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15:46:31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管理会计档案。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四条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第五条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

(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第六条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第七条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

第八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第九条本办法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各类会计档案的保管原则上应当按照本办法附表所列期限执行。

各单位会计档案的具体名称如有同本办法附表所列档案名称不相符的,可以比照类似档案的保管期限办理。

第十条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可以按照以下程序销毁:

(一)由本单位档案机构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二)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三)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四)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所列内容清点核对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销毁后,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第十一条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第十二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十三条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单位分立后原单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由分立后的存续方统一保管,其他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后原单位解散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经各方协商后由其中一方代管或移交档案馆代管,各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相关方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单位因业务移交其他单位办理所涉及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原单位保管,承接业务单位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对其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承接单位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五条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解散或一方存续其他方解散的,原各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合并后的单位统一保管;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仍应由原各单位保管。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在办理竣工决算后移交给建设项目的接受单位,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七条单位之间交接会计档案的,交接双方应当办理会计档案交接手续。

移交会计档案的单位,应当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

交接会计档案时,交接双方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移交清册所列内容逐项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的单位负责人负责监交。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经办人和监交人应当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八条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驻外机构和境内单位在境外设立的企业(简称境外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应当执行文书档案管理规定,不适用本办法。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2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最新版20xx

财政部就《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财政部网站提出反馈意见,截止时间为20xx年6月27日。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xx年12月版和20xx年5月版的两个版本做对比有四大变化。

此前,由于1998年版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与征求意见稿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针对《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xx年12月版(一下简称:一稿)和20xx年5月版(以下简称:二稿)的两个版本做对比,把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一同贴出,只是为了直观的看出与征求意见稿的差距。

二稿在一稿的基础上明确了,会计档案一般包括纸质会计档案和电子会计档案。纳入保管的会计资料增加了固定资产卡片、纳税申报表两类。

二稿不同于一稿的重要变化有四点:

1、移交期限。

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会计档案移交的期限,规定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保管一年。一稿改为半年内移交,二稿又恢复了原来的规定,可在一年内移交档案。

2、保管期限。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特点,分为永久、定期二类。对于定期保管的期限规定不同。

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定期保管期限分为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五年五种。

一稿:定期保管期限分为5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四类。

二稿:定期保管期限分为20xx年、30年两类。

3、驻外机构档案管理。

二稿第二十七条:驻外机构和境内单位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的,其会计档案管理应优先遵守驻在国家(地区)的有关法律及行业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在不违反驻在国家(地区)相关法律及规定的前提下,应当按照本办法及我国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未涉及此内容,一稿是驻外机构和境内单位在境外设立企业的会计档案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此处可以理解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大形势。

4、审计机构参与档案保管期限鉴定。

二稿第十五条:单位应当由档案机构牵头,组织会计机构、审计机构、纪检监察等机构共同定期对已到保管期限的会计档案进行鉴定。

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没有提到对到期的会计档案进行鉴定,一稿的规定则是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时,由本单位档案部门提出销毁意见,会同财务会计部门共同签定。

此处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审计机构的业务范围又增加了。

另外增加两部分:

1、档案机构接收电子会计档案时,应当对电子会计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进行检测。

2、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借出登记制度。

附通知原文:

财政部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了加强我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根据财政部立法工作计划,我部对1998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会字〔1998〕32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进入首页左侧的部门规章草案意见征集系统提出意见。

2.登陆财政部网站(网址:),进入首页右下方的财政法规意见征集信息管理系统提出意见。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管理会计档案。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四条 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第五条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

(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第六条 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第七条 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

第八条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20xx年、20xx年、20xx年5类。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第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各类会计档案的保管原则上应当按照本办法附表所列期限执行。各单位会计档案的具体名称如有同本办法附表所列档案名称不相符的,可以比照类似档案的保管期限办理。

第十条 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可以按照以下程序销毁:

(一)由本单位档案机构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二)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三)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四)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所列内容清点核对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销毁后,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第十一条 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第十二条 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十三条 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大活动档案,是指在我市重大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文件、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大活动,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社会活动: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省部级领导干部在本市的公务活动;

(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著名外国友人在本市的参观访问;

(三)市委书记、市长的重要公务活动;

(四)在全市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或者公益性活动;

(五)在全市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活动;

(六)本市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相互往来的活动;

(七)其他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事件)。

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范围,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报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对各类刑事案件的查处活动,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遵循加强督导、统一协调、各负其责、完整收集、集中管理、有效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的工作机制,并将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第六条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全市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市及县(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以下简称档案馆)是集中保管重大活动档案的机构。

第七条组织、承办重大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组织承办单位),负责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工作。必要时,可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录音、录像、摄影等方式直接形成重大活动声像档案。

组织承办单位在制定重大活动实施计划时应同时制定重大活动档案收集方案,明确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

组织承办单位的档案工作机构或人员具体负责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对归档材料实行集中管理。

两个以上单位联办的活动,其形成材料由为主承办单位统一立卷归档,联办单位应及时收集、整理本单位在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并在活动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为主承办单位汇交,由为主承办单位按规定向同级档案馆移交。

临时机构承办的活动,其形成材料由该机构指定专人立卷归档。活动结束或机构解散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同级档案馆移交。

第八条各新闻单位应及时收集、整理有关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档案,并在活动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为主承办单位汇交。

受当地党委、政府委托,对重大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部门或个人应在活动结束之日起30内向同级档案馆移交一套档案。

第九条组织承办单位应当自重大活动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将整理后的重大活动档案向同级档案馆移交,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移交档案的,须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条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重大活动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未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向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转让、赠送,不得私自携运出境;禁止出卖、赠送给外国人。

第十一条保管重大活动档案的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对因保管条件恶劣或其他原因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档案馆有权提前接收。鼓励档案保存者向档案馆捐赠、寄存。

第十二条重大活动档案应当依法向社会开放。

属于本办法第三条第(一)、(二)、(三)、(六)项规定的重大活动档案,自进档案馆之日起满6个月向社会开放;属于本办法第三条第(四)、(五)、(七)项规定的重大活动档案,自进档案馆之日起满3个月向社会开放。依法应当保密的重大活动档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向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重大活动档案的单位、个人,可以无偿利用其移交、捐赠、寄存的档案资料;可以对其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档案馆应当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档案馆应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已开放的重大活动档案,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的信息化工作,编纂有关史料,方便社会利用。

第十四条档案馆向利用者提供档案资料时,应逐步用缩微品或者其他形式的复制件代替档案原件;对具有重大保存价值的珍贵档案资料,不得提供档案原件。

重大活动档案缩微品或其他形式的复制件由档案馆法定代表人签字或加盖档案馆印章的,与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五条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有关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开展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

(二)未按规定向社会开放重大活动档案的。

第十七条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归档、汇交档案的;

(二)未按规定向档案馆移交重大活动档案的;

(三)涂改、伪造、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重大活动档案的;

(四)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重大活动档案的;

(五)档案工作人员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在利用档案馆的重大活动档案中,有前款第(三)、(四)项违法行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给予警告,并可根据有关档案的价值和数量,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浙江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警告,并可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4

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现状

县级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虽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近几年从上到下的强化,是有所收获,但现实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一、重视重大活动的开展,轻视活动完成后资料的收集保管。重大活动的开展,从初步制定方案到活动的圆满开展,有组织机构,分工明确,活动轰轰烈烈,重视活动的开展与运行。但活动结束后,万事大吉,资料无人问津,乱堆乱放,分散保管,忽视了资料的收集、归档。

二、活动主办单位怕麻烦,缺乏主动收集、整理、移交积极性。活动主办单位在开展活动前,积极主动热情。但活动结束后,需要收集、整理。因为此项工作繁琐,且特别是涉及到其他部门资料较多,头绪多,内容杂。有的主办单位将自己手头产生的保存起来,对其他相关部门因重大活动产生的资料不主动收集整理。

三、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力度。每个重大活动,涉及到地方党委、政府、新闻部门、联合单位,甚至涉及到乡镇农村,部门多、资料杂,活动开展期间能积极配合。活动结束后各自为政、资料分散保管,造成重大活动档案的肢体分离,形不成一次重大活动的全貌,反映不了重大活动的整体。

四、经费的紧缺也是造成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进馆困难的主要因素。由于每个重大活动涉及部门多,如广播电视部门、新闻报刊部门及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单位产生的资料,因主办单位不能全部付费用,因而其他部门拒绝向主办部门移交,档案因而难以集中统一。

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进馆在山西芮城县已基本纳入正轨,根据这几年工作实践和我们遇到的实际困难,我认为加强县级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加强领导,制订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领导,重大活动档案涉及部门多,范围广,收集、归档、移交必须采取行政手段,仅靠档案部门督促是不行的。政府应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制定出本地“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档案行政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的工作机制,并将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重大活动档案有效开展。近几年来,国家档案局和地方都出台了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办法。但对县级来说结合地方特色也应制定自己的管理办法。我们2007年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档案局联合下发了《芮城县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把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列入部门考评机制,从法律角度引起主办单位的重视。从重大活动的重要性、建档的必要性,重大活动的内容范围,建立重大活动档案程序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使重大活动档案有规可循、有制可约,有处可存、有据可查。

二、明确责任者。主办单位牵头,主办单位是第一责任者,相关部门都是责任者。每次重大活动都有一个主办单位,特别是涉及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一般是由县委办和政府办主办,有些可能是部门主办,如:教育、计生、文化活动等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办。所以,主办单位应是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的第一责任者,应承担重大活动档案管理重任。但每次活动又涉及广播电台、报社、通讯组、公安、司法等相关单位。所以每次重大活动开展时,主办单位应牵头成立重大活动档案管理领导组,相关单位都是领导组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负责分工,重大活动资料产生单位档案要按分工及时收集、归档、移交。资料收集、整理好后,由牵头单位统一编号、移交县档案馆。

三、活动经费统一管理、统一支付。前几年芮城县宣传部门组织的重大活动档案由于分散保管,在后来一次搞展览利用原重大活动档案时,通讯组原拍摄的大量照片拒绝提供利用,最后以5000元的费用才取得原始资料、图片。县委宣传部长对此体会最深,对我们提出开展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非常支持。2006年联合下发了《芮城县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为顺利完成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重大活动开展费用应统一由主办单位统一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支付,把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列入预算,活动结束后,在档案资料及时移交后才可支付经费。否则,重大活动档案特别是电台、新闻、通讯部门的档案资料县财政统一已支付或者主办部门已支付,然而,资料不移交,甚至归产生单位的承办人所有,拒绝移交,严重影响重大活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更对以后工作中二次利用无依据可查。

四、档案部门应加强监管。重大活动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档案部门是主管单位。所以,县级档案行政部门应采取提前介入、及时指导、登记造册、追踪拍摄、督办交接、搞好展览、定期开放等手段,使重大活动档案得到有效的收集、保管、利用。培养一批精通档案业务的人员,及时对重大活动档案进行指导、监督。保证重大活动档案的齐全、完整、管理规范、及时进馆、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1.档案局应成立专门机构。成立重大活动档案管理领导组,纳入工作规划,责成专人负责,及时与主办单位联系,召开专题会议,协助主办单位制定分类方案。

2.县档案局应配备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机、计算机等。在重大活动开展期间,追踪主动拍摄,为重大活动收集录音、录像、照片、保证重大活动档案的齐全完整。

3.及时指导。重大活动开展前,档案局业务人员应指导主办单位注意收集重大活动档案;活动开展期间,对重大活动档案进行登记,随产生随登记,以便收集齐全;活动结束后,业务人员要指导主办单位档案人员进行整理、编目、造册登记、移交进馆。

4.档案馆要设立重大活动档案专柜。档案馆应对主办单位移交来的重大活动档案单列存放。建立统一目录、建立台帐。

5.举办展览,定期向社会开放。重大活动档案进馆后满3个月向社会开放。并且根据社会需要,利用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展览,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充分发挥重大活动档案的社会效益。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5

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大连市49个一级行政执法立档单位一年产生行政执法档案大约101万卷,其中行政处罚档案33451卷、行政处理档案34卷、行政检查档案23979卷、行政强制档案1054卷、行政确认档案235卷、行政审批档案129卷、行政许可档案955774卷。长期以来,行政执法档案按照文书档案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行政执法档案的安全管理存在诸多隐患。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分散,职责分工交叉重叠。部分行政执法档案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或保存在机关及事业单位档案室,或保存在其内部机构等;一些行政执法机关的下属单位也成为行政执法档案的保管机构。很多保管单位不能对相关的执法档案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使行政执法档案依据性缺失。一些行政执法档案由于结案时间拖后,造成后续材料散失、不完整。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行政执法权限不清晰,职能交叉;另一方面不少单位办公场地紧张,没有条件设立独立的档案-室,一些单位更忽视了档案安全保管设施的配置。

2 档案移交和归档混乱。档案的保管是一种责任,作为国家机关,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对档案进行归档和移交。由于没有规范标准,大连市49个一级行政执法立档单位中,在立卷归档时间上就存在多种情况,有的在2个月内归档,有的1年内归档,有的1年以上才归档。在移交方面,一级立档单位没有移交或部分移交行政执法档案的占43%。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不重视档案的归档、移交,工作人员没有依法管理档案观念所致。

3 档案整理方法不统一。一是表现在档案排列方面,有完全单独排列的,有完全作为文书档案属类排列的,也有单独排列与作为文书档案属类排列并存的;二是表现在档案的装订方面,有装盒的,有组卷的,有的单位装盒与组卷并存。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档案管理规则及适用方法多元化。

行政执法档案有效管理的途径

要使行政执法档案科学有效管理,必须建章立制。大连市档案局自2005年以来,多次与市法制办协调,促成《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办法》列入大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在起草《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办法》过程中,市档案局联合市法制办召开3次专门会议,针对其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研究。在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及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范围内书面征求意见及在网上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过程中,针对各方面提出的案卷的装订,归档文件目录及卷内文件目录的书写,案卷的整理、排列、编号及保管期限,案卷的鉴定等27处意见,认真进行商讨和反复修改。在2007年年底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上,以政府规章的形式通过了《大连市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共28条,对行政执法档案的整理、装订、归档、移交做了严格规定。重点强调了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将行政执法档案作为文书档案属类整理,排列-行政执法档案较多的,可以单独作为一类整理、排列。行政执法档案应当装订成卷,一案一卷、一卷一号。行政执法的有关记录由行政执法单位在结案后两个月内归档。对已做出行政执法决定,但自决定做出之日起一年内未执行完结的案件,已形成的记录由行政执法单位指定机构予以登记,集中管理。对同一事项的行政执法活动,由不同的行政执法单位分别实施的,所形成的行政执法档案应当向同一档案馆移交。

《办法》特别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行政执法单位行政执法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行政执法单位行政执法档案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管理工作应纳入本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中予以规范和考核。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大活动档案,是指在重大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文件、标志性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大活动,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社会活动: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本省的公务活动;

(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袖或者国际组织负责人、著名外国友人在本省的参观访问;

(三)省委书记、省长的重要公务活动;

(四)在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或者公益性活动;

(五)在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置活动;

(六)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具有重大影响的集会、会展等活动;

(七)其他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事件)。

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范围,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对各类刑事案件的查处活动,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遵循加强督导、统一协调、各负其责、完整收集、集中管理、有效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参与重大活动的工作机制,并将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第六条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全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市、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

第七条组织、承办重大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组织承办单位),负责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工作。

组织承办单位在制订重大活动实施计划时应当同时制订重大活动档案收集方案,明确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

组织承办单位为两个以上的,本条第一、第二款规定的工作由承担主要工作的单位为主负责;其他组织承办单位及负责新闻报道等工作的单位,应当及时整理本单位在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并在重大活动结束之日起30日内向承担主要工作的单位汇交,特种载体档案可以交复制件。

第八条组织承办单位的档案工作机构、人员具体负责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对归档材料进行集中管理。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档案工作知识,忠于职守,遵守档案工作纪律。

第九条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组织承办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重大活动的有关情况,督促、指导、协调组织承办单位收集、整理重大活动档案。

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派专业人员参加重大活动,采取录音、拍照、录像、摄影等方式直接形成重大活动声像档案;属于本办法第三条第(五)、(六)、(七)项规定的重大活动,组织承办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以派出专业人员收集重大活动档案。

第十条组织承办单位或者承担组织、承办主要工作的单位,应当自重大活动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重大活动档案;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移交档案的,须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组织承办单位或者承担组织、承办主要工作的单位可以保留重大活动档案的副本或者复制件。

第十一条重大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独立构成全宗,档案的编目、鉴定等工作,由接收档案的国家档案馆按照档案整理规则进行。

第十二条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重大活动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未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转让、赠送,不得私自携运出境;禁止出卖、赠送给外国人。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前款规定档案的管理,根据管理需要,可以依法采取代为保管、收购、征购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

鼓励重大活动档案保存者向国家档案馆捐赠、寄存、出卖本条第一款所列档案。

第十三条重大活动档案应当依法向社会开放。

属于本办法第三条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重大活动档案,自进国家档案馆之日起满6个月向社会开放;属于本办法第三条第(五)、(六)、(七)项规定的重大活动档案,自进国家档案馆之日起满3个月向社会开放。依法应当保密的重大活动档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重大活动档案的单位、个人,可以对其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国家档案馆应当维护其合法权益。

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重大活动档案的单位、个人,可以无偿利用其移交、捐赠、寄存的档案资料。

第十四条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通过报刊、图书等出版物和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介以及陈列、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已开放的重大活动档案。

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建立重大活动档案资料目录,编纂有关史料,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提高重大活动档案的利用水平。

第十五条国家档案馆向重大活动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资料时,应当逐步用缩微品或者其他形式的复制件代替档案原件;对具有重大保存价值的珍贵档案资料,不得提供档案原件。

重大活动档案缩微品或者其他形式的复制件由国家档案馆法定代表人签字或者加盖国家档案馆印章的,与原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六条对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有关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开展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

(二)未按规定向社会开放重大活动档案的。

第十八条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规定归档、汇交档案的;

(二)未按规定向国家档案馆移交重大活动档案的;

(三)涂改、伪造、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重大活动档案的;

(四)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重大活动档案的;

(五)档案工作人员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在利用档案馆的重大活动档案中,有前款第(三)、(四)项违法行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警告,并可根据有关档案的价值和数量,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警告,并可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7

今天,在市人防办近两年的积极准备下,经过评审组公正、严明的评审,市档案局通过授予市人防办档案综合管理省特级单位的称号。此称号的获得,不同于一般的荣誉称号,它是市人防办档案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反映,是市人防办机关基础工作水平的缩影。在此,我谨代表市档案局向市人防办表示热烈祝贺!向支持档案工作的市人防办班子和档案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人防办作为党政机关的一员,机关基础管理工作同其他部门一样,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人员紧张、经费不足、历史遗留工作量大,等等。但市人防办的领导班子、办公室能正视问题,努力克服困难,以高标准为起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一步一步走了过来,获得今天的成果。尽管有需要努力之处,仍值得表扬和称颂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与人生一样,皆如此。希望市直其他单位从市人防办很好吸取有益的东西,做好档案工作。

今天到会的有一部分是市直机关部门,都是有必要、有条件开展创建档案目标管理单位的部门。参加今天的现场会议,主要是让你们全程了解开展创建档案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同时也通过市人防办这个成功实例,使你们坚定信念,进一步做好档案基础工作。藉此,我通报当前市直单位档案工作的情况,让大家了解情况,心中有数,抓好本单位档案工作。

当前,市直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大多数单位分管领导、人员落实,经费、设施有保障,制度较健全,部分单位文档一体化水平较高,涌现出如中级法院、市国税、地税、工商、水利、佛科院、电力、国土、公路等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但是,问题也较多,而且相当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主要有:档案法律意识淡薄;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不系统,专业科室的文件材料没有管起来;文件材料归档不及时,整理质量较差;工作有制度而不落实;档案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不高,变动频密,计算机技能低;档案保管条件差,“八防”措施不落实;档案统计长期“悬空”,本单位档案门类、种类、数量不清晰;档案长期积存,不按期移交进馆;不认真鉴定,销毁档案手续不齐全,甚至擅自销毁业务档案;计算机管理水平低下等。这些问题在相当多市直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也包括党政机关一些主要部门。其主要原因在于领导班子尤其是单位分管领导长期忽视档案工作,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机关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看不到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汉代王充《论衡、状留》)。希望市直各有关单位,尤其是今天邀请到会单位行之为戒。

针对市直档案工作的状况,近两年多来,在市政府分管领导的支持下,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推行文件材料归档年检制度;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因地制宜开展档案管理目标创建工作;组建市直单位协作组,分类指导,加强业务交流;强制推行持证上岗,开办专题培训班,改进局网络,辟出专栏,提供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平台;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等等。这些措施已经收到一定成效。但是,这些都是外力推动因素,关键在于市直单位自身对档案工作的主动性。俗语说:功夫未到难寻奥。因此,即使有千千百百个先进典型可供学习,但没有单位自身,尤其是领导班子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支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个单位的档案工作仍然不会有起色的。因此,关键在单位“班子”,关键在领导,关键在意识。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篇8

一、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按照市局的总体规划和区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全区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

1、完成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升级。在已应用"电子政务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针对文档一体化的要求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的**省地方标准,对该软件进行了改版升级,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含量,完善了管理系统,并于9月1日通过了省市档案局的项目验收。同时,组织全区档案人员就升级版的管理软件应用进行了全面培训。

2、开通改版后的局馆网页。在原局馆网页的基础上,按照设立网站的高标准要求,进行了网页的全面改版,调整并增加了内容,新增了"现行文件中心"、"**年鉴"、"**名胜"、"馆藏档案查询"和"报刊摘编"等全区性栏目,并于5月1日正式开通。

3、继续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至年底共录入馆藏招工档案专题目录26000条,对已进馆的民政婚姻档案人头目录进行了数字化转换。

此外,配合市档案局开展了全市电子档案数据中心查询系统的试点工作。

二、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

一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档案服务,在往年已开拓的领域中,档案工作有了较好进展。

1、完善现行文件中心建设。在已有实体现行文件中心的基础上,以局馆网页为载体,建成并开通了虚拟的现行文件中心,为利用者提供免费的网上查询,丰富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容。

2、深化社区档案工作。一方面认真贯彻省档案局和省民政厅制定的《江苏省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社区档案工作,并在新街口街道各社区推行了北门桥社委会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配合民政部门,就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纳入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调研。

3、开展信用档案工作。区商贸系统的各集贸市场建立了经营户的专门档案和专题数据库,并对经营户经营过程中的诚信情况进行记载,为加强集贸市场的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三、深入开展业务指导工作。

我们以新出台的《江苏省档案工作等级评定试行办法》为契机,在全区开展了新一轮档案达标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1、积极贯彻档案等级认定新办法。为贯彻省档案局新制定的《**省、市、县(区)国家综合档案馆等级评定办法》和《**省档案工作等级评定试行办法》,分别在本局内和区机关各部门、街道中进行了培训,并为今后的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进行了调研。

2、继续开展档案达标工作。区委办、物价局、商贸局、司法局、**街道、**街道、**中学和**小学等**个单位通过省一级标准等级认定验收;市容局所属行政执法大队、环卫所,民政局所属6个军休所和商贸局所属4个集贸市场通过了市一级和市三级标准考评验收;**街道、***综管办通过了省三级等级认定验收。至此,全区一级指导单位(机关部门、街道、直属事业单位)和二级指导单位(系统所属单位)全部实现了达标。**个单位分别通过了省二级和省三级的达标复查。区检察院顺利通过省特二级评定。

3、开展年度检查工作。全区档案工作检查于10月份开始,为期一个多月,对全区机关、街道、直属事业单位共**个单位进行了检查,12月份对各系统所属单位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各单位的组织管理、业务规范和信息化工作均比往年有所增强,大多数单位检查合格,部分单位等级升级,有*个单位因与其他工作冲突或准备不充分,未按时通过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数单位库房条件较差,有的单位在保管期限划分和档案门类的收集整理上存在不足,编研工作偏重汇集缺乏深层加工的情况较为普遍。

此外,机关和街道档案工作协作组经调整后开展了相应活动,我们还以协作组为依托,建立了全区档案工作通讯报道网络。

四、继续开展档案接收和编研利用工作。

档案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工作效率逐步提高。

1、接收整理档案。今年8-10月,对机关各部门、各街道1997年以前的永久和长期档案进行了接收进馆工作。目前,已接收进馆43家3762卷(册)档案资料。今年以来,对已接收进馆的民政局婚姻档案及检察院文书档案共计600余卷,进行了整理和编目、上架。另接收整理临时进馆的"***"治理档案24卷。

2、进行档案编研。完成XX年《**年鉴》的编印出版和发行,并进行了XX年《**年鉴》文字稿的组稿和编写,并已送交排印。XX年11月,在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年鉴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地区年鉴评奖活动中,《**年鉴》获综合年鉴综合一等奖。完成了XX年全区的报刊剪贴、编目。按时完成了每月《**区大事记》和每周《报刊摘编》的编写和网上。《报刊摘编》于5月由纸质改版为电子版。

3、做好查档利用工作。截止12月底,共接待查档利用1079人次,查阅档案资料2169卷次/262件次,出具证明522份。

4、做好统计工作。目前已完成了XX年本馆各项工作台帐的统计和登记簿登记工作,以及XX年本局馆的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此外,完成了市局部署的关于城区档案馆基本情况的调研,配合****纪念馆,并参与了全市在下半年举办的档案老照片展览活动的筹备。年底进行了档案馆明年达省一级标准复查验收的筹备工作。

五、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全区档案队伍建设。

一年来,我们从局馆自身建设和全区档案人员业务建设两方面入手,加强队伍建设,为全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1、健全部门管理制度。针对局馆人员调整情况,重新修订、完善了科室及人员的岗位职责。在原有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局馆网页管理、财务管理、文档用品销售管理、公章管理、车辆管理以及部门的协税护税暂行管理办法。为加强档案馆的安全管理,今年8月,我局会同政府办共同制定了区档案馆安全工作预案,就发生火情、水情和被盗三种情况,拟定了紧急应对措施,使档案馆与机关办公大楼的安全管理有机结为一体。此外,对档案馆今后的"涨库"问题进行了两次调查。

2、提高档案认定办法为主要内容的4期培训班,全区共有两百余名档案员和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在区机关组织的机关干部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操作比赛中,我局代表队获得第*名。我局还被评为200*年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档案馆基本建设不符合规范要求和省局新制定的要求,今后几年将面临“涨库”问题,档案馆基本建设尚未纳入“十一五”规划;二是档案管理系统与全区**系统未实现无缝链接,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有待区**系统的升级改造;三是社区档案工作、信用档案工作的发展不够深入,非公企业建档工作力度不够;四是部分单位档案工作的等级较低,硬件建设受到办公用房等因素的制约,少数单位的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业务工作不够规范。

上一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审计范文 下一篇:防洪防汛会议纪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