作过程

不需要一张单据一张单据的手工查询、手工统计的过程,极大地改进了集中汇缴一般缴款书的制作过程,同时也增加了集中汇缴一般缴款书的准确性。大部分的汇总、核对工作交由系统来完成,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提高了已到账情况列表的准确性。在需要查询的项目收入选择上,由出纳员直接在系统中选择,提高了工作的方便性。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3

一、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未按独立易原则进行将面临税务调整

698号文与财税[2009]59号及国税函[2009]601号一样都是追溯到2008年1月1日,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实施的生效日期为同一天。这是自《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国税总局发文已形成的一道风景线,凡涉及到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法规都清一色与《企业所得税法》同时生效。笔者认为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后期各地税务机关的后续税务管理,同时也是对前期因相关配套法规未能及时颁布到位的完善,对前期一些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立法精神的所谓规划和安排进一步规范和认定,以还纳税人税务环境一个公平。

698号文在开篇定义什么是股权转让所得后,就首先在第二条明确规定非居民企业在股权转让后如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其应自股权转让合同、协议约定的股权转让之日起7日内,到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该居民企业所得税征管的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转让方提前取得股权转让收入的,应自实际取得股权转让收入之日起7日内到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对未按上述规定按期如实申报股权转让所得的非居民企业,其主管税务机关将有权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此处精神与国税发[2009]3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第十五条规定是相通的,国税发[2009]3号文第十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未依法扣缴或者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非居民企业应于扣缴义务人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之日起7日内,到所得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总局在此处再次重申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通知规定,非居民企业向其关联方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其转让价格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调整。境外投资方(实际控制方)同时转让境内或境外多个控股公司股权的,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应将整体转让合同和涉及本企业的分部合同提供给主管税务机关,如果没有分部合同的,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被整体转让的各个控股公司的详细材料,准确划分境内被转让企业的转让价格。如果不能准确划分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选择合理的方法对转让价格进行调整。此处不得不提醒非居民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时其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应十分的谨慎。如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将面临税务机关的调整风险,非居民企业应及时作好自我检查并作好相关情况说明、及时补缴相应税款及滞纳金以规避风险。

二、股权转让价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的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

698号文规定非居民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是指非居民企业转让中国居民企业的股权(不包括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买人并卖出中国居民企业的股票)所取得的所得。其股权转让所得公式如下:

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股权转让价-股权成本价

其中:股权转让价是指股权转让人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性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股权成本价是指股权转让人投资人股时向中国居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

但698号文规定非居企业股转让时,其被投资企业如有未能分配的利润和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权转让人随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不得从股权转让价中扣除。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之前,非居企业的股权转让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财税[1997]71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通知》的规定有所不同。财税[1997]71号文当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转让其拥有的企业的股权或股份所取得的收益时其股权转让价包含被持股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或税后提存的各项基金等股东留存收益的,且股权转让人随转让股权一并转让该股东留存收益权的金额,属于该股权转让人的投资收益额,不计为股权转让价。”而698号文规定不得从股权转让价中扣除,其主要是由于当时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而《企业所得法》实施后,上述对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的规定已经取消。但股权受企业在股权受让后,取得被投资企业分配股息红利时,其被投资居民企业将又依企业所得法的规定代扣代缴股息企业所得税,这样,被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将必定产生重复纳税!

三、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情形有三种,币种确认看首次

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按期股权出资情况不同将会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境外投资者一次性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境外投资者如一次性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其股权转让所得计算应以非居民企业向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投资时或向原投资方购买该股权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转让成本价。

第二种情况,境外投资者多次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境外投资者如果存在多次投资的,以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以加权平均法计算股权成本价。

第三种情况,境外投资者多次、多币种投入或购买股权的,境外投资者如果多次投资时币种不一致的,则应按照每次投入资本当日的汇率换算成首次投资时的币种。

从上述三种情况看,意味着境外投资者的股权转让都不能完全根据股权转让时的币种确认转让收入。也就是说第二种、第三种情况将面临不同币种之的换算。同时笔者认为更为复杂的是第二种,当境外投资者存在多次投资时,其以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币种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以加权平均法计算股权成本价,将更发复杂。股权转让者在计算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时,不但是要取得历史的投资记录,还在查询历史不同币种之间的汇兑汇率。其工作量将可想而知。

如:萨摩亚投资者A公司于2007年1

月投人中国居民企业B公司美元现汇200万美元,投入当期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7.8087。5月投入B公司欧元现汇50万欧元,投入当期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10.4999;2007年10月投入港币现汇250万元,投入当期港币对人民币汇率为1:0.96830该公司经审验后的注册资本折合人民币金额是200×7.8087+50×10.4999×250×0.9683,即2328.81万元。2009年12月萨摩亚投资者A公司将转让给境内投资者C,其转让价款为人民币5000万元,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6.82850由于首次投入资本时的向种为美元,则股权转让价和股权成本价以美元计算,境外投资者A公司股权转让所得计算如下:

首先考虑将不同期间的欧元、港币外汇折算为美元的汇率:2007年5月欧元兑美元汇率=770.55/1049.99≈0.7339。2007年10月美元兑港币汇率=751.08/96.83≈7.75670由于2009年12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8285,计算股权转让价=5000万人民币/6.8285=732.23万美元。

股权转让成本:第一次为200万美元、第二次为50万欧元/0.7339=68.13万美元、第三次为250万欧元/7.7567=32.23美元,合计为300.36万美元。股权转让所得=732.23万美元-300.36万美元=431.87万美元。股权转让应纳所得税=431.87万美元×10%×6.8285=294.90万元人民币。

四、滥用组织形式的认定,须层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

698号文在第五条规定,对于境外投资方(实际控制方)如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如果被转让的境外控股公司所在国(地区)实际税负低于12.5%或者对其居民境外所得不征所得税的,应自股权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将向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六项资料的义务,之所以须要非居民企业在股权转让后30日内提供六项资料,其主要目的是主管税务机关通过资料进评估判断,境外投资方是否存在有如通知第六条规定的,境外投资方(实际控制方)通过滥用组织形式等安排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且不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规避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情形,如有上述情形主管税务机关认为不合理或存理通过滥用组织形式等安排间接转让居民企业股权的,其认定并不是由主管税务机关决定,则是须层报税务总局,由税务总局审核后可以按照经济实质对该股权转让交易重新定性,才可否定被用作税收安排的境外控股公司的存在。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业界对各地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关注将得到限制。即税务机关的对非居民企业的股权转让是否有滥用组织形式等安排并不是由主管机关直接认定,而是层报到总局,只有经总局审核后,其主管税务机关才可按照经济实质对该股权转让交易重新定性。这一程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充分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五、强调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应及时履行资料申报义务

698号文分别在第五条、第八条、第九条多次强调,非居民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进应尽资料告之义务。

(一)境外投资方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给境外控股公司,其所在国家(地区)存在低税或免税的,应履行6项资料申报义务。

(二)境外投资产同时转让境内或境外多个控股公司股权的,应将整体合同及分部合同一同报送义务。

(三)重申非居民企业跨境重组的资料备案义务。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4

关键词:保税区;外汇业务;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41-03

近年来,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进口汽车落地税政策的逐步实施,特别是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滨海新区的决策后,滨海新区内以保税区为代表的特殊经济区域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无论从经营规模、品种还是经营模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外汇管理角度讲,天津港保税区获得经营权的企业在经营非保税进口业务时已经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外汇监管模式――不限制购汇、实行核销监管。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保税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保税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保税区经营权企业的经营与外汇监管尚处在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新、发展阶段,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问题比较多,仍存在着相对突出的矛盾。

一、四点矛盾

(一)经营权企业办理外汇业务的迫切需求与外汇行政许可、管理规定的缓慢出台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授与保税区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后,外汇管理针对性办法或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企业经营与外汇监管操作缺乏政策支持。从外汇局的角度来看,目前可执行的政策依据仅有相关部门的经营权文件、外汇局的简化进口付汇核销手续文件中的一款,虽然我们制定了辖区的外汇监管办法并向天津分局报备后执行,但是对于执行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缺乏权威性的依据及行政许可,特别是对违规行为难以界定及处理;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对相关政策无从了解更缺乏理解,外汇局与企业的操作都存在困难。

(二)一家企业与两个经营身份、两种监管方式之间的矛盾

一家保税区企业可以同时经营保税业务与非保税业务、一家企业经营的业务要受两种不同方式的监管,单纯的从货物流或是资金流上都难以对业务范围界定,两种业务数据区分困难、统计数据失真。如果单纯从海关业务上定义,非保税业务是指保税区进出口企业办理进出口报关时,向海关缴纳关税并取得报关单的业务。结合资金的流动、从外汇监管角度看实际业务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税区企业进口付汇,自理报关,然后核销,形成典型的非保税业务;二是保税区企业以本公司为经营单位报关后把报关单据交给区外企业,由区外企业办理经营单位与付汇单位不一致的进口付汇核销手续,保税区企业收到外汇再凭电子底帐对外支付从而形成保税业务;三是由区外企业直接报关,但是保税区企业凭区外企业的进口报关单据办理经营单位与付汇单位不一致的付汇核销手续,从而形成了非保税业务。我们现在的监管模式是对取得经营权后的保税区企业经营的新增非保税业务(上述第一、三种业务模式)实行核销制度,而对保税区企业原有模式经营的认定为保税业务(上述第二种业务模式),仍按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监管。

(三)跨区域、多方物流的复杂性与外汇资金流与管理方式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滨海新区内有多种海关监管特殊经济区域:如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空港物流保税区、保税港等。随着现代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介入已改变了传统物流模式下购销双方直接交易的简单模式,导致国际贸易货物流与资金流不对应的现象发生。这种涉及多家企业、多种经济区域的国际物流配送流程,对现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中“一一对应、逐笔核对”的真实性审核原则提出了挑战。保税和物流企业多为贸易型企业或仓储企业,做非保税业务结合其或仓储功能,尤其贸易环节中再出现其他保税企业,其物流和资金流更无法一一对应,增加了付汇环节甚至导致付汇核销困难(案例1、2所示):

(四)企业经营身份及业务的灵活可变性与外汇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因为企业具备双重身份,同时可以经营不同监管方式下的两种业务,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自行选择业务方式甚至根据市场及个体情况发生调整的,但是对于外汇监管部门来说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具备事后自动调整功能的。特别是取得经营权企业的非保税业务结合“付汇单位与经营单位不一致”的进口付汇业务后,保税区企业经营进口业务可能交换甚至交叉混合使用两种身份,也可能对预期的保税或非保税业务进行变更操作,还有可能不改变报关方式仅通过资金流的变化导致业务性质的变更。以保税区某世界500强的专业物流公司为例:目前经营的业务多为按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区内企业向区外销售货物,货物不进入保税区直接在区外报关进口的”。该企业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其原有经营的业务仍在区外报关,但是有自主报关及其他企业报关两种选择,同时也有付汇方式的选择:预付,托收,开证,凭电子底帐。核销方式也有多种选择:以收汇形成保税业务无须再办理核销或以自己或其他单位的报关单核销形成非保税业务到外汇局办理核销。从理论上讲,既然赋予了企业经营的权利,就不应该干涉企业的合法经营,但是企业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对外汇监管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二、五种不良影响

(一)政策滞后导致外汇局具体操作的法定性、权威性不足

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赋予保税区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后,商务部及海关等职能部门都对企业发放了相应的证明文件,明确规定了权利与义务,但外汇部门并没有专门的配套政策、具体操作办法。企业经营中的问题与矛盾容易集中在外汇局,造成基层外汇部门的工作被动;此外,在实际操作中的业务处理、答疑及对企业付汇核销的要求不具备权威性及法定性,受到经营者的质疑。

(二)创新业务不能得到充分发展,限制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外汇核销政策几乎固定了物流业的模式,使有些业务模式无法操作或付汇核销环节增多(如案例1、2),有些业务模式由于资金流环节增多导致企业的费用增加及资金流转速度放缓;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非保税业务时无章可循,影响了多方物流及跨经济区域物流等创新业务的发展。

(三)对传统的保税业务外汇管理形成事实冲击,不得购汇支付的限制形同虚设

保税区企业取得外贸经营权后,可向外汇局申请进入“对外付汇进口单位名录”(外汇局在名录系统上标注只限非保税业务),意味着企业享受到和区外进出口企业相同的待遇,付货款时可以到银行直接付现汇,也可购汇支付(保税区企业做保税业务不得购汇支付)。企业要事先确定其业务性质是保税业务还是非保税业务,外汇指定银行根据有效商业单据决定是否允许其购汇支付。实际上企业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如保税区企业以预付货款形式购汇支付进口一批货物,如果市场销售情况良好,需求旺盛,企业会直接一次通关进口;反之,企业会先将货物存入保税区,等市场转好后再通关出区,这样就形成了购汇经营保税业务。限制购汇、不实行核销的原有保税区外汇监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挑战。

(四)增加了外汇监管的难度,监管效率下降

目前进口核销系统是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按企业代码采集外汇收支信息来完成进口核销工作的,由于业务不易区分及可变化的特点,使保税和非保税业务的数据一并进入核销系统且无法自动进行数据剥离,主要依靠手工区分处理,使核销系统的逾期未核销数据增加、贸易统计数据失真、外汇管理工作陷入被动,进一步增加了进口付汇核销贸易真实性审查的难度。

(五)增加了重复购付汇的风险

保税区企业经营保税业务,用现汇以预付货款、托收及信用证形式对外付汇,货物进保税区,海关出具保税区进境货物备案清单。由于保税区企业经营保税业务不核销,没有任何部门对保税区进境货物备案清单进行有效监督核注。此后,如果该货物以本公司或区外一家企业名义报关进口,此时区外企业既可以凭进口货物报关单向保税区企业付汇,又可以凭保税区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和进口货物报关单直接向国外付汇,进而有可能形成二次对外付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只保税区企业本身存在重复付汇的可能,区外的企业也有条件利用这一漏洞再次支付同一笔货款,为不法企业逃骗汇提供了渠道。

三、四点建议

为加强对取得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的外汇监管,便利和促进企业经营,建议:

(一)对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进行完善,制定统一的保税区企业经营非保税业务的外汇管理操作规程

一是明确监管模式,核心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线或二线管理问题,核销或不核销问题、全核或部分核问题。我们建议坚持二线管理、非保税业务放开购汇、部分核销的原则,条件成熟时逐步试行取消核销。

二是明确非保税业务定义、范围:非保税业务应当是企业依法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后,以本企业为经营单位在保税区外报关进口并按规定缴纳关税、货物不进入保税区的业务,其中区内企业向区外企业销售货物而货物不进入保税区的进口业务不得由区外企业收取外汇,应当由经营权企业办理购付汇及核销手续。

三是制订实施细则,特别是货到汇款以外的结算方式对单据的要求、经营身份转变导致业务模式变更的程序、对保税业务数据区分及处理流程。

四是明确经营权企业的权利、责任与处罚。只有明确了企业权责罚,外汇监管的严肃性与合规性才能体现,企业的经营才能顺畅,外汇的监管与查处才能有法可依。

(二)在滨海新区试点多方物流、跨经济区域业务外汇监管改革,在及时报备的前提下享有对新业务的试点审批、监管权

滨海新区内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空港物流保税区以及保税港等多种特殊经济区域并存,随着跨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国内物流加快发展,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和结算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物流和资金流越来越复杂。为了简化付汇手续、减少付汇环节使企业资金充分利用,有必要对跨经济区域及多方物流业进行外汇监管的研究,进而逐步完善跨经济区域及多方物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目前国家已确定滨海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客观上具备了试点的条件。

(三)不允许涉及保税区经营权企业“付汇单位与经营单位不一致”的付汇核销,要求必须实际使用经营权,减少不确定性、避免外汇风险

经营权企业经营不入区保税的进口业务时:(1)由经营权企业在区外直接报关进口的,应当依照“境内不得以外币计价结算”的规定,向境内企业收取人民币,不得收取外币;区外企业不得凭经营单位为保税区企业的“经营单位与付汇单位不一致”的报关单购付汇向经营权企业或境外支付,由保税区经营权企业按照非保税业务办理购付汇及核销手续。(2)由境内企业直接报关进口的应当按照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向保税区企业或境外购付汇并办理相应的核销手续;保税区企业不得收取人民币,如果收汇后需要向境外支付的,严格按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操作,不需要也不允许保税区企业使用经营单位为区外企业的“经营单位与付汇单位不一致”的进口报关单办理对外付汇核销手续。

(四)有效利用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提高监管效率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5

(一)进口环节价格瞒骗引起税负变化的分析

价格瞒骗是对进、出口货物进、销价格的歪曲和背离。价格瞒骗对税收的影响,包括海关关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以及相关税种的税款在海关与税务部门之间分配的问题。出口环节的价格瞒骗相对较为简单,由于大多数商品不需缴纳关税,所以出口环节的价格瞒骗行为多为了获得额外的出口退税好处或减少所得税的缴纳。进口环节则相对复杂,价格瞒骗不仅影响进出口环节海关关税的征收,而且对后续国内流转环节所涉税种均有连带性影响。

理论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国际国内市场都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商品的价格是较为透明和公开的,利润空间是相对一致的,那么商家之间利润竞争的空间又在哪里呢?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企业运营成本是一方面,但更为突出的则是税负的多寡。以跨国公司为例,其在世界各地设立工厂,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避税,将利润从高税率国家转移到低税率国家,获取更大收益。综上所述,分析企业瞒报的原因应以企业经营为出发点,整体分析企业负担的进口环节税和国内税,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企业偷逃税款的原因。

1.价格瞒骗对关税的影响

关税的计税依据,按照《WTO海关估价协定》以货物的实际成交价格为计税基础,即关税=成交价格×关税税率。因消费税适用范围有限,为便于分析,这里忽略消费税的影响,设进口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为a,瞒报价格为b,该进口商品在境内加工、流转后在国内市场的售价为c,该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为m(以下表示均同),则:瞒报价格造成关税缴纳的差额为:(b-a)m

2.价格瞒骗对增值税的影响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各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附加值进行征税,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企业进口时应向海关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又称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在国内销售商品时可以从购买方收取以售价为基的增值税,又称增值税销项税额(为买家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进口时缴纳的进项税额在规定内可抵扣其销项税额,故本环节企业向税务局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

如企业正规报关进口,在不考虑损耗等因素对可抵增值税进项数额影响的情况下,海关代税务部门扣缴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a(1+m)17%,销售时企业取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c17%,本环节企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增值税税额为:c17%-a(1+m)17%从资金流的角度分析增值税,企业流出的增值税额为[a(1+m)17%]+[c17%-a(1+m)17%],流入企业的为c17%。流入=流出。即无论是否瞒报,流出企业的进口环节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销售后缴纳给税务部门的增值税之和,等于企业向下一买家收取的销项税。故商品的下一个买家才是增值税的实际承者。这样,通过流转环节直至商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由于最终消费者是不可能转嫁增值税税额的,所以增值税的最终的承担者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所以瞒报对进口企业在增值税税负方面没有实质影响,只是不同程度上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就一定的增值税而言,瞒报影响的只是在税款在海关与税务部门的分配问题。

3.价格瞒骗对所得税的影响

如上分析,企业无论高报价格或者低报价格对于企业在增值税方面的支出都没有影响,但企业负担的关税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所得税。假设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为n,关税税率为m,高报价格企业多缴关税(b-a)m,少缴所得税为高报价格部分(b-a)与高报价格部分所承担的所得税(b-a)mn的和[(b-a)m+(b-a)]n,比较多缴的关税与少缴的所得税可得:在深圳实行的15%所得税率的情况下,关税税率小于17.6%的产品,企业高报价格,总体上都可以获得更多好处;按照全国普通情况33%的税率计算,则企业对关税税率在49.3%以下的商品高报价格都对企业更为有利。同时,高报价格的价格瞒骗往往都伴随着所得税之外更深层的原因。

如果企业低报价格,成本减少,利润增加,理论上要多缴纳所得税,即企业获得的实际收益应为少缴的增值税减去多交的所的税部分。但实际在企业的运作当中,情况复杂的多,企业可以通过多列费用,帐外设帐等多种手法,同样达到减少利润、少缴所得税的目的。相反企业高报价格则一定会引起所得税的少缴,同时可能存在境外结汇、转移资金的情况。这进一步提示海关在严厉打击即报价格形式的价格瞒骗的同时对高报价格的价格瞒骗情况应予以更多的重视,加强与税务和外汇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二)价格瞒骗的原因分析

1.最常见、最普遍是低报价格偷逃关税。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长期存在。从2008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关税税率较高的商品低报价格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国内没有可比市场价格的特殊商品或某些独家商品,这部分商品没有同类商品价格可以比较,难以确定真实价格和行业平均利润,对海关按倒扣价格对其估价也造成难度,所以价格低报问题相对突出。

2.进口高报价、出口低报价逃避外汇结汇。国家为保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长期以来实行外汇结汇制度,企业收入外汇统一强制结汇,必须把外汇结给外汇银行,最后由央行接盘外汇银行的外汇,形成外汇储备。过去因为国内人民币牌价没有和国际接轨,造成外汇汇兑的巨大利润空间,加之外商为转移利润逃避税收往往通过高报进口原材料的价格的方式向境外转移资金。现阶段正值美元低迷,人民币坚挺且面临升值的压力,逃汇的情况越来越少,进口商都主动结汇,兑换人民币。对政府而言工作的重点也应适应新的形式作出相应侧重和调整,不单是逃汇的问题而也应包括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带来的副作用。

3.出口高报价格或进口低报价格,转移外汇入境或将部分款项以人民币在境内支付。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趋势,近期人民币不断升值,大量的外汇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换成人民币等待人民币升值后套利。应特别关注利用结汇制度通过价格瞒骗手段转移外汇入境的情况。

4.出口高报价格,骗取出口退税。这是当前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企业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我国为鼓励货物出口,对大部门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税率为零的优惠政策。出口货物适用零税率不但出口环节不必纳税,而且还可以退还以前纳税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款,这就是所谓“出口退税”的概念。盖有海关验讫章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联>》是企业申请出口退税的必要凭证。所以许多企业在出口时高报价格获得相应报关单用以多骗退税,甚至利用假出口的手段骗取高额的出口退税。

5.跨国企业通过高报价或低报价转移利润。跨国公司大量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定价避税。据一知名会计事务所估计,30%在华跨国公司从未缴纳过所得税,80%的跨国公司漏税,40%亏损外资企业虚亏实营。国家税务总局估算跨国公司每年避税给我国造成的实际损失在300亿元以上。实际上,这种关联交易定价的问题给海关税收同样造成了相当的损失,也是对海关执行按照“成交价格”征税的挑战。

6.出口高报价格,希望以此提高通关效率。部分企业认为海关核查就是让企业多交税,所以他们就相对高报些,希望能加快通关速度。这实际上是对海关工作的误解,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价格水平,不利于海关监管。

二、当前应对价格瞒骗工作的重点

(一)打击进口低报价格

通过对不如实申报成交价格引起的税负分析可以看出,低报价格进口货物是最直接获取非法利益的手段。价格瞒骗主要有以下手法:第一、利用特殊的商业关系进行“洗单”及利用假单证的手法瞒报价格。第二、隐瞒实际应申报的进口费用,主要是隐瞒部分应该支付卖方费用的合同条款、瞒报应计入完税价格的有关费用、瞒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特许权使用费等等。第三、利用近似品名打混水帐的手段低报价格、串报税号。一般在化工、高新产品的进口中比较常见。第四、在进口货物价格当中冲抵以往交易的货款及利用索赔款、退还款的方式低报价格。第五、低报寄售货物的申报价格。第六、利用关联交易,变相平衡抵扣,以此达到低报价格的目的。

(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

我国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采用税款退库方式,但由于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征税行为与退税行为、纳税行为与享受退税行为的脱节,造成骗税行为时有发生,极大地制约了退税效率。出口骗税现象严重,管理存在漏洞。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后,受利益驱动,不法分子从事出口骗税活动又有新的抬头,而且手段从最初的采用伪造出口退税单证骗税转变为将出口货物以少报多、以次充好、以劣报优,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且退税凭证形式都真实齐全的骗税方式,作假环节大都由过去的直接在出口环节作假转向在出口和供货环节作假,甚至转向在生产出口货物的前二道以上环节作假。不少骗税案件都是不法分子通过出口报关、结汇、征税等各相关环节的管理漏洞而造成的。

(三)结合外汇流动趋势,做好进出口监控

过去的价格瞒骗中,最常见的目的是逃避外汇结汇。进出口环节最常用的手法是“价格转移”。通过高报进口骗汇,低报出口逃汇,达到转移非法所得、逃避管制、趋利避险、转移个人财产的目的。人民币利率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当时境外资金混入我国套取利差、汇差,或进入A股市场炒作。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形势发生变化,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导致境外“热钱”在1998年大量抽逃,国内也有部分避险性质的资本逃逸。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日趋成熟,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克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减弱和打击走私、逃骗汇、出口骗退税市场整顿力度的加强,1999年开始我国资本外逃规模大幅下降。

外汇非法入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高报和低报实现。最常见的手段是出口高报,将外汇汇入国内,或进口低报,余款在境内结算,并留在境内。

三、打击价格瞒骗三点思考

(一)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

打击价格瞒骗是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将打击价格瞒骗的工作置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全局出发,抓住重点,堵塞漏洞。

从国家经济整体上考量税收,要做到从整体上管理。现在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在各个部门的衔接上,往往出现问题。比如,在打击出口退税上,应该通过建立电子网络系统,形成部门间工作的合力。首先,国家应尽快完善全国系统的网络管理,在各有关部门从源头上把好出口报关、结汇、征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实现管理信息真正的全网络化,真正在原始单证核对的同时,进行信息核对,从源头上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杜绝真单证、假内容此类问题的出现,切实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增强预防和打击出口骗税的能力。其次,应加强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包括税务、海关、外汇、外贸等部门的职责范围、权力、义务、责任等制度;完善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如审批流程、检查规程,清算规程、财务规范等;产生协调的效果,形成封闭的管理系统。同时应跨部门建立一种预防性监控机制,将部门协作的成效落实到打击违法行为的工作中去。

(二)引入社会审计力量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社会审计、民间审计,已经成为通行世界的一种最为科学及公正的审计制度。尽管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过一些问题,特别是安然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民间审计的诚信危机,但毋庸置疑其仍然是最为科学和行之有效的审计制度和方法。

在海关对价格瞒骗行为核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审计疑难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情况非常复杂,仅仅依靠海关有限的核查力量效果非常有限。现在相当多的企业都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这对海关的核查工作是个有益的借鉴,特别是一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相当高,对于核查工作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深圳海关在90年代初曾与注册会计师有过合作,聘请其对企业进行审计,但当时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使得审计报告的可信性不高甚至为核查工作设置了障碍,现在可能仍然会有一些不尽规范的现象,但不应因此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完全排斥,科学有效地利用民间审计力量实现部分核查功能,仍然是海关在对付价格瞒骗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非常有前景的可行性方案之一,特别是与一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展开合作,将会使海关打击价格瞒骗的工作事半功倍。

(三)完善打击价格瞒骗体制

全面做好打击价格瞒骗工作,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作到对海关工作效果的科学评价。现在考量海关工作好坏的一个最重要标准便是税收任务完成情况,其它工作都相应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工作。如果重进口轻出口,出口环节违法将会造成国家税收巨大的损失。任何单一以税收为评价标准的体系或者税收占有过多权重的评价体系都是片面性的,海关在监管等诸多方面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较直接的税收对国家的整体经济贡献可能会更大,对国家整体收益的贡献更大。例如查获的为骗取出口退税在出口环节的价格瞒骗,实实在在的为国家减少了损失,同直接的税收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国家财政收入。所以海关税收工作的好坏决不能完全依照完成税收任务的数额来考量,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作出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

美国的关税收入占其国家财政收入比例的1%多,其它发达国家此项比例也均比较低,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关税在财政收入的比例也将会是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现期数据,我国政府中央一级财政收入中来自关税的占1/3左右,这一数据同各国的统计的对象是不同的。2007年全国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7584.6亿元,比2006年多收1480.4亿元,增长24.3%。

各国海关的发展都是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形势的过程。2003年3月1日,美国海关正式改组为海关及边境保护局(BureauofCustomsandBorderProtection,即BCP),隶属国土安全部,统管边境执法。原隶属海岸警卫队、移民局和农业部的边境巡逻、移民、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机构一起并入新组建的海关及边境保护局,美国海关的职能进行了相应调整,海关对保障国土安全负起了更重要的责任。

海关十六字方针“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清楚而准确地诠释了海关的总体定位。以海关法为准绳,以为国把关为守则,以服务经济为宗旨,超前思维、与时俱进,海关将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胜强.欧洲共同体海关制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高融昆.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的管理变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黄熠.海关通关管理[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4]南,刘石桥.海关税收管理[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5]海关总署监管司.中美海关举办风险甄别系统研讨会的报告.政研参考[J],2006,94.

[6]海关总署政法司.2005年中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十佳案例[R].2006.

[7][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美]理查德·M·霍杰茨,RichardM.Hodgetts,弗雷德·卢森斯,FredLuthans.国际管理:文化、战略与行为Internationalmanagement:culture,strategy,andbehavior:eng[M].赵曙明,程德俊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美]MichaelH.Lane.国际物流新概念-海关现代化与国际贸易高速公路[M].秦阳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

【摘要】进出口贸易价格瞒骗是指企业为了获取各种利益向海关故意伪报价格的行为。海关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收益,应当和相关部门大力协作,并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同时应建立对海关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动海关自我改革,积极全面地解决价格瞒骗问题。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6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销售退回 核算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及其内容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用指南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解释是: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的事项。其实,要真正理解这一概念,还要对另外两个概念有所了解,那就是“资产负债表日”和“财务报告批准日”。资产负债表日是指会计年度末和会计中期期末。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则是指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通常是指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负有法律责任的单位或个人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的日期。

例如:某上市公司2007年财务报告于2008年2月18日编制完成,注册会计师签署审计报告的日期为2008年4月5日,董事会批准可以对外公布的日期是4月10日,实际对外公布日期是4月12日,股东大会召开日期是2008年5月10日。

根据定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区间是2008年1月1日至4月10日。如果在10日和12日中间又发生了重大事项,则需要对报表进行调整,调整后,如果重新批准报出日是23日,实际报出日是25日,则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期间是1月1日――4月23日。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进一步证据的事项。例如,某公司资产负债表日前售出的产品因严重质量问题而导致全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退回就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调整事项能对资产负债表日的存在情况提供追加的证据,并会影响财务报表的最终报出数据。

(2)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例如,资产负债表日后因自然灾害使企业资产发生重大损失就属于非调整事项。相对于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的发生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仅仅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某些情况,用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估计和决策。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销售退回的会计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销售退回按其发生时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的销售退回,第二类是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的销售退回。因此会计人员在对其进行会计处理时要分情况处理,不可一概而论。具体核算方法如下:

1.对于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的销售退回,如果日后调整涉及损益的,则企业可以直接对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的应交所得税进行调整,同时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会计科目调整报告年度的所得税费用。会计分录为: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费用。

2.对于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的销售退回,企业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中的收入以及成本,但是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交所得税,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则就不能调整报告年度的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而只能调整发生当期的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上述两种情况的会计处理如下图所示: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销售退回核算举例

华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税率为25%。

2007年10月向东方公司销售一批产品,销售价格是180000元(不含增值税),产品成本为120000元,华美公司已经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2007年12月15日华美公司收到对方通知,东方公司因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要求全部退货。截至12月31日,华美公司未收到货款和退货,并按0.5%计提坏账准备。2008年3月5日,华美公司收到了退回的产品以及退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该公司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为4月20日,期末按净利润的10%提取了盈余公积。假设华美公司已经按税务部门批准的应收账款余额0.5%的范围内计提的坏账准备可以在税前扣除,除应收东方公司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1.假设2008年3月15日华美公司完成了20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即销售退回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则该公司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为:

(1)调整销售收入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0600

贷:应收账款 210600

(2)调整坏账准备余额

借P坏账准备1053(210600×0.5%)

贷P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53

(3)调整销售成本

借:库存商品12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20000

(4)调整应交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4736.75[(180000-120000-1053)×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736.75

(5)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4210.7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4210.75

(6)调整利润分配有关数字

借:盈余公积 4421.0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421.08

2.假设2008年2月15日华美公司完成了2007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即销售退回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此时该公司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除了涉及所得税调整的会计处理和第一种情况不同之外,其他的会计处理均同第一种情况相同,即把上述第四个会计分录改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4736.75[(180000-120000-1053)×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736.75

参考文献:

[1]尹 芳: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几个特殊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2003,12

[2]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社,2006

[3]程明娥: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7

为做好20**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调。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常规性基础工作。汇算清缴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涉外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税款的足额入库,而且关系到吸引外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涉外企业税收基础管理和纳税评估、税务审计以及反避税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各级税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要按照汇算清缴工作规程的要求成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近期,总局已经实现了汇算清缴软件与综合征管软件的数据衔接并下发了软件升级补丁,各级国际(涉外)税收管理部门应牵头负责组织实施,信息中心、税源管理、计划征收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汇算清缴软件与综合征管软件数据接口工作安全进行,共同做好2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

二、加强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做好申报期间的纳税服务。为了配合各地的业务培训和宣传辅导工作,方便纳税人填报申报表,总局今年重新修订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辅导材料》(总局将通过服务器或其他形式下发),从每张申报表的填表目的、口径、栏目逻辑关系和电脑操作作了说明,对每张申报表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提示,并强化了申报审核软件的政策提示功能。各地要加强对基层税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使人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汇算清缴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本领。要通过各种形式为纳税人提供更高层次、更为便捷的服务,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协助他们解决申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填写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做好年终税款的决算申报,提高税法遵从度。

三、核实户管情况,夯实征管基础。税源户籍管理是汇算清缴工作的基础,各地应以全国换发税务登记证的工作为契机,切实摸清辖区内的正常企业、非正常企业和筹建期企业的真实情况,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管的各类信息,保证户管情况统计的准确性,夯实管理基础,堵塞税收漏洞。除按规定可不参加汇算清缴的外,确保其他企业纳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范围。

四、规范工作流程,实现数据共享。为进一步实现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的共享,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减轻基层税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总局已组织开发了汇算清缴软件与综合征管软件数据接口程序,并制定了相应的业务工作流程(见附件1)。各地应重视数据接口程序的应用,加强工作衔接,认真落实前期各项准备事项,严格按照软件衔接业务流程的要求开展工作。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上报总局。

五、严格加收滞纳金,确保申报准确率。为制止滞纳金加收的随意性,确保企业所得税的申报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对企业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应补缴的税款未在5月31日前缴纳入库的,主管税务机关应从6月1日起按日计算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六、注重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增值利用。各地在受理企业年终所得税申报时,要严把申报数据的录入关和审核关,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的各种逻辑性、常识性错误,并防止垃圾数据进入汇缴系统,注重数据质量,确保20**年度上报汇算清缴数据的完整、准确。此外,总局最近编制下发的《20**年度涉外企业所得税基础数据资料》,是在归集、整理、分析20**年度涉外企业所得税申报资料的基础上编印而成的,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可广泛应用于涉外税收管理各工作环节。各地可充分利用汇算清缴信息资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一体化工作运转机制的要求,逐步实现汇算清缴、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和反避税调查工作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企业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非税收入情况汇报篇8

一、开展非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执行法人所得税制专项检查

现实中目前仍存在不按法人为纳税主体情况,举例如下:北京某技术开发公司设立餐馆(非法人),该公司、餐馆分别由不同税务所征收税款,餐馆企业所得税执行核定征收,该公司查账征收,该公司2009年汇算清缴时没有包括餐馆;北京某集团下设多家分公司,实行汇总纳税。但汇总纳税主体中包含在其他法人单位设置独立账簿,独立账簿列支费用依据为开具其他法人单位名字的发票;北京某局下设多家公益性事业法人单位,出具汇总各事业法人单位企业纳税申报表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告(经询问为税务所要求出具)。

法人所得税制要求以法人为单位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即_因分公司不是法人、总公司是法人,总分公司要汇总纳税;母公司、子公司都是法人,母公司、子公司要分别纳税。所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是单个法人。

为了保证法人所得税制执行,国家税务总局相继颁布了《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747号)、《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21号)、《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这些文件都适用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规定。

对于非跨地区经营纳税人,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法人所得税制,但为了使法人所得税制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建议国家财税部门开展非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执行法人所得税制专项检查,并颁布相应文件,明确非跨地区经营必须汇总纳税。

二、改变征管方式,使满足条件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税率待遇

现实中存在实质满足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因在当年首次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没有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企业上年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无法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税率待遇的情况。举例如下:北京某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27万元、北京某商贸有限公司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10.8万元,经进一步与企业沟通人员数、资产数都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但因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执行25%税率,汇算清缴无法享受20%税收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所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一)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二)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33号)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关于小型微利企业预缴2010年度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85号)规定:上一纳税年度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同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的资产和从业人数标准,2010年纳税年度按实际利润额预缴所得税的小型微利企业(以下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申报时,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等报表的通知》(国税函[2008]44号)附件1第4行“利润总额”与15%的乘积,暂填人第7行“减免所得税额”内。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2010年纳税年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上一纳税年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核实后,认定企业上一纳税年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得按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填报纳税申报表。2010年纳税年度终了后,主管税务机关应核实企业2010年纳税年度是否符合上述小型微利企业规定条件。不符合规定条件、已按本通知第一条规定计算减免所得税预缴的,在年度汇算清缴时要按照规定补缴。

小型微利企业只有在预缴申报、纳税年度终了后两个时点都满足规定,才能享受低税率优惠。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利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规定。众所周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常复杂,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没有消除,很多企业经营环境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小型微利企业年初很难对全年的经营成果准确估计。所以,笔者建议改为纳税年度终了后一个时点判断是否满足小型微利企业税收政策规定,具体可以税务师纳税鉴证报告为准。

三、完善以票控税规定

现实是很多企业成本费用中原始票据不合规,如:票据内容摘要模糊(如办公用品、日用品等)、缺少日期等。 《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但从保障国家税收源泉,体系可操作性出发,我国税务部门相继颁布了与之相关的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票据要求,《关于开展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行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40号)第三条:整治不合法发票的买方市场,是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方面,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和其他凭证,包括虚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均不得用以税前扣除、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80号)第八条第二款: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不得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意见》(国税发[2008]88号)明确加强发票核实工作,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若干具体措施的通知》(国税发[2009]114号)第六条: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管理。未按规定取得的合法有效凭据不得在税前扣除。 但上述规定不够具体,容易引发税企争议,可能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所以,应进一步完善以票控税规定。

四、明确企业税相关税收政策

所得税汇算期间,有些纳税人存在支付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外费用、房地产之外企业“统借统贷”借款、多名义发生业务招待费问题,目前缺乏具体税收

政策,给纳税人、中介机构、基层税务机关带来困惑。

(一)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退休

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强调成本费用扣除相关性,即:只有与本期应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才可以扣除。对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而支付的退休费、医药费、生活补贴、书刊费等,实际上与本期收入不相关,按法理说,不应该扣除。

依据《2009年4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缪慧频副司长企业所得税相关问题解答》:离退休人员如果参加社会统筹,企业在为这些人员支付的医药费、生活补贴、书刊费等,不能在企业列支;如果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企业为这些人员支付的上述费用可以作为企业福利费列支。截止目前,对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而支付的退休费能否税前列支没有相关规定,对医药费、生活补贴、书刊费等支出也仅是缪慧频副司长解答,给现实涉税申报、鉴证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二)房地产之外企业借款是否适用“统借统贷”政策

国家对满足“统借统贷”条件的借款有优惠税收政策,新修订营业税政策后,相关优惠政策继续有效,具体政策如下: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7号)规定: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规定: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统借统还贷款业务,从财务公司取得的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财务公司承担此项统借统还委托贷款业务,从贷款企业收取贷款利息不代扣代缴营业税。以上所称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统借统还业务,是指企业集团从金融机构取得统借统还贷款后,由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企业签订统借统还贷款合同并分拨借款,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向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企业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再转付企业集团,由企业集团统一归还金融机构的业务。

关联方借款没有税收优惠,贷款利息收入全额缴纳营业税,而贷款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规定也很严格。《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和《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了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标准、税前可扣除关联方利息计算方法、应具备的文件资料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的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可见,房地产企业满足“统借统贷”借款利息费用不适用关联方借款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现实中很多非房地产业集团公司存在统一借款情形,但能否适用与房地产企业一致的税收政策不明确。

(三)业务招待费内涵不清楚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规定很严格,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业务招待费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业务交际费用,主要包括业务洽谈、产品推销、对外联络、公关交往、会议接待、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费用。关于在业务招待费的范围上,不论是财务会计制度还是新旧税法都未给予准确的界定。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招待费具体范围如下:(1)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2)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赠送纪念品的开支;(3)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旅游景点参观费和交通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4)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

然而,企业在业务宣传时,将发生餐费、礼品支出,如因洽谈会、招标会发生的会务招待费、发放的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再如药品推销商在推销药品时送给医务人员的笔之类的东西。差旅费中常发生餐费,差旅费指出差旅途中的费用支出,包括购买车、船、火车、飞机的票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及其他方面的支出。会议费中常发生餐费,会议费是指召开会议所发生的一切合理费用,包括租用会议场所费用、会议资料费、交通费、茶水费、餐费、住宿费等支出等。另外,对为招待客户而交的娱乐场所的会费,如高尔夫会费,也应作为业务招待费。现实中有些餐费、礼品支出不好界定为业务招待费,可能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建议国家税务部门出台政策,明确业务招待费内涵。

五、加强新税法知识宣传教育

近年,我国税收政策变化比较大,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三大流转税,而其很多政策之间相互联系,要求国家税务部门应加强新税法知识的宣传教育,也要求纳税人应认真学习税法的变化,2009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反映出有些纳税人没有很好地掌握新税收政策,并不知道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而给企业带来了税收风险。对纳税人忽视流转税政策变化举例如下:

(一)处置固定资产不缴纳增值税

现实中有些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时,账务处理为增加营业外收入,仅考虑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没有缴纳增值税,忽视增值税新政策。对内资企业,缴纳增值税时,需要同时缴纳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而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进而影响了应纳所得税额。

2009年,我国开始执行新的增值税政策,为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即: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非房屋、构筑物类固定资产的进行税额可以抵扣销项税额。同时,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也要缴纳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条例第十条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固定资产,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第四条的规定执行。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物品,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二)炒股获取投资收益不缴纳营业税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很多企业都投资股票、购买基金等金融商品,现实中这些企业对金融商品买卖收益仅考虑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忽视营业税新变化,没有缴纳营业税,影响了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的正确性。

上一篇:金融理论与教学范文 下一篇:药店行业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