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6 13:08:32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麻疹 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5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08-02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麻疹是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中麻疹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目前我国麻疹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因为疫苗注射不及时,儿童麻疹发病率依然相对较高,不给予及时的治疗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较常见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死亡率较高[1]。要提高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精心的护理必不可少。本文选择42例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对实施护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4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1.0±0.4)岁。所有患儿经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麻疹诊断标准,同时所有患儿合并急性呼吸窘迫征,以发热、面色苍白、气急等临床表现为主,经CT诊断,全部患儿两肺布满哮鸣音。以盲分法和平均法将全部患儿分成两组,同时对两组患儿一般性资料分析和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如下综合性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由于麻疹属于传染性疾病,因此要做好隔离措施,患儿要安置在专门的隔离病室中,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严格控制隔离室温度和湿度,温度22-24℃,湿度在50-60%之间;隔离病房要保持空气畅通,每日进行空气消毒2-4次,每次为半个小时,消毒选择在患儿睡觉时进行,同时要加强对室内器具的清洁,用0.1%含氯溶液擦拭,控制病室细菌菌落;感冒的医护人员、无麻疹病史的医护人员不能与患儿接触,避免交叉感染[2]。

1.2.2 病情监护。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病情危急,因此入院后要加强病情监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意识的变化情况,连接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准确记录监测数据;观察患儿口唇和四肢有无发绀、瞳孔有无异常[3]。

1.2.3 机械通气护理。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患儿要保持半卧位,根据患儿病情合理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早期应该选择小潮气量,避免肺损伤;机械通气期间要进行血气分析,血压、心电图监测,同时要定期检查x线胸片。

1.2.4 气道湿化。患儿建立人工气道后,其呼吸道湿化作用降低,呼吸道水分较少,分泌物易干结,从而阻塞呼吸道,因此要在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注射用水,在呼吸机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湿化气道的作用;也可选择药物湿化,应用沐舒坦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其中的盐酸氨溴索能调节患儿呼吸道的黏液分泌,加速患者纤毛的摆动,进而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流动,排痰较为容易;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呼吸道内最多的分泌物是痰液,1度痰液基本不发生阻塞,其余痰液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出现阻塞,此时可增加静脉输液总量,增加气道的水分,稀释气道分泌物,便于排痰[4]。

1.2.5 保持呼吸道畅通。吸痰是保证呼吸道畅通的重要手段,在护理中要通过观察患儿咳嗽、气道压力等,了解患儿气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吸痰,吸痰之前要调大氧流量,吸痰时间保持在10s,吸痰操作中先将患者鼻腔和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尽,之后再利用新的吸痰管吸引气管内的分泌物,避免口咽部的分泌物进入气管后产生肺炎;部分吸痰中还需进行支气管灌洗,操作中将0.45%的氯化钠溶液或者灭菌注射用水注入后,快速连接呼吸机,启动按键[5]。

1.2.6 加强呼吸机械设备的消毒。为了防止治疗中发生交叉感染,呼吸机应该专机专用,由固定的护理人员管理,呼吸机的管道应每周进行消毒一次;空气过滤器消毒要采取高压消毒,雾化罐内的温度要保持在32-37℃,湿化罐内的蒸馏水应该每日更换,避免病原菌滋生;使用呼吸机过程中要及时清除管道中的冷凝水,避免进入患儿气道,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消毒。

1.2.7 高热护理。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持续高热,护理人员要做好降温护理,物理降温中可用温水擦浴,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实现降温,也可用冷敷的方法进行降温,一般不主张选择药物降温,只有当患儿体温持续>40℃时,才可应用药物降温。

1.2.8 口腔和皮肤护理。患儿住院期间要注意口腔护理,防止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口腔护理可选择氯已定溶液擦拭,也可选择硼酸液或碳酸氢钠清洁口腔;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等,日常给予及时的清洁,另外皮肤护理中要观察麻疹的出疹顺序和部位,及时向医生汇报。

1.3 统计学方法。本组的对比数据全部用SPSS16.0软件分析,用t和卡方检验,若P

2 结果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由上表看出,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0.9%,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5.2%,护理有效率对比中,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传染性较强,在年龄6个月-5岁的儿童中好发,有效避免麻疹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本组研究的42例患者均未接种麻疹疫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呼吸衰竭,临床中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窘迫等,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急,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临床中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需要通过呼气末正压和提高吸氧浓度的方法来改善患儿的呼吸情况。护理过程中要根据麻疹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本组治疗中,对于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性护理,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气道湿化,给予吸痰护理,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患儿的护理有效率达到了95.2%,而对照组则仅为80.9%,差异显著,P

由于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与患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关,因此要避免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必须要提高家长关于麻疹的防治知识,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一旦接触麻疹要及时给予麻疹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赵敬肖,李兰凤,赵燕,任志平,李军霞.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3):64-65

[2] 彭英,孟玉倩.小儿麻疹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9,6(17):50-52

[3] 刘学英,徐梅先,张银瑞,任志萍,李丽景.一氧化氮吸入治疗麻疹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84-85

[4] 刘湘梅.小儿麻疹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7):150-152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 麻疹;防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b)-015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measles in Yinan count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measles. Methods The incident cases and information of vaccination of measles in Yinan county from 1994 to 2013 were collected and the epidemic intensity,the status of building cards for children,the vaccination rate and measles antibody level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measles presented decreasing trend in Yinan county in recent years,the ratio of building cards,vaccination rate and th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was 95.3%,98.1% and 97.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edical workers should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hemp plague vaccine immunization programme,strengthen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improve the case monitoring sensitivity and timeliness.

[Key words] Measles;Prevention and control;Effect

麻疹是指宿主经麻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是其唯一的宿主。麻疹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1-2]。麻疹的潜伏期不定,常为6~21 d,平均10 d左右,对于曾获得被动或主动免疫的人群其潜伏期可延长至21~28 d[3]。由于麻疹病毒的抗原稳定性较好,人感染后可产生较为持久的免疫力,因此,从理论和技术上来说,消除麻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麻疹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相对较高。多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至2013年底,麻疹的发病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未达到完全消除麻疹的目标[4-7]。为了解沂南县近十年来麻疹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效果,以便为进一步完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对1994~2013年沂南县防治麻疹的工作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本地区的麻疹工作及免疫学进行相关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研究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分析所有麻疹病例报告卡以及所保留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诊断病例报告,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1994~2013年沂南县麻疹疫情的流行强度。随机选择本地1~5岁的686例儿童的资料,对其建卡情况、两针接种率及麻疫抗体水平的分析及评价。①1994~2013年沂南县麻疫疫情资料及麻疫病例资料均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上报的沂南县的麻疫个案,包括疑似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②各年度本地区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③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来源于沂南县1994~2013年常规免疫监测系统报表。④麻疹抗体水平检测数据来自沂南县常规免疫检测系统实验室麻疹抗体检测资料。

1.2 具体防控措施

成立麻疹防治领导小组,按照《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的要求,全面安排、部署各项防治工作,并做好信息上报和处理工作,指导病区患者的诊断、治疗,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疑难、疑似患者的会诊及患者的转诊、转院工作;做好物资的储备。加强疫情监测报告:门诊应加强预检分诊工作;严格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好抢救治疗工作;全县各医院各科室病区要全面加强消毒隔离及患者的管理;认真做好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工作。此外,各院科教科要配合院感科做好医院医护人员的麻疹防治知识培训,举办医护人员麻疹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全面提高医护人员麻疹防治知识水平。

1.3 评价内容

效果评价内容包括对儿童建卡情况、合格接种率及麻疹抗体水平的分析及评价。分别对抽样调查的686例儿童的疫苗建卡情况、合格接种率情况、麻疹抗体水平的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本地区对于麻疹疫情的防控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研究对沂南县麻疹的流行强度、儿童建卡情况、疫苗接种合格率及麻疹抗体水平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

1994~2013年沂南县累计报告5239例麻疹病例,年均麻疹病例为26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果显示,2007年发病率最高,报告麻疹例数768例。2007~2008年麻疹发病状况呈总体下降趋势。2009、2010年又开始回升,且2009年出现一个发病小高峰,报告麻疹病例677例。2011~2013年发病率又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麻疹疫情发病率是近20年最低的一年,报告病例数仅为88例。

2.2 麻疹病例免疫史情况

1994~2013年沂南县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和无免疫史的平均构成比分别为9.04%和84.62%,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的麻疹病例所占构成比差别较大,此外,各年份的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麻疹病例所占构成比也较大(表1)。

2.3 儿童建卡情况评价

本研究调查了沂南县1~5岁儿童的建卡情况及不同居住属性和户籍属性的儿童建卡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本研究选取的686例儿童中,有卡儿童为654例,建卡率为95.3%(

2.4 接种情况的评价

本次抽样的686例儿童中,接种合格人数为673例,合格率为98.1%;不合格人数为13例,不合格率为1.9%。接种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未种、提前接种、超期接种、间隔不符。

2.5 麻疹抗体水平评价

抽样调查的686例1~5岁儿童血清中麻疹抗体的阳性率结果显示,沂南县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麻疹IgG1∶100)为97.7%,保护率(麻疹IgG1∶200)为94.5%,提示麻疹疫苗在保护该地区儿童的身体健康上效果良好。

3 讨论

近年来本地区麻疹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沂南县的麻疹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得益于沂南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等措施的认真落实,尤其是2011年以来本地麻疹的发病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3.1 工作评价

3.1.1 儿童建卡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住人口的建卡情况较好,主要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今后应实施全人口免疫策略,将流动人口尤其是儿童纳入到免疫规划中,外来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应享受同等待遇,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建卡、接种、检测,以此保证儿童具有高的免疫接种率。此外,结果还提示建卡率与暂住的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建卡率主要与是否为流动人口有关。流动人口因为住所常常变动,使免疫相关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和管理,造成这部分人群建卡率低,所以在今后的管理中要时刻注意在此居住人口的变化,注意信息的更新。

3.1.2 接种合格率情况分析 我国规定[8]:8月龄是接种麻疹疫苗的时间,①儿童是麻疹的高发人群,儿童在6月龄以后,母传抗体明显减少,至8月龄几乎下降为零,所以应尽早接种疫苗;②如果提前接种,疫苗接种的成功率会比较低,所以要消除麻疹就必须及时进行首次接种[9]。接种不合格的可能原因:儿童因生病推迟接种时间会造成不合格接种;接种人员未按照规定程序接种也会导致接种失败。

3.2 免疫学评价

较高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及免疫成功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前提保障[10-11],流动儿童的免疫服务一直是本地防控麻疹疫情工作的重点。针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问题,建议政府部门: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免疫策略实施效果,把重点放在散居流动儿童上;②加大多部门协作力度,保证经费投入,推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的正常实施。

综上所述,要实现麻疹疫情的控制及消除工作,应高度重视麻疹疫苗的规范接种及查漏补种工作,提高本地区人口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张宁,任军.消除麻疫定义的变化与预防策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18(6):431-434.

[2] CDC.Measles-United States.2000[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2,51(6):120-123.

[3] 马超,罗会明,安志杰,等.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疫措施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 14(3):208-213.

[4] 陆瑰,刘晓,朱宏幼,等.上海市卢湾区50年麻疹流行病学及免疫效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4):165-167.

[5] CDC.Advances in global measle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summary of the 1997 international meeting[J].MMWR Rec omm Rep,1998,47(RR-11):1-23.

[6] CDC.Measles-United States.1990[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1991,40(22):369-372.

[7] 王武环.2005~2009年辽宁省铁岭市麻疫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3):263-265.

[8] 罗水斌,曾长英,李华,等.婴幼儿胎传麻疹抗体水平残留时间的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0(2):172-173.

[9] 马超,郝利新,苏琪茹,等.中国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3):193-199.

[10] Atkinson WL,Hadler SC,Redd SB,et al.Measles Surveillance-Uftitedstates.1991[J].MMWR CDC Surveill Summ,1992,41(6):1-12.

[11] Grffin DE,Bellini WJ.Field Virology[M].Third Edition.Phi 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1996:1267-1269.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3

为贯彻落实《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年)》、《-年省消除麻疹攻坚行动方案》、《-年市消除麻疹攻坚行动方案》,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年消除麻疹工作目标,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二)目标

年,力争全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通过实施消除麻疹工作,完善长效机制,巩固免疫屏障,促进我市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三)工作指标

到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以上;岁以下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达到以上;

2、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以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达到以上;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

5、麻疹监测病例中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以上,所有确诊麻疹病例须经过实验室诊断;

6、市疾控中心、市医院、市第二中心医院要建立麻疹实验室,并达到WHO认证标准。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年,实行预防接种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夯实常规免疫基础,消除免疫空白。组织开展遏制麻疹流行“集中行动”,对5岁以下适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遏制麻疹疫情上升势头。

1、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以上。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保证漏种儿童及时得到疫苗补种。

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完成疫苗运输车辆、冷库的更新装备。

4、在全市范围开展月龄-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5、完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多部门协调机制和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从政策、经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建立针对流动人口的免疫服务保障制度。

6、全面推进预防接种一体化建设,确保预防接种工作体系完整。

7、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免疫规划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集中整顿,确保经费不挪用,确保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待遇,保持预防接种队伍稳定。

(二)年,组织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以上。

2、完成乡级接种单位储存疫苗用冷链设备的更新装备。

3、对所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免费接种麻疹疫苗。

4、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5、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查漏补种活动,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以上。

(三)年,继续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巩固儿童免疫高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以上。

2、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月龄-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继续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的水平,提高人群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确保高水平接种率

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要按照市预防接种乡村一体化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基层接种单位的免疫服务形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单位,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省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办法》规定,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及时对漏种儿童进行补种,确保漏种儿童获得及时的免疫服务。

3、做好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应当根据当地麻疹发病情况,在发病率较高的村,适时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接种。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要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对新入学大中专学生、农民工聚集区域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适时组织开展全市范围月龄-岁儿童、在校大中专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二)监测管理

开展疫情监测,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

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

建立和完善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网络,定期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天内发现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暴发疫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开展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

当发生麻疹暴发时,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要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当地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麻疹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当发生麻疹暴发后,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4、加强疫情监测

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麻疹病例进行在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无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六)开展健康教育

要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市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保障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消除麻疹工作,认真落实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对消除麻疹工作经费予以保障。在宣传、培训、应急处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要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散居人群的摸底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和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发现居住地新进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属地接种单位通报。

(二)建立协调机制,密切部门合作。

卫生、发改、教育、财政、药监等部门要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免疫规划长效、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对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要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做好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做好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保证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

财政部门要落实好我市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

教育部门要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负责做好托幼机构、学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目标儿童的调查摸底和现场组织工作。

文广局要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公安、计生、社区办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摸清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儿童底数,保障这些重点人群及时获得接种服务。

其它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继续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麻疹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强化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和消除麻疹措施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督导和评价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 儿科;传染病;发热;降温

1 发热的机理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多见,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感染机体后,其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释放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热敏神经的阈值升高,调定点上移从而兴奋产热中枢,抑制散热中枢,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1]。因此,发热是疾病的信号,它反映机体病变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变过程,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可作为诊断、治疗、观察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参考资料。

2 热型

依据热度的高低,可分低热(37.5℃~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过高热(41℃以上)四种,从发热的病理生理看,体温每升高1℃,心率即增加7~14次/min,耗氧量增加7%,而下降1℃,可减少耗氧量6%,寒战可使患者代谢率增加300%~400%[2],高热可使脑皮质过度兴奋,小儿体温41℃以上可出现烦躁、高热惊厥,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可致婴儿腹泻脱水。持续发热,可使人体防御感染的功能降低,不利于恢复健康。但有时发热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幼儿急疹”患儿体温高达40℃,而一般状态比较好。“麻疹”患儿出疹期,体温不超过39℃可不予处理,对体温过高超过39℃以上或有高热惊厥史的婴幼儿,可酌情适当退热。实际上当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时,降温不能促进康复,强行解热并不意味疾病已消退,效果往往不持久。相反疾病一经确诊,治疗奏效,则热度不解自退,若急于强行解热,则由于干扰了热程,失去诊断上的参考价值,有害无益。

因此,在没有明确诊断前或已明确诊断而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何种降温措施,对疾病的诊断及疾病的康复是极为重要的。

3 常用降温方法

①药物降温:应用退热药,一般用于估计高热时间不会长的,如:感冒、输液反应、局部急性炎症等。婴幼儿患者剂量应偏小,以免体温突然下降,出汗多而导致虚脱;②物理降温:用冷湿敷或冰袋枕头部及将冰袋置于腹股沟处,腋下等。在冷敷降温的同时,如患儿四肢末梢循环不好,手、脚发凉并出现寒战,应及时给予四肢末梢用热水袋保温,降温时出现颤抖,要立即停止冷敷,而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③冷盐水灌肠:用2%冷盐水温度在20℃左右,婴儿约需100~300 ml,儿童约需300~500 ml,按普通灌肠法行之,此方法常用于菌痢患儿。可起祛除肠道积滞,达通肠降温作用;④酒精擦浴:常用于体温上升太使,而应用降温药或冷敷时,不降反而上升的患儿。

4 根据病情选择降温措施

4.1 流行性腮腺炎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当患儿体温超过39℃,伴头痛,可采取降温措施,如:头额部冷敷,或头枕冷水袋、冰袋,温水浴或酒精浴(流脑患儿皮肤出瘀点,瘀斑多者忌用温水浴或酒精浴),对热度较高的患儿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退热药。

4.2 伤寒、副伤寒 当患儿体温稽留阶段时,若不超过40℃一般不做降温处理,因它有独特的热性,在病因尚未控制之前,由于细菌和内毒素的作用,即使使用各种办法降温,高热也是无法控制的,还应注意在发病第三周,此乃溃疡形成期,易造成肠穿孔、肠出血、白细胞减少等,禁止冰盐水灌肠及腹部冷敷。

4.3 麻疹 在透疹期不宜冷敷及使用退热和冬眠药物,因为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响麻疹透出或并发肺炎,一般在38℃以上出麻疹比较顺利。体温超高热时,可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不可酒精擦浴冷敷。可用温水(30℃)灌肠,当体温突然下降至38℃以下,皮疹颜色转暗,数量减少,疹毒容易归心,病情有转重的可能。因此,在采取降温措施时,要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4.4 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高热见于中毒性菌痢或急性典型菌痢,因容易诱发惊厥,而且有时高热本身是大脑受损的一个表现,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处理[2]。可选用一般化学退热药(伴有休克者不用,因出汗会加重病情),温水酒精擦浴,或低温盐水灌肠降温。如病情严重用上速方法降温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则可采用亚冬眠疗法,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进行肌肉注射,配合物理降温可较好地控制高热,使体温尽量在短时间内降至38℃左右。单纯将冰袋置于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大动脉表浅处的物理降温,患者多有强烈的冷感,若患儿有寒战、憋气、口唇发绀,肌肉抖动而达不到降温目的,则表示冬眠药量不足,应暂撤冰袋,加用冬眠合剂直至冷敷无反应为止,当体温降至35℃~36℃时,可逐渐撤去冰袋,最后只留头部冰袋,用以保护脑细胞。患儿皮肤细嫩,应特别注意不可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10~20 min观察皮肤及更换冷敷部位一次,防止冻伤。

4.5 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特点是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斑丘疹、水疱疹和结痂。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多为低度和中度发热,重症可见高热。降温措施首先要让孩子多饮水,这样既可以排毒,又有助于降温。如果体温在38℃以下,不必用退热剂。如果患儿持续高热,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最好应用扑热息痛。近年有报道,水痘患儿应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综合征[3]的发病趋势,所以应该慎重使用。另外,对水痘患儿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降温,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引起皮肤感染。

5 护理措施

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施以正确的护理措施,并且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5.1 做好一般护理工作 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以免影响散热;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温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质,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5.2 观察病情 ①定期测体温,观察热型。一般每4 h测1次,如系高热、高热惊厥趋势或其他特殊情况时,须1~2 h测量1次,进行退热处理在1 h后应测体温;②应注意有无新的症状、体征出现,如神志改变、皮疹、呕吐、腹泻等。尤其对诊断不明者更应密切观察;③给予退热处理后,再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若有以上虚脱现象,应给予保暖、饮热水,重者补液;④供给液体及营养,发热患儿多食欲低下、多汗、热量消耗多而摄入不足,应注意给患儿多喝温开水、饮料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稀饭等,必要时输液[4]。

综上所诉:小儿发热,只是各种各样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痊愈,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因此,充分认识传染病的发热机制,做通患儿家长的工作,告知正确降温措施的采用对疾病治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冯天行.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6-07.

[2] 何煦芳,刘悦,董吴平.小儿中毒性菌痢25例临床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22.

[3] 李娟娟,陆长峰,王天有.瑞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北京医学,2008,30(11):682.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5

2015年1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东城区某大厦发生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由于该大厦人员与相邻两座大厦存在一些工作交流,相邻的大厦也发现了1例麻疹病例。接到报告后,北京市疾控中心迅速将3座大厦5000余名人员确定为应急接种对象,对其进行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并对麻疹病例采取了隔离、消毒等措施。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10天内同一单位发生2例麻疹病例就算暴发。截至2015年1月28日,北京共报告麻疹病例142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0.2%,报告麻疹暴发疫情共4起。

该疫情的信息通过网络很快传播,让麻疹这种古老的传染病又重回人们的视线,麻疹这个渐被公众淡忘的传染病,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麻疹那些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强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的4~6月是麻疹的高发季节,在夏秋季节也会有疫情发生。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普遍对麻疹易感。麻疹很容易在人口密集、易感人群较集中的地方暴发。感染麻疹病毒后的潜伏期较长,平均14天,最短7天,最长21天。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都含有麻疹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飞沫传播;也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或偶尔通过接触刚被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烧三天、疹三天、退三天”是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初期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和重感冒很像,但3~5天后,患者会先从耳后、脖子出现皮疹,并逐渐蔓延至脸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心、脚心。随着病情不断进展,皮疹会逐渐增多,彻底出透后皮疹转为暗棕色。麻疹最容易被忽略的症状是发热3~4天后才出现皮疹。大多数患者起初会误以为自己只是感冒了,出现皮疹后仍以为是药物过敏性皮疹或是受风所致,而很少往传染性疾病方面考虑,这就增加了麻疹的传染几率。麻疹引起的并发症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每个器官,其中造成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并发肺炎、喉炎及心肌炎等。

麻疹死灰复燃,不奇怪

由于从理论上讲,麻疹只在人间流行,不会感染动物,也不会由动物传播给人,现在又有了免疫性很好的疫苗,通过免疫手段人类是能够控制麻疹的,因此消除麻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将麻疹列为继天花、脊髓灰质炎后,人类将要消灭的第三种传染病。

人类与麻疹斗争了很长时间。通过接种疫苗等一系列防控措施,近年来已将全球麻疹的发病和死亡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消除麻疹曙光已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全球各个地区防治麻疹的进程并不均衡。非洲、东南亚、欧洲、东地中海及西太平洋地区近年来仍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麻疹疫情。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麻疹仍然是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

我国这些年消灭麻疹工作力度很大,但难点不少,仍存在许多对麻疹没有免疫力的易感者。总有人在感染,就存在暴发的隐患。那么,这些易感者是怎样形成的呢?

1.麻疹疫苗不能终身免疫。大家知道,过去得过麻疹就意味着终生不会再得麻疹,因为生病获得的免疫力可维持终身。而通过主动接种获得的免疫力毕竟不如自然感染。目前,我国预防接种采用的是麻疹减毒活疫苗。江苏地区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一般方法是:8个月龄和1岁半时各接种一次。接种麻疹疫苗后,人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以起到长期保护的作用。不过,这种保护作用到底能维持多长时间,每个人并不一样。有统计显示,麻疹抗体一般能维持10~12年,部分儿童4~6年就全部消失了。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新的易感人群。疫情分析显示,目前的麻疹疫情与过去大不相同,呈两头大,即成人与8个月龄以下婴儿多发。近年来,成年人患有麻疹的几率在不断增加,部分省市的麻疹患者中有65.3%是成人,数据还在不断增加。因此,麻疹已不是儿童的专属病,成人也会被传染。其原因就是因为患麻疹后并非绝对“终身免疫”,抗体消失者会成为新的易感人群。

2.免疫空白点不容忽视。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健康保健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发达地区,麻疹计划免疫工作落实较好,人群免疫水平较高;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有的山区和农村,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仍存在不少“空白点”。但是,这些免疫“空白点”很多时候并没有暴露出来。如不管是常规接种还是强化免疫,基层上报的接种率数据都在95%以上,但实际情况是或多或少有“水分”,这就是免疫空白点的隐身之处。等这些“空白点”逐渐聚合,就成为了“麻疹免疫空白区”,一旦有传染源传入,这些地区的麻疹局部暴发就不可避免了。

3.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底数不清,难以管理,这些人大多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不高,卫生防病意识薄弱,外加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给儿童计划免疫的落实带来了很大困扰。如2008年前,全国各省麻疹免疫程序初免8月龄较统一外,二剂复种时间不一致,幼儿在随父母流动时常造成第2剂次漏种。漏种的儿童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抗体保护,就可成为易感者。这些易感者的大量积累,一旦有传染源传入就极易导致暴发流行。此外,由于该人群流动性大,也易造成疫情多处传播,导致控制疫情难度增加。

4.雾霾也是祸害。持续的雾霾,空气中隐藏着无数直径小于10微米,包括尘埃、花粉、螨虫及各种传染病病毒的气溶胶粒子,这些气溶胶粒子通过人们的呼吸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导致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流行。

5.疾病监测困难。麻疹是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理论上讲,临床医生一旦发现符合麻疹病例定义的患者,就会向覆盖全国的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报告,同时报告当地县级疾控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再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调查。而麻疹监测的疑似病例诊断标准为发烧、出疹,并伴有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症状之一。这些症状通常与发热出疹性疾病尤其是风疹、人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相混淆。此外,由于预防接种的干预,麻疹的临床表现也出现了变化,如麻疹轻型病例增多,出疹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不一致,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困难。如果临床医生不诊断为麻疹,也就无需向系统和县级疾控中心进行报告,这使得疫情的报告很容易受到干扰、延误。

疫苗接种,防控最关键措施

研究表明,人群免疫力达到95%以上就能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因此,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

目前,国家推荐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是8月龄进行第一针接种,18~24月龄再接种一次。家长务必按照预约时间及时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如果发现孩子有疫苗漏种的情况,要尽快到接种门诊去补种。

在成人病例构成较高的地区,建议医疗卫生机构对50岁以下从业人员,如无麻疹患病史、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或不详者,可按照知情自愿原则接种至少1剂次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对人群比较集中的单位,如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大型工矿工地、商贸市场等场所,应开展麻疹疫苗群体性接种工作。

对未患过麻疹且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但又接触过麻疹病人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有条件者可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3毫升以预防发病,3个月后接种麻疹疫苗。

当然,除了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也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在麻疹多发的季节里,家长一定不要带孩子到人员密集和通风不好的场所去,不要带着孩子去凑热闹;在没有雾霾的日子里,家里要经常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如果出现发烧、红色皮疹、咳嗽等症状时,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要尽快到发热门诊就诊,并戴上口罩。

确诊麻疹后,一定要做好隔离措施。一般患者须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10天。麻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人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一起生活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自接触患者之日起21天内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和体征,要立即报告。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温州市龙湾区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数据、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下载数据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人口数据来源于龙湾区公安分局。

1.2 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早期血清IgM抗体。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病例情况

龙湾区2008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麻疹病例585例,排除6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523例,发病率为75.03/10万,无死亡病例;失访65例,其中排除病例失访4例,失访率为11.11%(65/585)。采血229例,采血率为39.14%(229/585);检出麻诊早期血清IgM抗体阳性138例,阳性率为60.26%(138/229);经血清学检验且排除者58例,排除率为25.33%(58/229);实验室确诊病例138例,临床诊断病例385例。

2.2 流行特征

2.2.1 人群分布

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

年龄

2.2.2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高峰为3―5月。2007年11月开始,麻疹报告病例逐月增加,2008年1月起病例增加明显,至5月达到报告高峰(132例),共426例,占2008年麻疹病例的81.45%(426/523),之后报告病例逐月减少,10月后每月平均报告病例仅为2例。

2.2.3 地区分布

各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从构成比来看,永中街道、状元镇、瑶溪镇、蒲州街道病例较多,分别占28.30%、20.46%、11.85%、11.28%;从发病率来看,状元镇、瑶溪镇、永中街道的发病率均高于全区发病率(75.03/10万),分别为146.29/10万、123.18/10万、85.51/10万。

2.3 免疫史

462例随访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69.05%,其中

3 讨论

我区自2006年以来,麻疹流行强度逐年增强,发病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偶尔出现爆发,这与其他地区报道一致。从年龄分布来看,国家免疫规划儿童仍是麻疹防制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占确诊病例数的74.38%。发病年龄呈现“双向移位”,即未到免疫起始月龄儿童(8个月)和大年龄组人群病例比例相对增加。未到接种年龄发病增加提示婴儿携带的母传抗体保护时间达不到8个月,现行的麻疹免疫程序难以控制初免前儿童的发病。15~39岁组病例占大年龄组人群病例数的93.33%,该组病例出生在疫苗免疫时代,成为易感人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 未曾患过麻疹;② 未曾接种疫苗;③ 由于当时疫苗质量、冷链、规范操作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免疫失败;④ 我国自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获得隐性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而继发性免疫失败;⑤ 被动免疫后抗体滴度逐渐减弱,以致达不到保护作用。40岁~组病例仅占病例总数的1.15%,这种年龄分布特点与罗小铭等[1]报道的在推行麻疹疫苗之前,麻疹病毒感染了95%~98%的

从免疫史情况来看,免疫空白人群大量存在,其中8月龄~6岁占52.04%,提示免疫规划重点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不够及时,存在漏种;有免疫接种史仍发病的占13.42%,提示有免疫失败存在。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国内外生产的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一般在95%[2]。流动人口发病率是常住人口的2.38倍,这与流动人口流动频繁、居无定所、预防接种意识淡薄、预防接种知识匮乏、惧怕收费及有关部门宣传不足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麻疹临床诊断病例较多,进行血清学检验有利于提高确诊率,我区从2007年开始进行麻疹血清学检验,血清合格标本采集率一直比较低。2008年临床疹断病例占总病例的73.61%(385/523),血清合格标本采集率为39.14%(229/585),阳性检出率为60.26%,经血清学检验排除率为25.33%,提示385例临床诊断病例中可能有其他出疹性疾病混淆其中,进一步揭示了提高血清学检验率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 进一步提高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开展初三、大一学生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建立和巩固人群免疫屏障。② 提高麻疹病例急性期血清采集率,及时进行血清学诊断,提高麻疹确诊率,以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及时发现麻疹爆发的苗头[3]。③ 联合教育部门督促托幼机构、学校落实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④ 在育龄妇女中推广麻疹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母传抗体滴度,以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⑤ 每隔数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使漏种者得到补种,使初免失败者获得补免,使初免成功者得到加强免疫,以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减少麻疹患病的概率。⑥ 对新入伍战士进行麻疹疫苗接种,提高该年龄段人群麻疹免疫水平,控制成人麻疹发病。

(本文中麻疹血清IgM抗体由温州市龙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罗小铭,张晋昕.全球麻疹消除的意义与发展现状[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1):119-121.

[2]王琴,郑寿贵,黄礼兰,等.金华市金东区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9):21-25.

[3]吴爱兰,吴美忠.东阳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4):17-18.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应急管理;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1]。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1临床资料

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手足口病623例,其中男343例,女28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2.3±0.56)岁;临床分期均为I期病例;临床表现:发热602例,口腔疱疹或溃疡592例,手皮疹462例,足部皮疹312例,肛周皮疹273例,咳嗽136例,腹泻82例。

2应急管理

2.1就诊流程管理 门诊就诊患者严格进行预检分诊,导医护理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疑似患者必须分诊至感染性门诊就诊,从第一关口监测手足口疫情,并对患者接触位置进行消毒处置。

2.2规范收治 临床诊断病例收感染科住院治疗,不能与普通病房患者住在同一病室,做好隔离标记,医护人员进出隔离病房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流程;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2],故应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上报院公共卫生科,再进行网络直报。

2.3明确诊断 医生根据患儿进行临床诊断的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手足口病患者实验室标本采集,及时送检,以进行实验室诊断。

2.4救治原则 严格按照卫生部有关管理规定,加强医护人员相关业务培训,掌握手足口病各项标准,实行首诊负责制,积极治疗患者;重症病例要报告,组织专家会诊,降低患者病死率。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及鼓励赏识,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3.2发热护理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这时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洗全身,实施物理降温。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者,除继续进行物理降温外,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同时在降温过程中应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因发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导致患儿精神和体力都相对较差,应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注意营养及液体补充。

3.3口腔护理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3.4皮肤护理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行太阳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

3.5饮食护理 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由于手足口病具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要求患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净双手,所用的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并专人专用。不要让患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在接触患儿前后也必须洗净双手。。

3.6消毒隔离 由于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可经粪-口、呼吸道、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故要加强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各项消毒,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自身防护,最好由1人家属陪护,严禁探视;病房内一切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严格执行。

3.7出院指导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患儿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2 w[2]。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终身免疫性疾病,可再次感染而发病,应加强对家长的宣教[3]。注意饮食卫生,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服用抗病毒药1 w,1 w后来院复查血常规,若患儿出院后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来院就诊。

4结果

623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无向二期以上分型发展,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良好,无院内感染发生。

5讨论

由于手足口病是近几年来的一种新型传染病,大多数老百姓对此病还不甚了解,一旦孩子患上此病,容易造成恐慌心理,特别是在疾病暴发期间,做好院前、院中及院后宣教至关重要。院前宣教可通过电视、报纸、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等多种途径进行。宣教内容包括:患儿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并发症情况、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等。做好此项工作可减少患儿发病率,避免疾病暴发流行,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院前宣教需要社会各部门协同完成。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配合各界部门做好院前宣教以外,更主要的,做好院中宣教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强社会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因为此病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易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其他部位皮疹或疱疹易误诊为水痘或荨麻疹,因此,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小儿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8,5(9):135.

[2]曾钰华.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检验学与临床杂志,2012,9(23):3028.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篇8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对部分市7-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做好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工作范围和目标

(一)工作范围。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7—14周岁儿童无论以往免疫史如何、是否患过麻疹、户口为本地还是外地、临时居住还是长期居住,一律在规定的时间内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

(二)工作目标。以乡镇为单位,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三、严格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预防接种门诊从事疫苗接种的人员要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县、乡级医护人员担任,以村为单位设立的临时接种点,要由具备资质的乡村医生担任。所有接种人员在参与本次强化免疫前均要经过培训,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进行,市卫生部门培训县级有关人员,县级卫生部门培训到乡、村有关人员。培训对象包括卫生系统所有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人员,学校负责预防保健的校医、分管校领导及班主任。

(二)认真做好目标儿童摸底登记。

村(居)委会、社区、学校等要按要求做好应种对象的摸底调查,并认真填写摸底登记表。村(居)委会、社区摸底登记由相关人员采用逐户方式进行,尤其要做好对常规免疫漏卡儿童、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的调查登记,严禁直接从接种卡上抄录名单作为本次强化免疫的对象。

(三)科学合理设置接种点。

采取以定点接种为主、设立临时接种点为辅的方式进行接种。要在现有常规预防接种门诊基础上根据地理、人口、交通等因素适当增加强化免疫临时接种点,适龄儿童、流动人口儿童较多的地方要设立临时接种点,学校可在医务室等地设立临时接种点,禁止在教室内开展强化接种。临时接种点的设置要报县区卫生部门批准验收。常规预防接种门诊要有资质认证,每个接种门诊应至少配备5名以上的接种人员,临时接种点至少应配备3名接种人员,并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调整接种人员数量。各接种门诊和临时接种点均要有醒目标示,接种用房要宽敞、明亮、卫生、整洁,设有准备区、接种区和休息区。疫苗、接种器材和抢救药品、器械要齐备。接种点要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

(四)做好疑似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接种前要详细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同时进行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询问,必要时要进行查体。对正在患病或有禁忌症的儿童应推迟接种或不予接种,对缓种者要明确告知补种的时间和地点。接种人员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提出的医学建议要严格做好记录。接种完毕后,要按照规定经观察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同时告知家长接种后数日内若有异常及时与接种门诊联系。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强化免疫期间的麻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疑似异常反应,严格按照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通知》的要求,及时做好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上一篇:临床思维的培养范文 下一篇:入职考核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