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范文

时间:2023-12-04 09:36:18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二是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三是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四是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五是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一要加大对网站发布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发布平台的网站加强后台审核管理,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强化对网吧等公众上网场所的管理,坚持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黑网吧;网络运营商要加大对接入用户和网站发布的登记备案,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二要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三要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四要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一些新闻网站,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做大做强,成为推介政府、宣传政府的主流网站。加大与上级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可成为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正面宣传主阵地。同时完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提高网络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懂政策、讲方法、富有战斗力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为有效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应用分析;实践性;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获得重视和关注的同时,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实施,也受到发展。本文中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实施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伴随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和获取网络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各种知识和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我国提倡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更促进了网络对同一事物发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因不同的观点同网络的快速传播下,使信息成为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具有传播广泛、相互作用性强,在传播的同时能给相关部门和疾走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社会关注例。从某个角度上能够起到放大事实,提高相关事件的透明度;增加社会民众知情度的意义。从而迫使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公正、公开的进行某一时间的处理和解决。网络舆情也就成为监督和监管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特殊性方法。

人们在日常上网、工作、学习中通过网络知识,对食品加工制作和运输流通的相关机构和厂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随时对不法厂商进行广泛的曝光,或是督促对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良好的处理和关注。

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的创建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1]。

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在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常规性监管;另一类为重点监管。对食品安全事件较小,网络关注人较少,同时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和严重事件的情况,可进行常规性监管,随时掌握和了解事情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处理情况。同时对恶意的诋毁和扰乱民众正确观点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防止错误舆情影响相关部门和组织机构,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或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网络关注人较多,事件恶劣的情况,应进行重点关注,并且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处理,进行理性分析后,实施具有针对的应对措施,防止舆情进一步扩大,导致民众恐慌。

4 网络舆情的统计和分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

5 结语

针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情况较为复杂和多样,同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存在较多的不足,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网民的观点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舆情的分辨和判断能力有限,不能更加客观的对待事件。还存在相关食品制作和运输流通、政府部门等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掩盖真相、假承诺或是不办实事等情况导致网络舆情扩大化,和难于控制其发展和监管。因此在发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事件后,应督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相关企业及时的同IT行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多个角度和观点进行事件真实性的搜集、统计、分析。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情和正确关注。降低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广泛传播失真报道和激怒民众,导致恶性事件发生[3]。

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正确对待处理,增加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银行家,2 0 1 0,(12):101-102.

[2] 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以科技手段辅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J].信息化建设,2005(10):50-52.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3

当前,由于西方的依旧此消彼长,并持续对中国渗透着各种思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很多社会舆论的背后都存在着西方的推动力量,在其对中国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中,会加以大肆渲染与夸张,从而误导国人的思想,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负面压力,也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并不是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而是各种言论自由的存在都是相对的,要以不危害到他人、社会以及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获得言论自由的空间,否则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团结。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对策

网络环境当前已成为社会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广泛,致使监管的难度较大,但是,面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势在必行,而其工作的重点在于要将管与疏相结合,并以疏为主来开展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2]

(1)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情并加以充分利用。由于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使当前监管部门“谈虎色变”,以至于在监管工作上无法摆正心态。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首要前提便是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论,做到管与疏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网络舆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受网络舆情,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移动网络媒介具备方便、快捷且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基于此,积极地利用网络舆情,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从而集中民意,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

(2)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的先机。党和政府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先机,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地关注当前网络舆论的焦点,针对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以最及时的速度将有效信息公之于众,在第一时间内占领网络舆论受众的视野与思想,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导舆论指向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要尽量避免官话形式的沟通方式,在与网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以诚恳的方式获得网民的支持与理解,确保在出现网民关注焦点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进而发表具有说服力的言论,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的思想,使其明辨是非,理智且客观地参与到互动中。[3]针对网络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一定要准确且透明的公布事情的相关信息,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避免群众受到谣言的误导,从而以事实真相制止谣言惑众,占领网络舆论上的主动权,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方向。

(3)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加强对舆论的疏导。按照当前关于网络舆情监管的要求,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在党与群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够在加强与网民互动的基础上,使网民可以畅通无阻且及时地将个人意愿反映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民意,并能够针对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将矛盾及时扼杀在萌芽中,以确保有效化解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总结

面对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力度刻不容缓。这就要求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情并加以积极引导,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先机,并建立与网民沟通的平台,强化对网络舆论的疏导力度,除此之外,要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36-02

一、引 言

201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着眼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加强新闻制度建设的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就加强和改进教育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3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的舆论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全球全民全媒体时代。

面对全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主动适应、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主要负责人对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要高度重视,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从以上的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教育舆情的应对工作已日益成为一些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年来的教育舆情事件,从教育层次上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舆情事件一直保持在一个高发的状态,网络舆情开始越来越多的形成并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各大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舆情的特点与网络的特点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以往文献中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或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水平 [1]、构建预警机制、监测机制、研判机制、上报机制、阅评机制、处置机制和反馈机制[2]等。但由于学者对现实管理中的难点认识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缺乏现实操作性。本文将在针对以上的管理方法,重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

二、现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实施起来的难点分析

(一)难点一:网络信息量大,实时监测难度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从以往的校园BBS、新闻跟帖、贴吧、QQ、博客发展到目前的微博、微信等新型大众传播工具上;内容也由以往的学校突发事件以及与师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发展到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国内外热点事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思想最活跃的时期,通过网络这个可以即时互动的平台发表言论,随意性很强,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多变性更加突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中不但要将这些大量的并随时都在变化的信息收集整理,还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识别,而这其中,监测又是最繁重最据挑战性的一项工作。现有的监测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人工监测;二是:计算机软件监测。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实际实施起来均有一定的难度。

1.人工成本投入大,管理压力大

信息的监测在整个舆情管理中占重要的地位,定人定点的安排值班进行网上监测,不但延长了工作时间还加重了劳动强度,如果在学校单独组件这样的一个部门,不仅要增加一批人员,而且要对这批人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无形中也会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即便成立这样的一支队伍,网络信息更新和舆论导向变化都很快,人工监测的速度难以满足网络舆情监测的速度要求,往往使得监测比较滞后,很难做到及时监测。再者,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是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在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和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还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去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2.监测软件成本高,准确度有待证实

现有的文献中均提到了加强监测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市面上这类软件多是由从事舆情监测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的在研发,其次就是高校自主研发。无论是运用软件公司的系统还是自主研发最大困难是成本很高。据笔者了解这些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售价多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在目前一些高校负担购买科研文献资源都很吃力的情况下,很少有高校有经济实力单独购买或去投入人力物力研发如此昂贵的网络监测软件。其次,网络监测软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误报、漏报率有多高,还未见可靠的试验数据报导。

由以上分析可见,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测的实现还面临不小的难度,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首要难点。

(二)难点二:短时间内难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据研究文献显示,目前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办法有:培养“意见领袖”[3]、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4]、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

1.培养“意见领袖”条件高

据本课题组随机抽取的1000名湖北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调查显示,在网络上经常发言的学生比例只占16.2%,对网络热点关注但不参与讨论的占82.1%。由此可见,只有少数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而这少数人又是那些在上网比较活跃,经常会发言的人,要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到目前为止,研究提出的培养政治思想过硬的“意见领袖”或“网上新闻发言人”是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作为“意见领袖”的条件要求比较高。首先“意见领袖”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觉悟,能把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渗透到舆情引导工作中。其次,对新闻事件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及时确定网络舆情产生的潜在事件点。再次“意见领袖”要思想清晰,对事件要看的清楚透彻,能及时把握住事件的关键点和发展方向。可见,寻找、培养一个“意见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意见领袖”往往具有专一性,一个“意见领袖”只能在一个板块甚至一个事件中具有领袖功能,要想“意见领袖”遍布整个高校网络舆情阵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期和不成熟期,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很快,很容易被网络思想捕获,并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在青年的道德思想教育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往往是经验教训,事先的说教一般不以为然或干脆听不进去,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一样,网络道德建设更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把它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方法。

3.建立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难以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多变性

在众多文献中都分别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层层上报机制,如两级报送体系[5],即通过学校、教育部两级报送路径分别上报舆情, 分别对学校和教育部负责, 同时, 如果突发事件有可能向校外发展时, 学校应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繁琐”。在高校,舆情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大学生工作处、辅导员、学校保卫处处都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有关,但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真正负责舆情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很难到位。再说层层上报机制,由于舆情问题处理,不但要上报上去,还需要及时干预解决,等舆情被上报上去、处理意见再反馈下来,往往网络舆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适应网络舆情的快速性。

三、结 语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加强,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许多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也都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存在监测和引导方面的实际困难。这些困难单靠某个高校或几个高校的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需要政府联合国家新闻媒体机构给予资金和专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假以时日,培养一支过硬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同时,还需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方法。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会取得巨大成效,高校网络舆情一定会健康发展,在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 吴磊.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1(5).

[3] 陈新星.“意见领袖”:高校网络舆情新抓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5

[关键词] 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图分类号] F272.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2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4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5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3.2.7 健全外联网络

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或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密切联系,打造第三方话语平台。加强与各级新闻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主动汇报行业、企业新闻宣传和舆情信息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新闻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力度,建立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聘请一批高水平、善于政策研究、兼具社会影响力的业内外人士为特约研究员和特约信息员,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和特殊舆情研判,增强行业在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6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管控;策略探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日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已然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网络舆情也成为影响社会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1]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形成的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应引起政府的重视和监管。强调,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高,期盼越来越高。如何更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准确地把握舆论生态,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研究新策略,切实增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正确管控网络舆情

(一)立法部门:加强网络信息立法建设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依法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有力保障。要求,“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2]从法律角度上讲,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均以网络运营运行管理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又先后颁布和实施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随着互联网应用向纵深方向发展,网络问题也日益凸显,现有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定义界定不清、认定过于笼统、法条使用困难、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面对新的形势,依法治网要用法制思维来引导,用法制方式来加以规制,要加快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法制建设的步伐,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才能促进依法管网、依法上网、依法用网,才能确保网络治理事半功倍,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网络强国。

(二)政府部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网络舆情引导和管控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把握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网络舆情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理顺工作机制,完善监管措施,改变治理模式。从机构层面讲,我国传统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事务分散于国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安部等部委,或多或少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问题,造成“九龙治水而不治”的尴尬局面,因此迫切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厘清权责。就目前而言,网络治理要在党委领导下,以及政府的主导下,不断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水平,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使互联网安全治理各责任主体有序协调和高效运转。从制度层面讲,要健全网络舆情工作制度,筑牢网络舆情应对保障基础。建立网络舆情事前应对预警机制体系,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信息采集和报告、媒体应急应对等机制;建立网络舆情事中应对处置机制体系,如根据舆情处置工作流程,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新闻机制、多方合作机制等;建立网络舆情事后应对保障机制体系,如责任追究制度、人员培训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促使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执法部门:加强网络信息整治力度

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要提高对传播非法内容、刊载虚假新闻和传递谣言等网站、平台及个人的违法违规成本,加大违规违法的惩治力度,切实维护法律权威,保障治理政策落地。一方面要严格网络监督执法。各级网信部门、公安机关等,应完善举报渠道,加大处置力度。对网络违规、违法行为坚持有案必查、有诉必应,做到“零容忍”,不断增强网络监管的震慑力。对网络谣言、涉黄涉毒、网络恐怖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则要长期保持“严打”态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网络舆情队伍。“打铁还要自身硬。”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常抓不懈,才能久久为功。培养网络舆情队伍要注重抓好四支队伍建设:一是网络宣传队伍,二是论坛管理队伍,三是网络监管队伍,四是网络执法队伍。[3]具体来说,要完善舆情队伍建设,培育吸纳精兵强将,注重网络舆情队伍专门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同时争取意见领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促进网络舆情队伍专门化、常态化,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网军”。

二、正确处置网络舆情

(一)政治基础:着力放大主流声音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声筒”。面对新的形势,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必须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强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一方面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做好新时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针。各级政府要把握好主流媒体“影响力”“权威性”这一有力武器,充分整合媒体力量,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着力壮大主流舆论。各类主流新闻媒体要在强化主题宣传中壮大主流舆论,以科学发展、辉煌成就鼓舞人心;要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中壮大主流舆论,以解疑释惑、明辨是非凝聚人心。切实构筑大宣传平台,形成大宣传格局,营造大宣传气势。另一方面是深化网络阵地建设。不断加快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官方、权威网站以及重点媒体的标杆示范作用,抓好政务、新闻、民生等重点网站的建设和规划,管好论坛、“三微平台”等网络平台的引导和管理,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占领舆论阵地、主导新兴媒体、维护信息安全、引导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同时,充实网络技术力量,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抢占互联网产业制高点。

(二)群众基础:着力践行群众路线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拓宽网络民意表达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一要提高政府公信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公信力不仅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对于政府来说,在思想上,必须为民着想,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行动上,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舆情处置中,杜绝对突发事件的隐瞒、回避、逃脱、敷衍,要以积极的心态、负责任的态度及时作出应对,认真做好群众沟通工作,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美誉度。二要创新模式。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探索建设网上、电话、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和视频接访等多种渠道为一体的新平台,引导群众变上访为上网,变、来访为网访,网上具有公开透明、快捷高效、方便群众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拓宽和方便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例如,兰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网上大厅,广大人民群众只要坐在家里动动鼠标,便可将投诉、建议或举报等通过互联网反映到相关单位。

(三)工作基础:着力强化信息公开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信息公开。”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透明化的媒介社会,不再是以前那个可以藏着、掖着、瞒着,靠封、靠堵、靠删就可以稳定危机的时代了,信息的不透明只能使政府承担更高的社会成本。一是实施政务公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是增进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对于网络舆情要时刻保持警醒的态度,另一方面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谣言止于公开。政务公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民利、维护群众利益,是为了老百姓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二是回应民众诉求。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诉求肯定是五花八门的,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应当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坚持实实在在解难题,扎扎实实办实事。对于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要立即给予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以实际行动解民之忧、取信于民。

三、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一)宣传教育:重视网络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网络管理部门和网络宣传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应尽的义务。“民无常俗,教则移风。”一是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修复网络,做到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更响亮。二是开展网络文明活动。通过开展扎实的文明上网活动,引导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讲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正面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这样才有利于摒除网络言论暴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给网络一片明净的天空。

(二)技术手段:建设舆情研判预警机制

舆情信息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舆情信息进行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所做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网络舆情的预警是现代政府进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职能部门全面掌控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政府应积极建立网络焦点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体系,着力打造网络舆情权威监测网站。在日常工作中,将网络舆论监测作为本部门的日常工作。运用舆情监测专用软件,如百度大数据、人民网舆情监测等,对主题、关键词条等进行跟踪监测,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并积极探索诉求回应机制,使网络民意在现实决策和监督体制中得到反应,避免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舆情的研判机制。根据舆情监测的原始数据分析,将网络舆情进行整理分类,对于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报送下达舆情信息,并要求作出应急处置预案,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例如,衡阳市委网信办出台了“四个第一时间”工作制度,即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分析、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

(三)媒介素养:提升媒体的应对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4]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2]一方面要强化网络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不回避、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不失语、不乱语。另一方面要科学监督舆论。各类网络媒体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抓住那些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舆论监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监督得准、监督得好、监督得有效,使舆论监督达到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要坚持客观公正、事实准确,着眼解决问题,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升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避免舆论监督中出现歪曲事实、刻意炒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01-01.

[2]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党的十以来关于互联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综述[DB/OL].新华每日电讯,2016-11-14.

[3]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4-257.

[4]叶皓.当代官员必需的媒介素养[J].行政管理改革,2011(1):71.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7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局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客贴子。

(二)工作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一)网络舆情领导机构

成立交通运输局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局网络管理和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局属各单位信息员组成。

(二)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组织交通运输系统有关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综合科,付建菲同志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一)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局主要领导请示,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二)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三)一般网络舆情

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开展应急工作。

(四)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部门在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监控

1.日常监控

将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控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会同宣传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对于特别重大网络舆情,由局新闻发言人对外权威消息;对于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由事件处置的部门组织新闻会。新闻的主要方式有:新闻会、新闻通报会、向新闻媒体发放新闻通稿、采访及在网站登载新闻信息、向新闻媒体发表谈话和接受媒体专访等。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篇8

关键词:公路舆情 监管能力 思考

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态度的一种表达。舆情,即舆论情况也。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博客日志等个人话语表达形式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这些都充分说明“舆情”已从日常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到了网络虚拟空间。网络舆情正是基于互联网为传媒载体的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公路舆情是特指与公路管、养、建工作有关的通过网络传播的倾向性观点或评论。

一、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社会舆情对部门形象影响的客观重要性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社会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和复杂性,使得由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网络舆情危机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及社会各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各级各部门对互联网的影响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但是,互联网的监管工作尚处初级阶段,管理仅仅停留在互联网运转层面,并未将危机监督管理纳入其中,管理者缺乏危机意识。对于有害信息和负面舆情,缺乏一定的危机敏感性,当采用简单粗暴的“封、堵、删”手段后,没有建立危机预警、研判机制,使一些本不该成为热点的信息在网络扩散、蔓延,并发生连锁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或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既需要学习一些操作层面上的处置方式和应对经验,又需要端正态度和改进作风,放下官架子,消除官本位观念,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

二、公路管养工作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中的特殊重要性是网络舆情、社会舆情时刻关注的重要窗口

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而且事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公路管养工作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出行质量,公路已经成为“服务公众”的一项“品牌”。“按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公路法》赋予公路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然而,一旦出现道路坑塘、车辙、拥泡等病害,即使未造成机动车辆交通或市民出行方面的事故,市民的出行质量总是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情况很有可能被传至网络热议,甚至拍成照片在网上传播,形成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社会舆情,严重的责任部门领导要被上级问责,部门负面影响扩大。公路管养与民生改善密切相关,人们对公路交通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期望值在日益提高,公路管养工作必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公路部门只有通过奋力作为,扎扎实实地把路管好、养好,保持畅、洁、舒、美、安的公路环境,才能得到社会舆情的赞美与认可。

三、公路部门增强舆情监控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般而言,公路舆情大多与公路工程或养护管理工作有关,但也有与公路改革事企分开脱钩后的部分企业职工遗留问题有关。公路舆情关系到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的稳定与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引发,形成舆情危机。公路部门要科学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钝化矛盾,理顺情绪,化解危机。

1、建立网络宣传管理队伍,强化舆情意识,掌握舆情动态。公路网络舆情监测要以服务公路部门的稳定和发展为宗旨,为地方政府和镇村百姓之间搭建信息传递的通道。公路管理机构应成立网络舆情监控组,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政工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对网络舆论反映突出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单位领导,同时抄送相关部门,并将对解决问题的情况及时反馈和答复,做好网上舆论的正确引导工作。

2、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信息沟通平台,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及透明度。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大众传播方式与环境呈现多元化。如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就极易被人认为“有猫腻”。可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法宝。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公路部门可设1―2名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度,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公众,提高公路部门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突发事件或矛盾纠纷的解决和化解。

3、培养“论坛骨干”,引导舆论走向,彰显主流影响力。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只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情民意,它不等于全民立场。也就是说,网络舆情有偏差,有倾向性。各级公路部门要注重培养本单位、本部门的“舆论骨干”,要有自己的论坛领军人物。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引导舆论走向,增强舆论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4、加强网络法制宣传与行为规范教育,坚持事务公开,切实保障意见表达和信息畅通。进一步搞好公路部门的网络宣传,使公路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公路精神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干部职工的网络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开展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增强职工的网络意识,规范网络行为,养成文明上网习惯。

上一篇:临床研究统计学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和会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