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30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实例;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4-0111-03

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设计模式共包含九个模块,即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高职学习者分析、学习资源内容分析、资源环境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形成性评价、修改、总结性评价。[1]下面笔者结合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实例“工业产品造型鉴赏”网络课程来阐述资源设计过程及理念。

确定与分析资源建设目标

1.确定资源建设目标

工业产品造型鉴赏网络课程面向的主要是数控、模具、机械、汽车和电工电子等工科专业的高职生。笔者通过分析高职师生对数字化资源的偏好和期待以及现实状况,得出该资源建设的目标为建设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满足其学习需要的网络课程。同时,内容应通俗易懂,适合没有艺术基础的工科学生学习。

2.分析具体资源的教学目标

在该资源的设计过程中,高职教育学科一线教师全程参与其中,并科学合理地设计具体资源的教学目标。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包括一般特征、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数字化学习经历六个方面。其中,具有共性意义的一般特征、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三个方面,采取量表调查和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和数字化学习经历三个方面,采取非正式访谈为主,力图获得更具真实性的数据。

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分析是后续对该资源进行策略设计、媒体设计、平台选择、评价的依据。在进行内容分析时,笔者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明确了网络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启蒙时期、成型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和多元化时期;采用程序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具体步骤、线索和顺序;采用关键动因分析的方法获取了与网络课程相关的人际技能与态度。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课程内容的先导知识以及审美情趣。因而,笔者在对资源进行设计时,应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并使学生明白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资源环境分析

资源环境分析可从绩效环境(应用环境)和学习环境两方面来展开,同时,重点关注真实的社会环境与高职学生所学新知识的关联及高职学校教学环境的客观情况和影响数字化学习的限制条件。

通过访谈及毕业生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在工作后涉及有关产品造型的工作时,常常存在艺术及审美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从工科制造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背景出发,以“艺术浸润技术”为理念,侧重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工科制造类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提供必要的补充。

关于高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笔者对江苏省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作了调研[2],结果表明,学校信息化水平总体较高,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教室及座位数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数字化学习需要。

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下面结合实例阐述网络课程“工业产品造型鉴赏”中的教学策略设计。

1.引起注意

图1是网络课程中,在讲授“马金托什设计风格的形成”时的一张配图。课件中两张椅背超过常见椅背高度的新奇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马金托什的重视简单直线的设计风格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2.告知学习者目标

图2是“学习指导”模块中“学习目标”部分的截图,通过明确展示学习目标,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建立学习内容的认知关联性。

3.提示学生回忆先前的学习内容

网络课程中“学习指导”模块的“学习指南”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了解成型工艺及其产品特点的基础知识”,提示学生回忆先前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联。

4.呈现刺激材料

图3是网络课程中首页上展示的一个极具设计感的概念车,通过这种特征鲜明的表现形式呈现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供学习指导

图4是网络课程首页的“课程论坛”模块,该模块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够及时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问与难题。

6.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反馈、科学评价

下页图5是网络课程中“练习图库”模块的截图,学生进入该模块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新知。然后教师给予反馈,评价其行为表现。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也给了他们一个亲自验证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的机会。

7.促进保持和迁移

除了上述的学习模块,网络课程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新颖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修养。例如,在让学生回答各位大师的主要设计理念之后,再设计少量的大师与其代表作之间的连线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这部分学习内容的“立体化”印象。

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

江苏省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的调研显示[3]: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常见的五种多媒体资源类型按数量由多到少分别是文本、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其中文本所占比例最高,且存在多媒化资源偏少,文字资源偏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网络课程中加大了视频、图像等多媒化资源的比重,并根据学习资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需要,妥善地进行了资源设计,降低了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评价及修改

对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所包含的因素有建设目标、学生分析、内容分析、资源环境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及多媒体学习信息设计。评价后,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每个因素作出调整,如微调建设目标,增加或删减学生分析要素,扩大或缩小内容分析的外延,增加对资源环境分析的考虑,调整学习资源中的教学策略,调整学习资源中的多媒体信息设计,以及其他具体内容的调整。

例如,图6是网络课程“作品赏析”模块的一幅图片,笔者起初设计的每张图片下并没有文字性的说明。试用后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该预览页面出现展示的产品的文本信息。而理查德・迈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则强调空间邻近定律,即书页或屏幕上的文字与其相对应的画面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意见对其进行了修改,帮助学生能够轻松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总之,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更多、更细的思考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惠颖.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的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127-130.

[2][3]周惠颖,韩冰,顾京.江苏省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14-117.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 教育出版;出版数字化;发展重点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017-02

1 教育出版数字化模式发展

1.1 电子书包模式

电子书包是教育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组合产品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包括具备读写功能的笔记本或者平板点到的电子书包外形,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容资源库,还有通过数字资源对学生展开管理、实现家庭和学校交流的网络平台。电子书包作为数字化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比如在新加坡学生的电子化教材教辅和互联网连接可以实现全世界区域下学生的互动学习,这是全球性书包的外在表现的一种。教育出版数字化的发展是以电子书包作为终端模式的一种技术手段,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出现由科技公司或者电信运营商作为主导的试点学校,出版社虽然提供核心内容却并不占据主体地位,所以说出版商在其主要产业中也会因为技术落后而屈居次要地位。

1.2 网络平台模式

教育出版数字化要从资源数字化发展入手,建设数字化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强化并完善网络和跨媒体平台的有效结合的出版。在这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建立了 “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这个平台有包括电子教材、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等内容在内的立体化教学包。通过纸质书本的购买可以获得学习卡,凭借此卡登陆出版社立体化教材网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网络教学品太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系统,能够强化基本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教师和家长。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适当替代实体教学机构,现在有很多出版社都有这种平台的构建。教育出版商可以通过这类平台的建立,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突破。

1.3 移动教材模式

移动教材是教材教辅等教育资源在移动阅读器上的应用,主要有电子屏电子阅读器、平板、手机和教育电子产品这几种,作为移动阅读器这主要的三类产品,电子屏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和教育电子产品都在教育出版数字化的过程中担负了很重要的只能。比如一些品牌的学习机和出版社和教育资源单位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同步,实现其教育网络授权。一般情况下教材内容上没有生产阅读器,其产业链上涉及的结构有很多,不容易整理融合,但这样的形式主要通过电子书分校模式得以实现。比如国外的kindle和iPad等主流阅读器和教材出版商的成功合作,就是比较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1.4 开放式教材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开放式教材是说网络出版平台向作者开放权限,允许其随时提交、编辑、更新教材内容,为读者提供阅读资源,通过出售电子版教材或相关学习资料等实现网站盈利。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免费的开放式教材平台就是平世界知识库,FWK是提供免费在线阅读和出售包装内容的网站。学生可以在课文边上注释知识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中的电子教材定制平台进行教材修改使用。FWK所提供的新的发展模式可以保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控制性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因为开放式教材模式降低了教材出版的要求,其编审制度要求也比较宽松,还有就是电子教材本身也有很大的缺陷,版权信息不清晰、内容来源不准确、权威性不够,适用年级不合理,文字写作水平不高、图像和图片的质量差,内容琐碎繁杂、不易记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开放式教材模式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有很多需要发展的方面。

1.5 多元化经营模式

现在出版商方面一般面向的都是学校市场,对企业学习、国外教育、辅导学习、自学教育和行业出版方面都比较忽视。出版商可以依照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选择对这些领域的涉及,发展新的教育出版的收益形式。

2 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

2.1 编码设计师

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最关键的内容就是需要强化编辑的科技能力和数字技术水平,出版社要吸收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同时要向已有的编辑提供数字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相应的技术实现数字教辅的深入培养。

2.2 娱乐架构师

多媒体水平不断发展,数字出版物也开始有音乐、文字和图片等多样内容融合出现的表现形式,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要将教育和娱乐相结合进行,保证受众在愉快的感受中接收新的知识内容,所以今后教辅编辑要重视对其娱乐精神和素质的培养。

2.3 客户支持服务

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客户支持服务一般说的是学习社区中的在线咨询和内容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专门设置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服务于网络平台,可以随时回答客户所提疑问,保证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内容管理员要保证对网站内容的实时更新,随时传输新的知识内容,第一事件删除影响整体内容的垃圾信息。

2.4 保护数字版权

目前国内数字出版环境比较复杂,担保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得复制盗版的数量不断滋生,一般教育内容图书的内容都不是原创,同质化和盗版现象异常明显,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随着数字化内容的不断发展,保护数字版权的任务就更为艰巨,要通过这部分人群确定盗版网站,重视对盗版内容的彻查力度和手段。

2.5 数字版权贸易

出版数字化环境下,版权引进和输出同样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想要实现数字化教育出版的顺利发展,就要重视并关注数字版权方面的问题,保证教育出版数字化在正确的环境下实现整体发展。版权贸易方面的人才是能够站在大的环境分析当前的局势,借鉴并分析国外先进的数字化教育经验,强化我国的数字版权贸易保护层次,为我国同领域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6 高级管理人才

新环境下的出版社还要学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接受新环境下的企业改革制度,确定并开展一系列的吸引并稳定人才的制度,吸收并培养一些在数字出版管理方面具有丰厚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可以整合强化各种社会和网络资源,引导行业实现工作创新和产品创新。

3 结论

教育是各种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关键领域,对整个社会的整体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所有行业的基础发展领域,教育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相应的教育出版也就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重视强化自身的品质和资源水平。同时要从完善个体数字化发展水平入手,强化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促进其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

[2]陈滴滴.地方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环境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3).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职教体系 课程资源 物流管理 资源建设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职教体系中的资源建设需求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架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

我国加快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并且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框架体系(见图1)。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资源建设要求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数字化资源的覆盖率要求(见表1)。提出推进职教体系的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能够为社区和社会提供免费开放服务。

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制定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开发规范和审查认证标准,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提高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家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到2016年,从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全国有62家以上高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博士(开设物流相关研究方向的院校也有60家以上。)具有了完整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本文选取不同层次的代表性学校(见表2)分析其专业定位(见表3)和课程设置(见表4)。

三、现代职教体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资源共享的建议

现代职教体系借鉴与香港的资历架构。香港政府推行资历架构,从而推动终身学习。资历架构是一个七级的资历制度,涵盖学术、职业和持续教育界别的资历,可于网上查看资历名册,找到已通过素质保证并获资历架构认可的资历及课程。虽然教育部提出和推广现代职教体系,但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以至于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各自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方面没有协调发展,因此造成了资源共享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建设哪些资源和共享哪些内容。根据教育体系内不同教育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对相关课程进行梳理和归纳(见表5)。

根据归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是物流管理职教体系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基础课程、操作课程、应用课程。

二是重要性课程分析:根据总结不同层次的课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物流学基础课程、物流管理类课程、物流信息类课程、物流系统规划类课程、仓储类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课程。

三是基础课程分层次建设,从上至下式共享。物流类基础课程是一种认知课程,从中职到博士,都要学习,但是程度不同,因此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方面要分层次建设,需要统一协调才能科学共享。但是这种共享更是一种从上至下式共享,因为下一个等级的资源对于上一个等级不用去学习,但是反之需要。

四是操作课程,基本是从中职到高职在学习,而中职重点学习基本操作,高职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本科涉及到的课程基本是技术变化较快、要求较高的课程,例如物流信息系统等。因此在课程资源方面,应该重点建设中职,高职增加部分理论内容。这一部分,对于中职的学生可以采用从下至上式共享学习。

五是应用课程,主要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及专业硕士中,可以看出这是职教体系建设的提升性课程,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些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国际物流、物流管理技术等。这些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以本科学校为主,高职增加技术操作内容,硕士增加运作管理内容,从而做到资源绿色共享。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不同教育等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理清职教体系里的专业课程的层次性、重要程度,资源建设的重点以及共享方式。本文重点分析课程共享的体系,而具体课程的内容建设需要独立分析。对于职教体系的建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厘清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更好地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对于横向的资源共享,采取集中优势保留特色共同建设,而对于纵向的资源共享,采用取长补短分工明确联合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细玉,殷彬,贺兵.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4):138- 139.

[2] 欧阳恩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19):24- 27

[3] 向健极.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行动范式”[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14)):19- 23

[4] 顾坤华,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J]. 职业技术教育. 2012(07):15- 20

[5] 黄芬.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探索[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5(20)

[6] 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05):67- 70

[7] 何玉宏,纪正广.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的若干难点思考――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交通职业教育. 2013(05):16- 19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艺工结合;数字媒体;市场需求;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艺工结合即艺术与工业设计的结合,该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艺术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在工业设计产品中完美凸显出“艺工结合”的特点。也有设计师曾指出,工业设计与文科、理工科不可脱节,任何工业设计产品都要体现出艺术与技术两方面元素,并且二者要在设计中有效结合,进一步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市场的完美契合。为深入探析数字媒体在“艺工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路径,接下来重点分析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现状[1]。

一、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近年来,综合类高校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本着学科多、专业多的优势以及广泛的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促使此类高校具备足够的“艺工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科之间具备知识交融性与共通性,这一方面为学科之间资源整合与优化提供了便利,使之更具跨界性、交互性、多样性等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潜在问题与研究不足所导致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问题也在不断滋生。为更好地了解现状,我对几所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展开调研,就调研结果提出下述两点不足。

(一)专业课程教学深度不够

当前,部分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会向专业学生开设更多的课程,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教育资源,且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供学生验证理论且巩固专业知识,希望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2]。拓展教育自然是上乘之选,但是对学生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

根据调研现状分析,部分高校在倡导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但事实上侧重于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亟待提升。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技术这一实质性的东西缺乏将直接导致数字设计产品难以达成预期目标,效果落地或有难度。即使设计出来的产品,也仅局限于一纸空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或者说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工作,进而出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的问题[3]。上述两方面问题研究并不具备普遍性,我以抽样调查获取结果为主,浅谈的数字媒体专业在“艺工结合”模式下显露的问题仅对于少部分高校,其他综合类高校在校企合作、艺工结合教学理念中基于上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现存问题的分析主要目标是立足于问题进一步研究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路径,并无针对性,问题若存在漏洞,敬请谅解。

二、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实践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在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必须改善与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换言之,社会市场需求是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应遵循的价值导向。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立足于学生基础能力展开数字技术综合训练,同时联合校外企业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接下来重点针对于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模式理念深入分析,具体从下述三点详细论述。

(一)专业教学知识体系“美学+工学+设计”

基于“艺工结合”模式下的数字媒体教学主要是艺术设计创作和计算机技术实践的结合,在专业知识的驱动下将其转换为数字产品,并且满足市场需求与广大用户的认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工学科与艺术学科有效结合的比例,艺术学科主攻的方向是产品设计理念与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设计理念的比重;理工学科主攻的方向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计算机技术放在首位。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方向较广泛,其中包含诸多学科,如美学、设计学、工学等,产品设计中的美学主要是产品的形式美、艺术美两方面,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相应的美感思维要求较高,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美学这一层面学生的主观意识较浓;工学主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也是学生数字产品所需要的承载体,更是优秀产品从设计到落实的主要途径,侧重于学生的专项技术。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能重新审视产品属性以及走向市场的应用价值;设计学主要包括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中的知识原理与方法论,同时还包括数字产品的市场学、营销学,故此设计学重点培养的方向是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对于市场的敏锐洞悉力。上述三门学科共同构成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不同的侧重点穿插于专业的教学始末,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为市场输出综合性人才。

(二)专业实践教学方针“艺工结合,产学研协调发展”

当前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宗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而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专业的产品设计技能与过高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且明确市场需求,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综合类高校有广泛的教育资源与专业的实践平台,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引进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引导,走好校企合作之路,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具体可以联合科研院、相关企业、教育者三方力量,共同创建特色“艺术与工程结合,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实践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带领中,结合教材内容广泛构建实践平台与科研训练,并且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在实践平台中有效落实,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并且在校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明确市场需求,进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产品,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三)“艺工结合”数字媒体专业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相似性与共通性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借助实践平台软硬件设施,开发与利用实践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有效落地,并且在相关指导中探索与分析数字设计产品的可行性。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适当贯穿基本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初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流程,相较于教材内容与教师的讲授式教学,明确的实训操作流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在初次接受知识中的困惑;在教学中期阶段,教师应主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构思,并且对于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将学生的思维构思体现在数字产品设计中;在专业教学后期阶段,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实训技能已经得到全面的发展,此时可以走向校企合作之路,将学生安排进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在社会实践中再次巩固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数字媒体专业“艺工结合”数字模式改革路径

(一)基于“工艺结合”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与完善

就目前趋势分析,实践内容主要是将美学+工学+设计学的知识体系穿插于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始末,这一系统性知识的完善与优化正是实践内容改进的目标。为落实工艺结合教学理念,可以在学生不同的实践阶段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展开形而上的技术指导,除了莅临实践基地指导之外,还应在校举办知识讲座,或者创设校内线上线下论坛,加大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力度,有效解决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各类问题,抑或定期进行面对面交流,带领学生领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的项目创新中探索学生的实践水平,并且予以有效指导,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可以指定命题,也可以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自主成立项目团队。在经过答辩获批校级项目,并且紧扣项目完成相关命题,而项目命题通常是专业知识最顶端、最前沿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有一定的考核性。学生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校内各种教学设备,接受不同导师的指导,并且在校外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中明确市场需求、创新方向等,时间通常一年为期,届时完成相关命题往往成果较为理想。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常用的一种教学融合方式,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余,学校会邀请校外相关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践行在实际中,落实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校的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虽然也会安排相关实践,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时,学校联合企业安排学生步入相关岗位实习,落实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该专业实践过程中,我们调研的几所大学主要引进的是世界一流企业,包括联想公司、华为公司、水晶石公司等,邀请企业的技术总监来校进行实践指导工作,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接受艺工结合培训,在拓展知识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创建专项实验室

创建专项实验室对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实验室学生验证理论的主要基地,也是学生获取实验成果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应创建专项实验室,为学生更好的研究科学项目夯实基础。我们调研的这所高校目前已经成立6个专项实验室,其中包括数字影棚、交互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其创建理念紧紧围绕“艺工结合”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实践项目各有侧重,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充分利用“工艺结合”教学理念是社会市场发展对高校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先决条件。本文以调研的几所高校为例,提出了在“工艺结合”模式下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存不足,并且立足于问题进一步研究出教学改革路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文涛,李明月.基于艺工结合教育理念的工业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v.2;No.320(03):135-137.

[2]孙文涛,李明月.基于艺工结合教育理念的工业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6.

[3]李春晓.基于艺工结合教育理念的工业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9,000(004):222.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行业 继续教育 数字资源建设 共享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227-02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定义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定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和课程资源库等数字资源库,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这些内容及其他之间的关系构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该文研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集中指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类素材、习题、案例、课程等,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从研究范围上看,主要根据行业继续教育特点,局限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范围,区别于高校全日制、中小学数字教学资源、社区学习资源、农村信息资源等方面。

其次,从资源服务对象上看,包括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和为学生(员)学习服务的两类,该文中并不明确区分两者。

2 水利行业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分析

2.1 国家规划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要求

水利部《“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将完成培训县市水利局长1万名、基层水利站所长1万名和业务技术骨干5万名、通过远程手段培训30万人、基层水利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万名等一系列目标任务。人社部2015年8月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应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3。采取传统的学习资源建设和使用模式难以满足国家规划对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为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2.2 水利行业人才培养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水利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当前水利行业基层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偏远地区职工培训机会偏少,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对于水利行业这种具有层级式社会结构和特定教育需求的服务对象,通过建设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并创新适应行业改革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3 行业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发展需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支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用菜单式教育方式和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根据受训对象的差异,充分利用互联网,随时补充、修改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基层人员及时获得最新、最需要的知识,成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水利行业培养更多的适应性人才。

3 水利行业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在经过多年的封闭式资源建设之后,水利行业院校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缺乏统一的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平台

要实现行业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序建设管理和开放共享,首先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统一的平台。目前行业院校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多为封闭式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资源也就多为建设院校服务或少数院校间开放共享,缺乏广泛的开放性和互连性。

3.2 缺乏统一的资源建设规划

目前行业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规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院校、企业和个人在学习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多为独立开发或购买,缺乏统筹规划、组织协作和合理分工,对资源的分类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了部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分布不均,资源的可用性也相当有限。

3.3 缺乏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

目前各行业院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仍自成体系,从工具、平台到内容,都遵循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彼此之间也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与共享。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管理机构,缺乏必要、科学的资源的评价机制,导致大量的同质课程的低水平重复开发。

3.4 缺乏资源开放共享的意识

行业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最初的目的都是满足自身教育教学需求,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很少愿意无偿提供给他人使用,极大限制了资源的共建互享。另外,在校际间没有实现学分互认的情况下,数字化学习资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来使用,对资源共享的要求并不迫切。

3.5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基于个人或集体智力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在强调资源共享时,不能随便侵犯版权所有人的权益。由于网络资源知识产权制度的缺乏,很难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在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共享过程中,版权的归属与保护,以及版权使用所涉及的利益分配等问题都没有的到有效解决,成为资源共享过程中的限制。

3.6 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调查研究;评价;生态化建设与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球数字化学习浪潮的席卷下,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与学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占当今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否也随之在同步向前发展?笔者期望从常州科教城这一固定区域来折射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情况,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程度如何、应用效果如何,影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情况,分别就资源建设和应用两个层面考查其认识和态度,找出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因素,旨在分析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

2.调查对象

本研究总共调查了常州科教城五所高校,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的各类全日制专科生,每所学院80人。性别上,男生233人(占58.25%),女生167人(占41.75%),性别比例基本均衡。代表性分析: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特殊性,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处于适应期,三年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故选择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得此次调查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取样方法

本次调查的取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在调查的五所高校中抽取5大学科门类,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管理以及体育、艺术。在每个门类中随机抽取部分专业,每个专业随机抽取部分班级,每个班级按照20人采集样本。调查的专业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数字媒体设计、物流管理、软件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应用英语、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体育服务与管理、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

4.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有20道客观题。问卷采取集中发放的方式,并采用不记名方法,在学生填写问卷之前,向其说明本调查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4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36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1.25%。

5.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问卷回收后,即进行资料整理及录入工作。首先剔除回答不完全及不符合研究规范的问卷,将有效问卷编码输入计算机,再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围绕高职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态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应用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1.高职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

(1)在对学生关于“在您所学的所有课程中,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情况”调查中发现:有40.81%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使用,有48.4%的学生反映教师偶尔使用,有10.79%的学生反映教师从未使用。统计结果说明广大教师和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尝试着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2)在对学生关于“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对你学习的作用”调查中发现:28.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57.56%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11.9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2.3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用”。从统计结果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对学习很重要。

(3)在对学生关于“您对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兴趣”的调查中发现:40.99%的学生表示“有很大兴趣”,47.68%的学生表示“有兴趣”,10.17%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1.16%的学生表示“反感讨厌”。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喜欢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感兴趣,就更有必要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将其价值最大化。

2.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满意度

在对学生关于“您对所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总体情况的满意度如何”的调研中发现:7.56%的学生表示“满意”,20.65%的学生表示“较满意”,23.55%的学生表示“一般”,41.57%的学生表示“较不满意”,6.6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展的现状较不满意,对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十分必要。

3.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1)在对学生关于“您是否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进行学习”的调研中发现:13.37%的学生表示“十分清楚”,67.44%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19.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从统计结果发现,十分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进行学习”的学生非常少,大部分学生只是一般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在哪种情况下该使用。统计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表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深层次的运用还没有过多的思考。

(2)在对学生关于“您选择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的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所列出的各项原因的同意程度前三项依次是:丰富课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课堂教学,提高个人知识水平;促进与老师的交流,与其他同学的交流。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最想提高的还是“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较浅层次的能力。

4.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因素

(1)在对学生关于“服务功能的缺失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服务功能的缺失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影响程度排前三的依次是:对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趋向把握不准(同意的占95.04%)、缺少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交互性差(同意的占94.17%)、学习内容并没有根据学习目的来选择,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意的占93.60%)。

(2)在对学生关于“管理因素的制约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影响程度”的调研中发现,管理因素的制约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维护、规章制度不健全、服务人员素质、服务人员的态度、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教师的重视程度。

思考与讨论

1.需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对“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真情投入”进行调研时,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真情投入不够,而教师认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内涵理解和在这种新型教学(学习)环境中教学(学习)策略和教学(学习)方法的缺乏。调查结果表明,师生普遍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还停留在一个初级层次,还是将其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作用并没得到很好发挥。

2.重构建设体系框架――走向生态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可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借助它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高职院校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可以借助案例库、试题库等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建立相关政策和规范,将区域内各类教育组织的生成性资源、科研院所、企业提供的教学资源三方面搭建有效的资源共享及管理机制,综合各类要素,形成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环境。

3.重共享激励机制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校企合作进行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合作中,必须考虑对企业利益的保护,可引入开放性质的版权协议和共同创作协议以保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版权问题。

结语

促进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离不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最终效果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营造出一种教学环境,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维、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等的学习。将区域内各类教育组织的生成性资源,科研院所、商业公司提供的教学资源合理整合,综合各类要素,形成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石巧珍,韩陈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时空特点及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2).

[2]张伟,季小峰.应用科技大学建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5).

[3]谢舒潇,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4]王娟,杨改学,王妍莉,孔亮.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3).

[5]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部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从实践角度,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国外相比,国内起步较晚,认真剖析国外走过的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结合国内现状,探讨适合江西地区乃至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解决方案,无疑对推进国内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大有裨益。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差异性;分析;对策

作者简介:严娟红(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社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成人教育规导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编号:14YJA880060),主持人:乐传永。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67-04

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变化与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快速地突破原有藩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科技产品的普及使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化学习应运而生。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教育信息化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广与服务,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教育形态的建立、扩充与应用,为学习化社区的建设和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居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个人特征的差异性,导致其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年龄层次等显著的差异性。

一、居民数字化学习的现状

数字化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引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学习方式的瓶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学习,居民能够自主掌握学习的时间、空间和进程。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所谓数字化学习,就是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提供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运用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所进行的学习[1]。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为满足社会和学习者自身多元化需求,实现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提供了更多可能,在现代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2]。

目前很多城市搭建了城市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公共资源,供广大社区居民学习,如上海终身学习网、江苏学习在线、北京学习型城市网,包括浙江省终身学习在线等等,宁波的海曙、江东、北仑等都建立自己的学习平台,慈溪还创建了学分银行。江北区也于2011年初在原江北社区教育网的基础上建成“江北终身学习网”。在几年的运作中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网站知晓率和使用率不高。网站的使用主体是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相关单位和社区、村的部分社区干部,还有一部分是这个网站学习的“常客”,新成员增加速度和再次学习率都不高;二是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在网站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供代需”现象严重,负责网站的相关人员个人意志决定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深入了解居民的学习意愿;三是居民获取数字化学习的技能有待提高;四是学习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量化标准等等。

为此,本文期望从不同群体的调查问卷中了解我区居民数字化学习基本现状,以期在广泛开展对多元化生源数字化学习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网站的使用率,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3]。

二、宁波江北居民数字化学习的调研与分析

借助质的研究法,本文以社区文化活动室、乡镇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在江北有固定居所且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会使用电脑,年满18周岁以上的540名居民(包括本地居民、农民和外来务工者)为研究对象,从居民的基本情况(包括收入、婚姻状况、住址区域、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身份)、不同居民目前使用网络(电脑)的现状、不同目标群体数字化学习的情况、不同目标群体的数字化学习内容及需求、不同目标群体对“宁波江北终身学习网”的知晓度、目标群体对学习网站“宁波江北终身学习网”有关内容的建议和意见六个方面展开调研。

(一)不同居住身份群体数字化学习目的差异性分析

在数字信息时代和终身教育背景下,居民数字化学习的目的需重新审视。按照终身学习目的论,数字化学习的终极目的应当致力于通过贯穿一生的学习来获得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包括认知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做事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做人的自由[4]。调查显示,从受访者的上网目的来看,主要还是以浏览信息及聊天这类休闲目的为主,但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基于工作及学习目的的受访者比例也处于较高水平。而对于不同居住身份的群体,上网目的的差异性仍然较为明显,以学习为上网目的的农民的比例高达37.93%,远高于城镇居民的14.89%以及外来新市民的13.77%,可见江北区农民对学习的热情较高,是江北终身学习网重点服务的对象;另外江北区城镇居民上网是为了浏览信息的比例高达37.45%,同时他们对上网工作与学习的热情似乎都不高(见图1)。

(二)不同学历群体电脑拥有率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江北区居民的平均电脑拥有率为69.63%,与2012年宁波市区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108台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拥有两台电脑及以上的家庭不足3%。从被访者的学历来看,基本上学历越高的群体电脑普及率也相对较高,大专及以上群体的电脑拥有率在85%以上,而高中及以下群体的电脑拥有率不足65%。电脑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现代应用工具,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但电脑的使用者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及适应性,这也导致了部分低学历及年龄偏大的群体在使用电脑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部分群体对电脑的需求也相对较低,这也解释了学历较低群体的电脑拥有率不高这一现象(见图2)。

(三)不同居住身份群体数字化学习方式差异性分析

数字化学习使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易懂、显著和直观,且为学习者终身进行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的途径,包括资源利用的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实践创造的学习等[5]。由于电脑拥有率及文化程度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导致城镇居民、农民和城市新市民在选择数字化学习方式上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对家中没有电脑的受访者上网方式的追问发现,网吧上网及单位上网是最为普遍的上网方式,其次手机上网的普及率也较高,相比较之下,到村委会/居委会上网的方式似乎不太受被访者的欢迎,一方面可能由于这种方式不是非常方便,当然,对这种方式的知晓度偏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很多被访者表示不了解市(村)民学校还能提供网络学习,不太清楚有这样的上网方式。同时,不同居住群体在上网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江北区城镇居民主要偏爱在工作单位或网吧上网;江北区农民则主要以单位上网为主(真正务农的只占0.56%);而外来新市民更喜欢网吧上网和手机上网。另外,选择到村委会/居委会上网的受访者比例,城镇居民高于农民,农民高于外来务工人员(见表1)。

(四)不同年龄群体愿意选择的学习方式的差异分析

学习方式是居民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居民在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方式就是他的学习方式。了解居民数字化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科学地设计数字学习资源和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而且能帮助居民了解自己学习方式的特点、优势及不足,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以致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数字化学习水平。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选择网络手段作为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群体与年龄阶段成反比例增长,在18-33岁的居民中,上网率达到94.7%,而中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书报、广播及电视了解社会信息,尤其是60岁以上的居民,83.91%通过报纸拉近自己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见图2)。

(五)居民希望获取的技能及知识内容分析

调查显示,计算机及生活知识是受访者最希望提升的技能或知识,需求率分别为36.85%与35.19%(见图3)。另外不同的居住群体对希望获取的技能及知识提升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江北区城镇居民对生活知识、学历进修、计算机的需求较高;江北区农民对计算机、教育知识、法律的需求较高;而外来新市民对计算机、生活知识以及教育知识的需求较高。另外从学历进修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以进修大专为主,而专业上各人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工商管理是需求度较高的专业。

(六)“江北终身学习网”知晓度分析

调查显示,江北终身学习网的知晓度仅为7.15%,处于较低水平,从不同年龄群体来看,知晓度的差异不大,最高的18-33岁群体的知晓度也仅为8.53%,可见进一步做好网站的宣传工作是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见图4)。

(七)受访者对“江北终身学习网”的意见、建议分析

由于目前江北区居民普遍对“江北终身学习网”的知晓度不高,对网站有关的学习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大部分意见仅来自部分对网站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主要以课程实用性更强些以及课程形式更丰富些为主。另外,在与“江北终身学习网”有过接触的群体中,认为学院及网站在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的比例也较高(见图5)。

三、开展居民数字化网络学习的对策

(一)强化居民数字化学习认知和素养的培养

对于数字化学习者本身而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学习优势,对网络学习产生认同感,进而弥补自身计算机使用技巧、网络学习技巧等方面的不足,逐步适应数字化学习方式;对于外部环境而言,要尽量设计开发出易于交流互动的环境和资源。社区学院等相关部门有责任为居民开设数字化学习技能的专门培训,提高居民数字化学习素养,包括各种数字化处理的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网路课程、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微博、微信、数据文件、数据库、实时咨询系统等,提高居民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同时,相关单位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推广学习网站,提高居民对网站的知晓率。

(二)建立大型共享学习资源中心

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是学习者的主要内容,也是数字化学习的主要手段。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建设了许多数字化平台,自建或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但距离满足居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调查中也显露出了这一问题,有42.5%的居民认为资源缺乏。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大资源建设力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和投入,采取自行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加快资源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我们要克服各部门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情况,由相关上级部门牵头建立共享的大型网上学习资源中心,统筹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学习资源中心采用多用户、多层次的管理方法,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资源分类方法和多种资源检索形式,方便学习者查阅资源;在通用共享的同时,注重资源中心的个性化和特色,在资源中心中设置特色资源、自制资源、名师名课等子中心,同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优秀资源进行推荐和分析,方便居民寻找精品资源;利用QQ群、博客圈建立居民网上学习共同体,依托现有的知名度较高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扩大QQ群、博圈的建立和使用,逐步在数字化学习的居民中形成一定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学习社群,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开通学习论坛,加强网上网下互动环节,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由于学习者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不同,他们对资源的组织形式的要求不同。有些学习者喜欢逻辑顺序严谨的资源组织形式,比如像网络课程;有些学习者喜欢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如专题学习网站;还有的学习者喜欢用零散的资源自己组织学习资料等等。为了适应他们这些多元化的需要,需要在资源建设中开发、引进多种类型的、立体化的学习资源,既有系统性网络课程,也有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专题的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课件,还有能覆盖本专业6-8门主干课程的专业资源库、试题库,以及案例库、电子教案、学术报告、名师讲座、电子教材、视频教材等。通过对同一课程或同一知识点提供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立体化的资源,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类型的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建立完善社区数字化学习运行体制机制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渗透力强、作用力持久、资源配置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予以保证。

首先,在组织管理机制上,要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市社区大学为统筹单位,协调区县、街道社区(乡镇)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建成以市民学习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三级社区教育体系。

其次,在经费保障上,各行政区、街道(乡镇) 要建立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支持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

最后,在评价保障机制上,参考慈溪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居民终身学习档案。从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受访者均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学分银行及终身学习档案,这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状况没有直接的联系。“学分银行”制度所开创的开放和灵活的学分积累、转换与“消费”的方式并非仅仅适用于学历教育,对于非学历教育而言更能体现其重要价值。只要居民参与了有组织的社会学习或文化活动,就可以记录在其终身学习档案上并能累计学分,这对于激发居民终身学习热情、促进居民自愿学习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6]。

参考文献:

[1]吴友贵.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策略[D].南昌:南昌大学,2010(11):18-20.

[2]王松涛.终身学习目的论[J].开放教育研究,2001(1):23.

[3]徐金雷.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3(1):67.

[4]王松涛.终身学习目的论[J].开放教育研究,2001(1):23.

[5]赵厚福.国际数字化学习标准纵览[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9.

上一篇:网络安全加固建设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带来的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