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7 11:03:53

社会统计学报告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1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历史溯源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20世纪初,伴随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开始出现。20世纪初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主要是在传统财务报告中对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叙述性披露。笔者把这一阶段称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初生时期。由于传统财务报告主要以投资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处于萌芽阶段,责任意识、披露欲望以及相关标准都严重缺乏,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三大突出特点:披露主要面向投资者;披露的企业较少;年报所承载的责任信息稀少,主要是通过报表附注的形式来披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企业在公开企业财务报告的同时,开始独立的环境报告。笔者将这个“环境报告”出现的时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特点是:披露对象范围扩大,考虑到了除传统财务报告使用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披露的企业明显增多;责任信息在新的载体――环境报告中得到宽泛的披露,但依附传统报表的披露模式仍然盛行;没有统一的编报指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获得广大共识,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出现。2000年GRI了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提供了规范和标准。笔者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出现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繁荣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面向利益相关者进行多层次披露;大多数企业积极报告;报告的篇幅和信息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的报告篇幅达百页之多;依附传统报表的披露模式大幅减少但仍然存在。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义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公开的、向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描述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状况与活动的报告,起源于企业环境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发展相比,披露企业非财务业绩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历史较短。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西方国家的公司开始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我国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则在2000年才得以出炉。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除了另外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困难的情况下对传统的财务报表加以适当的修正和补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基本都采取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

中国石油作为“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中的明星企业公民,在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面都表现卓越。因此,本文选取中国石油的相关报告作为案例,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和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区别和衔接进行分析。

二、企业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区别与衔接

(一)一般比较 一般而言,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不同的编报载体,披露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即分别披露传统会计信息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二者存在不同的特点(见表1)。但是由于社会责任报告是对财务报告中社会责任信息的补充,延展和解释、说明,特别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定量信息基本上是以财务报告中的数字为基础,所以二者作为信息载体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存在不可忽视的衔接(见表2),充分体现了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二)中国石油2008年年报与社会责任报告比较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公司所属石化行业是全球环境敏感性行业。中国石油关于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始于其1996年的财务运营年报,报告主要披露了公司关于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面的信息。1999年开始,公司在财务运营年报中逐渐增加关于员工和社会公益方面的信息。2005年,公司第一次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加大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量。2007年2月,中国石油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中国石油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离散的分布于其各个项目中(见表3),这些信息包含了关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披露很不全面,信息量非常有限。

2008年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是自其2006年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后的第三份报告,包括了8大部分,分别是:总经理致辞、关于我们、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正文部分、展望2009、社会评价。2008年报告增加了“数字2008”这一部分,以大量的数字信息总结了2008年公司为担负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和成效,体现了责任信息披露的清晰性和可信度。由于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报告开辟了救灾专题。同时,作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细述了对绿色奥运的支持和贡献。

(1)年报与社会责任报告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详细程度。从篇幅和字数上看,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含量明显低于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总共62页,详细叙述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突出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按照社会责任信息内容要求,年报中的责任信息详细程度和完整性都大打折扣。2008年中国石油年报仅用246个字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做出了说明。而其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则以2页不少于1700字的篇幅和字数,同时借助图表,披露了公司的概况、战略目标、管理理念、责任理念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第二,系统性。年报中的责任信息除了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的数字信息外,大部分散落在公司基本情况简介,公司治理、业绩回顾、财务状况讨论与分析等非会计信息部分,没有系统而完整的反映公司的社会责任状况。而中国石油的社会责任报告,划分为结构清晰的8大部分,层次分明的传递了完整的社会责任信息。

第三,可读性。相比之下,中国石油2008年年报披露的责任信息可读性不高,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文字风格。年报以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对专业的信息使用者为对象,披露的责任信息内容用词比较专业,容易让人产生晦涩的印象。而社会责任报告需求者属于更加大众化的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杂志式报告,文字简单通俗、易于理解。第二,传递方式。因为年报要遵循严格的编制和表述标准,因此除了部分数字信息运用表格形式,没有其他更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而社会责任报告则运用更多的图片、表格等图示传递信息,使报告内容更直观、生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可读性。2008年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包含了43张彩色图片和17个表格及柱状图。第三、案例陈述。2008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引入9个实例,增强报告可读性,使其更具有可信度。第四,印象管理。根据孙蔓莉的研究,年报中存在印象管理行为,以使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产生良好的印象。年度报告属于强制性披露报告,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并经过独立审计,对印象管理行为有一定的遏制。而作为自愿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因为监控力度相对薄弱,更容易操控语言信息的表述方式,使印象管理痕迹更多。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中将取得的责任成果大多数归因于企业本身,以期加强读者对其企业公民形象的认同。从心理学范畴讲,经过修饰的、偏向表述优良业绩的语言信息更吸引读者。

第四,相关性。社会责任报告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比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更详细,是对年报中责任信息的补充和进一步说明,包含的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更多,并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责任信息的需求。所以,与年报相比,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责任信息相关性较高。

第五,信息需求者。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但主要服务对象不同。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其中投资者是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社会责任报告的服务对象是范围更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战略合作伙伴、政府、员工、社区、客户、供应商、非政府组织等。大多数企业在确定社会责任报告的框架时都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

第六,信息来源和编制人员。财务报告一般由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独立完成,其中责任信息主要来自会计系统的日常账簿资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综合性报告,包含许多无法由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信息来自于公司各个方面,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共同配合来完成报告的编制任务。

(2)年报与社会责任报告的衔接。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是对年报中责任信息的重要补充和说明。因为财务报告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给用户留下了许多“未知信息带”,而社会责任报告能够提供财务报告所欠缺的重要信息,如企业材料、能源等的取得和利用情况,客户健康和安全,对员工的培训以及雇员流动情况等,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前景做出知情而合理的判断。

第二,社会责任报告与年报相互配合。社会责任报告以年报中的会计数字信息为基础,并与年报中的非会计信息保持一直,体现信息的可比性,即年报为社会责任报告提供财务信息支撑。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些数据,如,企业创造和分配的直接经济价值,要以审核过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内部管理账目为依据。

第三,审计要求。年报的会计报表数据涵盖了大量的社会责任数字信息,如资产负债表中的物业、厂房及机器设备等环境资产数据以及应交税费等与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有关的数据。但是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分布在非财务信息部分。根据《基本审计准则》的要求,独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不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而社会责任报告属于自愿性披露报告,对其审计方面没有正规的强制性要求。所以,不管是年报中的大部分责任信息还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都缺乏严格而正式的审计监督。

第四,对责任信息质量的要求一致。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而对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原则有:平衡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和可靠性。可见,财务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对披露的信息都强调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社会责任报告和年报的社会责任信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的重叠之处大概有10%左右(谢良安,2006)。对于两者,主要出现了“融合论”和“独立论”两种看法。 “融合论”强调二者的联系,认为应该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编制成一份报告。 “独立论”强调二者的区别,认为应该将二者各自单独编制。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财务方面的, 也有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将社会责任报告和财务报告分别单独编制更为合理。

(二)相关建议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信息披露要面向利益相关者。信息使用者更愿意通过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获取社会责任信息。因为与年报相比,它直观、便捷,信息相对详细,文字通俗,更加易于理解。所以,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要在遵循相关法规和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质量,通过清晰、完整、生动的表述,加强责任报告的可读性。

其二,保留必要的重复内容。社会责任报告是对年报中责任信息的细化和延展,有必要且必须保留年报中关于公司简介、公司治理、业务回顾几方面的部分内容,使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有源可循。并且对年报中会计数据的引用要客观真实,使两个报告之间保持可比性。这也充分体现了二者的联系。

其三,制定企业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准则。财务报告的编报以强制性的法规――作为依据和参考,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准则》具有普遍约束力,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程度高。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国内外出现了多个版本的规范(SA8000、《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但是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准则。而这些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的权威性无法与会计准则相比,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遵循和遵循的方式。所以,需要多方合作,参考财务报告准则的成功做法,制定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企业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准则,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蒋顺才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3]谢良安:《论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年第5期。

[4]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5]陈木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期。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社会责任报告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全球报告倡议织在2006年的《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义为:“企业就其经济活动对社会特定利益群体及整体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反映”。我国学者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非财务报告,包括以正式形式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责任的所有报告类型,即包含单项和综合性社会责任报告;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特指综合性报告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它是以正式形式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的报告。本文的社会责任报告包含各类社会责任报告(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与问题

1.报告数量猛增,分布区域及行业不均衡。近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逐年递增,但分布的区域及行业不均衡,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差别较大。根据《WTO 经济导刊》等单位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社会责任报告的份数,2010年比2009年增长15%,2011年比2010年增长18.2%;从区域看,2011年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61.6%来自东部,而行业以制造业为主,占52.8%,其次是金融保险行业,占9.8%,最少的是传播与文化产业,只占1.0%。

2.报告编制标准多样化,信息披露不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多样化,导致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不够规范。根据《WTO 经济导刊》等单位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836份社会责任报告中,有43.9%的报告未标明编制依据,标明了编制依据的占56.1%,编制依据有证券交易所相关要求、全球报告倡议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资委的指导意见、全球契约、中国社科院CASS-CSR1.0/2.0,行业指引、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指引等等。

3.避重就轻,报告内容不全面。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虽然在增长,但很多企业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做一个面子工程,通过罗列企业在公益慈善、环境保护以及员工关系等方面的良好表现来宣传企业形象,绩效信息较少,缺少关键绩效指标,缺少对不利事件的报告、追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变成了一个公关工具。咨询机构商道纵横的《2010年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中显示,2010年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食品企业仅8家,多数回避食品安全问题,如双汇就没将“瘦肉精”事件纳入报告。针对公众关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居然没有一家食品企业在报告中对此进行说明,也极少有食品企业通过报告披露供应链上执行的政策或标准。

4.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战略意识,报告流于形式。社会责任报告不仅具有商业价值,它是社会责任投资基金投资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同时社会责任报告也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内外价值的认同和理解,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企业管理绩效。但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充分理解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意义,缺乏一个清晰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专业人才匮乏,对社会责任报告重视不足,写社会责任报告时根本没有内部访谈、外部调研、对话沟通利益相关方,而是用一些材料简单编辑拼凑而成,量化信息较少,披露形式单一,大多采用的是文字描述形式,机械照搬法规条款,社会责任报告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5.报告缺少独立第三方的审核或者验证。目前大多数社会责任报告缺少第三方验证,报告的可信度较难确定。《WTO 经济导刊》等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的836份社会责任报告中,采用第三方审验的报告数量仅为51 份,占6.1%,有93.9%的报告未采用第三方审验。

三、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的建议

1.完善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通用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全球报告倡议织报告指引、AA1000验证标准及全球合同原则。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也必须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界定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关信息的原则、框架及内容。

2.制定可操作性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不同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有着较大差别,其披露模式和内容也应当有一定的差别,但具体到某一行业的企业,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项目基本相同或类似,应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可操作性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内容、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的范围、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使法律规定和社会责任标准有个明确的落脚点,以便于审计和有关部门审查。

3.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要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高层要通过学习教育,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披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一项专门工作来对待,建议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培养、引进社会责任专门人才,对社会责任进行事先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社会责任报告。

4.建立社会责任报告独立审计制度。独立审计是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明确审计的对象、范围和主体,设计科学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对社会责任报告实施独立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秦雪军.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05).

[2]傅丹,杜燕.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设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3]朱金凤,杨秀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解读与评析[J].财会月刊,2008(05).

[4]于娜.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欲说还羞 只写优点不着缺点[N].华夏时报,2011-10-18.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机制;充分性研究

文章编号:2095-5960(2017)03-0060-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经营的关键资料,其信息质量高低对于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判断有重要影响。然而,经过统计研究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公布的社会责任信息存在很多问题,大量社会责任报告仅依靠文字进行描述,缺少实质内容,信息不全面,缺少关于社会责任履行的较为具体的行为及数据记录。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没有保障,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的实用性也大打折扣。2001年开始,我国不断出台相应规定,各公司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信息传递的质量仍距国际标准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有较大差距。以某食品上市公司为例,其“瘦肉精”事件爆发之后,本应通过其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说明事实真相,并承诺给予受损害消费者相应赔偿,但在当年公司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未能找到一句和“瘦肉精”相关的表述[1]。诸如此类事件反映出我国传统的“报喜不报忧”、“家丑不可外扬”等管理思想仍大量存在,阻碍企业信息的公开披露,影响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关于企业的相关决策,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从上市公司整体出发,分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探索其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无论是对企业本身,对利益相关方,还是对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基于此背景,对2012年―2014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逐一进行分析。从企业性质、行业分类、企业规模、地区分布等视角区分文字性披露和数据性披露内容分类统计,结合我国现行法规、国际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探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性不足的现状及原因,以期为相关部门规范化管理和企业经营信息公开透明化提供证据支撑。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法规发展历程

在考察上市公司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的信息是否充分时,首先需要考虑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法律规定及政府强制性要求的发展状况。2002年,中国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涉及相关规定。但由于规定概念模糊,该准则指导和规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同样存在惩戒措施缺位的问题。其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于2006年公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此后,深交所和上交所也先后提出相应指引并进行细化。根据指引的主要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一)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履责行为,如保护员工健康及人身安全、保护相关社区及支持社区活动、保障产品质量合格;(二)公司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义务工作与公益性工作,例如控制与净化排放物情况、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其他能源,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与生物生存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活动;(三)公司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履责行为,例如服务客户、支持员工发展以及回报股东等。

考虑到深交所和上交所的规范性文件仅仅是部门规章,法律级次较低,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法律效力较低,强制力不足。以《指引》形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本身的强制性和法律执行力就低于法案条例,更多的是对企业进行指导和引领。另外,深交所和上交所的规范性文件都未能量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并不能得到准确评价,也反映出上述《指引》强制力度不足的问题。2008年,国务院公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在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员工保障等方面履行责任。2009年,中国工经联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2011年,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首次单独针对高危行业和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规定。虽然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社会责任规范体系初具雏形,但指引或规范中仍存在疏漏,其执行力、法律效力仍有待提高。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文献丰富,为本文统计分析的分类和分析方法提供了坚实基础。结合本文研究思路,将前人研究阐述如下。

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毛洪涛和张正勇(2009)[2]总结指出企业财务绩效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重要影响。Mills和Gardner(1984)[3]、Gray等(2001)[4]、杨静(2013)[5]和万寿义等(2011)[6]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发现发展能力较强、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更热衷于披露企业责任履行的信息。Joyce等(2005)[7]认为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重要影响,杨汉明和吴丹红(2015)[8]从理论角度论证了政府及政策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万寿义等(2011)[6]、吴丹红等(2015)[9]通过实证验证将Joyce等国外学者的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发现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和数量方面均有较好表现。 Patten(1991)[10]、Brammer和Pavelin(2004)[11]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正相关关系。Patten(1991)[10]、李正(2006)[12]发现行业类型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重要影。

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现状研究

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起步较晚,制度方面不甚健全,很多学者为完善相应制度而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但我国现有研究多数是基于法律规范的理论分析或小样本的统计,很少有学者从A股市场所有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例如毛洪涛和张正勇(2010)[13]综合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提出社会责任界定混乱、披露不完全、缺乏审核机制等问题。沈洪涛和李余晓璐(2010)[14]从上市公司年报出发,分析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问题,发现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很少有公司披露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李正和向锐(2007)[15]、许家林等(2011)[16]、王青云和王建玲(2012)[17]通过分类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一定进步,但仍然有较强随意性。

3.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方法及内容框架

目前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披露的方法中,内容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还有指数法。例如Richardson和Welker(2001)[18]、张玲玲(2013)[19]、李正(2007)[20]等学者采用指数法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描述,而当前学者大多采用润灵环球社会责任评级指数,如何贤杰等(2013)[21]、汤晓建(2016)[22]。Joyce等(2005)[7]、齐丽云和魏婷婷(2013)[23]、万寿义等(2011)[6]则采用内容分析法(广义)进行统计。指数分析法的优势是结果直观,但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体内容的分析是缺失的。内容分析法工作量较大,分析结果详细,但由于缺少第三方审验,不能保证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所以分析结果可能出现偏差。

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各持己见,但大部分学者的观点都集中在产品、环境、员工、消费者、社区、政府、公平运营等几个方面。例如Brammer和Pavelin(2004)[11]认为企业应在年度末披露产品、环境、社区、员工等方面社会责任内容,Mark和Martin Freedman(1994)[24]统计发现大股东所需要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包含企业道德、员工关系及社区参与等内容。葛家澍和林志军(2001)[25]、李正和向锐(2006)[15]认为企业应该披露产品、环境、社区、员工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齐丽云和魏婷婷(2013)[23]根据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提炼出责任治理、经济发展、人权、劳动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问题和社区发展等八项社会期望主题,也值得借鉴。

4.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意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意义的研究丰富,且涉及较多领域,如财务管理、税收以及金融等。Anderson 和Frankle (1980)[26]认为资本市场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积极反应。杨熠和沈洪涛(2008)[27]、孔玉生和李菊(2010)[28] 、池勤伟(2014)[29]发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财务绩效有积极影响。郑军和阿依努尔(2012)[3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刘桂春和杨露希(2011)[30]发现二者关系不显著。沈洪涛和杨熠(2008)[32]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影响股价,权小锋等(2015)[33]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加剧了股价崩盘的风险。杨杨等(2014)[34]通过对中小民营企业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更倾向于规避税收。

三、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传递披露总体情况

本文资料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在按照具体披露内容进行分析之前,为充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本文按照上市交易所、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区域等分类统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情况。据统计,2012年单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593家,其中深市266家,占比为44.86%,沪市327家,占比为55.14%;2013年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增长,总计达到641家,其中深市264家,占比为41.19%,沪市377家,占比为58.81%;2014年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665家,其中深市284家,占比为42.70%,沪市381家,占比为57.30%。2012年到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单独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究其原因,与相关规定及指导文件的陆续出台关系较大。同时可推断,上市公司向利益相P者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意愿呈增强趋势。而相比深市来说,沪市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

本文按照企业规模进行分类,对不同规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公司中大型企业占比较高,达到91.15%,其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达到1731份,披露信息的意愿和能力最强,文字和数据披露的综合质量也比小型企业高,内容更为全面。除此之外,相比小公司来说,有较多大型上市公司为验证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会聘请第三方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可靠。从地区角度来说,华东地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最多,为792个,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分别有402、396个。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较少。

除以上统计外,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内容,设定考察项目,区分披露方式,进行如下分析。基于ISO26000①①2010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公布了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0),该指南第6章为社会责任核心主题指南,提出了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七大核心主题。 整理的数据分类考察项目,如表1所示:

(一)文字性披露方面

本文针对样本的文字披露方面细分为9个部分14个要点,若样本所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涉及相关要点的内容则记录为1,反之为0,同时记录相应年份的得分,并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下表2的统计分析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三年内容披露得分均值从7.1046、7.6381到7.8574 ,呈稳步增长态势,能够达到总分55%左右的水平,说明上市公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但这三年的极小值均为1,反映出部分企业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浮于表面。

图1为2012年―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字性信息披露得分统计图,详细说明了三年整体社会责任定性披露的得分与频率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2012年的峰值在7分左右,相对折线的波动比较和缓;2013年的峰值保持在7分左右,但折线的波动相对更大,说明虽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增长,但社会责任报告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2014年得分频率集中在5到9分之间,在7分处达到峰值,在11―12分处呈现小的峰值,且出现15分满分的企业,反映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情况更加认真全面,所涉及的内容愈加广泛。

本文针对各细分项目的得分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各企业在消费者责任项目中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安全”这一细分要点的披露,各企业得分均值为0.64分,而针对“真实的信息”和“公平交易”的关注度要低得多,均值只有0.279和0.306。相对而言,员工福利、环境责任、政府责任、股东责任、社区参与的披露就更为简略甚至缺失。

(二)数据性披露方面

数据性披露方面的分析与文字性披露方面类似,在项目和细分要点上是一致的。在统计记录时,有相关内容数据披露的记值为1,反之则记为0。本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

表3中数据披露得分极小值均为0,反映出各年度均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采用文字形式,而没有任何数据支撑;极大值逐年上升,说明越来越多企业能够出具较为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均值和中值在4分附近,说明披露社会责任数据性信息的企业分布比较均衡,没有过多地受到个别异常值的影响;但标准差显示三年数据的波动性较大,说明数据性信息方面内容披露严重不足。

本文对2012年―2014年样本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数据信息披露情况统计如图2。纵观图2,可以发现三年间数据性信息披露的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甚至在2014年开始出现了少量得分15分的数据性披露水平很高的社会责任报告。但2014年的峰值区间得分高于2013年,低于2012年。具体而言,2012年在8分出现峰值,2014年各分值的频率持平,但4―7分频率更高,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数据性信息披露仍然不足,且波动幅度较大,并非稳步发展。这也反映我国在数据性内容披露方面规定不足。

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传递的具体情况分析

本文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性质、行业状况、国际标准与我国现状对比等三个角度来阐述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传递现状。我们对14个要点又进行细分,统计每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具体质量,因内容过多,细分评价标准不在文中列示,仅将统计分析结果在下文进行说明。

(一)按企业性质分析社会责任信息传递的充分性

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经济角色不同,其性质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应该起“带头表率作用”,同时应该发挥其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价值,而前人研究也证实这一点。因此,本文从企业性质角度分别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表现进行分析。我们将国企及非国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进行统计,其所占比例如下图3所示。通过统计图可以直观看到国企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逐年稳步增长;而非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近三年变动幅度较小,在绝对数量上远小于国有上市公司的披露数量。

接下来我们分析两类样本的具体信息质量。从定性文字披露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披露信息最少的是负面信息项(如2014年的统计结果中,仅有3个样本以文字阐述形式披露了企业的负面信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生产质量和产品安全方面表现都非常好,大部分企业均对产品安全方面进行文字性描述。究其原因可能是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使得企业更愿意用文字对这些强制性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然而,二者对其他方面社会责任的披露意愿有所欠缺。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公平交易、管理者政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更为充分,表现更好。分析结果意味着国有企业在所有样本中更注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其信息披露更完善,但相比总分来说仍有较多不足。

从定量形式披露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其社会责任报告中数据性披露最好的是股东责任方面,其次是a品质量安全方面,而其他几方面的数据披露则少之又少,这说明传统的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思想仍然在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各项数据披露得分均值比非国有企业高,但距离其应达到的结果仍旧相差甚远,甚至部分内容得分几乎可以忽略。例如分项统计中环境责任数据披露满分9分,但国企和非国企的得分均不超过1分,而大部分数据也仅仅集中于企业提取的环保基金或者引进的治污减排设备价值;员工政策和消费者方面的数据披露则接近0。数据形式的社会责任披露严重不足反映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主动性较低,仅为完成规定任务,而且社会责任报告可用性差。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文字内容的披露上比非国企广泛,但并不充分、全面,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采用非量化的文字叙述比重较大。虽然部分项目存在量化困难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存在大量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重视不够,部分企业浮于表面文章,想以较小的数据量达到从形式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目的。

(二)按行业状况分析社会责任信息传递的充分性

我们认为行业分类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而且,不同行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不同。例如重污染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点是环境责任,而劳动强度较大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点是保障员工权益。故本文对样本企业按照不同行业进行了分类,以期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具体表现来探索信息披露制度和责任履行的管理制度构建。不同行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如下表4所示。

如上表4,样本企业中制造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957个,数量最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位列其后。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行业或者有相关法律对其社会责任履行做了规定,或者涉及较大公众利益,比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针对采矿业等重污染行业的环境报告进行规定①①《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要求重污染行业每年度均应公布环境报告,定期披露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守法、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使得统计中采矿业表现较好。

对分行业按照文字披露得分和数据披露得分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2年―2014年金融保险业(利润水平最高)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员工政策文字披露最全面,其次是具有高污染性质的采矿业、劳动强度大的房地产业和制造业。高污染行业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分数也高于其他行业(采矿业的环境责任文字披露得分高于5分,而非高污染行业如银行等服务业得分仅为1.7分)。排除部分行业的强制性披露外,大多行业未能详细披露报告使用者最为关心的内容,例如制造业对于消费者责任、经销商责任披露得分均值在1分以下,而内容上更多的是诸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等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忽略了产品真实信息的详细披露。

从数据披露方面得分统计结果来看,各行业得分均值小于1,说明定量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仍需改善。例如制造业企业对于消费者“产品质量安全”的披露不足10%,对于“真实的信息”披露量不足1%,对于“公平的交易”披露量不足5%,其他分项目的披露也以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和股东责任为主。且这几部分在披露内容中也倾向于只披露能够维护企业形象的正面内容,例如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投入一定的环保维护费用;或积极履行社区责任,在公益活动中有一定的捐赠款额等等。然而,缺少对于消费者责任、供应商责任等与企业经营关系密切的相关责任履行等信息的披露。

(三)国际标准与我国现状对比

本文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此前已经以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这一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为蓝本对社会责任披露的现状进行过分析与介绍,为避免重复,增强分析的可信性,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选用国际上利益相关者普遍认可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G3标准(即G3《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来进行比较分析。

在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原则的相关规定方面,GRI针对报告应具备的质量水平制定了如下原则:平衡原则、可比性原则、准确性原则、时间性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可靠性原则。平衡原则要求在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既包括积极部分,也包括消极部分,使得责任报告能够获得公正、真实地评价。而我国现存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于积极信息描述过多,消极信息一笔带过或存在失真,绝大部分社会责任报告对负面信息采用回避的态度,如在所有样本中,仅有19个样本披露了企业的负面信息。可比性原则要求对问题和信息的选择、编辑和报告应当采取一致的方式,报告信息陈述的方式能使利益相关者分析随时间变化的企业表现,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2014年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内容与编写的形式都未进行明显变更,基本与相关规定吻合。准确性原则即企业在编写责任报告时,内容应当详细准确,不能夸大与缺失,但从前文相关内容中可得出,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积极内容被夸大,文字性描述所占比重大而相关数据证明缺乏,真实性与客观性均存在问题,不符合此项原则的要求。时间性原则即企业应当在规定时间段内及时公布社会责任报告,而从前文相关分析看,我国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披露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提供报告,符合本原则要求。透明度原则即要求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简明易懂,便于利益相关者理解与快速获取相关信息,目前我国深市和沪市上市公司一般选择在证交所网页上公布其社会责任报告,利益相关者下载即可获得,编写方法上一般多采用图表形式,便于阅读者理解,因而此方面较为符合相关原则要求。可靠性原则即报告当中涉及的所有信息,其收集、记录、编辑、分析和披露流程都要能够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但我国只有少数大规模的上市公司能够通过审核并能够公布审核结果,因而这方面并不能够完全符合可靠性原则的要求。

在具体内容披露标准方面,GRI的标准格式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简介、相关管理办法以及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已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能涵盖GRI标准中关于简介和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大部分社会责任报告都包含公司介、董事长声明、公司所有权性质方面的内容。但是,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没有严格对业绩评价指标中的核心指标与一般指标进行区分,并且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文字性描述占比重较大,缺乏相关数据支撑,这是不规范,也是不充分的。

《社会责任指南》要求上市公司在报告时标注其GRI报告框架的等级(A级、B级和C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标准或覆盖范围),即对于报告撰写中所涉及的要素进行了明确规定,而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普遍对此并未涉及,少数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在报告后面附有GRI指标对照表,但是并未标明应用等级,这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如下结论:(1)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大规模企业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群体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相比其他群体多。(2)在披露方式上,上市公司都会采用文字描述方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但很少使用更为实际的数据方式披露信息。(3)在披露内容上,我国上市公司重视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保障员工权益、完成政府规定的义务、环境责任以及对社区进行捐赠的总体情况,而缺乏报告使用者所需要的真实产品信息、债权人责任以及负面信息等相关资料。(4)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与国际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往往缺乏数据支撑,而且涉及审核报告时,大多选择不披露;另外,对定量信息的披露不完善,存在回避消极信息的情况,且执行第三方审验规定的上市公司数量甚少,报告缺乏可靠性。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判断应由各方共同监督和配合,不应只依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公布。我国应当尽快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制定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在内容、形式、结构、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完善。同时,对相应指南进行细化,区分企业性质,分别编制适合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区分企业行业,根据不同行业社会责任的侧重点编制有差异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和监管制度;区分企业规模,按照企业能力和规模分别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和监管制度。(2)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估。完善相关规定,要求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必须提交第三方的审核意见。(3)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利用效率。首先,提高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消极信息、数据性信息等较实际的信息披露的监督,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实际作用;其次,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规范性,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更为详细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最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管理规定的法律效力,例如将要求企业及时、准确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规定写入《公司法》。

参考文献:[1]赵景文,孟俊龙.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J].财务与会计,2011(9):25-27.

[2]毛洪涛,张正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述评[J].科学决策,2009(8):87-94.

[3]Mills DL,Gardner MJ.Financial profiles and the disclosure of expenditures for socially responsible purpos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4,12(4):407-424.

[4]Gray R.,Javad M.,Power D.M,et al.Social and environment mental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A research note and extens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1(28):327-356.

[5]杨静.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上市公司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J].财会通讯,2013(3):85-87.

[6]万寿义,刘威,李笑雪.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沪市A股的实证检验[J].会计之友,2013(21):23-31.

[7]Smith JVDL,Adhikari A,Tondkar RH.Exploring differences in social disclosures internationally: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ccounting & Public Policy,2005,24(2):123-151.

[8]杨汉明,吴丹红.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制度动因及路径选择――基于“制度同形”的分析框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1):55-62.

[9]吴丹红,杨汉明,周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制度动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2):179-182.

[10]Patten DM.Exposure,legitimacy,and social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 Public Policy,1991,10(4):297-308.

[11]Brammer S,Pavelin S.Voluntary social disclosures by large UK companies[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4,33(2-3):1168-1188.

[12]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13]毛洪涛,张正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会计之友,2010(6):89-91.

[14]沈洪涛,李余晓璐.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6):51-57.

[15]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16]许家林,周超,冯丽丽.企业社会责任持续履行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国家电网2005―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解析[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2(20):12-16.

[17]王青云,王建玲.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基于沪市2008―2009年年报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2(3):74-80.

[18]Richardson AJ,Welker M.Social disclosure,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2001,26(7):597-616.

[19]玲玲.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1]何贤杰,肖土盛,朱红军.所有权性质、治理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研究视角[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3(2):57-120.

[22]汤晓建.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6(2):85-104.

[23]齐丽云,魏婷婷.基于ISO26000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3):84-92.

[24]Epstein MJ,Freedman M.Social Disclosure and Individual Investor[J].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1994,7(4):94-109.

[25]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6]Anderson and Frankle.A 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An Iso beta Portfolio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0(7):467-479.

[27]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60-68.

[28]孔玉生,李菊.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以沪市A股制造业为例[J].财会月刊,2010(15):14-16.

[29]池勤伟.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J].昆明: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0]刘桂春,杨露希.社会责任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22):14-15.

[31]郑军,阿依努尔.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2(31):82-83.

[32]沈洪涛,杨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3):103-107.

[33]权小锋,吴世农,尹洪英.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价值利器”或“自利工具”?[J].经济研究,2015(11):49-64.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200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wwW.133229.CoM;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2007),胡素华(2008)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李东生、阳秋林(2006)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199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素华(2008)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2005)、胡承德(2009)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200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2003)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2009)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 四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2008)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翀、刘胜花(200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但又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2001)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2008)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2003)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2009)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众多学者(吴俊,1994;刘长翠,1997;田昆儒,1998;张亚梅,2001;罗金明,2006;等)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2005)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 五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199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1997)、许家林(1997)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1997)、文建平(1999)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 六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采用非货币性信息叙述报告、货币性信息定量报告,非会计基础型和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方式,如郭黎、霍建伟(2000)认为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则有以下几种报告形式: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李正(2006)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应从年度报告内的分散披露形式过度到年度报告内的独立性报告阶段,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结合简单报表形式或者单独采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他并不赞成采用复杂的社会利润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等高级报表形式。谢良安(2007)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当强制要求其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用货币形式披露,而对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对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非会计基础型与会计基础型并举,披露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业、规模、地域等特征先试点执行。时薛原(2008)则认为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业可以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则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宋献中(2009)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三种形式:年度报告披露形式、年度报告外的独立披露形式及大众媒体披露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对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对外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黎精明(2004),裘莉娅、徐植(2006)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并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说明;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阳秋林、曾娇益(2005)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企业中编制独立的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2005),陈玉清、马丽丽(2005),刘长翠、孔晓婷(2006),沈洪涛(2007),李正(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如王怀明、宋涛(2007)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2009)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2008)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2009)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2009)、王秀丽(2009)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2007)、马连福与赵颖(2007)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评述

从规范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类似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及目标、假设与原则、要素与核算内容、计量与报告等方面均存在值得探讨之处。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不确定;由于“责任”的“多样性”,使得对企业履行责任的计量需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计量方法,同时,不同的计量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也不能像传统财务会计那样单纯地采取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从当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存在着报告名称、格式缺乏统一标准,报告内容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经过检验已经证实不容乐观,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主要分歧在于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及与企业业绩、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方面,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学者在研究此类相关问题时,所采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各有不同,由此方法论上的不同进而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上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本文认为,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之所以尚未建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流,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内容及范围得到了明确,并为测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方法,而上述几方面问题也正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当前的争议之所在。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可以有两种选择:从宏观角度,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不妨也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诸多争议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在宏观上对社会责任会计做出一定的规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选取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求较高的某些行业,如采矿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行业等,将其社会责任与行业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俊:《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八点思考》,《会计研究》1994年第6期。

[2]刘长翠:《试论社会责任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1997年第7期。

[3]宋献中:《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思》,《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4]田昆儒:《社会责任会计渊源极构造初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6]钟子亮:《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财会通讯》2001年第1期。

[7]黎精明:《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国际现状及启示》,《上海会计》2005年第1期。

[8]岳彦芳、袁晋芳:《循环经济下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揭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9]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10]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2]裘莉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年第10期。

[13]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14]谢良安:《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回顾、综述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7期。

[15]王怀明、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6]沈洪涛:《公司特征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7]汪冬梅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8]陈东升、阳秋林:《刍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1期。

[19]任力、赵洁:《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9期。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5

关键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监督;《会计法》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3-0064-02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不健全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国政府和会计界开始重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近十几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相关法规建设则比较滞后,目前要求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主要限于上市(包括申请上市)公司、央企,而且相关文件对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宽泛笼统,属于“要求”和“指引”的层次,没有规定具体的技术指标,导致披露的信息弹性大、缺少可比性。除此之外,没有相关的准则或制度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具体要求和操作指导。

(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内容,是在会计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环境会计传入我国较晚,国家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环境会计在我国一直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在许多高校没有系统讲授环境会计方面的知识,毕业生对环境会计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难以胜任环境会计岗位的需要。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因为国家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以他们对环境会计知识的渴望度也很低,很少有人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很难准确地进行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核算,进而提供科学系统的环境会计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指出,通过对688家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发现(从完整性、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可读性、创新性等六个维度进行评估打分,总分100分),中国企业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不容乐观,平均为29.8分,438家企业(占63.7%)的报告得分在30分以下[1]。

(三)披露内容片面,披露信息的自觉性差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趋利避害、谋取利益是其经营法则。从对外公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内容来看,每个企业都会主动宣传(甚至夸大)对其经营活动有利的信息,如主动履行的社会义务、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环保费用的支出等,而对企业形象不利的一面,大多数会采取隐瞒、弱化事实真相的做法。据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一直被认为是“华而不实”,九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字不提负面消息[2]。 2009年有371家上市公司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360家属于被强制性点名(占97%),只有11家属于自愿(占3%);2010年471家上市公司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395家属于被强制性点名(占84%),只有76家属于自愿(占16%);2011年765家公司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上市公司531家(深交所209家,上交所322家),其余为央企、在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531家公司中有136家公司属于自愿,占25.6%。纵向来看,虽然自愿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占比有所增加,但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仍然很低。

(四)披露方式不规范,会计信息差别较大

从披露方式来看,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方式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财务报告模式和环境报告模式。财务报告模式又分为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也就是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披露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表模式,即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之外,设置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现金流量表[3]。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在2010年以前采用补充报告形式,也就是在年报附件中(申请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2011年要求以非财务绩效报告的形式单独。不论哪种方式,因为没有统一的披露要求、编制方法和编制说明,导致披露的信息系统性差,内容随意性大,不同行业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差别较大,即便是在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可比性和一贯性上都存在问题,不便于使用。

(五)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我国目前没有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情况的详细规定,因此对于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监督处于缺位状态。首先是政府监督乏力,财政部门不熟悉环保业务,对环境会计数据的真伪难以甄别;其次是单位内部监督缺失,财会人员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又没有明确的监督依据;在社会监督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重点关注的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及流程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有无舞弊行为,而对于环境会计信息而言,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参照执行,因此往往是流于形式,一笔带过。另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目前的审计人员欠缺环境会计方面的知识,致使其难以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

二、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披露制度

笔者认为,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披露制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增加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违法行为处罚的内容,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有法可依。因为环境会计信息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在《会计法》中可以从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两方面予以规定。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宜采用强制性方式予以披露,对于一些预测性或前瞻性以及一些定性的会计信息则可以采用自愿性方式予以披露。二是进一步充实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增加环境会计相关内容、实施细则等内容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披露等进行指导。通过《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制约束与指导,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依,有据可依。

(二)加快培养环境会计人才,满足社会发展之需

目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会计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先从环境会计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讲起,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在实践中完善。教育部和财政部可以出台一些文件对财经类院校课程设置加以引导,如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必须开设环境会计方面的课程或在其他课程中讲授相关知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包含环境会计方面的内容等,从而使学生尽早接触环境会计知识,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充实环境会计知识并进行严格考核,使之胜任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工作。

(三)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相结合,增强企业自觉性

针对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自觉性差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加强宣传教育和加强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首先,政府部门重视环保教育,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政府可以定期组织企业管理者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企业要使员工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政府要加强环境监管。通过强化日常监测监管,充分掌握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及补偿情况,让企业不敢瞒报环境会计信息,迫使企业主动披露相关信息。同时,对瞒报、虚报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要予以警告、处罚。

(四)规范披露内容和方式,注重效果

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国家应在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就披露内容来讲,国家要统一规定披露内容和报表项目的编制方法。笔者认为,这些信息既要包括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定量的历史信息,也要包括一些预测、估计的会计信息,如经济活动预期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有利影响;既包括定量环境会计信息,也要包括一些定性的环境会计信息;既包括企业层面的环境会计信息,也要反映出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4],如国家节能减排规划、碳排放总量控制标准等。就披露方式来讲,目前有补充报告、独立报表、环境报告三种模式可供选择。补充报告模式主要是运用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进行价值量为基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等项目,在利润表中列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利润”等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项目,并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披露相应环境会计科目的会计政策和明细说明以及环境或有负债的起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可能影响等。环境报告模式不受会计规则和会计信息披露期限的限制,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有环境信息,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要,但是随意性较大,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种类和数量取决于企业,不统一[5]。笔者更倾向于采用环境报告模式,但事先一定要明确披露内容和有关项目的编制方法、编制基础,资料一定要细化,不可过于笼统。

(五)加强环境会计信息审计监督,突出真实性、完整性

笔者认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监督可以借鉴传统的会计监督体系,即由“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就单位内部监督而言,会计机构本身要重视环境会计信息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依照《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就政府监督而言,可以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及环保部门依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其中财政部门重点检查环境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环保部门重点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就社会监督而言,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一方面要拓展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范围,把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纳入到审计职责范围之内,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监督和违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财政部门应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进行公示,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宏武,张蒽,翟利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陈莉莉.A股将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潮 600多家公司或参与自曝[N].每日经济新闻,2011-01-14.

[3]冯银波.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模式选择[J].商业会计,2011,(3):13-14.

[4]吴德军,唐国平.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2,(1):93-96.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社会、环境和员工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职业健康、生产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内外尚未形成权威而统一的概念。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不同,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不同,各国专家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日本专家三泽一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审计”。在国内学术界,叶陈刚和罗水伟则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按照法规和一定的标准,客观的收集和评估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一贯性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并发表专业意见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

我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起步较晚,还尚未形成明确的审计主体、范围、标准及方法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基础。从2006年国家电网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以来,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逐年持续增长,但是,我国从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关注到重视,整个阶段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其现状如下:

1、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

从图1可看出,自2006年以来,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显示,2014年已达到1526份,由此可预见未来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这同时也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除部分企业外,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存在“报喜不报忧”现象

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报告以2014年度1007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显示,598家(59.4%)企业进行了负面数据及案例披露,其中67家(6.7%)披露6条以上负面数据信息;97家(9.6%)企业在对负面数据进行披露的同时,还对报告期内企业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的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较详细阐述。

如表2、表3所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考标准多元化,进行第三方评价的企业仅占14.2%,而且第三方评价中,缺少社会责任审计。这些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无法取得信息使用者的信任。

因此,随着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持续增加,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也要求报告的可靠性应逐步提升,有鉴于此,只有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审计,进行第三方评价,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也有助于所提供的信息被理解。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意识淡薄

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多在观念与行动上都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高碳行业,往往是迫于政府环境法规等压力,属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履行。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只追求眼前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此环境下,企业能够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已实属不易,若要求其提供的社会责任报告经过审计后公开,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履行社会责任还未成为企业主动之举之前,应先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从外部进行规范,逐步提高其社会责任履行及审计意识,规范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2、审计主体不明确

目前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审计主体不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主体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熟悉有关低碳、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因此,目前对于审计主体应由政府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还是企业内审部门承担尚无定论,国家也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因此,使得社会责任审计不能有效展开。

3、审计内容狭窄

大部分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报喜不报忧现象,有的企业甚至存在漏报、不报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标准无明确规定,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社会责任报告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提高自身形象及公众认可度往往避免披露负面数据,积极披露自己优势方面的信息。因此,在这种基础上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其具体的审计内容亦不全面,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是某个行业。

4、审计依据缺乏

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2014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其进行第三方评价的依据有多种标准,有:进行报告评级、专家点评、质量认证、数据审验等。尚无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企业。反映了目前要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则必须先明确审计标准,而且各地区、行业等应有明确的规定,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时,以此标准作为尺度,只有这样经过审计的社会责任信息,才具有可信度及可比性。否则,社会责任审计将成为空谈。因此,明确审计依据及标准,需要国家及相关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尽快制定相关的审计标准,为社会责任审计打好基础。

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

(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念

1、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宣传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并未得到全面开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责任报告及社会责任审计披露还尚未得到各企业的重视。因此,为了加快社会责任审计的进程,有必要先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宣传,使每一个企业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社会公众等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企业均有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

2、健全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

仅在思想层面进行宣传普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保障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必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实施。由于审计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审计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审计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良好的制度规范可以促使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制定和完善的《低碳社会责任审计法》、《企业社会责任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强制相关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二)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提供审计服务的部门主要有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比较这三个主体,以政府审计部门作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更能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也更能公正、客观的审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但是,由于企业性质的多样性,单靠政府审计不可能完成社会责任审计的任务,因此,在社会责任审计实施初期,可先从政府审计机关开始,继而逐步推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可逐步引导社会审计组织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同时,政府可将部分监督权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同时通过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达到到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目的。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灵活性的优势,从而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因此,目前较可行的办法是:低碳经济下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应以政府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内部审计为补充的多层次联合审计主体。

(三)拓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以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基础,但是不能仅以射虎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为局限,应以社会责任的最基本涵义为起点。因此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应拓展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股东、债权人的责任。主要审计股利分配政策的合理与否,有无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二是对员工的责任。主要审计员工的薪酬福利情况、员工的安全及健康情况、员工个人的发展及培训情况等;三是对供应商、消费者的责任。主要审计对供应链的管理情况、主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情况、产品或服务的合格率及安全信息、客户满意度等;四是对政府、社会的责任。主要审计企业年度纳税总额、是否存在偷税、漏税情况、公益捐赠情况以及对促进就业做出的贡献等;五是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审计企业年度环保投入的情况、在减少“三废”方面做出的贡献、碳减排量、绿色办公、节约能源方面的情况等。

(四)统一评价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企业行业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各个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统一审计评价依据要循序渐进。首先,统一同行业相同规模企业的评价依据,因为同一行业规模相当的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差异较小,员工的工作环境相当,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当等。其次,统一同一地区相同规模的企业的评价依据,因为同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相当、经济发展程度相当、消费群体相当等。再者,统一经济效益相当的企业评价依据。最后,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上,从整体上统一并完善评价依据,使我国在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审计更加具有可比性、公正性、普适性。评价依据的统一仅是在审计过程中一个方向的把握。具体的审计实践中,必须要构建合理的审计指标体系,对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量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范审计人员的评价过程、有效减少审计工作的随意性、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最终得出公允的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77-79

[2]周兰,彭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与方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8):34-39

[3]林松池.低碳经济下的社会责任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3(1):78-79

[4]阳秋林.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J].财会通讯,2005(2):35-36

[5]周兰,郭芳.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研究[N].中年财经大学学报,2011(3):20-23.

[6]周兰,王善平,郭芳.企业低碳消费的社会责任审计[N].光明日报,2010-09-07

[7][19]许家林,朱庭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创新[M].1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80-100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7

从会计相关性理论出发构建会计报告理论与体系框架是促进会计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一环(张先治,刘媛媛,2010)。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财务会计报告而忽略管理会计报告,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研究不足:管理会计报告概念不清、内容不明确、管理会计报告框架构建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本文由收集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报告概念界定、管理报告内容和体系框架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管理会计报告概念界定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内部使用报告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有的称之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的称之为“内部成本报告体系”,也有的称之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或“成本分析报告体系”或“内部报表体系”,张先治教授也有时称作“管理会计报告”或“内部报告体系”(王环环,2011)。我认为“管理会计报告”与“内部报告体系”应该等同,只是人们习惯称呼不同而已。

财务会计报告侧重反映企业事后的经营活动信息,主要供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使用,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也被称作外部报告;而管理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经营成果状况的书面文件(张先治,2008),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内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激励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王月涵,2006),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也被称作内部报告。而成本会计报告覆盖面过于狭窄,不适合这里使用。

二、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综述

(一)国外管理会计报告研究

国外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国外学者一直在结合时代的要求对管理会计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管理会计报告的复兴时期开始回顾国外学者对其所做的研究:

在1987年,卡普兰和约翰提出管理会计的地位应由从属于财务会计报告向与规划控制相关转变。这个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反思和实践的创新,弥补了当时管理会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推动其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需要。

thomas johnson(1951)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做好事前、事中的控制,应提高经营管理的预测和控制能力,而管理会计信息应该成为财务信息的补充。 hawkins and david在2004年的著作中提出责任会计主要是产生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且主要包括预算、绩效评价、差异报告和转移定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麦金西(h.wquaintnaec)认为责任会计制度通过业绩报告的形式对各个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序时的追综分析,纠正失误,挖掘潜力,在整个公司中形成了一套涵盖各个经营层的报告网络,使各个部门能在公司的总体控制下有效地运作。

综上所述,国外文献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主要提出是把战略规划、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等内容应用到管理会计报告中,但很少采用案例研究或实证研究的方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系统和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管理会计报告中体现价值创造思想的文献更是非常少见。

(二)国内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

管理会计报告己经冲破了传统意义上对报告信息的要求,它既涉及企业的财务信息,也涉及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既涉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结果的信息,也涉及反映企业运作全过程的信息;既涉及企业日常管理的信息,也涉及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

由于管理会计的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灵活性和非强制性以及各个企业运用上的差别性,而导致了难以将其形式统一起来。

祁钧业(2002)提出,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将会计报告重心进行转移。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以责任预算执行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责任会计制度上,其相关指标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相关指标互相结合。滕晓梅(2003)则认为内部报告的概念应从内部报告在企业中的地位入手,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应形成两套报告体系即内部报告体系和外部报告体系,其中内部报告体系应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报告和责任报告。丁岚(2003)提出内部报告的实质是管理控制中的反馈控制,内部报告系统是管理控制系统中反馈控制系统,在管理控制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杜杰(2004)认为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包括企业决策报告、企业责任报告和企业价值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三者的报告基础、报告运行和报告呈报。张先治(2005)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可从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进行,并相应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王月晗(2006)界定了基于内部报告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并引入内部报告为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服务。任晨煜(2007)提出基于内部管理报告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内部管理报告的层次体系。王玉红(2008)则提出站在决策和控制的角度构建基于决策和控制的两大内部报告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部报告的研究在我国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大多数集中在对体系内容的探索上,将研究重点放在比较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的差异分析上,并不重视内部报告的理论基础。这些研究确实为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但是缺乏理论基础的指导,从而导致内部报告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现状与展望

基于以上回顾不难看出,会计学发展到今天,各学者对会计信息系统这一会计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和统一,但是并没有体现在管理会计当中。

社会统计学报告篇8

针对上述局限性,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3.对会计要素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会计报告模式是建立在预先明确会计信息需求基础上的,这种信息需求被标准化地固定在统一的会计报表中。为了能在经过一定的会计数据处理后最后形成会计报表数据,会计报表的项目分类也就成了会计核算过程的项目分类。这种分类项目我们称之为会计要素。由于信息需求是确定的,因此,会计要素分类也是确定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是建立在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基础上的,预先明确数据分类及其处理程序的会计核算与报告模式失去存在的必要。相应地,传统的会计要素划分也面临挑战。进一步划细要素项目,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将是发展趋势。

上一篇:别墅的建筑与设计范文 下一篇:多层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