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化实验;生物危害;生物安全及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44-02
1 认识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就是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保证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检验科的每一名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自已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生物安全意识,认真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尽量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
2 标本的采集处理及防护
生化室的检测标本主要是以全血、血清、血浆等为主,住院病人的标本由各科室护理人员采集并送检,检验科人员接收标本时要认真核对检查单和标本的份数、科室、病人姓名及床号,发现不符标本要退回临床科室重新采集送检。门诊病人则由生化室工作人员采集,采集标本时要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做到一人一针一根止血带。采血的方法现在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真空采血管,使用方便,交叉污染小,标本的泄漏情况少见。另一种是注射器采集(我们科室就采用注射器采集),使用注射器采样时要注意针头的存放,针头尽量不对人,最好用钳子取针头,取下的针头放入一个固定的锐器盒中(真空采血器的针头也要放入固定的锐器盒),当针头装到锐器盒3/4时应更换,装满针头的锐器盒统一放到一个固定的地点,由医院统一进行消毁。注射器则放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最后由医院统一处理。装标本的玻璃试管要选完好无损的,轻拿轻放,标本注入试管时不要用力太猛,以免血液外溅。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被针头戳伤则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禁止用力挤压伤口,受伤部位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
标本离心处理时,为防止标本在离心过程中标本向外飞溅,一定要采用带盖的离心机,离心机未完全停止时,不要打开机盖避免气溶胶污染,如果出现试管破裂,我们将离心筒内的血液倒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离心筒也放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时间至少在30分钟以上。在取样过程中如发生标本泼撒工作台面时,我们也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立即进行擦拭。取样滴头和样品杯尽量一次性使用,如果重复使用则放入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最后用流水冲洗干净并用烤箱烘干再用。
3 仪器使用的安全防护
生化室中全自动生化仪都是自动进样,并带有自动清洗功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取样和加样的地方有标本和试剂的溅出,污染工作区表面,我们用干净毛巾蘸取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将污染物擦拭干净后,再用干毛巾擦拭一遍,让仪器始终保持一个干燥的工作清洁的工作环境。再有我们科所使用的电解质分析仪采用的是人工加样,在加样过程中我们用一次性的吸水纸在每次吸样完成后擦拭加样针再进行测试,工作完成后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工作区,尽量避免交叉污染和仪器污染。工作间在工作完成后我们采用紫外灯照射消毒时间一般不少于1小时。
4 废弃物处理
生化室的废弃物应按照感染性废弃进行处理,我们生化室的工作人员要熟悉废弃物的管理,并掌握相应的防护措施。工作完成后的生化标本我们放入固定的冰箱保存至少一周以上,最后用专门标有生物安全危害的黄色无破损的塑料袋装好放入医院规定的医疗废物堆放点,由专人进行统一消毁。
5 结论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涵盖实验室的方方面面,而又缺乏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多数学校安排授课时间较少,一般为20-40学时。随着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文件的出台,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安全、信息等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接触此门课程前,学生们普遍认为他们进入社会后必定长期是被管理者,要成为管理者还很遥远,有的根本不想成为管理者,这些均不利于此门课程的教学实施。
因此,我们在教学别注意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让同学认识到实验室质量不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而且包括影响分析结果检测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且是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的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可增强学生对检验工作人员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责任感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较好地适应科室管理,自觉地按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
经过近四年的大学课程学习,此时学生虽然对医学检验专业有较全面了解,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临床实验室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将本课程教学安排在实习前最后一个学期,尽管还有少部分专业课教学仍在进行,但是学生已经可以结合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也可以把临床实验室管理知识内容与即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联系,达到融会贯通作用。目前,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的理论课为20学时,没有实验课学时,教学进度为每周3节课。
由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学生自学、选学与教师重点讲授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并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表现手段形式多样、教学信息量大等优势,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引导,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我们根据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验室具体情况,本着实用性、科学性原则,目前安排此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临床实验室管理概论、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前与分析后的质量管理、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医学实验室认可等。在讲授时,注重与各专业相关内容结合,强化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尽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如在讲授分析前质量控制内容方面,注意联系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教学中所涉及检测注意事项与讨论分析部分的内容。
近年来,医学检验各专业教材建设得到完善,新版医学检验各专业规划教材中多已删去与临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内容,20学时理论课时难以满足更好地培养掌握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具备现代化、标准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工作素质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知识,我校在2011年修订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理论课调整为36学时。
3注重教材选择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已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多数医学院校已经将其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尽管有多种教材可供选择,但各种教材侧重点不尽相同。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杨振华教授主编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本科教材,该教材主要内容是质量管理,偏重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2008年第2版改名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我们认为其2012年发行的第3版《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更贴近于临床与教学。科学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出版了相应教材与专著,并进行了再版修订。我校在20世纪90年代以协编教材《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作为学生用书,自2003年后一直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作为教材,在教学中参考其他出版社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相关教材与专著。目前,我校作为副主编单位正参与一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书籍的编写工作。
4教学考核与效果反馈
考虑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时数又较少,我们采取开卷考核。考核方式涉及名词解释、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等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认知度,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实习同学毕业前交流会等形式得到的反馈信息显示,学生对此门课程进度和教学方式、方法、教材使用效果等方面均反应良好,对于课程授课的总体评价好。我校教务系统给出的近五年学生评教信息显示,学生对参与此门课程教学教师的评教分数均在92分以上。总之,我校通过多年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对于检验医学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深知没有规范化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就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此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较好地适应科室管理,自觉地按照质量管理的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逐步加强多元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将教学研究新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3-01
临床医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医学生加深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力、科研能力以及规范的操作能力。我院自2003年以来在如何规范化管理临床实验室、进一步为教学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现讨论如下:
1 临床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目标
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指导思想:以临床实验教学为中心,把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做好教学物品的管理和使用两项基本工作,树立量化管理、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和程序化管理四个基本观点;实现由定性管理向量化管理的转变、由单纯的管理向以实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管理转变、由被动的无序管理向在实验教学计划指导下的有序管理转变、由单纯个人经验的主观管理向有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转变四个转变。其次,明确实验室所肩负的教学任务,依据本院实验室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实验室肩负任务,制定临床实验室的管理目标:①使常用物品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并保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②确保临床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能满足第二课堂的需要。③确保医学生安全和实验室物品的安全。三者是互为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它既是评估实验室水平的依据,也是使规范化管理达到预期目标的必要手段和保证。
2 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抓好四个环节
2.1 实验物品的存放管理
临床实验操作物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品种繁多,功能各异;二是有些物品特别是专用仪器(如检眼镜、外科专用电钻)一年中使用的次数和使用时间是有限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保管状态。因此,做好物品的存放管理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必须抓好的第一个环节。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各种物品和仪器保持良好状态,使它的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我院在这一环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搞好临床实验室的环境管理,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实验教学环境。②每次课后做好实验教学物品的检查验收工作。③建好临床实验室的物品登记册。④做好实验物品的陈列摆放工作,根据实验物品的不同功能、特点、使用频率归类保管,并在橱目上标定标签。⑤定期整理清点常用物品的数量,及时处理过期药品和陈旧老化物品。⑥开展临床实验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2 实验物品的使用管理
在实验物品管理中,“管”是手段,“用”是目的,管是为了用,而用中有管。做好实验物品的使用管理是实验室必须抓好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临床实验室应做下列工作:①认真制定每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并保证实施有序管理。②做好每节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使主讲教师随时有配套齐全的、功能完好的物品可用。③做好物品回收工作。医学生分组实验课中指定实验小组负责人,确保物品发放、清洗、回收和实验室的整洁美观工作。④利用课外休息时间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搞好第二课堂活动。⑤引导医学生积极开展自制实验教具活动,通过自制或改进实验模型,增强实验教学效果。⑥在实验室损坏物品,根据损坏程度,执行赔偿制度,以增强医学生爱护实验室物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3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在实验室内有物品存放不安全因素,如高压消毒设备。有的存在消毒不严格的隐患,如手术器械等。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规范化管理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临床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加强这一环节的工作:①要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防护意识,把防护工作做到位。②凡进行无菌操作的物品均需严格消毒,并要求医学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过期、消毒不严格、密封不合格等物品严禁使用。
2.4 实验室的登记管理
实验室的登记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详细的管理记录是总结管理经验,评估管理结果的必要依据。因此,登记管理是抓好临床实验室规范管理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实验管理人员做好以下工作:①做好登记管理。每次实验课学生进实验室必须签字。详细记录实验物品的种类、数量、用途、位置以及部分仪器本身配套的有关资料。②记录每次实验课设备使用情况,并每学期整理一次。③做好每学期实验室管理工作总结,填写各种报表。
总之,通过临床实验室的四个环节规范化管理,我院在实验室管理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不仅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物品的使用效能,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科学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临床实验室 生物安全
临床实验室的设计
临床实验室的设计是要建立高效率,功能完善和考虑周到的实验室,必须考虑到附属设施对实验室电力、供水、废液排泄系统和空气处理系统等的影响。一般说来,临床实验室(如检验科)应在医院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避免病人及其他人员与临床实验室接触,防止病人及其他人员相互感染。临床实验室的用火,用电设计应符合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验室的工作台面及地面应使用耐腐蚀材料。实验室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舒适性也应在考虑范围内。
人员操作和培训
人员培训内容应始终包括如何采用安全的方法来进行实验室人员都会遇到的高危操作:①吸入危险(气溶胶产物),如使用接种环、移液操作、涂片、采集血液标本、离心等。②食入危险,如处理标本、涂片及培养物。③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刺伤皮肤的危险。④处理动物时被抓伤或咬伤。⑤处理血液及其他有潜在病理学危险的材料。⑥感染性材料的清楚污染和处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建立三级管理制度:①实验室主任负责制订生物安全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负责组织和安排生物安全事故处理及协调、上报。②主管人员负责实验室一般人员的安全培训及监督,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及上报。③一般实验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及时对实验室环境监测,清洁和消毒,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并上报主管人员。
医院内临床实验室人员防护应当依据二级生物安全管理规定执行[1],具体规定如下:①在实验室工作,任何时候都应穿连体衣、隔离衣或工作服。②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及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先消毒再摘除,随后洗手。③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或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④为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上安全眼镜,面罩或其他防护设备。⑤严禁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⑥不能在实验室穿露脚趾的鞋子。⑦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进食,吸烟,饮水或化妆等。⑧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物和饮料。⑨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能与日常衣服放在同一柜内。
健康和监测
医院有责任通过临床实验室主任来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接受适当的健康监测,其目的是为了监测工作人员获得性疾病,根据需要提供主动或被动免疫,禁止高度易感人群(如孕妇和免疫损伤人员)在高危险实验室工作,提供有效的个体防护装备及方法。
如定期监测环境噪音,放射性物质及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并认真做好记录。及时清除环境污染,如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喷洒消毒液,用消毒液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等,并认真做好记录。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意外事故应对方案。高危险等级微生物的鉴定;高危险区域的地点(如实验室、动物室、储存室等);明确处于危险的个体和人群;明确责任人员及其责任;列出能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员进行治疗和隔离的单位;暴露或感染人员的转移;列出免疫血清、疫苗、药品、特殊仪器和物资的来源;应急装备的供应(如防护服,消毒液等)。
废弃物的处理
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污染性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用以处理潜在的感染性微生物或动物组织的所有的实验室物品,在被丢弃前应考虑的问题主要有:是否按规定程序对这些物品进行有效地清除污染或消毒;如没有,则是否以规定的方式包裹,以便就地焚烧或运送到其他焚烧设施的地方处理;丢弃以清除污染的物品使时,是否会对直接参与丢弃的人员,或在设施外可能接触到丢弃物的人员造成任何潜在的生物学或其他方面危害。
参考文献
1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1.1对相关法规、业务知识缺乏了解 据相关调查发现,部分医院在实验室布局、购置仪器设备时只根据自己常规能开展的检测项目来考虑,而没有考虑到实验操作需在哪一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内开展、检测对象属于哪一类病原微生物等,并且也不知对生物实验室该如何新建、改建、扩建。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于生物安全相关法规、业务知识淡薄,部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好实验室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工作。
1.2组织、制度不健全 医院在建立和落实组织、制度方面比较薄弱,还缺乏完善的组织制度,且针对性不强,难以将制度落到实处,导致实验室制度形同虚设。同时,一些医院由于实验室又兼办公室,其他部门人员能够随意出入实验室,在这方面需加强管理。
1.3未重视到个体防护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实验室在样品采集中没有配备专用的采样包,采样设备和防护设备不完整,采样人员没有重视到个体防护,认为防护设备没有必要,同时也没有完整记录采样资料[2]。
1.4样本的贮存与处理措施不当 根据调查,大多数实验室管理措施不严格,存在患者检测样本贮存与处理不当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待检血样、检测试剂与乙肝、梅毒等阳性血没有分开贮存,而是混放在一起。同时,实验室的一些培养基(液)和废弃样本处置简单,对细菌未经过认真消毒处理,有的只是简单用消毒剂浸泡,有的甚至直将扔到袋中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1.5实验室存在严重的污染 在实验室工作环境中,往往会因患者检测标本、仪器、试剂及废弃物等受到严重污染。甚至有相关调查表明,消毒前实验室工作人员所用的盛血盘、试管架等工作用具及擦桌布等都会对室内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室内空气、实验台、水龙头等的细菌总数已严重超标,实验台面、空气经消毒后细菌总数均达标,但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工作用具细菌总数仍存在超标的现象,其HBsAg检出率达到40%~58.33%[3]。此外,还有相关调查显示,某医院乙型肝炎病毒者多因接触血液、分泌物、体液所致,由此可见,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会因实验室工作环境污染而受到较大的危害。
2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对策
医院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主要在于处理患者的各种检测标本。若检测标本存在着传染性疾病,则工作人员在检测和处理这些标本时容易被感染,同时工作人员将这些标本及含标本的混合液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从而使传染病向实验室外传播。因此,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2.1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虽然医院已经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但执行效果不尽人意。对此,为建立有效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在积累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求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2重视实验室内清洁 实验室内部清洁工作不到位也是导致实验室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尤其体现在温箱、冰箱未进行定期消毒、水浴箱内水污浊严重等。因此,实验室内必须制定一个规范的内务清洁程序。其具体措施如下:对所有桌面、工作面用1%~10%氯酸钠液进行清洁,将污染进行彻底清除;对所有仪器(包括冰箱、水浴箱、离心机、自动分析仪及混匀器等)同样用1%~10%氯酸钠液进行清洁。并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对污染物品进行清洗,而不能随意清洗。
2.3改正不良工作习惯 实验室是生物危害物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改正日常工作中一些不良习惯,如:冰箱内禁止贮存饮料和食物、严禁吸烟、化妆、饮水、吃食物等;每一间实验室都应提供洗手装置,工作人员将手套脱去后应及时洗手,特别是皮肤接触到传染物质时应及时进行清洗;在仪器移动前,应对其进行检查,并清除污染;在收集-处理-检测-贮存-传送标本时,必须要确保所放置的容器不会破裂,才能保证没有潜在的传染物质。
2.4加大个人防护用品的投入力度 临床实验室者除了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之外,还应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制定详细的要求,对于实验操作中哪些防护用品是必须使用的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如工作人员在进行微生物接种的操作过程中,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等是要求必须佩戴的。
2.5加强生物安全的培训和日常督导 为了能够让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各项管理制度,并了解生物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性,笔者认为需要定期对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医院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细致学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部门管理责任人应坚决落实管理、监督职责,并及时发现、解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生物安全防护习惯。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生物安全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同时,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建立医学实验室的管理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继续深化管理,持续改进,提高水平,确保实验室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才能将实验室生物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林仲,吴翠荣,阙少聪,等.浅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要点[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6):574-576.
[2]陈学新,张伟民,王伯昌.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及对策[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3):265-26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24
检验医学近来发展很快,新的检验项目不断出现,自动化检验仪器普遍应用于现代化临床实验室。这就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3个阶段。而分析前质量管理更为重要。那么何为分析前质量管理(ISO/DIS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具体要求”中将其定义为: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此期终止。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也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阶段,这方面需要医师、护士甚至患者的参与和配合。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保证,加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采用的方法为保证分析前检验质量,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注重检验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充分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了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保证了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了医学实验室检验的质量。
与临床的相互沟通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前提。只有临床医师开出信息准确完整的申请单,并留取到患者高质量的标本,检验人员从事的检验工作才有意义。首先,化验申请单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然后检验人员要配合指导临床正确地留取标本并送往检验科;最后检验科对送检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要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于与临床相互沟通。因此,很好的与临床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基础。
患者的准备
标本来自患者,患者的准备显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首先应注意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采集标本的质量。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和药物对检验结果都有影响。例如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进食高蛋白或高核酸食物,可引起血中尿素氮(BUN)及尿酸(UA)的增高;高脂肪饮食可使甘油三酯大幅度增高;某些甲状腺素类制剂可造成血糖的增高和胆固醇的降低;所以,采集标本时要提前让患者做好准备,保持稳定的情绪,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采血前24小时禁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空腹采血禁食12小时。但过度空腹,达24小时以上,会影响某些检验结果。例如:空腹48小时,血清BIL值升高,而GLU值降低。
样本采集
这是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最关键的一步,要重视下列环节的控制:①样品采集时间:采集标本的时间对标本各种成分含量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为体内有些化学成分的血浓度具有周期性变化,所以采集血液标本尽可能晨起空腹时采血,并尽可能在其他检查和治疗之前进行;采集尿液标本则需留晨起第1次排出的中断尿,这样可以保证各种成分稳定,pH值低,有利于保持尿液有形成分的完整,易于检出阳性结果;尿早孕实验,应在怀孕后35天后送检;大便检查应取脓、血病理部分送检。②样品采集部位:采集标本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采集部位。③样品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例如:静脉采血时,通常规定患者采取卧位或坐位采血,止血带使用后1分钟内采血,见回血后应立即松开,以保证血标本质量。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细胞比容降低,同时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采血至标定容量时,拔出静脉针,这时马上将真空采血管轻轻的上下翻转5~6次,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溶血。
标本的运送及保存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也应暂时放置冰箱保存,有的血清标本可冰冻保存,但防止反复融冻。标本采集后切忌在室温中放置过久,放置过久会造成某些血液成分的变化(如血糖及酶活性的降低),还可造成溶血现象的增多。标本应有专人送至实验室,输送过程中要防止标本容器的破碎和标本的丢失,送检标本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因此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以及检测过程中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安全。检验后标本不能立即处理掉,应根据标本性质和要求按照规定时间保存,以备复查需要。标本过保存期后,要有专人送到指定消毒地点集中处理。
【摘要】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是医疗行为的重要支柱,其质量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医疗质量提高、医院品牌信度的提升。因此,强化基层医院临床试验室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质量管理已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基层医院;检验室;质量管理
Primary Clinical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Issues
【Abstract】 primary hospital clinical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medical practice, the merits of its quality management will direc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hospital brand to enhance reliabilit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grass-roots hospital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Keywords】 primary hospital; examination room; Quality Management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也空前的跃迁,各种全电脑自动分析检验设备在临床上争先亮相,使得各标本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不断提高,为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1,2]。但这一新兴技术出现与传统的临床试验室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链接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检验科人才缺乏、技术力量单薄、分配不合理、高新检验设备购置认证失误导致设备闲置等,这些问题如不能一一的得以落实,将会带来一定负面效应。笔者从多年的临床检验工作出发,浅析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结症和盲点。
存在问题与现状
1 检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或人力资源管理分配不合理:目前,基层医院检验科的从业人员为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者不多,多为80年代前后或更早的一些内部招工人员经过短期的业务培训进岗,或部队转移的卫生技术人员。在90年代后,有零星的一些中专毕业生进入检验科,这些人员进入检验科后,充其量为一“机械手”的作用。他们对一些检验结果的偏差难以认知,对一些仪器设备的调节很不规范。同时,由于特定的基层工作环境,检验科的人员在职进修学习或外出培训的机会非常罕见。所以,就是一些正规的检验毕业人员,在基层磨练了3-5年也锐气渐减。辅助科室抑或二线科室也一直牵制着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小到福利待遇,大到表彰提拔,辅助科室的人员占优势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不少有学历、有职称的人员都巧妙转岗,导致检验岗位的技术力量更加削落。
2 高新检验设备盲目上马,性价比例不高[3]:部分基层医院的领导者,为立杆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树医院社会形象。或怀着一种攀比心理,以重金出击购进尖锐检验设备。但由于一些项目的开展受到临床的技术力量、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及群众对医院的信度影响,使得一些设备处于半闲置状态,闲置的设备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要定期的进行校验、维护。如某乡镇卫生院几年前花费4万多元购买一台IMS-972 G型半\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一年仅仅检查几十例患者,目前,处于完全闲置状态,导致医院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3 临床与检验科室没能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不对称导致矛盾不断,相互埋怨:临床医生看病开单,检验人员看单检验。临床医生不了解检验过程,检验医生不了解临床资料,均为机械式操作。一旦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明显不符时,均会相互扯皮,甚至相互否定。
4 各种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管机制失控[4]:由于基层医院特定的人员结构,许多单位都是一个人或二个人。各种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如一种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所以,许多制度的建立形同虚设,以应付各种检查。对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压束力。
管理对策
1 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重新认识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对许多疾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领导者要充分把握检验室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力度,把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吸引进来,为他们营造各种宽松进取环境。使他们能清晰的认识到医院的检验科室已成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的部门。衡量一个医院整体水平的高低,检验技术的高低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 加强检验科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他们能与时俱进,能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并把所学的知识有机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在职教育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可采取函授、夜大、上级医院进修、自学、甚至可进行科内进修学习等形式。
3 检验设备的引进、更新换代要充分了解市场,充分评价设备的性价比[4]。达到化小钱买好的设备,能使设备在实际工作中能达到正常运转状态。同时,要注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定期做好灵敏度、准确度校验工作,以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
4 检验人员应走临床医疗服务之路,一改过去那种“井水不犯河水”各司其职的服务形式。检验医师应走进临床,和临床医师一起参与查房、会诊,分析临床检验的结果。为临床治疗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使临床医师能了解检验标本的分析前处理、测定、过程、实验方法、检验值得由来等,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对检验结果有个客观的解释。从而,能改变过去的那种送检标本不符合或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差很远的情况。以达到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无缝链接、信息对称。
5 检验人员应严格遵守检验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设备的操作流程。注重各环节上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特别是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如标本质量下降,下面的工作均为徒劳。
总之,基层医院的检验质量管理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也只有医院的领导重视和检验人员的自身不断努力,才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美华。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0):2377.
[2] 吴秀茹, 贾静, 李爱华, 等. 检验科室外质量管理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9) : 1697 .
[3] 邹炳德。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会[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4 ,381-382。
[4] 张锡清,朱重华,张静。建立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1):702。
1 必要的行政干预
检验科是辅助诊断科室,质量管理是检验科的核心问题。分析前质量管理涉及到临床医护人员及负责运送标本的工作人员,而非检验工作者独立完成,一提到检验质量,大家都认为这是检验科内部的事,从院领导到一般医护人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导致使临床与检验科难以沟通,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必须要有行政干预,进行协调和支持,使所有医护人员都认识到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高质量的标本才会有准确的检验结果。
2 标本采集前做好与患者的沟通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情况的影响,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给患者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以得到患者的合作。许多非疾病因素均能影响结果,如饮食、样本采集时间、运动、、采血不当等。许多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是以空腹血样为统计标本[2]。进食后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可能形成脂血而出现浊度造成测定干扰,同时食物成分也可改变血液的成分,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如高脂饮食后三酰甘油比空腹结果高数倍,因此血脂检查最好素食3 d,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乳糜微粒增加,导致血清浑浊结果增高。血糖饭后1~2 h明显增高,3 h后才能恢复正常,因此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严格控制饮食,并空腹12 h后采血。做糖耐量试验的患者前3 d按平时饮食习惯进食,达到足够的碳水化合物(250 g/d)即可,决不可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做T3、T4、TSH的患者前3 d禁食含碘量高的海产品等。其次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也不可忽视,如青霉素及先锋类可使尿蛋白出现假阴性,吗啡、盐酸哌替啶、消炎痛、布洛芬可使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明显增高,维生素C可致血清胆红素、肌酐、尿酸、葡萄糖增高,使尿糖、尿潜血等出现假阴性,绝大多数抗癌药物可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脂肪乳可引起血脂增高等[3]。总之药物对临床检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和酶学等方面,许多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控制这些影响因素的最好人员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因此提请临床医生和护士给予重视。另外,采集标本的患者应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或安静一段时间后进行,如轻度活动、情绪紧张可使血糖增高,钾、钠、钙、碱性磷酸酶、尿酸、尿素、AST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剧烈活动或寒冷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有一过性增加等[4]。
3 标本采集要规范
3.1 标本采集的时间,有些检验项目的结果出现昼夜周期性变化,如白细胞计数早晨较低而下午较高,入睡后生长激素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而此时皮质醇浓度最低,血清铁和胆红素在清晨最高,血钙中午最低等。因此采血时间以清晨空腹为好。
3.2 选择合适的采部位,采集血液标本时可根据检验项目选择采血部位。一般情况下均选择肘静脉采血,必要时可用颈静脉或股静脉采血,刚出生的婴儿可收集脐带血或足跟部采血。采血时患者最好选择坐位,卧位采血与站、坐位采血的结果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与蛋白质结合的物质在站位是增加,如总蛋白、白蛋白、转氨酶等,而由卧位变立位某些激素可在短时间内增加数倍,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5]。同时采血时应避开红肿、炎性反应部位,尽量在输液输血前采血,已经输液的患者,严禁在输液同侧采血,如在输液同侧采血,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和血液稀释而影响检验结果。
3.3 正确选择采血器材并掌握好采血技术,医护人员在采血前,应认真核对申请项目、科别、床号、姓名、发热患者与治疗前采血时间以及特殊项目的采血特点,及时与检验科沟通,根据不同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采血管,如血常规检查需要EDTA钾盐抗凝管、血凝检测和血沉检查需要枸橼酸钠抗凝管、血液流变学检查需要肝素抗凝管、生化测定需要血浆者常选肝素抗凝管等。采血时要严格掌握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比例不当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凝血因子的检验,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可能出现微凝,易堵塞仪器,造成误差,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使凝血时间延长等。多管采血时应注意采血顺序:凝血试验-血常规-血沉-其他检验项目,防止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凝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6]。血液采集后所有抗凝管必须轻轻颠倒混匀8次,以确保血液与抗凝剂的充分混合,严禁剧烈震荡。
静脉采血技术要熟练,不能反复穿刺或血管不明显时用手拍打而造成溶血,影响检验结果。扎止血带不易过紧,不超过1 min,防止因局部淤血、缺氧、水肿、溶血等影响结果,扎止血带时间超过1 min,血凝指标发生改变,1 min血浆蛋白可增加6%,3 min后可使胆红素、ALP、AST、CHE、Fe等成分增加5%。
4 切实做好标本的送检工作
为了防止标本污染、溶血、成分的破坏和分解及水分的蒸发,必须及时送检。资料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标本在室温下可保持2~4 h,尿常规标本可保持2 h,血生化标本可保持2 h,但血糖浓度在标本放置1 h后浓度约减少7%~10%,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要求总周转时间
综上所述,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众多,头绪繁杂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就分析前质量管理来说,需要临床医生、护士、患者、护工的参与和配合,并非检验人员单方面能完全控制,在出现质量问题时也很难追查原因,错误的结果可导致误诊、误治,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必须慎重、认真对待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有了高质量的标本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
参 考 文 献
[1] 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和系列化生物化学检验.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2002:72.
[2] 冉隆德.控制影响血液生化检验质量的标本误差因素.陕西医学检验杂志,1998,13(1):17.
[3] 马建峰.脂肪乳对部分生化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临床检验杂志,2002,20(5):317.
[4] 沈玉清.实验室管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20.
[5] 崔之础,冯仁丰.现代医学检验质量保证问答.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是指对取自人体的各种标本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并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服务的实验室。
第三条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室执业行为,保证临床实验室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科诊疗科目登记时,应当明确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设定临床检验项目,提供临床检验服务。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或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项目,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检验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和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临床检验项目和停止临床应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由卫生部另行公布。
卫生部定期新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
第十七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
(一)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
(二)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
(三)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八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
乡、民族乡、镇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出具。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第三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
第三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第三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第四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有关标准,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严格管理实验标本及实验所需的菌(毒)种,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送至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验。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事故和危险品、危险设施等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按照核准登记的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诊疗科目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二)未按照相关规定擅自新增医学检验科下设专业;
(三)超出已登记的专业范围开展临床检验工作。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医疗机构立即整改。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举报、投诉后,应当及时核查并依法处理。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临床实验室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其人员停止违法违规行为;
(四)对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九条卫生部可以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有关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具有室间质量评价能力的省级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指导。
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有关其他组织,在检查和指导中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存在检验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委托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的临床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组织开展的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和指导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五十一条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通报或公告。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上一年度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质量、安全管理通报或公告情况,于每年3月31日前报卫生部。
为了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9年将ISO/IEC导则25《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改版为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我国政府以GB/T15481-2000等同采用此项标准,并已于2001年9月在我国正式实施。针对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上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针对临床检验工作制定相应的法律文件,设定开展临床检验工作实验室的基本标准和条件,达不到相应要求的实验室不得开业,违反规定的要进行处罚;另一类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9年依据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专门起草的ISO/FDIS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
后者虽未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但必将成为未来医学实验室能力认可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依据。这些文件对我们建立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根据我国临床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是当务之急。《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为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的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强制性实施,达不到该要求的实验室不得开业。为了保证我国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能与国际同步,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件建立临床实验室认可制度势在必行,如果《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临床实验室认可能在我国实施,将会规范临床实验室的设立,加强临床实验室的建设,为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提供保证。
2发展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节省卫生资源,保证检验质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还不丰富,如何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临床患者的需求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在很多国家已存在多年,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措施。事实证明,社会化服务的独立实验室在节省卫生资源、补充医院实验项目、开展高新技术、提供快捷服务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医院和患者的认同。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多年来一直鼓励并提倡开展社会化的临床检验服务,但受思想观念、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逐步入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将部门无法开展的或者检测数量较少的检验项目委托独立实验室检测。这种形式对社区医院特别有益,独立实验室的临床检验服务将有利于将更多的患者留在社区医院,节省卫生资源,也便于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中介组织对其检验质量进行严格监控,对于保证社区医院整体临床检验质量,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3建立检验医师队伍,构建实验室与临床医生的桥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检验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新的检验项目也越来越多。多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工作形式没有太多改变,多为被动性工作,即临床医生开什么单子,我们就做什么的实验,做出的结果直接发给临床,没有对化验结果的分析和建议,这就使检验医学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实验室如何帮助临床医生针对某种可能的疾病选择好相应的实验项目,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成为未来我国临床实验室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一支既有检验实践经验,又熟知临床知识的检验医师(国外称为“pathologist”)队伍,将会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有效和更直接的帮助。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