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策划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2 19:57:17

公关策划方法

公关策划方法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思考;决策;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对于城乡的建设发展的规划往往会受到资源的限制,因此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决策中没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那么城乡规划就容易产生“负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突破某些精英规则,打破上层决策者决策的框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方来“把持”城乡的发展方向,做到城乡规划决策最优化的途径。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规划现状分析以及问题的思考

在城乡规划决策中,很多问题不可避免,比如市场的压力,任务量大,市场过度的竞争,设计周期的不确定性等;环境的压力,审批把关不按照法律法规,不够严格,“学阀”现象严重,盲目自大,搞“小圈子”固步自封等;权利的压力和汇报方案,建议方案都向权利靠拢,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主要的原因就是规划决策中自身的原因,在城乡规划中,影响规划决策和设计质量最大的主决策研究体就是规划设计人员,设计单位。虽然客观的因素很多,设计人员自身的因素一定不能忽视,甚至是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几点:

首先,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无视行政管理规划,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抄袭严重,粗制滥造。其次,很多设计单位没有专业的质量管理,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单位由于受市场化影响,质量管理不足,制度保障不健全),决策成果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规划决策制度。

再次,职业道德的下滑,设计师是高尚的职业,为公共利益对整个城乡的形象负责,责任重大。学习的积累不够,规划决策,规划设计的过程需要灵感,需要创作激情,灵感来源于天赋和积累,能够反映出工作的水平。天赋是先天的,难得可贵,但是积累来源于后天的学习,更加重要,先天不足,后天补充。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源于积累,在于借鉴学习。

最后,规划设计中缺乏高端人才,由于发展条件,经济环境的客观原因,规划决策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失国外,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导致规划和设计中自我能力成长受到极大的影响,高薪外聘国外精英人员也往往起到挂名而已,起不到人才培养,经验知识传递的效果。

二、城乡规划决策所依据的原则

持续发展性。城乡的规划决策要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到低碳、人文、生态、科技、有特色。

科学性。规划编制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穷建设、富规划,加大在规划中的投入。决策过程民主化、(阳光行政、依靠专家、依靠群众)、法制化(讲程序、依照法律法规行政),要经过充足的科学论证,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严肃性。城乡规划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一旦确定,不能随意修改。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法要求履行程序,制止因为领导,专家等越权行为的诞生,保持规划决定的高度严肃性。

创新性。可用适度的超前原则,能够把握住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瞄准科技的前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体现规划决策的创新性。

权威性。技术上,树立权威的规划,依靠权威的规划决策,强调规划的权威。水平低的规划成果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所以会反复修改,影响民生,要增大技术含量,引用技术上的专业人才;行政上,严格按照规划的法律法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烈打击滥建私建的行为,违规乱建的现象,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力度。

三、实施策略

从根本上说,城乡的规划必须要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经过科学的论证,充分的听取民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城乡的规划建设才会彰显出科学的完美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但是过去的一些城市,城乡的规划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都十分低,公众往往在事后被告知已经设计好的城乡规划。在城乡的规划中几乎都是由少数专家说了算,但是因为专家的考虑不全面,甚至有些还是闭门造车,所以在一些公共设施――比如马路标识,公共厕所等关乎老百姓身边切身利益的小事上没有考虑市民的需求,而常常导致城市的规划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因此城乡规划需要有明确的行政决定,严厉禁止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利。

自由裁量权应该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遵守法定程序、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严守“合理性”的原则,逐渐完善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将城乡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相衔接,处罚违法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在决策审批过程中的随意性,制止不按科学的程序越权,进行决策审批的行为。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决策委员会,可以由专家、学者、居民、公务员以及非公务人员等组成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实现对城乡规划的科学管理。委员会意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在规划重大问题中,某些地方领导决策的随意性,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城乡的土地利用,都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的纳入城乡规划管理,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职能,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协调的运转和合理的发展。充分运用好法律的管理手段,是切实做好城乡规划决策工作的有效保证。这就要求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工作,完善城乡规划决策的法律法规,真正的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犯法必究、执法必严,有效的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实施。

首先,充分了解城乡的居民需求,切实关照城乡人员实际需要,从城乡整体利益出发,有序,合理的进行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引导机构与控制规划,确保各项规划与城乡的发展目标一致。

其次,逐渐完善规划决策中的管理体制,在城乡规划决策中,要确立城乡规划管理应坚持政府组织,专业人才领衔,公众参与,部门配合,科学决策的城乡土地使用配置以及空间的组合设计。保障规划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规划决策,综合调控资源配置。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监督。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及时制止乱建设,乱占地、乱变更等违法现象。在规划的决策中要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弥补政府在公共决策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城乡规划决策,项目决策等的科学性,让城乡规划决策更贴近公众,符合公众利益。

四、结语

城乡规划决策的好坏关系者城乡能否健康,持久的发展,对当代和几代人的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事关重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城乡规划决策只是行政决策的一部分,但是依然要不断的研究,积极实践,用于探索,找到最适合我国城乡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特点的最佳决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山. 低碳环保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2]胡海龙王波. 县(市)级城乡规划的改革创新与体系构建――以浙江省富阳市规划实践为例[J]. 城市规划.2011(4).

公关策划方法篇2

一、高职《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设计

1《营销策划实务》课程岗位素质研究为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营销策划人才,我们认真研究《营销策划实务》课程岗位素质,经过调研,了解到社会对营销策划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如下:(1)能负责项目开发营销策划的工作;(2)能负责与相关媒体对接;搞好公司各类推广项目;(3)能撰写全程策划报告、定位报告、规划建议、执行报告;(4)熟悉营销策划,能够完成前期策划报告、营销策划报告、推广策划书等策划过程中的策划和撰写工作;(5)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判断力;(6)有良好的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对市场、客户需求有一定的敏感性;(7)执行力强,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高职《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设计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改变现状,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设计应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市场策划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营销师职业国家标准为依据,以市场策划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需求直接对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对《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进行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我们采用BEST训练法,对每项营销策划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BEST训练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BEST”训练最初源自于日本企业的“模拟总经理的一天”,全称为BUSINESSEV-ENTSSIMULATIONTEST,目的是把总经理一天的各种活动与问题一一展现出来予以解决。我们经过多年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逐步摸索、探讨出一套模拟训练的方法,用“模拟总经理的一天”的思路把BEST训练演绎成“模拟营销策划者的一天”,将学生在营销策划课程中应该具备、掌握的策划知识、技能、方法等与营销策划实践活动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学习各章的要点和方法运用后,用“一个营销策划人员(小王)的成长”案例为背景,系统地学习与掌握营销策划的知识和技能。总体来说共有以下九个项目:项目一:认识市场营销策划BEST训练一:了解营销策划的程序:能撰写市场营销计划书;用BEST训练法模拟市场策划的几种方法:点子方法;创意方法;谋略方法;运筹学方法;通过实际训练学习市场营销策划书的撰写。项目二:制定目标市场开发策划方案BEST训练二:市场细分策划;目标市场选择策划;市场定位策划的内容;市场定位策略策划;市场定位策划的程序。项目三:制定市场竞争策划方案BEST训练三:识别企业的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程序;企业竞争战略策划:市场领导者战略策划;市场挑战者战略策划;市场追随者战略策划;市场补缺者战略策划。项目四:撰写企业形象策划书BEST训练四:为企业制定企业形象策划方案,包括MIS—理念识别策划;BIS—行为识别策划;VIS—视觉识别策划。项目五:撰写品牌推广策划BEST训练五:熟悉品牌定位策划;品牌命名策划;品牌化决策策划;产品创名牌策划。学会撰写品牌推广策划,能确定目标受众;会选择沟通媒介;选择品牌活动方式;确定预算与评估。项目六:撰写产品上市推广策划书BEST训练六:认识产品组合和产品包装策划;掌握新产品策划的程序和内容。项目七:撰写产品价格策划方案BEST训练七:熟悉影响价格策划的主要因素;了解价格策划的程序。通过模拟,了解新产品价格策划的方法,能对产品价格调整进行策划。项目八:撰写分销渠道策划书BEST训练八:通过模拟,了解影响分销渠道设计策划的主要因素以及分销渠道设计策划的程序及内容。并能对策划销渠道管理,了解渠道成员的选择和激励;渠道成员的评价和改进;分销渠道冲突的处理方法;渠道成员的调整。项目九:撰写促销策划方案BEST训练九:确定人员推销目标;确定人员推销形势;组织推销队伍;选拔推销人员;培训推销人员;评价推销效果。熟悉广告媒体的选择,了解广告创意,媒体策略与广告时机决策,对广告进行预算,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学会策划公关促销策略;策划选择公关促销媒体;策划公关促销时机;策划公关预算。选择营业推广工具,确定营业推广方案,确定营业推广费用预算;营业推广组织的实施。能撰写人员推销策划书、广告策划书、公共策划书、营业推广策划书。

二、结语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社会亟需大批优秀的营销策划人才。如何能缩短学校与企业社会需求的差异,如何能使我们的营销策划课堂更具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课题。愿大家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共同推进高职营销策划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营销策划人才而努力!

作者:卢彩秀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关策划方法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政府部门;

职责义务

众参与,作为一种扩大民主的方式被党和国家所提倡。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逐渐深入明确地提倡在全社会各个领域推进公众参与,总书记和总理在不同场合的倡导开展公众参与公众,新近出台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也要求扩大群众参与以推进民主进程。具体到城乡规划领域,2008年1月正式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确定了规划编制“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提出了在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实行公众参与的要求[1]。目前,正处在《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行阶段,有必要对如何开展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特别是各级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如何作为进行探讨。

一、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作用

(一)城乡规划公众参与能更好地分配社会资源

现代城乡开发都涉及土地、城乡空间的分配,从权利和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在几乎所有的城乡开发项目中,各利害相目关人和利益团体所处的地位和利益得失是不平等的,在一个非市场经济,特别是没有一个廉洁政府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利益的失衡。无论是拥有土地的农民还是城市中心的原居民,都可能是易受损的弱者。对所有的开发项目的研究表明,公众参与是权力再分配,通过这种再分配,使那些当前被排除在政治和经济过程之外的弱势公民能真正被包含进来,能够参与到谈判和决策中来,使他们的利益得以保护,从而实现社会资源更好地分配。

(二)公众参与能大大增强城乡规划政策的合法性

从法理上讲,政府和人民是一种契约关系,人民反对的政府决策是无效的。通过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有助于民众增强对城乡规划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城乡规划决策的透明化、公开化,从而提高规划的合法性,建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信。同时,因为规划决策是公共协商的结果,从而使规划的执行质量和效率得到了保证。这样,城乡规划直接通过人民的参与反映民意,政府公共部门和城乡规划政策的公信力就会得到提升,其合法性得到保证。

(三)公众参与可以提高城乡规划决策的质量

公众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他们中有大智慧,政府不可能完全知道他们的要求和所了解的信息。在经济高速增长,利益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如果城乡规划不能充分地表达公众的需求,规划政策将极有可能面临失败的危险。因为政府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政府官员也同样类似于“经济人”。他们也有各自的利益,也有各自的部门利益,他们难以甚至不可能完全地代表真正的公共利益,将所有期望系于唯一的权力中心是危险的。正是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治理理论才倡导发展多元化的、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分权与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视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四)城乡规划公众参与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专家知识有时也会显出它的有限性,即使最好的专家,也难以洞察到潜在和既有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城乡规划决策中碰到的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可以较好地避免决策因政治和技术原因造成的失误。公众参与需要时间和金钱,决策会比较慢;但是公众参与会使建设或规划项目更完善,一旦决策后执行起来会受到较少的人的反对,保证执行的高效,从而大大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率。从长远看,公众参与充分的城乡规划的地方,由于政府决策公众支持率高、内耗少,经济效益就会更好。

二、政府部门推进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对策探讨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规划体系从无到有的建立,城乡与老百姓关系越来越密切,老百姓对此也是越来越关注,党和政府也把公众参与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将随之发展越来越快。公众参与的前提是权力的分享与让渡,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全过程是以其对规划决策具备影响力为前提。也就是说,公众参与规划的程度与公众对规划决策的影响力大小正相关。公众参与越广泛,公众对决策的影响力就越大。尽管对于一个影响广泛的城乡规划公共决策而言,并非每个参与者的意见最终都能在规划决策中得到体现,但是作为决策的公共行政部门,必须对参与程序中所表达的公众意见给予足够尊重,无论是以经济补偿还是以政策回馈的方式。[2]对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而言,要建立和谐社会,要尊重和保障公众的权力和利益,需要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实行真正的公众参与。本文认为,推进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政府部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营造关注城乡规划的社会氛围

要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宣传机制。明确城乡规划宣传部门的职责,确定有关环节工作人员的宣传任务。要建设各项城乡规划宣传设施,要建设规划展示厅,开设规划网站,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规划展览馆。要结合4月1日城乡规划宣传日等契机开展宣传,逐步推进公众参与的日常宣传机制。要发挥学术界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的专家们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积极开展有关研究,为中国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摇旗呐喊,做出了很大贡献。政府部门要有意识地引导、配合学术界的研究,为现实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媒体的作用是宣传,主要是聚焦和放大作用。要发挥媒体的作用为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能力。同时,要引导媒体对具体公共参与事件的关注和报道,促使事件的圆满解决并进而推动城乡规划公共参与的发展。

(二)健全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包括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就目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而言,法制建设方面的任务是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制定详尽的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在解决“有法可依”问题的同时,花大力气解决执法方面的问题,促使政府工作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各项公众参与制度。比如什么情况下要开听证会,听证会必须按什么样的程序进行,听证会的结果必须如何运用,等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要做好法律法规要求的衔接工作。比如《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物权法》等重要法律都有相当的内容涉及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在具体工作中,要保证这些法律的要求都反映到具体工作中去,通过具体的工作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立法宗旨的体现。

(三)要按照公众参与的要求调整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观念

政府职能是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提供基本保证。公众参与和政府分权实际上是共生的,只有政府将其部分权力下放给公众,才有可能真正保证公众参与。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提高效率,加强效能建设,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一点,政府改革与公众参与的精神是吻合的。但是,由于政府改革涉及到体制问题,进展速度较公众参与的发展来说非常缓慢,因此,必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另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实际上是政府放权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放利问题,在这些层级的改革尤为迫切。行政观念跟上法律规定、职能转变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执行公众参与。政府职能转变了之后,主管部门人员和行业从业人员观念和认识要跟上,要认识到参与是公众的民利,是维护公众利益之必须。规划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规划师要认识到贯彻法规的要求是职业操守的重要内容,维护公众的参与权是自己的天职。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积极开展公众参与,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都必须积极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并深入开展公众参与工作。

(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方式,积极组织公众参与

我国在城乡规划公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层面的规划没有不同的参与方式,从宏观到微观的参与方式没有具体的硬性区别的规定。比如,概念性规划和总体规划,要更注重前期的参与;对老百姓具体利益影响比较大的详细控制规划,很多指标直接涉及相关居民的利益,这些需要具体的居民深入参与,因为楼层高度、日照间距等,都会影响他未来的居住环境、房产是否升值或贬值的等问题。积极组织公众参与,要与合作伙伴充分沟通交流。大多数规划特别是专项规划除规划部门外都有一个主管部门,比如环境保护规划有环保局、文物保护规划有文化局、园林绿化规划有园林局等等,制定这些规划必须与他们讨论,交换看法,甚至由其拿主见。要平等地听取公众(或其代表)、专家、相关非政府组织和开发商等利益团体的意见,必要时要召开征求意见会征求公众的意见。

(五)做好规划信息公开,坚持进行高质量的反馈

信息公开是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前提,没有信息公开就没有公众参与。开展城乡规划信息公开工作,必须全面彻底。要将相关文件在政府专门的办公室备案和存档,所有非文件都必须公开便索,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一项规划实施前,必须按需要法定公告,同时告知公众其权利。必要时,要向相关组织及个人发出通知及文书。尤其要注重确定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的利益,并与其交流。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服务,要采取登门、电话拜访、派发通知等方式征求意见。在农村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不发达的地方,要采取现场展示、面对面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公众参与的良性循环是“参与-反馈-再参与”,对公众参与的反馈是取得参与实效和建立公众对参与的信心的关键,没有反馈参与效果会大为减损。要对所有提出的建议从国家、地区发展政策、地方发展政策、地方发展指导精神及其他发展因素等方面进行考量,并公布接受或是不接受该建议的理由。特别是对提出的反对意见、建议或是相关修改建议的答复出具报告并公布。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考量”都必须制定实在而详细的标准,绝不是拍脑袋决策。

(六)调动人大和社区的积极性,培养非政府组织(NGO)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是政府权力之源又是政府行政的最有利的监督机构。要发挥人大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监督和推进作用,可以考虑公众参与的主管和实施任务人大来承担。从社会转型的趋势看,社区将是直接与公众接触的组织。依托政府组织或者半政府组织进行协调和沟通。专门的规划部门,可能因为人力限制等,对基层的老百姓需求并不能完全了解,而老百姓的需求也缺乏向上反应的渠道。可以发挥社区的作用,依托社区成立类似非政府社会组织这样的组织把零散的公众组织起来起到代表和渠道的作用,比如社区发展规划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之类。公众如果不组织起来只是一盘散沙,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把自己的利益维护好。结合国外的经验和国内一些先发地区的探索,非政府组织(NGO)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它们由公众组成,专门关注某一领域,对某些问题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发言权,能起到维护公众利益的作用。如“自然之友”、“绿色江河”等组织,在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方面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城乡规划领域也可以培育一些这样的组织,推动公众参与有序有效进行,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4]杨帆.城乡规划政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滕晓春.《城乡规划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7]吴培琦.论公众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知网,2007,3

[8]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就《城乡规划法》答记者问[J].中国网,2007,11

注:

[1]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就《城乡规划法》答记者问.中国网,2007,11

[2]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定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P213

作者简介:

公关策划方法篇4

关键词:95世妇会;性别平等;政策支持;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46-04

国家、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而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包括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主要手段。公共政策指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和实现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对社会资源和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办法、措施和条例等等。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强制性、持续性,一旦形成,会对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命运产生深刻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积极筹备并于1995年成功举办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是我国促进性别平等、和谐的历史性里程碑,此后16年来,中国认真贯彻执行’95世妇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重点加强了对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支持与推进,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进展,为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性别公正明确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

理念是政策、制度和行为的先导。要构建促进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体系,首先必须使性别公平理念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即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一种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尤其是成为公职人员的基本价值目标,使他们将性别公正理念作为政策、制度设计的基础,形成实现性别公正的直接推动力。

基于此点,1995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行动纲领》,确定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简称“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促进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

社会性别意识(或称性别平等意识)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兴起的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指在分析处理任何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还必须从性别的视角考虑对两性利益的影响是否公平,必须平等表达两性的经验和需求,促进两性的协调发展和平等受益。社会性别主流化则是指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政府和社会宏观决策的主流,即政府、社会组织或机构在制定、实施和评估任何政策、法律、规划、项目以及处理日常工作时,都要注意对两性利益影响的公平和平等表达两性的需求,并通过改变政策、制度、法律、文化和社会环境,消除性别歧视,使两性都能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受益。

现在,“社会性别主流化”已经纳入到联合国的性别发展指标体系和人类发展统计指标,纳入国际社会发展规划,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全世界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推进性别平等的有效和成功的战略。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前,虽然中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基本上没有主观故意的性别歧视。但是因为性别公正尚未明确成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目标,我国公共政策制订者的性别意识比较淡薄,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以及处理政府日常工作时,往往按照传统的政策理念,更多地考虑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少从性别的视角考虑对两性利益的影响是否公平。这是造成公共政策不能坚持性别平等价值取向的直接原因。尤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后,社会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些决策部门更是过分关注经济效率,忽略了社会公正,往往将性别平等问题视为非紧迫性问题排除在决策议程之外,使有些涉及性别的公共政策违背了性别公正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限制了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策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对妇女发展产生了不公正的负面影响。而公正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政策规划的首要价值和原则,对此人民群众的呼声很高,他们指出转型期的公共政策不能只追求效率,牺牲社会公正,必须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

我国党和政府对此非常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决策者的性别意识,促进决策的性别公正。尤其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我国积极执行联合国“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决议,时任国家主席的代表中国政府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承诺“确保在我们所有的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中国从此开始全面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使得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对性别平等的关注日益增强。在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时都要进行性别分析,防止和纠正其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使其更有利于促进两性的平等发展。这就推动了各级决策者的性别公平意识不断增强,提高了公共决策的性别敏感和性别公正度。典型的案例有:主要针对妇女的“阶段就业”政策在设计阶段被阻止、制定并实施向妇女倾斜的扶贫政策,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注重并调整性别利益等。2005年8月29日“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发言强调:“中国将继续大力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进程。”“中国将进一步推动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中国法律、教育、健康等部门政策以及文化和传媒决策中,推动有关部门在执法和依法行政过程中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从法律政策的源头上促进男女平等。”中国还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会议”通过的《北京+10宣言》第23条郑重承诺:“实施性别观念主流化策略,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这些标志着中国政府开始将性别意识纳入公共决策主流,使性别公正明确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促进了我国政策理念的更新及与国际的接轨,增强了各级决策者的性别意识,为促进新时期决策的性别公正奠定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将妇女发展作为公共政策问题纳入政府的重要议程,增强了公共决策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认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要出台更多促进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首先要使性别平等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纳入政府的政策议程。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

和性别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变化,加之政府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经验,削弱了对妇女的行政保护,使得女性在就业、参政、收入、健康、婚姻家庭等重要方面境况下降,社会地位整体弱化,原有计划经济下不突出的性别矛盾上升,在某些领域甚至激化,严重地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急需解决的重大公共问题之一。在人民群众尤其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下,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问题,开始将其作为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政府分别于1996年、1999年、2001年、2005年先后召开了四次高级别、高规格的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妇女儿童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三年左右召开一次高层专题会议的机制。时任和现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彭佩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各省(区、市)及国务院各部委负责同志均参与会议,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共商妇女儿童工作大计。全国31个省(区、市)采取不同形式,层层召开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地方各级党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主持会议,定期听取妇女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妇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并将管理妇女工作列入政府职能部门和政府主要负责人的且标管理和政绩考核体系。这些就使妇女发展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纳入到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议程,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大大增强,为性别平等政策的出台搭建了有利的程序平台,创造了初始条件。

三、将男女平等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基本政策层面保障了性别平等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时任国家主席的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还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2001年第二个《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进了总目标。

基本国策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公共政策按纵向可分为总政策(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部门政策)三个层次。基本政策处于其中的第二层次,是在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政策。它规定和指导各项具体政策,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强,能够长时间地起指导作用。此前中国只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定为基本国策,此次将男女平等提升到基本国策高度,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与全民的行动准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对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重视,从基本政策层面保障和推进了性别平等。

国家还加大了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委的主要领导专门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国家和地方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阐述性别平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肯定妇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作用和贡献。《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媒体上发表了31个省、市、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有关男女平等国策的署名文章或访谈。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实践并纳入行动议程。

2005年8月29日,国家主席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再次重申:“我们将坚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不断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我们将继续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多种措施,使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颁布实施了两个妇女发展纲要,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国家总体发展计划有效促进了性别平等

行动计划是公共政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妇女发展一直缺乏一个总体规划,也未明确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妇女工作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基本处于比较边缘的状态。在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下,我国于1995年7月和2001年5月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两个妇女发展纲要,即《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分别确立了“九五”、“十五”期间妇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保障目标实现的策略与手段。尤其是2001年《纲要》的内容更全面、更深入、更注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它针对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大领域设置了34项主要目标和100项策略措施,广泛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它更加注重挑战传统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和刻板的性别分工,较好地体现了“性别平等和赋权妇女”等国际社会妇女发展的核心理念。此外,地方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制定了本地区的《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国家和地方各有关职能部门还相应地制定了本部门的纲要实施方案,形成了部级妇女发展纲要、地方妇女发展规划与有关部门妇女纲要实施方案相配套、全国性目标与地方性目标相补充、整体行动计划与部门、跨部门行动计划相结合、终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是第一批实施北京《行动纲领》、全面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是国家首次为妇女发展制定的专项规划,使我国妇女发展从此有了一个总体规划。

为了确保《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顺利实施,中国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还不断推动将其纳入国家发展计划。2000年制定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及了妇女发展纲要的贯彻实施。在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颁布实施前夕,中国政府领导人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把妇女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总理提出: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妇女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如期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保障妇女儿童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吴仪副总理提出:“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时,要有重点、分类别地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统筹安排,促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特别是保障实现重点难点指标的经费投入,确保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2005年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总则第三条第一款还明确规定:“国务院制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最终,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纳入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并专辟一节规划妇女的发展和权益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总体发展计划,是重大的公共政策,将妇女发展纳入其中并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这

就使得妇女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国家总体发展计划有效保障了性别平等。

五、建立了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立法决策有力保障了性别平等

立法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活动,属于公共政策中的立法决策,性别平等立法就是以立法决策促性别平等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主要是原则性地规定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缺乏具体规定及可操作性;而且这些原则性规定也是分别散落在各种基本法如宪法、婚姻法、选举法等中间,没有专门制定保障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和专门法,也未形成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够系统和完善。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下,妇女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法律法规已远远不能适应,急需建立和完善一套专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不断加大性别平等立法力度,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筹备和承办1995年世妇会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和修订了100余件涉及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如《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妇女/性别法律最多最完善的时期。其中1992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全面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在妇女法法律体系中居于基本法地位。该法将妇女权益细化为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益等六大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法律保护。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订,修正案特别突出了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理念,除了在总则中明确指出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外,还在各个专门章节中明令禁止教育、就业、财产权益享有上的性别歧视,并强化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表明中国的性别平等立法正在从保护妇女权益发展到反对和惩处性别歧视,开始了性别平等立法理念的重大转变。修正案还新增了五大内容: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法律;明确妇女权益保障的执法主体是政府,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规范了妇联团体的职能作用;充实完善了妇女权益保障内容,针对当前反映突出的妇女参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益、家庭暴力等问题均做出新的规定,在妇女六大权益领域都有重点突破;从立法、司法、行政、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强化了保障措施和责任。

这一时期不仅性别平等立法的数量大大增长,而且顺应国际性别平等立法的先进趋势,在反家庭暴力、反拐卖、反性骚扰等方面的立法进行了重大突破。在反对家庭暴力方面,修订后的中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文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实施针对妇女的暴力侵害。尤其是2001年修订后的《中国婚姻法》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和相应救济措施条款;2005年通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还专条对家庭暴力问题作出规范,重申国家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的责任。立法和司法都强调,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者应根据暴力侵害的程度,追究其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并积极给予受害人以司法救助。截至2007年底,已有26个省市区专门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97个地(市)、142个县、乡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相关规定。在反拐卖方面,1997年中国《刑法》修订时专门修改和增设了关于拐卖、收买妇女等罪名,提高了有关犯罪的量刑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司法解释,使相关法律条款更具操作性。在反性骚扰方面,2005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使之最终成为法律概念,并专门规定了受害妇女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的法律救济途径。这就使妇女的人身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妇女人权的尊重与保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现在,我国性别平等立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体系。这就从立法决策为新时期的性别平等提供了最全面有力的法律保障。

公关策划方法篇5

1.1以分公司组织形式实现纳税筹划

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中的纳税筹划,对现代大型集团公司选择组织形式是非常重要的,设立分支机构是分公司还是子公司也是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由于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纳税的方式也不同,分公司与母公司的所得要合并纳税,在分公司亏损或母公司所属各分支机构盈亏不平衡时,可得到盈亏互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而设立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法律上与总公司视为两个主体;在纳税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主体承担纳税义务,独立缴纳企业所得税和其他税收,一方的亏损额不能抵减另一方同期的纳税所得额,企业得不到合并纳税的好处。既然新税法中基本纳税单位是公司法人,即必须是具备法人资格的机构。言外之意,只要将设立在不同地区的子公司设立为分公司,就可以取消其独立纳税资格,而转由总公司汇总纳税,在这一流程机制下,各分公司之间就可以根据公司内部需要通过协调成本费用和收入均摊实现整体税负缩小。晋通邮电公司目前自上而下分为省公司、地市分公司及区县维护中心等三级组织架构,已经取得了整体减轻税负的作用。

1.2通过控制销售收入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根据新税法相关规定,减少本期应纳税所得可通过推迟应纳税所得来实现,进而推迟或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晋通邮电公司而言,主要依靠销售通信设备类产品、通信设备维护服务类产品、开发软件系统服务类产品、通信工程施工类服务产品、物业管理服务类产品等多种产品类型获取主要业务收入。因此可在保证公司正常资金运转的前提下,适当延迟各项销售收入的实现期限,并在业务扩展投资类型上,适度提高免税收入或低税收入的业务类型,比如选择购买国债等业务。

1.3通过控制扣除项目金额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第一,根据不同种类成本费用特点进行分摊筹划。对于可以选择分摊期限的成本费用,比如摊销无形资产,考虑到税法只规定了其最短摊销期限,可以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对分摊期限进行灵活选择,提高整体纳税筹划水平。对于可以选择分摊方法的成本费用,可结合所在行业的年度经营水平进行优化选择。具体说来,在盈利年度,应通过改变分摊方式尽快使成本费用得到分摊,使成本费用的的抵税作用尽早发挥,推迟利润实现,从而推迟履行所得税纳税义务;在亏损年度,应通过改变分摊方式将成本费用从不能得到税前弥补的年度转到可以得到税前弥补的年度。最大限度发挥成本费用的抵税作用。在享受税收政策的年度内,应通过改变分摊方式避免优惠政策抵消成本费用的抵税作用。第二,不同的项目类型,根据新税法将获取不同的税收减免政策。因此企业应优先考虑以股权投资方式去投资未上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项目。同时还应在项目建设中注意购置具有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业型设备,最大限度争取在项目扣除金额上符合新税法的减免政策。由此,晋通邮电公司可在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上进行统筹优化,找出维护业务、信息化业务、工程业务和物业管理四类业务中符合上述减免政策的业务成分进行定向经营投资,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第三,通过设计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法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根据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同的税率条件下,灵活采取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法将对企业纳税筹划起到不同效果。具体说来,实行累进税率的条件下可以采用直线摊销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实行比例税率的条件下,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在使用期限内尽量快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进而实现延期纳税。在这一点上,晋通邮电公司在维护业务、信息化业务、工程业务和物业管理上可根据具体税率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策略,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1.4通过利用国家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税收优惠主要分为报批类税收优惠和备案类税收优惠,报批类税收优惠是指应由税务机关审批的税收优惠项目,备案类税收优惠是指取消审批手续的税收优惠项目和不需要税收机关审批的税收优惠项目。是对一些特定的对象、纳税人或企业给予的税收鼓励和照顾措施,以此鼓励企业进行投资生产。然而企业经营者通过合理筹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3]。

2提高山西晋通邮电企业纳税筹划的有效措施

2.1推行集团政策型纳税筹划方案

首先公司应深入研究税收理论、税收制度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动。在维护业务、信息化业务、工程业务和物业管理等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应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渠道及时获取当前经济政策中各行业相关纳税筹划的政策措施变化。

2.2推行优惠型纳税筹划方案

优惠型纳税筹划方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制定出有利于自身发挥的筹划方案。由于通信设备服务企业涉及的优惠政策较多,所以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惠政策,做好纳税筹划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保障企业资金稳定高效运行。

2.3推行节税型纳税筹划方案

投资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资金保障和物质前提,然而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案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对投资的行业、投资方式等进行理智的选择,做到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其次,要牢牢贯彻、履行国家产业政策,选择有利的行业进行投资,不能盲目避税,要按照税法支持的项目进行投资选择,以免偷税漏税。最后,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选择合理的费用分摊等方法进行科学核算,达到降低税收的目的。在租赁业务中也要进行合理筹划,由于通信设备服务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产租赁使用项目,所以要深入了解税法的规定,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筹划,在融资租赁中还要考虑是采用直接购买租赁、转租、回租还是杠杆租赁,同时要考虑对通信设备服务企业整体效益的影响[4]。

3结论

鉴于我国特殊的税制结构和税法政策,企业所得税是国内各行业企业的主要税负之一。所得税纳税筹划不仅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合理高效利用各项资金的有效手段。目前,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已逐步成为各行各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筹划措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各项投资项目的生产运营销售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各行业企业应从组织形式、销售收入、扣除项目金额、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入手,结合现阶段我国新颁布实施的税法政策及相关标准,综合筹划协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保证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整并找到最佳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

公关策划方法篇6

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商业地产策划案的大纲格式和写作风格,而是分析一份成功商业地产策划案的核心应该是怎样的呢?什么样的策划案可以顺利通过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审核?

首先,要规范、简洁、易懂。

大多数策划公司往往认为一本厚厚的案子更有说服力,更可以显示自己的高超水平和雄厚的实力。的确,一份厚厚的文字是很有气势的,并且可以证明自己付出了很多的辛劳。但是真正需要靠这份策划案来答疑解惑的人们却往往被其中错综复杂的分析和论证弄的头晕眼花,不知所云,说白了就是仍然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了策划公司自己在面对项目时,心中并没有良好、成熟的方案,不敢轻易下结论。就象民间老中医一样,开一大堆子的药方,治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治死了,那是说明你没有把握好,与本策划公司无关。

我们承认面对SHOPPINGMALL这个庞然大物,要涉及的内容、方面非常多,几页纸肯定是说不清楚的,但是,即便无法削减策划案的物理厚度,却应该可以看到清晰的思路、分明的条理,准确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未来应该做什么,该如何精确实行(实现)。

其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开发商花钱请策划公司,是希望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方法和步骤。那么这份东西不需要多少引经论典的内容。开发商需要的是有较强的操作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指明发展方向的内容,要看到通过怎样的操作流程让他们可以最终赢利。而策划公司提交的策划案多是格式化的框架内容和无关痛痒的分析,究竟怎样执行,仍然不明所以。因此,策划公司在作商业地产案子之初,就要分析开发商究竟最关心的是什么,并明确解决方法,确定以后,要把它做透、做深,可执行性要强,便于开发商在实际运用中的操作。

再次,策划公司一定要真正懂得商业地产的运营、操作。

现在大多数从事商业地产的策划公司并没有本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是从住宅、写字楼方面转来的人员。这些人在住宅、写字楼等传统地产方面可能经验丰富,况且住宅、写字楼在中国10年了,他们可以去借鉴。但是面对商业地产呢?难道去借鉴超市、百货大楼的运营可操作模式吗?再或者把超市、百货大楼、住宅、写字楼等这些东西拼凑一下吗?所以策划公司必须要有一批从商业地产策划实践中磨练出来,或者实实在在操作过这类项目的精英,他们要对商业地产的操作流程了如指掌,懂得商业地产如何规划、怎样运营、以及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应对策略等问题。

最后,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不可闭门造车。

其实这一点和上面有些重复,但还是应该再单独列出来。为什么强调一定要进行实际调查呢?因为由于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将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所以多数策划公司的方案中的数据大都是臆造出来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调查结果而已。这些不全面的数据一方面会使自己的策划案的出错误的结论,另一方面会误导开发商(甲方),并且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极为恶劣的后果。所以策划公司应该就市场和项目的实际变化和开发商及本地专业人士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并最终完成营销策划案。

公关策划方法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转型;原因;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is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work to the public policy presents many problems in this transition process, gradually making the transition caused by the strong concern of the stakehold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to the public policy role of public policy is difficult to play, to talk about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to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need to clarify some issu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public policy; transformation; reasons;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推动公共政策属性在其工作中作用的发挥,不仅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工作得以顺利地实施,还可以使私人的利益以及社会利益得到协调。但是,就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向公共政策转型的过程中,公共政策在其规划工作中的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阻碍。本文通过分析公共政策属性难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原因,谈论了在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国家公共政策转型应该阐明的几点问题,希望可以推动公共政策作用在城市规划中地顺利发挥。

一、公共政策属性难以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发生作用的原因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飞速的进展,而城市规划工作也取得了大力的进步。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协调城市开发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以避免城市开发对整体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的环境品质造成损害,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地运行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影响。而我国为了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地顺利实施,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公共政策在规划工作中的参与力度,城市规划工作正在向公共政策转型。

具体而言,我国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公共政策的转型,主要就是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工作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调整及规范,促进城市规划工作在社会利益协调分配的基础上对于各个方面利益的兼顾,以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地有效实施。然而,我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其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公共政策的作用不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得到发挥,大致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长期以来偏向城市、城区、工业、市民等,其他的诸如郊区居民、农民、轻工业者等则得不到政策的收益,城市规划中的公共政策作用难以得到国家绝大多数公民的认同,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地实施就受到了阻碍。而且,我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对城市和农村实施了较为分立的政策,造成了二者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割裂,使得侧重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难以取得农村等地区的配合。还有,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的规划编修工作由于缺乏严格地制度规范,而且工作人员在编修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不明,工作人员在编定时无法按照制定规划的编修程序以及合理的分工来实施,这就使得公共政策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践行。

此外,在我国开展城市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城市的规划工作中编制的任务工作量大,而且受到时间的限制,其城市规划的编修质量得不到有效地保证,这也阻碍了公共政策在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作用的发挥。总之,在城市规划工作长期的积弊环境中,我国以城市规划作为主导的公共政策极难在短期内摆脱这些原因地阻碍,公共政策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国家通过各个方面工作地有效推动来实现。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公共政策转型中应该阐明的几点问题

城市规划工作事关我国全体人民的利益,我国要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公共政策的顺利转型,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澄清城市规划中的公共政策的相关问题,以取得国家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些政策的积极性认知。本文下面谈论一下几点应该阐明的问题:

第一,国家必须阐明城市规划工作赖以运作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实施公共政策,涉及到国家各个方面的利益,任何一个方面的阻碍都有可能导致公共政策作用的失效。因此,国家在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公共政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阐明城市规划工作所赖以运行的指导思想,使人们了解城市规划工作本身的公共属性,以及城市规划工作的相关编制和规定所建立的政策基础,还有城市规划工作实施中牵涉到的成本问题的处理工作等,以取得人们在思想明确的前提下对于公共政策的支持。

第二,国家在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公共政策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提前弄清楚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中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国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制定公共政策,不可以在人民完全掌握政策信息的假设下开展,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在不了解政策信息的前提下,对于国家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的承受能力。而且,国家公共政策地还要针对人们在不了解政策信息的情况中对于政策会出现的各种反应,对公共政策实施具体的调整,以确保其公共政策得到国家人民的大力支持。

第三,国家在推动城市规划工作向公共政策转型时,还必须弄清楚公共政策的执行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国家通过对人们的各种想法以及已经发生的城市规划工作等进行调查分析,能够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对政策执行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做出一定的猜想。换句话说,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是可以被预期的,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其执行对于不同群体造成的利益影响。

第四,国家在推动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这种转型对于城市规划的编制人员以及城市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会产生的影响。城市规划工作向公共政策的转型是一次渐进的过程,国家相关工作人员一定不能够急于求成,而是要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工作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人员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地实施。国家制定的公共政策只有得到城市规划人员的承认,才能够避免与他们产生冲突进而受到他们的抵抗。

三、结语:

国家在开展城市规划的工作中,会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其工作向公共政策的转型一定会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国家必须对相关的问题加以仔细地考虑,推动国家的公共政策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作用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徐键. 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一个城市规划案引出的思考[J]. 行政法学研究, 2007(01)

[2] 魏立华.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应澄清的若干问题[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06)

公关策划方法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决策;国内外研究

城市规划已经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这就决定了“三分规划 七分管理”这一城市规划的特质。另外城市规划的核心部分是城市规划管理。其中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管理又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两个部分。因此城市规划领域的规划决策研究变得越来越具有分量成为一种必然。

一、“有限决策”到“渐进决策”

在六十年以前,西方的古典决策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理性决策,这些在当时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为了为组织争取利益,使组织者的利益最大化。处在当时工厂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理性决策更适合当时的发展需要,如何最大化的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去使利润最大化则成为当时古典决策的理论的核心。

但是这种过分重视提高效率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做法忽视了对决策的研究。人们不知道在社会大生产中是什么影响了他们做出这些决策,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做的决策。这就使得一些学者的思考。从而产生了后来的“渐进决策”。

二、理性决策

因为决策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这就注定了人们无法对每一个行为都进行非常精确的判断和研究,因此也就不能做出完美的供人们选择的方案。这也就说明了决策的正确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决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因素使人们去重新审视理性,首先是人们按照备选方案来分析决策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面临的群体等等。也就因此无法按照人们最初做出的方案去执行,而这种情况下的结果也是不可预知的。

另外理性还是受价值影响的,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备选方案中出现的价值将会是非常多的,在这么多价值因素的影响下,想做到尽善尽美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对理性重新定义。人们所说的理性只是一种让人们达成共识从而获得满意度的有限理性。

三、渐进决策

决策过程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稍微做修改。而决策也不是绝对的理性。而是党派之间相互调试,利益均衡后的结果。在决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其中包括财力和时间的限制,并且在目标的确立上,意见也很难达成统一。也因此决定了权力必须要有人来授予,而这些决策也正是在这些人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被逐渐制定出来的。

四、国内外对于决策的研究概况

有了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这两个作为基础,人们对于决策的研究拓宽到了更宽广的领域。人们在其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决策,但是对于城市规划的公共决策来说,决策都是大致相同的。决策过程的拟定并不是能影响决策的关键性因素。

从我国的相关政策的研究来看,对城市公共决策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经济、信息、权利等方面。相对来说,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研究的比较早,有些理论也比我们的要成熟。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现代国家的城市规划是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干预的情况下兴起的。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进行管理的公共决策受到学者的关注,在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公共决策发展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五十年以前,城市规划被单纯的看作是一种技术上的决策。这种理性的规划在当时受到人们的推崇。而这种理性决策也被引入到了公共决策之中。尽管这种理性决策受到人们的推崇,但依然有一些学者持质疑态度,质疑理性决策在知道城市发展上的作用是虚无和空洞的,影响了城市规划作用发展的脚步。

2、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间,城市规划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与城市社会各领域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就是公众参与理论的崛起和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

3、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西方的公共决策规划逐渐转入了第三阶段,怎样才能使决策的主要对象更好的参与决策的权利。规划理论的中心位置开始被合作化规划所占据,在多元主义为核心的前提下,以多方参与,多方合作为主,以实现多边利益的协调。现代性与行政、规划、政治的关系在规划决策中体现出来,但往往决策理性和决策实施中权利和理性得不到平衡,而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也正是民主性和现代性的薄弱点。我们结合城市发展主流的理论和各个其他城市推出的研究成果,最后我们发现,政治领域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研究情况

相比较西方国家来言,我国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晚的,在借鉴外国相关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了,把城市规划当作技术行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而这种说法导致了我们背离了初衷,使我们当时的很多计划都无法实施。而在这其中决策者对信息、资源、政治体系控制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决策能否做出。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慢慢推进,城市规划开始以公共政策的角色进入人们视线,并被人们所关注。开始出现大批的有系统的针对城市规划决策及其问题解决的著作。

随着近年来对城市规划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的实现开始着重在公共政策的某一个方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同之处

从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公共决策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研究的背景的不同

导致城市规划公共决策研究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之间政治体制,社会背景和经济情况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民主参与政治的理念更具开放性,这就使得城市决策规划更具透明性和公开性,从而研究的重点更多的集中于深层次的研究上。

而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传统社会,这使得我国的人民在民主建设上更多的是去宣扬德性,而不同于西方的善于运用法律技术。现在的西方民众参与决策的程度要高于我国。而且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决策机构,而我国在现在的政治体制下由于决策研究尚未成熟,监督的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对制度的完善和分析是当前决策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的不同

从研究的成果来看,国外的学者研究的时间要比国内学者研究的时间长。国外学者经历了从理论到实际研究的过程,注重对数据的采集和案列的辩证。而我国的学者,注意到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引入国内,然后结合着本国的国情进行研究。但由于决策研究的不成熟,制度透明性的不高,更多的学者更愿意从政策法规方面研究,而不是去做实证研究。

3、研究领域的不同

从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好像所有的公共决策研究都是在围绕着权利探讨。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国家的权力对私人的权利在进行着干预的一种过程。而寻找这两种权利的平衡点一直是长期以来不变的话题。

在我国。公权力的干预和私权利的保护也开始成为现今公共决策研究很重要的重要领域。在各方利益需要公权力调节的情况下,学者们在谈论到具体措施时,似乎更愿意将方式应留在宏观分析上。让人觉得非常隐晦。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就更透彻和直接的提出批评和建议。

结语:

总结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具体差异,从而得到启示,就是我们的研究深度不够。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我们应该着力研究怎样才能保证最有效的民众参与,从而实现公共决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重光,陈贞.从公共决策角度看规划评审[J]规划师.2009(9)

[2]周琴.走向法制化的城市规划决策[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5)

上一篇: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方案范文 下一篇:办公室优化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