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9 11:31:39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1

一、课程开设方式

藏族艺术班声乐课程的开设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课。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座谈了解到:这个艺术班的生源来自于内地中学,小学阶段是在度过。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所接受到的声乐教育仅仅是唱歌课,教师有时放光盘让学生自己跟光盘学唱,有时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歌曲部分是全国中学材中的,少数是流行歌曲,还有部分是内地流行歌曲。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均未接受过正规声乐训练。所以声乐教学应从零开始。 应该说,这些学生不仅对声乐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选择了艺术道路,所以谈不上具备音乐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声乐课首先开设了两年必修,剩下的三年采取主修、辅修并进。目的在于通过两年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基本了解声乐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基本的声乐理论等等。在后三年的专业训练中提高演唱技能和表现作品的能力。

二、必修课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为了让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藏族学生充分了解声乐课,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四个模块――声乐理论、发声练习、作品训练、声乐教育家教学和歌唱家演唱观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声乐理论

通过声乐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声乐理论,如共鸣腔体、呼吸管道、呼吸原理、高位置、深气息等等。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声乐观念。

(二)发声练习

由于藏族学生从小受到的艺术熏陶是藏族特色的,是典型的民族调式,这与我国长期以来采用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不同,内地音乐教育主要是十二平均律体系,而藏族学生是中国民族调式的感觉。所以,声乐教师在给学生选择发声练习曲时,首先需采用藏族简单旋律进行,或者采用藏语音中的声母进行发声练习,其次才是采用给内地声乐学生训练时的练习曲,否则只能事倍功半。通过发声练习可让学生初步体验声乐技术。

(三)作品训练

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所以,在必修阶段选择简单的声乐作品进行技术和作品表现的训练。在作品选择上,也存在和发声练习类似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藏族学生演唱本民族的作品得心应手,流行歌曲更是喜欢而拿手,但演唱教材上的作品和其他民族的作品就好像跑调一样,很难唱准,教学效果不好。这都是因为少数民族学生生存的地域、文化背景等都与内地有所不同。所以,教师最好从藏族歌曲切入,逐步扩展到教材上的创作歌曲等其他类型的作品,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流行唱法和流行歌曲一般来说音乐教育专业是不开设的,但这个班的情况是:学生最喜欢流行歌曲(不论是藏族的还是汉族的)。而且大部分学生只会唱流行歌曲,因此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作品选择,大胆选用好的流行歌曲进声乐课堂。如:歌颂建造青藏铁路英雄们的《天路》;优秀的藏族流行歌曲《在那东山顶上》、《妈妈的酥油灯》等等。这些作品既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教育,又能在声乐观念上引导学生。这几首作品均为流行歌手演唱并流传开来的,但并不是只能用流行方法演唱。大家都知道《天路》被流行歌手韩红唱红了大江南北,但最早《天路》是由藏族民族歌手巴桑演唱的,网络上就有她的民族演唱版本,而且在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藏族歌手泽旺多吉又一次采用民族唱法演绎,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充分说明并告诉了学生:一首作品的演唱,只要作品的风格允许,就即可以用流行方法演绎,也可以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演绎。而树立这样的声乐观念对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通过藏族民族歌曲、流行歌曲、内地流行歌曲的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接受并学习其他类型的作品和演唱方式,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作品选择上,这个班的学生还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未曾接受过多少音乐教育,学生大多只愿意唱流行歌曲,包括内地和的流行歌曲,其他类型几乎不愿意接触,包括藏族传统的山歌、牧歌、酒歌等歌曲。通过两年的教学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在课下能唱出颇具民族特色的藏族山歌、牧歌,但死活不肯当众演唱,推说不会,但后来了解到是学生羞于演唱藏族的传统歌曲,认为那是老土,不时髦。这种不愿意演唱本民族音乐的观念是声乐教师必须着力解决的。我国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一位美国学者贝内特・雷默曾经提到:“西方音乐在流行的层面和在古典的层面上都日益占支配地位,以至中国的传统音乐面临着不受重视乃至灭亡的危险。”中央音乐学院西洋声乐专业吴霜毕业后到美国求学,在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她的美国声乐教授、黑人歌唱家卡・威廉斯对她说:“一个歌手唱的最好的歌应该是他自己的歌,对你来说,你自己的歌是中国歌。”对于藏族学生来说,首先应唱好藏族歌,然后才是其他各种类型、各个民族的歌曲。通过长时间的综合教育,学生们基本转变了观念,变得乐于演唱家乡的歌,作为老师,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对于传承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责任感。

综上,在作品选择上,从藏族流行歌曲和内地流行歌曲人手,逐渐加入一定量的藏族民歌和创作的艺术歌曲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四)观摩声乐教育家教学和歌唱家演唱

这个模块的教学主要是开阔学生的声乐视野。观摩声乐教育家的教学讲座和歌唱家的现场版演唱,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比如,学生平时听到的大多是录音棚制作出来的光盘,是加工处理过的人声,真正的现场声音效果没有那么宏大。通过现场演唱版光盘等资料的欣赏,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现场演唱的真实效果,而不再不考虑自身声音条件地追求宏大的声音效果。

观摩各种类型的声乐形式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唱歌更多的是表达人物情感,而不是唱声音;通过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欣赏,学生发现了原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

三、后三年采用声乐主修和辅修的方式。教学方式上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内地高招音乐班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发声练习、作品训练。但藏族学生不能采用这样统一的模式。在声乐教学中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学生前两年已经接受了声乐基本教育,嗓音相对刚入学时也有了一些进步,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一样。有些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嗓音初步被开发了一些,能够放开声音唱歌了;有些还不能大声完整歌唱;有些学生比较适合唱流行歌曲;有些学生更适合唱藏族民歌;有些则更适合传统的声乐学习模式等。所以教师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把学生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声音尚未很好地开发出来,还不能放出声音歌唱者

这样的学生首先要继续通过他喜欢演唱的歌曲,适当加 入一些技术,慢慢调整出他自身的声音,培养歌唱的自信心,逐步使声乐学习深入。

(二)声音条件不具有藏族特色,但音乐素养较高,理解力也较强

经过前两年的声乐学习,有一些藏族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十二平均律的音乐作品能较好地表现出来,本身声音条件又不具有藏族特色,学院派声乐教学模式也能较好接受。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采用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直接解决演唱的基本方法。练声曲可以采用学院派通常使用的母音练习曲目,由简单到复杂;作品可以直接选用音域不宽、不具典型风格的创作歌曲。待方法巩固后,再演唱风格性强的作品。

(三)只喜欢演唱流行歌曲者

允许学生继续唱流行歌曲,但从主要技术如气息的运用方面进行调整,提高其演唱质量,使学生感受到技术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从观念上进行引导。如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手韩红,她的声乐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教育家邹文琴。韩红曾说过,老师都是那样教气息的运用、歌唱方法等,作为流行歌手,就要自己把方法很好地应用到流行歌曲的演唱中。通过持续训练,等到学生技术能力有所增强,随着观念逐步改善,便可以扩展作品类型,逐步加入具有各民族特色的作品。

(四)嗓音条件具备藏族特色,适合演唱藏族歌曲的

这样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声音条件,而且具有藏族特色。由于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藏族民歌在演唱发声上通常是以真声为基础,真假声混合的发声方法,嗓音甜润明亮。有这样演唱基础的学生一般不太容易接受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模式更多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的旋律,而他们的民族调式感太强,教师听他们演唱也总觉得藏族歌曲更动听,其他歌曲听起来总有跑调的感觉。对于这样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独特演唱习惯的民族声乐学生,首先教师要做到尊重、保护他们的风格,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工提高,结合藏族语言和润腔特点给予发展,在适当的时机加以适当的改造,拓宽学生对不同歌唱风格的适应能力。因为这样的风格的形成与这样声型的选择是藏族人民建立在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上的有意选择,是藏族人民生存环境决定的声音审美,如果改变太大,势必会失去藏族歌唱风格的基本特色。其次,在学生本身风格和唱法的基础上加一些西洋技术以便调整学生的歌唱状态,逐步改善学生歌唱状态的合理性,如气息的支持和喉咙的适度打开、高位置等。根据学生学习进步情况不断进行深入。总之,不能破坏学生原有特点和风格,西洋唱法的应用只能是不断巩固、发展、提高学生本来唱法的特色。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2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国务院也多次强调重视幼教行业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幼教行业的发展,幼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的歌唱水平和弹唱水平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它也是幼儿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我们通过实践考察和与幼儿园园长交流时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弹唱能力普遍欠缺,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从声乐课教学模式的角度上提高幼儿歌曲弹唱能力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高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是必修课,它与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教学安排均有不同。面对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有很好专业技能,虽然不用像歌唱家那样能够优美唱好美声歌曲,但是一定要能够很宽松的完成和满足幼儿园的技能需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应该注重与幼儿园一线的实践联系,大胆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前教育声乐课中儿歌演唱和儿歌伴奏的有效应用

(一)应用具有实践性的和针对性的教材进行教学。根据学前教育声乐课的特点,可以选择学前专业特点的专业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从我们目前的声乐教学来看,我们的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远离了幼儿园一线的实际应用,儿歌只是在我们的幼儿歌曲弹唱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少的体现,我们的学生在校内能够唱好声乐歌曲《黄水谣》、《小河淌水》等程度的歌曲,但是到了幼儿园连《红蜻蜓》、《小白船》等等幼儿歌曲都唱不好,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很好的对儿童歌曲进行边弹边唱。

(二)在常规的声乐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儿童歌曲演唱的教学内容。一名好的幼儿教师需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能力,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要求广(声乐、钢琴、舞蹈、、边弹边唱、美术等等),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传统的声乐教学依然是声乐课教学的基础,那么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入儿歌演唱的教学内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的课堂教学,有极少院校的学前声乐课加入儿歌演唱的教学内容,或者加入的部分也很小,学生对于儿歌演唱方法和儿童歌曲程度的区分的能力较弱。①在声乐教学中做到传统教学和儿歌演唱教学的合理安排。在高职学前的声乐教学中不但加入儿歌演唱教学的比例要合理,并且要做到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性,在大一新生声乐演唱水平较低、歌唱技巧较差的情况下,仍然要以声乐基础训练为主线,主要讲授歌唱的基本方法,建立气息的流畅性,建立良好的气息概念和声音概念,在此基础上加入儿歌演唱的教学内容,传统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儿歌演唱齐头并进,把具备良好的歌唱技巧作为唱好儿童歌曲作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铺垫。②要对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和儿童歌曲作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一名好的幼儿教师不但自己要能够演唱好儿童歌曲,并且能够教授幼儿怎样唱好一首儿歌。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歌唱时所需要的气息是不一样的,五岁前的儿童只要达到胸式呼吸就行,八岁以后的儿童需要有较好的气息支持,并能在演唱时有较好的表情,小班的孩子唱的儿歌作品音域要求要低,乐句要简短,大班的孩子演唱要求吐字要清楚、旋律完整、气息支持要好。可以选择较长的儿童歌曲,达到对乐句完整的练习,这些都是学生所要明确的。

(三)在声乐课中加强边弹边唱的实践教学,达到课程体系的融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幼儿歌曲虽然表现的内容比较单一,旋律起伏较小,篇幅也比较短小。但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能够较好地、熟练地运用弹唱技能为教学服务,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3

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歌唱时声带的状态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歌唱的共鸣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二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据笔者了解,好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个部分。好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儿歌演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视唱练耳课为基础、会识谱就能唱好儿歌,所以就造成了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儿歌的练习比例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用很成人化的方式去演唱儿歌,歌曲演唱完全脱离了儿童的世界,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教儿歌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会乐观。幼儿教师当然得了解幼儿的歌唱特点:3到6岁为幼儿期,在此期间幼儿声带娇嫩、音色单薄纤细、气息很短,所以歌曲音域应控制在六度左右,句子不宜过长。艺术歌曲为了保证歌唱训练的有效性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学生就必须得学唱一部分民族、美声的初级歌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都还没有艺术技能面试这一环节,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或只是很简单地接受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歌唱基础是很差的,跟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进行科学的歌唱方法的训练是必需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水平检验的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歌唱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歌曲处理能力的高低、对舞台歌曲表演方式的理解都可以在她的艺术歌曲演唱当中体现出来。通俗、流行歌曲通俗、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类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演唱流行歌曲。因为学生自身歌唱条件的原因,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声乐主攻方向(主攻美声、民族或其他),我们只能做到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条件引导她们学会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在笔者的教学中也会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稍微简单的流行歌曲,比如李谷一、毛阿敏、邓丽君、蔡琴或其他歌手的歌曲。尽量把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合唱歌曲在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声乐》课往往只是安排1—2个学期的课时(就云南大部分高校而言),而在艺术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首先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其声乐课的开设都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演唱能力的也是为数不多。当然,在此我不是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但大家可以想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上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因为受到自身歌唱条件和学习时间较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声乐》课后并不具备登唱的能力,如此看来合唱就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最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要求就没有独唱的高,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歌唱技能、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可以唱好难度不高的合唱,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合唱远远超过喜欢独唱。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合唱可以掩盖她们的声音缺点,虽然合唱歌曲在乐谱的学习上要较独唱歌曲难得多,但她们更愿意唱合唱。当然,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声部过多或变化比较复杂的歌曲。笔者的选择是一些少儿合唱歌曲,例如:《大海啊故乡》、《采蘑菇的小姑娘》、《飞来的花瓣》等。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类的团体,例如:“黑鸭子组合”、“八只眼组合”、“天使合唱团”等组合的歌曲也比较合适我们的学生演唱。地方歌曲与民族歌曲笔者认为需把地方歌曲、民族歌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我们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在边远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孩子在入学前是不太会讲汉语的,她们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学前班教师大多都是本地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小学教师兼任学前班的教育。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里,也有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前教育经历也大致如此。其次,现在发达城镇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地方少数民族歌曲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而地方歌曲、民族歌曲是孩子们了解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途径。针对此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上教我们一些本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同时给我们描述他们家乡的民俗、民风。

作者:谭兆波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4

一、努力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笔者在此提出新的音乐教育形势指目前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推广与实施的形势、普通高校扩招的形势。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下,中小学的歌唱教学处于何种地位呢?笔者对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九年级)教科书教学内容作一个统计。教学内容中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歌曲部分共有18首,器乐欣赏部分共8首,由此可见歌唱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歌唱教学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本音乐教育形式,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科书中的歌曲欣赏部分所选歌曲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第一单元的“祖国情”中所选歌曲

《我爱你,中国》(瞿琮词 郑秋枫曲),《啊,中国的土地》(孙中明词 陶思耀曲)。以上两首歌曲的欣赏教学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画的结合实现歌曲欣赏的审美体验。但从音乐的本体出发,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特别是歌曲的演唱,由于融入了演唱者丰富的情感、即兴的二度创作等更容易使欣赏者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给人以直接的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中学音乐教师如能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唱,其教学效果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胜一筹。音乐课堂的范唱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唱的欲望,使学生可享有和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因此,中学音乐教师的演唱能力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下显得尤为重要。在高师音乐教育扩招的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质量如何,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能不能更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呢?然而“由于过度扩招,使教师工作骤然增大,教师与课时均不够分配,正常的教学安排受到冲击。”以声乐课为例。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点课程,学生的必修课。因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主要地位,所以高年级主修、选修声乐学科的达70%以上,由此可见声乐在学生学业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声乐课的千差万别,决定应实行一对一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不能采取其他专业那种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但大量的扩招给声乐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声乐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长,迫于教师难于承受的教学工作量,只能在课时安排上予以缩减,以解燃眉之急。譬如原本三四年级的声乐选修课被迫取消;三年级的声乐主修课由原来的每周两课时减为每周一课时,原本一二年级的声乐必修课也由过去的每周一对一的0、5节改为四人合上;声乐课堂上的大、中、小课结合教学的新模式也未落到实处。以上种种,不可避免地造成声乐教学质量的急剧下降。面对急剧下滑的声乐教学质量,笔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名工作者深感忧虑和不安。为此笔者呼吁尽快加大声乐教学改革力度,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大、中、小课教学模式尽快有效实施;强烈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按教育部制定的师生比来配备教师,调整现有编制,减轻声乐教师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提高教学效果。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要一环的声乐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积极推广与实施的形势下,应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努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

二、打破声乐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展综合性的声乐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高师声乐教学队伍有效加强且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压力,大部分地方性的高师音乐院校引进了一些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声乐教学队伍,为高师声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他们过于专业化的声乐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教学。有的声乐教师在音乐学院学习时专攻美声唱法,在教学实践中就过分强调美声唱法进行教学。客观上讲美声唱法由于其发展历史悠久、发声方法科学,对于我国声乐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高师音乐教育这一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阵营中,美声唱法为高师声乐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能、技法的训练手段,促进了我国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但一些声乐教师完全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演唱西洋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忽略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中小学师资,而不是培养从事舞台专业表演的歌唱家。用原文演唱外国歌曲对于提高演唱技5。锻炼歌唱能力是有必要的。但由于大多女高师音乐院系未设专门的歌唱外文歌曲勺语言教师,学生又不了解演唱外文歌曲内语言结构和语气,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寄诵并不懂其意的外文串母,而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又很少派上用场。偏离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拘推广与实施,大力弘扬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并积极实施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来。请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九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曲苑寻珍”中学唱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阎肃词姚明曲);欣赏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词赵开生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歌(林汝为词雷振邦、温中甲、雷蕾曲)。再看第六单元“梨园荟萃”中学唱戏曲唱段河南越调《收姜维》中唱段《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欣赏戏曲唱段河南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中《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从以上曲例可以看出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以上三段说唱音乐和三段戏曲音乐的演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熟悉不同地域特征的说唱音乐的行腔、归韵与当地的语言关系,掌握戏曲唱腔的发声位置、共鸣腔体的调节等演唱技巧。显然按美声唱法的审美要求是唱不出中国传统音乐神韵的,为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积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声乐教学体系,努力探索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演唱方法,这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作为声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要有勇气学习和接纳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让学生学唱戏曲唱段和说唱类唱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欣赏大量的地方戏曲和各种风格的说唱艺术形式如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使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中去感悟传统音乐文化,接受传统音乐文化,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

三、走出单一歌唱技术训练的误区,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歌唱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师习惯于声乐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歌唱技术训练,一节50分钟的课堂教学,歌唱呼吸的、歌唱位置的、歌唱共鸣的、声区转换的等等发声练习曲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到了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艺术处理时所剩时间就不多了。这样就导致训练出的学生歌唱时只顾发声状态调整,忘却了对声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丢失了对声乐作品艺术美的表现。而现实的音乐新课程标准又强调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音乐审美的体验。(请看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中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当前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声乐教学在歌唱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分析和艺术处理,重点是引领学生进入声乐作品内部进行美的探讨、美的体验。声乐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演唱作品的创作背景、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歌词与旋律的结合关系、作品中音乐的语气和强弱等;课堂教学中力求学生完整地演唱一首歌曲,尽量不要因为技术上的原因打断演唱,以此锻炼学生对歌曲整体演唱能力;课堂教学中声乐教师应突出强调学生要以情带声,充满情感地去歌唱,用内心的歌声来传达美的体验。高师声乐教学不是培养拥有高深技能的歌唱家,而是培养具有基本歌唱能力,能用美的歌声来净化心灵、陶;台情操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声乐教师一定要走出单一技术训练的误区。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歌唱,在基础音乐教学中能用美的歌声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美的天地去感悟美、体验美、欣赏美、接受美、创造美。

四、尝试通俗歌曲演唱教学,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流行音乐以不可抗拒的音乐文化潮流席卷而来,其影响之深、波及面之广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深有感触的。特别是流行音乐中的通俗歌曲,由于“它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贴近于生活的情感形式,真真切切地反映着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坦坦荡荡地传达着普通人的内心与情感,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其朴实的演唱风格也使人们不单有歌可听,且有歌可唱,因而受到广泛的青睐。”通俗歌曲作为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优秀的作品表现出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加之广大青少年对通俗歌曲的热爱,我国当代较优秀的通俗歌曲随着音乐新课程的制定被选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请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九年级)教科书中”我们喜爱的歌”教学内容中,选用了一首优秀的通俗歌曲《思念》(乔羽词 谷建芬曲)。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选用通俗歌曲作为教学内容的事实,高师声乐教学应如何应对,显然传统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教学模式不利于通俗歌曲的演唱。声乐教师必须寻求、探索适合于通俗歌曲演唱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审美规律等。我们可以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寻找与通俗歌曲演唱方法上的共性,例如借鉴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呼吸训练来加强对通俗歌曲演唱的气息支持、借鉴民族唱法中清晰的行腔来加强通俗歌曲演唱的吐字归韵等。通俗歌曲在我国近二十年的演唱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审美风格。例如中低声区演唱的口语化。高音区在气息支持下的喊唱、行腔归韵追求语言的直白、演唱时感情的淋漓宣泄和外露等等都是通俗歌曲演唱的基本规律。只要我们声乐教师能够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在声乐教学中积极尝试用通俗唱法的规律教学,一定会摸索出一条适合通俗歌曲演唱的路子、培养出能够用通俗唱法进行教学的师资队伍,从而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5

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英语系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音乐综合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导课,从音乐语言、民歌、器乐、声乐等方面进行一般性介绍,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在教学活动中配合大量音乐课外活动,包括欣赏音乐电影、以及民歌竞赛等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本课程起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之门和培养高尚品德、开发智力、提高欣赏能力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和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通过学习初步解决学生对音乐欣赏困难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音乐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提高人文素质,提高自身对真善美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名合格公民。

三、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音乐语言的内部结构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特殊性

第三节 怎样欣赏音乐

重点: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

难点:语言。

第二章声乐艺术

了解声乐艺术的发展原理及西方声乐艺术,掌握声乐作品体裁。

重点:声乐作品的表演。

难点:实践。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民歌(12学时)

理解民歌的概念,了解民歌的形式,掌握民歌的体裁。

第一节 中国民歌

第二节 外国民歌

重点:民歌的基本特征,民歌的体裁及欣赏。

难点:欣赏。

第三章 中国曲艺和戏曲

第一节曲艺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

第二节戏曲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及曲种欣赏

重点;大鼓和弹词的特征风格、京剧的欣赏

难点:曲艺和戏曲曲种的辨析

第四章 中外乐器介绍及器乐作品欣赏

了解中外乐器,区分各种乐器音色,掌握中国乐器的色彩。

第一节 中国民族乐器

第二节 西洋乐器

第三节 管弦乐欣赏及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弹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拉奏乐器及曲目欣赏、打击乐器

、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弓弦乐器、弹弦乐器、键盘乐器。

难点:实际操作、弓弦乐器。

第五章 中外流行音乐欣赏

第一节 流行音乐概括

一、流行音乐的概况

二、流行音乐的起源

第二节 流行音乐的流派及特点

一、19世纪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

二、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三、5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第三节 流行音乐对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 现代通俗名曲欣赏

(二)教学体系

(一)课堂讲授:

音乐欣赏是一门抽象思维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对音乐语言要进行必要的讲授

、分析和示范。因此,要求学生注意文学语言、美术语言的运用,通过形象语言,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加强学生的想象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课堂讲授中,采用音响设备和投影设备,必要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音乐中的术语用原文标注。再者,当今的音乐发展速度很快,需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注视当今音乐新动向,达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自学安排:自学部分占全部内容的30%,包括民歌、西方音乐史、音乐基础乐理、民族乐器。

(四)作业形式:阅读书籍和欣赏曲目。

(三)课外教学活动的安排

序号

活动名称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1

欣赏音乐名片

10、16周

音乐剧《猫》的欣赏

刘欢2004演唱会欣赏

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审美能力。

2

民歌知识与演唱比赛

第5周

组织教学班级民歌比赛

加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学时分配

本课程每周2学时,分为18个教学周,共计36学时。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并配合学生讨论。详细分配见下表:

周序

授课

顺序

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

课时分配

第1周

1、2

第一章 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音乐语言

2

第2周

3、4

第二节 音乐语言的特殊性的内部结构

2

第3周

5、6

第三节 怎样欣赏音乐

2

第4周

7、8

第二章 声乐艺术

第一节 人声的分类

2

第5周

9、10

第二节 声乐作品的体裁

2

第6周

11、12

第三节 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

2

第7周

13、14

第三章 民歌

第一节 中国民歌

2

第8周

15、16

第二节 外国民歌

2

第9周

17、18

第四章 曲艺与戏曲

第一节 中国曲艺音乐

2

第10周

19、20

第二节 中国戏曲音乐

2

第11周

21、22

第五章 中外乐器介绍及器乐作品欣赏

第一节 中国民族乐器

2

第12周

23、24

第二节 西洋乐器

2

  第13周第14周

25、26

27、28

第三节 管弦乐欣赏及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15周

29、30

第六章 中外流行音乐欣赏

第一节 中外流行音乐概括

2

第二节 中外流行音乐的流派及特点

第16周

31、32

第二节 流行音乐对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2

第17周

33、34

第四节 现代通俗名曲欣赏

2

第18周

35、36

复习

2

五. 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项。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参加活动情况和完成作业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配合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即期末考试的成绩,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六.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为《大学生音乐知识与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 艺术教研室主编)

教学参考书为以下书目:

《音乐欣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建欣主编

《大学音乐》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江柏安主编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6

一、自由表演——欣赏

把课前的自由表演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尝试在上课前让学生自由表演自己喜爱的歌曲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唱课本上的歌曲或者课外的歌曲,即使有同学唱相同的歌曲,也可以因为对歌曲情感不同的处理,不同的表现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丰富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参与,范唱新歌,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库不断接收新的内容,丰富他们的音乐阅历,而且温习了学习过的歌曲,加深了印象;师生互相赠歌又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新歌的欲望,同时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的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感受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低年段学生由于还没有识谱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上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通过教师弹琴、范唱或者放录音来学习歌曲。中、高年段的学生则根据已有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在老师琴声的引导下,进行看谱唱词的试唱练习。教师则到学生中去与之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歌曲中最好听、最好唱的是哪几句等。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并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示范,对于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再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解决。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来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紧缓,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感受到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看谱唱词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已有的简谱知识,便于发现难点进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解决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

三、多种形式表现——评价

在基本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等,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苔的,是抒情的还是活泼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各种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

四、表演唱——创造

评唱和演唱相辅相成,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已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表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来源。教师可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后想不想唱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过把导演、演员瘾。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表演能力,把音乐课变成学生自主活动的载体。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7

基于此种现状,作为专业音乐出版机构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组织一批富有教学经验又有流行音乐研究底蕴的师资力量,策划出版了一套名为《流行音乐学院》的系列丛书以填补该项空白。

本丛书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流行歌曲写作》、《编曲》和《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从流行音乐的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再到音乐素养,为流行音乐学习者架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

《基础乐理》在传统乐理的基础上,以流行音乐的普遍规律为参照,对学习流行音乐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所有谱例均采自流行音乐作品。

《视唱练耳》以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为基础,加强了节奏训练及风格的训练,尤其重视了对连音节奏以及Shuffle(爵士节奏)、说唱节奏的练习,不仅融入了流行音乐中所特有的音乐素材(如挂音和弦、加音和弦等),还加强对立体听辨的训练。

《流行歌曲写作》中,旋律写作部分以旋律、节奏、调式、曲式等内容为基础,对流行歌曲的一些特殊创作手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歌词部分主要对流行歌词的普遍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如歌词的特性、种类、主题、结构、角度、韵律、表现手法等。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篇8

【关键词】教学思维;艺术高校;一带一路;声乐教学;内蒙古;地域特色

2013年9月和2013年10月,国家领导人分别明确提出要共同推进“丝绸之路新经济建设道路”和“二十一世纪水上古丝绸之路”的基础道路建设,也称“一带一路”。这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艺术的重要基础建设内容。新时代的艺术类高校需要利用“草原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标志,顺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开展内蒙古艺术类高校中国民族声乐课程的教学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声乐本身。

一、内蒙古自治区艺术院校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课程新理念研究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歌曲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声乐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关键是对西洋和本国的技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歌唱技巧和传统音乐的科学研究,例如长调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曲风。前者主要是基于西洋歌唱技巧的科学研究,后者主要是基于中华民族和地区环境的科学研究。其中,声乐演唱和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在音乐专业行业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相比之下,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声乐演唱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声乐研究方面存在相对局限性。虽然成果较多,但声乐研究的核心理念、视野和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等方面仍有待拓展改进。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艺术存在差异。80年代至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盛行着各种演唱技巧。其中,西洋的演唱技巧更加突出,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受到了大家的青睐,但随之而来发生的事情是,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和启蒙失衡,使得民族意识逐渐消亡。科学性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更加规范,而民族化则是每个民族独特的个性化问题,每个民族是不同的。民族独特的个性化,为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道路。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平衡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与西方国家声乐艺术的现代化主义之间的关系,使中国文化歌曲的特色得到支撑很重要。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普通高校音乐课程中,教师塑造民乐教育理念,站在时展趋势的高位,消化、吸收、弘扬民乐的文化和艺术风格,这显然对普通高校的声乐艺术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手段,为东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领导人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了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作为突破口,高校声乐的科学研究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古丝绸之路对歌曲影响的科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着不同的地区文化,这些文化和不同的文化融合。歌曲不仅包括少数地方的民间传统音乐,还包括西方音乐,由此产生了具有普遍性的主题、多样的形式,以及其他独特多样的歌曲。如何将这种丰富多彩的歌曲作为特色课程内容纳入高校中国民族声乐课堂教学,是非常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的。因此,有必要推动对古丝绸之路歌曲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和发展趋势,从而帮助大学生塑造合理的声乐学习理念。同时,整合这种音乐风格,分析其特点,掌握中西音乐文化艺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带一路”对高校声乐科学研究有哪些现实意义和启示,与当今大学塑造学生对声乐科学研究的意识很重要,可以让大学生在聚焦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中国创作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积累声乐人才,让内蒙古的声乐课堂发展得越来越好。

二、内蒙古自治区艺术院校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新思维的提出

(一)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类院校的声乐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声乐作品是中国改革历史和时展趋势的主要反映,能充分体现战争年代的观念。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现实意义。红色声乐作品不仅内容优美,而且可以讲述一段历史。因此,唱出这首声乐,可以唤醒每个人的心灵,感受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红色声乐作品大多在人群之间流传,然后通过专业的人整理之后得到相应的发展。由于红色声乐作品的旋律特点,它可以让每个人都很好地记住。每当一首红色声乐作品歌声响起,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历史的时光。因此,红色文化教育声乐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能够正确引导中华文化向更好的趋势发展。从今天的中国民族声乐课可以看出,红色文化教育的反响并不显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民族声乐学生缺乏演唱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想法,认为这些作品不适合在聚会、比赛等场所演唱。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将红色文化教育应用到中国民族声乐课上,让学生从中吸收相关的改革理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红色文化教育是在历史时代的进步中创造出来的,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将这些教育内容应用到中国民族声乐课,可以让学生传承优秀的精神。此外,将红色文化教育应用于中华民族声乐课,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投入中华民族声乐学习,唱响中华民族声乐。此外,老师向学生们展示红色声乐作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我国的歌曲文化艺术,塑造民族文化自信。比如将歌曲《松花江上》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课,可以让学生感受过去的人们日常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更好地记住这些历史时代,可以合理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观念。在中国民族声乐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推广大量具有红色精神的声乐作品,按照一定的方法传承经典歌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红色声乐创作的主题思想,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其次,在中国民族声乐课开展的全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为学生构建优秀创作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塑造相应的意识。比如将《红梅颂》《英雄颂》等歌曲引入课堂教学,可以突出中国民族声乐学科的民族特点,让学生在听这类音乐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我国的历史。最后,在引入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其精髓。同时,在保留相应内容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由于每个时间段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按照统一的内容进行,很可能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主要规律。因此,教师要对红色的经典歌曲进行自主创新,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中国民族声乐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按照自主创新的方式,对一些经典红色歌曲进行自主创新,利用中国民族声乐技能丰富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内容。

(二)选择恰当的声乐教材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流派具有普遍性,不仅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而且各具特色,风格各异。因此,教材应该收录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及以民歌、古诗词、声乐为基础的作曲歌曲,中国戏曲、曲艺剧团选段、歌舞剧目、各阶段创作的声乐歌曲等等。中华民族声乐课是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和文化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和艺术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声乐教材内容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声乐课的最终成效。因此,应慎重采用声乐教材,所选教材内容不仅应该具有多种民族风格特点,更应该突出实践目的;不仅反映从浅到深的整个过程,而且有各个阶段、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经典作品;既要突出中华民族的声乐文化艺术精神,又要发挥典型的文化教育示范作用。如何选择中国民族声乐的具体教材?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声乐教材。不得使用超出学生学习能力范围的教科书,防止给学生心理造成沉重负担,危害和阻碍声乐课的正常开展。如果课堂教学的教材没有改进,学习的主体没有发展,结果得不到回报,课堂教学就面临着很多问题。其次,教材要保持合理的教学导向。高等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文化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艺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声乐艺术优秀人才的勇气和理想为立足点,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促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在选择课堂教学用书时,还要注意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的规律。选择既具有明显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又对课堂教学具有示范作用的声乐指导书籍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基础研究上,要重视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研究,从历史时间和自然角度分析中国民族声乐产生和演变的全过程,进而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中华民族的声乐表演中,要精心运用民族乐器,加入纯自然元素,用民族服饰和民族特色表演方法,还原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本色,呈现浓厚的民俗风情。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突出民族因素的同时,还要全面推广民族的声乐作品。

(三)创新声乐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是民族声乐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除了保留“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外,还需要整合大学生班组,开展不同层次的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每一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概念建立、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传授。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形成清晰的教学体系,设置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国民族声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标准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所处的学习水平,将同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选择适合该水平学生的教学策略,教授合适的歌唱方法,进行适当的基础声乐知识教学。根据对创作环境、音乐结构、情感解析等的掌握情况因人施教,保证每个学生的水平都能得到实质性提高。此外,还可以采用示范法进行课堂教学。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整合课程内容,制作演示视频,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内容,更清晰直观地掌握歌唱技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除了教材的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刻不容缓。目前,在民族声乐教育和科研课程中,声乐基础课很少,多为乐理基础课,这对民族声乐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行的。

(四)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平台和资源

高等艺术学校包括音乐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如音乐专业、编曲和编曲技术基础理论等。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内相关技术专业的结合:如与作曲系和编曲系的合作研讨会,歌曲编曲技术专业在现场集会活动的基础上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演唱新作,歌曲学系学生对新作的创作和演唱表现进行评价,此类行为为民族声乐技术、编曲技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写作、实践活动和理论基础研究的服务平台,还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基于融合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从历史时间思维进行纵向梳理,对各类作品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而达到基础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衔接的目的。能够利用地域优势,举办地域主导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对地域歌曲文化艺术进行更深入地探索、探讨、传承,如举办“内蒙古民歌研讨会”并邀请相关行业的优秀歌唱人才、音乐家参加研讨会,不仅有利于民族声乐的传播,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技术和专业视野。还可以举办比赛、演出等,邀请民族音乐家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根据这种课堂教学之外的补充课程内容,民族声乐课堂教学完成了内容的多元化。

三、结束语

声乐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艺术传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古老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更广泛的社会发展中,弘扬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加强艺术互动交流的契机,为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创新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声乐教学提出集“科研、历史人文、声乐技能”为一体的颠覆性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冬霞.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创新研究——评〈民族声乐教学新论〉[J].中国高校科技,2021,(09):115.

[2]刘盛楠.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自然歌唱理念的融入探讨[J].艺术家,2021,(06):58-59.

[3]王雪.探索中国民族歌剧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及艺术实践中的应用价值[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4]戴勇.漫谈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02):52-55.

[5]戴勇.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阈下的高校声乐教育研究[J].当代音乐,2021,(06):4-6.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 下一篇: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