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2 07:45:39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1篇

1.进一步加深对二次根式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能够熟练的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2.能够准确熟练的对二次根式进行运算。

重点: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相关运算。

难点:综合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和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概念

情境设置1:

2,39,42,27,15,13,-a2-1,a2

①请找出上述式子中的二次根式。

②①中的二次根式都是最简二次根式吗?最简二次根式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③有同类二次根式吗?怎么找同类二次根式?

④-a2-1为什么不是二次根式?

复次根式的基本概念: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根式判别方法:根号内不含分母,分母中不含根号,被开放数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数(因式)。

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情境设置2:

已知:ABC中,∠C=90°,∠B=30°,AC=5

师:你能求出线段AC、AB的长吗?

生:可以,根据30°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

BC=3AC=3×5=3×5=15AB=2AC=25

也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得:

AB=AC2+BC2=52+152=20=25

师:已知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边长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生:我们还可以求出直角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CΔABC=AB+BC+AC=25+5+15=35+15

SΔABC=12AC・BC=12×5×15=12×5×15=523

师:能够求出AB边上的高吗?

生:可以,利用面积法:

SΔABC=12AB・hh=2SAB=52325=5435=154

师:在上述解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和法则?

生:分别用到了:

a・b=a・bab=ab(要注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a2=a(a≥0)

师:特别注意a2和a2两个式子的取值范围。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根据二次根式被开放数的非负性的特点,前者a≥0,而后者的a可以取全体实数。

师:二次根式的“非负性”不仅仅体现在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二次根式本身也是非负的。

师:由此我们回顾了二次根式的四个性质,希望同学们熟练掌握。

二、例题

例题1:当x取何值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32-x,-1x,-x2,x1-x2,x2-4-4-x2x+2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根号“”;第二,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零。

例题2:已知:a、b为实数,a+4=b-6+6-b,求-1+ab

分析:二次根式本身的“非负性”,既要强调被开放数大于等于零,又要强调二次根式本身大于等于零,最终的结果一定要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题3:已知:a=12-3,求a-1a2+4-a+1a2-4的值。

分析:本题突出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和a2=a。

例题4:化简求值:x2-x3÷x1-x并选择一个合适的值带入求值。

分析:熟练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并特别注意二次根式被开放数的非负性。

三、课堂练习

1.化简:

108=-42=9×8=32=2-32=(2-5)(5+2)=-x2y(x≤0)=

2.判断下列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

A.12和12B.18和27

C.3和13D.45和54

3.当1

4.计算:

(42+27)(32-33)54-6×218

(24-412+128)÷227+25+2(7+5)(5+2)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复习了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性质、运算,希望大家能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

2.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及化简等时候,要注意二次根式所涉及到的“非负性”的特点的问题,能够利用“非负性”解决数学问题。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2篇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3)x取任何值都有2x2≥0,所以2x2+1>0,故x的取值为任意实数.

(二)二次根式的简单性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了解了第一个简单性质

我们知道,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分别记作零的平方根是零。引导学生总结出,其中,就是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将符号“”看作开平方求算术平方根的运算,看作将一个数进行平方的运算,而开平方运算和平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因而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公式成立的条件是a≥0,提问学生,a可以代表一个代数式吗?

请分析:引导学生答如时才成立。

时才成立,即a取任意实数时都成立。

我们知道

如果我们把,同学们想一想是否就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了.

例1计算:

分析:这个例题中的四个小题,主要是运用公式。其中(2)、(3)、(4)题又运用了整式乘除中学习的积的幂的运算性质.结合第(2)小题中的,说明,这与带分数。因此,以后遇到,应写成,而不宜写成。

例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2)11;(3)1.6;(4)0.35.

例3把下列各式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再分解因式:

(1)4x2-1;(2)a4-9;

(3)3a2-10;(4)a4-6a2+9.

解:(1)4x2-1

=(2x)2-12

=(2x+1)(2x-1).

(2)a4-9

=(a2)2-32

=(a2+3)(a2-3)

(3)3a2-10

(4)a4-6a2+32

=(a2)2-6a2+32

=(a2-3)2

(三)小结

1.继续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及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问题.

2.关于公式的应用。

(1)经常用于乘法的运算中.

(2)可以把任何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解决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等方面的问题.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填空

注意第(4)题需有2m≥0,m≥0,又需有-3m≥0,即m≤0,故m=0.

2.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分析:通过本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0,b>0,且|a|>|b|.

3.计算

二、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2、3;B组2.

补充作业:

下列各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该式成为二次根式?

分析:要使这些式成为二次根式,只要被开方式是非负数即可,启发学生分析如下:

(1)由-|a-2b|≥0,得a-2b≤0,

但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有|a-2b|≥0,

|a-2b|=0,即a-2b=0,得a=2b.

(2)由(-m2-1)(m-n)≥0,-(m2+1)(m-n)≥0

(m2+1)(m-n)≤0,又m2+1>0,

m-n≤0,即m≤n.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3篇

是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主线,学生掌握性质在二次根使得化简和运算的运用是关键,从化简与运算由引出初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的理解决定了最简二次根式化简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二次根式的除法与乘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调根式除法结果的一般形式,避免分母上含有根号.由于分母有理化难度和复杂性大,要让学生首先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意义及计算结果形式.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是在有积的二次根式性质的基础后学习,因此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模式,通过前一节的复习,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再结合积的性质,对比、归纳得到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与适当的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方向.

2.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讨论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运用这一性质化简较简单的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分母可以开得尽方的二次根式);第二课时讨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并运用这一法则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以及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这一课时运算结果不包括根号出现内出现分式或分数的情况;第三课时讨论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及方法,并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把运算结果分母有理化.这样安排使内容由浅入深,各部分相互联系,因此及彼,层层展开.

3.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中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过程中,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猜想,积极探索,运用类比、归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使学生掌握分母有理化概念,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

4.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公式进行化简与计算的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渗透数学的简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还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采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

2.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本小节

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进行总结对比.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回忆及得算数平方根和性质:(a≥0,b≥0)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出的?(上述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由具体例子引出的.)

学生观察下面的例子,并计算:

由学生总结上面两个式的关系得:

类似地,每个同学再举一个例子,然后由这些特殊的例子,得出:

(二)新课

商的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有(a≥0,b>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让学生讨论这个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0,b>0,对于为什么b>0,要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因为b=0时分母为0,没有意义.

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除以正数b求商,再开方求商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被除数、除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例1化简:

(1);(2);(3);

解∶(1)

(2)

(3)

说明:如果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在运算时,一般先化成假分数;本节根号下的字母均为正数.

例2化简:

(1);(2);

解:(1)

(2)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分母的特点,然后提出,的问题怎样解决?

再总结:这一小节开始讲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只限于所得结果的式子中分母可以完全开的尽方的情况,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

学生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小结.

(三)小结

1.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四)练习

1.化简:

(1);(2);(3).

2.化简:

(1);(2);(3)

六、作业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4篇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及分母有理化。它是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为基础,同时又紧密地联系着整式、分式的运算,也可以说它是运算问题在初中阶段一次总结性,提高性综合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和有理化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把分母中含有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实际上二次根式的除法与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分母有理化的过程,一般地,先确定分母的有理化因式,然后再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都乘以这个有理化因式,就可使分母有理化。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容易出现找错有理化因式和计算出错的问题。

教法建议

1.在知识的引入上,可采取复习引入方式,比如复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或整式的运算。

2.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法混合运算中,要注意由浅入深的层次安排,从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到乘法公式的应用,逐渐从数过渡到带有字母的式。

3.在有理化因式教学中,要多出几组题目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辨别,并及时总结。

学生特点:实验班的A层学生(数学实施分层教学),主动学习积极性高,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

教材特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三个重要概念(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二次根式的乘法、二次根式的除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基础上,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综合在一起的混合运算的学习。

鉴于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谈话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具体说明如下:

(一)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注重问题设计,注重引导、点拨及提高性总结。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获。如本节课开始,出示书中例题1: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解答。然后同学说出怎样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强调: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和有理数相同。

(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上,教师注重活动设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悟道。教师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解答,然后以记成绩的方法让其它同学说出优点(简便方法及灵活之处)与错误。由于本节课主要以计算为主,对运算法则及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从意识上认为本节课太简单,不会很感兴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更好的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这般设计。

(三)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上,教师注重合作设计,使学生学中有辩,辩中求同。如本节课中对重点问题:“分母有理化”的教学,出示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找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其它同学补充完成。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主导,才能达到彼此互动。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新课引入的建议

复习:

1.计算:(1);(2).

解:(1)(2)

==

=;=.

2.在整式乘法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什么是完全平方式?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m(a+b+c)=ma+mb+mc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a+b)(m+n)=am+an+bm+bn,

其中a,b,m,n都是单项式。

完全平方式是

;。

在实数范围内,整式中的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运用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引入新课。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学法的建议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也有一个与分式运算相比较的问题,有的时候,加上团式分解、约分等技巧,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这是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在本节学习时,可以适当结合11.1节的内容,复习一下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的问题,如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如

这种变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因式分解,否则就无法进行到底了.可以说是借助因式分解的方法,或具体说成提出,等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掌握乘法公式在混合运算的应用.

3.通过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运算律及乘法分式,引导学生口答,并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的适用,引入例题.

2.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例题的讲解中帮助寻找解题的方法,规律及注意点.

3.通过大量的练习,以期形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前面学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简单运算,但二次根式未必全是加减混合运算,它同样会出现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方等混合运算那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又将怎样运用它进行化简计算,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整体感知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应注意运算的次序.这是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通过适当地复习乘法分式,分母有理化知识,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它;同样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还可以将它与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方法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掌握好该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运算律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仍适用.

各种整式乘法的法则.

乘法公式:.

.

提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各是怎样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津各是什么?

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仍适用后,可引入例题.

【例题】

例1计算:

(1);

(2).

解:略.

注:①加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可分解为两个步骤完成,一是进行乘法运算,二是进行加法运算,使难点分散,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②在运算过程中,对于各个根式不一定要先化简,而是先乘除,进行约分,达到化简的目的,但最后结果一定要化简.例如,没有对先进行化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及分母有理化。它是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为基础,同时又紧密地联系着整式、分式的运算,也可以说它是运算问题在初中阶段一次总结性,提高性综合学习;二次根式的运算和有理化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把分母中含有两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实际上二次根式的除法与混合运算的综合运用。分母有理化的过程,一般地,先确定分母的有理化因式,然后再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都乘以这个有理化因式,就可使分母有理化。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容易出现找错有理化因式和计算出错的问题。

教法建议

1.在知识的引入上,可采取复习引入方式,比如复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或整式的运算。

2.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法混合运算中,要注意由浅入深的层次安排,从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到乘法公式的应用,逐渐从数过渡到带有字母的式。

3.在有理化因式教学中,要多出几组题目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辨别,并及时总结。

学生特点:实验班的A层学生(数学实施分层教学),主动学习积极性高,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思考、质疑的习惯。

教材特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三个重要概念(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二次根式的乘法、二次根式的除法、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基础上,将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综合在一起的混合运算的学习。

鉴于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谈话式”的教学方法,以此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具体说明如下:

(一)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注重问题设计,注重引导、点拨及提高性总结。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获。如本节课开始,出示书中例题1: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解答。然后同学说出怎样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强调: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和有理数相同。

(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上,教师注重活动设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悟道。教师设计一组题目,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解答,然后以记成绩的方法让其它同学说出优点(简便方法及灵活之处)与错误。由于本节课主要以计算为主,对运算法则及规律性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从意识上认为本节课太简单,不会很感兴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更好的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如此这般设计。

(三)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上,教师注重合作设计,使学生学中有辩,辩中求同。如本节课中对重点问题:“分母有理化”的教学,出示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找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其它同学补充完成。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主导,才能达到彼此互动。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追求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协调发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新课引入的建议

复习:

1.计算:(1);(2).

解:(1)(2)

==

=;=.

2.在整式乘法中,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什么?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什么是完全平方式?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答: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m(a+b+c)=ma+mb+mc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是,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为

(a+b)(m+n)=am+an+bm+bn,

其中a,b,m,n都是单项式。

完全平方式是

;。

在实数范围内,整式中的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运用乘法法则及乘法公式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引入新课。

对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学法的建议

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时,也有一个与分式运算相比较的问题,有的时候,加上团式分解、约分等技巧,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这是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在本节学习时,可以适当结合11.1节的内容,复习一下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的问题,如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如

这种变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因式分解,否则就无法进行到底了.可以说是借助因式分解的方法,或具体说成提出,等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掌握乘法公式在混合运算的应用.

3.通过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设计

小结、归纳、提高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运算律及乘法分式,引导学生口答,并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的适用,引入例题.

2.通过例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例题的讲解中帮助寻找解题的方法,规律及注意点.

3.通过大量的练习,以期形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前面学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简单运算,但二次根式未必全是加减混合运算,它同样会出现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方等混合运算那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法则是什么?又将怎样运用它进行化简计算,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整体感知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应注意运算的次序.这是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通过适当地复习乘法分式,分母有理化知识,然后再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它;同样为了更好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还可以将它与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方法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掌握好该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运算律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仍适用.

各种整式乘法的法则.

乘法公式:.

.

提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各是怎样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津各是什么?

强调数的运算律在根式运算中仍适用后,可引入例题.

【例题】

例1计算:

(1);

(2).

解:略.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5篇

一、精心设计教学层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特点,设计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采用数学“导学案”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思考、课堂合作探究交流等方法发现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获得规律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案”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复习性练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起温故知新的作用。二是基础性练习,使学生熟悉新知识和新方法,为后续强化练习打下基础。三是针对性练习,新课后有针对性的专项强化训练,是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性练习。四是操作性练习,通过摆、数、画、剪、拼等操作,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二、注重语言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把数学知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规律。教师对优秀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困生适当调低预期目标,发掘其闪光点加以表扬。根据班情学情,灵活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轻松学且学得过瘾。

三、合理运用课堂情绪,提升课改教学理念

有效课堂反对死记硬背、题海战、疲劳战,更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和获得单方向的分数。如对试卷的讲评,对重点题的分析,重在导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率高。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复习课上,教师只引导学生设未知量,从复杂命题中找出相等关系,解决全体学生心理上所怕的环节,同时交给学生以后解应用题的“金钥匙”。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是有效课堂的体现。若采取“少备教案、多备学案”“先学后教、当堂解惑”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增效,而不是减效或失效。如教“二次根式的化简”新授课,课标要求难度有所降低时,只要求进行被开方数是数字的化简,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利用二次根式性质将二次根式的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教师要采取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采用设疑解难的方法,指导学生合理使用二次根式和分式的性质来达到上述要求。

四、把握高效课堂脉搏,渗透教学有机整合

1.正确使用教材

首先,准确理解数学。如在教学九(上)“坡度与坡角”的关系时,为什么要规定坡角的正切值等于坡度?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编写意图,还要科学使用教材,从细节上学会推敲,只有把握教材的“脉络”才能吃透教材的“精髓”。其次,教材每章节都有它的层次性、思想性、逻辑性。如“相似性”,从一个图形扩大或缩小引出线段比和比例线段,学生最先学的比例线段就是实用性大的黄金分割,然后到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τΡ摺⒍杂ο叨危周长与面积等。每节课结束后都可以留下且听下节分解的感觉。

2.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如根据反比例函数Y=1/X的表达式,你能想象它的图像具有什么特征?它的图像在第一象限怎样变化?它与Y=X的图像进行比较有什么联系和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出主动参与的条件和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会直接讲授,还要会倾听。

3.重视过程,贯穿始终

教师在教授知识前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突重点、突本质。比如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这节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够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师可准备丰富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什么样的角是直角、锐角、钝角,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能够深化对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根据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找出生活中锐角、钝角的实例。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有效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目标。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教案 解题 素材

课堂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圆。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师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动作,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的全部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了,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这些智慧的闪光点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若不利用“教学反思”及时捕捉,就会造成很多的遗憾。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依据,是一种间接认识,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丰富自身知识的来源之一。应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在实践中,我觉得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教学反思”真实地记录了教学的经验,及时对教学实效进行分析思考,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又可以为第二节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与研究能力。比如,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以后,课后回顾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分母有理化是二次根式化简与计算的重要工具,是二次根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与应用。但如果我们能从对应的角度、相反的方向、互逆的路线去思考问题,分母有理化肯定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也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分母有理化的应用。又如:在学完圆的切线后,我总结了解决此类题目常用的辅助线作法:“看到切点,连半径,证垂直。”这些经验,在我每一年的备课过程中,都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及时采集师生智慧的闪光点,可以找到解题的捷径。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都在老师的指挥棒下统一行动。一旦出现偶发事件,教师就要凭自己的教学机智,用“妙手”及时抓取有效资源,进行深入提问,引导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促成师生互动,让妙语如烟花闪耀于整个课堂,生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1)例如:已知:如图1,点O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的中点,直线EF经过点O,分别交BA,DC的延长线于E、F两点,求证:AE=CF.我备课时想到的方法是:通过证明BOE≌DOF,得出BE=DF,由AB=CD得BE-AB=DF-AC,即:AE=CF.正当我觉得此题讲解很精彩时,突然有一同学站起来说:“还可以连接AC,由平行四边行ABCD的性质易知OA=OC,从而易证AOE≌COF,直接得出AE=CF.一条辅助线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出现意外后的教学态度。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借此“意外”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

(2)又如图2,在O中,直径AB=10,弦AC=6,∠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求BC和AD的长.书后的习题答案和我的思路一致的:在RtABC中求得BC=8;连接BD,由∠ACD=∠BCD得弧AD等于弧BD.进而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D中求得AD=5.而某个同学的一句话“连接OD”,使我捕捉到另一种更简便的方法:∠AOD=2∠ACD=90°,得AD=OA+OD,得AD=5.得出这些结论后,每个同学都非常兴奋和自豪,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课后,我把这些教学偶得详细地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三、“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期间,我一直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把优秀的观点和有用的素材,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了笔记。这些笔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我所撰写的“教学反思”为我写教科研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翻阅以前的教后感,不仅可以把零散的教学经验,教学偶得集中起来,而且可以衍生出许多新的心得体会,经过系统整理,可以撰写出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课前三思,课后三想。要给学生一滴水,甚至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长期积累的教学反思就是这水的源头。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因此,我建议我们的教师不妨都来写写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有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等。也可以在同行交流中,从观摩其他教师的课中得到启示。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类似的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定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 衔接 研究

一、探究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背景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延续性,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均密切相关。没有初中数学扎实的基础,学生将无法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初中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是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中考数学的导向性作用,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试图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对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对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二)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初中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三)为学生有效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四)为初中数学教学设置一个知识上限,研究对象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能有效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

三、研究内容

(一)初、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衔接内容的教学要求:

与以前知识、高中教师原有认知相比认为存在但初中已删除需衔接的内容

1.常用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方法: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两数和立方公式、两数差立方公式、三个数的和的平方公式,推导及应用(正用和逆用),熟练掌握十字相乘法、简单的分组分解法,高次多项式分解(竖式除法)

2.分类讨论:含字母的绝对值,分段解题与参数讨论,含字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3.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根式的概念与运用,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4.代数式运算与变形:分子(母)有理化,多项式的除法(竖式除法),分式拆分,分式乘方

5.方程与方程组:简单的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含绝对值的方程,含有字母的方程,双二次方程,多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韦达定理,巩固换元法

6.一次分式函数:在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如:平移和中心对称)来定性作图研究分式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巩固和深化数形结合能力

7.三个“二次”:熟练掌握配方法,掌握图象顶点和对称轴公式的记忆和推导,熟练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8.平行与相似:介绍平行的传递性,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梯形中位线,合比定理,等比定理,介绍预备定理的概念,有关简单的相似命题的证明,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

9.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和证明:补充射影的概念和射影定理,巩固用特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比来计算三角函数值,识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补充简单的三角恒等式证明,三角函数中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10.图形:补充三角形面积公式(两边夹角、三边)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正多边形中有关边长、边心距等计算公式,简单的等积变换,三角形四心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点公式,内角平分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间的关系

11.圆:圆的有关定理:垂经定理及逆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弦定理,两圆连心线性质定理,两圆公切线性质定理;相切作图,简单的有关圆命题证明,介绍四点共圆的概念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巩固圆的性质,介绍圆切角、圆内角、圆外角的概念,等分圆周,三角形的内切圆,轨迹定义

12.其它:介绍锥度、斜角的概念,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数学思想方法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运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思想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反映出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以适应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要求。

四、实施初高中教学衔接具体做法

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方法宜采取初、高中一线教师合作研究方式,对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考试导向作全面的比较分析,提出对初中数学适应性学习教学的要求,为初中数学教学指定出适应高中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脱节的问题。

(一)实验法:“分组合作教学”,提炼出初中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初中参加实验班级每周授课时间设置为5+2模式,即5节课为正常完成教学任务时间,2节课为根据教学进度找到高初中知识衔接点进行实时渗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课本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深化理解。

(二)总结法:参与实验教师做教案设计,活动记实,具体教学衔接内容的研究,教学反思等。

作者简介: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8篇

一、借用学生“错处”,创造温馨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来学习的,学习就不可能没有错误,因此,课堂上学生有错,这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错处”.处理得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导致教学停滞不前、师生关系僵化.学生的“错处”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阻止教学环节前行的拦路石,是垃圾,我却认为,“错处”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生成的闪光点.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错处”就是这样的宝贝.有这么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学习《整式的除法》(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第二天,我在上课时进行作业讲评,其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有学生做错了:(25x3+15x2-20x)÷(-5x),我在黑板上板书题目以后这样开头:“就是这一道题,有学生手中的笔不听使唤,几经折腾,竟然算错了.”此言一出,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言语,以为老师更为严厉的语言就要冲口而出了.但是,我话锋一转,说:“也就是这一道题,让我知道了极少数学生身上还存在着可以克服的粗心大意的毛病.我找了两三个学生谈过这次作业的这个问题,他们的直白和腼腆告诉我,他们非常愿意改正这样的毛病,我也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坦诚和微笑.相信这样的情况在以后会大大减少,直到杜绝.同时,其他没有这方面错误的学生也该感谢这几位同学,是他们的错让你们以后去避免这样可能的错误.”在这一张一弛之间,课堂的气氛得到了缓解,学生们的脸都舒展开来,笑容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上,温馨的教学氛围出现了.作为教师,不能借用学生的错误去树立教师的权威,而是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善意的批评,从而为改正错误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还有一次是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同上,见《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我指出了学生的一处比较出格的“错处”,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对大家说:“这个错误是我的,我接受批评,但是因为我的错,让大家知道了今后不该这样做,你们应该感谢我.”学生们都愣住了,这显然带有点恶作剧的意思,我没有发火,而是顺着这位学生的话说:“他的直率让老师钦佩,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我们何不以掌声来感谢他呢?”同学们的掌声热烈使这位学生倒反而不好意思了,教学气氛也由紧张转为了和谐.

二、巧用学生“错处”,激发主体的学习潜能

有人希望学生在课上每次回答问题都正确,每次作业都没有错误,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既然不可能,我们为什么不巧用学生的“错处”,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呢?平时,我有意识地去这样实践.比如学习《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同上,《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后,我出了这样一道探索题:

在周长为定值p的扇形中,半径是多少时扇形的面积最大?

我请两个学生到黑板前来做题,没有做对.错了怎么办?我鼓励大家:“这道题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可以一个人钻研,也可由前后桌同学互相探讨解决.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你们的结果,更需要你们解题的过程,并且要解释为什么用这种解法?还有没有其他解法了?解题中你运用了我们学到的什么知识点?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被激发起来了,没多久,大家纷纷举手,发言相当踊跃.

三、利用学生“错处”,改变教案原来的预设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9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2.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2.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3.关键:1.推导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的异同.2.在求根

的简单延续.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作业及练习深刻地体会到由配方法求方程的解有时计算起来很麻烦,每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都要实施配方的步骤,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必然给方程的解的正确求出带来困难.能不能寻求一个简单的公式,快速而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式法的产生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由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公式法,大大简化了书写步骤和减小了计算量,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求出方程的解.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尽管配方法和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配方法,就不可能有求根公式,因此就不可能有公式法的产生,配方法是公式法的基础,而公式法又是配方法的简化.

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蕴含着基本理论的应用,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含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分类的思想.

通过公式的推导,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7x+11=0,(2)9x2=12x+14.

通过两题练习,使学生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和步骤,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一次铺垫.

2.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方程,x2+2px+q=0.

解:移项,得x2+2px=-q

配方,得x2+2px+p2=-q+p2

即(x+p)2=p2-q.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此题为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二次铺垫.

3.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解:因为a≠0,所以方程的两边同除以a,

a≠0,4a2>0当b2-4ac≥0时.

①②两步是学生易忽略的步骤,这两步实质上是为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开方运算准备前提条件.①②步可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严谨的数学推理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有条件,有根据才能有结论的推理习惯.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

(1)一元二次方程a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x=(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的求根公式,用此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例1解方程x2-3x+2=0

解:a=1,b=-3,c=2.

又b2-4ac=(-3)2-4×1×2=1>0,

x1=2,x2=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醒学生一定要先“代”后“算”.不要边代边算,易出错.并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确定a、b、c的值.2.算出b2-4ac的值.3.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练习:P.16中2(1)—(7),通过练习,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例2不是一般形式,所以在利用公式法之前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另外注意例2中的b2-4ac=0,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应写成x1=

由此例可以总结出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利用公式法的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2.确定a、b、c的值.3.算出b2-4ac的值.4.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练习:P.16中2(8).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0).

(2)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步骤:①化方程为一般式.②确定a、b、c的值.③算出b2-4ac的值.④代入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法与配方法都是通法,前者较之后者简单.

2.(1)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诸如

a≠0,4a2>0.当b2-4ac≥0时,……

(2)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弄清楚推导过程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意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

(3)求根公式是指在b2-4ac≥0对方程的解,如果b2-4ac<0时,则在实数范围内无实数解.渗透一种分类的思想.

(4)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解ax2+bx+c=0(a≠0)(用配方法)的异同.前者只求在b2-4ac≠0的情况下的解即可.后者还要研究在b2-4ac<0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4练习1

教材P.15习题12、1:4.

参考题: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四)

1.求根公式:例: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例1……

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练习……

2.公式法及其步骤解:解:…………

(1)……

(2)……

(3)

(4)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15中4.略

二次根式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愈集中,观察力愈细致,反映也愈清晰,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就最有成效,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有事做”,不要让学生“无事做”。所谓“无事做”,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把精力用于学习的一种状态,影响教学效率,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必备的数学基础未打好,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或很少有适合自己的内容,还有部分学生想学习,但遇到困难后无法克服而畏惧不前,当然不排除某些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不当,造成部分学生“无事做”,不听讲,不思考,怕作业,为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抄袭作业,学无所得,逐渐无兴趣,天长日久下去,成绩就愈来愈差,这部分学生就“无事做”,因而学习无兴趣可言。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者需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实质性的东西,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做”,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让学生“乐学”,不要让学生“厌学”。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持久,这里牵涉到学生学习数学,自我需求观念的形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帮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学生在外力强迫下的“刻苦”,为依靠内在的学习动机,自觉的“刻苦”,从而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来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小学数学重在运算能力的培养,计算量大,但较具体,初中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由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平面几何证明逻辑性强,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不同情景,在教案中引入一些直观性强的案例,使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求,尽可能的创设表面上浅显,但赋予思考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听懂,有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凡是有一点正确的,教师持肯定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真正体现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把方法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人能懂,处处有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选题要“有的放矢”,不要搞“题海战术”。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形成能力,编拟习题的原则是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大多能做正确为宜,可根据教学目标精选习题,力求概念习题化,体现一定的知识点和能力上的要求。

二、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要上好每一堂课从下面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概念习题化,数学概念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建立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死记硬背,要会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数学中涉及有关“式”的概念比较多,有“代数式”“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分式”“有理式”“最简分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等概念,教师要针对这些概念编1至2个习题引导学生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知识结构系统化,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和把知识系统化,把知识系统化可通过将知识列表或画出知识结构图来进行。例如,初中所学方程的知识庞杂,分布较广,可引导学生把所学主要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方程知识结构图”。

(三)例题习题模型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数学教育理念。为此应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就是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促使数学教师尽快实现数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例题习题的设计特别要加强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以补平时教学之不足。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构造数学模型,也就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定关系和具体要求,考察主要因素和有关量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利用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语言刻画这种关系。

(四)训练方法科学化,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使复习取到抓纲务本、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和考标,正确处理记忆、练习、测验的关系。同时进行训练时还应渗入乡土气息,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心本地的经济生活,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五)在复习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数学复习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小班优秀教案范文 下一篇:走月亮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