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06 11:27:46

经济学习心得

经济学习心得篇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注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要自觉地同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认真的工作作风,在研究工作中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不放过实验中出现*的丁点蛛丝马迹,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事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作为一名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技术人员,我认为自己绝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即有的知识,而是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不前进就必然会倒退,因为世界在发展。并且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要求我们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注意学习的方式方法,以便于能够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如何更快、更好地学习进步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只有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才能够学习进步,那他的成长进步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知道如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进步。

经济学习心得篇2

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传递出中国经济发展清晰而鲜明的信号。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我们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登高望远、思想深邃,深刻总结今年以来的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既是对经济形势怎么看的认识论,又是对经济工作怎么干的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经典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作为当前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什么是中国经济社会快步走入正轨的成功密码?这座智慧富矿中蕴藏着怎样值得借鉴的经验?未来应遵循何种历史逻辑继续前进?我们给出了答案: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历史发展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合力作用决定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化对我国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紧紧把握时势变化特点不断创新理念方法,让我们在一片艰难复杂的局面中,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

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肯定过往成绩的同时,还要对内外部环境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有着清醒认识。向外看,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复苏变数仍存;向内看,虽然“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提质增效任务很重。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之际,越是要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办好自己的事情,严防风险挑战。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突出了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原则理念,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平衡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循环联通的重要举措,为未来一个时期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提供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坚强保障。

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总体谋划,在准确把握、有效化解重点矛盾的同时,带动具体问题的处理。以资源要素高投入、高消耗所推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我们逐渐看到了很多伴生问题的出现。党的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在清晰认识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总纲”。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做好补短板、防风险工作,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让中国经济在“体量优势”的基础上获得“质量优势”“效率优势”“竞争优势”,从而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济学习心得篇3

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传递出中国经济发展清晰而鲜明的信号。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我们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强的定力、预判力,在严峻形势下带领全国人民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2020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受到疫情影响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形势,我国定力十足,年末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但同时,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非常求真务实,且符合预期,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侧重需求侧改革。对财政政策的表述上,强调“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上,则表明“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将新发展格局落地也是财政政策需要着力去解决的。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财政政策上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政策指向,包括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等方面。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从“灵活适度”转为“灵活精准”。货币政策要把效果发挥得更准确,所以要从适度转向精准。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要和财政政策紧密配合,特别是在需要资金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上以及重大战略部署上,保障资金供给到位。同时,在经济持续向好的过程中,随着货币供给量持续较快增长,也要注意适度性,防止一些金融炒作的活动。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仍然是保持冷静、保持稳健、保持定力的政策取向。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影响是局部的和短期的,所以不需要货币政策“大放水”。未来货币政策总量上是稳健的,会更加侧重结构性调整,比如怎么为创新、绿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融资等,同时能够抵御好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尤其是新的经济现象带来的经营风险。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明年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效果会进一步发挥,整个宏观政策会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需求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得到解决,中国经济会进一步在回升向上的轨道中发展运行。

经济学习心得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思想;马歇尔;无差异曲线;不完全竞争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一、从基本假设到无差异曲线理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把新古典学派的市场价格决定理论作为流行的或者说是主流的微观经济学说。市场价格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把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假设前提,经济人被假设为具有完全的知识,也就意味着能够完全按照理性人的原则做出经济决策,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因而市场上的供求的基本状况可以通过经济人的解读释放出关于各种资源稀缺性和可替代性之间的所有信息,以便于保证实现当前条件下的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毫无疑问,这种经济理论融合了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追求,然而现对于经济现实来讲,却使得这些假设前提过分的脱离了实际,尤其是理性人的假设,基本上把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概括为机器人,而非有血有肉的现实人。这种状况直接带来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不可抗击打力和实际应用的局限性。

因此,随着人类认知世界能力的不断进步,以及各个学科门类的不断发展,从二十年代中期左右开始,经济学家们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经济理论假设前提束缚,采取更加贴合经济现实状况的假定和命题,并且在分析方法和模型工具上更加大胆,采取了很多跨学科的理论,推动了微观经济思想的不断创新。

在这一时期,微观经济理论的重要进步就是引入了无差异曲线这一分析工具,相对于无差异曲线应用到对于市场经济中需求行为的分析而言,以往微观经济理论中对于效用无法确切计量和产品效用比较的难题从而迎刃而解,这对于突破经济人的理性假设的刻板解释,增加理性人假设的人性活力,使之更加符合经济现实,具有重要意义。在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中,需求分析中的一个假设就是效用可以确切计量。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忽略了效用概念本身的主观性,效用这一概念本来使用来解释人的偏好程度的,确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效用的比较问题。虽然如此,马歇尔还是尽量对于效用概念给出了尽可能符合现实经济状况的解释,其效用递减的理论就是无差异曲线分析工具的一个理论基础。显然,人性的不确定性是价格理论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也是经济理论发展中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过程。

可以说,这一效用比较的难题由于无差异曲线的发明和运用而获得了暂时性的解决,。无差异曲线最初的概念是用来解释市场竞争中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埃奇沃斯首先在其1881年出版的《数学心理学》中提出来。后来,帕累托进一步把无差异曲线与需求理论结合在一起,用无差异曲线来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的产品的组合,以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能够给经济人带来同样满足程度或者说同等效用水平的两种物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同时提出了无差异曲线理论的两个支撑概念序数效用和偏好。帕累托以后的经济学家中,巴罗内、斯拉茨基等人虽然把无差异曲线这一工具结合图形和代数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经济问题的研究之中,但是他们还是对于这一工具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过于迷信,故而在价值理论的发展上没有取得太多进展。直到1934年,《价值理论的重新思考》一文的发表,希克斯和艾伦继续在帕累托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阐释无差异曲线这一分析工具的内涵,丰富它的经济思想,才使得价值理论更加完善。

希克斯等人强调,效用不是准确给出绝对的基数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基于序数意义上,能够进行比较确定偏好次序即可的概念。因此,希克斯等人用偏好的解释方式替代了马歇尔运用效用函数来解释不同效用之间关系的方法,并且在xoy平面上建立了一种具有一般解释力的无差异曲线模型,依然坚持了不同数量商品的组合可以给经济主体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这一观点,通过一条凸向原点的负斜率的曲线来代表某一条无差异曲线,同时体现出不同商品组合在提供相同效用水平过程中对于经济主体而言的替代效用和效用递减性。进而又引入了市场对于不同商品的评价,即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表示市场所反映的对于两种商品的一种偏好,消费者均衡就是建立在消费者个人的偏好与市场表现出来的集体偏好的最终博弈的结果,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切点表示消费者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希克斯等人的模型阐述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从而动态的解决了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中收入水平不变的假定对于货币边际效用的限制,解放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这样就为边际效用理论进军生产成本分析领域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模型基础,促进了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微观经济思想在生产消费等环节上的全面发展。

二、对基本假设的进一步修正:不完全竞争理论

如果说无差异曲线的运用和推广在完美的古典假设基础上推动了微观经济理论创新,那么这一时期中微观经济思想中的另一重要成就则可以说是引起了整个微观经济理论的革命,这就是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出现。

不完全竞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众多经济学家中,古诺就曾在具体案例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问题,尤其是著名的古诺模型,指出了在简单的市场竞争中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可能会同时出现,这将会导致较大生产规模基础上垄断厂商的出现,垄断厂商之间均衡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本质上来讲边际方法论也是遵循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然而,这些基于不同假设前提的论述在当时并没有吸引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马歇尔在建立其市场价格理论的时候还是跟古诺的经济理论做过一番争论的,但是最终由于他陷入到完全竞争原则的假设之中,又对收益递增的条件的说明不够充分,最终给自己的经济理论设置了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发展与交流,人们的关注的内容逐渐从完全竞争的理想世界转向不完全竞争的现实世界,于是打破马歇尔经济理论的垄断,客服完全竞争市场的约束,拓展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就成为了微观经济思想发展的新任务。1926年斯拉法首先在《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一文中对传统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他通过对日常经验的研究指出:现实经济中往往存在着规模经济的这一效应,这会使得许多厂商可以具备成本递减和收益递增的经营条件,这就意味着厂商可以在生产领域进行无限制的规模扩张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单个厂商将会对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产生影响,因为它有可能面临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不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是市场价格的有力影响者。因此他认为传统的供求定价机制不再适用,垄断将会取代自由竞争。其实,反观斯拉法的经济思想也可以发现其中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即对于垄断形成过程的真空假设推断,过分引入了不完全竞争的思想,最终顾此失彼。不过,斯拉法的经济思想还是影响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将他们的研究概括为两大类:其一是以英特马为代表的一派,继续以古诺的经济思想为基础,目标直指垄断的市场,激进的放弃了供给曲线,单纯把市场描绘成单方的市场;其二是以哈罗德为代表的一派,采取了保守主义渐进式的研究方法,通过逐步放松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不断引入经济现实,构建日益贴近现实的经济模型来解释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戏剧性的是,两派的研究结论最后竟然趋于一致,当然这与经济发展现实的佐证是分不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理论方法的成功,只能说明现实与理论研究存在着契合。而到了三十年代,这一任务最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张伯伦完成的。一九三三年,罗宾逊发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第一次用一种严密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了新的价值理论,与此同时,张伯伦独立地在其《垄断竞争理论》中进行了同样的工作。这样,便在英美两个国家同时实现了价值理论的变革。

新的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是这样的:在生产同种产品的各个厂商的成本状况相同的条件下,单是由于消费者方面偏好的差别便将导致各个厂商面临不同的需求条件,从而厂商的需求曲线不再是弹性无限大的水平线,而是呈现为负斜率的曲线。因此,价值理论逐渐把厂商作为研究的核心,引入了“厂商”这一概念而抛弃了研究中模糊不清的“行业”这一概念。由于厂商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它的均衡原则必然与传统的供求均衡原则具有本质差别,这样以市场清洁为目标的供求曲线定价机制将宣告失效,要解决厂商均衡问题就必须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建立新的解释模型:边际成本是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值,边际收益是总收益对产量的导数值,运用这两个变量便可以求得单个厂商的最大利润均衡条件,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短期中,供给曲线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最大利润的实现基本来源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即从两个变量的均衡点可以直接得出均衡数量,借助于需求曲线则可以推知均衡价格。而在长期中,市场的博弈过程更加趋向于完全竞争,通过厂商数目的变化和每个厂商产量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净利润等于零,从而单个厂商乃至整个行业达于长期均衡状态。因此,长期均衡条件不仅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且有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至此,一种新的不完全竞争的价值理论便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不完全竞争理论对于经济学的意义是巨大的。它明确断定不完全竞争是事物的正常状态,这就使微观经济学向现实主义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如此,它还为随后发生的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变革奠定了某种理论基础,并为自由放任政策的终结提供了某种准备。

三、简短的结语

从文章所述可见,所考察的这一时期确实是西方经济思想史上非同寻常的一段时期,用西方经济学家的说法,叫作“理论发达的年代”。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不仅仅是理论创新的领域中有如此多的经济学家前赴后继,并在其他众多的领域里这些经济学家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这种现象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偶然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突破和发展都是有着现实的诱因的,或者是原有理论的解释能力的危机,或者是现实生活的对于精神支柱的需求。正如文章所述,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统治了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微观经济领域的思想发展,然而由于它的理论体系在现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了基本假设的解释力危机,并且更新的经济理论研究中对于假设前提的改进也日益凸显,这就自然不能不引起新的一代学者的怀疑和思索。另一方面,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整个西方经济发展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萧条,严酷的经济现实既冲击了旧的理论,又要求经济学家去作出新的解释和说明。这样,最终便必然导致一场西方经济思想创新的浪潮。

西方经济学在上述时期所取得的重要发展和成就,有重要意义。首先,不完全竞争理论对于完全竞争理论的取代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出现,使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和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自由竞争的经济学转向垄断或国家垄断的经济学,这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进步。其次,这一时期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转变也是意义非浅的。经济学家在对现实问题的实证分析中,不再热衷于依据空洞的前提假定进行抽象推理,而是注重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经验式考察和研究,于是对未来的预期和不确定性等因素被引进经济理论,货币的性质及其对经济波动的作用得到重新估价,其结果使经济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得到了拯救,经济理论的实用性重又恢复,而原先人们所一味追求的那种理论的统一性、完美性与和谐性却不复存在了。这种方法论的革新既导致了三十年代经济理论的创新浪潮,同时也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对于所有这些是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性评价的。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9,6.

[2]陈良璧.马歇尔的经济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2.

[3]贾根良,李黎力.浅议经济思想史观与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4]张凤林.从马歇尔到凯恩斯[J].辽宁大学学报,1989,4.

[5]刘涤源.略论凯恩斯对马歇尔经济思想的背离与继承关系[J].经济研究,1989,1.

[6]张日波.重读“马歇尔冲突”[J].浙江社会科学,2013,2.

[7]张彬琳.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与现代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2013,3.

[8]荣卡格利亚.西方经济思想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李文一(1988-),男,山东聊城人,在读研究生,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方向:外国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习心得篇5

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学习沿海先进经验,加快“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为了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切实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市委、市政府于月中旬以来,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目的在于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环境大改善,进一步把全市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思路和轨道上来。激励全体干部群众都来关心、支持、服务、参与民营经济发展。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讨论,我在以下方面有较大收获。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遂宁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热爱遂宁、建设遂宁、发展遂宁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遂宁实现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捷径。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实践“三个代表”,加快“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

——通过学习,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遂宁与沿海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党委、政府开发意识不强,缺乏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市县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和中心任务来抓的理念,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舆论环境和投资环境、市场环境都不宽松。还表现在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重管理、轻服务,重收费、轻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不宽松。也表现在大部份人民群众缺乏“老板”意识,一部分人小农意识较浓,思想保守,喜欢过平静、平稳的生活,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创业激情;一部分人思想懒惰,怕苦怕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创业意识,根本就没有当老板的欲望。同时,在现有的老板中,一部分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使企业难以做强做大;一部分却愿意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缺乏敢闯敢干、与时俱进、把企业做强做大的精神动力。

差距是潜力、是动力,也是希望。正视差距,我们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正视差距,我们才能增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在市委、市政府为了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市区县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并召开了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和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会议,也出台了高含金量、操作性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和《关于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十条禁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环境、理念环境、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我市逐步形成。那么,作为直接联系人民群众和民营企业的最基层的街道、社区,如何为民营经济发展作贡献?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发挥党委、政府联系民营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力度。通过市民文明学校、社区党校和各种宣传阵地,加强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号召广大居民群众、下岗职工积极投资办企业,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努力营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民营经济,发财致富光荣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要通过大讨论活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找差距,添措施,提高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要进一步拓宽街道社区服务民营经济的范围,探索街道社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服务平台,开展为民营企业的经济、法律、信息咨询服务和环境卫生、治安管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帮扶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系联络,及时听取和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呼声,力所能及地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发展环境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严格执行工委、工办的十三条禁令和五不准、五树立的要求,严禁向民营企业乱伸手、乱摊派、乱吃、拿、卡、要,增加企业负担。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是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开展党的工作。要积极帮助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党的组织,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可以采取成立联合支部、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办法,开展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和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引导和支持个体私营业主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学习心得篇6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这里要把握四条: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持续发展。其次是注意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第五,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近年来,党内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搞了不少次,比如“三讲”、“三个代表”、“党的先进性”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较好地统一了全党同志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创新实践了一批卓有成效的长效机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的铺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不良风气和倾向。本人认为,为了使即将分批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更加实在的成效,要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学习与应用的关系。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努力学深学透,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稀里糊涂,当门外汉,搞瞎指挥。但是,学习只是途径,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学而不用,顶个屁用。应该说,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外延等概念和理论并不是不知晓、不懂得,而是知之不行、学之不用,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造成了学与用、知与行的严重脱节。这样,无论是对个人决策还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是不利的。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真理,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更要应用应用再应用,并且在应用中检验学习效果,在应用中转化学习成果。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离开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将会走弯路、走错路。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实践。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既抓好理论学习,又突出实践特色,只有把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既解决突出问题,又创新体制机制,为从根本上、长远上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既突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又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确保全体党员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既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又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

导干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实事求是查找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齐心协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理论指导实践,是将抽象变为具体的过程。为此,必须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空对空”,而应“实打实”。

三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是学习的主体,群众是实践的对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都是为了群众得实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要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坚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进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通过干部的模范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青山绿水、和谐安宁、美满幸福,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引导和带领群众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共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四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学习实践,离不开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实践方式。但是一定要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要服从于、服务于科学发展。无论是什么样的创新活动、创新实践,都不能一味地追求名字的好听、响亮,而要更多地关心、关注其是否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坚决做到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形式坚决不搞,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要以内容统领形式,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造势而造势,将学习实践活动搞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五是眼前与长远的关系。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主要的障碍是,我们现行的干部考核总是“爱近恶远”——对基层干部眼前的成就看得多些,对于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似乎还不太关注。这就形成了干部任用中的一个导向性问题,还容易使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这里,一方面,需要改革干部任用方式,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还是需要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价值观,要有“不怕今人说不好,就怕后人骂脊梁”的忧患意识,把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和得失看淡些,把党和国家的千秋事业发展看得更重些,只有这样,科学发展观才能从文件中走向当地发展的实践中,并在生动、实在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党中央号召,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着重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探索创新,搞好舆论引导,坚持统筹兼顾,努力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应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间、原则和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接下来就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掏出真心、付出真行。

经济学习心得篇7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经济学习心得篇8

通过学习“五问中国经济”后,加深了我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与政策认识,使我受益匪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新时期,当前的经济形势在波动中实现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都比较稳定;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内需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展与质的提升。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需求的扩张力不够强劲,投资的接续能力不足,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偏紧,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消化过剩的产能,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比较大;地方政府债务和国际金融风暴有待化解和防范。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腐败增生,腐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弊端。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腐败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13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腐败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现在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只有抛弃过去才能前进。

上一篇: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 下一篇:建设工程经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