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强调:“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对非税收入项目要严格清理,依法规范。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在2011年实现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对于这一全国性的难题,湖南财政人早于2001年就开始探索和推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在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他们不但创造了不少全国第一,而且为我国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
“澧县现象”耀三湘
“非税收入管理,我们常德澧县做得非常好,引起了财政部、省厅的高度关注。”常德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李国清对澧县的非税收入管理赞许有加。
“澧县非税收入征管经验多次在全国、全省推介,已有近60批次全国各地的业内人士来澧县观摩取经。”常德市财政局副局长娄远军告诉记者。
以前,澧县和许多地方一样,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资源收益等非税收入游离在财政管理之外,强化管理势在必行。2004年,该县出台一系列过硬措施,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让所有非税收入全部进入财政部门设立的、执收单位只能缴存而不能开支的“非税收入结算账户”,形成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非税收入管理新机制。对各收入项目,该县非税局建立了项目库,将项目名称和收入标准的审核权限集中在财政、物价部门,堵住了单位和个人擅自设立项目和随意变更标准进行收费的漏洞。如果乱收费,或者随意变更标准,执收单位开票系统就无法打印收据,银行代收系统无法收缴,从而规范了非税收入管理。
强有力的非税收入征管措施,使澧县非税收入应收尽收,收入年年攀新高,已占财政收入半壁江山。纳入财政管理的非税收入从2005年的9855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31980万元,可以说非税收入全部进了财政的笼子。今年一季度入库金额6490万元,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澧县现象”就这样在经济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成为了一张绚丽的名片,“规范非税收入,首先就要涉及到权力部门的利益,率先触动的就是他们盘子里的奶酪,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为民聚财,和谐征收’的理念,把工作做到细处,把事情办到实处,终于赢得了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澧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局长雷元林曾如此感慨。
其实,澧县绝不仅仅是个案,这样的范例在湖南遍地开花。
“去年,我们的非税收入完成5800万,今年上半年,我们的非税收入已完成将近5000万。我们这里主要是捐赠、国土收入以及门票收入,非税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40%。全省上下都是一个做法,包括网络建设。”韶山市非税局局长陈智告诉记者。
“非税征管”看湖南
事实上,为今年上半年财政正增长立下汗马功劳的“非税收入”正是李友志厅长的得意之作。用李厅长的话说,就是“着力构建非税收入管理新机制,在全国率先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踏着六月长沙的热浪,记者来到湖南省财政厅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正逢《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五周年。
“你们来得正好,又有一本关于全面介绍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的书问世了。”湖南省非税管理局局长易继元非常兴奋地对记者说。
一本大块头、装帧精美书籍映入记者眼中。书名为《敢为人先――湖南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纪实》,烫金的四个毛体大字――“敢为人先”格外引人注目。拿起来,沉甸甸的,感觉非常厚实。
翻开此书,书中图文并茂地将湖南非税收入理念创新、机构设立、实施推行的规范之路予以详实记录。在易局长的指引下,我们梳理了湖南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历程:
2001年4月28日,时任财政厅副厅长李友志与时任厅综合规划处处长易继元等人经过多次探讨后认为,预算内、外资金是按照资金管理方式来划分的,如按照收入形式把财政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并对非税收入进行规范管理,则完全可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财政管理的需要。
2001年7月15日,湖南省首个县级非税收入管理局――辰溪县非税收入管理局挂牌成立。辰溪提出非税收入的基本模式为“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
2003年8月26日,湖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规范非税收入是优化经济环境的重大举措,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基石,责成湖南省财政厅要加快立法、成立机构,全省推广。
正是在此基础上,湖南非税收入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出台了全国第一部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副厅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专著;研发并在省市县三级推行了全国第一个非税收入征管系统;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政府非税收入网站;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非税收入研究会……
“回头看,应该说,湖南规范非税收入改革对湖南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它为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公平收入分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源头防治腐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发挥了重要的财政职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湖南经济弯道超车。”易局长对记者侃侃而谈。
从湖南省的情况看,全省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逐步加大。据了解,湖南省2008年非税收入实现739亿元,其中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为487亿元,占全省非税收入总额的66%。省级财政228亿元,市州(含县市区)511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5倍。
“对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做到依法征收,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统筹安排。我们非常有信心达到全国人大对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要求。”易局长非常自信地说。
湖南非税工作的突飞猛进,不是意味着“费”的提高。省政研室一位研究人士特意强调,“我们这里非税收入的增长并不是多收了老百姓的钱,而只是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钱给统了起来。”而财政部门能创造性这样做,冒着“得罪部门的危险”,完全为了替政府聚财,为人民理财。
众所周知,非税收入散落于各个部门,与各个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这部分收入统起来是“容易得罪人的事”。但“湖南财政代表省政府将各个部门的收益科学合理地聚拢起来,为应对危机做好主动作为的功课,这是非常难得的。”韶山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李铁强如是说。
采访结束,易局长再次对记者强调,“湖南非税收入管理能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省人大的大力支持以及财政厅党组的大胆决策至关重要”。
这种在全国率先将非税收入科学合理聚拢起来的精神,正是湖南财政“敢为人先、胸怀全局、主动作为”的鲜明体现,湖南“弯道超车”因此有了更充足的动力。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