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项目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8 11:24:43

临床项目管理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PDCA循环法;项目管理;外科临床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17 文献标识码:A

外科的主要疾病分为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功能障碍,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也是一种破坏组织完整性的操作,机体接受手术治疗后往往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尽管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但术前、术后护理不当,依然会影响预后,延长后期恢复时间,因此提高外科临床护理质量与提升外科治疗技术同样重要[1]。笔者采用PDCA循环法结合项目管理改进本院外科临床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市板芙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136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5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5.6±7.8)岁;阑尾炎42例,胆囊炎25例,骨折12例,腹部外伤5例,消化道出血10例,腹股沟疝8例,下肢静脉曲张9例,急性乳腺炎17例,乳腺脓肿8例。上述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医师及相关辅助检查(B超、CT、MRI等)确诊,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管理培训时间和患者入院时间将入选的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7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临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监测生命体征,送药、送检,用药指导,配合医生给予常规治疗等,观察组由护理组安排接受护理管理培训的责任护士给予护理。采用PDCA循环法结合项目管理对40名责任护士进行护理培训,①项目启动与计划(P),本项目目标为将外科护理质量提升10%,对责任护理进行护理知识强化培训;进行护理规范及护理礼仪培训;定期考核培训内容,及时收集患者反馈信息,讨论问题,提出对策。②项目实施(D),根据计划由责任护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循环管理优质护理,从患者入院、治疗、出院全阶段进行全面护理。③项目控制(C),根据计划每周对责任护士进行考核,每月进行科室护理大检查,评估护理质量,分析患者反馈信息,明确项目成绩和不足,讨论解决措施,培训小组加强监管力度。④项目收尾(A),召开项目大会,综合护理质量评估结果、护理问题改善情况及患者反馈信息总结项目管理成绩,培训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发言,将项目管理成绩作为下阶段培训依据。上述循环培训模式以1个月为1个周期,持续进行3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责任护士进行专项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技术操作、病房管理及护理礼仪,每项赋分25分,满分100分,分数≥90分为合格,70~90分为一般,≤70分为不合格;分别于培训管理前后采用本科室自制问卷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满意(≥90分),较满意(80~90分),一般(70~90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率为满意率加较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责任护士考核分数比较

管理前责任护士考核合格者8名,考核不合格者12名,20名责任护士成绩一般;管理后38名责任护士考核合格,其中,30名护士分数达到95分以上,2名护士考核成绩一般,分别为89分、86分。管理前后合格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6.0,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工作直接贯穿于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其护理质量反映了科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度,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会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护理管理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在岗培训,定期考核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纠正工作中不良态度,保证患者接受到优质、全面的护理[2-3]。笔者将PDCA循环模式与项目管理结合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中,意在提高外科护理质量,研究显示,管理培训前对外科护士进行基础护理知识、技术操作、病房管理、护理礼仪等专项考核8名(20.0%)成绩合格,12名(30.0%)成绩不合格,20名(50%)成绩一般;管理培训后38名(95.0%)考核合格,其中30名(75.0%)分数达95分以上,2名(5.0%)成绩一般,分别为89分、86分。护士专项考核成绩间接反映了科室护理质量高低,该结果提示管理培训后科室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也是评估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本研究前后抽选两组患者参与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总满意率89.2%,对照组72.6%,两者差异显著(χ2=6.20,P<0.05)。综上,PDCA循环法有机结合项目管理能显著提高外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燕妃.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在外科的实践与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5-786.

[2]覃泽萍,王非凡,彭翠香,等.对外科主管护师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认知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076-1078.

[3]傅桂芬,梁惠娟,莫云,等.免责直报系统结合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10-12.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2篇

1.1统一认识,积极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是一所承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任务的市级综合性医院,同时以老年病研究为特色,担负着部级科研课题。针对本院的特点,医院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认识到举办学习班,既是医院专业人员自身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好机会,又可将医院的医疗优势加以总结和推广,服务于社会,同时提升师资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医学人才。医院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和医疗教学资源,整合相关内容设计出有一定特色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积极申报部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鼓励科室开展具有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结合课堂理论授课,开展床边实践带教、案例分析教学和学员与授课教师的互动式教学,并利用模拟教具开展有创操作的临床技能培训,在教学形式、手段或方法上探索继续医学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在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的同时,强化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从2007~2013年举办继续教育项目逐年增加,学科覆盖临床内科、临床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影像医学学科、急诊学科、药学科、病理学科、医学检验科、护理学科、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全科医学学科及康复医学学科。

1.2建立三级管理体系,确保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落实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医院领导、管理职能部门、科室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三级管理模式。教育处专人负责,建立部级、市级、院级项目申报备案、学分管理、项目评估、档案管理体系,使项目落实程序化。院级管理机构由医院领导和知名专家组成,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作为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负责全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年终的教育教学评估检查;处级管理机构由教育处处长、副处长和1名继续医学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组成;教育处长和副处长亲自主持此项工作,指导、协调、落实医院继续教育项目,督查继续教育项目执行情况;科级管理机构由科室主任和项目管理负责人组成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完成科室继续教育项目的落实工作。

1.3逐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制度

医院根据原卫生部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文件精神,先后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规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工作流程、培训项目收费管理规定。管理制度涉及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项目执行流程及要求、项目备案流程要求、项目落实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每年教育处根据考核评估,查找问题,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制定新的要求,每年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指标,通过管理人员培训、加深项目承办科室及项目负责人对职责的认识,达成共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办学质量。

1.4注重“过程”管理模式,严把教学质量关

项目执行的质量将直接体现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从组织申报到项目落实,根据项目申报程序,将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认可、项目执行、项目备案4个环节进行“过程管理”。在每个环节的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其管理、协调作用,指导、督察项目的落实与进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确保教学质量。

1.4.1项目申报

职能部门(教育处)对每一申报项目进行单位初审,包括形式审核及内容审核,对于不符合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要求者,取消其向上级主管部门(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资格。

1.4.2项目认可

根据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发北京市部级继续医学教育认可项目通知,单位行政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同时由主管部门对项目承办科室进行有关项目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加深项目负责人对本职责的认识,提高承办科室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以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1.4.3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中加大管理力度执行三查制度,即:对项目承办科室在承办前按规定时间进行通知与教案的审核,减少项目承办的变化率,执行内容与申报认可内容变化率<20%;项目承办中进行现场督查,包括教学环境、授课人员、管理老师、授课内容变化率、学分授予等,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教学质量;项目承办结束时进行学分授予的检查,对于所授虚假学分一律取消授分资格。

1.4.4项目备案

项目结束后指导检查承办科室准备备案材料,保证下一期项目申报与执行的教学质量。

1.5创造学习条件,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办学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积极引进新的培训方法用于继续医学教育,2004年初医院先后引进美国最高端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腹腔镜电脑模拟腹腔镜、泌尿外科腔镜模拟培训箱等一系列高仿真模拟训练系统,以“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技术为主导,开展技能型继续医学教育,创建了设备完备、环境逼真、规范的临床技能训练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训练场景,摸索出小班临床技能培训的模式[1,2],先后举办《心肺复苏新进展规范化培训班》、《危重病人麻醉管理实践技能培训班》等技能型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1项,学科覆盖临床内科(呼吸内科)、临床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受到学员的认可。1.6严格考核、评估,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管理制度为了保证项目培训效果,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评估制度。考核分两方面,一方面根据原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满意度调查表”,要求学员对参加的培训项目进行问卷式评估,评估内容为:认为讲授主要内容是本学科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讲授基本内容以前的了解情况;对本项目学习的收获;对授课教师讲授内容满意度;对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度;对编写教材满意度;通过学习获得的收获,共八项指标。另一方面教育处对项目承办科室进行管理方面考核与评估,考核内容包括项目管理、培训质量[3]、执行情况3个方面共12个指标。对继续教育项目考核结果实行全奖、半奖、无奖3个奖励标准,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规定此奖励专款专用,只能用于科室职工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年终评选优秀教研室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不达标者,取消其年度评优、奖金分配等资格。2007~2013年本院每年职工教育考核达标科室情况为:2007年9个教研室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2008年和2009年12个教研室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因评选有名额限制均有14个教研室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

2体会

2.1医院重视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医院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领导重视,方向明确,管理才有力度,责任才能到位;领导牵头,才能协调各职能部门、科室之间的合作,保证各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使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有丰富内在活力的卫生事业建设内容,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形式,培养医学人才,更新专业人员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医院竞争力。2007年至2013年继续教育项目逐年增加,共举办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55项(其中继续教育基地项目49项,技能型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4项),培训学员共15084人;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7项,培训学员5116人,培养师资队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收到很好的效果。

2.2制度完善是规范管理的根本保证

建立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落实与确保质量的基石。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强化环节管理、过程管理[4]、细节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从而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笔者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有针对地在薄弱环节上,加强管理力度,促进工作开展,同时也起到正性激励作用。

2.3考核奖惩制度促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与落实

继续教育奖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科室申报、承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使目标完成变被动为主动。奖励资金专款专用,用于改善科室临床教学条件,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办学质量,继续教育项目由2007年29项增加至2013年的46项,为医院专业人员完成继续教育提供有效平台。

2.4师资培养是继续教育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院以临床技能培训项目为契机,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教学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基本技能规范、并接受过临床技能培训和教学基本功培训的教师作为师资,要求脱产教学干事必须参加首都医科大学师资培训班,考核合格颁发上岗培训合格证书。建立了一支培训专家队伍,他们是培训项目的决策者和评估者,在临床技能训练中负责培训考核内容的确定、实施和带教教师的培训;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中编写教材,参与授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学科梯队的建设与稳定,提高了医疗和科研、教学水平。

2.5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培养医生的非技术性综合能力

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通常以学术讲座、研讨班、讲习班、学习班面授理论知识为主,大型手术演示,受训者得不到亲自实践的感知。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在多种情景的诊疗实践中,根据临床真实病例,学员通过真实仪器设备进行判断、采取抢救治疗措施等综合演练;合理的分工与配合,使培训具有真实感和趣味性,从而达到培训目标,完成由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知识转化过程,训练医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指挥能力、配合交流能力、协同能力[5]。医学模拟教学为急救技能培训和锻炼培养医生的非技术性综合能力提供平台,弥补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式中的不足,受到学员的认可。

3展望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卫生人才战略的重要措施[5],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医院创新和发展的持续力。项目管理是继续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规范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是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顺利开展的核心要素。我院通过制度保证、三级管理、质量监督、过程管理、师资培训等措施,规范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执行,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院 科研管理 管理机制 创新

一般情况下,医院科研成果的产出是其科研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成效的一种具体表现。而目前,科研管理的基础结构与制度、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人员管理以及奖惩制度设置等,都能够对医院科研管理绩效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在实践中推动医院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建立起系统则应当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创新与调整,以下主要从基础结构与制度和科研项目管理这两方面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简单探讨。

1.医院科研管理基础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医院科研管理基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对医院科研管理的基本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性调整。首先,医院应当建立起系统的科研管理机构,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对科研工作进行管理。

1.1建立系统的科研管理机构

提高科技兴院意识,建立院科两级管理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形成第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扎实抓,科室和个人具体抓的层层管理。

1.2以制度化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

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推动医学研究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怎样利用好政策导向作用,抓好制度落实,提高管理执行力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从2009年起我院成立了医院学术委员会,并先后出台了《学术委员会章程》、《院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规范了科研项目的管理。

2.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推动医院科学水平、加强医院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提升医院现有医疗技术与科研水平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要要对医院科研管理中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与发展,则应从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创新。

2.1科研项目的申报动员管理创新

我院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高等院校的直属附属医院,肩负着医、教、研三大任务,临床医师在承担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但现实工作中,大部分临床医师或自认为临床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愿舍临床之“本”而逐科研之“末”;或“没有实验室,怎么搞科研”成为他们脑海中的固有观念。科研管理工作者要积极思考如何纠正这些观念,教会临床医师利用有限的精力、时间,结合自身工作需要,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发挥临床医师进行临床研究的优势。引导临床医师在处理临床病例时点燃科研思路,在解决繁芜的临床问题时,能转变观念,加强科研意识,做到临床与科研兼顾。

同时引导科研项目所研究的范围要进一步扩大,科研水平要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所涉及的范围从单纯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手术方法的改进等临床研究扩大到应用基础研究、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基因工程研究。从学科来看,要扩大到内、外、妇、儿、检验、药剂、影像、功能、病理等。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申报影响力大、学术水平高,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项目。

2.2科研项目立项研究过程的管理创新

当科研项目立项之后,如何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推动科研目标的实现成为科研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因此,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在此管理环节制定相应的项目查促机制,确保在职责范围之内对科研项目的具体落实及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以便于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并在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协助相关科研人员解决其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当临床研究人员的课题在研究中期遇到困难时,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不至于使课题半途而废。

而对于落实相对缓慢且无法依照科研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的项目,医院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作出反应,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具体的处理措施则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收回部分经费,也可以取消该项目的研究,以便于通过相应的处置措施避免医院科研费用的浪费。

同时引导科室主任对科室研究课题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力,确保课题的顺利完成,并对取得科研成绩的医师在绩效考核和奖励方面要给予鼓励。

督促项目的负责人要按期结题,并及时地作出总结和验收,以便于为日后科研成果鉴定和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专利的申请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做好准备。

2.3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方式的创新

所谓科研项目后期管理主要包含对科研项目的结题、科研成果评价、科研项目推广与应用以及科研成果应用追踪等。一般情况下,对医院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依据其获奖情况进行判定,毕竟获奖情况代表了科研成果的技术水平及其影响力。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医院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也代表了医院的科研能力与科技水平,也是医院获取更多科研自助的重要依据。

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医院科研项目完成之后,必须加强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据统计,我国医院科研工作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每一年,我国超过90%的科研成果基本都是束之高阁。也就是说在人力、物力高度消耗基础上而获得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在科研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时督促临床的科研人员对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鉴定,并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有效的生产力,应用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为推动我国医学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结 论

随着我国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医院市场竞争水平的提升愈来愈依靠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我国各级医院都已经意识到科学研究对医院运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要确保医院科研项目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加强科研管理,并在实践中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提升医院竞争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华,姜瑞博.关于如何推进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02).

[2]文翠容,李庆虹,杨坤,刘水文,唐彦,李进.加强创新意识对提高医院科研管理的作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04).

[3]许玉玲,黄云超,苏艳,周雪梅.浅议影响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绩效的几个因素[J].科技信息,2010,(03).

[4]刘广东,郭渝成,刘亮,吴晓松.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实践[J].中国医院,2011,(08).

作者简介: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管理;监查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是对指南的质量水平和应用情况的全面评价,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临床研究中,质量控制是指为保证研究的实施,必须数据的产生、记录和报告都符合一定的质量管理规范所建立的有计划而系统的活动;质量控制是指在质量保证系统范围内,所采取的操作技术和活动,以保证与研究有关的活动符合一定质量要求[1]。质量控制一般是通过制订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实现的,SOP的可行性和执行程度是评价一个研究质量的关键指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既需要借鉴其他相关的管理和质控方法,又要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管理和质控措施。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特点2012年开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财政部经费支持对中华中医药学会已经的10大学科领域的400余个病种的“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的质量水平和应用情况进行系统评价。作为首次实施的大规模指南评价项目,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是提高评价质量的根本保证。本项目具有:项目实施周期长,并且具有连续性;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地域差异较大;涉及多学科多病种,数据量庞大繁杂等特点。1.项目参与单位范围广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基地单位)参与。每个基地参与科室超过10个,每个科室参与的人员数量一般都在10名以上。基地之间还需完成不同地域医院的合作评价任务,参与人员广泛、众多。2.评价涉及学科领域众多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的评价范围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内、外、妇、儿、肿瘤、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10大学科领域400余个指南病种。3.评价方法是主客观形式相结合本项目包括基于临床医生主观判断的适用性评价和基于客观临床病例观察的应用性评价两部分内容,综合评估现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质量水平和应用情况,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修订提供客观依据。4.具有项目管理和研究课题双重属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作为项目任务的核心,是重点监查内容,与研究课题要求相近;同时,本项目参与的单位和人数众多,地域广泛,组织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项目管理要点评价项目实施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实施方案,对于各级的组织结构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1.过程管理项目执行情况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项目的不同实施阶段,监查侧重点不同。1.1初期项目实施初始阶段,主要是加强组织管理和机构队伍建设,明确各级职责内容,熟悉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监查人员等人员培训是项目实施初期的重点内容。1.2中期项目中期,主要考察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执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动态了解项目工作进展,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建立完善有效的反馈机制,是项目实施中期的工作重点。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为做好进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1.3后期项目后期,完成任务,全面总结评估。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完成质量是项目后期的工作重点。2.数据管理数据管理一般是按照从研究病历记录到数据录入并检查数据一致性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数据管理包括研究计划阶段开始的数据管理设计、试验过程的数据管理实施、数据管理知识的培训、数据管理部门等。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能够逐步提高研究者的依从性[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在实施之前,即根据评价需要建立了远程数据传输平台,数据库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模块,采用双录入模式,减少录入误差。并开展数据库使用培训,提供远程帮助等措施。

数据清理操作过程包括电子逻辑检查和人工逻辑检查。评价数据清理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原始数据与电子录入数据的一致性、数值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检查并删除重复录入的数据;检查必填字段是否漏填或错填;检查某些特定值的唯一性。3.项目人员职责本项目中,项目管理的总负责人和一级、二级监查员尤为重要。3.1项目管理总负责人对整个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把关和协调,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重点是落实各级工作任务,组织协调项目实施,汇总上报工作进展;组织制定监查计划,全面负责项目的各级监查的组织实施。3.2一级监查员一级监查员需要对所有纸质和电子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全面核查。相对其他级别监查的抽查、形式审查等,是最全面的检查,对评价的完成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级监查员对于具体问题可以直接反馈,有更好的工作效率。3.3二级监查员二级监查员由基地单位的评价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最重要的是其管理责任,除对评价内容整体质量监控外,重点督查项目执行情况和工作进展,反馈核查问题并督促完善,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其对上级部门工作要求的贯彻直接影响到基地单位项目的完成情况,保证了基地整体的项目完成质量。

项目监查要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项目监查,同样具有科研课题监查的共性内容[1]:建立质量控制机构并落实人员职责,建立源文件和源数据的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四级监查制度等。同时又有指南评价的特殊性。1.监查程序本项目监查内容包括:一级监查(承担评价任务的科室自查)、二级监查(基地单位评价项目主管部门的监查)、三级监查(指南评价质控组的联合检查)、四级监查(上级主管部门的视察)。监查中的一致性把握是突出问题。为保证监查的一致性,提高监查质量,在实施监查前即制定好严格的监查管理程序,各级监查要求明确;对监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尽量保持监查人员的稳定性,提高监查要求的主观一致性、连续性。2.监查内容项目监查人员核查上报材料质量、核查电子数据质量。指南应用符合度监查是指南评价项目监查的特点,也是重点和难点。2.1评价完成质量监查适用性评价的监点是填写完整性,其次是同科室人员问卷的雷同性;应用性评价监点是核查临床应用方案与指南的符合度,即对比指南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的诊疗方案的符合程度。符合度评价是指南评价的特有内容,而符合度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是指南评价最重要的环节。2.2评价材料核查病例真实性核查、原始资料的完整性、研究病历及相关理化检查的可溯源性等是评价材料核查的重点内容。源文件管理的重点是门诊病历管理。由于评价涉及病种多样,多数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完整,但也有部分类似于感冒、妇科炎症等疾病,主要采用门诊治疗,门诊病历管理相对住院病历复杂,尤其对原始资料溯源存在困难。在监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门诊病历扫描、拍照、复印等多种手段,留存原始病历内容,分类建立文件夹,方便核查。2.3电子数据核查电子数据管理的监点是:数据提交时点、数据一致性核查、数据质量评估。在数据核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常见问题:诊断名称不规范或中西医病名混淆、学科领域指南名称与病种名称混淆、指南编号格式错误、基地单位名称或编码错误等情况,通过监查及时修改,减轻临床数据清理和统计的负担。局限及展望由于技术原因,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评价监查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未实现更客观的第三方评价,缺乏临床病案与指南评价对接平台。

对此本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1.建立评价数据管理平台指南评价病历调查表填写和电子数据录入,增加了临床医疗工作的负担;项目实施时间有限,只能搜集某一节段的病例,病例数量有限,缺乏连续性,不能完全反映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部分评价内容来源于主管医生的主观判断,客观性差,会产生数据结果的偏倚,影响对指南应用的客观判断。建立连接临床实际病例和指南应用评价的数据管理平台,使所有的临床病例都能通过平台转化为临床评价数据,符合度、应用效果等情况可以通过第三方人员评价或程序判断完成,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为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修订奠定坚实基础。2.第三方监查与评价临床应用评价中,指南应用符合度与应用效果评价来源于医生的主观判断,评价的客观性容易受到质疑;监查人员多来源于评价单位,未能完全独立于评价人员之外。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第三方监查与评价,可以获得更为客观的结果。第三方评价的本质是独立于行政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之外的客观评估,不受相关因素的影响[3]。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在线数据核查和信息反馈[4],需要深入探讨。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项目的数量和复杂度呈上升的趋势,现场监查管理模式在向网络信息等结合方式方向转化,建立基于网络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在线数据核查系统[5],探索提高监查效率和质量的方法和途径[6]都值得总结,不断提高中医药研究项目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塑伦,翁维良,杨龙会.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质控与管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3

[2]刘智,商洪才,翟静波,等.中医药临床研究者使用电子化数据管理系统的依从性问题及对策.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6):327-329

[3]刘庭芳.第三方评价:构建外部制衡机制.健康报,2014-02-17(6)

[4]刘智,商洪才,翟静波,等.基于网络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在线数据核查.天津中医药,2014,31(11):670-673

[5]李睿,翁维良,李秋艳,等.中医临床研究质量监查的优化.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44-1447

[6]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GuidanceforIndustry,OversightofClinicalInvestigations-ARisk-BasedApproachtoMonitoring.2013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手术室项目管理;术后感染;创口转归

外科手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全球范围内每年进行超过3亿台外科手术,尽管无菌技术及抗感染措施在不断进步,但手术部位感染仍然是外科手术主要且大幅增加住院日及医疗开支、降低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1-3]。因此,如何减少术后感染依然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院手术室护理团队于2015年开展了以PDCA模式为核心的集束化项目管理方案,并对项目管理方案实施前后的患者信息进行采集及回顾性分析,以评估项目管理在控制患者术后感染及改善创口转归方面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行外科手术后感染风险较高患者492例。入选标准:术前HGB、CRP、降钙素原异常;术前诊断符合宫内感染、产程延长、试产失败行剖宫产、皮肤感染(ICD-10编码为:N71.951、063.001、066.451、L08.907);患者或其监护人自愿参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患者或监护人不同意参与本研究。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实施手术室项目管理方案前的246例患者归入对照组,2015年7月~2016年6月实施手术室项目管理方案后的246例患者归入干预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感染预防及手术室护理方案。

1.2.2干预组

实施手术室项目管理方案。①成立手术室项目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管理整个手术室项目,由护士担任组长,设立分组小组长,分别对各项工作进行分工,包括收集手术患者的资料,通过对现阶段手术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准确分析,确认目标,制定对策等活动管理方案,采用PDCA模式进行管理,管理中存在的情况进一步细化执行。总结上一阶段情况,调整不足、总结经验,如此循环,最后制定合理的手术室管理制度。②制度形成后由管理小组监督执行,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记录。具体操作如下:a.增强手术室医护人员预防感染意识,全员强化培训手卫生知识;每个手术室设置快速手消毒液;每台手术人员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规范;与检验科主任沟通,将以往每月1次的外科手细菌培养改为不定时抽查外科手细菌培养;要求院感质控科配合工作开展,每月公布外科手细菌培养结果,与奖金挂钩。b.强化手术环境管理,与手术医生沟通,共同学习层流手术室间管理规定;备好各种手术用物,紧密衔接,手术医生进行监管。

1.3评价指标

统一培训调查员,随机抽取10%的样本进行质量控制,病例数据实行双录入。两组患者围术期使用的耗材及物品品牌、规格一致。患者术后3d内手术创口出现疼痛、局部发炎红肿、体温升高症状,炎性指标较术前升高即判定为术后感染;若无上述情况发生,术后创口愈合良好即判定为未感染。评价标准参照2010年印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

干预组发生术后感染1例(0.41%),对照组发生术后感染7例(2.85%),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2两组术后乙类创口转归率

干预组乙类创口转归4例(1.63%),对照组乙类创口转归7例(2.85%),两组术后乙类创口转归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时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升,对医院控制感染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4]。由于手术室是医院环境较为复杂的地点,人员流动性较大,如果不加强管理,容易发生术后感染。据有效数据统计,我国医院平均手术感染率达6%[5]。术后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也是制约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控制术后感染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我院实施手术室项目管理方案,由小组成员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领导人员起到带头作用,提高全院医护人员实施管理项目的积极性,另外建立考核制度,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制度考核并且记录,能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手术质量,增强院方对医护人员的管理[6]。细菌等微生物的侵入对手术的威胁极大,是造成手术室术后感染的首要原因,从术后感染的根本原因入手,减少甚至切断细菌、病原体等造成术后感染的微生物侵入途径,通过对手术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管理和手术室环境进行管理,保证手术室无菌环境[7-9]。通过实施手术室项目管理,明显提高了手术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接台手术时间得到落实,医护人员对术后感染的认知和防范意识等都有所增强。手术室项目管理能从根本上解决术后感染,降低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为提高医疗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感染率及术后乙类创口转归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室项目管理能有效控制术后感染,改善创口转归,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红伟.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6-87.

[2]钟向萍,岑彩虹,李蝶蓉,等.手术室感染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1):1378-1379.

[3]潘闰梅.采取细节护理对预防手术室感染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8):114-115.

[4]李文红,李丽娜,刘真,等.手术室感染因素分析与控制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127-128.

[5]俞建英.细节护理在预防手术室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18):143-144.

[6]田绪荣.手术室特殊器械消毒供应专人管理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29):12-13.

[7]莫雪梅,林萍,张方方,等.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71-72.

[8]梁飞龄.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61-862.

[9]张明霞.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护理综合管理方法与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24):212-213.

[10]李婉丽.强化手术室管理在控制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2):101-102.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住院患者;护理;跌倒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60-02

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一定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应用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项目管理的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2]。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本院的全面实施,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及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本院将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及分析方法运用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工作中,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6月及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17 445例,患者中有8 855例为男性,8 590例为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8~91岁,平均年龄42.5岁,老年人群跌倒的比例较大。住院时间2~50 d,平均24.54 d。这些患者的原发病大多数为心血管疾病、颅脑伤和骨折等疾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010年1~6月为实施“项目管理”前,2011 年1~6月为实施“项目管理”后。

1.2 方法

1.2.1 组织专题讨论

护理部组织发生住院患者跌倒事件较多的相关科室护士长,联动医务科、总务设备科进行专题讨论,分析2010年1~6月在本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根本原因,老年病护理专科小组根据汇总分析结果制订预防跌倒质量改进项目进度表。

1.2.2 成立预防住院患者跌倒项目管理核心小组

由院内老年病护理专科小组核心成员组成预防住院患者跌倒质控小组, 各病区老年病专科小组成员负责落实该病区的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流程并指导其他护士落实流程。

1.2.3 制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管理方案

制订本院的《预防患者跌倒管理制度及预案》及《防跌倒评价标准》;修订《跌倒评估表》、《跌倒预防指引》、《预防患者跌倒护理告知》、《患者跌倒的处理与上报流程》,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培训。

1.2.4 防范跌倒知识及行为培训

1.2.4.1 护士培训 组织全员进行预防患者跌倒专项知识培训:(1)首先对全院护士长及高级责任护士进行培训;(2)接着由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定期组织各科的联络员培训;(3)把相关培训资料与流程利用医院OA系统发给全院护士自学;(4)各科由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成员组织科内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1.2.4.2 专陪护人员培训 每月组织专陪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由项目管理核心小组成员授课并考核。

1.2.5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指引

1.2.5.1 评估 由首诊管床护士使用跌倒评估量表对所有65 岁以上住院患者或临床上有跌倒危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存在高龄、意识不清、运动障碍、视力障碍、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等)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1.2.5.2 记录 评价结果记录于首次护理记录单。

1.2.5.3 标识 评估结果大于45分,则在床头挂风险警示标识,并在病床边设立预防跌倒护理单。

1.2.5.4 交接班 对跌倒高危人群进行持续性跟踪评估,并列入交班内容。

1.2.5.5 监控 实行“科室-大科组-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预防住院患者跌倒项目管理核心小组根据我院制订的《防跌倒评价标准》,不定期到各科室进行查房评价科室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以及指导防跌倒工作的开展,督促落实跌倒预防措施。

1.2.5.6 反馈 对跌倒案例,进行资料保存归档,由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质控小组定期收集结果、总结、反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分析,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项目管理”前后跌倒发生率比较

实施“项目管理”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及跌倒损伤率下降,见表1。

2.2 实施“项目管理”前后跌倒损伤程度的比较

跌倒评价损伤程度指标:轻度损伤是指皮肤裂伤、擦伤或瘀伤;重度损伤包括死亡、骨折、关节脱位、脑挫伤、颅内血肿;无损伤是指外形及功能上均无改变[3]。实施“项目管理”后跌倒损伤程度显著下降,见表2。

3 讨论

3.1 项目管理能有效减少住院患者跌倒导致的损伤

跌倒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4],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是一个复杂因素事件,与患者自身情况、用药情况及活动方式和住院环境有密切相关性,30%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5]。实施项目管理后,我院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减低,跌倒导致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3.2 项目管理提高了护士对预防患者跌倒措施的落实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母婴康复; 产后护理; 质量管控

Effect of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in Maternal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Management/ZHENG Wan-wen,LIN Yan-fen,LIN Li-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076-078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ole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in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Method:Using the integrated mode to manage the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The mode was staged,quantified and optimized.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ostpartum breast pain,urinary retention,late postpartum bleeding,newborn vomitting,newborn sclera,newborn pneumonia and so on,those index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Those indexes of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Maternal and infant recovery; Postpartum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Zhongshan 5284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22

产后母婴常见的康复问题,对母婴的身心健康及其家庭都会带来系列影响,也是产休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见的护理问题,为了加强产后母婴的康复管理,提高产科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母婴早日康复,2015年期间,产科引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对母婴的康复问题进行整体化、科学化管理,通过对3160例产妇及2539例新生儿管控的临床实践,在提高产后母婴康复及护理工作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0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3160例及新生儿2539例(去除转新生儿科6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危产妇1648例(52.15%)、剖宫产965例,产钳65例,双胎63例。产妇一般情况:年龄16~46岁,平均(27.5±0.7)岁;孕周27~43周,平均(40.5±0.6);孕次1~4次,平均(2.1±0.5)。新生儿一般情况:男婴1369例,女婴1170例,体重2450~4940 g,平均(3150±70)g。

与2014年1-12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3158例及新生儿2531例进行对照(注:因2015年分娩数多于2014年,为了选择同期相近数据进行比较,选择了2015年1-10月的分娩数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组间母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采用项目管理的流程与方法,对促进产后母婴的康复进行整体的科学化管理。

1.2.1 确立项目及项目目标 采取项目管理初期阶段可行性分析与立项的方法,对产休科产妇及婴儿的常见性康复问题进行调研及梳理,确立了产妇及婴儿各5 项常见的康复问题作为管理项目,制定项目的预期目标和达标的具体管控手段及护理措施,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及专家评估项目实施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表1和表2)。

1.2.2 建立项目实施团队 按照实施项目的特点及技术层级建立项目实施团队,确立项目负责人。护士长与项目负责人共同研讨团队合适人选,根椐病区护理组长编制及人选组建了三个实施团队,依据项目的技术含量、工作量每个团队负责1~2个实施项目(表1和表2)。

1.2.3 进行阶段化管理 依据项目阶段化管理流程,制定项目阶段性要完成的护理操作、管控手段及技术指标。如产妇胀痛项目,要达到的目标是降低胀痛的发生率,在阶段化管理流程中,制定了在产后24 h内要观察及记录产妇泌乳及新生儿吃奶情况,产后48 h观察及记录的充盈及通畅情况,不能出现硬结,有小面积及小块硬结要及时采取热敷、按摩、拔吸等操作手段,在6 h内疏通乳腺管,直至硬结消除及婴儿吃奶正常,不充许产妇有胀痛的情况发生(表1和表2)。

1.2.4 实施量化管理 规定团队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及技术指标,团队项目负责人要每天检查团队人员的工作质与量的完成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并随时跟踪项目工作量的变化,及时控制工作量的变更。如若病区某一项目团队项目管理数量剧增,团队人员不能确保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阶段性的目标任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向护士长汇报及与其它团队负责人沟通,协调及均衡工作量的分配,使项目的实施能顺利进行及达到预期目标。

1.2.5 落实优化管理 项目负责人要定期(每天查房2次)检查、分析项目各阶段的处理方法、操作技能对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客观评价及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偏差。护士长定期(每周一、三、五)组织病区项目负责人交叉专项检查项目完成的质量,严格验收并确定项目的绩效评价,使之更好地发挥其成效,严格落实项目的优化管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项目管理模式及方法实施前后母婴各项康复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项目管理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创建的科学管理体系,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1]。项目管理的方法主要有阶段化管理、量化管理和优化管理三个方面。项目管理的流程有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完成5个基本过程[2-6],项目管理的特征是有立项、有目标、有管理办法及责任人。项目管理的方法及模式已在企业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医疗机构也尝试将项目管理应用于医院管理中,如医疗、护理、科研、教学、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并已取得一定成效[7-10]。

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所谓高风险就是工作中的一个小的疏忽或观察不仔细、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影响母儿的生命安危,且产科工作繁忙,应急性强,计划性差,而母婴常见的康复问题可能会在忙碌的工作中疏于观察或处理,使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影响母儿康复及危急母儿生命[11-17]。如新生儿吐奶、溢奶误吸会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产妇产后大出血,会并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笔者通过将项目管理的模式及方法运用到产科的护理工作管控中,结果显示对促进母婴的康复、提高产科护理工作质量有显著效果。

笔者的体会是,项目管理的模式及方法可将产休科工作中常见及突出的问题加以论证、确立及具体化,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明确的阶段过程及工作分工,既使突发工作繁忙,因其已具体责任到人,使病区的各项工作有人做、有人管,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解决了产科工作应急性强,计划性差的管控难题。在运用优化管理的方法及实施过程中,引用了层级管理、层级负责的管理原则,规定护士长及项目责任人定期定时进行专项项目质量检查,使严把护理工作质量关得到了的具体落实,有效提升了工作质量,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使来院分娩的产妇及婴儿获得了高水平的护理,笔者认为项目管理的模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PM Institute.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J].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2004,13(6):71-75.

[2]沈宁,周力,赵琳.项目管理在门诊导诊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8(29):3023-3025.

[3]陶玉秀.医院应用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771.

[4]吴军,林嘉滨.项目管理理论及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07,11(4):40-41.

[5]尚邦治.项目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9):58-60.

[6]朱娜.Orem自理模式在剖宫产产妇行自控镇痛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10):91-93.

[7]王凤亚.运用Orem自理模式护理孕产妇[J].吉林医学,2014,35(5):64-68.

[8]霍朝华,兰芬芬.产科新生儿护理中应用Orem自理模式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9(16):67-69.

[9]张继香.Orem自理模式在剖宫产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 24(6):727-728.

[10]周银玉.Orem自理模式在重度妊高症产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7(3):58-61.

[11]周小玲,赵倩.Orem自理模式在产程观察与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52-54.

[12]王时寻.产后护理中Orem自理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J].北方药学,2012,9(1):105-106.

[13]蒋传飞.Orem自理模式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9(2):140-143.

[14]乔艳梅,刘桂花.Orem自理模式在剖宫产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5):633-635.

[15]卢彩萍,陈全红,张小玲.Orem自理模式对产妇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10(18):39-42.

[16]闫蕊花,何荣.产前综合干预对初产妇助产分娩自我效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82-84.

[17]杨雯茜,谢莉玲,安晓惠,等.团队助产服务模式对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5(10):124-126.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建立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结构,具体而言,它是由项目管理模块、机构综合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组成。其中,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临床立项、伦理管理、方案维护、受试者管理、质量控制、结题报告六个部分,而机构综合管理则包括人员管理、标准作业程序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药物管理五个部分,系统管理模块则由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码表维护、系统日志四个部分组成。新建立的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要包含以上管理内容。

1.2应用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方法

本研究中所构想的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用户权限管理模式,将用户与权限分离向分离,用户的权限设置权掌握在系统管理员手中,对此,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管理员可以根据自身机构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用户的权限,从而使系统能够适用不同的用户群体,实现其共通性。同时,构想中的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支持不同IP地址的访问,但是只有在得到授权的前提下,机构办人员、申办者、研究者等才能够安全访问系统,提取数据。这一设计旨在保护数据不被窃取或大范围扩散,从而保证其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

2结果

2.1项目申报与基本信息填写环节展现的优点

合同研究组织或者是申办方在系统申报项目时要填写与试验相关的信息,比如试验项目名称、试验方需编号等。在合同研究组织或者是申办方在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管理系统中填写项目申报表以及基本信息之后,利用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将有效减少其他机构办事人员重复录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录入的正确率。除此之外,合同研究组织或申办方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查看伦理审核进度,据此对后期工作做了合理的安排。而在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启动之后,合同研究组织或申办方能够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查看项目的进展情况,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与研究者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对策。

2.2项目审核环节展现的优点

本次研究中的伦理审核和机构审核审核都体现出了工作优质的特点。伦理审核的起步点是项目负责人的审核结果,即伦理审核秘书先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查看项目负责人对伦理审查申请的审核结果,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审核。与纸质版申请在各机构部门间传递、审核相比,这种做法将大大节约工作时间,加快审核进度并提高工作效率。而在机构审核方面同样能够展现出以上优点。机构工作人员先查看项目信息、伦理审核结果、递交的相关材料等,之后决定签署项目协议或者拒签项目协议,工作流程得到优化。

2.3项目管理环节展现的优点

项目管理包括研究者管理、质控员管理、药物管理员的管理、机构办人员的管理等四项。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研究者充当着补充项目信息的角色,使试验数据得到实时更新,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能够实时了解受试者的情况,能够有效避免协调难、管理混乱等问题。质控员主要负责项目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比如检查方案执行的符合率、药物的使用情况等。质控员能够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查看审核内容,但是不能对审核结果做修改,因此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药物管理员的工作是定时抽查试验药物的情况,保证试验药物符合GCP要求。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药物管理员只需选择药物名称和批号,系统就能够自动生成药物的详细情况,包括试验药物的使用数量、剩余数量以及回收数量等,药物管理工作极少出现差错。机构办人员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对项目信息、质控工作等各个环节的资料进行信息化控制和调配,从而使临床试验的机构工作流程得到优化。

3讨论

一般而言,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为人体,因此,试验必须保证受试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在这种要求之下,药物临床试验的管理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对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方法做了初步的设想,总结出在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几项优点,即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质量。而除了以上几个优点之外,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点是,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促成药物临床试验流程的规范性,使得试验结果以真实、准确的面目呈现出来。基于信息化管理的种种优势,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一种主流管理模式。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9篇

在加入WTO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现与国际接轨,专利保护使大量的药品仿制已无可能,加大专利创新药物研发扶植力度成为国家鼓励药品产业发展的主流。与制药强国相比,我国药品企业的研发能力处以相对弱势,面临巨大技术、资金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药品企业除积极汲取先进的新技术、增加开发投入外,还应从加强管理方面来提高药品研发的水平,增强研发效率。这就要求药品企业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管理。

创新药物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种类药品,创新药物具有如下特点:

周期长: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17号)的规定,创新药物在临床前需要进行所有办法规定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试验,而根据药品技术指导原则的规定,许多试验不能平行进行,例如新化学结构体需要进行结构确证后才能进行质量研究;建立质控方法后方可进行稳定性考察;药效学筛选确定后,才能进行药代动力学评价;临床前研究完成后才有资格申请临床研究;获准临床审批后方能进行Ⅰ-Ⅳ期临床研究等。由于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试验设计没有先例可循,所有的试验从设计到验证过程均需要研究单位自行摸索,这种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定参数又导致反复的方法优化,致使开发周期进一步延长,研究工作耗时巨大。在药品审批阶段,虽然创新药物被列为“快速审批”项目,相较于普通新药审评时间有所缩短,但药品审评机构常常会因为创新药物没有可供参考的临床信息而对其安全有效性存在担忧,因此分期地批准临床,这就进一步延长了创新药物的研发周期。在国内,一个创新药物要完成从项目启动到最终上市的过程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

高投入:有资料显示在欧美研发一个世界级的创新药,大概需要10亿美元,10年时间。而我国由于人力和耗材价格相对低廉,企业研发一个创新药,也大概需要2亿美元左右的投资,金额虽然远远少于国外,但对于我国药品企业而言,却堪称投入巨大。

高风险:创新药物在项目得以启动后,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的风险,虽然企业在启动项目前会进行专利查新,但由于专利信息的复杂性,因此,在企业自己申请的专利公开后即存在所谓的“黑洞期”,存在被告知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风险之二是来自临床,由于创新药物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临床信息,因此,药品进入临床试验后往往会因为存在疗效或安全性的问题而被中止。据统计,当前只有不到5%的化合物通过初步的药效学筛选进入临床研究,这其中只有不到2%成为上市药物用于临床,而药物一旦在临床阶段被中止,前期所进行的研究和投入则功亏一篑。

正因为具有上述特点,在进行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管理时更应该注重范围管理,力求投入最少的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地进行创新药物研发。

范围管理的主要过程

(1)启动阶段

启动阶段是批准开始新项目或批准现有项目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过程。对于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来说,启动阶段是正式认可创新药品研发项目的存在,或者是允许一个已经存在的创新药品研发项目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过程。

对于一个新的药品研发项目而言,启动阶段范围管理的作用是在项目启动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工具,以项目章程等方式对项目后续的范围加以说明。创新药品研发项目启动前的研究是对各种需求的研究,如:市场需求、技术需求、企业发展战略、法律要求等。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通常是创新药项目启动的基础;而技术和法律要求是其能够得以启动的保证。创新药物启动阶段前研究通常包含如下几个步骤:

通常上述步骤的技术要求部分会涉及到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化信息学、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等学科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下图为以研发创新专利药物为主业的深圳微芯生物的集成式药物创新和早期评价体系。

法律要求同时是已有项目的下一阶段工作启动的基础,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一个创新药品必须遵循如下研发程序方能最终获得上市许可。

启动阶段的成果是项目章程。项目管理中通过这个文件来正式承认项目的存在并对项目提供一个概览。好的项目章程是项目范围管理后续工作的重要依据。项目章程还会规定项目经理的权利以及项目组中各成员的职责,项目其他干系人的职责,这也是对各个角色如何在以后的项目范围管理工作中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明确规定,保证了后续工作可以更加有序地进行。

(2)范围计划

范围计划编制是将产生项目产品所需进行的项目工作(项目范围)渐进明细和归档的过程。不同项目的范围计划中通常包含的内容不同,但范围说明和范围管理计划是必须包含在内的。

范围说明是为了在项目干系人之间确认或建立了一个项目范围的共识,为未来项目决策的提供文档基准。范围说明中主要内容是项目目标的说明。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目标通常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资金限度内,根据药品的相关要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产品研究申报工作并得以上市。

范围管理计划包括对项目范围预期的稳定而进行的评估,如怎样变化、变化频率如何及变化了多少,对变化范围怎样确定,变化应归为哪一类等问题的清楚描述。范围管理计划在药品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是描述如何对项目范围进行管理,项目范围怎样变化才能与项目要求相一致等问题。由于创新药物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其范围管理计划需要制定得尽量详细,需符合项目自身特点才能尽量减少项目范围的变更。

(3)范围界定

项目范围定义把主要的项目可交付成果分解成较小且更易管理的单元,从而达到如下目的:

提高对成本、时间、资源估计的准确性

为绩效测量与控制提供标准

明确职责

在药品开发项目管理中,由于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较大,对于项目范围的界定有一定难度。通过工作分解,建立WBS表可清楚界定项目范围,使得项目团队的工作目标清楚明了。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一:确定可交付成果,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作为分解的第一个层次,项目可交付成果可作为分解的第二个层次。

步骤二:确定可交付成果的详细程度,判断可交付成果是否细分完全,以便于每个可交付成果详细到可以估算出恰当的成本和时间

步骤三:核实分解的正确性。

根据如上所述的分解步骤,图3-1是一个创新药物研发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图。这个工作分解结构图只分解到第二层,在实际进行WBS分解时还可以继续向下分解为更多的层次。

恰当的工作分解对项目成功十分关键。“当范围定义不明确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变更,并打乱项目的节奏、造成返工、延长项目所需时间、降低生产效率和士气,从而造成项目最终成本大大超出预算。”

(4)范围核实

范围核实是项目干系人,主要是项目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项目负责人等正式接受项目范围的过程。范围核实需要审查可交付成果和工作结果,以确保它们都已正确完成。此过程会产生验收文件,如果被接受,则表示企业和其他投资者已经认可了这个药品研发项目或项目的某个阶段;如果被中止,则该过程应当对项目完成程度建立文档。

事实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作为药品审批机构所颁发的药品批件可以认为是范围核实:临床批件是对药品临床前研究的一种认可,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则是对药品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一种认可。

(5)范围变化控制

一个项目的范围计划即使制定得非常好,变更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创新性药品研发项目,由于其不确定性比其他药品要大得多,所以出现范围变更在所难免。在药品开发项目中,项目的范围变更通常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外部因素影响,如药品开发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变动或出现可降低项目成本的新技术等

内部因素影响,在定义项目范围时的某个错误和疏漏或项目本身特点的影响

对项目范围的变更应进行有效地控制。控制内容应该包括:

确定范围是否发生变更

对造成范围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

对发生变更的范围进行管理

对发生的变更,需要识别是否在既定的项目范围之内。如果是在项目范围之内,那么就需要评估变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考虑应对的措施,受影响的各方都应该清楚明了自己所受的影响;如果变更是在项目范围之外,那么就需要项目干系人各方进行谈判,看是否增加费用,还是项目终止。如表1所示,是创新药品研发项目范围变动控制表的一部分。

在对创新药物进行项目管理的应用中,应注意将范围的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其他控制过程结合起来应用。

创新药物与仿制药物的范围管理的区别

对于仿制药开发项目而言,由于被仿药物已经客观存在,因此其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即加快时间进度,争取尽早申报注册,以免落在竞争对手之后。仿制药范围管理重点是按照药品注册要求确定需要进行的试验,排除那些不需要的试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准上市。简单的说,仿制药项目的范围管理就是确定项目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保证项目包含其只包含所有必须要做的工作。

对创新药物研发而言,范围管理也必须包括确定各项研究工作的必要性,但其管理重点是要确定研究工作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例如《化学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技术指导》规定在药物的临床前阶段的长期毒性研究可以分段进行,以临床疗程超过2周的受试药物为例,一个月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即可支持用药时间不超过2周的Ⅰ期临床试验,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给药期限的长期毒性试验来分别支持临床Ⅰ期、Ⅱ期和Ⅲ期试验,从而缩短临床前的研究周期,节约研究费用,更最大程度地避免创新药物临床结果的高不确定性导致的研发风险,减少了因项目失败而蒙受的损失。

结语

临床项目管理范文第10篇

根据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可以从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九个方面考虑。在医药行业,有不少医药企业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新药研发。

新药研发是指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一项多学科、多部门、多人员协作才能完成的复杂工程。新药研发项目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发现和甄别、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新药申报四个阶段,项目管理应贯穿全程。

新药研发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历程。一个新药的诞生,可能需要十几年,经费可能多则数亿美元、少也要百万千万以上。上万个至几十万个的化合物中才可能成功开发出一个新药。整个新药研发过程投入大、周期长、淘汰率高、难度强。在整个过程中,会有各种不确定性,各个阶段都可能存在着风险。所以对于新药研发项目管理来讲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药研发的每个阶段都要重视对风险的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下面就新药研发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作一阐述。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哪些风险可能影响项目进展及记录具体风险的各方面特征。风险识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有规律的贯穿于整个项目中。要识别风险,首先应该了解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哪些风险。

潜在的风险

1.发现和甄别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确定可以用作预临床试验的药物。风险主要可能是:

(1)决策错误。医药企业在决定对哪种疾病进行研究时,可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导致项目失败。

(2)立题风险。立题的好坏与成功的可能性关系极大,立题依据不充分可能导致项目的最终失败。

2.临床前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药效学初筛、主要药效学试验、一般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等。这个阶段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1)项目的目标不明确。如研究人员并不是十分清楚应该筛选具有何种生物活性的物质。

(2)研究队伍的研发能力不足。如缺乏某个方面的专家或研究队伍对某个必需的技术缺乏了解。

(3)沟通方面的风险。新药研发涉及的学科有毒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等,多学科合作可能存在沟通方面的风险。

(4)成本或进度方面的风险。

(5)药物本身的固有风险。如某一化合物初筛有效后发现其安全系数低,或者与同类化合物或治疗相同疾病药物的安全系数相比要小、某些药物可能在实验室小试没问题,但转入中试就通不过、有些药物可能稳定性不好等等。

3.临床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包括Ⅰ、Ⅱ、Ⅲ期的临床试验和其准备工作,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1)计划风险。临床研究计划太简单,方案粗糙。

(2)研究条件差。如病例数少,分组不合理,临床试验的单位无相应的检测设备等。

(3)质量风险。病例选择不严格、统计处理不合理、观察指标不全面、观察记录不规范等都可能带来临床研究阶段的质量风险。

(4)成本和进度风险。

(5)沟通和人员管理方面的风险。药物临床研究一般是委托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进行。临床研究的负责单位、主要研究者及临床研究参与单位之间可能存在沟通和人员管理方面的风险。

(6)学术方面的固有风险。如人和实验动物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导致的风险等。

4.新药申报阶段

这个阶段的风险有:

(1)项目队伍缺乏经验,如缺乏熟悉药品注册管理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2)试验项目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如新药研制单位可能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实验项目及技术要求没有正确的理解或存在某些技术困难等。

(3)政策风险。如药品注册法规或相关政策的变动。

(4)进度风险。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首次制定了药品注册申请的退审制度,被退审的品种要6个月后才能按照原程序重新申报,存在进度风险。

以上列举的只是较常见的风险,不同的新药研发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不同,应该对具体项目识别出真正有可能发生在该项目中的风险。

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的有效方法有很多,如:建立风险项目检查表、因果分析图、面谈等。

1.风险项目检查表

风险项目检查表一般根据风险要素编纂。新药研发项目可包括各实验环境和条件,各研发阶段的研究结果,项目产品或技术资料,以及内部因素如研发团队成员的技能(或技能的缺陷)。

2.因果分析图

因果分析图用于说明各种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与所产生的潜在问题和影响之间的关系。如项目进度延期可能有好几方面的原因造成。如图1所示:

3.面谈

与不同的项目涉及人员进行有关风险的面谈也有助于识别风险。如与原料供应商的面谈可识别成本风险。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就是对以上识别出来的风险事件做风险影响分析。

对潜在风险的描述应包括对以下四个要素的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概率)、可选择的可能结果、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频率的估测(即是否会发生一次以上)。通过对风险及风险的相互作用的估算来评价项目可能结果的范围,从成本、进度及性能三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风险事件或来源可以避免,哪些可以忽略不考虑(包括可以承受),哪些要采取应对措施。

新药研发风险分析工具和方法

1.风险影响(金额)。风险影响是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以下两个值的函数: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风险概率)、风险事件值(可能引起的盈利或损失)。例如,在新药研发项目中,把进度风险发生的概率与由此而引起的损失相乘就可得出进度风险的风险影响。

2.专家判断。在新药研发项目中会存在很多技术方面固有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由专家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能很准确地判断出来。

风险应对

应对方法

根据PMBOK,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应对有三种方法:

1.避免――通过分析找出发生风险事件的原因,消除这些原因来避免一些特定的风险事件发生。

在新药研发项目中,研发团队可根据因果分析图中所提示的原因改善项目方案,如为了避免进度风险,应该对各学科的工作做出合理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及时供应原料,引进先进的设备,改善工作条件等等。

2.减缓――通过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或风险事件值来减轻对项目的影响,或两者双管齐下。项目预算中考虑应急储备金是另一种降低风险影响的方法。

例如:经过风险识别发现,研发团队存在的某些技术困难可能会导致试验项目不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可以通过约请有关单位协助解决来减缓项目在成本或进度方面的影响。也可以事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来减缓对项目的影响。

3.吸纳――接受一切后果。如接受项目超支带来的利润减少的后果等。

开发应对计划

针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事件,开发应对计划,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就实施应对计划。

在新药研发项目中,开发风险应对计划的过程一般为:

1.进行调查,确定风险事件的原因;

2.分析原因,了解清楚哪些是可避免的,哪些是可减缓的,哪些应该吸纳;

3.在项目开始前,把相应的应对措施列入风险管理计划;

4.将风险管理计划形成文件,并建立一种机制,保证计划得以实施;

5.在项目过程中按计划对风险实施管理。

研究开发一个新药,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作用选择性、制备的难易程度、药物本身的稳定性、药物不良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市场需求等。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所研究的新药失败。最彻底和最复杂的分析也不可能准确识别所有风险以及其发生概率,所以,当变故发生时,需要重复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应对一整套基本措施。

上一篇:国企资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机安全执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