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20 23:06:05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1

一、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人之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内容接收、加工、储备与传递、处理过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立足点是:资源是有限的,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为了有效地进行选择,经济学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这些假设和方法是经济学智慧的结晶。

二、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1.会计学习过程中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十分重要

高职教育中大部分会计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强调对学生进行方法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会计不能就会计而会计,应当渗透经济学思维,通过经济现象看本质,理解会计学习中的相关概念与逻辑关系。

2.对日后从事会计工作中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十分重要

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人们会变动不同工作岗位,即便是同样的工作,也会面临新的技能要求。如果只仅仅囿于现阶段具体职位的技能,个体的发展将产生瓶紧。为了应对岗位和职业的升级变换,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变迁能力。要学习和掌握经济思维,恰当的运用这些方法和思维,就会给我们的工作中处理问题,判断决策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职业生涯会才能不断增值。

三、经济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怎样才算掌握了经济学思维方式?具体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内容:

1.经济人假设

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是指在经济社会中人的行为动机是利己的,其行为是理性的。个体行为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相关制度所能提供的利益激励或所给予的惩罚。客观辩证地看待“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设计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既能体现经济人利己要求,又能抑制过度自利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与其强调改变个人利已的动机,不如建立一套协调个人理性选择和利己行为的制度安排,这比改变个人利己动机切实而有效多了。

2.机会成本与行为选择

成本与我们的行为选择相关,不同的行为选择就会有不同的成本,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的现实。会计核算的重点关注显性的生产成本,即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发生的费用。而对与隐性生产成本相关的机会成本,一般不予考虑。一些会计利润盈利的企业,如果考虑了隐性成本,利润可能是负的。选择一方案,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构成企业的实际支出,在现实决策中很容易被忽视。我们在做决策前,都要考虑机会成本,仔细权衡一下这种选择是否就是最好的对策。

3.边际分析与决策

边际分析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如分析效用、成本、产量、收益、利润、要素效率等等。在会计信息传递方面,会计作假为什么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就是其作假的收益(边际收益)要远大于作假成本(边际成本)。做假即使被发现,惩罚也不是很重。因此,解决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加大信息作假成本,加重处罚,从利益驱动的源头上防范信息质量风险。

4.均衡与博弈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分配与协调, 也就是利益均衡问题。均衡分析方法是在给定的经济环境中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来解释经济中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的。

均衡分析方法在经济社会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例如会计中的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为记账基础,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从日常理论学习的会计分录一直到会计实践工作中的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始终。会计教学中必须灌输好“会计等式”的平衡思维。在经济社会中,处处体现了寻求均衡的理想。企业要可持续发展,技术、产品、人才、制度、资本各元素必须保持动态均衡。在宏观经济中,如果实现了供需均衡,经济运行是良性的。

“博弈”(Game),为“对策”之意。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及无限性,决定人类利益冲突的普遍存在。博弈均衡基本分析方法是在特定的互动的环境中,对参与者的目标、可能的行动线路和行为规则做出假设, 并推导出预期的结果。博弈均衡分析研究当一个参与者的选择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均衡重视参与者决策和活动的互动效应。

随着社会竞争性、合作性的加强,人们更多地用博弈均衡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争取最优效果。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集团的重新分配,会计准则就是会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的博弈均衡的结果。

四、多管齐下潜移默化经济学思维方式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经济理论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有助于思维的工具和观念。经济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就能完成的,需要靠教师长期大量细致的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知识储备广博,心智结构完善,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

对高职会计而言,应该多管齐下,采用综合性的手段,通过教学相长达摆脱纯数字带来的思维瓶颈,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经济思维。经济思维的形成,不仅仅要靠学校的教育,更要靠在日后的会计工作岗位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摸索。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会计思维才能真正的在头脑中形成。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工作会更有价值,生活会更有美好。

参考文献:

[1]宋京津.会计的属性——会计思维论[J].财会月刊,2008,(34)

[2]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北京:世界图书版公司,2012

[3]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2

众所周知,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典型代表的机械思维方式之上的;而机械思维是以“还原论”和“决定论”为特征。所谓“还原论”即我们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分解还原为若干相互孤立的最小组成部分或元素,而所有元素的加总又可以还原为原来的整体。所谓“决定论”即相信事物的变化有着唯一不变的客观规律,如同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行星轨道一样可以精确计算。这些观点曾经支撑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信念,造就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辉煌;以至于“还原论”、“决定论”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结合,越过自然科学的边界,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本原则。“还原论”与“决定论”由此也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出发点与理论构造的原点。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借用了力学的概念构造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开创的静态均衡思想与边际分析方法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深刻地影响到了西方经济学日后的进展。以至于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以个体的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相信社会利益是由个体利益加总所构成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自洽性在凯恩斯之前从未得到质疑。同时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实证化和数学化,使得经济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产生了构建如同自然科学一般精密的实证的经济理论的乐观情绪。

凯恩斯革命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反思,诞生了现代经济学。尽管凯恩斯经济学从“经济总量”入手,并且对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多少打破了“还原论”与“决定论”的固囿;然而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彻底突破两者的局限性,其基本分析范式也没有根本的转变。例如萨缪尔森就终生致力于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调和,构建了占据主流地位的综合学派。同时,当代经济学不断分工与细化并深入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局部,产生了诸多“部门经济学”,潜意识地把所有“部门经济学”的总和等同于经济领域的总和,这就是“还原论”的延续。当代经济分析越来越注重实证性,继续强化使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继续使用随机过程理论对“不确定性”进行模拟与分析,这就是“决定论”的延续。在当代“还原论”与“决定论”目前仍然是主流经济家们的惯性思维方式。

而复杂性思维是近二十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静态均衡思想与边际分析方法论所表现的思维局限性的质疑与挑战。与机械思维方式一样,复杂性思维也是从自然科学中脱胎演化而来。物理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定律、玻尔互补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性法则,交叉学科中的协同论、混沌学、耗散结构论,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极大影响了社会学科。复杂性科学运用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乃至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有着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定涵义。首先,经济个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正反馈效应。与市场供求相互调节适应最后导致均衡价格的负反馈不同,人类社会的活动中存在着大量加速度的正反馈,它们构成了现实中的种种“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导致社会经济中许多事物的运动是非线性过程。其次是“不可还原性”。这是指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某种限度或阈值以后整合成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比如,生产要素由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构成,它们的联合作用产生了报酬递增,这是一种“整体性”现象,就无法归结为像边际生产力理论所表述,像欧拉定理所证明的那样(全微分等于偏微分之和),将总产量还原为由单个要素对产量起作用的边际贡献的总和。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分析中的综合的、整体性的判断,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性。

第三是“不可逆性”。即事物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是以单向的时间为矢量的,无法退化到以前状态。局部的社会经济的动态过程乃至整个的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在历史上往往表现为路径依赖,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所决定的,从而构成了经济理论中的进化观点与时间分析因素。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逆性”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的机械性的均衡点的“不可还原性”;它们两者又都统一在事物发展的正反馈过程中。可见,“三个特点”又是内在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存在于复杂性特征之中。可见,复杂性思维方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机械化特征是格格不入的。首先,它从思维取向上就直接否定了“还原论”。因为“还原论”割裂了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各种经济要素看成了简单的堆积与加总。其次,“不可还原性”与“不可逆性”直接阻塞了“还原论”的“还原路径”。最后,在正反馈的作用下,任何微小涨落导致的随机事件都可以带来决定性的巨大后果,因此经济社会的趋势也就无法精确地描绘与预测,里边充满了“混沌”与“分岔”,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就在方法论上颠覆了“决定论”对经济进行精确预测的可能性。可见,复杂性思维方式否定了“还原论”与“决定论”。但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远远没有构建出以复杂性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分析工具和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还要从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继续探索走出理论困境的可能性。

二、两种理论构造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在“还原论”与“决定论”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与复杂性思维方式是两种异向的理论构造模式,由此带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指向必然也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两种经济理论的构造模式即便不说完全相反,至少也是完全无法兼容的。对于这种根本的差异,我们应该放弃那种构建两者融为一体的理论体系的幻想。因为从理论的构建基础上看,它们在理论构造的原点上就已经分道扬镳,只能渐行渐远。试图用一种模式来“兼并”另一种,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取得成功。事实上,不同的理论构造模式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其术语、概念、思想的不同也加剧了经济理论之间的相互对峙与疏离,这是导致经济理论故步自封的主要原因。正如科尔内在三十年前说:“经济系统理论处于零散分割的状况。如果每一流派都清醒地意识到其他流派的存在将是很好的事情。然而更常见的是它们之间竟完全忽视了对方的存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几乎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发展的。用数学公式表述的经济学和用文字表述的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瓦尔拉学派和行为学派,计量经济学和数理规划之间同样如此。在经济学的多维空间上,各学科之间这种相互分割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从理论之间的相互反思中寻找出路,应该意识到多种思维模式并存的必要性。这两种理论构造模式首先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静态均衡与边际分析是我们一种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经济理论的任何科学的成就,也就失去了复杂性科学产生的基础。即便当前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大行其道,也不能认为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错误的。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有一个不好的习性,那就是我们往往对经典理论不加批判地无条件的接纳,将之视为真理;了解到它的局限性以后,又容易产生一种“颠覆”意识,认为以前学过的经典理论都是“没用的”和“过时的”。这种态度是不足取的。那么,复杂性思维方式和传统经济理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传统的、经典的经济理论当然也是严密的科学,只不过其前提条件受到了严格的前提条件与外部假设的限制。而复杂性科学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其考虑问题更为全面和综合。两者之间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提供反思意识。这是学习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态度。这两种模式本身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种异向的方法论。它们虽不兼容,却也不能相互证伪和完全取代。对于经济理论的意义而言,虽然传统经济理论有着较强的实证性和数理分析的特性,适用于“局部均衡”的分析,却容易丧失整体性的综合判断;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其构造的理论也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非实证性”和“模糊性”,在经济理论中有着诸多困难和不便,尤其是无法进行精确的量化,却适用于复杂局面的整体性抉择。因此,它们之间的孰优孰劣是单从逻辑上无法彻底解决的悖论与难题。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从对与错进行判断,而是取决于分析对象。我们要结合复杂的经济形势,依据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选用适当的经济分析方法。

三、走出理论的危机:现实对经济理论的选择

对于逻辑与理论构造方法的优劣,我们无法进行实证的逻辑检验。我们的唯一选择是将理论的难题交给现实来抉择。“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只有认清不同经济思想与分析方法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才能摆脱无谓的理论纷争,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金融危机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我们更应重新审视复杂性思维方式对经济理论构造的作用。运用哪种分析方法取决于分析问题的复杂程度。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就要学会在各种悖论与“两难选择”中求解,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均衡,这就是所谓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它弥补了简单性的静态均衡和边际分析方法所倡导的“极值”式的思维方式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逐渐拉大,特殊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社会公正遇到威胁。改革初期的“拿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不满情绪已经演变成诸多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反映为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代有着突出的表现,牵涉到许多阶层和部门的利益调整,使得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复杂化。在这样的时局下,面对社会经济中的复杂性现实,我们必须优先认识到简单化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矛盾,使得我们不断地在轻重中权衡,在两难中选择,这就标志着一种复杂性的思想特征。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悖论与矛盾的常态性,才能够掌握其中的辩证关系,才能够从整体性的视角予以协调和控制。这不但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对静态均衡与边际分析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反思依据与“支援意识”。

在经济理论争论中,一些长期争论的话题之所以有着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们以“悖论”形式表达自己的运动规律。我们无法找到最终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能根据现实情景进行“两难选择”式的相权协调。如“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等等难题莫不如此。这是因为它们的背后还隐藏着公平正义与市场效率、短期与长期、就业与物价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就使得社会经济系统的永远都处在“矛盾与困境”当中:“如果你选这个,从某种观点看是好点,但从另一种观点看是坏的。现实充满各种矛盾,一个决策者就必然面对困境。”

而这恰恰是复杂性思维方式的特点。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复杂性思维方式要胜于传统的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套用凯恩斯的话就是:“模糊的正确要胜于精确的错误”。我们在认识论上采取了这个判断标准,才有可能走出经济理论的危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48-02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如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知识讲座等。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而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不但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经济学》公选课不仅承担着传授经济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肩负培养经济思维能力的任务。因此如何更好地构建《经济学》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对完成培养经济思维能力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为何需要学习经济学和掌握经济思维方式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分析“为什么”,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怎么做”。人们生活在经济社会中,人人都要关注经济,人人都需要基本的经济学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比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现象。另外经济学道理能够指导学生的人生,比如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增强成本意识,珍惜资源,减少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经济学思维方式不仅是解释和理解经济现象、探究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也是理解人们行为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经济学基础》一般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公选课的院校数量有限。即便是开设公选课的院校,教学内容也是沿用《经济学》专业课内容,没有创新,更没有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教师以经济学传统教材为基础、偏向理论授课,数学公示与图形居多。面对繁杂的公式学生往往失去了兴趣。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差强人意。缺少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学生不能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经济现象。学生往往认为知识没用,学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另外教学评价指标单一,仅以期末成绩作为考评标准,无法考察学生能力。在提倡素质教学的今天,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课程改革的措施与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学生仅仅掌握技术是不够的,一旦社会发生变化就很难找到工作。高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目前能找到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地位,把《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名字改为《经济思维》。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通过训练,学生开始喜欢思考问题,学会了用原理指导实践,逐步培养了透过事情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的能力。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经济思维》虽然只有20学时,但是意义非凡,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经济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系统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遇事不偏激、不抱怨,而是利用规律积极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就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取得职业发展。

在《经济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数学公式与复杂的图形,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掌握这些内容难度很大。本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的研究、讨论与学习,最终确定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公选课的课程体系与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注重案例教学,提高了学习兴趣。课上选用贴合现实生活的例子,比如学习纳什均衡理论时,先提问学生,“大家喜欢劳动,打扫宿舍卫生吗?如果没有学校检查宿舍卫生的规定,宿舍会不会变得脏乱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每节课都选用学生关心的话题,比如面试应该如何展示?工资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们先是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解答,给出理论。学生再找相关案例,举一反三,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法”、“讨论法”等。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强调课下作业,把热门话题和真实案例作为分析内容,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资料,用经济学道理分析,既考核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又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引导,及时总结。

其次,实行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片、视频、微课、慕课等形式。课上播放与知识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比如讲生产函数时,涉及企业家才能这种要素,给学生放映了一段鲁豫采访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3分钟视频,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王健林每天6点起床,这种勤奋努力正是企业家才能的内涵之一,由人及己,给学生带来榜样示范作用。视频授课增强了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

再次,综合考核学习成绩。改变试卷考核方式,多种考核方法并用。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课下进行案例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撰写小论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经学博大精深,开设经济学公选课对高职学校所有专业意义重大。教师挑选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作为授课内容,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最终必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公选课教学实践研究》(编号:15SZJ046),主持人:赵宝田。]

参考文献:

[1]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建明.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 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

[4] (美)保罗・海恩等.马昕,陈宇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 杨志茂.通过对经济学分析加强公选课的重要性[J].经济生活,2013

[6] 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

[7] 郑钻科.浅谈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现状与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8)

[8] 邰玉明.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4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益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日益融合,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制约。贸易往来、资本流动、技术革命都向跨国界、无国界领域发展。尤其是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的预测,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种迹象表明,当前整个世界都在接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此同时,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正改变着社会面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进一步加剧了更新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步伐的紧迫感。为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新格局,需要新的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因此探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坚持开放思维,自觉融入全球化

开放性思维方式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多方位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新颖性、求异性、多向性的特点,使人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性。开放性思维要求人们着眼现在,反思过去,总结经验,立足未来;在分清主次、全局与局部、正面与负面基础上,应看到对立面的转化。如果主观过于限制、排斥一些反常信息,去维护原有知识的有序性,思维就会失去创造力;反之,如能自如地运用开放性思维,那么“思维中的哪怕是微小的波动,即思维混沌现象中的初值敏感性,也会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微涨落的放大,演化出宏观连续的全新的创造见解来”。这就是思维中的混沌隐含着信息创造的过程,是思维系统的“蝴蝶效应”。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不仅要发展国际间交往,吸收国际经验,还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共进。对外开放20多年来,虽然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但和其他国家相比,不论是对外贸易结构、还是市场开放度、开放层次度等,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也极不相称。今天,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使得资源配置、劳动分工、产品销售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如波音飞机,它的零部件就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这样一来,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信赖了。”

融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把中国的产业放在国际大循环中加以比较,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实现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世界市场,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合作,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企业制度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从而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实现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还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地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使世界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坚持创新思维,适应知识经济时展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财富》杂志也曾介绍: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排行榜的根据“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这个概括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的客观因素。要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要有创新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寻求新的思维成果的动态思维,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法,创造出新观点、新理论、新形象、新办法、新思路,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是全方位的,是科技的竞争、市场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们思维方式创新的竞争。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由封闭保守到开放思维的转变、由单一静态到多元动态思维的转变、由依附到独立思维的转变、由对立斗争向竞争合作思维的转变,而关键是进行思维方式创新。

创新思维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思维方式,这是由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其一,知识经济是将知识和信息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经济

在农业经济时代,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和简单的劳动力,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工具是锄头、犁等手工工具;在工业经济时代,基本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能源,体力劳动仍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与此相适应的工具是机器设备。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人类的生产劳动将由体力变为智力,生产工具是计算机和网络。因此,知识经济将使知识生产力成为国家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这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特征,也是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其二,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经济

信息化经济的基本形式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意味着知识经济的表现形式将发生深刻变化。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农业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农田水利建设,工业社会的基础设施是能源交通,而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是电子通道,即信息高速公路;其次,在主导产业方面,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在农业社会是农业,工业社会是以建筑、钢铁、汽车业为代表的工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知识产业”。根据有关文献介绍,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认为“知识产业”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即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和消费相关的产业。

以上特征表明,知识经济是创新性经济,创新思维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思维方式。虽然任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创新,但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创新的依赖尤为突出,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是脑力劳动者,而知识和信息是知识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这既弥补了物质资源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从对有限自然资源的依赖和限制中解放出来,同时又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和创造、大量开发、利用知识和信息,才能保证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知识经济的产品利润决定于产品的知识含量,知识含量越大,产品的附加值也会成倍提高。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谁掌握了新的知识,谁就掌握经济了增长的主动权。可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们不断地阐明未被前人

所识别的问题,不断地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创新思维方式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多极思维,世界是多极统一的

多极思维是相对单极思维而言的。单极思维强调的是一而忽视多,缺乏多样化,坚持单极思维,就会把全球化过程视为一个单向度的整合过程,整合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尤其是要用美国的规则、标准、模式来整合世界,统一全球。美国的威廉・C・沃尔弗斯就是这种单极思维的典型代表。1999年,他在《国家安全》杂志上发表“稳定的单极世界”一文,明确提出了“单极稳定论”。认为冷战的终结,使美国成为仅存的超极大国,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具有与之抗衡的能力,因而就形成了一个超独强、没有对手的实力结构,这个结构导致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单极时代”,并认为单极世界“是最没有战争风险的”,因而是“和平、稳定”的。照此来看,既然今日世界是美国一强独霸的单极世界,美国就理所当然地应该领导世界,统治全球,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掠夺别国资源,侵犯别国领土,践踏别国尊严,其他世界各国也就理所当然地对美国俯首称臣,绝对服从美国的安排,按美国的旨意办事,依据美国的标准行事,一切都应纳入美国模式中去,如有违背,受美国制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这样一来,国家、民族利益、各国的平等都将不复存在,全球化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化。

然而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以哪一个大国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一体化是指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交往中都放弃而融为一体。那么,这种情形过去不曾有,将来很长的时间内也不会有。”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相互依赖性如此强,成为大一统的世界,然而这个统一是包含着内在差别和多样性的统一,充满着差异与冲突的统一。全球化虽然具有超越国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但也恰恰证明与突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自主独立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不管其经济实力如何,都要求承认其国家的不容侵犯性及民族文化的合理性,这不仅是正当的,而且也是合理的。

自然界中,生物物种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多样性的物种才保持了大自然的活力,维护了生态的平衡与稳定。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当今世界,既高度整合又高度分化,一方面经济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正在急剧发展与壮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形成多极发展的新格局。这种格局,是全球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多极结构中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协同形成多维均衡的世界稳定结构。因为多种经济制度、多种政治制度和多种文化的同时并存,各展所长,才能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才有利于促使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单极世界是不稳定的结构,是注定要失败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单极思维模式,不能盲目地什么都与国际惯例接轨,什么都仿效西方模式。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利益不受侵犯,而且还要充分张扬自己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点,越是民族的,越是具有个性的,越有自己特点的,就越是国际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和国际关系调整,以促进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5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深刻地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方面,从根本上说,尤其是对基本观念的影响。划时代的新科学观念的诞生,将通过人的思维方式而影响全球社会一切组织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内核就是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由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论,特别是混沌理论等系统科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发展,已形成关于复杂系统思维方式。或称之为现代系统思维方式,这是l9世纪形成的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综合和创新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已开始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也即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辩证系统思维方式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结合的新形式。与机械思维方式相比,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表现了大系统思维、大开放思维、大目标思维、大科学思维等重要特征。

一、大系统思维

大系统思维是指突破简单性的复杂系统整体思维。大系统思维是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最基本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日益走向一体化,自动控制理论和管理科学等许多学科部引入了大系统观念,认为大系统是因素众多、结构庞大、层次复杂、目标多样的对象系统,也是一类自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复杂系统。所谓系统自组织,从组织控制角度来说,是指一类复杂系统,在没有任何外部信息输入、输出的内外交换前提下,系统自身通过内部机制的相互作用,也能实现系统自反馈、自协调、自修复、自繁殖、自创新的运行。

大系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关联思维。当系统发生关联综合整体效应,出现新质、新结构功能、新规律性时,也就体现了创新性。现在各国的发展战略重点均在考虑如何提高综合国力。一个大型企业可持续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为此,从国家到企业,如何改善体制结构,制定关联综合的发展战略极为重要。而提高国民素质和企业每个成员的素质,叉成为国家企业发展中关联思维的基础性环节。

代表计算机领域第三次浪潮的互联网络,是技术发展上关联思维的典型。当代计算机的发展经历着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计算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中.为了进行快速复杂计算.处理信息是关键。但许多终端共同使用大型主机的数据及运算,其前提是必须会说这种系统的电子语言,规模有限,十分昂贵,且由大型机集中分析处理信息在商用上更是诸多不便:

小型的桌上个人计算机的发明,提供了及时获得计算机分析结果的方便,推动了计算机发展的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则是把所有计算机都连接在一起而获得信息共享的互联网络的出现,最初是1969年产生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研制了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络。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五大超级计算机中心共享巨型机资源,进而投入了全国组网工程,全美上百万台计算机及几百万个用户开始进入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随后各国的计算机网络也纷纷加入这个互联网络,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网。1994年,计算机最重要的创新是“环球网”的形成。现在,进入互联网络的任何计算机,都能够实现交换电子邮件及其他文件,从图书检索到电子报刊、电子游戏等,互联网络将运送所有“多媒体”信息随时供用,互联网络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

互联网络技术原理的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关联思维方式。

计算机互联网络与人的神经网络有相似之处。本世纪下半叶来,脑科学的进展,从脑神经解剖中发现,人的大脑神经网状结构的特点是,每个脑神经都同许多其它的神经发生关联,一批神经对某一神经作输入时,该神经又通过输出同另一批神经关联,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元,其关联网络比现在计算机全球互联网络不知复杂多少倍,而且大脑细胞即使损伤了还能自修复、自生长、互相连接,输出和输入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如能进一步揭开大脑智力功能的关联发生之谜,使计算机的信息传递、计算、加工、储存都像大脑一样在原子、分子量级上进行,则计算机科学又将发生新的重大飞跃。

大系统思维注重从整体的综合论、透视论、自组织性角度去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侧重研究复杂系统的性质和关联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体现着现代科学技术思维的新变化,即从简单性转向复杂性,从线性转向非线性,从严格决定论转向非严格决定论,如统计性、模糊性、随意性、可行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以及转向微观分析与长程关联的结合等问题,这些已愈来愈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而混沌研究更是重点,展现着广阔的前景。

二、大开放思维

我们强调大开放思维,就是强调不仅限于物理系统和生命系统,同样要贯彻到社会系统的思维过程中去,突破因循守旧的旧传统思维方式。

各国在纠正负面效应的过程中,也逐渐省悟到更重要的是全面观念更新,包括全球观、发展观、战争观、科技观、国际合作观、伦理道德观、法制观、未来教育观等观念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更替多么重要,否则仍然难免死灰复燃。大开放思维正是提出这样一种角度,即面对社会与环境错综复杂的问题,着力于去把握一些基本关联。

在社会发展与生存环境关联上,开放思维方式的重新定向主要是:第一,着眼现在,反思过去,总结经验,立足未来。第二,在分清主次、全局与局部、正面与负面、慢变参量与快变参量的区别前提下,应当看到对立面的转化,即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还会向相反方向转变。局部破坏到整体质变,局部好转到全局好转,变废为宝更是常有的事。人类从机械时代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存在许多盲目性、近视、无知,追求局部利益,陶醉于短期效应。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新知识的开发比什么都重要,要创造新产品,就要有新的设计原理或新设计方案,要敢于突破已有的设计模式,要有真正的思维开放性来导向,关键是激发人的创造潜力。未来世纪的开发型人才比重将远远超过第一线生产人员,因而关于人的创造力的管理将是未来管理的尖端问题。

大开放思维特征标志着要勇于突破传统的主观思维结构的局限性,特别是科学观念方面,要突破物理系统和生物系统昙次,而扩大到从学科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交互作用,从社会、全球以至宇宙系统层次去考察。强调大开放思维,正是与传统式的封闭思维的蜊界,这是探索复杂系统问题所要求的。

三、大目标思维

把目的性、目的论等目的或目标思维引入思维系统,是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区别于以往哲学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目的论概念通常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相联系,以至“科学思维不得不拒绝关于目的的那些信条和目的论的那些概念,而赞成一种严格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

大目标思维即把维护全球人类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认识转化为全人类的思维方式,通过社会教育,在人类心灵深处扎根,才能在开启心智时,自觉地、主动地遵循社会大航标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协调统一。

关于科学技术目标与社会的关联,这是大目标思维的突出问题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往往忽略这种联系,而实际上谁也不能回避这种联系:

当代技术目标的追求包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和知识经济的新角度选择。高科技时代的大目标思维,既强调弄清目标演化的时代性和目标选择的理性支持,又强调理顺复杂系统多目标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协调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避免停留在孤立、静止、近视的形而上学思维怪圈中打转转,从而脚踏实地地、自强自为地去实现宏伟的目标。

四、大科学思维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显示出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作用,人们在实践中对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转化过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学科设置、社会建制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调整和创新,并逐步填补了转化中介序列的空白,搭起了由此及彼的桥梁。

大科学思维,这只是一种象征性表达,其意义在于按照科学的整体联系和大统一方式思维,以改变传统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实践中克服实现科学大统一的各种政策、体制、法规的障碍;在学科设置中,致力于调整学科关系和层次,促进基础科学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产业开发:以及推动适应大科学态势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改革和重建;以至调整社会结构和管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使社会发展、人天关系趋于和谐。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邓小平认为只讲科学是生产力还不够,因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这是对时展的实质性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一论断更是大科学思维的主题。邓小平认为要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我们的科教兴国,全球技术创新的浪潮,都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科学思维。90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而信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成为超过工业、农业的第一大产业,核心则是知识创新。但知识形态本身不是经济,而要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环节,才能变为直接生产力以至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大科学思维正是在。转化”上进行大系统的关联思维,包括近程的关联转化到长程的关联和达到知识形态完成向经济效益的根本转化。

国家、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企韭、金融经销部门等的互动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经济”社会大体系,这种大关联思维,就是广义的大科学思维,体现了一种高科技时代科技、经济、社会协调运作、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当代科学面对的是复杂大系统,现代科学思维的任务是从事物和过程的集合中去把握世界的整体性质,或从世界的整体性质出发去把握复杂系统过程的关联。大系统思维特征是现代科学思维最基本特征;大开放思维特征突破封闭性思维局限,扩大到社会和自然的非线性关联考察问题;大目标思维特征则是突出科学大统一目标的共同性和多目标的相关性和持续性;大科学思维特征则是复杂系统思维方式的社会展开,表明科技、经济、社会的动态相互作用,探索社会系统内在协调发展规律以指导实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6

1.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经济法律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深化,直接作用于经济法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经济法学内容较为宽泛,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化整理,它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法概念、调整对象等领域,其还研究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之间存在的联系,既要研究国内经济法,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经济法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还要深入研究当前经济法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哲学角度,把握正确发展方向,运用历史方法统筹全局,运用比较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运用分析法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不管使用何种方式,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展现经济法的理论内涵,从而获得我们自身所需信息。

2.经济法学研究方法主观性的突显。方法的根据来源于客观事物本身和其具有相关联的事物,并非方法本身,而人的思维活动的规则则需要依据实践活动来体现,科学方法的产生需要主观逻辑思维和正确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是相关学者在进行系统化整体而得到的,其较多体现的是主观性东西。

我们都非常清楚,人受到不同环境影响,其人生阅历、生活方式都会产生区别,掌握科学的方法,不仅仅只有积累一条途径,还应该表现在自身有规律的进行改造活动。假设仅仅依靠自身简单认识,是能够获得一些方法,但是要发现一些学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找出理论,简单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方法的获得需要长期在实践中锻炼,在哲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其它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只有构建出属于自身的方法体系,拓展自身思维,才能够根本性提升研究方法水平。

二、方法作为认识工具的存在,同时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为创造出经济法观念产品的手段或者工具奠定前提条件,全面认识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充分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人们思维运行方向受方法影响。而这也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不同学科所展现出来研究方法不同。例如:经济学侧重于量化分析,相反法学则侧重于定性分析。使用方法不同是思维运行方向不同的根本原因。经济法学具备的复杂性、多层次性也就导致其研究方法相对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为严格。不同的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重点研究某个方面,从而得出相对应的结论,从而以清晰的思维形式贯穿整个过程。

2.方法的实质研究体现在信息加工、处理、转换过程当中。主体思维结构、思维定势、个人价值取向等都是影响思维动作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导致主体信息取舍不一的重要原因所在,自然结果也就不同。因此,经济法学的研究以事物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才能够保证思维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从而较为准确的反映经济法存在的客观现象。相反,则会导致错误的认识。

3.人们认识活动存在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方法影响,因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主观和客观的区别。经济法律现象其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假设没有科学的方法体系为理论支撑,认识复杂客体就会存在很大困难。科学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处理经济法学研究,能够不断拓展自身视野,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全面认识经济法律现象和发展变化规律两者间的关系,不臆造事实,以现实依据为基础,不掩盖事物真理,使得经济学内涵多个方面展现其魅力。相反,假设对事物只是简单的认识,以为停留在表面,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7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明初等数学教学及其研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即:一、机遇与挑战同在;二、重视数学应用能力;三、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着重是"跳跃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机遇与挑战同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次改革,也可以说是一次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初等数学教学及其研究的发展无疑面临着一次机遇与一场挑战。

拿"服装"举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服装的设计、生产、加工及推销等环节可以看出初等数学与市场经济和现实世界息息相关。

1.1 服装的设计包含着许多科学,如信息学、美学、心理学和数学等,初等数学尤为重要。要几何的对称美、"黄金分割"的和谐美,永葆其中。

1.2 就服装生产中的放样、裁剪工序来说,为了充分地省料,就用到了数学的"最值"问题。如何取到最值呢?有许多学问。传统的方法是工人凭经验,尝试的结果浪费很多。为了满足市场的竞争,创造最佳效益,引入了电脑,采用电脑放样。这难道不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

1.3 服装的高层次加工离不开电脑绣花机。数以万计的电脑绣花机的广泛应用,采用"打孔制版机"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程序设计,其中涉及美学、几何学等;还有组合、图论的构造问题;网络、规划的优化问题。"离散数学"的重要性日益呈现。初等数学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然。

1.4 服装特别是"时装"的推销,更显得市场预测、市场供求统计的重要性,市场竞争十分剧烈,数学的应用越来越突出。

以上仅举服装商品为例,足见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学,市场竞争离不开数学,市场经济的竞争,将推进初等数学教学及其研究的发展,这就是机遇。

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现行的初等数学的教学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特征(开放性、社会实践性、个体参与性和竞争性)很不适应,比如:(1)重视"封闭式"的数学问题,强调特殊或常规方法得到固定答案,忽视"开放式"的数学问题;(2)重视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概念,忽视用数学概念反过来处理实际问题;(3)重视数学的结论及其证明,忽视问题的提出和方法意义;(4)重视数学的基础理论,忽视数学的应用能力;(5)重视单一结论问题,忽视分类讨论题;(6)重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集中思维,忽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8)重视数学的应试能力,忽视数学应变能力,等等。凡此种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现行初等数学教学及其研究要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下面着重谈两个问题:重视数学应用能力,重视数学思维能力。

2.重视数学应用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为社会而进行,并接受社会的检验与社会的评价。初等数学的教学及其研究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为了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知道,获取知识不是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任务,现实的社会对初等数学的教学及其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能与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更有效的应用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学与用是相辅相成的。当前重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更显得意义重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教学应用能力,值得深入探讨,应重视以下几点:

2.1 充分发掘现行教材中,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素材。教学中注意市场经济与数学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如数学中的社会经济模型,包括生产增长、收入增长、人口增长、利息(单利、复利等);统计模型,包括市场予测、市场统计、生产试验与设计等;现代数学初等化、普及化模型,包括统筹法、优选法、线性规划、实验报告、质量评估等等。

2.2 搜集、整理在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活动中的应用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和练习,同时提倡学生自己实践、自己发现,领悟数学真谛求实明辨。如带领学生观察服装市场,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对目前时装的流行色是什么,时装款式怎样,发展趋势如何等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不但激励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及数学的魅力。

2.3 注意探索数学本身的问题;注意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中,强调数学应用的思想。"数学提供了观察和感知现实世界的途径,也提供了探索新的虚构世界的方法。"例如,利用沿不同路线由一个面到另一个面,探索三维空间图形两点间(沿表面)的最短路线;观察数列的前几项,探索猜想数列的规律即通项公式,然后严密地证明其结论等。

2.4 改造传统的封闭式的数学问题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策略,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与各种能力同步发展,促进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如过多使用封闭式的数学问题,往往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而开放式的数学问题更有趣,更丰富有时代感,更能启迪学生思维。传统的封闭式的数学问题只要改变设问方向,变集中思维方式为发散思维方式就可变为开放式的数学问题。关于这类问题的题型、性质、功能及其解题策略。

3.重视数学思维能力

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一般是集中思维,而改革开放的今天,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导致商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剧烈,要应付这多变的现实,就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就要求经营者具备较强的思维发散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学就要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着重论述"跳跃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

首先谈"跳跃思维",所谓"跳跃思维",就是大跨度的思维方式,它包括或然推理的思想方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再现性思维的人才,"再现性思维"是机械的重复简单的模仿,是因循守旧的,而创造性思维是无法直接从头脑中固有的观念或思维方法找出问题和答案的,而只能从问题本身分析。通过"跳跃思维",大胆地大跨度地迁移、估计、猜想各种可能性,直至问题解决,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结论。无数的事实可以说明"跳跃思维"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毛估"是"跳跃思维"的首要步骤,遇到问题没有"毛估",就不能展开思维活动,这是其一。迁移、类比与联想是"跳跃思维"中的常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大跨度地思维乃至解决问题,这是其二。

其三,"灵感"是"跳跃思维"的具体体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明确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会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诱发学生产生灵感是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略论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相对正向思维而言的。顾名思义,逆向思维是与人们常规思维即正向、顺向思维方式相异的,方向相反的。"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在千军一发之际,思维超人的司马光,不是把落水的小孩"拉出",而是砸缸让水"流出",救了小孩,何等机灵。

市场经济竞争十分剧烈,要参与竞争,用一般的常规的思维方式难以应付,逆向思维常常有效地发挥作用,达到另辟途径、开拓进取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仅提三点:

(1)数学中有许多培养逆向思维的好题材,要充分地发掘,充分地利用。如运算,有逆运算;命题,有逆命题;定理,有逆定理;函数,有反函数;还有互为充分与必要条件,公式的逆应用;解题的综合法(由因导果)与分析法(由果索因),反证法,等等。

(2)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本身的对立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是转化的,一个数学问题包括条件和结论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对立面,要从两方面考虑。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篇8

国体思维是现代思维的重要特征。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宏观与微观、简单与复杂、横向与纵向、阶段与过程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也可以把它叫做复合型和全方位的动态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反面就是单一、孤立、静态的思维方法。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宏观是钢,是骨架,是整体思维的经络,是概括的,抽象的;微观是血肉,是细胞,是整体的灵魂,是生动具体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宏观理论都起到统率微观理论的作用,而微观理论都是为宏观理论服务的,或论证或阐述宏观理论,它们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只要把两者紧密结合,就能做到纲举目张,深人浅出,使思维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是相对的。从局部看是宏观的东西,从全面看则是微观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往往是以合的方式出现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宏观分为四大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又分为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中国革命史从大宏观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小宏观又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相应的还可以分下去,如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这样思维,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层次就很分明,既能细致深人下去,又能深入浅出地概括出来。 二、简单与复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复杂的东西往往是无序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本质的东西,认识事物是为了把握本质,简化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现象入手,达到对事物必然性的认识。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也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简单中孕育着复杂,复杂中包含着简单,复杂的现象蕴含、掩盖着本质。我们的思维活动一方面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目的是使问题显示出有序性,为快捷、简洁地思维提供条件,为解决复杂问题准备。另一方面却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以便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简单与复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生动地证明了世界上首先推出自动文字处理机的著名华侨王安的高论: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有许多办法,往往是最简单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办法,也证明了古人所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合藏不尽则简”的道理。 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纵向是指思维的一维空间,指知识的连续性,贯通性,以及解决知识的深度、发展、前后联系;横向是指思维的二维空间,指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解决知识上面的汇流相关,广泛衔接问题。横纵结合就是思维的三维空间,构建知识的整体,织成知识的网络。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力地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孤立性和记忆中的死记硬背,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可以做到融汇贯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纵向思维要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深发展,这尤其表现在历史科学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说:“无限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实为渊源。”这表明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即将成为历史,历史与今天、昨天、明天,是紧密相联系的。以我们建国以来的经济形式而言,经历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经济形式前后是紧密联系的,特别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再把多种经济形式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横向思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把握中国经济的全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阶段与过程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即动态的思维方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表现出阶段性和过程性。历史上存在的事物,不管再短暂,都有产生、发展、灰亡的阶段和过程。现实中事物或正在萌芽,或已经形成,或正处于发展阶段,或正逐渐消亡。现实中没有,将来才会出现的事物也必然有这些阶段和过程,反映在概念上表现为同一概念的再变动。正如“人民”这个概念,民主革命时期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段、民族资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户和私营业企主,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 “火车”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已经变迁,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 上面的阐述说明:文史教师如果经常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整体思维,就能使自己讲课的角度新,涉及的知识面广,既生动活泼又简洁明快;同时有利于学生简捷地由浅人深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一篇:大灰狼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白雪公主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