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范文

时间:2023-11-14 08:14:30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1

【关键词】索罗模型,余值法,科技贡献率

一、引言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那么在北京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发挥了多大作用呢?从 1978 年到 2008 年,在北京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如何衡量,以及如何指导今后北京市的科技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与数据

(一)扩展的索罗模型

首先引入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索罗生产函数Y KαtLβt,将其化为要素投入形式,设生产函数为:

Q=F(K,L,t) (1),则:lnQ=lnA+αlnL+βlnK (2)

(二)实证模型与数据

1.实证模型。以(2)为基础,用 GDP 代表产出、用资本存量 K代表资本投入、用从业人员数量 L 代替劳动投入,我们提出如下回归模型并用多元最小二乘回归可以估计出式(3)中的参数lnA,α,β:lnGDPt=lnA+αlnLt+βlnkt+μt.......(3)

2.科技贡献率测算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索洛余值法,即:ΔA/A=ΔGDP/GDP-α×ΔL/L-β×ΔK/K (4)

由式(4)可求出科技贡献率:EA:EA=(ΔA/A)/(ΔGDP/GDP)×100%(5)

3.数据。

数据来源是历年《北京统计年鉴》。其中,选取北京市固定资产存量数据作为资本投入指标。本文使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公式为:kt=It+(1-θt)kt-1 其中,kt表示第 t 年末的资本存量,It表示第t 年的投资,θt表示第t 年的折旧率。本文选定固定资产折旧率为6%。

三、回归结果及贡献率计算

(一)回归结果

使用 Eviews6.0,采取 Cochrane- Orcutt 的两步迭代和White加权的方法消除序列相关和异方差问题,得到如下结果:

lnGDP=-1.25+0.14lnL+0.896lnK+102AR(1)- 0.12AR(2)

(- 0.81)* (0.618)* (42.59)*** (4.99)*** (-0.63)***

R2=0.99 R2=0.99 F=2369.183*** D.W.=1.99(注:*、*** 分别表示在 10%和 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二)贡献率计算

回归结果从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拟合优度和总体显著性。lnL和lnK对lnGDP的影响都具显著性。根据公式(4)、(5)计算出科技边际产出ΔA/A,科技贡献率EA。

结果如下表1所示:

四、对科技贡献率的分析

剔除 1981 年的异常值,由上面统计可知:

1、 在1979~2009 年间,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科技的贡献率平均为 -23.39%,而且波动性很大,最小值为 1989 年的 - 186.08%,最大值为 1992 年的 52.76%。

2、 从科技的边际产出来看,1979~2008年北京市科技边际产出最低的年份为 1986 年,边际产出为 - 0.1246,说明GDP每增长1%,科技在其中的反向作用为- 12.46%,最高的年份为1992年,科技的边际产出为0.059,说明 GDP 每增长 1%,科技的作用为5.95%,而其它年份的变动都比较平缓。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判断,北京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好经济增长与资本投入的关系,特别要注意防止资本投入大起大落,使资本投入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发挥资本投入促进科技边际产出的作用,在资金投入方面加强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引导,改变目前资本投入对科技贡献的挤出效益。

第二,更加重视劳动者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对目前劳动质量的改善促进科技边际产出提升的作用进行积极引导,增加科技创新在劳动所得中的比重,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项目科研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

第三,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明确资助重点,全方位支持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完善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

参考文献:

[1]曾国平.“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 9)

[2]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2

消费、投资、净出口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其逻辑的起点,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是受收入、消费环境、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经测算江苏目前仍然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导力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对江苏“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及拉动百分比的测算,探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原因探索解决低贡献率的对策。这对提高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对于科学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有着一定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由此推出各指标求对经济增长的量化公式为:

各指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指标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

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率

利用以上的公式对1991~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1991~2011年间江苏省GDP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绘制出GDP各个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系数的折线图。

图1 江苏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2 江苏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

图1显示,1991~2011年,江苏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27.33%;投资贡献率平均为51.23%,在1998年、2003年、2009年分别达到了76.24%、74.82%和73.49%;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22%;可以看出江苏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贡献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低于投资的。

图2反映了消费、投资、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结果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是5.22%,投资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9.68%,出口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水平是0.95%。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的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拉动的,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难以解决过剩与增长并行的矛盾。长期来看,难以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增长问题还得依靠消费的拉动,因此分析江苏消费贡献率低的原因显得非常必要。

二、江苏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低消费

长期以来,江苏实行的是高投资和低收入、抵消费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下降,导致社会总产品的使用结构出现失调。2000~2011年,江苏GDP年均增长16.78%,而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年均增长6.6%,相差近一半,使江苏最终消费在GDP支出中的比重严重偏低,这是造成当前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同时收入增长缓慢也造成了边际消费倾向降低,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居民往往选择储蓄来替代消费。

近几年,虽然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仍有部分低收入群体尚处于解决温饱阶段,这一群体的客观存在给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带来较大难度。农村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原有计划体系下的社会保障体系不适用了,城镇居民原来由政府包下来的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项支出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政府不再直接注资,而农民延续着几千年来“自我保障”的状态。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且水平偏低,与社会保障配套的私人保险也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变革势必会制约人们的消费支出。人们在考虑未来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的情况下,会把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增加储蓄,消费水平偏低是很自然的,而且短期内也难以提高。

(三)收入分配不均

通常在一国的总收入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消费倾向越高。就个人而言,消费倾向与实际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即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这样,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消费倾向就越低。因为高收入者得到大部分社会收入,而这些收入的大部分被他们储蓄起来,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但收入太少,这样,整个社会消费倾向就低。

在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价格双轨制”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欠缺,居民的收入增长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增长乏力,这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日渐突出,更重要的是,尚未形成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较高,他们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消费者。这样,富人收入高但消费倾向低,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但是收入低。

(四)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受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农村的耕民文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人们自给、封闭的消费观念,多数居民的消费观念仍比较保守,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过分强调节俭,消费倾向偏低。大部分钱用于预防性动机,主要用于预防养老、教育、医疗等,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了消费水平偏低。

三、提高消费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对策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影响消费最重要的指标是居民的收入水平,既然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增加居民收入就是扩大居民消费的基本途径。可以通过要刺激需求增长,刺激企业投资,使其增加对劳动的投入,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结合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重新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内,可以忍受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略高于GDP增长速度,重点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如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第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收入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从而扩大保障覆盖面,重点加大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投入,农村的社保问题最严重,养老、医疗、教育保障跟不上,直接导致农民有钱不敢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剩余部分基本是储蓄。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得以完善,农村居民就可以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具有稳定的预期。

第二,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同时要建立制衡式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手段,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管相结合,以实现交叉监管的目的。

(三)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确保社会公平。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利用税收杠杆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税收体系,可以提高对高收入者征税税率,然后用征来的税以政府的名义花掉,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增加转移支付可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以此来减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四)要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消费意识

政府应加强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念,加强对居民心理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传统的向消费观念。要树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理念。同时应调整我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参考文献

[1]陈晓东.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2).

[2]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3]马光辉,宁定琴.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J].山东经济,2006,(3).

[4]李颖.安徽省居民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09).

[5]王彦彭等.河南省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4),项目名称:提高消费在江苏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90039。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3

关键词:世界经济增长率 测算方法 中国贡献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无论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还是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都需要有全球视角和世界眼光,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以便统揽全局,科学谋划。而世界经济增长率作为分析、预测全球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最常用、最综合、最重要的指标,倍受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但我们发现,不同国际组织公布的相同年份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国际组织也公布了两种不同的数据。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公布,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按汇率法加权为3.4%,而按购买力平价法(即Purchasing PowerParilJes,简称PPPs)加权为4.9%,相差1.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公布,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按汇率法加权为3.6%,按PPP法加权为4.6%,相差1.0个百分点。有关国际组织公布了4种不同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结果,这不仅影响人们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正确把握和对未来变化趋势的准确判断,而且也容易造成在数据引用和认知上的混乱。为此,本文将介绍主要国际组织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研究不同方法对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差异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

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的基本原则与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是一样的,要求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反映不同时期世界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涉及到不同国家数据的汇总综合问题,要求将以本币表示的各国经济总量转换成可比的、可加总的统一货币,其测算过程相对要复杂些,难度也大些。它既要消除两个不同时期之间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又要消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测算过程中,除了方法问题以外,还要考虑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转换系数的选择问题。在国际社会,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方法,它们根据各自分析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以及对统计数据的掌握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算,并公布不同的数据结果。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有按汇率法加权和按PPP法加权的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相应有4种数据结果。

(一)连锁加权法

首先用当年货币转换系数将各国以本币表示的现价GDP转换成统一货币,然后以此为权数,对各国经济实际增长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用公式表示如下: 文章内容:

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连锁加权法以当年权数为基础,实质上是帕氏指数公式。世界经济增长率是各国当年经济实际增长率、当年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和当年货币转换系数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比较精确地衡量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变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从而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变化趋势。该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采用当年权数,测算结果受各国价格变动和货币转换系数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当某一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或者汇率大幅震荡等异常情况时,其权数即GDP占世界的比重也相应呈现陡增或陡减,这样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变化。此外,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方式、技术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实质、内涵和质量是十分不同的。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来说,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分别达到10.7%和9.2%,其增速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4倍。在高增长背后,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经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并且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经济每增长1%所包含的内涵和质量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不能相提并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速是必要的,但对于已处于经济成熟期的发达国家来说,其潜在增长率则在3%左右,超过这一限度可能会引发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一系列不良后果。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连锁加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高估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如何正确反映由不同经济增长质量和不同经济技术结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是统计汇总、合成方法上的一大难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采用按汇率法和PPPs法加权的连锁加权法,来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在其每年两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公布相应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采用该方法来测算OECD的综合经济增长率。

(二)固定基期法

首先用固定年份(如2000年)的货币转换系数把各国以本币表示的不变价(如2000年价格)GDP总量转换成统一货币,综合汇总成不变价的世界GDP总量,然后比较两个相邻年份的不变价世界GDP总量,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这也是传统的国家GDP增长率测算方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从公式(3)可以看出,固定基期法是以不变价格为基础,实质上是拉氏指数公式。它用不变价格消除世界GDP总量在不同时期之间价格变动因素,用不变货币转换系数消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反映以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不变价世界经济总量的实际增长速度。它要求不变价格和不变货币转换系数每5年更新一次,而且作为基准年份的价格和货币转换系数变化要相对稳定。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测算结果对基准年的选择比较敏感。在实际中,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变化迅速,如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动荡不稳,汇率价格短期频频变动,应用传统的不变价格和不变转换率方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现状。基准期离报告期越远,其测算结果与实际现状的偏差就越大。一般来说,价格下降的商品或服务,其报告期的实际权数大于基准期,固定基期法测算的结果会低估实际增长率,亦即所谓的拉氏公式权下偏问题。

世界银行主要采用按汇率法

和PPPSi法加权的固定基期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并且在其每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和数据库中公布相应的数据。

二、关于汇率法和PPP法两种权数的选择问题

无论是连锁加权法,还是固定基期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都会遇到以不同货币转换系数为基础的权数选择问题。不同权数对世界经济增长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汇率与PPPs的偏差程度是不同的。通常,发达国家汇率和PPPs之间的偏差较小,而发展中国家的偏差则较大。因此,在测算发达国家综合经济增长率时,选择汇率法加权,测算过程相对简单、便捷,结果也基本能反映实际增长速度。但是,在测算由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十分迥异、通胀率高低不一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时,以汇率法来加权,结果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或者因经济调整的需要,货币出现持续大幅度贬值时,以汇率转换的相对权重就会变小,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被低估,不能真实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比如,在2002年~2005,年期间,美元兑欧元平均汇率从1.06,降到0.803,贬值了24%,同期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经济增长加速。如果按汇率法加权,意味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经济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能全部反映出来,世界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因此被低估了。同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转型、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等因素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实行更加灵活、更富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频频调整,持续贬值。以汇率法加权,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加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以汇率法加权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汇率短期变动的影响,它没有完成剔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不能客观反映世界经济实际发展。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PPPs反映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综合价格的比例关系,以此作为货币转换因子汇总世界GDP总量,剔除了各国之间价格差异因素,能更真实地反映世界经济实际规模和发展变化。在测算由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类型差别较大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时,采用PPPs法加权要比汇率法更适合。而且,PPPs受短期变化因素影响小,稳定性较强。该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各国之间服务项目、建筑产品和政府消费等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是不可比的,难以进行准确估价、对比。这既是测算PPPs过程中无法协调的难题,也是影响PPPs数据准确的主要原因。从实际情况看,发展中国家的PPPs数据结果普遍上偏,其经济规模在世界中的比重上升,世界经济增长率因此会被高估。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广泛、深入,各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范围扩大,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可比性增强,相信目前在PPPs实际测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会迎刃而解,数据准确性也必将越来越高。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际社会对于在GDP国际比较和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中汇率法和PPPs法两者孰优孰劣的认识更全面、深入,在选择上也更趋客观、理性。它们有着各自无法替代的用途,相互补充,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范围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通常,在研究反映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经常项目占GDP比重、分析市场有效需求这些与汇率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等问题时,应选择汇率法加权来测算世界经济总量或增长率,可以确切地反映各国实际支付能力和出口商实际收益情况;在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分析市场潜在需求变化时,选择PPPs法作为权数可能更合适些,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各国实际经济规模和购买能力。基于这一考虑,目前IMF和世界银行同时公布两种货币转换系数的各国经济总量和两种权数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数据,以供用户作适宜的选择和应用。尽管如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仍有一定倾向性。IMF、OECD以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要采用以PPPs法加权的世界(或本组织)经济增长率,而世界银行和英国共识公司等则主要采用以汇率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有的分析预测机构应用两种货币转换系数混合加权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

综上所述,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有以汇率法和PPPs加权的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分别有4种不同测算结果。从数学意义上,每一种方法各有优劣,包含着独特的经济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局限。作为经济分析研究者,应清楚地了解每一种方法的内涵、结果特征,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使用恰当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便于更好地分析研究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研究结论被不同方法测算的数据所误导。

三、不同方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之间实际差异分析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4种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描述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时,在表现趋势上有共同之处,但在具体数值上有差异,数据结果对方法的选择较为敏感。

(一)按不同方法测算的4种世界经济增长率,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相同的经济增长周期和变化拐点。

(二)按PPPs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要高于汇率法加权的结果,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IMF公布的资料显示,1980~2005年期间,按PPPs法加权,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5%;按汇率法加权,平均增长2.8%。两者相差0.71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相差0.26个百分点,2001~2005年差幅扩大到1.2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显示,PPPs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要比汇率法加权高出0.43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高出0.2个百分点,2001~2005年则高出0.97个百分点。

按不同方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用PPPs和汇率转换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表现出不同的比重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内部实行经济转型、扩大对外开放,外部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有的经历了高通胀,有的遭遇了金融危机,在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汇率普遍贬值。据IMF统计,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币、印度卢比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贬值了80%以上,巴西雷亚尔和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则更大,汇率与PPPs之间偏离程度越来越大。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经济平均增速为4.4%,

而发达国家仅为2.7%。但是,按汇率法估算,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却从1980年的30.8%,下降到2005年的23.4%;而发达国家经济占世界份额则从69.1%,提高到76.6%。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地位呈现不一致、甚至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按汇率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存在低估问题。

如果按PPP法测算,发展中国家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39.3%,提升至2005年的47.7%;而发达国家则从60.7%,降低到52.3%。因此,加权结果,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三)按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也有所差异,但其差异程度因权数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以PPPs法加权,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1980~200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要比固定基期法高出0.144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占世界比重上升,在增长率和权数呈相同变化方向时,派氏公式存在权上偏、而拉氏公式存在权下偏,连锁加权法的结果要高于固定基期法的结果。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两者差距拉大。

如果以汇率法加权,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1980~200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则要比固定基期法低0.13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而占世界的比重却降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慢、而占世界的比重却上升。在增长率与权数变动方向出现相反的情况下,派氏公式为权下偏,而拉低公式则为权上偏,固定基期法的测算结果要高于连锁加权法的结果。

四、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我们主要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来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比较。

自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在世界的地位明显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1980~200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相当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2.9%)的3.4倍。根据IMF公布的资料显示,按汇率法估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6%上升到5.0%,居世界位次从第7位提升到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按PPP法估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3.5%上升到15.4%,居世界位次从第8位提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资料的加工、测算,结果表明,在1980~2005年期间,不管按何种方法加权,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拉动作用明显增大。但贡献和拉动的程度有所不同,按PPPs法加权的中国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要明显高于汇率法加权的结果。数据分析同时还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在地区分布上越来越广泛,增长来源日趋多极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速和崛起,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一些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作用相对有所减弱,特别是日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呈明显减弱趋势。

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各国GDP增量与世界GDP增量之比)指标看,按PPPs法加权,1980~2005年中国年均贡献率为24.6%,居世界之首,美国年均为17.5%,印度年均为7.9%;并且,中国年均贡献率逐渐上升,从1980~1990年的26.8%提高到2001~2005年的32.8%。按汇率法加权,中国年均贡献率为11.3%,低于美国的22.8%和日本的12.0%,居世界第三位。其中,2000~2005年中国年均贡献率为16.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明显要大于日本。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4

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经济增长能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反过来又能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并从二者交互影响的视角,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与教育状况,提出了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教育投资;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异;对策

0 引言

对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指出,教育的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但是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而是要投资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即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教育投资主要是一种为了增加未来收入和满足而进行的长期性投资。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的扩张可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成为实现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

1 计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选择

在定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国内外众多估算方法的基础,本文也主要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教育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处在研究美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生产函数,即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Y=AKαLβ(1)

这个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假设土地数量没有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抽象为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那么在时间t范围内变化的中性技术进步的产出增长模型可以被构造为:Yt=At KtαLtβ(2)

其中,Yt是第t期经济产出量,用GDP表示;At为第t期技术水平,一般作为常数;Kt为第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Lt为第t期人力资本存量;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而且α﹥0,β﹥0,α﹢β=1。

这同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 E Lucas)于1988年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Kα(Hl)1-α的思想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导论》,2002)对公式(2)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求时间t的全导数,然后再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得到方程:y=a+αk+βl0+βe(3)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年均增长率,a为社会技术进步的水平增长率,α表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K为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β表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l0代表初始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因此,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可表示为:Re=(ye/y)×100%=(βe/y)×100%(4)

公式(4)是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它表示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产值的增长率占国民产值总增长率的比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也可以表示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地区差异与对策统计分析

由于对整个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我国教育投资的来源呈现出来源主体和来源渠道多元化、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例递减而预算外教育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格局和态势。尽管如此,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仍然占绝对的比重,即教育投资仍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因此,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量的大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减小,省级财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教育投资的不足。除此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政府部门的财力分散,管理不规范。按照国际通行的政府收入口径来计算,我国各地区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未纳入预算外管理体制的制度外收入和财政收入退库等。由于大量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不受财政部门监督,其管理陷于混乱,易造成教育资金流失,而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收入这一块,使政府在安排教育投资支出问题上陷入困境。那么,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对策分析应该做到:

2.1 首先要思想上到位,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必须从思想上深入解决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区域间的竞争,都将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则是一种高度智力密集和高度科技密集型的事业,其成就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这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2.2 继续保持政府教育投资一定规模的增长

由于政府在整个教育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非其他投资主体所能替代,在教育投资来源构成中,政府财政支出仍占主体地位,其它来源成份只能是对政府教育投资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因此,政府要充分挖掘财政增加教育投入的潜力,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切实保证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地位。

2.3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证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机制

考虑到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弱化、其能为教育提供的经费比较有限,教育投资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确保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投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是解决目前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有效手段。

3 结论与启示

(1)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影响我省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增加教育投入有助于促进我省实际经济总量的增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的经济增长弹性为1.248,即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每增长1%,则经济增长1.248%。(2)私人对教育投入和教育出口投入低于政府对教育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155和-0.023,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未如一些文献所说的那样,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的作用。主要原因与国家对教育的政策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与一些数据的估计不准确性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此项目后续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璋.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5

[关键词] 东北老工业基地 人力资源 经济增长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等人将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收益是规模递增的,不仅能抵消物质资本收益的规模递减,而且是经济增长的规模收益递增。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人才作为知识和智慧的创造者、拥有者、传播者,决定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的强弱,也决定的地区竞争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兴衰。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是推进东北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本文旨在从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出发,结合1990年以来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对人力资源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东北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一定理论和经验贡献。

二、人力资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就人力资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所起到的贡献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以探究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1.研究方法、模型及数据说明

(1)研究方法及模型。在本研究主要的思路是,首先给出经济增长模型,然后估算出不同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然后根据要素投入的变化估算出每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一般采用Solow(1956)提供的两要素经济增长模型,其函数表达式为:

(1)

其中:为社会总产出,K为资本,L为人力资源,A代表技术进步,α1、α2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增长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点,因此有α2=1-α1、成立。我们现将式(1)两边取自然对数,而后构造其回归模型为:

(2)

利用增长速度方程(即索洛函数)进行因素分析,上式可一部转化为:

(3)

式中,是1990年~2004年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990年~2004年间资本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990年~2004年间劳动的平均增长速度;是劳动对产出的影响率;是资本对产出的影响率;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率。

(2)数据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数据均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等相关统计资料。产出指标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是用GDP指数调整后得到的不变价 (1990 年价)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资本投入指标,本文采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该指标是用支出法计算的东北三省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后得到各年度不变价(1990 年价)资本形成总额。单位:亿元。历年劳动力投入是根据东北三省从业人数加总而得,单位:万人。

2.参数估计结果及实证分析

(1)回归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方程(3)进行线性回归,生产函数拟合结果为:

调整后R2=0.951; F=96.853; Sig.=0.000;这说明检验效果是显著的,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方程足以说明问题;劳动力、资本和资本弹性系数的 t统计量较高,很好地通过了检验。

(2)影响率及贡献率分析

结合通过回归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我们可以结合1990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因素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96年到2004年的15年时间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三个省份个年份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加总平均而得)为8.63%,人力资源平均增长速度为0.76%。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41%。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偏低。为了进一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我们应竭力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范畴,具有层次性,既包括自然人力资源,即不经过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就拥有的劳动能力,又称为简单劳动能力,还包括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能力和知识;而人力资本只是人力资源中全部教育性投资的凝结,仅指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和知识。在相同劳动力投入下,复杂劳动能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产出,从而更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这一转变的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最佳形式。因此,加强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推进器;其次,加强机制创新。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关键是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强化政府引导。要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仅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今天,政府引导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向人例子是人力资本转变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徐迎春: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5(4)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6

二、广东、山东、江苏、浙江4省,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级强劲地区发动机”。“八五”和“九五”时期,这4省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在6%―11%之间,4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达到8.85%、8.32%,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达到35.43%、33.29%,说明全国经济增长中约有1/3来自这4省,是中国最富活力、经济持续增长的经济强省。

三、河北、河南、上海、湖北、辽宁、福建、四川、湖南、黑龙江、安徽10省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级强地区发动机”。“八五”、“九五”两个时期,这10个省市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大小虽然有所变化,但都在3%-5.5%之间,10省的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达到41.m%、43.6%,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富有活力的经济大省市。

上述14个省市,虽然不到中国省市的一半(约45%),但在“/乙五”、“九五”两时期,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合计超过了76%,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中有3/4以上源自这14个省市。这些省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命脉。

四、北京、江西、云南、广西、吉林、山西、天津、重庆、陕西、内蒙古、新疆11个省市区,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地区发动机”。两个时期,这11个省市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在1.3%―3%之间。11个省市区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达到20.39%、20.01%,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五、甘肃、贵州、海南、宁夏、青海、6个省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弱地区发动机”。两个时期,每个省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都在1%以下(除甘肃“九五”外),6省区平均贡献率合计分别为3.16%、3.1%,是中国经济增长中功率最小、最弱的一个区域。这6省区因人口数量少、经济欠发达、经济增长活力不足、经济,总量小等各种原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

区域分析

从传统东中西三大区域来分析,东部沿海不仅是中国人口与经济重心,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动力。在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中约有60%来自于东部沿海12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级强劲区域发动机。中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4以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级区域发动机。西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不足14%,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弱区域发动机。

从“九五”与“八五”两个时期对比分析,东中西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呈现出“东降中升西持平”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了2.0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上升了2.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降了0.03个百分点。如果西部地区包括上广西、内蒙古二区,则西部下降了0.68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优惠政策资源的削弱与逐步丧失,广东、江苏两个龙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东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各省奋起直追,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功率越来越大的一个区域发动机;西部地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仍然呈现出持平略降态势,这从―个侧面勋口清楚地说明了西部大开发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各省综合贡献率分析

由于全国各省人口多少不一、CDP总量不等、国土面积相差巨大,如果单独以各省市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标准,还不能客观、全面评价各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构造出综合贡献率指数,以定量评价各个地区对全国的综合贡献率。

首先按照各地区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均相对贡献率系数和单位国土面积贡献率三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各地区各指标的得分;然后将三个指数得分加权计算出各地区综合贡献率指数。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贡献;贡献率

一、引言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增加就业以及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等方面。该贡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即贡献度和贡献率。贡献度是指某一指标某一组成要素增加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比重。贡献率是指某组成要素的贡献度在该指标总增长中所占比重。金融业的直接贡献,是将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核算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金融业的间接贡献,是从金融服务功能的角度考察金融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生产角度分析,GDP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是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度即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用公式表示为: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金融业可比价新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新增加额*100%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百分点)=金融业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百分点

金融业的贡献率和贡献度两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金融业增加值对GDP产生的直接影响及贡献能力。本文以上一年为基年计算各年的金融可比价格产值和GDP可比价格产值,进而计算出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在2000-2003年期间,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变动趋势,波动性较高,甚至大部分年份的贡献为负值。但自2003年以来,二者呈现逐年上升之势,2004年二者均转化为正值,2006年发生了飞跃,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开始突破5.0%,至2008年已经达到了7.93%。通过青岛市金融业对GDP贡献率和贡献度的走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年增强(见表1)。

表1青岛市金融业对GDP的贡献

三、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资本形成、劳动投入、技术实现是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金融业通过上述三个要素的传递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间接推动作用。

为了研究青岛市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引入两个参数ρ1,ρ2,其中ρ1的经济含义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2的经济含义为技术实现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技术实现投资价值总额之比,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衡量,而是根据相关的资料取其近似值来表示。

(一)青岛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度量

1、青岛市金融-资本相对形成量。为计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资本形成的作用,引入金融-资本形成相对增量(d),同时引入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投资转化率(β)、金融中介费用率(Φ)、投资-资本形成率(χ)和资本产出系数(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金融业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公式可以表示为:d=ρ*

其中d表示金融-资本相对增量;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储蓄-投资转化率(β)=投资增长额/储蓄增长额;投资-资本形成率(χ)=生产能力增长额/投资增长额;金融中介费用率用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差额如表2所示。

近10年来青岛市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其值基本在1%左右,2003-2005年其值基本在3.5%左右,2005年达到最高值3.828%,但是2006年又下降到1.291%,随后连续两年上升,至2008年其值已经达到2.634%,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的变化体现了金融业通过资本形成途径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资本形成对于青岛市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递增。

2、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劳动力追随货币与实质资本,引入金融-就业相对增量(m)来表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将其定义为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与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之和。其中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等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除以总就业量(L),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等于产业基本就业相对增量(h)与由资本形成增长而引起的就业相对增量(j*g)之和。经验表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与金融发展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在超过基本就业率以后与产业部门资本形成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增长时期,产业部门资本形成与金融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反映了金融与就业的基本联系。其公式表达式为:m=e+j*g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如表3所示。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的波动性较强,2000-2008年的9年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1年,这两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都是负值,表明在这两年中金融业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二阶段为2002-2004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自2002年开始呈现正值,并且连续三年上升,2004年达到最大值8.657%;第三阶段为2005年以后,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开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仅为0.244%,这一过程体现了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正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趋于稳定。

3、青岛市金融-技术实现相对量。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衡量,根据相关数据假设其历年值为0.12%。

(二)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衡量

1、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度量。金融业发展通过资本形成、就业与技术实现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主要是通过加速资本形成,并利用先进技术,吸收就业,将观念上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来实现的。因此,要研究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首先需要衡量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可知,青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分别为46.7%、42.4%和10.9%。

2、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采集青岛市经济自2000到2008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结合青岛市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四、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合评价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部分,将二者进行加总便可得到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0-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5所示。

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波动性比较大,在2003年以前,金融业贡献率较低,2000年和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值,2004年以后青岛市金融贡献率比较理想,基本都在7%左右,只有2005年降到了3.35%,但2006年马上又开始上升,2006年和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的贡献率都达到8%以上。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波动性比较大,但在整体上青岛市的金融贡献率是在提高的。

参考文献:

1、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1996(5).

2、闻岳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贡献度测量研究[J].金融管理与研究,1999(4).

3、薛斐.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篇8

以珠海市2000-2014年的投入产出统计数据为例,测算出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变化趋势,并就正确评估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

科技进步贡献率;经济增长;影响;珠海市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整体进入结构性减速期,研究科技进步贡献率(又称全要数贡献率TFP)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由于外界冲击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度量短期内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意义不大。因此本文采用2000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出珠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再分析评估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局限性,并就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出阐述。

1测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1.1测算方法目前,以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的索洛(Solow)余值法是测算科技贡献率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该方法要求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等约束条件。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主要原因是自2000年以后,该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可近视为符合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等约束条件。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测算数据来源于2000年至2014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以及珠海市统计年鉴。

2.1经济产出量Y的数据处理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产出量Y,通过2000年至2014年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可以得到200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城市实际地区生产总值。

2.2资本投入量K的数据处理将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量K,采用“永续盘存法”(PIM)来计算,即对该市历年来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后,再根据所选的折旧方式来确定资本消耗,最后逐年推算得出历年的资本存量总额,其计算表达式为:Kt=It+(1-δ)Kt-1其中K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I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形成额,δ是固定资产存量折旧率。本文固定资产存量折旧率取国内各研究的综合估计值0.13,同时参考和借鉴现有关于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历年来固定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利用该市历年来占比珠三角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序列,估算2000年至2014年该市的固定资本存量。

2.3劳动投入量L数据计算劳动投入量L,采用可直接用于对比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作为计算数据。

2.4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可计算出产出量Y、固定资本存量K和劳动投入量L的增长率,代入上述索洛余值法测算计算公式,即可得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

2.5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2004年至2008年珠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一个峰值,其后表现较为平稳,2007年至2011年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之后在2008年至2012年又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出现上述现象,本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2008年以前,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对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依赖不大,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平稳上升趋势;二是2008以后,受金融危机的整体影响,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开始增大,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出现一定下降;三是2012以后,该市整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成效开始逐渐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大,科技进步贡献率又开始呈现上升。从整体上看,2000年至2014年珠海市年均科技进步贡献率年达到52.12%,并且与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高度正相关性,说明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潜在促进作用。

3科技进步贡献率参考价值的局限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于评价一个地区、一种产业或行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当它与其他指标相结合时,可以反映出一个国或者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根据当前的测算数学模型,认为经济产出中除了劳动与资本之外的部分全部都是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是忽略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产品构成、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时,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力增长率三个统计数据易受到影响,测算出来的数据往往严重失真。因此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指标,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从使用性质上来看,该指标不适合作为绝对值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同于其他总量指标或者平均指标,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增长率之比,其大小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科技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时,科技进步贡献率就会较大;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科技进步贡献率就会较小。即使是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其经济繁荣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不是特别高。不能简单依据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低,进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2)从测算时间长度上看,该指标不适合作为短期指标。因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表现在分析图表上就是一定的滞后性、长期性及周期性。这是因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储备和积累的过程,与经济周期和科技进步自身发展规律密切相关。因此,在运用这一指标上,建议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正确涵义,避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作用过分夸大,特别是不能简单地将科技进步贡献率跟考核评优联系起来,要综合资本和劳动的角度,分析评价一个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而说明在一定经济增长率前提下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锦义.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几点认识[J].统计研究,2012(8).

[2]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9.[3]黄国华,吕开颜.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6(3).

[4]孙辉,支大林.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5).

[5]赵修渝,皮俊锋,黄河.重庆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上一篇:动漫设计和动漫制作技术范文 下一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