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07 13:34:17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1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 ,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大学2006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展开研究。该调查在全国选择了经过典型抽样的十个地方共二十个村庄的农民作为样本展开调查。这十个地方都是我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山东邹平,陕北南泥湾,河北遵化西铺村,河南七里营,山西大寨,安徽小岗,天津大邱庄,河南,江苏华西村和广东顺德。这些名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印记,这样保证了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样本量。

除了选择这十个名村之外,项目组在每个名村的附近选择一个可以代表当地农村一般水平的村庄作为对照。这样又保证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样本量。

在研究方法上,项目组以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为工具来收集原始资料。最终使用的有效问卷925份,其中还在种地的农民534人,不再种地的农民391人。

调查结果分析

在家庭收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同时,在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的拥有情况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且部分电器的拥有情况差别非常悬殊。这说明他们在享用现代文明成果的程度上出现了分化。在此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327人感觉有家庭经济压力,占到受调查种地农民的61.7%,而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28人有同样的感受,占非农业生产农民的33.5%。(经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70.567,df=1, asymp. sig. (2-sided)=0.000。问题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调查情况不再列表显示,下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倾斜向城市和工业的经济政策和对户籍制度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限制,以及我国有限的耕地状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在经济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差距不断拉大,同时还引发了其他方面的分化。

居住条件方面,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住房造价明显地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当然,这与非农化的村庄的整体住房造价高有一定的关系,但整体住房造价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与非农产业的分化。在住房质量方面,63.9%的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在楼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18.9%。在这种情况下,386位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占到86.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362人对居住条件满意,百分比为68.3%(pearson chi-square=76.031,df=3,asymp.sig. (2-sided)=0.000)。

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部分村庄整体城镇化,绝大多数居民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明显好于还在传统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调查显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公共设施使用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都明显较好,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更多地希望生活在城市,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则更多(69.9%)表示与城市相比更愿意生活在本村。

在关于家中是否有失学或辍学儿童的调查中,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有13人表示家中有辍学儿童,只占到受调查对象3.4%,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65人家中还有辍学儿童,比例为12.2%(pearson chi-square=22.613,df=1,asymp.sig. (2-sided)=0.000),同时他们对当地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另外,访谈资料显示,很多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的子女在县城或市里读书而不是本村。在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上,二者的二元分化趋势明显。

在政治权利方面,253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村财政没有公开,占50.1%,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表示财政没有公开的有114人,比例为31.5%。在关于如何对待村干部可能发生的的调查中,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有23.4%选择了“管不了,任他继续下去”,而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选择这一选项的人占到46.4%。经过对访谈资料的研究,笔者还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方面都明显更加淡薄,而正当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的状况发生的频率也相对更高。

在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拥有上,二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和中高级宾馆拥有状况的调查中,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所在的村庄相差非常悬殊。在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状况明显更好。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生活则相对比较单一,看电视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同时调查还显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参与的人数也要更多。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在旅游机会和频率方面则更高。

结论与建议

(一)产生分化的原因

首先,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中,小农经济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小农经济由于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有限,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国家不断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增收依旧困难。而限制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较慢,从而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差距。

其次,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长期以来经济政策向工业倾斜,“以农补工”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农民的增收。虽然过去加在农民身上沉重的赋税已经取消,但长期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缺乏政策的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非常困难,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分化。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一直以来“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进一步拉开了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成功进入城市或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更容易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二)加快非农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农民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在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会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汗和拉尼斯曾经提出:“现代部门扩张的同时必须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同步”。所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努力着手解决农民分化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和讨论,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同时协调城乡发展,使其趋向一元化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非农化是农村出现分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解决农村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的分化是由于非农化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农化,使其逐渐趋向平衡,经济结构即可逐渐趋向一元化,最终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分化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现有的耕地状况下,实现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解放劳动力,才可能进行进一步非农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区域差别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落后,还有很多农村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这样的情况要得到改变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努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有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家庭与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于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剩余劳动力越少,家庭收入也就越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必然有限,进城打工的人数太多也会使城市膨胀,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农村自身非农经济的发展。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在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的基础上,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促进中小城镇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的加强。在调查中,72.7%的农民认为农民现在很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必然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转化。

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政策也要促进非农化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d·盖尔·约翰逊等.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商务印书馆,2004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2

一、公司2015年总体收支情况分析

2015年公司总收入747.9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34万元,增加113万元,增长11.2%。全年支付利息84.14万元,占总收入的11.3%,上缴各类税款95.27万元,增加14.96万元,占总收入的12.8%。经营管理费用支出584万元,占总收入的78.2%。2015年公司以及下属集体企业营业收入6188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62125万元,减少0.38%。具体的收支情况为:

(一)信用贷款方面

公司及下属企业货款合计共4188.8万元,压减本金267.2万元(其中农行1581.3万元,农商行羊城支行2607.8万元),全年交付利息84.14万元。基于金融政策性调控,审批严格程序复杂,几笔贷款不准转贷,遇着这难题,公司领导硬着头皮向上级申请,寻找解决办法,也有赖于公司与银信部门一直以来的友好沟通关系,暂时解决缓充的办法,被免了银行的逾期贷款罚息,为公司节约了开支。

(二)劳动服务方面

1、XX劳动服务中心经营总收入8175.90元,比2012年总收入(5217.59元)增加了56.7%;支出总额为323282.84元,比2012年的支出总额(256787.82元)增加了25.89%。

2、交管部门2015年总收入18100元,比2012年总收入(19710元)减少了8.17%。

3、2015年公司的地税临商税款为36828.80元,比2012年的税款(50735.44元)减少了27.41%,另外,2015年地税返还的手续费为50920.18元。

4、2015年公司协助镇政府、地税所催报催缴土地使用税5881519.77元,比2012年(633.5万元)减少了7.16%,钟落潭片区各村平均完成比例为88.11%。

(三)停车场及商铺方面

2015年公司承租商铺管理全年收入79.8万元,同比去年增41.7万元,管理员每月都能监督租户在28日前收缴租费上交公司结存。河东停车场收入25.4万元,增2.8万元,河西停车场收入9.4万元,同比去年增1.2万元。另外,2015年镇自来水厂全年产值和利润也比去年同期产值分别增加1.79%和15.82%。

(四)办公室方面

1、能认真做好对各企业的卫生,饭堂的管理,工厂的消防设施,每季都有到企业巡查,督促、落实,落厂138人/次,协助工厂处理劳动纠纷5次,无收到下辖企业的投诉。2、对本单位和企业职工有关“社保”的宣传,及时做好职工的社保工作,积极配合镇劳动保障部门到企业处理劳动纠纷等。3、定期协调对企业检查职工的劳动安全和生活保障,认真负责有效地协助企业解决劳资纠纷及工伤赔偿问题,使各方面得到了认可。4、较好地完成和超额完成对企业服务管理费11万元,治安费收取金额9.8万元,同比上年减少几千元(工业园区减少几家企业),工商年审工作也完全按要求完成。5、在工资监控方面管理,依照政府劳动中心的有关指示,每月26日前收缴工厂发放表情况汇总,到目前止未发现一间工厂拖欠员工工资及漏发工资或上访。

二、公司2015紧抓的工作情况

(一)紧抓服务工作,树立公司形象

在过去的一年,公司从干部到职工,狠抓了服务意识,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服务于企业。由于近年来企业在发展经济中所遇到的竞争非常激烈,困难也比较多,作为公司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从各方面协助企业发展,比如人力资源的吸收,XX劳动服务公司多次为企业作招工宣传,协助网上招工等。公司管辖的民兵队日以继夜地做好企业的保护神,只要企业提出治安协助,我们的民兵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紧抓盘活资产,整合公司资源

由于公司所属的资产厂房经过多年的运营已经破损严重,而且较陈旧,公司利用有限的资金对厂房进行修缮改造,基本上将现有的厂房租赁出去,保证了公司的经济收入。

(三)紧抓水厂改造,保证用水健康

为了保证公司能继续向前发展,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借助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筹集资金对镇自来水厂进行改造,现正加大维护日供水量2万立方的供水系统,保障我镇的用水和人民的健康。

(四)紧抓债务问题,解决公司困难

由于公司背负的债务相当沉重,经济收入状况又较差,但在过去的一年公司能与银信部门周旋寻求解决历史遗留的贷款,同时压缩本金267.2万元,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解除了公司被法院上诉的麻烦。

(五)紧抓沟通工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配合镇政府做好各项工作和完成镇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与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筑桥铺路。

(六)紧抓安全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在抓企业的经济发展的同时,狠抓企业的安全生产不放松。在过去的一年,XX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对下属的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作为一件头等大事去抓,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摆在每次会议的议事日程上,而且借助综管办对企业勤查勤管,发现隐患立即整改,而且搞好各方面的安全宣传工作,杜绝危险事故的发生,使企业在多年的消防安全考核中都将得到了优异成绩。

三、公司2015年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经济增速偏低,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二是,体制改革存在薄弱环节,任务繁重而艰巨,银信部门基于政策不放,不批转贷,资金困难,利息及本金末有迅速下降。三是,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四是,引资意识不强,招法不活,还需创新思维,灵活运作,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四、公司2015年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债务问题,化解公司危机

债务负担太重,是公司面临法院的上诉,应如何解决和寻求出路呢?一是希望得到镇政府的协助,二是希望得到银信部门的大力支持,采用保息还本的方法,申请减免利息,尽快解决、理顺历史债务,使公司能轻装上阵,谋求新的发展。

(二)强化服务工作,保障公司发展

由于厂房逐渐陈旧老化,而且对现在的企业发展和使用开始不适应,为了能保证公司的正常收入,我们要着手考虑,从多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使现有企业能稳定发展。

(三)争取政府帮助,突出公司职能

争取镇政府能给予大力的支持,把公司办成我镇经济发展的窗口,使公司真正成为发展经济的职能作用。

四、公司2016年工作设想

2016年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根据我公司情况,在年度发展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成立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协助企业发展经济解决困难的队伍,尽快解决债务的束缚,为企业排难解忧,保障企业能正确发展。其次,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办的宜传窗口,向镇、村企业职工贯输法律意识,保障企业,维稳企业职工正常生产。再次,严格抓好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生产安全,环保工作管理,做到勤查、堵漏,狠治,健全管理,为发展经济和企业的正常运作保驾护航。另外,还希望镇政府在职权范围内的发展项目和垄断行业,能给予公司去运作经营,使公司能有发展经济的活力支柱。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3

定植及补植

要求坎湿透时定植(正常造林季节坎湿润了即可),定植时在靠坎内挖深度比营养杯深3~5厘米的定植坑,将苗木除塑料袋后(塑料袋要收集清理)放于定植坑中扶正后用湿土回坑压实,再盖上一层松土,使坑面呈碟形。造林后一个月内及时检查成活率并及时进行补植。要求成活率不得低于90%。如当年成活率不达90%,次年春季继续补植至合格为止,次年底验收保存率必须达90%才为合格。

除草抚育方法

第一年第一次为带状挖草头,以种植行为中线,树上方60cm,下方40cm范围内的草头挖干净,带外的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第一年第二次为带铲,带内草头全部铲干净,带外的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第二年,两次均为带铲,带内草头全部铲干净,带外的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第三年抚育为砍草两次。砍草抚育要求将杂草灌木砍至20厘米以下。造林前尽可能先喷除草剂,然后再定植,一般情况下,喷除草剂后当年只做一次带状挖草头抚育。

抚育间伐

幼林郁闭后至主伐前,一般要进行两次间伐。

1间伐时间

一般幼林郁闭后二至三年,林下阳生草稀少,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被压木占30%左右。通常年龄在5~7年,进行第一次间伐。间隔后3~5年后,当林分郁闭度恢复到0.8—0.9时,林内又出现大量被压木时进行第二次间伐。

2间伐强度

间伐强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经营目的、林分特性、林龄、立地条件及经营条件等因素。一般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下降到0.6—0.7为宜。第一次间伐强度为30%,间伐后保留株数为130株左右。第二次间伐强度为25%,间伐后保留株数为90株左右。

3间伐方法

采取下层抚育法,即砍去被压木、弯曲木、枯死木、病虫害木等。抚育间伐的一般原则: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弯留直,适当照顾均匀的原则。

投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经济投入费用主要包括:人工直接费用、材料运费及工具费用、材料费、林区设施费用,幼苗管理费用及共他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1)人工管理费用主要包括:林地清理费用、挖暗坎的费用、定植和补植的费用、第一次抚育和第二次抚育的费用。此部分费用计算下来,大约为348.00元/亩。(2)材料运费及工具费用主要包括苗木运费和短途运费、工棚、工具费。此部分合计约为200元/亩。(3)材料费则主要包括苗木费用和除草剂费用。合计137.4元/亩。(4)林区设施费用主要包括新开便道、便道维修和开设维修固定防火线的费用。合计67.5元/亩。(5)幼苗管理费用大约为15.00元/亩。(6)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大约为19.00元/亩。综合以上费用,杉树每亩的造林投资为608.9元。

2投资效益分析

杉树的实用价值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木材进行出售,另一种作为园林绿化的树种进行出售。以下,将对两种收益形式进行杉树的投资效益分析。(1)我们就用于木材加工的杉树进行分析,种植杉树的收益。根据检尺径自4~12cm的小径原木材积由公式V=0.7854L(D+0.45L+0.2)(D+0.45L+0.2)÷10000V——材积,m3;L——检尺长,m;D——检尺径,cm。杉树10年成材,直径大概是10cm,即半径为0.05m。有效的高度大概是10m。计算得出:体积约为0.18立方米一立方米的杉树的价格为300元,则一棵成材树的经济收益为300元×0.18立方米=54元以一亩地种植200棵杉树计算得出一亩地可取得的经济效益为54×200-608.9(每亩地的投入成本)=10191.1元那么,每亩地的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10191.1元。(2)用于绿化的水杉投资分析,每亩地种植杉树200棵;树的直径成长为4.5厘米,需要5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25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为10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878元。树的直径成长为7.5厘米,需要8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4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为10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924元。树的直径成长为10.5厘米,需要10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7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为14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1339元。树的直径成长为10~13厘米,高10米,需要10~13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10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约为17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1616元。树的直径成长为13~15厘米,高12米,需要15年时间,每棵树的价格为200元,则每亩地的年平均产值约为2700元,年平均经济效益可达2626元。

3社会效益

我国林业产业还有很不多规范的地方,林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这种大型林场的建立,是立足于我国山多林少、人多田少、劳动力充足、人均资源少的国情与林情,转变观念,实行的新型体制改革。这种大规模的林场建设,既能够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在管理上可以实现科学化、统一化,而且还可以提高当地林农的林业生产技术和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是当地林业发展的一次突破。林业的循环性、可持续性还将促进运输、物流、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也会增加当地政府的收入。因此,社会效益显著。

4生态效益

林业的发展能够对生态效益做出巨大的贡献。寻找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点是林业生产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充分发挥森林在城市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绿色增长是林业发展所取得的生态效益。林场大规模的建设,对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及相关问题都会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

林场杉木投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1杉树的成长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

当地部门可以采取两种措施进行解决:第一,就是政府进行投资。对于大型林场而言,巨额的投资和缓慢的效益,要想建设与发展,只能由政府出资进行生产。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一个长期规划,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杉树的种植生产,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要综合考虑杉树种植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协助林杉树林场的规模建设。第二,采取承包责任制,将林场分包给当地林农,这样可以解决资金的压力,也可以调动当地林农种植杉树的积极性。林场的工作人员要对杉树的种植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指导,让林农使用先进的技术,少走弯路,这种“集体管理+个人生产”的方式,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岗位,可以将林场的建设投资降到最低。

2针对投资单价过低的问题

部分工序可以尝试做一些创新,比如种杉木施肥,加快其郁闭和生长砍伐周期,提高土地效益;可以借鉴其他林场经验,拿小面积地块做试验,将定植杉木后的林地无偿提供给村民种植五谷等比较低矮的农作物,由种植户负责除草抚育和杉木的管护工作,林场定期检查验收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开支。

3加快林业生产链条,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4

今年,发改局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抓住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按照省、市定位和建设幸福正定目标,坚持以“强工、兴商、弘文”为重点,抓工业、上项目,抓商贸、促流通,抓古城、提品位,充分履行综合经济部门的参谋、协调、服务职能,团结务实,积极进取,真抓实干,确保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前三季度完成__亿元,同比增长8.8%,全年预计增长9%;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6%、7.1%和12.9%。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__亿元,同比增长20.5%,预计全年增速2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完成37.8%,全年预计增速20%。

二、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一)县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今年我县筛选24个重点建设项目、7个重点前期项目,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分包责任制,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和重大项目代办制。截止目前,24个县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15.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8亿元,完成投资__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预计年底完成年度任务。

六个方面25件利民实事年底预计按计划全面完成。

(二)积极申报争列省、市重点项目,争取政策土地支持 。今年以来,通过积极跑办,实行县领导分包、绿色通道、项目观摩评比等强力措施,年初确定的24个重点项目先后有投资15.5亿元的常山纺织二期、投资5亿元的常山生化扩建等5个项目竣工投产,曾氏门业、苹乐面粉机、天天乳业等11个开工建设,完成投资84.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7个重点前期项目中有4个项目进入项目审批阶段,为明年开工建设奠定基础。其中,小蜜蜂异地扩建、新泰特种油扩产改造等16个项目进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盘子。为小蜜蜂工具集团、新泰特种油、天天乳业项目取得用地许可、用地指标和政策支持奠定了基础。

(三) 在建项目情况:截止三季度,全县在建500万元以上项目167个,完成投资136亿元。

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编制下达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在分析研究全县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市计划,编制完成了《__县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下达。对计划指标及经济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监测,根据县经济形势分析会排意见,对一季度完成情况进行摸底,完成了《__县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情况汇报》材料。同时收集整理相关单位报送的“一季度三产增加值相关指标分析报告”,为领导提供参考。起草了《__县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项目调度会安排意见》,组织召开了上半年和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项目调度会。对__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完成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分别向政协常委会、人大常委会作了汇报。

(二)加强协调配合,促进园区建设发展。根据县政府工作安排,配合好与天津东丽区的对接与合作,加快推进县综合工业园及南牛新市镇建设步伐。起草了《综合工业园区项目入园管理暂行办法》、《项目入园协议书》格式化文本初稿。编制了《正定南牛新市镇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为县政府评审及推进政府间对接交流奠定了基础。为推进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城市群正定综合交通规划》。

(三)积极申报、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__年共争取中央投资项目15个,总投资__万元,争取中央投资及省市支持资金8000万元。

(四)加强项目管理,全力加快项目建设。一是抓好项目审批服务。继续做好项目审批服务,认真抓好项目审批办理的质量与效率。要求窗口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办件管理办法操作,做到咨询解释一口清、办件受理一手清、补退件告知一次清,努力提高提前办结率和一次报批通过率。到目前共审批项目57项,总投资约143亿元。其中备案27个,核准2个,审批28 个。

二是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围绕全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行业特点,认真研究、吃透国家产业政策及近期国家投资重点及投资方向,并以正式文件下发给各有关单位,为项目策划工作提供了依据。谋划储备重大项目97个,总投资__亿元,__年17个项目进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总投资395亿元。

三是抓好项目推进。一是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对接好上级发改等部门,抓好涉及项目相关事宜的联系,服务项目建设。二是做好部门协调服务。发挥好发改部门作为综合经济部门的作用,注重深入基层,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今年共组织参加全市项目观摩两次,观摩项目6个;组织县项目观摩4次,观摩项目26个,大大激发了全县抓项目的主动性。

四是抓好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工作。一是项目申报。做实项目申报前期工作,重点抓好中央资金项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的申报;二是资金争取。发挥好投资条线作为项目综合管理条线的作用,注重与其他条线在项目资金申报上的联系,服务项目申报单位,积极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三是政策争取。利用发改部门投资条线的各种优势,积极向上争取各种政策支持,服务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申报河北超艺门业有限 公司利用废旧木材年生产100万平方米高档门项目列入国家资源节约中央预算内备选项目、*金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5吨/小时三废混燃炉项目列入省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国药乐仁堂医药有限公司正定物流园二期项目列入河北省2013年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四是向上对接。工作中积极、主动向上联系,获取更多的项目信息,争取上级对我县投资工作的更多支持。积极向市发改委申报新泰特种油有限公司的省级技术中心预审,申报新泰特种油有限公司和小蜜蜂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专项支持,申报天天乳业等四家企业__年市工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贴息资金。目前,新泰特种油有限公司已通过省级技术中心认定。

五是抓好项目规范管理。一是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促进项目规范、高效推进。二是继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好由发改局牵头的项目决策和招投标管理工作。三是加强项目检查。加强与监察、财政、审计部门在工作上的联系,加大对争取上级资金项目的督查和检查,促进项目规范运行。四是落实《__县进一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程序的意见的通知》和《__县投资项目准入条件设置、用地资格审查、标后监督管理办法》文件要求,完成5宗工业用地、2宗商业用地的资格审查工作。

(五)积极推进节能工作。1、节能目标完成情况。__年上半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季度数据市统计部门未公布,但从支撑数据完成情况看1-9月份我县GDP同比增长8.8%,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19%,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22%,预计到年底能够完成单位GDP能耗指标下降3.8%的任务目标。

2、健全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实施奖惩考核。以*33号文件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分解至乡镇、相关部门,并对省、市重点监控用能企业下达节能任务目标。制定了《__县__年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对任务目标分解下达,并纳入县委考核体系,增强了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性。

3、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管理。一是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二是按照市要求,组织我县金源化工等7家重点用能企业加入__市节能协会。三是对省、市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情况月报制度,及时掌握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四是增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配合市节能监察中心对我县3家水泥企业进行了专项监察并督促企业严格整改。同时,为增强我县节能监察能力,积极跑办节能监察中心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已编写资金申请报告,项目总投资81.6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__万元,已通过省、市初步审查,并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县的“节能警察”监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4、对新上项目能源消耗状况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执行《__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对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节能审查手续截至目前已备案项目27个,全部进行了节能审查。其中,批复节能评估报告1项,节能评估报告表3项,节能登记表23项。

5、组织开展了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广泛开展节能宣传,营造浓厚的节能宣传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组织开展了以“节能低碳新,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活动。

6、节能灯推广工作。市下达我县推广任务为2.6万只,及时进行了任务分解,。目前各乡镇、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年底可完成节能灯推广任务。

(六)加大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认真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加大“三农”项目资金政策的争取力度,促进全县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完成农耕时代都市农业示范园项目、磁河古道南楼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五个现代都市农业项目进行审查备案,总投资万元__万元。二是争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猪、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农产品质检站、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大中型沼气工程等中央和省市支持资金2585万元。三是继续做好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监测点工作,重视农村经济信息的采集和,向国家发改委农经司报送正定县农村经济信息四篇,其中《基层小供销占领消费大市场——河北省__县城关供销社跻身全国百强基层社的实践》、《河北__:变资源为资本变存量为增量》2篇被采用刊发。

(七)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对__县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二是做好改制政策的解释、宣传和改制单位的接待。参与了种子公司、水泥厂、外贸公司等单位的接待和政策咨询,推进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积极推进医改工作,加强基层医疗 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__年—__年积极争取中央国债医改项目资金共1810万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达到401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医疗环境,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

(八)服务业发展亮点凸显。一是主要指标完成较快,预计1-10月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0.5亿元,同比增长12.9 %,完成年度目标的79.6 %,预计全年可完成市下达计划;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9亿元,同比增长60.7%,完成年度目标的80 %。预计全年超额完成市下达计划。二是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良好。今年1-10月,服务业亿元以上续建项目8个,预计完成投资额9亿元;新建项目18个,预计完成投资额7.5亿元;前期谋划项目13个。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社会事业项目资金支持,截止目前,我县共申报9个社会事业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025万元。四是市场运行情况稳中有升。__年全县各类市场60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2个,工业消费品市场4个,农副产品市场8个,农村集贸市场28个,生产要素市场8个,经调查测算:1-10月份市场交易额完成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完成全年计划的82 %。五是积极参与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把正定古城保护工作做为全县一号工程,按照要求,与省、市发改委迅速对接,确定古城保护项目包装总体思路。委托我市工程咨询院,编制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建议书,为项目立项做好准备。六是推进会展经济发展。__第五届正博会按照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要求,着力培育国内知名会展品牌。国际标准展位数量达到1200个,其装展位面积达到980平方米。参展商达到1000家,采购商达到6000家,参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20个以上,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1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九)继续深入推进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活动。根据市、县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局实际,积极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活动,成立了局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发改局“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实施意见》,认真落实活动各个阶段的规定工作,把“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全局工作作风、爱岗履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又上新台阶。所有审批、备案、核准事项在正定县政务公开网站和信息公开网站即批即公示。执行绿色通道制度,严格控制审批时限。服务基层、服务项目,创服务型机关。开门征求意见,先后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局老干部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局干部讨论会并发放征求意见卡。局行政审批中心窗口今年季度评选中两次被评为先进,为全局工作树立了标杆。

(十)继续做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配合工作。一是今年通过摸底调查与评估,落实补偿资金,签署县乡村三方协议,完成了对京石客专路基两侧200米内需迁移机井和高铁两侧有碍铁路运营的树木的迁移和移伐工作。二是完成了机耕路新征地工作,确保机耕路建设与临占地复耕工作完成。三是协调京石项目二次征地社保调查表填报事宜,配合市铁指办完成京石设计变更项目社保费用及补缴费用手续,配合国土部门搞好土地组卷工作。

(十一)圆满完成政协提案、事项答复。按照政府办关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的要求,我科承办担了委员关于推进板材家具产业集聚发展,带动西北部经济发展的提案(48号)的办理工作,并得到了委员满意的答复。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5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省份,四川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大大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因此,从数量上研究四川省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变化状况,分析三次产业对四川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益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文献[1]提出了一种间接经济效益的理论计算方法,文献[2]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间接经济效益计算模型,文献[3]从传递和获取两个方面研究了各部门间接经济效益状况。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了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情况,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情况。本文将在前面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四川省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和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分析四川省三次产业十年来是间接经济效益变化状况,同时对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做出评价。

2三次产业总产出分析

根据四川省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四川省国民经济总产出分别为1599.81亿元、2513.02亿元、3902.26亿元、9334.20亿元、8049.02亿元。1997年与1987年相比,总量增加了6449.21亿元(含物价因素,后同),增加4.03倍。

按三次产业分组,四川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总产出、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十年来,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出从绝对数额上都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分别增加了1006.487亿元、3864.233亿元、1578.4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的数额最多。但从增长幅度看,第三产业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4.87倍,第二产业其次,增长了4.35倍,第一产业仅增长了2.58倍。

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来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总产出的比重从24.32下降到了17.34,下降了6.9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28.69%。第二产业是增加了3.57个百分点,增加幅度6.44%。第三产业虽然只增加了3.41个百分点,但增长幅度最大,为16.84%。尽管如此,四川省“

二、

三、一”的产业格局并未改变。第二产业仍然是四川经济的主体。

3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表2列出了四川三次产业1987年至1997年5个年度的直接经济效益。

从变化状况来看,1987年至1995年的8年时间内,四川省直接经济效益总量呈现逐渐增长态势,1990年比1987年增长了5.14%;1992年比1990年增长了128.87%;1995年比1992年增长了132.61%。1990年至1995年是直接经济效益增长最快的时期,到1997年,直接经济效益总量有所下降,下降了8.56%。

表2四川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与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单位:亿元

年度

产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直接效益比例

第一产业5.883.048.184.0239.048.3590.018.2888.688.92

第二产业122.6863.42134.5466.15219.0746.86603.0555.45524.2452.72

第三产业64.8833.5460.6729.83209.4044.79394.4236.27381.4738.36

总量193.44100.00203.39100.00467.51100.001087.48100.00994.39100.00

1997年与1987年进行比较,第二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最多,增加了401.55亿元,占增加总量(800.94亿元)的一半,但它的增长幅度却是最低的,只增长了3.27倍。第一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虽然增加得不多,只增加了82.80亿元,但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达到14.08倍,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原因在于第一产业直接经济效益的基数很低,稍微有一点提高就增长很快。第三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增增加了316.59亿元,增长了4.87倍。直接经济效益的格局仍然是“

二、

三、一”。

为了准确的评价三次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情况。我们使用评价指标dx来分析。

dx=某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1)

它的经济含义为,某产业每亿元总产出(或单位总产出)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表3列出了四川三次产业的dx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dx指标是三个产业中最低的,但它却在逐步增长。1987年第一产业的dx指标与第二产业的dx指标相比,相差10倍,而1997年只相差2倍左右。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在走下坡路,dx指标在下滑,由于第二产业占四川经济的比重很大,保持和增加第二产业dx指标是提高四川经济直接经济效益总量的途径之一。第三产业的dx指标值是三个产业中最大的,说明四川全社会每亿元总产出中,第三产业直接经济效益是最好的,高于第一产业3倍,第二产业2倍(1997年)。由于三个产业中,只有第一产业的dx指标值是在逐渐增长,其它产业都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稳定增长,此消彼涨,导致四川省的十年来dx平均值,起伏不定,不能保持稳定增长。

表3四川三次产业的dx指标

年度

产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产业0.01510.01280.05240.05920.0636

第二产业0.13830.09480.10020.10500.1103

第三产业0.20050.13270.21560.19040.2006

4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模型[2],三次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另一类是某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大小反映了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3]。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产业部门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见表4。

表4四川三次产业的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与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单位:亿元

效益

年度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

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产业5.718.1346.64142.29112.7620.9429.6861.86138.49123.65

第二产业155.91183.84346.551104.13821.43165.70208.24502.651374.311090.31

第三产业62.2779.75321.34601.55580.7137.2533.80150.03335.17300.94

总量223.89271.72714.531847.981514.90223.89271.72714.531847.981514.90

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量上看,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1291.01亿元,增长了5.77倍,增长幅度超过了总产出和直接经济效益总量增长的倍数。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加的最多,增加了665.52亿元,占增加总量的一半左右。从表面上看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十年间占了四川省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的一半以上,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另外两个产业无法替代的。但仔细分析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四川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变化状况就会发现:1987年,第二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所占的比重为69.63%;1990年为67.66%;1992年为48.50%;1995年为59.74%;1997年为54.22%。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这表明,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所占的绝对统治地位正在逐渐下降。而其两个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加强。1987年这两个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分别只占四川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量的2.55%和27.81%,但到1997年分别达到7.44%和38.33%。

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长倍数来看,增长最多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十年来增长了18.74倍,远远高于它的总产出增长倍数(2.58倍)和直接经济效益增长倍数(14.08倍)。第二位的是第三产业,十年来,虽然总产出和直接经济效益都增加了4.87倍,但它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却增加了8.32倍。增长幅度最低的是第二产业,仅仅增长了4.27倍,不仅低于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增长的平均水平(5.77倍),还低于该产业总产出增长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该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增长幅度仅为3.27倍。因此,要想提高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必须提高第二产业的直接经济效益。

从三次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来看,仍然是第二产业占了大头,1997年比1987年增加了924.61亿元,增长了5.58倍,占增加总量的71.62%,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占四川省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的比重,1987年,为71.01%;1990年,为76.64%;1992年,为70.34%;1995年,为74.37%;1997年,为71.97%。这说明: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当大,是另外两个产业难以比拟的。从增长速率看,增长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增长了7.07倍,其次是第二产业(5.58倍),最差的是第一产业(4.91倍)。

与上节分析相类似,为了准确的分析各产业间接经济效益的状况,我们使用tqx和oqx两个指标来分析。

tqx=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2)

oqx=某产业的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某产业的总产出(3)

它们的经济含义分别为某产业每亿元总产出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每亿元总产出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1987年至1997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这两个指标见表5。

表5四川三次产业的tqx指标和oqx指标

指标

产业tqx指标oqx指标

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产业0.01470.01280.06260.09360.08080.05380.04660.08310.09110.0886

第二产业0.17570.12960.15850.19230.17290.18670.14680.22990.23930.2295

第三产业0.19250.17440.33080.29050.30530.11510.07390.15450.16180.1582

从表5可以看出,,十年间,各产业的tqx指标变化是不一样的。第一产业的tqx指标出现逐步增长的态势,1997年比1987年增长了450%。第二产业的tqx指标,1997年基本上与1987年持平,但中间表现得不稳定,呈一种波浪变化状况,1992年最小,1995年最大。第三产业的tqx指标总体趋势是上升,但中间起伏较大,1992年达到创记录0.3308,这意味着当时第三产业每亿元总产出要传递3308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它的亿元产出对四川经济所起的带作用之大,远远超过其它两个产业。因此,从单位总产出角度看,第一产业对四川经济的带动作用在逐渐增强,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带动四川经济的发展。所有产业的oqx指标变化状态相对于tqx指标的变化状态要稳定得多。而且增长得不多,1997年于1987年相比,增长多的部门是第一产业,达到64.61%;增长最少的部门是第二产业,仅增长了22.87%。所有产业平均增长了29.20%。这表明,从单位总产出角度看,十年间,三个产业对四川经济的推动作用虽然在增加,但幅度都不大。

5三次产业的作用类型分析

仔细观察表4可以发现,虽然各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都在增大,但它们增加的速率是不一样的。由于某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的是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的带动作用,而某产业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反映的是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某产业不同年度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和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来分析某产业对国民经济作用方向上的变化。对此,我们使用tq指标来分析。

tq=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4)

如果某产业的tq指标值远远大于1,就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带动作用,它属于带动型产业。如果tq指标值远远小于1,就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带动作用,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推动作用,是推动型产业。如果tq指标接近1,表明它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推动作用相当,是综合型产业。表6给出了十年来四川三个产业的tq指标值。

表6四川三次产业的tq指标

年度

产业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

第一产业0.2727670.2738780.7540431.0274640.911902

第二产业0.9409010.8828520.6894570.8034050.753394

第三产业1.6716602.3594812.1418241.7947511.929665

从表6可以看出:第一产业tq指标值虽然一直都小于1,但逐渐向1靠拢,这说明,第一产业传递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大速率快于获取的间接经济效益增大速率,第一产业的这两种间接经济效益的差距在缩小。因此,从作用类型上看,第一产业对四川经济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从推动型逐渐变为带动型。第二产业基本上是综合型的,但有向推动型转变的倾向。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带动型产业,并且有增强的趋势。

6结论

(1)1987年至1997年十年期间,虽然四川第二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小于第

一、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四川经济的绝对带动作用正在逐步下降。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本文结合我市撤县建市二十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促进荥阳市投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现状

(一)荥阳投资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1.招商引资注入不竭外部动力。荥阳市自1994年经国

家批准撤县建市,建市以来荥阳有了更多的经济自,从此进入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基于荥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为筑巢引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土地、税收、财政等优惠,一批优秀的企业如乐百氏、阳光油脂、国电、天瑞水泥、郑煤综机等先后到荥阳投资发展,为荥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荥阳经济发展增添了外生动力。

2.工业化和集群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源泉。荥阳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阀门、建筑机械、建材水泥、机械制造、电力煤炭等支柱产业,形成了高山阀门、城关建筑机械、贾峪建材、高村化工等特色工业集群,造就了一批拳头产品,如博大挂面、高山阀门、少林汽车等,在形成工业支柱和造就拳头产品的历程中,就伴随着企业不断的产能扩张和规模扩大,以及为适应市场而进行的产品转型升级,新建、扩建企业和项目如雨后春笋,从而为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

(二)荥阳投资取得巨大成就

1.投资规模呈扩张势头。二十年来,荥阳投资规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发展迅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4年的6.3亿元,逐步突破了10亿元(1995年),100亿元(2006年)、200亿元(2008年)、300亿元(2012年)重要关口,2014年达到414.5亿元,二十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3.3%的速度增长。占郑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4年的4.6%上升到2014年的7.7%,在全省中排名由1994年的第9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4位。

2.投资对GDP贡献率攀高。二十年来,投资对GDP增长的累计贡献达到74.8%。投资贡献率呈波动性提高,由1994年的21.1%提高到2014年的72.5%。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一段时间,投资仍将是荥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的公式如下:

相关系数的值介于-1与+1之间,根据相关系数的值的大小,可将相关系数分为三个等级:

1. |r|

2. 0.4≤|r|

3. 0.7≤|r|

根据以上相关系数理论,对荥阳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相关系数分析。

首先制作散点图判断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交点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判定两者存在直线线性关系。

其次,根据相关系数理论进行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r = 0.99116

结果表明,0.7

(二)固定资产投资带动荥阳经济发展

1.目前的荥阳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由1994的25.9%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72.7%,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2005年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以来,已经连续十年占比在50%以上,可以说目前的荥阳经济仍然是投资主导型。

2.投资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结构。

从二十年来荥阳投资结构看,一产比重在0.5%至13.7%之间变化,二产比重在42%至75%之间变化,三产比重在20%至49%之间变化,投资结构总体上呈现二产比重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的“二三一”格局。从同期生产总值结构看,一产比重在5%至15%之间变化,二产比重在55%至74%之间变化,三产比重在20%至32%之间变化,生产总值结构也呈现出二产比重大,三产其次,一产最小的“二三一”格局。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目前荥阳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工业主导型投资,荥阳的经济是工业主导型经济。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基本吻合,工业主导型投资决定了工业主导型经济。由于投资处在经济活动前期,经济发展处在中后期,两者是建设与生产的角色转换,因此投资结构基本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结构。

3.投资带来税收和就业。

固定资产投资会带来两次税收。一是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税收,二是在竣工形成生产能力后带来的新增税收。2014年荥阳市建筑营业税达24425万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12.7%,比1994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会带来两次就业,一是在建设过程中的用工就业,二是在形成生产能力后带来的新增就业。2014年荥阳市资质内建筑业从业人员达20505人,占全部在岗职工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20.6%。

(三)固定资产投资效果递减制约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市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重投入、轻效益

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资金投入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投资资金低水平运作,影响了投资效益的提高。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与引起这一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它从资金投入与产出比率上较全面地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投资效果系数一般是越大越好。从二十年来投资效果系数看,我市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31.7%,投资效果系数处于-9.8%~62.4%之间,呈明显波动态势。2005年以后,我市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12年投资效果系数低达8.1%,为近几年最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长期偏低,将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综上所述,我市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短期无法替代,如何发挥好投资的作用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从投资效果情况看,如何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果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投资工作的关键环节。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题,大多数劳动力将从事二、三产业。由于我市特殊的经济结构,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投资仍是其实现的基本手段。未来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不断增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生活服务、住房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点,但随着工业投资增速的下降和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减少。

三、荥阳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投资面临体制转换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二十年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显著改善。荥阳经济发展已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并重的新时期,投资结构从以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增长模式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产业投资为主体的新发展模式。在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国家转移投资力度减弱的情况下,仍然按传统思维方式推进投资工作,适应性和创新性不够,发展模式上对基础设施和国有投资的依赖,内生型投资意愿不强。同时,项目投资的外延性扩张特点表现依然较为突出,2014年全市改建和技术改造类“内涵型”投资共完成9.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2.4%,而新建、扩建项目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97.6%。以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传统产业投资仍有相当大比重,投资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201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9亿元、187.0亿元和217.6亿元,三次产业占投资的比重为2.4:45.1:52.5,其中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工业投资虽然持续增加,但技改投资和高新技术投资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传统的(非)金属制造、通(专)用设备制造工业占较大比重。其次,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而生产业投资占比过低,不利于财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投资扩张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进一步凸显

随着近几年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制约逐渐成为投资发展的瓶颈因素。在近两年的投资项目中,有很多项目由于土地审批原因,项目迟迟落不了地,最终以项目流产告吹。随着环境保护、产能压缩等各项政策的制约,对投资的压力和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

四、对荥阳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投资环境,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策引导、社会化融资的新机制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推动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建设。二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民间投资发展的信贷投放,简化信贷程序。2014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32.0亿元,存贷差达93.9亿元,激活民间个人投资的潜力很大,领域也很宽。三是加大扶持企业上市的力度,缓解“域内”资金分争的压力,既可提高企业知名度,有无偿的广告效应,还可以“变债为股”,减少还款压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四是积极利用域外资金,缓解投资资金的短缺,更重要是弥补技术、管理的不足和带来机制创新。

(二)建立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提高项目经济社会效益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7

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估量

要正视和承认不论是四川还是全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比较大、比较严重的问题。矛盾与问题不是今年才有的,而是早已有的,不仅重视不够,还有盲目乐观情绪。时至今日还有人说尽管危机“四”伏,中国经济不会出大问题,我不赞成这个观点。承认矛盾与问题是存在的,就会采取一些市场经济的和非市场经济的手段调控和解决,但动作不会太大、太猛。国家希望仍然需要保持比较高一点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什么这样讲呢?理由有这么几个:一是党的十七大刚开过;二是世界性的奥运会、残奥会也是才结束;三是目前举国上下正在总结30年改革的巨大历史成绩;四是紧接着2009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国庆;五是四川“5・12”汶川特大地震,世界不少国家介入援助;六是举世瞩目的神七发射成功。在这样的特殊年代、特殊背景、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中国经济会作一些有限的调控,如一保一控就是对策之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发展速度降低一点,但绝不会迈大步、下猛药,要争取保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四川来讲,经济发展速度不会有什么影响,不但有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发展,还有特殊情况下的地震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时限是3年,实际只有两年多一点时间。因此,2009年,全国的经济不会有大的波动,四川的经济发展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可能更多。按主流媒体报道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四川今后两个月和2009年是大干快上的发展时期,一批大项目、大工程要在今年开工建设,投入资金数千亿元。

要持积极的态度解决影响发展的障碍

不管是过去、现在和今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影响发展的障碍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要尽可能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排除。解决的路径要靠改革、开放、发展、提高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手段,当然在必要时也不排除适当地运用一些行政手段,但不可多用。

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四川经济发展追求的奋斗目标,不宜提得过多,应该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从2000年到2020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项目标,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已具体量化了,分为三个时段,即2020年生产总值要达到47000亿元,2007年是10505.3亿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序中居第9位;2020年人均要求达到55000元,2007年是12893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序居第24位。二是追求的目标是建设四川经济高地。经济高地的具体指标是什么?以我的粗浅理解,可否用18个字来概括:经济规模大省,科技含量高省,综合实力强省。具体讲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作为高地的支撑:一是把四川的经济总量规模做得很大;二是把四川的经济结构做得合理优化;三是把四川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科技含量做得较高;四是把四川的各行各业的发展质量效益做得很好;五是把四川的省内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道做得畅通;六是把四川与人民关系十分密切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做得齐全;七是把四川的经济综合实力做得强大;八是把四川方方面面的发展同话语权份量挂钩。

2009年四川经济工作的思路

我的意见是不限于2009年,在此后的若干年,四川经济工作总的思路,应该是既要重视发展总量规模的扩大,更要重视发展质量效益的提高。现在四川的经济总量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序居第9位,但财政贡献率低,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序居第22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排序居倒数第3位,仅在广西、的前面。鉴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档次,合理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逐步缩小省内和省外区域发展差距。

经济发展要注意近、中、长期相结合

现在经济发展,有年度的安排,有五年的规划,有长远的设想。四川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谋划不同阶段的发展框架,一定要有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现在,国家特别强调抓好三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是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有五个条件:一是要高产,二是要优质,三是要高效,四是要生态好,五是要安全。再二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还有一个是推进新型城市化,要将尚在农村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口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转移。只有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把工业支撑力做强、城市载体规模做大,才有条件实现农业人口非农化。

要坚定不移地抓工业发展

二次元经济发展情况篇8

巴东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就县财政局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所提交的《关于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书面)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本次会议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认真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巴东县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财政收支情况

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21560万元,占调整预算20900万元的103.2%,同比增长21.7%。其中中央级收入完成6335万元,同比增长15.3%;省级收入完成2581万元,同比增长17.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644万元,占调整预算12150万元的104%,同比增长21.6%。基金收入6928万元,同比增长53.5%。

财政总支出69895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上级专项支出15601万元,本级一般预算支出47366万元,同比增长25%,占调整预算46051万元的102.8%;基金支出6928万元(社保基金6812万元,政府性基金116万元),同比增长55%。

(二)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07年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财政总收入4989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644万元,省州补助收入33776万元,上年结余2632万元,调入资金844万元;财政总支出48269万元,其中,财政本级一般支出47366万元,上解支出903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627万元,结转下年津补贴支出1627万元,财政收支平衡。

(三)审查意见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财税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的发展战略,以财源建设为中心,以强化税收征管和财政改革为重点,经过广大财税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全县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全县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财政四项改革逐步深化,财政管理机制日益完善,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基本保证了工资发放,机关正常运转和社会保障等必要支出,并尽可能增加了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财源建设的任务还很重,本级财政收入的块头还不大,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钱还有限,财政改革的路还很长,这一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二、关于县人民政府提出的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情况

(一)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情况

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预算2800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400万元,同比增长6%;基金收入预算5200万元,同比减少1728万元。本级一般预算支出48726万元,同比增长2.9%。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财政收入合计49654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400万元,省州补助收入32597万元,上年结余1627万元,调入资金2030万元;财政支出49654万元,其中,本级支出:48726万元,上解支出928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二)审查意见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县人民政府提出的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坚持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在预算安排上做到了有保有压,把部门预算、项目预算和综合预算有机结合,支出结构逐步优化,体现了“四保”,即保证人员经费,凸显以人为本;保证运转经费,夯实发展基础;保证法定支出,促进协调发展;保证县委、政府的决策意图,突出发展重点。总体预算是可行的。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批准县财政局局长黄耀成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所提交的《关于巴东县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三、建议

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赞同县人民政府为实现2008年财政预算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各项措施,现根据人大代表的讨论审查意见,建议如下:

(一)建立强有力的预算约束、调控机制。预算是财政分配的重要途径,要加强预算管理,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在“保吃饭”的前提下,挤出更多的资金用在经济发展上。积极推进、深化财政四项改革,特别是国库集中支付,要严格预算约束,做到该调的调到位,该保的保到底,该投的投到项,防止非预算支出冲击预算支出,一般支出冲击重点支出,消费支出冲击经济发展支出。

(二)建立科学投入机制。我县财政投入经济建设的财力十分有限,因此,必须讲究科学、突出重点、力求高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和倍数效应。要整合投入财力,不仅要把财政内部分散在各口子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而且要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做到投入来源集中,投入渠道集中,投入取向集中,集中财力办大事,避免“撒胡椒面”。要突出投入重点,形成示范效应。要突出扶持对优化经济结构起拉动作用的产业;要积极实施县委、政府的战略举措,突出扶持对经济发展起拉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要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突出扶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龙头经济和骨干经济的发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努力增收、节支,倡导艰苦奋斗。要有过紧日子的忧患意识,大力提倡节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财力用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

(四)逐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不断提高乡镇财政的收入水平和可支配能力,逐步扩大乡镇财政的自主性,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上一篇: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乡村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