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3-12-10 09:48:35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1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重点。一则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教育装备上,要在教育装备配置过程中体现出信息化时代的特色。本次展会人涌如潮,而南方一座城市的教育装备展会的大幕也在徐徐拉开,事实证明现在是教育装备行业发展的高潮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机整体提升教育装备的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管理角度看,中国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的态势是:第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颁布;第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已经召开;第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已经下达;第四,2013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在国家顶层设计完成,工程启动后,最需要的是各项工作的跟进。信息化装备环境无疑是先决条件,工作要先动起来。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后,绘制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分为兴起、应用、融合、革新4个阶段。目前中国处于这4个阶段中的应用阶段,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融合阶段。正因为中国处于应用阶段,所以教育装备行业才会大热。2013~2015年,中国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要进行大规模的革新。根据这张国际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我们自己也绘制了一份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图,图中包含3个阶段,即现阶段、应用整合阶段以及融合创新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信息化,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在7年时间里从发展阶段达到应用整合阶段,继而达到融合创新阶段,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面对这样的发展任务,国家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即以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学习、教育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些要点都源于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了32字工作方针,即“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其总体发展目标可归纳为“二基本,一接近”。展开来说,一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二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三要使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充分显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主要是: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与之相应的是,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化运行体制机制。“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以下5项,即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以上这些都是教育部正在做的工作,国家教育信息化部门正在集中力量,建立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抓紧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本次展会也是为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体现,特别是解决基础教育包括幼教等有关方面公共支撑环境问题。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要求我们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二是建设教育云平台,包括教育云资源平台、教育云管理平台以及教育云基础平台。这里提到了云平台相关问题,云平台也是教育部所谓“三通”平台建设的基础。对于“三通两平台”的简要阐述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国家、社会来解决的。本次展会展示的很多设备都是服务于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的。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中要解决的要点。“人人通”问题如何从物理装备、网络体系上解决,是电教、教育装备工作者需进行研究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由中央电教馆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建设,这个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启动,正在加紧建设中。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则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为“三通”提供支持。

2013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标可归纳为5大项。第一,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规划的6.7万个教学点。第二,实现全国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的职业院校接入宽带网络,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第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50%以上的义教学校。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20%以上的中小学、20%以上的职校利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第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完成一期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100%的机构、学生及部分教师的数据入库。第五,对1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接入宽带的30%中小学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提出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这就要求我们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认真研究,不仅仅关注网络空间建设的数量,还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习空间的开设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空间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习空间建设如何分别开展?在这样的思考下就需要我们将人人学习空间建设从装备、网络、内部配置等多角度进行精细设计,使更多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开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作需开展,这3项工作的完成将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基本格局的形成。

班班通建设

中央电教馆提出了“班班通”建设的基本构架图,其中包括硬件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3个方面。在“班班通”建设中,要求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协同合作,分别从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完成中国教育信息化从物质装备到实现学习的过程。

首先,从硬件环境方面分析,将其通过终端属性分为4个类别,即移动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简易多媒体教室。各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装备不同的设备构建其硬件环境。以汶川等重建校区为例,多采用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仪设备。“班班通”建设综合解决方案还设计了6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室。这4种类型的硬件环境和6种不同的专业教室就构成了对“班班通”建设在条件装备层面上的基本架构。

其次,从教学资源方面分析,中央电教馆等推广应用机构有责任汇聚优质教学资源,鼓励产生校本资源,设计资源配置和应用的案例。

再次,从教学活动方面分析,通过前两者的配合最终为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当今教育发展重视应用结果,而应用就是由装备和资源的结合得到的。我们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不同的硬件环境配合教育资源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移动式学习、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

数字校园建设

2012年年底,中央电教馆制定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试行)》,阐述了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其中包括8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建设目标、应用服务、建设原则、数字资源、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师生发展以及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

数字校园建设原则包括3点:一是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二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三是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这其中提到了云服务模式的推进,我们建议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采用云模式,不再鼓励小而全地安装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是依托上级资源云的覆盖与支持及资源提供厂商的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是以师生发展为核心,应用服务为窗口,数字资源为重点,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外显形式进行建设。

师生发展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原动力,其中学生发展包括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以及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教师发展包括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

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服务方面包括5部分内容,分别是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以及生活应用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的数字资源方面包括4种建设趋势、3种资源类别、4种资源来源以及10条建设要求。

数字校园基本设施包括校园网、数据中心、终端、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教室、教师备课室、录播教室及其他数字化环境。

数字校园建设还规定了保障机制,涉及组织架构、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培训以及制度建设5方面内容。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2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部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2,(3).

[4]关颖。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研究,2002,(6).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胡红华.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内涵建设与应用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4

关键词:建立概念;终身体育;转变思想

一、现代化数字教学概述

现代化数字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相关的现代化数字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进而对学生进行教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数字教学愈发流行。现代化数字教学大多借助于幻灯片、投影仪、广播、电影、录音、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故现代化数字教学的手段包括幻灯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综合教学等。

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中需要采用一系列方式或手段使学生对体育课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展开学习。故在体育课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提供一系列精彩的影像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二、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整合的作用

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之中,教师大多充当一个示范和讲解的角色,而学生主要通过“听”和“看”来实现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把握。由于体育教师容易受到自身身体素质和年龄等方面的制约,在演示体育技能和技巧时,难以保证绝对的准确,故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突破体育课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在体育课教学中动作方面的难点与重点大多由教师进行反复地演示,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然而在遇到相对复杂或者速度相对较快的体育动作时,学生很难对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有所了解。因此通过采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教学之中的难点与重点有较好的把握。

3.减少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且大多数是由于学生未能完全掌握技术要领,且缺乏相应保护所导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虽然会对动作进行反复示范,但由于时间极

短,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掌握,从而可能在练习中发生一定意外。

4.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而由于目前普通高校之中的体育课教学往往以竞技体育为主,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通过与现代化数字教学相整合,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体育之美,进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三、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信息素质

在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观念,主动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多采取室外教学的方式,一般而言不会采用多媒体技术,故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存在不足。在两者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利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并通过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课件制作与视频下载的技术,从而保证在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整合的过程之中,两者能够达到完美统一。

2.避免在体育课程中盲目使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

受当前现代化数字教学的趋势的影响,众多体育教师开始采用室内教学。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使用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的表现,体育教学的性质要求大部分体育课程都在室外进行,故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放弃室外课程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行为。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相结合,保留并发挥各自的优势部分,才能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

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数字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各门不同的学科之中。在现代化数字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一方面现代化数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正确地掌握体育技术要点和难点,避免体育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必须合理把握对现代化数字教学的使用,避免出现盲目现象。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才能促进高校师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全民体育的不断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荣熙.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5.

[2]张海军.计算机技术在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继续教育,教学资源,教学平台

一、研究意义

辽宁省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确立了90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集中在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仪器仪表、石油化工等专业类别,除个别服务类产业集群以外,其他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涉及到生产产品的运输,而公路交通运输是重要途径和保障。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好程度、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辽宁省高速公路里程已经突破4000公里,交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强,而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教学资源、远程教学平台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引入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移植性等特点,对于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通过学校开展的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工作,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完全可以满足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工作的需求。

(1)硬件基础。

学校校园网以千兆光纤为主干,各楼宇光纤互联的信息节点达6000个。目前校园网采用双出口链路分别连接电信网与教育网,出口带宽达210兆。现有30个计算机实训室、3个语音室、33个多媒体教室、2605台电脑,有校园无线广播系统。2010年学校开始建设校园无线网,实现了校园全覆盖。

(2)软件基础。

学校建有门户网站()和30个二级网站,提供了WEB、FTP等应用服务。拥有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日常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成人与远程教育系统等各类用用系统。学校拥有42个专业基础资料,部级省级重点(品牌)专业建设资料15个、精品课程37门,电子图书及专业技术资料13.2TB。

三、研究目标

结合教育部通知精神及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建设基础,确定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目标为:利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成果,结合继续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形成具有行业及继续教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开放、资源共享;确定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目标为:依托学校现有网络平台和辽宁省交通厅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开放性、共享性、集成性的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远程教学平台。采用校园无线网络、公共有线网络、交通信息网络等多种传输手段,运行自建教学资源库、交通部“1+32”平台共享资源、合作企业特色培训资源等内容,实现注册的培训学员学习的无界化。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教学资源标准研究。

教学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特别是能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包括媒体素材类资源、网络课程建设,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其中媒体素材类资源是教学资源的基础和建设的核心。为了更好的共享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针对教学资源开发、建设、采集、整合的技术层面,制订“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教学资源标准”,统一资源建设者的开发行为和建设资源的制作要求,包括对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媒体素材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标准。

(2)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以公路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载体建立素材资源,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理实一体的课程目标、内容、考核等标准,推行“学生主体、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教学单元设计,教育技术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重点建设了“道路工程勘测”和“桥涵工程检测”等典型技术,建设了技术培训资源库。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图片资源、音视频资源、动画资源等媒体类型,根据应用方式差异,针对不同的使用人员,分别按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工作岗位、应用类型和媒体属性等多种方式进行归类,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共完成16项课程教学标准文件,100余张图片资源,5项视频资源,21个知识点的动画资源和13个章节的教学课件,上传考核试卷9套。

(3)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在上述教学资源标准研究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基础上,突出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特点,以学生、教师、院校、企业、社会为对象,建设符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求的远程教育平台,平台地址为:http://59.46.66.41/8080/。本平台的组成结构是:1+N。1是指一个平台管理中心,N是指多门网络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网站可以在平台管理中心中自主开通,并具有课程网站独立的管理后台和展示前台。

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网络课程前台展示采用模板技术,搭建个性的课程空间,设定课程栏目,教学资源(包括图片、Flas、视频、音频、PDF、其他附件等),与学生在线讨论、管理学生作业等。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前台或平台统一登录入口登录网站。学生可以在线查看课程网站的各栏目内容,在线交流,上交作业、实验报告,可以看到任课教师的批改情况。远程教学平台的使用将实现以教为主为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实现注册的培训学员的无界化学习。

五、研究成效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6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知识获取、交友沟通的重要渠道,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因此,在当前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社区的网络环境使得他们的学习活动、社会交往等方面发生变化,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在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数字化环境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数字化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所受到的影响

网络既是信息的宝库,但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只要找到网址,便可在第一时间看到任何媒体的全部内容。一些敌对势力正是凭借这种网络优势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传播西方的政治标准,使一些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蔓延,从而动摇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大学生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全面又兼快速搜索的功能,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因此成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首选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行为方面知识积累和记忆不必日积月累,而只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随时随地截取和载录就能瞬间完成,因而他们习惯自觉地运用这一工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对其在下载信息、组织文字方面的能力过于依赖,把其辅助性功能提升到主要功能上来使用,这就导致大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能力的削弱,并由此产生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年群体出现。

(三)大学生数字化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网络所构筑的世界把人置于一个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虚幻环境里。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的交流,没有了空间障碍,群体的纽带越来越松,感情交流越来越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在缺少面对面的监督情况下,日常生活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从而产生强烈的破坏欲。一些学生过早地中断了社会化的进程,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有些大学生失去了与他人进行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造成自我封闭,导致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则缺乏归属感。

二、数字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数字化环境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确实带有冲击性和挑战性。针对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我们应把握网络规律,使网络成为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平台,建立数字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

高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主动迎接挑战,把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用网络技术为校园文化提供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高校应不断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把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视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建设有影响力的、能够传播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网站,旗帜鲜明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建立红色网站,以吸引更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和震撼,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能够时刻接受正面的声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

(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建构开放、互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虚拟社会与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为人的个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过去那种说教式的单向灌输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运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实现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双向交流,及时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到网上去寻找教育对象,利用网上聊天室、qq等手段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利用手机短信,拓展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大学生手机的使用率极高,几乎100%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短信是他们使用最多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手机短信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推向信息网络前沿。利用手机短信,引领媒介方向,传递正确信息,培养审美情趣,传导健康心理,实现校园重大事件的及时播报,对于涉及师生关心的重要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需要和意见,引导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随着3g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手机将会在未来扮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07.

[2]涂青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42-43.

[3]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n].人民日报,2007-01-25(1).

[4]房咏梅,陈鹤松.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新人力,2009(7): 99-102.

[5]张敏.互联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双刃剑”[j].江南论坛,2000(2): 38-39.

[6]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 3-7.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7

一、数字化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机制创新

(一)博物馆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博物馆主导开展教育、学校主导开展教育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主导开展的教育形式。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形式的不断变化,国家对于博物馆的教育逐渐的重视起来,博物馆由校外教育的形式,转变成为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已经是必然的发展形式。这一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转变,使得博物馆教育活动不再由学校完全主导。博物馆专业人员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过程的发展趋势,推进了博物馆人工制品所蕴含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传播,由此也为博物馆专业工作者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在结合教育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组建专门的教育队伍,与学校进行相关工作的接洽,博物馆可开展教育讲座,以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1]。鼓励博物馆向学校输出博物馆教育的相关资源,推动博物馆教育的质量得以持续提升。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的项目合作、馆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也可以提升博物馆专业人员所需的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博物馆人员的专业发展途径,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同时学校的一些教师,可以多与博物馆的人员进行沟通,熟知各种藏品的知识,作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二)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相结合

在学校中开展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目前,博物馆(或科技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结合形式多样,包括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或科技馆参观、科普活动进校园、馆校合作的科普活动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博物馆教育与中小学科普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一定程度的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此外将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科普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一个科研基地,学校可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践探究。博物馆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对于科普教育有非常大的意义,可以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需求。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既将博物馆教育带进学校,也将学校教育渗入博物馆。教师也可以在线预约的形式,联系博物馆工作者进入校园进行专题报告,形成立体化展览进校园的文化传播模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普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化地理解?W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和创新能力,它符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导方针。

二、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结合的主要策略

(一)重视学校特色在线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

现今,很多发展较好的学校,已经开始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既具有博物馆特有的特征,又能展现出学校本身的教育特色,这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大跨越。与普通的博物馆相比,学校博物馆功能更加偏向于其教学研究属性,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的同时传递学校特色文化,加之其教育对象的相对稳定,学校博物馆的展品收藏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其博物馆学习的教学内容也相应较有针对性,通过发挥其人才储备的优势,为在校学生更加快捷高效地学习理解专业知识提供了便利[2]。

为了发挥学校特色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可以通过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举办陈列展览、专题讲座、提供在线展览、在线课程或和大众传媒合作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历史知识,推进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资源,尽到提升全民素质的职责。然而,与社会上的博物馆相比,校园里实体博物馆的利用率不太理想,加之不少学校博物馆尚未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博物馆,使得学校博物馆没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所以,结合已有的学校特色博物馆,建设相应的网上虚拟博物馆,构成虚实融合的学校特色博物馆体系便成了当务之急。

(二)依托博物馆建设青少年教育网络课堂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教育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可以结合博物馆展品内容的特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博物馆学习的课程、教材教具等已有成果进行数字化,转化为可通过因特网调用的有效资源。建设和完善适应信息时代学习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科学文化教学内容。

具体到博物馆网络课程或在线资源的建设方面,需要根据博物馆的展品内容,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设计、开发相应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我国基础教育目前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等学段,作为基于博物馆的非正式教育课程应当涵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按各个学段和层次精心设计,构建每个学段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体验内容及评价标准。

结语:

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篇8

关键词: 数字化 数字化校园 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化校园已从大学扩展到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要迎接数字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必须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由硬件层、软件层、支持层、观念层等四个层面构成。观念层决定了软件层的内容、形式和运行方法,也决定了硬件层的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硬件层和软件层是观念层的具体表现;支持层是硬件层、软件层和观念层的实际执行者和实现者。

1 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1)教育开放性。现代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按时集中上课的约束,接受教育的时限也不再有学制的限制,衍生为终身教育。教育对象得到了拓展,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东西(Anything)。

(2)教学个性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师可以在任何位置展示课件,在线授课;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查阅资料,参与讨论。

(3)资源共享性。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朝着共享化方向发展。

此外,数字化校园还具有教育方式的自主性、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网络的智能性、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和教育制度的创新性等多种特征。

2 建设数字化校园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的营建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数字化校园较之传统校园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学生足不出校(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和利用国外中学的课程与先进教材;同时,因特网也开阔了我国从事基础教育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视野,甚至可以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使我国基础教育真正“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2)扩大我国基础教育规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数字化校园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上的各类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及互联网获得知识;第二,数字化校园之间的校际资源共享可以大大扩充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同时,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提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促进教育观念的变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观念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教育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研究的多向交互式氛围中。作为走向成熟中的学生个体,在选择适合其需求的学习方式时,必须对传统学习习惯进行取舍,树立适应数字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观和教育观。

(4)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创新。数字化校园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发创新。一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数字化校园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化为多种直观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二是为师生交互式教学提供超越时空的、开放交往的环境和心理交流的可能(E-mail、BBS、聊天室等),为教师提供更多个性化创新教学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营建数字化校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今数字化校园建设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思想观念的问题。行动以思想为先导,认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行动效果的好坏。当前,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广大中小学师生还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一是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认识不够,许多人不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少有成就的学校里,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教师也没能有效地利用学校数字化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2)教师素质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只有少数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许多教师还在沿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上课。因此,教师的培养变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加强教师的职前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纳入到教师的培养之中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3)数字化环境问题。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包括校园软环境、硬环境和网络安全。对于软环境的建设,当前存在一个校园数字化气息不浓和网络运行不畅的问题;对于硬环境的建设,当前存在一个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对于网络安全的问题,主要是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知识教育,使全体师生都有意识有能力融入到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第二,加强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建设,如升级原有的系统软件,开发利用教学软件,保证教学需要;第三,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第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快速的校园网,保证 网络的顺畅运行。

(4)文化冲突问题。随着数字化校园的不断营建,多学科、多门类、多文化的知识内容在网上已经失去了界限,强势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必将冲击我国基础教育。这其中不泛精华,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与我们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格格不入的东西,它必定会对我国相当多的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冲突和整合机制中,寻求一种适合本民族且具有时代意义又符合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勘别与研究、借鉴与吸收、批判与继承;同时制定自己的政策法规,保证中国本土的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建斌.《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点与策略》[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3]洪明.《欧洲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阎广芬,张扬.《美国网络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2期.

[6]陈晋南.《从美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看国际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2期.

[7]陈小前.《信息化校园: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年第3期.

[8]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9]石鸥等.《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形象与职能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0期.

[10]钟里南.《网上学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情报科学》,2001年第6期.

[11]于学华.《关于信息社会的社会问题――信息环境污染》[J].《河北科技图苑》,1999年第1期.

上一篇:高校数字档案范文 下一篇:海外转口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