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2 04:21:57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操作风险贝叶斯网络内部欺诈外部欺诈

目前,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由操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引发的损失事件数量较大,但很少有定量分析的数据的积累,给操作风险的量化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操作风险管理在度量、识别和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难于建模与度量。本文尝试应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利用Hugin Lite7.8软件建立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状况定量分析。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对操作风险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但通过量化方式研究与管理已成为发展的方面。为解决数据问题,一些大型国际银行组织开始建立自己的损失数据库,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官方性质或商业性质的数据库,如英国开始了一个由BBA推动建立的机密的中央数据库GOLD,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损失数据收集活动。此外,还出现了其它如OpVar、ORX等商业性的损失事件数据库。

国内对于操作风险的模型化研究尚不成熟,研究主要仍停留在理论介绍、经验判断层面,对操作风险量化模型的研究仍停留在方法讨论和理论假设上(如刘家鹏,2007),具体的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基本处于空白阶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据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大重视操作风险损失历史数据的积累,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银行具有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历史数据较难收集(万杰,2005);还有学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外部数据的内生偏差(高丽君,2011)。在国内,有学者在研究中呼吁筹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并且尝试在各种媒体中收集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樊欣、杨晓光,2003);有学者分析了贝叶斯网络和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思路及其建模步骤等(扈倩倩,2010);有学者以我国银行的一个典型业务――远期结售汇为例,研究了实践中建立和运用贝叶斯网络来估计操作风险发生频率的具体方法(刘睿、巴曙松、刘家鹏,2011)。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和工作,本文依据北大法意数据库中的中国司法案例数据库2.0版中1990―2015年间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按照操作风险分类,从3568个与银行相关的案例中筛选出了310个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尽管数据不够全面,但与以前的研究相比在数据的客观性和追溯性上有所改进。从公开性和可获取性角度来看,这些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商业操作风险的大致轮廓。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状况做初步定量分析,以期能认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各种属性。

二、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操作风险模型

(一)贝叶斯网络概述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Belief Network)为一个图形模型,用一组条件概率函数以及有向无环图对不确定性的因果推理关系建模,主要用于概率推理及决策,用它能有效的对风险进行建模并能清楚的表达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贝叶斯网络可以看做是Markov链的非线性扩展。这条特性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贝叶斯网络可以方便计算联合概率分布。多变量非独立联合条件概率分布有如下求取公式:

(二)应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模型

运用贝叶斯网络管理操作风险,首先要识别导致风险发生的风险源,确定网络的节点和相应的因果关系,建立业务模型,并依据根据业务模型建立贝叶斯网络结构。然后利用已有的数据或模拟数据来训练模型,得到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分布。最后,根据风险控制、度量和管理的需要,进行情景分析,风险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等。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分类,确定能反映风险程度的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s)和引起风险的因素一般称作关键风险动因(key risk drivers),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进行分类,从而通过控制关键风险动因来控制操作风险。见表1:

交易流程错误贝叶斯网络可以对关键风险指标设定预警水平,一旦风险超过这个水平,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风险实施控制。由于所有节点都是随机变量,当把某个关键风险指标作为目标节点时,在给定情境下,运用贝叶斯网络可以估计出关键风险指标的概率分布,并计算出方差、标准差和上限百分比等。例如,可以设定一个可接受的标准差数值,如果估算出的标准差超过这个数值,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控制措施的选择上,可以通过情景分析,对各风险关键动因进行评估比较。

对数据的分析发现,310个操作风险事件本文搜集了310个案例,由于大部分操作风险事件的影响因素都不是单一的,与以前的研究(樊欣,2003;张新杨,2004)相比,本了改进,对各操作风险事件重点统计主要的两种影响因素,y计结果显示共有99个操作风险事件是由至少两种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按事件类型划分的操作风险案例总数为409个。共涉及5种类型操作风险,其中有99个事件涉及两种类型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因素与外部欺诈因素的结合,外部欺诈因素与系统出错因素结合,外部欺诈因素与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因素结合3种类型。从操作风险的来源看,内部欺诈、产品风险、交易管理可看作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外部欺诈、系统出错可看作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从操作风险发生的类型来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导致的操作风险所占的比重最大。无论从事件发生的数量,还是从所涉及的金额来看,内部欺诈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外部欺诈,交易管理居第三。从已经收集到的案例显示,141件内部欺诈案例中有48件明显地结合了外部欺诈因素,内外勾结事件数量占全部事件的34%。操作风险损失案例中,一旦发生内外勾结,往往损失数额比较大,上述34%的案例所涉及的金额却占到85.9%。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将操作风险损失分为3大类,即由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因素作用形成的内部损失,产品风险、交易管理、系统出错形成的其他损失,外部欺诈、交易管理、系统出错形成的外部损失,3类损失最终汇总为操作风险损失。5种类型操作风险分为发生和未发生两种状态,各种类型损失分为小于100万元(0

(三)模型实证和结果分析

对数据进行运算,结果如表2:

(四)情景分析

对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情景分析,通过设定一个阀值并改变各个因素的参数(即人为设定各个事件的发生状态,分析其对其它事件的影响进而找到诱因排序,从而采取相应手段排序中最重要的诱因来有效控制风险)。例如,理想状态是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最小化,即小于100万元,可以把操作风险损失(operational risk loss)小于100万元的概率设定为100%,其他两种状态的概率为0;同样也可以通过把大于1000万元的概率设定为100%来分析这些情景状态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运行结果结果如表3:

如果把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100万以下,则要求内部欺诈发生的概率由34.55%下降至33.88%,外部欺诈的概率由37.39%降至34.22%。如果大于1000万元的操作风险发生,内部欺诈发生的概率增至39.97%,外部风险发生的概率增至43.37%,这也进一步说明大额操作风险损失多是由银行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共同实施的,即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点在于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内外勾结。此外,比较发生小于100万元损失时交易管理风险发生概率和发生大于1000万元损失时交易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由52.04%变到19.5%,可以看出由交易管理风险造成的损失与内外欺诈造成的损失相比较小,但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交易管理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

三、应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模型

(一)构建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从上述涉及的关键风险点来看,内外部欺诈占主要部分,内部欺诈风险中人员因素居多。而内部员工在欺诈活动中有一定的优势,因其了解信息并熟识相关业务知识,知道如何规避系统监测。因此,内外勾结能造成更大的损失。然而,一些新的欺诈行为包括商业贿赂和收取回扣,更加复杂和隐蔽并难以发现和查处。与常见的欺诈不同,商业贿赂通常代价很大,涉及雇员和第三方之间的勾结,通常涉及接受回扣或蚪穑以此作为签订合同的回报。其最大隐患在于违规贷款给存在极大信用风险的客户。这种类型的欺诈,尤其难以发现,因为回扣是从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洗钱而间接支付给商业银行员工,不在账簿中体现。行贿者以支付咨询费名义将本应由银行收取的利差转而支付给管理咨询公司,然后再通过种种方式洗钱并支付到银行客户经理家属的账户,最后用于购房、消费等大额支出。这种洗钱行为往往不易被察觉,除非其他员工或第三方(如公安、检察等外部反腐败调查介入等)对此进行曝光。正因如此,预防措施对控制内外部欺诈风险至关重要。其基本模式如图2:图2内外部欺诈基本模式欺诈三要素,即:动机(压力/诱因);机会;借口(道德取向),三因素之间两两相互作用,形成舞弊三角形。动机是由于员工自身经济压力、生活方式改变或者感觉不公平,机会是员工的职位可以接触资源,借口是员工给自己寻找合理的借口(实质上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当动机、机会和借口三个重要因素同时出现时,进行欺诈的倾向就会出现,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不会使一个人进行欺诈。针对上述三要素,可以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制度以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基于以上分析,构建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如图3:

动机、机会和借口都是导致最终损失的直接原因,而且动机和借口都属于内在因素,无法进行直接监管;而机会则是可以通过监管(案件或者异常行为排查)加以防范,进而通过对内部举报及时进行核查和反馈,进而进行相应措施调整,就像排雷一样事先把引信拆掉,尽可能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虽然排查不能完全阻止风险发生,但通过排查能及时发现风险,提前堵漏补缺。此外,动机和借口可以通过内部举报,由商业银行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比如谈话或者心理干预等方式),将可能导致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内在因素及时化解。

(二)贝叶斯网络模型运算分析

本文采用对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999年―2015年134起案件(包括及时进行内部处理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的分析,并将各因素细化分解,模拟运算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举报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于防范内外部欺诈至关重要。计算结果表明:导致最终损失的三个直接原因―动机/诱因、机会和合理化的借口,其中动机/诱因的决定因素中依此排名分别为经济压力、生活方式改变和感觉不公(34.79%、17.72%和47.50%),其中感觉不公相较其它更容易导致损失;借口中自我合理化程度越高,也越容易造成损失(72.97%);机会的决定因素中依此排名分别为员工职位、资源支配和受监管程度(59.49%、24.27%和16.24%),则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监管加以防范,其决定因素中依此排名分别为加强管理、岗位改进和强制换岗(54.88%、28.45%和16.68%),进而通过核查及对于举报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最终避免损失。然而,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举报是否反馈对于损失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经过内部审计或者专项审计后只有17.87%形成结论报告,而45.75%未有结论,甚至于36.39%由于不能公正处理或者说被举报人员反过来打击报复举报人员。最终,如果不能采取恰当而合适的作为(比如戒勉谈话或者心理干预等方式),而其发生的概率高达73.80%,将可能导致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内在因素不能够及时发现、核查、监管并进行化解,最终形成损失。

(三)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于内部欺诈与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措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

即:无论内部欺诈是否严重,明明知道员工已经实施内部欺诈而不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去制止其不当行为(不作为)要比有所作为都将加大内部欺诈发生概率;反之,则可以减小内部欺诈发生概率。严重后果极端情况下,完全不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将造成监管完全失效,导致无法通过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将最终造成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因为如果举报者认为内部举报机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举报的问题,那么没有人会愿意在这上面浪费精力。举报者积极性受打击,甚至被打击报复的后果就是或者不再内部举报,或者寻求外部渠道解决问题。换言之,绝大多数欺诈或是违法行为,都是靠内部员工的举报而被发现的。内部举报机制的真正作用在于当员工还愿意反映其所发现的问题时,意味着问题还有机会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解决。如果内部举报机制无法让举报者信任,结果将使相关信息泄露给其他渠道,包括媒体和监管机构,届时问题就有可能发展成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局面。

通过模拟运算,还可以发现如果完全不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措施,将造成几乎相当于原来四倍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防范内部欺诈操作风险的关键点在于通过加强核查并对举报及时、有效反馈及予以调整,才能降低损失。

四、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商业欺诈风险(内部欺诈与外部欺诈两方面结合)。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加强内控建设、提高员工防范意识、职业素养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还可以采取购买商业犯罪保险等措施对于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管理。

一是加强有效信息交流来防范内外部欺诈。目前,我国既没有收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公共数据库,也没有相关组织机构推动损失数据的交换。因而,建议由人民银行、银监会或银行业协会,负责收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并建立数据库,推动实现商业银行间及行业内的信息交流、损失数据交流和互换。欺诈行为实施者可能针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同时或连续进行欺诈活动。因此,应该共享彼此关于欺诈的信息,并借助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时沟通信息来实现。其次,欺诈者也可能针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诈骗。因此,建议除了具体的欺诈信息交流,还应分享关于欺诈风险、趋势、制度方面、预防和识别等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二是商I银行应建立预防制度、流程和控制机制。包括:分割可能会发生利益冲突的职能部门;采用双人监控原则;在资金管理、其他资产及交易和信息系统中,配备使用高效的程序屏障;现金流和资金管理要安排复核监督;建立明晰的报告路线和沟通程序;建立管理层和员工进行内部举报的投诉程序;制定一套公开透明并且具有延续性的反欺诈政策或制度,包括向相关执法机关报告的制度;建立明确的内部欺诈案件问责制度,以警示其他潜在的犯罪者。

三是商业银行应强化欺诈风险管理。内容包括:构建一系列措施和流程,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对欺诈案例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应定期对反欺诈制度、流程和控制机制进行梳理,并考虑到欺诈的动态特征;当遇到欺诈案件时,应该将其作为“警示教育”的案例,对制度、流程和控制机制进行调整,从而减少再次发生的类似欺诈的风险。

参考文献:

[1]Carol Alexander.This transl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Regula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M].First Edi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

[2]Carol Alexander.Bayesian Methods for Measuring Operational Risk, Derivatives, Use Trading and Regulation[M].Vol. 6, No. 2, pp. 166―186, 2000.

[3]Martin Neil, Norman Fenton and Manesh Tailor.Using Bayesian Networks to Model Expected and Unexpected Operational Losses[J].Risk Analysis, Vol. 25, No. 4, pp. 963―972, August 2005.

[4]藏玉卫,王萍,吴育华.贝叶斯网络在股指期货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0).

[5]詹原瑞,谢秋平,李雪.贝叶斯网络在因果图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2003(2).

[6]刘家鹏,詹原瑞,刘睿.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操作风险建模[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况[J].管理评论,2003(11).

[8]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成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7).

[9]邓超,黄波.贝叶斯网络模型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4).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

北京XX商业银行成立于2005年,是国务院首家批准组建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XX商业银行拥有近700家遍布北京市区和郊区的营业机构。2010年8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北京市最大一起骗贷案,涉案金额7.08亿元。涉案人员包括北京HD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简称HD公司)董事长胡某等10人,以及为胡某发放贷款的北京XX商业银行8名支行行长和经理。

事件的起因,客户朱某明明符合房贷7折优惠利率申请条件,却屡遭到贷款申请银行的拒绝。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朱某发现自己的名下竟然多出一套房贷,金额达188万元。令人困惑的是这笔贷款一直在正常还贷,但这笔贷款却使得朱某无法享受房贷优惠利率,而且为其带来了极大的信用风险。这笔188万元贷款由北京XX商业银行办理,该行对此表示“存在差错”并“已做更改”,其余问题只称还在核实中。这名“被贷款”的客户朱某随后报警,警方调查后发现,朱某名下的这第二套房贷所涉及的楼盘和开发商纯属虚构。调查结果显示,胡某正是这场骗局的北京操作者,而XX商业银行的8名工作人员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胡某曾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后来创办了HD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个人房贷的信用担保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多次业务合作,胡某发现了了银行信贷的漏洞,并曾以虚假按揭在一家全国性银行的北京分理处骗贷。2007年前后,胡某开始重点开拓北京XX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胡某在案发后供述自己骗贷的理由是,他运作过司法拍卖项目,但苦于没有足够资金,所以想用骗来的贷款参加司法拍卖,竞拍获得地产项目后再加价卖出,再将贷款还给银行。

商务中心区支行是北京XX商业银行一级支行,下辖4个支行。在田某等人以督促下级银行开展按揭业务为名,多次催促下级支行向胡某发放贷款,且对HD担保公司的按揭业务可以免面签。据检方指控显示,胡某及其前妻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指派下属虚构二手房交易,采取冒用借款人员身份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等,从北京XX商业银行下属的两家支行骗取贷款250余笔,共计人民币4.47亿余元。

为掩盖假按揭的违法行为,田某等又利用另一种从银行“骗贷”的方式――小企业贷款。胡某从“执照贩子”那里购买数十家无真实经营背景公司的营业执照、企业公章等全套手续,再以这些公司在某下属支行骗取小企业贷款。采用这种方式,胡某又骗贷45笔,共计人民币2.61亿余元。至此,胡某通过向北京XX商业银行的8名工作人员行贿近千万元,并以造假二手房交易手续、购买小企业注册手续等方式,在三年期间,从北京XX商业银行共骗出7.08亿元贷款。

二、北京XX商业银行骗贷案例分析

北京XX商业银行7亿元骗贷案件是北京市到目前为止在公开市场可查到的最大的一起银行诈骗案,属于典型的内外部人员勾结犯案,通过对该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一)公司治理结构设计

在2008年年底,胡某采用虚假按揭的方式骗取贷款的行为,已经在北京XX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被发现了,但是审计只是就事论事,没有真正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调查。

由于该行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发现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审计部门所发现的问题没能及时反馈至总行决策层。同时作为经济开发区支行风险管理岗位的人员也未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总行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部门。致使该风险事件没有引起决策层面的重视,导致风险事件延续,损失加大。

(二)内控制度执行力

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贷款业务,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为了追求业务指标,产生了“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管理”的经营理念,经常出现不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降低标准发放贷款的现象。另外,很多商业银行都存在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的现象,且对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不仅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反而导致约束制度形同虚设,进而造成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根据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对于贷款调查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对客户提供的身份证明、授信主体资格、财务状况等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认真核实,并将核实过程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记载。对客户调查和客户资料的验证应以实地调查为主,间接调查为辅。必要时,可通过外部征信机构对客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由此可见,贷前调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大量事实证明,贷前调查不充分,往往会使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导致信贷决策失误,引起信贷风险。案例中作为按揭贷款的审查,与借款人“面签”,是整个按揭业务的关键风险点之一,信贷人员出于行领导的压力将其省略了;最后胡某用购买的企业资料申请贷款时,信贷人员未进行实地调查,在未核实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下审批贷款。

《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对于贷后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应通过非现场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授信主体的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风险提示”。从该案例可以看出,贷后管理人员并未执行现场检查的工作流程,否则,应该发现按揭楼盘及贷款企业并不存在。

(三)银行内外部环境

在2007年,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高企,北京XX商业银行准备大力发展房地产按揭贷款,商务中心区支行作为该业务的试点单位。对于该行而言这是新业务,相关岗位人员的业务能力较差、工作经验较少,对于该类信贷业务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认识不够充分,同时按揭贷款业务本身的审查手续非常繁琐,一笔贷款业务做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满足行里业绩快速增长的需要。于是在该行行长田某“真出了事,我扛着”的宣言下,进行了违规操作。

从该案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信息:“胡某在于北京XX商业银行接触前已经有过以虚假按揭的方式骗贷的行为”,作为按揭担保的入围企业,核查实际控制人的资信是首要前提,如果胡某先前骗贷的银行将其骗贷事件在公开渠道进行披露,笔者认为,北京XX商业银行再次被骗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小。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业加入国际化大市场的进程逐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建立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对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北京XX商业银行信贷操作风险案件的分析研究,本文发现了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中存在以下问题:公司治理结构设计欠缺,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银行内外部环境建设薄弱。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必将在我国的逐步获得实施,同时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压力将越来越大。只有尽快转变风险管理思路,大力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充分发挥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在商业银行具体业务中的风险防控作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监督机制

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和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形成了全行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但是在实际风险的防控过程中还是受到银行内部行政管理架构的限制。为了使风险管理更加顺畅,应该建立独立的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下级的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上级风险管理部门,而不再向所在机构的行长负责,并且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人事任免、绩效考核、业绩评价也统一归上级机构管理,这样风险管理人员才能避免受所在支行对其工作的干预和影响,才能真正做到对于其所在支行各项业务的合规性保持独立的视角,公正的判断评估风险,并做出相应决策。

(二)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关键,再好的制度得不到执行也就是一纸空文。

首先,信贷业务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活动,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承担首要责任,因此在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时,应该关注制度执行的反馈,既要有从上而下的方式,也需要有由下而上的沟通渠道,使制度执行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传导到制度的制定者。

其次,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式发展,同时结合以往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发现具体业务流程中的风险易发点,将其作为重要的风险控制点在进一步的内控制度修订中重点注明。

再次,在内控制度的制定上改变对员工控制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不但要强化信贷工作操作环节控制,还要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在各级、各部门之间实行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

最后,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商业银行必须拥有一支独立运作、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内审队伍,而且必须保证内部稽核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让内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实现内审部门的垂直管理。

(三)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加强信息披露。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形成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提升员工素质,是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针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不断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所有员工的自觉行为。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充分了解自身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危险,形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理业务的习惯,以形成防范操作风险的安全屏障体系。

其次,构建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我国建成的信用查询相关的系统主要有:由各地工商管理机构开发的企业信用网、由司法机关开发法院网、由税务机构开发的地税发票查询系统、人民银行开发的征信系统、由房地产管理机构开发的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等。整合这些系统,是这些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实现征信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2期

[2]巴曙松,张阿斌,朱元倩.中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状况研究――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支柱视角[J].财经研究,2010年12月

[3]曹丽莎,张同建,刘良灿.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执行对操作风险控制的激励功能[J].经济导刊,2010.11

[4]曹艳,王小文.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2007年第7期

[5]兰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成因及控制[J].金融论坛,2010年第5期

[6]黎振兴,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完善监管法规体系――解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J].中国金融,2007年第13期

[7]魏振香,李伟娟.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方案设计[J].金融与经济,2010.01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onte Carlo模拟;VaR

一、引言

2010年底,成功更名不到一年半时间,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闻名于业界的济南市商业银行――齐鲁银行,因卷入一起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该案件涉及济南当地多家银行,包括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其中齐鲁银行涉案金额最多,其涉案金额近15亿元,相当于该行2009年全年净利润的3倍之多,而当年该行不良贷款合计才7.0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9%。致使齐鲁银行从云端跌入谷底的这起涉及银行内部高层的伪造金融票据案件正属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范畴。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个里程碑,新巴塞尔协议[1]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继承原有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的同时,在“最低资本金要求”中,独立的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将操作风险与原协议中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同纳入到资本监管的范畴,即操作风险将作为银行资本比率分母的一部分。这充分体现了新经济环境下国际商业银行经营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视。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可以被划分为八个业务线条,它们分别是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结算、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由事件类型的不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又可以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与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与交割及流程管理七种。

操作风险亦称“不可量化的风险”,近年,被量化或者模型化。根据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有三种方法,按其复杂性和风险敏感度渐进原则,依次分为基本指标法(BIA)、标准法(SA)和高级计量法(AMA)。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级计量法的以下几个方面。文[2] 首次采用由上至下模型中最重要的两个模型――收入模型和证券因子模型对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开辟了国内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高级计量分析研究的先河,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模型的度量效果更优。文[3]使用网络分析法(ANP)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级模型,为各风险诱因确定权重,找出了长期内影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即治理结构,其次是内控制度和组织文化。文[4]综述了高级计量法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内部衡量法(IMA)、计分卡法(SCA)、极值原理法(EVT)和损失分布法(LDA)的基本原理及各自优缺点,指出使用LDA和EVT相结合的方法是度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的最佳选择。文[5][6]是极值理论在金融机构操作风险衡量中的应用,其中文[5]利用极值理论中的广义帕累托分布(GPD)和Monte Carlo模拟得到了2002-2004年各年的累计损失分布,由此确定不同置信水平下的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帮助各业务单元和部门确定风险调整收益指标。

本文采用LDA与VaR相结合的方法,假定损失案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金额服从已知分布,通过Monte Carlo仿真得出了各置信水平下,一年期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估计值。

二、模型构建

1. 基本思路

利用操作风险的案发频率和损失金额对操作风险进行描述。按照这一思路,如果已知每个事件周期内的损失事件发生频率及每次的损失金额,加总即能得到每个事件周期内由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由于未来数据的不可预测性,本文假定发生频率和损失金额的分布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利用已知的损失数据对它们的分布进行拟合,再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计算未来的操作风险损失值。

2. 算法设计

(1)以1991~2011 年发生的具有损失数据的176起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主要统计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名称、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时间、损失金额、所属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

(2)假定损失事件类型频率分布与损失金额分布服从已知的分布函数,对分布函数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即利用收集到的历史数据,运用Matlab软件的cftool拟合工具箱对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类型发生频率分布和损失金额分布进行拟合;

(3)在得到损失事件类型频率分布函数后,进行 次模拟(本文使用软件模拟10000 次),产生 个符合该分布的随机数 ;

(4)假设 取值为 ,即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 次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此时再对损失金额随机进行7次模拟( 即代表7 种损失类型的可能损失额度),得到7个损失金额 ,分别代表这一损失事件发生时的每一损失类型下的损失金额大小;

(5)将7 个损失金额加总,得到操作风险值的可能取值 ;

(6)重复步骤4和5共10000次,得到10000个操作风险资本的可能取值;

(7)利用10000个可能的取值,得到操作风险资本的分布情况;

(8)由其分布情况,根据VaR模型的具体取值决定操作风险资本的估计值。

鉴于Monte Carlo模拟法可以较好的克服数据缺乏的问题,同时能得到一个操作风险损失值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方便的使用VaR方法度量所有商业银行为操作风险分配的监管资本,故本文采用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计算操作风险的分位数。

三、实证分析

本文对我国176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分析,其中涉及我国商业银行十余家,时间跨度从1991年至2011年,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区间为500元-1152亿。每一笔损失事件都详细记录了其发生时间、地点、损失金额、事件类型等。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数据有限,本文将所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它们的操作风险。这里所有商业银行中不包含政策性银行、外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金融机构所发生的案件。另外,许多操作风险事件从开始作案至案发涉及多个年份,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涉案损失金额平均分摊到每一年,即在操作风险持续年间每年所发操作风险事件的涉案金额相等,精确度为保留小数点后四位。

1. 损失事件发生频率和损失金额的概率分布拟合

(1)统计特征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网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频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之一,其影响不容小觑。虽然2010、2011年频数有明显下降,但鉴于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滞后性,该下降对操作风险案件发生频数的上升趋势没有太大影响。

图3显示的是各年各事件类型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频数直方图,其中1-7,8-14,15-21, ,141-147分别代表1991年,1992年,1993年, ,2011年间所属7种事件类型操作风险案件发生的频数。文[7]在研究银行操作风险的统计特征时曾得出结论,从损失类型看,内部欺诈及其导致的操作风险损失所占比重最大,而外部欺诈风险位居第二,所占比重为内部风险的一半。由图3可以看到,根据本文所搜集到的数据得到的结果与文[7]的研究结论一致,这也再次印证了内部诈骗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风险来源。

此外,从图3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事件类型的损失案件频发,甚至有超过外部诈骗成为第二大操作风险来源的趋势。究其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扩展,信用卡的大量发放间接导致了信用卡诈骗案的屡屡发生。信用卡诈骗案主要包括四大类型,分别是恶意透支、非法套现、短信电话诈骗和克隆伪卡。在这四大类型中有三条都在银行操作风险的范畴之内:恶意透支属于外部欺诈,非法套现涉及外部欺诈和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两类事件,克隆伪卡则是属于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的内容。信用卡诈骗涉案金额虽没有内部诈骗金额巨大,但发案频繁也对银行正常运营构成威胁,尤其是近几年发案势头呈上升趋势,故应引起商业银行的相应重视。

(2)损失事件发生频率的概率分布拟合及检验

在对案件发生频数分布初步了解后,使用Matlab的cftool拟合工具箱对操作风险的案发频率分布进行拟合,并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利用指数分布近似代表案发频率的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最好,拟合参数为1.592。拟合效果见图4。

(3)损失金额的概率分布拟合及检验

由于损失金额变化幅度很大,因此考虑其自然对数的概率密度函数。拟合方法同2,拟合结果见图5。拟合结果表明,正态分布拟合的效果最好并且通过了K-S检验。其参数分别为 。

2. 操作风险数值模拟计算

利用本文模型构建中的算法设计,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根据案发频率的分布函数产生服从指数分布的随机数,用其作为下步迭代的次数;

(2)利用损失金额的分布函数产生服从正态分布的7个随机数,分别代表7种事件类型,将每次的结果累加;

(3)得到一年度内的操作风险损失值;

(4)重复以上步骤10000次。

计算结果如下(见图6):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单位:万)的均值为1199460.67,标准差为18228984.17。分位数为90%时的损失金额为906609.06,分位数为99%时的损失金额为14729291.39,分位数为99.9%时的损失金额为121873610.08。

结论:

根据Monte Carlo模拟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可以确定商业银行合适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为了将各种风险统一在VaR的框架下,根据巴塞尔协议第三次征询意见稿的建议,选取一年为事件间隔,同时选取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同的置信水平(99.9%)来确定监管资本。假设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已对预期损失(操作风险损失值分布的均值)进行了防范,那么需要拨备的操作风险资本就是99.9%的分位数减去预期损失,即121873610.08 - 1199460.67=120674149.41万元,约为12067亿。根据VaR模型的含义,在拨备了12067亿的资本后,我国整个商业银行业大致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巨额操作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3.The 2002 loss data collection exercise for Operational Risk: Summary of the Data Collected [R] . Basel, Switzerland.

[2] 樊欣,杨晓光.操作风险度量: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 .系统工程, 2004, 22( 5) : 44~ 48.

[3] 梁伟,胡丽琴,胡燕.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评级问题研究[J] .金融研究 2007, 330(12) : 135-141.

[4] 范洪波.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模型的分析与应用[J].金融论坛, 2009, 161( 5): 32-37.

[5] 周好文,杨旭,聂磊.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6, ( 6): 47- 51..

[6] 徐明圣.极值理论(EVT)在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建模中的应用与改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4) :76 - 83.

[7] 费伦苏.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 Sound practic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operational risk [R]. Basel,Switzerland :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 July , 2002.

[9] Consultant document:operational risk[R].Supporting Document for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January 2001.

[10] 周翔,杨桂元.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J].技术经济,2008,27(2):53 - 57.

[11] 刘子斐,史敬.VaR模型比较技术及其评价――理论、实证回顾及其应用初探[J].金融研究, 2008,335(5) :130 - 137.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诊;护理管理;应用

风险管理(RM)指在肯定存在风险的环境中如何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的一系列管理程序, 其内容主要有对风险实施有效评估、量化, 并予以相应对策。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护理工作, 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医护人员、医护技术、医护制度和药物、设备、周边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实际管理当中。为了增加急诊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 所以应用风险管理, 效果明显。本文选取580例急诊患者和140例护理人员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580例急诊患者和140例护理人员, 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有240患者和70例护士。两组患者和护士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可以进行对比。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相同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意85~100分, 较满意70~84分, 不满意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组间对比以χ2检验, P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中满意51.0%, 较满意35.9%;不满意13.1%, 满意度为86.9%。研究组满意63.4%, 较满意31.7%, 不满意4.9%, 满意度为95.1%。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 其满意度增加较为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对照组所选取的70例护理人员中, 无菌物品灭菌合格人数有60例(85.7%);护理文书书写合格人数有62例(88.6%);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人数有56例(80%);护理人员操作合格人数58例(82.9%)。研究组所选取的70例护理人员中, 无菌物品灭菌合格人数68例(97.1%);护理文书书写合格人数66例(94.3%);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合格人数68例(97.1%);护理人员操作合格人数64例(91.4%)。两组对比, 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认真确立核心制度, 参照具体情况,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及防范措施, 而且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完善。增强急诊护理紧急预案制订和管理, 将所制定策略形成图表或书册方便查阅;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并使之能够持续性改进。对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落实进行严格检查, 若有违反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行为需立即予以指正、分析, 并使其整改, 确保制度的完善性和合理性[1]。

在风险管理过程总, 需加强护理人员监控制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工作时间, 确保夜班有充足的护理人员并得到较充分休息, 护理安全各项工作, 使服务质量达到有效提高。采取一带一方案, 管理好新毕业、实习护士及试用期护士, 并使其能够完善岗前培训, 使其行为规范化, 确保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性, 并经常检查护理文件, 避免书写错误。

对患者予以有效监控, 患者需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开展合理性活动。新入院、危重患者和具有特殊心理状态的患者, 具备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均需对其增加巡视, 重点检查及监控[2]。

在工作较为繁忙, 容易出现疲劳的时间段, 在交接班过程中需提高监督管理力度, 每天夜班需不定时进行一次查夜, 节假日进行抽查, 出现问题时需参照规章制度合理安排。

因为急诊科患者通常均为病情紧急、不可预见性大、病谱广、年龄不均衡、社会需求不同等特点, 所以护理风险在整个过程中均得到体现, 在抢救时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性, 即便看起来较简单或微不足道的环节都有可能带来较大风险性。所以,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 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教育及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合理教育培训, 能够使得护理人员增加风险认识, 使其能够自觉学习, 并对风险处理方案采取主动性, 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抗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避免护理风险出现[3]。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的管理活动。经本文研究发现, 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实施风险管理, 有效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并增加了护士无菌物品灭菌、护理文书书写、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和护理操作合格率,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尚妍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4(21):251.

[2] 贾晓凤.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西部医学, 2010,22(2):387-389.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5

1.1 资料

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年龄为24~65岁,中位年龄45岁,男女费额为44、56例。入选条件:血液透析周期为1~4年,中位3年。疾病分类:慢性肾盂肾炎患者19例、糖尿病/高血压肾病患者分别为20、11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共32例,剩余18例为其它病症。两组在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基础护理:主要内容分为:透析前、后的生命体征监测;透析过程中,对病人体重进行计算和统计等。通常,体重变化和病人超滤脱水之间有很大关联,体重监测能较好地监测透析是否失衡;此外,监测项目还应涉及患者的呼吸、透析间血压以及脉搏情况。

1.2.2 观察组

风险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及其成因,应构建告知与签字管理机制,逐步落实相关制度与操作流程,护士长应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风险控制方案:(1)完善相关章程及操作法规,编制有效的血液净化、消毒机制,促进管理规范化。(2)应根据医院消毒标准及要求,熟练运用透析管路、临床操作技术,透析用品使用毕后,应予以处理。(3)配/输血时,应贯彻落实查对管理、操作规程,错开放置患者的血液、血标本。(4)根据临床标准,对内瘘部位进行产次和胶布固定,并采用合理方法对静脉插管位置进行换药固定,减少穿刺针或插管处造成的感染。(5)透析过程中,应实时观察病人的穿刺/插管处,有没有出现渗血或者是针管移动等现象;应观察透析器内有无凝血,并适当加注肝素追等等;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脉搏变化,了解病人的主诉,如发现冒汗、耳鸣或抽搐等现象,应及时向透析医师回报,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各类并发症。(6)透析前后,患者的体重易发生变化,应认真观察并计算其干体重,为超滤脱水提供参考,以降低透析失衡。透析开始前,护士应先对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等进行严格冲洗,并把握好循环时间,尽可能减轻患者透析中的热原反应。(7)一旦发现透析器破膜或漏血,应立即更换透析器;对动静脉内瘘应穿刺热练,避免屡次穿刺闭塞内瘘,降低血透效果。阴性和阳性透析病人,应实行分区管理,透析用品不可重复使用。(8)拟行透析前,应对入组患者进行肝炎病毒、梅毒以及肝功能等基础检测,并定期予以复查,1次/半年。一旦患者有感染症状,如乙肝标志物呈现出阴性,应及时来院接种乙肝疫苗。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率,比较临床护理服务满意情况。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资料进行录入处理,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X±S用以代表计量资料,t为检验方法,P<0.05,表明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经护理,观察组中,有31例表示十分满意,17例患者表示满意,2例患者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50例中,十分满意22例,满意17例,不满意11例,总满意度78.00%,差异性显著(P<0.05)。

2.2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透析护理不当(6.00%),医嘱处理不当12例(24.00%),护理投诉3例(6.00%),不规范护理4例(8.00%),意外事件1例(2.00%);观察组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例(2.00%)、1例(2.00%)、1(2.00%)、2例(4.00%)、0(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P<0.05)。

3 讨论

风险,也就是人类受到损伤或承受不幸的潜在可能。换而言之,风险即未来某阶段内出现不良事件的某种可能性。医疗机构属于风险较高的服务领域,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主体,均可能面临患者安全事故的风险。现阶段,我国医护技术得以提升,与此同时,临床风险率也日益攀升。对血液透析来说,风险因素主要源自患者自身、临床治疗两个层面。临床中,急/慢性肾衰竭、药物中毒等患者,往往需采用血液透析方法进行治疗。该类患者均属于重症类,其身体状况欠佳,局部器官功能异常等,临床并发症及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血液透析,即通过人工处理方式,换输病人的体内血液。操作中,医疗器械对体内血液有很大影响。血液透析期间,约150L的液体输注病人体内,加上多次动静脉内瘘穿刺、深静脉置管等,无疑增加了患者风险。另外,拟行透析治疗的病人,大多伴有免疫功能异常、机体抵抗力低等状况,且可能出现重度贫血或营养不良,以及低蛋白血症等不良症状,少数患者还需提供输血支撑,其抵抗细菌及病毒的能力降低,病情极易加重。血液透析,大多需利用透析机器或医疗设备进行,该类仪器或设备质量、护士操作水平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血液透析的最终结果以及护理风险率的高低。临床血液透析中,操作主体多为护士,其占比高达80%。透析时,护士为仪器的操作与管理者,护士的工作态度、操作水平等,对病人透析疗效有很大影响。由此可知,血液透析护理,有着极高的风险性。一旦护士操作失误、技术生疏等,均可产生护理风险,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传统护理管理过程中,风险规避多以护士操作为主,而未重视护理管理、操作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通过对5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风险管理方案,结果发现:观察组50例中,十分满意31例,满意17例,不满意为2例,总满意度96.00%;对照组50例中,十分满意22例,满意17例,不满意11例,总满意度78.00%,护理满意度上两组有统计学差别(P<0.05);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透析护理不当(6.00%),医嘱处理不当12例(24.00%),护理投诉3例(6.00%),不规范护理4例(8.00%),意外事件1例(2.00%);观察组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例(2.00%)、1例(2.00%)、1(2.00%)、2例(4.00%)、0(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P<0.05)。实证分析表明,临床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模式,科学识别护理中出现的风险,合理把握血液透析的核心环节与步骤,注重处理细节,能帮助我们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6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案例教学中,由于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险实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该课程的性质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结果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正确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保险实务》课程中,就是将保险理论和实际保险问题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保险实务》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保险产品,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保险产品销售技巧,并且能够开展保险产品销售与保险理赔业务。为今后学生能够完成保险业务员、核保员、定损员、理赔员、客服员和公司经理等岗位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同时也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要求高,在高职保险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在保险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有针对性地搜集、精选大量地理赔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所要讲述的原理和观点,选择合适地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进行启发诱导,组织讨论,继而推出课程内容。其实这一系列的实施进展顺利与否主要取决于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很多种,如课堂讨论法和讲解分析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讲授家庭责任风险管理的方法时,主要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入一个案例:某先生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全职在家的太太和一个儿子,独立经营着附近的一家饭店,最近还新购置了私家车。为了给家人一个安心稳健的生活环境,李先生委托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为其制定一套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案。要求学生为其制定一套风险管理方法。接下来根据学生所制定的一套关于该先生的家庭成员、车、房、饭店等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再推出家庭风险管理的方法。由于案例是来自于保险的实际业务,真实性、趣味性较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理解所要讲述的保险理论,增强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再从实际回到理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能力的超前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再如在讲授保险产品销售中的挖掘保险客户需求的课程内容时,首先对保险客户有个初步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单身期间、成家立业期、退休规划期。即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收入层次客户的保险需求进行认知。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要求学生根据投保演示中的"保险需求分析话术",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正确挖掘客户的需求是顺利完成销售活动的保证。在此次案例教学法中,要求学生从健康方面、意外保障方面、子女教育金方面、爱心和责任方面、储蓄养老方面、以及理财方面着手分析并制定一项保险客户需求方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保险人要明确需求的可创造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地位。

2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心得与体会

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同时能打破传统的"填鸭蛋式"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较好,被高职院校作为教改的主要方向,广泛被应用并推广使用。

若要使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取得预期的结果,教师的课前准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精选择案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理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当然在案例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素质而确定;同时在采用案例教学法中不能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应该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相结合运用。并利用理论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加深和巩固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应随着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教师根据学校的规定和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即学生成绩的考核,平时及中期的考核所占的权重相对要大,以此杜绝平时不爱学习,期末突击的现象。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7

论文关键词:操作风险;人力资本;激励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作为商业银行常见三大金融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更是频频凸显。据统计,仅2003年-2007年,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可以搜集到的操作风险案件就达174件。2011年,中国银监会的《银监会2010年年报》指出,2011年中国银行业仍存在诸多风险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该报告指出:“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业务种类更为广泛,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管理难度更大。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分类与特征入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力资本激励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另一种视角的诠释,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关于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分析 

目前对于操作风险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其中,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较具代表性,具体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1.1 操作风险的分类 

操作风险类型较多,可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划分。比较常见的划分标准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标准、英国银行家协会分类标准等。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分类。包括两个维度的分类:一个是按照损失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另一个维度是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分为八类:公司财务、交易与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上述两个维度的分类还可共同构成操作风险分类的7×8矩阵。 

(2)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分类标准。具体涉及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其中,前三类为内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失误风险(operational failure risk);第四种为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杠杆风险(operational leverage risk)。 

1.2 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因此了解和把握其主要特征,可以更有效的管理此类风险。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监管部门披露的操作风险案件进行梳理发现,操作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操作风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内生性。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生成更多的是由银行内部不合规的操作引起。银行业务的客观存在使得操作风险将永远存在,并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操作风险具有较强的人为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按照损失事件类型划分的七类操作风险中,有六类与人为因素直接相关。如若说市场风险来自于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信用风险源于借款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而操作风险则大多数来自于有意或是无意的、银行内部或外部的人为操作失误。此外,操作风险的强人为性还表现在来自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风险反控性(银行业务人员往往对业务流程更为熟知,因而更加容易通过对既有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规避从而实施违规操作,并隐匿操作风险的外在表现)和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 

(3)操作风险具有明显的厚尾性。相对于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两种风险而言,操作风险在现实运营中出现的概率较小,但其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在短时间可以威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乃至银行机构出现挤兑和破产危机,巴林银行破产倒闭案就是典型例证。 

(4)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表现于欺诈。欺诈包括内部员工、外部人员以及内外部勾结等形式的欺诈,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典型操作风险。如:中国银行“高山案”、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资金挪用案、农业银行邯郸分行金库盗窃案等,均为典型的内、外部勾结欺诈案件。 

(5)操作风险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更为常见。由于银行业务运作大多数集中在基层机构,且与上级行的控制力负相关,当分支机构距离较远、受到的监管较弱时,一些违规操作通常不易被发现,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例如近期热议的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存款放贷案和农行宜兴支行票据诈骗案等典型操作风险案件多出现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 

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人力资本激励 

谈及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多数目光和言论都会聚焦于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操作风险的监管制度建设。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无论是银行业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制都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和管理人才引进方面的确进步很多。但是,操作风险还是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跳出制度建设的既定思维框架,审视制度本身之外,特别是制度执行方面的人力资本因素,因为人力资本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的产生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和激励。 

2.1 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人力资本”的优化管理 

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讲又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人力资源又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从操作风险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人员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四大因素中占有直接而重要的地位。而非人力资源是被动性资源,只有在人力资源的支配下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投入人力资源,特别是资本性人力资源的投入(与自然性人力资源相比,资本性人力资源是指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移等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然而,由于人力资本本身需要依附于个体员工这一载体而存在,因此基于“经济人”固有的自利属性,只有员工个人价值与银行发展价值成正向关系,亦或至少不存在明显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人力资本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积极效能,反之却可能出现基于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操作失当,进而加剧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更多地注重于制度的建设、技术和工具的革新,但对于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建设却相对不足。 

2.2 强化人力资本激励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 

人力资本激励的实质在于运用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手段,将个体员工价值与集体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进而充分调动个体员工的能动性,最终促使人力资本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效能最大化。就操作风险管理而言,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激励就是要充分发挥银行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实现科学规范的业务操作,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得力,促使操作风险最小化。实践中,与人员因素相关的操作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员工无意失误和故意作案。其中,故意作案类的操作风险本身蕴含着道德风险因素。因此,对人力资本激励的核心在于平衡好员工个人的责任与利益,并尽可能实现清晰界定,从而促使员工自主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素质和觉悟,主动规避操作风险,乃至积极参与银行业务和交易过程中的案件防范。 

3 基于人力资本激励角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3.1 建设立足岗位差异的多元化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构建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首先应确保真正实现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具体是指操作风险的责权界定要清晰,岗位职责与业务操作权限划分要具体到个人,并彻底消除责任多头承担的模糊现象,切实保障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源投资效能充分发挥。 

在建设人力资本激励制度方面,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依据岗位工作的业务复杂程度和岗位职责的责任大小,合理确定岗位激励系数,突出对业务复杂程度高、岗位职责重的员工激励。同时,注重实施不同岗位的不同收入限额制,并尽量将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相同岗位或近似岗位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二是针对高官人员、核心岗位人员和业绩显著的员工,探索对其丰富的激励手段,特别是要强化除薪酬激励之外的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激励体系,例如实行多元化的弹性福利制度、增加股权激励等方式,注重对员工的激励要实现短期与长期两个维度的良好相合。鼓励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方式方法的探索,对于做出积极贡献和显著成绩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 

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仅表现在提高业务操作人员的岗位激励力度,还应关注其长期的职业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也是提高人力资本激励的重要举措。具体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领域,应尤其注重做好分支行等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与总行、一级分行的职员不同,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起点较低,面对的发展和自我提高的机遇相对较少,因此更容易滋生懈怠、厌倦等不良工作情绪,这些都不利于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因此,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首先摒除基层业务人员即是单纯操作人员的传统观念,要积极创造基层员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和发展规划工作的机会,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献计献策。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自我认知,更加有助于降低其在业务受理过程中的机械操作惯性,有利于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通过短期交流、定期培训、零风险示范岗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优化理念和对组织的忠诚度和认知度,从而最大化发挥其人力资本效能。 

3.3 塑造精诚合作、执行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作为商业银行常见三大金融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更是频频凸显。据统计,仅2003年-2007年,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可以搜集到的操作风险案件就达174件。2011年,中国银监会的《银监会2010年年报》指出,2011年中国银行业仍存在诸多风险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该报告指出:“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业务种类更为广泛,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管理难度更大。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分类与特征入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力资本激励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另一种视角的诠释,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 关于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分析

目前对于操作风险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其中,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较具代表性,具体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1.1 操作风险的分类

操作风险类型较多,可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划分。比较常见的划分标准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标准、英国银行家协会分类标准等。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分类。包括两个维度的分类:一个是按照损失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另一个维度是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分为八类:公司财务、交易与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上述两个维度的分类还可共同构成操作风险分类的7×8矩阵。

(2)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分类标准。具体涉及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其中,前三类为内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失误风险(operational failure risk);第四种为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杠杆风险(operational leverage risk)。

1.2 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因此了解和把握其主要特征,可以更有效的管理此类风险。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监管部门披露的操作风险案件进行梳理发现,操作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操作风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内生性。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生成更多的是由银行内部不合规的操作引起。银行业务的客观存在使得操作风险将永远存在,并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操作风险具有较强的人为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按照损失事件类型划分的七类操作风险中,有六类与人为因素直接相关。如若说市场风险来自于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信用风险源于借款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而操作风险则大多数来自于有意或是无意的、银行内部或外部的人为操作失误。此外,操作风险的强人为性还表现在来自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风险反控性(银行业务人员往往对业务流程更为熟知,因而更加容易通过对既有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规避从而实施违规操作,并隐匿操作风险的外在表现)和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

(3)操作风险具有明显的厚尾性。相对于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两种风险而言,操作风险在现实运营中出现的概率较小,但其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在短时间可以威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乃至银行机构出现挤兑和破产危机,巴林银行破产倒闭案就是典型例证。

(4)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表现于欺诈。欺诈包括内部员工、外部人员以及内外部勾结等形式的欺诈,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典型操作风险。如:中国银行“高山案”、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资金挪用案、农业银行邯郸分行金库盗窃案等,均为典型的内、外部勾结欺诈案件。

(5)操作风险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更为常见。由

于银行业务运作大多数集中在基层机构,且与上级行的控制力负相关,当分支机构距离较远、受到的监管较弱时,一些违规操作通常不易被发现,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例如近期热议的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存款放贷案和农行宜兴支行票据诈骗案等典型操作风险案件多出现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

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人力资本激励

谈及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多数目光和言论都会聚焦于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操作风险的监管制度建设。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无论是银行业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制都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和管理人才引进方面的确进步很多。但是,操作风险还是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跳出制度建设的既定思维框架,审视制度本身之外,特别是制度执行方面的人力资本因素,因为人力资本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的产生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和激励。

2.1 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人力资本”的优化管理

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讲又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人力资源又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从操作风险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人员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四大因素中占有直接而重要的地位。而非人力资源是被动性资源,只有在人力资源的支配下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投入人力资源,特别是资本性人力资源的投入(与自然性人力资源相比,资本性人力资源是指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移等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然而,由于人力资本本身需要依附于个体员工这一载体而存在,因此基于“经济人”固有的自利属性,只有员工个人价值与银行发展价值成正向关系,亦或至少不存在明显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人力资本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积极效能,反之却可能出现基于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操作失当,进而加剧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更多地注重于制度的建设、技术和工具的革新,但对于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建设却相对不足。  2.2 强化人力资本激励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

人力资本激励的实质在于运用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手段,将个体员工价值与集体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进而充分调动个体员工的能动性,最终促使人力资本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效能最大化。就操作风险管理而言,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激励就是要充分发挥银行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实现科学规范的业务操作,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得力,促使操作风险最小化。实践中,与人员因素相关的操作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员工无意失误和故意作案。其中,故意作案类的操作风险本身蕴含着道德风险因素。因此,对人力资本激励的核心在于平衡好员工个人的责任与利益,并尽可能实现清晰界定,从而促使员工自主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素质和觉悟,主动规避操作风险,乃至积极参与银行业务和交易过程中的案件防范。

3 基于人力资本激励角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3.1 建设立足岗位差异的多元化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构建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首先应确保真正实现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具体是指操作风险的责权界定要清晰,岗位职责与业务操作权限划分要具体到个人,并彻底消除责任多头承担的模糊现象,切实保障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源投资效能充分发挥。

在建设人力资本激励制度方面,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依据岗位工作的业务复杂程度和岗位职责的责任大小,合理确定岗位激励系数,突出对业务复杂程度高、岗位职责重的员工激励。同时,注重实施不同岗位的不同收入限额制,并尽量将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相同岗位或近似岗位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二是针对高官人员、核心岗位人员和业绩显著的员工,探索对其丰富的激励手段,特别是要强化除薪酬激励之外的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激励体系,例如实行多元化的弹利制度、增加股权激励等方式,注重对员工的激励要实现短期与长期两个维度的良好相合。鼓励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方式方法的探索,对于做出积极贡献和显著成绩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

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仅表现在提高业务操作人员的岗位激励力度,还应关注其长期的职业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也是提高人力资本激励的重要举措。具体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领域,应尤其注重做好分支行等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与总行、一级分行的职员不同,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起点较低,面对的发展和自我提高的机遇相对较少,因此更容易滋生懈怠、厌

倦等不良工作情绪,这些都不利于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因此,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首先摒除基层业务人员即是单纯操作人员的传统观念,要积极创造基层员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和发展规划工作的机会,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献计献策。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自我认知,更加有助于降低其在业务受理过程中的机械操作惯性,有利于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通过短期交流、定期培训、零风险示范岗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优化理念和对组织的忠诚度和认知度,从而最大化发挥其人力资本效能。

3.3 塑造精诚合作、执行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上一篇:建设单位扬尘污染防治方案范文 下一篇: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