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26 09:10:47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1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合理配置市场监管资源,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统一”,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

具体目标:在*年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示范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全市所有商品交易市场(商场)(不包含临时性、季节易的市场,不包括进入市场销售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农民)纳入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范围,力争在*年*月*日前全面完成任务。

二、职责分工

(一)健全领导机构。

市局成立全市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局市场科,*任办公室主任。

各县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二)明确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职责:审核全市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方案,组织对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的指导、检查、督查和考核验收,推广各单位的先进经验。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市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组织协调,草拟工作计划,具体指导、检查、督查、考核验收。

*、市局信息中心职责:负责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的应用指导,配合省局相关处室做好系统维护工作,保证信息录入规范、畅通、安全。

*、企业注册监管科职责:负责对下级单位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业务指导。

*、各县(分)局、万商工商所职责:

(*)引导、帮助、监督市场开办单位建全管理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

(*)收集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户的信用信息,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并健全相关档案;

(*)完善信用评价机制,确定场内经营户信用类别,对商品市场信用类别提出初审意见;

(*)组织开展星级商位评比活动;

(*)按照信用分类开展监管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广泛动员。

*、强化执法人员的自身学习。各级工商部门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国家工商总局工商市字[*]*号、[*]*号文件、省工商局工商市字[*]*号文件及*市工商局工商市字[*]*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理解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内涵,增强工作信心,提高履行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职责的能力。

*、强化监管对象的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行业例会等形式,向市场开办单位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场内经营户讲解《特别规定》、《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有关规定,介绍外地市场开办单位的市场管理经验,强化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户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其参与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明晰职责,健全机制。

*、明确市场开办单位职责。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将市场开办单位的职责界定如下:(*)学习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及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对场内经营户开展文明经商、诚实守信教育;(*)制定市场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建立业户档案和业户经营商品登记台帐;(*)审查业户经营资格,监督业户履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法定责任和自律制度;(*)做好场内物业管理;(*)处理消费争议和纠纷;(*)开展农产品农残检测;(*)接受并配合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完善业户行业组织,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及其他公益活动;(*)完成市场监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健全市场内部管理机构,完善各机构、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目标考核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

*、完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经营者主体资格检查和档案管理规范》、《场内经营者信用奖惩制度》等经营主体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经营者公约》、《品牌商品登记管理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场制度》、《农产品快速检测制度》等经营者自律制度;三是完善《日常巡场检查制度》、《进场商品台账管理和检查制度》、《违禁商品检查和清退制度》、《督促检查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不合格商品和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公示制度》等商品管理制度;四是完善《四级网站消费维权工作制度》等消费维权制度;五是完善《市场产品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等其它管理。

(三)采集信息,建立档案。

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三类档案。

*、建立市场开办单位档案。将市场开办单位主体资格情况、负责人情况、机构设置及工作人员情况、产权情况、市场规划布局情况、场地租赁情况、财务报表等基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要求县(分)局、工商所、市场开办单位各建立一套档案。

*、建立场内经营户管理档案。将场内经营户的注册登记情况、租赁合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参与培训及例会情况、市场检查情况、责任书签订及承诺情况等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形成书式档案和机式档案。此类档案由市场开办单位建立。

*、完善工商所信用分类档案。在注册登记档案的基础上,由工商所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经营户动态信用分类监管档案。

(四)考核打分,确定类别。

*、做好市场内经营户的信用分类等级认定工作。借鉴惠农分局根据《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实施方案》相关规定,各工商所对场内经营户当年依法经营情况、被行政执法部门警示处罚情况、受有关部门表彰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录入、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按照a、b、c、d四个信用等级提出初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综合社会各界意见后上报县(分)局审查;县(分)局在审阅相关材料和实地检查验收后确定各经营户信用等级;制作“三合一”牌匾,将营业执照、前置许可证件、信用等级综合在一张牌匾上,在各商位悬挂,接受社会监督。

*、开展“星级诚信商位”、“星级文明商位”评定工作。对场内经营者的信用等级确定后,在a级经营户中评选一星级、二星级诚信商位和三星级、四星级文明商位,分别用、、、符号表示。

*、开展市场信用等级认定工作。县(分)局根据工商所采集到的市场开办单位信息和场内经营户信用等级情况,按照省工商局《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暂行)》及《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指标(暂行)说明》进行综合打分,根据打分按a、b、c、d四个等级提出初评意见上报市局,市局审核验收后按程序确定各市场信用等级。

(五)分类监管,提升效能。

*、对市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除开展专项整治、接到投诉、举报或发现其他线索需要检查外。对a类守信市场,由工商所每季度整体性巡查一次,重点对市场开办单位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履行市场管理法定职责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b类警示市场,每月整体性巡查一次;信用等级为c类失信市场,每*日巡查一次;对d类严重失信市场,每*天巡查一次。

*、对场内经营者实施分类监管。工商所对经营户信用分类确定后,要明确监管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对场内食品经营户每月巡查一次,对场内十大类商品经营户每季度巡查一次。对场内其他经营户除开展专项整治、接到投诉、举报或发现违法线索需要检查外,对a类守信经营户主要依靠市场开办单位管理和经营户自律,每年巡查一次。对b类警示经营户,以市场开办单位重点管理、工商所回访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管。由市场开办单位加强日常教育和管理;工商所每月对警示问题进行一次回访,连续*个月未发现不良行为的改为每半年进行一次巡查。对c类失信经营户,以工商监管为主、市场开办单位管理为辅的方式进行监管。由工商所每月对存在问题进行一次回访,连续*个月未发现不良行为后,改为每季度巡查*次,由市场开办单位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强日常管理。对d类严重失信经营户,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市场开办单位根据工商部门要求暂停或终止出租合同。

a类经营户出现不良行为后,需重新认定信用类别,按照新定类别进行监管;a类等级以下的经营户在一年内未发现不良行为的,重新评定信用等级,按照新定类别进行监管。

四、实施步骤

鉴于全市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分两批逐步实施。

第一批开展商品市场信用分类工作的市场有:*县的*农产品市场(原*蔬菜批发市场)、*购物广场、*市场;*家具广场、废旧物资收购市场、*市场、*市场;*市场、*市场、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第二批开展商品市场信用分类工作的市场有:*县的*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市场、*市场;*集贸市场。

*年全市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分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为制定计划阶段。各县(分)局要根据市局的工作方案于*月*日前制定本局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工作措施,限定工作时限,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第二步为宣传动员阶段。各县(分)局要分别于*月*日前和*月*日前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开办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宣传动员工作。

第三步为组织实施阶段。各县(分)局要分别于*月*日前和*月*日前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的信用分类工作,并按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

第四步为考核初验阶段。市局要分别于*月*日前和*月*日前完成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的考核初验,并于*月*日前写出全系统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初验报告,整理相关资料。

第五步为迎接验收阶段。*月*日起,全市工商系统要做好迎接省局验收的各项组织工作,对本辖区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各县(分)局要与*月*日前将工作总结上报市局,市局于*月*日前向省局上报总结。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协作,密切配合。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业务多,工作量大。各局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加强内部的协作配合,又要加强与卫生、质监等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共同做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

(二)搞好宣传,创造环境。

要争取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的支持,做好对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宣传报道和新闻监督,以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相互学习,推陈出新。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2

一、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商品交易市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百姓消费安全和切身利益,更是人民群众了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上海工商部门始终把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作为市场规范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长效,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立法,明确市场主体法律地位。2002年11月18日,由我局积极参与起草的上海市政府规章《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颁布和2006年3月1日起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根据《办法》和《条例》的规定,凡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企业法人,从而确立了市场经营管理者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

二是完成市场改制,规范市场主体登记行为。2003年起,上海工商部门按照《办法》和《条例》规定将核发“市场登记证”的市场,统一改制为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统一规范为“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底,除个别因债权债务等特殊原因无法改制的市场外,全市市场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实现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打下基础。

截至2007年底,我市登记注册的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数达到了153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共1337个,占市场总数的87.04%,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各为192和7个,分别占总数的12.5%和0.46%。消费品市场中,又以农副产品市场为最,共有970个,占市场总数的63.15%。

二、上海工商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调研论证。创新监管。制定市场监管有效措施

2005年起,为深入贯彻实施《条例》和《办法》,在实践中深化“信用分类管理”理念,整合执法资源,突出重点市场,把有限的执法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上。实现工商所综合监管的最优化,实现工商执法效能的最大化,我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提出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工作思路。2006年3月8日和3月29日,我局分别制定并下发了《本市商品交易市场及重要、重点商品规范管理指引》和《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将商品交易市场按照信用等级标准划分为一至四类,进行不同“距离”的差别监管,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并于2006年4月1日起在全市正式施行。

同时,我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商所综合监管系统”,开发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系统,在系统中增加了“市场日常巡查”内容,通过电脑自动生成市场巡查表式,将日常巡查的主要内容列入巡查表,由巡查人员通过登陆电脑系统,记录巡查情况,从而使传统的以手书式记录为主改变为以电脑记录为主,并将日常巡查记录情况作为市场信用分类的依据之一。如此,不仅能及时了解工商所对各市场监管的动态情况,也有利于分局对各工商所市场监管工作的检查和考核,防止出现巡而不查,真正发挥市场巡查的功效,提高工作效能。从2006年11月起,“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在黄浦、青浦区试点;2007年3月29日,全市19个区县工商分局进行软件操作培训;2007年4月1日起,“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正式在全市全面推开。

(二)明确内容,确定标准。实践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含义及适用范围。在试行办法中。将“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定义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市场经营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规范管理程度和违法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企业分别认定为不同管理类别,并实施差别监管的管理方式”。其适用范围涵盖所有完成改制及新设立的市场经营管理企业。

2 市场信用分类标准。根据市场规范管理和守法经营程度,商品交易市场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共四个管理类别。市场类别认定的指标包括:(1)近1~2年来,市场主办者或场内经营者有无一般或严重违法记录:(2)近1~2年内,市场内是否发生重大商品质量责任事故:(3)市场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重要商品进出台帐、公示栏、先行赔偿金、公平秤(农副产品市场)、消费者申、投诉点等设施是否完善、规范;(4)市场有照率、亮照率情况;(5)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情况以及消费者申、投诉办结率;(6)各项市场基础设施及场容场貌情况。

3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范围。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实施范围包括:(1)各管理类别市场。即根据上文所述标准认定的一、二、三、四类管理市场;(2)重点和热点市场。重点市场指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市场,以农副产品市场为主。热点市场是指阶段性引起社会关注,须加强监管的市场,由各分局和工商所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4 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措施。根据市场的管理类别、重点热点程度实施不同距离的监管。对一、二、三、四类市场除接申诉、举报、专项检查或发现其他线索,以及重热点市场巡查外,分别每季度、每月、每半月及每周巡查一次。三、四类市场不得评为“服务诚信”单位或作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示,并加强市场经营管理企业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其自觉履行管理职责。对农副产品市场等重点、热点市场每周至少巡查一次,及时发现并查处市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5 市场日常巡查内容。我们所指的市场日常巡查主要针对市场经营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日常经营行为、落实管理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场内经营户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等内容进行检查和了解。基层工商干部在具体检查工作中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检查。

(三)调查排摸。有序推行,探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各区县工商分局根据市局有关部署,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原则,在部分工商所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全市所有的工商所,将市场分类监管覆盖到全市1400余个商品交易市场。

1 全面梳理,摸清底数。为保证市场数据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各分局对辖区内全部市场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核查企业登记信息、

实地走访市场、听取市场汇报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情况以及场内经营户的基本信息,并对市场内经营种类进行调研和分类。

2 试点先行,有的放矢。在充分掌握有关情况及信息的基础上,各分局明确试点工商所,并根据辖区市场的特点,结合各类专项整治,紧紧抓住市场经营管理者这一主体,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边试点、边改进、边完善,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圆满完成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试点工作任务。

3 强化培训,加强指导。为做好分类监管软件的运行使用,市局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服务,指导基层熟练操作软件。各分局采取到工商所上门培训、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开展面对面培训,解决了分局科室与基层工商所、工商部门与市场主办者之间指导与执行脱节的矛盾,并直接收集软件错误和合理可行的建议,及时提出软件修改建议,为软件全面运行打下基础。

4 全面铺开,实施分类。经过数据梳理录入,各分局初步建立起市场经营管理者及场内经营户一户一档,并结合定期日常巡查动态对照数据库数据,确保监管实效。在前期数据录入准确的基础上,各分局通过日常巡查记录逐步对市场进行信用管理类别认定,再根据认定后的管理类别进行日常巡查,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体系。

5 动态更新,不断完善。各分局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实践中,勤于动脑,勇于探讨。通过日常市场巡查,掌握市场及经营户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录入数据,保证数据库内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软件系统提出合理性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分类软件。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市纳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商品交易市场共有1430个,涉及经营户112591户,其中重、热点市场1153个,占总数的80.63%,涉及经营户85976户,占总数的76.36%。已按照信用分类进行认定的市场有1313个,占总数的91.82%。其中,一类市场858个。占65.35%;二类市场292个,占22.24%;三类市场112个。占8.53%:四类市场51个。占3.88%。从2007年4月起。市局各级工商部门已录入57472条日常巡查记录,发现并记录违法违章问题1568件,其中,各分局市场科(处)督查2502次;商品交易市场有照率达到98.49%,亮照率达到99.1%,其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有照率、亮照率均达到了100%。

(四)不断推进,深化指导。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2007年10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上海工商部门认真学习,积极贯彻,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监管,扎实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加强学习,深化认识。上海工商部门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坚持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市局各级工商部门高度重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将此项工作纳入市场工作重点,不断深化“分类管理”的理念,转变粗放型的市场监管模式,建立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及考核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地实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2 联系实际,深入指导。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上海工商部门在调查研究、开发软件、录入数据、加强监管、实施认定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总局《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于2008年2月2日正式下发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本市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除将原来一、二、三、四类的分类形式与总局A、B、C、D四类市场相对应外,还根据上海商品交易市场现实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各管理类别的认定依据,细化和量化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项工作内容,使基层工商干部在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时,能够有据司依:进一步强化了工商干部对不同类别市场的监管职责,明确具体监管频率和内容,为考核工商所市场监管提供了具体依据:按照总局对市场信斥分类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修改“金信工程”内“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块,将市场信用分类信息化、网络化纳入全局信息工作重点,逐步建立起互联共享、传输迅速、查询方便、运转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网络平台,有效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效能。

(五)结合整治,强化监管,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是为了合理配置市场监管力量,更好地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市场监管,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2006年4月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施行至今。上海工商部门结合总局和市政府布置的各类专项整治,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取得了初步成效。切实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 密切结合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从2007年9月上旬开始。市局根据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本市商品交易市场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由工商部门牵头负责,市局将农副产品产品市场列为整治重点,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紧密衔接,提出农副产品市场内要达到“四个100%”的目标,即市场内同定摊位经营者100%有照经营,场内经营者100%亮照经营,食品经营户100%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市场内销售的肉类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基层工商所坚持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联合有关部门,对市场内经营户开展无间隙的彻查,于2007年11月底全部实现“四个100%”。获得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检查组的好评。

2 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为认真贯彻总理关于“对农村市场管理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加强”的重要批示,按照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32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上海实际,我局印发了《关于立足职能认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工作的通知》。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要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任务。2007年3月至4月中旬,各分局认真开展对农村食品市场的清理排查,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健全“经济户口”档案材料,摸清本辖区农村食品市场基本情况,将符合认定条件的市场纳入分

类管理体系,予以重点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

3 积极牵头组织上海“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整顿规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秩序。根据市综治委的部署,2006年我市工商部门牵头上海平安建设实事项目“整顿11个蔬菜批发市场经营秩序”,2007年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整顿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秩序”规范工作。我市工商部门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将农副产品市场列入重(热)点市场着重监管,加大巡查频率,以市场主办者这一责任主体为抓手。督促市场主办者把好场内经营者准入环节和重要商品进出环节。据统计,2007年,全市工商系统对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共计规范办照1870户,取缔无照经营25户。查处违法经营行为57起,立案查处34起。案值3.28万元。通过整治,一是市场主体资格得到进一步规范。截止2007年11月,全市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固定摊位有照率、亮照率均达到100%。二是市场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市场技防设施的建设改善,对经营管理人员及场内经营者的培训、建立上岗证制度、完善场内经营者档案、调整市场布局等多种方式,各市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提高,初步达到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

4 关注重大事件,突出市场热点。积极强化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强猪肉市场监管。2007年6月1日起。针对我国猪肉、粮油等食品价格有所上涨的实际情况,市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工作部署,及时下发文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全市各类农贸市场、超市大卖场的猪肉等食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整治期间,通过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及时了解各个猪肉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猪肉经营户的动态信息,及时掌握猪肉等食品的价格动态。加大对农贸市场及超市、大卖场的巡查力度。为确保本市肉类销售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工商部门及时下发《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定点猪肉批发市场名录》。并督促市场经营管理者与场内销售生鲜猪肉及其制品的经营户。签订《猪肉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和《猪肉零售经营户销售承诺书》,有效确保猪肉销售的安全和可溯源管理。严防注水猪肉、病死猪肉、不合格猪肉流入市场。确保了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二是突出粮油市场监管。去年以来,全国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市各级工商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严格按照国务院、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密切关注粮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情况,迅速将粮油等重要商品市场作为重点监管,提高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级别。加大市场巡查力度,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严厉查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两会”、春节期间粮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经营秩序有序可控。

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完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1 进一步深化分类监管理念。2008年,我们将按照总局“四个统一”的要求,以贯彻落实总局这次义乌现场交流会精神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继续在实践中深化和延伸信用分类监管的理念,深入推进《指导意见》,加快实践信用分类监管,积极落实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各项工作措施。

2 进一步加快市场信用分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市场信用分类体系建设,学习兄弟省市市场信用分类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市场信用分类认定,对经认定的信用类别不同的市场,按照相应的措施进行监管,合理配置有限监管资源,不断提高监管效能,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有效措施。

3 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软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软件,确保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动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将电脑巡查记录作为市场信用分类依据,使工商所电子化监管落实到实处。同时,与国家工商总局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密切衔接,按照《指导意见》改进软件系统。实现无缝链接。

4 进一步树立推广示范市场。通过市场信用分类认定,要树立起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社会信誉高的示范市场。通过政府推动,在行业内加大对示范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与社会诚信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市场经营管理者树立诚信自律的意识,使其进一步明确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激发起管理责任心和主动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主动履行起各项管理职责。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努力营造一种失信处处被动、守信处处受益的良好氛围。

5 进一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监管“六查六看”工作要求,通过紧紧抓住“一个主体,两个环节”(即市场经营管理者责任主体,场内经营者和商品进销环节),根据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要求,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对不落实管理责任、经营秩序差的市场,我们可以通过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建立起“黑名单”,并积极探索研究市场退出机制,维护市场秩序的良好稳定地发展。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3

一、日本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一)日本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法律规定

日本保险监管法规源于1893年实施的(旧)商法,之后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演变,于1996年形成了《新保险法》,标志着日本大规模的保险业制度改革。新《保险法》对保险公司从市场准入时的严格限制到进入市场后的大力保护政策转向放宽限制,促进市场自由化和竞争,允许保险公司破产。目前,规范日本保险业法规主要有:《新保险业法》、《保险业法施行令》、《保险业法施行规则》、《损害保险费率计算团体法》。在市场退出方面,新《保险业法》实施后,日本仿效美国对保险公司实行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监管,引入早期改善措施,促进有问题的保险公司及时解决问题,但同时也允许保险公司破产。新《保险业法》规定,在保险公司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内阁总理大臣可命令该保险公司停止全部或部分业务,或罢免董事或监事,或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1)违反法令、或违反内阁总理大臣基于法令做出的处分、或违反公司章程、营业方法书、普通保险条款、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的计算方法书的规定事项别重要的事项时;(2)违反经营该项保险业务许可附带的条件时;(3)有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时。新《保险业法》还规定,内阁总理大臣认为保险公司的财产状况明显恶化,基于保护投保人的考虑,不宜让其继续从事保险业时,可吊销该保险公司的经营保险业务许可。按照日本的保险业法,保险公司在被责令停业即宣布破产后,可与另一家保险公司(救助公司或接收公司)就保险合同的转移或公司并购进行协商,救助公司由破产公司自行选择,也可由大藏省非强制性指定。如果双方协商和政府指定最终都未能确定一家救助公司,大藏省就要考虑暂由保险管理人来管理破产公司的业务及资产。新《保险业法》还规定,为了援助保险合同顺利转移,保护投保人利益,维护保险业的信誉,投保人保护机构以不影响其业务为限度,对因暂时的资金周转状况有可能推迟保险金赔付或已经推迟保险金赔付的会员公司发放贷款。发放贷款的目的仅限于保证会员公司顺利地支付保险金,而且,必须确保与贷款有关的资金债权能够收回并符合大藏省令规定的其他必要条件。为了切实维护投保人的利益,新《保险业法》还要求保险公司建立投保人保护基金制度,对接受破产公司保险合同的救济公司提供资金援助。

(二)日本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护机制———投保人保护

机构1995年,日本新保险法修正时,增加了第10章,设立了“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以加强对保单持有人的保护。该基金于1996年4月1日随同新保险业法的实施开始有效运作。然而,该基金对于日本国内保险公司的加入并未采取强制方式,同时在愿意承接破产公司的保险契约的救济公司未出现之前无法动用基金,因此,由大藏省下达命令,1997年12月1日成立了所有寿险或非寿险保险公司都必须强制参与的“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强制所有日本境内的保险公司加入,以代替原有的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投保人保护机构由大藏大臣负责监督,主要任务就是向接受保险合同转移的救助公司提供资金援助,以及在没有救助公司出现的情况下由其自身或者新设立公司来承接破产公司的保险合同。投保人保护机构经营下列业务:(1)对救助保险公司实施资金援助;(2)负责接受破产保险公司有关的保险合同以及管理及处理该保险合同;(3)收取、管理摊派金;(4)上述业务的附属业务。此外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以不影响其业务为限度,对因暂时的资金周转状况有可能推迟保险金赔付或已经推迟保险金赔付的会员公司发放贷款。发放贷款的目的仅限于保证会员公司顺利的支付保险金,而且,必须确保与贷款有关的资金债权能够收回并符合大藏省令规定的其他必要条件。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由大藏大臣负责监督。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制定有关实施资金援助事业准则时,必须说明对救济公司实施资金援助的事项、缴纳摊派金的事项和大藏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并经大藏大臣批准。大藏大臣认为批准的业务准则已不适用于经营资金援助事业时,可命令其进行变更。大藏大臣在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的董事、监事做出违反保险业法规定的命令、处分或业务准则的行为时,或因其在任使得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不符合必要的条件时,可命令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解除该董事、监事的职务。

二、英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一)英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法律规定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开始了关于保险公司的法律制度建设,经过近三百年发展,目前己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保险法规体系。总体上讲,英国对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1.收购兼并。收购方或兼并方必须按规定向金融服务监管局呈交有关收购或兼并的详细情况,包括本方具体情况、收购或兼并筹资方式以及未来的经营战略等。在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后的5年内,金融服务监管局可以在任何时候添加新的要求,以适应收购和兼并的新变化。2.撤销。按照金融服务监管局的规定,保险公司的撤销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保险公司主动申请的撤销。如果保险公司决定停止营业,无论是在某个特定的经营领域还是所有的经营领域,它可以申请要求批准其停止营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服务监管局将命令,阻止公司接受新的业务(包括现有保单的续保),这样就使保险公司能够以一种有序的方式退出市场。二是由金融服务监管局要求而引起的撤销。当保险公司不能够达到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不能偿还其负债、无力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未履行保存财务账簿的相关规定,或所提供的财务账簿无法满足监管要求以至于无法查明其真实的财务状况等,金融服务监管局有权要求保险公司确定资不抵债的财务界限,制作申请终止业务表,并对申请表进行合法性分析。如果金融服务监管局批准撤销该保险公司,可以要求保险公司在英国保留至少相对于其债务数额的一定数量的财产,并且要求保险公司将这些财产转交给一个已被批准的信托人保管。

(二)英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护机制———保险补偿基金

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颁布后,英国开始实行统一的金融服务补偿计划(FSCS),对所有因金融机构丧失偿付能力遭受损失的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补偿服务,其中保险公司市场退出保护机制的核心———保险补偿基金主要运作方式如下:1.保险补偿基金的来源。保单持有人保护委员会由保险业和消费者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每年对所有在英国开展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收取不超过当年纯保费l%的费用以建立保险补偿基金。保险补偿基金费用的收取因寿险公司和非寿险公司而有所区别。寿险公司只在1976年和1995年被收取过两次费用,费率分别为净保险费的0.25%和0.01%,可以说是微不足道。非寿险公司在1988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分别被征收过4次费用,费率分别为0.008%,0.25%,0.5%和1%。该基金会还可以利用其收取费用的权力为担保进行举债以完成其职责,但政府对此不提供任何担保。2.保险补偿基金的保护对象和范围。当保险公司发生资金困难或处于破产清算时可以动用保险补偿基金,其中,资金困难包括两种情况:法院了保险公司停业的命令,或者保险公司正在与债权人就解决财务纠纷达成某种妥协。而保单持有人所获得的最高赔偿数额取决于其持有保单的类型,对于寿险业务,对所有在清算前提出的索赔提供90%的补偿,在其他情况下保单持有人保护委员会必须首先保护保单的延续性,从而使其90%的未来利益受到保护,否则保单持有人有权领取相当于保单价值90%的金额。如果保单持有人保护委员会考虑到某保单已收取的保费及其条款,认为属于投保人的利益过多,可以要求独立保险精算师出具一份报告,陈述保险给付金额过多的原因并提出减少给付金额的适当的方法。对财产和意外险业务,如果是强制性保险,保单持有人可以获得100%的补偿,其余业务的保单持有人可以获得90%的补偿。2000年FSCS实施后,英国对非强制性保险的赔偿限额稍作了调整,规定保单持有人索赔额在2000英镑以内的可获得100%的赔偿,2000英镑以上部分获90%的赔偿。

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比较

通过以上对美国、日本、英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综述,可以总结其在市场退出机制中的共同点。1.监管当局在问题保险公司退出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国家的保险监管体制均经过了至少百年的完善,包括对保险业务的监管、对偿付能力的监管等,为经营不善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奠定了基础。2.问题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法律支持制度完善。在企业退出通用的法律之外,各国都有关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专门的法律或者条文规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3.拥有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保险保障基金确保保单持有人的权益,有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健、有序退出。或者通过对救助保险公司提供融资,或者直接承接破产保险公司的保单,从而一方面可以使救助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可以稳定保险业的经营,防止更多的保险公司倒闭。五、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不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为此,要及时修改和充实现行的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形成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市场退出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险公司依法经营、保险业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创造条件。

(一)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体制建设

1.完善我国保险监管法。当前,要依据保险市场开放的现状、外资保险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保险监管趋势的变化,继续完善《保险法》,并尽快修改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规章,全面清理与国际基本原则和对外承诺不相符的内容,充分发挥保险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加大保险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保险执法水平。目前我国保险业监管的法律、法规、行政措施虽然已逐步完善,形成体系,但许多投资者仍抱怨我国保险监管的透明度不高,导致外资保险机构对我国开放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误解。因此,首先要在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及机密、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对涉及保险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应尽可能地加以公开,如建立专业的网站或者定期公布在刊物上,以供公众查阅。这样才能使外国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我国保险开放、保险监管的有关政策,也能提高保险经营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其次,在保险监管的具体操作上,也要坚持依法监管和依法处置的原则,这就说明不仅要有完备的实体法,还应具备相应的程序法。另外,要彻底改变目前保险市场不规范的状况,还必须依靠一支高效的执法队伍。可以借鉴美国的双重监管的模式,建立健全我国的各级保险监管体系。2.借鉴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监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尚不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完备、混业经营所需要的复合型监管人才十分缺乏,推行统一监管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我国现阶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完善:第一,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总体框架下,做好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不断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对跨领域的经营问题建立高效、可行的协调、磋商机制。第二,赋予中央银行监管者的职能,负责制定中国整体的金融监管政策,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管控,并对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进行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下属的金融子公司从事的银行、证券与保险业务,分别由相应的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监管。中央银行负责统一和协调监管政策,并尽快就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关联交易、以及采购、兼并等股权变更事宜制定详细的监管规则。

(二)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的法律支持体系

1.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立法。首先,考虑制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并为之制订配套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实施细则》、《保险公司合并管理办法》和《保险公司破产管理办法》等法规。我国现行金融业破产法律规定与一般企业破产没有差别,没有针对金融业的特殊情况做特别考虑。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和经验,完善相应立法。其次,坚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本土化原则。保险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并不存在着某一种最优模式,世界各国都在这一领域中不断探索。一种模式能在实践中发挥多大作用,并不取决于该模式本身的优劣,而是取决于该模式以外的因素,比如国家经济状况、制度环境、法律体系等因素。对于我国来说,在借鉴别国立法经验时,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2.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强化对保险监管执法行为的监督。保险监管者应该具有强烈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意识,做到依法监管,避免滥用自由裁量权,致使出现对于同种性质的违法违规事件,监管结果却大相径庭的非规范现象。对保险监管执法行为的监督重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各种监管措施落在实处。监督范围应该包括:对中国保监会各监管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能绩效考核,监管部门执法过程中执法程序的合规性,监管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适用法律的适当性,监管部门处理高风险保险公司的及时性,处置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各类监管信息在监管部门的共享度等。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4

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是相互矛盾制约,又相互促进发展的辨证统一体。如何保持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是市场发展面临的难题。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必须注意金融创新的适度性。金融创新须与市场发育成熟程度,市场组织、制度、机制的健全程度,市场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大小等相适应,即市场内外在条件与特质所能承载的容量以及金融创新与其的相容性,是决定金融创新能否进行与能否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动力不足或发展不充分的金融创新将降低市场发展的质量,延缓市场发展的进程:而过度的、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将破坏市场发展的基础,导致市场发展停滞、倒退,甚至崩溃。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长达一年的低迷、调整,已进入基础整固与价值回归时期,面对来自市场内部的制度、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冲突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确保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着创新不均衡与风险监控难等问题。一方面,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等多方面的金融创新,以巩固市场基础、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滞后与失衡,市场交易的低迷萎缩,凸显了市场风险,制约了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首先,金融创新始终应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安全优先、风险可控的审慎原则。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特点,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旺盛需求与金融风险的复杂多变,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较薄弱,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前提下的金融创新,务必防止金融创新的风险失控。对已推出和即将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应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控;对市场发展需要,但自身条件不具备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充分论证,积极培育,择机推出。其次,金融创新应坚持全面、协调推进的原则。金融创新包含多方面内容,虽然在某个时期,金融创新集中于某些领域,但从市场的长远发展看,金融创新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只有全面、协调地推进创新,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金融创新步入“雷区”,引发系统性风险。

世界金融发展的历史表明,信用制度的健全完善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健康与成熟程度。二战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金融市场独占螯头,除了仰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外,很重要的是凭借其良好的信用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庞大的信用体系。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信用制度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允许一些金融机构推出缺乏有坚实信用基础支撑的高风险次贷产品:二是在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与有效防范风险措施的情况下,将具有很大信用风险的次贷产品推及整个金融市场,并延伸至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机构,由此在不断放大金融产品创造财富效应的同时,也为市场发展埋伏了虚假繁荣下的巨大隐患,当维系这些金融产品得以延续的条件发生变化时,由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风险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经显现,就加速扩散,难以阻挡。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无论发达成熟的市场,还是新兴发展中的市场,都面临着不断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客观需要。即使在信用制度较为完善的市场上,严重的信用缺失同样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造成严重的恶果。信用制度的建设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对信用制度的建设决不可掉以轻心、放任懈怠。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约束不严格,信用体系不发达等问题,成为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展资本市场必须建立系统、完善、有效的信用制度,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信用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加强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信用制度体系,将市场各方参与者,包括个人与机构都纳入信用体系之内,为管理和评估各方信用提供全面、真实的有效信息,二是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确保信用制度基础的坚实、稳固,三是建立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对各种违反信用制度或破坏信用的机构、个人给予必要的处罚。四是建立科学的信用监控预警系统,力求做到能随时监测与及时防控信用风险。

市场监管是政府对市场失灵、市场失真进行的必要管制,是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必要补充与完善。美国一向以拥有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与严格的市场监管著称于世,然而,这种看似完善的监管体制并非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1999年,为提高市场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美国颁布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放松了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在允许金融混业经营的情况下,出现了全新的可从事法律许可的所有具有金融性质活动的金融控股公司,由此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也采取了由美联储负责金融控股公司总体安全的分业监管模式。

该模式在强调横向综合性监管与功能性监管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是不同监管机构的不同监管理念、监管目标与监管操作难以协调,在缺乏充分有效沟通协调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或监管弱区;二是相对松散的综合监管与多头监管,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容易在履行监管职责时相互争执与相互推委,降低监管效率。而对市场效率的片面追求,则导致部分监管原则的缺失与市场风险的增大。

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十几年发展,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当前,市场监管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尚未完成,由制度转型与市场调整带来的股指下跌与市场震荡,使市场功能减退,市场作用下降。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维护市场的稳定,确保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

要发挥市场监管对保障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严格监管与持续监管的原则。当前,市场监管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加强监管机构间的紧密沟通与合作,防止部门风险由小到大,由局部向整体,由非系统性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逐步演变与扩散。尽管我们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但在实践中,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间的混业经营已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金融业务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初见端倪,对市场的监管会出现监管过度、监管不足或监管空缺等多种情况,在没有集中统一的综合监管机构,而市场风险又时时存在交叉扩散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建立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机制,以集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与优势,共同应对风险隐患。

第二,加强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消除产牛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基础制度的健全完善是防范市场风险的根本,当前市场监管的重点应集中于解决好股权分置改革的后续问题.改革发行监管制度,为注册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规范与完善,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行为等。通过市场制度的改进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投资价值和以市场投资为主的资本市场。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5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工作的通知》(劳社部〔**〕13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以下简称非现场监督)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以下简称基金监督机构)对手工报送或网络传输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分析,掌握被监督单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制度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防范措施的一种远程监督。开展非现场监督,有利于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对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按《通知》精神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通知》中所明确的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技术要求和工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基金监督机构负责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并向上级基金监督机构报告负责开展非现场监督的机构和经办人员。各县(市、区)将基金监督机构和经办人员名单于9月10日前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基金监督机构,各市基金监督机构于9月15日前将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的机构和经办人员名单报我厅基金监督处。各级基金监督机构要做好与相关的业务经办及信息化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和分工协作工作,争取当地政府以及财政、地税、银行等部门的支持,切实把非现场监督的各项工作做好。

三、积极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

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尽快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条件好的地区要积极依托金保工程实施非现场监督,金保工程建设进展较慢的地区,允许暂按手工报送财务报表等方式开展工作。已经开展非现场监督的市县,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没有开展非现场监督的市县,要加快工作步伐。

基金监督机构对非现场监督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被监督单位沟通,反馈监督结果,提出整改要求。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上级监督机构。各级监督机构按月、半年、年度编写非现场监督报告。各县(市、区)于每年的7月10日,次年1月10日前将非现场监督报告报市监督机构,各市于每年的7月15日,次年1月15日前将非现场监督报告汇总整理报我厅基金监督处,非现场监督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基金管理总体情况,征缴、待遇支付、结余基金管理以及运营等情况,基金管理水平和制度运行状况评价,存在的问题,潜在风险的分析预测,整改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等。非现场监督报告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突出量化分析,做到问题清楚,依据详实,观点明确,情况完整无误。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6

商品质量监管工作情况

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是自2003年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重要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是工商部门实现由“打防结合,以打为主”向“防打结合,以防为主”的转变和建立商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在最近,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的《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将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确定为流动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贯彻《意见》和四月份全州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会议精神,2005年5月10日县局及时组织召开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局长办公室会议,专题讨论了如何根据我县实际贯彻落实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确保职能到位,切实履行起职责。会议最终通过了《xx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和《xx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八项制度”(包括在工商部门内部建立的“四项制度”和要求经营者建立的四项制度)》。2005年5月18日,县局组织召开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股、所长及局机关工作人员动员大会,会议转发了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责任制暂行规定》,按照属地管辖,县局将商品质量监管职责全部分解到所,责任到所长、到分管局长,会上所长向局长递交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书》,会议同时要求各所及机关职能股室统一认识,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抓落实。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㈠县局及时成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担任组长,相关业务主管局长及挂点领导为副组长,消保、市场、公交、个企监管、商广、注册及各基层工商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各所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

㈡局机关同时成立商品质量巡查队,由消保业务主管局长——xxx同志任队长,消保等股室负责人及股员为成员。

㈢各所确定商品质量监管专干,专门负责组织市场巡查,搞好市场巡查登记,建立辖区商品质量信息库。

㈣明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具体由消保股牵头,同时决定在可能的情况下,今后将在办案工具等人、财、物上予以倾斜。确保牵头股室在监管模式上有所突破,领引相关业务股室、分局及基层工商所全面开创我县商品质量监管新局面。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基本建设

㈠配齐配强12315办案工具,提高12315快速反映能力。局机关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万余元新购置一台12315快速受理车,目前社会反映非常好。

㈡专门解决千余元统一制作了上墙制度牌和《市场巡查登记薄》、《商品质量信息登记薄》,使我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现各所“四项制度”牌已全部上墙,经营者的“四项制度”也已基本落实。

㈢下一步为快速、准确、有力打击蔬菜农药残留含量超标、牛肉打水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局拟购置必要的简易食品检测设备。当前,该项工作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落实试点,全面实施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

按照统一的安排部署,各基层工商所认真落实辖区试点单位。

㈠xx地区,以“xxx”和“xx”两超市为主,带动家胜通讯行、新一佳超市、珍珍批发部、建设路超市、协达电器超市等。

㈡xx镇确定以“xx超市”、“海尔长虹家电行”为试点。

㈢xx、xx、xxx、xx等农村所也正在抓紧落实。

四、全面督查,确保职责落实到位

为了确保会议精神和职责落实到位,5月30—31日,县局组成督查组深入xx、xx等六个基层所进行全面督查。

㈠落实基层所辖区商品质量监管职责的再分解,要求分解到组、到岗,责任到人、到挂组所领导,并督促所尽快参照县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书签订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书,关键是管段、管片干部向所长签订的监管责任书。

㈡了解近斯各所市场巡查情况。

㈢了解各所市场巡查登记情况。

㈣了解各所“商品质量信息公示栏”的落实情况。

五、结合各项专项整治,加大市场登记巡查力度

为了深入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今年以来,各相关业务股室、分局、所紧紧结合各项专项整治,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据统计,全县共开展执法行动近10余起,检查市场30多个次,检查市场主体1300多户,立案18起,罚没入库12万元,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总货值26万元。

㈠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消保股按照省、州的统一布置认真组织清查含苏丹红食品、不合格奶粉行动。通过清查了解,我县食品基本稳定,未发现已发现含苏丹红食品,也未发现已被检验为不合格的奶粉。xx工商所联合xx市工商局市场分局开展名烟名酒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对白沙地区30多家烟酒专卖店进行检查,共查获假“五粮液”酒105瓶,假“剑南春”酒64瓶,假“酒鬼”酒18瓶,假“芙蓉王”烟、“精品白沙”10余条。xxx、xx所结合年检验照。深入农村开展文明作风检查,查获一批严重过期霉烂变质食品。

㈡公交分局积极开展建材市场抽检,从“3C认证”、“数量不足”等方面强化建材市场监管力度,立案10余起,罚没金额3万余元。

㈢市场分局全力组织和督导基层所开展农资市场巡查,结合“红盾打假护农”农资市场整治,从清查资质入手,协助注册严把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关,取缔无照经营28户。xx工商所、xx工商所充分利用商品质量信息,积极组织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查获劣质化肥100多吨,罚没入库8500多元。

㈣加强部门协作,拓宽监管领域。今年来,消保股继续发挥与烟草愉快协作的优势,深入开展卷烟市场打假行动,成效显著,仅一季度没收假冒卷烟4余件,并在3·15期间进行了集中销毁。

六、工作有声有色,宣传力度到位,社会影响比较大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7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通知》精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从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切实做好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各项工作,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按照《通知》要求,建立各县市区政府与相关部门清理整顿分工配合工作机制,督促各类交易场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好统计监测、规范管理、违规处理、风险防范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统计申报

为掌握我市各类交易场所数量、规模、业务、制度建设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根据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会议精神,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全市各类交易场所月报统计制度,于每月日、日之前,将统计结果及工作开展情况报送市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重点申报:

1.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本地区、本系统从事权益类交易(产权、股权、文化艺术品等)的交易场所的基本概况、挂牌交易情况以及相关制度安排情况。

2.除依法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省政府或省政府期货监管机构批准外批准设立的从事期货交易的交易场所外,本地区、本系统从事合约类交易(商品、金融产品、指数、碳排放等)的交易场所的基本概况、相关制度安排情况。

为确保统计申报工作完整、准确、高效,市工商局要对市内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交易所(包括名称中含“交易所”字样和业务涉及证券期货交易的所有机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掌握各类交易场所的登记、年检情况,并于每月日、日前报送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调查摸底

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谁批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于年月底前完成对所辖交易场所经营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要深入现场调查,通过查阅审批手续、公司章程、业务规章、财务指标、银行帐户、计算机信息系统、走访客户等方式,全面掌握所辖交易场所的设立背景、历史沿革、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经营范围、运营方式、制度安排、业务规模、债权债务等情况,对相关交易场所是否存在违规开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做出明确判断。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通知》有关规定,明确交易场所管理机构,制定辖区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和风险处置预案,于年月日前报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三)集中清理整顿

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工作方案要求,于年月前完成清理整顿工作。

1.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经国务院或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省政府或省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交易场所均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不得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任何投资者买入后卖出或者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

2.除依法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期货监管机构,省政府或省政府期货监管机构批准设立从事期货交易的交易场所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3.对从事违法证券期货交易活动的交易场所,严禁其以任何方式扩大业务范围、新增交易品种、新增投资者,并限期取消或结束其违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

4.从事保险、信贷、黄金等金融产品交易的产权交易所,必须经国务院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或省政府相关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

5.为规范交易所名称,凡使用“交易所”字样的交易场所,除经国务院或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省政府或省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批准外,必须报市政府政府批准。未按上述规定批准设立或违反上述规定在名称中使用“交易所”字样的交易场所,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本方案下发前已经登记注册的,由各级工商行政部门限期清理规范。

6.清理整顿期间,各地不得设立新的开展标准化产品或合约交易的交易场所。

7.督促各类交易场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信息披露、公平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各项规定,建立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的投资者管理制度,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8.各县市区工信、商务部门要协助当地政府,加大对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清理整顿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完善交易管理制度,确保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市场有序回归现货市场。

(四)稳妥处置风险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协调配合,切实防范处置风险。要及时处置因清理整顿工作引发的管理人员侵吞客户资金、经营者卷款逃跑、债券债务纠纷等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减少投资者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四、组织保障

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工商局、市广电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金融办、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局、保险业协会,以及市委宣传部、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单位1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政府金融办,承担日常工作,落实联席会议的有关决定。

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清理整顿违法证券期货交易工作;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协调成员单位做好辖区内各类交易场所的统计监测、违规处理和风险处置,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督导建立各类交易场所和交易产品的管理制度,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工作要求

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本次清理整顿工作,加强合作,周密部署,有效实施。

(一)各县市区政府要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明确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地区各类交易场所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的审批监管部门要认真对照本方案要求,切实开展好清理整顿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舆情监测、问题分析汇总,及时将有关情况和工作建议报送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联席会议要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清理整顿工作有效、有序开展。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篇8

镇职业危害监管企业上半年整治工作小结

市安委会:

根据市安委会3号文关于《印发道路交通等6个领域安全和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通知精神,我镇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我镇辖区内企业职业危害普查工作实际,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市、镇两级职业危害重点监管企业81家企业的进行专项检查,结合上半年工作实际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我镇在3月上旬至4月底利用工作日28天时间对全镇涉及职业卫生危害企业以及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专项检查,根据去年普查的基础上明确了市级监管11家、镇级监管70家为重点监管企业,重点要求各企业提供使用危化品品种类、擦试剂成份(部分企业能提供相关msds物质资料说明书),禁止使用含有正己烷成份擦拭是今年整治有机溶剂电子类企业的重点,在检查中还要求各企业做好:作业场所通风、排毒、降温,除尘等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和完善职业卫生健康档案;今年我镇在检查中明确员工专项体检和现场检测在9月底之前完成,要求各企业把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层层抓落实,形成全方位监管;同时要求各企业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警示标志以及分管负责人和职业管理人员的参训工作,完善职业管理制度和职业危害岗位工作的操作规程,积极做好应急救援体系,落实责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职业危害监管水平。

二、到目前为止,包括重点企业监管企业在内和使用有机溶剂等场所企业,共上报申报基本情况表、职业危害承诺书共70份(部份企业交表迟缓),从交表情况看,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单位、个人,在申报中都基本上符合要求,部份企业抓得实、抓得紧,部份企业重视还不够,需有待于加强和提高监管力度,要求各监管企业明确整治的目标和主体责任,层层抓落实的保障体系,确保本年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整治工作能够基本完成。

三、存在问题:1、部分企业对作业现场职业危害监管还不够重视,现场管理比较混乱;2、个人防护措施及通风设备装置留有表面,在检查中发现装置有未发挥作业使用,部分企业现场使用的功力差、通风系统和预防控制能力不能达到预期功能装置仍在使用;3、部份企业员工专项体检、现场检测还不够重视,以上所有问题在我们今后专项检查工作中加以重视,依法监管,督促企业完善实施。

上一篇:客户服务满意度调研范文 下一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