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统计学范文

时间:2023-12-08 01:15:27

临床研究统计学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1

随着传统医学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国内外对中医临床研究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医学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理论和方药,中医学所采用的医学模式有利于应对西方医学缺乏显著疗效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由于重大疾病和疑难病具有病死率和病残率高且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特点,在制定干预和救治方案时,既要求救治措施的恰当可行,又必须疗效显著。因而,在近年内,国内外中医临床研究的项目与课题大幅度增加,出现了传统医学地位上升的发展趋势。利用Google趋势图显示,自2004年后中医的关注曲线图呈现上升现象,除中国大陆地区排首位外,海外依次排序为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与地区。

1 研究背景

数千年来,中医以其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观、重视人体平衡调节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基于具体矛盾具体解决的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方文化及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的质疑不断产生,其焦点之一是中医学能否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尤其是其临床效应的评价标准能否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基于西方医学临床效应检验标准设计的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研究。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大生产的需求,中成药的生产及应用越来越普及,使中医的临床研究可以类似西医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而且其结果也能够符合统计学评价的需求。在中医临床研究进步的同时,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却有些淡化,因为无论是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还是辨证论治都无法满足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的需要。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在保持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辨证论治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评价中医临床效应,包括评价中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案、中医临床疗效及中医临床的安全性等。

2 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目前开展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临床疗效的验证、专家与名老中医的意见及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支撑,其中最后一点是国内外临床评价与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目前开展的评价研究往往缺少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支撑,主要是缺少文献数据分析与利用的方法。此外,由于数据资源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化,使得有效地收集、整理信息与数据,总结出中医个体化诊疗效应的共性规律极为困难。以2004年发表在国内的中医临床文献为例,相关文献约22 000篇,治疗病例数达1 939 822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获得可信的结果,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仅由经验评价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科学性显然是不足的。利用既往国内、外研究成果,整合现有资源,在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中医临床效应评价提供科学、充分、翔实的数据,是具有很大价值的。

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在临床文献的评价利用方面总结了大量的经验,而且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如果能够有效地借鉴循证医学思路对中医临床文献进行证据发现的研究,有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安全性,将对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开展此项研究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目前中医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能够充分体现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很难符合西医临床研究设计的规范;其二,如果完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临床效应,是很难真正反应中医临床效应的实际情况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开展基于循证医学的思路,依据中医临床文献的特点,寻找解决中医疗效、治疗方案与安全性证据提取与发现的方法,在中医药临床文献评价的基础上,实现证据的有效发现,最终提供一整套方法与应用工具,应用于中医临床效应评价·中医文献与西医文献不尽相同,中医理论体系也有别于西医理论体系,中医临床的有效信息在文献中的存在方式与在西医文献中存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提取中医文献中的有效信息,必须建立起中医学独特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将通过研究影响文献质量的因素,来评价中医文献的质量,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这是建立高质量的临床文献数据库的重要保障,是深化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前提,也是完善中医临床效应评价体系的基础工作。

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其中所包含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参考价值并不尽相同。为了评价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需要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我们将根据临床效应评价的需要及要求,针对临床数据库本身的特点,对临床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细化评价。

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中医临床文献评价研究,多限于平面研究,这将影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二维之间的关系展示,很难发现不同疾病同一阶段出现的相同病势·病位·病因组合等多种关系,也很难确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发病部位间和不同发病阶段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间的共性因素,因而很难发现中医临床的共性技术,更难进行相应的信息归类与统计分析,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深入开展。基于结构型数据库中的临床文献数据,利用协同工作软件及相应的应用程序有可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方法,发现临床文献数据的动态演变规律,依据证据要素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维度,以便发现病证之间、诊断与疗效之间、疗效与治疗方案之间的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建设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系统

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系统由中医临床疾病结构型数据库、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中医临床个案病例数据库、中医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数据库等4个主体数据库组成,并包括1个中医临床数据平台。

3.1.1 中医临床疾病结构型数据库

按照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以及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模式设计数据库结构,对应用自然语言表述的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及相关临床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和加工,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3.1.2 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

整合5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临床文献研究数据,围绕近10年来中医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中医干预有疗效优势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主题进行相关诊断方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数据的采集。

3.1.3 中医临床个案病例数据库

以期刊及相关医案书籍中的个案病例为基础,设计个案病例数据库结构,用于存储现有中医临床文献中有关个案治疗的相关信息。

3.1.4 中医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数据库

建立各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的标准、技术规范及临床救治方案等文献数据库。

3.1.5 中医临床数据平台

①临床疾病应用平台:提供最简明与清晰的治疗方案。通过本平台,可以全面了解临床对于各类疾病和疑难病的救治方法与需要观察的指标。提示医务人员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与检测项目。②诊疗规范平台:按疾病专科分类,提示疾病的处理原则与诊断方法,临床用药与护理要点。根据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按照不同的临床工作范围,提供相应的查询入口,便于数据的直接利用。③临床知识平台:临床用药(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特点、用药方法、注意事项、药理学与常见疾病发病原理与预防、治疗方法等按不同需求提供给临床医务人员。④多功能数据检索与数据查询平台:建立相关数据的关联通道,便于用户按照导航系统的指示,查询与浏览数据。⑤网络链接数据查询平台:与国内外相关疾病诊疗网站建立查询链接,进行最新技术信息查询。

3.2 文献质量的评价研究

包括期刊、文献及数据质量评价研究。期刊评价在参考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自引总引比等一般性期刊评价指标外,还将参考其他一些与中医临床关系密切的指标。文献评价在参考期刊来源、作者、单位、地区、发表年限、科研立项、自然增长规律等一般文献评价指标外,还将参考中医临床自身特有规律所关联的指标。数据评价在参考循证医学数据评价指标的同时,充分考虑中医临床数据的特点,形成相关指标。

3.3 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价研究

针对所有期刊、文献和数据进行影响因素评价,评判不同文献及数据的应用价值及参考价值。主要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对文献和数据进行评价,评价诊断方案设计、疗效判定设计、治疗方案设计、安全性设计等因素。按照中医临床特点进行高频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设计,注意解决文献中的高频数据不一定能够发现中医诊疗要素、统计结果显示有效率高的也不一定是最佳治疗方案等问题。同时,依据中医临床诊疗特点,研制制约条件下的关联规则分析,对于影响中医临床效应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疾病的发病率、地区、年龄、性别、研究方法、症状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诊断与观察指标、治疗方案、用药特点与配伍规律、有效率与有效指标的相关关系。

建立临床疗效与治疗方案分析系统,利用Business Objects和Birt软件,将抽取的各种疾病数据,进行统计与归类。包括临床研究方法统计、各种疾病报导频次与病例数统计、中医诊疗方案统计、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统计、中医证候频次统计、地区统计等。最终发现发病率、地区、年龄、性别、研究方法、症状与证候、观察指标、中医治疗方案、用药与配伍、有效率等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起的数据分析系统将提供数据分析的核心服务,根据分析方法的类别,又可分为如下3个子系统。高频分析系统:提供高频分析服务,将高频分析的结果展现给用户,供用户进一步分析数据,将用户认为有价值的结论保存,留待以后参考或者提交到服务器,由相关的专家系统讨论;关联规则分析系统:提供各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将关联规则分析的结论展现给用户;聚类/分类分析系统:提供的聚类/分类分析,可以按照治法治则、功效等相关属性采用各种聚类/分类方法分析,提供聚类/分类分析前的数据过滤转换服务。

研究海量信息处理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实现海量数据统计分析、超大规模、高复杂性优化问题求解以及复杂离散系统的建模,从而形成软件系统设计中的核心技术,确立基于网格计算的海量信息处理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

3.4 中医安全性评价研究

通过分析50年来文献中报道的中药毒副作用与中医临床治疗失误的数据,客观评价中医临床效应的安全性,完成中医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揭示部分中药毒副作用及其产生原因,探索中医方剂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建立不同类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提出影响中医临床效应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提供评价中医临床安全性的方法。

4 结语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2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5]秦彦文.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12,9(4).

[6]刘晓黎,王晓玉,王远.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3

【关键词】妇产科学;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教学模式是21世纪医学教学发展的方向[1]。其核心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从而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自上世纪引入我国后,目前已深入到临床实践,在口腔科、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学、心内科等学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均取得了一定成效[2-6]。妇产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本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产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并通过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问卷调查评估其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5月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学习成绩相当的妇产科专业研究生16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人,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随机分为2人为单位的小组。两组带教老师无变动。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学总时数相当。两组学生平均年龄和平均学习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研究方法

(1)分组:将同年入学、学习成绩相当的妇产科专业研究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带教老师无变动;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随机分为2人为单位的小组。(2)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寻找证据—评价证据—解答问题—后效评价;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进行床旁示范讲解—结合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得出相关结论—教师总结。(3)评价及考核:以6个月为期,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是否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是否提高、知识掌握是否加强、临床思维是否提高、创新能力是否提高)。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样本量<40),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2.1理论考核成绩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2.9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临床技能考核成绩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9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文献检索能力、知识掌握、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各个方面,实验组学生的自我评价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数据分析

1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1.1数据分析与临床医学教育关系

目前全世界的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比重已达到50%[2],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未来发展。很多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几年后就会更新,医学生需要掌握获取更多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背诵记忆现有知识内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参加规范化培养,投入实验研究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临床科研。中国人口基数大,任何一家三甲医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临床科研是很关键的问题。导师可辅导学生通过临床诊疗提出问题,并从临床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1.2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建立科研思维

从临床实践中提炼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再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广泛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导师首先教授学生各种国内外文献的检索方法,并向学生推荐相关文献、指南,让学生就某一专业方向进行大量阅读,撰写综述,还可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或沙龙,有利于学生不断的进行专科内容的学习,建立科研思维。

1.3建立数据思维的概念

除了进行Meta分析外,数据分析还有更为广阔的用途。教授学生通过准确的数据刻画模糊的现状,让临床经验有科学的依据支撑;依据已知数据挖掘未知的事实,有一些数据独立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汇总起来会给临床医师新的启示,培养学生连续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依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趋势,通过对趋势的预测,我们对诊治疾病有更多的主动性,让治疗“未病之病”有了更强依据。

2教授学生多种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

2.1以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

有些学生在开始数据收集时一味求多求大,造成纳入指标特别多,但患者难以长期按此要求复查,造成研究难以持续。导师要引导学生精简和集中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需要研究的是哪些方面,观察的终点事件和结局指标、收集数据的周期是什么,建立科学数据系统。

2.2收集方法和评估

有些患者随访的依从性不佳,随访间隔不一致,而且在不同的医院检查,有时数据单位也不相同,这就需要告诉学生在纳入目标人群前做好评估。数据是否缺失、如何处理一致性及数据歧义性均需要教授学生按照统计学要求进行分类和填补,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2.3数据记录

指导学生使用结构简单、易组织、通用性强的表格。常用工具是Excel,易操作、常见的数据分析工具都支持。不同学生的研究内容、方向并不相同,但数据表要统一,可根据需要采用单样本数据表或多样本数据表,最重要的是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临床数据收集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几届学生的积累才有可能进行较完整的统计,采用统一的数据表有助于进行全面分析时数据的提取。

2.4统计方法选择

基础研究的统计学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因为是前瞻性研究,数据比较规范。而临床数据不同,纳入统计前需要评估数据是否属于正态分布,根据样本量、数据类型、结局指标分析要求等选择不同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统计方法可能得出不一致的结果,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必要时与统计分析人员一同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减少方法选择不同而造成的结果偏倚。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牢牢掌握统计学方法。

3指导数据总结和结果呈现

3.1指导数据总结与讨论

临床数据千变万化,不同地区不同方案都会对临床数据造成影响。因此,只要是真实数据,无论是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研究,无论是前瞻性还是回顾性分析,亦或是横断面研究或队列性研究,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内容可进行总结和讨论,导师需要指导他们从纷杂的统计结果中找出关键点。可以从患者自身前后的变化对比治疗方案调整的效果,可以从不同的治疗组比较结局的差异,可以与全国或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库比较找出差距,或为中国临床的指南修订提供部分依据。

3.2数据分析与论文撰写

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十分有利于撰写临床论文,有助于改变导师“重科研、轻临床”的观念[3]。在慢性肾脏病领域,数据分析做的较早较好的高雄医学大学附属中和纪念医院,每年有数十篇临床在国际期刊[4]。通过数据分析,能让学生的科研与临床的结合更为紧密,不仅如此,应用科学规范的数据分析后能让患者的治疗随访趋于规范,有助于规范化和精准化治疗和管理。通过数据模板分析图,可提出重点关注个案及更新管理目标,有利于教授学生如何把科学更好应用于实践中,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和临床应用科研能力[5]。

3.3建立读书报告会制度和演讲训练

数据结果不仅只以论文形式呈现,还要指导学生能清晰自如的表达。每一位同学从入学起,制定研究方向,根据工作进展,每月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吃透文献内容、统计方法,在阅读中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培养既有临床经验又有理论深度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制作PPT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制作流程图,让思维更有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脱稿汇报,让学生真正掌握要汇报的内容,不要死记硬背,而要烂熟于心,把数据、图片、统计分析结果很好的转化为语言文字。通过演讲能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和表达能力,为毕业答辩和以后工作打下基础。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的思维也要与时俱进,打破临床研究就是通过患者的体液或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的固有观念。利用好身边大量的数据,关注数据科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利用数据为诊疗疾病服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研究生,服务于社会。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5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建立标准;临床研究

前言: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因之一即为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有着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医学上依据其内镜下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其一分支。本文简述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标准建立以及临床研究方法。

1.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概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与萎缩性胃炎不同,浅表性胃炎并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粘膜层以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为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靠胃镜及镜下病理活检。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根据我国2006年所达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浅表性胃炎”这一诊断已逐渐被淘汰,临床上已开始以“非萎缩性胃炎”代替“浅表性胃炎”的诊断。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如无明显临床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处理[1]。

2.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其建立

2.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临床均有上腹疼痛、饱胀及烧灼感、痞满、纳呆、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均经纤维胃镜、病理学表现、胃液分析及血清壁细胞抗体测定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所有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史,且经生化及肝胆B超等理化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2.2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建立

根据判别函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建立数权重系数和频数分析,可把舌苔黄腻、胃院痞满或胀或痛、大便塘、纳呆等作为主要症状,口苦而粘、口渴少饮、胸闷、肢体困重、恶心等作为次要症状。舌苔黄腻出现的频数为100%,判别函数中权重系数最大,应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81例患者中,舌苔黄腻加上另两个主症所占比例为97.5%,舌苔黄腻加上另1个主症和两个次症所占比例为95%,舌苔黄腻加3个次症所占比例为91.7%,明显高于其他组合,说明这3种组合可用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得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用文字表述如下:主症:①舌苔黄腻;②胃肮痞满或胀或痛;③大便塘;④纳呆。次症:①口苦而粘;②胸闷;③口渴少饮;④肢体困重;⑤恶心。诊断:(1)具备主症①,同时具备其余主症两个;(2)具备主症①,同时具备其余主症1个,再加上两个次症;(3)具备主症①,同时具备3个以上次症。以上3条,具备任何1条即可诊断。

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3.1研究设计内涵

研究设计是临床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法和实施过程的设想及总体计划,包含了依据不同研究类别和研究目的而确定的设计原则和相应的设计类型,以及选择合格的研究对象、结局测量方法和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等。临床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研究结果的偏差,整个研究设计中必须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和重复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减少和控制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达到提高研究的精确性和真实性的目的。临床研究设计类型是临床研究要考虑的要素之一,设计类型决定了临床研究实施的主要框架。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可把临床研究分为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

3.2临床研究的随机性

随机性要求临床试验中两组病人分配是均匀的,不随主观意志而转移。作为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不但可以排除抽样方法不正确引起的非均匀性误差、顺序误差和分配方法不当所致的分配误差。同时将随机化和盲法结合,可以很好的排除主、客观偏性,增强试验的可信度。实际操作中,随机化的好坏往往会关系到一项临床试验的成败,如何选择正确合适的随机化方法,关键在于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本项目作为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研究:首选中央随机分配交互式语音操作系统进行中心随机化分配,实施中心控制分层区组随机分配方法,各参加医院受试者随机分配由临床试验中心统一控制,减少选择偏倚。

3.3临床研究的特殊方法

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盲法可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在临床试验研究中采取“单盲”,往往就是“非盲”,这是因为在临床随访过程中,很难避免患者因为取悦医生而出现假阳性结果;而如果采取“三盲”,又因为临床可操作性较差而难以实现。因此,本项目征求专家意见,选择“双盲”设计。通过“中央随机”、“双模拟技术”得以实现双盲。

3.4临床研究的对照

临床研究设计中,强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基础就是对照,对照设立正确与否,关系到科研结论的正确性及成果价值。对照组的设立强调专设、同步、对等3个基本要素。若研究设计上选择非劣效或等效检验,对照组的选择必须是公认有效的阳性对照药物,而且该药物必须是目前常用药物,切忌选择一些尽管有效但已丧失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

临床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随机、对照、多中心大样本对中医药辨证治疗CSG进行评价,采用经临床证实确有疗效的中药饮片颗粒剂组方作为试验药,治疗相应的中医证型,解决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规范方案研究中难于均衡比较等问题。应用多种临床疗效较确切的中药进行大样本辨证治疗研究,提高了课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降低研究的风险性。同时,利用中医证候、内镜结合生活质量量表、病理等对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进行全面评价,建立适合于慢性胃炎的证候识别和疗效系统,为今后计算机慢性胃炎的证候诊断和疗效评价奠定基础[2]。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下的临床研究在遵循科学性、可行性、重复性等根本性原则的基础上,方法学上再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的研究方法。医学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优势需通过多次临床研究来得到结论。在保证方法学正确的同时,获得具有说服力的临床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5.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6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c)-0014-04

The pilot status and effect assessment of stroke clinical pathway

DENG Yi-ming1 JIAO Ya-hui2 ZHAO Xing-quan1

1.Neurology Department,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2.Medical Hospital Authority o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nduct situation of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clinical pathways trial implementation of stroke,and analysis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athway of cerebral apoplexy. Methods Th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in hospitalized with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clinical pathway in the neurology experimental hospital from March to October 2011 patients identified as traditional group;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the pilot hospitals from March to October 2012who meet the disease types of clinical pathway and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for the clinical pathway group,the indicators data on two groups was evaluat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TIA patien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for patients from (13.19±4.73) days reduced to (9.93±4.31) days(P

[Key words] Stroke;Clinical pathway;Outcome assessment

临床路径是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综合多学科、多专业主要临床干预措施所形成的“疾病医疗服务计划标准”,是医院管理深入到病种管理的体现。临床路径管理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原卫生部于2009年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共制定下发22个专业4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截至2012年7月底,全国共有5924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77.8%,全国至少有433万例入组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1]。

脑卒中作为造成中国疾病负担和医疗费用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2],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临床路径这把利器,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提高脑卒中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天数、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对全国临床路径试点神经内科的单位进行了脑卒中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路径实施前(传统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神经内科各试点医院2011年3~10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出血的住院患者。临床路径实施后(临床路径组):各试点医院2012年3~10月符合进入该病种临床路径并顺利完成临床路径的住院患者。

1.2 资料概况

本研究共收集5家试点医院(3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病例202份,5家医院同时提供该院2011年3~10月TIA病例全部资料共225份。脑出血试点医院4家(2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病例数为116份,4家医院同时提供该院2011年3~10月脑出血病例全部资料共216份。其他试点医院排除的原因:入组标准不严格,病例不连续,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未进入;排除标准不严格,不符合退出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退出临床路径,导致完成临床路径比例过低(

TIA和脑出血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得双侧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表2)。

表1 TIA患者基本信息的比较

表2 脑出血患者基本信息的比较

1.3 评价指标

①效率指标:平均住院天数。②卫生经济学指标:总费用、总药费。③效果指标:死亡率、医院感染发生率。④特异性指标:TIA为90 d内卒中发生率;脑出血为入院及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时及治疗90 d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路径组与传统组患者的性别采用χ2检验,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费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入院时及治疗14 d后的NIHSS评分采用秩和检验,两组的BI评分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TIA临床路径效果的评价

2.1.1 卫生经济学效果的比较 临床路径组和传统组的总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TIA患者卫生经济学指标的比较(x±s)

2.1.2 医疗质量的比较 两组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测得双侧P>0.05,临床路径组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

表4 TIA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的比较

2.2 脑出血患者临床路径效果的评价

2.2.1 卫生经济学效果的比较 临床路径组与传统组的总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5 临床路径组与传统组患者卫生经济学指标的比较(x±s)

2.2.2 医疗质量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死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6)。两组患者入院时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90 d后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表7)。

表6 临床路径组与传统组患者医疗质量的比较(分,x±s)

表7 临床路径组与传统组患者医疗质量BI的比较(n)

2.3 二级医院亚组单独分析的结果

二级医院亚组中两组患者入院时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二级医院亚组中两组患者治疗90 d后BI评分,BI明显高于传统组(P

表8 二级医院临床路径组和传统组脑出血患者BI的比较(n)

3讨论

临床路径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在国外的报道中,脑卒中临床路径的实施有一些意义,但不确切。许多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系统性脑卒中治疗,尤其是应用于卒中单元的过程中,可以降低早起病死率,改善预后[3]。Wilkinson等[4]的研究显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可明确缩短住院时间。Esteve等[5]研究表明,在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住院天数缩短、并发症减少。而Kwan等[6]在系统性回顾了3项随机研究和7项非随机研究,得出临床路径并不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虽然证据不足,但是临床路径仍然为脑卒中临床诊治的最好工具[7]。

3.1 临床路径可以明显缩短平均住院天数

陶红兵等[8]研究发现,对患者住院费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住院天数,要控制患者的住院费用,首先必须控制住院天数。应用临床路径可以降低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如广东省中医院脑卒中中心、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应用临床路径可使脑梗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下降[9-10];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的护理路径组比传统组也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11]。在临床路径全国试点的过程中,试点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由“一把手”出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协调了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的工作,以前预约时间较长的检查得以顺利按照临床路径表单的时间完成。同时,符合临床路径中规定的出院条件的患者顺利出院,避免了由于患者要求或医师随意延长而增加不必要的住院时间。

3.2 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费用和药费

临床路径可以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北京协和医院将胆囊切除术等4种疾病进入临床路径,平均住院费用下降了16.59%~58.31%[1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对起搏器植入术和拟行介入治疗的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医疗费用下降6%~10%[13]。临床路径的作用是让患者达到“该用的一个不能少,不该用的一个不能多”的效果。

3.3 脑卒中临床路径应用治疗效果的比较

平均住院天数不是越短越好。住院天数制订过短会出现医院不愿收治病情复杂、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或出院患者不符合出院标准而提前出院等现象,从而影响医疗质量。有研究表明,经过脑卒中临床路径继续教育的医护人员通过应用有循证医学根据的临床路径可以显著提高急性期脑卒中的医疗质量[14-15]。

本研究脑出血组中的2家二级医院比较发现,虽然治疗14 d后临床路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出院90 d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路径优于传统组。究其原因,这两家二级医院均在实施临床路径时,增加了康复科室,建设起完备的卒中单元,患者可以在卒中单元中实施综合康复治疗。正如Assunta等[16]证实了脑卒中急性期应用临床路径的效率和可行性。在有卒中单元的急救中心(EMS)或急诊室(ER)应用临床路径可以提高医疗质量。最近的一项研究GWTG-Stroke(Get With The Guidelines-Stroke)的数据显示,到出院时,脑出血患者并未给予预防性干预,包括美国心脏协会脑出血指南特别推荐的措施[17]。所以,给予脑出血患者临床路径,旨在提高诊疗过程和强调预防措施。

3.4 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不仅体现于医疗程序的控制,更表现在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上[18-19]。在选取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经济学指标,同时还要兼顾治疗质量指标。在选择治疗效果指标时,尽量避免一些主观性评价治疗,如治愈率、好转率等[20]。例如本研究中,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选取90 d内卒中发生率,在脑出血病例中选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I进行评价是个好的尝试。

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为非同期对照研究,采取的对照为历史性资料,缺乏同期对照比较分析。虽然在全国27家试点单位参加了脑卒中临床路径的试点,但是只有少数医院做到符合进入路径的患者保证进入路径,说明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临床路径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有抵触心理。害怕临床路径会阻碍医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自己的“紧箍咒”。同时,临床路径的远期效果及大样本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焦雅辉,赵明钢,胡瑞荣,等.儿童白血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J]中国医疗保险,2002,(3):64-67.

[2] Liu L,Wang D,Wong KS,et al.Stroke and stroke care in China:huge burden,significant workload,and a national priority[J].Stroke,2011,42(12):3651-3654.

[3] Langhorne P,Williams BO,Gilchrist W,et al.Do stroke units save lives?[J].Lancet,1993,342(8868):395-398.

[4] Wilkinson G,Parcell M,MacDonald A.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linical pathway[J].J Qual Clin Pract,2000,20(223): 109-112.

[5] Esteve M,Serra-Prat M,Zaldivar C,et al.Impact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stroke patients[J] Gac Sanit,2004,18(3):197-201.

[6] Kwan J,Sandercock P.In hospital care pathways for stroke:a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J].Stroke,2003,34(2):587-588.

[7] Rudd AG,Matchar DB.Health policy and outcome research in stroke[J].Stroke 2004,35(2):397-400.

[8] 陶红兵,陈璞.临床路径费用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7(28):16-18.

[9] 郭建文,杨时鸿,黄燕,等.脑梗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J].医学杂志,2007,12(32):1280-1281.

[10] 王文闻.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0,5(14):96-97.

[11] 栗文晖.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 6(16):115-116.

[12] 郑金焕,杨柳.临床路径的应用现状及问题[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2):1952-1953.

[13] 李丽静,李宝珍.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07, 8(2):32-34.

[14] Behrens S,Daffertshofer M,Interthal C,et al.Improvement in stroke quality management by an educational programme[J].Cerebrovasc Dis 2002,13(4):262-266.

[15] Sandercock P,Berge E,Dennis M,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cost-effectiveness and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itic and neuroprotective therapy for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the NHS[J].Health Technol Assess 2002,6(26):1-112.

[16] Assunta DL,Danilo T,Laura L,et al.An emergency clinical pathway for stroke patients-results of a cluster randomised trial[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9,9:14.

[17] Smith EE,Liang L,Hernandez A,et al.Influence of stroke subtype on quality of care in the Get With The Guidelines-Stroke Program[J].Neurology,2009,73(9):709-716.

[18] 齐德广,秦银河,徐剑铖,等.两种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21):2492-2493.

[19] Panella M,Marchisio S,Gardini A,et al.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clinical pathway for hospital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study design and population[J].BMC Health Serv Res,2007,7(7):179.

[20] 方鹏骞,吴少玮,焦雅辉,等.我国医院综合评价体系过程指标的筛选[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2):905-906.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7

【关键词】医院临床教学;质量控制;目标完善

临床教学是现阶段医学教育工作的主要构成环节,其教学质量将会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水平、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也会对其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直接的作用[1]。为了能够进一步保证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得以完善、临床教学环节质量可以控制,现选择区域内6所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相关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完善提供更多的针对性指导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区域内6所教学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临床教师12名参与到问卷调查活动中,其中2例为高级职称、2例为研究生导师、8例为研究生学历,年龄在32~56岁。

1.2方法

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包括临床教学阶段开展的各种理论教学、研究生教育、见实习带教、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教学环节、充当教师工作量统计以及教学薄弱的环节等相关认识,参与到评价中的教学环节共有25项,包括了大部分的临床教学活动。还分析和了解了教师在不同临床教学阶段对于不同人员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价权重态度。选择表格的形式来开展相关调查工作,教师还要能够对参与教学评价的环节进行排序,对于不存在影响的可以进行选择,对被评价的人数进行统计。

2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来分析,传统的把理论授课作为中心的调查环节在秩和均值体系中占据前列地位。但是,依然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共有4名教师认为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进行启发、床边带教教学方法较为重要。秩和均值和教师人数两个方面都不支持会对临床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其较为主要的环节为基本技能测试、学科临床考试、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开题、指导学生进行外文专著阅读、课题研究或者参与到学生交流中。其具体状况为:支持临床思维启发人数为3人,占比25%,支持床边带教方法人数为1人,占比8.3%,支持基本技能测试为2人,占比16.7%,支持学科考试1人,占比8.3%。当今医院临床教学中关于薄弱环节的认识各不相同,但是,教师们普遍认为查房带教和见习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和其他专家学者的意见一致。医院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一种,参与调查问卷的教师都普遍认为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参与的学习活动应该受到和本科理论教育相同的重视,通过对参与本科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不难发现其与参与本科理论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比值分别为临床实践教育1∶1.35;继续教育1∶1.26以及研究生教育1∶1.19。不同工作人员参与到教学的质量评价工作的权重比值也各不相同,在调查内容判定为质量评估工作中不同人员的测评结果以正高职称教师、教研室主任评价权重定义为“1”时,同行教师、教研室副主任、学生职能管理工作人员、教学专家等权重比值各不相同。教学阶段工作量统计的信息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不同院校对于学生采集病史、基本操作以及体检工作的指导相关工作量没有进行统计。临床教学医院不负责计算继续教育阶段的具体工作量,包括对师资队伍培养等,在目前的质量控制相关信息中,所有的学员都对学生评价授课教师体系进行建立,还包括学生评价教师的见习带教工作,但是,所有学员对于小讲课、学生实习阶段的评价信息相对较少,学生评价教师组织的病例讨论、基本操作带教等相关工作相对较少。教学办公室、临床学院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及授课相关工作较为关注,其中有一所教学医院建立起关于学生毕业考试、出科考试等相关过程的信息控制系统,但是,其他教学环节还存在缺陷,包括关于基本技能操作带教工作的质量控制工作,所有的院系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记录等。

3讨论

教学质量评估可以通过教学评估来提升,这种方法也受到了更多教学医院的重视,怎样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以完善和优化,能够保证对教学薄弱环节加以改善,对于推动学员建设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学医院都已经开始建立起较为系统的临床教学环节控制评价体系,并对职能部门检查、学生评教、见实习带教、授课带教、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课程建设都接受了系统的过程管理。但是,这些教学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实习阶段教学、基本技能操作带教等工作信息的控制还有待完善,需要通过对工作量统计的完善来建立专科、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临床带教以及继续教育等系统单一计量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学评估体系能够得以完善。要想能够保证教学评估体系能够合理有效的把握,首先要能够对临床教学环节工作量进行全面有效的统计,若统计环节较多,则统计成本较高[2];但是,若只做部分统计,则需要能够达到统计选项的合理要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将近有一半的教师认为需要对较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工作量加以统计,所以,应该确定各个主要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医院的临床能力训练环节质量控制信息量缺乏,这就充分显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建立存在困难[3]。当今,临床教师科研压力较大、教师医疗压力较大,从而导致临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行为规范要求建立难度较大[4]。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环节质量控制过程中,要能够从薄弱环节出发,建立系统全面的重要环节相关工作体系,并且实施本科学生临床指导有效制定,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加以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储全根.对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认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0):904-905.

[2]李敏,侯维佳,沈卫星等.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6):163-164.

[3]彭奕华,丘永兰,万金花.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的环节质量控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20):97-98.

[4]彭奕华,丘永兰,万金花.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J].现代医院,2003,3(5):55-56.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8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产科;剖宫产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医疗供求关系的复杂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看病贵、看病难”成为影响百姓生活的焦点问题,让病人“早日康复、降低医疗费用”也是护理学者正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住院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基础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外研究表明,临床路径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为特征,具有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品质的重要作用[1]。临床护理路径是为具有特定诊断和治疗(手术)的患者群体制定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模式,是一种具有时间性和顺序性的整体服务计划,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种专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进行治疗和护理[2],属于临床路径范畴。

我科在总结归纳以往护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剖宫产的临床路径研究。通过设定路径表实施护理,使孕产妇得到全面相同的护理,达到护理优质化的目标,并且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增加了其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标准性。通过临床应用的效果比较,表明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可行途径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0 年1 月~2010 年9 月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64 例计划性剖宫产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内的504例剖宫产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产次、职业、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根据临床路径表(见附表1),由医护人员按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流程合作完成治疗和护理,并接受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按常规医嘱进行护理,采用随机教育方法。

1.3 研究步骤

1.3.1 临床护理路径准备

在推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对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特点、应用价值等进行宣传教育,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分层次开展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理骨干的重点培训,系统学习临床路径的相关知识、实施要点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1.3.2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研究组由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按制订的路径表实施临床路径。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流程,向产妇详细讲解临床路径的目的、经过、服务和目标,取得理解和合作,征得产妇和家属的同意后,按标准确定产妇进入路径后按照临床路径表来完成各项治疗、护理、观察、健康教育等任务并详细记录,实施过程中不断了解产妇和家属的感受和意见,并定时讨论、修改。

1.3.3 评估指标

①平均住院日即从住院当日到出院当日;②平均住院费用即住院的所有医疗费用;③评估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制健康教育知识评估表,内容包括是否认真阅读临床路径与整体护理文本,是否理解及产前产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④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在产妇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

1.3.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

2 结果

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两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1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与费用的比较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深化,对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节省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作用。

3.1 提升患者满意度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及目标,并且可以就诊治计划提出自己的问题,增进了医患、护患之间多层面的交流沟通,有效地改善了医患关系,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医疗护理工作面临挑战、竞争、机遇的今天,临床护理路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我科今年开始开展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由于病例数有限,尚未得出满意结论,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实施临床路径的优越性已经有所体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各基层医院得以普及。

3.2 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基本是通过表格的形式制定,护理工作者根据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实施自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化和动态化、连续性而又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改变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和被动地服务,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化健康教育,充分显现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 [3]。

3.3 改善医疗品质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促进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能有效加强初产妇母乳喂养基本知识、新生儿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及母婴保健基本技能,提高医疗品质,增进母婴健康。

3.4 缩短平均住院日

临床护理路径制定了合理的标准住院天数,并明确规定了每天的医疗计划,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合理高效的利用医疗资源,有效缩短不必要的住院天数。

3.5 降低住院费用

临床护理路径引入了成本医疗的原理,对医疗费用实行限额控制,规范医师行为,减少浪费,降低医疗成本,以达到降低住院费用的目的。

本研究今年刚刚开始,病例数有限,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优越性已经有所体现。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6.88%,与对照组相比,满意度大大提升,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研究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也有所降低,但因病例数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着临床路径的开展,护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护理计划的完善,实施临床路径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将得到进一步验证。

4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主要通过路径表的使用,可以提高护理效率,促进整体护理的深化,增加护理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标准性、规范性,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Levin RJ, Ferraro RE, Kodosky SR,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a“clinical Pathway”in the management of laryngectomy Patients [J].Head Neck, 2000, 22(7):694-699.

[2] 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上一篇:审查调查措施范文 下一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