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自己 第17期

时间:2022-09-01 10:58:28

明星工人真性情

2011年6月22日上午9点半,沈阳宾馆二楼报告厅。

5名少先队员手捧鲜花欢快入场,在空空的主席台前停下。转身、献花、鞠躬、退场,如是两次。原来,她们在预演。

10点整,报告团成员主席台就坐。领导,同事,妻子先后发言完毕,主人公登场,“今天能走上这个讲台,我很激动。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没错,如此隆重的待遇不是哪位领导讲话,而是一名产业工人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主人公叫田志永,是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下文简称沈变公司)大型项目公司装配班的班长。

任何一种变压器只要过一眼,就能详细说出其结构特点和装配难点;只有高中学历,却自学英语,不仅能看懂英文图纸,还曾出国指导外国技工;实现各类技术创新200余项,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培养出上百名技术尖子,至今参与过55种世界级产品的制造,其中24个是世界第一,此记录堪称国内第一工人……翻看介绍,你就会明白田志永为何能坐到台上了。

从2003年开始,田志永获得的荣誉不断:沈阳市五一奖章、辽宁省优秀班组长、机械工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今年五一,他获得全国五一奖章,并作为工人代表参加全国五一文艺晚会。媒体上对他的报道连篇累牍,毫不吝惜赞美之言。

不过,田志永没有自我膨胀,他依然保持着真性情。报告会上,发言者都遵从安排,微笑、端坐,目视镜头。只有他微低着头,有人夸奖自己时,摸摸鼻子,拉拉身上的绶带,显得有些腼腆。当妻子回忆起当年的艰辛时,他偷偷抹了把眼泪。

报告会结束,记者于万军丛中终于堵住了田志永。问他紧张不,“这是第五场,以前紧张,磕磕巴巴的。现在好些了。”说完他大声笑了,声音爽朗。

改写中外国标

有人说,辽宁省盛产工人明星,先是郭明义,如今又出了个田志永。在我看来,郭明义的伟大在于品质,他的力量,仿佛《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简单、迟缓,甚至有些笨拙,是种钝感的力量;田志永则是在专业技术上的锐感:敏感、爆发、不断自我提升。

变压器的作用通俗讲,相当于输电的心脏。跟众多制造业产品不同,变压器不能实行流水化生产,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人的手工装配。所以,装配就成了制约变压器制造的重要关口。

2003年,中国国家电网的建设速度加快,沈变公司承接了一批变压器的生产。然而,超大型装配班只有8个人,一天连轴转,任务也完不成。田志永的锐感锋芒开始显露。

他盯上了电流互感器的干燥程序。按工艺要求,装配前须对互感器进行16小时的干燥,相当耗时。多年接触,田志永发现电流互感器的电压几乎为零,为啥非要干燥呢?他查了大量资料,觉得这道工序可以省掉。

他向领导游说,领导吓了一跳,“这可是用了50年的国家标准,谁敢动它?”田志永决定自己做试验。某天在装配时,他偷偷取消了干燥工序,结果被发现罚了800元。“那阵儿工资2600元左右,还是挺心疼的。”

不过,田志永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又找到一台返修的变压器试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半年中,他反复试验,结果完全一致。2004年,公司接受他的建议,取消了电流互感器的干燥程序,变压器的装备效率迅速提高。随后,国家标准也为之改写。

一个小工人,哪来的勇气挑战国标?“以前没干燥完,下班也得等着。我就想走个捷径,干活少走些弯路。”没有响亮的口号,田志永的回答实在并令人信服。

更令人叫绝的是他还曾改变德国的工艺标准。2004年末,在跟西门子公司合作过程中,德国专家是技术指导,田志永负责装配。在吸收消化了技术之后,田志永觉得对变压器器身进行的两次预装,可以合二为一。

“产品你制造,技术我负责,不能改!”专家否定了他的建议。“技术你指导,装配我做主!”田志永的倔劲儿上来,装配时按照自己思路改进,结果比德国工人省了6个小时。

“当时就是觉得自己有这份信心。”停顿了一下,他笑了,“其实自己也有点儿装相,看看能不能干明白。”

田志永这一“装”,德国的工艺标准也随之修改。

田,不马虎

关于田志永,广为流传的是他两次与外国公司打擂的事。

第一次发生在2006年。当时沈变公司与西门子合作为三峡工程生产3台840千伏的变压器,其中德国生产两台,沈变生产一台。德国人装配完一台后,要求田志永安排22人、36小时装配完。看完图纸,田志永说我只要10个人、16小时。

老外觉得他在吹牛,当即掏出200元跟他打赌。田志永带着工人消化图纸,分解任务,结果仅用了12小时就大功告成。心悦诚服的老外付了钱,并用刚学会的中文说出一句话:“田,不马虎!”

还有一次是在2008年。南方电网招标800千伏直流换流变压器。德国西门子、瑞士ABB与沈变公司三家中标,产品图纸出自一个设计公司。最后,西门子的产品返修3次才合格,ABB返修了6次,由田志永装配的变压器一次通过。

这带有极浓民族主义色彩的传奇故事,在媒体上被不断渲染、放大。其实,对田志永而言,传奇是从受挫开始的。

2002年前后,田志永所在的原沈阳变压器厂开始跟外国公司合作,引进直流换流变压器。面对这个高精密工艺的新机器,田志永充满了兴趣。他开始自学英语,想跟对方套近乎。对方却说:“你不要动机器!”

田志永明白,关键技术不是教会的。于是,白天他盯着外国技术员装配,晚上自己在3米高的变压器上爬上爬下,对着图纸研究实物。“咱班长的工作是从晚上开始的。”工友们作证说。半个月后,田志永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后来,一台由外国专家指导装配的这种变压器在试验时抛锚。专家找了很久,也毫无头绪。田志永说,我来。他检查了两个小时,指出装配控制系统上的差错,一经排除,试验成功。

就这样,田志永把自己的锋芒,越磨越尖。

适者的动力源

关于田志永卓越的技术表现,故事还有很多。他的能力不是大风刮来的。据说参加工作20多年,他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在车间多学习一会再走。

我很想知道,他如此努力的动力到底从何而来。“现在是责任意识,当年是因为生活压力吧。”他说。

1986年,高中毕业的田志永被招进沈阳变压器厂,成了装配工。他是国企中第一批合同制工人。“那会儿都认为合同工是泥饭碗。”身份让田志永总有一种危机感,他选择了用技术武装自己。

几年后,田志永结婚生女。妻子贾红莉的工作不稳定,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他成为支撑家庭的顶梁柱。至今他的QQ号名字还叫适者,取义适者生存。

2003年,沈阳变压器厂被特变电工集团收购重组,田志永本来有机会跳槽到薪酬丰厚的外企,但他不想一走了之。“我父母都是变压器厂的老工人,我跟厂子有感情。”最终,他决定留在沈变公司。“骨子里还是不服气,觉得它能变好。”自此,他积攒锐感,并迅速爆发,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诸多难题,也把自己的生活带进了快车道。

不过,在企业里让人仰视的田志永,在家里显得有点隔色:他不太爱说话,有什么事都装在心里;逢年过节亲人聚会打牌,他直往后躲;因为平时很少自己取钱,他还曾因操作失误被取款机吞掉银行卡。

1996年,田志永被企业派往孟加拉国工作。当时女儿才一岁多,看见男同志就喊爸爸。回家后知道此事,田志永躲进屋里哭了好一阵儿。他知道自己亏欠妻子和女儿,后来特意请假去给女儿开家长会。妻子生病时,他寸步不离陪伴三天。今年情人节,田志永还特地买了两朵玫瑰送给妻女。

他总逗妻子说:“莉啊,现在我忙,等以后退休了天天在家伺候你。”不过,贾红莉明白,爱人一辈子也离不开变压器装配工作。“他连说梦话都是抽空、吊车、请讲请讲,可从来没喊过我的名字!”

责编 /马征

上一篇:摸清盖上几个齿(等) 下一篇:你见过亲人的B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