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24 02:15:26

农业发展情况

农业发展情况篇1

─__*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__*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__年8月13日)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立足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__*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

__*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现有耕地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3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以20__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__年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两大重大决策部署为主要标志,全市特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积极培植和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特色凸显、规模不断膨胀、档次不断提升、信誉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和“龙头、基地、农户”相互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规模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760处,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苗木杞柳、速生丰产林、奶肉牛、肉蛋鸭、淡水产品等10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种植业,以金乡为中心建成130万亩的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建成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建成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建成1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建成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建成6.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建成5万亩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千头以上养猪场670处,肉蛋鸭养殖基地年存栏规模1600万只;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5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4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泗水县立足山区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把投资少、适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黄姜等瓜菜种植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整推广力度。目前,全县以优质西瓜、土豆、黄姜为主的标准化瓜菜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全县从业农户达到10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四是创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任城区李营镇苗木基地是在原有一个个废弃沙坑上经过整平改造、综合开发和良种繁育推广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当地及周边10万亩、200多个品种高档精品苗木集聚的全国北方最大落叶大乔木繁育基地和集散中心,苗木交易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邹城以平阳寺为中心,围绕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快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经过连续几年努力,目前全市面积发展到600万平方米,创造1亩棚菌相当于100亩农作物收入的高效种植模式。汶上苑庄、梁山馆驿根据近年来反季节高档设施瓜菜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高的实际,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高档设施大棚蔬菜种植,目前两乡镇大棚瓜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3000亩、20__亩,每个大棚亩平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五是市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寻求当地资源条件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新思路,开发新兴特色产业,是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鱼台、微山瞄准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柳编工艺品需求增多、效益高的趋势,立足当地水面洼地面积大的优势,在沿湖地带积极引导杞柳种植,目前面积达到6万多亩,仅种植每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加上编织加工,收入均有成倍增长。微山、梁山芦笋种植,汶上、曲阜中药材和牛蒡种植等,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兴产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综合产出效益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2973元增加到20__年的5271元,年均递增12.1%,20__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2位数增长。依托特色产业产品规模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0余家,比20__年增加54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7家、市级216家,分别增加2家、25家、204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万户,种植基地400万亩,养殖规模1亿头只;全市有55

%农户和53%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0处,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89个、面积250.4万亩。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推进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配套政策。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畜禽、瓜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五大产业体系建设,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发〔20__〕21号),明确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并配套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把特色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相关责任部门。20__年初,在认真总结前3年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济农发〔20__〕4号),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培植发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优质果品、淡水产品、甜叶菊、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并明确了大蒜圆葱、精细瓜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建设和微山湖域水产品养殖、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种植、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20__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其中20__万元用于与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配套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担保组织奖励和相关认证奖励,20__万元用于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奖补。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连续7年信贷支农资金都在60亿元以上。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总结推广了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嘉祥和梁山小尾寒羊、任城李营苗木和喻屯甜瓜、兖州肉鸭、邹城食用菌、泗水优质西瓜等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典型,并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市政府20__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__〕19号),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全市有18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与1485处种养基地实现有效对接。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20__年、20__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市农博会,有力促进了我市与上海等城市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是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市里向各县市区派出督导组,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20__年至20__年,连续3年对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和表彰奖励,颁发奖金480万元,20__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奖励150万元。

三、当前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发展思路和重点

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发展中也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体想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市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市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按照“五个百万亩规模种养基地”和“六大农业生产专业区”规划布局,实行重大项目建设立项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市特色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带动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333”工程(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财政和信贷资金30亿元,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载体,实行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发展情况篇2

一、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我们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三资”开发、项目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在新、特、优、大上求突破,在大棚蔬菜等设施种植、银杏园间套、药材、草莓、食用菌及特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畜水规模养殖、林业花卉苗木、葡萄、冬枣规模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市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8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8个,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2个;百亩以上连片规模高效种植基地23个,高效种植面积3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0%以上,畜禽养殖小区9个,各类规模专业户达2580户,畜水规模养殖比重50%左右,农产品年出口总额2000多万美元,高效规模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20**年重点工作回顾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

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在大农业内部提高多种经营及林业的比重;在种植业内部提高高效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重;在品种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上,加大品改力度,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农、林、牧、渔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覆盖率。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调查研究,明确发展重点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发展“一村一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步伐,我们通过认真调研,确定了在全市重点发展生猪、家禽、银杏、弱筋小麦、小杂粮、意杨、斑点叉尾鮰等主导产业,逐产业制定了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其中银杏列入省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项目,为今后几年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指明了方向。

二是抓政策意见制定,落实关键措施。

我们认真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一是扩大特色经济作物、高效粮油作物的种植,重点抓好食用菌、设施蔬菜、甜豌豆、日本大葱等蔬菜产业和以日本大坂蚕豆为典型的特色经济作物。二是按照“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思路,促进三元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波杂山羊、奶牛、兔业等畜禽业向规模小区养殖发展,积极培植规模养殖经营。三是坚持池塘养殖、围网养殖与网箱养殖并举,推进名品养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相结合,加快发展斑点叉尾鮰、赤眼鳟、等特种水产及螃蟹、长鱼等地方特色水产养殖业。四是大力发展林木园艺业,促进银杏、意杨主导产业和精品葡萄、大棚草莓、吊瓜、银桑套种等特色林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强化典型引导,加大政策扶持考核奖励力度。

为促进我市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我们通过认真调研,排出了在全市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农业项目24个,建议作为政府重点扶持项目,一扶几年,重点扶大扶强,直至真正成为每个产业的龙头,以此带动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建议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奖励扶持意见(试行),对每年新发展和扩规模的高效规模农业项目根据规模、效益、影响不等分别给以一至五万元的奖励;在年底表彰奖励二、三产十强企业的时候,同时表彰高效农业十强;在对乡镇物质文明百分考核中大幅度增加了对高效农业考核的内容和分值,切实强化组织引导,加大政策推动力度。

四是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抓手,提高养殖业规模化水平。

我们把畜牧业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上海及苏南养殖业资金和技术向苏中、苏北转移的良好机遇,鼓励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向养殖业,并强力推进养殖业向小区集中,积极培植规模养殖,提高效益。**年全市新建畜禽养殖小区5个。年上市万头以上的猪场达到4个,其中清源牧业栏存872头,年可上市1.7万头;年上市千头以上的猪场达到36个;栏存万羽以上蛋鸡的养殖场(户)7个,其中周氏禽业目前栏存7.2万羽;年上市万羽以上肉鸡的养殖场(户)59个;奶牛栏存2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6户1421头,其中东勋奶业合作社栏存奶牛314头。养殖水面50亩以上的专业户80余户,发展休闲垂钓渔业近60户。生猪规模养殖(年上市50头以上)1342户,上市33.66万头,占上市总数的35.21%,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家禽规模养殖1418户,上市肉禽627万羽,栏存蛋鸡234万羽,分别占总数的60%、40%,蛋禽规模养殖比重达40.01%,同比上升5.39个百分点;肉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0.86%,同比上升5.48个百分点;奶牛规模养殖比重98%,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五是培育优势产业,促进常规农业增效益上水平

在促进常规农业增效益上水平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粮油集成生产技术优势,认真组织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扩大高效粮油作物的种植,认真抓好银杏围庄林、成片林的间套复种,尽力提高常规种植的效益。促进我市全国闻名的弱筋小麦和银杏两个常规产业增效益上水平。

据测算及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市银杏围庄林17.3万亩,银杏、意杨成片林和桑园、果树等经济林15.0万亩,常年高效蔬菜地5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1万多亩,特水养殖水面1.5万亩,其年效益都在2000元/亩以上,三项合计39.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6.18%。去年经省农林厅认定的高效农业面积新增2.6万亩。

(二)、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努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优和体制创新,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通过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业,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批适应性强、品质优、质量高的农业新品种,进一步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大力扩养羊、鹅、兔等草食畜禽;意扬全面推广南林95、南林895,水稻生产推广宁粳1号、武香粳14,其它大宗作物主推品种满三年的全面进行了更新。在全市重点推广了精准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高效养殖、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等农业新技术,进一步加快技术更新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引进各类新品种100多个,其中主要的40多个,推广新技术18项。其中种植业引进新品种26个,推广新技术7项;畜水养殖业引进新品种7个,推广新技术8项。

二是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与下乡活动。

我们着力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做到转移农民有务工技能,留守农民懂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大面积推广的到位率。全年共举办各类送科技下乡活动14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9748人次,农产品营销培训353人创业培训105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959人,发放资料12000多份。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申报与成果鉴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全年共申报各类财政支农入库项目105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30项,市级以上项目75项,共上争项目资金617.35万元。发放水稻直补资金1348万元,实施良种补贴项目70万亩、农资增资补贴项目130万亩,农民直接受益2380多万元。

四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农民增收新的平台。

自去年开始,为实现泰兴农业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陆续投资30多万元切实加强了我局信息化建设。为各科室、局负责人配备了电脑等设备,建成了泰兴农业信息网等特色网站,设立了政务公开、领导论坛、本地农产品介绍、招商引资等11个主栏目及供求信息、科学种养等43个子栏目。这些网站已经成为我市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个平台。

(三)、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

全年累计申报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其中粮油基地1个,总面积3万亩,果品基地1个,面积2000亩,水产品基地2个,面积2000亩,申报建设绿色食品基地35万亩。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0个。

二是加强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的质量监控。

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办法,对全市已认定和待认定的各种基地和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定期检测基地生产的全过程,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全程质量监控,每道工序都落实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点,质量监控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确保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三是强化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全年共申报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1项,企业标准4项,申报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赤眼鳟苗种繁育技术规程和成鱼养殖技术规范、泰兴花生果质量标准已批准实施。

(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造林和生态农业

1、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非公经济林建设。

我们认真总结推广近几年来我市林业机制创新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依法、严格保护”的原则,全面推广“珊瑚模式”、“溪桥模式”等造林新机制,吸引各类能人投资林业,抢抓省农林厅高效农业百项工程立项的机遇,培强泰兴银杏产业,全面推进意扬产业;大力营造非公经济林,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据泰州市验收确认,**年全市新建成片林1.71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62万亩(折算1.4万亩),总计新拓成片林3.11万亩,完成泰州市交指标的155.6%,年度计划任务的137%。新栽意杨289.9万株;建设绿色通道260公里;建设绿色屏障310公里;新育苗木2494.8亩,其中意杨育苗1638.3亩,其他育苗856.5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8个百分点。

2、科学施肥用药,千方百计降低残留污染。

我们着力加强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针对不同地力状况,不同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生物菌肥,科学指导农民把握佳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实降低化肥使用量。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切实降低农药使用频率,有效降低了残留污染,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3、深入组织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生态农业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去年我们牵头在全市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清”工程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有效控制农村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农业市创建工作以较高的得分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三资”农业

20**年,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行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三资”的引进为全市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全年由我们直接和协助引进的“三资”近2亿元。05年,通过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成功引进台商在溪桥镇投资1000万元,租赁所有的路、沟渠等村级集体公用土地,开发建设农田林网,创造了农田林网建设的“溪桥模式”,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表彰。**年该台商又陆续投入350万元用于有机肥的生产和林地建设。成功引进了上海迪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6500万元在姚王工业聚集区征地100亩,成立江苏鸿鹰食品有限公司,今年又投入3000万元,目前项目已基本建成,年可加工生猪250多万头,将会给全市生猪养殖和农民增收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新增规模养殖吸引的“三资”近8000万元。

(六)、认真应对,措施扎实,全面加强病虫防治、疫病防控工作,促进农业安全生产

针对去年水稻灰飞虱和褐飞虱特大爆发的严峻形势,我们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全面推广抗病品种,严格实施“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加强预测预报,强化行政推动,加大宣传力度,实行验产指导,坚持统防统治,积极引导群众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麻痹侥幸思想,取得了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累计防治面积16**.01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88404吨。在养殖业上,针对牲畜五号病、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其他地区频频发生的严峻形势,我们迅速行动,全力以赴,立足建设平安畜牧业,严格执行外堵内防的指导方针,通过加强监测、提高疫情预报能力,加大防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强化消毒、净化养殖环境,完善应急预案,搞好物资贮备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年猪苗使用量134万毫升、禽苗使用量444万毫升,猪链球菌苗69.5万头份,检疫用证90万张。

(七)、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农,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我们通过着力强化队伍和体制建设,大力宣传和严格执行《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突出规范和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实行关口前移,严把质量关,**年,共计出动执法1200多人次,检查企业895个,整顿市场860次,受理举报案件17起,调解纠纷10起,查获劣质种子21吨,劣质肥料9吨,劣质农药1吨,查获人药兽用和禁用兽药182公斤,查处案件77起,涉及案值70.8万元,结案75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我局执法大队被农委推荐报省农林厅表彰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

三、20**年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工作目标及重点措施

20**年以及今后我市农业发展着重围绕“四个提高”的思路开展工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项目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订单农业;构建坚强有力的农业支撑和保护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三资”农业,提高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外向化程度;加强农民培训教育,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着重在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上取得重点突破

(一)、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益、规模化和优质化为重点,以构建泰兴现代农业为目标,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及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1、继续优化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提高高效种植规模和效益。

基本思路:发展项目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实现传统农业项目上规模,新拓农业项目上档次,特色农业项目创品牌,力争全市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增加5万亩以上。

一是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我市高效规模种植的主要内容,充分应用多元多熟间套复种和设施栽培、保护地栽培为主的高效技术,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不断提高地产蔬菜的产品档次、效益和规模。

二是充分挖掘高沙土地区及银杏经济林的资源优势,搞好间套复种,发展特色种植业。

三是充分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激励政策,大力发展项目农业、订单农业及特色农业,新发展一批百亩以上连片高效、规模种植基地,尽力提高亩效益5000元以上和万元以上高效种植面积所占的比重。

2、进一步抓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积极培植规模养殖和经营。

主要是进一步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苏太母猪和三元商品瘦肉猪养殖技术,波杂山羊饲育配套技术及蛋鸡高产配套技术,力争全市新增二元母猪5000头,上市三元肉猪35万头,新增波杂山羊5万头。加快提升规模养殖。新建设一批万头猪场、千头羊场、万羽鸡场及畜禽养殖小区,与此同时强化畜牧养殖小区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小区功能,切实使养殖小区在规模化的基础上走向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确保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在增5个百分点,为我市畜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力推进绿色泰兴建设,确保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由于从综合效益上看,虽然林产业的收益周期较长但其效益很高。**年,围绕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总目标,千方百计增加资源总量,重点抓好四大工程:一是河道绿化工程,结合河道疏浚整治,重点抓好许庄河、羌溪河、天星港西段3条干河和中心港等75条中沟、94条村庄河道两侧造林绿化。二是公路绿化工程。重点抓好姜八线、沿江高等级绿色通道建设以及通镇、通村公路两侧的绿化。三是集镇绿化工程。重点抓好集镇公共绿地、街道、居民小区绿化。四是绿化单位建设。重点抓好企事业单位、学校、一区四园等绿化,创建园林式单位,确保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4、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等项工作,确保高效农业安全生产。

进一步加强猪5号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加强植保植检工作,保障种植业安全生产。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效果,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农业产业化上有新突破。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在巩固提高银杏、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面向大中城市及国际市场,重点建设特色蔬菜、优质家禽、花卉苗木、优质水产、特色林业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化。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龙头,以企业为载体,名特优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传统品牌的品牌效应和新兴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积极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在农业的外向化上力求突破。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市农业的外向度,加速农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1、“三资”投入农业上规模。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吸引三资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等领域。

2、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建设上规模。着手制订和实施“泰兴市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根据现有农产品出口情况,品牌特色和国际需求,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的产业、产品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外向型农业示范企业。

3、产品直接外销上规模。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核心,以强化农产品国际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加快建立快捷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快我市农产品与新型流通业态对接。

(四)、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在农业的生态化上有新突破。

1、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认证认定步伐,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扩大“三品”生产基地规模。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环节得到有效监控。

2、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推动“资源——产品——废异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搞好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通过秸杆过腹还田、麦套稻秸杆全量还田、速腐制肥、秸杆制气、秸杆造纸等多种途径解决秸杆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建设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为方向,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开发建设古银杏森林公园为重点,利用泰兴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农业历史,建成一批有品味、地方特色浓郁的休闲观光农业园。通过园景欣赏、农业体验、采摘品尝和垂钓休闲,满足城乡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的需求,构建一产三产交叉发展的新平台。

(五)、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进一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项目,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在农民中普及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创业技能,使更多农民成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四、我市目前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面临的矛盾、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政协对我市的农业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我市高效农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决定因素。客观分析我市目前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给以进一步的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是乡镇之间的不平衡性较大。

虽然政府的鼓励、扶持、考核力度在逐年加大,有的乡镇领导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决心很大,这些乡镇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思路清晰,措施扎实,舍得投入,在高效规模种植、养殖方面有典型、有特色、有的成绩还比较显著。但也有一些乡镇并没有引起实实在在的重视,表现在工作的决心不大、思路不清、措施不明、投入不足。高效规模农业的具体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是乡镇党委和政府,省政府已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作为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在部署和实施,省农林厅新设立了综合处专门负责全省高效规模农业的规划、发展、组织和管理,专门安排了两亿元,大规模增加了对高效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

建议市进一步加大对各乡镇的检查、督查的力度,督促各镇抢抓历史机遇,在高效农业的发展上出实招、使实劲,真正为致富百万农民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是土地难流转成为制约规模种植、养殖的主要因素。

目前如何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土地难流转成为制约规模种植、养殖的主要因素。

实践证明,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不是农民的温饱,而是增收、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但是小块分散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不了农民持续快速增收问题,满足不了农民致富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议政府可以在各镇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广泛开展新一轮土地流转工作,大力推进土地向业主集中,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铺平道路。

(一)租赁开发型。以租赁协议、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租赁给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从事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农户收取一定租金;同时,原土地承包者还可以在新租赁的业主单位务工,获取劳务收入。

(二)股份合作型。在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将承包权入股,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使集体土地的权益以价值形式得以实现。这种形式实行业主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站,按股分红,体现了生产资料集体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

(三)大户承包型。对外出、升学、入伍提干、农转非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自愿放弃承包权不经营土地的,由镇、村组织协调转包给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专业大户从事开发,有关的义务由专业大户承担。

(四)买断经营型。主要是对荒地、荒滩、荒水等资源和集体低产林果园等公开拍卖,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经营者,使其获得长久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感和权属感,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优化组合。

(五)委托代耕型。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土地向业主集中的小规模经营形式。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部分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虽有比较稳定的收益,又不愿失去土地承包权,就将原承包的土地委托给信誉好、善管理、有技术的种田能手和大户代为耕种,用合同约定各项权利和义务,代管者付给一定费用或实物。这种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季节性弃耕撂荒问题,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六)户际联营型。农户间根据自愿,出于共同发展和利益需要,以特色产品为主导建立专业合作社。这种形式一般以协会充当业主,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实现土地向业主集中。

三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影响了高效规模农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无论是高效规模种植和养殖都要以大量的投入为前提。事实证明,凡是高效规模农业的典型无不是依靠大量的、集中的投入为支撑,没有投入就没有收益,这是显而易见的。

建议市政府在鼓励“三资”进入高效规模农业生产及其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民资乃至外资来开发农业,这是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是进一步加大对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鼓励、扶持和推动力度。

虽然这几年市领导对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决心很大,对高效种植项目、畜牧品种改良等方面给以了必要的奖励和扶持。但是,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其风险性大,有的项目收益周期较长,发展的困难可想而知。真正使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到较好、较高的程度还任重道远。去年市政府在高效农业的政策激励、项目带动、典型推动等方面有一些好的设想,有的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

农业发展情况篇3

一、十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数量急剧增长。截止2010年期末,我县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06家,其中农业规模龙头企业76家,分别比2001年期末增长66%和59%。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2001年期末,我县无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2008年9月21日召开的全市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暨加快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会议上,我县有2家企业被授予“全市优秀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我县被授予“全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县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运行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公司+合作组织+基地”、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资源型基地+农户”、 “公司+自属基地”等。如以***市姜湖贡米米业有限公司和***正德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发展模式正逐步得以推广;以***县富岛食品有限公司、***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正逐步得以发展和巩固;以鲁南宏发蔬菜批发市场、***乾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公司+资源型基地+农户”模式,其辐射带动能力正逐步增强。以***双泰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自属基地” 模式已成为外向型企业发展的主流运行模式。而2001年以前的运行模式主要是单一的“公司+农户”模式。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据统计调查,截止2010年期末,全县年产值过五百万元的7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带动产业基地面积42.7万亩、从业人数2.1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1亿元,分别比2001年期末增长70%、62%和65%。

市级龙头企业***县种子公司以自办稻麦原种生产基地良种场为龙头,国营农场为骨干,种粮大户为补充建立健全稻麦种子生产基地,以合同定购的形式与上千个农场职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向农户统一提供种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以保护价回收种子,免费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协助解决生产资金和技术难题,与繁种户建立起稳定的、可靠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了稻麦种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县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了种子质量,促进了种子事业的发展。目前,公司每年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4万亩,年产种子达1.4万吨,发展种子生产大户1000余户,农户人均年增加收入3500多元,带动农场职工走上了致富之路。市级龙头企业***县富岛食品有限公司发展紧密型蔬菜基地1000亩,带动800多农户累计增收200余万元。

我县杞柳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乾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华宝工艺品有限公司、***顺发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外连国际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产业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县10万亩杞柳产业的形成。市级龙头企业***乾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华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累计年加工杞柳工艺品170万公斤,辐射带动3200余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累计提供农民就业岗位800-1000人。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银杏之乡”。据统计全县有银杏叶加工、银杏茶生产、黄酮提取、银杏系列食品生产企业60余家,占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的17%。银杏加工企业的集群促进了全县20多万亩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市级龙头企业***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银杏叶提取物黄酮100吨,发展银杏GAP采叶基地5000亩,累计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1500万元。

(四)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基地和企业品牌的建设。市级龙头企业***市姜湖贡米米业有限公司,从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打造“姜湖”品牌入手,促进企业的发展。该公司发展的紧密型优质稻谷基地近一万亩,于2006年3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成为***省稻米加工类唯一的绿色品牌。该公司打造的“姜湖”牌大米,在我省范围内率先采用了纸质环保包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和认可,并于2007年10月被***省工商局授予“***省著名商标” 称号,现已形成三大系列20多个优质小包装品种,远销京、沪等20余个大中城市。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7000万元。

我县省级龙头企业***昌裕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粮食深加工企业,主要生产“昌裕”牌冷冻饮品、巧克力及饼干等食品系列产品。近年来,该公司依靠科技力量,积极研发新产品、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公司生产的“昌裕牌”系列产品,先后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该公司研发的30多个新产品申报了国家专利,是***唯一获得“中国专利***明星”企业的厂家。该公司2010年度实现销售收入达1.5亿元。

二、十年来我县围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十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相继出台了《郯城县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命名办法》,每年从县财政拨出50万元专款,用于扶持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并于2006年度命名了第一批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家,同时,有10家优秀重点龙头企业被县委、县政府表彰,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农业局于2005年初正式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科,这标志着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存在的问题

(一)近几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多以贴息资金的形式,我县多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贷款数额小或没有贷款,无法享受到政策的扶持。

(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商业银行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或支持政策体现的不够明显。即使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在原料(农产品)收购期间能争取到少量贷款,但金融部门的借贷手续繁杂,时效性差,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政策性贷款职能的农业发展银行,门槛设置太高,条件过于苛刻,我县大多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普遍享受不到国家政策性贷款,致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与一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没有本质区别。

四、建议

(一)建议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方面,可采取退税、免税、奖金补助等简单易行的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力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金融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实质性内容的信贷支持政策,以破解企业收购资金紧张难题,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具有政策性贷款职能的农业发展银行,要放下架子、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用足用好国家政策,降低门槛设置,放宽准入条件,使大多数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普遍享受到国家政策性贷款,促使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中受益,并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县农业局

农业发展情况篇4

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自20__年7月1日开展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我局充分发挥职能,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和发展服务工作,把促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新途径来抓,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20__年6月,我市专业合作社累计2042户,成员总数15365人,其中农民成员14468人,出资额总计204878.5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7%、11.3%、10.6%。与20__年相比增长8.7%,9.0%、7.8%。20__年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1户,带动农民致富达三万余人。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全市204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养植业方面有1531户,占总数的75.0%,农产品销售408户,占总数的20%。农产品购买285户占总数的14%,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加工运输储藏112户,占总数的5.8%。农资购买和服务业392户,占总数19.5%。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然以种养殖为主,随着市场的扩大,销售服务的农民合作社逐渐增多。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我市20__年6月合作社的注册资金达204878.59万元,20__全市注册资金190004.59万元。20__年全市注册资金145371.14万元。20__年注册资金102076.9万元, 20__年登记注册资金29229.56万元,20__年注册资金12023.9万元,可以看出,每年合作社资金都大幅度递增。部分合作社已经走出创建阶段,逐渐向发展阶段迈进。

3、合作社成员规模情况。

20__年入社成员为1248人(其中农民1155个、其他自然人77个、企业法人9个、事业法人 5 个、社团法人 2 个)。20__年成员累计4255个(其中农民4016个、其他自然人205个、企业法人23个、事业法人6 个、社团法人 5 个)。20__年成员累计10155个(其中农民9678个、其他自然人429个、企业法人31个、事业法人3 个、社团法人 14 个)。20__年成员累计累计12939个(其中农民12322个、其他自然人561个、企业法人38个、事业法人3 个、社团法人 14个)。20__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累计14092个(其中农民13202个、其他自然人828个、企业法人41个、事业法人5 个、社团法人16 个)。现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累计15365个(其中农民14468个、其他自然人828个、企业法人44个、事业法人7 个、社团法人18个)可以看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益发展,农民也看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生产模式上,由“松散型”向“紧凑型”发展。今年成员总数达50-100人的达38个,100-500人的7个,几个突出的合作社已经达到使用省名的标准。但也不难看出,我市合作社的成员依然以农民、自然人为主,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社团法人依然没把农业作为发展方向,投资重点依然没把目光转移到农业上来。

二、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的发展势头不错,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规模不一,发展不平衡

尽管近几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合作社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较多合作社注册资本都在20万元左右,经济实力不强,有的甚至存在名义社员及家庭合作社。而真正上规模的,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在总数中占的比例很低。在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销售收入超过百万元的只有几十家,各个合作社的发展未能形成链条,水平发展不平衡。

2、政府的扶持面不够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0__年7月1日 正式实施,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很多合作社实力较弱,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而合作社大多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又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其次在政策方面,很多优惠政策难以全面落实,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政府还没有把这些经营领域纳入到合作经济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农民在开展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时,其经营管理在用电、用地、用人方面也没有优惠政策。另外,土地、电力等方面的使用限制也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发展。

3、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普遍水平不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量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但是另一方面,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因此人才问题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内部运作不规范

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的内容与执行均不规范,只写不做,流于形式;组织结构不健全,理事会、监督机制等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

财务、社务不够透明。

5、个别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动机不纯。个别专业合作社村、大队为了搞新农村建设而设立的,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部分合作社理事长对创办合作社抱有功利思想,目的是为个人谋利益;个别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只是个摆设,并没有真正经营和发展;也不排除为争取政府扶持资金而成立合作社的情况。

三、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

全市目前有二千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普及面,但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规模小、分散经营、生产技术低、管理不规范的小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这种合作社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是较弱的。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就需要切实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实现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使农民实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联合,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它的发展也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今后还需加大扶持力度。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政府应对合作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兴办服务设施的项目给予支持,以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对社员服务的能力。二要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实行政策优惠。可以对合作社在税收登记、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适当减免已登记成立的合作社的所得税、增值税,在土地使用方面优先安排等政策。另外,还可以对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免征营业税,对兴办加工、流通实体给予税收优惠等。

3、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经营管理者文化基础、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对较弱,社员素质普遍较低,合作社很难跟上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合作社发起人、建设带头人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潜力。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建立业务培训制度,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生产和运销大户进行经营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理论和合作政策,提高正确指导和发展合作社的工作水平,减少经营决策的局面性与片面性,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4、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内部行为

制度建设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更要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并坚持内部规范化管理。一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确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社员代表、理事会和监事会。二要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同于公司和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特点。应当尽快建立和健全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责任制度、奖励制度等,以保障其操作运行的规范化。三要健全利益分配制度。为了兼顾生产者与投资者双方的利益,可分配盈余应当实行按交易量(额)和按资分红相结合的方式分配,并以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为主。四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监督合作社是否依法经营,同时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对其经营情况进监督检查。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农民的监督作用,实行社务公开,监督合作社健康发展。

5、加强信息沟通,扩展销售渠道

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民信箱,通过农民信箱,茶叶、苗木、畜禽和水产等农产品买卖信息。还可以通过农民信箱及时灾害天气、森林火警、防汛资讯、禽流感防控知识、农机安全等警示信息,为农民获得各类市场信息提供系统的服务。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网络为合作社免费农产品供求信息,引导和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

6、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品牌战略

农业发展情况篇5

一、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4进一步细化产业规划。规范都市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完善园区建设机制,制定出台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标准,明确用地使用性质,实行园区准入制度,从建设面积、资金投入、种植标准、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把审批关口,建立农业、规划、土地、财政等部门联合审批制度,防止一窝蜂式发展,预防因盲目发展造成的投资浪费,杜绝变相圈地行为。同时,对园区发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验收、考核,达到规范化发展。

农业发展情况篇6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促进全市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1、强化行政推动,园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市、县(区)政府先后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出台了深入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积极实施政策扶持和项目捆绑支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园区,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齐峰果业、绿丰源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先后开始投资园区建设,成功引进海升、煜群、新希望六合等一批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前来我市投资建园,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亮点纷呈。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以上园区11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5个,各类园区数量比____0年增长了____倍多。

2、加强科技合作,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市政府把强化科技支撑作为增强园区竞争实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在巩固深化宝鸡市与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的同时,先后与国内________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合作,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2____1人进园开展农业科研试验,在园区内合作建成____个国家级农业产业科研试验站和5个省级大学试验站,基本涵盖了我市特色主导产业,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710个,研发新技术171项,全市园区科研实力和企业研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不仅带动形成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群,还带动农户思想观念转变和投身园区建设积极性。调研中了解到,____县12户农民在海升苹果园区的带动下,经过一年多的务工学习,加盟海升园区高标准种植矮砧苹果18____0亩,实现了由普通农民向家庭农场主的可喜转变。

3、创新发展理念,园区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积极引导园区自觉树立工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促进了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通过建立推行园区插牌亮界、运行监测和考核考评等管理制度,对园区建设发展进行分级考核,奖优促慢,促进了园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通过制订建立规范的生产流程和企业员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园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化生产,告别了过去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据统计,____3年全市园区亩均产值7522元,是普通农户夏秋两季粮食亩均产值3倍多。三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综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业园区。以绿丰源为代表的园区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农社对接”模式,成功解决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不对称的问题,由于物美价廉,不仅深受居民欢迎,也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被全国推广。

____、推动土地流转,建立农企利益联结。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推动土地流转上,依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从保障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民增收出发,突出解决园区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问题。具体做法是:以粮食平均亩产折价来确定土地流转费标准500元--1000元不等,并按当年市场粮价及时上调流转费,保证了农民土地收入基本稳定可靠。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种促进“失地”农民增收模式:一是引导农民以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经营分红,增加资产性收益;二是鼓励优先聘用当地农民到园区企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了 “家门口挣钱,零距离就业”;三是采取 “园区做两端,农民做中间”的办法,园区把经营重点放在培育良种、开发高端产品和开拓市场上,将成熟的生产环节交给农民合作社承包,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实现农企双赢。

1、园区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农业园区发展还相对滞后,按

规划“____五”末突破100万亩的发展目标,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园区27.5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比全省平均水平8.97%低近____个百分点。已建成的119个园区中,国家级园区2个,符合省级甲类园区标准的也只有5个;省级园区数低于榆林、咸阳,仅与渭南、安康持平;大多数园区单体规模在500亩左右,层次低,辐射带动力弱;从事二、三产业的仅有1____个,绝大多数园区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销售,精包装和深加工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2、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存在差距。全市园区农业科技研发水平高、成果多,但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少,大多数新品种、新技术未能及时被广大农户接受掌握,形成产业发展优势。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县区部门和乡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园区建设上,推广实用技术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思考不够、办法不多;有些镇、村干部对组织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存在畏难情绪,推广普及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园区对农民宣传培训重视不够,园区 “田间课堂”、“地头学校”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加之,我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农技推广不力。

3、园区建设资金不足。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和以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三个方面的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80%以上。政府主要是通过整合水、电、路等涉农项目和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来扶持推进园区建设,财政专项投入明显不足;园区企业受金融信贷风险控制影响,园区设施不能作担保抵押,贷款难度大;农业保险尚处试点阶段,覆盖面窄,保障率低,赔付难;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村种养大户等本身实力不强,筹集资金难度大,只能勉强维持小规模、低层次的经营活动。从全市看,资金不足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____、土地流转难度大。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坚守土地不愿流转,使土地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不仅是因为千百年来积淀的土地情结使农民对土地难以割舍,而根本原因是农民从流转土地中难以持续得到更大利益,缺乏土地流转积极性。调研中看到,“一份土地、两份三份收入”的情况只是在个别园区存在,大多数农户从园区企业得到的只有土地流转费,在园区打工和参与园区生产、经营的是极少数。另外,我市不少新建园区土地审批手续尚不完善,随着国家土地保护政策愈发严格,今后土地流转的难度将更大。

1、高度重视,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全力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园区整体水平。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发动群众投身园区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2、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园区产业发展。要把培育壮大园区龙头企业作为扩大园区产业规模、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通过采取税收政策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畅通融资渠道、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平台等措施,引进若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品牌优势明显的知名企业入驻我市进行特色产品深加工,增强全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集中扶持、提升改造,培育壮大一批本地龙头企业,依托____国家级猕猴桃交易中心这一市场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尽快成长,力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按照集群发展思路,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专业合作组织跟进、广大种养户补充的园区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

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应用推广,进一步巩固扩大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专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努力为园区各类试验站、点建设和专家技术人员进园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更多便利条件,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长期合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农业科技力量。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强化企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实力。依托园区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引进和培养农村实用型科技人才,使科技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民。要近一步加强我市各级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技术普及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和广大农户增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发展情况篇7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增收效益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engyang thinking

Deng Bu-xun

(Pengyang Water bureauPengyangNingxia756500)

【Abstract】Facility is 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with facilities for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anchor of Pengyang, but how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has been initially explored Pengyang a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facilities;Development model;Revenue growth

随着设施农业在全区的不断推广,并现已成为彭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设施农业作为一项避灾农业、农民增收农业。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设施农业,更好地为 “三农”服务,彭阳县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设施农业的道路。

1. 基本情况

彭阳县属于宁夏南部山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全县总面积2528Km,总人口25.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11万人,耕地面积6.69万hm2,人均耕地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属贫苦县之列。

彭阳县是宁夏玉米、辣椒和蘑菇等种植特色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技术普及程度扩大、农民自主经营能力提高,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以辣椒地膜覆盖为主的设施栽培,取得了良好效益,一部分有能力、懂技术的农民还搞起了蔬菜、瓜果的反季节栽培,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目前全县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2万亩,地膜覆盖面积30多亩,其中地膜玉米26.2万亩,辣椒3.5万亩。设施农业主要集中于辣椒产业,其拱棚面积1.6万亩,占设施农业的72.73%,其它地膜覆盖面积约0.6万亩;蔬菜种植大小拱棚栽培面积约0.4万亩,占设施农业的18.18%,栽培反季节蔬菜及瓜果面积约1.1万亩,占设施农业的50%。设施栽培延长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延长了农产品供应期,还提高了部分作物产品品质,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值,更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

2. 彭阳县设施农业的几种建设模式

设施农业就是通过利用透光保温材料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延长作物生育时间的一种栽培技术措施。目前,彭阳县设施农业中应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2.1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就是利用塑料薄膜覆盖于已种植作物的土地表面,从而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生产期的一种技术措施。近年来,因玉米和辣椒等作物生产效益的提高,使地膜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彭阳县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26.2万亩,辣椒3.5万亩,分别占全县地膜覆盖面积的87.3%和设施农业面积的72.73%。此外,一些药材旱育秧和树木育苗也广泛使用地膜覆盖;部分区域发展的西红柿等蔬菜也使用地膜覆盖栽培。

2.2简易拱棚。简易拱棚是一项投资较少的设施栽培措施。它是利用细的竹竿作为支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作为保护种植手段,拱棚一般高度低于1米,畦面宽度窄于3米。由于投资少,施工简便,现在在早春种植蔬菜的乡镇被广泛采用。

2.3设施大棚。设施大棚是一项较复杂的设施栽培手段,是简易拱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塑料薄膜为保温透光材料。其支架要求牢固,能够连续使用,且能够在透光材料上加盖保温材料,使棚内达到一定温度,使作物可以安全越冬。彭阳县采用钢架为主骨架,竹竿为次骨架,其上覆盖透光材料并加盖保温材料,其尺寸为长30~50米、宽7米、后高2米,前高0.2米。目前全县设施大棚种植的主要作物有辣椒、西瓜、油桃、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和瓜果,面积达3.5万亩,且多为反季节农作物。

3. 设施种植投资与效益

从彭阳县设施农业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设施农业的增收效益是显著的,一般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可以达到10~25%,每亩可以增收100~300元。特别在经济作物上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而在粮食作物上增收效果低一些。地膜覆盖发展与不覆盖地膜的辣椒无论是单体重量还是品质,都有显著提高,农民获得的收益也很显著。利用大棚生产蔬菜和瓜果,是双重技术的生产,农民既要懂得作物生产技术还要懂得如何管理大棚,不仅如此,农民还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要求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大棚条件下管理农作物,还要掌握授粉、整技、蔬花蔬果、控制温度、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复杂的技术。这就使得没有一定技术素质的农民将束手无策,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发挥。

4. 农业开发投资与设施农业

最近十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加大投资,使得彭阳县大面积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农田道路硬化、沟渠疏通、水源工程改善,农业开发投资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走路难、灌溉难、排涝难问题。同时,开发资金还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科技推广和示范,主要目的是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良种。

在建设初期,彭阳县根据国家农业开发投资政策,也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设施大棚建设,为设施大棚地区提供水源工程、交通建设和技术培训,为设施农业发展搞好配套,从而促进其发展。近年的开发投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安排项目区的资金使用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既保证了国家开发投资的严格而合理的使用,也使得设施农业效益显著提高,从而进一点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5. 设施农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设施农业是一项农业增产增效生产技术,其在彭阳县的农业生产应用推广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5.1不能强行推广。设施农业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业措施,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设施大棚种植,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和技术指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设施栽培就要缓行。绝对不能搞行政命令,强行推广。前几年,我县有关乡镇一度由乡(镇)、村出资建设大棚,结果农民没有相应的生产技术,对市场信息也缺乏了解,大棚建好了,大部分没有发挥作用,有的只是用了一年就废弃了,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

5.2不能盲目攀比。发展设施农业的目的是增产增效,能够达到效果就行,不一定要多高级的大棚。要根据资金情况, 尽量发挥人力和当地农业资源的作用,能用土墙的用土墙,能用空心砖的就用空心砖,不宜投资昂贵的连栋大棚。

5.3不能政府包办。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凡是政府一手包办的大棚,几乎全得赔钱。大棚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关键环节是生产者自身,所以政府也不能给农民建设大棚。你建好大棚,没有人愿意管理,农民没有积极性,建大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5.4不能一窝蜂。发展设施农业千万不能走一窝蜂之路。大家都搞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的路也就到头了。前些年,国内都一起发展大棚油桃,结果几年之内,大棚油桃成灾,价格猛跌,农民不得不拆棚砍树。但是,如果政府在此之前能够帮助各地沟通信息、规划和指导种植,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5.5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投资不是关键问题,而关键是农民自身的认识程度和积极性。农民始终是设施农业的主体,政府要引导农民将发展设施农业变成农民自己的行动,若直接投资发展设施农业。会给农民造成依赖思想,最后会发展成有人建而无人管的被动局面。政府还应在项目区多做些配套设施,如修路、打井、配套灌区等,给农民多方面提供方便。

设施农业既然是一项好的技术措施,投资效益高,政府在重点帮助农民搞好项目区的交通、水源建设的同时,还应在适当的情况下建立市场,引导投资商扩建贮藏设施和加工生产线,帮助农民搞好气象、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化验土壤、指导施肥,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对于个别有积极性发展设施农业却缺乏资金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如低息、贴息贷款等,既保证其建设发展,也要让其对投资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文章编号]1619-2737(2012)09-14-217

农业发展情况篇8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是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结构转换的矛盾,减少和化解经济转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保持农村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长期滞后,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之外,农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这种状况,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市农业保险发展一直相对缓慢,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8年4月——2008年12月,“××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课题组对××地区农业保险开展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多次与有关部门专家进行研讨分析,总结了××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地区农业保险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我国及××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年均达1747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更是呈上升趋势,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指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在自然灾害损失中农业最为严重、最为广泛,而农业承受灾害损失的能力却最为薄弱。因此,农业更为迫切地需要保险保障。但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却非常滞后。

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既有创建之初的快速发展,也有商业化运作的萎靡滑坡。从总体来看,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我国农业保险始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止。自1982年农业保险业务恢复以来,其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86年的恢复试办阶段。保费由23万元增长到7803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86%,年平均赔付率为112.12%;其后,1987—1990年的平稳发展阶段。政府加入了农业保险的队伍,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共同承担农业保险的风险,农业保险出现平稳发展,保险范围涉及农、林、牧、渔各业,经营险种60多个。第三阶段,1991—1993

年为较快增长,但是同时亏损加大;第四阶段,1994—2004年农业保险出现严重亏损。由于国家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加上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全国的农业保险业务出现了萎缩趋势,1993年,我国农业保险费超过8亿元,1994年降为5亿多元,1995年再降为4亿多元。随着国有保险公司向商业性保险转变,农业保险更是举步维艰,在绝大部分的年份,农业保险都出现巨额亏损。在1985—2004年的

20年间,全国农业保险有18年亏损,综合赔付率超过120%。200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中国保监会先后在9省市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相继批准设立了一批不同经营模式的农业保险公司,如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黑龙江阳光相互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法国安盟保险公司也在四川成都设立分公司。

(二)××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市农业保险自1982年试办,到现在已经20多年,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快速发展时期(1982~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巩固土地承包改革成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市分公司于1982年开始试办农业保险,揭开了农业保险试验的序幕。在这个时期,农业保险业务基本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其中,1982~1987年,各地试验积极性很高,试验范围不断扩大,保费收入从几百元迅速增加到几十万元,年均递增602%;1988~

1989年,受赔付率超高影响,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降低,亏损特别严重的险种被迫取消,农业保险业发展稍有放缓;1990~1992年,农业保险公司也积极与财政、气象、民政、税务及其他相关技术部门合作,不断进行农业保险体制改革试点,农业保险险种不断扩大,如东港地区开展对虾养殖保险,凤城地区开展烟叶种植保险等业务,农业保险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高潮。

第二,全面萎缩时期(1993~2005年)。1993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保险公司的全面转轨,农业保险业务也全面市场化、商业化,农业保险业务开始停滞不前,并日渐衰退。××市农业保费收入年均递减21%;险种也从最多时的50多个减少到几个;农业保险成为无足轻重的险种。

第三,重新启动时期(2006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的政策意见,为农业保险的启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依此为契机,××地区的农业保险进入了重新启动的时期,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共保、财政补贴的形式开办农业保险。虽然目前仅大规模地开办了生猪养殖保险业务,其他业务仍小规模试点,但农业保险开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投入也逐年加大。

二、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农险发展规模与××农业地位不相适应,农险保障水平低。

××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遵循的是“低保额、低保费、低保障”的原则,业务开展规模小,保障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障范围很窄,1998年的保险密度0.44,2004

年却降到了0.09;二是保险责任也很小,主要是雹灾、水灾、风灾、冻害等,1998年的保险深度0.013,到

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0.002。较低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反映农业保险的规模较小,对××农业的保障作用不大,不利于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2.农险灾害赔款与农业灾害损失不相适应,农险补偿比例低。

××地区每年受干旱、洪涝、风雹、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2000~2003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产值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农业保险的灾害赔款却呈下降趋势,农业灾害损失与农险灾害赔款不对称。并且农险的灾害补偿比例也从2000年的0.06下降到2003年的0.027。过低的灾害补偿,严重影响到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能力。

3.农险保费收入与农险赔付支出不相适应,农险经营亏损重。

1992~

2004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中,仅己决赔款的赔付率平均就高达81.37%,有些年份甚至高达163%,再考虑未决赔款和经营管理费用,农险经营处于明显的亏损状态。××地区农业保险陷入了全面萎缩经营的窘境。

(二)农业保险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业保险自身存在的缺陷

农业保险风险性高。对于农业保险来讲,风险单位过大,风险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同时也依赖于当地的经济技术水平,例如,治理病虫害的技术及自然灾害、风险事故的防范水平和措施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难以计量,因此,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必然导致高赔付率。作为经营农业保险主体的保险公司,面对农业保险低保额、低缴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这样“三低、三高”的特点,不得不缩小或放弃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纯商业化的保险公司不重视农业保险,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已开办的也存在着业务范围狭窄的缺陷。

2.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

农业保险的复杂性要求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水平,但由于我国开办农业保险的经验不足,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高灵敏度的预警系统;防灾减损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保险的防灾减损工作涉及各个方面,难度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农业保险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实践中,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也不详,从而导致计算出来的赔付率也不准确。

3.农民收入低,政府投入少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决定了农业保险的高费率,但就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来说,现行的费率也难以承受。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我国农村经济仍相当落后,农民收入水平很低。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96

元,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而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差距极大,大多数地区的农民购买能力明显不足,致使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买不起,公司赔不起”的尴尬境况。我国现行的农业保护制度也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不断提高,2007年用于“三农”的支出达4318亿元,比06年增加921亿元。但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农业保护政策,发生农业自然灾害时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救济灾民,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很少。我国目前除对农业保险免交营业税外,没有其它扶持政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虽不断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持也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直接的农业补贴和价格补贴为主的农业保护政策,发生农业自然灾害时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救济灾民,对农业保险投入很少。

4.法律法规建设缺位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它对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我国《保险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本规定的法律意义是,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性,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不属于《保险法》调整范围。作为政策性保险的农业保险,应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合适。但是,我国自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业务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

三、发展××地区农业保险的具体思路及趋势分析

2007年,××市人民政府下发了丹政发〔2007〕14号文件,即“××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培育发展农业保险市场,要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市人民政府从宏观政策上提出了具体方案:

第一,各家保险公司要积极创新“三农”保险的理念,争取在上级公司的支持下,勇于探索,克服畏难情绪,借鉴外地经验开发“三农”保险产品,突破“三农”保险的难点。经过认真测算和评估,推广一、两个“三农”保险新产品,促进“三农”保险的开展。

第二,农业保险按产业结构细化分为农、林、牧、渔、种、养、加等,细化到各个产业、各个品种,其生产周期、受灾程度、市场需求等都大不相同。我们要逐项测算产业、产品结构优劣、周期灾情发生状况等,先开发适合开展商业保险业务的产业品种,实现农业保险产品多样化,以适合农业保险市场发展需求。

第三,发展农业保险市场需要整合保险企业资源,开展保险业之间的分保业务。农业保险风险大、收益低,覆盖面小,尤其在农业保险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初始阶段,保险公司承担很大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可通过整合保险企业资源,采用分保方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力争把农业保险业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经过课程组深入具体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一)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水平

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成本、控制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增强农业保险发展的动力,是发展农业保险的关键环节。

1.提高农业风险监测技术,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

农业风险监测是农业保险经营的基础环节,不仅有利于控制和减少农业风险损失,降低保险经营成本,而且直接影响到其它保险技术的运用和发挥。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现达的科学技术,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及其相关要素的观测系统,灾害全程动态检测及资料处理、分析系统,预报警报制作系统,以及预报警报的传播、分发和服务系统等,提高农业风险监测水平。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2005年4月成功建立的“中国平安

—灾害预警”系统,对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严格风险区划,科学厘定费率

风险区划是开展农业保险经营的重要技术之一,是科学厘定保险费率的重要前提。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农业保险发达国家在开展农业保险初期,都投入过大量人力财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严格的风险区划。我国至今尚未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区划,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保险精算等相关技术人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和农作物的种类及水利等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划分风险区域;在严格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适度的多档次费率体系。高度差异化的费率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风险不均质而导致的逆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农民积极防灾防损,改善费率档次,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效率,增强农业保险发展的动力。

3.提高定损理赔技术,降低理赔成本

由于农业保险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在生长期内受到损害后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使农业保险的定损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农作物保险,往往需要收获时二次定损。农业保险的定损难度集中在部分损失上。部分损失的损失程度,目前尚无精确测定的技术。提高定损理赔技术,应着眼于创新保险产品。由于农业经营活动地域的广延性与分散性,农业损失测定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农业保险理赔成本高,而且很难控制道德风险损失的发生。近年来发达国家推出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区域产量指数保险等多功能高新理赔技术产品,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定损难题,而且降低了道德风险,节省了理赔成本。

4.健全防灾减损体系

防灾减损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实务中应牢固树立“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观念。一是充分利用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避免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动员各方力量控制灾害事故蔓延,加强灾后管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人工降雨、人工防雹等为防灾防损服务。三是在灾害多发地区实行积极的用地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御工程、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减少灾害损失。据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网公布的消息,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通过促使社区实施完善的洪泛区管理,每年可以减少10亿美元的洪涝灾害损失。

(二)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巨灾损失时有发生。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农户的利益、保持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必须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1.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机制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是一种有效分散和分摊原保险公司风险损失的重要方式,它对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拓展业务领域、提高风险保障能力、增强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再保险机制的建立对于农业保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尤为关键。我国再保险市场较为薄弱,农业再保险尚未有效开展。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可由作为国家再保险公司的中国再保险集团向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为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体系积累经验、培育市场。当市场条件成熟、政策支持到位时,成立国家专业的农业再保险公司,建立多层次的农业风险转移机制,逐步完善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2.建立农业特殊风险巨灾基金

针对某些特殊的巨灾风险,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灾基金。例如,对于我国几乎每年必发的严重洪水灾害,制定类似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nationalfloodinsuranceprogram,以下简称nfip)巨灾保险方案。美国的nfip实质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保险集合,由政府部门对资金进行管理与运作,并对洪泛区实施政策性半强制保险,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保费与投资收益,当损失超过一定限度时,由国家提供贷款或特别拨款,即国家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我国国情不同,不能照搬nfip。一是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支付能力有限,基金来源应以财政拨款、社会募集为主,将原本用于救灾的、不能滚动使用的资金逐步转换为可以长期积累的保险基金;二是不宜实施强制保险,而应实行低费率吸引农户投保,让农民觉得“划算”。从长期看,这种方式是“双赢”的,一方面政府将每年无序的“不确定”的灾害救济变为合理的确定的支出,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洪灾发生后农民能及时得到补偿资金,尽快恢复生产与灾后重建。

(三)增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投入

农业是一个准公共部门,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表明,农业保险的商业性经营难以获得成功,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质就是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的净投入。

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农业保险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民所交保费的补贴比例大都在50%—80%之间,并承担保险公司的部分或全部管理费用。以美国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美国政府平均每年对农业保险的资助超过20亿美元,总资助超过保险费的80%,2000年通过的《农业保险保护法案》,提供82亿美元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2002年通过的新的《农业法案》,要求政府在未来10年内对农业提供高达1900亿美元的补贴,其中大部分通过农业保险的方式资助。但是,对农业保险的投入要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实力有限,在目前情况下,一是可以逐步减少农产品收购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这也是“wto”《农业协议》所要求的),转用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费用补贴,逐步实行以支持农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护政策;二是农业保险的实施可以减少政府财政用于灾害补偿和救济的支出,可将节省的部分投入到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中;三是在农业保险发展初期,国家应着眼长远,适当增加巨灾风险基金的积累;四是对农业保险经营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笔者不赞成由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亏损兜底,一方面,对于巨灾损失,地方政府也无力“兜底”;另一方面,“兜底”容易使保险公司放松管理,滋生心理风险。国家增加对农业保险的投入,不仅能起到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而且可以减少农民一遇灾害坐等救济的依赖心理,提高其风险与保险意识,有利于逐步建立起以支持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保护制度体系。

(四)加快法律法规建设

加快法律法规建设是我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应尽快研究、制定《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保险工作中的职能与作用,明确国家的投入和政策保护措施,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方式,明确规范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和规定,把农业保险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

1.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和地位

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农业保险的补偿机制,化解农业保险本身的政策性目标与实践中经营者的商业性目标的矛盾,扩大农业保险的供给能力,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确立农业保险在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民生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建立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保护制度体系,发挥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2.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运作方式

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但并不是所有农业保险业务都必须实行政策性经营。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范围,对于关乎国计民生和影响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强制或半强制保险方式,制定不同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并给予投保人信贷优惠等政策支持。

3.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职能与作用

政府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推动农业保险立法,并根据农业保险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修订与完善;二是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即给予投保农户适度的保费补贴、给予农业保险公司适度的费用补贴与税收优惠等;三是对农业保险发展予以行政支持,包括宣传教育、协调各方关系等。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与短期性,从法律上保证政府参与和推动农业保险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4.明确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及再保险要求

我国《保险法》第七十条规定,保险公司只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组织形式,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应明确包括相互保险公司在内的多种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鼓励农业相互保险制度的实施;制定农业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实行法律保护和约束;对农业保险业务规定一定比例的再保险,以保证农业保险的稳定经营,维护投保人的根本利益。

上一篇: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范文 下一篇:别墅景观设计风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