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5 08:50:29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1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征信;服务模式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有效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贷款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主体与信贷产品相匹配的信用资源相对不足。首先表现在显性信用资源不足,主要特征是缺乏传统信用模式下所要求的有效抵质押物;其次是农村经济主体的隐性信用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主要特征是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积累的信用行为未被收集整理并转化为可供利用的信用资源。尽管近年来农产品供应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带动了小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部分解决了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及征信服务平台的不完善而不能得到快速发展。

研究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新模式,将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到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各类经济主体,并通过完善信息采集、优化信息运用,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对信贷风险识别和控制的创新管理,将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被锁定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信贷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支农业务效益,缓解农村地区贷款难题。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农业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资供应、农户、合作组织、收购加工企业、物流、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运动的网状链条。供应链金融则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发全方位金融服务,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制定金融服务方案,不仅将资金注入到核心企业,而且更有效地注入到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成员中,对建立农业产业链的稳定发展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农业供应链的发展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传统金融机构下,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始终不能寻求到有效突破,农业供应链金融则是在农业链供应链发展模式逐步得到认可的基础上,对其提供有力支撑的创新金融模式。

征信服务模式就是一种关于采集、调查、保存、整理、加工、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体制度框架。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农业供应链为着力点,立足于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推进与农村信贷支持相对弱化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对依托于该链条之上的农村供应链金融与征信服务的相关作用进行研究。本文将详细分析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创新制约因素,并就农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这一新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征信服务的角度分析破解相关难题的路径选择及作用机理。本文还将就建立一种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型提出设想。

(四)研究方法

本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并采用归纳与演绎的分析方法。对于征信服务体系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作用首先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找到答案,特别是就征信服务体系在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统计资料,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分析。本文对农业供应链模式及农村金融服务系统进行了归纳分析,同时结合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演绎出我们认为最优的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

(五)创新与不足

目前,我国对农村贷款难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农村经济主体信用建设水平的理论层面,对农村信用建设深入的分析和具体措施相对较少。本文以农村供应产业链为研究核心,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供应链金融与征信服务的相关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农业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信用增级,通过逐步规范和改善农村部门产权结构,建立健全农村征信系统,依托征信服务水平的提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有效开发农村信贷市场,并以此全面深入推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尚属初步建设阶段,相关的统计数据也较为匮乏,因此本文未能从更加严谨的计量角度对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进行分析。另外,关于建立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也是我们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理论和案例分析提出的设想,尚存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修正与完善。

二、农业供应链与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供应链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的产物,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以来,迅速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实践表明,这种组织方式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使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对接,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就业致富增收。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3月,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

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农产品从投入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系列过程,形成了农业供应链。按照农业供应链中主要带动因素的不同,一般分为生产者驱动型、购买者驱动型、中间组织驱动型等。生产者驱动型是由分散的农户自发组成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链的核心,帮助农户进入更大的市场、获得更高的价格。购买者驱动型是上游企业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中间组织驱动型是地方政府或相关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为了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向农户、农村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援助政策。

图一 农业供应链运作流程图

(二)农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天然弱势,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都处于服务单一、竞争不足的状况。在大多数县级以下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农民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致使大量农村金融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环境的恶化(段伟常,胡挺,2012)。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供应链的不断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银行业在农村地区业务拓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以整个供应链为主体来提供金融支持,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该企业的风险捆绑,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商业银行、担保公司或者保险公司、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从整个供应链来看,融资需求可能发生在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销售过程。具体到农业供应链中,以农户为代表的生产商处于弱势,加工商处于核心企业地位。以“农户+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为模式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流程见图二。

图二 “农户+合作社+担保公司”模式供应链金融流程图

农业供应链金融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破解“三农”贷款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单个农户面对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信息分散,在缺乏有效传播媒介的情况下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和评价非常困难。但如果对存在于供应链中的农户,有专业合作社和担保机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有长期合作的核心企业作为支撑,则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偿债能力和守信意愿,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二是供应链具有较强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一个稳定的供应链是长期合作的,如果农户无故不偿还贷款,就可能被合作社的其他成员驱逐;如果一个合作社信用状况不佳,就可能失去核心企业的订单,不能持续经营。因此,为了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有较强的恪守信用的动力,,保证银行贷款按时偿还,供应链模式下有利于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三)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约束

在实践中,随着业务的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供应链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广泛推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户存在失信违约风险。由于农产品具有较强的趋同性,农户面临的市场约束力较弱,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突出,一旦存在合同设计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农户就可能单方面违约,退出供应链,通过其他途径自行将产品投放市场,银行信贷风险就会增大。

二是存在系统性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替代分散农户的信用,以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和经济实力为农户提供担保,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使信贷风险向核心企业集中,一旦核心企业出现问题,会带动整个供应链产生系统性风险,对银行信贷资金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是农村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很不完善。信用担保、评价、保险等机构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担保机构承担了主要的保证职责,虽然与农户签订了抵押协议,但是担保公司对农户的风险监控和防范难度大、成本高,农产品的变现价值不稳定,因此担保公司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敞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担保公司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另外,独立的外部信用评价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开展仍为空白。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发展模式。

三、农村征信服务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分析

在制约农村金融创新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征信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因素。农村地区征信服务不足将直接导致农村可供利用的信用资源匮乏,银农、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村信贷投放总量不足,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并影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农业供应链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下农村经济主体间的孤立状态。农户、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间存在着密切的物流、资金流、权益流、信息流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因此,金融机构在对供应链条上各主体进行考量时,充分考虑到链条内各主体间的联系,大力创新农业产业化金融产品。而发展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征信服务模式,挖掘和重组链条内部的信用资源,必将有利于扩大农村金融供给。

(一)作用机理

征信服务包括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用增进、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等在内的一整套信用管理方法,能够服务于农业供应链条的各个节点和流程,发挥信用发现的作用。

1.信息采集机制

基于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不仅采集龙头企业的信用信息,而且要采集种养大户、普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市场等各个节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信息;不仅采集供应链条各个节点的信息,而且要采集其联结机制即契约关系、契约规模、契约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充足的信息储备为金融机构扩大承贷主体范围提供了可能。由于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农业信贷由传统的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少数优质农户这“两级”,扩展到支持包括处于产业链条中的普通农户、专业合作社、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各类主体和各种信用集合体。在订单农业或者垂直一体化超市供应链中,农户如与龙头企业、大型超市签订购销协议,说明农户具有较为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生产能力,协议信息的采集将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种甄别机制。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条中居于“承上启下”重要地位,但由于良莠不齐和信息不透明,长期以来不被做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主体,所需资金只能通过龙头企业“统贷统还”以及农户个体的信用或联保贷款解决,难以避免资金总量、期限、用途等方面的不匹配,资金满足率较低。通过建立健全信用档案,金融机构可以拣选管理规范、财务透明、与核心企业有长期良好关系的专业合作社,给予独立的贷款支持,不仅可以缓解合作社自身运营和发展方面面临的资金难题,对整个供应链条的稳健发展都会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2.信用评价机制

一方面是传统信用评价方法的延伸。以完善的信息采集为前提,将信用评级(或评分)实施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目前农业信贷覆盖面较低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信贷主体的拓展,以及对信贷风险识别和控制的创新管理。另一方面是评价方法本身内涵的拓展,即依据生产和利益关系对各类产业化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捆绑。供应链融资不仅要考察直接承贷者的能力,而且要从整体上评价供应链条的竞争力及风险,为产业链量身定做融资产品。如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户的信用评价,金融机构不仅要了解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经营状况、履约情况,还要了解其所属供应链的生产组织者(专业合作社)、契约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经济和信用状况,以及农户与生产资料供应商、加工商、龙头企业之间的契约情况、以实物或者现金形式存在的贸易信贷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农户的经营前景和未来收入进行预测,从而科学地做出信贷决策。

3.信用增进机制

传统的农业贷款模式以农户的个人信用为载体,存在贷款发放成本高、市场风险大、贷后监控难等弊端。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下,进入供应链条的农户与产业化组织的信用相互捆绑,基于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可以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各类内外部增信机制,实现经济主体承贷能力的显著提升。一是链条内部的联合增信机制,如组建大联保体、信用共同体;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支撑,构建“农户+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企业+专业市场”等多种担保、反担保和承贷关系。二是利用供应链内部的物流、资金流、权益流实施抵质押担保机制创新。农村征信服务系统将记录供应链经济主体间的契约关系和契约规模,内部贸易信贷可以为金融机构发展外部融资提供内源性增信措施。三是发展融资性担保、农业保险等外部增信机制。由于供应链内部购销关系稳定、市场风险小、信用透明度高,在当前农村地区外部增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基于供应链金融拓展农业担保、保险更容易实现。

4.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限制农村金融市场运转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借款人容易出现违约,既包括借款人客观上缺乏偿付能力,也包括自愿或策略性违约。在完善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下,核心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可以动态了解和把握契约农户的经济和信用状况。由于农业供应链契约不仅为农户或生产组织者带来稳定的收入预期,核心企业还会向农户提供质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科技、技术服务,农户参与供应链可以获得可观的“供应链红利”,这对农户和生产组织者而言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反之,钱枫林等(2012)通过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得出,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由于引入了核心企业的反向担保机制以及合作组织与核心企业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的信誉机制,“触发策略”使合作组织按时偿还贷款成为理性选择。从而与传统的农业贷款相比,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农业供应链融资具有更好的贷款甄别、风险降低和偿还激励机制。

(二)征信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实证分析:山东烟台栖霞市苹果“农超对接”案例

虽然目前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工作仅初具雏形,但从实践效果看已取得确定性的意义。本文以山东烟台栖霞市苹果“农超对接”为例,分析征信服务对支持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1.农超对接”供应链运作模式与发展现状

栖霞是著名的苹果生产大市,全市苹果年产量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6%。“农超对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超市为纽带,农户通过合作社把苹果出售给超市或者超市直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购,实现“超市直采、产地直供”。截至2012年10月末,栖霞市果品经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与20多家连锁超市设立苹果销售专柜220个,苹果销售总量达30万吨,占栖霞苹果总产量的20%。

2.供应链金融服务新特点

一是农超对接模式下,果农、专业合作社、苹果仓储企业由原来的独立经济个体变成了捆绑在一起的大集团,金融需求由单兵模式发展到集团模式。二是商业银行站在产业链角度向供应链成员提供系统性融资安排,淡化了对单个贷款人的准入控制,有效拓宽了融资边界。三是由于农超对接模式下的一些贷款品种主要依托交易合约、或者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全面的信用信息,以增强对贷款风险的预测。而龙头企业或者专业合作社也需要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来判断合作农户的信用状况,以便做出科学决策。

3.栖霞市依托产业链的农村征信服务发展情况

一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各类主体的信用档案建设和信用评定。截至2012年10月末,全市共评定果农信用户3.5万户,信用村335个,涉农信用企业408户。为全部共计464个农民苹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信用档案,初步评定信用专业合作社10户。在上述信用评定的基础上,并结合农超对接特点,人民银行依托“农户+专业合作社+超市”供应链采集更加全面的信息,如农户是否为入股股东、社员合作年限、履约信用等。采集的产业链条信用信息共涉及26个主要的大型专业合作社、2200余农户。

4.产业链金融服务情况

近几年,围绕苹果的种植、管理、藏贮、运输、加工、销售直至消费终端等环节,栖霞市金融机构共创新设计苹果合作社贷款、大联保体贷款、苹果通宝贷款、苹果产业集群融资、苹果仓单质押贷款5类信贷新产品。其中,苹果专业合作社贷款以及大联保体贷款主要是依托果农之间的合作关系发放的用于支持果农生产的贷款品种;苹果通宝贷款、苹果产业集群融资、苹果仓单质押贷款三类贷款品种则主要依托收购和存储环节的关联关系发放的用于支持收购环节的资金需求。前两类贷款将生产者进行了联结,而后三类贷款则主要将收购环节和存储环节进行了联结。截至2012年10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上述新型信贷业务29.91亿元,有效满足果农、苹果合作社的资金需求(见表1)。

5.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超对接服务体系使栖霞苹果直接进入国内外大型超市,降低了流通成本,确保了苹果收购和零售价格的稳定,2012年通过农超对接直销苹果达30多万吨,占栖霞苹果总产量的20%,带动果农增收3亿元。2009年以来,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放新型苹果信贷业务29.91亿元,有效满足了果农和加工销售企业在“农超对接”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初步形成了一条依托产业链进行信用建设,信用建设又助力产业链金融提升的良性互动路径。

四、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构建

(一)目标和原则

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供应链相辅相承互助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与当前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方向完全一致。为确保农业供应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应以有效防范供应链信用违约风险为前提;以基本消除供应链条中信息不对称为出发点,以建设基于供应链条的征信服务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强化农业供应链合作伙伴信用意识、提升产业链组织信用管理水平为抓手,以完善农村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为手段,以健全农村信用激励惩戒机制,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建立完善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机制为主要目标。

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程度和模式,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因地制宜、源头着手;广泛参与、科学规划;支农惠农、多方受益”的原则,加强部门联动与协作,调动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金融业宏微观管理部门、涉农金融机构、产业链条中有关经济组织及农户等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评价体系,以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征信服务平台系统建设为核心,通过对征信服务产品的广泛有效应用,提升农村经济主体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能力,推动行政、社会、金融资源与产业链经济主体信用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信用资源与农业供应链经济良性互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和产业链经济主体信用投放与承贷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二)组织架构

农业供应链中,农资企业(种源、农机具、农药肥料供给)、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收储和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贸易公司构成供应链运作的主体,其中维系供应链正常运转的核心企业即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供应链中起决定作用。围绕供应链不同经济主体的不同需求,建设符合有关经济主体信贷需求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是一项涉及较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基础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信用中介体系建设、征信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激励惩戒机制建设、信用文化建设等,需要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等加强沟通交流配合共同推进。

图三 农村征信服务系统组织架构图

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农户”、“信用村+农户”、“担保机构+农户”等不同模式的农业供应链组织,将各有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均加入农村征信服务体系组织架构中。各地在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均已成立领导小组,依托各地已经建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做好工作规划,人民银行作为牵头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构建以农林牧渔等农业主管部门为管理者,金融管理部门为主要推动方,以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为辅助)为载体,信用评价中介机构为重要参与方,以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产权登记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有效手段,推动涉农金融机构与农业供应链各结点主体实现有效对接。

(三)业务流程

一是政策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总体工作规划,并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组织开展建设适应当地产业化发展特点的农村征信服务系统,对符合政府政策支持的农业产业链项目,将有关政策支持信息采集到征信服务平台系统。二是广泛采集信用信息。信息主体涉及供应链上所有经济组织,信息来源包括法院、质监、工商、税务、财政、农业、供销合作社、科技等部门。采集标准化合同订单信息进入征信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采集有关经济主体的信用评价信息。三是开展广泛全面的信用评价工作。信用评价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内部信用评级及对农户的信用评定,这是目前涉农机构普遍开展的工作,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第二层次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外部信用评级及对农户的信用评分。第三层次的评价需要根据不同供应链模式进行。如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的评价。选取部分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企业将订单信息录入征信服务平台,作为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订单履行完毕后,由核心企业对与其有合同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与其有合约关系的农户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信用村+农户”、“担保机构+农户”等模式,也可以金融机构对有合作关系的信用村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及由信用村、有关机构对农户进行评价。四是对产业链企业的信用增级,推进农村担保机构及保险机构参与农村产业链条建设。五是信贷业务创新,根据不同形式的产业链条业务需求跟进相应的信贷业务创新及信贷支持。对已经完成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采集信用履约情况进入征信服务平台系统。

图四 基于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建设流程图

(四)运行机制

在没有征信系统约束的情况下,处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组织或个人的信用选择行为主要为政府管制、合同约束、企业内控、协会自律、公众监督等,在缺乏强制约束力的情况下不能完全防范信用违约风险。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将防范和控制的主要机制纳入信用规制体系之中,再增加征信平台建设的硬约束及政府主导的征信文化建设的软约束。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广泛渗透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就其构成而言,除必要的政府政策支持外,既包含有硬件建设,也有软件建设。无论是硬件建设、软件开发,还是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信息化环境的打造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支持。单独依靠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力量,无法完成信用中介市场的培育和信息的采集工作。为确保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效,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政府有关部门在推动农村中介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推动农村信用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责,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承担牵头组织、制定规范、系统建设、应用推广等工作。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则发挥不可或缺的增信功能,涉农金融机构做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主动发挥联系涉农经济主体的作用,向管理部门提供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业务需求,向涉农经济组织提供金融产品信息。

五、农村征信服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上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合理规划、规范标准、资金投入、法规制定等手段,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征信信息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特点和发展程度,地方政府应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征信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以推动地区征信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而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拓展。积极推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农村经济主体的扶持力度。

(二)积极构建适合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农村征信服务系统

整合挖掘农村信用资源,多渠道多方式采集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加快建立农户和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信用村、专业合作社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建立健全涉农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共享机制,协调相关部门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批量采集信息,拓宽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采集范围,将工商、税务、质检、社保、环保等部门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纳入农村征信服务系统。

农业产业链征信系统的构建:一是农业产业链征信系统以“农业产业链生产关系”为纽带,系统主体为农业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村、农户等;二是系统信息采集更具全面性,涵盖农村经济主体的基本信息、经济信息、银行信息及非银行信息;三是信息采集遵照“龙头企业+基础(企业)+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农户”;“信用村+农户”;“担保机构+农户”等产业链条的不同模式,对应地将信息采集到系统的各个信息主体模块,并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四是依托核心企业或有一定规模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集合同、订单信息,并将合同订单执行情况及对企业、农户的评价信息采集进入征信服务系统。五是增加征信服务系统的辅助系统建设,如农业政策支持系统、农业供应链信息化服务系统、农村产权登记系统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与征信服务系统进行对接。

(三)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声誉传播机制设计

不论是银行信用还是民间信用的履约行为,均对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誉产生影响。声誉依靠社会网络建立,声誉的传播在具有地域特征的农村地区比城市更加具有效率和作用。为促使声誉信息的有效传播,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用宣传教育,做到广覆盖,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信用意识,使农村经济主体充分意识到声誉的作用,自觉维护自身在信用交易市场上的声誉。同时要建立长效的声誉信息公开机制,如将对产业链经济主体信用评价结果纳入征信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声誉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提高农业产业链组织运作机制的稳定性。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农村地区的声誉传播机制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地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的不断完善。

(四)大力培育农村信用中介服务市场

信用服务业承担着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供应链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等外部事件的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的信用风险。如果供应链上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蔓延,影响到整个供应链。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金融问题。因此,应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建立供应链信贷与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政策担保相结合的银保对接机制,打造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

(五)推进农村地区征信文化建设

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综合水平总体较低,加之金融及征信知识宣传不能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致使相当部分农村经济组织、农户对征信体系建设认识不清。农村地区征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完善农村征信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依托“信用镇、村、户”创建活动,增强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提升信用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板报、标语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征信知识宣传,将信用建设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加大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或公示力度。对信用创建活动中产生的信用典型进行大力宣传与表彰,在农村地区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基层政府应制定出本地农村征信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定期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其对征信文化建设的认识,为拓展农业产业链奠定良好的信用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供应链信用风险特征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2011(2).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2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机遇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区块链技术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在安全监管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难以找到利益平衡点,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且,将区块链应用至供应链金融需要建设全新的应用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高昂。最后,区块链技术复杂,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和技术前沿问题,开发难度大。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3

【关键词】 线上供应链金融序参量信用度有序度

一、引言

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需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因此信用问题作为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难点曾被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肖奎喜、徐世长(2010)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合作机制,实现了产业链条上的“信用回流”,指出商业银行通过开发中小企业的各种债权和动产担保模式为小企业注入资金,完成了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换;米君臣(2010)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及其重要性权数,综合建构起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阅读发现,线上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地解决节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现有研究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用度问题并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以协同学的视角展开研究。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协同学分析

1、供应链金融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初源于1999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供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依托,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这种融资模式在深圳发展银行内部被称为“1+N”供应链金融模式。其中核心企业是“1”,而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便是“N”。

根据深圳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现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如下:供应链金融是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2、线上供应链金融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据此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

如图1所示,随着线上供应链金融价值协同网的不断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必将全面实现商务订单、融资、支付结算、物流配送、金融监管、税收监管、质量监管、纠纷化解等所有业务,在各子系统内部及其互动过程中协同流转,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政务流的协同运作。

3、线上供应链金融协同产业链系统构成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因此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拥有一定层次的整体。如果将其按层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协同监管层、供应链协同层、金融协同层和基础支付层四个层次的子系统。

由此,我们可以将线上供应链金融看作产业生态系统,同一类的参与主体作为一个种群,称之为产业化集群。从横向角度来说,同一类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即种内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从纵向角度来说,同一条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节点企业、物流配送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即种间关系中的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关系。由此,线上供应链金融中的各个参与主体通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紧密地连结成一个网状结构,同时其参与主体又受到外界宏观政策与环境的影响,处于非平衡的无序状态,因此其符合自组织复杂性大系统的特征,可以类比复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信用度是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的主要参考因素,因此,本文以下所指的参与者信用度仅包括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

三、参与者信用度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序参量

1、系统协同价值

(1)协同价值是系统状态参量。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复杂系统。当协同价值增加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复杂行为对系统做正功,系统趋于有序方向发展;当协同价值减少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复杂行为对系统做负功,系统趋于无序方向发展。

(2)协同价值是慢变量。协同学中的役使原理认为有序结构是由少数几个缓慢增加的变量决定的,所有子系统都受这些“慢变量”的支配,通过它们就可以描述系统的演化。线上供应链金融是系统中的各方参与主体为了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合作性超边界组织安排,是各个参与者合作博弈的结果。因此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值需要其共同作用,使协同价值得以慢慢提升,即系统协同价值是一个慢变量。

(3)协同价值决定系统的宏观特征。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值表示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类型,是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体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值来源于各方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同时又起支配各方参与主体行为的作用。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各方参与者能够谋取利益,并且通过自身利益的实现使系统能够创造出更大的协同价值,其宏观特征则表现为各方参与者的不断加盟及有序协作。因此,我们可以把线上供应链金融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各个役使分量,则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值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序参量。

2、参与者信用度

(1)信用度是系统状态参量。由于我们通过协同价值来衡量系统以及子系统状态变化,当系统中所有参与者的信用度得以提升,其贷款额度将会相应增加,参与者各方得到的利益增加,系统的协同价值也随之增加;当系统中所有参与者的信用度下降,其贷款额度将会相应减少,参与者各方得到的利益减少,系统协同价值也随之减少。因此,信用度通过与系统协同价值的正相关关系而体现出系统状态。

(2)信用度是慢变量。线上供应链金融中的贷款与放贷行为是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为了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合作性超边界组织安排。融资企业的信用度是随着每笔贷款业务的发生和完成得以累积的,商业银行在放贷的过程中也会通过考核融资企业的还贷情况、贷款的使用情况等等来评判融资企业的信用度。因此融资企业的信用度需要融资企业积累和商业银行考核同步进行才能使信用度得以慢慢积累形成,即信用度是一个慢变量。

(3)信用度决定系统的宏观特征。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以系统序参量有序度是否增值为判断标准的,而供应链金融价值为系统序参量,因此以其大小评判系统的有序性,而信用度作为参与者序参量,支配着参与者的协同行为,从而支配着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协同演化过程,最终实现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值,即役使作用。因此,每一个参与者的信用度构成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微观序参量;系统中所有同类参与者信用度集成构成系统的一组微观序参量,称为序参量组;系统中所有参与者的信用度集合,即序参量组全集,构成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系统序参量。由此可见,信用度通过役使参与者的协同行为来决定整个系统的协同价值,从而决定系统的宏观特征。

四、参与者信用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分析

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信用度的构成因素有很多种,如贷款金额、贷款次数、商业银行评价、投诉率等。本文涉及的参与者信用度,主要考虑贷款金额、商业银行评价、投诉率。

1、贷款金额

参与者每次贷款的金额越大,对其信用度的贡献越大。我们考虑贷款金额这个影响因素是以参与者贷款后一定会还款作为前提条件,如果参与者贷款后并没有按时偿还这笔资金,系统将会采取措施,如采用加入黑名单的方式,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若参与者只要想继续使用线上供应链系统,则必会按时偿还贷款,系统便可以其贷款金额作为参与者信用度的一个计算指标。

2、商业银行评价

参与者在每次偿还贷款后,商业银行可根据其是否按时偿还贷款、是否将贷款挪作他用等贷款偿还及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商业银行评价通常分为好评、中评、差评三个档次,不同的评价结果对参与者的信用度的贡献不同。“好评”参与者的信用度增加P1分,“中评”参与者的信用度不增加也不减少,“差评”参与者的信用度减少P2分。

3、被投诉率

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与银行传统的授信业务有所不同,银行不再通过财务指标来评判参与者的信用度,而是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度来授信,在这其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参与者的初始信用度不可靠。除此之外,节点企业有可能与核心企业进行关联方交易或虚假交易来骗取贷款,使参与者的信用度虚增。以上两种情况都可导致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上升或利益受到损害,商业银行便可就此对该参与者的违规、违法行为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协同监管机构投诉,投诉一经查实监管部门就会降低该参与者的信用度。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杰克逊:给力供应链金融线上化[J].中国金融家,2010(11).

[2] 肖奎喜、徐世长:金融供应链:弱势信贷的内生性突破与群决策生态绩效――基于群态融资模式下的信用回流与动态价值评价[J].财经论丛,2010(5).

[3] 米君臣: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影响因素研究[D].江苏大学,2010.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财务报表;供应链金融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08-03

作者简介:白彦其(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商业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源于贸易融资不断探索和发展,随着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而来,作为企业优化经营管理方式的供应链管理在谋求企业内部整合、控制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方面,逐步把目光放在了企业上下游采购销售等与外部的交互方向,优化企业财务报表结构,企业经营伴随着物品、资金的流动,供应链企业之间必然发生资产负债行为,产生现金的流入流出,而许多情况下,企业资产并不以货币资金形式存在。

供应链金融,即金融机构或物流金融企业通过对特定供应链进行分析,对这个链条上的相关节点企业提供系统性金融与资金服务的活动。在经济事务中,一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会发生经济贸易关系,体现为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关系,进而发生一些赊销、应收应付款等,一家企业的资产可能体现为另外一家企业的负债。商业银行在贷款授信时,更加关注供应链贸易行为,而不是仅考虑企业主体信用级别和财务状况,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在风险管理上综合整个供应链风险进行统一授信管理。在供应链金融授信操作中,基于融资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授信分析、风险预警,掌握企业经营贸易资产、财务状况和可担保资产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财务报表支持供应链金融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它包括资产类与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两大部分,再经过分类和核算,编制出企业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实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资金状况。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就是具有稳定的资金流,解决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是企业融资的根本原因之一。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授信分析的基本工具,供应链金融针对的是企业特定资产支持融资,与资产负债表联系更加紧密。所以,了解、掌握企业财务报表特别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每个资产类科目间转换及存在阶段特征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重要依据。

1.财务报表与供应链金融的联系

自1998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已很少,而商业银行信贷又以担保和抵押信贷为主,能否提供有效物品抵押担保是企业得到信贷融资的关键。这使得金融机构开始关注企业内部资产支持和具体财务报表科目。

财务报表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审核材料。企业财务报表一般主要包含三个报表,分别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损益表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状况。授信主体在考察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偿债能力时,会根据资产负债表判断企业的整体财务优劣,通过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资金状况。传统融资方式下,如果企业的整体资信水平低,即使企业拥有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优质资产,也不能得到授信。但供应链金融则有所不同,只要供应链企业具备一定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且资产具有供应链贸易背景,提升资产质量和现金流的可实现性,供应链金融融资便有可能。供应链金融可实现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形资产“提前”转化为现金流量表中的可用资金,以投入再生产。

2.资产负债表中的供应链金融科目

供应链金融属于资产支持型融资方式,显然,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与之联系更加紧密。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则起到辅助作用。涉及供应链金融的资产负债表科目一般都排在资产类的前列,即流动性资产,这也印证了供应链金融是一项短期融资行为。其支持下资产回收资金较快或周转期较短,从而保证了融资资金及时回收。

按照供应链金融所涉贸易资产的归属,供应链金融可以分为表内资产供应链金融和表外资产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所依据的支持性担保资产能够在报表中反映称之为表内资产供应链金融,如应收账款、存货等;表外资产供应链金融并没有借助于表中某一资产,而是源于参与银行对供应链企业整体的附加服务如资金结算、征信服务。供应链金融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资产类科目间的转化,掌握报表体现出的未来经营事务现金流情况。供应链金融授信担保依据企业行业供应链位置选择特定资产设计,这些资产按照权责发生制已记入企业财务报表,但却并未有现金流入。

3.供应链金融支持性资产经营阶段分析

经济货物都是以货币表明价值的,企业经营资产形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现金流出到货物再到现金收回的循环过程,如图1显示,现金基本的存在形式依次会经过预付款、原材料、中间品、存货和应收类款项,再变成现金实现价值循环,同时在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现金成本加入和价值增加。最终实现企业的盈利,图1中表现为现金2大于现金1。企业持续经营需要更多资金,同时融资能够带来企业更多的生产资金实现更多盈利,这也是供应链融资的需求所在。

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商业银行的授信,商业银行的授信会考虑企业的融资风险,用哪些资产可以做担保、抵押。传统的融资方式有:抵押贷款、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这三种贷款的模式要求高,对公司自身实力的要求多,主体评级级别对取得融资与否起重要作用,这就造成一些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传统方式融资。但是,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一些优质资金可以被商业银行接受作为担保,从而得到融资。现阶段,通过供应链金融渠道,以资产负债表中一些资产作担保融资成为供应链企业融资新探索。

三、表内资产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在供应链金融途径中,涉及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主要有存货、应收账款、预付款等流动资产以及其他专利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虽然具有风险性大、操作困难等原因,但是通过合理模式设计、依靠供应链这一特定关系,结合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二维评级体系控制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开展的主要金融业务创新。一般认为,供应链金融的票据贴现融资、应收账款、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款融资模式最常见。票据贴现融资因为一些商业票据具有准货币的性质,基本无风险,本文仅介绍后三个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是通过质押融资形式即货物卖方将赊销中的应收账款权利质押或卖给银行,由银行向卖方提供授信贷款,是以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方式。它是一种短期融资方式,受应收账款周转期限影响,能够改善公司短期内的现金流状况,其主要融资对象是那些信用记录相对较差,或快速成长而资本不足或短期内有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可能存在一些高质量的应收账款,如果此类企业在其行业供应链中的位置重要和核心企业对其贸易依赖性强,可为其提供无形担保,保障应收账款未来现金流的实现。

应收账款易变现,便于银行进行控制,易交易,对融资企业实力和财务状况要求不是很高。评估应收账款的价值特别重要,决定银行的授信决策与规模,通过第三方监控和关注借款人应收账款质量变化情况,能够有效地控制此项授信风险。这种融资方式在国外金融机构发展较好,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提供了借鉴。

2.存货融资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存货是其一项重要流动资产,虽然企业的存货处在不断周转之中,但是在每个时点上存量是相对固定的,存货的贸易背景不具有特定性。存货对于每个企业而言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评估存货价值和存货周转率,具有变现能力。并结合此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相关企业贸易稳定程度和合作意向,以存货作抵押为企业提供一些短期的融资安排。存货供应链金融处在应收账款形成之前,为企业控制资产,通过特定性设计易控制授信风险。

企业的存货随行业、季节等因素而变化,这就需要银行的专业化分析和设计,与之前的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模式一样,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是具有高风险的融资方式,面临变现能力不足和变现价值大幅贬值的风险。但对中小企业而言,优质存货通过一定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很好地满足商业银行授信标准。存货质押融资涉及仓储、仓库的选择和监管等问题,第三方企业如物流公司的参与,可解决此问题。

3.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供应链金融模式包含预付账款融资和订单融资模式,不同行业的资金结算方式有所不同,有些行业企业采购需要提前支付货款或一定比例定金。这种预付账款的方式可能需要占用企业一定的流动资金,针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提出企业可以运用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一般操作是银行对预付账款进行分析,如果符合要求,银行则通知企业存入一定的保证金,进而实施针对预付款的授信。

预付账款发生在企业的采购阶段,资产具有未来现金流入特点,所以也称之为未来现金流融资模式。为了缓解采购货物的销售和再生产风险,一般企业会要求第三方进行监管或担保。一般第三方企业由物流公司、担保公司等专业性机构进行操作,随着物流的发展,许多学者从物流角度深入研究这种供应链金融,如物流金融中的保兑仓融资模式与预付账款供应链金融具有相似性。

四、结语

传统授信行为看重的是整体的资信情况,供应链金融侧重于企业的某一方面的评定,这一点类似于企业债项评级的特征。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科目变化跟踪能够监控企业项目运营状况,便于金融机构跟踪评级,财务指标预警,控制授信风险。通过对整体供应链企业财务分析,金融机构可以判断出整体供应链的运作状况,从而调整信贷政策。通过优化企业报表资产结构,加速资产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能够增加更多利润。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适应中小企业的担保物创新,从而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实现共赢。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原则严重依赖抵押贷款模式,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可以分离出一些具有贸易背景优质抵押担保物,借助供应链金融为企业获得现金流支持。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决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文中所述三种模式仅是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常用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共同利益,探索和深化资产项目供应链融资理论与实践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

[2]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3]徐学峰,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5

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一直伴随着信用问题。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思路,进而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提出一些合理意见。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久以来备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至少65%的贡献是由民营经济做出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水平低等以及银行和政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道逐渐变窄,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则能够化解这一难题。在该模式下,银行应该着眼于整条供应链的交易风险,而不简单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银行则对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备显关注。在此情况下,银行越来越多关注对交易的评估,而不是只限于对主体的评价。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银行的服务。而顺利推进这一模式首先要精确地测算信用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否可以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筑对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具有深刻影响。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与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着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但后两者是外生性风险,是自身比较难以控制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即内生性风险。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商流风险、物流风险、信息流风险,以及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风险,以上环节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供货商供货环节是供应链的第一步,供货环节可能出现各种差错,如数量短缺、质量不佳、发货延迟等状况。供货环节存在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极易导致供应链中其他环节无法顺利运作,进而造成风险迅速传递,影响其正常运作。另外,由于物流环节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天气情况、道路状况等,容易造成物流环节的风险,导致供应链的断裂,从而对中下游企业产生负面作用。信息流是供应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若难以顺畅传递或信息传递出现错误,甚至信息的完全不共享不对称,都可能出现信息风险,进而引发整个链条断裂。财务风险是指经营者为了从银行融资而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的风险。上述风险导致的信用风险,在企业经营层面上会表现为公司现金流不足、偿债能力弱,可能引发逆向选择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着重考察单笔融资业务自我清偿和银行组织该交易的能力,对该笔业务进行信用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

1.申请人资质,包括企业信用等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空间。该项与传统贷款业务中银行评价体系相类似,从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出发,评估其还款的可能性。

2.交易对手资质,包括交易对手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交易对手资质的评价即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资质的考察,因为在该业务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与其所发生的交易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心企业信用状况的直接影响。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包括质押物特征、应收账款特征等。

4.供应链运营状况,包括行业状况、上下游强弱以及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供应链运营状况是银行对受信企业交易质量的整体评价。从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其业务能力、行业环境、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使银行的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客观,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评估不准的可能性。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上文,要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作为二级指标,通过对以上四个二级指标的分解,寻找并确定各自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全面系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从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申请人资质分析

(1)企业素质。企业素质可以从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素质三方面综合考量。良好的技术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基础保障,管理素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2)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3)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准。

(4)发展能力。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三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发展能力。

2.交易对手资质分析

(1)交易对手信用级别。可以从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三个指标展开,考核对象不是授信企业,而是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一些核心企业。信用级别高、偿债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重要的担保对象,对交易对手信用级别的考察,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等。

(2)交易对手行业分析。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交易对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运营状况衡量信用风险,判断其还款违约可能性。

(3)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4)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分析

(1)质押物特征。要评价企业质押物,可以通过货权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性、质押物流动性和质押物完好程度四个指标评价。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性对质押物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而流动性和完好程度决定了质押物的市场价格。

(2)应收账款特征。一个企业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收账款的影响。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公司收款的速度,可以检验收款工作,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

4.供应链运营状况分析

(1)行业状况。行业状况主要可以从行业增长率和行业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行业增长率是指利用该行业历年的销售率、盈利额等资料来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业环境受政治、经济、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

(2)交易年限及额度。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年限和交易频度两个指标评价。交易年限主要指供应链金融交易双方的交易年数;交易频度主要指通过交易的平均次数评估未来发展状况的指标。

(3)历史履约情况。银行通过调取与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历史记录,收集诚信信息,通过企业的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驳回率和贷款信用额度使用率等指标,以此判断其预期信用风险,更好地做出放贷或不放贷的决策。

四、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一)健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

1.严格控制主体

准入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授信方中小企业的准入,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资质的深入审查与细致分析,正确评估其信用等级。另外,充分考虑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资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以保证优质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

2.批准合理的信用额度

商业银行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批准合适、风险可控的信用额度,确保对供应链整体、供销货方、相关的物流运输企业的信用额度的全面控制。

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对贷款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等方面的监管不严格,产生各种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能够有效加强对贷款的跟踪和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建成覆盖面广、数据量庞大的信用平台。商业银行系统也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和授信方中小企业间,易导致信用风险。建立起全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与坚守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

完善供应链金融科学全面的信用风险构建思路,需要订立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并严格按照该原则行事。笔者认为,应运用全面性、可操作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1.全面性

在供应链金融中,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评价每一个指标时,要确保指标要全面具体,要包含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一方面,涵盖反映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对核心企业资质、供应链运营状况等方面评价的指标应该包含在内。

2.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以及方法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能够得到具体量化和实现。由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考核与银行实务操作密切相关,所以,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不能加入主观因素,应尽可能量化,增强客观性,便于实际操作。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从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认识。

(三)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小企业风险应对能力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落后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要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6

一、供应链融资产生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产业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重要行业大都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格局。供应链通常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企业上游与下游而形成的组织网络。

供应链格局的形成对银行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课题,商业银行需要以新的服务形式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供应链融资就是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创新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具体是指商业银行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的上下游和货物动产,为企业在获取订单、采购原材料、生产制造和销售货物等环节提供的,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融资、担保、结算等各种金融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为企业盘活资金流的同时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供应链融资与银行传统业务的区别

(一)由为单一企业的融资变为对整个行业供应链条的融资。传统的融资业务主要考虑行业地位、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从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主体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是针对基于财务报表的单一企业的授信,而供应链融资针对贸易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为产业链条上的多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审贷标准变为信用记录、贸易背景、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以及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强调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连续性、核心厂商的规模与信用实力、授信上限与额度分散原则、封闭运作与贷款的自偿性等。

(二)由单一的融资产品变为各类产品的组合序列。贷款是融资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全部,还包括提供信用、智力等。供应链融资并不仅仅意味着银行提供一种产品,实际上是系列产品的组合,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产品,如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以及现金管理服务等,银行通过有效组合能够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各种银行产品,设计出综合性的融资方案,进行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从而达到营销优质客户,提升自身营销收益的目的。

(三)信用风险降低,操作风险上升。供应链融资强调要基于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向配套企业提供融资,由于配套企业与核心厂商的真实交易背景难以伪造,核心厂商的规模实力能基本保证交易环节和付款环节的潜在风险,采取资金封闭运作方式,由银行直接按交易链条将资金直接付给客户的上下游核心企业,决定了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银行信贷资金可因优势核心厂商的履约而安全。供应链融资因其业务特性而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并不意味着整体风险下降,因为供应链融资需要银行对贸易项下的货物、应收账款、业务流程进行密切监控,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贸易项下的商品的经营规律有深刻的了解,操作方面的要求比传统融资业务大大提高,操作风险相对较大。

三、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转型的影响

供应链融资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授信障碍的一种全新综合化金融服务模式,具有优化银行客户结构、丰富产品体系、增加收入来源、有效控制风险、培育基础客户群体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信贷经营理念开始转变。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在各项贷款中资产质量相对比较差。总结原因:一是流动资金贷款的产品特征决定的,即流而不动,长期占用;二是企业挪用资金造成风险,银行对企业的识别、把握和判断,存在较大难度;三是一些企业因为在其他方面盲目扩张,导致其陷入困境,最终造成信贷风险。供应链融资针对这些特征和流动性问题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在银行传统信贷产品经营理念上实现重要转变。

(二)市场开始面向“中小企业”转型。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只重视为那些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是很愿意为那些中小型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那些有潜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银行服务对象的局限性。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拓展,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而是同时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实际上扩大了客户群体。

(三)风险监控向全流程管理转型。供应链融资不像传统贷款,有些项目贷款,最后做什么用了,银行很难全程跟踪它的用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每一笔资金用途都会严格对应购销双方和交易期限,不管出现什么立体、复杂的情形,银行面对的生意是清楚的、熟悉的和可靠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是远小于传统信贷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银行可以通过封闭的授信环境和严格的监测贷出资金流向及整个贸易流程来控制风险。

四、目前制约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发展的因素

(一)经营意识的制约。对现代经济供应链生态格局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及时更新信贷经营理念。在工作中,商业银行仍然只重视大客户、垄断性客户,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重视不足。大型企业市场地位高,往往要求下浮贷款利率,有多家合作银行,很难成为某一银行的核心客户,银行议价能力和市场地位不完全对等。从市场主流和银行发展趋向看,银行应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市场潜力,认识到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重要性。

(二)风险控制政策的制约。供应链融资依托的是真实的贸易背景、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及融资对象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关系,这与主体企业的授信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商业银行依托全新的风险评价体系对供应链融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如存贷风险、单据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操作风险等,如何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融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仍主要以主体授信、财务报告、担保方式等静态分析为主,信贷风险政策与业务发展不匹配,供应链融资尚未独立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控制体系运行,没有特别的审批通道,没有专业化的操作平台等,在供应链发展初期,以既有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业务开展,结果导致业务开展不利。

(三)业务流程的制约。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针对性、规范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处理流程,决策链条长、环节多;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业务效率低,与市场的普适标准差距较远;没有建立专门的产品经理团队和客户经理团队,产品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货物管控能力不足,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风险经理职责不清。

(四)产品营销的制约。未形成全行上下一体化、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专业化营销体系,没有形成系统合力,全行没有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的识别形象,品牌建设无特色,对供应链产品挖掘整合不够,资源投入不足,宣传策略不佳,市场影响有限。目前,很多银行以营销大中型客户为主,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实践不多,具备供应链融资业务营销能力的客户经理人员严重不足。

五、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策略

面对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市场竞争策略。一是总行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管理推进。在总行公司业务部设立二级部门,专门管理全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分行实行业务经营的专业化,集中专门的人员具体开展业务;二是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产品管理部门要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品牌,利用有关媒介进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加强人员的更新与培养,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的力度,培养核心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风险防范策略。单一授信评估标准不能满足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需要,要改变现阶段银行授信评估标准趋同的现状,针对供应链融资等创新融资模式,建立多角度的授信评估标准体系,对各类风险进行合理判断。一是通过对交易链各节点的授信覆盖,以及对源头企业的把握,将授信对象的交易对手资信捆绑进授信业务中,构造授信操作的封闭性和自偿性;二是以客户运营能力分析和现金流分析取代传统审贷的财务指标分析,不片面强调授信对象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简单地对授信对象进行孤立评价,而注重分析授信对象的现金流、违约成本以及在交易链条上的营运能力;三是突出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基本上只承接客户上下游有贸易关联的票据,着重把握资金的真实流向和企业的经营细节。

(三)战略合作策略。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具体运作中,伴随着资金、货物(商品)、单证(仓单)等的流动,关系到银行、物流企业、客户多方利益,在给各方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各种潜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结合风险来源加强与第三方监管企业的战略合作。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7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从单一主体经营、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企业综合实力、还款能力进行的信用评价。但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作用是一个问题,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方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物流监管方风险。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篇8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中小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多数企业内源性融资明显不足,而外部融资由于公司治理不健全、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融资成本较高等,面临诸多融资约束。随着科技、物流以及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通过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参与,增强了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从而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价值为基础,银行通过向供应链嵌入资金或信用,从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解决方案(Hofmann,1985)[1]。自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提出后,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如何走出融资困境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先从理论分析再到实证分析的研究过程。Ben和Mark(1989)研究指出,供应链金融独特的链条上信息共享和整体风险捆绑策略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监控成本与信贷风险,从理论上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2]。Allen和Gregory(2004)对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运作思路进行了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缓解进行了阐述[3]。紧接着,Hofmann(2005)在理论上将供应链金融界定为能给供应链中多个主体创造价值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和金融三者之间的交界[4]。Dan(2004)和Kevin(2006)从银行的服务业务创新角度,对美国银行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实现金融供应链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而对整个供应链的过程与特征的了解以及商品流与资金流的整合是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基础[5]。GonzaloGuillen和MarianaBadell(2006)研究了企业的短期供应链管理,短期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生产经营与企业融资计划的一体化,指出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受到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否合理的影响,合理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增进整体的盈利水平[6]。MickaelComelli等(2008)进一步阐明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自由资金的限制,当企业面临财务现金流的压力时,如果可以把融资计划和生产经营过程合理地衔接起来,充分地利用企业存货作为质押物来融资,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财务现金流的压力,同时可有效地使其现金流和存货达到动态平衡[7]。在理论研究支撑的基础上,大量专家学者采用不同实证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进行了研究。在“优序融资”理论基础之上,Fazzari等(1998)率先提出了以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FHP)来度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他们指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企业受到外部融资约束越严重,企业投资对其经营现金流的敏感性就越强,反之亦然[8]。Celos和Werner(2002)分别用不同的融资约束指标和不同的研究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9]。后来的学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的融资约束并非是导致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唯一原因。针对FHP模型存在的问题,Almeida等(2004)提出了以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来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新模型,模型折射出,现金流中所包含的投资机会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成本问题不会改变现金流对企业现金持有政策的解释,从而可以避免(减少)使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衡量企业融资约束引起的问题[10]。此后,许多学者运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对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下各国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如Khurana等(2006)利用35个国家12782家企业在1994-2002年间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在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企业外部融资约束严重的地区,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很高;相比之下,在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地区,企业的现金对现金流并不敏感,此时两者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1]。Charles和Joshua(2013)利用美国近3000个企业的面板数据,也得到了同样的研究结论[12]。国内学者也基本上遵循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陈祥峰等(2004)率先对“融通仓”进行了研究[13]。其后,邹小芫和唐元琦(2004)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14]。陈祥锋和石代伦(2006)[15]、闰俊宏和许祥秦(2007)[16]等对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网络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后,连玉君和程建(2007)[17]、连玉君等(2008)[18]分别以国内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了可以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来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的一致结论。马佳(2008)[19]进一步将影响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众多因素中提取主因子,再利用logit模型评估主因子对融资企业信用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单独只考虑融资企业的资质和质押货物的特征相比,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的信用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牛晓健等(2012)从剖析供应链的参与主体与涉及内容建立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结构框架[20]。张伟斌和刘可(2012)利用现金-现金流模型,以国内中小上市公司的10年数据证实了供应链金融发展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21]。而屈文洲等(2013)通过构造信息不对称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并以之研究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研究得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信息不对称程度呈正相关的结论[22]。本文实证回归分析所用的初始样本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所有上市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以2007-2014年为样本分析期,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筛选。一是剔除ST此类连续两年或者三年亏损的企业;二是剔除金融类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投资机会的测量误差、企业管理的成本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导致测量效果存在缺陷。因此,用投资-现金流模型来研究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更具有说服力。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投资-现金流模型,通过2007-2014年间的上市中小企业数据研究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就加快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服务体系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1.理论模型与变量解释通过以上文献研究成果,本文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Almeida、Campell和Weisbach2004)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构建以下回归分析模型,如公式(1)所示。此模型是分析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企业融资约束的基准模型:环境的变化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基于此,本文对基准模型进行了扩展,得到以下拓展模型,如公式(2)所示:率大于100%、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的企业;四是考虑到极端值的可能影响,并对样本变量进行1%的winsorize处理。筛选后的中小企业样本为1063家公司。文中所使用的企业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企业基本情况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为提高多变量的测量效度,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在所研究的中小企业样本数据中,企业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企业货币资金最小值仅占当前资产总量的0.3%,而最大值占当前资产总量的58.9%,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200倍。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持有率明显的差异性,意味着通过研究企业的现金持有率对于加强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进而缓解融资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所研究的样本中,企业现金流的均值为5.7%,大约有30%的企业现金流为负值,企业普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企业现金流的标准差为9.4%,与其均值相比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当前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波动相对较小,多数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融资约束。在衡量中小企业未来投资机会的3个变量当中,企业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相对变化较大,标准差相对于均值都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而托宾Q值相对差异并不明显。这表明,以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来衡量中小企业未来投资机会,更具有合理性。

三、实证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同时具有截面和时间的二维特征,为提高模型估计的精确度,我们分别采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对基准模型和拓展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且,对方程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1.基本回归分析首先对基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误差项非独立和非同分布问题,依次调整控制变量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各种回归条件下,所观察企业的现金流系数持续为正,系数数值在0.216-0.259之间变化,并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具有从经营现金流中提取现金加以持有的偏向,国内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资金流动性紧缩现象非常突出,中小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特征非常显著。在所观察样本中,衡量供应链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变量,如现金流依次与中小企业短期贷款额SCF1、商业汇票总额SCF2、贴现发生额SCF3交乘项的三个系数均为负,且各个回归模型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证明,在我国,供应链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完善我国的金融生态。这意味着,大力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现阶段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次,对拓展模型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拓展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各个变量的系数呈现出扩大的趋向。样本企业的现金流系数扩大到0.284-0.348的区间,且显著为正,现金流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三个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这再一次证明,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逐步降低,融资约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进一步分析发现,衡量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程度的三个交乘项系数,其绝对值普遍较小,贡献程度较小。这表明,供应链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较为有限。也就是说,虽然供应链金融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目前这种作用还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这为我国下一步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增加相应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管理留下了操作空间。2.稳健性检验考虑到样本所处行业差异、数据波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基本回归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刚性测试,试图进一步验证方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一方面,鉴于所研究的样本包含不同年度和行业,为了控制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的影响,依次在基准模型和扩展模型中分别引入年度虚拟变量、行业虚拟变量,结果发现上面的基本结论对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方面的潜在影响不敏感。另一方面,本文也尝试用上一年总资产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现金流进行平减,以提高样本中异常值的筛选程度,但是研究结论仍保持不变。这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3.研究结论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初步得到以下两点研究结论:一是当前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融资难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对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目前融资约束已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经济活动中,多数中小企业的内源性融资不足以支持其运营需要。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底子薄,资金少,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的稳定性差、生产的不确定性较大、财务报表缺乏使得企业信息难以获取和评价等原因,导致现有的金融体系先天排斥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面临着多方面的融资约束。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位,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和各国政府试图着力攻破的重大难题之一。二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是完善实体经济融资金融生态的有效措施。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供应链金融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合作关系,借用龙头企业信息优势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破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减轻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本文还利用2007-2014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数据对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进行验证。实证结果发现,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即供应链金融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优化中小企业的金融生态。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等原因,目前供应链金融尚未充分发挥出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上的全部效能,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启示与建议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降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缓解融资约束。因此要立足于供应链金融发展,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生态,从政府、商业银行、企业多维度做出改进和应对。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维护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由于供应链金融属于新兴的融资模式,尤其是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更属于创新的前沿,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仔细研究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特点,在必要时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行为,从而建立起严格的外部监管机制,防止参与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为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要进一步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实施细则和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法律层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从商业银行层面来看,一方面要顺应互联网金融浪潮,积极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将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搬上互联网,提高业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并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已成为各个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要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贷前授信审查体系和贷后动态风险监控及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业务流程每个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分别对供应链、供应链上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审慎的选择,加强对授信主体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质进行贷前授信审查甄别,在授信审查、贷款审批、出账、贷后管理等各个阶段都力争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从中小企业层面来看,要深入认识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商业银行、龙头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并通过供应链金融这一桥梁实现产业实体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达到产业链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互利共赢的局面,最终形成一个产融结合的良性运转的生态系统。

上一篇:市场监管所基本情况范文 下一篇: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