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意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23:24:48

公关意识论文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管理;公关意识;企业形象

基层管理者是企业中直接负责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管理人员,与广大员工和顾客公众有着最直接、广泛的联系,是企业有效管理与企业形象建立的基础,更是管理层与员工、企业与顾客公众沟通的桥梁——企业基层“公关人员”。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形象的建立,员工对于企业目标和管理决策的理解都要通过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来实现。企业基础管理的优劣也取决于企业基层管理者的水平。无论企业引进哪种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模式,不重视基层管理工作,不关心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率和企业执行力就无法实现。如果要真正提升基层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就不能单凭招聘阶段人才的选拔与有限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更要重视基层管理者公关意识的培养。

1公关意识在企业基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公关意识,即公共关系意识的简称,它是公共关系的原理和公关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化,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协调意识等。基层管理者不断增强自身的公关意识,(1)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公众关系,有效实现基层管理目标。一方面,基层管理者肩负着企业管理层需求与员工需求实现的双重任务,也是二者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水平高,就能准确理解企业管理层的任务与要求并圆满完成,也能将基层员工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向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时传递。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者难免要经常与顾客公众交往,而当前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卖方必须以优质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同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基层管理者忽视员工的服务意识教育,漠视与顾客的沟通,就容易使顾客不满意甚至引发危机。

(2)基层管理者如果具备较强的公关意识,就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机整合,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让高层领导知晓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基层管理者良好的公关意识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它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让企业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发展机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企业形象的树立并非独属公关部的任务,企业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企业要把公关思想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开展全员公关,就必须先增强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指挥、协调和监督作用。

2企业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公关意识

2.1形象意识

形象是公众对特定组织或某个人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形象意识指在决策和行为中高度重视声誉和形象,重视形象的塑造和管理,将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基层管理者的形象意识主要涉及到个人、管理者群体以及企业三个层面的形象。

(1)个人形象。对基层管理者个人而言,塑造良好的形象对获得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基层管理者更易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好评,促进公众对其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基层管理人员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与技巧,更应该遵循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这一公关基本原则,对待公众客观、公正,工作中决策科学,正确处理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这样基层管理人员就能充分展现其人格魅力,发挥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2)管理者群体形象。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与员工和顾客公众的联系最为紧密。公众对企业管理层的印象往往是通过与某个或某几个基层管理者的直接互动形成的,不可能与每一个管理人员交流后再做出总体评价。因此,基层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不光代表着他个人,也代表着企业管理层的群体形象。

(3)企业形象。所谓企业形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环境下,公众对企业及其日常行为产生所产生的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评价的综合体现。对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转化为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源于企业良好的行为,它离不开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与积累。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链承上启下的枢纽,是企业执行力的具体实现者,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的认识与理解不但影响着广大基层员工的认识,而且会通过其自身行为与基层员工行为进一步影响顾客公众对企业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形象。基层管理人员不但要重视自身的形象塑造,还要教育引导每一位员工自觉重视企业的形象与声誉,时刻注意维护本企业的形象。

2.2公众意识

公众指与特定的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意识就是指企业要自觉地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积极引导和影响公众,使企业与公众在长远利益上取得统一。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取决于企业行为的好坏和公众需求的状况。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已成为任何一个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要在竞争中发展,就必须获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必须真正将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自觉维护公众利益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

对于员工,基层管理者一方面要敢于按照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要求他们,身体力行,把规定转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共同遵守,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精神赢得下属信赖,根据上级领导的指导积极引导下属参与管理;因才用人,处理问题公正合理及时果断,有效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滥用权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了解基层员工的需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支持他们继续学习和创新,以关爱之心帮助员工认识自我,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对于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能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并满足消费者随时变化、发展的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及时关注顾客的特殊需要和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妥善解决顾客的产品和服务问题,加深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2.3传播沟通意识

传播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传播沟通意识指企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方式,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活动的意识。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必须通过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充分了解公众对本企业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将本企业的目标、工作重点、宗旨、取得的成绩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地传递给公众,进行广泛宣传,让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有良好的认知;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时刻关注公众需求、建议与意见的变化,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以监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的科学决策与社会环境发展的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基层管理者肩负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企业与外部公众交流信息的重任,是否具备传播沟通意识关系到企业与公众互动的效果,并会进一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评价。传播沟通意识要求基层管理者重视与公众的沟通,不仅要有主动与公众交流的意识,还要追求交流的效果。

(1)对内传播沟通,形成企业内部融洽的工作氛围。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企业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基层管理者与其部属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离开了传播沟通,下属无从了解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无法了解员工。基层管理者与员工的传播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沟通不足或信息失真造成的。对内传播沟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层级传播和内部媒介进行,如会议、内部刊物、企业网站、内部广播、领导信箱、人际传播等方式,不但把管理层的决议、决定、计划等传播下去,而且要积极与员工交流,倾听员工的心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形成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融洽的关系,提升员工对管理者、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对外传播沟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也即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与外界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如消费者、新闻媒体、社区邻居、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等。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具有现代公关意识的基层管理者,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就应着力运用公关传播手段和方式,与公众建立联系、交流信息,使外部公众了解本企业,获得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效果。

2.4服务意识

公关意识中的服务意识,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为公众服务,替公众着想,让公众满意,并以此为企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及时调整、改进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服务意识是企业赢得公众长期信赖,密切与公众关系,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自身优势,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基层管理者要做好公众的服务工作,一方面,必须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关注外部公众,尤其要引导员工重视顾客公众的需求与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细胞。他们每天要与许多顾客打交道,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他们在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蔼可亲的微笑都会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员工在企业生存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搞好员工关系,基层管理者就要力争了解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首先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员工收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有保障。其次,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让员工共享有关企业的信息,唤起并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肯定员工价值,使员工产生归属感;通过鼓励员工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工作的需要。

顾客公众是企业最重要,最不稳定的公众,也是基层管理者经常接触的一类公众。顾客的多少与评价,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与兴衰。由于商品的不断增长与同类企业竞争的加剧,顾客真正成为市场的真正主宰,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由此,要让顾客满意,有效吸引顾客,基层管理者就必须让员工充分理解“顾客至上”的理念,即除了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外,无论在何时,都要真诚服务、细心周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员工知晓顾客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盲目消费变为自觉消费;还要妥善处理各种纠纷,及时、认真、耐心、诚恳对待顾客投诉。

当然,除了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还有可能会与媒介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产生联系,也要尽可能满足这些公众的需求,正视他们的批评。对于内容属实的批评表示感谢,并迅速查明事件真相及其原因,及时上报企业高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于失实之处,应诚恳地向他们提供真实情况,澄清事实。

2.5协调意识

协调意识即企业充分认识到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性,千方百计通过调整自身行为,以协调企业与公众的关系,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由于企业与公众在利益和目标追求上总是存在差别,导致企业与公众之间出现矛盾与隔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公众对企业的理解与支持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对于公众的需求,企业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让公众牺牲自己的利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对环境和公众的适应性,缓解双方矛盾,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基层管理者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善于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使企业内求团结、外求和谐发展。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关系善于运用公关策略,按程序与上级有效协调,对员工之间的矛盾恰当处理,与其他管理者要经常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与员工开诚布公地讨论建议、意见,从而达成企业内部的共识,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对外部公众,要实事求是地传播企业相关信息,出现危机时,应坦诚说明事实真相,宣传企业的处理措施,引导公众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纪华强.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谢玉华.公共关系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马海娟.市场文化建设中的公关意识[J].商场现代化,2006,(9).142.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危机 公关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常致事件迅速升级,使高校一次次成为社会的焦点。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清华大学“朱令案”、近来的厦门大学某教授生活作风事件、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向老师脸上泼热水事件,经微博爆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水平、高校教师素质,乃至整个教育体制都受到公众质疑。人们以微博、微信为“自媒体”,发出各自的声音,表现出强大的公众影响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巨大传播能量,使高校危机公关面临严峻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及影响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新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开放度高的鲜明特点,它改变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改变了传统的话语环境,使社会传媒进入新的传播时代。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综合媒体时代,信息经由某一媒体后,会迅速被其他媒体引用、转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作用,织成一张信息巨网,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质对危机公关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

危机源头无处不在。微博、微信的自媒体性质,改变了此前极少数人拥有话语权的局限性。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我的平台上表达观点,影响舆情走向。由于者的不可知性,用户在与传递信息时的随意性也大大增加,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使得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危机发生的触发器,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是危机的诱发因素。新媒体的传播特质,使危机的源头无处不在。

蝴蝶效应引爆舆情危机。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巨大连锁反应。新媒体时代,法律和道德对网络行为的约束力减弱,网络舆情环境混乱复杂。新媒体的平民化特征,使得言论与信息传播缺少自律性。公众对于负面信息的好奇,对突发事件的不理性,观点意见的情绪化、感官化和偏激化,都是引爆舆情危机的“蝴蝶效应”。受舆论传播“蝴蝶效应”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很容易升级为舆情危机,导致高校形象受损。而高校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的滞后,网络舆情监控手段与预警能力的缺乏,又很容易把危机事件推向高潮,产生强大的负面影响。

裂变式传播累积负面信息。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就像核裂变一样,信息在层层转发中产生核裂变式传播效应。以微博为例,其传播模式为:微博曝光―粉丝转发―议论放大―主流媒体关注―社会关注―事件升级。由于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用户数量庞大,普通受众的猎奇心态、浮躁的网络氛围,使得负面信息常常成为微博的热门转发内容,负面信息在裂变式传播中不断累积,新闻的真实性往往被忽略。反过来,负面信息的累积又会强化受众的负面情绪,使危机公关难度增大。

高校危机的成因与类型

高校危机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发于高校校园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可能严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危害高校或其成员生命财产安全、损害高校形象声誉,并可能由此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重大意外事件。高校危机具有一般危机的突发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等共同特征,同时由于高校自身的组织性质,还具有敏感性和关注度高的特点。

高校危机的诱发因素,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也有高校自身发展中伴随的问题因素。一方面,社会心态浮躁、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暴戾情绪流行,使高校危机事件极易成为社会矛盾的宣泄点;另一方面,教育产业化、市场化造成的家庭教育支出的压力,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形成的心理落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需求变化与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矛盾加大,独生子女学生主体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自律与抗挫折能力较弱,这些都会成为高校危机的诱发因素。此外,学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会助长高校危机事件升级。通常而言,高校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师德危机。师德问题引发的高校危机,主要涉及教学科研事故、职业操守缺失、项目申报与职称评审舞弊、生活作风不良等方面。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但是,高校队伍良莠不齐,高校教师在敬业精神、个人素养和师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同时,高校管理机制不完善、加之社会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影响,最近几年,由师德问题引发的高校危机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种教师行为失范引发的丑闻,通过媒体曝光与转发,进入公众的视线。如2014年7月10日,微博爆出厦门大学博导吴春明长期猥亵女学生;10月24日,网络又爆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诱骗女留学生,多次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一时之间,“大学精神沦丧”、“师德堕落”的批评之声充斥媒体,以至于“教授”被恶骂为“叫兽”,严重污损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与职业声誉。

高校如何通过危机公关,纠正媒体偏见,引导公众理性地看待个别教师的行为不端与整体教师队伍素质问题,对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学术危机。高校学术危机主要有三种类型。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论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非法学术行为。近年来,高校论文造假行为层出不穷。事件一旦爆出,高校就将面临严峻的学术危机。如今年8月份,媒体爆出的一份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将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卷入舆论漩涡。学术造假会带来巨大回报,包括职务、职称、薪酬福利等,它不只是造假者个人品质问题,还是一种对国家资源的欺诈和侵占行为。

科研经费使用不当。主要体现在以行贿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经费、奖项;课题负责人随意侵吞、挪用课题经费;横向课题收支缺乏规范,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违规划拨关联机构或自己的公司;在课题经费中开支一些不属于本课题的经费等。

课题项目舞弊。课题项目舞弊是指在项目评审、实施和验收过程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学术腐败行为,以及违规操作或因主观原因未完成任务并给学校造成损失的行为等。如2012年4月,审计署查出5所大学的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

学术危机的诱因是社会大环境和高校管理体制的缺陷。社会拜金价值观的流行,使一些学者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不惜放弃学术底线,铤而走险。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与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使高校成了生产论文的大工厂,高校教师则沦为“知识工人”。高校内部的晋升和科研管理漏洞,比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一些社科基金的申请和评审权限,由“学官”垄断,是学术腐败的最直接诱因。

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我国几乎所有的学术科研领域,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它不仅严重损害高校的社会形象,也阻碍着我国高校的科研效率和水平,直接导致我国学术水平的降低,进而影响我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管理危机。管理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高校权力机制和内部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的各种危机。行政化的高校权利机制、官本位的价值观念,使教学、研究和学术成为行政的陪衬。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衡,使得高校领导的贪污受贿、挪用科研经费、招生招聘暗箱操作、职称评审弄虚作假等丑闻频发。比如湖南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评委“开房收钱”;厦门大学某教授用和女生开房的发票在国家课题里报销。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有十多个大学和学院的领导被审判或者被查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高校管理机制积弊已久,危机重重。

内部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的危机更是多种多样。如后勤管理问题引起的学生与校方的对抗与或过激行为;教学管理问题引发的罢课、联名抗议;就业环节问题,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出现心理疾患,甚而自杀等。此外,校园安全与事故、学生考场作弊、行为失范、校园暴力和学生犯罪等,都与高校内部管理环节出现问题有关,处理不当,将使高校陷入危机困境,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如2010年“我爸是李刚”校园车祸事件,即是学生行为失范导致的安全事故。由于校方对此事采取了缄默态度,使微博上的舆情迅速转向,公众从抨击肇事者李启铭,转向抨击“河北大学的集体沉默”,进而演变成为社会事件,引发人们对官员特权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严厉声讨。

校外危机。校外危机是指由于校园外部问题所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这类危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不可控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等危及生命安全的意外事故。二是社会犯罪向大学校园的延伸,如最近频繁出现的女大学生失踪事件、社会恐怖袭击等。三是政治敏感事件,如前不久香港大学生参与的游行示威。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公关策略

高校危机公关的目的与主体。危机公关(public relations in crisis),是指组织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的动态过程。

高校危机公关是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危机公关的目的是以新闻媒体为中介,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促进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从而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高校危机公关的沟通主体,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媒体与公众。在这些传播主体中,校方与媒体是最重要的环节,校方是传播的主角,媒体是高校与公众之间的纽带,二者共同向公众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信息,稳定社会情绪,获取舆论支持,监督危机管理中各种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情况,预防或减轻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

高校危机公关策略。目前很多高校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既无内部心理干预机制,又缺乏外部公关手段和高效的媒体沟通策略,危机公关仍处于亡羊补牢的阶段。甚至当危机来临时,有些高校还习惯性地沿袭“堵”与“封”的危险做法,诱发危机升级,造成严重后果。

为有效控制、解决高校危机事件,高校需要建立科学而健全的危机管理体系,从预警、公关、到善后,高校危机公关有待走向全面化、专业化、法制化和社会化。

第一,增强危机公关意识,危机公关全面化。高校危机公关要全面参与,整体治理。高校首先要树立危机公关意识,包括加强危机预防管理,及时处理危机事件,勇于承担责任,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对公众公开事件真相,做到危机公关全方位与全面化。在此方面,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为我国高校危机公关积累了成功经验。案发后,复旦大学迅速组织医疗力量全力抢救,积极配合警方侦查案件。面对媒体的繁杂信息与各种猜测,复旦大学以微博为阵地,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信息,否定各方猜测,减少媒体对事件的歪曲。在收集信息、咨询策划、沟通协调等方面,复旦大学做到了危机公关的全方位与全面化,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

第二,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危机公关专业化。高校危机管理不能等到危机发生后再成立工作小组,亡羊补牢。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体系,成立危机公关部。在危机潜伏期,负责危机预警、评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多功能电子信息监控系统,定期排查,排除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危机发生后,制定危机公关计划,做好舆情管理工作。由专人专职负责舆情监测,收集媒体信息,掌握媒体舆情走向与公众观点;协调媒体关系,建立媒体数据库,详细记录媒体名单和记者通讯录,特别关注微博大V之类的新媒体意见领袖,寻求意见领袖支持;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加强与微博、微信用户的沟通,及时信息和回应公众的问题,避免负面效应累积。

第三,完善教育立法,危机公关法治化。法律框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依据。我国教育基本法虽已颁布,但框架内的一些部门法和相关法仍未制定。已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法律责任内容空泛,不易操作。我国高校危机公关,应该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做到危机公关法治化。

首先,完善校园法律体系。近年来,各类校园犯罪和师生人身损害案件不断发生,迫切需要完善校园法律体系建设,规范各级执法部门对校园安全的执法活动、明确其行政及法律责任,厘清校园责任事故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科学界定学校、家长及其他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范围,规范校园安全预警措施,形成可行的校园预警系统。

其次,完善学术立法,治理学术腐败。早在2008年国内有专家就呼吁科研诚信立法,建立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新媒体时代,公众的法律意识在逐渐增强。教育立法,既能减少校园犯罪与学术腐败的发生,又能在危机发生后使高校在危机公关时有法可依。

第四,调动多方资源,危机公关社会化。高校突发事件的公关传播系统由高校、教育部、相关机构、公众、个人等要素共同组成。高校危机公关需要调动多方资源。比如,解决学术危机问题,非高校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高校既需要在内部加强管理,提高学者的职业操守,又需要借助新媒体的推动力量,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关注高校问题,推动高校良性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扭转学术风气,彻底解决学术危机问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强大的传播能量,既能累积负面效应,也能推动良好制度的建立。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危机公关时,应注意引导媒体舆情走向,调动公众力量,赢得社会各界支持,最终实现高校、政府、法制部门、教育部、媒体与公众,各方力量共同协作,高效而快捷地解决高校危机问题,实现危机公关的社会化。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年过去了,灾区的恢复重建日新月异,抗震救灾焕发出来的大爱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灾难面前,绝大多数企业的良知和责任经受住了考验,一个新时期的企业公民群体正在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

去年末,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恰恰是在企业社会责任(CSR)体系的诞生地美国,不少曾经的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爆出了黑幕和丑闻,人们对企业的态度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纪初的“扒粪”时代,那些曾经金光闪闪的品牌失去了光泽,社会对大企业的不信任感普遍产生。在此背景下,困境中的企业纷纷寻求最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和重建信誉,当华盛顿召集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到国会听证时,坐惯了私人飞机的老板们竟改乘本公司的节能环保车跑上一天的路程赴会。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公关机构的策划,但是很显然,在面临破产威胁时,美国的这些企业和公关公司,表现出对企业和社会负责任的姿态,并付诸行动,是必须的。

得益于网络,最近看了一部美国电影《感谢你抽烟》(Thank You Smoking),影评如是说:这是一个公关及广告业的黄金时代,一个诚意欠奉,只重包装的时代。政客只为极狭隘的特定利益服务,媒体追求利润而罔顾社会责任。

从让人抽烟这一问题,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爱德华・伯纳斯,这位被公认为世界公关之父的百岁老人在1929年策划的倡导妇女吸烟的大型活动,这场主题为“自由火炬”的花车游行,选在纽约第五大道,诉求是为争取妇女权益。而实际的效果是让美国烟草公司从此跃居烟草业老大。80年后当我们重温这一举世闻名的经典案例时不禁在想,作为美国烟草公司逐利是其本性,但作为公关专业人员是否意识到了社会责任?1995年,105岁的伯纳斯先生辞世,在他生命的后阶段,抽烟的危害已众所周知(1964年医学认定抽烟致癌)。而伯纳斯也深怀内疚地反思当时对此一无所知,这是老人一世英明的遗憾。

可回到2006年拍的这部“抽烟”的电影,我们怎样去评价烟草公司联合媒体与好莱坞策划的公关活动呢?是否只是影片主人公们说的,因为法律并没有禁止吸烟。

最近在评阅研究生论文时,有一篇讨论公关伦理的论文。虽然有些稚嫩,但年轻公关学子的观点却引人思考。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今,我们在思考公关的经济价值时,是不是更应该考评其社会价值,考评公关的社会责任,我们每年对行业排名的调查,是不是应该把公关公司也当作企业来衡量,评价公司的社会责任实施和CSR计划的制定。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公共关系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经济迅速腾飞,高校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众多高校都在为能成为世界一流名校而不断努力,其中能反映高校历史和发展的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档案就是最能体现高校存在价值的“宝贝”。高校档案是指高校组织和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行政事务活动及其管理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及其他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只有与时俱进地展开公共关系,大力对外宣传我们,才能使中国高校扬名世界。

一、高校档案开展公共关系的意义

1.推动档案的各环节顺利进行

公共关系及其核心思想是一个组织采用传播的手段,通过与公众双向沟通来树立自身形象,以获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共关系强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高校档案部门是由高校授权专门管理档案的机构,档案管理的诸多环节,特别是收集工作直接接触到公众,这就是档案管理具有的公众性。大力开展公共关系能使档案部门与公众有着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档案管理人员加强与公众了解就能及时跟踪收集,做到不遗漏、不丢失。否则就会出现档案收集无门,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影响整个高校的档案工作。

2.有利于加深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公共关系的实质是双向传播沟通,高校档案也要加强与公众的双向沟通。高校档案的公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部公众,即档案工作人员自身;二是外部公众,即所有的档案用户、新闻媒介、政府机关、所在社区、上级档案行政管理单位,业务指导单位,高校档案学会及兄弟院校档案部门等。通过开展公共关系,加深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理解沟通,互通有无,使档案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3.有利于改变档案工作的现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很多高校部门都面临着库房建造、装具购置、经费来源等问题,档案部门的工作不容易一些职能部门那样容易得到重视。档案部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努力宣传档案的重要性,努力去做公关,争取学院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档案部门将面对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就更有必要搞好公共关系,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 高校档案工作中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1.建立和维持同公众之间的联系网络

当前在我国的高校档案部门,信息沟通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建立健全学校档案工作网络体系,开辟多种信息沟通渠道非常重要。如在高校建立起简直档案员的网络,把每一个部门、单位都指定负责人和一个兼职档案员,随时与学院档案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交流信息,对于众多利用档案的公众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开办专用电话、信箱;有意识地和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主动邀请上级档案主管部门来检查工作。建立联系网络之后要不断地维持和发展它,通过平时的努力,点滴积累,最终滴水成河。

2.随时收集公众的各种信息

要努力达到公共关系状态的最佳化,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公众现在的态度是怎样的。在收集信息中尤其要注意做到客观性、针对性、随时性、多样性。高校档案部门可以收集内部员工的信息,包括员工档案意识、集体意识、心理状态,为内部创造团结的氛围获得第一手资料;可以通过利用工作了解外部公众对档案工作的意见,把每次的利用情况做详细登记,除了基本的档号、目录、文件名称(案卷题名),特别要记录利用的具体情况,如利用者是否查到了想要的文档,是否完全满足了他们的利用需求,是否提供了多种类的检索工具,是否获得满意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3.协调关系、传播沟通

档案部门要通过联系网络,及时收集了解公众的各种信息进而针对公众的意见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协调、传播、沟通。在协调沟通的过程中,尽管各种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只有搞好了组织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协调沟通问题,组织才能得以正常运转。高校档案部门在搞好内部机制建设,协调好员工关系,在此团结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针对外部公众,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对于外部公众就要运用各种交际手段和沟通方式,积极对外联络,为组织开辟关系,广结人缘,如举办档案知识竞赛,评选优秀论文、召开档案工作表彰会等,从而为高校档案发展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奠定社会基础。

三、高校档案开展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1.公众性原则

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的依赖上,重视与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的关系,才异常重视公众的利益。基于以公众利益为本的立场,在档案工作中开展公共关系就必须做到:尽心尽力地对待公众的利用需求;真心实意地征求公众对档案工作的意见;真诚地为公众提供各种查询服务;设身处地的为公众着想,为其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

2.创新性原则

公共关系活动中强调创新,作为高校也要寻找一些创新去宣传档案工作,要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模式,不断摸索、别出心裁,用新颖的活动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公众对档案的兴趣,增强档案意识。

3.长期性原则

高校档案的公共关系共组不是策划一次活动,搞一次论文比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是需要不断持续的努力,一方面着眼于长期规划,一方面着手于平时努力。长期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基础之上,靠脚踏实地地干出来。

4.经济性原则

档案部门的清贫尤其强调开展公关工作的时候要量力而行,善于精打细算,对于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分配,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

四、高校档案的公共关系工作探讨

1.增强公关意识,提高公关素质

高校档案工作要搞好,必须要增强公关意识,直接关系到高校档案的发展。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除了应具备档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熟悉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公关素质。过去,由于档案工作的机要性和保密性,使其具有一定的神秘感。档案工作人员与外界接触少,默默无闻地工作,被动地等待别人来查档案,而现在信息时代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改变这样的封闭性, 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公关能力去大力宣传档案工作,要做到既是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又成为一个称职的公关人员。

2.全员公关

全员公关即全员PR管理(PR=PUBLIC RELATIONS)全员PR管理,即通过对全员的公关教育和培训,增强全员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组织浓厚的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高校的档案人员应在对外交往中,自觉把自己作档案部门的代表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着眼于树立档案部门的整体形象,主动宣传档案各方面的成就,积极与外界建立沟通渠道,以获得更大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档案工作向产业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档案馆(室)可以利用学校优势,通过互联网络开展网络利用档案服务。以高校档案的丰富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史教育基地。通过历史资料的介绍增强莘莘学子爱国爱校意识,同时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当然,要想做到全员PR管理,不只是高校档案人员的事情,它涉及到全校上至校、系领导,下至各位老师。这项工作要搞好,既要有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解决好经费、库房、设备等问题,同时也要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理解与合作,特别是各单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员。争取做到人人面前讲公关,处处留有公关意识,为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3.根据档案公众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公关形式

公共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公共关系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宣传性、交际性、服务性、社会性等公关模式。宣传性公共关系主要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档案公众进行宣传,提高档案公众的认识。交际性公共关系是以人际交换主,通过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公众的接触,广结社会良缘,交换了信息,交流了感情,创造了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心理气氛。服务性公共关系主要体现在高校档案部门为档案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方面,目的是高校档案馆(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档案公众的好评,建立档案部门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社会性公共关系是以扩大高校档案部门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和知名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通过在高校举办档案知识竞赛,评选优秀论文,召开档案工作表彰会等形成进行。虽然高校档案部门开展公关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这些形式不是孤立的,它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把这些形式灵活地运用。

高校档案努力发展公共关系,既可以使档案工作蓬勃发展,更可以使高校的知名度美誉度获得提高,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档案事业做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综合档案室

参考文献:

[1]朱同丹,李尚敏,骆兰等.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26-130.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5篇

1、危机中的态度

2、危机中的预防

3、危机中的

>> 危机公关:企业必须具备的危机感 危机公关 “公关”危机 腾讯的危机感 “危机公关”不是敌意公关 浅析企业危机公关 乔致庸的危机公关 杜月笙的“危机公关” 唐玄宗的危机公关 略论企业的危机公关 浅议企业的危机公关 企业危机公关的应对 IT企业的危机公关 大企业的危机公关 浅谈危机公关之危机 政府如何危机公关 解密网络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三要点 浅议网络危机公关 危机出现,公关何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危机公关:企业必须具备的危机感 危机公关:企业必须具备的危机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武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危险公关专栏

1、危机中的态度

2、危机中的预防

3、危机中的管控

4、危机中的平衡

5、危机中的机遇

危机是一种常态,并不可怕,企业家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提及危机感时写道,“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对于危机管理而言,任何问题的发生均有先兆,危机的发展也有生命周期。通过将事态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施加影响,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方法即变得清晰可辨。

根据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到对于企业或者公众构成直接或潜在影响的过程,我们将它分为4个周期:即产生期、膨胀期、爆发期和解决期。从下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在事态发展的4个阶段(横轴),事态发展给予企业的压力(纵轴)。随着问题的进展,经过不同的阶段,事态发展要求企业去解决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企业采取及时的干预行为,一个问题可能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再向下发展了,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企业该干预而没干预或者干预不利,则使问题继续发酵,从一个阶段演进到下一更高阶段。 第1阶段 问题发起

第1阶段是问题产生,这个时期,麻烦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还没有大到足够引起专家或者公众注意的程度。这时重要的是要严格监控。对于潜在问题的早期识别异常重要。企业通常问题很多,出现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必会酿成更大的麻烦。这个阶段,一般没有媒体和公众的介入。 第2阶段 问题发酵

这个阶段,问题越来越清晰。先是专业媒体以及行业专家、专业人士的介入。这是问题突起的阶段,事态再逐步扩大,要求企业处理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此时组织进行干预的话,还是可以影响到事态的进一步扩展。这时比较难于掌握的同样是紧迫性的定性,也许企业领导人的注意力放在自认为更大更紧迫的问题上了,而当下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此时开始有了舆论的参与。在问题进入下一阶段之前,媒体参与的程度决定了它的影响程度。还有,时间此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认为,这个时间最佳的做法是开始启动一般的避险程序,危机领导小组开始行动,制订应急计划。 第3阶段 问题爆发

在这个阶段,问题发展成熟了,事态全面爆发,大众媒体的介入,特别是高频率的社评和报道,掀起高潮。这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品牌声誉造成巨大损失。现在再要影响它的进程已经不大可能,任何干预行为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奏效。此时迅速决策是当务之急,危机管理小组要切实担当起领导危机处理的职责。 随着问题的进展,经过不同的阶段,事态发展要求企业去解决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问题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图片来源:Hainsworth and Meng 第4阶段 问题解决

问题一旦进入第4阶段,其实已经到了“要么立马解决要么立马死掉”的阶段了,也就是说,危机已经变成危难了。此时压力达到顶点,应该的做法,除了不惜一切代价停止危机外,剩下的就是“亡羊补牢”的功课了。而事实上,真正危机处理的成功案例并不多――除了我们前文介绍的朱力安尼处理“9・11”事件的果断和富有成效。据说,危机处理中,永远的二八分布,10个危机案例中,只有2个成功,其余8个都不成功。

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避免事态发展到第4阶段。越早,解决问题的成本越低;越早,解决问题的选择空间越大;只有早期的干预允许你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灵活性。危机时分急需有创见性的思维,人才矛盾十分突出。

但是,哪怕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尤其经常的情况是,问题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改变和重新定义,也许最后一个阶段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问题的初级阶段,好比说,明年发生的问题可能就是在今年播下的种子。再扩展地讲,我们在一个问题上的危机处理失败可能导致下一危机处理的成功。例如,当烟草公司不得不在烟盒上做出警告标识的时候,表面看他们未能在立法上获得直接利益,但是形势的发展却为它们提供了另一个法律上的胜利。因为,当烟草企业被诉时,他们可以以遵照法律进行了预警而推卸责任。 后危机变革

通常的情况是,一次危机过后,企业会针对发生危机的情况进行管理上的调整。要么在管理方式上,要么在管理程序上,要么在生产组织上。调整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被动改变。这是企业不情愿,但是不得不进行的改变。规章制度均根据过去的经验制定,而形势的发展,逼迫企业进行制度改革。

适应变化。企业采用开放的态度,主动承认改革的不可避免性。要想获得如此的效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任务和目标的变化,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改变,并通过建设性的对话找到妥协和适应的方式。

动态响应。企业以制度的方式主动制定指标,依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保证企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改革的领导者。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 传播学; 中、美高等教育; 传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G206.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公共关系自1900年以来,就一直不断为其“身份”所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共 关系学门与其它学门之间的关联性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即指出:“公共关系”与 “传播学”及“管理/行政科学”二学门的关联性最高(Pasadeos & Renfro, 1992 p.167) 。 美国学者Doerfel and Barnet针对国际传播学会中13个独立学门之“语意网络距离与位置”进行 研究发现(Doerfel & Barnett, 1999 p.589) ,其一,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二维 向度上,公共关系与“大众传播”的语意距离相对较近;其二,在“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 的二维向度上,公共关系约与二者等距;其三,在“政治传播”与“女性主义”的二维向度上, 公共关系与“政治传播”的距离相对较近。这证实了“公共关系”与“传播学”的高度相关性。 在社团组织上,公共关系是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中十七个独立学门中之一员,此 外,并有正式学门期刊《公共关系研究》发行。在美国的“国际传播学会”(ICA)中,公共关 系自1998年起正式被列入独立学门组别 (黄懿慧,2003, p.13)。本文将讨论及分析公共关系与传 播学科间的关系和课程设计等议题。

一、从传播学方向谈公关理论来源

传播学是在欧洲、美国兴起的学科,随后进入亚洲。19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学、人类学、 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经济学的发展,给予传播学提供了人文科学条件。历经过去60年的发 展,西方传播学已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象征互动 论;在传播学的一般理论上,涉及了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的理论、传播过程、传播效果、 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方面,是传播规律的总结,同时具有实用性 (戴元光,2001, p.81)。传 播的存在包括三项基本要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同时,在传播和受传者间是有反馈的信息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的分支理论下,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与内向传播的理论。这是根 据传播所发生的社会组织中的不同层次而来的(见下图)。各分支理论分属其分支领域,但不是 全然独立,而是可以相互借镜、学习和启发。

不论传播的层次为何,传播学关心的是各种信息对 人的影响,因此也要关心传播信息发送与接收的组织个 人、途径,也就需要研究传播在社会中地位、作用及其与 政治、文化、经济、科学各领域的关系。对于传播在社会 中的功能、效果、体制也是研究的领域,例如:不同的传 播体制(如:独裁制、家长式、商业式、民主式)就有不同 的传播政策、监督机制和效果。同时,研究可以再延伸到 传播与宣传、传播与舆论、传播与新闻的关系、传播与社 会、传播与科技、传播管理等。所以,传播学不等于新闻 学,也不等于是大众传播学,它的领域包括组织传播、人 际传播、内向传播等。

对于大众传播学一词,很难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美国学者葛伯纳在1967年对传播给了相当简 洁的定义:经由讯息所产生的社会互动。“大众”一词则代表了庞大的数量、范围或领域。传播 学者McQuail在回溯大众媒介的历史时,提出三种形成特定社会生活与意义架构的元素。包括: 特定的传播目的、需要或运用;像远方许多人进行公开传播的技术;在更为广泛的社会脉络中, 提供运用这些技术的技巧与架构的社会组织形式。对大众传播学而言,是以广播、报纸、电视、 电影、杂志、书籍、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研究的对象,以探讨信息大量消费的规律。因此有二 级传播理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沉默的螺旋、劝服理论等对大众传播规律探讨的尝试。另 外,大众媒介对公共利益的意涵也是在信息社会之下,学者们关心的议题,由于个人主义、相对 主义和易变性(volatility) ( McQuail, 2000 p.47),增加了多数人的依赖性及脆弱程度,也 同时增加对信息的需求,意味着大众媒介公共利益性的扩大与重要性。

至于组织传播是基于历史悠久的语艺传统,同时也深受二十世纪初组织管理理论与组织行为 发展的影响。组织传播的理论范围涵盖传播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与组织传播理论等。若将组织 传播界定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沟通(如:人际、小团体、公众沟通等),则是停留在初期的组织传 播概念。在西方的组织传播中还纳入:组织与环境的沟通(如:环境生态学、公共关系与议题管 理)、组织文化与沟通、新传播科技与沟通等(秦俐俐, 2000, p.137)。全球传播学域中多元性与 跨学门的发展,使得传播学门间次级领域与研究主题的界定日益复杂,包括:组织传播与公共关 系、组织传播与媒介管理等都是组织传播讨论的议题。

在人际传播的定义上,1975年Miller & Steinberg指出:一群人交互活动关系,藉以与非人 际传播区隔,同时,还提出“一群人参与某特别活动”做为人际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发生时, 是指参与该过程的人们交换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时有可能产生不按牌理出牌的情形。1976年, Pearce则认为人际传播应有“和谐管理”的意义,为达成和谐的目的,人们必须确定彼此关系, 以及确定继续相处的原则(苏蘅, 1981, p.263)。此外,人际传播理论模式中的社会交换模式、 关系互动阶梯模型、A-B-X模型、人际感知模型等,都对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启示。在理论 研究上,人际传播同样依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个人的研 究、处理事务等行为的研究。

在掌握传播的基础后,来检视公共关系的理论就可以辨析两者之间的关联。西方公共关系理 论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三个学派,分别为管理学派、语意修辞学派、整合传播学派。21世纪 初期,关系管理学派成为新典范。各学派各拥其立场与假设如下表:

从四个学派的假设中观察,由于公共关系需要传达组织的观点,藉由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研究来了解传播行为的达成与评估是相当重要的。管理学派所借重的组织传播理论,是协助组织赢得公众支持的理论支柱。在语意学派和整合营销学派中,公关目标是必须藉助大众传播媒介才得以完成。关系管理学派中,人际传播模式与相关理论已成为公共关系理论一个有价值的来源。不过,由于公共关系的多源性,除了传播学及其子学门外,管理及行政学的关系则是公共关系学另一大理论来源。

二、公共关系与传播的交集

持传播沟通论观点的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行为与规律。他们认为, 现代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社会的重要学术范畴。而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传 播方式,公共关系的本质是交流,因此,公共关系学应是现代传播学的一个应用分支。留美学者 居延安表示:“美国高校,不少新闻和大众传播学院或商学院开设了公共关系系。还有很多学校 是把它作为一个专业(major)或者副修课程(minor)放在传播学下面。公关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学 科,学生应该选择相关的核心课程,学生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背景。”

为了厘清与传播学门间的关联性,公共关系学者黄懿慧就曾经以台湾90年代144篇公关论文 为样本,针对「公关论文是否来自传播系所,或刊登于传播类期刊问题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显 示,公关论文出自传播系所或刊登于传播类期刊者为三成八(38%,55篇),另有62%(89篇)论文 来自非传播领域。进一步分析六成二的非传播领域的论文则发现,其中有62% (55篇)来自管理/ 行政领域、15% (13篇)来自教育学门,另外两成三出自其它领域。就其中90篇博、硕士论文进行 分析,出自传播领域科系者仅占二成四(22篇),出自非传播系所之论文数高达七成六(75.6%,68 篇),企业管理、教育与公共行政为主要来源 (黄懿慧, 2003, p.13)。这项研究发现,与美国学 者Pasadeos and Renfro从“公众”(或称利益关系人) 的角度解释学门之间的关联不谋而合,即 在学门接口上,“内部公众”是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而“外部公众”是营销探讨的核心。不 过,黄懿慧也指出,公关论文虽然似以管理学门之硕博士论文为主,但则以传播学门为 主要领域,特别是与广告之关连性最强。

另外,从美国的公共关系课程的设计上,也可一窥传播学所占的分量。“国际公关协会”(IPRA)在1990年进行了一份相关的研究,将公关课程概念化,称之为“教育轮圈”,最核心 的部分为“公关理论与常规”、外圈为“传播相关课程”,最则是“素养教育”。Miller & Kernisky与美国国家传播协会(NCA)大学传播整合小组(根据传播系中的公关教育提出三模式(包 括主修、系列课程或集中课程),这些模式是以传播为背景的前提之下,由小组成员根据十项原 则 (例如:使用多重通路来传递修辞信息,在各式各样的社会脉络之中,运用理性沟通,包括 谈判、冲突管理与解决,是根据组织沟通的原则及大众传播的原则) 所发展而出的,即: 巨观 方式的整合式模型、微观方式的核心六课程模(Miller & Kernisky, 1999, p.87 )。这些课程上 的设计,都离不开以传播学为基础,再加上公共关系的核心课程,并辅以相当大比重的人文、社 会科学课程。

若以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本科教育为例(见表2),该系是“以传播学为基础,以广告学为 参照,同时突出公共关系学科特点”的教学和科研发展道路。该校公共关系系齐小华教授认为公共关系的实践和学科知识体系离不开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播学提供原则性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引、支持和检验系统。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关系本科的课程设计上,有关传播的课程包括:传播学、传播心理学、口语表达、传播法、传播战略管理。对照美国公关核心六课程模式:公关概论、公关案例研究、公关研究测量与评估、公关写作与制作、公关计划与管理、公关活动。除了公关概论、公关文案写作、公共关系实务三门课与六课程模式其中的三门相同外,其它如:公关案例研究、公关计划与管理可能可以对应公关媒介应用、传播战略管理,或者选修课中的公关专题活动研究。不过,有关公关研究测量与评估则无相对应的课程,类似的课程为广告调查或 选修课市场调查与预测研究。另外,美国在公关核心课程之外,都要求公关实习课程的训练,说 明实际经验与技能的培养需要在本科教育中落实。

三、中国的传播教育与公关教育

从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的自由的讨论至十九世纪出版自由理论的确立,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 发展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马克思传播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开展,而毛 泽东之新闻理论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就是党报理论。

在开展公关教育与传播教育的比较前,必须先描绘中国的传播教育(不含港、澳、台)的发 展与定位,才能够精准的标志出公关教育的位置。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700多所设立传播学专 业,约占四分之一;而中国大约1000所大学,有100多所设有新闻传播院系,仅占约十分之一, 且大部分是最近十年建立起来的(张国良, 1999, p.137)。

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有着自身的特点,统一由国务院专属机构和教育部管理。除了传统的 文、史、哲、理、工等一级学科之外,还有相对应的二级学科,再次之,还有专业方向或研究方 向。学科能否被列入专业目录,或学科专属于那个级别,成为学科发展和建设社是否的到承认以 及学科高下之分的重要指标。

从50年代开始的几十年间,新闻学在中国属于“二级”学科,这和新闻专业本身强调“实 务”取向,突出应用性以及新闻教育的中国特色是紧密相关的。而传播学从1956年由复旦大学新 闻系主办的内部刊物《新闻学译从》引入中国为起点,1957年到1977年这20多年间,因政治的因 素而呈休眠的状态,1978年重新启动,直到1985年为传播正式发展的第一阶段,传播学在中国大 陆得到了初步的普及(张国良,2006, p.14)。根据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吴文虎的分析表示,中国 传播学研究在80年代获得较好的发展的原因有二:一来是国内改革开放后的需要;二是传播学在 国际上锋头甚健,它和社会学、心理学等新兴社会科学一起,同时被引进与发展。观察二十年下 来,总结而言为“引进较易,吸收难,应用更难”(吴文虎,1999, p.279)。而中国社科院新闻 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明安香的说法:80年代以前,中国对于西方的传播学或大众传播 学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碍于当时的条件,比较零散,也会产生影响。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 开放的脚步,传播学才正式传入中国 (明安香,1999, p.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现传播学研究室)在张黎主持下,编写《传 播学(简介)》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这是中国(不含港、澳、台)第一本关 109

于传播学的著作。继而,有关传播学是要搞大传播学或小传播学也得到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广泛的 讨论,前者强调必须要建立一门广义的、宏观的传播学,以沟通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横向联 系,后者则认为只需要建立一门狭义与中观的传播学,以免混淆与其它社会、人文科学的区别界 线(戴元光,2001, p.101)。

传播学真正进入学科建设全面繁荣时期是在1992年之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 将传播学列入博士、硕士专业目录,由此,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在中国得到承认,并与新闻学并 列为“二级”学科,然后将新闻和传播组合成一级学科,传播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折衷的结果,传播学和新闻学终究暂时无法各自“独立”, 事实上,这个结果为中国的传播学如何处理与新闻学的关系,埋下了一个伏笔 (韩纲,2002, p.112)。事实上,中国的传播学一开始就隶属于新闻学,而新闻学又是依附中国文学。这样的从 属关系,限制了传播学的研究、教学广度与深度,但近年来新一批年轻传播学学者的出笼,让传 播学的研究题材逐渐多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陈培爱指出,“90年代以来,传播学研究 显然扩展了新闻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报学领域,而涉及到广告、公共关系、民意测 验广播电视等方面”。(陈培爱,1999, p.127)而传播学中有三个分支,人际、组织与大众,上 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表示,在美国的学术环境,三个分支皆很发达。在中国, 传播学者多是受到新闻教育出身,自然关注大众传播受众,人际传播学的研究较为薄弱;组织传 播学由于更广泛地结合管理学,所以研究还算丰富,只是研究管理学的人,未必都有明确的传播 学意识(张国良,1999, p.137)。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刘建明则对于传播学有着与其它学者不同的论调。他表示,“传 播学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如果有一个传播学专业的话,培养的人才就对任何工作都不会 做,因为他学不到专门化的知识和操作技巧。所以,传播学只能是一们基础课程,而不能设立一 个专业”。(刘建明,1999, p.72)他更大胆建议,传播学应该建立分支学科,分解到各专业领域 里,称为传播学的“细化”。

学者们多元的观点,使得传播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为何?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 息交流的内容、手段、效果的一门多科性的综合学科。传播是一个“公共租界”,已有的传播学 理论,多由其它学科所引进 (戴元光,2001, p.101),例如: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语言学 等。以中外新闻史教育及研究而着称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丁淦林曾在《2004年中国传播 学论坛》对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了高屋建瓴的回顾、剖析与展望:“老道圆通的新闻学教 育、涉世未深的传播学教育”;“尚欠规范、略显混乱、培养计划不全面、基本建设不完备、教 师队伍不足、定位模糊或脱离于实际”;“新闻传播教育要划清界限:以实务为中心还是以理论 为中心”、“从事新闻史研究要有批判视角、忍耐寂寞、深入透析的精神”。

中国从实行改革开放至今,传播学的发展非常快速,主因是1)社会环境宽松,2) 传播学本 身具有交叉性特点,包容性强,3) 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对传播学的科学态度和学术勇气推动了传 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十六字方针,反应了中国 新闻传播学者希望通过传播学的引进,丰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期盼 (戴元光,2001, p.105)。当 然,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传播学者张国良指出:我国传播学科背景的单一限制研究的广度与深 度,其中还包括方法训练的不足,其次,传播学者的外语能力总体不强,这会阻碍第一手阅读及 吸收外文原典和前沿文献的内容,再者,我国传播学界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意识不强,因此,理论 对于实际的影响也会打折扣。

展望传播学的前景,学界的共识是:传播学与新闻学形成了互补、互动的关系。新闻学重 视写作、编采与评论等新闻业务的操作,而传播学更注意传播理论、方法论和实务的传授 (张国 良,1999, p. 137)。中国的传播学本科教育(不含港、澳、台)的试点从2002年才开始,意味 着由过去以培养单一新闻人的方向将更扩大到培育了解传播、适合各行课业的传播人才。在传播的研究题材也更加开阔,包括: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媒体治理等可以响应现实问题的主题。由 于传播借镜许多的社会科学为基础,不论在科研及教育上,还需要更深入的吸取有关心理学、经 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精华,最好可以再辅修其它学门的课程,并加强素质教育 (骆正林, 2006, p.73)。

由于传播学的脚步才刚站稳,做为与传播学高度相关的公共关系学门,或是许多学者视为 二级学科的公共关系也遇到与传播同样的学科定位问题,原因在于,公共关系的发展远比传播更 为晚(仅有百年历史),学科中的理论基础仍在形成当中,不仅大量地借用传播学的理论,同时还 向管理学、其它社会科学借镜,交叉学门的学科特性十分明显。其次,职业社会学在讨论“专业 性” ( professionalism ) 时,主要有三个取向,分别是从专业属性、专业形成的历史发展过 程、以及专业表现来定义“专业”或“专业性”(Torstendahl, 1990, p.44)。公关学者Frank W. Wylie提出公关专业应有四项基本要素:1.明确的学术知识体系,2.完成一般标准的与指定的 研究所课程,3.由政府考试及发证,4.由政府授权单位监督,并对从业人员之行为具有约束力。 从专业属性、表现、发展过程等面向来看,公关职业确实具备某些条件,因此公关业即使不被视 为是专业,至少也是Barber ( 1963 ) 所谓之“边缘或浮现中的专业”。不论学科或作为专业本 身,公共关系都还是在“发育期”,不论教育者或从业者都应该给予高度耐心,不要躁进,客观 的看待这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当前正式的公共关系高等教育是自21世纪才开始,截至2006年 6 月,全国仅有三所学校开设公关本科专业,其它新闻传播或行政科学系,多将公共关系做为单 一的一门课。至于研究所试点的开始也是近三年的事。多数公关教学仍以知识教育为主,培养的 学生还不能真正满足专业公关公司或企业在公共关系技能方面的要求(何春晖,2002, p.2),师 资与教材也待突破。理论研究方面还停留在纯理论研究方面,缺乏对公共关系基础理论的实证研 究,以及对公共关系技术的深入研究。展望前景,由于中国入世、社会的开放、经济的繁荣以及 传播科技的发达等因素,给予发展公共关系学相当多的机会,教育者应当加强对外交流,参考先 进地区的教学、科研经验,深化教学及专着的内容。同时,掌握公关实践的需求,师生皆需多走 出去(进行行业交流、跨学科学习等),同时也引进来 (引入给予公关养分的学者专家、科研成果 等)。从业者应该把握趋势,掌握公共关系的菁华与功能,适时发挥其“小兵立大功”的关键角 色,把握公关诚实正直、以社会利益为考虑的职责,才是公共关系学门发展的基石。

注 释:

[1] Pasadeos, Y., & Renfro, R. B.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J].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992, 4 167-187.

[2]Doerfel, M., & Barnett, G. A. A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9, 25(4), 589-603.

[3]黄懿慧, 台湾公共关系学及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顾 [J]. 广告学研究,2003, 20 13-50.

[4]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1-82.

[5]McQuail, M.最新大众传播理论[M]. 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13.

[6] McQuail, M.最新大众传播理论[M]. 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 47.

[7] 秦俐俐, 组织传播─源起、发展与在台湾之现况[J]. 新闻学研究,2000 63 137-162.

[8] 苏蘅, 人际传播理论及研究:一些回顾 . 新闻学研究,1981 28 263-277.

[9] 黄懿慧, 西方公共关系理论学派之探讨―90年论典范的竞争与辩论[J]. 广告学研究,1999 12 1-37.

[10]黄懿慧, 台湾公共关系学与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顾[J]. 广告学研究,2003 20 13-50.

[11] Miller, D.P., & Kernisky, D.A. Opportunity Realiz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ithin departments of communication

[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9, 25(1):87-100.

[12]张国良,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见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137。张国良,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J].新闻与播, 2006, 214-18.

[13]吴文虎,「本土化的关键在于结合中国的传播实践[A]. 见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79.

[14]明安香,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4.

[15]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1。

[16] 韩纲,差异与融合:以中美高校专业划分与课程设置看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三者之关系[A]. 见 张国良、黄芝晓. 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2.

[17] 陈培爱,关于广告学与传播学研究的讨论[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127.

[18] 张国良,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137.

[19] 刘建明,传播学的「玄化与「细化[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72。

[20]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1。

[21]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5。

[22]张国良,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

[23]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137.

[24]骆正林,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难题[J].当代传播, 2006, 1 73-74.

[25]Torstendahl, R. Essential properties, strategic aim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ree approaches to theories of professionalism [A]. In Burrage, M. & Torstendahl, R.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M]. CA Sage, 1990 44-61.

[26]何春晖,中国公共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传媒报告, 2002, 2.

参考文献:

[1] 黄懿慧, 台湾公共关系学及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顾 [J]. 广告学研究,2003, 20 13-50.

[2]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McQuail, M.最新大众传播理论[M]. 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

[4]秦俐俐, 组织传播─源起、发展与在台湾之现况[J]. 新闻学研究,2000 63 137-162.

[5]苏蘅, 人际传播理论及研究:一些回顾 [J]. 新闻学研究,1981 28 263-277.

[6] 黄懿慧, 西方公共关系理论学派之探讨―90年论典范的竞争与辩论[J]. 广告学研究,1999 12 1-37.

[7] 张国良,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A],见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8] 张国良,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J].新闻与播, 2006, 214-18.

[9] 吴文虎,「本土化的关键在于结合中国的传播实践[A]. 见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

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79.

[10]明安香,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4.

[11] 韩纲,差异与融合:以中美高校专业划分与课程设置看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学三者之关系[A]. 见 张国良、黄芝晓. 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2.

[12]陈培爱,关于广告学与传播学研究的讨论[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127.

[13]刘建明,传播学的「玄化与「细化[A]. 见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72。

[14]骆正林,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难题[J].当代传播, 2006, 1 73-74.

[15]何春晖,中国公共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传媒报告, 2002, 2.

[16] Pasadeos, Y., & Renfro, R. B.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J].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992, 4 167-187.

[17] Doerfel, M., & Barnett, G. A. A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9, 25(4), 589-603.

[18] Miller, D.P., & Kernisky, D.A. Opportunity Realiz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ithin departments of communication [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1999, 25(1):87-100.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

一、明确课程性质

《公共关系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是建立在传播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揭示组织公关状态、公关活动规律的科学。因其具有很强应用性和普遍性,社会各行各业对公关人才都有着较大的需求,因此学生学习该课程对于其将来就业有较大的帮助。

二、拓宽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只局限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各类公关文书及方案的编制方法,赏析经典公共关系案例,而对于学生实际能力提升的要求相对较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更是鲜有提及。根据我们对部分企业的实际走访调研,根据他们对于公关人才需求的特点、对于学校培养公关人才的建议,《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设定。

1.知识目标

(1)了解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公共关系观念的形成;(2)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3)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与实施原则;(4)通过学习对公关知识有整体的把握,掌握公共关系处理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进行相关组织公共关系事务处理;(2)能够开展组织内、外部公共关系工作;(3)能够灵活运用公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危机公关;(4)熟练根据相关规范或惯例设计运用个人和企业礼仪等。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礼仪规范;(2)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3)塑造团队协作意识;(4)塑造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5)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6)养成劳动意识。

三、重置教学内容

对于公共关系学教学内容的设定,传统教学主要采用的是陈述式即教学中教师直接讲授公关关系的相关理论,相对来说是以教师为出发点和主导,这种教法学生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往往表现为上课气氛沉闷兴趣不高。如果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的思考来引出相关理论,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身份则变为组织者、答疑者,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必然会提高,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1.理论知识部分

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思考学习。大致包括:(1)由“什么是公共关系?”引出公共关系学的概念、范畴及其本质;(2)由“公共关系是怎么来的?”引出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3)由“谁在搞公关?搞什么?”引出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及其功能;(4)由“公关是与谁开展公关活动?”引出公关客体公众对象分析说明;(5)由“公共关系要怎样做?”引出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6)由“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引出公共关系的媒介及其应用方法;(7)由“公共关系工作主要做些什么?”引出公共关系实务活动。

2.实训(实践)部分

可以结合理论讲解进度,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相应项目任务,旨在提高学生不同的公关技能。

任务一:学生个人社交礼仪的学习和展示。要求学生现场示范或展示常用的坐姿、走姿、站姿、握手、鞠躬、服饰搭配、仪容仪表规范等;

任务二:分小组分角色模拟企业商务活动。要求学生以4-5人为一个小组,模拟企业商务人员,通过设计业务洽谈、商务谈判、应聘面试等场景,实战性的训练学生实际公关能力;

任务三:公共关系方案设计。要求学生分小组选定不同的社会组织作为小组研究对象,可以是企业、政府、学校、社团等,根据其实际状况帮其设计相应的公关关系方案,最后以PPT汇报的形式展示;

任务四:危机公关应对方案设计。每年的“3-15”晚会都备受大家关注,在晚会上曝光的企业如何来应对这样的危机更是学习公共关系最好的案例,因此让学生小组模拟“3-15”晚会曝光企业的公关团队有针对性的设计危机公关方案有很好的实战性,学生兴趣也更为浓厚;

任务五:公共关系文案设计及媒体选择。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公关活动和目标,设计公关文案、广告文案等,综合分析不同媒体特点,设计媒体选择及方案,最后采用小组答辩形式汇报。

四、变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判方法,以往我们经常会选择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来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做对于理论检验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通过该课程所提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不到评判作用。所以,考核结果应该分别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

1.理论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本课程知识考核项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配比为40%,即该项满分40分。

(2)考核内容及分值:

①公共关系概述(10分):公共关系的含义、功能、发展进程。

②公关关系四要素(20分):公关关系主体判定、客体-公众分析、公关关系相关手段使用、微宏观环境分析。

③公关关系调查及策划(20分):公关关系机构及工作人员、公关关系调查的内容、方法、公关关系策划的步骤及实施。

④公关关系计划实施与CIS设计(20分):公关关系实施的原则、过程、主要内容及障碍分析、组织形象CIS设计及其运用、公关关系效果评价。

⑤公关关系礼仪(10分):个人商务礼仪知识及运用、社会组织商务礼仪常识。

⑥危机公关(20分):危机公关的辨识、危机公关的功能、危机公关处理的技巧及案例分析。

(3)考核方法:要求学生于学期末提交对公共关系相关知识认识的专业论文一篇,分数占理论比50%;平时课堂提问每知识点酌情赋分,占理论比50%。最终两个成绩相加按照总体40%比例折算出知识考核项成绩。

2.实践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本课程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40%,即该项满分40分。

(2)考核内容:

①专业技能。根据对相关实践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综合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公共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具体的公关事件中去。个人任务由每个人具体操作,小组任务由教师给予小组整体赋分,组长给组员赋分和组员之间相互评分相结合。

②职业能力。除专业技能外,学生还应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为此本课程设计了学生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即课堂上由老师不断给学生引导讲授相关职业素养知识,由学生模拟职业场景锻炼职业能力,课下要求学生关注专业公关网站,关注新闻热议企业公关实施案例,运用公关知识提升自己岗位执业技能。

(3)考核方法:考核项目任务5个,由企业一线兼职实训指导教师赋分,每个任务占分20分,总计100分,最终总体40%比例折算出能力考核项成绩。

3.综合素质考核 (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即该项满分20分。

(2)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

①考勤,此项占过程考核1/2比重(满分10分)。

考勤采用任课教师课堂点名记录制,可根据班级人数情况酌情选取其中一个班全点或者抽点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每旷课一次,扣2分;迟到、早退者,每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超过5分钟者,视为旷课;严格控制请假次数,不论病事假,每请假一次扣0.5分。

②平时学习成效评测,此项占过程考核1/2比重(满分10分)。

此项主要针对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各种作业的完成质量、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度进行评价给分。本学期拟布置课堂研讨、小论文等作业5次,根据作业质量分为A、B、C三等,A=2分,B=1.5分,C=1分,不按时上交者记0分。

五、结论

通过对公共关系学深入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倾听;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辅助者,反而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变成了主导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改善了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创新,面对问题能够随机应变;对于自己的自信心和勇气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些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即将要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些能力决定求职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实际学习中大胆创新,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相信在一番努力奋斗后必然会取得学习或者事业上的成功。参考文献:

[1]林晓,周克扬,赵荣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探索高职《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1).

[2]任淑艳.《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6+2”基本原则;公共关系;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戴士弘先生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6+2),其中的“6”是指:①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任务载体;④能力实训;⑤学生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其中的“2”是指:①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内容、外语内容)必须要注意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依赖集中上课的方式;②对于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必须要注意“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6+2”基本原则代表了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中可操作、可展示、可核查的内容,解决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以“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为例展示“6+2”基本原则在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和地位:“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企业管理的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了解、引导、促进社会公众的消费需求,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是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旅游企业公关实务作为组织塑造形象的艺术,乃是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授课对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

前导课与后续课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管理学、旅游服务礼仪,后续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二、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旅游企业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整体设计的核心,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上所必需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公关实践能力,使其成为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合法经营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复合型人才。

能力目标具体如下:能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进行公关调查总体方案设计;能根据调查目的和项目,进行规范的公关调查问卷设计;能熟练运用抽样调查法,进行公关调查;能根据公关调查的需要,较好完成文献调查的任务;能根据公关访谈的需要,制定封闭式和开放式访谈文案;能依据公关调查的资料,撰写规范的公关调查报告;能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进行初步的营销公关策划;能根据营销公关策划的内容,制定具体实施的管理方案;能围绕企业公关的目标,进行公共关系广告的策划;能围绕营销公关策划的主题和公关模式,制定举行记者会、展销会等公关活动的方案;能基于企业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对其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能基于企业经营的问题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制定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方案;能依据企业的营销公关的目标和措施,制定企业公关效果的评估方案;能撰写企业营销公关效果的评估报告。

2.知识目标

与能力目标相对应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具体如下:了解公共关系的要素、本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公关工作在企业与社会公众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掌握公共关系意识的涵义及基本内容;了解情商的涵义与基本要求;了解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公关调查的内容及其与市场调查的关系;掌握制定公关调查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了解访谈调查法的涵义、分类与访谈的程序,掌握制定访谈提纲的基本要求;了解文献调查法的涵义、分类及操作程序,掌握文献调查提纲设计的要求;了解调查问卷内容的构成要素和问题形式;了解态度量表的形式及应用要求;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16要则及设计格式;掌握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配额抽样等方法的操作要点;掌握撰写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涵义与价值;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与内容;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形式及其特点;了解举行记者会、展销会的程序、内容及过程管理工具的构成;了解公关广告的特点、类型及策划的原则与方法;掌握CIS的构成要素、设计要求及CS战略内容;掌握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原则与预案制定要求;了解PR的基本内容;掌握公关工作效果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3.素质目标

本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公关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为: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崇尚公关职业道德的观念;塑造学生的公关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善于把握自己,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情商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1.行业背景

(1)旅行社、旅游景区及酒店的公关工作,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促销职能。

(2)河源市泰和源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鱼面,是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创新性旅游商品,发展前景看好,但销路不畅,企业愿意本课程以该产品的营销公关作为教学载体以对企业有所裨益寄以希望。

2.本课程内容设计概述

本课程以泰和源鱼面营销公关为载体,以公共关系工作程序为依据,围绕公共关系工作各阶段及其各环节的任务组织教学。即,在全真和仿真的营销公关工作过程中,对泰和源鱼面营销进行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使学生在达到本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本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课程考核设计同样强调形成性考核,体现综合应用能力。

1.形成性考核(占60%):到课率考核,占15%;课堂教学参与程度考核,占10%;作业完成质量考核,占15%;实践能力考核,占20%。

2.终结性考核(占40%):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一份《泰和源鱼面营销公关报告》作为终结性考核的依据。

五、结语

基于“6+2”基本原则的高职“旅游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旅游企业公共关系项目为载体,以项目所包含的任务为驱动;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交互性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企业公共关系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2]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9篇

研究方法与样本的量化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论文为样本框,以“报纸品牌”和“报刊品牌”为关键词,以1990年―2010年为出版时间范围,进行搜索。以“报纸品牌”为主题搜索到298篇论文,以“报刊品牌”为主题搜索到50篇论文,共计348篇。之后对搜索到的所有论文进行人工逐篇筛选,得到研究报纸品牌现状及报纸品牌建设方法的论文集,随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论文样本78篇。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首先,对研究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对20年来“报纸品牌建设”的相关论文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寻求论文作者分布、平台的分布、论文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分析目前我国报纸品牌建设的研究都提出了哪些问题、观点以及疏漏,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报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历年数量变化情况。量化分析统计显示,报纸品牌建设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布极不平衡。在1990年―1997年,相关论文为零篇;直至1998年才出现第一篇关于此主题的论文,此后几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基本上还是处于少量阶段,大多在每年4篇左右。直到近几年,相关论文数量剧增,发展到2009年的17篇和13篇。这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三网融合的冲击密不可分,基本上,我国报纸产业的发展在2005年出现转折,发展速度开始减慢,传统纸媒尤其是报纸产业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学界以及业界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从理论和实务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竞相走上了探索塑造和培养报纸品牌形象的道路。

研究论文作者分布情况。从量化得来的数据图示上来看,研究报纸品牌建设诸方面问题的人分布极不平衡。在样本论文集中,分别为学界的教授及教师7人、学生18人、业界52人、译著1篇。研究者多集中在业界,这与报业品牌建设实践性、操作性强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同时也反映出了学界对报业品牌建设理论研究的不够重视。此外,关于报纸品牌的1篇译著,则着实反映出了我国报业对国外优秀品牌报纸的借鉴程度较低。

研究论文平台分布情况。随机抽取的78篇样本论文全部都是发表于新闻传播类期刊或者学报,但是分布比较分散。其中身为中国报业协会会刊的《中国报业》数量毫无疑问位居第一,《新闻爱好者》、《新闻战线》和《新闻前哨》紧随其后,其他期刊仅为1~2篇。然而,与我国比较发达的新闻传播类期刊数量相比,20年时间所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实在不多。

论文研究的问题分类情况。从总体上看,相关论文研究的主题大致上可分为广告研究、经营管理、具体业务、理论建构等四个方面,论文篇数分别为5篇、6篇、24篇、43篇。其中具体业务和理论建构较多,分别占整体的31%和55%;而广告研究和经营管理仅占6%和8%,数量明显较小,这与“广而告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以及报业经营者对人才管理分配、公关策略等重视不够有一定的关系。

基于样本论文提出的观点及问题的内容分析

上文提到,20年来相关论文研究的主题大致上可分为广告研究、经营管理、具体业务、理论建构等四个方面,通过对样本论文逐篇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目前我国报纸品牌建设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基于报纸品牌建设中广告研究的分析。如今报纸品牌化发展趋势渐盛,报纸广告随之对报纸品牌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报纸广告对于报纸品牌形象的建设和维持至关重要。段新洒撰文说,报纸广告对于报纸品牌,可以是隐患,也可以是助力,这取决于媒体能否对报纸广告进行有效管理。段淳林、黄钰也在其《广告在报纸品牌构建中的影响力》一文中指出,合适的广告可以促进报纸品牌的发展,反之也可阻碍报纸品牌的发展,“好的广告有助于提升报纸品位,也有利于报纸长期品牌信誉的构建,而合适的广告将提升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感。”但是,对此主题进行的研究仅有5篇,这显然有些滞后。

基于报纸品牌建设中经营管理的分析。媒介的经营管理对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整体进行有效运作,这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优秀的公关策略。吴庆保在《走好报纸品牌之路》一文中指出,人才是给品牌加分的重要因素,要塑造品牌就要先选对能力优秀的人才。赖甫跃在其《记者管理是报纸品牌管理的关键》中指出,记者的素质水平是关键,并提出了记者应掌握采写能力,以及协作、进取、敬业等精神。然而,媒介人才不仅包括新闻采编人才,还包括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高端决策及整体策划人才、报纸品牌资源管理和开发人才。如何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当前的研究中基本上属于“荒地”,只有曲江在《报纸品牌运营中的人才战略效应》中对此略有论述,认为“报纸品牌运营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对报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陈丽在《报纸品牌经营的攻关策略》中,论述了如何制定报纸公关策略,以及策略实施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尤其指出组织社会活动对品牌建设有重要作用。

基于报纸品牌建设中具体业务的分析。“分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读者不再是“子弹论”中描述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越来越多地主动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让读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则成为提高报纸美誉度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陈定亮撰文指出,组织社会活动是提升报纸品牌的有效方式。其中,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参与公益事业对于塑造良好的报纸品牌意义重大。在庄向阳、高丽莉的《参与公益事业,打造报纸品牌》一文中,以《深圳晶报》策划参与一系列公益事业而得以取得良好的报纸品牌为例,对报纸应该如何把自身特点与塑造品牌形象结合提供了借鉴。易绍华、郑志波的《报纸品牌经营的活动策划》则阐述了策划活动对报纸品牌塑造的作用,并界定了活动策划的概念、特点、类型等,提出了活动策划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指出活动要有创意,策划要周全,后期的报道要分阶段让活动影响持续升温等合理的建议。在此研究主题的相关论文中,有33%的论文对此做了论述,显示了业界对策划活动的重视。

基于报纸品牌建设中理论建构的分析。在样本论文中,关于理论建构的研究比例为55%,但多是业界对报纸品牌建设的一些想法和探讨,学界对此并未有充分的研究。关于此主题的文章分别对报纸品牌的内涵、报纸品牌定位的内涵、培育报纸品牌的基本原则以及报纸品牌建设的缺失进行了探讨。王中峰的《报纸品牌内涵及培育》对报纸品牌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其内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区分本报与其他报纸之间的区别,完成识别功能”,对如何培育报纸品牌,他只是略有论述,蔡卫平则撰文对培育报纸品牌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利用“读者导向”、“差异化”、“持续一致”、“动态调整”等原则对报纸品牌进行准确定位的观点。关于报纸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周志懿在其《报纸媒体品牌建设的缺失》一文中指出,目前很多报业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机构、人才以及品牌规划与坚持,这些都是以后报纸品牌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语

“品牌强则媒体兴,品牌弱则生命力差”。20年来,我国报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相应的理论研究却少之又少,与整个报业的发展极不同步,学界对此也不够重视,实践的发展缺乏理论的指导。此外,我国报业对国外许多优秀报纸品牌的学习借鉴不够,目前对这些优秀品牌的研究尚属空白。但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优秀报纸的品牌建设在国际报业领域做得很好,我们可以在吸收借鉴其精华的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整个报业环境,探索合适的品牌建设策略,在报纸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段新洒:《报纸广告在报纸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广告大观》,2008(1)。

3.谢新洲:《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张秉礼:《报纸媒体品牌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宁波通讯》,2006(6)。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公关意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酒店公关管理 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迅速传播和发展,其应用效果在酒店业中表现明显。

一、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主要现状

经笔者调查,我国现代酒店对公共关系管理,常见的几种看法是:一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要搞好酒店的“表面礼仪”工作;二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酒店公关部门的人员到外“攻关”——请客、送礼来走后门、拉客户。三是种是有人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宣传促销、促销商品等。当然,更多人是正确把握了公共关系的概念、本质,认为: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就可以了。

二、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成因分析论文

首先,我们从公共关系的含义来看,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想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具体而言,一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二是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三是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理论上讲,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从运作上讲,公共关系又是一种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其次,从酒店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来看,首先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传播性职能,包括: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组织宣传,创造气氛;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教育引导,服务社会等。其次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决策性职能,主要体现在:咨询建议,决策参谋;发现问题,加强管理;防患未然,危机处理;创造效益,寻求发展等等。第三,从酒店营销工作本身来看,酒店营销不仅是酒店营销部门的工作,更应当是酒店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同样,尽管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通常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但是酒店公关却是每一位酒店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思路

1.以人为本,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要搞好酒店的公关工作,在树立公关意识的前提下,我认为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最终公关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是酒店公关的内因。所以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关工作成败的关键。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他们不仅应必备公关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会策划、实施等较高素质。由于这些高素质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因而对酒店管理者来说,从制度上进行策划和调控,不断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善于把握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公关媒体是公关主体和公关客体沟通交流的桥梁,媒体畅通,就意味着信息在他们之间可以共享。如果在某地的一定时间段内,某一种媒体效果良好,形成公关主体应用媒体的首选、公关客体选择媒体信息必不可少的参考,那么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某种媒体效应。在此基础上,若又有名人介入,则其知名度通过名人光环就会更加灿烂,因而就可能会形成名人效应。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善于在众多媒体中选择具有“媒体效应”的媒体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对酒店公关人员来说,利用名人效应更是事半功倍。所以,要搞好酒店公关,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策划、灵活操作,才能较好地把握公关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

3.准确影响主要公众。一般而言,每项营销活动都要找准对象。就酒店公关而言,找准主要公关公众极其重要,否则,公关活动就会对牛弹琴。因此,公关工作特别是具体酒店的公关活动更要准确地影响主要公众,影响关键公众,尤其是影响他们的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说酒店的公关活动有效果。而这一切都必须精心策划,用心运作。

4.把握关键性问题,正确处理公关危机。一个酒店遇到公关危机事件的时候,是指那种突然发生,公众舆论反映强烈的、威胁到酒店整体形象和声誉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时。作为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和公关部门,必须把握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作为当事方,酒店应迅速反映,隔离危机。与此同时,应快速收集信息,启动酒店“应急”方案。二是应对酒店危机中的公众进行分析。无论是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媒体、内部员工、政府公众、广大消费者,还是相关团体等,作为酒店公关部门都应认真客观分析,以期做到有的放矢,使舆论向有利于酒店的方面发展。三是酒店在危机事件中应采取有效地媒介策略。公关之父艾维•李的公关思想核心是“说真话”。因而,我认为酒店在危机中,作为公关部门应让酒店与公众间的真实信息渠道畅通,避免更多误解和流言的产生。最后是酒店也应认真自查,寻找危机的根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提高全员公关意识,努力打造全员公关效应。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要想酒店每一员工在思想上都树立公关意识、从行为上为酒店公关,必须:一要从酒店管理制度上进行策划,在酒店管理活动上精心落实。譬如说,新进员工必须参加公关培训;每年对老员工,搞一次公关检查与测试,不合格者必须停工学习,通过测试才能重新上岗等。二要从酒店文化上进行策划,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有无得到保障,而且更要关心员工是否对酒店信任、是否对酒店有信心和依恋感,从而将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结合起来,促使员工以酒店为家,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宿感。三要从酒店对客服务工作上进行策划,强化员工公关行为及其效应。鼓励员工将公关思想付诸实际工作,打击公关行为副面影响,树立全员公关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海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谈公关人员素质 [j].探索与评论,2003(05)

[2]孙杰军:酒店公关策划探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第5卷第6期

[3]王燕星:公关危机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从三鹿集团遭遇的公关危机谈起 [j].中国乡镇企业,2004(07)

[4]杨俊:公关危机新探 [j],秘书,2009(02)

[5]张培:浅析“全员公关思想”在酒店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09(24):207

[6]熊源伟:公共关系学(第三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酒店公关论文范文 下一篇:竞技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