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6 13:53:08

装配式建筑设计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1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设计;施工;一体化;优化

引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concrete)即PC建筑,是通过工厂化生产构件,经过养护、运输、吊装、连接、与现浇段结合等步骤形成的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传统的现浇结构建筑存在较大差异,其设计、施工也与传统建筑截然不同,至今仍没有国家标准规范指导,施工作业人员缺乏经验。本文以上海市内环第1个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为例,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一体化进行分析研究。

1预制装配式建筑特点

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相比有如下特点。1)结构深化设计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构件拆分,构件拆分需要综合考虑设计、施工、吊装、运输、施工场地布置等因素。机电管线、线盒需预埋预设在预制构件中,到现场后直接对接安装。2)构件工业化生产,生产模具重复使用率高,构件尺寸精度高,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预制构件甚至能根据设计需要在构件表面印出清水花纹。3)构件在工厂中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吊装施工,方便快捷。最大程度减少现场湿作业,减少对环境的扬尘、噪声等污染,减少现场施工作业人员配置,在城市市区内施工有明显优势。4)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结合的现浇节点受力复杂,是设计施工的关键节点,钢筋排布密集,在后期存在漏水隐患。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以上特点导致其设计、施工相比传统建筑有其自身特性,并且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单独研究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存在片面性,不利于其发展,需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进行一体化研究,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优化提高,为建设项目增值。

2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

2.1联系现场实际的结构深化设计

现阶段开发商为加快资金回笼,不断压缩项目周期,而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建筑施工图完成之后仍需对建筑进行构件拆分,进行结构深化设计。构件拆分的大小、质量、形状,直接影响到现场材料堆放的布置、施工临时道路的设置、吊装的选择、塔式起重机基础的设计等。在施工方案总设计中需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并在可行的情况下进行优化,尤其在施工场地狭小的城市核心区域。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拆分深化设计需与施工单位紧密联系,并在前期总体设计中考虑运输、施工难度和成本等。

2.2考虑全施工过程的受力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在工厂内生产,经过养护,构件强度达到要求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再通过吊装安装到位。构件在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前需要经过运输、翻身、吊装等多个过程,出现多种不同的受力形态,这些过程均需通过预埋在构件内的球形铆钉实现。因此构件拆分及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考虑构件在建筑结构中的受力还需考虑生产施工全过程中构件的受力。构件吊点的设置需考虑到构件重心位置、吊装中的平衡、构件运输过程中摆放角度等。以本工程中转角飘窗设计为例:转角飘窗属于多维度异形构件,构件内存在大开洞,构件自重达9.7t,且构件重心位置不在墙身竖向范围内,因此在构件上部设计了4个吊点,确保构件吊装的平衡。考虑吊装运输过程中构件的受力,通过MIDAS软件分析构件的应力分布,如图1a所示。通过分析发现,转角飘窗在吊装过程中局部应力分布过大,需进行加固处理。通过研究采用3根槽钢对转角飘窗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的应力分布如图1b所示,应力集中明显减弱,可以确保吊装运输的安全。

2.3机电管线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机电管线与现浇结构中的机电管线施工存在较大不同,在现浇结构中机电管线通过预埋并直接整体浇筑在混凝土中,而预制装配式建筑中机电管线需预先埋设于构件中,抵达现场后与现浇结构中预埋管线进行拼接,体积和质量巨大的构件在现场完成机电管线精确对接施工难度极大。因此机电管线设计需尽量避免埋设于预制构件中,本工程同时使用BIM软件对现浇和预制构件部分进行建模,分析构件内部的管线排布、线管线盒的位置,确保机电管线能够精确对接。

2.4利用预制构件特性完善建筑设计

预制构件为工厂化生产,尺寸精度高,表面整洁,能达到清水效果,且能够预制出相应的花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预制构件自身优势,减少建筑做法,减少现场湿作业。在本项目中,设计多处利用到了预制构件的特性,如在楼梯部分充分利用了预制构件的精度,安装完毕后表面不再做面层处理,如图2所示;墙壁后期做挂石材处理,墙壁取消了传统的抹灰湿作业。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

3.1充分领会设计意图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施工操作经验不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充分领会设计意图。构件作为一类特殊产品,在最终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前需经历吊装、运输、翻身等过程,而构件一旦破坏再生产需经过较长周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施工工期,因此施工需要充分领会设计对构件受力分布的考量,防止构件在吊装、运输等过程中出现破坏。

3.2施工关键节点优化处理

预制装配式建筑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施工方式,施工中的吊装作业、建筑做法等与传统的现浇结构完全不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施工的各个过程优化。预制构件与现浇段间的连接是装配式结构施工的关键,该节点受力复杂,钢筋预埋较多。施工中需充分理解构件预留钢筋与现浇段之间的连接关系,分层次完成钢筋绑扎连接。现浇结构中窗附框位置经常存在漏水隐患,若预制结构后期再装窗附框将同样存在漏水隐患,因此在施工前与设计沟通研究,将窗附框在工厂中与预制构件一同浇筑完成,形成整体,避免后期存在的漏水隐患。3.3现浇段与预制段节点处理预制构件与现浇段连接处是关键节点,因为混凝土浇筑时间不同,存在施工缝且收缩不一致,存在渗漏隐患,同时也是结构连接的薄弱环节。为避免后期出现渗漏情况,本项目在预制构件的上部和下部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节点处理。为方便构件堆放,构件下部设计为拉毛平面,构件吊装完成后在构件外侧采取3道防水措施,如图3所示,从外到内依次为220mm防水卷材,13mm厚耐候胶,20mm×30mm橡胶条。在构件的内侧采用预制构件上部留有预留纵筋和箍筋,施工中无法采用上述3道防水措施,通过与设计沟通研究,将构件上部设计为凹槽形式,如图4所示。在与现浇段钢筋绑扎后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凹槽的设计不但可以防止水流向内侧,还能有效增强节点连接。

4结语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进一步摸索前进的过程中,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协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施工的优化提升,为建设项目增值。通过本工程的应用研究,在结构深化设计中联系现场实际、综合考虑施工全过程中构件应力分布、机电管线设计优化、利用预制构件特性等对设计施工有极大促进作用。同时在施工中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做好成品保护、优化关键施工节点等可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工程质量,提升经济效益,促进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粟新.工业化预制装配式(PC板)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08,30(3):201-202,208.

[2]李滨.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4(7):114-115.

[3]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0,18(3):259-261.

[4]宋菲菲.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住宅产业,2010,5(4):116-117.

[5]孟少平,潘其健,张林振,等.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及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11,10(8):158-159.

[6]黄立雄,李琰.框架结构整体预制装配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J].建筑施工,2014(6):684-687.

[7]张军,侯海泉,董年才,等.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住宅结构设计及应用[J].施工技术,2009,38(5):22-24.

[8]陈子康,周云,张季超,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34(4):1-11.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2

关键词: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保障性住房;标准化;模数化;工业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TU24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40-05

1 前言

保障房建设是当前重要的民生工程,牵涉到亿万居民的切身利益。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都非常深远,所涉及的方面很多、政策性很强,需投入的资金量巨大、运转周期长。因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把保障房的建设办好是头等大事。

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是住宅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预制装配式结构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需求。当今世界,能源紧张,节能减排已是全球共同的话题,建筑的工业化势在必行。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运用在住宅建筑中,通常有装配式框架体系、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体系、装配式剪力墙体系。根据闵行浦江基地的实际工作经验,本文仅对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保障性住房中房型设计上的运用进行讨论。

2 装配式建筑简述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加预应力加以连接并现场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的结构,又简称为预制装配式结构(precast concrete,PC结构)。按照此工艺建造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也可称为PC建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工业化住宅的理想结构体系。

2.1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预制构件表面平整、外观美观、尺寸准确,建筑物的质量明显提高;

2)施工方便,模板和现浇混凝土作业减少,预制楼板无需支撑,叠合楼板模板较少;

3)建造速度快,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小;

4)预制结构在设计和生产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变废为宝,以节约资源和其他材料。

2.2装配式建筑的要求

我国建筑行业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标准化缺失,模数化没有真正落实。住宅开发及部品生产标准化概念淡薄,对模数协调理论不重视。

我们号召向制造业学习,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向机械行业、计算机行业学习。学习他们的标准化、模数化及模块化,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解决难以标准化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一定要用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的理念进行设计。

3 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性住房中运用的可行性

3.1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模大、易形成规模效应,适合住宅工业化的推行

上海市政府为了加快推进全市配套商品房的建设、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完善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积极部署规划了多个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房建设是当前重要的民生工程。市政府规划了顾村、泗泾、浦江、三林、周康航等多个保障房的大型居住社区。每个大型居住社区的规模都在100~200万平方米左右。只要将其中部分建筑量以装配式建筑的工艺进行设计和建造,就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对降低建造成本提供了一定量上的保证。现闵行浦江基地,建设单位已将其中的30万m2的住宅,以PC工法的工艺进行建造。

3.2保障性住房的房型面积小、房型式样不多,适合标准化、模块化生产

受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保障性住房的套型建筑面积均不大。经济适用房在90m2以内,公共租赁房在60m2以内。小面积的户型增加了设计难度。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是小面积的户型,各功能房间仅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户型的变化少,这对推广标准化和模块化是有利的。在实际工程中,保障性住房对个性化的设计要求并不是很高;一个项目中房型的种类基本在3~4种;在建筑设计上退台、错层等的设计手法,很少使用。所以适合工业化设计的要求。

3.3政府政策层面上支持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政府在政策上肯定是大力支持的。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这与国家产业结构改革、节能减排、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提升建筑质量等是密切相连的,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必定是支持。上海市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本事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本市鼓励装配整体式住宅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此办法,对于装配式建筑在容积率上给予3%的奖励。

4 保障性住房向工业化、标准化转型

4.1当前保障性住房的设计状况

目前建筑的建造模式以现场浇筑为主。在此建造工艺的前提下,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状况:

1)由于建筑面积小,建筑尺寸的模数化概念不强。例如:主卧室的开间尺寸通常会设计成3.3~3.6m之间,但次卧室的尺寸往往就多种多样了;

2)房型平面凹凸多,体形系数大,对节能不利。为了解决平面凹凸所产生的结构问题,在结构设计时增加了大量的结构连板,这些结构连板在建筑上没有功能要求;

3)有些开发单位过分地追求建筑形象,在立面设计上添加了大量的装饰构件。这些装饰构件通常是没有功能作用的。这与绿色建筑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上述几点情况,是目前保障性住房设计对工业化、标准化建造不利的地方。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前提下,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必须要有所改变和调整。

4.2初步尝试,采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做户型设计

最初做设计时,在常用的剪力墙户型的基础上,做一些规则化处理。将其改成框架剪力墙的结构形式,预制外墙板挂在梁柱外侧。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将原先的剪力墙体系调整成框架—剪力墙成体系;

2)主要柱网和剪力墙纵横两个方向基本对齐;

3)东西山墙和北向外墙拉平;

4)内部隔墙尽量对齐;

5)将户型设计成对称的式样,以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见图1。

关于本户型预制及现浇构件的说明:

1)主体框架柱和剪力墙现场浇注;

2)楼板、阳台板和框架梁为叠合构件;

3)护墙板、内隔墙、空调板、楼梯等为预制构件。

按此方案实施预制率为50%,如将框架柱改为预制构件预制率为70%。

经过各方的协同努力后,本方案在闵行浦江基地进行试点实施。从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本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室内存在凸出的梁柱,与常规的剪力墙户型相比,带来使用上的不方便,北向的次卧室尤为明显;中间套型的起居室偏暗;整体造价较高等。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

1)以成本考量为导向,标准化工作必须先行,且初期不宜追求过高预制率;

2)标准化涉及到可拼装组合的户型、构件拆分等多个方面,只有实现了彻底的标准化才能真正有效的降低成本;

3)实施PC之前需从项目策划、概念设计的源头开始,拿任何已有的现浇体系的住宅改成PC,成本控制的难度会非常大;

4)不能为了预制而预制,应着眼于PC技术体系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

5)而建立一套自己特色的技术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坚持,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将技术的推广应用找最为成熟;

6)PC技术体系不能仅仅为了做住宅;

7)住宅采用PC技术的优势就是每年住宅的建设规模大,传统住宅的户型的诸多变化导致标准化的缺失。

综上所述,在传统户型基础上调整出来的装配式建筑、为了装配式建筑而去装配等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要使装配式建筑能在保障性住房中推广,为市场接受,必须在建筑房型平面设计上有一定的改变和突破。

4.3设计提升,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下户型平面设计转型

由于初步尝试的户型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进行了反思。突出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理念。标准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征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标准应该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技术,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标准化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模块化。

如某些家具设计最能体现此概念(见图2)。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此理念。结合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情况,对户型的设计提出了若干原则。

1)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的预制率的高低可调节性大,且此体系还可以用于办公、商业、学校等一系列的公共建筑中,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新的户型设计依旧选用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

2)如果是大空间的建筑,房间内存在凸梁凸柱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影响不会太大。但保障性住房的房间面积小,凸梁凸柱的影响不能不考虑。提出将梁柱外凸到室外,以减弱凸梁凸柱对室内的影响。

3)建筑尺寸尽量统一,从而可以较少预制构件的种类和规格。通过构件之间不同的组合来达到各种户型的使用要求。

4)厨房、卫生间、阳台等小构件尺寸尽可能一致。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以下的户型设计(见图3)。

此户型构件的种类少,大部分的构建是以6.6m和3.3m为基本尺寸。平面规则,基本没有凹凸,体形系数小,对节能有利。柱网规则,纵横两个方向均能对齐,对结构受力有利。没有凹口,对房间采光有利。梁柱外凸,减少了结构构件对平面的影响。此户型设计成一房、二房、三房,三种不同户型的组合形式,满足了保障性住房的基本功能需求。户型单元之间可分可合(见图4、图5)。

此户型的建筑构(部)件可拆分为:交通核剪力墙部分、楼梯、框架柱、框架梁、护墙体、阳台、楼板、空调板等。剪力墙为现浇构件、楼板和阳台为叠合构件、其它的均可做成预制构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预制构件。调整预制率的高低比较方便(见图6)。

4.4户型的可延展性设计

仅一种户型是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上述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实践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的户型设计方案。同样的建筑构件,通过不同的组合,再配以不同的现浇的交通核,来满足不同住宅需求。让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房中实现: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模块化。

在此,衍生出来了三种系列的户型平面图,如下:

A系列:由三户组成一个单元,开间模数3300,进深模数4500。通过现浇交通核的不同,来满足11~24层的户型要求(见图7、图8、图9)。

B系列:由四户组成一个单元,开间模数3300,进深模数3300和3600。通过现浇交通核的不同,来满足11~24层的户型要求(见图10、图11、图12)。

C系列:由四户组成一个单元,开间模数3300,进深模数由三种。通过内天井来实现中间户型厨卫等房间的通风和采光。此设计建筑进深大,有利于节约用地(加图13、图14、图15)。

通廊式户型(见图16)。

上述系列的房型都体现了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概念。户型平面规整,有利于建筑节能。但建筑的进深不大,对节约土地不利。如果能提倡暗卫生间,那对装配式建筑的户型设计是非常有利的。既可以减少凹凸和内天井,又能加大建筑进深。小面宽、大进深的建筑可以节约土地。

4.5装配式建筑立面设计

装配式建筑的立面设计同样应体现标准化、模数化的理念。在二进制的计算机领域里“0”和“1”创造了数字世界,简单却拥有无限可能。在做立面设计时可以借鉴这个概念。“0”可以看做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1” 可以看做标准化、模数化的通用部件。两者相结合,并以不同的排列和组合来达到立面设计的变化与同一性。

上述建筑户型的立面上已经存在有四种元素——柱、梁、板、阳台(栏杆)。此四种元素是建筑的基本构件。现代住宅建筑中通常会在空调板外加百叶,来隐蔽空调室外机。因此,立面上总共有柱、梁、板、阳台(栏杆)、百叶共五种元素。通过五种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柱和墙面的颜色和材质的变化,来到达立面设计的标准化、模数化、多样化(见图17)。

4.6装配式建筑相关构造示意图

住宅窗户损失的热量占到总量的接近一半,增强外窗的节能措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PC墙板预埋窗框,解决了窗框与墙体之间的气密性问题;凸梁凸柱的结构形式,增加了南向外窗的遮阳效果,形成一个天然的外遮阳效果。夏季高太阳方位角的直射强光被凸梁凸柱遮挡,冬季低太阳方位角的光线可以直射入室内,增强户内得热效果(见图18)。

墙板竖向上下端与结构体连接处构造见图19。

标准墙板标准墙板与立柱连接处构造见图20。

标准墙板水平连接处构造见图21。

5 结语

在我国20世纪50~60年代,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曾经推广过。但由于技术等各种原因,被市场所淘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在国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国内发展较慢。在经济和产业面临转型之际,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必定会迎来大发展的时期。保障性住房是国家重大的民生工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对国家的产业转型,节能减排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两者如能完美结合,必定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参考资料:

[1]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编.编委:于华 史健等.保障性住房设计图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6

[2]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承编:《建筑创作》杂志社 谭庆琏等.2005~2007中小户型住宅方案选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8.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3

相较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有着突出优势。(1)保证工程质量。传统的现场施工受限于工人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而装配式建筑构件在预制工厂生产,生产过程中可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控制,构件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2)降低安全隐患。传统施工大部分是在露天作业、高空作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运输到现场后,由专业安装队伍严格遵循流程进行装配,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并降低了安全隐患。(3)提高生产效率。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由预制工厂批量采用钢模生产,减少脚手架和模板数量,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生产形式较复杂的构件时,优势更为明显;同时省掉了相应的施工流程,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率。(4)降低人力成本。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工人整体年龄偏大、成本攀升,导致传统施工方式难以为继。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预制工厂施工,现场装配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减少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数量近10倍。节省了可观的人工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节能环保,减少污染。装配式建筑循环经济特征显著,由于采用的钢模板可循环使用,节省了大量脚手架和模板作业,节约了木材资源。此外,由于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湿作业少,大大减少了噪音和烟尘,对环境影响较小。(6)模数化设计,延长建筑寿命。装配式建筑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对户型进行优选,在选定户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数化设计和生产。这种设计方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对大规模标准化建设尤为适合。此外,由于采用灵活的结构形式,住宅内部空间可进一步改造,延长了住宅使用寿命。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标准、规范研究进展

国外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工程设计中,制定了相关的设计规范。如日本的JASS14《混凝土幕墙》和JASS10《预制混凝土工程》,欧洲的《预制混凝土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以及北美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1]。国内也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2]:《CL结构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2008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规程》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参考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涵盖了设计、施工、预制构件生产、验收等环节,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需要,实施后将结束我国在装配式混凝土领域没有国家标准遵循的局面,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部委正在起草的文件还包括《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等。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业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处于草案阶段,正向多方征求意见。同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完善建筑产业化的建设标准体系和实施机制。标准体系针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梳理;实施机制致力于研究传统设计和工业化设计的差异、图纸表达和审批制度的变化以及设计工作转移到施工现场后的转变。综上可知,我国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向标准化建设发展。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日本开展了PRESSS(PrecastSeismicStructuralSystem)[3]项目的研究。PRESSS项目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建立计算模型,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开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概念,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提供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地震设防区的要求。2003年,欧洲ELSA实验室开展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ELSA实验室对单跨双榀、双跨双榀及不同楼板铺设方向的预制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梁柱节点采用螺栓连接节点,部分节点的梁柱间放有橡胶垫。动力试验显示:预制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与现浇结构相当;橡胶垫缓冲作用强,有利于节点保持完整。2004年,同济大学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4]。2005年,同济大学课题组对三跨三层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1/5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东南大学对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榫式接头进行了试验[5]。天津大学对足尺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分析[6]。清华大学的钱稼茹等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新型生态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了开发研究[8]。上海大学参与成立了城建集团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积极开展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研究。

3国内应用情况

上海城建集团于2011年成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城建集团以高预制率的”框剪结构”及”剪力墙结构”为主,拥有“预制装配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体系”、“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建造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和“预制装配式住宅检测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大核心技术体系。城建集团建立国内首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城建集团实行BlM信息化集成管理,已实现了利用RFID芯片,以PC构件为主线的预制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构架的建设工作,并在构件生产制造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应用实施。目前企业已制定的标准有:《上海城建PC工程技术体系手册》(设计篇、构件制造篇、施工篇)、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上海市《预制装配式保障房标准户型》。中南NPC成立了部级“可装配式关键部品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生产基地,NPC技术(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技术。该技术用于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上下层竖向预制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即将颁布实施的JGJ1-2014《国家行业标准》将之定义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浆锚连接技术。在已完工程中经院士专家鉴定测算,整体预制装配率达到90%以上,每平方米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耗水量减少63%,垃圾产生量减少91%并避免了传统施工产生的噪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企业,是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的“住宅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远大住工PC(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环保的五节一环保特点。2012年推出第五代集成住宅(BH5),先进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运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PC(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开放的BIM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并丰富和发展了工业化研发体系、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与产品体系,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技术优势。

4未来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

4.1基于BIM的一体化项目实施(IPD)应用研究

2007年,加州委员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的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一体化项目实施)指南,对IPD进行了定义:通过协作平台,对体系、人力、实践和企业结构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有参与方的见解和才能,通过设计、建造以及运营各阶段的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达到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IPD模式贯穿项目建设的全部阶段,包括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建造阶段,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院等各方高度协调合作,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IPD模式适用于大规模项目,有利于项目成本的节约。因此,尽管当前建设项目的交付模式种类繁多,IPD却已经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当前国外实践IPD与BIM协同管理的项目越来越多。利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可视性强,交互性高,数字化程度高,同时具备开放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及数据的共享。在IPD模式下的项目,BIM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设计协同、可视化、估价、施工重难点模拟、碰撞检测、设备管理、场地分析等方面[9]。目前由于受国内建筑发展模式的制约,建筑业在IPD模式下缺乏相关法律体系及合同范本,应用环境也还处于培养期,BIM技术全面推广还有待政府和企业的努力。

4.2预制构件的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

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包含两个方向:第一要对全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全产业内推行模数协调;第二要实现统一价值导向,建立技术标准。住宅模数协调准则是建设者、施工方、设计者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中共同遵循的统一准则,是建筑标准化的依据,因此要大力推行住宅模数协调准则研究,要加强构配件尺寸与建筑的配合、协调、定位。目前我国已制定GBT50100-2001《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品模数与建筑协调体系的完善,加强预制构件尺寸统一协调,开展构件通用性及接口技术研究。目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已有了重要进展,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已由上海城建集团初步完成建设。第一批标准化预制构件数据库共90余个,目前已应用于万科、保利等项目。为全面覆盖市场现有房屋类型,今后应加强标准化部件多样化组合的研究。

4.3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重点在节点,装配式建筑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节点存在差异,其力学特性对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装配式建筑节点抗震性能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要加强各类型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应及时依据最新且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对现有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条文应及时更新。

5结语

装配式建筑有许多传统建筑无法比拟的优点,但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仍高于传统住宅的成本;设计存在局限性,缺乏结构体系优化研究;施工技术研发水平落后,复杂构件的安装很难满足精度要求。受限于这些因素,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仍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为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家必须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进行指导并做好制度保证;应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各类结构体系规范。各科研机构应加强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的开发研究,对装配式建筑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体系优化研究,制定适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法;针对装配式建筑特点,应结合BIM等最新技术利用工业化管理的方式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4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BIM;绿色施工;应用;实践

1引言

预制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欢迎,是因为这种建筑在建房的时候所采用的是工业化方法,即施工中使用的构件大部分在工厂内完成,对于需要使用的构建运到施工现场,经过技术人员按照设计图纸拼接后可安装在建筑结构上。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构件应牢固连接,以确保建筑物的可靠性。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在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后按照三维设计图拼装,取代传统的按照二维平面图进行浇筑施工和现场拼装的方式。这样,建筑的外观就与传统方法建造的房子一样,施工方法却截然不同。预制装配式建筑应用BIM技术,缩短了施工现场的工作时间,减少了用电、用水和人力资源,简化了施工过程。此外,还可以减少各种污染物,减少了垃圾量,避免了施工环境的污染,对施工现场的管理非常有利。

2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介绍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加快。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施工采用装配施工方式,在生产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运行机械装配线的方式,对于零件的生产不再采用人工操作方式,使得零件有更高的精度,确保每道工序符合有关的规定,建筑结构的各个部位得以改进,工程施工质量有所提高[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施工都采用装配模式,施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整个施工过程按照一定的产业流程进行,部分结构零部件在工程中完成,实现了施工标准化操作,使大部分生产环节比传统的施工模式更加完善,当然这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施工中采用工业管理模式,结合现场施工管理,使施工项目既实现了现代化,又实现了自动化运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是,采用预制模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现状来看,已经实现了半自动作业模式。与手工生产操作相比,这种生产方式的速度更快,生产质量有所保证。所以,建筑施工中整体化操作,使得施工的进度加快,缩短了施工时间。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模式相比较,工期大大缩短,原材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由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3.1预制吊装施工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对于预制外墙板要使用车辆运输到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将外墙板的数量清点正确,对编号都要核对好,外墙板使用专用的吊具,将其吊到建筑结构上,放置在指定的安装位置。施工人员对外墙板初步就位之后,将临时的支撑系统设置好,还要采取必要的固定限位措施[2]。外墙板与楼层面限位固定的时候要做好清点工作,对编号进行核对,防止产生错误。当预制楼梯运输到施工现场并清点完毕,对编号予以核对,使用专用吊具将预制楼梯段运输到预安装楼的板位置,由施工人员安装就位。3.2墙面施工技术。应用预制装配式技术,主要的目的是实现绿色施工,对工程的整个建设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如此形成一个科学化的管理模式,避免管理不当造成材料和资金的浪费。在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综合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导致资金投入量增加。在承重墙建设以及剪力墙建设中应用BIM技术设计和施工,流程简化,工程建设效果更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工程施工中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可以从建筑结构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墙体建设,应用BIM技术规划建筑结构,根据立体化、透视化的设计图进行拼接,在加工部件的时候可以测试承重能力并对所获得的数据精确分析,对于不当之处适当调整[3]。在墙面施工的过程中注重绿色化,将预制装配式模式发优势发挥出来,结合使用BIM技术可以避免拆除重建,可以一次性成型,同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施工效果良好。

4应用BIM技术实现绿色施工

4.1应用BIM技术设计模型。工程项目部在施工的初期阶段将BIM应用小组建立起来,应用BIM技术设计预制装配式建筑模型。将BIM技术应用于施工实践中,就是通过运行工作软件进行设计,主要使用的软件包括Autodesk、Navisworks、Revit、斯维尔二维算量和广联达场地布置等,所设计的模型惟妙惟肖,而且是立体化呈现,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每个细节出现问题都能够及时修改,方式施工中发现予以返工,由此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保证工期[4]。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用BIM技术,考虑到建筑的主体结构所采用的是框架结构,以屋面护系统和墙面护系统为主,按照绿色理念,外覆双曲造型所使用的铝板幕墙和玻璃幕墙。按照BIM模型,就是将各种构件拼接起来,构成多种形式的实体[5]。节能与环保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中心筒部分施工中,工序复杂,难度大,对施工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BIM小组运行BIM建立模型的时候,以树权部位的二维模型为主,临时支撑间距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出来,根据计算的结构排布支撑,还要与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对施工的工序进行四维施工模拟。应用BIM模型对施工技术进行交底,避免设计与现场施工存在不符之处,保证施工质量。4.2设置临时支撑。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屋面的结构安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将屋面的梁挠度减少,在进行树权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临时支撑设置好。在确定临时支撑型号的时候,需要根据受力计算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受力,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之后,按照设计图纸将临时支撑拆除,如此可以起到转换受力体系的作用[6]。某建筑工程的上施工中,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屋架的下方所设置临时支撑,所选用的材料为钢管,规格为152mm×5.0mm,材质为Q235,钢支撑的高度介于3.2m~5.5m之间,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选择。钢支撑之间的距离设定需要根据钢梁跨度进行布置,介于3.5m~4.8m之间,在支撑的上部与屋架梁底部可以采用钢接的方法,这种连接方式比较简单。支撑的下部如果不在树权部位,可以将型钢连接到混凝土结构,型钢的规格为H200mm×200mm×8mm×12mm,使用膨胀螺栓连接,支撑钢管连接到型钢件上,采用刚性连接的方法。与树权部位交接的部位,可以直接在主杆件的顶面连接。由于螺栓在圆管的外侧布置,整个结构更加简洁,而且节省了材料[7]。4.3应用BIM技术模拟施工应用。BIM技术模拟施工是BIM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操作,对施工的现场情况都能够模拟操作,发挥虚拟建造技术的作用,通过操作软件构建模型,合理设置时间参数,在计算机中操作虚拟软件就可以将头脑中形成的思路用模型体现出来,然后进行虚拟操作,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在工程项目建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成本[8]。比如,当某工程没有按期完成工程造成的损失,施工中存在材料浪费的问题等,使用BIM技术就可以实现虚拟软件建造,对工程设计图进行模拟操作,合理规划施工的每个环节,将施工中所存在的难点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都能够展示出来,从而对施工过程管理予以优化。在进行异型树权钢结构施工之前,需要将BIM模型建立起来,还要进行模拟操作,对每个设计环节在施工中的效果都能够体现出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避免施工中产生问题导致不良后果。工程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协调,具体的实施中,就是应用三维信息模型实施管理。立体化的施工设计图发挥指导作用,对于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施工现场解决,避免施工中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导致返工。展示三维信息模型的时候,就是将工程项目的各项指标综合,使得工程施工现场的各项数据全面呈现,BIM软件的运行中可以起到有效协调的作用[9]。同时,应用BIM技术还可以实现精细管理。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使得复杂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打破了原有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而是从整体施工高度角度出发展开,如果存在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作出调整,由此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各个施工环节都能够合作进行,相互配合良好。发挥BIM技术的作用,可以使得复杂的设计问题和施工问题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对于问题的处理简单化,确保整个的施工中发挥设计图的指导作用,各项工作更加有条理。具体的应用中,就是发挥BIM技术的作用,通过实施模拟对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对施工现场的障碍快速解决,施工质量有所保证。

5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发挥优势。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筑施工的能耗大、资源消耗量也大,而且往往工期比较长,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结合BIM技术,使传统施工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如此,建筑工程更加完善,使建筑业的发展符合中国绿色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谭道君,张树潮.BIM技术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装饰,2019(11):134.

[2]张黎.BIM及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9(5):20+110.

[3]曾浩,梁文锦.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居业,2019(2):39.

[4]贺红伟.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20(11):112~113.

[5]周乐.探索BIM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住宅设计中绿色节能的应用[J].华东科技(综合),2019(8):1.

[6]邓昌丽.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下),2019(11):314.

[7]黎睿.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建筑与装饰,2020(11):92.

[8]彭聪,李杏,乔亚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应用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2):173~174.

[9]苏南.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BIM技术的运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54~55.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5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工厂生产;施工组织

0前言

目前建筑产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全国各地大力推进装配式住宅,但目前很多总承包单位还未有装配式建筑的总承包施工管理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工厂生产、施工组织4个方面浅谈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以期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1工艺设计方面

(1)工艺设计需要进行策划,工艺设计要遵循原先审图合格的图纸,如存在重大变更需报原设计确认,有重大变化必须重新审图合格。杜绝私自变更。(2)工艺设计结合原图纸设计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工厂生产、现场施工组织、后期工具设计配合(如架体预留洞或预埋件、吊钩和外挂架等),进行图纸分解、拆分细化。尽可能拆分成规格少以方便现场施工。工艺设计,需要统筹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等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每块预制构件的尺寸、洞口预留、水电预埋、各种连接件、保温板、配筋图、需要准备的材料品种、规格、型号一览表、各种视面图等均要有所反应,要使工厂拿到图纸时就明白如何生产,每个板每个位置都表达的非常清晰。反过来工艺设计也是装配式建筑由设计转向生产,由图纸变为实物的关键核心,工艺设计能力也是整个装配式产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3)国家目前没有关于工艺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工厂工艺和布局存在较大差异,在场地选择和布置之前,需明确预制工艺的各项细节问题。

2工具设计方面

(1)装配式建筑涉及的工具较多,如吊装工具、安装工具、连接工具和防护工具等,每个分类下都有许多具体工具,如斜支撑、挂架等(如图3所示)。(2)所有的工具设计和工艺设计、工厂生产及后续施工组织都是相辅相成、不断改进的。比如原先实践发现转换层钢筋定位精准度较难控制,就发明了定位钢板(如图5所示)。由于装配式建筑外墙基本全部预制,没有搭设脚手架的必要,但是外墙塞缝不好处理及安全维护不能同步,所以就设计了外挂架,外挂架选用哪种类型、如何布置要根据工艺设计、现场施工组织结合设计。

3工厂生产方面

(1)工厂参照构件详图,进行模具设计并开模。按照工艺设计图纸和工具设计图纸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根据工期要求、工厂堆场要求、现场堆场要求统筹好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含启用几条生产线、流水计划和人员安排等。(2)工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有质量可追溯机制。工艺图纸对生产工人进行交底。生产过程中提前通知监理公司参加隐蔽验收。考虑到预制构件尺寸、预埋预留精准度,模具使用超过规定数量频次需要更换。(3)工厂生产对工艺设计提出的许多细部节点要重点关注和控制,如图4所示的防水企口、空调板及窗台滴水槽、内墙接缝处预留凹槽、后浇接缝处毛面处理、厨卫间墙板内侧拉毛、现场安装临时固定预埋件等。

4施工组织方面

(1)做好各种工序交底,如转换层定位钢筋施工交底、装配式工具认识和吊装交底、斜支撑技术交底、套筒灌浆施工交底、钢筋绑扎注意事项交底、各种接缝处理交底、水电管线施工交底、防水防开裂工艺交底等。重点以以上交底的工艺为控制重点。以转换层钢筋定位工序为例。工序为:顶模搭设完毕(未绑钢筋)、测量放线、插筋施工、安放水平梯子筋、放置定位钢板、轴线复测(复测率100%)、定位钢筋点焊、混凝土浇筑(同步校正钢筋)。(2)做好现场的成品保护,尤其是预制构件,如成品楼梯、图4防水企口等。(3)引入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和作业实名制,参与到建筑行业的每个工作者,都有应有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义务,让大家对建筑、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

结语

以上通过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因篇幅有限没有做过多深入说明,其实每个方面都蕴含着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希望有更多同行致力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并做好各个关口和环节的打通。希望本文对同行同业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并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朱东烽.Tekla在装配式建筑工艺深化中的应用与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7(10):68-72.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6

【关键词】建筑遮阳;预制装配式建筑;节能

1 研究背景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升,房屋建筑也从最基本的需求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以低碳、节能、环保等为目的的绿色可持续建筑日益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节能方面的遮阳、通风、采光等等条件应该进行必要的考虑。然而,我国的建筑模式相对而言仍比较传统,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未来劳动力会相对减少,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遮阳设施作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建筑工业化将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遮阳作用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作为其重要的体现,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2 研究和推广意义

遮阳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上的探讨研究。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必然会联系到未来建筑的绿色问题。建筑遮阳类型的选择和设计是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节约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光环境和室内热舒适度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体现建筑自身文化性与地域性的造型语言。在当今社会,建筑遮阳设计不仅在满足建筑节能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视觉观感。

合理地将遮阳技术运用到预制建筑上,并综合遮阳与通风、采光、视线遮挡、建筑节能等方面,将会对建筑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3 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遮阳设计

建筑的遮阳类型主要有: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建筑遮阳应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建筑造型、透明围护结构的朝向等方面,选择合适的遮阳形式运用到预制装配式建筑,并且宜优先选择外遮阳。

对此,我们认为建筑遮阳设计全过程、复合化、智能化、地域化、生态化这五种要素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前提。首先,通过对遮阳构件的重复与变化以形成节奏感,呈现韵律与动感之美。利用遮阳构件创造层次感与光影效果,使得整个建筑造型更加丰富。这可以使预制建筑的造型美观。其次,建筑遮阳应该结合太阳能等功能材料,以及与建筑的功能构件相结合,打破建筑各功能构件的联系,考虑采光口与阳台、外廊、检修道、屋顶、墙面的综合遮阳设计,使遮阳构件与预制装配式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建筑双表皮遮阳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建筑物的双层表皮是指在建筑立面外附加一层立面,以实现单层立面不能满足的物理功能和使用功能。双层表皮通过特殊处理的玻璃和附加机械系统,能实现自然通风、遮挡辐射、减少能耗(包括热负荷和冷负荷)、隔绝噪音等目标,高层双层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预制建筑的智能方面,太阳辐射强度受天空中云量影响很大,同时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也随时间不断变化,因此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对遮阳的需求也不同,而固定式的遮阳构件无法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遮阳及采光需求,所以智能化、活动式建筑遮阳构件应运而生。智能遮阳系统可以根据阳光的强弱程度自行调节遮阳设施的角度,夏季可以将阳光反射回室外,冬季将阳光更多地引入至室内,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室内温度和照度。从而达到预制建筑的遮阳目的。

预制建筑的地域化以及生态化方面,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材料和民族性格等地方性因素融合到遮阳设计理念中。即使预制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种产物,可是现代建筑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关系,让建筑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得以通过其遮阳结合当地的传统元素,满足建筑的需求。预制建筑的生态方面,结合植物遮阳是一种趋势,落叶的乔木是非常好的遮阳设施,大多数乔木的树叶随气温的升高而繁茂,随气温降低而凋落,这正起到了夏季开启而冬天收起遮阳的作用。当然,这些措施应该是在建筑装置过程或者建筑已经落成之后完成。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合理设置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绿化。

在设计预制建筑中的遮阳方法过程中,垂直遮阳板可以成为一种较为方便的遮阳措施,这种技术可以在符合基地地理位置的特殊遮阳需求情况下满足一定的遮阳要求。但是依据建筑技艺资料研究表明,垂直板的扭转角度的问题,阳光还是有可能从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射进室内。但是如果遮阳板可以活动,在阳光能够渗透到建筑内的那段时间,遮阳板的方向进行扭转,即可以用特殊的方式来应对各种问题。在以上所提到的双层表皮的应用,这里的活动垂直遮阳可以与双层表皮进行一定的综合使用,这样可以减小维护和操作的难度,双层表皮本身又将利用西晒所得的热量形成热浮力。通过屋顶设计的出风口,把热辐射从西立面带走,并且引导室内通风。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

4 遮阳设计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探讨

光要进房间,所以有了窗户,窗户要和室外环境进行隔绝,所以有了玻璃这种透明的材料,而光的过多渗透到室内让人在这环境中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所以从一开始就进行光的阻挡是不错的选择。现如今,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8%,采取必要有效的遮阳措施能有效减少建筑能耗,节约大量能源,因此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来提升遮阳节能优势是建筑遮阳的一大趋势。

透明混凝土是一种由大量的光学纤维和精致混凝土组合而成新型混凝土,可节约大量的人工光能的同时遮挡一定的阳光来满足室内需求。利用透明混凝土来制备遮阳挡板可以有效控制室内光线进入量,调节室内光线,减少室内能耗。

透明混凝土多采用预制,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工序相契合。通过在工厂将透明混凝土加入遮阳配件中,制成遮阳构件,后期可方便装配到建筑中。透明混凝土可以通过改变光纤体积比和光纤直径来改变透光率,目前智能透明混凝土可以通过叠加或减少不同透光率的透明混凝土来改变整体的透光率,将它运用到遮阳中,可以根据外界的光线来智能调节遮阳系统,控制光线的进入量,减少室内能源消耗。所以,透明混凝土是未来预制装配式建筑中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结合上节所讲的活动遮阳设施,综合进行遮阳处理。

5 总结

尽管目前国内的建筑遮阳普及率较低,但是随着中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遮阳技术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认可度被提高的同时,遮阳技术也会在未来得到更大的改善。对于建筑来说,遮阳是在围护建筑内部的同时,也作为建筑表皮所存在,成为建筑的主要构件。所以,人们应该加强对遮阳的重视程度。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提高遮阳技术,并运用到装配式建筑上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值得广大建筑人员思考。

[1]陈燕男,建筑遮阳设计思路[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2]白胜芳,建筑遮阳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3]颜俊,生态视角下的建筑遮阳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7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物 优点 设计原则 意见

农田水利配套工程规摸模虽小,但因其点多、面广、线长、量大,而且造价和质量直接关系着群众利益和节水效益的发挥,因此,在水利建设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田水利配套工程采用现浇混凝土与浆砌石混合结构时,由于施工时间短与施工任务重的矛盾,以及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为顺利农田水利配套工程设计施工规范化、工厂化、装配化的大趋势,我局自1994年开始,进行了装配式建筑物的研究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到2003年,我市装配式建筑物普及率占当年配套建筑物的88%。装配式建筑物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我市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装配式建筑物施工、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都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值得大力推广。下面是本人对我局近几年来在装配式建筑物研究应用方面的一点体会,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装配式建筑物的优越性

1、节约劳动力,降低工程造价

由于预制构件集中预制,工人熟练程度高,从而可以提高工效,节约劳力。在安装时所需劳动力也较少,一般需4-6人。集中预制还可减少由于工地分散而造成的原材料损耗,且便于利用零星物品加工构件。因此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下表以2003年春季施工价格对装配式建筑物与同类浆砌片石建筑物进行比较。仅此项每年为我市节约投资15-20万元。

工程造价(元)

工程名称

浆 砌 石

装 配 式

相对降低率

(%)

2×5拱桥

9068.42

6721.43

11.5

0.6×4农沟尾水

2817.19

2119.00

24.78

0.4×2农渠口

1298.29

855.10

34.14

0.4×2农渠尾水

706.70

595.19

15.78

2、便于施工、缩短工期

装配式建筑物的尺寸、重量和形式均可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选择设计。构件外形简单、重量较轻,便于人工安装,且安装简便,工期较砌石工程短。与同类砌石建筑物相比,一般可提前0.5—2天。由于我市大量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去年工期比前几年提前10-12天。

3、保证工程质量

由于集中预制,对混凝土配合比、砂石料的级配和冲洗、钢筋的数量等都好控制。在预制中,单个构件的模板、钢筋及混凝土浇筑等工艺过程都较现场浇筑施工方便,故可使单个构件的质量提高,因而,可以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4、使用性能好

装配式建筑物主要构件均为钢筋混凝土,联接时采用刚柔结合的原则。因此整个构件对物体的热胀冷缩适应能力强,冬季抗冻胀能力较砌石工程大有提高,可以增加使用寿命。

5、便于维修

装配式建筑物是由许多预制件装配而成的。哪一部分构件损坏就换哪个构件,克服了砌石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就得全部拆除回收率低的不足。

6、节约材料

装配式建筑物所需材料除钢筋外,砂、石料及水泥的用量都较砌石工程的少。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材料。如下表比较。

形 式

名 称

装 配 式

浆 砌 石

砂子

石子

水泥

片石

砂子

石子

水泥

片石

0.6×4农沟尾水

1.1

1.68

0.58

0.77

2.78

0.9

1.16

8.34

2×5拱桥

1.42

2.11

0.815

8.4

12.2

2.15

3.92

30.54

0.4×2农渠口

0.83

1.22

0.44

3.45

1.08

1.27

9.53

二、装配式建筑物的设计原则

在装配式建筑物设计中,要结合宁夏引黄灌区特点,充分考虑建筑物浇冻胀破坏问题,并从建筑物美观、结实、耐用、强度稳定、水利条件及利用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其设计。

1、造型要合理

根据施工条件,地基土壤情况及运行要求。选择合理的上、下部结构形式,在选择结构时,还必须注意力求组合构件数量少,接头紧密牢靠,适当地注意外形美观。

2、构件要力求标准化、定型化、外形力求简单,以便于工厂化预制。

3、尽量减轻重量

为了便于运输和安装,在施工的可能条件下,尽量减小构件断面尺寸。

4、荷载标准及强度设计

在设计上,考虑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灌区经济发展,保证道路桥梁长期正常运行,桥梁设计荷载按汽—8级、汽—10级两种荷载进行设计,分别按汽—10级、汽—15级进行校核。预制构件砼的标号,根据部位不同一般选用C20--C25,安全系数采用1.6。

5、校核施工运输,搬移和安装的强度

设计要依据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搬移、运输及吊装情况,对构件进行强度校核,按校核结果布置必要数量的钢筋。

6、正确估计施工预制和安装的误差

设计中应根据施工预制及安装的工艺水平,在构件的接头设计中留有恰当的接缝尺寸,既保证接头紧密,也避免给施工造成困难。

7、钢模设计

模具的设计制作是装配式建筑物研制的主要环节,为防止模板变形,采用钢制模板,模具制作严格控制尺寸,用3mm厚钢板焊接,4x2.5mm角钢或螺纹钢加固,有效地防止了模具变形。

8、设计范围主要以斗、农级沟渠配套工程为主。

三、我局推广的几种装配式建筑物

1、装配式农口

是由引水墙、斗门框、斗门板、圆管支墩、挡土墙及砌护板拼装而成,长短根据过路情况增加管子和支墩即可。接头处采用水泥砂浆填塞。如图,引水墙及头门框根据工程情况有1.0、0.75、0.6米高三种。

2、装配式拱桥

有1.5和2.0米跨两种,由L板挡土板、拱片、拱座等拼装而成,基础受土壤及高程影响县城多处于水下,仍采用浆砌石,高程可通过基础高度来调节,沟道断面大时,可通过增加基础和增加L板来挡土。接缝连接采用水泥砂浆填塞两种跨度只在挡土板和拱片上有区别,其余构件均一致。

3、装配式沟尾

有暗管沟尾水和明沟尾水两种图示为明沟尾水,是由挡土板、圆管、支墩、底板及护坡八字,带头混凝土圆管等构件拼装而成,两块挡土板之间及顶上连系梁均为二期砼,其余接缝均为砂浆填缝。进口一侧为50公分宽浆砌片石。暗沟尾与明沟尾类似,不再附图,取掉明沟尾水后八字,与进口侧相同片石处理,可作为农沟腰路装配式管桥。

4、装配式闸

主要以U型渠配套为主,由启闭梁、启闭台柱、工作台、闸门槽等构件组成。

四、推广应用装配工建筑物注意事项

装配式建筑物制作、安装、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必须注意发下事项:

1、装配式建筑物布局必须合理。应根据规划区建筑物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选用与其相适应的建筑物,当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更设计,并相应修正工程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建筑物破坏。

2、严格控制钢模各部件尺寸,按设计要求进行制作,避免因钢模制作误差而引起的各部件不配套。同时,钢模拆装方便,保证不损坏构件。

3、钢筋按设计要求配置。浇筑时要边捣边加料,保证各部位密实,无蜂窝麻面,使预制出和构件强度达到设计标准,表面光洁平滑。

4、抓好建筑物的关键环节。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美观、使用寿命和正常运行。因此必须严把施工安装的各个环节。从基础处理到建筑物上的复土,防冲刷,严格按设计程序进行。

五、几点意见

对于装配式建筑物如何进一步发展,我认为:

1、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由于预制构件比较薄、比较小,所以混凝土的骨料必须洗净,加强级配,配合比及水灰比的控制,加强养护,确保工程质量。

2、要坚持造价低廉的原则,对预制厂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要坚持构件定型化,模板标准化,预制构件时,必须严格控制构件的尺寸,保证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准确,并不得发生模板走样变形现象。

4、加强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研究和使用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减轻重量。

5、要加强对其它类型的水利工程装配化的试验和研究。

6、提高施工安装水平,对装配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我们只考虑了人工安装的特点,这使得构件形式的发展和构件重量以及尺寸都受到一定限制,整体装配有赖于安装水平的提高。

装配式建筑设计篇8

【关键词】装饰装修 最新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16-01

建筑装饰装修行业是一个高消耗的服务性行业,装饰装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材料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工程的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效率。在日常的工作,特别是在工程的设计、材料采购、现场管理、主导技术等方面,只有把握了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目标。

一、装饰装修工程的节水、节电、节能、节材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

(一)节水

水是当今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主要用水为装饰湿作业用水(如水泥砂浆地面、瓷砖墙地面等)、清洁用水、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等,而在建筑装饰工程完工后,建筑使用过程中还有设备用水等,因此,建筑装饰工程必须在施工和建筑使用过程中节约用水。

建筑装饰施工节水的目标:立足企业,立足行业,积极实践建筑节水,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作出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水节能的规定,树立节水观念,切实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建筑及装饰设计中,严格遵循简洁、实用原则,杜绝华而不实的设计,避免因

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同时采用新型卫生设施,比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水

浴缸等;节水的重点是厨房、卫生间设备的选配与安装,最好安装节水龙头和流量控制阀

门,选用节水马桶和节水洗浴器具。

(3)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积极采用和推行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坚决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努力提高建筑装饰现场施工的科技含量,做好施工现场资源控制和管理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水资源及其他能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正确用材,合理配置建筑装饰材料及部品,选用低水耗、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及部品。

(5)积极研制和开发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经济适用的节水产品。如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节水措施,采用新型节水设备,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开发建筑雨水利用技术等。

(二)节电

(1)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如有偏差及时纠正。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施工过程中,现场用电设备上安装空载保护装置,减少电量浪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对中小型机械的配备、使用频次、进场时间,使用时间进行分析,合理调配,减少机械使用数量,减少电力资源消耗。对施工现场用电统一规划,施工电源引至每栋楼,并对分包单位施工用电挂表计量。

(2)办公及生活照明使用专项低压照明线路,严禁私拉乱接用电器。

(三)节能

1.建筑装饰工程节能的三个环节

通过科学管理和应用的先进技术,切实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严格执

行建筑节能减排的法律制度和技术规范,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节能设计、注意施

工管理和材料、产品选购等三个环节:

(1)进行装修的节能设计。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节能要从设计开始,在装饰装修设计

时,根据房屋本身的节能效果和业主的使用要求,进行节能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

(2)推广使用节能材料和产品。

(3)施工管理环节。一方面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单位要保护已有节能建筑的节能结构和设施,在装修中不破坏,另一方面,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和照明设备进行查验,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保证节能施工的节能效果。

2.建筑装饰装修节能施工的几个重点

通过科学开发和有效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先进设备,尽量减少建筑对一次性

能源的依赖。有针对性地重点改造那些能耗高的部位,以大力提升既有建筑的节能性能。对建筑中的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建筑对常规

能源的需求量。

(1)墙体、屋面、地面、门窗等节能工程方面:墙体、屋面和地面围护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热桥部位;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

(2)采暖节能工程方面:

①采暖系统的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散热设备、阀门、过滤器、温度计及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换;

③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水力平衡装置以及热力人口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

(3)配电与照明方面,应坚持以下3个原则:

①满足建筑物的功能;

②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③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同时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

(四)节材

1.减少大宗材料的消耗量。

(1)减少装修铝材使用量。

(2)减少装修钢材使用量。钢材是住宅装修最常用的材料之一,钢材生产也是耗能排碳的大户。

(3)减少装修实木使用量。适当减少装修实木使用量,不但保护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可以减少木材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4)减少建筑石材和陶瓷使用量。家庭装修时使用石材和陶瓷能使住宅更美观。但浪费也就此产生,大量消耗了自然资源。

2.做好材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1)禁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2)合理利用场址范围内的已有建筑物、构筑物。

(3)选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配件。

(4)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使用可重复利用建筑材料、可再循环建筑材料和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5)选用经济适用的装饰装修材料,避免过度装修造成的材料浪费。

(6)使用基于当地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的新材料及新产品。

3.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优化

(1)建筑装饰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控制主要结构材料的用量。

(3)避免采用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结构方案。

(5)减轻建筑自重。

(6)灵活分隔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

(7)装修与土建设计一体化。

4.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1)施工现场使用的建筑材料的60%以上(重量),尽量选用运距500km以内的厂家生产的。

(2)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的施工方法。

(3)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施工,避免破坏和过度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和设施。

(4)施工组织设计中制订节材方案,并在实际施工中落实相应的措施。

(5)对旧建筑拆除、场地清理和建筑装饰施工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二、天然及人造块材精加工及挂装技术

(一)石材挂装(干挂、背栓、背粘)技术

背栓式干挂石材幕墙是在石材背面钻成燕尾孔与凸形胀栓结合然后与龙骨连接,并由金属支架组成的横竖龙骨,通过埋件连接固定在外墙上。

背栓式干挂石材施工工艺,它具有以下优点:

1.背栓式干挂石材,由于每块石材均有四个背栓式挂件,每个挂件都均匀承受石材重量且石材挂件与龙骨挂件间接触面积大,相应的强度和稳定性好。因此它可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外墙饰面。

2.背栓式干挂石材,因各个挂件均承载石材重量,破裂后石材不易脱落且易于更换。

3.背栓式干挂石材表面清洁,不易受污染,而且用水泥砂浆粘结石材表面因受水泥浆侵蚀易变色形成色差。

(二)石材整体研磨晶面处理技术

晶面处理是目前最理想的石面保养方式,它是一种化学过程。其原理是利用晶面处理剂加上重型处理机对石面的摩擦,在化学和物理双重作用之下,使石材地面表层形成坚硬致密的晶体结晶层,令石面不易受损,也不易沾染污渍,从而确保石材的本质特性。换句话说,结晶层让污染源与石材隔离开来,所污染、损害的仅仅是石材上面的结晶层而已。

(三)石材翻新技术

磨抛可以使表面失光、表层粉化剥落、表面溶蚀的石材光亮面恢复原有的天然外观。 一些新的磨具、磨料和化学助剂的结合可以使翻新后的石面达到90Gs以上的镜面光泽度。目前国内地面的翻新磨抛技术已较为成熟,而对墙面的施工目前还有一定技术难度。

三、木制品工厂化生产及施工装配化技术

在传统施工过程中,木制品的施工是在现场使用小型机械配合手工操作完成,大多数施工构配件仍然采用一张桌凳、几件小型工具,按照现场已有条件,以“量身裁衣”作坊式加工和安装产品。施工进度难以大幅度提高,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加大了施工噪声和粉尘排放,现场不能做到绿色施工。因此,提高木制品制作质量,开发配套安装构配件是实现工厂化的最终目标。木制品工厂化的基本原则是:专业社会化、加工机械化、生产批量化、出厂标准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为前提。

(一)木制品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的优点

实现工厂化施工,推动建筑装饰施工走向工业化,无论是对于建筑装饰行业,还是对于企业本身有下列优点:

1.大幅度提高建筑装饰加工质量水平,生产高精度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装饰要求。

2.大幅度提高建筑装饰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3.大幅度减少建筑装饰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提高对噪声、废气、废液的控制和回收,以及边角料回收利用,符合绿色施工的原则。

4.大幅度减少建筑装饰施工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二)木制品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的两个转变

1.项目管理重心转变

项目技术管理由现在重点管理操作工人向转重点管理施工深化设计、成套供应商和工厂生产配套生产转变。在工厂化施工方式中,管理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施工深化设计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施工方法、加工方法、安装方法的简易程度,决定着施工成本的高低。二是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三是物料供应的标准化,物料按每件产品、每道工序所需,进行定时、定点、定额的供应和控制;四是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现场功能区域划分明确,物料置放统一规范。

2.现场技术人员基本技能转变

传统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现有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以监督为主。工厂化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不仅熟悉以前的预制装配式方法,更要针对现场不同的具体情况,以现场精确测量、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进行施工深化设计为主,熟悉和了解相关(水、暖、电、通风、消防等)专业的知识,将复杂的现场情况转化为可加工的工厂标准。通过技术人员对复杂的构配件先分散后集成、机电洞口预留、安装偏差调节等设计,将构配件加工尺寸相对统一,便于工厂批量加工和现场安装。

(三)木制品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的措施

木制品装饰部晶部件均为室内精装产品,采购的原木和板材根据需要锯裁成毛坯后经过刨光、砂磨、拼装等工序,加工成白料;再经过油漆、总装成品,最后检验并包装入库,运到现场安装。必须对特定的产品(如实木门、门套、窗套及装饰线条等)制定工厂

化生产方案,开发定型配件。

1.木制品节点设计时考虑安装需要

安装节点设计是木饰面集成化施工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装饰饰面效果。设计时要考虑土建误差,施工前应设计好安装顺序,更要考虑工厂加工后的成品构件安装的便捷性,同时也要关注相邻饰面的衔接,保证装饰的整体效果美观。

2.保证观感质量的技术措施

作为精装饰的木饰面工厂化施工,除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要提高饰面观感效果,其可通过固定件遮盖和拼缝遮盖的方法来实现。

3.开发安装配件,实现现场快捷化安装

配件必须具有耐久性,安装方便,并能作不可见固定。

4.通过深化设计,使异型构件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

在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型的,异型的装饰部位。通过对异型装饰构件通过深化设计,使之变成能工厂化生产的构件,把散和小的装饰配件,通过精确的深化设计,使之在工厂集成化生产。

工厂化施工技术管理,已不再是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特定组合的方案编制管理过程,不再是按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工厂化施工装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深化设计。技术人员从事更多的工作内容是现场精密测量、相关机电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的分项总成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现场施工程序编制。因此,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以上室内装饰最新施工技术,已在本文作者所负责施工的2008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丰-钛合国际的18层公寓楼精装修工程、2013年杭州市德胜东路原筑一号石材挂装工程、特别是2011年~2012年,在我公司承建的西湖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董湾区块综合配套用房主楼区装饰工程及滨江区白马湖动漫广场酒店7、8号楼精装修等工程中,均采用大范围的木饰面、石材饰面工厂化生产,现场施工装配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工期紧、施工面积大,作业区面积有几千方,甚至几万方,在基层细木工板或水泥砂浆已安装或抹面的作业面上,几十个装配工人,甚至几百个装配工人,把从上虞县等外市县工厂里事先丈量加工好的木饰面或石材饰面按不同批号,打开包装,工地现场日日夜夜,拼装打磨,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场面。

笔者认为要建成一个完美的工程或装饰产品,除了要追求最新最好的施工技术外,施工管理同样重要,如装饰各类材料的选购,进现场后的保管使用,现场作坊施工人员的选择等,还有施工次序的选择,运用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及艺术手段,才能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的内外部空间环境。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摆在装修注册建造师面前的是如何把科技转化到施工实践中去,建造师应该用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舒适、健康、环保、安全的生活和生产场所,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限于篇幅,装饰行业的最新施工技术其他如幕墙施工技术、金属、玻璃及化学建材应用技术、新型胶粘剂及连接技术、小型施工机具研发与使用技术、建筑装修翻新改装维护技术、计算机在装饰设计和施工应用技术等等,不再介绍。

参考文献:

[1]高瑜.建筑工业化趋势与发展措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上一篇:大气污染特征范文 下一篇:新公共管理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