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

时间:2023-10-25 09:45:26

经济发展的战略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1

关键词:财务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0 前言

我国财务开发的相关领域因为起步阶段落后于国际上同类企业的起步时间,所以在发展阶段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然而随着我国现阶段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和业务范围的不断增长,这些现实情况的存在都要求我国的财务开发公司能够对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我国财务开发公司却存在着种种限制性的因素,甚至部分企业自身存在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连生存问题都十分严重更谈不上对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帮助。所以,为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为了帮助我国的财务开发领域取得与国际同类公司相提并论的程度,适时的进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多年来一线财务开发控制管理的实践经验,在结合相关财务开发控制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关于我国财务开发控制管理领域的战略规划的阐述,来为我国财务开发行业的经济发展指出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道路,从而使得财务开发行业能够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走向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1 我国财务开发公司相关经济领域内的现状研究

在我国现阶段的财务开发公司的相关经济领域内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影响着我国的财务开发领域的长远健康发展。要想真正实现我国财务开发公司相关经济领域的建设与战略规划,解决这些存在与我国财务开发公司中的主要限制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来自人才资源上的限制,因为我国的财务开发领域发展起步阶段较晚,所以相关的人才梯队的建设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其次就是与财务开发公司相关的经济领域的理论发展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其应用的现实需要,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财务开发公司的经济发展缺乏一个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所以,本文将针对我国财务开发企业在经济领域发展缺乏一个战略规划的问题展开相关解决措施的讨论,以求能够帮助相关领域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缺乏相匹配的经济型复合人才

作为整个财务开发公司发展的基石,相关人才的培养对于财务公司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我国现阶段财务开发公司经济领域的发展打不到相关行业的要求最为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相关人才的极度缺乏,进而制约了相关机构的进一步升级与换代。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产业,企业财务开发公司的发展可以说完全是建立在我国企业快速更新换代基础上得到发展的,而企业财务开发公司的经济发展领域则是一个附属于我国财务开发公司的子行业。作为这个行业的母行业财务开发的发展在现阶段也处在一个并不是十分乐观的阶段,更不用说是我国的经济领域,所以,要想提高我国财务开发领域相关经济方面的战略规划实现,加强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其中最为应该值得注意的地方。

(2)对于相关国家政策的熟悉程度不够

国家政策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导向型风向标,如果不能够对国家政策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自然无法对相关行业的战略规划做出有针对的现实引导。随着全球一体化晋城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企业对外交流程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与国外进行对外交流,在这种大的市场先决条件影响下,自然而然的要求与企业息息相关的财务开发控制领域要加强对于外国的了解程度。我国的很多企业因为涉及到对外交流的需要,这就要求我国的财务开发控制公司能够提供相对应的财务上的指导,能够帮助其加快提升其在国外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的财务开发公司因为长期以来都处在一个竞争相对较少的国内环境,对于国外业务的熟悉程度不够,这也就造成了二者之间十分严重的矛盾,所以企业财务开发经济领域相关方面的战略规划要针对经济领域进行规划。

(3)自身的技能素养达不到相关企业的业务需求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现阶段另外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就是相关从业的技能水平较差,无法满足先关企业赋予其的行业要求,承担不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就无法满足相关的产业升级的要求。在财务开发公司发展之初,在里面担任主要职能任务的大多数都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人才,相对来说经济领域的人才较少,所以这也就使得我国的财务开发的经济领域得不到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有效支持,进而影响到了企业财务公司发展的进一步需求。所以要想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产业支持力度,实现对于经济型和管理型符合人才的训练与吸收是行业进行战略规划的十分重点的影响因素。

2 如何规划我国财务开发公司的相关经济发展战略

(1)加强对于国际先进财务开发控制理论的研究与追踪

要想实现我国的财务开发公司经济领域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加强对于国际先进财务开发控制理论的研究与追踪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实现了对国际前沿理论的学习,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落后的理论水平。首先,应该定时定期的对国际上的最新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分析,探讨存在于其中的可取之处。其次,针对自身服务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落实,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同步,进而实现通过理论知识的提高达成企业财务开发控制相关经济领域的战略规划。因为我国相关行业的起步阶段较晚,理论水平较为落后,选择这种办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增强财务开发相关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人才是一个行业进行不断发展的基础所在,所以要想让企业财务开发相关经历领域的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开始有关财务开发相关人才梯队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国的财务开发相关经济领域的人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提高对于合理人才梯队的建设,使得人才梯队年龄合理、专业技能搭配能够符合公司的发展。其次就是要注重引进与经济领域相关人才的工作,经济领域在财务开发控制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应对其忽视。

(3)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要引导性作用

政府是一个国家进行产业规划的标志性旗杆,关系到企业禅院发展的未来道路,所以要想真正呢个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落到实处,政府就必要主动的发挥其自身应该担负的责任,加强对于相关行业的产业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从转变传统的财务开发控制行业的审批上入手,使得自身的行政审批流程能够符合企业财务开发的实际需要。其次,政府应该关注该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并针对这种趋势做出自己的预判,进而引领整个行业走向正常和健康发展的长远道路。

3 结语

我国的财务开发相关经济领域是关系到我国财务开发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财务开发公司能否正常运作又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如果缺少了对于我国财务开发相关经济领域的战略规划,必然会导致我国的企业发展陷入一个较为落后的境地,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个的经济形势。所以,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注重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实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龙文.企业财务战略研究[J].财会通讯,1993(02).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2

[论文摘 要]3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是突破中国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战略途径是渐进式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战略手段是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改革开放战略的经验在于: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在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应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实现战略升级。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不仅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催生了独具风格的“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质言之,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战略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视角审视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于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在发展新阶段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基于战略学分析进路,对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战略构成、战略经验等问题展开分析。

一、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突破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

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能否选择适当的国家战略,对于一国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国家战略得当,一国就可能掌握发展主动,顺势而起;相反,国家战略失当,一国就可能出现发展被动,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前夕,经历“文革”浩劫的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传统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弊端丛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这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当时,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制困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期待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实质是统制经济、命令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资源行政式计划配置、经济组织结构封闭化等特点。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依托国家(执政党)所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加之苏联援助成为早期工业化的关键性外部条件,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奠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显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弊端逐渐暴露,其体制优势迅速消耗,中国的国民经济遂陷入低度发展状态。虽然早在效仿“苏联模式”构建计划经济体制之时,毛泽东就觉察到该体制存有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先后进行过旨在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的行政性分权、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鞍钢宪法”等尝试,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体制弊端从反面构成了“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性背景。

(二)“后发困境”:“后发劣势”的现实性与“后发优势”的潜在性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用后发优势而收获“后起之益”,也可能陷入后发劣势而遭遇“后起之弊”。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认为,落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潜在优势,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现实竞争力,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并称之为“落后者的优势”。对于后发国而言,后发优势客观存在,但其实现却需要理想的条件: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且,两者发展时面临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后发国的模仿才可能成功,后发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后发优势的发挥。例如,1973~1975年,我国大规模从美国、日本和西方引进技术,由于过于强调“先进性”和“规模大、速度高、效益大”,与我国当时的技术吸纳能力有较大差距,还与我国建国以后从苏联和东欧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业体系和技术能力不能有效地匹配和协调,降低了技术引进效果,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说后发优势的发挥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其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那么,后发劣势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现实存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利本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均揭示出落后国家(地区)摆脱发展困境的难度。新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很低,缺乏推进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产生了显著的“迟发展效应”。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缺乏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产权、法治、信誉和文化信仰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后发劣势变成现实存在,尤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优势衰减之后,后发劣势愈发显著,成为必须突破的发展障碍。

(三)“赶超困境”:封闭条件下赶超战略难以为继

与“体制困境”和“后发困境”相伴而生的是“赶超困境”。中国历史上的大国传统、近代以来的落伍经历、现实中国际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严峻压力以及国家振兴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新中国具有强烈的“赶超冲动”。加之当时“以苏为鉴”,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就确立了赶超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是一种把重工业作为突出固定重点的“倾斜发展战略”;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途径的粗放发展战略;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广泛发动群众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的实施,在短短十年之内,就迎来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现代化实现程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赶超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战略防御体系,但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战略执行不是市场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即以片面追求GDP的增速为目标,不顾一切,采取争项目、争投资、争资源等措施所形成的。在当时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我国缺乏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以填补国内发展缺口的条件,为实施赶超战略,确立并执行了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这种政策的表现往往是不顾条件,大干快干,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起伏跌宕。总之,赶超战略是以资本密集、低就业能力、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稀缺、资本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开放的战略内涵: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是在既有发展战略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加以改变的情况下展开的,当时,既没有成熟的理论可资参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体现出强烈的“试错性”和探索性。因此,改革开放战略一开始并不是以完整的体系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才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完整的发展脉络。现代战略的核心范式是“目标(ends)一途径(ways)-手段(means)”。有鉴于此,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其战略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战略目标,这构成制定战略的方向和统领;战略途径,这构成战略实施的具体“抓手”;战略手段,这构成与战略途径相配套的实施工具。

(一)战略目标: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3

关键词:经济持续发展 财务持续发展 财务战略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社会自爆发工业革命以来,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便成为各国的主要目标,但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并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不仅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就连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已势在必行。那究竟什么样的经济发展之路才算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认识。英国经济学家巴比尔认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经济学家皮尔斯的则认为:“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末来的实际收入”。而我国著名的财务学专家郭复出教授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是―个时间的概念,又是一个空间概念。从时间概念讲,要求前一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后一代人的发展;同一代人前一时期的发展不影响后一时期的发展;同一时期,前一任领导者对经济的发展不影响继任领导者对经济的发展。从空间概念讲,某一经济区域(如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影响另一地区(如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

总之,在肯定了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环境限度的基础上,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和保护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共同特点。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现代财务间关系分析

社会再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使用价值生产与交换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价值的形成实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现代财务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系,是价值的形成与实现活动的核心。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必然要求现代财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为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首先,企业以消费者为本,不断提供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商品与服务,使企业资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个断得到增值,形成资本良性循环,保证财务活动的持续发展;其次,企业搞好能源与资源消耗的节约,做好循环使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内部资金积累;再次,企业做好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从短期看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从长远看,可以减少或避免环保部门的罚款损失,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发展浴力。

(二)财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现代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形成资本市场一体化,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投资、跨国筹资、国际结算、国际纳税、跨国分配的财务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资本的筹资规模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资本的投资方向与结构制约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与结构,目标成本制约着生产经营消耗水平,财务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综合规划、综合平衡、综合控制、综合监督的作用。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财务的可持续筹资、可持续投资、可持续盈利、可持续支付为保障。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财务战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若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得实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障,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宏观层面的国家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层面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其国民经济的基础都是由一家一家的企业个体所组成,没有个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国家也同样进行着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财务活动。国家的筹资活动主要包括税收、发行国债及国际市场债务融资三种;国家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付;国家的收益分配活动主要指国家对国内各阶层的收入分配政策。然而,不论是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还是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所在都是财务战略的正确制定和执行。

(一)企业财务战略类型

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须具备相应财务战略的指导和支撑。

(二)国家财务战略的类型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财务战略

1、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筹资战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企业的筹资战略,不但要重视当前的筹资能力,还要协调未来的筹资能力,这是企业筹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进行筹资战略选择时,除了考虑资本结构外,关键是提高资本的筹措效率,要综合考虑影响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周期的波动、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增长模式、企业环境保护因素等。财务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具有更多的资金来源选择。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国家的筹资战略,不但要关注长短期资金的筹集、资金成本大小等方面因素,更要考虑特定时期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以及全社会的税负公平、公民的承受能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并最终完成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

2、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投资战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企业的投资战略,不但要考虑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预期的资本报酬率等方面,更应该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以及平衡短期优先和长期需要,来提高资本投资的效率,建立一种企业与它赖以生存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国家的投资战略,不但要考虑投资的收益和实现短期的经济目标,更应该关注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均衡地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等方面,并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收益分配战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企业的收益分配战略,不但要关注企业当前的现金流量状况,还应考虑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努力提高企业收益的分配效率,提高股东价值,全面考虑企业长、中、短期的资金收入需求状况,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国家的收益分配战略,不但要关注社会效率的实现,还应该多考虑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防止贫富进一步拉大,保持社会稳定,防止道德风险,取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复出,郑亚光.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樊行健,郭晓数.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的重构研究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7

[4]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00

[5]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7]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8]David Allen.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M].London:Kogan. Page Limited,1997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4

[关键词] 预算管理;人力资源;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59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21- 0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外部经济发展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点任务,针对于当前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强重视,积极分析当前的经济条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1 新时期的国有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其横跨的行业较广,产能量占我国产业量的大部分,是支撑我国GDP发展的重要部分。作为全球国有企业最多的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一直作为改革的重点,一直是起到摸索推进的领头作用,并且不断为之后的改革打好之后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初期,我国的国有企业还不具备自主进行经营管理的能力,当时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主要是有国家控制和指挥,由中央负责承担经营亏损,而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后,便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突出市场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多地让国有企业进行自主经营,充分激发国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加入WTO,国有企业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推进当中,不管是企业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随着与全球经济的深入交流,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明显,应对外部经济条件变化的灵活性也是越来越差,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速发展中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小,面对这种困境国有企业应该尽早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经济改革,化改革为发展动力,推动国有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加突出的发展。

2 国有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尚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一直处在改革当中,但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企业产权的分配问题、经营管理方式和内控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对此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导致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权钱交易、群体腐败、责任淡化等恶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使得国有企业在改革的道路上走的艰难。再者,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并不健全,尤其是在预算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预算编制流程和管理规范,对于预算控制比较薄弱,在日常核算当中,财务部门对于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一般是在月初对上个月的预算执行进行分析,这种属于事后控制,没有对预算执行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控,不能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错误,使得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之间发生脱节,导致预算管理成为形式,影响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效率。导致国有企业中屡屡出现各种贪腐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国家和民众利益带来了损失。尤其是航天类国有企业,其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创新能力影响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如果管理体制不健全直接会影响企业实力的提升,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2.2 产业结构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在向着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市场在企业发展中的所用,但实际上在我国经济发展句式当中,国有企业在市场占有率和资产上还是占有重大优势,但在非营利性和民生领域中的表现并不明显,对于国家经济整体控制和战略性调整方面的贡献也没有明显显示出来,这与国有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改革是分不开的。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行业和各所有制的企业都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国有企业不加紧面对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资产流动性、资产管理、资金运作模式等方面缺陷带来的问题就会阻碍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影响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导致国有企业在非公有制方面的优势和权利都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依然是依靠公有制方面和国家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来发展,这势必会影响今后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最终可能会导致国有企业的灭亡。

2.3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国有企业虽然在资产和规模上占据着重要优势,在人才吸引方面也存在着突出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导致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人才频频流失,进而影响整个国有企业的发展升级。当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上:①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脱节。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领导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其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建立起来的体系当中,在工资分配、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处在比较低级的管理阶段,比如员工的工资水平不是以个人能力而是以工龄来进行分配,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在企业中往往长年累月拿着相同的工资,靠关系和工龄来争取上层管理职位,这种方式忽略了员工自身的能力,对于激励员工成长的意义不大。在培训方面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没有相统一,未从长期战略角度来对员工培训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上过于死板,缺乏亲和力和人性化;②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基于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导致国有企业中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国有企业虽然有较大的优势招揽人才,但人才招揽之后的培养模式上存在问题,导致人才在企业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对人才的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很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流失。

3 国有企业新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策略

针对于当前国有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来改变当前的困境,更好地迎接新经济发展环境,推动自身企业的持续发展。

3.1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得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缺少强大的支柱,导致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席位并不稳定,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像是科学技术方面、制造技术方面、人力方面等,而对于航天类企业来说,科学技术是竞争力中第一位的。如美国苹果公司本部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就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代工厂进行手机、电脑等生产,而代工厂的利润非常少,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来。具体来说国有企业要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入手:①扩大国有企业发展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国有企业要增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就要通过科学并购或是联合来增强自身的规模效益,扩大自身的企业影响,可以通过将那些技术水平较低或是有技术但经济效益较低的企业进行科学并购,增强产业的集中度来增强国有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②加强科学技术支持,技术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断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加深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技术产业的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和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因而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企业技术发展的支持和重视,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创新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动力来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灵活性,将信息化渗入到企业重组、技术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拓市场当中去,不仅在管理上实现信息化管理,而且在生产流程上、在产品设计上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用创新来带动国有企业的发展。

3.2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应该不断深化内部控制体系,革新自身的管理理念,打破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起全新的内外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来避免企业内部腐败问题的出现,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管理,尤其是在预算管理和价格管理方面不断进行深化改革,针对于当前预算管理当中,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的问题,应该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动态管理,对预算执行实时监控方法,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并按月对每个月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不断进行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水平。建立审计制度,对企业经营策略是否科学、资金运作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等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另外,国有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对内部战略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化内部控制的发展途经,通过多种管理和控制形式来为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使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中能够稳定过渡,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针对于当前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积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企业发展改革统一起来,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上,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①改革当前的薪酬制度,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改革传统的工资制度,对工资形式进行创新,并且在薪酬和福利方面加大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才,避免人才流失。建立全新的薪酬制度,以员工的表现和能力为薪酬衡量标准,借鉴非公有制优秀企业中的薪酬制度,将人力资源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资本之一,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用工资、年终奖、福利补贴、期权等多种薪酬形式来激励员工,不断促进员工的自我进步;②制定长期的员工培养计划,结合国有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制定长期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同时要根据员工的性质来给予不同的培训,比如财务管理方面的员工加强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企业中的员工素质能够得到普遍提升。对于航天类企业来说,可以要重视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航天企业中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制定培训计划时也应该从企业发展目标上出发,贴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员工个人情况,促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③借鉴国内外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当前国有企业内部人事设置,增设执行官岗位,有执行官来制定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策略,改变企业过去以投资者为领导的局面,将企业的经营交由总经理或是CEO来负责,将国有企业中的管理进行功能性分工。

4 结 语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外部发展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国有企业只有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发展策略,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经济发展条件,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为自身发展争得一席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兆亮.试析文化发展战略下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措施[J].科技风,2015(18).

[2]陈巍.浅析老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以上海沪洪公司为例分析[J].低碳世界,2015(21).

[3]张杰强,喻维超.地方国有工程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湖北南鄂路桥公司为例[J].经济师,2015(8).

[4]王华东.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功能与中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9).

[5]冷松.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2(9).

[6]闫彩琴.全球视野下的国企改革走向及发展战略[J].广西电业,2015(1).

[7]张君.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战略方向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6).

[8]尹继波,李峻.新经济角度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3(30).

[9]顾黎.坚持人才优先培养发展战略布局 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以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1).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5

关键词:“丰”字型战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京广铁路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23-04

1.“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现实依据

打开中国地图,由东向西有三条河流横贯中国东西,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长江,另一条是珠江,三条河流正好形成三横,如果从北京(也可以再向东北和俄罗斯延伸)向广州做一条线,即京广铁路(也可以以高速公路为线,一定时期之后,甚至可以以快速交通――磁悬浮悬挂列车把其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一竖。三横一纵叠加在一起正好形成“丰收”的“丰”字。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这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洲和珠三角洲。

1.1从京津冀经济圈来看

京津冀经济圈又被称为“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北都市圈”、“大北京地区都市圈”,这一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地市,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两市为“双核”,圈域范围为150公里左右,这一经济圈发展时间较晚,较其他两个经济圈晚10至15年,但是京津冀经济圈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同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这对该经济圈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京津冀经济圈主要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齐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 336.58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992.34万元/平方公里,在2004年,京津冀经济圈的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8.1∶47.2∶44.8,在2005年发展为7.0∶45.3∶47.6,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1个多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提高了将近三个百分点。京津冀经济圈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征等原因,内向型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中关村等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的崛起,加速了其外向型发展步伐,同时,该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使其对外贸易也发展较快,在“十五”期末,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达到1 925.7亿美元,增长30.5%,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0.5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5%。随着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地方收入水平也快速提高,在“十五”末,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 644.5亿元,增长25.4%,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1%。

1.2从长三角来看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位于长江入海口及杭州湾,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地级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和浙江省的7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其中有两个超大城市和一个特大城市,圈域半径为200公里左右,长三角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大都沿着沪宁线和沪甬线这两条轴线分布,而这两条轴线又在上海相连,因此,使得长三角经济圈内出现了我国当前最长的一条发展轴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城镇数量多,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十倍多。长三角经济圈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发展基础,众多的人口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在这一地区的集中,使得这一区域发展较快,它不仅轻工业发达重工业也发展较快,呈现出一个轻重工业同步发展,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各市从自身的发展优势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上海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江苏的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战略和浙江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等。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33 858.55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 088.14万元/平方公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 109.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利用外资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63.3亿美元,增长8.8%,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4%,成为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经济区,在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的同时,进出口也大幅度增长,在“十五”末,进出口额达到5 024.7亿美元,增长25.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

1.3从珠三角来看

珠三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珠三角仅指广东珠三角,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9地市组成,广义的珠三角是在狭义珠三角的基础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义的珠三角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珠三角是指狭义的珠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内有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体系,因此,这一区域外向型经济比较突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珠三角具有天然的港口资源,为其对外贸易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吸引外资和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上走在前列。同时与香港和澳门两大发达地区毗邻,为珠三角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截至2005年底,总共实现GDP18 116.74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3 312.02万元/平方公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经济圈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4.4∶53.3∶42.3发展为3.3∶50.6∶46.2。地方财政收入达1 218.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实际利用外资115.8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进出口额达到了4 110.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29%。

1.4从一纵的角度看

京广铁路已经形成贯穿南北的铁路大通道。京广铁路北起北京南至广州,纵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市,跨越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沿线通过华北大平原、两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山脉,直达珠江三角洲,跨越5大流域,并与京山、京包、丰沙、京秦、京承、京原、京通、石太、石德、新焦、陇海、漯宝、汉丹、武大、湘黔、浙赣、湘桂、广三、广九等铁路相接,另外,还与海运连通,全长2 300多公里,在客运的同时主要运输物资,从北往南运的主要有钢铁、煤炭、石油、木材及其他出口物资,从南往北运的主要有粮、糖、茶、水果和有色金属等。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尤其经过几次大提速之后,现在京广线的运行时间从原来的90多个小时降到现在的22个小时左右,运输时间的缩短对加快南北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为促进南北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丰”字型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

黄河、长江、珠江加上京广铁路构成的“丰”字型经济区域包括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域,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这些地区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丰”字型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实现我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1“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六省,从地理位置看这六个省份位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间,从经济发展来看,这六个省份要落后于三大经济圈但是他们要比西部地区相对发达,因此,中部地区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概念。从区域角度来看,中部崛起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重要区域,它对于促进南北、东西之间的货物、技术、资金、信息要素的顺畅流转,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它对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又高于西部地区,根据梯度推移理论西部地区对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发展使得中部地区出现了塌陷,这不仅影响了中部地区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要把中部地区放在全国经济大环境中考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加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从“丰”字的第一横黄河来看,它流经中部的山西、河南两省,最后经过京津塘经济圈注入渤海,实施黄河沿线发展战略,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两个省份融入京津塘经济圈,加快他们的发展。从“丰”字的第二横来看,长江流经了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个省份,最后经过上海注入东海,通过实施沿长江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可以将中部地区的这四个省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这四个省份的发展。从“丰”字的一竖来看,京广铁路经过了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同时和北京、广州相连,实施京广沿线经济发展战略这又为实现中部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协作创造了条件。

2.2实施“丰”字型战略,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城乡统筹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陶武先认为,城乡统筹主要应该投入统筹,着力加大支持力度;产业统筹,着力繁荣县域经济;体制统筹,着力消除制度障碍;工作统筹,着力增强发展实效①。刘国炳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规划县域内城乡用地空间结构体系,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②。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城乡统筹应该统筹城乡利益分配体系;统筹城乡就业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等等。当然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但我们认为,城乡统筹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如果有大量产业集聚,那么这些产业就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农村工业化的成本。农村工业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本的稀缺,因而通过产业集群可以用较低的资本投入加入生产的某一个环节,降低投资门槛。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各企业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学习和竞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产业集群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集群内的各企业之间不但是竞争关系同时还是合作关系,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他们可以形成合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确立沿黄河、长江、珠江和京广铁路发展的发展战略后,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刺激手段――通过政府刺激使得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即产业集群会集中在“三横一纵”的大中城市中,但是通过“扩散效应”又会向周边的小城镇、农村地区扩散,使农村也形成产业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2.3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发展要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这样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天生脆弱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建立在资源的粗放利用基础上的。据《200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显示:2005年全国单位GDP能耗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1 358.5(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59(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GDP能耗大致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能耗最高的省(区、市)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单位GDP能耗分别是4.14(吨标准煤/万元)、3.25(吨标准煤/万元)和3.07(吨标准煤/万元)。总的趋势是东部发达地区单位GDP能耗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可见,降低单位GDP耗能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加快技术进步,突破技术瓶颈。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因此经济增长只能依靠资源的投入来实现,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三大经济圈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促进东部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全国单位GDP耗能比率,而且,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技术转移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即三条线上的下端――即东南沿海地区的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和他们的中游及上游建立一个共同的经济发展带,实现技术的“倒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4“丰”字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我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在增加,但是森林资源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和过度采伐等问题;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目前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已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大量耗费基础上的,这种增长方式在西部地区更加明显。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使得这种开发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资金短缺导致了生态保护工作难以展开。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东部地区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三大经济圈位于“丰”字的三条线的下端,没有与上游、中游地区形成共同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中西部地区作为三条大江大河的中上游,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又无力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通过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把每条流域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和生态利益体,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丰”字型战略,把每条流域内的各省份融入一个经济体中,形成一个超越行政权限的经济组织,在组织内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加快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3.实施“丰”字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其政策选择

“丰”字型发展战略是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也存在着众多障碍,为了加快这一战略的实施,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从国家层面建立“三横一纵”的总体经济发展规划

保罗•克鲁格曼在《预期消退的年代》一书中指出,经济增长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如果人们都预期经济会景气,那么大家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结果经济就真的景气起来了,如果大家都预期经济会衰退,那么就都减少消费和投资,那么经济衰退就真的来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国家建立这种总体的经济发展规划,提高公众对这些区域的预期,才会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向这些地区集聚,资源的集聚为这些区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实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3.2各区域内部首先应实现区域内合作

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各区域的内部合作。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形成了按部门、地区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省市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而互相竞争缺乏合作。因此使得各省市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弱,进而使得地区优势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区域市场没有形成。因此,当前必须建立区域内的合作,形成共同的经济利益体,即从“行政区划经济”向“经济区划经济”转变。区域内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区域内的统一市场,缩小区域内的差距,增强产品、要素等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通过“丰”字型发展战略可以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省份和东部地区的发达省份融入一个共同的经济协作组织,防止这些落后省份被“边缘化”。建立区域内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有助于对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协调好区域内各省市的经济利益,防止内部的恶性竞争,加快区域内合作发展。

3.3通过创新,加快“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实施“丰”字型战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将各条线上的各省、市、自治区融入一个经济体中,但是由于各条线的下游是发达地区而中上游是发展中甚至是落后地区,他们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距,如市场发展水平、地区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劳动力结构等,因此,要把他们建立成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就要缩小这些差距,缩小差距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各种制度变迁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实现各种资源在各条发展线上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要素的聚合功能,增强各条发展线的发展能力。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各条发展线的发展。制度创新的根本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由于各经济圈内和各条发展线上的政府等级不相同,造成了他们权力的不同,因而,实施“丰”字型发展战略就要避开政府权力的差别,在域内政府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此外,还要通过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缩小各经济线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软环境的差距,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3.4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

“三横一纵”的“丰”字型战略,有别于三大经济圈和其他的经济合作区域,最根本的特点是“三横”上每一横的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在存在较大差距的前提下实现合作,从当前来看最重要的就是依靠产业合作。产业合作是各区域合作的前提,其他方面的合作是建立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的。因此,实施“丰”字型战略就要加强各条线上的产业合作,即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创新等途径,将各条线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产业带,建立合作与共享的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丰”字型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4-ZD01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甘肃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兼论新农村建设问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陶武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J].四川省情,2004,(7).

② 刘国炳.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机器实施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参考文献:

[1]左峰.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现状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3,(53).

[2]陶武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J].四川省情,2004,(7).

[3]刘国炳.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机器实施构想[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4]王爽爽,周大勇.城乡统筹问题观点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5,(10).

[作者简介]张贡生(1963-),男,山西襄汾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区域经济与资本市场问题研究。

李长亮(1980-),男,内蒙古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6

一、蓝海战略的启示

面对全球性竞争,企业思考的就是如何打败对手脱颖而出,持续致胜。不合理竞争的下场就成了血染成河的“红海”,不分敌我都必须承受获利缩减的结果。真正持久的胜利不在竞争求胜,而是创造“蓝海”(blueoceans),强调价值的重塑和创新,而不偏执于技术创新或是突破性科技发展;也就是说,努力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并通过成本控制,追求持续领先;调整作业系统,给以完全配合。意在节省成本、扩大需要,强调“差异化”、“新价值”,这就是“蓝海战略”消去(eliminate)、降低(reduce)、提升(raise)与创造(create)的四项行动架构(fouractionsframework)。知识管理若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看,重点在于如何“创造”出独特的知识,并“加值”成为畅销的产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拟定战略的方式,陷于红海的企业只会延续传统作法,在现有的企业领域中建立自保,蓝海开创者却不把竞争当作标杆,追求的是价值创新,也就是创新与实用,售价与成本配合的恰到好处。这种思考模式之下,明显地突破差异化与低成本无法并存的观念,相反地,开创蓝海者追求的是差异化与低成本并行的优质战略。

二、知识经济发展的蓝海战略发展建议

(一)知识经济发展的蓝海战略思路新的思维与创见,需要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企业在积极推动改革的同时,更应关心理念的贯彻与价值的内化,以作为更有可持续性的引领。以下就各层面优势,分析如下:一是具备知识型组织的学习能力,利于发动变革。知识型组织能塑造组织学习的情境,具有学习、适应与改变的能力,并且能配合组织的创新目标,管理与发展学习流程。从而,组织成员均具有学习、适应变革的惯性与能力,通过专业的规划统整能力,结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发展有效的培力学程及知识产业。二是形塑组织学习文化,营造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不断学习,是知识工作者的本分。(二)知识经济发展的蓝海战略对策一是持续提升员工核心职能,保持组织竞争力。组织是由“人”所组成的,并由“人”来经营运作,“组织”本身并无经营的知识与能力。组织运作的好坏完全要视人的能力表现而定,只有靠员工优秀的战略、管理、决策执行、问题解决能力,才会有高绩效的成功组织。而“人”的能力与工作绩效,主要靠其是否有优秀的知识(Know-what、Know-why、Know-how)而定。根据美国管理大师Rothwell教授的预测,知识管理人员有朝专业资质鉴定(professionalcertification)的专业发展趋势,未来所担任的角色将由培训者、创新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LearningFacilitators)。知识管理人员要具备更多咨询和专案管理的职能及具备更多系统转化与改造(TransformationalChange)的能力,并要协助组织评估培养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因此,持续提升员工核心职能,将是保持组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二是招募国际人才、构建国际网络、加强国际接轨。国际会议的运作,需要累积相当的时间和经验,才能驾轻就熟。例如对于国际会议或团体的熟悉度,以及组织与议题的国际交流网络建构,都必须通过可持续发展经营而累积形成。所以经验分享、人才招募与国际组织长期交流结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宝贵的知识将有助于国际性会议或活动的办理。三是建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经济架构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知识”,明确知识的类别、来源,建构完善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就能贯穿与活络组织,发挥知识能量,可以同时提升组织内创造性知识的质与量,并可提升经济优势。四是广纳资源战略联盟。战略联盟(alliancestrategy)在当代许多产业或公用事业中,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互利共生而使资源能多方纳入、不致虚耗,也可提高能力与战斗力。在教育培训方面,无论是国内或国外,都有如“公私联盟”、“产官学合作”等互动做法,使彼此的师资、设备、经费、教材、知名度等能更显充沛丰裕。

作者:李蕾 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7

河北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是新加坡的3.58倍,天津的3.17倍,上海的2.83倍。沿海地区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这是历史赋予河北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标志着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河北发展将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进入陆海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会点上,把开放的目光再次投向海洋,我们7000万燕赵儿女人人都应当确立一个新的理念:河北不再是仅仅在18.8万平方公里的陆域上发展经济,而是在更广阔的海陆域空间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

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 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达到38,439亿元,与“十五”末期的1.77万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多。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未含港澳台)。“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到13.5%,高于同期国内GDP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到201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7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3%。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亿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5%。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

环顾沿海近邻:仅有153.3公里海岸线的天津市,在天津滨海新区全力用劲,正以国家第三战略增长极的强大磁场聚金揽才抢上项目,发展势头异常迅猛,2010年,仅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就达2380亿元,今年将达到2760亿元;山东在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高调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辽宁明确了加快建设“海上辽宁”的目标,正在抓紧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江苏加快沿海地区建设,着力点是打造“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浙江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目标直指“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国家战略给沿海地区发展上紧发条,竞争日趋激烈。

相比之下,河北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渔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80%以上;水产养殖业经营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捕捞业远洋渔业规模小、组织化低,码头建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远洋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薄弱;水产品加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精加工、深加工不够;海洋经济总量中二、三产业比重偏低,海洋油气开发、海洋风电、船舶制造、海水利用等高技术产业刚刚起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海洋药业尚属空白。面对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起直追、正确应对,就有可能资源被“抽离”、发展边缘化,也难以实现“打造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目标,难以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以海兴省”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全局胸怀,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放眼世界,从1970年日本将海洋科技列为与原子能、宇宙技术并列的三大尖端技术,到美国政府形成“开发海洋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比开发宇宙空间更重要”的共识,海洋生产力的竞争,已经成为本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审视国内,从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到2006年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从党的十七大明确作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部署,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具体谋划,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经济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链条,同时也是每个沿海省份海陆统筹、积极跻身全球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发展海洋经济,绝不是就海洋发展海洋,海是海、陆是陆,各自为战,而是要海陆统筹、一体推进,从而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取得最佳效益。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与国家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思维对接和行动自觉。必须克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转变海陆分离的传统观念,打破单一、独立功能性开发模式,脑子里既有陆地这根弦,也有海洋这根弦;既有发展这根弦,也有保护这根弦;在对海洋的全新认识和统筹协调中创新发展思路。必须以辩证思维谋划全盘,创新发展思路,做好海洋与陆地“结合”的大文章。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的产业,不但在沿海地区培育产业集群,还向内陆地区延伸,产业集群簇团成阵,形成区域强大竞争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原则,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发展布局,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必须与首都经济圈建设、冀中南地区发展紧密对接,各相关县(市、区)产业规划与沿海整体规划对接,在项目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统筹考虑,着力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提高对联动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建设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以海带陆、以路促海、海陆联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以海兴省”意识。从河北实际出发,在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临港重化工和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海洋的优势,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方位开放,聚集外引效能,增加经济外向度,促进海洋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海洋经济渗透力强、辐射面宽、对陆地经济拉动力大的特点,增强对内陆的辐射力,通过联合开发拓展辐射能量,形成相互增益的发展态势,带动内陆腹地经济发展。并为缓解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作出河北应有的贡献。

打开人类近现代史,凡积极主动亲近海洋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例外地得到新的发现、新的财富、新的发展、新的文明。同样,在“十二五”期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努力谱写好在海陆统筹框架下,海上发展与陆地工业化、城市化互相结合,海洋产业与临港产业、涉海产业互为延伸,陆地城市化与海陆工业化互为联动、协调发展的新篇章,我们不仅能够把沿海地区建设成实力雄厚的临港产业带、风光秀美的滨海旅游带、海蓝地绿的海洋生态带、休闲宜居的海滨城市带,同时也一定能够由此激活全省发展全局,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研究室

经济发展的战略篇8

    1 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将环境问题诉诸公众,它首次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于环境的关怀[4]。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年,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这标志着环境保护被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5]。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到“绿色经济”一词,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并首次主张将有害环境和耗竭资源的活动代价列入国家经济平衡表中[6]。

    绿色经济概念比较宽泛,内部可衍生出诸多分支,同时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环境学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其实现途径重点在污染的末端治理;资源领域专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其实现途径重点在于从生产端提高资源生产率;生态学家强调绿色经济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要保持生物多样性;能源专家强调绿色经济要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新能源;经济学家强调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社会学家则将社会包容性引入绿色经济的理念中;等等。目前,关于绿色经济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增长、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内容展开。

    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了《绿色经济报告》,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着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换言之,绿色经济可视为是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型和社会包容型经济。在绿色经济中,收入和就业的增长来源于能够降低碳排放及污染、增强能源和资源效率、并防止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的公共及私人投资。绿色经济需要政府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支出、政策改革和法规变革来促进和支持这些投资。绿色经济强调,发展路径应能保持、增强并在必要时重建作为重要经济资产及公共惠益来源的自然资本。发展绿色经济对于生计和安全都依赖自然的贫困人群而言尤为重要[7]。

    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不同的观点。成思危认为[8],绿色经济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对中国来说,绿色经济意味着将“三低”(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绿色经济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诸多方面。解振华认为[9],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中国能源需求还会合理地增长,但绝不重复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道路,也不会靠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来实现经济发展,中国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以低碳排放、循环利用为内涵的绿色经济,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和环境效益好的国民经济结构。孙鸿烈认为[10],绿色经济是最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其中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而言的,生态经济主要是指向生态系统(如草原、森林、海洋、湿地等)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的(如发展生态农业等)。胡鞍钢认为[11],转向绿色经济首先需要转向绿色发展战略,而对于中国来说,转向绿色发展战略则首先需要从过去的“加快发展”理念转向“科学发展”理念。

    国际社会对于绿色经济概念有很多解释,尚未有统一而权威的定义,也没有就其实际操作及政策实施等形成统一的看法。且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绿色经济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目前,普遍接受的对于绿色经济的描述,认为它是协调资源生态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益于人的发展为特征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不应构成增长的负担,而应是增长的引擎。通过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形成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全过程和各领域的绿色发展,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要求下,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统一起来,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12]。

    2 国际绿色经济发展动向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基本目标是在目前全球多重危机下,通过这个倡议复苏世界经济,创造就业,减少碳排放,缓解生态系统退化和水资源匮乏,最终实现消除世界极端贫困的千年发展目标。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国峰会之前发表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呼吁各国领导人实施绿色新政,将全球GDP的1%(大约7500亿美元)投入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快速公交系统、投资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5个关键领域。随后,绿色经济得到了20国峰会的支持并写入联合声明,这标志着绿色经济的研究从学术层面走向了国际政策操作层面[7,13-14]。

    在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完成后,人们发现由于生产力的急剧发展和扩张,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让国际社会痛定思痛。在欧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护环境、推进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自觉意识。欧洲在推进绿色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欧盟实施的是内涵最广的“绿色经济”模式,即将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都纳入绿色经济范畴加以扶持。在推进过程中,强调多领域的协调、平衡与整合。2009年3月9日,欧盟正式启动了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计划,根据该计划,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就业和经济增长,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德国大力实施“绿色新政”是以绿色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既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引擎以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也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气候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此,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国家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此外,联邦、州和县政府对商品集中采购政策进行调整,注重采购那些能源利用率高的新产品,并推动“绿色经济路线图”的制定。2009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重为13%,可再生能源使用占初级能源使用的4.7%,这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0年目标水平。根据环境部长加布里尔估计,德国经济如果能完成生态变革,到2020年就可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

    法国的“绿色新政”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于2008年12月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涵盖了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外,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法国政府预计,新的可再生能源计划的实施,能够在2020年之前创造20-30万个就业岗位。

    美国发展绿色经济有着多重考虑。奥巴马的绿色新政主张对新能源进行长期开发投资,主导新一代全球产业竞争力,并提出了美国的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绿色新政”可细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此外,美国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并正在制定全新的智能电网计划,以减少电力运输过程中的浪费。

    英国把发展绿色能源放在“绿色战略”的首位。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低碳转型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这是迄今为止发达国家中应对气候变化最为系统的政府白皮书。该计划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战略》3个配套方案。此外,从2009财年起,设定“碳预算”,并根据“碳预算”排放标准安排相关预算,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从而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

    日本政府及执政党公布了名为“经济危机对策”的新经济刺激计划,重点之一就是主打绿色牌,特别是日本最为擅长的太阳能产业。为此,政府将向住宅和办公场合设置太阳能光板提供补贴,对购置新车时购买环保型汽车提供10万日元援助,以及通过购买时返还现金来普及清洁家电的使用。

    韩国政府也宣布争取在2020年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为此,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自立、创造新发展动力、改善生活质量及提升国家地位等三大推进战略,以及三大战略下涉及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国土、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的政策方针。

    在发展中国家中,墨西哥率先实行了绿色GDP核算。1990年,墨西哥在联合国支持下,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并且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从而估算出环境退化成本,实现绿色GDP核算值[15-19]。

上一篇:空气污染的主要危害范文 下一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