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08:23:44

流行音乐论文

流行音乐论文篇1

一、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师范音乐教育是在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是围绕更好地传播西方古典音乐开展的,虽然我国音乐教育在借鉴中有创新,但在师范院校开展的音乐教育中,从乐理知识到演奏练习基本还是以西方音乐为蓝本进行教学设计。以和声理论这门课程教学为例,教学还是在借鉴西方古典和声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能够适应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就显得与时尚脱节,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最重要的是,这种借鉴而来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更好地传播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同样,也无法有效适应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音乐流行音乐,通过流行音乐与时尚结合起来,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途径,将对于未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

(一)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音乐文化本身就是随着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的审美品位的变化而变化。现在音乐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虽然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因此,音乐教学要获得发展,必须紧跟时展,紧跟音乐文化的发展步伐,进行音乐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也需要将现代音乐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对现代音乐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和研究,不断创新音乐教育,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他们极力推崇流行文化,喜欢跟时尚,喜欢流行音乐。而在传统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恰恰缺乏这种流行元素,音乐教育重点是传播一些声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美声、民族唱法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不够时尚,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但如果师范音乐教育能够引入流行文化,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更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思想

流行音乐不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手法独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更重要的是,流行音乐与时尚挂钩,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能够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传播现代思想。流行文化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亲民性和娱乐性,因此,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现代文化思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的需要。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有效完善音乐教育,有效地进行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需要

流行音乐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效认识到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通过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教育比较,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种文化的优缺点,可以有效丰富音乐教学方法,对于开启学生的创作天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审美心理和审美品质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哦

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在毕业后基本都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或者是初中生。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限,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最有感觉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因此,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要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一番事业,就需要掌握流行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把自己在流行音乐的学习中的体会更好地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中小学生对流行音乐优劣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流行音乐的优劣,从而有效促进自己教学的发展。

总之,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优势。无论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研究者的角度而言,流行音乐都有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要重视这种音乐形式,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教学,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通过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图为社会培养更高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流行音乐论文篇2

[关键词] 流行音乐;歌手;传播

【中图分类号】 J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27-2

对文艺战线来说,以新的思路推动文艺的繁荣,以贴近群众的方式进一步服务好群众,这是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重要方面,也是包括流行音乐创作在内的所有的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对于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来说,应用广泛的视角和各种传播方法对我国流行音乐创作、歌手品牌的创立进行宣传。

一、流行音乐的现场表现形式

现场音乐发展到现在为止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所谓的俱乐部文化,Club Culture,在酒吧,现场的这种小型的表演场所,非常典型的北京有一个星光现场。第二种表现音乐的形式就是歌手的巡回演唱会。所谓的巡回演唱会就是这个歌手到处去表演,我们叫做铁打的歌手,流水的地盘。最后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音乐节,我们叫做铁打的地方,流水的艺人。现在有雪山音乐节,北京有朝阳公园音乐节,有摩登天空音乐节等等很多的音乐节,这些都是现场音乐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二、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建立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质疑与争议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认可与探究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深化与超越的阶段。

(一)质疑与争议

从1979年到80年代中期,大陆的流行歌曲应该是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音乐批评与理论研究界没有趁机积极介入,他们与人民音乐研究、北京音乐周报以及中央音乐学报等这样的全国核心的音乐刊物、报纸为平台,就当时的音乐文化的思想意识和音乐实践的新动态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他们质疑与政论的焦点话题之一,就是对新兴流行音乐所持有的观念、态度以及流行音乐性质问题。

(二)认可与探究

第二个阶段是认可与探究的阶段。认可与探究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讨会的举办,1986-1997年这十年当中,全国各地和各文化部门举办了很多有关流行音乐的研讨会,我在这地举了几个代表性的,比如说1986年的通俗音乐理论研讨会、1987年11月河南郑州全国通俗音乐研讨会等等,这些音乐会的举办反映出理论批评与研究从第一个阶段,民间自发性的研讨上升到一个有组织的研讨,他们广泛地就过去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成败、得失、流行音乐所面临的局势问题进行讨论,对流行音乐的发展是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三)深化与超越

第三个阶段是深化与超越的阶段。深化与超越体现在专注专题性的研究非常的丰富,他们主要有史料的梳理。比如刚才付林老师的中国流行音乐20年,还有金兆钧老师的光天化日之下的流行,这些书籍都给我们研究者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史料资源。还有实践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歌词、歌曲的创作,还有演唱的方法等研究。这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说它比前面两个阶段来说,它的音乐批评与理论探讨不再只是现象的附属或者回应,而是更多的独立性,而且更加理性,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并且与其他学科广泛地接触。研究人员也相对的丰富起来,体系性的研究在开始逐步形成。

三、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

(一)我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形式变迁

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复制。复制的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形态,经过技术手段,产生出一种新的、和原来艺术形态相同的形态。

过去,流行音乐的传播靠电视、广播、图书、唱片或者是盗版唱片等。但是,今天的音乐作品经过了数字化的技术处理,已经充满于全国的英特网管道之中,音乐网民的音乐复制已经形成了传统的音乐复制不可能具备的一些特质。这就是复制的海量性、自主性、多重性、和廉价性。相对于广播、报纸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目前对流行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种较为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条件下,对于流行音乐及其文化传播有三方面的改变:

第一,传播载体的改变。音乐需要载体进行传播,而新媒体给流行音乐带来最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了过去传播音乐的载体,在口口相传的年代,空气是音乐进行传播的介质。后来的唱片、盒带、音乐录音带等都是音乐传播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的重要的媒介。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终端成为最具代表的载体。

第二,传播主体的改变。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创作的歌曲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下载,或用手机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发给别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自己的歌曲,每个人都是音乐家。近年来迅速走红的一批《那一夜》、《单车恋人》、《香水有毒》、《老鼠爱大米》等。

第三、传播效果的改变。中国流行音乐的主要传播形式是一点对多点,广播对听众,电视对观众,音乐生产商对音乐购买者,使得音乐产品的生产缺乏针对性。而在新媒体时代,没有丰厚的宣传资源的独立音乐像获得了新生一样,在新媒体的点击下迅速地蔓延开来。同时,音乐用户对音乐的各种意见也可以反馈到网络上,促进歌手改进自己的作品。我们知道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新媒体给了流行音乐一个机会,让音乐更加贴近大众,让潮流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和情感需要。同时,对于音乐生产者来说,可以无拘无束。歌手只需让听众挑选检验,对音乐发行者来说,用户互动能够记录下所有用户的全部行为轨迹,可以分析歌手总红的规律,降低音乐投资的成本,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最后,传统的广电媒体面临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的便捷性、快速性形成了音乐消费群体的广泛性。新媒体的收费模式增加了音乐生产者的经济收入,新媒体信息的海量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菜单。受众接触的音乐不再单一化,新媒体的出现虽然带来了冲击,但并不能彻底取代传统的媒体。所以总体而言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流行音乐市场上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由此,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传播学家叫做马谢尔说会出现任何一种全国都逃脱不过的电子传播形式。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过了光纤传输信息的全球性的英特尔网就产生了,英特网覆盖了全球。我们流行音乐的传播也搭上了这条网络信息的高速公路。

(二)流行音乐的传播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我国流行音乐在争议中崛起,在探索中前进,涌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还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流行音乐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国社会所有宏大和细微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每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每一次重大的社会事件,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流行音乐的词曲当中。比如2008年,也就是今年,无论是年初的抗击冰冻灾害,还是5・12之后的抗震救灾,以及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流行音乐都迅速地在我们耳边唱响,并因其具有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巨大力量因其反映社会现实的公民心态而广为传播。

(三)流行音乐传播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我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流行音乐的创作很多歌曲都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回报社会;幸福生活在这个美好国家以及对家人对朋友的美好生活相联系。我国的流行音乐自身的传播同时,也建立了流行音乐的交流平台,更紧密地将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30年来,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中,中国的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奉献于社会。特别是今年,无论是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还是四川的抗震救灾以及刚刚结束的奥运盛典,我们都真切地感到、看到、听到了流行音乐界的积极行动和有力声音。因此,展望中国流行音乐的创新发展,我们音乐人是充满信心的。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理念投入到音乐创作中,谱写出更多更有特色、更有深度、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四、结论

流行音乐以及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对大众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媒体融合的趋势里,传统媒体获得了建设新媒体平台的空间,从而使得为用户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成为可能。所以,我们要在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观念的价值体系。在音乐作品当中,融铸于人民,与大众共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弘扬共同的理想,培育和谐的精神,畅想时代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付林著.歌星成功之路[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 .

[2]金兆均.光天化日之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2.

[3]余明阳,梁锦瑞.名牌:在传播中诞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4]翟群,应妮,任姗姗.演出、推广、交流一个也不能少[J].中国演出,2010,(10).

[5]卢俊,刘畅.超越梦想――如何成为歌星[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5.

流行音乐论文篇3

关键字:流行音乐中学生心理影响

一、正面影响

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事实上,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1.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音乐感知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感觉使人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属性,如节奏、音高等。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整体的反映。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能形成对它的整体映像。在现实的音乐体验中,孤立的音乐感觉很少出现,人们总是以音乐知觉的形式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感觉只是作为音乐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音乐知觉中。音乐实践是形成音乐知觉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音乐知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在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比方说,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曲如R&B、摇滚等曲风的歌曲,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衷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为形象思维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现象或表象为支柱进行的思维。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思维中大量的是形象思维。文学家描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家描绘的逼真画面、音乐家塑造的动人场景,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艺术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较高级和复杂的形象思维形式。

欣赏流行音乐是运用形象思维理解音乐的初级阶段,流行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这些感性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和整合又可以迁移到高雅音乐的欣赏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再者,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听众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或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3.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其原因有四点。第一、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第二、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比如《朋友》、《相亲相爱》、《童年》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第三、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相对于高雅音乐,欣赏流行音乐无需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它成了中学生们的消除紧张疲劳的“轻松剂”。第四、流行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且琅琅上口,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对友谊的珍惜,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幸福之情的流露,也有伤感的抒情;还有对神圣爱情的羡慕和向往。有些同学出于自尊或自信心等方面的原因,羞于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流行音乐更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好工具。另外,中学生的情绪情感还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所以流行音乐在某些时候还被用来掩饰他们的内心活动。基于上述四种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流行音乐有助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调节。

二、负面影响

1.内容过于简单直白,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欣赏对象类型不同,想象的程度也会有差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具有确指性的音乐作品来说,如歌剧、舞剧、影视配乐以至一般的歌曲,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限性。这种规限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规限性也就越大,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反之,材料越抽象、内容越含蓄的音乐,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越模糊,规限性越小,从而受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大。

另外,想象还与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因素相关,要根据欣赏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作品。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MTV作品,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它音乐类型的欣赏,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2.某些作品容易加剧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在流行音乐中,也有部分音乐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客观的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某些成年人情感的宣泄,但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歌曲就成了“假恶丑”的诱因,成了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情绪情感开始动荡不安,意志力也经受着考验,如果他能及时调整变压力为动力,勤奋刻苦地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进步了,不但精神愉悦,还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但是如果他意志不够坚定,同时又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时候就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3.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不利干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文化效应举例: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影响: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

名利双收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往往是被星探相中然后重金包装就行了。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

,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在这篇文章章的论述中,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剖析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力求全面和具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每个问题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我们在强调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积极面。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还提醒我们,看待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问题不能局限于音乐本身,还应该扩展到其文化属性带来的效应。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流行音乐给中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我们才能对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判断,并提出正确合理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流行音乐论文篇4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文化形态当下存在的重要载体,是纳西族重要的文化体现。从现代大众的视野重新审视纳西古乐,其有曲目老、乐器老、乐人老三个主要特点。

曲目老。纳西古乐中的很多曲目依旧沿用唐宋曲牌的音乐样式,从音乐脉络可以看出,部分音乐的唱腔来源于晚唐时期的道教音乐。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纳西古乐实际上是明清时期逐渐从四川、南京、北京等地传入的洞经音乐。是专门为祭祀文昌帝君服务的道教祭祀音乐。

器乐老。纳西古乐所演奏的乐器均为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更有在其他地方早已失传的乐器在进行演奏,其中曲项琵琶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也有人把这种乐器称之为纳西琵琶。纳西古乐的演奏乐器,无论是器乐的形态和制作工艺,还是乐器演奏方法均为最古老的,对中国的传统音乐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研究价值。

乐人老。当下演奏纳西古乐的大部分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目前能系统掌握纳西古乐演奏技法和曲目的几乎都是老人家,老乐人的表演也让传统的纳西古乐变的更古老。当然,近年来随着旅游发展也有部分年轻人加入到纳西古乐的传承队伍。

二、丽江本土流行音乐现状

随着社会变迁和丽江旅游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音乐环境,外来音乐人和本土音乐人从本土音乐中吸取养分,近年来创作出了一批丽江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收到音乐界和丽江人民的好评,传唱度也很高。如歌手土土的《醉了丽江》 和金甲劲松的《月亮花》,再有《美丽丽江》、《净土》等现代本土流行音乐令人眼前一亮,音乐创作突破传统的音乐审美,从民族审美的角度诠释地方民族音乐。

从表面上看,当下丽江整个音乐创作环境是非常好的,本土音乐人不断的致力于地方民族音乐的创作,另外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外来音乐人来到丽江,大量的音乐形式也涌入丽江,使得丽江的音乐生态环境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风格的音乐在丽江都被接纳,一方面多元化的音乐生态环境让音乐创作有了较好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多元化的音乐也不乏俗气的音乐形态在影响着丽江音乐文化生态及丽江音乐文化形象。

当下丽江本土音乐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民族观念的保守,在音乐的演唱和创作中,不能站在较高的视野来进行,更多的是原生音乐的翻唱和改变,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创作和变现;再者外来的流行音乐的好坏不一,多样的音乐样式让本土流行音乐创作和变现要么不敢吸收要么吸收到了很多劣质东西。其次是在本土音乐创作中过于强调民族音乐的源文化,没有考虑音乐趋同化的现状。对于本土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更多的翻唱和再现,而非真真的调研创作,更多的是东拼西凑,导致很多本土音乐成为特产被好奇观摩而非真正的音乐传播。

三、纳西古乐的本土流行音樂实践

丽江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旅游成为了助推丽江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原本相对封闭的民族民间艺术正在被运用、被传播,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创作和表演中被运用,越来越多的开始从旅游的视角关注民间音乐,丽江纳西古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运用而推向大众,成为旅游世界的中消费文化。但是,民族民间音乐在旅游视野下呈现在市场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民族民间音乐,另一方面,也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影响,就纳西古乐来说,原本的纳西古乐的很多传统元素被弱化,被更多的现代流行音乐符号所代替,对民族民间的音乐保护和正向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因素。

纳西古乐作为丽江传统的民间音乐,在旅游市场的开发应该尊重音乐本身,更多的从文化内涵中深挖,创作有底蕴的纳西风格的现代音乐。但是当下的丽江的音乐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音乐环境,作为世界的丽江,大量的国际音乐元素在冲击着丽江的音乐市场,特别是以丽江酒吧为代表的音乐,成为外界感受音乐文化的重要的内容,忽视了传统的纳西文化音乐,这个是现象是严重的影响到纳西古乐作为丽江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虽然当下已有一部分音乐人和文化人士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创作和表现的一些作品,但是面对这个庞大的旅游市场和已经成形的丽江音乐文化,要改变当下民族音乐真正在现代音乐中有一席之地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和过程。

四、古乐元素的现代音乐创作探索

丽江本土乃至社会各界的音乐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在创新纳西古乐,希望其能够成为被消费的现代旅游产品,希望以大众审美的要求来发掘现代纳西古乐。对于纳西古乐的现代音乐创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进行音乐的创作。艺术的创作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再造过程,而非简单的符号组合,对于音乐来说也仅仅只是音乐的拼凑。对于纳西古古乐的创作,应该是从深层的文化进行发掘,进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多方面的结合,从文化中找符号进行创作,而非从形态上找符号,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现代民族音乐。

二是打造丽江本土自己的表演团队。作为本土文化典型代表的纳西古乐的表演,需要本土情怀的投入,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是有助于古语的表现的,这对于创作的古乐现代音乐也是一样的,对纳西文化熟悉的人进行古乐现代音乐的表演也是非常有用的,所以需要打造丽江本土的表演团队。

三是打造、创建学术型的音乐监督(评论)队伍,音乐的建设和发展是离不开的音乐理论的支撑的。能建设一支具备本土文化知识的音乐评论队伍,或者说是音乐理论监制队伍,对于丽江民族音乐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对于纳西古语的创新和发展也是需要有一个本土的音乐监制团队进行评论和引导,这样才能有更好的音乐作品呈现。

五、小结

流行音乐论文篇5

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声乐演唱经验与知识,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对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借鉴与融合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以期能够梳理出两种唱法完美融合的有效方法及途径,为我们民族唱法声乐艺术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一、流行音乐演唱元素及特征分析

(一)流行音乐演唱元素

相比于美声唱法以及各国的民族民间唱法,流行音乐演唱可以称得上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它比不过以上两种唱法几百年的发展时间,但流行音乐却以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极具魅力、感染力,在仅仅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受众群体最多的音乐艺术形式。

1流行音乐演唱方法

流行音乐演唱方法不同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因为它对声音没有一个统一要求,也没有统一标准,只追求自然有个性化、有特点的声音。所以我们现在听到的流行歌手演唱的声音及特点都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首先谈一谈流行音乐演唱的发生方法,流行音乐演唱发声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使用声带全部振动发声方法,有人称之为重音乐,俗称金属声音,这种声音以演唱摇滚音乐居多,像我国的崔健、郑钧、汪峰等。国外有披头士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等。第二种,是只用声带局部振动发声方法,这种声音比较柔美,多用于演唱抒情歌曲,像我国的王菲、张信哲、那英等。第三种,是以上两种发声方法相结合的发声方法,这种声音可塑性强,既能演唱类似摇滚风格歌曲也能演唱抒情性歌曲,像我国的成方圆、刘欢等。

2流行音乐演唱技巧

流行音乐演唱追求个性化,对声音没有统一要求,所以歌手声音差别很大。流行音乐演唱不像美声唱法那样严格区分声种(例如:男女高音、中音、低音),它只有在歌曲演唱风格上有所区分,(比如:摇滚、抒情、民谣等风格)。因此歌手在演唱不同风格歌曲时所运用的声音技巧都是不同。

下面具体谈一下演唱三种风格歌曲时所运用声音技巧,第一是民谣歌曲,当歌者在演唱民谣风格歌曲时,一般会用自然的本嗓的声音比较多,对声音不加任何修饰,声音比较朴实,亲切,叙事性强,这样的声音更方便于咬字,所以歌词听得的很清楚,这样歌手代表有美国乡村歌手卡朋特,我国的老狼等。第二是抒情歌曲,就目前来看,这类风格的流行歌曲居多,演唱这类歌曲需要演唱者有较好基本功,演唱起来对声音把控要自如流畅,因为这类歌曲所表达思想情感比较广泛,情绪表现也比较丰富,所以歌手演唱时应随着歌曲情感变化来调节自己声音,改变自己的音色,从而找到一种更适合歌曲内容情感的声音。第三是摇滚歌曲,这类歌曲和以上两种风格歌曲有着显著区别,首先是音色上的区别,因为摇滚的声音特点粗犷、豪放、爆发性强,呐喊声比较多,另外,从音乐及节奏上看,没有像前两种歌曲那么连贯,那么柔和 。

(二)流行音乐特征及受众群体

流行音乐特征:

1从音乐表现形式上看及其广泛,作品风格多样化,其中包括爵士、蓝调、乡村音乐、摇滚、民谣、嘻哈等。从内容上看,通俗易懂,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且形式多样、活泼、情感真挚,深受大众喜爱。另外,流行音乐还具有流传速度快、流传范围广等特点,由于流行音乐内容很贴近大众生活,所以也被称之为大众音乐。

2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飞速,是由它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流行音乐结构比较短小,演唱起来并不复杂,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流畅易记,写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具有时代感。流行音乐演唱不受阶层与身份的限制、没有过高的门槛,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人人都可以随口哼唱几句。除此之外,流行音乐还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时尚性。(2)新奇性。(3)娱乐性。(4)通俗性。也正是有了以上这些特点,所以深受人们喜欢,尤其广大青年一代的喜欢,这是其他音乐风格所不能比拟的。

(三)流行音乐的演唱表现形式

由于多年的风格演变与发展,目前流行音乐的演唱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音乐剧形式。音乐剧是流行音乐演唱借鉴并融合了歌剧的表现形式,这是一种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品有《歌剧魅影》《猫王》《音乐之声》等。这些作品最大特点是绚丽耀眼的舞台布景,流畅上口的旋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大众形式。流行歌曲的创作多来源于大众,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例如:流行歌曲旋律跨度不是很宽,一般都在九度左右(尤其女生歌曲),这个音域就是大众自然声区,所以每人都能唱上几句,可以说流行音乐演唱是大众参与最多的一种艺术形式。

3最具现代化的演唱表现形式网络。近年来,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在网络上也涌现出很多热爱音乐并且极具创作力的音乐人和歌手,他们借助着网络这个快捷广阔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创造出很多优秀作品。 例如徐良、杨臣刚、庞龙等。

4带有民族音乐表现形式。近年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流行音乐也很盛行,这些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具的艺术魅力。例如腾格尔、韩红等。

(四)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

可以说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发展的,20世界七八十年代模仿港台风格,80年代中后期西北风风格,90年代都市风格到现在各种风格并存。现在的流行音乐创作,追求个性化,曲风多样化,例如抒情、民谣、说唱、摇滚等等,从歌词内容上看,很丰富包罗万象,有描写百姓生活的,情感的,景色等等,总之,无论是曲风还是内容流行音乐创造都以独有多样化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是音乐艺术成功的典范,是大众审美的需求。流行音乐的创作形式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社会环境的发展、大众的艺术品位都会对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证实了流行音乐其实是根植于大众的艺术风格這一特点。

(五)流行音乐演唱的情感表达

在众多的演唱方法与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的演唱对于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视。这也正是它在当今众多演唱方法中能够站稳脚跟的重要因素之一。流行音乐演唱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达作品本身蕴含的情绪、情感,是发自内心歌唱,另外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会帮助演唱者更加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第二是演唱过程中二度再创作的情感表达,这里多指技术层面,例如:歌曲情绪的宣泄、节奏的把握、声音及气息的控制和转换等。

(六)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现状

我国的流行音乐严格来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的。虽然我国的流行音乐介入年代比较短,但经过数十年辗转曲折发展,如今已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各大电视台举办的一系列以流行音乐为主的选秀节目, 像《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快乐女声》等,这些节目的播出也推动着流行音乐快速传播,使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大众最喜欢、参与人数最多,受众面最广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流行音乐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预知的美好未来。

二、民族歌曲唱法特征分析

(一)民族歌曲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歌曲其实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象征,是最早的音乐语言艺术之一。最先喊出带有原始风格的民间曲调劳动号子,这种早期的民间曲调慢慢成为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像(《诗经》里的《国风》就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歌曲集)。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歌曲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当代民族歌曲,在新中国丰硕的土壤中,都得到了很好发展。

(二)民族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方法

1创作特征

首先是歌词特征,传统民间歌曲的创作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是人们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现代民族歌曲创作则需要一定的作曲技法的。我国有五十六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民歌,像蒙古族民歌歌词内容大都描写蓝天、白云、草原,以赞美生活美好以及歌颂草原英雄为主。像陕北民歌歌词内容,则朴实无华,口语化语言较多,地方方言运用也比较多,其中《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其次是旋律特征,每首民族歌曲在旋律上都具有本民族地区的艺术风格,都和所在地区的语言、风俗、生活情趣及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其创作特色常在音阶、调式和节拍等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劳动民歌、喜庆民歌等)。从以上特征看,民族歌曲不体现创作者的个人特征,但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2演唱方法

我国的民族唱法是由各民族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方法。各民族唱法风格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具体技术如下:

(1)气息

气息对歌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民族歌曲演唱方法具有气息深沉、存气量大、气息流动大的特点。

(2)声带运用

相对于美声唱法而言,民族歌曲演唱对声带的要求更多一些,这是民族歌曲特点所决定的,民歌要求音色的质感清脆、坚实、明亮。

(3)共鸣

民族歌曲演唱是非常注重音色的,所以在腔体的运用上是讲究头腔、咽腔和胸腔的共鸣,在配合咬字、吐字的基础上形成流畅的共鸣通道。

(三)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在社会网络的发达,新鲜事物的诞生,正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占据着年轻一代的很多精力和思想。网络这个平台,对流行音乐起着巨大的推助作用,但对于传统的民族唱法也敲响了警钟。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喜欢民族歌曲的人越来越少,而喜欢流行歌曲人越来越多,尤其年轻人,这种现象也极大影响了我国民族唱法的传承。这一点也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这也正是笔者所担忧的事情。为了让民族唱法能够跟上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借助着流行音乐在社会上成功发展的策略,让民族唱法与流行音乐相融合,从而达到双赢。笔者认为,这也是民族唱法未来的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融合与发展

近年来,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它受众人群最为广泛的地位。一些音乐创作人与歌者勇于创新的大胆尝试,让民族唱法与流行音乐演唱方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取得很好效果,深受大众的喜欢,这种现象也为民族唱法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下面具体谈一下融合点。

(一)演唱风格的相互融合

近些年来,我国大量地涌现了一批把流行音乐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音乐创作人与歌唱家,他们把流行音乐元素分别成功地融入到古诗词赋、民族歌曲、传统歌曲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民通唱法风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两种音乐风格的相融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大众对于民族唱法的接受程度。

(二)流行歌曲创作风格与民族歌曲创作风格相融合

在音乐的创作中,音乐风格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根据所排列的音阶而展现出来的。我国民族歌曲最具代表性的调式便是五声调式。其首调唱名为do、re、mi、sol、la。在我国近代流行音乐中,也大量地运用了五声调式。例如:周杰伦的代表作《青花瓷》就是运用了五声调式的创作方式。在旋律进行中doremi sol la全部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编配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做伴奏,使整首歌曲极其完美地展现了两种音乐风格相融的悦耳旋律。

(三)歌词与古诗词赋的相融合

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給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诗歌、古词等。这是专属于我们的文化瑰宝。现在大量的音乐制作人都把祖先的诗歌、古词融入到自己作品中。例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那悠扬的旋律把我们带进了古词的韵律中。还有李清照的《月满西楼》周杰伦的《菊花台》《东风破》等等。很多优秀的曲目都完美的融合了古诗词赋。

(四)流行音乐演唱技艺与传统民族歌曲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歌曲创作都为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年来,涌现出多位把流行音乐演唱技艺融入到民族歌曲演唱中,例如;刀郎演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敖包相会》《草原之夜》,呼斯楞演唱的《天边》《鸿雁》等,他们都是成功的典范。让古老的传统民歌再放光芒,成为街头巷尾回荡的旋律,人人争唱的经典之作。另外,这些经典的传统民族歌曲再经过了全新的配器编排后,也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这一点尤为主要,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五)地方戏曲的融合

我国地方戏曲和曲艺作品元素也成为了流行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例如:歌手李玉刚演唱的《贵妃醉酒》,这首歌曲原汁原味保留了京剧的演唱技巧和唱腔,同时在表演中也融入了流行唱法的特色。还有歌曲《说唱脸谱》也同样借鉴了京剧中的行腔韵味,这样融合的歌曲极具艺术魅力。

四、流行歌曲演唱元素与民族唱法风格相融的意义

流行音乐论文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活跃于大众的生活中。从广义上来说,流行音乐的内容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能让大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的。这样就让人们从它生动形象的内容中更加容易地体会到歌曲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并将这份情感融入到生活当中。所以说,流行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使流行音乐发挥其优势作用,也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高等教育改革中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丰富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容。首先,从流行音乐的特点出发,它易于接受的形式和形象生动的内容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来缓解压力,调节自身不良情绪,在繁重的学习后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放松身心等。其次,流行音乐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逐渐从音乐的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高校学生处在人生当中最具活力和热情的阶段,他们渴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而流行音乐独具的特点则为他们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使得他們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身心都融入到音乐中来。

(二)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流行音乐严格上来说,是在商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兴盛起来的,追求商业利益的目的性较强。所以很多流行音乐存在质量低下、肤浅化和表象化的缺点,这些负面的东西不仅影响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而且阻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比如有些流行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趋于媚俗化,使得大学生在受其感染后,被不良情绪所影响,意志消沉,精神低迷,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等教育改革中流行音乐的创新发展策略

我们大家都知道,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完善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当然也包括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而高校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说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主要的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摆正地位,辩证看待。流行音乐在音乐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广泛传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流行音乐以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为学生们所喜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对于流行音乐的发展,我们更应该看到其特定的艺术价值。在高等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流行音乐也更要摆正位置。教师应合理选择流行音乐的作品,向同学们传达流行音乐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性,让他们领会到流行音乐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从而让他们在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发展,音乐也不例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来说,也应该转变视角。在课程设置、教学方面多增加实践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素质。在课下,也可多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建立音乐论坛、组织音乐讲座、设立音乐社团等,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此外,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改变过去简单化和死板化的方式,采用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在注重以分数来评价自身成绩的同时,更看重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流行音乐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坚持主流音乐对大学生精神发展的教育作用。

四、结语

流行音乐论文篇7

关键词:流行音乐;学校音乐教育;影响

一、流行音乐及其含义

1.流行音乐释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将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定义为:“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为:“the essence of popular music is that it should be readily comprehensible to (and perhaps also performable by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ce, little or no knowledge of musical theory or techniques. )”。这说明学界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和界定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标准。

2.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流行音乐在我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流行音乐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政治、历史的原因,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曲演唱在迂回曲折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了80年代初,终于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歌手和作曲家,并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首次将流行歌曲演唱的形式定名为“通俗唱法”,这一举措在当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到了90年代通俗音乐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演唱形式、舞台表演、灯光音响等方面,都已进入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创作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理论研究和音乐评论也将“通俗”纳入视野,在这一时期对于通俗唱法这一称谓多有争鸣,争论的焦点在于“通俗唱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普及化程度还不十分完善,由于社会、经济、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有很多音乐爱好者无法接受到体制内的音乐教育,但他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自主学习流行音乐来获得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流行音乐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形式新颖丰富较容易被青年人所接受,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授众群体几乎达到了学校音乐教育授众群体,在那一时期有很多“通俗”歌曲为大众所传唱不衰,甚至有些学校将时下较为流行的“通俗”歌曲,作为音乐课的学习内容,这一举动现在看来是较为自然的事,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三、社会对于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所引发的争论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音乐学家们对流行音乐关注的焦点在于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利弊得失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1.“雅俗”观念与流行音乐文化的对立

在我国传统的“雅俗”观念影响下,许多人认为流行音乐内容不适于进入课堂,更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 “雅俗”观念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在《论语》《货阳》篇中提出:“恶子之夺珠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对“郑卫之音”采取鄙视的态度,给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刘德波、李德谦、姜金福、颂煊等人认为:流行音乐所表述内容大多描写爱情,不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不良影响。斯嫌、姜金富也认为:流行音乐不利于正常教学,干扰了民族音乐教育。

邵祖亮、蔡音颖认为:流行音乐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和产生的,反映的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口味,因而总是良荞并存,有些歌词文理不通,曲调娇柔造作,服饰怪异、夸张,对中学生起到负面效应。

以上观点都是在继承了我国传统“雅俗”观念的基础上,看到了流行音乐存在的诸多缺陷,认为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对音乐教学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2.对流行音乐文化辩证的思考

梁茂春、金兆均、贺绿汀、于润洋等学者认为: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会将流行歌曲带来的文化精神和信仰的危机波及到青少年学生。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但也不能回避或置之不理,其结果会使音乐教育深陷困境。应该采取冷静分析的态度。

李庆玲、张家喜、高涯、吴艳茹等人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出现在现代生活中有其合理性。学生可以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去欣赏,但其不能独占音乐课堂。这样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和继承民族音乐文化。

尤静波,王红艳,王思琦等人认为:音乐教育所承担的是让学生全面的认识、理解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审美等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尊重其他民族和其他类别音乐文化,而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还不是十分的普及,没有机会学习音乐的人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流行音乐来获得音乐知识。有利于开辟体制外音乐教育的功能,即缓解了音乐教育的压力又使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普遍化。

古全林、宋伟、蔡音颍、高涯等认为:应该客观看待流行音乐,特别是让经过本土培育的、经典的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不但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愉悦身心,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这样的作品还是很多的。让这样题材的流行歌曲进入学校音乐教学中,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传授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在平等、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中看流行音乐文化

王思琦在文章《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中认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有着自身文化属性。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谈到:“排斥任何时代好的艺术,同其反面,即坚持只有老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都是偏狭的。因此,选择音乐的标准与历史无关”。修海林、罗小平在《音乐美学通论》中谈到音乐就是一种文化,音乐与音乐文化原本就是一回事。如果从音乐与文化的叠加关系中去看待音乐的整体存在,必然削弱甚至导致隔断构成音乐存在诸要素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难以在理论上摆脱“音”本体的影响。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同样应该具备音乐作为文化存在的三种要素。曾遂金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在强调自身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同时,正以开放和稳健的姿态融入世界流行音乐的主流。

四、小结

流行音乐从产生发展之处,就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也同样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群体。而学校音乐教育在接受流行音乐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音乐中“雅俗”观念的影响;在经历了社会观念洗礼之后的流行音乐最终逐渐步入了成熟发展时期,并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龚妮丽.音乐文化精神之我见――兼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

乐 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增刊)

[2]冯华.“2004年流行音乐学院专家论坛”综述 南京艺术

学院学报,2004(3)

[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

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年版。

[3]《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ition 中国大百科全书

流行音乐论文篇8

关键词: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艺术世界;理论氛围;明星制度;政治语境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流行音乐是与古典音乐相对的大众文化或娱乐文化形式的音乐类型,其概念所指范围随着时空变化而不同,有学者认为它包括乡村音乐、民谣、爵士乐、摇滚乐、电影电视音乐等。①中国流行音乐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开始出现,30-40年代呈现多样发展态势,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退出大陆,但在中国台湾省、香港特区等地继续发展。现代形式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是在改革开放后,从港台重新回到大陆的流行音乐形式。②这种流行音乐形式与大陆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传播方式、制作方式、演唱方式和风格样式上呈现多元化。那么,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生、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学术界归因于当时经济改革的社会背景,以及流行音乐的创作方法、演唱方式和情感抒发,使人们听到与“”时期不同的音乐,体现人性和生活的复归。③但是,以单一的政治经济背景来解释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生、演变,尚不充分,而且以流行音乐从港台回流的单向视角忽略了大陆音乐对港台流行音乐的影响,也就难以解释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形态生成的复杂原因。

本文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艺术世界”这个关键词来解读,以期有新的解读。“艺术世界”是当代美学家阿瑟・丹托和乔治・迪基为探讨艺术品资格问题,从艺术与社会情境之关系的视角出发而提出的概念。丹托说:“认识艺术品需要某种不受眼光干扰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艺术上的理论空气,一种对艺术的发展史,亦即一个艺术世界的认识。”④可见,“艺术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艺术的理论氛围;二是关于艺术史的知识。迪基则认为“艺术世界”还是一个由艺术实践决定了的艺术体制或者社会文化结构的体系,这样“艺术世界”不仅是艺术得以呈现的外在场所,更是赋予艺术活动得以发生的体制性环境,⑤本文从艺术理论氛围、明星制度和政治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生、实践活动和嬗变的“艺术世界”进行解读。

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生的艺术理论氛围

20世纪20-30年代,黎锦晖创办“明月歌舞团”,组织周璇、白虹、严华等歌星演唱“时代曲”,如《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音乐作品标志着流行音乐在上海诞生。30-40年代,黎锦晖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创作大量流行音乐和电影插曲,如《香格里拉》《夜来香》《玫瑰花开》等,黎锦光、陈歌辛创作的《蔷薇处处开》《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作品是中国早期的流行音乐代表。抗战以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吕骥等创作了《梅娘曲》《天涯歌女》《秋水伊人》等抗日救国流行音乐,奏响了时代最强音。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大陆地区,流行音乐被视为“黄色音乐”而突然消失;在香港因其殖民地性质能容纳“时代曲”而形成“粤语流行曲”;在中国台湾省,则继承了民国时期的“时代曲”,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了发扬光大。⑥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音乐、美国乡村音乐传入内陆,出现了如港台歌手邓丽君、凤飞飞、刘文正、青山、谭咏麟、徐小凤等的歌曲在大陆风靡,台湾校园歌曲,如罗大佑创作的《童年》也受到欢迎。大陆当代流行音乐家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和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标志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正式登场。

那么,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生的艺术的理论氛围是什么?也即是“艺术世界”的艺术家、各种刊物上的批评家、艺术史家、美学家等为何授予曾经的“黄色音乐”以合法性地位?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趣味。如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⑦

这段话里,邓小平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身份指出:一是由于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偏好的艺术接受者不同,不同风格样式的文艺作品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二是艺术的功能除了教育和启发外,娱乐和美的功能也应该得到承认。这就突破了新中国成立后甚至在“”达到极致的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理论桎梏,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氛围。接着, 1980年5月9日周扬在音乐创作座谈会上说:

音乐活动的领域及其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广泛的,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是不能简单地以为政治服务来概括的。轻音乐为什么政治服务啊?难道就能因此排斥或者硬要给它贴上政治标签?这样就容易导致限制艺术创作的广阔自由,把政治庸俗化,助长对文艺的不适当的干涉。我们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比较更好。……人不能老是紧张,也要文化休息。抒情歌曲、轻音乐,正是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⑧

作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理论的诠释者――周扬,也修订了以前的观点,提出文艺不从属于政治,而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论观点,提出音乐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高精神境界的层面,流行音乐的娱乐功能也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批判流行音乐不严肃、趣味格调不高的声音也依然存在。

有些青年人在公共场所唱着一些不健康的外来“流行曲”,边扭边唱,旁若无人,败坏了社会风气。有人动不动就说这是思想解放。难道我们的音乐向这种“流行音乐”化过去就是思想解放了吗?⑨

流行音乐的轻松、愉快甚至与观众互动的演唱方式都背上“不健康、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名,实际上还是要求流行音乐承担社会的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李焕之甚至进一步将之与改革开放的四化政治目标挂钩:

所谓“时代曲”,它只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角。我们需要欣赏一些好的、高尚的外来音乐,它可以开阔我们的精神生活,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而那些格调不高、宣扬爱情至上、忧伤郁闷,反映了变态心理,甚至庸俗低级的外来流行音乐,是同我们同心同德奔向四化的社会生活和昂扬健康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的。⑩

与“高、响、硬、强”音乐不同的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抒情歌曲,被认为是庸俗、格调不高、变态心理,与四化的社会风气是背道而驰的。但是,音乐的娱乐功能已经成为艺术理论界的共识,一位科技工作者也说:

我喜欢音乐,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它通过我的耳朵,作用于我的心灵。想想看,紧张的工作之余,放下一切匆匆忙忙赶去听音乐会,是为了什么?无非是要得到娱乐和休息,得到音乐的美的享受和某种精神上的满足。B11

把音乐的娱乐功能上升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那么,流行音乐就具有了存在的理由。1981年《新体育》杂志发行春节特刊,其卷首文章《生活需要娱乐》标题就是提倡生活需要娱乐,娱乐应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生活需要工作和学习,需要友谊和爱情,需要逐步改善衣食住行,也需要体育、娱乐和休息。健康的娱乐能使生活增添色彩、芳香,更有魅力。B12

由此,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出场的艺术理论氛围即是从满足人的不同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的艺术多样化的视角出发,阐释了“不革命”、不“高、快、硬、响”的抒情性的流行音乐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流行音乐的出场也就有了必然性。

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明星制度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艺术实践包括创作、演唱、传播的过程,由这个实践过程决定的艺术体制作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嬗变的外在环境,也是“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从西方电影艺术延伸到流行音乐领域的明星制度,包括歌星的生产、歌星的个人风格等无疑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体裁样式、风格、审美特质等产生影响。约翰・费斯克给“明星”下的定义是:“由于在银幕与其他媒介上的公开表演而出名,并被视为各种文化群体之内与之间重要象征的个体。”B13

明星制度产生于大众传媒出现并工业化的同时,19世纪末的美国出现了明星制度的雏形,它的成熟时期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的20世纪20-30年代,50年代,明星制度首先涉入了歌坛、爵士乐、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等,把一批批歌坛新秀推向了明星的宝座并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了明星制度。B14中国流行音乐的明星制度雏形也是与电影进入中国时相伴而生的。20世纪30年代,黎锦晖为《歌场春色》《银汉双星》等二十余部有声电影谱写主题歌和插曲,其中《青春之乐》《双星曲》等流行音乐迅速风靡当时的上海滩,借助新兴现代传媒,周璇、姚莉、李香兰、严华、白虹、龚秋霞、欧阳飞莺、白光、黄飞然等一批一流水平的准歌星也应运而生。随后,流行音乐退出大陆,在港台继续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78年,“明星”转换成劳动者身份出现于媒体,“”结束后,国人是随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而接受歌星的。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以听众喜爱的歌曲投票活动,选出15首歌曲,如《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随后在首都体育馆举行这些歌曲演唱音乐会,李双江、李谷一等登台演唱,标志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明星”借助新闻媒体开始出现。李谷一在演唱《乡恋》,海政歌舞团的苏小明在演唱《军港之夜》时,运用的港台流行音乐的唱法,被认为是“靡靡之音”,受到权威音乐杂志批判,但受到大众的喜爱。1983年首届春晚,播出了《乡恋》等,标志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正式登场。1984年春晚,港台演员登台演唱,传递一种信号:“优秀的港台歌曲可以在中国大陆的舞台上正式登场、传唱,满足人们蓄积已久的审美期待。”B151988年《人民日报》、文艺部等单位举办评选“新时期十年金曲”和“1988年金星”,《少年壮志不言愁》《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歌曲获奖,董文华、刘欢、苏红、成方圆、王虹、李玲玉、韦唯、郁钧剑、吕念祖、屠洪刚获88金星奖,此外,杭天琪、田震、孙国庆、崔健获优秀歌手奖。B16随着电视媒体进入千家万户,电视也成为推出歌星的重要媒介,1986年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成就了流行唱法的毛阿敏、韦唯等歌星,说明流行音乐已经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20世纪90年代,港台歌手与内地合作引起了第二次港台歌曲的流行以及追星热,走红了小虎队、张雨生、姜育恒、童安格、郑智化、周华健、谭咏麟、刘德华等一批歌星。歌星通过在银幕或其他视觉媒介的公开表演而成为一种得到公众认可的文化象征。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明星制度是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生产、宣传、销售体系,因为市场化的流行音乐就是以歌星为中心来吸引受众。一般认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最大的造星机器。李谷一、董文华、费翔、毛阿敏、宋祖英等都是通过春晚这个传媒平台成为“明星”的。但是,真正的歌星制度取决于政府规制,也就是决定明星生产走向的制度性安排。福柯说:“权力无所不在,不是因为它包含一切事物,而是因为它来自所有地方。”B17政府、企业、传媒及其从业人员、文化精英、受众还有明星自身,都以各自的立场进入明星制度的生产框架内,进行权利的博弈,最后以斗争、妥协、协商与合谋产生的合力决定了明星生产的制度。如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生”节目,是大众传媒打造明星的个案,反映了明星生产过程中传媒、市场、政府、大众、精英的权力斗争,也是大众自己选择明星的神话。个人特色的歌星对流行歌曲的创作风格、演唱、审美趣味必然产生影响。

三、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嬗变的政治语境

流行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通常被认为是无组织性和严肃意义的文化现象,因此与政治关系不大,这种观点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并不正确。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传入大陆,大陆流行音乐出现“西北风”、摇滚乐、“中国风”等多元风格都是在国家政治语境下发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

“”后的政治、经济形势催生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没有赶上流行文化的发展步伐,直到1985年,很少中国香港特区、台湾省流行音乐被允许合法地进入中国大陆地区,西方流行音乐就更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陆民众的审美趣味拒斥这些流行音乐,一个事实是港台流行音乐避开官方传媒,通过盒式录音带在民间海量传播。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歌星之一,邓丽君以其甜蜜的歌喉、缠绵的动人情感,带着一丝忧伤,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的抒情歌曲,能够满足“”后人们的娱乐和情感需求,但在开始进入大陆时被主流意识形态定为“黄色小调”,从香港带入邓丽君的盒式录音带是非法的,一些邓丽君的大陆歌迷写信从香港特区订购、邮寄她的录音带偶尔会遭到没收。1980年,朱明瑛在首都体育馆演唱了邓丽君的《回娘家》,为邓丽君正名;1984年,陈琳和朱小琳唱着《小螺号,嘀嘀地吹》《妈妈的吻,甜蜜的吻》时,也唱邓丽君歌曲,也是这一年,官方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以“通俗音乐”命名,以区别于“美声唱法”和民歌,表明邓丽君歌曲在社会上已经合法。在主流意识形态看来,流行音乐所带来的思想很容易突破官方设定的思想界限,甚至会一发不可收拾。邓丽君等中国台湾地区流行音乐所表现的“小资”思想及其生活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大陆地区的欢迎,而这种资产阶级“小康”思想则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才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20世纪90年代,邓丽君的录音带甚至在中国大陆一个小镇上都能买到。邓丽君的音乐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识到:通过压制娱乐的流行音乐是不切实际的。可见,流行音乐是政治的先声。

1985年后,邓丽君及中国台湾省其他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是对官方关于“通俗音乐”的诠释,其后在大陆市场上受益的是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特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的是为大陆所渴望的资本现代性,因而中国整个普通话流行音乐市场被粤语流行音乐横扫。随着上海、广东、北京的经济快速发展并掌握经济和政治话语权,其市民也需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中国需要有一个广泛的国家认同,这样国语流行音乐成为中国的文化和身份象征。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后,加上香港的流行音乐市场依靠大陆时,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就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王菲作为香港明星,其根在内地,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国香港特区和内地的联系,她的国语流行音乐是其中国身份的象征,因此更为流行。王菲的流行音乐在香港风靡可认为是流行音乐对政治话语的回应。与此同时,中国本土通俗音乐和摇滚乐也处于黄金发展期,1994年,谢东《笑脸》、老狼《同桌的你》、孙悦《祝你一路平安》、崔健的摇滚乐《一无所有》等大陆通俗音乐走红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可以选择本土通俗音乐或者代表发达、现代、时髦的,有广大受众的域外国语流行音乐来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1995年以后,中国台湾地区国语的流行音乐又取代香港粤语流行音乐而占主导地位,这也导致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衰退。由此,本世纪以来的流行音乐坛吹起的“中国风”民族流行音乐如周杰伦、谢霆锋等的《本草纲目》《黄种人》等是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作品。有学者认为:“谢霆锋的《黄种人》就是一个突出事例……谢霆锋的歌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的一个政治文化现象推到了最引人注目的地步。这个政治文化现象就是在许多海外华人歌星作品中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种族主义观念,它的开端是台湾歌星侯德健创作的《龙的传人》在大陆的流行。”B18当然,这些流行音乐背后的推手离不开商业利益,就是大陆内地广阔的市场需求,也反映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嬗变的政治语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一个开放、现代的国家对民族身份认同的追求。

综上,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产生的艺术理论氛围是,“”之后的艺术除了政治功能外还有娱乐和美的功能,艺术的娱乐功能具有合法性,从而为流行音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氛围;从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制度移植到流行音乐中明星制度也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生长,中国主流媒介包括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通过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生产、宣传、销售体系,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推出一批歌星,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创作、演唱、传播过程的规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的粤语流行音乐在大陆的走红,迎合了国人对现代、发达、时髦的向往,“通俗音乐”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力的增强,大陆市场对民族身份的诉求,中国台湾地区国语流行音乐取代了粤语流行音乐,大陆则吹起强劲的“中国风”的流行音乐,说明了中国流行音乐与政治的内在关联。由此,艺术理论氛围、明星制度、政治语境成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艺术世界,规制着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生、实践和嬗变。(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李皖《流行音乐不是流行的音乐》,《读书》,1996年第2期,第123-126页。

② 梁茂春《对我国流行音乐历史的思考》,《人民音乐》,1988年第7期,第32页。

③ 张法《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中演成正果的历程》,《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2期,第168-171页;赵玲、李媛《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趋势》,《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第68-71页。

④ J.迪基《何为艺术》,[美]M.李普曼编,邓鹏译《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⑤ 同④,第108-110页。

⑥ 项筱刚《民国时期流行音乐对1949年后香港、台湾流行音乐的影响》,《音乐研究》,2013年第1期,第27-37页。

⑦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人民音乐》,1979年第Z1期,第4页。

⑧ 周扬《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音乐文化》,《人民音乐》,1980年第6期,第5页。

⑨ 施光南《抒情歌曲创作要走自己的路》,《人民音乐》,1980年第3期,第4页。

⑩ 李焕之《谈谈“时代曲”及其它》,《人民日报》,1980年5月21日。

B11 王照乾、刘楚材《音乐,就应当是音乐》,《人民音乐》,1979年第9期,第6页。

B12 新体育编辑部《生活需要娱乐》,《新体育》,1981年春节增刊。

B13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B14 陈新丽《明星制度探讨――二战后的明星化现象》,《法国研究》,2006年第1期,第71-78页。

B15 耿文娟《中国的狂欢节――春节联欢晚会审美文化透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 62-63页。

B16 新华社《“十年金曲”、“88金星”揭晓》,《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4日。

B17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B18 程映虹《当代中国的种族主义言说》,《文化纵横》,2011年第2期,第67页。

Art Worl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 Music

XU Xi-wen1, XIE Jian-ming2

(1.Schc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2.Nanjing Institute of Arts, 210013)

Abstract:After Cultural Revolution, theorists think that amusem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art, which provides an artistic atmosphere for the appeara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 music. Through a set of comparatively perfect system of production, propagandizing, and marketing, and in the gambling of all parties of power, Chinese mainstream media recommends a bath of singers and forms a star system in pop music practice. As Chinese politics becomes more and more open and democratic, and the economic status upgrades, together with the government's positive guide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pop music, contemporary pop music becomes fashionable in mainland.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o China, mandarin Chinese pop music replaces Cantonese songs to become mainstream music. At the same time, national pop music which satisfies the identity appeal of Chinese nation becomes popular. Therefore, we could se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 music is enslaved to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a certain time. So, art theory atmosphere, star system, political context becomes the art worl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 music, and they governs the generation, practi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 music.

上一篇:音乐作品论文范文 下一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