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1 14:20:52

产业市场分析

产业市场分析篇1

**市畜牧兽医局

(2019年10月10日)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做大做强以牛产业为重点草食畜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抓手,以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相继被列为国家级粮改饲、草牧业、区域循环农业试点和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高台被列为牛产业发展大县,全市牛产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据市畜牧部门调查分析,预计2019年全市牛产业增加值39.4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17.8%,比上年同期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养牛的收益达到6277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1%。

一、牛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地扎实,发展优势明显。**地处“北纬38度”农畜产品黄金带,年可利用饲草资源总量约390万吨,

可满足195万头牛全年的饲草需求。目前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136万亩,年产优质青干草约100万吨,建成秸秆青贮窖池300万立方米,年秸秆青贮1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建成了以300多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养殖基地,形成了**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高台县“六园一廊四带”产业带、**县高效繁殖园区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全市牛产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大力实施“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饲草基地+规模养殖场区+养殖大户+营销组织”和“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发展模式”。全市建成牛标准化养殖示范乡12个,示范村168个,示范户5837个。存栏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3.8万户,百头以上养殖场311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4个,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个,规模化养殖占饲养总量的75%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76.59万头和17.99万头,牛存栏数量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牛饲养产值占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7%,生产总量排名全省第三。

(三)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品牌打造不断提升。经过40年不间断黄牛冻配改良,形成了以西门塔尔为主的高代杂交种群,全群基础母牛32万头。在总结冻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品种育种群10000头,核心母牛群2500头,为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全市累计创

建省部级牛标准化示范场20家,省级牛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牛产业良种率达到96%。“三品一标”认证率占全市饲养总量的70%,**肉牛、肃南牦牛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在项目、资金、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培育建成肉牛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3家,肉食品加工企业7家,形成了年屠宰60万头的加工生产线;打造祁连牧歌等畜产品品牌30多个,在全国设立直销点40个、超市直销专柜150家,建成畜产品电商平台27家,初步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建成亚盛田园牧歌、山丹润牧等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8家,年加工能力达65万吨,实现了秸秆饲料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初建成效,建成机肥生产企业14家,有机肥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粪污转化利用示范点300多个,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

(五)坚持强生产严管理,产品质量更高更优。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产出水平。建立各环节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动物防检疫、养殖、屠宰、运输、加工及畜禽交易等重点环节的日常检疫监督,使产品质量更高、品质更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母牛繁育动能不足,自给保障能力较弱。母牛养殖相对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比较效益低,潜在疫病风险大,

规模养殖场户为规避自繁自育的成本压力和养殖风险,更注重采取购入牛犊或架子牛短期育肥获利的生产模式,母牛养殖积极性不高。加之近年来,周边省市在精准扶贫中对基础母牛补贴力度较大如新疆(5000元/头)、宁夏(3000元/头),导致**基础母牛存栏呈逐年下滑趋势,严重影响了母牛群体稳固和牛产业发展基础。

(二)标准化水平不高,饲养管理方式落后。虽然大型规模场标准化养殖水平较高,但从总体看养殖规模呈现“金字塔”形式,中小规模养殖仍然是主流,标准化水平仍然较低,虽然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秸秆饲料利用率与全国相比还相对较低。

(三)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延伸较弱。龙头企业与养殖户没有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养殖场户大多选择将牛卖给贩卖经纪人外调,不愿卖给屠宰企业,导致屠宰企业牛源不足,实际屠宰加工能力仅有实际产能的10%。加之加工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皮毛骨血等副产品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综合效益不高。

(四)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阻碍产业扩大发展。牛产业属高投入、且周期长的重资产行业,全市80%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受贷款手续多、额度小、成本高、期限短以及缺抵押、担保等问题困扰,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20%的养殖场因银行断贷、抽贷,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

(五)品牌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养殖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培育品牌主动性不强、投入力度不大,现有品牌市场影响力弱、占有率低;产品

以售卖活牛和初级牛肉产品为主,终端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与现有养殖规模极不匹配。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规划》为引领,打造百亿级牛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和肉牛扶持政策落地落实,构建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及“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线上+实体),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壁垒,拓展线上和线下融合、产地和销地匹配的销售新通道;紧盯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在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母牛保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防检疫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用力,全力打造高品质“甘牛”品牌。围绕《规划》实施,争取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得到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集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创建西北地区最大的肉牛绿色养殖基地、肉牛集散中心、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绿色有机牛肉生产加工中心。

(二)强化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鼓励发展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链条延伸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项目倾斜和奖励补助,制定奖补政策,对肉牛产品研发、企业技创技改和获奖的品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实行重奖重补,对产业链条上影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政策给予扶持。探索资产资金转股、众筹众建,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现代投融资模式,引导企业建立以龙头支持为导向、农民自筹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吸收社会其它资金为辅助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养殖场饲草基地经营权抵押、牛只保险抵押等金融链供机制,破解融资难问题。

(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政府要在“引、扶、建、组”上下功夫。“引”就是下大气力引进实力雄厚、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强的企业,引领牛产业发展。“扶”就是落实中央和省市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有资质、有潜力的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建”就是利用产业、人才、技术资源,鼓励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加快牛产业发展步伐。“组”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对规模小、互补性强、产业链条短、前景好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改造升级,提升龙头功能。企业要在“做市场、做基地、做生产、做品牌、做文化”上下功夫,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采用现代经营理念模式,不断拓展销售市场。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严格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产环节收益的最大化。用心做品牌,力争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争创驰名商标。用文化的力量凝心聚力,打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软实力。

(四)强力推进全产业链,促大数据智慧平台建设。严格按照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要求,建设集约化、设施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高的规模养殖场,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加强疫病综合防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各环节上的经营行为,保持产业链稳固稳定发展。

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强牛全产业链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从饲养、生产到粪污处理等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实现对牛电子身份、饲养防疫、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运营销售、筹资融资等多方面、全过程、精准化管理。按照线上线下交易、大数据管理、高端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产销衔接,完善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流通设施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产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9805

1引言

2005年以来,在政府强力行政推进和政策引导下,经过两个“五年规划”,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获得了很大地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 2010年达到2万亿元。进入“十二五”,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逐步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仍保持强劲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到2014年达到3.7万亿元,2015年达到4.5万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85%和125%。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产业组织分析常用指标

2.1市场结构指标

反映一个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增长率和短期成本结构等。

2.1.1市场集中度

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和买者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是考察一个产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研究选择了产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进行市场集中度的计算与分析。

(1)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简记为CRn)。指一个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有关数值X(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它是衡量产业市场结构类型最常用、最简单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CRn=∑ni=1xi∑Ni=1xi

其中,CRn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集中度,xi为产业内规模第i位企业某指标(如产值、主营业收入,净利润、销量等)的数值,N为产业内的全部企业数;n为规模位于前n位的企业数(n≤N)。

CRn是使用广泛的反映一个产业市场结构的指标。具体分析时,通常取n=4或n=8,即计算前4家或前8家企业的集中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CRn越大,说明前n个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多,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贝恩依据CRn数值大小对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

其中,Xi为产业内规模第i位企业某指标(如产值、主营业收入,净利润、销量等)的数值,T为产业某指标的总值,N为产业中的企业数量。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根据HHI指数了一个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如表2所示。

2.1.2产品差异化

企业在其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消费者个人偏好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能够把它与同类产品区别开来,以达到占据有利市场竞争地位的目的。

丁新旗,等: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经济与管理

3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它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根据市场竞争程度可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4种基本类型。

3.1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分析

3.1.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由于节能环保产业统计体系尚处于建立健全过程之中,不失一般性,笔者的研究样本取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的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系列数据。样本中各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的遴选,参照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所做的《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2012)和中信证券交易系统中节能环保产业相应板块的公司分布,按照以下准则确定:①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非ST、历史未出现过ST或PT的A股公司;②上市时间6个月以上;③公司经营正常,无重大亏损,无重大违规现象、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

根据上述准则选择的2010~2015年历年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研究样本)系列数据,各年上市公司数量如表3所示。

3.1.2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计算

以季度为样本计算期,以营业收入为市场份额计算指标,分别计算了2010~2015年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产业集中度CR4、CR8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以下简称HHI指数)如表4、图1、图2所示。

从图1和图2可看出,产业集中度CR4、CR8和HHI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数量逐年明显增加,企业数量增加导致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下降。尽管研究期内出现部分上市公司重组、兼并,导致集中度出现起伏,但并没有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4家和前8家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3.1.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特征

研究期内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产业集中度指标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

这个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事实上,若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例,据有关统计,“十二五”末,我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有5426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近6倍。至2015年底,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到3127.34亿元,而产值超过10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仅有25家,产业集中度低于10%。从企业规模看,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有3210家,但注册资本金过亿元的不超过30家。国内节能服务公司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技术的节能改造服务,缺少业务范围广泛、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过硬的综合性公司,与国际大公司能够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3.2产品差别化分析

按照产品的服务对象,节能环保产品可分为服务于公共部门的产品、服务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产品、服务于企业生产的产品3类。

3.2.1服务于公共部门消费的产品

典型的服务于公共部门的产品包括公共设施的节能、大气治理、“三废”治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等。这一市场的终极需求来源于公众对环境质量提高的期盼,公众通过支付税金的方式委托政府购买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所以对实际提品和服务的企业而言,其直接面对的客户是政府,并不是最终的消费者。

公共服务领域对节能环保的需求差别不大,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政府的管理目标亦随之提高。客观上要求那些为公共部门服务的节能环保企业应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

3.2.2服务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产品

典型的为个人和家庭消费提供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包括:节能空调、节能冰箱等节能家用电器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提供饮用水净化、室内空气污染治理、防止辐射和噪声的服务性企业等,这是直接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的一类市场。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个人和家庭对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是这类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有关企业应通过产品功能设计、质量水平、能耗等级、产品价格的不同定位和文化概念方面的差别,形成同类节能环保产品的功能差异、质量差异、能耗差异、价格差异、文化差异等,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3.2.3服务于企业生产消费的产品

典型的为企业生产服务的节能环保产品包括: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节能改造、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气脱硫脱硝、固体废弃物处置等。对节能环保企业而言,其主要任务是为其他企业的清洁生产、绿色生产、达标生产、合规生产提供服务。由于节能环保几乎涉及所有产业领域,不同生产部门所处的产业领域、产品对象、工艺流程、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其需求难以通过提供统一标准的产品得到满足,这就促使节能环保企业通过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实践中,那些专注于某项节能环保技术或污染治理环节进行研发、生产,能够根据目标企业特殊要求制定并实施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节能环保企业,往往深受社会欢迎,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例如,关于废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有两种技术:一是回收技术。其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对排放的VOCs进行吸收、过滤、分离,然后进行提纯等处理,再资源化循环利用。比如吸附回收技术、吸收技术和膜技术等。二是销毁技术。其治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燃烧等化学反应,把排放的VOCs分解化合转化为其他无毒无害的物质。比如燃烧技术、生物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等。

吸附回收技术根据行业不同有不同的应用,溶剂吸附回收技术主要用于油气回收、集装箱喷涂、石油化工、化学化工、原料药制造等行业;活性炭吸附技术适用于VOCs的排放量小、排放浓度低、分散小型企业,像喷涂(如4S店喷涂)、印刷(包装印刷和书刊印刷)等行业。

当不需要对废气中的有机物进行回收利用时,通常采用燃烧法进行治理。如果废气中有机物的浓度较高,可以采用催化燃烧技术和高温焚烧技术;当废气中有机物浓度较低时,为了提高热利用效率,降低设备的运行费用,可以采用蓄热式热力焚烧技术(RTO)和蓄热式催化燃烧技术(RCO)。

3.3市场进出壁垒分析

3.3.1市场进入壁垒

市场进入壁垒是指进入节能环保产业的障碍。它既有保护节能环保行业内现有企业的作用,也是潜在企业进入时必须克服的困难。主要的市场进入壁垒包括:必要的资本量、节能环保产品差别、节能技术、国家政策法规形成的制度等。

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进入壁垒具有以下特征。

(1)服务于公共部门的节能环保领域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一是由于涉及公共服务,特别是出于环境安全的考虑,我国法律法规、政策对进入者提出较高的资质要求,例如,我国不定期公布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不定期公布政府采购的节能环保产品清单;二是服务于公共部门的节能环保项目通常投资较大,设备专用性强,一般企业难以进入。但是,资产专用性具有两重性,资产专用性高的企业,其退出成本也高,退出自然也比较困难。

(2)服务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节能环保领域进入障碍较小。为个人和家庭消费服务的节能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领域通常是竞争性领域,其进入障碍较小。特别是服务性领域,几乎没有进入壁垒。但有些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灶具等家电生产领域,其规模经济优势比较明显,进入这样的制造业领域,其有一定的资本规模门槛。

(3)服务于企业生产的节能环保领域进入障碍较大。为生产部门服务的专业性强,要求规模大,技术、知识、人才和资本是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入壁垒。为构筑并维持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对于现有企业的要求也很高。例如,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具有很强的资本、技术集成和整合优势,其在市场开拓、组织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拥有474家子公司,二级子公司28家,上市公司7家,业务分布在国内30多个省市及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领头羊之一。。

3.3.2市场退出壁垒

市场退出壁垒是与市场进入壁垒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节能环保行业内现有企业退出该产业的障碍。现有企业退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企业选择的目标市场容量不足、前景欠佳,也可能是企业绩效不好。但由于各种因素阻碍,企业退出很难。构成市场退出壁垒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沉没成本、解雇成本、法律政策限制等。

从经济层面讲,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处于低端市场竞争阶段,暂时不存在规模经济造成的进入壁垒,资产专用性导致的退出壁垒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资产专用性导致的退出壁垒必然会提高。

从政策层面讲,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在鼓励节能环保,各地鼓励开设自己的节能环保企业,并提供相应的财税、土地等激励性政策,因此,节能环保几乎不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相反地,却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退出壁垒。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产业转移困难。且由于企业一旦退出节能环保行业,地方政府节能环保绩效将因此受贬损,所以,政府节能环保动机也是节能环保企业退出市场的障碍之一,除非企业长期亏损,不退出难以扭转。

4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评价

通过对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市场壁垒等3个表征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4.1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多且呈倒金字塔分布

节能环保产业链包含上中下3个层次。其中,产业链上游是以装备制造、产品生产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形成的以产品供应为主的单位,其面对的市场是一些经销商、工程实施单位和服务提供商。产业链中游是一个以项目或工程分包为主要形式的市场,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其中。产业链下游是以业主和公共机构向总集成、总承包商发包项目为主的市场,这是整个产业链形成的最终目标,也是价值增值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上企业数量较多,但大多低水平运营,产业链短,综合收益低,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属于充分竞争市场结构。从企业分布看,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呈一个倒金字塔的形状(图3)。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不过数千家,中游企业两三万家,为数众多的是上游的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另外与“节能环保”概念相关的企业超过30万家,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企业多数采取混业经营方式,呈现小而散的市场布局。

4.2节能环保产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虽然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旗舰式企业、产业离散程度高、缺乏集聚效应等问题仍严重存在。由于缺少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国际知名品牌或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少,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系统分工体系,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程度有待提高,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4.3节能环保产业进入门槛低、低水平重复项目多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进入门槛很低或基本没有进入壁垒。“十二五”期间,为完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全国各地纷纷出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扶持力度。2011年,地方政府投入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支出为2566.79亿元,2014年为3470.9亿元,增长了35.2%,年均增长率远超GDP增长率。此外,各地纷纷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孵化园、示范基地等,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企业进驻,大大降低或根本没有政策性准入门槛,导致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自行其是,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十分激烈。

5加快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策略市场集中度低是导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市场效益或市场绩效低的主要原因。为改善节能环保企业的市场行为,必须迅速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市场集中度。

5.1组建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企业集团

应积极实施大企业或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引导和支持一些节能环保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兼并、参股、控股和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对有条件的企业,政府应积极牵线,促成组建企业集团。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在技术创新、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市场竞争等方面综合能力均处于领头羊地位的龙头企业。

5.2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筛选、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装备先进、产品对路、管理有序、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并引导这些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内举足轻重的第二梯队,以带动配套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5.3制定并实施节能环保产业最低进入标准

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市场进入机制,实施市场进入管制,是控制节能环保产业内部企业数量,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避免低效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充分调研,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制定节能环保产业最低规模、最少注册资本金等标准,适当提高节能环保市场进入门槛。对达不到最低生产规模的项目和企业不审批、不建设。同时,加强各种各类节能环保企业资质,如节能技术服务资质、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等认定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审计、环境评价等有关节能环保行为的监管制度,形成一定的节能环保市场进入壁垒。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理论政策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水.产业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博洋,李金惠.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1(2):23~26.

[4]曾贤刚.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与产业组织政策[J].当代财经,2004(4):89~91.

[5]李碧浩.基于SCP模型的节能环保市场分析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34~38.

[6]聂庆璞.基于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吴国华.推进烟台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R\].烟台:烟台南山学院科研课题研究组,2013.

[8]刘艳婷.我国低集中度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商业研究,2010(9):18~22.

[9]肖光华,陈晓红.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我国报业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4):16~18.

产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市场壁垒;物流业;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日

市场壁垒包括市场进入壁垒和市场退出壁垒。进入壁垒是相对于即将进入的企业或者刚踏入这个产业的企业来说,既存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优势;退出壁垒指的是在市场不景气或者没有良好业绩的时候,现有企业意欲退出该产业,但受困于相关因素的阻碍,企业资源无法成功转移出去。分析物流产业的市场壁垒,有助于更好地分析物流产业市场结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一、物流产业市场进入壁垒

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具体状况,下面主要从资本要求壁垒、绝对成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及服务差异化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物流产业进入壁垒。

(一)资本要求壁垒。在低端物流市场,主要的业务是运输和仓储,这也是国内绝大部分物流公司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运输业务的门槛不高,也不需要有较高的注册资金,所以国内存在着大量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并且主要通过压低价格来取得竞争胜利,企业利润比较低,但这不代表在低端物流中没有资金壁垒。在物流产业中,大量的低端物流企业处于物流产业的边缘地带,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提供同质化的服务,只能一再压低价格,致使形成了非常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现有企业如果不加快资本积累,进一步打破资本积累壁垒的阻碍,在飞速发展的物流产业中,它们势必将被淘汰出局。对于高端物流市场来说,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效率比较高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信息处理系统等先进的设备,同时还需要一支素质比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这些都是建立在强大资金供给的基础上的,对高端物流市场提出了较高的资金要求。

(二)绝对成本壁垒。绝对成本壁垒指的是相对于即将进入或者是刚刚进入的企业来说,既存企业可以凭借比较低的单位成本进行生产。大多数情况之下,相对于既存企业,即将进入的企业在研发技术、推广服务以及利用资源等方面会面临更多的费用和更大的风险,由此它们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绝对成本壁垒。在企业的运输、管理、库存等方面,不管是低端物流还是高端物流都会存在一定的物流成本壁垒。既存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组织调度来进一步降低运输的距离、加大客户的挖掘、减少返程的空载率等措施把运输成本降低下来;并且可以进一步加强库存的管理,或者与供应商联合起来,通过供应商持有库存等方式将库存成本降低下来;此外,合理的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也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对于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这些降低成本的措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三)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投入的边际成本会递减,相应的每件产品的成本也会有所降低的一种状态。近几年来,国内的物流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企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整个物流行业来看,国内物流企业的规模还是相对较小,服务水平也相对偏低。即使现在国内规模在十亿的物流企业已经突破了一百家,但是国内物流市场的主力军还是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分开来看,在低端物流市场,新企业加入限制少,导致物流企业规模小且数量多,不存在规模经济壁垒;但在高端物流市场,对资本积累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存在较高的规模经济壁垒。

(四)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为了区分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企业通过开发出其他产品或者通过差异化的营销方式取得竞争份额的一种现象。对于物流行业来说,它本质上是一个服务行业,对应的产品就是物流服务,所以对于物流市场来说物流服务不同就是企业产品的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可以形成比较高的进入壁垒,如果一个物流企业在某一物流服务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就像目前国内快递企业中的顺丰物流,它们拥有着同行业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服务速度和态度,这就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没有涉及物流信息、供应链管理咨询等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服务,像物流地产和物流金融等业务更是刚刚开始起步。运输、仓储还是国内物流企业的主要的服务项目,那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业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上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低。

二、物流产业市场退出壁垒

在物流行业中,沉默成本壁垒和违约成本壁垒是退出壁垒的主要形式。物流产业的资产专用性比较强,这主要由物流行业所采用的设备所决定的,例如立体化仓库等仓储作业设备等。在企业退出市场时,这些设备由于专用性很强,往往难以合理价格出售。所以,物流企业在退出物流市场的时候要面临比较高的沉没成本壁垒。

在退出物流市场的时候,物流企业还要面临一定的违约成本,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营被终止,企业无法再履行没有到期的合同,所以要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费用;二是企业退出市场还要面临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合同所产生的一定的违约费用,即员工解雇费用。我国劳动力相对比较便宜,所以在国内物流企业的运行中,常常会通过雇佣大量的工人来取代机械设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员工解雇方面的费用。此外,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比较特殊,物流企业想要退出物流行业,不但要承担较高的员工解雇费用,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政策上的压力,因此较高的违约成本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业的退出壁垒。

三、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物流业“易进难出”的壁垒结构。较低的进入壁垒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而较高的退出壁垒迫使企业即便经营困难也不愿退出市场,最终结果是整个市场竞争既混乱又激烈,这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市场结构不尽合理的表现。改变物流行业壁垒,从而改善物流业市场结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行业壁垒,优化市场结构。我国物流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较低。特别是低端市场,很多企业只拥有一辆货车、几个劳动力就可以成立一间物流公司。造成出现大量的物流公司,而这些物流公司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导致物流低端市场供过于求,企业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所以,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物流行业的进入标准,特别是资产和规模方面的要求,限制未达标企业的进入。标准的设立应该以最小最优规模为依据,同时考虑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和物流业市场需求等因素。建立规范的物流行业壁垒,改善企业分散小批生产的状况,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由于行业进入标准的建立,也有利于低端的物流企业向高端市场转变。

(二)调整物流产业发展结构,引导物流企业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发展。由于物流低端市场的门槛低,所以我国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导致低端市场过度拥挤,企业生存困难。而对于高端市场,却很少有企业涉足,市场上提供的专业物流服务较少,导致大量客户流失。所以,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高端物流市场。大型企业由于资金雄厚、资源多,可以在转型环节起带头和模范作用。

(三)从“全面化”向“专业化”转变。物流行业的服务差异化小。大多数企业都提供少数的几种同质的服务,难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导致客户流失,难以长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借鉴国外成功的物流企业的做法,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企业,它们是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高效的运作模式的新型现代物流服务企业。通过专业技术使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相互独立的物流操作更高效,从而提高单个子系统的生产能力。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对物流要求的不同,适当地向一种或几种行业的物流要求发展,使自身在这一行业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熊维.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SCP分析[J].物流技术,2014.19.

[2]丰晓晨.基于SCP范式的河南省物流产业的产业组织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4.

产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钛合金产业 市场分析 发展趋势

0 引言

在1791年,钛由科学家格雷戈尔发现,随后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用希腊神话的泰坦为该元素命名。钛在自然界中虽然广泛存在,但因为其存在分散并且提取难度大,所以从发现钛元素到制得纯品,经历了百年以上。目前,钛合金具有耐蚀性好、强度大、耐热性强等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到20世纪50年代,钛元素得到重大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发展出航空发动机用的高温钛合金和机体用的结构钛合金,70年展出耐蚀钛合金。80年代,耐蚀钛合金和高强钛合金极大发展。随着钛合金的逐步发展,其应用面逐步扩展,从航空逐步扩展到汽车,医用,体育等行业。钛是继钢铁、铝之后崛起的“第三金属”,21世纪将是“钛的世纪”。

钛作为稀有金属,是重要的替代金属。我国钛资源储量丰富,在储量上拥有极大的优势,这也为我国钛产业能够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海绵钛产能和产量占到了全球的1/3以上[1]。随着消费和产业升级,稀有金属产业得到不断重视。尤其是在政策变动之后(比如我国稀土出口政策调整)。从中长期来看,稀有战略金属是非常有远大的未来。钛合金产业科技含量高,用途广,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将分析钛合金产业目前的市场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钛合金市场分析

1.1 钛合金运用面扩展

钛合金市场总量总体是不断提高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及钛合金的工艺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民用领域中对钛合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钛合金和钛合金材料会制作成环、带、丝、板等制品。钛合金产品在市场受到广泛青睐,其在建筑、医用、体育及电子产品、包装、手表等日用消费品和耐耗品领域得到开创应用,未来的市场十分巨大。市场统计,制作高尔夫球头及球杆所消耗的钛已超过1000吨。

比如在建筑业上钛合金也有不俗的表现。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用材很多都用了钛合金。今年来建筑业上用的钛合金总量不断增加。钛合金的用途的扩展对钛合金开拓新的市场有重大意义。

1.2 民用钛合金需求旺盛

根据目前最新统计,我国的钛合金和钛材料制品与民用市场需求量有较大的差距。按照国外通行的钛产量为钢产量的万分之一的比例来计算,我国钛和钛合金产品的年产量应达到2-3万吨,而目前生产仅不足1万吨。钛合金的民用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这促进钛合金市场的扩大,也表明了钛合金市场拥有很大潜力。

以海绵钛为例,由以下图标看出我国对海绵钛的消费量逐渐升高,其消费量逐渐超过产量。(图一)

1.3 航空业发展促进钛合金需求增加

钛合金除了民用以外还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如下图表明了钛合金制品的运用分布。

从图中得知航空用钛合金占了半壁江山。从全球范围来看,钛合金和钛制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航空业以及工业领域,全球商业航空的消费比例达到42%左右,军用钛材比例约为7%,整个航空领域消耗钛合金材料接近一半,另外,工业消耗钛合金比例约为47%。根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在未来20年世界的航空公司将需要100个座位以上的新客机23385架,其中,需单通道飞机(如A320)16620架,占总需求的71%;需双通道飞机5482架,占总需求的24%;需VLA(如A380)1283架,占总需求的5%。这些飞机将价值2.6万亿美元。民用飞机的数量增加以及航空业的逐步发展,钛合金的市场前景良好。

民用飞机和大飞机的需求量大。并且在亚太地区,比如中国,航空产业不断发展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钛合金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支持。

1.4 亚太地区等新兴经济体促进钛合金市场增加

2008年,全球经济由于受到美国次债危机等情况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短期内趋缓,这对钛合金的需求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亚太地区等国家的经济依然有较强的增长动力,这使钛合金市场的重心逐步偏移到亚太地区。

长期来看,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世界各地的经济体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结构升级调整,对新型材料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对钛合金的发展是良好的契机。

由于世界各个经济体联系日益紧密,促进航空的发展。从统计数据来看,空中客运量每15年会增加一倍,那么未来的15-20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空中客运量也将按照这样的速度增加。

2 钛合金产业的发展趋势

2.1 目前我国钛合金产业发展状况

我国的钛合金产业发展快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钛生产大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我国有钛合金生产企业300余家,我国钛合金产品的产量整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海绵钛产量约为7.1万吨,钛锭产量约为7.4万吨,钛粉产量约为0.1万吨,钛加工材产量约为6.1万吨。

我国凭借着占据将近全球30%的钛资源储量,发展钛工业的矿石资源优势显著。目前我国家海绵钛产能和产量占到了全球的1/3强,但在高附加值深加工领域仍然落后国外先进水平。我国钛合金产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3]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的钛合金产业该如何科学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我国的钛合金产业发展趋势必然应是朝着集约化,科学化,高附加值发展。钛合金产业面临产业调整和升级。

2.2 国家重视钛合金产业的发展

2013年7月5日,《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由国家工信部,该文件提出要加大重点新材料领域标准制修订力度。新材料领域包括了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有10种钛合金产品划分在新型轻合金材料里。这10种钛合金产品分别是优质宽幅冷轧纯钛板材、钛合金型材、大规格宽厚钛合金板材、钛及钛合金带材、高精度及宽幅钛合金薄板材、大规格钛合金棒材及特种锻件、大型钛铸锭及锻坯、大盘重钛带卷、专用钛合金材料、钛及钛合金模锻件等。该文件表现了对钛合金材料的极大重视,并给予相关发展帮助。

政策支持钛合金产业的发展对该产业是有利的支持。未来钛合金产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这对产业的发展拥有巨大推动作用。

2.3 我国广阔的需求促进发展

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的化工、航空航天、电力(包括核电)、冶金、真空制盐和体育等六大领域,以及医疗、海洋工程和船舶业的钛合金需求依然向好。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钛金属冶炼的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仍然是我国钛合金的重点发展方向,结合西部地区全流程高技术水平的海绵钛项目、新型钛加工材开发项目等也属于国家鼓励类项目中,以及国家对钛加工材料的出口退税政策等都利于我国钛合金的发展。[4]由此可见,我国钛合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4 钛合金产业技术的升级调整

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熔炼方法都采用了真空及冷坩埚技术,这是因为钛及钛合金的熔炼由于钛的活性高。熔炼方式可以按照熔化金属时热量来源方式分为外热式熔炼方法和内热式熔炼方法。其中外热式熔炼方法有自耗电极电弧炉、非自耗电极电弧炉、电子束炉、等离子弧炉,而内热式熔炼方法有感应熔炼。

钛合金材料的熔炼技术的当前发展表现在以下几点:①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开始采用冷床熔炼技术去解决钛合金铸锭中常出现的高密度夹杂和低密度夹杂等冶金劣势。和真空自耗电弧炉相比,冷床炉熔炼技术拥有诸多的优势,比如它可以更好地去除钛合金中的夹杂,并且因为其熔炼温度较高,可消除成分偏析,从而得到成分均匀的铸锭。尽管这项技术拥有诸多优势,但该技术的设备投入大,成本高,维护难,所以这项技术很难大规模推广。②发展内热式的真空感应熔炼,开拓新型熔钛坩埚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国内外研究者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这些耐火材料都或多或少与钛发生反应,钛熔体中氧的含量也会增加,因此大多只能用作钛的熔模精铸的模壳材料,而不能用作钛及钛合金内热式的真空感应熔炼的耐火材料。坩埚式真空感应熔炼方法可能是解决目前常规钛合金熔炼技术能耗极高而材料收得率极低的一条有效途径。

由上可知,促进钛合金低成本优质高效熔炼的核心是寻找新型的熔钛坩埚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完成内热式的真空感应熔炼。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已经进行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但直到目前还未见到能用于钛合金真空感应熔炼用耐火材料成功的报道,制造钛及钛合金真空感应炉坩埚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综合利用CALPHAD、量化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材料设计方法,设计与钛熔液相容的新型耐火材料,研究新型耐火材料的制备技术,开发与钛熔液相容的新型耐火材料的坩埚制备工艺,将是攻克低能耗节约型钛及钛合金的熔炼技术的突破口[5]。这项技术让钛熔炼更加高效节能,从而大大的降低钛合金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钛合金材料的质量,这对推广钛合金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制约钛合金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成本高,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较低成本,成为发展钛合金产业的重要课题。

3 结语

钛合金是继钢铁、铝之后崛起的“第三金属”,21 世纪将是“钛的世纪”。钛合金因为其优越的属性,成为更多制造产业的选择。未来钛合金的市场仍然不断扩大,钛合金产业是处于不断成长的产业。钛合金作为新生金属,其未来发展态势良好,现在主要受到技术的问题,钛合金生产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应用,应不断产业升级,技术革新,促进钛合金产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稀有金属行业研究报告[OL].http://.cn/cn/.

[2]陈国琳,吴鹏炜,冷文军,等.钛合金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J].舰船科学技术,2009,31(12):110.

[3]张喜燕,赵永庆,白晨光.钛合金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天津稀有金属交易市场.需求旺盛 钛合金发展前景可期[OL].

产业市场分析篇5

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市场结构

耿蕊,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博士。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3FXW006)、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12A011)和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2YBA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强国战略下,国产动画片迅速崛起。动画产业的市场竞争或垄断程度是考察中国动画市场结构的一项关键指标。笔者从产业经济学的市场集中度理论角度,分析了国产动画片市场的竞争状况,并以此透视国产动画产业的市场结构。

一、中国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几家规模最大的厂商的某一指标所占该产业总量的百分比。市场集中度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为全面分析我国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及其变化情况,笔者搜集了2006年以来国产动画产量数据,利用行业集中度公式计算出全国国产动画产业集中度的状况。

1. 市场集中度的内涵与测量

最简单、最常用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即行业集中度,即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1]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CRn表示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表示整个市场的总和,XI表示产业中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SI表示市场份额,n表示产业内的企业数。

一般来说,取产业内最大4 家或8 家企业的相关数值占整个行业的比重来衡量某一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简称CR4或CR8。 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代表人贝恩根据产业内前4位、8位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归类,[2]如表1所示: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与竞争程度成反比,即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程度就越低;与垄断结构成正比,即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就越高。据此,市场集中度高是导致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资源无效配置和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因子。

2. 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测度分析

本文搜集了2006年至2012年以来排名前1家、4家、8家动画片制作市场的相关数据测算出其市场集中度(见表2),并以此为研究起点,分析我国动画市场的竞争格局和结构特征。

二、我国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从上文测算的我国国产动画市场集中度CR1、CR4、CR8可以看出,我国国产动画市场集中度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

从2006年到2012年CR1从18.39%降至6.16 %、CR4从40.21%降至17.72%、CR8从50.43%降至28. 50%。CR1最大值是2006年的18.39%、CR4最大值是2006年的40.21%、CR8最大值是2007年的51.16%;CR1最小值为2012年的6.16 %、CR4最小值为2012年的17.72%、CR8最小值为2012年的28. 50%。如图1所示国产动画市场集中度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07年和2008 年之间,CR1,CR4分别下降了5.58%、9.11%。分析其原因,《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文产发[2004]35号)、《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为社会资本进入传媒市场发放了通行证。2007年,北京电台制作中心成立,实行制播分离,成为全国第一家尝试广播制播分离的电台。2008年《广播影视改革工作要点》指出,积极实施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要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影视剧、娱乐、体育类等节目栏目,按照先台内后社会进行制播分离试点,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制作主体公司化,搞活节目经营。政策层面的放行和市场层面的利诱,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动漫生产机构从最初的几百家迅速增加到5473家。[4]简言之,动画市场的快速增容是市场集中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2. 国产动画产业小、散、弱,处于分散竞争状态

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众多是国产动画产业的真实写照。[6]虽然中国国产动画市场总产量逐年上涨,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单个动画公司的制作量增幅不大,分散竞争状态比较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2年,国产动画产量增幅较大,从82326分钟/年到222938分钟/年,年平均增长率是78.13%。如图2进一步计算分析,年产量最大的前1家的变化不大,平均在14973分钟。2006年至2009年年产量最大的前4家、前8家的平均年产量稳定,但普遍偏低,2006年,前4家和前8家动画公司的年产量是近6年来的最低值,分别是8275分钟和5190分钟。2010年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一些动画公司年产量开始回升。2012前4家和前8家的动画片平均年产量分别达9876分钟和7492分钟。

3. 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我国国产动画市场属竞争型市场结构

如表2所示,2006年国产动画年产量最大的前4家动画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40%,到2012年国产动画年产量最大的前4家动画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17%的事实说明,国产动画市场的进入壁垒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动画公司涌现,国产动画动画市场规模的增容,导致我国国产动画市场群雄争霸,市场集中度明显下降。

4. 国产动画市场中,行政垄断力量逐渐弱化

2006年国产动画产量最大的前8家中,国有动画企业有3家,2012年社会化的动画企业迅速成长,民营动画企业稳居动画年产量最大的前8家。这说明,中国国产动画资本市场中民营的力量不断崛起,形成了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也说明了国产动画市场中的行政垄断力量逐渐弱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成立前后,国产动画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变化

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年底制作完成的国产动画共111654分钟。其中,1993至2004年共完成 68895分钟,2005年42759分钟。2004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为9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挂牌,截至2012年年底共有24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2006年15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国产动画片年产量基本接近1993年至2004年10年的产量总和,比2005全年的国产动画片总量多8271分钟。此后,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年产量的增长势头更是喜人。如图3所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成立之后,我国不仅在国产动画的总产量上迅速提高,且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也正在逐步成为国产动画生产的主力军。

从2006年到2012年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生产的国产动画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百分比分别是62%、79%、77%、77%、78%、72%、55%。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成立,除在生产规模上的贡献外,国产动画市场集中度有了一定的提高(见表3)。

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成立前后,全国国产动画市场集中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建立促使分散的动画资源逐渐集中起来,动画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重新配置,改变了我国动画片的市场结构。但整体上,我国国产动画市场集中度属于微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市场结构仍属于分散竞争型结构。尽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从最初的9个发展到现在的24个,但整个国产动画市场结构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2012年与2006年相比,国产动画片场结构变化不大。这些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动画产业基地,而这也正是今后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结论及建议

1. 研究发现,我国动画市场集中度过低,属于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

高度分散又规模弱小是我国国产动画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动画市场集中度的回落与下降,显示了早几年我国动画产业在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调节下行政垄断的痕迹,同时也说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制播分离的逐步落实,市场的力量正在崛起。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的凸显反映了动画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国动画产业市场结构进入了调整期,且中国动画产业市场结构的调整将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转型升级,即实现从“量多质劣”的动漫大国转型升级为“量质并举”的动漫强国。[11]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动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国产动画市场的增长模式由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型,促使我国动画市场结构由分散竞争型向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转型。这既是当下优化我国国产动画市场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我国国产动画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2. 我国国产动画市场缺乏动画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亟待提高

当前我国动画企业基本上是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众多,还没有形成一枝独秀或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因此,通过构建动漫市场,扩大播出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市场主体,进一步推进动漫的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扶持一批大规模、高质量的动漫企业是当下要务之一。[12]具体而言,整合动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开展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跨区域的整合兼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动画市场,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动画市场格局,培育并组建一批有影响力、有传播力、有竞争力的大型动画龙头企业,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动画市场体系和竞争环境。这不仅是我国动画产业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动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更是促使我国从动画大国迈向动画强国、从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动画的战略布局。

3. 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市场集中度

依靠行政力量组建的动画产业基地,无论是在运作模式还是在监管规划上,都还需要在市场的环境下不断磨合和历练。从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授牌成立首批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以来,国内动漫产业基地的数量剧增,掀起了“动漫产业基地热”。重复授牌、同质化现象以及盲目建设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反映了管理的混乱和规划的匮乏。[13]因此,加快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实力强、规模大、有特色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动画产业园区、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严格控制国家动画产业园区、基地数量,以突出区域特色和整合优化动画资源为坐标轴,将动画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和特点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动画产业,避免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园区的管理,优化基地园区布局,提高基地园区的孵化、集聚、交易、展示、交流功能。通过加强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布局规划和建设管理,推动我国国产动画片在量的积累上力争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由此实现动画产业的集群经济和规模经济。

文章中的数据均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因截至2013年3月底官网尚未公布2013年国产动画片的生产情况通报,因此文章中的数据统计到2012年。

参考文献:

[1] 金碚. 产业组织经济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14.

[2] 水. 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4-125.

[3] [5] [7] [8] [9] [10] 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官方网站,/.

[4] 新浪网. 中国离动漫强国还有多远[EB/OL]. .cn,2009-05-04.

[6] 耿蕊. 中国动画产业组织分析――基于SCP的理论范式[J]. 出版发行研究,2012(9):29-32.

[11] 王艳. 反思中国动漫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J]. 当代电影,2012(5):124-127.

[12] 金炜. 对繁荣中国动漫产业的几点思考[J]. 现代传播,2012(5):167-168.

产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糖尿病市场;产业环境;PES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69-03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不足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疾病。进入21世纪以来,糖尿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的严峻形势令人震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93年的1.9%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10.7%。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文章采用PEST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全面概述宏观环境对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相关产业把握好外部环境因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政策环境分析

2010年,国家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稳步推进医疗五项重点改革,旨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医改已有阶段性成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这些成绩有效减轻了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将达到90%以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还专门提及了“要为糖尿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这一体系的完善,必将提高居民诊断、治疗糖尿病的意识,从而带动相关药物的使用与升级。

基于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状况,以及我国的新药研发实力,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很难以依靠自主创新药物满足临床一线治疗需求,通用名药物仍将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支撑。《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优先使用基本药物。”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所收录的307种药物,除第二部分102种中成药外,第一部分化学药品全部是通用名药。近年来各地增补的品种以及即将出台的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用名药纳入品种还将增加。而医疗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会使安全、高效、便捷和可负担的通用名药成为医保制度的基础。我国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的化学药有1000种左右,绝大多数是通用名药,占市场流通化学药的主流。目前糖尿病用药进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的都是通用名药,在这种大形势下,随着医保体系的不断健全,通用名药在糖尿病整体用药中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势必会扩大国产糖尿病通用名药物的市场需求。

2经济环境分析

2.1GDP增长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

GDP的增长能够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糖尿病药品市场需求的增加。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结束了自2004年以来长达四年GDP双位数增长的黄金岁月,全年经济增长下跌至9.6%。2009年以来,随着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实并逐次发挥作用,国内经济已经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复苏迹象。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40902.8亿元,比上年增长9.2%。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4%。当时有一些过热的苗头,随着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政策,2011年增速回落到9.3%;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较快的发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过热的苗头,中国经济增速由回落趋于稳定,正在向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

2005-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由8659.91亿元增加到24268.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36%。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4.68%上升到5.15%。2011年,卫生总费用比上年增长18.36%,其中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例达到30.4%,比2010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

2.2经济增长与糖尿病发病率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和经济增长密不可分。中国家庭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人们已经无须像从前一样为谋生而在田地中劳作,人们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低纤维素的大量摄入,逐渐带来超重和肥胖,使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图1为1993-2008年我国GDP情况和糖尿病患病率。

3社会环境分析

3.1人口老龄化加速对糖尿病药物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1%,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预计2010年到2020年是老龄人口增长最快的10年。

图2为2005-201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变化图。

图22005-2011年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会对糖尿病药物的需求产生长期而积极的作用。根据卫生部的调查,在15-24岁以前,人们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但这之后,患病率就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65岁以上人口的两周患病比率大约是55岁以下人口平均患病率的3倍左右。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会增加社会的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全球死因别标准化死亡率看,慢性疾病的死亡率是传染病的近3倍,其中糖尿病作为主要的慢性病,2011年的死亡率为49.01(1/10万)。2008年,我国慢性病年患病率达到645.3‰,比2003年增长19.78%。

从糖尿病发病病理上来看,患糖尿病的概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中年以后是糖尿病高发人群,尤其是老人,如果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加以注意患糖尿病的概率非常高。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就会出现胰岛素抵抗。随着年龄增长导致身体脂肪的构成比例增多,如果肥胖,就更容易患糖尿病。年老者体力活动较年轻人明显减少,降低了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年老者易患多种疾病,而有些常用药物还容易促进血糖的升高,年龄的上升也会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图3为2008年不同年龄结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65岁及以上老人的患病率要明显高出很多。

3.2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扩大降糖药的需求

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简称《城市蓝皮书》)指出,我国已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图4为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比重变化图。

图4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比重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根据卫生部的调查,2008年城镇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222.0‰,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176.7‰,城镇居民的患病率要高于农村居民。同时,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要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扩大医疗行业的需求。

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城市糖尿病死亡率为17.26(1/10万),高于农村的10.03(1/10万),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对糖尿病的知识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不了解,乱吃滥喝,营养过剩,通宵熬夜,嗜烟酒无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缺乏体育锻炼,以车代步,这些势必导致城市人口的患病率大于农村。图5是2010年城乡居民糖尿病死亡率情况。

4技术环境

近年,国外批准上市治疗糖尿病DDP-IV抑制药类新药有磷酸西他列汀和维格列汀等。目前主要开发的新剂型是口服复方制剂。

2009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多巴胺拮抗药溴隐亭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1个糖尿病治疗新药利拉列汀,由勃林格殷格翰和礼来共同研制,批准日期为2011年5月2日。利拉列汀可通过抑制DPP-4提升体内相关激素水平,刺激胰岛素释放,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临床研究表明利拉列汀安全有效。此外,对利拉列汀与其他2型糖尿病药(包括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吡格列酮)的联合用药也进行了研究。利拉列汀不能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而利拉列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上呼吸道感染、肌肉痛、头痛等。

随着病程的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失效的几率逐渐增加,口服治疗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成为这些患者的必然选择。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显示:初发糖尿病患者治疗3年以后,50%的患者需要联合治疗;而治疗9年以后,75%的患者都需要联合治疗,才能使血糖达标。可见联合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复方制剂降糖药,具有更强效、更安全、使用方便、性价比高、依从性高等优势,而这些优势也决定未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管理都将是复方制剂的好时光。未来复方制剂或将抢道糖尿病用药市场。去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已向SFDA提交利格列汀/盐酸二甲双胍片的进口注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也正在进口申请中;诺华公司的复方制剂二甲双胍/维格列汀片也正在进口申报中。

5结语

通过对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正在拉动糖尿病药物需求的增长,基层医疗特别是农村基层医疗的发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增加将给国产通用名药物带来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病率;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65岁老年人比重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也在持续加速,这些都会使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进而扩大糖尿病药物的需求。各国制药企业都在糖尿病领域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不断推出新的制剂,复方制剂成一大趋势,未来糖尿病用药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我国现阶段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初步评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64-69.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Z].

[3]关子安,孙茂新,关大顺等.现代糖尿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樊华,张宁,杜小莉.治疗Ⅱ型糖尿病新药—利拉列汀[J].中国医药杂志,2012,47(14):1181-1182.

产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完全市场机制 激励机制 产业转型

一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是由该产业内的企业投身到产业转型升级活动中才得以实现,一个旧产业的转型升级通常是在该产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出现严重生存压力时才会发生。

市场竞争对企业产业转型行为的激励机制

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机制下,经济中发生产业转型升级时,决定企业投入产业转型升级行为的经济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所形成的边际激励和风险激励。其中,边际激励是指在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的经营收益对比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改变着每一产业内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进而改变边际利润,导致不同产业内的企业各自调整对原生产的投入规模和对新产业的生产投入规模,结果不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率状况发生了改变。风险激励是指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经营风险以及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不断发生相对改变,不同产业之间还出现风险收益差异,这种差异引起产业内企业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调整其对原生产的投入规模和对新产业的投入规模。风险激励发生作用的原理是风险收益对等原则和风险偏好筛选机制。

(一)边际激励发生作用的过程

第一,整个经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不同产业之间利润率产生对比变化并出现差异。第二,这种差异驱使资本从利润低的产业流向利润高的产业,资本流动使各产业资本规模发生变化,在产业的产品需求市场约束下,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状况也发生变化,最终是利润率高的产业,利润率开始下降,利润率低的产业,利润率开始上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不同产业之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为止。第三,对于没有市场前途的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通过其利润率相对不断下降,使资本从该产业不断流出。由于资本的不断流出,剩下的资本的市场竞争压力有所缩小,资本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资本往外流出的速度暂时有所放慢,但随着该产业经营前景进一步黯淡和新产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这种流出会有新一轮的加速过程。第四,对于新产业,由于在整个经济产业结构演进中,其利润率相对一直较高,资本会不断流入该产业,最终到该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其期望利润率与其他产业趋于一致为止,但如果新产业在产业发展上获得了新的突破,新一轮的资本流入又会产生,这种过程会不但重复发生,直到该产业的技术完全成熟。

边际激励中的产业之间利润率的相对变动原因可以是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变化,或者边际收益变化,或者二者同时变化。

(二)风险激励发生作用的过程

第一,整个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会使得不同产业之间风险分布不同,对应的风险收益也不同。第二,在风险收益对等原则的驱使下,资本会从风险收益低的产业流向风险收益高的产业,同样伴随着不同产业的规模变化和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状况的变化,在产业的产品需求市场约束下,产业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在不断变化,这种资本流动和产业内风险收益变化过程一直持续到各个产业的风险收益趋于一致为止。第三,对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其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风险收益却不断下降,从而资本不断流出,直到该产业被淘汰为止。第四,对于新产业,其风险开始比其他产业要高,但其风险收益不一定比其他产业低,于是吸引一些风险偏好的资本流入,随着该产业资本规模扩大,产业趋向成熟,其风险不断降低,但风险收益仍不一定比其他产业低,于是除了风险偏好资本流入外,风险中性、风险厌恶资本也开始慢慢流入。

风险激励和边际激励在企业参与产业转型中同时起作用,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激励机制起主要作用。

影响企业产业转型行为选择的因素

无论市场机制以哪种激励作用驱使企业投身到产业转型行为,都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产业之间出现利润率差异、风险差异和风险收益差异;二是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和在这个格局下企业的生存状况。两个关键因素同时发挥作用。

产业之间形成差异和差异的变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投入要素禀赋、生产中的技术、产品的市场需求偏好等环节产生的,不同地区这些方面情况会不一样,因此各地的产业转型会不一样。一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可能是将别的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到该地区,利用本地区既有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即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转型。另一些地区产业转型则是通过创造新产业来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型就是如此。其中对于一个创新型产业来说,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技术上的突破决定一新的产业能否出现和能否形成市场。而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来说,培育市场环境是关键环节,市场环境培育起来后,产业就顺利发展,因为其技术和经营模式都已经成熟。但尽管技术创新和培育市场环境是两类不同事情,对企业来说,在开始阶段投资这些经营内容时都有着共性,就是风险较大、收益较低,还有较大的外部性。因此即使有些新兴产业很有前景,旧的产业生存也很艰难,企业也有进行产业转型的意愿,但不一定有从事产业转型的实际行动。

首先,对于技术创新型新产业来说,其一,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其二、新产业的新产品市场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因为其没有经验可依赖,而且同样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还需要大量时间投入,因为新产业的产业环境不具备,需要重新慢慢形成,包括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出现、产业服务环境的出现、产业集聚和市场影响力的形成,而这些都是产业转型实现盈利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其三,产业的技术和技术应用一旦成功,人们就会跟着其产品进行模仿,即使有专利的保护,合约的不完全性总会使市场中出现高模仿的类似替代产品,更关键的是这种外部性带来的模仿产品成本低,反过来对创新企业将构成致命的竞争威胁。结果投入产业转型的创新企业在初期阶段必然是风险高、收益低、投资成本大。

其次,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转型来说,其一,尽管承接产业已有成熟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但对承接的产业,要形成市场环境和产业链,仍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包括形成产业规模引导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出现、产业服务环境的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影响力的形成,而且在这一市场环境开拓过程中很难实现盈利;其二,通常这类产业转型的地区产业处于较低端水平,企业的资金能力有限,为新产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也就有限,所以转型企业会承担大的资金和风险压力;其三,当市场环境形成后,具有极大外部性,其他企业可以无成本或较低成本使用产业的市场环境和产业链,这些企业由于节省很多成本,反过来将对原始转型企业构成竞争威胁。

所有这些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外部性和低回报,会使得企业之间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结果企业之间必然陷入集体“囚徒困境”,即使他们都经营艰难。甚至只有新产业在开始阶段的收益比其他产业高出很多,多到满足奥尔森所揭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的条件时,产业转型才会发生,这种市场机制下企业投入产业转型的局面非常类似于市场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问题。

不过企业还是有一定异质性的,这种异质性体现在风险偏好、资本规模、市场地位、创新精神等各方面,这会使在各方面阻力下还是有少数企业会投入到产业转型中。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一些竞争文化也是少数企业率先投入产业转型的重要条件。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

当企业投入产业转型后,并非马上就把全部资本和经营内容都转移到新产业,根据边际激励和风险激励原理,企业会在原产业与新产业之间选择平衡,在平衡中企业既会经营新产业,也会经营原产业,伴随平衡关系变化,企业在旧产业和新产业之间逐渐转移,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决定这种平衡关系的是理论上的利润率和风险收益在不同产业之间不断趋于一致,但这揭示的是长期趋势问题,具体到企业经营转型过程,企业在经营内容上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企业需要选择这样的平衡。

就旧产业对新产业的支撑作用来说,首先,在产业转型进程中,新产业与旧产业相比一般都是资金比较密集一些,或者技术和知识比较密集一些,因此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才可能进入新产业的门槛。在开拓新产业初期,新产业能否开拓成功是不确定的,在很长一段期间内新产业赢利也是很低甚至亏损的,所以企业就需要依靠原产业经营积累资金,给予开拓新产业以支持;其次,有些产业转型是对原产业进行升级更新实现的,这时新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原产业,依靠原产业的存在给新产业的技术更新提供既有技术基础,也为新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困难激励;第三,对于淘汰旧产业的产业转型来说,在一个新产业没有成型之前,继续经营原产业是企业降低开拓新产业进程中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就旧产业本身的淘汰进程来说,首先,旧产业的淘汰是在经济发展中出现替代旧产业的经济功能的新产业后被淘汰的;其次,对于那些通过对原产业进行升级实现的产业转型来说,这类产业一般都是一个地区资源禀赋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在开放市场中已形成产业特征优势的产业,或者一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因此这类产业不管是进行哪方面的升级,有些环节因其地区特点仍具有优势,在升级未成功前,原产业依靠其某些环节上的优势按原模式仍有经营的有利之处;其三,新产业出现并不是马上能解决旧产业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新产业出现后,在新产业基础上不断出现更多的创新,出现更多解决旧产业问题的机会,旧产业才会被淘汰,所以旧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会继续存在,一些企业也就会在参与产业转型时仍保留旧产业经营。

企业经营内容上的转型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对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产业转型行为的分析有理论抽象性,主要为在现实经济中有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以及市场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分析企业产业转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张建华,程文.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2(1)

4.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5.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产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分析;政策建议

近年来,教育培训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逐渐成为近期产业资本投资较为热门的投向。其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包括幼儿教育,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教育培训方向。当然,机会众多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行业已进入到比拼内在质量和外在规模的大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依据我国独生子女的现状和家庭的消费习惯,教育支出在中国必将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居民消费第一大日常支出。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也必将形成一个无比巨大的消费市场。由国际教育集团和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等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推动的培训行业投资热潮,也将逐步向包括廊坊市在内的三四线城市传递,教育培训产业将是廊坊市未来产业资本的投资热点之一。

一、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特征

1.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状况

廊坊市教育培训,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以大中小学校校区周围及第三步行街为聚集区的教育培训市场。和相邻京津地区的教育培训市场不同,与本地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同时受近些年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廊坊市教育培训缺少国际培训产业资本推出的高端培训,更多的是中、低端的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和在校学生的素质培训,并占据着教育培训市场的主流。

当前,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的主要类型有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自考、研考等)考前培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公职人员考录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廊坊市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低水平激烈竞争阶段,已从最初的“低门槛、高回报、零风险”变为“高成本、低增长、低利润”。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数百家,但资金规模稍大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中小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普遍面临着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学人才的不足、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2.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特点。

(1)缺乏行业领头羊。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其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相一致,起步晚,发展慢,缺乏品牌项目,缺乏行业领头羊。国际性或国内大型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集团、环球雅思、安博、北大青鸟等在廊坊的业务尚未全面铺开,而土生土长的本地教育培训机构还没有发展到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因此,教育培训业的品牌化格局还未形成。

(2)业务同质扎堆。廊坊市培训市场业务最为集中的领域,是各类应试辅导培训,包括计算机、会计、成考等考前培训,以及幼儿、小学生音体美综合素质教育和中学数理化考试培训。企业组织的素质培训不多,全社会群众性素质培训更少。因此,大多数培训机构的业务内容高度同质,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现状。

(3)实体培训形式独占市场。教育培训形式可分为网络培训形式和实体培训形式两大类,这两种形式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网络教育培训形式较为成功的有“101中学网校”、“巨人教育集团网络教育”等,该种形式可集中全国乃至全球最优质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案例、习题等,而实体培训形式则具有面对面的学习氛围优势。廊坊市的培训市场几乎为实体培训形式所独占。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力量薄弱

廊坊市现存培训机构的普遍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偏低。本课题的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员工人数超过30人的寥寥无几。准入门槛低,资质要求模糊,使近年培训机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培训业务开展的基本套路简单而一致,找好培训场地,请来讲课老师,大规模宣传,坐等需求者上门,开班收费挣钱。

大多数培训机构由于起点低,规模小,出于生存理由,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夸大广告宣传,忽视实际效果。同质竞争加剧,模仿照搬严重,培训机构短期投机行为加剧而无暇顾及机构的长远发展。

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只能选择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教学场地,聘用知名度高的培训教师,尽可能打造优良的教育服务和环境,以迎合家长依靠硬件和名师判断培训质量的审美眼光,由此导致培训机构的宣传费用、环境硬件投入费用、教师课酬和教务费用一涨再涨。逐渐走高的运营成本,也最终导致培训机构放弃对培训质量的关注,更加注重短期投机,无意也无力顾及培训研发,只能照抄照搬,陷入同质无特色、招生困难、成本居高不下、无力研发、照搬同质的原地踏步式的不良循环中。

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没有构建自己的核心教师团队、独特的课程体系和适用教材的研发队伍,甚至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考试课程题库和他人的教学影像资料,直接用于教学培训,如此只是在培训客户、培训需求和培训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沟通联系的桥梁,只是提供了一个用于培训的场地和平台。这样的定位使培训机构仅仅看到了短期利润的实现,从而放弃了对培训机构长远发展的追求,前景堪忧。

2.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管理多头

由于缺乏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准入规则,缺乏责任明确的监管单位和资质准入制度保障,导致培训机构入行门槛低,运营不规范,恶性竞争严重。

至今国内仍缺乏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专项法律法规,也无明确统一的监管单位,行业协会在全国多地也没有实质性建立,行业规范缺失,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由此也直接导致教育培训市场散、乱、弱现象的发生。

当前我国各地包括廊坊市在内,培训机构的管理多头,教育、劳动人事、财政、工商、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和院校等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企业很多设有或指定培训机构,接受各自上级主管或委托部门的管理,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经工商部门批准或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后即可拥有教育咨询或教育培训经营范围,各种培训机构经向物价部门申报获批收费许可后,即可收费招生。相比之下,各种社会力量所办学校则稍显严格,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业务有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监管。

3.师资建设水平低下,行业信任危机初显

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专任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校教师兼职,并在多个培训机构转场。专属且优秀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培训市场发展的瓶颈。短期合同式聘请教师,使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简单式的量化考核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流失。因此教育培训行业特别是民办机构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反过来造成培训机构忽视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的事实。

在课题调查中发现,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在招生方面投入成本普遍过大,为保证利润,只能压缩教师课时费用,削减教师培养和建设的投入。间接导致所聘教师上课敷衍,无心备课,照搬他人讲义,对授课质量不负责,缺失课程研究和课堂设计。

由于长期忽视课程研究、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加之缺乏有力的监管,为在竞争中立足生存,很多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参杂虚假宣传,编制名人形象和背景,编造高通过率,高优良率等数据,虚构豪华专家组授课,甚至暗示帮助学员通过考试。由此诱使学生作出错误的培训选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诚信经营,导致行业信任危机初显。培训行业投诉逐年增多,行业诚信度急剧下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教育培训投诉在近年受理的投诉总量中均进入了前十位行业。

三、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1.集中管理,提高教育培训行业的准入门槛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导致实际上无人实质负责。众多部门拥有培训授权或审批资格,但审批标准和管理手段不统一,出现问题互相推诿。

教育培训所具有的专业性和担负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市场化管理机制,应有别于一般性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减少非市场化干扰的同时,不能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由,放松或放弃社会监管。建议成立统一审批监管部门或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设立单独处室,对各类不同主办单位委托或发起的培训机构以及社会民办培训机构,按统一标准审批监管。

逐步改变原有各行业或单位针对本行业考证体系而授权指定培训机构资质的办法,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从业资格、各类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在社会范围内以主管部门为主导实行动态招投标机制,统一定时公开行业投诉信息。

设立新入培训机构的资质门槛,包括对合伙人的资质要求和对专职教师的数量、资质要求,建立动态监管制度和年审制度,对硬件、师资、收费等进行审查,颁发培训许可证。

2.成立行业协会,促进合并联合,做大做强

成立行业协会,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教学研发。教学研发包括教材制定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需要组织联合多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作为以中小机构为主的廊坊市培训市场,必须由超脱于各机构的行业协会的有效组织,才能完成此项工作。集中研发,才能创出品牌,做大蛋糕,实现共享。新东方和学而思培训机构的成功案例,说明这样的一个建设途径是可行的。这也是确保培训质量、创立培训品牌的根本之道。

结合本地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按社会的培训需求,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各个门类培训的基础教学组织规划和教材,各机构在基础规划和教材的基础上,添加特色课程,既降低教师能力门槛,极大地避免教师流动带来的尴尬,又在总体层面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发展后劲,同时也易于在廊坊市打造出教育培训的自有品牌。

行业协会在建设骨干课程体系、基础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定期检查公开本行业服务质量情况、经营作风情况、投诉情况和评估信息,客观反映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样本数据,促进培训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3.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无序已存多年,如何选择切入点,提升廊坊市教育培训质量,规范培训市场,打造廊坊市自有品牌,推进培训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本课题研究认为,应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逐步规范。

首先是培训硬件规范,一方面重新制订新入机构准入的硬件标准,适当提高原有投资规模、教学场地、设备设施的规定要求,另一方面增加对教室采光、消防设施、疏散条件、停车调度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淘汰一批硬件不达标培训机构。

其次建立行业协会,按不同的培训方向分类,参考国际化标准制定教育培训服务市级标准,论证精选多套推荐精品教材,组织编写行业适用的基础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短期改善的情况下,将注意力放在教材和课程标准化上,避开造成培训行业极不稳定的教师流动问题,强化教育培训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提升教育培训机构软性核心竞争力,由此使廊坊市培训行业缺乏领头羊的中小机构,抱团共赢,使优质的课程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一凡.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 周凌云,王文科.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内涵与分类[J].成人教育,2011,(11). 

[3] 汪丞,程斯辉.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对策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2). 

[4] 汪丞.规范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7). 

上一篇:科技档案的管理范文 下一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