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范文

时间:2023-10-26 14:31:47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1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 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 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 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 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owl:Classrdf:ID=“功能知识”>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名称”/>

<owl:cardinality>1</owl: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owl:onPropertyrdf:resource=“#产品”/>

<owl:mincardinality>1</owl:mincardinality>

</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owl:Classrdf:ID=“功能技术原理解”>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功能知识”/></owl:Restricton>

<owl:Restriction>

<owl:onPropertyrdf:resource=“#技术原理解简图”/></owl:Restricton>

</owl:Class>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 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1)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工程机械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允许用户对定制知识类别,对知识进行基于本体的定义,针对每一类知识定义其描述属性,较好地解决了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 概算 编制 审核

电气工程是一项涉及内容广、技术要求高、前期投资大的规模性工程,加强对电气工程概算编制与审核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能保障电气工程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而且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花费,对于维护电气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利润也有积极帮助。由于受传统工作理念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电气工程概算的编制与审核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多个角度就如何强化编制与审核工作进行了分析。

1 电气工程概算编制的概述

1.1 电气工程概算编制的意义

对于电气工程项目的负责企业来说,强化造价控制、保证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关键。电气工程项目涉及内容广、资金投入大,必须要加强该方面工程的成本控制,在保证整个电气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工程项目资金花费。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首先就需要概算编制人员熟练掌握整个电气工程项目的包含内容、运作流程,做到实时、动态的检测和评估,以此保证概算编制的精确性[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开展电气工程项目时,如果能够重视概算编制和成本控制,一方面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帮助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应用于关键发展位置;另一方面也间接的优化了内部财务分配机制,为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支持。因此,加强电气工程概算的编制工作,成为当前电气工程项目负责企业的首要任务。

1.2 电气工程概算编制的具体流程

上文中提到,电气工程包含内容较为复杂,尤其是在现代高层建筑中,对电气工程的整体协调性和运行稳定性都提出了苛刻要求。因此,在进行电气工程概算编制时,首先要熟悉和理解设计图纸。电气工程项目与普通建筑项目一样,都需要制定内容完善的设计图纸,以此保证后续电气工程施工按部就班的进行。电气工程概算编制的第一步就是对设计中的定额说明、总说明、定额所含工作以及章节目录进行详细阅读,并反复查阅电气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对于上述内容中存在疑问的,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和分析[2]。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设计图纸时应重点注意图纸标注和设计说明,掌握电气工程各个项目之间的互联关系,并逐一标注各个子项目的性质、规模,以及与其他子项目之间的承接关系。

其次,精确套用定额,保证定额项目最大程度的接近实际(由于施工方法、选用电气设备的不同,定额项目与实际必然存在误差)。在进行定额项目计算时,相关概算人员要保证收集信息的完整性,保证不漏算。在实际的电气工程概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企业对设计的要求标准不同,图纸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在概算编制时发现图纸内容较为粗略,不符合概算编制的具体要求,编制人员还必须要求图纸设计师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工作,标注出概算编制所需的具体数据,保证工程概算的准确性。

2 电气工程概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电气工程概算编制不仅包含内容较多,而且对各个项目编制结果的精确性有严格要求,如果概算编制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疏忽大意,很有可能给最终的编制结果带来影响。事实上,国内电气工程概算编制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由此引发的编制问题也较为普遍,下面列举几种较为常见的编制问题[3]。

2.1 调查资料不充分,定额换算不合理

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的推动下,现代建筑中所包含的电气工程项目呈现出复杂化发展趋势,由此也直接增加了工程概算的工作量。但是由于受传统概算工作理念的影响,部分设计人员忽视电气安装工程的调查和换算工作,所掌握的电气工程项目资料非常有限。在后期对电气工程进行概算编制时,缺乏足够数量、足够质量的事实依据,由此导致定额换算工作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有些电气工程负责人员虽然重视概算编制工作,在前期数据资料调查时也收集了较为丰富的数据资料,但是没有对数据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进行充分验证,导致换算定额和补充定额中含有较多的“水分”,难以为概算编制提供科学性依据。

2.2 盲目追赶施工进度,工程数量不够精确

在电气工程数量精确测量的情况下,工程概算人员能够对每个电气工程项目进行编制估算,最后通过项目相加,得出最终的电气工程总概算。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许多电气工程人员对各个项目的统计准确程度不足,导致最终的概述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出入,影响最终的概算编制。导致工程数量不精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图纸数量、质量存在问题。图纸是对具体电气工程项目的虚拟化反应,在进行前期电气工程项目的图纸设计时,造价人员对各个子项目的数量掌握不准确,导致后期可借鉴的图纸数量与实际项目数量之间不相符合,最终工程概算要低于实际花费。另外,图纸的标注不够精确,许多电气工程的细节没有在图纸中体现出来,由此导致最终的工程概算低于实际花费。第二是概算编制人员自身工作存在失误,例如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技术结果高于(低于)实际,影响最终的概算结果。除此之外,概算编制人员手中可利用的图纸数量不足,即便是采用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也很有可能导致最终概算出现失误。第三是电气工程数量没有随图纸修改而变更。由于电气工程工作量大,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花费,盲目追赶工期,压缩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用于概算编制的时间非常有限,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图纸进行审核,使得一些存在数据误差的图纸进入编制单位,并最终影响概算编制结果。

3 优化电气工程概算编制的具有措施

3.1 合理设计工程图纸,重视工程造价估算

首先,电气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工程概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将该项工作摆在电气工程投资建设的首要位置。改变以往工程管理中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的传统观念,给予电气工程设计人员充分的时间,用于进行内容详细、结构完成的图纸设计工作。保证后期电气工程概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电气工程图纸设计人员也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项目设计的精确性,做好各个细节处的标注工作,降低后期概算编制过程中的误差影响。电气工程的概算编制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的工作,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电气工程概算编制的准确程度,需要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才能最终发挥控制项目预算成本、节省投资花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标。

3.2 引入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概算编制效率

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管理系统正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电气工程概算编制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整理和计算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概算编制效率相对较低,编制误差较大。将信息管理系统引入电气工程的概述编制工作中,一方面能够极大的提升数据采集、整理、计算等一系列工作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概述编制对人力的依赖程度,间接的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企业在人员雇佣上的成本花费,维护了企业利益;另一方面,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力概述编制中可能出现的计算失误,只要保证录入数据准确,就能够精确保证最终编制结果的精确性,误差范围能够保持在允许范围内[4]。目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得以成熟和完善,不仅在电气工程的概述编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极大的提升了电气工作的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4 电气工程概算审核的概述

4.1 电气工程概算审核的意义

所谓电气工程概述审核,是指对通过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所确定的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以纠正所存在的某些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确切和合理。工程概预算的“编”、“审”分离,是工程造价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工程投资控制中的两个阶段,是由不同单位在不同的时间完成的。电气工程概算书编制完成以后,应该单独进行审核。基本建设的审计做为投资领域宏观调控的一个监督环节,在进一步加速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建设单位和建设银行来说,审核概算工作是落实工程造价的有力促进措施[5]。

4.2 电气工程概算审核的注意事项

考虑到概算审核对电气工程项目的重要程度,在开展该项工作时,有必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证概算审核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首先,严格遵守审核标准和审核流程。为了确保概算审核工作的标准化进行,相关部门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审核管理条例。审核人员在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时,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按部就班的完成概算审查、初步概算以及后期审核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电气工程的不同子项目中,由于电气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工程技术规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所要遵循的概述编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进行这方面审核工作时,工作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各个子项目之间的异同,并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审核标准。其次,保证审核工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概算的审核工作作为电气工程成本技术的最后一道保障,只有保证审核工作的高质量进行,才能确保之前的工程计算、编制等一系列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因此,审核人员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在进行项目审核时,要遵循“公正、客观、全面”的基本原则,确保审核工作高质量完成。

5 电气工程概算审核的内容

审核的方法包括书面审核和施工实践审核两方面。书面审核主要是对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套用定额是否准确、计算误差和取费情况等进行审核,设计和施工方面引起的误差也是审核的主要方面。电气工程主要审核三方面:审核工程数量;审核套用单价;审核各项应计取费用。审核方法主要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价格信息与市场接轨,及时了解、掌握设备材料价格,客观考虑材料价差因素。概算书审核的主要内容:(1)首先审查概算书编制的依据是否附合规定。(2)工程量的审核:包括计算公式、计算单位与小数点、预留量的计算,各种电气材料数量的统计、计算的准确性等。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有误,主要复查计算原稿,重点是干线和支线的划分与统计的总量。(3)列概算项目的审核:按设计图的列项是否有重项或漏项,这是审查概算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对设计图及概算定额非常清楚。

6 电气工程概算的常用审核方法

承担审查概预算的单位是建设银行专门从事建设工程概算审查的机构―建行合同审查处。审核的方法包括书面审核和施工实践中审核两方面的工作。预算员作完概算以后,首先应该自检,在自检的基础上也可以互检。对于初次接触这项工作的人员,首先应了解和熟习编制工程概算的依据。审查工程概算的依据是电气工程定额、材料定额、造价处或有关主管部门颁布的文件、材料单据等材料。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注意积累原始数据、特殊材料的单价,了解工程量计算数据与实际有何差别,了解概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善或健全概预算管理工作。

7 结语

加强电气工程概算的编制与审核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只有将概算编制与审核摆在工作的关键位置,才能为优化电气工程资源配置,节省工程成本花费提供有力帮助。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国内电气工程概算的编制与审核仍然存在较大进步潜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极大的制约了编制与审核工作的精确性。因此,电气工程项目负责企业要通过强化人员培训、贯彻守法意识、改革体制机制等手段,为提高概算编制与审核的优化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耿立芬,刘新珍.采用3种定额编制概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4(13):131-133.

[2]程建军,吴玉鹏.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山西建筑,2014(11):164-165.

[3]赵维兰,张圣友.浅谈新形势下概预算工作在工程设计中的具体作用[J].山西交通科技,2013(21):284-285.

[4]王芳,沈如卫.对建设项目投资超概算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1(02):117-118.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3

关键词:高职示范校建设;行动研究理论;雷达模型

一、现有研究述评

(一)现有研究概述

200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这一项目,已经先后有70所高职院校通过了专家的评选,进入了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列。这一年来,有关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有雨后春笋之势,从CNKI(中国期刊数据网)收录的文献看来(从2006年11月示范校建设启动到2007年11月),在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以后,我国学者和示范校建设实践者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所掌握的文献及其研究范式来看,目前我国关于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示范校精神及价值取向的研究

启动示范校建设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因而关于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核心精神与价值取向也就成为了广大研究者们的主要方向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陈玉华在《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一文中,所提出的“加强物质条件建设,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健全机制建设,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探索文化建设,形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发展力”等观点,全文基于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视角,分别从物质层、制度层和文化层探索了示范校建设,并且还强调了高职校园文化及领导者愿景对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作用。贺修炎等则主要从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角度研究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办学模式,提出“示范院校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示范院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健全高职教育体系,赋予示范院校足够的办学自主权。示范院校应积极探索与实践‘学校—企业—社会’的办学模式、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服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的社会服务模式。社会应为示范院校提供办学咨询与协助,组建有机的企校联合体,及时反馈人才使用情况等。”并且分别研究了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内涵、主要特征、对示范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路径等。

2.关于示范校建设本质与内涵的研究

关于示范校建设精神与内涵研究的文献,其数量虽然占现有研究文献的大部分,但是研究者们所表述的观点基本一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对国家示范校建设精神领悟深度略有区别。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金潇明等提出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在于教育创新,它有四个基本特征:前瞻性、探索性、先行性、主动性,要以领导力强化为关键;以文化力培育为核心;以培养力铸就为基本内容;以服务能力提高为宗旨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种观点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本质就是一种教育创新,通过创新来解决中国高职教育的矛盾和建设中国高职发展的领头羊。从创新的角度来研究示范校建设的本质同时凸显了建设的本质和示范的本质,并且作者还从领导者角色的角度强调了在整个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领导个人领导能力和领导愿景的重要作用。李光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质性思考》一文中则提出“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一是中国特色,二是世界水平。两者联系紧密,互相依存,特色体现着水平,水平支撑了特色。把握住‘特色’‘和水平’两个核心,就能把握住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方向,实现质的提升。”全文不但论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内涵,并且提出入选示范校建设的领导要有眼光、有胆略、有魄力、有自信,以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的气魄和素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张亚军等则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十个方面研究了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策略,并且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傅筠也从总结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和建设示范校的实践经验角度出发,提出示范校建设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着力营造争创示范院校的浓厚氛围;夯实基础,提升内涵,着力强化自身办学特色;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中特别强调了,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示范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些研究中,楚金华基于教育服务经济的本质,从经济学角度解读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和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路,阐述了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高职国家示范校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建设者深刻理解与把握这项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精髓,严格把握教育经济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设规则,从而实现国家提出这项计划的目的。”这把示范校建设的内涵与本质回归到了最根本的出发点——服务于社会经济。

3.示范校建设中某些专题实践的研究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一年以来,也有不少学者基于自身工作实践,对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某些环节进行了研究,例如,苏志刚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一文中所提到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通过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程实践等环节的管理,提升办学质量。要开展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示范性专业建设,通过构建持续性和专业性发展平台,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文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总结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探索。黄晓峰从实训室管理体制和机构、制度、方法、职能和实验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室管理问题,提出“学校在整体规划实验室时,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必须打破目前实训室存在的教研室分散管理的旧体制……”等观点。吕凤明等从专业建设的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等方面,重点研究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内容,并且指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支撑和保障。顾京从课程建设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出发,研究了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操作层面上深谙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建设内涵及特色等,提出“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达到优化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教育交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从上述文献述评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实践经验的丰富,关于示范校建设的研究,我们已经由最开始的宏观层面意义和本质研究,到微观层面的建设过程、层次和思路研究,再到基于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的研究,这个过程遵循着“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基于实践的经验和思路总结——基于实践的理论升华”这样一个范式,最终形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经过实践检验的高职教育模式与理论体系,并藉此以指导和带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正是国家启动这项计划的真正目的和战略目标。

从上述研究文献概述中,不难发现我们对示范校建设计划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由最初的意义、内涵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文化和价值层次的认识,在理论认识和精神领会方面较以前有了一个层次的上升,因为只有从价值与文化层次深谙示范校建设的精神与内涵,我们建设的成果才具备强渗透性和示范性,不只是投资的示范,而更多的是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理念的示范。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高职示范校建设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

1.过多地研究示范校建设的内涵与本质等,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更没有根据这些理念而构建出示范校建设的一个概念模型。

2.虽然很多研究文献都强调校长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在整个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没有研究示范校建设任务实践者的能动认识作用。

3.虽然很多研究文献强调了示范校建设是一个阶段的过程、长期的过程,但是并没有明确阐述这个建设过程的层次性、动态改进性和全程性等。

我国高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供借鉴,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研究者一般又都是实际建设者,所以他们可以在实践中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我们的建设项目,并且最终达到国家示范性水平。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行动研究(AR)理论视角的高职示范校建设概念模型。

二、基于AR理论视角的示范校建设概念模型

(一)AR理论概述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5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从70年代后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目前,也已成为广大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式。美国学者R·Rapoport于1970年将行动研究定义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在双方都接受的框架中通过共同努力,同时解决人们面临直接困境时的实际顾虑和实现社会科学目标”这是目前学术界引用得比较多的关于AR定义。行动研究是一种收集由行动直接导致的现象的相关信息的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对于描述和研究整个过程的进展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本质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结果来自于参与者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改进。行动研究理论不仅包含理论和实践,而且还把研究者和实际参与者整合在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框架中进行交流和反映。它同时还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参与者一起循环地进行问题诊断、行动干预和反射性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图1列出了该理论的循环周期活动。

通过上述定义,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有学者归纳出行动研究的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action);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1.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现以及推广普及,而是为了改进实践本身。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必须意识到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这种研究的动力来自实践者本人。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2.在行动中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情境和方式的特质性。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一般性。行动研究的实验过程,既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3.由行动者研究

行动研究中充当研究主体的是实践工作者。行动研究强调实践工作者要实际参与研究工作,亲身投入研究过程,因而实践工作者须具备专业水准与工作热忱。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践者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在行动研究中,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局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与行动的密切配合,提高自己改造实践的能力。

(二)基于AR的示范校建设概念模型

根据AR理论的核心思想,结合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遴选指标体系及示范校建设的核心思想——“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而不是投资的示范”,本文开发出基于AR的示范校建设概念的雷达模型,具体见图2。

该模型共分四个部分组成, 示范校建设内核、幔层、层和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指针。具体内容如下:

1.概念体系的内核

内核为示范校建设理念层,具体包括:示范校建设使命、领导魅力与领导愿景、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这是整个概念模型的核心,同时也是承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具备不可复制性、不可模仿性和异质性等。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管理遗产,是承建单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规划及战略愿景等。

2.概念体系的幔层

幔层为示范校建设的制度和管理层,包括:学生管理、学校管理范式、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评价、教学改革模式、组织结构、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等,这些是示范校建设的保障。这些方面为承建单位顺利实施和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提供制度的保障,正如前面所说,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就是对原有制度的“毁灭性创造”必须要有制度层,面的保障。

3.概念体系的层

层主要是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物质层,具体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这是示范校建设精神价值的载体,同时也是示范理念对外界的体现和建设的物质保障。从知识传递过程来看,示范性的办学理念属于隐性知识,不易模仿和传递,所以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层的建设,示范校承建单位的先进理念很难起到辐射和引领作用。

4.概念体系的价值指针

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指针主要是指承建单位所有员工对整个建设项目核心精神的领悟,把这种领悟带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并且以这种价值观来督促、指导、检验工作,藉此形成工作的标准,该指针具备动态性、全程性和监控性等特点,它就像雷达的指针一样能对整个组织的方方面面进行动态扫描,例如图2所示的T1、T2和T3等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和时间点,同时该指针的精神能不断延伸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

(三)基于雷达模型的示范校建设内涵

1.在组织内全面渗透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是示范校建设过程的核心

示范校建设是个全面的过程, 要在整个组织内进行一场“颠覆性”的改革,势必要求整个组织中参与建设的实践者深谙示范校建设的理论精髓和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整个组织中才能形成一种以示范校建设为价值取向的组织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会具备很强的渗透性、指导性、凝聚性等。

2.示范校建设是基于人的行动研究的持续改进过程行动研究理论强调在实践中通过干预活动发现问题,然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示范校建设同时也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完全合适的理论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升华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谙示范校建设理论,并且藉此来指导、校验和改进工作,所以在整个承建单位中,形成示范校建设价值观指针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当指针在T1时点时,我们觉得建设状态处于良好,但是随着我们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当指针达到T2或T3时,我们觉得以前认为处于良好的建设状态还有改进的空间,因此对原方案进行了部分改进。之所以采用雷达模型来描述整个概念模型,就是为了体现这种改进是全程性和不断持续进行的,就像雷达一样,这是一种以示范校建设价值观为标准,基于人的行动研究的一种动态改进过程。

3.示范校建设是系统建设的过程

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组织的诸多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建设进度或质量。图2的雷达模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示范校建设的标准、使命和价值观等来对整个组织系统进行全程扫描,并且使这些子系统紧紧聚集在“以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引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之旗帜下,从而发挥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佳效率,在团队合作中实现产出最大化。

4.示范校建设是分层递进的过程

从图2的概念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示范校建设大致可以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次。根据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精神与本质,实施这项工程主要是要建设一批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改革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从而引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示范校承建单位,要先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渗透示范校建设工程的价值与理念,然后以这种理念与价值为标准对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最后才应该启动物质层面的建设,例如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理念和改革的示范,而不是投资的示范。

5.示范校承建单位应建立自我测评、监控与反馈体系之所以采用雷达模型来描述整个示范校建设的概念模型,就是为了通过雷达系统的全程监控性、反馈性等特性,来描述示范校建设的本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示范校建设是个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大胆的创新与改革,承建单位也是在“投石问路”(a pebble in the pond),“石头”投到水中后会产生一系列的波纹,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系列的波纹进行评价、监控与反馈,对不符合建设理念的要进行筛选与改正。上级部门的监管更多的是起到宏观监督与调控的作用,而要真正建设具有示范性质的院校,需要承建单位建立严格的自我测评、监控与反馈体系,需要在图2中的价值观指针带动下,不断对整个建设工作进行系统扫描与监控,不仅要在组织内进行监控与扫描,而且在组织外也要进行监控与扫描,和同类院校形成竞争,推行标杆管理。

三、评价与结论

1.对基于AR的高职示范校建设概念的雷达模型的评价

示范校建设概念的雷达模型,是建立在行动研究理论的视角上,通过对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一周年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述评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从上述关于该模型内容和内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型较以前关于示范校建设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成果相比,具有以下突破:

(1)该模型体现了示范校建设的真实本质和内涵——理念的示范。

(2)该模型体现了示范校建设的阶段性、层次性——先进行价值渗透、然后进行制度和组织变革,最后进行物质层建设。

(3)该模型强调了示范校建设的全程性、全面性和持续改进性。

(4)该模型强调了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基于实践者行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

2.研究结论与不足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组织多方面的变革,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分配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根据Kurt Lewin的观点,组织的变革是一个“解冻——变革——再冻结”的过程,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且形成一个新的具有示范程度的稳定组织结构对广大领导者和实践者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上述概念模型能为广大 示范校建设者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而且对实际建设工作也具有一定指导性,但是该模型并未对每项概念给出具体的建设指导,也没提出一个衡量示范性程度的标准,这应该是下一步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廖克玲,李洛.试论高职院校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J].职教论坛,2007,(4):35-38.

[2] 陈玉华.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4.

[3] 贺修炎,李建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36-39.

[4] 贺修炎.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3-5.

[5] 李光.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质性思考[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3.

[6] 张亚军,胡晓旭.解读“示范校计划”精神明确学校内涵建设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7,(2):58-59.

[7] 苏志刚.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J].中国大学教育,2007,(9):85-86.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4

[关键词] 设计概算;环节控制;概算审核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22

[中图分类号] F23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29- 01

1 设计概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依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进行初步设计和编制项目总概算,项目的总概算由发改部门负责组织审核。目前,项目总概算无论是编制环节还是审核的环节都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概算编制要求设计单位对整个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比如,选址情况、建设所在地块的权属情况以及地下管线的埋设情况等等,都应该了解清楚。并且在概算中要详细列明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规模与标准,征地的情况,主要材料和设备的选定等等。但现在有相当部分的项目,设计单位在进行概算编制时,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少计漏计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征地拆迁补偿费这一块,基本上在概算中都没有考虑,而该项费用往往占居项目总投资相当大的比重。补偿费用的漏计或估计不足,必然会造成项目投资的失控。如:某车站周边路网建设工程,原立项总投资为11 400万元,而到目前为此需支付的征地拆迁补偿费已高达31 600万元;某库房工程,原立项总投资为5 000万元,由于未考虑征地补偿以及填土等问题,需增加投资5 075万元;某中学扩建工程,原立项总投资为18 500万元,后加上征地拆迁补偿以及贷款利息等费用,总投资需调整为4.3亿元。

2 设计概算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设计概算虽然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人对建设工程设计概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1)设计单位轻视设计概算,使概算编制人员整体素质下降,编制人员也缺乏积极性和压力,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不认真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制设计概算,少算或任意扩大概算造价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定额的理解模糊,造成概算与设计脱节,与施工脱节,工程量算错、定额套错、费率计取错误等问题比较严重。因此,编制的设计概算质量普遍不高,缺漏项或高估冒算较多。如我们曾对某综合楼的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审核,该项目设计单位编制的初步设计概算为13 844万元,经我们审核后的概算为16 566万元,共计核增投资2 722万元。主要原因:①错套定额;②概算中漏项较多,如设计中有通讯和自动化系统,而在概算中漏列此项费用,仅此一项就核增上百万元投资;③工程量少算,安装工程中的设备及主材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

(2)有些设计图纸的深度不够,设计图纸文字说明论述也不够全面,至使概算编制人员无法详细、准确地编制设计概算。如城区某景观工程,概算总投资5 680万元,其中绿化工程一项设计单位概算为1 750万元,我们认真翻看了设计文件,发现该初步设计文件的绿化工程既没有绿化苗木品种、规格的描述,也没有铺种范围、面积的描述,因此工程量根本无法计算,设计单位概算编制人员只能按项目总投资的相应比例,来估计出绿化工程的投资额。可想而知,项目的总概算根本是不准确的。

(3)设计概算的不准确除了设计单位的原因外,还有建设单位的原因。建设单位对概算的编制普遍不够重视,一心只想项目尽快上马,通常认为概算只是一个参考数,准不准确不重要,反正将来还要变化的,难以成为指导资金合理安排及运用的依据,常常把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对施工图预算及工程竣工结(决)算的审核上。

3 加强设计概算审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控制。从工程造价各阶段的作用和特点可以看出,只有设计阶段的概算比较全面、具体地反映了整个工程建设费用,将项目的总概算如实报政府审批,才能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所以实际工作中,应该按规定对设计单位编制的概算进行审核,并通过审核对原概算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使批准后的概算真正符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从而避免高估冒算或漏项少算的现象发生,使整个工程建设按照预定的造价进行控制,使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看出,不论什么项目,都应该把设计概算作为控制投资的重要依据,而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环节,更不能将其作为“额外负担”。

从前述的实例中可以看出,加强设计概算审核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的状况下,作为建设单位和概算批复的主管部门,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设计单位根据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好设计概算,另一方面就是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设计概算审核体系,通过对设计概算的审核,防止任意扩大投资或出现漏项少算等,缩小概算与预算之间的差距,使设计概算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整个工程建设造价,进而使建设单位能根据设计概算合理筹措和安排资金,并根据设计概算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及时调整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进度,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

4 设计概算审核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要了解建设工程的概况。

(2)重点加强对建设工程和设备及工器具造价的审核。

(3)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计算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5

关键词  uml,rup,开放式学籍管理[4]

1、引言

uml是一种编制系统蓝图的标准化语言,可以实现大型复杂系统各种成分描述的可视化、说明并构造系统模型,以及建立各种所需的文档,它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uml的发展对软件工程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uml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uml通过三类图形建立系统模型:用例(use case)图、静态结构图(对象类图、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和动态行为图(顺序图、协同图、状态图、活动图),这些图可以从不同的抽象角度实现系统的可视化。

urm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专家的联合行动,由三位oo(面向对象)方法学家[8]将他们各自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uml 0.9。

第二阶段是公司的联合行动,由十几家公司组成的“uml伙伴组织”将各自的意见加入uml,形成uml 1.0和1.1,并作为向omg申请成为建模语言规范的提案。

第三阶段是在omg控制下的修订与改进,omg于1997年11月正式采纳uml 1.1作为建模语言规范,然后成立任务组进行不断的修订,并产生了uml 1.2、1.3和1.4版本,其中uml 1.3是较为重要的修订版。

目前正处于uml的重大修订阶段,目标是推出uml 2.0,作为向iso提交的标准提案。

1.1 uml的特点

uml具有以下特点[1]:

    (1)面向对象。uml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主要概念,提供了一批基本的模型元素的表示图形和方法,能简洁明了地表达面向对象的各种概念。

    (2)可视化,表示能力强。通过uml的模型图能清晰地表示系统的逻辑模型和实现模型。可用于各种复杂系统的建模。

(3)独立于过程。uml是系统建模语言,独立于开发过程。

(4)独立于程序设计语言。用uml建立的软件系统模型可以用java、vc++、smalltaik等任何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来实现。

    (5)易于掌握使用。uml图形结构清晰,建模简洁明了,容易掌握使用。

使用uml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可以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代码质量,支持动态的业务需求。uml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系统开发。能促进软件复用,方便地集成已有的系统,并能有效处理开发中的各种风险。

1.2 uml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过程

运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设计,其过程通常由以下3个部份组成:

(1)识别系统的用例和角色

首先对项目进行需求调研,依据项目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以及项目中涉及的各级操作人员,通过分析,识别出系统中的所有用例和角色;接着分析系统中各角色和用例间的联系,再使用uml建模工具画出系统的用例图,同时,勾画系统的概念层模型,借助uml建模工具描述概念层类图和活动图。

(2)进行系统分析,并抽取类

系统分析的任务是找出系统的所有需求并加以描述,同时建立特定领域模型。建立域模型有助于开发人员考察用例,从中抽取出类,并描述类之间的关系。

(3)系统设计,并设计类及其行为

设计阶段由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组成。①结构设计是高层设计,其任务是定义包(子系统),包括包间的依赖关系和主要通信机制。包有利于描述系统的逻辑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②详细设计就是要细化包的内容,清晰描述所有的类,同时使用uml的动态模型描述在特定环境下这些类的实例的行为。

2、uml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在开放式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是系统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并没有关于开发过程概念的定义和表示符号[2]。uml的创始者比booch 、jacobson和rumbaugh在rational公司的支持下综合了多种系统开发过程的长处,提出新的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称为rational统一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rup)。rup过程的核心工作流包括:业务建模、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实现、测试和系统配置。下面通过uml来分析并构造学籍管理模型,并结合rational统一过程加以描述,图形用rational rose工具软件绘制。

2.1 开放式学籍管理系统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的出现及其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革命带来了全球范围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传统的办公教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办公自动化就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内部人员方便快捷的共享信息,高效的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校园网的建设,为开放式的学籍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

开放式学籍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学校学籍管理信息中心监控,各教学系(部)、教研室分级管理,由学生档案管理、导师管理、授课教师管理、选课管理、成绩查询管理、打印报表等几部分组成,选课学生甚至联网的邻近院校共同参与的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由学校学籍管理中心监控,各教学系部、教研室分级管理,任课教师,选课学生共同参与。

2.2  开放式学籍管理系统的用例和角色

    业务建模和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对学籍管理进行评估,采集和分析系统的需求,理解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充分考虑系统的实用性。结果可以用一个u se case模型表达(图1),模型中的活动者代表外部与系统交互的角色,包括学生、系统管理员,use case是对系统需求的描述,表达了系统的功能和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学生档案管理子系统、导师档案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授课教师管理子系统、选课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打印报表子系统。

    图1中模型元素之间的实线表示二者存在关联关系,是学籍管理系统层的use case模型,只包含了最基本的use case模型,是系统的高层抽象,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对系统的认识不断加深,use case模型可以自顶向下不断精化,演化出更为详细的use case模型。

2.3  开放式学籍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研究欲采用的实现环境和系统结构,结果是产生一个对象模型,即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包含了use case的实现,可以表现对象是如何相互通信和运作来实现use case流的。对于系统的静态结构。可以通过对象类图、对象图、组件图和配置图来描述,对于系统的动态行为,可以通过顺序图、协同图、状态图、活动图描绘。这些图再加上支持说明文档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模型。

    (1)静态结构的分析设计

    学籍管理系统中拥有大量数字化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是多种媒体、多种格式的,而且还是相互关联的。其数据量大,信息长度不定。非结构化信息与结构比信息并存。传统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模型、系统结构、用户接口等方面都虚拟实现对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操作,这就决定了学籍管理必须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建立数据模型和管理模型,建立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实现面向对象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uml对学籍管理系统进行基于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可以从开发的第一步开始,从系统的底层就把握住学籍管理信息资源的特征,为下一步的具体实现打好基础。在为学籍管理系统建立模型时要涉及到处理大量的模型元素,如对象类、接口、组件、节点、图等。图2是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类。

在图2的学生类图中,包括学生类的属性和方法。例如:studentid是学生的学号,且数据类型为bigint(8),且为主码;selectcourse(courseid : bigint,studentid:bigint)return int,是类的方法,其入口参数为课程编号courseid和学生学号studentid,此方法作用是学生进行选课。

(2)动态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学籍管理馆提供的各种服务都是建立在分布、开放的信息结构之上。依托高速、可靠的网络环来完成。每项服务都可以看成一个事件流,由若干相关的对象交互合作来完成。对于这种系统内部的协作关系和过程行为,可以通过绘制顺序图和协同图来帮助观察和理解。 

一个对象在双生存期间所经历的状态序列。对于把握对象的行为和状态的迁移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状态回来了解一个对象的历史,引起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移的事件,以及由于状态的转移而引发的动作。

此外,描述工作流和并发处理行为还可以用活动图,表达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控制流,顾序图和协同图适合描述多个对象的协同行为,而状态图适合描述一个对象穿越多个use case的行为。状态图与活动图的区别是:状态图描述的是对象类响应事件的外部行为。活动图描述的是响应内部处理的对象类的行为。图3是学生查询成绩的活动图。

图3中,学生登陆学籍管理系统,输入其用户名和密码,若用户名和密码有误则返回,否则进入下一步:首先选择查询类型(查询成绩),然后输入查询关键词,再进行查询,系统自动生成了成绩单。

2.4  开放式学籍管理系统的实现、测试和系统配置

经过系统分折与设计后.就可以根据设计模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系统,生成系统的源代码、可执行程序和相应的软件文档,建立一个可执行的系统.然后需要对系统送行测试和排错,保证系统符合预定的要求。获得一个无错的系统实现,调试的结果将确认所完成的系统可以真正使用。最后系统配置的任务是在真实的使用运行环境中配置,调试系统,解决系统正式使用前可能存在的任何问题。

3、小结

uml是一种功能强大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系统分析的建模语言,它采用一整套成熟的建模技术,广泛地适用于各个应用领域。它的各个模型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业务流程,建立更可靠、更完善的系统模型。从而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问题的描述达到相同的理解,以减少语义差异,保障分析的正确性。

通过对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可以看到,uml作为软件工程中的建模语言,代表了面向对象方法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国防价值,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支持,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龙详,uml与系统分新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p2-10

[2]史济民、顾春华等,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43-148

[3]张敬宋、广军等,软件工程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4]马涛、李云兰等,基于校园网的学籍管理系统的研究[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一期,p79-80

[5]张宪和,高校学籍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8,p90-96

[6]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m],科学出版社,1999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6

关键词:施工图预算; 火力发电; 项目管理

一、初步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

1、初步设计概算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和概算定额编制的造价文件。施工图预算是根据施工图和预算定额编制的详细预算。

2、初步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费用构成相同。

建设项目各阶段造价文件包括可研估算、初设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等,其工程造价费用构成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建设期贷款利息。

3、初步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深度不同。

一般来说,工程项目总(概)预算包含若干个单项工程综合(概)预算;单项工程综合预算包含若干个单位工程(概)预算。初步设计概算编制深度到分部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深度要到分项工程。

二、火力发电项目建设的特点

1、建设周期长

火力发电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一般都是跨年度工程。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甚至要2-3年的时间。

2、工程造价高,构成复杂

根据机组容量大小不同,火电厂工程造价由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火力发电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主要由主辅生产工程、与厂址有关的单项工程、编制年价差、建设期贷款利息四部分构成。其中,主辅生产工程根据火电厂生产过程又划分为八大系统,分别是热力系统、燃烧供应系统、除灰系统、水处理系统、供水系统、电气系统、热工控制系统和附属生产工程。对于同步脱硫脱硝的项目,还包括烟气脱硫工程和烟气脱硝工程。

3、“边设计,边招标,边施工”

“边设计,边招标,边施工”这本来是描述一个建设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盲目开工,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给后期造价控制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火电项目而言,却是项目建设特殊性所决定。简要来讲,火电项目施工图设计过程中需要一些主要设备生产厂家提资,专业设计人员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设计。厂家提资与设计院施工图设计往往是交互进行。另一方面,一个完整的火电项目设计,并不是由一个设计院来完成,如脱硫单项工程需要由脱硫专业设计院来完成或EPC总包完成,铁路单项工程由铁路专业咨询设计机构来完成等等。各设计院所负责的设计需要相互衔接,也势必涉及相互提资甚至联合评审。

鉴于上述情况,火力发电项目一般是概算阶段招标。按照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标底,作为招标过程造价控制的依据。当主要招标项目,如设计监理、三大主机(汽轮机、锅炉、发电机)、主体施工招标以及主要辅机设备招标等完成后,就要据此编制执行概算,作为项目竣工决算造价控制的纲领性文件。

三、施工图预算在火力发电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施工图预算是关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技术经济文件。

电力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是以可研估算控制初设步设计概算,以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预算,即“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施工图预算是比初步设计概算编制深度更详细的造价控制文件。在初步设计阶段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情况,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随着设计深度的增加而逐一明确。

因此,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委托专业造价咨询机构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单位应当在设计单位提供施工图纸后组织编制施工图预算,以详细掌握项目工程造价的真实情况,为建设单位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和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2、施工图预算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和办理工程结算的依据。

在施工招标中,有些情况下建设单位只提供施工图,由投标单位编制施工图预算,采用预算下浮的方式确定合同价款。这种情况下,施工图预算就成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的重要依据。

对于施工招标采用单价招标,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招标模式,施工图预算必不可少。施工图预算成为甲乙双方工程过程结算核算工程量的依据。由于概算定额与预算定额从工程计算规则和子目范围都存在差异,一些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图预算编制单位,在施工图预算编制完成后要按照概算科目回归,从而使施工图预算编制结构与以概算定额为依据编制的工程量清单相适应,方便工程计价与结算。

3、施工图预算是解决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

对于主体施工标实行总价承包的项目管理模式,建设单位通过公开施工招标中与施工单位签订总价承包合同,将大部分风险转移给施工单位,认为这样能够及早确定工程总造价,而忽视编制施工图预算的重要作用。实际上,鉴于火力发电项目建设的特殊性,这样必然给后期的造价控制和工程结算留下许多问题。跨年度的建设工期,复杂的项目构成,使得火力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工程变更乃至合同变更必然存在。

实务操作中,签订总价合同的施工单位会在建设过程中提出各种索赔申请,包括工程量差、材料价差、人工价差以及工程变更等等,“低价中标,高价索赔”是施工单位常用的中标策略。而招标单位显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或者是一味追求低造价,而将结算风险隐含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一方面会极大影响施工单位积极性,甚至影响工程进度;另一方面,会给建设单位及时确认投资完成、乃至项目竣工决算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总价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下,施工图预算的重要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7

通常我们所说的财务风险在概念上存在着狭义和广义的区别,这直接决定了课题探究的方向。从广义上来看,公路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无法适应外界发展环境的变动或者经营管理中的突发状况而产生的,直接影响公路建造、企业正常获利和资金筹措的问题。而从狭义上看,财务风险的概念就可细化到管理层。我们知道,省道公路的建设是直接由省级公路主管部门负责下派和拨款的,因此省道在修建资金上较为充裕,但是公路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不到位却极易导致资金流向不明和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导致多数省道修建过程中资金不足而最终迫使工程停摆的最重要因素,公路企业财务风险也由此而来。

二、省道公路修建企业财务风险类型及原因探析

由上述公路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可知,省道公路的修建企业其主要风险源自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资金和账务管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其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财务核算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对企业所掌控的各种资源进行详细的核算和监控是公路企业在进行省道修建过程中合理利用资金、确保省道顺利完工同时规避财务风险的最基本要求。然而目前由于公路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不得力却为企业埋下了严重的财务风险隐患:首先,公路企业财务建账普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多数企业在工程核算上仍然沿用事业单位账簿,因而省道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方向根本无法得到监管,资金流向的不明造成了财务风险的加剧。例如,事业单位在购入材料时会根据自用与非自用进行区分。其中,非自用材料在财务入账时记做:借: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而自用材料或其他情况则被简单记做:借:材料贷:银行存款再者,公路企业的财务核算科目不准确,项目各环节没有做到相应的明细记录,而且在项目实施和竣工等不同阶段的决算也不准确,甚至于许多款项要在完工之后仍为得到处理,企业财务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许多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隐患和问题无法在账面体现出来,致使企业财风险加剧。

(二)资金管理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资金管理不规范是导致公路企业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省道建设的建设单位为省级公路管理部门,公路企业实际为省道建设的施工方,按照一般道路建设招标书的约定,建设部门在按照约定给付计量工程款后便不会再另行支付如周转金、材料费等款项,因此公路企业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工程款总额进行资金控制和工程运作。然而,在实际的道路工程中许多单位由于缺乏资金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投入比重失调等问题,使工程中后期资金处于严重不足。许多企业为完成道路施工只能选择向银行借贷,企业负债的增加直接导致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以及资产结构的失衡,使企业财务陷入危机,财务风险大幅提高。

三、公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公路企业在省道建设中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笔者在本环节提出了一套有利于公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省道建设核算和监管工作

省道建设工程的核算与监管工作应当与项目施工同期进行,并按照工程进度将项目划分为不同时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工程核算与监管。在省道建设前期,公路企业要对之后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根据工程款进行合理分配,拟定项目建议书即可行性报告,同时建立起正确的项目核算制度,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合理的明细科目,使工程的每一用款环节都能与企业账面相吻合、达到资金流向清晰化,继而使其发挥出项目核算的监管的功效,使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和没出资产的投入与应用都能严格按照计划合理进行。

(二)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公路企业在进行资金投入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项目规划书对各环节的规划安排,合理利用工程款。这不仅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求企业能够具备较强的资金掌控能力和市场洞察力,确保项目工程的每一环节资金与资源的应用始终处于计划内。再者,企业还要留有足够的周转资金,当项目前期发生资金预算超支或材料市场突变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项目资金的重要补充,这就避免了项目在造期间的资金短缺问题。综上所述,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是项目可以应对各种突况的根本保障,也是公路企业在省道建设中始终保证良好工程质量、杜绝资金问题和财务风险的前提。

四、结束语

本文从公路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着手论述,指明了省道建设中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继而由此系统阐述了公路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与形成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一套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对策。相信在本文研究的支持下省道公路建设企业的财务风险必然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国交通事业也将会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概述篇8

关键词:水工地质 系统工程三维结构 活动矩阵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

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系统和工程有其特定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分为总系统、分系统、子系统三类, 其大

小是相对的。作为一个系统, 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 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2) 系统内的要素是相互作用而又相互联系的;(3) 系统为了达到规定的共同目标, 要将系统内的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4) 系统要经常保持和适应环境的变化。所谓工程, 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提供的决策、计划、方案和工作顺序等, 以保证任务完成得最好。系统工程是按照系统科学的思想, 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统筹学等理论, 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用现代工程的方法去解决和管理系统的技术。它既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新生的关于组织领导的技术科学。

2 水工地质系统工程的概念

2.1 水工地质系统及其目标

水利工程地质勘测是为了修建各类建筑物组成的引水线路。这些建筑物及其地质环境由许多部分组成, 如建筑物形式, 结构类型, 应力条件, 建筑材料, 地质环境涉及的区域地质条件, 建筑物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围岩等) , 具有特殊意义的软弱岩带, 构造带, 地下水等。勘测设计具有共同的目的, 即使修建的水利工程长期安全运行, 改造利用地质环境达到减灾防灾、增加效益的目的。勘测设计两大主体及其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目的一致明确,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系统, 并具备系统的基本特征。为了明确水工设计和工程地质勘测在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中的龙头地位, 兼顾水利工程地质工作与其它行业地质工作的区别, 将上述系统定名为“ 水工地质系统” 。系统目标为: 利用及改造地质环境达到减灾防灾、增加效益, 使修建的水利工程长期安全运行, 发挥预期的工程效益。

2.2 水工地质系统工程

明确水工地质系统的概念和目标是为了研究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把系统看成依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的可用定量方法描述的一组事物。主要描述方法是数学模型, 即用变量描述系统的状态, 用数学方程式定量反映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用递推方程描述系统状态的发展趋势, 找出影响事态发展的因素, 分析因素的主次作用,以防止出现灾难性势态, 引导系统的发展达到预期的系统目标。如目前流行的各种工程地质专家系统。

(2) 综合应用水利工程技术, 地学及其应用技术, 管理技术及管理经验, 提供可靠的决策保证, 如工程地质风险决策思想。

(3) 合理制定系统运行目的, 明确最优计划指标体系。

(4) 研究计划指标体系的最优工作方案和工作顺序。

(5)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使上述内容标准化、程序化、运行表达计算机化。水工地质系统工程的概念可归纳为: 依据系统工程理论,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综合应用水利工程技术, 地学及其应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及经验, 研究管理水工地质系统的技术。

2.3 缺乏系统工程思想的表现

在并非少见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 工程的客观地质环境条件十分清晰, 地质测绘、勘探试验工作做了不少, 但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不够, 紧密结合工程必须的结论性意见难以定论。建立系统工程的概念, 在真实反映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掌握分析有关建筑物的各项资料, 结合建筑物对地质环境的要求, 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关键工程地质问题, 作出判断, 提出建议, 确定合理的参数和改造地质环境的措施等。将水工建筑物与地质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是保证系统目标实现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反之, 也有一些设计人员, 不重视地质工作, 不熟悉自己承担设计任务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不分析掌握工程地质报告的内容, 只要几个地质数据就做出了设计, 由此造成的设计修改、工期延误、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甚至将责任推给工程地质人员。

3 水工地质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方法

各种现代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 都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处理所有问题的标准和方法,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的。各种方法都有相互吸收与兼容的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及《G B / T 1 9 0 0 o 一1 9 0 0 4 》的出发点就是系统理论, 但又将系统工程作为其管理方法的一种。尽管没有一种通用并最完善的标准方法, 但各种管理方法都体现了一种能适应各种不同问题的思想方法。按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 提出水工地质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 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组成的主体空间结构(见图1 ).时间维(工作阶段)表示系统工程按时间排列的工作顺序, 共7 个阶段; 逻辑维(思维步骤)指在每一工作阶段应遵循的思维程序, 共7 个步骤:知识维(专业知识)是为完成上述各阶段和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知识、技术素养及工作衡量标准。若将上述时间维与逻辑维归纳起来, 用平面表示, 即形成如表1 所示的水工地质系统工程活动矩阵。矩阵中的每一项, 表示一组具体活动。矩阵中所列的各项活动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表1)水工地质系统工程活动矩阵, 为使系统在整体上取得效益最优, 应使

各阶段, 各步骤的活动形成循环。

图l 水工地质系统工程三维结构图

4 建议

建议有更多的专家领导开展水工地质系统工程研究, 特别是开展模型应用化和计算机化研究, 使之达到实用水平, 将水利工程勘

测设计工作推动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参考文献

焦军毅:《提高设计工作经济效益的几点思考》

何国伟:管理工程学概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上一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范文 下一篇:饥饿营销的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