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追问·操作

时间:2022-09-26 05:45:39

比较·追问·操作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增加了“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能力?我们先看看下面的课堂实例。

一、教学片段

《8、7、6加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师创设同学们参加运动会的动画,PPT先出现跑在前面的同学,隐去后又再出现跑在后面的同学(如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看到了同学们跑步,有几人跑到前面去了,另外几人跑在了后面”。还有同学嘀咕“究竟有几个同学嘛,老师,请把他们定格到了一张图上”。定格到一张图片上后学生发现跑在前面的是8人,跑在后面的是5人;想问的问题是跑步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还有学生发现的信息是“穿蓝色服装7人,灰色服装6人”,问题也是“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老师紧接着问大家会不会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列式,怎么想的?学生分别列出算式8+5=,7+6=,并说清楚了求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全班都同意这个观点。

怎么计算,老师启发学生借助前面计算“9加几”的活动经验,利用手中的学具、纸笔,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得出结果,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了多种计算策略,有的直接数,有用小棒摆,拆5与8凑十,或拆8与5凑十;有用圆圈画,左边画8个圆,右边画5个圆,然后从左边起圈出10个圆为一个十……学生积极汇报,讲了每种算法的思维过程。

老师没有主观强调哪种方法可取,而是问大家,每种算法是否有道理。老师追问,这么多算法,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有没有什么要问的?一个学生站起来:我发现算法太多,我们究竟学哪种算法哟?凑十的方法,特别是先把5分成2和3,再把8与2相加得一个十,最后把10与3相加得13的方法,得到全班认可,点评的时候老师边点评边画圆边板书,让学生体会用圆片代替跑步的学生,8+5等于13。

接着学生打开书,完整填写方框图,在大脑里再现一次计算方法。

借用实物或作图练习8+6=,8+4=,8+3=,

全班核对答案后引导学生思考:

(1)把“8加几”和“9加几”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你想问点什么?

学生从拆上谈了“都要拆,但拆得不一样”两点很好的发现,还问了一个为什么“拆得不一样”的问题。有同学立即用“凑十”做了很好的回答。

(2)观察“8加几”这些式子,大家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8+6=14

8+5=13

8+4=12

8+3=11

学生议论后,发现第一个加数都是8,第二个加数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很快发现,一个加数是8,另一个加数变小,得到的和也会变小。

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7+6= ……

二、教学反思

(一)在比较中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阶段涉及的基本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代换、数形结合、分类、类比、推理、化归、转化等,这些数学思想蕴涵在各年级数学知识中。传统教学认为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一年级渗透为时过早。其实不然,只要老师认真挖掘,多一些“比较”意识,就能打破传统。

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比较”思维,鼓励学生按前后分类,或按着色分类,发现不同的数学信息;用小棒代替跑步的学生,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用圆圈儿代替数量8和5,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把8+5转化成先分解5为2和3,然后用8+2,再加5,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解决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问题,在小结算法时用到了和9加几类比,在拓展中探索8加几的得数变化规律,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从而很好地解决了“8加几”算法的巩固问题。让学生不但牢固掌握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分类、代换、转化、数形结合、集合圈、类比和函数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神奇美妙。

(二)在追问中培养发问和提问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材在解决问题时都设置了“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和“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培养问题能力的内容,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有问题意识。

片段中,老师让学生发现究竟一共有多少学生跑步的问题;待学生解决了列式后,又让学生发现8加几也是进位加法,提出怎么拆数的问题;等学生解决后,又让学生发现算法太多,哪一种算法最适用的问题;当学生懂得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后,老师又追问8加几与9加几比,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当学生归纳出了相同点后,老师又追问提出了8加几的得数变化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所在。

(三)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阶段涉及的基本活动主要有观察、实验、计算、作图、猜测和验证等活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应充分挖掘活动因子,多涉及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经验。

片段中,老师让学生用小棒或圆片进行摆一摆,分一分,捆一捆,圈一圈等操作,结合9加几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的同时,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摆、分、合、圈等策略。

由此可见,数学活动经验不是孤立的,它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也包括操作活动经验、思维活动经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点评】

小学一年级是2011版数学课标实施的起始年级,也是最不好实施新增“两基两能”的年级。执教者在“8加几”的计算上,巧妙地渗透了一系列数学思想,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很好地实践了“四基四能”中新增“两基两能”的策略。

但从一节完整的数学课来考虑,有一点问题想与作者商榷,课标提出的“四基四能”中的八个要素,要在每节数学课上都全面落实吗?可不可以在某些课落实某些“基能”,让一个单元自成一体,全面落实?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像这样上课在时间上够吗?是不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择优择重落实数学思想与培养提问能力更好些?

——李渝霞,重庆市江北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重庆市骨干教师,江北区学科带头人。

上一篇: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