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营企业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14 03:53:40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1

摘要:当前,很多在快速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存在领导力发展瓶颈。选用符合发展需要的CEO继任者是民营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其CEO继任计划并没有提上议程,缺少CEO接班人。因此,为了培养CEO继任者,应从获得高层参与与支持、建立管理人才库、确定CEO继任标准、选择候选人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五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 :CEO继任者 民营企业 持续成长

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日新月异。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过了粗放增长的阶段,未来的发展,需要依靠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核心人才引领民营企业走向精细化的发展。然而,国内高管人才是稀缺资源,高管市场也存在着“用工荒”问题。市场经济运行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多是昙花一现。据统计,中国民企平均寿命在2.9年,创业者不能引领企业继续发展。即使创始人带领企业打开一片市场,但创始人的时代终究会过去,而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合适的CEO继任者可以继续为企业掌舵;选上的CEO,有2/5的都在最初的18个月败下阵来,并且频繁替换。

纵使华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型跨国企业,亦不敢轻视CEO对整个集团的成败影响。故而,任正非选择采用轮值CEO制度,不将公司的成败系于一人。这无非还是对继任者没有足够的信心。国内民营企业领跑者——华为,尚且如此,其他民营企业更应该慎重选拔CEO继任者,更重要的是,培养继任者。智睿咨询全球高级副总裁里奇?威林斯在ASTD峰会上呼吁:是时候储备领导力了。中国民营企业,乃至国内所有企业,是时候建立继任者计划了,让继任者计划为民营企业续航。

一、为何缺失优秀的企业掌舵人

1.民营企业本身发展时间不长,没有积累足够管理人才

民营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或广阔的市场起家,前期管理经验、管理人才的积累不足。粗放式的成长、过快的成长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被超速提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层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企业不得不不断提拔低层管理人员填补高层职位空缺,而高层中管理者中也将很难选出合格的CEO继任者。这样的一个管理层,恰似一栋高楼的修建,为了赶工,仓促的完成每一个楼层,而每一个楼层都达不到实际的质量要求。国内民营企业,没有储备足够的人才,普遍存在超速提拔现象,正是由于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不能完全胜任,经验与能力都不足,这才导致选上的CEO也无法胜任。

2.没有培养CEO继任者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意识

首先,国内民营企业,因为建立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培养管理人才队伍的观念和意识。在人才的补给方面,民营企业往往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思想,通过迅速提拔和招聘“空降兵”来填补职位空缺,并没有事先拟定关键管理岗位和CEO继任者候选人。追究其根源在于,民营企业自上而下,都没有培养CEO继任者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意识。调查显示,家族企业中,拥有较为正式的书面形式的继任计划的企业仅为6.7%。

其次,很多民营企业是私有制企业,在确定CEO继任者的时候考虑的是不让公司落入外人手中,并没有从企业未来发展角度考虑继任者。这样的甄选制度致使继任CEO只会出现在创业者家族内部。一方面,“世袭制度”候选人范围和质量有限,继任者不能让企业持续成长;另一方面,这样的制度极大地挫伤了在民营企业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的奋斗热情,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损失真正的CEO继任者。

3.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缺失

进入新时期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刚刚开始接触企业战略这一概念。企业的战略尚在摸索制定当中,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自然也没有提上议程。战略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则为企业规划未来所需的各类人才,尤其是管理层的规模和质量。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缺失导致企业对关键岗位继任者、对CEO继任者没有任何的规划。

4.缺失继任者识别、甄选机制

国外企业,如通用电气公司,其CEO胜任特征包含了四个标准:“精力”、“激发活力”、“锋芒”和“实施”。杰克韦尔奇在选择伊梅尔特的时候,没有依据经验标准选用另外两位资格更老的候选人,其原因就在于,CEO胜任特征中不包含“经验”标准。通用在选择CEO继任者时,知道公司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者。而国内民营企业一般没有建立领导力素质模型,关于领导力的评估,目前国内还不是很多。国内民营企业在选用CEO继任者时,缺失评价机制,没有制定明确、客观的甄选标准,通过主观感觉进行判断、选择。甄选机制的缺失致使难以从众多候选人中选用适合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继任者。

5.缺失以发展中心为基础的领导力开发计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管理层的重要作用,在培训中也开始重视管理开发培训。发展中心可以识别候选人的潜能,诊断候选人与工作有关的优势和劣势,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受训者,以发展领导者的的胜任力。虽然领导力开发工作在国内企业开展得较为广泛,但基于发展中心建立的发展体系却不太多。领导力开发工作耗时长、难度大、成本高,再加上领导力素质模型和评价中心的缺失,因此,民营企业迟迟没有建立以发展中心为基础的领导力开发计划,更没有根据企业需要对CEO继任者进行有计划的领导力开发。

二、民营企业培养CEO继任者的措施

1.企业高层、董事会对CEO继任者的重视和直接参与

CEO继任者计划与其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项目一样,对技术、人员、管理以及硬件等都有相关的要求。CEO继任者计划需要多种先进的培训技术与开发能力;它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员大力辅助,需要专业开发人员;它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才标准和人才管理体系,如胜任力特征模型;它对硬件也有要求,如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CEO继任者计划关系重大,企业高层、董事会必须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CEO继任者计划关系着民营企业未来的持续成长,这项工作已经势在必行,而且这已经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更是企业高层、董事会的重大议题。高层与董事会应该将更多工作时间放在CEO继任者的选拔和培养上,就像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都亲自指导CEO继任者。

2.结合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实施领导力开发计划,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

领导力开发项目要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从长远发展角度培养CEO继任者。人才的培养不能一味求快,它需要慢炖。实施覆盖所有管理层的培训开发项目,重点开展高层领导力开发计划。

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可以为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候选人。韦尔奇选择CEO继任者时就强调:要从公司内部选择接班人。管理人才蓄水池是CEO继任计划的基础,必须增高蓄水池。CEO继任计划不仅与高层管理者有关,也与整个企业管理层有关。因此,企业必须实施覆盖所有管理层的培训开发项目。目前,国内不少大型民营企业都已经开始实施“管理培训生”项目,如联想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招聘“变革管理培训生”,为其首席信息执行官(CIO)储备人才,从新进大学毕业生开始培养符合自己需要的管理层队伍。

CEO继任者一般从公司高层中选拔。为了能选出优秀的CEO继任者,也为了能为民营企业关键岗位提供继任者,必须在高层中重点实施领导力开发计划,并且选拔高潜能、高绩效的管理者进行重点培养。企业高层领导CEO继任者的源泉,必须保证高管蓄水池中水的质量。

3.确定CEO继任计划标准,建立CEO领导力素质模型

人才储备达到要求后,需要确定CEO继任计划的标准,建立CEO领导力素质模型。有了明确的选择继任者的标准,才能从人才库里选择符合要求的继任者。参与选拔都是高层人员,各方面素质、能力水平都比较高,如果没有评价标准,即使民营企业想要选出CEO继任者,也很难公平客观地实施。在CEO继任计划既要包含业绩要求,更要有领导力素质要求。

目前,领导胜任力作为持续竞争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民营企业家创业一代与职业经理人经营一代对领导力内容要求有所不同,不同行业对CEO领导力也有不同要求。民营企业的CEO也应当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建立CEO领导力素质模型。

4.选择高潜能备选人才

根据计划标准,选择CEO继任者。企业掌舵人的选择关系重大,要注重候选的实际业绩考核情况,只有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业绩,能让民营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的参选人才能作为企业的CEO候选人。

CEO领导力素质模型为选择高潜能人才提供了工具,利用素质模型对候选人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根据素质模型与候选人的匹配情况选择CEO继任者。选择工作并不是选出一人,CEO继任计划在初期往往需要确定大量候选人,经过不断的评价,选出最符合要求的继任者。

5.有针对性地培养CEO继任者

有针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经过评价体系,选拔出来的CEO继任者,二是根据CEO领导力素质模型,有针对性地培养继任者缺失的领导力。CEO继任者都是经过初步筛选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对这一部分人进行重点培养。

根据素质模型与候选人的匹配情况,识别候选人的优势与劣势。首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候选人,让他们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其次,基于发展中心制定CEO领导力开发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与开发候选人发展相对不足的能力。常见的开发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等,让候选人进行学习。但最常用、最实际的方式是将候选人安排到各地区、各事业部进行实际锻炼。不仅可以进一步对候选人进行选拔,也可以培养CEO候选人的核心能力。

三、结论

国内民营企业发展时间不长,管理人才积累不足,企业所有者对CEO继任计划重视不够,缺乏战略眼光,加之CEO继任计划本身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本高,难以建立评选标准等原因,致使民营企业难以突破瓶颈,难以获得持续成长。在这样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应该认识到CEO继任计划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培养CEO继任者。首先,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所有者应高度重视,并且让高层直接参与CEO继任者的培养;其次,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储备管理生力军;然后,重点突破CEO继任计划标准,建立领导力模型;之后根据继任计划的标准甄选符合标准的候选人;最后,根据候选人的素质与领导力模型的匹配结果,有针对性地培养开发候选人的能力与素质,为企业培养CEO继任者,让CEO继任计划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续航。

参考文献

[1] 何莹, 王德才. 中国企业继任计划研究[ J ] .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128-132

[2]余向前.经济转型期浙江家族企业待机传承与持续成长[J].财经评论,2010(5):93-97

[3] 叶阿次. 跨国公司的百年基业与继任者计划[ J ] . 中国外资2011(12):177-178

作者简介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2005年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 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 “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

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

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福荣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昕.薪酬福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3

[关键词]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创新

一、集成创新是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民营企业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

民营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城市大工业的支撑,是企业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处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层,目前其正处在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提高素质的关键时期。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形势,加快民营企业创新步伐,对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经营知识化的新趋势和新型工业化对企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现实,民营企业创新需要一个全新的战略模式——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的、整体的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产权、管理等内容;创新是全方位的,其体系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创新主体既包括企业自身,也包括地方政府在内;创新有多个层面,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协同性的特征。总之,只有全方位、系统、持续不断地集成创新,才能谋求民营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平台

资本市场主要是通过发挥其三大基本功能而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对资本资源的配置功能,对资本资产的风险定价功能以及为资本资产提供流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微观主体企业为基础的。因此,适应资本市场要求,加快民营企业以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技术进步为内容的集成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

1.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适应市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首要问题。“苏南改制”的经验告诉我们,产权清晰的公司制和私人企业将是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讲求实效。目前可行的办法是逐步引导民营企业朝着产权清晰的、规范的公司制企业方向发展。具体做法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条件许可时可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一些规模大的、资产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可推行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改革不是民营企业改革的终点,治理结构改革才是民营企业改制的根本。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企业创业初期采取个人业主制或合伙制组织形式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的确是其决策效率较高、经营机制较灵活、凝聚力较强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当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就迫切需要突破自身组织管理模式的束缚,到外界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显然,公司制企业组织方式无疑比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使形成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一关系、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也成为必然。

3.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是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同时,创业投资是将资金要素和知识要素结合起来的必要环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工具。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在选择优质的投资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对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创新

(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1.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界定。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面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根据资产的存在形式,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证券资本市场和非证券资本市场。证券资本市场是指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场所,主要指股票市场。按照不同市场的上市标准的高低不同,可以依次分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非证券资本市场指企业资产尚未实现单元化、证券化的企业进行整体性产权交易的场所。它与证券资本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这里不仅有标准化合约的股权交易,还有非标准化的交易方式,如协议转让、竞价交易、招标转让、合作开发等等。我国近几年在各地广泛兴起的技术产权交易所,就是非证券资本市场的有形场所。

2.我国民营企业呼唤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将促进资本与民营企业的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民营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超常规的思路,即充分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来服务民营企业。但是,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实行严格的上市公司标准,使得民营企业远离资本市场。为了实现民营企业产权的流动性,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现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必须打破上市资源的瓶颈约束,建立起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稳步推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主板市场。积极稳妥地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主板市场,对于带动其他民营企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意义重大。目前,我国主板市场股票发行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调节为主的核准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为许多质优但攻关能力薄弱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了公平发展的机会,同时对拟上市企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民营企业应抓住机会,创造条件,积极应对。第一,认真研究核准制股票发行程式。拟上市公司要做到业务、资产、人员、结构、财务等五方面的独立、规范改制、有效重组、减少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等等。第二,选好信誉主承销商。在核准制条件下,信誉主承销商对一家企业的成功上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为拟上市企业做好宣传工作。在核准制下,股票发行价格不再由发行人和承销商事先谈判确定,而是由供应方和需求方、投资者共同决定。

2.培育风险资本市场,积极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进入二板市场。我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沪、深股市这两大主板市场和国债市场无法满足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这就有必要发展风险资本市场。(1)积极培育一级风险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成长提供“孵化器”。第一,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新生高新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商务、资金、信息咨询、管理培训与技术交流等相应的服务,发挥“孵化器”功能。第二,拓宽风险资金进入渠道。我国民营经济活跃,民间资本较充裕,如能促使民间资本从“休眠态”转为“市场态”,风险资金来源将大大增容,也将使风险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第三,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各地应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本地创业投资事业发展。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使创业投资逐步成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积极探索创业资本退出机制。允许创业投资公司以其注册资本全额对外投资,有效支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2)积极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到二板市场上市。风险资本二板市场是专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筹资途径的一个新市场,是风险资本退出的通道。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根本差异在于其不同的上市标准,其上市对象多为具有潜在成长性的新兴民营高科技企业。各地政府及民营企业管理机构应积极组织力量对高科技型民营企业进行挑选,并帮助其在改制、资产重组、明晰产权、理顺关系、宣传推荐等方面作好准备,为创业板市场提供后备资源,使之能够获得上市资格。

3.积极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试点工作。(1)从民营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大多从事纺织、食品、建材、皮革、造纸、手工艺、机械等传统产业,从事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产业的较少。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门槛高、融资成本大,而二板市场门槛虽比主板降低许多,但其有特殊的服务对象,且上市评估费用高昂。因此,民营企业大量上创业板是不现实的。相比较而言,区域性资本市场更适合以从事传统行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第一,我国各地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基础。我国的一些地方早已存在区域性资本市场,但一直处于一定程度的地下状态,没有政策、法规的保护,资金运行成本和风险比较大。随着全国各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制的推进,大量以自然人持股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配合。第二,相对于主板和二板市场而言,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门槛较低,一些在本区域内具有优势的企业易于进入这一市场融通资金,从而为这类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第三,区域性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手段。在投资回报的比率和方式、股票和债券的互相转换、投资者管理权限的设定等方面它都可以进行灵活的设计。第四,融资成本较低廉。在区域性资本市场上,由于市场主体普遍规模较小,企业上市的有关费用将相对低廉。同时由于是区域性的市场,投融资双方更容易相互了解和沟通,中介机构的运营费用和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都相对较低。(2)加快政策创新,增强区域资本市场创新的政策推动力。首先,区域资本市场应坚决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遵守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其次,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和条件下大胆进行政策创新。政策创新体现着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政策创新也体现着政府工作的倾斜。(3)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市场三个方面的协调配套、共同努力。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建立和强化信用制度。信用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前提。要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以信用制度作为市场进入和退出的主要标准,对违约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资信记录、管理、评价和披露制度,提高资信的透明度。第三,调整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搞好市场准入与退出、政策适用范围、违规处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消除所有制歧视,维护区域内市场公平。

[参考文献]

[1]叶晓凌,靳明.建立适合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j]浙江学刊,2001,(4).

[2]梅士建.建立适合河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4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当中,民营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胜任力模型作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补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胜任力模型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胜任力模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模型构建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民营企业只要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将胜任力模型应用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1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胜任力指的是个人的自身条件、行为特征等,能够对工作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胜任力是一种深层次的个人特征,能够在某一种工作当中,有效地区分出普通者和优秀者。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行为技能、人格特征、价值观、个人形象等内容。胜任力模型则是指各种胜任力特征的总和,主要是针对特定的角色或是完成特定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在企业当中,针对企业特定的职位,综合优秀表现或合格表现的所有要求,形成一种整体的胜任力特征。在胜任力模型当中,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例如企业特色、行业特色、阶段性等。企业对特定人员的要求,能够通过胜任力模型加以体现,同时向人员行为的方向细化。在某一个行业当中,不同企业虽然对人员能力要求条目基本一致,但是由于企业文化、发展目标、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区别,在人员行为方式、能力素质等方面,也会存在各不相同的要求。在胜任力模型当中,能够体现出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需求,例如对服务对象的认识程度以及人才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等。胜任力模型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由于企业的发展策略、经营目标等都能够与模型产生某种关联。在企业的某一个发展时期当中,企业员工的某种胜任能力或是某一组能力,可能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和效果。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改变发展策略和经营目标,或是在企业其他不同的发展时期当中,企业员工能力模型素质要求也会随之改变。

2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2.1目标和标准的设定在建立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以及企业领导关注的问题进行明确,把握企业最终期望的结果。深入地分析行业特点和企业业务,对企业中的业务策略、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加以明确,从而在关键行为与核心能力基础上设定工作重点,建立最为恰当的胜任力模型。基于此,利用工作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工作具体要求进行明确,设定判断一般员工和优秀员工的标准规范。在选择和建立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还应对自身的资源、目标、规模等加以考虑。

2.2样本分析和模型建立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从在岗的普通绩效员工和高绩效员工当中,分别随机抽取一些员工,并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采用专家小组讨论、全方位评价、实地观察、专家系统数据库、问卷调查、事件访谈等方法,对相关的能力素质特点数据进行获取。利用相应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将能力体征总结出来。对比和分析调查当中不同能力特点出现的频次,获取绩效结果、不同能力特点之间的影响权重和关系。再对具体行为、能力级别等进行定义,就能够初步建立相应的胜任力模型。

2.3评估确认和使用纠偏首先进行面对面评估确认,然后由多评估人试用,最终完整地进行心理测试,从而完成胜任力模型的评估确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性质的能力进行评估。例如,根据专业技术能力模式对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评估,根据员工不同行为方式的频率对通用能力进行评估,根据员工不同行为方式的频率对全员核心能力进行评估等。在建立胜任力模型之后,需要衔接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然后及时通过培训、交流、沟通等方式向企业员工和领导进行宣传,使其能够对模型加以认同和理解,从而确保胜任力模型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在应用当中,通过反馈信息对其不断进行完善,并且利用最初的绩效标准来检验模型,确保模型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实际效果。

3胜任力模型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是企业评定员工工作效果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绩效管理当中,主要是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这种方法能够加强员工的功利性发展,而对于员工的能力拓展、均衡发展等都比较不利。在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之下,能够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考核管理体系,优化民用企业的绩效管理效果。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不但使员工业绩评价得到了简化,对其在职的胜任能力进行更为准确的考核,从而更加真实、客观地评价每一名员工,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岗位胜任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过,在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如果结果标准中应用了胜任力模型,对于员工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的考核,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均衡。

3.2培训和发展在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也体现在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基于民营企业的工作需要,建立和开发符合针对不同员工、不同岗位培训课程的胜任力模型,从而客观真实地判断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发掘员工身上的优缺点。这样能够使企业对员工工作能力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并且根据员工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行培训,使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更为良好的发挥。不同于企业传统人力资源培训的是,在胜任力模型当中,培训开发的方式更为平衡,根据企业实际的业务发展需求以及各个岗位实际需要的胜任能力,制定了更为适当的培训课程体系。因此,能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与素质,使企业培训发挥出更为良好的效果。

3.3人才选拔和任用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当中,人才的力量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胜任力模型,在选拔和任用人才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最低的投入,发现人才对于职位的技能高低、知识储量大小,还能够发掘出人才潜在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应用胜任力模型还能够正确地评估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管理提供基础。另外,在企业和员工之间还可以利用胜任力模型建立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向员工传递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向企业传递员工的希望与诉求,使企业领导能够及时地把握员工的思想和动态。在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之下,对员工的潜力、能力、素质等进行准确的评估,针对不同职位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提升。这样在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当中,员工和岗位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匹配程度。

4胜任力模型应用中的注意要点

在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胜任力模型的引用需要注意配合其他的人力资源工具,正确地评估胜任力模型的作用。对于胜任力模型在实际应用当中的局限性,也要进行清楚准确的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只能当作是一种辅的管理方式,在培训、考核、薪酬、招聘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还应当与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对于胜任力模型的作用,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夸大。在实际应用中,胜任力模型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在描述岗位对员工的潜能需求,例如员工的三观、素质、态度等综合胜任能力。在员工绩效考核当中,也只能发挥出综合性评价的作用,并不能当作测量工具使用。对于这一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具备清晰的认识。此外,民营企业将胜任力模型构建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是以一个静止的状态进行描述的。而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二者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胜任力模型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是描述岗位的潜在需求,而不能充分地表述出员工的技能与知识,因此可能会造成考核系统的失效

5结语

人力资源是企业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中,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地将胜任力模型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其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燕.胜任能力模型在咨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6).

[2]郑晓明,于海波,王明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结构与测量[J].中国软科学,2010,(11).

[3]方静,陈建校,武小平.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3,(13).

[4]肖焰,白静.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理论模型构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杨璞.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6).

[6]冯红英.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国企高管激励体系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8).

[7]张建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P公司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5

今天市政府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落实中央一号文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有关精神,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今天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对新当选的十八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颁发了牌匾,部分龙头企业代表和村还签订了“龙头带农户,共建新农村”的协议书,这个说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特别是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刚才,有关区、县级市就推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了很好的经验介绍;锦华同志对我市产业化、现代化工作做了总结,对当前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了分析,也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我非常赞同,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认真贯彻落实好。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朱书记、张市长都非常重视。大家还记得朱书记在调研农业的时候、在农村工作会议讲话的时候都强调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好好学习中央一号文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张市长在调研农业时多次强调,市委、市政府的惠农措施要直接落到农民身上,让农民直接得到好处。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办法。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整合各种要素资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核心,将单家独户经营的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说联合起来有力量。今天上午看的企业中,一个是珍奇味食品有限公司,一个是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两个企业性质不同,但效果都一样,都是带动农户。比如珍奇味,统一为农户提供种苗、给予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农户的番薯和青梅进行深加工,从他们的资料看,带动6800多户农户,同时工厂还安排400多人就业,其中60%是本地人,带动作用显著。再比如华隆,把农产品收购回来,经过保鲜、加工和包装再卖出去。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农户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对大家都有好处。通过自建基地也好、与农户共建基地也好,企业有了稳定的产品来源,农民也解决了销路问题,价钱一般也比市场好。归根结底,一家一户的卖农产品,肯定斗不过大市场、大企业,这在商业上特别明显,农产品想进超市,想卖个好价钱,没有龙头企业的组织是做不到的。一直以来,中央、省市都很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市农业局抓得很好,现在这个效果在一步一步地显现。按可比价计算,我市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的目标。其中蔬菜、水产和花卉产业近5年来的生产规模分别增长了19.6%、18.1%和190%。我市以全省6%的耕地资源,创造了约占全省10%的农业产值和增加值。实践证明,产业化工作抓得早、抓得好的产业和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得也快。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番禺,番禺近年来农业始终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该区重视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农场为依托发展壮大花卉、水产等优势产业是分不开的。

第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民生产风险,促进农民增收。我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各级共同努力,效果正逐步显现出来。龙头企业把一家一户散户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很有力的竞争者。其次是农民把农产品卖给龙头企业,农民的风险降低了,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就要多承担一些市场风险,龙头企业有这个本事,也有这个责任。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了竞争力,又降低了农民风险,真是一举两得。这方面台湾的农协就做得很好,他们通过农协等产业化组织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农产品促销、小额资金扶持,其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各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共带动33.2万户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供技术、收购农产品等服务,带动农民户均增收1093元。同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有的成为农民工人,有的转产转业,获得更高的非农收入。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水平。现代农业是实行科技化、标准化的农业;而要实现农业的科技化和标准化,靠分散经营、势单力弱的小农户是难以承担的,只有依靠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让他们联结并带动农户,才能建立起一个有能力吸收利用先进农业科技、把先进农业科技作为发展动力的载体,才能谈得上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也很管用。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带头者和示范者,72个农业龙头企业和培育对象中,有44个建立了研发中心或实验室,绝大部份都建立了质量检验室,正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的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产品标准化工作不断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刚才汤局长也讲了,今后我市农产品就要有“出生证”,也就是说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以后根本就上不了市。保障*一千多万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就要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化和标准化水平。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根据中央和省市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我们要立足于继续争当全省现代农业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更有开拓更有成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更好更快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目标之一就是要培育出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档次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观光农业示范区(点)。围绕这一工作目标,要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大力推进农业基地化、规模化,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是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市高标准建设20个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区,高起点建设了十大蔬菜基地、岭南特色水果基地、三大水产基地等一批农业优势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农业生产占农业面积的三成以上,产值占四成多,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今后,我市还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各级政府要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农业、重视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继续搞好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整治,确保到2010年,完成全市146万亩连片农田和15万亩连片鱼塘的改造;同时要积极探索扩大各类农业设施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大力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的现代装备水平与综合生产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刚才汤局长讲有些农户不愿意把土地拿出来改造,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想办法做好引导和鼓励工作。二是要结合农田、鱼塘的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典型和亮点,高标准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争取在“*”期间再建设一批能作为我市现代农业窗口,显示我市现代农业水平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服务机制,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承包土地,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了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市对转让承包土地的农民优先安排转产转业技能培训,并优先介绍劳动就业。同时,从明年起,市从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对因土地流转而利益受影响的农户给予适当补助,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以工作经费等方式,奖励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做得好的区县和镇街有关部门,具体补助和奖励办法由市农业局会市财政局研究制订。从化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农业基地、统一向农民租地、统一招商引资建设基地的做法,是一种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经营的好办法,很值得大家借鉴。如果讲困难,从化困难最大,财政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们农业产业化工作抓得好,说明工作关键是抓落实,有时候困难是好事,困难就是机会,就是新产业,从化市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各区、县级市学习。四是要结合农业基地化、规模化,因地制宜引导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建立更加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的农业产业带或产业园区,促进蔬菜、花卉、岭南水果、优质禽畜、水产、种子种苗、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流通配送与加工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第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化、组织化,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我市农业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年,全市注册农业企业达1045家,规模以上家庭农场3214个,合计产值10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9%,具备了在全市范围推进农业企业化的条件。今后,我市要积极推动农业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要在积极培育各类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一村一品”,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讲到形式多样的带动作用,比如华隆,他就是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户”这样一种形式来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要带动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农业企业,更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市从今年开始开展“龙头带农户,共建新农村”的活动,希望各个市级龙头企业高度重视,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结对村办实事做好事,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市将继续实施扶强扶优的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今年将继续组织评定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都至关重要。怎么支持?要给政策,也要给资金,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要“出钱、出力、出声”,该帮助协调的时候要出面协调。支持要多方面,比如推进土地流转,帮助企业搞农田、鱼塘标准化整治,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广标准化技术等;要给龙头企业相应的地位,比如评选龙头企业并授予牌匾。要有这种观念,支持龙头企业就等于帮助农户。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市将在适当时候举办一次农业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向国内外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推介我市农业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合作项目;吸引一批具有开拓能力的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国内外农业企业到我市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项目,优先给予财政农业项目资金支持。为推动农业企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加强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的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农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以更好地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支撑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从今年起,我市在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强对农业研发推广部门支持的基础上,正式启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与“良种补助工程”,加大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对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搞产研一体化的农业项目,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创新产品的农业项目,围绕农业标准化的建设项目,市财政给予适当的支农资金支持。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尤其要积极建立一大批农产品质量靠得住的“信誉农场”,以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这个很重要,要培养企业和农户遵纪守法的习惯和意识,不要急功近利、见利忘义。

第四,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特色化,努力增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很有意义,比如番禺百万葵园生产的葵花鸡,由于质量较好、风味独特,在消费者中树立起品牌,其价格相当于其它普通鸡价格的十倍仍供不应求。市主要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张市长强调了多次,到外地都有各个地方特产,但*的不明显,市农业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农业特产评选认定工作,评选一批特色鲜明、质优味美、知名度高,能够代表*形象的农业特产并加以扶持和宣传推介,以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第五,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化,拓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我市的都市型农业既是科技型效益型农业,也是生态型体验型的农业。回顾“*”和“*”,我市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指导农业发展的理念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从只抓农业生产向既抓农业生产又抓农产品加工流通转变;“*”期间,我们指导农业的发展理念要实现第二个转变,就是在抓发展生产,抓种子种苗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与市场流通发展的同时,引导农业向生态型体验型转变,把生态型现代农业作为建设“两个适宜”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大力发展。要把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与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经营、有序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森林公园、果园农庄、科技园区、渔港渔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有关单位发展休闲观光和体验教育型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一日游、二日游”,把这些都市型农业基地建设成为市民体验自然、感受生态文明的好去处。各区、县级市在服从城市建设需要的前提下,要主动摸清辖区内农业基地和资源分布情况,特别是农业部门要主动搞清楚区划调整以后哪些地方可以用来搞农业,对农业基地要做好规划,加快建设,对可能用来搞城市建设的,要做到心里有底。市农业局要会有关部门做好全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路线的规划,精心选点布线,市对纳入规划建设的观光农业示范区(点)给与适当的资金支持。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6

【论文摘要】科技的进步,引发的是技术的革新,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技术抑制日益增强。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限制民营中小企业扩张出口,抢占国际市场最大的绊脚石。从CR温州打火机案中,读懂国际贸易的潜规则,打破技术壁垒,让民营中小企业的产品走得更远。

一、从温州打火机案看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经济

2002年1月,温州市烟具协会告知外经贸部,欧盟正在拟订新的打火机儿童安全装置标准草案,要求海关价格或出厂价低于2欧元的打火机必须安装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装置。在核实有关情况后,外经贸部公平贸易局会通欧洲司组团,并邀请温州烟具协会及企业代表参加,于2002年3月至4月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欧盟六国,与欧委会、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及各国有关机构就CR草案内容进行交涉。温州打火机CR案中所透视出的是中国民营中小型企业整体存在的问题,下文将从温州打火机案例出发,就什么是技术贸易壁垒;民营中小企业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做出分析以及阐述观点。

二、对于TBT的认识

所谓TBT,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如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如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绿色技术壁垒和信息壁垒等,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简言之,TBT是对进口商品适用不合理的技术法规、标准,设置复杂的认证、认可程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协议》承认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但又坚决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的技术性壁垒。WTO各成员国原则上已不能通过限制数量和高关税为国内产品提供保护,技术贸易壁垒正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品的新手段之一。对各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影响更是重大。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贸易壁垒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一次机遇,却也是更大的挑战。

三、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1、民营中小企业规模有限

民营中小企业首先它的定义是民营,其次是中小企业,这就在定义上已经将其准确的定位了。民营企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现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民营企业真正从中小企业走向大型企业的案例虽然有,但成功蜕变的却很少。由于筹集资金的渠道有限,多为个人,因此利用这些有限的资金作为正常运做已经有一定的难度,根本没有闲散的资金用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这就是民营中小企业为何规模有限,难以扩大的真正原因。

2、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

(1)民营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民营中小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仍然很薄弱,制假屡禁不止。民营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以模仿为主,例如温州打火机案中,温商生产的金属打火机,多以模仿意大利名牌产品为主,没有属于自己的研发团队和质检队伍。产品的性能和安全保障成为了产品走向品牌路中最大的冲击障碍。这两点原因是导致民营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的最主要以及直接原因。

(2)民营中小企业的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垄断权,它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利益,使创新者有可能获得一定时间段的垄断利润;有助于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交易,对其他企业收取知识产权使用费,直接收回部分的研究开发投资;有助于权利人追罚侵权企业,将提高模仿者的创新成本和进入门槛,在一定时期内对新技术的垄断并收回创新的投入。而民营企业产权意识的淡薄并不单纯的体现在对外贸易中的倾权,也表现在对于自身产权保护不足。长久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一直是走着高产量,低质量的路线,产品活跃于国际中低端价位市场。在这些产品中的很多是依靠模仿的手段制造出的产品,在CR打火机案的背后,分明可以解读到倾权,因此欧盟采取了保护措施,用技术为名,保护欧盟整个市场的经济利益。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产权意识的淡薄也已经伤害到了自身的利益。不重视产权的保护,让他们本身流失了很多资金和资源。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不会选择去注册自己的商标或者想到保护本企业开发的技术。因而很多时候反而会成为被告的角色,这就是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体现。

3、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不到位

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单一,管理层次不清,管理方法单调是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三大主要原因。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单一体现在家长式的管理模式被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应用。这容易导致企业战略上的决策错误。同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短期投机行为严重,只注重企业的利润,投机取巧,极端不负责任,却又得不偿失;而且还影响了市场的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层次不清体现在,车间中一线工人可以直接向企业负责人汇报,这种管理层次不清晰是现在企业管理所反对的。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方法单调又体现在管理较多采用经济的方法,如物质奖励、高工资、高奖金、高福利等。对于企业而言,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行政方法,企业文化的建设,教育方法,激励方法等,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使用,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民营中小企业不注重将三者结合,形成自身的企业管理思路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4、民营中小型企业对TBT认识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入世后,我国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了解国际市场,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因此,国内不少企业对什么是TBT,TBT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特点,世贸组织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对TBT有何规定等问题知之甚少。这种现象在民营中小企业上体现的更为普遍,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对产品质量没用清醒地认识,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于企业做大做强势必造成阻力。

四、民营中小企业应对TBT的措施

1、民营中小企业从自身出发,消除TBT的不利影响

从今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路线上,民营中小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打破壁垒与突破壁垒相结合。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民营中小企业注重环保节能,开发绿色产品,建立清洁生产机制,争取取得环境质量认证。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很多大中企业做的都很不够。中小企业虽然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耗费在环保和绿色开发上,但是利用已有的技术,适当增加、增强产品环保的投入,改变产品质量低的特点仍然是可能的。只是现在的很多民营中小企业不愿意投入这一方面的支出,因而使得自身的产品处于恶性循环竞争之中。从今后民营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上,民营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小企业特色,在技术上进行自身的革新与创造,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开发之路。只有这样,民营中小企业才能突破现在技术受限的局面,在国际竞争中有自身的一席之地。从今后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上出发,民营中小企业应调整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文化,将物质利益与工作条件、晋升机会、工作的意义和挑战性结合起来,科学有效的进行管理,优化管理模式,走出一条属于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之路。从今后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上,民营中小企业要积极扩大企业规模,从小企业向中型企业发展,从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迈进,从大型企业逐步发展为有自己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跨国企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规模与品牌战略措施。

2、国家要为民营中小企业出口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第一,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这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中国的经贸发展;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应对TBT。第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中国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有差距,入世以后,应以国际标准为最终标准,并且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第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第四,建立TBT预警机制。许多企业都反映,目前国内的信息反馈体系远远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应对国外TBT必须建立信息和预警机制。很多企业因为信息失灵,导致损失惨重。因此,政府应该建立TBT预警机制,要建立数据库、信息网、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TBT并国外TBT最新动态,为企业服务。

3、民营中小企业应变被动受限为主动调整

经过交涉,无法阻止某项技术壁垒的出台,民营中小企业也不能就坐以待毙从而放弃该市场。相反,在此种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更应该发挥自身企业规模小,利于掉头的特点,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等级,以适应要求日益严格的国际市场,再发挥价格的优势,保住自身的国际市场份额,甚至进一步的扩大市场,增强市场影响力。

4、民营中小企业应以平常心并全面认识贸易壁垒

民营中小企业应以自身为立足点,寻求改变。而不仅仅是随意指责某项措施是针对自身出口的,动辄就将问题抛给中国政府解决。对于贸易壁垒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往往很难有界限清楚的划分。以CR打火机案为例,其提高保护儿童的目的,在欧洲市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是将保护儿童作为打火机的安全标准与价格挂钩的做法却不符合WTO有关原则,正是如此,对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所以,民营中小企业更应认识到这一点,以平常心,用更积极的行动来突破瓶颈,创造更多机会出口。

5、利用世贸组织的特殊条款,保护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及有关协议的“特殊条款”,将被动受限成为积极运用。该协议第2条第1款规定:“在技术法规方面,从任何成员方境内进口的产品应给予优惠不低于给予国产相同产品和产于任何其他国家相同产品的待遇。”仅此一条规则,就在不少贸易争端中发挥了它的作用。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们更要利用条款,合理运用在贸易摩擦与争端之中,只有这样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才能够突破,扩大国际市场。

WTO的宗旨之一是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在其框架内,关税作为明显的贸易保护措施是要逐渐被取缔的。而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长期以来仅限于进口产品的高关税。我国已加入WTO,在今后的几年内,关税将逐步消减,民族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利用世贸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来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技术标准化已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项目。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实行标准化生产,势必不能紧跟全球化的脚步,最终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一个国家的产品只要真正符合市场要求,打破贸易壁垒就能扩大出口。”TBT对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加速技术创新,扬长补短就能适应时代的潮流,走在时代前端。

参考文献

[1] 司法部法规教育司: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0.

[2] 宣增宜: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M].中信出版社,2003.

[3] 蔡四青: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祁春节:WTO技术贸易壁垒规则详解[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5] 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3)[M].人民出版社,2003.

[6] 丁轩、郑昭: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M].上海三联书店,2005.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7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总结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分析当前形势。

一、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141.7%。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2000年增加2493万户,增长41.8%,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202元,比2000年增加302元。带动农户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

(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

(四)有力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

(五)有力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2004年,全国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约2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近2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出口创汇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131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6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10家。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

五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力度,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各地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

(二)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各地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

(三)坚持把促进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许多地方在发展产业化中,既抓龙头企业、又抓基地农户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良性发展。

(四)坚持把遵循市场规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准则。许多地方在产业布局上,考虑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上,鼓励有序竞争,坚持优胜劣汰;在指导方式上,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实践证明,凡是搞得好的地方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坚持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总体要求,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上市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地党委、政府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制订了发展规划,出台了配套措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在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与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二是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三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体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市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央支持“三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大事。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深刻调整、体制深刻转换、社会深刻变革的新的形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运用商业化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精品名牌中的推动作用;坚持科技进步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中的创新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加快发展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今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业增效;通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三)贯彻城乡统筹方略,抓住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逐步实现规模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彻底打通各类资源流入农村的渠道,改变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有利于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带动产业化经营质的飞跃;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拓展国家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增强产业化的发展能力。

(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生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五)适应市场竞争形势,提高发展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要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三、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

今后五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龙头企业集群要有大发展。重点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大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农产品品牌建设要有大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培育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要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一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筹规划,抓住关键,重点突出,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围绕13个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二)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范围,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验。

(三)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要把基地建设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解决好一些地方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的龙头企业融入到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格局中,积极到中西部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是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企业要舍得投资,农民要按合同经营,努力实现双赢。

(四)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五)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组织开展以“选好产业项目、建立标准体系、创立知名品牌、完善追溯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龙头企业要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我部明年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七)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发展现代营销业态,建设新型物流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研究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八)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是中央支持“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深刻理解,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切实解决在落实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强化扶持政策。

大型民营企业标准篇8

一、XX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至2003年6月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84户,从业人员6900余人,注册资金1.03亿元。上半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利税41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9.22,对GDP的贡献为4720万元,贡献率为5.12。384户民营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他们仅占全县经济比重的0.11,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册资本普遍偏低,规模扩张难度很大。全县民营企业384家,注册资本总和为1.7亿元,每户企业平均为44.53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由于注册资本较少,一方面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不起大的坎坷;另一方面企业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信任度明显偏低,争取资金往来的信誉度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384户企业中,多数为纸箱厂、砖厂、蜜枣加工厂、花生加工厂、面粉厂等,属于较为低级的粗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几近于零,也谈不上传统产品或特色产品,更谈不上能够代表XX形象、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仅有冯村炊事机械厂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但规模也不大、产值也不高。

3、企业家素质较低,家族式管理偏多。在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占90以上,作坊式生产占70,企业负责人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以下占21,大专以上文化仅有4。同时,多数企业家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思想不够解放、开拓精神不足、洞察市场走势的前瞻性预测能力欠缺。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4、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家本身产品质量意识比较淡薄,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滞后,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因而在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和检验中很难达标,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5、民营企业外部发展环境较差。个别执法部门的“三乱”问题时有发生;企业在用地上受地方群众干扰太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经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但影响极坏,损害了XX县的整体形象。

6、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县域企业仅靠银行贷8,筹资渠道狭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8权限上收,除农行外,工、中、建三行的企业贷8对县支行不予授权,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县支行无法提供信贷支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企业准入制度,对达不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银行不予受理。近几年来工、中、建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为零,加之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坚持与时俱进,扫除思想障碍,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实现“富民强县”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为我们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力促民营企业大发展。

2、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要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思路,进一步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宽松发展的成长空间。支持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退出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鼓励民营企业对现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等形式,实现资金、人才、技术、资产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软件环境建设,改变对外形象,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宽口径向外招商引资,只要有意来我们这里投资办厂,不问企业性质和类型,只要法律、法规未禁止,我们都热烈欢迎,努力形成百花齐放、争奇斗研的民营企业格局。

3、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地企业的综合发展前景。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和现有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锻炼他们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开发、培育上要有创新,对外地企业家及技术人才愿意到本地来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可从工资、住房、子女就业、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在职干部自愿领办、创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可采取职务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工作单位不变等优惠政策,让干部放心地、大胆地在民营企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创造高效优质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下大气力遏制“三乱”行为,完善并加强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和企业特派员制度,对企业的各项检查要严格实行纠风部门审核和税费公示制度,坚决杜绝重复检查、无章违规检查和对同一问题执法主体多元化的现象;要大力开展信用环境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守信获誉、失信失利”的信用观念,努力打造“诚信XX”,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5、对劳务输出工作赋予新的职能,在大批劳务输出人员中挑选并培养一批思想活跃、善于经营、有创新精神的有为青年,迅速将他们培植并成长为本地的企业经营主体。同时,政府应在强化服务中,积极引导劳务输出工作形成XX特色,输出前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让务工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在赚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经受市场的洗礼,完成最初的资本积累,返哺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大力培养文化素质高、有能力、善于研究经济的学习型、专业型、务实型的年轻优秀干部。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储备、推选后备干部的标准也应该调整,重点培养懂经济、懂工业的年轻干部,迅速在全县形成层层抓企业建设、促经济发展的专家型领导干部群体,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上一篇: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 下一篇:柴油的危险性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