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4 11:55:27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 GB/T 19001 质量 质量管理 质量审核 质量效益

1 前言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含商业,制造及服务),根据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国际、国内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审核、认可及发证。取得质量体系认证后,质量管理部门除根据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维护,保证运行外,如何在工作中体现质量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如何体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对企业质量保障作用及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使企业领导人乐于根据质量管理工作成绩给予更多的投入,成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任务。

2 企业按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共同点

各个企业,根据各自的生产实际,按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虽各具特色,但应具备下列共同点:

2.1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符合性

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依据ISO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

2.2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惟一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因此,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

2.3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质量管理体系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体系内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及资源各个要素通过质量体系文件形成合力,避免相互间的负面制约。

2.4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全面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

2.5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预防性

质量管理体系应能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质量问题发生的能力。

2.6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动态性

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要支持质量职能部门(含车间)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

3 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遇到的难点

3.1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体系运行,未带来产品质量的明显提高或改进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企业领导常常向质量管理部门提出,为何质量体系认证后,未看到产品质量的明显提高或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认证,仅仅是对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按通用原则进行规范和文件化管理,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是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但产品质量的提高或改进,必须建立在企业内部产品实现全过程各个环节提高的基础上,质量体系运行只能促进这种质量提高的速度及改进方向,但不能对产品质量参数和技术水平提高起决定性作用。

3.2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益无统一的量化和衡量指标

目前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仅仅以达到质量目标的统计及考核来衡量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未建立各个质量指标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动态变化关系模型或程序,如从顾客的满意率变化来分析出年度的经济效益变化了多少百分点,或从考核产品送检合格率的提高来分析合格率提高后减少原材料库存及损耗所带来的又一经济效益。运行体系所收获的效益不细化分析就会让很多管理者看不到贯彻运行质量体系运行的实际效果,从而片面得到质量体系运行与企业生产活动关系不紧密,仅有投入无效益的印象,无法对支持质量体系运行提供量化依据,无法建立质量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确立质量体系运行的必要性。

3.3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记录和数据不能应用于产品生产质量预防

质量记录是用来说明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规定要求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质量记录可以用于分析确定质量趋势和纠正措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运行和管理的关键通过记录和数据的分析,发现产品质量的异常波动及原因,通过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预防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除有了问题实施纠正,更是自觉的、不断的通过持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产生的记录和数据不断的寻求改进的机会,并通过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来实现改进。

4 GB/T-19001质量体系认证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任务

(1)利用质量体系每年的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内审的环节,维护保持质量体系的运行,并进行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按质量体系审核要求,每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部门内审,工厂管理评审及外部审核,质量管理人员需有意识的通过这些质量活动,维持质量体系运行,并进行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通过审核活动,做到:发现质量体系运行的不符合,保持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在审核活动中,培养,培训公司班组车间的质量体系管理运行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质量体系运行建立坚实的基础。通过审核活动,使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相关部门,由被动完成质量体系要求变为自觉主动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指导日常工作。通过审核,发现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方向。

(2)将内审、管理评审活动与公司年终总结等活动结合,将部门质量指标作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审核效果。

(3)针对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及时有效数据分析,发现不合格品产生及生产控制的偏移状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及预防措施,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预防功能。

(4)建立企业质量效益模型,将公司整个产品实现过程中各环节质量指标纳入模型中,用金钱损耗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不合格品,返工返检活动中产生的材料浪费、人力投入及能源消耗记录,分析,得出质量不良的资金损失,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效益做出量化。

5 结语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2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全世界各行各业通用的科学管理模式,它是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2000年版)构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结果控制,由国家认证认可、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质量认证机构,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检查评价,确认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以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会计是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它是根据一定的加工标准(会计准则),对原材料(会计原始凭证)加工制造(确认、记录、计量),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财政、税务、证券监管、银行、投资者等部门和个人)的产品(会计信息数据)。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会计质量管理,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监督,避免会计风险,提升会计质量,增强会计的社会满意度。

一、全面诊断会计工作现状,识别并明确构建会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现有会计模式、组织机构、职能分配、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过程管理、监视测量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价,找出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的原因,识别并确定对现有会计工作进行调整的内容和要求。

(一)我国会计质量管理沿袭传统的内部监控方式,会计质量往往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联者难以对会计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控。虽然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不断加大会计监控力度,严肃查处会计违法违纪事件,致力于提高会计质量,但仍然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秩序混乱,会计监控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达不到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目标,这就使得改进会计质量管理方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二)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机构大都是健全的,会计岗位设置和职能分工也是清晰的,配备有与会计工作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会计人员,具有较为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规章制度,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这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会计资源基础。但是,以上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需要做出适当的充实和调整。

(三)我国企事业会计机构稽核审查、审计机构审计检查,财政部门会计质量检查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评价,这些实际上相当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这些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审核检查基础。但是,由于审核认证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认证结果经常遭到质疑,社会可信度不高,需要做出适当的充实和完善。

(四)我国企事业单位已经广泛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熟悉并能较好地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象华夏银行总行及其所属各分行的会计部门、安徽省东至县会计结算中心等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社会认证基础。

二、推行会计系统管理,强化会计质量策划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会计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管理。

会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合理组建会计质量机构,制定会计质量目标,划分质量职责和权限,充实会计质量体系文件,将会计质量管理与会计日常工作紧密融合,避免相互脱离的“两张皮”现象。

(一)合理组建会计质量机构,划分会计质量管理责任。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总会计师为管理者代表,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评审和改进;在总会计师领导下,组建会计质量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会计质量方针和目标、分配质量职责和权限、提供人财物资源、确定考核指标及评价办法,组建会计质量工作小组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建设、实施和维护,组建会计质量审核小组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检查评议。

(二)制定会计质量目标和指标以作为企事业会计工作的方针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在制定会计质量目标时,应当以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用可量化的指标体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等方面的要求,使会计质量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并能体现持续改进会计工作、满足顾客需求的精神。

(三)划分会计质量职责和权限,层层分解会计质量目标。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全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增强全员参与实现会计质量目标的能力;配置适当的设施、设备和适量的会计人员,提供会计质量目标的保障条件;合理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和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接口和沟通方式;明确分解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做到事事有要求,人人有目标,共同致力于提升会计质量。

(四)清理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识别确认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充实和完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最高管理者或者管理者代表签署,作为会计控制准则。这些文件包括下列4层架构:

第1层:质量管理手册――描述会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方针、目标、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工作要求等。

第2层:程序文件――描述会计活动内容及方法,包括筹资、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材料、投资、担保、工程项目、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控制程序。

第3层:作业指导书――描述会计活动流程及方法,包括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业务处理流程。

第4层:记录――会计过程及其结果需要保留记录,统一设计记录表格,由操作人员做好记录,做到谁做事谁记录,以作为会计质量控制、监测和评价依据。

三、推行会计过程管理,强化会计质量控制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会计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会计过程包括确认、记录、计算、报告及其他相关联的各项活动,通过会计过程管理(包括会计过程控制、会计产品控制、会计岗位控制和会计风险控制),确保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符合性。

(一)会计过程控制就是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对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业务有效控制;对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处理过程重点控制,严格约束涉及会计业务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识别和杜绝各种舞弊现象,抑制和打击各种造假行为,确保会计过程的符合性。

(二)会计产品控制就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企事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不做假账,不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会计岗位控制就是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操作规范、工作程序、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确保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四)会计风险控制就是正确识别和界定会计过程中的风险,制定与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防范措施,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各级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和权限,使会计风险在可预见和可控制的范围内,确保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安全性。

四、推行会计目标管理,强化会计质量监测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会计活动进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注重确立会计目标,更重要的是会计目标的监视和测量,包括过程监测、产品监测、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认证审核,以证实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性。

(一)过程和产品监测就是由会计质量工作小组,根据会计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的会计质量目标、质量体系文件、操作规程以及各种要求,观测每一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的符合性。

(二)内部审核就是由会计质量审核小组,对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进行检查评议,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的有效性。

(三)管理评审就是由最高管理层,对会计质量管理方针、目标、资源及管理措施、方法等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体系的适宜性。

(四)认证审核就是由国家认证认可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质量认证机构,对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进行检查评议,确认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水平,从而提升会计质量的社会认可度。

五、推行会计绩效管理,强化会计质量改进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会计活动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不仅关注目标、结果,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更强调评价和反馈,以促成全员共同致力于目标的实现。

(一)在监视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监视、测量以及其他来源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会计质量绩效评价。

(二)在完成统计分析工作后,向最高管理层提交会计质量报告,总结会计质量工作经验,找出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与存在问题相适应的纠正措施。

(三)根据存在的问题及相适应的纠正措施,向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下达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目的、任务和要求,以消除影响质量的原因,防止问题的再度发生,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持续提高会计质量。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质量框架 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卢小平(1963- ),男,江西赣州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课程理论等;童遵龙(1969- ),男,陕西西安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质量评价等;张文丽(1964- ),女,河北唐山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机械制造技术等。(北京 100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编号:AJA110003)的子课题“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09-03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要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包括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框架、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框架以及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等。其中,层次结构框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式系统,标准框架和质量框架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核与关键制度(如图1所示)。

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框架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标准分类以及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格框架,提出建立从职业教育1~6级层次结构框架的政策建议,即建立职业教育等级制度,颁发相应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框架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框架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职业教育标准清晰界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准入资格。对职业教育机构来说,职业教育标准是其办学的教育标准;对学生来说,职业教育标准是各个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对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规范要求,是取得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标准的主要功能在于界定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准入资格,其核心要素包括教育目标、培养规格、标志性学习任务、职业资格认证等。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是一系列国家认可的针对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保证标准及制度体系。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质量框架与层次结构框架、教育标准框架等各司其职,为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如图2所示,职业教育机构经许可与注册,取得相应的办学资质。在办学过程中,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须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国家职业教育等级制度、国家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等制度规范。为向社会彰显其办学水平,职业教育机构还须定期参加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组织的认证活动。

二、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

职业教育质量框架涉及国家对职业教育机构及其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保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资质许可、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外部评价等。

(一)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框架

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情出发,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全面落实政府的管理职能,从国家制度层面建立职业教育政府管理框架,包括最高决策机构及其下属的职业教育机构管理、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和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三大职能机构。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规划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资源、负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全面领导。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需要,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下设三大职能机构,分别行使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许可、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和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等管理职责。

(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框架运作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组织实施的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如图3所示)。

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是政府授权的负责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领导机构,是职业教育运行的监督机构和质量保证机构。该机构由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和职业教育研究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设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及实施方案,建立职业教育许可制度、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职业教育外部质量认证制度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工作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标准在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及其专业得到严格执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统一要求。

(三)改革内部质量管理与外部质量评价

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视角看,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任务包括职业教育机构的内部质量管理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外部质量管理。对前者而言,应加强职业教育机构的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由于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是在教育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的管理是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评价的重点。对后者而言,职业教育机构应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质量评价,即来自职业教育关联方对职业教育机构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包括政府、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等各个关联方对于职业教育需求满足程度的测量与评价。

三、职业教育质量框架的关键创新

为建立国家职业教育质量框架,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质量保证的关键制度,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许可制度、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内审与外审制度、职业教育认证制度等。

(一)职业教育许可制度创新

职业教育许可制度是指在职业教育最高决策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实施的对职业教育办学资质的许可与授权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办学许可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设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办学资质标准。职业教育机构必须在满足所有基本标准并取得资格许可后,方可开展国家认可的课程教学及资格鉴定活动,颁发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行使对职业教育机构及其专业设置的授权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受理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资质申请、职业教育机构中的专业设置申请;审核职业教育机构及机构中各专业的办学条件;确定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级别资质的授权范围、专业设置资质的授权范围;对经许可的职业教育机构和专业进行管理,统一颁发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等。

职业教育办学资质的许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资质的许可,简称“院校许可”;二是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办学资质许可,简称“专业许可”。专业许可与院校许可的内涵有所区别。院校许可关注整个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进而审核该职业教育机构是否达到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专业许可针对某一特定的专业,关注该专业的基本条件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审核该专业是否具备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通过审核的职业教育机构将获得办学许可,并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进行注册,具备相应的职业教育办学资质。通过设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门槛,确保职业教育机构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从而保证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质量。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许可制度,还为实现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格互认奠定基础,并通过签署互认协议,明确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机构之间学历互认、学分转换、资格互认的具体内涵。

(二)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创新

职业教育机构内部教育质量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对职业教育机构中教育服务实现过程的质量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包括教学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体系以及关联方评价体系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工作是职业教育机构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职业教育机构中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及学生事务管理等。

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的关键制度主要包含以下部分:第一,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学管理体系、督导监控体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测评体系等组成。教学管理体系是直接面向教学过程的管理体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通过资料检查、现场巡查、听课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督导监控体系也是重要的质量监督环节,主要采用督导听课的方式,遵循全面覆盖、重点督查的原则,对教师课程质量进行督查。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评价体系是面向社会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围绕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等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采用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征询职业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评价。

第二,内审/外审制度。内审/外审制度是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实施监控的重要制度。内审工作由教育机构内审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每学期开展一次。内审工作从质量方针出发,面向各基层教学部门以及各管理职能部门,面向其承担的各专业教学工作,依据教学工作的质量目标、工作程序和业务规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若干具体工作项目,对其工作质量进行审核。审核的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及严重不合格。如果该部门的抽检项目均合格,则可认定该部门各项教学工作质量符合要求;如果该部门的抽检项目不合格或严重不合格,则认定该部门的教学质量存在问题,须限期整改,并重新接受审核。外审通过对教育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成效的评价,重点审核其内审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外审在对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审核时,需要了解内审情况并考虑是否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内审和外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内审在审核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与外审有许多一致之处,这就为外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进而提高外审的工作效率。

第三,满意度测评制度。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机构办学质量评价不仅要关注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关注来自外部的评价,特别是来自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或“顾客”的评价。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是面向顾客开展满意度测评。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对顾客的定义,职业教育机构的顾客包括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教职员工等。学校应针对最直接接受学校服务的顾客建立满意度调查测评制度。

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实践表明,职业教育机构可借鉴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与测评工作。具体而言,可依据《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制定《满意度调查工作指导书》,并编制相关工作规定,用于指导顾客的满意度调查和测评工作。在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通常可运用PZB的SERVQUAL量表等。在满意度调查和测评结果分析过程中,可借鉴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中的《数据分析控制程序》,运用六西格玛统计软件MINITAB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MINITAB功能菜单选项,如图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态性检验、描述性统计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三)职业教育认证制度创新

职业教育认证制度是职业教育关联方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的核心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作用,根据职业教育标准,通过系统搜集职业教育机构中教育教学的主要信息,准确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评价,促使职业教育机构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认证依据与基本原则。教育体系与教育标准是职业教育认证的重要依据。前者指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式系统,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后者指职业教育的标准,它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清晰界定了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准入资格。职业教育认证作为一种基本制度,必须坚持明确性、一致性、可信性、中立性、等值性、透明性等基本原则。

第二,认证的主要形式。职业教育认证主要包括“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种形式,两者的内涵有所区别。院校认证考察整个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进而评价该职业教育机构是否达到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专业认证则针对某一特定的专业,评价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评价该专业是否具备举办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是否满足某一等级及其以下等级职业教育标准的质量要求。院校认证与专业认证的功能定位不同,意味着专业认证是院校认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如果职业教育机构的某一特定专业通过了某一等级的专业认证,则该专业可取得该等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办学资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专业也可取得相同的资质。

第三,认证的组织实施。职业教育认证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机构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认证是一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认证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协助下,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负责职业教育认证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职业教育认证的具体事务由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委托职业教育认证中心具体实施。职业教育认证中心是各个地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专职机构,依据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标准及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制定的认证标准和实施细则,独立开展认证工作。关于认证周期,建议对于院校认证一般每六年进行一次,对于专业认证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

[参考文献]

[1](美)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2]毕家驹.进入21世纪的英国学术资格框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

[3]吕红.澳大利亚国家质量培训框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4]牛金成.国际职教评估发展之趋势[J].中国职业教育,2012(33).

[5]王建成.美国教育认证机构的行业认可和官方认可[J].比较教育研究,2005(6).

[6]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奏议[J].教育研究,2005(5).

[7]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

[8]QAA.Higher Education Review:A Handbook for providers[M/OL].http://qaa.ac.uk/Publications/InformationAndGuidance/Documents/HER-handbook-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实验室;计量认证;规范化管理

前言

检测实验室进行计量认证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简称 “评审准则”) 中规定的19 个要素。“评审准则”对19 个要素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要求通过认证的或准备进行认证的实验室应按19 个要素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体系文件运行。但并未规定可供参考或借鉴的较为具体和明确的管理模式, 在已经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中,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计量认证的准备工作

(一)领导认识、全员参与

实验室领导(包括最高领导者和领导层成员) 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层,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改进资源配备等方面发挥着决策作用。因此, 实验室领导是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实验室各级人员是实验室组织的根本, 只有他们充分参与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有效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为实验室带来收益。实验室应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 向全体人员进行“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方面的宣传培训。

(二)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实验室最高领导者正式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是实验室各部门和全体人员在检测工作中遵循的准则。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领导要尽快结合实验室的工作内容、性质、要求,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以便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纳入质量手册, 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知道并贯彻执行。

(三)确定过程和要素, 分配职责, 配备资源

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提供符合的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的形成是由各个检测过程完成的。因此, 实验室应按照“评审准则”各要素的要求, 确定检测报告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环节并加以控制。为了对各个质量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应将各个过程的质量活动分配落实到相关部门, 根据各部门承担的质量活动确定其质量职责和各个岗位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实验室在质量活动展开的过程中, 必须涉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人员配备, 根据需要应进行适当的调配和充实。

(四)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 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和运行的法规, 也是计量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应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根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描述与之相适应管理体系的基本文件, 提出对各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要求, 是各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宪法”, 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是规定各实验室质量活动方法和要求的文件, 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 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 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 作业指导书是规定质量基层活动途径的操作性文件, 针对具体的作业活动, 是程序文件的细化, 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作业指导书包括操作规程、自校规程等, 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文件包括原始记录、质量记录表格、检测报告等, 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实验室所编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 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的所有条款和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 避免产生不一致的地方。通过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使检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五)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就是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各环节和各部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内部审核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较严重问题, 开具不符合项目的报告, 要求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进行必要的整改; 通过管理评审对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找出内部的薄弱环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不适宜处,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订或换版, 制定出更适应于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从而形成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二、计量认证的基础工作

(一)人员培训

1) 作为检测实验室应根据需求制定并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内容应包括: 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检测标准规范等内容。2) 实验室应对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通过能力验证、人员比对、操作监督、内部或外部审核等方式证明培训的有效性。3) 实验室应按《评审准则》的要求认真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对各类人员的业务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录存档。

(二)规范实验室环境

1) 实验室的环境要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 各检测区间的分布要合理并严格避免产生交叉污染和相互影响。2) 实验室内水、电、气管道的布置要整齐并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水泥检测室、养护室等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地方应有环境条件记录。3) 有化学分析项目的检测室, 所用各种器皿及试剂应分类存放, 备用试剂应有专门的存储室或储存柜, 有毒有害试剂应存储于保险柜中, 并由两个人保管。4) 实验室必须配有“三废”处理措施和器具, 对“三废”的处理应满足环保要求, 做到无害排放。5) 对涉及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检测项目实验室应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三)检测仪器设备(标准物质) 管理

(1)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是检查仪器设备处于受控管理的措施之一,《评审准则》明确规定检测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应实施标识管理, 即使用合格、准用、停用三色标识。标志的内容应包括仪器编号、检定有效期等内容。2) 所有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档案,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以及档案的管理工作。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以及标识; 启用日期及验收记录; 检定或校准记录及合格证书; 使用和维护记录; 故障维修记录等。3) 每台仪器设备旁边除应有使用记录外, 还应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4) 加强标准物质管理, 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 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资料档案管理

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检测方法、检测技术规范等受控文件进行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 审核文件的有效性, 保证在用标准是有效版本。对有关法律、标准规范、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原始记录、检测报告、供应商等档案进行分类归档管理。

三、计量认证的体会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计量认证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实验室最高管理层作为策划与组织实施者必须起带头作用, 激发起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 分工协作, 才有可能取得计量认证的成功。2)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是计量认证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培训内容应包括检测标准规范、有关计量认证法律法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多方面内容, 只有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尤其是全体人员都确实理解《评审准则》的要求, 才能保证计量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3)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计量认证成功的保证。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把基础工作做好, 尤其是各种质量记录要齐全、细化, 并按程序文件的要求做好记录, 才能保证计量认证工作取得成功。4) 计量认证工作能促进检测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计量认证, 一方面是获得国家的行政许可, 另一方面实际上就是实验室管理向国际上靠拢, 与国际接轨的过程。新的管理思想使各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检测工作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 通过对“评审准则”的学习, 以及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感受, 增强了市场观念, 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路融入每个岗位中, 提高了服务意识和质量, 以公正、诚信对待每一位客户, 以优质服务取得客户信赖和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ISO9000 高校 管理水平

一、高等学校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的作用

从IS09000质量体系的本身功能和特点来说,高等学校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有助于更新高等学校教育观念

高等学校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树立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的新观念。即学生是消费者,家长是监护人,教职员工是服务者,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及上一级学校。学校通过教学过程和良好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服务,向社会用人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输送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生。

(二)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

高等学校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将在学校内部建立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问题、自我完善管理的体制,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定提高,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有助于规范高等学校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是管理模式上的突破,有助于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按标准模式运作,杜绝随意现象。IS09000所要树立的管理模式特别强调要将管理视为一个过程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以及严密的内部质量审核等一系列制度,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国际标准新的运作模式,充分保障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

(四)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有助于促进教育面向世界

高等学校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从一定意义上奠定了教育“面向世界”的管理基础,使学校的管理者从意识上和方法上实现与国际接轨,为国际合作与交往减少了壁垒。而国际通用的管理标准化将增强一个学校的信誉度,为学校开展广泛的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五)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的竞争优势

高等学校推行IS09000质量认证,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向社会各界证明学校提供优秀毕业生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效应,取得相关方的信任,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来校学习,保证用人单位放心地接受毕业生,从而扩大学校在招生与就业中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ISO9000标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标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一是理念系统;二是策划系统;三是制度系统;四是监控系统;五是改进系统,并由此构建了科学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系统

基于ISO9000标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1.坚持“教育即服务”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应当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体而言,应当满足受教育者多元的教育需求;

2.办学行为的实质是教育管理,而教育管理就是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中统筹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活动,最终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

3.教育活动的结果即教育的产品,教育产品总体特性为“服务”。学校的产品是指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及相关的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活动或过程产生的结果。学校认为,该校的主要活动和主要产品是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及其结果,由于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最终结果集中体现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因此该校主要产品的载体形式是“合格的人才”。

4.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教学质量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树立和实践“大教学质量观”。这需要优化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管理和后勤各个方面的活动,要以教学为中心科学构建教学理念系统、教学设计系统、教学提供系统和教学服务与保障系统。

5.坚持“满意的质量观”。“教育质量”就是“学生的教育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其实质是顾客满意程度的差别,不断提高满足(所有)顾客要求的能力,就是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

(二)策划系统

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首先应该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这将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ISO9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包括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的计划以及按计划逐步推出的相应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制定并采取措施实现质量目标。因此,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中可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出台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教学质量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促使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由保证教学环节的质量发展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制度(文件)系统

根据系统化原理和要求,建立一套金字塔式的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其中程序文件包括《教学管理控制程序》、《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数据分析控制程序》《学生教育管理控制程序》、《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

(四)监控系统

全面识别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过程、关键过程,尤其是针对教学的主要过程,设计质量控制点、制定了质量标准。同时,建立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教学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投诉、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五)改进系统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质量;体系;运行

作者:李雪妮    乔志杰

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ISO9000认证已成为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根据ISO9000族标准要求,建立符合公司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更是公司当前最迫切的要求。近年来,延安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2007年6月通过了ISO90012000标准认证和美国石油协会的API5CT认证,但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困难,甚至影响了该公司的发展。管理大师戴明在《质量管理十四法》中这样说道:“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质量管理体系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研究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随着延安XXX石油机械公司的发展,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公司按照ISO90012000标准及相关质量手册制定了自己的程序文件,通过了体系合格认证,以此规范员工行为,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了质量事故和隐患。该公司通过培训和相关的考试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避免了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同时设立了质量奖、安全奖和超产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该公司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不同程度上未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工作,没有深刻认识质量体系的意义和目的,只重视生产产值,片面追求个体利益及便捷的操作,使得质量管理体系中各环节出现混乱现象,此外,对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未能真正实现正规化运作。总体来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未能有机结合

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该公司设立了合理的组织结构,但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各部门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不能对出现的质量事故进行有效协调解决,因此很难依据程序文件履行相关职责。当出现和质量体系文件要求冲突的问题时,管理部门不能依据现有文件及程序追究责任,其他部门未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所规定的职能进行责任承担,缺少有效的执行力。此外,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要素未达到标准的要求,使得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

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公司实际情况冲突

由于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符合公司实际,导致了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困难重重,使得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在质量方面起到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作用。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是为了公司认证的需要,大都参照甚至照搬同类型已通过认证的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没有充分考虑公司自身的条件。该公司不同于一般的钢铁加工公司,它不属于直接从原材料到成品加工的公司,该公司的原材料在购入的时候不是直接的铁矿石,而是其他公司加工好的毛胚管,没有进行进一步打压和加工螺纹等工序。其生产过程就不同于原料加工公司的生产过程,原料的来源和质量保证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质量管理体系得不到重视

高层领导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高层领导坚定全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决心至关重要。程序性文件上的要求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成本较高,阻力较大。管理职能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权和权责的明确,尽管中上层管理者要求严格进行质量管理,但实际执行力远远不够,导致上行下效现象普遍出现,从而使得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4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评审不到位

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所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和评审只是走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促进体系运行的效果,在内审和评审的前期,各个部门的员工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得这项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原因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符合公司实际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建立符合公司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要不断修正与完善。公司贯标之初在对贯标的目的、标准的理解还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以突击完成一项任务的观点而走捷径,过多地参照甚至照搬同类型已通过认证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也未及时对既有的管理文件进行修改完善与之相配套,致使形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严重脱离实际,执行起来十分困难。

2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的作用不明确,要素之间协调性差

在建立质量体系时,公司要结合实际,综合考虑要素的独立性和相关性,做到过程清楚、接口明确、资源适宜、职责分明、协调有序。各单位部门在运行质量体系时,总纲性要素和基础性要素必须全部承接,过程性要素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能承接,并将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转化成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以便操作和检查。本来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单位,系统对要素有调控功能,事实上,现在活动系统游离于质量体系运行系统之外,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各要素未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同时各要素之间的沟通性、协调性差。

3对贯标的认识不到位,公司的管理基础差,员工素质不高

公司的高层领导认为,在公司取得认证之后,质量管理体系只是一种形式。而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质量管理体系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导致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和大量浪费现象出现。公司缺乏管理经验,管理基础差。管理过程中,时有纪律松弛,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现象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很难引进和留住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员工素质普遍不高。员工在操作的过程中认为只要按正确的方式操作就行了,很多操作工从思想上难以自觉地履行以上程序,而且有的员工缺乏相应的文件记录、文件保存工作的知识,文件记录的内容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导致质量事故出现,产生各种纠纷或问题。

4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体系运行中的监督工作应由专门部门独立负责,并作为经常性活动去抓,由于执行力不够,从而使得员工存在侥幸心理,思想松懈,质量意识下降,各环节工作都会出现各种缺陷,从而使得内审和评审成为一种形式。

三、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对策建议

1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使其不断完善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关键是讲求实效,不走形式。既要在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ISO9000族标准,又要在方法上和具体做法上符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公司不能只是局限于对“标准”的套用,而缺乏深入实地调查,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了保证文件的有效性,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应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进行修改;二是针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体系文件适应性的修改;三是通过内审、管理评审或认证复审中出现的问题,对文件进行有目的的修改。

2进一步明确体系各要素的职能,协调好各要素的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组合体。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以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协调关系为前提,把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按照规定的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进行结合,并通过所需过程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应根据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分析,使得体系文件能够通过必要的过程发挥作用。质量管理要素中资源在体系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选用适合公司实际的适宜的资源,这些资源才能在形成的有效的体系文件的指导下,通过所需的过程来推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领导和员工素质

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第一责任者:首先,要提高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领导在公司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其次,需要对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应该有侧重点。例如:针对“标准”进行全员培训;对各部门的管理者和工程师则应侧重于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使其明确自己在质量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操作层则侧重于基本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使其明确承担的要素和岗位职责。

4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证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有效进行

要持久有效地运行质量体系,公司内部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标准的要求。首先,在公司内部建立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明确每位员工的责任,并及时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其次,根据质量管理体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进行有重点的监督考察。做好监督工作,可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评审效果,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对认证企业保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几点看法[J],化工质量,2003(3)

[2]祝军生,获证企业如何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J],认证与标准,2005(8)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综合评价

1质管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质量管理体系(QMS)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是现在企业普遍采用的质管体系。质管体系代表现代企业思考如何发挥有效的质量作用及做出最优的质量决策的一种观点,是保证深入细致的质量文件的基础,使企业内部广泛的质量活动能得到切实管理,并且,质管体系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整个企业的质量活动按照重要性顺序依次进行改善。

2质管体系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1管理者认证意识以及员工意识参与度

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质量认证的意义及标准,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如果质量管理者进行认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宣传或迫于顾客及上级的压力而进行质量认证的,为了获取一纸证书而暂时提高产品质量,这对质管体系的有效运用影响非常严重,质管体系在这种认证条件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在进行质管体系管理时,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质管体系如果忽略员工进行运作,所体现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形式,内容较空洞,企业员工参与质管体系决定质管体系运作的广度与深度,影响质管工作的落实与实施。

2.2质管体系文件的符合性与适宜性

质管体系参照最新的ISO9001管理体系标准,考虑企业管理和产品的特点,保证企业质管体系文件的符合性,确保质管体系的有效运行。若企业的资管体系文件没有考虑企业自身情况,只是参照其他企业质管标准制定质管文件时,就降低了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编制企业质管体系标准时,应根据企业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在理解和认识的前提下,编制符合企业发展。

3质管体系运行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企业质管体系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企业对质管体系的认知程度不高,通常是以拿到证书为目的,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质管体系,这种流于形式的管理,不仅加大了企业投入,增加员工工作量,且收获不高,久而久之,员工对质管体系产生厌恶心理,不利于质管体系的推行。

3.2员工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企业的质管体系要做到有效运行,应加强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而当前企业的质管体系在企业发展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企业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与精力教育重视质量问题,而员工也对质量管理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员工对质管体系的认知意识薄弱,使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3.3执行力度低,监督管理泛化

质管体系的有效运用是配合监督执行的,在进行企业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检验时,如果发生问题,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质量管理。然而,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核时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进行产品内审时,由于各种人情关系导致审核环节的公平性以及监督缺失,很多质量审核环节都没有很好的落实,有时甚至完全跳过质量审核程序,直接向企业发放合格证书,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企业只要肯花钱,就没有通不过的审核与检查,使得企业以及员工越来越不重视质量审核,在质量发生问题时,一时间找不到问题发生源头,最终导致企业倒闭。

4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方法

4.1加强企业员工管理,使企业全员参与到质管体系中

企业在实行质管体系时,应充分调动领导者与员工对质管体系的重视,管理者通过自身对质量的重视,教导员工重视质管体系,在日常生产或工作中,领导者应定时走访员工工作区,对员工质量认知情况及时掌握,同时指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使员工真正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

4.2加强质量审核监督管理

在对企业进行质管审核时,要严格遵守原则,对产品进行综合审批,不能因为人情关系或程序复杂而跳过审核步骤,将证书颁发给实际上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企业。在进行质量审核时,应对质量审核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可采用公民参与的方式监督审批过程,保证审核的公正性,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4.3建立完善的计量系统,发挥统计和财务技术在质管体系中的作用

在进行企业质管时,可利用财务和统计的方法对各渠道提供的信息进行收集,再通过计算机分析的方式,提高企业对市场内容变化和质量需求高低的掌握,通过合理的财务分析,监控采购与生产的每个环节,运用特有的财务管理对质管体系中的无效过程进行识别,为企业内部改革提供依据,保证质管体系有效运行。

5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质管体系的特点和影响质管体系运行的因素,指出当前我国质管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质管体系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企业提高质管体系运行有效性提供借鉴与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史毓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与运作[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邬华芝,信海红.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3]马磊.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9).

[4]兰娴,徐小龙.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

[5]兰娴,徐小龙.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形成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4(2).

工程质量认证及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民对住宅工程质量的要求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住宅工程质量控制涉及到的方面众多,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对住宅工程质量控制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笔者认为,住宅工程质量控制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是在住宅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中与工程质量直接相关的住宅建设参与各方。这个方面应直接对住宅工程的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材料质量负责。这个方面应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勘察和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和安装企业,建材、部件、设备的生产、制造和供应企业,这些企业应对住宅工程质量做出保证。

二是与住宅工程质量间接相关的社会咨询机构中介等服务机构。这个方面应对住宅工程质量起到市场制约的作用,即包括监理公司、质量检测机构、保险公司、机构,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这些社会咨询中介机构应对住宅工程质量承担间接责任。

三是不应成为住宅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的质量监督者,如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这个方面应主要对住宅工程质量起到监督作用。

因此,按照上述三个层次,住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住宅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的角度,建立和完善以开发企业为主的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二是从住宅工程质量制约机制的角度,建立和完善以中介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住宅工程质量市场制约体系。

三是从住宅工程质量监督的角度,建立和完善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住宅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图一:住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这三个体系构成一个完整和有效的住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1、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我国以往在住宅工程质量管理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因此,我们应首先建立起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笔者认为,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住宅建设参与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每个企业内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住宅工程建设每个参与者的工作质量都满足住宅工程整体质量的要求;二是针对住宅建设参与者众多,而参与各方质量责任混淆不清,发生质量问题后,互相推诿的状况,从住宅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的角度,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明确住宅建设参与各方的任务、职责,建立全方位的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如下页的图二)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应明确以住宅开发企业、建设单位为住宅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工程勘察和设计单位,工程施工企业,设备安装企业,建材、设备的生产和供应企业的质量责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或以合同约定。以下我们将详细探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各方的职能和责任。

1.1关于住宅工程建设的开发企业

根据我国《建筑法》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开发企业(建设单位)负有的质量责任和职能为:

(1)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采购进行招标。

(2)建设单位必须向有关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供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齐全。

(3)建设单位发包单位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4)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查。

(5)住宅工程建设实行监理。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6)按照合同约定,由建设单位采购建筑材料、建筑构件配件和设备的,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

(7)建设单位收到住宅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8)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1.2关于住宅建设规划、勘察和设计单位

在住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规划、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责任和职能:

(1)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

(2)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水文等勘察报告必须真实、准确。

(3)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勘察报告文件进行住宅工程设计。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注明住宅合理使用年限。

(4)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选用的住宅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当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5)设计单位应当就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向施工单位作出详细说明。

(6)设计单位应当参与住宅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并对因设计造成的质量事故,提出相应的技术处理方案。

1.3关于住宅工程施工安装企业

在住宅质量保证体系中,施工安装企业的质量责任和职能:

(1)施工安装企业对住宅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2)施工安装企业必须按照住宅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

(3)施工安装企业必须按照住宅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住宅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4)施工安装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5)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现场取样,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6)施工安装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1.4关于住宅建材、设备的生产和供应企业

住宅工程质量是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材料质量的综合反映。住宅工程材料和设备质量的好坏,对住宅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用于住宅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将直接影响到住宅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据统计,用于住宅工程的材料主要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装饰材料,共达160种。

建材、设备的生产和供应企业的质量责任和职能包括如下方面:

(1)建材、设备的生产和供应企业应对住宅产品的材料和设备质量负责。

(2)建材生产和供应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要求,供应质量、性能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配件。

(3)建材、设备的生产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4)对出厂的建材、设备产品实行质量责任制,必须有建材、设备产品的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明确规定其建材、设备产品的使用年限和使用方法。

转贴于 (5)建材、设备生产企业应合理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限制和淘汰一些能耗大、附加值低和落后的建材、设备产品。

以上对住宅建设的参与者(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地质勘察和建筑设计单位,工程施工企业,建材、设备的生产和供应企业)在住宅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任务、职能、责任以及相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住宅质量保证体系。

2、住宅工程质量控制的市场制约体系

从住宅工程质量制约机制的角度,建立以中介咨询机构为主体的市场制约体系。使住宅工程质量由政府制约转变为市场制约的良性机制,这是住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所在。

2.1继续完善住宅建设有形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和交易地点、交易行为,也没有特定的规范和程序可以遵守的传统意义上的"无形"建筑市场,在我国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一种具有固定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的,提供从建设项目报建、工程招标信息、招标文件准备及发售、资质审查、勘察释疑、招标咨询和管理、评标定标监督与执行直至合同签订备案等一系列服务的新型建筑市场应运而生,这就是"有形"建筑市场。

在有形市场建立后,住宅建设参与各方都受到有形市场的制约。业主通过审核才能进入有形市场,没有住宅开发能力的业主和建设单位将不能够进入有形市场。在有形市场中,业主选择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住宅建筑材料也要进入由生产厂方、配送中心、零售商店等各环形成的建材有形市场进行交易。有形市场规范了业主和住宅建设参与各方的行为,形成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竟争机制。住宅建设有形市场将选择有资质的、有社会承诺、有登记、有信誉的承包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厂家来承担住宅工程的建设,从而使住宅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同时,建筑有形市场应实行管理现代化,发挥有形市场的服务和制约的双重功能。并使建筑市场同劳动力市场等相关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联动,使建筑市场真正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隐蔽到公开,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形市场体系。

2.2发展中介咨询机构,形成以中介咨询机构为主体的市场制约体系

要建立住宅质量的市场制约体系,笔者认为,其重点就是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如监理、质量检测、审价机构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住宅工程质量的制约应主要依靠市场制约体系,而政府应主要以间接手段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

住宅建设中,中介咨询机构接受业主和其他方的委托,依据法律法规,按照合同的约定为委托者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对住宅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介咨询机构几乎涉及到工程建设各方面的工作,对控制住宅工程质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中介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住宅质量市场制约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咨询机构的作用,并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资质和资格和管理,积极倡导公开、公平、公正的职业公德和行为,发挥其监督、制约和服务的功能。

2.3建立住宅工程质量认证体系

建立住宅工程质量认证体系是住宅工程质量市场制约机制的必然需要。建立住宅工程质量认证体系,对企业和住宅部品、部件进行认证,是住宅建设实行准入制度的前提条件。认证制度的实施会使住宅建设参与企业和建材生产企业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加强质量管理,这样才能通过质量认证。由此可见,认证体系可以制约住宅建设参与者的工作质量,并控制住宅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从而对住宅工程质量起到控制作用。住宅工程质量认证体系应具有如下三个功能:

2.3.1对体系的认证。应能够对住宅建设相关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认证,如ISO9002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与住宅相关的企业有:开发企业,建筑施工安装企业,规划、勘察、设计企业,监理企业,建材生产企业,建筑机械生产企业等。

2.3.2对住宅部品、部件的认证。住宅部品、部件是指住宅建设中采用的设备、部件、材料。如门窗、墙体、楼板、屋面、卫生洁具、厨房设备等。通过认可的认证机构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规定对住宅材料、部品、设备等住宅产品进行认证。

2.3.3对住宅本身进行认证。应该说,对住宅本身进行认证,在我国的条件还不成熟。但随着我国住宅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承担对住宅质量的认证应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3、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住宅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的住宅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是整个住宅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

政府对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应分为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两个方面。直接监督主要是针对如果政府不监督就无人监督而又事关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对住宅工程质量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直接监督。政府通过直接监督,规范住宅建设参与者的行为。间接监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建立和健全建设法律体系,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和鼓励质量体系认证、培育和营造全民质量意识氛围等形式加强对住宅工程质量的根本把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工作重心将逐步由直接监督向间接监督转变,减小住宅工程质量直接监督的程度,政府职能集中体现于保障市场机制的良性环境、规范行业秩序的正常运作,住宅工程质量将主要依靠市场

机制自我调整和健康发展,这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

小结

上一篇:光伏工程施工管理范文 下一篇:运维工程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