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子遗传学范文

时间:2023-11-14 11:21:15

临床分子遗传学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1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五年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主流,到2020年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作为几乎涉及所有专科的基础跨学科课程,医学遗传学的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实际人才需求上,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临床遗传咨询人才短缺严重,因此,增设了临床遗传专科进行规范化培训。随着近年来遗传学理论的快速更新、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基因编辑、高通量的测序等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快速下降,许多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正在逐步成为现实[1]。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无一不对医学遗传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地方高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却存在与临床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校授课教师多为基础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型人员,且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将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出现课程知识点堆砌导致体系散乱、单元孤立等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繁多、课时紧张等因素,课堂上难以开展充分的案例讨论和临床前沿的学习[2]。前期我们初步探索并建立了基于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提升”的学习过程[3]。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分为两块:①进行知识点分块,基于两个维度开展:一是立足学习要求分块的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知识;二是立足实际学情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难点分块。②明确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内容和课堂开展形式,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覆盖课程所有环节的全周期智慧教学课件包。本文是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课程知识点、对课堂环节进行再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思路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并非简单地添加线上内容,而应在学习内容上突出课程特色,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强调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之间挖掘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构建遗传学的知识体系,我们从课程改革之初便确立了核心思路:以教师成长为基石,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简单知识线上学,复杂内容线下学。所谓的简单知识,指的是以记忆、理解、应用等低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这些知识点有所基础,或知识点本身简单易懂。而复杂内容则以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需要通过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延伸和拓。此外,由于医学自身的特点,这部分线下学习还包括医患沟通的艺术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4]。其中,课程的建设核心是“线下”,一切线上资源的设计与整合都是为了线下服务,而线下课堂的建设集中在临床案例库的建设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2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总学时为24个理论学时,课程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的课前/课上/课后的任务或小测,占比20%;二是分组学习的课堂表现,包括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占比20%;三是期末考核,占比60%。

2.1突出课程特色,构建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建立案例库

我国在遗传专科的建设方面推进缓慢,本科临床专业学生的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实验课时数少,有些医学院甚至没有安排实验课。教师的讲解常停留于教材,与临床脱节。因此,课程组于2015年起开始与本地三甲医院的临床遗传室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合作关系,每届均挑选学生在假期到遗传室开展2周的临床见习。见习学生将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分享见习经历,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加深对遗传专科相关科室的认识。5年以来,临床见习方案不断完善。考虑到临床学生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的培养要求,目前已形成“临床+科研”为构架的学习方案。其中,临床板块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操作、遗传咨询学习等内容;科研板块则以某种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相关研究的文献阅读和思考为主。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极大程度丰富了见习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组与临床合作建设和完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分为3组:①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②非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③子病风险估算类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连续实践至第4年。案例教学方法促进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5]。

2.2立足培养目标,重塑课程内容,设计总体学习方案

为了合理梳理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知识点,主讲教师秉持以学促教的理念,连续多年参加省医学会的医学遗传学分会学术会议,接受了临床遗传咨询师的培训,明确了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临床实际人才需求上的契合点。立足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我们进一步把课程划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的考虑是知识点是否能够通过直接输入完成学习,划分为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前者包括医学遗传学相关的经典概念、特殊概念、常见疾病遗传方式、表型和机制等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后者以临床思维、科研思维以及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等为主,属于高阶性的培养目标,包括遗传性疾病案例的讨论和剖析能力、相关诊疗方案或基础研究前沿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换位思考的能力等。另一个维度是基于临床实际进展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划分为重点、难点和重难点。重点指基于临床应用和科学前沿2个角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需要练习和简要讲解加以巩固。而难点则指学生较难快速理解的晦涩概念或临床复杂现象背后的机制,需要教师的讲解结合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讨论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将所有知识点划分到上述两个维度后,针对信息传递类的重点知识通过“布置课前练习+课堂小测”达成低阶性的学习目标,而难点知识则增加课堂讨论以加深理解。例如人类基因、基因突变、人类染色体、染色体畸变等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均属于重点知识,其中的移码突变、三核苷酸重复扩增等突变类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遗传效应等则属于难点知识。针对能力素养类的重难点则主要通过充分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达成高阶性的学习目标,例如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诊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内容。

2.3注重线下课堂,凝练学习任务,设计线上线下学习整体方案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2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不仅因此,如何针对当前医学生的特点,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使医学遗传学课程更贴近临床, 使学生更具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而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014年以来,为了能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制定出了一套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下我们针对各专业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

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医学遗传学课程专任教师1人,生物学副教授;实验教师1人,初级实验员;兼课教师2人,生化讲师。自中职模式开始,师资队伍就是维持这一格局,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减少了初中生招生人数,医学遗传学课程开设在高招护理专业中也划上了句号。课时减少,师资不能逆行增加,但无疑为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以及科研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设置了不少障碍。

2 开设学期认定

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于高招专业,医学遗传学开设在第一学期,与解剖学、组胚学同步进行,能起到承前启后相辅相成的效果。随着职业院校近十年来对教学课程的改革,生物学早已停设,没有高中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对于以初中生为起点五年制的助产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学遗传学中的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病的产生机制等知识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综合五年制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开设特点与要求,把医学遗传学设置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课程的后续课程,开设在第四个学期。

3 主要教学内容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认真学习,重点是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我们通过对一些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助产士的调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内容、课时特点,选取了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见表1)。

选用教材:医学遗传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年出版。

4 总学时与理实比

医学遗传学是以以遗传和基因为核心,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疾病与遗传的关系,揭示遗传病的遗传规律、诊断防治措施,探索基因的奥秘,是现代医学中日新月异发展的活跃领域。针对不同的专业对本课程知识不同的需求,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学时与理实比例(见表2)。

5 实验实训项目

一般开设3个实训项目:染色体核型分析、系谱分析、皮纹分析,共6学时。

我们在助产专业去掉了一项传统的医学生物学教学模式里的显微镜实验项目,增加了2项以动手为主实训项目,如优生咨询项目,我们在助产专业学生开课时先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一个遗传咨询场景,学生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来描绘系谱,然后对系谱进行判断与分析,确定它的遗传方式。如皮纹分析项目,通过提取自己的指纹掌纹再进行统计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消化力度。也更好地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目标。

6 实验实训场地及实验实训仪器

医学遗传学有2间独立的实验室,约共80平米,实训仪器仅有易耗品如染色体照片、印油等。建议新校区搬迁重新建立遗传学实验室时要参照医院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实验室重新布局,更好地体现理实一体化的特点。

7 课程考核方案

以往的教学考查多采用期末结业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使大多数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新课程标准设置后,我们采取了“平时考核(占40%)+期末结业考试(60%)”模式,平时考核形式多样,如课堂提问、课后撰写小论文、实验报告抽查、平时小考等等。

8 教学效果

2014-2015学年,在护理、助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眼视光技术等专业中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课程,本课程组共完成了助产专业医学遗传与优生学64课时;其他专业医学遗传学364课时。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执行各项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对医学遗传学的实训项目也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综合测评平均分为96.5,学生的满意度测评优秀率达94.5%,结业考核综合评价结果(见表3)。

9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导入、遗传病例分析导入、讲授、讨论、自学、情景模拟等。值得推介的是助产专业中沿袭的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方法,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自己申请或抽签拟定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角色,给每一组一个案例,学生在课前要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询所给病例的研究现状及发病情况等,在实训课时通过角色扮演来熟悉临床上遗传与优生咨询的流程,绘制出家系谱图后加以分析,学以致用,很好地把遗传学理论知识跟临床紧密结合,对遗传病的诊断分析乃至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无形中也树立了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3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在遗传病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10]。在危重症患儿中应用现有的基因诊断技术,建立快速诊断流程,及时明确病因,可以为这些患儿争取关键的治疗时间窗,改变治疗决策,提供预后判断,影响临床转归,避免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对患儿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1]。

全基因组测序是目前检测范围最广的分子基因检测技术,针对生物体完整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涵盖基因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能同步检测多种变异类型[12,13],由于没有捕获建库过程,整体实验流程较其他需要捕获建库的高通量测序实验更短,可以满足疑难危重症患儿需要快速诊断的需求,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本共识就快速全基因组测序(WGS)在危重症新生儿群体中的应用作如下建议。

1 适用人群存在下列危重症表现的新生儿:(1)呼吸、循环系统,(1)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2)心肌病,(3)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4)经过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仍难以纠正的严重低氧血症;(2)神经系统:(1)临床病因不能解释的新生儿脑病,(2)频繁发作的新生儿惊厥,(3)不明原因的松软儿;(3)内环境及代谢相关:(1)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2)严重高氨血症,(3)严重的电解质紊乱,(4)进展性肝功能损伤、肝功能衰竭,(5)进展性肾功能损伤、肾功能衰竭;(4)免疫及血液相关:(1)脓毒症,(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3)严重血小板减少,(4)噬血细胞综合征;(5)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和症状。

2 不适用人群(1)高度怀疑某种单基因疾病或染色体病,(2)存在假基因,对序列比对造成干扰;(3)遗传病因已明确的患儿;(4)家属拒绝进行检测或无法采集家系样本;(5)采血样前有输血史。

3 伦理和知情同意快速WGS技术在临床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14-17]:包括但不限于尊重自主原则、有利原则、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控适用人群,避免非必要或非危重症新生儿占用快速WGS检测的医疗资源。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建议包括如下几方面:检测的目的和意义;检测的适应证和局限性;采集样本类型和检测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替代性诊断方法;患儿及其家人的信息和隐私保护;在数据分析中可能出现的二次发现结果。

4 实施流程快速WGS测序应用于危重症新生儿病因诊断的关键点在于,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在整个检测实施流程中需要临床和实验室相互配合,做到无缝对接。临床和实验室均需建立快速WGS检测的绿色通道,对于适用的新生儿病例提供不同于常规样本处理的快速流程(图1)。建议组建一支由新生儿、重症医学、分子医学、生物信息学和影像学等专家组成的快速WGS项目的多学科团队(MDT),以定期例会和随时网络会议的形式,参与病例的评估、决策和管理。

5 临床医生的作用5.1 检测前知情告知需要向新生儿家长或监护人充分告知检测的必要性,实施检测的益处,预期的检测结果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发现,得到新生儿家长或监护人的理解和认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2 采集临床信息

详细的病史信息,完善体格检查,记录特征性的临床表型。

5.3 检测后遗传咨询

根据快速WGS的检测结果,包括致病变异/可疑致病变异、临床意义未明变异、其他发现等,向新生儿家长或监护人进行结果的解释。

5.4

参加快速WGS项目MDT讨论。

6 样本采集6.1 外周血样本

(1)新生儿及其生物学的父母;(2)无菌注射器采集静脉血1~2 m L,放置于EDTA抗凝管(紫色盖子)中,不能使用肝素抗凝管;(3)标本即刻送达实验室。

6.2 组织样本

将厚度<0.5 cm的新鲜样品(如果厚度>0.5 cm,先切薄)浸入5~10倍体积的RNAlater中。将浸泡有样品的RNAlater置于室温下保存。

6.3 样本采集后处理

临床医生应立即通知实验室样本管理组成员,做好样本接收和实验准备,由医院运送中心专人将血样或组织样本尽快送达实验室。

7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7.1 实验室资质

为确保第一时间启动检测,避免因多方人员接触检测所增加的管控难度,建议将整个测序实验流程部署在医院。检测医院应是经国家卫计委审核通过的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或三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拥有独立的基因检测实验室,有开展WGS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7.2 场地

实验室功能区域划分可参考国家卫计委临检中心针对遗传病检测高通量测序实验室各功能区基本分区的原则,结合医院现有实验场地,在保证有效通风、工作有序开展、防止交叉污染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7.3 人员

开展快速WGS检测的实验室,应组建一个检测专项团队并做好应对方案,保证每例样本到达实验室后能得到及时处理,在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报告临床。

检测专项团队成员应包括:项目负责人、实验室技术员、生物信息分析员、报告解读员和遗传咨询医生等。

项目负责人:具有医学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全面负责整个快速WGS实验流程实施和质量控制。

实验室技术员:从事基因测序工作3年以上,熟练掌握高通量测序实验技术操作流程,具备临床检验资格证书,PCR上岗证。

生物信息分析员:生物信息学或计算机专业,外显子组数据分析3年以上从业经验,熟练使用至少1种主流编程语言,熟悉基因组学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并能熟练处理必要信息。

变异评级和解读员:医学、遗传或生物学背景,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2年以上经验,具有较强英文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熟悉遗传病常用数据库,能对变异位点进行正确评级和解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作:(1)结合患儿的HPO、基因变异类型、遗传模式,家系共分离情况和文献记录等,筛选候选变异位点;(2)位点解读中,对深度内含子区、新发剪切位置、基因调控区域变异的分析和解读需要慎重;(3)基因变异命名依据人类基因组变异协会(HGVS)制定的命名规则,变异评级基本原则参考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在2015年制定的“序列变异解读标准和指南”[18];(4)分析发现P/LP变异后,实验室应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口头报告给临床咨询医生。

8 基因检测数据分析快速WGS检测实验应就近开展,以便第一时间展开数据分析;若需远程传输测序数据,至少要保证100 Mb·s-1的下载速度。

测序读段拼接和变异位点识别,每例样本应控制在1 h内完成。需要240个以上CPU核心并行计算,或是运用FPGA芯片加速。

变异分析应包含针对单核苷酸变异、插入缺失和拷贝数变异的分析。针对染色体结构、线粒体基因、宏基因组等变异的分析可视情况开展。

临床表型的收集和整理应符合标准规范,如ICD条目和人类表型标准术语(HPO)等。

报告解读和咨询,变异分析和解读需要由具有遗传咨询医师资质或具备遗传咨询能力的医生完成,该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常见遗传病的发病机制、遗传模式、临床表现,能对家系遗传病再发风险进行计算和评估,并给出临床指导意见。发动MDT专家讨论,制定临床决策。

9 临床随访利用遗传咨询和MDT联合门诊,对已完成检测的新生儿进行随访,建议设立线上专家库,共同参与MDT会诊,结合基因检测报告和临床诊断,对新生儿行进一步临床评估。

对于诊断明确的患儿,在给予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做好疗效评估和转归随访,对新生儿家系成员开展遗传咨询和再生育风险评估,必要时提供产前诊断建议。

对于尚未明确诊断的病例,制订随访计划,及时更新表型,在疾病数据库更新的基础上,定期对检测数据再分析,当随访新生儿出现新的有意义的临床表型时,也可以由临床医生即时申请数据再分析。

在整个快速检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临床和实验室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不断优化改进流程,以期达到最优的检测效果。

1 0 优势及局限性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1)检测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纳入检测的新生儿病例需要有选择性。未来随着测序成本的进一步下降,WGS测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拓展。(2)数据量大,生物信息分析和临床解读是关键,WGS不仅能检测到大量基因组编码区的变异,同时能检测到基因组深度内含子区、调控区的各种变异,对于上述变异的解释需要慎重。(3)染色体结构变异检测等结构分析依然存在难点,且缺乏有效的验证手段。部分染色体特殊结构区,如三碱基重复序列、假基因干扰序列等,之前认为短读长为主的WGS测序对上述类型变异检测能力有限。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读长的增加以及算法的优化,WGS测序对于这些特殊结构区域的检测能力也在不断提升。(4)WGS测序深度通常在30~60 bp,对于基因组中存在的嵌合突变不能进行有效检测。

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子检测技术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1)基因芯片仅能对微缺失、微重复这类不平衡的基因组拷贝数异常进行检测,但对平衡性的染色体重排、基因内点突变检测能力有限;(2)基因包(Panel)为基础的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检测探针设计范围内的基因变异,但检测的基因数目相对较少;(3)全外显子组测序(WES)虽然检测范围更广,但只针对基因组编码区变异进行检测,对非编码区及其他拷贝数异常或基因组结构异常检测能力有限,而且因为存在建库捕获过程,检测的周期相对较长,难以满足临床对于危重症患儿全面、快速基因诊断的需求。

快速WGS的优势:(1)没有对目标序列捕获建库过程,耗时较WES和基因Panel更短,在危重症新生儿遗传病病因检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2)检测范围最广,对全基因组进行测序,能涵盖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变异;(3)可以检测多种变异类型,包括单核苷酸变异、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等;(4)可以对线粒体基因组变异进行分析,能诊断部分线粒体基因组突变导致的疾病;(5)可以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对于合并重症感染的新生儿,在进行分子病因检测的同时,亦能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同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Kingsmore SF,Cakici JA,Clarke MM,et al.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the analytic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singleton and trio,rapid genome and exome sequencing in ill infants. Am J Hum Genet,2019,105(4):719-733.

[2]French CE,Delon I,Dollinge H,et al.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that genetic conditions are frequent in intensively ill children. Intensive Care Med,2019,45(5):627-636.

[3]Ceyhan-Birsoy O,Murry JB,Machinie K,et al. Interpretation of genomic sequencing results in healthy and ill newborns:Results from the BabySeq Project. Am J Hum Genet,2019,104(1):76-93.

[4]Elliott AM,Souich CD,Lehman A,et al. RAPIDOMICS:rapid genome-wide sequencing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Eur J Pediatr,2019,178(8):1207-1218.

[5]Daoud H,Luco SM,Li R,et al.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for diagnosis of rare disease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CMAJ,2016,188(11):E254-E260.

[6]Farnaes L,Hildreth A,Sweeney NM,et al. Rapid wholegenome sequencing decreases infant morbidity and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NPJ Genom Med,2018,3:10.

[7]Retterer K,Juusola J,Choe MT,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hole-exome sequencing across clinical indications. Genet Med,2016,18(7):696-704.

[8]Sanford EF,Clark MM,Farnaes L,et al. Rapid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has clinical utility in children in the PICU. Pediatr Crit Care Med,2019,20(11):1007-1020.

[9]Ilyas M,Mir A,Efthymioue S,et al. The genetics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advancing technology and gene editing.F1000Res,2020,9:F1000 Faculty Rev-22.

[10]Vilarinho S,Mistry PK. Exome sequencing in clinical hepatology. Hepatology,2019,70(6):2185-2192.

[11]Neubauer J,Lecca MR,Russo G,et al. Post-mortem wholeexome analysis in a large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cohort with a focus on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genetic diseases.Eur J Hum Genet,2017,25(4):404-409.

[12]Dong Z,Wang H,Chen H,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alanced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previously unknown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1 000 Genomes Project: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genomes and the future of clinical cytogenetics. Genet Med,2018,20(7):697-707.

[13]Schluth-Bolard C,Diguet F,Chatron N,et al. Whole genome paired-end sequencing elucidates functional and phenotypic consequences of balanced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 in pati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J Med Genet,2019,56(8):526-535.

[14]Kalia SS,Adelman K,Balee SJ,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reporting of secondary findings in clinical exome and genome sequencing,2016 update(ACMG SF v2. 0):a policy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Genet Med,2017,19(2):249-255.

[15]Green RC,Berg JS,Grody WW,et al. ACMG recommendations for reporting of incidental findings in clinical exome and genome sequencing. Genet Med,2013,15(7):565-574.

[16]Wade CH,Tarini BA,Wilfond BS. Growing up in the genomic era:implications of whole-genome sequencing for children,families,and pediatric practice.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2013,14:535-555.

[17]Deem MJ.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d disability in the NICU:Exploring practical and ethical challenges. Pediatrics,2016,137,Suppl 1:S47-55.

[18]Richards S,Aziz N,Bale S,et al.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quence variants:a joint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Genet Med,2015,17(5):405-424.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4

要将这份基因检测报告翻译成病人能看懂、医生能参照的诊疗指导意见,离不开遗传咨询师。

遗传咨询师干的啥?行业成熟度如何?发展前景怎样?记者为你揭秘。

解码天书须自带十八般武艺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姚女士来找遗传咨询师祁鸣主任做“基因门诊”。她妈妈50多岁时罹患乳腺癌,为此她一直担心自己也会患癌。

临床上认为,一个人50岁前患癌,遗传的因素较大;60岁后患癌,后天非遗传的因素较大;而如果50岁至60岁间患癌,则处于“灰色区间”,需进一步诊断。姚女士妈妈正好是在“灰色区间”患癌,祁鸣建议她先做个基因检测。

“人类已知的乳腺癌致病遗传基因有21个,检测结果显示,姚女士的MLH1基因存在突变,根据临床经验,该突变导致结直肠癌可能性更大。”祁鸣说。

在祁鸣建议下,姚女士又做了一次肠镜,果然,查到有癌变可能的息肉。后来,经手术摘除,姚女士罹患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风险均被控制在低于普通人群的水平。

这就是遗传咨询的典型案例,事实上,遗传咨询的范畴远比这广泛。

人体的生长发育,好比建“高楼大厦”,需要一张精密“图纸”做指引。这份图纸就是基因图谱。一个人生病逃不过三种原因:一是“图纸”画错了,遗传出现问题;二是“图纸”没问题,但造的时候“偷工减料”或因受到干扰,导致胎儿发育有缺陷;三是“图纸”很好,但因没按“生命手册”好好使用,引发后天疾病。每个人的“生命手册”并不完全相同,适合大多数人的某种营养、药物或生活方式,很可能不适合你。

“遗传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客户认知并读懂自己的‘生命手册’,评估疾病发生风险、识别疾病发生原因、推荐检测方法、采取预防措施、选择治疗方案、疏导患者心理等。”祁鸣说。

在中国,遗传咨询师是一个极其高冷的职业!要想成为“生命天书”的破译者,必须自带“十八般武艺”:掌握临床医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各领域专业知识,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

遗传咨询师:缺失是体系性的

遗传咨询师的出现可追溯至上个世纪70年代,但这个行当真正走俏,并开始出现人才大量紧缺,还要从基因产业飞速发展说起。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测序技术和成本驶入“超摩尔定律”快车道:2003年前,仅一个人的测序就要30亿美元,2010年后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价格拉低至1000美元左右,美国有的企业甚至逆天推出99美元遗传基因扫描“冰点价”。

国内的发展情况基本与全球同步,以华大基因、博奥生物为代表的千余家基因检测与服务公司纷纷在各自细分领域跑马圈地,测序价格越来越亲民。

基因测序的概念“火了”,但基因消费市场却远未坐上“火箭”。因为需要做基因检测的人不知道这东西有啥用,做了基因检测的人看不懂报告说的啥,读懂了报告的人不知道该咋治。

对于这三大“硬伤”,基因检测公司束手无策,否则就不会有检测报告角落里那行永恒的小字:“本检测结果仅对检测标本负责,结果的解释和疾病的诊断请咨询专业医师。”临床医生也难以完全胜任,坊间传言“即使是省级以上的大医院,真正懂遗传咨询的临床医生也不到5%”。

遗传咨询师如此重要,我国现在有多少人从事这份工作呢?

中科院院士贺林说,在基因测序转向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遗传咨询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独立的遗传咨询学科或科室,遗传咨询工作主要在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院开展,由普通临床医生兼任,没有专业的遗传咨询师。

尽管中国遗传学会和华大基因等企业都在培训遗传咨询师,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真正由官方认可并登记注册的持证遗传咨询师。祁鸣说:“国家未出台相关政策及指导性文件,有关部门未将其批准为新兴临床职业,相应培训体系和官方认证机构也未构建起来,这种‘缺失’是体系性的。建设遗传咨询师体系,亟待政策点燃‘一把火’。”

遗传咨询短板亟待补上

1986年,美国开始组建专业的医学遗传学队伍,加快将遗传学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包括建立遗传咨询行业规范、制定执业认证体系、成立官方认证机构、设立遗传咨询硕士学位并列入24项临床专业之一等。

中国遗传诊断技术同发达国家难分伯仲,但遗传咨询师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差距。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医院、基因检测公司或第三方临检机构所开展的遗传咨询服务,大都以“科研”名义为患者服务。

祁鸣表示,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有天壤之别。“科学研究100次实验,只要3次成功,就值得庆贺。但临床100次诊断,必须无限接近100%准确率,1次差错都可能对生命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害。遗传咨询管理水平要从科研提升到临床,还需‘质’的飞跃。”

阜外医院内科副主任兼高血压中心副主任宋雷教授说:“对某些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遗传基因检测是重要确诊和助诊手段。目前,社会上检测平台很多,但缺乏检测解读。”

“某种程度上解读更重要,遗传咨询可填补这一缺憾,将临床与遗传知识综合,所以遗传咨询师最好从临床医生中培养,这需要全局性政策和制度的配合。另外,如果没有规范的培训和监管机构,遗传咨询很容易出现错误,误导患者、影响诊治,给这个新兴行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宋雷说。

我国基因组学研究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基因产业发展乘风而起。专家认为,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史上一场深刻变革,更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大机遇,遗传咨询的“短板”亟待补上。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5

【关键词】  帕金森病;家系;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pd)的发病具有遗传学基础,随着家族性pd致病基因的相继定位与克隆,分子遗传学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家族性pd虽少见,却为研究pd的遗传因素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为探索pd的发病原因及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park1(αsynuclein)是首先被发现的与遗传性pd有关的基因,已有两个点突变g88c和g209a被确认。目前关于park1基因突变在我国大的pd家系中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在北方的家系研究中未见,本文对搜集到的一个北方p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家系进行研究,筛查是否存在park1的g88c及g209a错义突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家系资料 该家系祖籍为吉林省白山市,汉族,可追溯4代25人,其中9例发病(3人已去世),4人可疑,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见图1。pd临床诊断依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制定的pd诊断标准。该家系发病成员起病年龄为20~40岁,具有典型pd症状,均以震颤及强直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pd非运动症状,无明显智能减退,口服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症状逐年加重。先证者女性,1951年出生,于1997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pd。查体(服息宁控释片50/200半片后1 h):血压110/70 mmhg,面部表情僵硬,双腕部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上肢肌张力轻度铅管样增高,双下肢肌力铅管样增高,以右侧肢体为重。走路协同动作减少,前驱前倾体姿。病理反射阴性。常规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头部mri未见异常。共搜集6名已发病患者的临床及血液样本资料,并搜集家系成员12例血液样本。

图1 帕金森病一家系图谱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所有家系成员均取肘静脉血8 ml枸橼酸钠抗凝,采用takara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

1.2.2 聚合酶链反应(pcr) park1 3、4号外显子pcr引物序列均参照polymeropoulous文章〔1,2〕。见表1。引物均由上海sagon公司合成,反应体系含:50 ng/μl gdna 2.0 μl,100 μmol/l dntp 2.0 μl,50 ng/μl引物各1.0 μl,10×pcr缓冲液(含mgcl2)5 μl,taq酶0.2 μl,加ddh2o至50 μl,10×pcr缓冲液和taq酶均由takara公司生产。pcr反应条件:94℃ 5 min;94℃ 30 s,外显子3 49℃(外显子4 55℃) 30 s,72℃ 40 s,共30个循环;72℃ 延伸6 min。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eb)染色,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并用takara pcr产物纯化试剂盒对产物进行纯化,利于酶切反应。表1 扩增park1 3、4号外显子片段所用引物序列

1.2.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pcr纯化产物各取20 μl,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mvai(外显子3)及nmuci(外显子4)在37℃恒温下酶切4 h(两种限制性内切酶产地为mbi),产物以1%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结果并摄像。若存在g88c突变,外显子3产物可被mvai酶切为136和56 bp两个片段;若存在g209a突变,外显子4产物可被nmuci酶切为128和88 bp两个片段。

2 结 果

18名家系成员(包括已发病的成员)的dna模版,经pcr

扩增后均获得了192 bp及216 bp的产物,所有产物分别经过mvai(外显子3)及nmuci(外显子4)酶切后均未获得切开片段。见图2。

3 讨 论

迄今为止,pd的药物治疗还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延缓疾病的进展,研究家族性pd患者基因突变很有可能为从分子水平阐明pd发病的潜在机制起作用,同时也能从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为探索pd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对pd家系的致病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pd的临床诊断、遗传咨询,并可能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并有可能发现新的基因突变类型或新的致病基因,故研究家族性pd的致病基因有重要的意义。pd的遗传学病因一直是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关于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已经发现13个染色体位点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其中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有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4个,有一个尚未完全明确遗传方式〔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的临床特点概括来说包括起病年龄早(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痴呆发生率高,病程短,对多巴胺治疗反应良好。病理学改变为lewy体pd。

1996年polymeropoulos等〔1〕对一个意大利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的pd家系进行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后,将致病基因定位于4q2123,并于1997年克隆了该致病基因αsynuclein基因,确定其致病原因为park1基因在第4号外显子上的1个错义点突变g209a所致,使其编码的53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la)置换为苏氨酸(thr)。1998年在一德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家系中发现了该基因的另一个点突变位点,位于3号外显子的g88c突变,导致第30位的丙氨酸(ala)被脯氨酸(pro)置换〔4〕。自该基因被定位,之后许多科学家在家族性pd中筛查这两个突变位点,只是在部分希腊家系中获得阳性结果,其他地域的研究绝大多数为阴性结果。目前家系研究显示,该基因可能仅构成少量以发病年龄早、外显率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的家族性pd的致病基因。该基因的突变是罕见的,在pd患者中占不到1%〔5〕。本研究中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家系中也未见此突变。

下一步将在该家系中继续进行其他常见基因突变位点的筛选,并继续进行本地pd家系的收集,为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打下基础。通过研究目前已发现的家族性pd家系的致病基因,也为今后更多的家族性pd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polymeropoulos mh,higgins jj,golbe li,et al.mapping of a gene for parkinson′s disease to chromosome 4q21q23〔j〕.science,1996;274(5290):11978.

2 polymeropoulos mh,christian l,elisabeth l,et al.mutation in the αsynuclein gene identified in familie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science,1997;276(5321):20457.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6

我们都知道,临床医生要判断一个病人是否患某种疾病,也就是说要下一个诊断,他的主要的诊断依据有这样几方面:病人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CT等大型仪器检查的报告,综合这几方面然后给出诊断结论。这是比较常规的诊断方法与思路:但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以前只是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用的先进科研手段也进入了临床应用,如基因芯片与基因诊断,并且,这将成为非常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基因诊断具有其他诊断手段无可替代与比拟的优势,下面我们介绍一种在临床应用比较成熟的基因诊断手段――耳聋的基因诊断。

有的父母会有这样的遭遇: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有听力障碍,于是到处求医,给父母与孩子都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的孩子甚至是一辈子都处于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还有的儿童出生后听力正常,但不久以后竟无缘无故的出现听力下降、波动。如果我们能在婴儿出生前进行基因诊断,就能够及早知道“真相”。

科学家通过对遗传性耳聋患者进行的大量的遗传特点和基因分析,找到比较科学、准确的高筛出率的基因位点,建立了临床基因诊断手段。现在,引起耳聋的常见基因已经能进行常规的门诊检查,常规的基因检查包括GJB2基因、线粒体DNAAl555G基因、PDS基因等,这些基因均为重点的致聋基因或致突变基因。GJB2基因和先天性耳聋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先天性耳聋患者中携带有CJB2基因突变的约占20%。线粒体DNAAl555G基因突变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耳聋有着密切关系。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或后天性耳聋,耳聋发生或加重与外伤、感冒有关。这三种基因引起的遗传性耳聋约占整个遗传性耳聋的80%。因此,进行这三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耳聋基因诊断的出现为突破声音障碍带来了曙光,减轻了人们对于耳聋的恐慌,为家长和医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与治疗措施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一方面,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于有生育耳聋患儿风险的夫妇意义特别重大。当他们生育了一个聋儿后,迫切想知道第二个孩子的情况,这时的基因诊断加上产前诊断就可以在怀孕10周后明确胎儿的耳聋基因状态,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了聋儿出生。另一方面,医生通过基因诊断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行为。如果患儿基因诊断结果提示先天性耳聋是由于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那么该患儿的耳神经传导通路以及听觉语言中枢应该是正常的,进行人工耳蜗移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A1555G基因检查为阳性,那么患儿的母亲家族中应该永远避免应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防止药物性耳聋发生。

相比较于听力检查和拍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耳聋基因诊断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特异性,并且取材方便,适用范围广。由于“一切由基因说了算”,当耳聋基因诊断明确时,患者基本上得到的是一个最终诊断。基因诊断只需采少量血液或少量皮肤、毛发等组织就可以进行检测,检测标本有了远距离运送的条件,可送达有条件进行基因检查的单位,进行远程的检查、咨询和操作,这就有利于耳聋基因诊断在更广泛人群内的应用。我们相信,基于基因诊断的巨大优势,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更多疾病的基因诊断手段都会建立起来,并进入临床应用。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7

1牙齿的遗传性疾病

1.1釉质结构异常(Enamelstructuralabnormality)常染色体显性牙釉质发育不全是常见型,与定位于4q21的相关enamelin基因突变有关[1];常染色体隐性釉质发育不全,其与位点于19q13.4的Kallikrein4基因突变有关[2];此基因产物可在牙发育成熟期降解釉蛋白酶,导致釉质矿化异常;x-连锁性釉质发育不全,其相关基因位于Xp22.3的amelogenin基因突变[3]。临床表现:釉质发育不全表现为釉质发育早期釉质厚度减少,牙冠黄色或褐色光滑,锥形牙冠;釉质成熟不全表现为釉质呈毛玻璃样白垩状,硬度低于正常釉质,主要发生于第三磨牙或第一磨牙,X线影像可见牙呈长方体和短根,髓室在根-颌方向长,颈部收缩,因此种牙根像有蹄动物,故称牛牙样牙(taurodontism)[4]。遗传性釉质钙化不全,表现为釉质软,易碎,探针探之可划成沟,牙呈暗褐色。釉质发育不全晚期,此期具有钙化不全,表现为釉基质形成的量正常,但质软透明,釉质较快成片脱落,易着色,上颌切牙发展成台阶状形状。有时釉质发育不全和成熟、钙化不全同时存在。

1.2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imperfectatypeⅡ,DGIⅡ)又称乳光牙本质Ⅱ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4q21,目前认为与牙本质唾液酸焦磷酸蛋白基因(Dentinsialophosphoprotein,DSPP)突变有关,但存在遗传异质性[5]。临床表现:在一家族中连续几代出现,可累及乳牙、恒牙,牙呈乳光色或兰灰色,釉质正常,但由于釉牙本质连合处结合薄弱,故易磨损和分离而破裂,暴露黄色牙本质,冠呈球形;因之较正常牙短小。X线影像可见根短而呈圆锥形,早期髓室宽大而成壳状牙(Shellteeth),到晚期则髓室变窄或完全阻塞,常伴有釉质发育和钙化不全,牙冠可见透明区,牙呈影样牙(ghostteeth)[4]。

1.3先天性缺牙(Congenitalabsence)

1.3.1非综合征型先天牙缺失多数牙缺失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与定位在14q12-13上Pax9(pairedbox9)基因突变有关;少数牙缺失[6]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定位于4p16.4上的homeobox基因(Msx1)的突变[7];中国学者命名了一种“何-赵缺陷症”是先天恒牙缺失病,其基因定位于10q11.2,是一种家族遗传性遗传病[8]。临床表现:缺牙是以上颌第二双尖牙缺占多数,再次是上颌侧切牙。

1.3.2综合征型先天牙缺失

1.3.2.1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病(hypohidroticectodermaldysplasia,HED)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3种,以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见。与定位在Xq12-13.1的基因EDA有关[9]。临床表现:无汗腺和皮脂腺,缺毛,少泪,皮肤干燥,体温升高,鼻梁塌陷,前额突出,乳牙或恒牙部分缺失。

1.3.2.2先天性中胚叶发育不全(Congenitaldysplasia)Rieger’ssyndrome(雷氏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Pitz2基因突变引起,其基因定位于4q25-26[10]。临床表现:面部宽、下颌前突,上颌发育不良,前牙缺失或部分无牙畸形。

2牙龈及牙周组织的遗传病

2.1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gingivalfibromatosis,HGF)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相关基因位点有二。位于2p21-22的SonofSevenless-1基因(sos1)、位于5q13-22的编码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突变有关[11]。临床表现:龈呈弥散性增生、肥大,呈结节状,色正常,有时可覆盖牙冠或达到牙合面。

2.2侵袭性牙周炎(agressiveperiodontitis,AgP)根据1999年国际最新分类法将早发性牙周炎(包括青春前期牙周炎、青少年牙周炎、快速进展期牙周炎)归类于侵袭性牙周炎[12]。根据遗传学和家系分析显示,遗传因素影响牙周炎的发生,Marazita等[13]对149个核心家庭(631个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早发牙周炎的黑人和非黑人种中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Long等[14]提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Fretwell等[15]对青少年牙周炎分析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最近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多肽性与早发性牙周炎的关系已证实,具有t等位基因的个体易患早发性牙周炎[12]。牙周炎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外,环境因素也起一定的作用,是一类多基因的遗传易感性疾病。临床表现:牙龈炎症、有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牙松动,丧失咀嚼功能。青年女性多见,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好发部位为第一恒磨牙或切牙,对称性破坏,进展快,有家族聚集性。

3牙齿和皮肤或骨组织的遗传病

3.1掌跖角化牙周病综合征(hyperkeratosisofpalmsandsoles-prematureperiodontaldestructionofteethsyndrome)又称Papillon-Lefèvre综合征(PLS),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掌跖角化与角质素基因突变有关。有人称为类牙周炎变性病。临床表现:手掌和足跖部皮肤过度角化,多为弥漫型,早年牙周病(4岁前即可发生),异位钙化(颅内),伴有外胚叶发育不全。

3.2家族性巨颌症(Cherubism)又称家族性骨纤维异常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定位于4P16.3,基因编码SH3结合蛋白SH3BP2[16],通过SH3结构域与C-Abl结合时发生突变。临床表现:颌骨对称性、无痛性膨胀畸形,主要是下颌,有家族史,X线影像示为多房性。

3.3颅锁骨发育不全(cleidocranialdysostosisCC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定位于6P21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基因(Runx2)所编码的转录因子Al(CBFAI)发生突变[17]。临床表现:骨和牙均有畸形,锁骨缺失,颅骨横径发育过大,鼻根宽、鼻梁低平,因长骨发育不全,故身材短小,上颌骨发育不良而有腭弓高拱,下颌前突,双肩有不同程度的并拢。4口腔黏膜和其他组织共同发生的遗传病

4.1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MaltipleNeuofibromatosis)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美国Collins报告神经纤维瘤基因NF1定位于17q11.2,NF1有高突变率,其编码的蛋白产物为神经纤维瘤素(neurofibromin)[18],参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节[19]。临床表现:皮肤出现牛奶咖啡色素斑,口唇、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半球状,软结节性神经纤维瘤,有时可以从皮肤处悬垂,表面光滑而软,压迫时有的皮肤疝气退回感,此病多位于神经干沿线。

4.2普茨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又称黏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息肉症,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色素和息肉可能有单一基因引起[20]。临床表现:唇、口周、口黏膜黑色素沉着,肠息肉可分布于全肠道,可见于婴儿及30岁者,有复发性腹痛,特点是早饭后10~15min有间歇痛,有直肠出血,唇部色素沉着,口周雀斑可作为诊断此综合征的提示。

4.3无过氧化酶血症(Acatalasemia)又称Takahera病[2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过氧化酶基因定位于11p13,至今已发现5种变异型。Takahera(1946)发现11岁女孩做鼻腔及上颌窦肿瘤切除术,在术区用双氧水冲洗时,流出的血液立即变黑褐色,此过程重复,仍有同样结果,以后更进一步对其家族的6个孩子中的4个进行研究,结果是因为没有触酶之故,牙龈及牙槽骨出现疼痛性溃疡,牙槽骨坏死,口腔疾患类似走马疳,或急性坏死性龈炎症状。

4.4白色海绵痣(Whitespongenevus)又称Carnon综合征,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K4和K13基因发生突变[22]。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有特殊白色乳光海绵斑,多发于颅、唇、舌等处,其他黏膜亦可发生。

【参考文献】

1SeedorfH,SpringerIN,Grundne-CulemannE,etal.DentRes,2004,83(8):608-612.

2HartPS,HartTC,MichalecMD,etal.JMedGenet,2004,41(7):545-549.

3KimJW,SimmerJP,huXY,etal.Amelogen:nPMITandpw4smutationsunderlyinghypoplasticx-linkedamelogenesisimperfecta.JDentRes,2004,83(5):378-383.

4BhaskerSN.SynopsisofOralPathology6thMosbyCo,1981,98-109.

5拜红霞,崔英霞.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2型的基因研究综述.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115-116.

6KleinML,NieminenP,LammiL,etal.JDentRes,2005,84(1):43-47.

7VieiraAR,MeiraR,ModestoA,etal.JDentRes,2004,83(9):723-727.

8LiuW,WangH,ZnaoW,etal.JDentRes,2001,80:1716-1720.

9KerJ,SrivastavaAK.NatureGenet,1996,13:409.

10表林天.国外医学·口腔学分册,2004,31:1-18.

11HartTC,ZhangY,GorryMC,etal.JHumGenet,2002,70(4):943-954.

12曹采方.牙周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

13MarazitaM,BurmeisterJA,GunsolleyJC,etal.JPeriodontol,1994,65(6):623-630.

14LongJC,NanceWE,WaringP,etal.GenetEpidemiology,1987,4:13-24.

15FretwellLD,LeinbachTE,WileyDO,JAmDentASS,1982,104(6):1022-1025.

16UlekiY,TizianiV,SantannaC,etal.NatGenet,2001,28(2):125-126.

17BergwitzC,ProchnauA,MayrB,etal.InheritMetabDis,2001,24(6):648-656.

18ArsE,KruyerH,MorellM,etal.JMedGenet,2003,40(6):82.

19李璞.人类基因组制图1993年国际研讨会概况.医学生物学通报,1994,4(1):1.

20ShklarG,MccarthyPL.TheOralManifestationsofSystemicDisease.LondonButterworths,1976,198.

21FitzpatrickTB,EisenAZ,WolffK,etal.NewYarkMogrow-hillbookCo,1979,829-872.

临床分子遗传学篇8

[关键词] 针刺;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3.30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69-02

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中风后遗症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病种,导致中风的主要病因是风、痰、瘀等内生之邪[1-2]。针刺疗法可以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发挥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达到快速治疗疾病的目的。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组119例,男71例,女48例,年龄51~75岁,平均63岁;对照组122例,男75例,女47例,年龄49~71,平均60岁。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针灸治疗。

上肢不遂型:临床表现为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穴位取: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尿失禁型: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潴留,穴位取关元,气海,太溪,阴棱泉。关元,气海施以毫针补法,太溪宜用补法,阴棱泉宜用泻法。

口眼 斜型:临床表现为嘴角下垂,口角流涎。穴位取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0寸。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下肢不遂型,临床表现: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穴位取委中,阴棱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棱泉,解溪,丘墟,照海。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均应使针感传至足。丘墟可透刺照海。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3-4]。

失语型:临床表现为不能讲话。穴位取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5-6]。

便秘型: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燥,穴位取天枢,丰隆,水道,归来。以上诸症常见时兼见,每次治疗可各组穴轮换交替或选其中要穴配方。均取捻转泻法,行针1 min,通电留针30 min/次。

1.2.2 对照组

采用西医治疗方法。①改善脑的血循环: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烟酸、罂粟碱、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等。②抗凝疗法:常用肝素、香豆素类。③浴血栓疗法:常用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④防治脑水肿:临床上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有三大类,即高渗液、利尿剂及自由基清除剂。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P

1.4 疗效标准[7-8]

治愈:语言清楚,生活自理,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治愈+显效+好转=总有效。

2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43.70%,总有效率为87.40%;对照组治愈率为22.95%,总有效率为64.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中风后遗症针刺与西医治疗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为主要特点。中风后遗症是脑血管病半年后遗留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功能障碍[9-10]。中风后遗症的针刺治疗,着眼于“调理气血,舒通经络”,“多取穴、长疗程”[11]。这是因为中风后遗症所牵涉的部位广泛,受阻的经络多,非多取穴难以疏通,长疗程是由于患者年龄一般较大,气血阴阳皆属不足,须缓而图之,慢慢得以纠正。在临床中,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在治疗初选用较大电流,刺激周围神经、兴奋中枢神经,使患肢产生酸麻感,即针刺中的泻法。见效后逐次适当减小电流,即针刺中的补法。总之,针刺临床经验进一步证实了针刺治疗的科学性,同时也显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有极大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严志颖.电针刺治疗脑血栓后遗症7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0):61.

[2]张建发.中医治疗脑卒中的近况[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86-87.

[3]刘红.化瘀通络汤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51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2):15.

[4]张建发.中医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评估[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01-102.

[5]徐翔.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343.

[6]黎治荣.早期中医康复对脑卒中病急性期的影响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994-995.

[7]王慧芳.电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5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5(3):55.

[8]王芳.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40例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47.

[9] 黄龙模.电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J].河北中医,,2009,31(3):44.

[10]黄华阶.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遗症59例[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61-62.

[11]迟丹.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23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7):43.

(收稿日期:2010-03-10)

上一篇:化学中绿色的物质范文 下一篇:贫困学生资助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