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9-14 21:51:16

临床思维的培养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1

1创造性临床思维及其目前在临床带教中的培养现状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对科学思维要求较高的科学。医学科学在临床带教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思维是指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判断的能力[2],这种能力是临床医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

临床医学的实践表明,临床医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疾病的实际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迁,这种复杂性愈来愈明显,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就需要通过疾病的表象看本质,不仅要具备一般的符合科学的临床思维,还要具备所谓的创造性临床思维。顾名思义,创造性临床思维就是在常规临床思维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思维,它要求临床医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一般临床现象,而是要洞察到临床疾病的本质。

创造性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然而,据我们观察,目前很多医院实习医生对临床思维没有明确的概念,更谈不上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例如:有些实习医生只是机械性跟着老师管理病人,开医嘱,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对临床相关基础理论和专科知识掌握不全,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对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等等。出现上述现象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临床思维的懒惰性。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在家里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家人来安排,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甚至把实习阶段当成了消遣的好时光,把学本领长技能想当然地认为是上班以后的事,这些都是大错特错。此外,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临床诊疗对于高技术医疗设备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医学生思维的懒惰性;②临床思维的被动性。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常常是使学生处于一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状态[3],绝大多数学生在临床教学中仅仅是被动执行老师的医嘱而很少问为什么,对于病人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加任何考虑就去问老师,这种被动的临床思维不利于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③临床思维的混乱性。临床疾病的诊治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正确的诊治需要一个严谨的临床思维。然而,在临床实习中很多学生的思维都是杂乱无章的,面对问题的时候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遇到诊断稍微困难些的疾病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以某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

2培养创造性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创造性临床思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时候,一个正确的创造性临床思维不尽可以减轻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还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临床思维无疑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当代合格医生除了应具备与时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外,其创造性临床思维的能力同样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新的医学科学问题层出不穷,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多样性与不可测性,只有加强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勇于面对疾病的挑战,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使临床科学不断发展。

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对医学生创新性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医学教育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当前形势下,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对以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医学教育的逐步普及,医学生大量增加,导致医学生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国家医学教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3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

3.1拓宽知识面

广博的知识面是创新性临床思维的基本要求。①这是临床思维的自身特点决定的。临床思维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人类疾病。由于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因此人类疾病也具有复杂的多样性,临床表现也是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疾病的认识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决策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②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创造性临床思维来源于发现疾病的新情况,不能发现新情况就谈不上对新情况的创新性思考,更谈不上疾病的圆满的解决。新情况的发现需要对疾病本身的相关知识有着熟练的掌握,它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作基础。但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医学生往往过分追求医学科学的新进展而常常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根基不牢,无法发现疾病的新情况。③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的概念已超出了简单躯体概念,它还包括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4]。因此,作为一名医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主动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等。这些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3.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临床思维是相对于常规临床思维而言的,正确的常规临床思维是创造性临床思维产生的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的锻炼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途径:①做好临床教学查房。我们坚持每周主任查房制度,查房时针对具体的患者,系统辩证地对疾病进行分析,讲解疾病的特点,讲清楚其诊治依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②重视典型病例的讨论。典型的病例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病例中去思考。每次讨论前,要要求学生对于病例的相关资料作好充分的书面准备,学生担当讨论的主角,老师参与其中,在这种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认清疾病的特点和本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③引入循证医学概念[5]。循证医学是一种理性医学,它强调了客观数据的重要性,早期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临床思维,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3.3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环境氛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培养医学生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学医院和科室,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临床思维的条件,具体有两方面:①在临床病人管理方面要给与学生更大的自。从查房到开医嘱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在最后的把关,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体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临床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临床思维;②在教学查房方面,要加强教学互动。教学查房是临床带教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创造教学互动的学术氛围,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关于某病的看法,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在这种师生互动的学术探讨过程中,容易突破传统思维,产生创造性想法,久而久之,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综上所述,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对于现代医学生而言既有其重要性,也有其必要性,我们一定要重视临床带教过程中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培养创造性临床思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最根本的就是要处处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临床带教理念不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临床工作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临床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医生,才能使得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仕琼、刘学年.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及制约性因素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56-57.

[2] 张福奎.临床思维.中国医刊,2007,42(1):76.

[3] 黄炯强、雷建、胡明.实习医生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40.

[4] 沈晓林、董艳.浅谈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临床医学,2005,25(11):95.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2

产科医生服务的对象是孕妇、产妇及产褥期妇女,她们绝大多数并未患病,属于育龄有性生活妇女的特殊生理状态。妊娠病理(流产、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妊娠合并症(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GDM)、急性病毒性肝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等)占少数;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以及异常产褥(产褥感染等)也占少数。产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活动必须重视孕产妇明显的动态性,表现在胎先露及胎位的多变性,(部分臀先露于28周左右自然转为头位,枕横位或枕后位于临产后多转为枕前位等)、胎头的可塑性(胎头颅缝与囟门有软组织遮盖,使骨板有活动余地,临产时胎头颅缝轻度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头娩出等)、胎心率可变性(宫缩时胎心率变慢、宫缩间歇期胎心率恢复正常等)导致临产后其诊断的易变性。

产科医生必须懂得,异常蕴藏着正常,正常包含着异常。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并不总是分明的。一位产妇初诊可能是正常产,产程进展有可能转化为难产。对胎位正常、胎儿不大、骨盆不小的孕妇,分娩结局不能认定准是正常分娩。在分娩尚未结束之前思想上不能放松。一定要按有可能出现异常分娩对待。因为分娩过程顺利与否,取决于孕妇和胎儿两个方面和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精神心理因素四要素。若两个方面及四要素均正常,且能相互适应,这就是顺产。若其中一项异常,就可以发生难产。顺产和难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产科医生应果断采取措施,分娩过程中时刻提高警惕,避免母婴发生损伤。

强调孕产妇明显的动态性,不仅适用于产科分娩过程,也适用于产科危、急、重症患者。

孕妇孕前、孕期可能并发各种内、外科疾病,妊娠及分娩过程中病情随时可能加重,有的孕妇可能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这对产科医生提出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产科医生,除了要有为患者服务的热情,还要具备全科医生的基本素质,对有合并症的患者,孕前要为之做好孕前宣教和积极指导治疗,如已经妊娠,尽量保证母胎安全的情况下及时治疗并做好孕期管理,使其尽可能安全度过孕期及分娩期。分娩过程中随时准备参加孕妇及新生儿的抢救。产科处理一定要兼顾产妇及胎儿两个方面。同样道理,对孕期用药,应持慎重态度,强调产科合理用药,必须考虑孕产妇和胎儿及新生儿两方面因素,认真权衡利弊,作到合理用药,确保母婴安全。

还应该强调的是,产科医生不仅要重视有合并症的患者孕前宣教、孕期管理,更应该重视产后的近远期随访。

目前国内、国际上对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孕妇合并症的研究发现,两种妊娠期疾病分别为患者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及慢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孕期如未得到适当的治疗,会导致后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育龄期女性中出现了更多的营养过剩现象,营养摄入过度是GDM的危险因素之一[1],最近有研究显示GDM母亲的后代,同样会存在远期的健康问题,可能表现为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可以出现的肥胖和糖耐量减低。在一项研究中对母亲患糖尿病发病前和发病后所生的孩子的分析研究发现,只有母亲发病后所生的孩子患糖尿病的危险增加(OR值3.7);而且在没有患糖尿病的子代中,母亲患病后所生的孩子的BMI增加( P =0.003)[2],然而如果是父亲患2型糖尿病则对子代的影响无差异。所以宫内暴露于高血糖环境,更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因此,GDM的影响,如同一种恶性循环,对子代的影响深远,而且不仅限于新生儿期。患有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女儿,可能在生育年龄发生糖尿病,进而影响到下一代,因而会使这一循环延续[3]。GDM患者的女儿孕期可能发生GDM,进而影响下一代。陈晓霞等[4]研究发现GDM可造成子代脑成熟障碍。

杨慧霞教授非常重视GDM患者的孕期及产后管理[5],因为尽管大多数GDM产妇产后血糖恢复正常,但2002年Kim等对全球1965年至2001年发表的关于GDM的产后随访文献的荟萃分析发现:产后6周~28年,约有2.6%~70%GDM发展为2型糖尿病。对GDM患者加强孕期及产后的管理及治疗,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这对改善我国女性健康状况具有深远意义。

妊娠期孕妇营养缺乏会导致胎儿生长受限,Barker等的系列研究提示胎儿低出生体质量会导致一系列成年疾病的发生。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心性肥胖和子代谢异常,这些统称为脂代谢异常综合征。而孕期营养过剩导致孕妇体质量增加,会导致更多高出生体质量儿,同样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6]。

Wilson等[7]对妊娠期高血压病与日后发生高血压及脑卒中危险的关系的对列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病与日后发生高血压相关疾病有关。加强患者孕期及产后的治疗,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由于这种疾病所导致的致残和死亡的比例。

产科医生也要重视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的治疗。胎儿甲状腺形成以前,胎儿甲状腺激素完全依赖母体供应,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如妊娠期未得到恰当的治疗,将会导致分娩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如重视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的孕期药物治疗,及时增加左旋甲状腺素用量,对改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8]。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很高。Anna等[9]报道分别为子痫、子痫前期及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22%、15%和7.6%。我们总结了10年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发现该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发病率高达16.1%,明显超过近10年孕妇糖代谢异常发生率7.3%[8],这也提醒产科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糖代谢异常孕妇甲状腺功能的筛查,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糖代谢异常孕妇甲状腺功能方面的研究,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对母儿危害极大,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糖代谢异常孕妇甲状腺功能方面的检查,以期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并给予有效治疗,以减少其发病率及母儿并发症。

文献报道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病率高达12.6%[10],慢性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共存,明显增加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控制孕期血糖水平对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产科理论学习,不但可以开拓视野,更能充分了解国内、外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在临床实践中,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有益于产科医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用自然辩证法武装头脑,更能提高医生对产科动态变化的临床特点的掌握。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产科医生与孕妇及家属间的沟通能力,对产科诊疗中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仅需要医疗技术能力,组织抢救、沟通与协调能力也非常重要。对于产科医生,不仅仅要考虑孕妇孕期的管理,更要重视产妇产后的管理,尤其对有内科合并症患者,一定要与内科医生密切合作,坚持治疗,以减少近远期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重视孕妇孕期营养的指导,为其分娩健康的下一代打下良好基础,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产科医生富有更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劳子僖.妊娠期糖尿病-中国人的危险因素和远期影响.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05,8:321-323.

[2] Dabelea D,Hanson RL,Wilson PWF.Parental trans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ay.Diabetes,2000,49:2201-2207.

[3] Dabelea D,Knowler WC,Pettitt DJ.Effect of diabetes in pregnancy on offspring:follow-up research in the pima Indians.J Matern Fetal Med,2000,9:83-88.

[4] 陈晓霞,周丛乐,杨慧霞,等.糖尿病母亲婴儿脑发育状况的研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300-303.

[5] 杨慧霞.进一步提高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研究水平.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289-291.

[6] 范子田,杨慧霞.妊娠期营养不良对后代懂得远期影响.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278-281.

[7] Wilson BJ,Watson MS,Prescott GJ,et al.Hypertensive diseases of pregnancy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and stroke in later life:results from cohort study.BMJ,2003,326:845-849.

[8] 王允锋,杨慧霞.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低减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3:157-160.

[9] Anna SL,Lynnae KM,Paul PK,et al.Perinatal outcome in hypothyroid pregnancies.Obstetrics Gynecology,1993,81:349-352.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意象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93-04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将其表述为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据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和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其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间直接的交流中进行的,主体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利用头脑里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所以,视觉思维从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相关,视觉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不同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其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作进一步讨论。

1 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f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 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嘲。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

视觉化笔记可以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概念图是运用图形来表示概念间的顺序和关系,它是确定学科知识中重要概念和彼此关系的有效工具。比如肺的概念图,它必须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肺的功能主要是换气,通过心脏作为泵的作用来将静脉血通过肺的换气后转换为动脉血然后供应全身。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开始向四处发展,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核心理念,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大图像”。比如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的思维导图,要根据食管癌切除的几种方式运用开放式思维,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一种手术方式。

重视医学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该让绘画走进医学生的日常思维。对于学生的绘画作品,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形式的华美,也不用追求刻画的惟妙惟肖,而要着重关注绘画表达了学生怎样的想法。例如,在组织胚胎学或病理学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草图的形式来描绘自己在显微镜下的所见,这样不仅可以让复杂的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还可以锻炼他们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于手术操作,同样可以用草图来表达,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4

1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宽泛的表述。确切地说,它应该包括但不限于文献检索能力、语言(特别是英语)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提炼总结能力。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是研究生应该具有的基础素养之一,它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能力和提炼总结能力的重要性是公认的,笔者仅谈谈文献检索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科研思维的培养,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对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未达领域的敏锐发现,而做到这两点正需要其对权威医学期刊的持久关注和检索;另一方面,虽然英文医学教材或文献也有很好的中译本,但医学行业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发展、最完整的研究等全都是以英语为载体最先开始流传,坐等别人汉化意味着严重的滞后。

2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工具运用能力

各种思维方式都是一定方法论的体现,关于科研方法的介绍和论述已经很多,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也倚赖于对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然而,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自由选择而是受到制约的,这个约束就是研究生对于相应科研工具的掌握。

就临床医学科研而言,研究生或许有了研究课题和创新方向,也确定了大体的研究方法,但倘若他不知道最适合的科研工具,比如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的特征就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Meta 分析(荟萃分析- 多项独立的定量研究进行再分析)作为科研工具;或者知道合适工具却缺乏使用技能,比如纳入对象不随机,基线不可比,随意设立对照组,样本估计不准确,数据描述不恰当那么科研便无从开展、无从控制、无从验证。临床医学研究一项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科研工具便是医学高等数学,这个理论工具难度巨大但是必须熟练把握;而文献检索工具、思路整理工具、翻译工具、制图工具等软件类工具,也推荐尽量掌握,借以提高科研准备和结果分析的效率。

3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需要认识和学习各种思维方式(系统、发散、收敛、逆向、联想、想象、灵感等),需要了解和实践各种科研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学、理想化、类比、假说等),但建立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最优组合有不可或缺的前提,即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工具运用能力:根据获取的已知的、确定的知识,利用掌握的必要的、最新的工具,综合多种思维方式,选取恰当科研方法,向未知的、空白的临床医学研究领域进军。

文献阅读能力作为一个大项能力包含四个子项能力,而各子项能力的培养也会交叉工具运用这个大项能力下的子项能力,这两大项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将其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培养会大有裨益。鉴于科研工具本身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而非能力培养目的,下文将其作为培养文献阅读能力的辅助角色来阐释。

3.1 文献检索能力

文件检索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献检索工具,而文献检索工具无论是实体图书资源还是网络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临床医学研究生相对可以承受获取相关医学科研信息资源的成本。医学教材是最为重要的实体图书资源,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应研读译制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校内图书馆是最为主要的实体图书来源,同时完全免费,应好好利用;网络文献资源中,国内的主流期刊数据库在校内可以免费访问和下载,国外的PubMed、GoPubMed、MedSci、GeneCards、NCBI 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检索工具,国际医学权威期刊自己的官网也是绝佳的资源。该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行业关注度和自主学习度。该子项会应用文献检索工具。

3.2 英语阅读能力 研究生的身份即表明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然而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与科研思维的培养并无直接关系,但鉴于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学生不够要求的情况下,导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发挥督导作用,比如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汇报医学行业几大国际权威期刊的重点文章,不定期一些相关论文的中英互译任务。该子项会应用翻译工具,同时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

3.3 材料分析能力 材料分析能力要求的不仅仅是文字资料阅读能力,更多的是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和医学高等数学能力,甚至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医学科研,通常与生物、化学、药学等学科交叉,既要求一般理科学科逻辑思维的基底,又有不同于一般理科学科的思维特点,特别是临床医学科研,可能还要结合一部分哲学思想和经验直觉。只有熟悉这种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借助医学高等数学的分析工具,才能准确地理解临床医学科研的建模理念和实验设计;而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积累和运用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评估现有科研设计的盲点,以及提供另外的设计方向和拓展创新科研思维,使原来科研设计的不足得到相应地提升和改善。该项能力要求极强的逻辑能力和数学能力,而逻辑能力和数学能力贯穿于后续的科研设计中,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可以加入逻辑学、加大医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力度和考察力度。该子项会应用逻辑工具、医学高等数学工具、思路整理工具、制图工具,是提炼总结能力的必要准备。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5

1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前提

传统的药学教育将医学与药学完全割裂开,药学人员对医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技能知之甚少,无法与医师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是临床药师能够深入临床发挥自身价值、指导合理用药的前提。对于医学知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增设内科学、外科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等医学课程,系统完善的医学知识可以使临床药学学生熟悉诊疗知识,明确用药目的及用药方面的不足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其次还需教导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关注最新的医疗动态如疾病治疗学、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等,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模式的培养有助于为临床药师参与疾病治疗,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益的帮助。

2带教老师充足的教学时间是保障

临床药学的实习生必须进入临床,才能学到新的知识。目前能真正满足临床需要的�R床药师的数量很少,而满足带教资格的临床药师更少,同时,临床药师工作较为繁重,需承担医院的各种点评和上报工作,实习生带教只是其中之一,所以,带教临床药师对于实习学生的带教精力和时间很难保证,带教质量更有待商榷。因此,医院应给予带教药师充足的时间进行带教工作,同时建议细化量化考核制度以保证带教质量。

3教学方法的改进很重要

传统的药学教育多关注于理论教育,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医疗机构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临床药学专业目前已规定临床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在这一年的实习期内,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发挥各自优势,丰富教学方式,借鉴发达国家较成功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时将小组讨论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药物整合模拟教学法等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以锻炼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同时在实习期间的科室轮转过程中,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应找准切入点,重点突出。目前在药物治疗中有明确法规可遵循,有指导原则可借鉴的就是抗感染药物治疗,而与临床交流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抗感染治疗,这是所有临床科室都要面临的问题。学生应了解不同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试验结果的判读,感染标志物的种类,细菌耐药机制并熟练掌握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只有充分了解细菌和抗菌药物特性,才能参与有关药物治疗的讨论,才能顺利成为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一员。

4重视沟通技巧的培养

药师融入临床一线,所处环境复杂,想要顺利的开展药学服务,得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可和信任,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外,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至关重要。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卓越医师;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12-02

2010年7月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与医疗体制改革攻坚时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基础扎实、专业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强的卓越医师队伍。

一、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培养合格的卓越医师,离不开第一线的临床教学。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医学生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这一转变主要通过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在这其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住院医师临床上遇到的疾病大多处于最初阶段,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检查资料也不完整,此时科学的临床思维尤显重要。临床思维是医师进行临床实践的心理基础,其内容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和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医师的临床诊治能力。它是医师临床能力的核心,决定着医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高低。因此临床思维的培养也是医学临床教学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评价临床医学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新型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卫生法规等背景因素的影响下,临床带教老师难以保持高度的教学热情,医学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被逐渐淡化,临床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实践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对高校医学教育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单凭传统的课堂和床边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卓越医师培养的需求,而需要结合新医改政策,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要求的卓越医师人才日益为教育改革者所关注。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式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国内外已有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医学教育的实际运用,如人体数字化解剖系统、虚拟手术仿真系统等。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应用主要以HPS和ECS高级综合模拟人为代表。该综合模拟人涵盖的临床病例包括循环、呼吸、神经、消化、代谢及泌尿生殖六大系统,可演示这些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并模拟疾病的基本症状与体征,支持临床常见相关检查与治疗,真实再现各种临床环境。教师可通过多个层次,分步引导学生,以临床程序为主线,把病例的病史、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等与疾病相关的病因、病理生理变化、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临床治疗原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示教和操作,实现交互式情景化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医学生训练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整合、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修正的临床思维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卓越医师良好的操作技术、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质等,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内3G、4G、Wi-Fi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通信资费下调以及各种智能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媒体产品和信息化产物,是大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医学教育领域也随即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移动互联网继承了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特点的同时兼备了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从而使得移动学习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运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1.在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医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病例讨论,随时随地地查阅相关资料,即时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讨论。从而实现了学习空间、时间、学习方式的全方位突破。医学生可以完全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下都能发生学习,借助于移动终端有效获取学习内容,并实现即时的双向交流。

2.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包含了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逻辑等多种思维能力,其培养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关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抽象性和长期性,是传统学习模式难以兼顾到的。很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在知识的碎片化学习中完成,如病人的病史采集、临床检验资料的核实与分析、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等,而移动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3.移动学习满足了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医患之间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三)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

远程医疗是指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诊疗等相关服务的过程。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智能可穿戴设备、无线传感器设备、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医院的远程医疗变成了现实。远程手术观摩示教、远程协同诊断、实时动态查房、远程手术操作过程均可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可实现场景真实同步再现,医学专家和医学生在医学实践共同体中协作互动学习,并对医学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和回放,从而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供珍贵的实践学习过程,远程医疗技术可以帮助医学生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有效地共享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以及优质的医疗教学资源,弥补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医学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等缺点,提高整体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水平,并有利于缓解目前临床教学资源紧张,克服学生临床思维实践能力不足的难题。

(四)电子病历技术的应用

电子病历(EMR)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据2010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中定义为: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电子病历是用电子设备(计算机、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医疗记录,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工作记录。与传统病历相比,电子病历具有主动性、完整和正确、知识关联、及时获取等特征,使得其技术运用到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医学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电子病历相当于患者的健康情况数据库,使医学生能够及时调阅以往病史、本院就诊病史与外院就诊病史等的相关信息,使医学生能更好地全面掌握其病史,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横向与纵向性的研究,从而全面、清晰地掌握患者病史的特点和发病过程。

2.有利于医学生拓展相关知识面,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自主性训练:由于电子病历的完整和正确性的特点,使得医学生在查阅电子病历时,能全面接触患者各种临床相关资料信息,包括各种医学影像学的报告、图像、病理切片结果、图像,临床检验的结果、药物适应证与禁忌症等,要充分理解这些临床信息,就必然使得医学生加强自身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并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实践完成对各种临床资料的采集、分析、判断等训练,从而使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自我更新和强化。

3.有利于医学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电子病历由于其格式化的特点,医学生可以运用复制、粘贴等功能,大大减少了纸质版病历书写规范中许多重复的过程,将医生从繁重的病历书写中解决出来,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观察病情和实践临床操作中;而且使用电子病历系统还可以方便地存贮、检索和浏览病历,复制也很方便,可以方便、迅速、正确地开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极大地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保证了卓越医师的培养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对医学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应用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如何结合两者自身的特点,更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医学教育,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为卓越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服务,对提高卓越医师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值得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8):91-93.

[2]王文军,李冰,安川林等.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3):230-232.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7

[关键词]病例汇报;儿科学教学;临床思维

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医学科学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更新,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的目标更强调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等整体能力的培养[1-2]。传统的观念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因此,在医学生临床生产实习过程中,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和单一性[3-5]。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迎接新的医学挑战,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建立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病例汇报、出科考试和病例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对现代创新医学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进行描述和论证,和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的比较得出结论,构建出“临床实习与医学理论相结合”“临床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临床实习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内容的新型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并进行初步实践,以期能改革旧的临床教学体系中的部分考核体系,更大程度地引导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6-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0、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共计100人,按不同的实习带教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病例汇报,对照组不进行病例汇报。

1.2方法

带教老师要在本科生实习入科时进行儿科学基础知识问答,初步了解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患儿及家长进行医患沟通注意事項的教育。

对照组按传统的方式进行代教。

实验组选取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某些典型病例及特殊病例,以这些病例为基础,引出相关基础及临床的问题(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让同学们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自己制作幻灯片,进行小组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病例分析讨论(包括检查化验的分析),提出下一步的诊疗方案,由本组的带教老师进行修改。学生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做出病例汇报,由点评教师(2~3名,包括1~2名高级职称教师)进行点评,嘱咐学生继续查阅相关领域的文献以巩固对分析讨论知识的理解。

在实习的最后1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进行病例分析测试,测试中加大对病例分析、诊疗原则和方案、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及相关知识的考核力度。最后,进行出科考试,出科成绩包括思想品德、病历书写、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考试。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进行病例测试和出科考试,测试成绩总分100分,>80分为优秀,60~8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出科成绩总分100分,>85分为优秀,60~85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绩的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优秀率分别为30%和18%,合格率分别为68%和58%,测试成绩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出科成绩中优秀率分别为62%和28%,两组出科成绩比较,实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2.2两组测试平均成绩和出科平均成绩的比较

实验组的测试平均成绩和出科平均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依靠人的大脑通过观察、思维、实践运筹等来完成,是实践能力深层表象,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的知识对临床病例和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临床思维模式是将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有机地结合,以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态度与行为[9-11]。本文的模式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对象就是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亲自管过的具体的病例,以“诊断什么疾病”为问题的基础,在自己所在的实习小组讨论,并由自己的带教老师为“导师”,起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最后由多名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汇报作出全面的评判,以达到让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的最终目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过病例汇报的学生的病例分析测试平均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科考试平均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病例汇报这种方式能够充分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得到相应的提高。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机会增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便于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态度与行为。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病例汇报,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医学术语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了,通过病例分析,笔者强调对事实记忆过程中的批判思考。

国内当前的临床实践教学与国外相比仍然偏重于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病例的书写和查房、查体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缺少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12-15]。本研究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病例分析、讨论、课后回顾等多种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功的训练都得到了相应提高。本研究围绕儿科学临床生产实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以学生病例汇报形式,调动了医学生、临床教师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探索的临床思维习惯,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病例汇报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挥“灯塔”样的指导作用,同时更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

本研究中病例测试成绩有部分对照组学生为不合格,可能与学生未参加病例报告的训练过程有较大的关系,另外,也可能与部分学生对测试不重视有关。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 医学教育 教学改革 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缺乏“创新”的氛围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是尤为突出的问题,其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未来社会及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创新能力已成为临床医学教学的核心目标。许多学校都意识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积极促进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全面改革及健康发展,怎样自觉求索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对医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针对此,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给予调查,并予适当的讨论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医学院,广州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六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04级233名,05级333名。

二、方法与内容

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6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回收率达81.8%。内容包括客观项目和主观项目两大部分,涉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教学、临床教学、教学管理、培养方案、课余生活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

三、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1。

四、讨论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归纳总结,试作如下浅析:

1.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环境建设属于教学硬件建设,而教学管理则属于教学软件建设,这一软一硬,却是搞好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一般说来,具备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决定着什么样的教学规模,同时也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往往受教学管理模式的制约。一个场地宽敞、设施完好,环境安静优美的教学场所,无疑会使教师和学生心情舒畅,才思敏捷,使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必须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逐步形成和谐的校园。

教学环境建设与院校管理密切相关,而院校管理的主体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又涉及各方面的制度。现行考试制度偏重于考查学生记忆力,这样对学生考核要求太低,而且一次期末考试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行过程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估制度会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2.强化教学规划与设计,精心组织教学

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地使学生接受知识,提高感知效应。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创造了教学的良好条件,但搞不好教学规划与设计,容易杂乱无章,使学生无所适从。如果规划与实际工作相互之间衔接不严,就会造成教学工作的脱节。对不同教学班、不同生源,应制订严密的教学规划,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及临床教学的安排等。各学科教研室也应有详尽的计划,授课教师据此确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已成为学生自身整体素质提高所注重的方面,因此,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如科学哲学、医学史等)、工具性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与设计)、桥梁课程(如生命科学导论等)以及反映临床诊治技术新进展新成果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医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估和考核。在实验中应用及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调查访问,57.12%的医学生期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能“一体化”,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3.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三个阶段,感知阶段、认知阶段、确知阶段,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目前采取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未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而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同学的青睐。这种方式既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呆板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调查访问中,学术沙龙,参加较高档次的学术研讨会,网络教学,模拟人教学等是医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自主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手段。

(4)讲究教学艺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医学教育持续发展的灵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着重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究教学艺术,如设疑、示范、阐述,等等。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学校和教师传授知识的意志,转化为学生认真求索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自觉行动。

总之,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被教育部列为当前医学教育教改课题之一,是各医学院校的工作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铁滨,梁维君,邓文艳.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6-228.

上一篇:工程监理档案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