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范文

时间:2023-06-01 11:01:45

建设科技

建设科技范文第1篇

2.信息动态

3.数字城市发展:挑战与对策——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仇保兴

4.数字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李秉仁

5.建设科技 数字城管:革新城市管理模式郝力

6.规范数字城管创新城管机制——《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解读高萍

7.创新"数字房产"打造"阳光房产"蒋海琴

8.杭州智能化道路停车收费管理系统李圣权,何江

9.建筑业信息化:"十一五"成果与"十二五"展望王静

10.国家"水专项"研究——全国重点城市供水应急能力建设评审张晓健

11.水源水库污染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黄廷林,温开亮

12.国家"水专项"研究课题——北京城市再生水水质提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甘一萍,李鑫玮

13.国家"水专项"研究课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水质安全保障张昱,闫志明,苑红英,田哲,唐福生,李殿海,李育宏

14.排水系统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赵冬泉,刘小梅,王浩正,盛政,张金禄

15.再生水回用安全保障与病原体处理王晓昌,张崇淼

16.城市水环境修复与应急供排水——日本水环境污染治理与地震应急供水经验陈利群,孔彦鸿,程小文,孙增峰,吴学锋

17.国家"水专项"研究课题——城市污水污泥减量、无害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严建华,王飞,陈柏校,李诗媛,谢小青,李成江

18.污泥好氧堆肥工艺技术经济分析马殿旗,姜楠,王涛,居玉坤,马磊

19.加强城市湿地规划建设与保护陈蓁蓁

20.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张强

21.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高怀军

22.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研究朱春玲,陈景辉,吕振纲,季广其

2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保温防火对策鲍宇清,周宁,钱选青,张昭瑞,孟扬

24.国外既有建筑改造保温系统防火措施穆昊明

25.再生燃料烧制陶粒节能环保效益仇心金

26.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现状初步分析陈涛,余倩倩,顾祥林

27.建筑热水系统设计及其太阳能利用唐燕

28.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关键施工技术王兆丰

29.PC梁短线法施工工艺建设科技 何金

30.江门自然山林生态景观设计唐天芬

31.上海建筑围护结构热桥分析张文宇,范宏武

32.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崔岩松

33.控制混凝土施工裂缝史钟琪

34.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邵明炬

1.科学发展园林绿化《建设科技》编辑部

2.信息动态

3.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4.园林城市绿地测试计算新要求

5.低碳经济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陈

6.昆明大目标:"创园"十三载杨学群,孙扬

7.低碳城市目标下武汉绿色空间管护丁静蕾,高翅,邓冰

8.城镇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刘滨谊

9.城市公园废弃物处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梁斯佳

10.资源化利用园林有机废弃物陈祥,胡艳燕,包兵

11.北京公园复合型绿地耗水研究赖娜娜,蔺艳,郄怡彬

12.屋顶绿化系统及材料技术应用——北京红桥市场屋顶绿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解析韩丽莉,李连龙,单进

13.污水厂污泥用作园林营养土研究胡艳燕,包兵,陈祥

14.对低碳式风景园林建设的认识李先军,张丽梅

15.上海世博园绿地规划建设陈敏,朱卫峰

16.上海世博主题馆生态墙垂直绿化乔国栋,丁学军,庞炳根

17.中国馆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张利

18.世界品味·中国韵味——2010上海世博园区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李文燕

19.上海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模式——兼谈世博园区绿地养护陈动,祝燕

20.世博立体绿化荟展生态美景王仙民

21.绿地集团总部大楼——黄浦江边的"绿·地标"孙大明,邵文晞,汤民

22.苏州万科金域缇香小区绿色建筑实践邵文晞,孙大明,邵怡,王玮,伍宇,曹庆祥,法忠

23.城市新区空间形态设计——以福鼎市百胜新区为例潘晓辉,赵立珍

24.建设科技 区域集中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设计严孙武

25.城市规划管理思路探索——以西宁市为例王峥

26.斜塔斜拉桥施工温度影响林启辉

27.高速公路施工工程质量管理李玉庆

28.超深基坑井点降水技术丁春凤,闫顺和

29.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碳排放比较刘洪涛,陈同斌,高定,郑国砥,陈文华,贾建青

30.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强度控制程宙强

31.外墙外保温装饰体系施工工艺沈剑飞

32.建筑物桩基础选型设计吴文超

33.非开挖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李文迪

34.建设企业节能降耗信息化建设郭珅

35.建筑钢结构设计思路及其规范邵大卫

36.富水千枚岩隧道处理技术雷宏运

1.升级数字城市《建设科技》编辑部

2.信息动态

3.数字城市发展:挑战与对策——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仇保兴

4.数字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李秉仁

5.数字城管:革新城市管理模式郝力

6.规范数字城管创新城管机制——《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解读高萍

7.创新"数字房产"打造"阳光房产"蒋海琴

8.杭州智能化道路停车收费管理系统李圣权,何江

9.建筑业信息化:"十一五"成果与"十二五"展望王静

10.国家"水专项"研究——全国重点城市供水应急能力建设评审张晓健

11.水源水库污染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黄廷林,温开亮

12.国家"水专项"研究课题——北京城市再生水水质提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甘一萍,李鑫玮

13.国家"水专项"研究课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水质安全保障张昱,闫志明,苑红英,田哲,唐福生,李殿海,李育宏HttP://

14.排水系统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赵冬泉,刘小梅,王浩正,盛政,张金禄

15.再生水回用安全保障与病原体处理建设科技 王晓昌,张崇淼

16.城市水环境修复与应急供排水——日本水环境污染治理与地震应急供水经验陈利群,孔彦鸿,程小文,孙增峰,吴学锋

17.国家"水专项"研究课题——城市污水污泥减量、无害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严建华,王飞,陈柏校,李诗媛,谢小青,李成江

18.污泥好氧堆肥工艺技术经济分析马殿旗,姜楠,王涛,居玉坤,马磊

19.加强城市湿地规划建设与保护陈蓁蓁

20.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张强

21.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高怀军

22.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研究朱春玲,陈景辉,吕振纲,季广其

2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保温防火对策鲍宇清,周宁,钱选青,张昭瑞,孟扬

24.国外既有建筑改造保温系统防火措施穆昊明

25.再生燃料烧制陶粒节能环保效益仇心金

26.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现状初步分析陈涛,余倩倩,顾祥林

27.建筑热水系统设计及其太阳能利用唐燕

28.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关键施工技术王兆丰

29.PC梁短线法施工工艺何金

30.江门自然山林生态景观设计唐天芬

31.上海建筑围护结构热桥分析张文宇,范宏武

32.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崔岩松

33.控制混凝土施工裂缝史钟琪

34.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邵明炬

3.共襄绿色盛会共谋绿色发展——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京举行古春晓,肖莉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主旨演讲——行政+财政力推建筑节能

5.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现"四节一环保"——对国家大剧院应用"四节一环保"技术情况的调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调研组

6.以数据说话——科学发展建筑节能江亿,魏庆芃,杨秀

7.他山可鉴对策绿色深圳——深圳市建设局副局长胡建文美国归来一席谈董子华

8.建设科技 UTC献技绿色建筑大会古春晓

9.因地制宜应用墙体保温技术林海燕,董宏,周辉

10.外保温系统防火构造措施试验研究鲍宇清,周宁,钱选青,王文波,朱春玲,章银祥,康镪

11.隔热涂料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曹延鑫,冀志江,王静

12.半钢化真空玻璃实现高效节能唐健止,李洋,李楠

建设科技范文第2篇

《上海建设科技》(CN:31-1541/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上海建设科技》主要反映上海城乡建设科技进步,交流规划、建工建材、住宅、房地产、市政、公用、环保、环卫、园林等部门的科技信息,探讨技术发展方向和科技政策,介绍国外先进技术。

建设科技范文第3篇

《福建建设科技》(CN:35-1165/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福建建设科技》主要报导建筑科学研究论文、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安装、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以及企业管理经验。本刊还特别注重报导省内外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建筑市场动态等各类信息。

建设科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研究探索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研究出来,科技成果以文字、图片、符号以及音频、视频等方式将人类的研究成果收录、集中起来,逐渐形成了科技文献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科技文献资源占据了信息时代中最重要而又关键的地位,他是人类研究与学习的文明产物,也是支持社会进步、国家兴旺的精神力量。正因为科技文献资源的丰富与充沛,才使得我国的科学研究不断走向进步,科研成果逐渐壮大,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迈向不断支持我国经济、文化与教育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文献资源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壮大的必备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科技文献资源的概念意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逐渐融合发展,以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开发,科技文献资源也呈现出动态发展趋势,其规模之浩瀚、种类之繁多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多种多样等等都使得基本的图书资源机构无法集中收录一切文献资源,这就形成了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将整个图书管理部门的所有科技文献资源归入全社会文献资源系统,来为人们提供文献资料、知识资源的服务。

网络信息时代的科技信息服务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服务理念、方法以及领域等都更加多元化,而且覆盖到经济、教育、艺术等多重领域,服务的客户也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工作单位,而是朝着同科技相关的更广阔范围延伸,服务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文献资料的提供,而是朝着信息加工、提取与转化多重复杂服务方向发展;服务方式也不再是原始的手工搜索,而是朝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数据库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服务系统转变。总的来说,是在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二、科技文献信息的获取方法

原始文献资源以纸质呈现出来,要想查询需求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参照原始一次文献来人工查找,文献资源浩瀚如海,查询工作繁重无比,一些专家学者为了研究某一课题,通常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时间。自从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始的纸质文献资源手工查询方式受到了颠覆,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支持下,网络搜索技术加快了文献资源的查询速度,获取方法也更为简单、便利,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浩瀚信息,人们如何进行明确地区分与归类,准确地搜索自身所需的文献资源,成为了新时期人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首选本地资源。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熟知的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立足本地资源,当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可以启用馆际间的交流与共享机制,来获取信息,或者利用特殊的文献保障系统来传递原创之作,这种方法可以确保供应良好的原文保障,更加便捷有效的方法当属启用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网上电子信息查询,常见的电子信息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系统都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细致、详实、周到的服务;也可以启动Web检索工具,通过输入关键字以及检索信息的方式来获取准确的信息。

三、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任务

1.创建完备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依照省内科技发展计划,首先,要围绕科技系统文献机构共享共建展开建设工作,然后,以此为基础创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将大型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力量纳入其中,打造一个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的外部信息网络;再次,积极引进国际文献资源,达到本国文献信息与世界接轨,争取实现国内外信息资源的沟通与分享。

2.打造虚拟的“科技文献资源中心”优化技术与管理建设

创建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资源中心”,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的参建单位的最高级别领导与各个重要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宏观指导与政策决策。并下设联合办公室,并在内部设置专家技术委员会,信息资源建设与分享管理小组。在高级领导人的集中领导与统筹决策下,来不断优化当地科技文献资源质量,提高其建设水平。这一中心的具体工作为创建信息共建共享管理平台与技术平台,在各个部门的统一协调配合与集中管理下,来解决一系列信息资源管理与分享方面的问题,要积极研发相关的科学技术软件,以此来促进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提高其共建共享水平。

四、科技文献资源的建设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中的问题

首先,科技文献资源总量、质量与共享等方面的水平有待发展与完善。虽然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铺天盖地,然而真正能够堪称文献资源的信息总数却并不多,外来文献种类有限,例如:2002年我国从国际引来期刊1.64万种,却只占据当年所出版期刊的1/4。事实上,没有满足科研领域的需求。国内高质量文献明显不足,而且文献资源的遍布极为不均匀,中部地区科技文献资源缺失明显,而且文献资源之间没有实现有机共享。

其次,网络科技应用水平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程度与水平仍然有待发展,一些信息查询软件与程序有待研发,同世界发达国家“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相比,我国的科技文献资源从采集、查询再到储存与检索等方面都仍然局限于“以文本资源为主”的原始服务时期。

2.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发展与创新的方法

首先,强化宣传,转变服务理念。国家行政机构、组织与社会民众要形成新的科技文献资源功能意识以及全局观念,将文献资源视作整个人类共同财产,在维护专利权的基础上尽量传播与分享信息资源,将有限制的文献资源创造出无限的社会价值,但是要坚决杜绝文献资源的抄袭与复制现象,在有限的借鉴与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确保文献资源被高效利用。

其次,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分时期促进共建共享。实现文献资源的高效建设与分享是十分复杂的,他需要一个高级、统一的协调机制的管理,以及科学的运营方法、管理机制等的维护与监督。要积极发挥相关行政机关的宏观指导与政策决策职能,建设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来协调、组织好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实行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形成一套严谨、完善又科学的管理系统,尽可能地调动各个参与方的工作热情,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方法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再次,优化经费利用,实行人才培养与支持战略。国家相关部门要积极重视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将其列入财政预算管理范围内,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战略。同时也要科学地调整资金利用结构,本着文献资源费用同数字化共享费用并重,文献资源建设费用与管理费用并重的原则,探究出一套资金分配最为合理、资金利用率最高、资金效能发挥最大的经费使用方法与利用结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他们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并掌握了高端的现代技能。在科技不断进步,科技文献资源浩瀚的现代社会,将科技设备与文献资源有机联系起来的重任必将落在了人才的身上,所以,要从现代信息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积极加强科技信息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大力度,利用各种方式来打造一支精通文献资源优化、数据库维护、信息查询软件研发以及网络咨询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并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与创造的良好学习与生活空间,积极支持他们的发展与进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最后,完善技术支持,加强文献资源的共建水平。科技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套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例如:高端的数字化信息生成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只有在这些技术的有效支持下,才能真正确保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共建。每一个科技文献资源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与长久进步,就要不断地更新、发展与完善自身的信息资源,本着创新研究的原则来争取科研项目,通过动态跟踪来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时下研究的热点信息,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提高咨询服务水平,不仅要拥有传统的文献资源提供服务,还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知识信息进行开发、组织与加工,并利用智能检索与自动推送等技术来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与分享,提高信息咨询质量,完善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对象,扩充服务领域,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提供支持性力量。

五、总结

科技文献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一个民族进步必须得精神文化资源,国家相关部门、组织机构以及社会民众必须意识到文献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及文献资源建设的积极意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创新性的文献资源,善于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积极打造一个良好文化生活环境,积极支持我国的科技发展,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袁海波,孟连生.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J].情报学报,2002(1).

[2]李昭淳,莫少强.创新观念,真抓实干,全面实施广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J].云南图书馆,2004(1).

[3]张道义,金业阳.广东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3(6).

[4]范伟平.江苏省科技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研究[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2).

[5]周延华.广东地区外文期刊现状与网络环境下的采购发展方向[J].图书馆论坛,2004(1).

[6]曾燕.浅谈我省科研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J].广东科技,2004(2).

[7]杨华.共知,共建,共享,实现地区性文献资源保障[J].图书馆论坛,2004(4).

建设科技范文第5篇

《天津建设科技》(CN:12-1272/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天津建设科技》始终坚持为建设科技事业服务的方针,坚持为建设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科技人员服务的宗旨,紧密围绕国内外建设领域的政策法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宣传和报道,突出宣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及新专利等。

建设科技范文第6篇

2.不连续下弦异形屋架制作安装技术沈乃煊,王明明,李忠雨,曹爽秋,郝宝林

3.建筑工程测量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李平旺,LIPing-wang

4.钢筋混凝土梁伤筋后承载能力的分析白锡庆,BAIXi-qing

5.大型非标准幅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精准吊放入槽技术张志威,李芒原

6.空中钢连廊整体吊装滑移施工技术天津建设科技 高象轩,GAOXiang-xuan

7.SMW工法桩在工程中的应用张军,ZHANGJun

8.木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赵克俭,ZHAOKe-jian

9.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王忠河,WANGZhong-he

10.信息动态

11.钢纤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王志毅,刘荣祥

12.天津市和畅园小区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控制石博,王晨

13.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建议石文铮,于冉冉,邹南昌

14.中新天津生态城可再生能源利用综述王婷,李雪松

15.下穿铁路框构桥顶进工程中有关线路加固问题的探讨郑伟,司军平

16.快速路隧道工程下穿既有运营桥梁施工技术王国利,李庆华

17.转体桥转体系统安装技术白石磊,BAIShi-lei

18.南仓编组站斜拉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齐怀展,吴立勇,何立忠

19.桥梁板式橡胶支座安装存在的问题和防治措施周浩,杜延廷,周卫峰

20.土工合成材料在市政管道工程中的应用高艳,浮霄菊,史志利

21.土壤固化剂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廉桂兴,LIANGui-xing

22.二灰稳定碎石振动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缪宏源,张亚鹏

23.非开挖技术在排水管道施工中的应用滕会来,常臻

24.智能交通收费系统的发展王伟,WANGWei

25.薄壁结构混凝土抗裂技术研究与应用刘卓,LIUZhuo

26.臭氧预氧化效果试验研究刘愚,李诚

27.自动化控制系统在集中供热中的应用王晋英,于佳

1.《建设工程消防验收评定规程》解读苏琳,SULin

2.天津地热供暖调峰系统优化研究曹凤兰,郑晓菲,张珂

3.建科短讯

4.天津君隆大厦能效测评标识刘静,王婷,白玉

5.预应力张拉设备标定新技术的研究李欣,LIXin

6.无线测温仪系统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王东,陈玉德,于泽涛

7.工字钢水泥土搅拦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李建军,孙伟,石军,秦阳

8.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渗漏处理王岩峰,白焱飞,王铁

9.现浇混凝土灌注桩的桩侧后注浆施工技术张海乔,ZHANGHai-qiao

10.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应用的研究韩振勇,汤洪雁,王秀艳

11.天津滨海新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发展综述白子建,张勇,冯炜

12.升流式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李晓娟,林文波,李玉庆,刘月琴

13.天津建设科技 Z型沥青再生剂的开发研制姚家鑫,韩毅,窦守章

14.天津城市立交桥悬挂绿化技术刍议黄才,康树珍

15.UGD-3110水泥基钢筋阻锈剂在地道维修工程中的应用王磊,WANGLei

16.连续曲线钢-混凝土结合梁施工技术付向东,王萍

17.自动污水提升技术在天津地铁工程中的应用谢海平,杨智华,王建新

18.大型疏浚吹填工程对堤埝稳定性影响的分析阚卫明,张冠群,刘祥玉

19.预制混凝土箱梁的架设施工罗军,马辰翔,赵明好

1.建筑节能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分隔采暖与非采暖空间隔墙或楼板"保温材料的选用王殿池,WANGDian-chi

2.建科短讯

3.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综述杜军,DU-jun

4.玻璃幕墙类公共建筑的节能做法分析王小莉,康健

5.旧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案例赵美娟,ZHAOMoi-juan

6.天津市供热计量收费试点项目的运行情况及问题探讨张晓莉,孙艳,田雨辰

7.建设新家园宜居生态建筑的探讨丁文琦,DINGWen-qi

8.四新技术在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中的应用李巍,LI-Wei

9.钠基膨润土在防水工程中的应用武兰生,王立军

10."澳克"刚性防水砂浆在防水工程中的应用芦建滨,张秋菊,马伯良

11."巨无霸"钢梁吊装成功李明泽,LIMing-ze

12.天津滨海新区淤泥土质基坑支护与开挖方法张春,杨建国,王振群

13.挤扩灌注桩技术的应用张海乔,ZHANGHai-qiao

14.香港建筑工程机电管线综合工作模式的借鉴只云波,ZHIYun-bo

15.膨润土防水毯在防渗工程中的应用聂松林,侯方胜

16.京津城际铁路彰显科技魅力郭新建,GUOXin-jian

17.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思与建设李国民,黄宪文,马德良

18.滨海新区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调查与建议夏宝驹,朱建国,闻宝联

19.天津市城市人行道设计、施工与管养技术探讨赵凤华,袁长生,王晓华

20.国泰桥的设计与施工金正桥,汤士全,张来柱

21.箱形薄壁梁剪力滞研究王士达,胡赟,李鸿琦

22.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重点控制环节陈学爽,刘贞

23.浅埋暗挖法竖井及横通道新工艺实践张宝联,张旭,闫向伟

24.土壤固化剂在滨海新区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赵瑜,刘学良

25.中小型锅炉水膜(浴)除尘器的脱硫改造技术庞海龙,徐雪平,刘锡三

1.天津临港工业区在日新月异中前进杨伟敬,YANGWei-jing

2.建科短讯

3.天津市近期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

4.新《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天津建设科技 解读王殿池,WANGDian-chi

5.《天津市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程》编制说明王俊茹,李金华

6.《天津市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修编说明胥爱华,张大煦

7.解读《天津市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检测技术规程》汪慧,张立亚,马桐年

8.建筑节能相关术语

9.CL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施工技术渠运国,杨修茂,单玉坤HttP://

10.科技提升品质——泰达金融广场VAV空调改造宁媛,NINGYuan

11.双膜法处理二级出水回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研究莫春微,许云香,陈鑫

12.天津市建委确定2007年20项绿色、节能试点建设项目

13.《天津市绿色建筑试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出台

14.劲性钢结构塔吊基础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赵旭光,张自山,李学志

15.连拱隧道施工工艺研究与应用高春雷,胡毅,梁飞

16.快速创建职业教育类试题库的技术与方法董锴,张文沂

17.用边角网和结点导线网代替传统桥梁控制网的探讨赵兴,张跃进,李亚光,郭晓华

18.轻型木结构住宅的性能研究孙红亮,SUNHong-liang

19.护栏式散热器的研发与应用胡建彪,周柏森,崔金普

20.赤峰桥、李公楼桥空中将对接鲁文平,LUWen-ping

21.天津解放桥的修复与加固张振学,张显杰,王成金,陈惟珍

22.开启式钢桥桥面铺装形式的选择张显杰,张振学,王成金,陈惟珍

23.残疾人电梯在天津地铁1号线工程中的应用顾金虎,GUWen-hu

24.冷融法提高污水厂污泥脱水性能研究王金方,费学宁,杜国银,刘晓平

25.冷冻法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杜国银,费学宁,刘晓平,王金方

26.天津开发区新交通轻轨施工技术李鸿钧,LIHong-jun

27.加强学术团体合作共话都市交通发展——天津代表团参加第十四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情况李祚达,LIZuo-da

1.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建设系统科技创新李全喜,LIQuan-xi

2.建设部近期的部分标准

3.天津市近期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

4.解读--《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王殿池,WANGDian-chi

5.建科短讯

6.天津城建:"十一五"期间推进建筑节能和资源节约10项重点工程

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必由之路张建琴,杜家林

8.建筑节能应"节流""开源"并举高辉,刘辉

9.打造天津市绿色建筑基地霍俊青,HUOJun-qing

10.海河仿古建筑工程质量获奖的启示朱建华,穆凤麟,张洪涛

11.泰达市民文化广场的设计创新王振刚,武蓝生

12.海河开发改造创新开启诸多历史首创崔莉莉,CUlLi-li

13.天津建设科技 帝枇建筑模网构筑精品康居王秉刚,WANGBing-gang

14.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消防安全对策张光杰,ZHANGGuang-jie

15.单塔偏置建筑结构受力分析刘峨,凌光荣

16.天津软土地区补偿基础原理在设备基础设计中的应用肖志毅,罗兆辉,张连云,周海涛

17.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规划建筑设计王士淳,WANGShi-chun

18.天津地铁建设全面驶入快车道刘紫嫣,LIUZi-yan

19.海河综合开发桥梁建设综述韩振勇,张振学,井润胜,张显杰,汤洪雁,崔志刚

20.发展燃气空调是优化城市能源供应的关键鲍秀伟,BAOXiu-wei

建设科技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现代农业;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19—1

农业科技档案是国家的宝贵知识财富,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宝贵价值。为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目的,需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建好高质量的档案,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发挥其知识和技术作用,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要不断完善、积累农技资料档案,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优势,积极组织并参与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入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重大有害生物防灾减灾等重大行动。集成推广优质高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重大农业技术,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咨询与指导服务,起到“档案”作为信息资源、财富资源,发挥全国农技推广的“国家队”和“龙头”作用,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石。把档案建设纳入各单位全年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列入中心主任办公会议议事日程。为加强专兼职档案人员的自身建设,需要投入必要经费用于档案员的学习与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档案知识专题讲座;并派人出去参加国家档案局、农业部举办的档案知识培训班。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抓档案工作,亲自部署预立卷及归档工作,并经常到各个业务处室,主动过问归档情况,到档案室抽查归档案卷质量,认真听取档案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每年的年终总结必须总结当年档案工作的经验与不足,为下一年的档案建设提出计划目标,并附有落实措施。要求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档案是信息、是资源、是财富,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并提出档案具有“记载历史、启迪后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作用,指出档案的管理水平是“反映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体现领导管理的能力和人员素质的高低”的试金石。

2 打造优秀档案员队伍

通过讲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在档案管理上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档案连着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教育活动。在加强《档案法》宣传教育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各农业单位的办公室作为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带头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管理知识,虚心吸取其他单位经验,全力支持、配合专职档案员抓好档案工作,很好的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档案不但是农业生产、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而且是现代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载体和技术储备。

面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业各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进一步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一是配合办公自动化,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在现有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研制开发和利用适合中心档案管理的应用系统,做到方便查询、网络检索、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加强照片、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积极探索应用光盘储存、缩微技术等管理手段。三是进一步改善档案管理设施,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保证相关经费的支持,逐步做到档案管理制度化、案卷质量的规范化、案卷装订的标准化。四是强化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切实为农技推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榕,严巧玲,詹存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2] 连华.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3] 陈娴,李咏梅,唐冰璇,孔利华.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将仁.农业科技档案要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服务[J].四川档案,1984年01期.

[5] 汪子禽.浅谈农业科技档案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问题[J].四川档案,1984年01期.

[6] 林莺,何明忠.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模式与措施[J].福建果树,1997年02期.

[7] 黄钺.农业科技档案的效益特点及作用[J].湖北农机化,1998年01期.

[8] 李茉莉.浅谈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与管理[J].农业经济,1997年08期.

建设科技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信息管理;数字化建设

0引言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档案存储形式多种多样,对于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文件材料,除由原来的以纸质形式保存资料外,现在还增加了现代存储介质、网络等高新技术存储资源形式,进而还可利用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整合相应的存储平台等。所以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形式也必须适应形势,紧跟变化,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江西省科技厅保存的科技档案是科技厅指导下的各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真实记载,是我省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科研水平的高低。而这些科技档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必将成为我厅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在分析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探讨相关措施。

1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档案管理意识相对较差

从科技档案成档的各阶段管理人员情况分析,有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三种,目前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意识相对较差,他们所保管的档案内容很少,基本上都是立项与验收内容,有的只有立项内容,而与项目之初的记录,或是与研究有关的很多重要数据,几乎都没有上交备案,很多完成单位也并没有相关保存记录。而就立项与验收的档案,之前也都是存放在各个处室,档案分散,不便于管理和查阅。就现状而言,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的管理不够,管理意识较差,其保管的档案查询难,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科技档案的资源缺乏,无法发挥档案的作用,更谈不上资源共享。

1.2缺乏自身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科技档案管理来说,健全制度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科技档案具有自身的特点,档案内容的专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需要制定制度来管理。目前我们的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特别是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这对于档案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加大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也难以有效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从长远角度分析,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要重视并执行制度管理。

2江西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要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就必须要运用现代数据化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资料信息收集、接收与分类、信息录入及扫描、信息存储管理、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传递以及信息的统计分析等环节进行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

2.1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科技档案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和存储方式,存储着科研人员在从事科技研究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科技信息及载体;而科技是发展的、连续不断的活动,需要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科技档案能够促进科技进步,所以科技档案来源科研及其生产活动,又服务于科研。科技档案能够被有效利用,离不开良好的科技档案管理,因此,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使科技档案管理更现代化,对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2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要想优化档案管理及更便捷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就必须建设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纸质的科技档案经过反复查阅后,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坏,如果档案管理不到位,借阅者又没有遵守档案查询制度,则会导致档案损坏或丢失等情况,这样极大的困扰着档案的管理。而运用数字化设备、安全管理、系统管理软件等现代化技术,能够很好的保证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从而提高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科技档案信息化使得信息的利用更有时效性。在人工查询档案的模式中,会产生大量互不相连且不完整的信息,而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可直接集成为大型数据库,或按需转入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就可对信息二次加工,科技信息得以深度挖掘利用,使得科技档案信息更具有时效性。

2.3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科技档案是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有利于科研人员掌握信息,准确把握目前科研的进展,从而指导科研活动、解决问题,可以避免科研和生产发生低水平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科技档案信息化最终目的在于利用档案信息,所以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之后便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有利于提高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江西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2014年启动的《江西省电子科技档案管理系统》项目,目前已完成调研、立项以及组织实施工作。江西省科技厅引进了清华紫光的档案管理系统,按照单位档案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对管理系统进行了更新与改进,力求建立一个覆盖全厅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实现了系统内集中统一的档案业务,使得各处室档案业务规范、数据格式统一、信息展示统一,系统内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安全存储和共享利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最大限度的自动化、档案信息访问权限得到安全控制、档案利用方式更加方便简单。该系统建设的具体步骤如下:

3.1制定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

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档案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要,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且不能做到有规可依,所以必须重视科技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是制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江西省科技厅目前制定了关于科技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制度、移交档案制度、档案管理、借阅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及档案到期销毁制度等;并根据具体情况拟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按相关规定设定期限,制定好档案归档及防火防盗等各种相关要求。其次是制定好科技档案信息化标准。信息化资源归档、使用都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定规范,从而达到科技档案的完整化、规范化,检索利用便捷化的目标。目前,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档案管理规范、业务规范以及技术规范。

3.2做好科技档案的信息收集整理应采取各种策略

做好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以提升档案的完整度。为了做好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首先,提高对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视度,领导和档案管理部门都要有正确认识,深刻认识到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宣传,厅领导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的管理,专门向科技厅各处室发文,要求各处室的科技档案归拢统一管理。其次,加大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的宣传力度,不能只是停留在基本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要到技术部门及管理科技的部门宣传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向科技人员传授如何保留档案、存储哪些档案等知识,使科技人员建立档案意识,在科技人员的配合下,科技档案收集就更具完整性。第三,在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就要提前介入。目前的科技档案收集整理是在科研生产活动结束后才将相关的科技资料交给科技厅各处室进行暂时归档,然后再移交到档案部门。但是,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与生产部门合作共同制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的范围,积极参与科技产品的生产、鉴定成果、成果验收等重要环节,全程控制科技档案,就能确保科技资料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3.3档案信息化建设

目前,江西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基础设施、档案资源、应用系统、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即科技档案信息化系统设备,包括档案书库、计算机、扫描仪、存储设备以及网络等,目前所有基本设备已到位,可以保证科技厅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行。

(2)档案资源建设。其是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将纸质的科技档案数字化、将电子文件收录。档案资源需要日积月累,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了文书档案、科技成果档案等一期档案数字化加工。

(3)应用系统建设。主要是对管理和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建设,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的建设。利用该管理系统,可以进行档案网络化查询、检索及档案内容的浏览,使档案管理员能够进行现代档案管理,并通过网络实现各业务流程的集成和信息资源共享,将体现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目前系统已通过初步测试,并进行了档案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即档案数字化前档案鉴定把关、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各单位数字化档案移交的安全管理以用及档案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建立了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数据库日常维护与备份管理制度、数据库加密、存取控制、备份恢复与数据库审计日志等。

(4)标准规范建设。即制订实施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各部门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可实现所有部门的信息相互有机衔接和科技档案信息的相互共享。规范的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标识、归档、查询以及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出档案标准和规范,并且用规范来指导档案系统的建设与实施。(5)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十分关键的。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需要档案专业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而且更加需要既懂档案管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同时还对科技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4.1提高科研人员保存档案的意识

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才能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并按照档案归档制度来要求,使在科研人员手中的档案及时归档。这就要求档案的上级管理部门及档案管理员积极宣传教育,并制定档案相关制度,加强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

4.2加强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

利用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以此来满足科技人员对科技档案信息的需求,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也可以对档案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或开展科技档案的编研、专题项目等工作,拓宽科技档案信息服务领域。还可以根据科技人员的特殊需求,主动的提供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或利用本管理系统做个性化服务,为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

4.3加强安全保密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实现档案资源检索的便捷化、公开化,使档案资源得到最大利用率,是我们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实现这种科技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并不是让档案资源可以任意公开和调用,还必须要做好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江西省科技厅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档案的安保方面作了重点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改进:第一,加强科技档案队伍建设。科学制定档案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各单位兼职档案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树立责任意识。第二,加强科技档案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档案管理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协商,制订出科学统一的标准,对质量、规格、工作程序等严格规范。第三,规范科技档案管理程序和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档案收集、立卷整理和移交归档、科学编目分类保管、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和科技档案的鉴定与销毁等规范程序。建立档案借阅利用制度、科技档案信息备份管理制度和加强网络管理、科学制定档案接收、整理、修改、补充、鉴定、销毁、统计制度。

4.4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

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长期的工作。不断加强档案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1)岗位培训。加强现职档案人员的信息化知识专门培训工作,重点突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科技档案信息化需求等知识的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管理技术信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才能适应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

(2)专项培训。通过改善知识结构,弥补管理人员专业上的不足,让档案管理人员掌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业务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积极追踪当前关于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科技信息,启发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增加竞争力。

(3)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工作交流,大力推广学习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积极引进人才,并提供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努力打造一个适于档案人才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5结束语

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可以促使科技信息进行最大范围的整合与共享,在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规范、保证信息安全性的基础上,使档案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从而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作为管理科技档案的人员,一定要有创新进取意识,把建设科技档案信息化,实现科技档案数字化、网络化,提升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使科技档案达到最大利用价值,当成自已应有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杜优颖.促进科研档案利用助力农业科研服务民生[J].交流园地,2016,(13):121-122.

[2]杨丽敏.浅谈科技档案实体管理与现代化档案信息技术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181-182.

[3]齐钅如.浅谈如何做好科技档案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5(15):44-45.

[4]萧岸通.浅谈信息化发展时期的科技档案管理[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06):490.

[5]苏晓云.创新科技档案服务模式的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6,(04):36-37.

[6]陈妤,吴磊琦.浙江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档案,2011,(03):18-20.

[7]张大伟.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J].北方交通,2015,(12):127-129.

[8]陆梦漪.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J].上海档案,2014,(08):26-27.

[9]周丰荣.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商,2015,(23):236.

[10]周妍.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作用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4,(01):39-40.

[11]李宏,宇李佳.论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兰台内外,2015,(02):51.

[12]朱志勇.浅析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卷宗,2014,(06):18-19

建设科技范文第9篇

1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1.1统一制度,建设规范标准体系。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形势下,2014年12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2016年8月,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整合优化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级科技报告制度。2015年12月,《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2016年4月,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中提出要求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目前,国家已颁布《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编号规则》《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和《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1]。参照科技报告相关国家标准,根据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研究设计了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项目、省科技厅农村处项目科技报告编写规范,并编写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撰写模板和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图。这些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安徽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科技报告的收集、收藏、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开展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了本部门科研管理范畴,在项目合同或任务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须呈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市级科技项目纳入省科技报告建设体系。各项目承担(主持)单位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机制,按要求呈交科技报告[2]。1.3构建流程化的工作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系统包括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科技报告审核系统(图1),主要是由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将项目信息导入科技报告数据管理平台生成授权码,项目承担人通过授权码登录呈交系统提交科技报告,工作人员将呈交系统中的科技报告导入审核系统,并组织全国范围内具备科技报告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核改写。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最终审核后在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并提交给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中心[3]。流程化工作系统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1.4建立互联互通的系统,确保科技报告充分共享。为了开展科技报告服务,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建立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将收集到的科技报告经过改写审核后在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进行,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系统采用实名注册机制和身份认证机制,实施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方案,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权限,提供分级、分层次的服务,实现科技报告资源的安全管理和充分共享[4]。面向社会公众,主要提供科技报告检索、信息导航等服务;面向科研人员,主要提供科技报告的全文浏览、原文传递服务;面向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决策人员,提供科技报告统计分析、行业、领域深度分析、主题挖掘等深层次的决策支持服务[5]。与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用户对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检索,从而提升了科技报告的利用率。1.5多环节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科技报告质量。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启动之初就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报告的质量。第一,人才储备。自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就指派专门人员全程参与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培训、国家科技报告审核改写、国家科技制度建设研讨等相关工作,并陆续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培训。第二,试点领域选择。经过调研与论证,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选择在科研人员素质较高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攻关项目中开展,确保了科技报告撰写的水平。第三,针对性培训。在科技报告提交之前,工作人员专门针对具体项目类型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科技报告撰写培训。第四,审改人员。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从首批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并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学员中聘请审核改写人员,从而确保了安徽省科技报告的质量。

2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欠缺,尚未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文件。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报告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省科技厅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尽管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联合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但仍缺少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尚未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2.2工作脱节,科技报告工作未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中去[6],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添加科技报告呈交这一环节。未在规定节点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为此,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并于2016年4月出台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在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但是,在项目任务书签订时并未对提交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以及内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目前正值安徽省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现有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面临调整或重建。而安徽省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审核系统都是独立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还无法嵌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科技报告工作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仍是处于脱节状态,从而造成科技报告收缴工作占用时间较大,效率较低。2.3激励不足,科技报告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已上线运行,但科技报告证书发放、科技报告作者阅点奖励以及科技报告原文传递等系统功能尚未完善。这样就造成对已提交的科技报告利用不够,科研工作者撰写科技报告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保证科技报告的质量。同时,科技报告及其所涉及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未形成产权标识,未与论文、专著、科技成果同等对待,尚未形成一种新型的著作权形式。没有与科技报告作者的个人奖励、技术职务晋升、申请科技奖励等工作建立关联,影响了他们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2.4职责不明,科技报告工作未形成体系。尽管目前建立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范围内科技报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务,但是缺少省级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科技报告工作仅在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尚未延伸至省属其他部门,且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也是部分工作人员兼职,还没有设立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技报告的收集、审核等工作。

3对策与建议

安徽省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既涉及管理层面上的组织架构、政策制度等问题,又涉及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组织运行、部门协调等问题[7]。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拥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必要的经费投入,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建立工作机制。为尽快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3.1统筹规划,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政策。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层面上涉及政策、机制、制度等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涉及科技报告的标准规范、操作运行、部门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问题[8]。因此,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制定并颁布科技报告管理法规,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为了避免科技报告的部门垄断、封闭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需在省级层面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案》以及《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强化呈交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和科技报告资源的集成整合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确保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呈交、统一收藏、充分共享。3.2落实制度,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嵌入科技报告呈交环节(图2)。因此,要落实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考核、结题验收等工作环节中;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签订任务书的同时规定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9]。推进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将科技报告呈交工作嵌入到省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中,严格执行管理流程,对于未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要求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不予进行下一环节的考核和验收工作,从而确保科技报告的撰写质量和提交效率。3.3完善功能,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目前,在进行科技产出统计、成果奖励、职称考核时,多数部门并未将科技报告计算在内,提交科技报告与否、质量如何等对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声誉和竞争力没有影响,严重影响科研人员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要推进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证书发放、阅点奖励和全文传递等制度,对在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科技报告的撰写者颁发科技报告收录证书,并将科技报告收录证书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将科技报告引入技术职务晋升、申报科技奖励等工作中[10]。利用科技报告共享系统的统计功能,对已公开科技报告的检索、浏览和下载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上报相关科技主管部门,作为评价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将科技报告作为科技人员的重要科研产出,科技报告工作质量作为评价科研机构工作绩效和科研人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1]。3.4明确分工,构建科技报告工作体系。科技报告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关键性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工作机制,依托现有科技管理体系和信息机构建立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具体实施。省属其他部门/地市也应根据自身需要设立科技报告工作责任主体,负责本部门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与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对接,建立科技报告提交渠道;科研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单位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并承担科技报告审查工作[12]。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组织管理构架,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体系,确保全省产生的科技报告统一收藏、统一共享服务。

4结语

本文对2014—2016年安徽省科技报告进行了梳理,论述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连续性工作,涉及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类别,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建立工作机制。尽快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同时,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应进一步做好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以及科技报告与科技论文、专利、专著等科研成果的知识链接工作,探讨科技报告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为安徽省科技计划和项目绩效评价、科技决策、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

建设科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新农村建设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

一、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来实现,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用科学技术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才能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总体看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对农业推广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较少,主要靠口头传播,造成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加强农民科学意识显得迫切而必要。

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要重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使农民有接受并使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提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整个农村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使之成为科学技术的使用者、转化者。再次,要加强农民科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使科学技术成为新型农民永远的精神食粮。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民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观念,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起敢打敢拼的创业精神,鼓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科技是“新农村”发展的依托

现代农业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提高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硬件建设只是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比如,从农业种植上来说,鼓励种植新技术的运用、新品种的推广和新的农业机械的引进等,让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多,比如城镇化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等,其中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而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科技兴农”作为首要任务。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资金大多是由政府提供的,而且在较长时期内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的倾向,这是导致农村科技资源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除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国家把大多数农业科技资源的供给责任都交给了地方政府,造成科技资源利用渠道不畅。与此同时,农村科技市场发育不够,导致很多农业科技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和保护体系不够健全,反映科技成果价值的价格体系尚未确立,造成许多农业技术成果被束之高阁。还有农业技术市场交易不顺畅,农民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造成农业技术市场交易量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在基本建设投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这三个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中,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任务。

农业科技创新要根据农村的需要。首先,农业科技成果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到具体地方,农民能看到直观的变化、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才能积极接受。其次,研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业受气候、土壤和纬度的影响比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要能兼顾到各地的差异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成果要适合农村的特点。由于目前农业主要是散户经营,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要做到投资小、见效快和易转化,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需要的资金大了,农民没办法引进,长期又得不到效益,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很难在农村推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才能极大地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是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还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目前农业科技的创新具备相关的政策基础和国家的资金支持,这解决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但创新的关键仍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这就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这就对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装备、资源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人力资本开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也成为必然。近年来,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当前,尤其要加强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效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目前,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制就必须对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体系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合理设置和健全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综合设置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次,要科学核定编制,健全队伍,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切实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再次,要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要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的持续发展还是要建立在人与环境和谐的基础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力和节能的现代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使农业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向高、精、尖的方向迈进。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农田污染主要来自于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的污染,这些污染不仅影响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虽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很大,但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此外,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高产田比重小,中、低产田比重大。近年来,各项建设的发展又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此,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土地资源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后者,目前面积仍在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局面,而草原生态退化面积大、程度严重。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干涸,旱灾、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已经绝迹,物种锐减,野生种源大量流失,外来物种危害加剧。

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水的采补严重失调,水质污染状况日益严重。而且受季风影响,水旱灾害严重,草原退化、沙漠化的面积扩展。由于污染和水土流失,每年全国流失的土壤超过50亿吨,非沙漠地区出现的沙漠化使土地资源进一步流失。还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和耕作,使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造成土壤贫瘠、污染加重。过度采伐、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导致森林的消耗量大于生产量,森林资源不断消耗,从根本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关注目前的经济发展,也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发展。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61%的生活用能仍靠传统生物资源。为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目前,发展农村社区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推进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农村环境的控制。通过推进节水、节地、节能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的利用,鼓励农村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同时,还要加强村镇优化布局与区域规划,提升村镇动态监测与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加强农村建筑与住宅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素质的培养,合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资源的合理配置都需要通过各个方面艰苦的努力。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只能走更多弯路。

【参考文献】

[1]陈百明: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执业医师教育范文 下一篇:贸易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