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17

股票投资报告

股票投资报告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证券发行与承销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证券法》、《公司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依法对证券发行和承销行为进行监管。

第三条发行人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统称证券),证券公司在境内承销证券以及投资者认购境内发行的证券,适用本办法。

发行人、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参与证券发行,还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有关证券发行的其他规定,以及证券交易所及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业务规则。证券公司承销证券,还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有关保荐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为证券发行出具有关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应当按照本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和道德规范,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对其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第二章询价与定价

第五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当通过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下称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询价对象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投资者。

第六条询价对象及其管理的证券投资产品(以下称股票配售对象)应当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备案,接受协会的自律管理。

第七条询价对象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最近12个月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相关监管部门采取监管措施或进行行政处罚;

(二)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股票投资;

(三)信用良好,拥有独立从事证券投资所必需的机构和人员;

(四)拥有健全的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系统并能够有效执行,风险控制指标符合有关规定。

第八条下列机构投资者作为询价对象除应当符合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证券公司经批准可以经营证券自营或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二)信托投资公司经过相关监管部门重新登记两年以上,注册资本4亿元以上,最近12个月有活跃的证券市场投资记录;

(三)财务公司成立两年以上,注册资本3亿元以上,最近12个月有活跃的证券市场投资记录。

第九条主承销商应当在询价时向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发行人、主承销商和询价对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或披露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内容。

第十条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由承销商的研究人员独立撰写并署名,承销商不得提供承销团以外的机构撰写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出具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承销商应当建立完善的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制度,撰写人员应当遵守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第十一条撰写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独立、审慎、客观;

(二)引用的资料真实、准确、权威并须注明来源;

(三)对发行人所在行业的评估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四)无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十二条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对影响发行人投资价值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行人的行业分类、行业政策,发行人与主要竞争者的比较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二)发行人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分析;

(三)发行人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分析;

(四)发行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分析;

(五)发行人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比较;

(六)宏观经济走势、股票市场走势以及其他对发行人投资价值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投资价值研究报告应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行业公认的估值方法对发行人股票的合理投资价值区间进行预测。

第十三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和发行公告后向询价对象进行推介和询价,还应当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投资者进行推介。

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在发行价格区间内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第十四条本次发行的股票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根据初步询价结果确定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累计投标询价。

第十五条询价对象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初步询价,主承销商不得拒绝询价对象参与报价。未参与初步询价并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得参与累计投标询价和网下配售。

第十六条初步询价结束后,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50家)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中止发行。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中止发行后重新启动发行工作的,应当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第十七条询价对象应当根据发行人的内在投资价值和市场状况合理报价。询价对象的报价应当遵循独立、客观、诚信的原则。

第十八条主承销商的自营业务不得参与本次发行股票的询价、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主承销商管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证券投资产品可以参与网上发行,但不得参与询价和网下配售。

与发行人或主承销商存在实际控制关系的询价对象,不得参与本次发行股票的询价、网下配售,可以参与网上发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在发行价格区间和发行价格确定后,应当分别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并公告。

第二十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在推介过程中不得误导投资者;不得干扰询价对象正常的报价和申购;不得披露招股意向书等公开信息以外的发行人其他信息;推介资料不得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二十一条询价对象应当在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对上年度参与询价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就其是否持续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件以及是否遵守本办法对询价对象的监管要求进行说明。总结报告应当报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

第二十二条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可以通过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也可以与主承销商协商确定发行价格。

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的定价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证券发售

第二十三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发行人应当与战略投资者事先签署配售协议,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标准、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票总量、占本次发行股票的比例以及持有期限制等。

第二十四条战略投资者不得参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并应当承诺持有本次配售的股票不少于12个月,持有期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五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向参与网下配售的询价对象配售股票。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配售数量应当不超过本次发行总量的20%;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含4亿股)的,配售数量应当不超过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后剩余发行数量的50%。询价对象应当承诺持有本次网下配售的股票不少于3个月,持有期自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之日起计算。

本次发行的股票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发行完成后无持有期限制的股票数量不得低于本次发行股票数量的25%。

第二十六条股票配售对象限于以下类别:

(一)经批准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三)证券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四)经批准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五)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六)信托投资公司已经设立并已履行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程序的集合信托计划;

(七)财务公司证券自营账户;

(八)保险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批准的证券投资账户;

(九)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证券投资账户;

(十)在相关监管部门备案的企业年金基金;

(十一)经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证券投资产品。

第二十七条询价对象应当为其管理的股票配售对象分别指定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专门用于累计投标询价。指定账户应当在中国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备案。

第二十八条股票配售对象参与累计投标询价和网下配售应当全额缴付认购资金,单一指定证券账户的累计认购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向询价对象配售的股票总量。

第二十九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的,当发行价格以上的有效认购总量大于网下配售数量时,应当对发行价格以上的全部有效申购进行同比例配售。

初步询价后定价发行的,当网下有效申购总量大于网下配售数量时,应当对全部有效申购进行同比例配售。

第三十条主承销商应当对询价对象和股票配售对象的登记备案情况进行核查。对存在下列情形的询价对象不得配售股票:

(一)未参与初步询价;

(二)询价对象或股票配售对象的名称或账户资料与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的不一致;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报价或足额划拨申购资金;

(四)有证据表明在询价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或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网下配售股票,应当与网上发行同时进行。

网上发行时发行价格尚未确定的,参与网上发行的投资者应当按价格区间上限认购,如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低于价格区间上限,差价部分应当退还给投资者。

投资者参与网上发行应当遵守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达到一定规模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

第三十三条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存在尚未提交股东大会表决或尚未实施的利润分配方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的,应当在方案实施后发行。相关方案实施前,主承销商不得承销上市公司发行的证券。

第三十四条上市公司向原股东配售股票(以下简称配股),应当向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股东配售,且配售比例应当相同。

第三十五条上市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以下简称增发)或可转换公司债券,主承销商可以对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机构投资者设定不同的配售比例,对同一类别的机构投资者应当按相同的比例进行配售。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明确机构投资者的分类标准。

主承销商未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的,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回拨机制,回拨后两者的获配比例应当一致。

第三十六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或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以全部或部分向原股东优先配售,优先配售比例应在发行公告中披露。

第三十七条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对象及其数量的选择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证券承销

第三十八条证券公司实施承销业务前,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发行与承销方案。

第三十九条证券公司承销证券,应当依照《证券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采用包销或代销方式。上市公司配股或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未采用自行销售方式的,应当采用代销方式。

第四十条股票发行采用代销方式的,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发行失败后的处理措施。股票发行失败后,主承销商应当协助发行人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股票认购人。

第四十一条证券发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由承销团承销的,组成承销团的承销商应当签订承销团协议,由主承销商负责组织承销工作。

证券发行由一家以上证券公司联合主承销的,所有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应当共同承担主承销责任,履行相关义务。承销团由三家以上承销商组成的,可以设副主承销商,协助主承销商组织承销活动。

第四十二条承销团成员应当按照承销团协议及承销协议的规定进行承销活动,不得进行虚假承销。

第四十三条承销协议和承销团协议可以在发行价格确定后签订。

第四十四条主承销商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协调公司投资银行、研究、销售等各部门共同完成信息披露、推介、簿记、定价、配售和资金清算等工作。

第四十五条证券公司在承销过程中,不得以提供透支、回扣或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认购股票。

第四十六条上市公司发行证券期间相关证券的停复牌安排,应当遵守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则。

主承销商应当按有关规定及时划付申购资金冻结利息。

第四十七条投资者认购缴款结束后,主承销商应当聘请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认购资金进行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还应当聘请律师事务所对向战略投资者、询价对象的询价和配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等进行见证,并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

第四十八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实施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并遵守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业务规则。

第四十九条公开发行证券的,主承销商应当在证券上市后十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备承销总结报告,总结说明发行期间的基本情况及新股上市后的表现,并提供以下文件:

(一)募集说明书单行本两份;

(二)承销协议及承销团协议;

(三)律师见证意见(限于首次公开发行);

(四)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

(五)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五十条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完成后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下列文件:

(一)发行情况报告书;

(二)主承销商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报告;

(三)发行人律师关于本次发行过程和认购对象合规性的见证意见;

(四)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报告。

(五)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五章信息披露

第五十一条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格式,编制信息披露文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五十二条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五十三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将发行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同时将其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互联网网站,并置备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场所,供公众查阅。

第五十四条发行人披露的招股意向书除不含发行价格、筹资金额以外,其内容与格式应当与招股说明书一致,并与招股说明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五十五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刊登招股意向书或招股说明书摘要的同时刊登发行公告,对发行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第五十六条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公告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时,每股收益应当按发行前一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提供盈利预测的发行人还应当补充披露基于盈利预测的发行市盈率。每股收益按发行当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预测数除以发行后总股本计算。

发行人还可以同时披露市净率等反映发行人所在行业特点的发行价格指标。

第五十七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结果公告中披露战略投资者的名称、认购数量及承诺持有期等情况。

第五十八条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后,应当按中国证监会的要求编制并披露发行情况报告书。

第五十九条本次发行的证券上市前,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按证券交易所的要求编制信息披露文件并公告。

第六章监管和处罚

第六十条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及询价对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责令其整改;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采取监管谈话、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及公布。

第六十一条发行人、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询价对象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本办法规定,依法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证券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承担《证券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外,中国证监会36个月内不接受其参与证券承销:

(一)承销未经核准的证券;

(二)在承销过程中,进行虚假或误导投资者的广告或其他宣传推介活动,以不正当手段诱使他人认购股票;

(三)在承销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六十三条证券公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除承担《证券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外,中国证监会12个月内不接受其参与证券承销:

(一)提前泄漏证券发行信息;

(二)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承销业务;

(三)在承销过程中不按规定披露信息;

(四)在承销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与报送中国证监会的发行方案不一致;

(五)违反相关规定撰写或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第六十四条发行人及其承销商违反规定向参与认购的投资者提供财务资助或补偿的,中国证监会可以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警告、罚款。

第六十五条询价对象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中国证券业协会应当将其从询价对象名单中去除:

(一)不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条件;

(二)过去12个月内因违反相关监管要求被监管谈话三次以上;

(三)未能按时提交年度总结报告。

询价对象被除名12个月后,可以按规定条件重新申请登记为询价对象。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六条本办法所称网上发行是指通过证券交易所技术系统进行的证券发行。本办法所称网下配售是指不通过证券交易所技术系统、由主承销商组织实施的证券发行。

第六十七条上市公司其他证券的发行和承销比照本办法执行。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股票投资报告篇2

股票市场反映着上市公司的价值,密集着上市公司各方面的信息。有关公司财务状况、业务进展、重大投资等信息的披露,都会给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作为公司重要活动之一的投资是将货币转化为资本,以期在未来得到收益。投资收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盈利和发展,进而影响其价值。股市对重大投资项目做出反应是投资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后,做出决策的结果。这一过程可用图1表示:

在我国股票市场十几年的发展进程中,众多学者对股票市场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研究信息因素,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信息对股价影响的文章较少,且相关研究多为定性的理论探讨。事实上,关于重大投资的信息公布后,人们对该信息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也相近,因此上市公司重大投资行为产生的股票行情走势会出现相近的情况。这使得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以往的行情, 分析其规律, 并对短期效应做出预测成为可能。

二、研究方法介绍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方法研究股价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反应。股票价格会因为各方面原因发生波动,在研究投资公告对股价影响之前,先要区分股价与该信息无关的自身波动和由重大投资公告影响产生的波动。通过分析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一事件(重大投资公告)发生前后股价的变动,检验是否存在超常收益率,研究结果可用来了解市场证券价格与特定事件是否有关联性,主要实施方法是利用统计方法检验异常报酬率状况,即检验超常收益率是否为零,并以此判断事件是否对公司证券造成影响。这种实证方法被称为“事件研究法”。在事件研究法中,以超常收益AR(abnormal return)来度量股价对事件发生或信息披露异常反应的程度。

(一)选取研究窗口假设事件发生在T时刻,则T时刻称为事件日。尽管事件发生在T时刻,但是由于事件在公告之前有可能已经被市场觉察,或存在信息泄露,因此假设事件不但在T时刻之后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而且在T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就已经存在。为了考察事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将事件对研究对象存在影响的时期称为观察期。设观察期为[T-m,T+n];而在T-m时刻以前,事件对研究对象不存在影响,将事件对研究对象不存在影响的时期[0,T-m]称为估计期,抽取[0,T+n]的样本数据,假设共有T+n+1个样本数据,其中样本期间[0,T-m]的T-m+1个数据主要用来估计模型中各项参数,事件窗[T-m,T+n]的m+n个样本数据主要来计算超常收益。

研究窗口的选取如图2所示:

(二)计算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收集个股、市场指数在研究窗口时间段内的收盘价,计算各自的日收益率Rt、Rm,t;

其中:Rt=(Pt-Pt-1)/Pt(1)

Rm,t=(Pm,t-Pm,t-1)/Pm,t(2)

以估计期的数据为样本,以市场指数(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为解释变量,以个股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Ri,t=αi+?茁iRm,t+ξi,t (3)

其中:Ri,t,Rm,t为个股i的日收益率和市场指数的日收益率;?茁i是股票i的收益率对市场指数收益率的回归系数。

假定αi和?茁i在观察期内保持不变,则预期正常收益率

(三)T检验CARt1,t2与0的差异性如果检验结果显著,则说明该事件对股价有影响,否则,该事件的影响没有通过证券市场反映出来。

三、模型建立与参数估计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择的30家重大投资公告的上市公司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数据检索系统股票价格走势历史数据来自和讯股道黄金版;重大投资公告信息来自中国证券报数据库服务系统个股查询网站(220.194.35.3:8080/zq/ggcx/ggcx.htm,)。同时,按以下标准取舍:样本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该重大投资公告前后各30个交易日(共60个交易日)无影响股票价格的其他重大事项公告;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同一交易日内发生多起重大投资项目事项,则算作一项重大投资项目事项;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同一年发生几次应予以披露的重大项目,且间隔时间较长,则选择一起相对重要(投资金额大)的投资事件作为样本;ST股和*ST股的上市公司不作为样本。

(二)计算重大投资项目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以披露日的[-24,-5](即估计期)每天的市场日收益率Rm,t为自变量,个股日收益率Rt为因变量,使用市场模型模型Ri,t=αi+?茁iRm,t+ξi,t 估算出的各个样本公司αi和?茁检验样本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是否显著异于零。如果CAR>0,并且检验结果显著,表明重大投资公告使股票价格升高;如果CAR

(三)计算重大投资项目对成交量的影响 成交量是另一个反应上市公司市场状况的变量。为了研究上市公司重大投资公告对股票成交量的影响,本文以成交量的变动率的变动来反映其短期异常波动。仍以研究股票价格变动的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交易日前后10日样本公司的成交量变动率。用Q表示成交量,t表示时间,则:

成交量的变动率=(Qt-Qt-1)/Qt-1 (t=-10,-9.-8,...0,1,...9,10)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计算出30家有重大投资公告的上市公司从公告日的前4个交易日至披露日后的15个交易日的每日平均超常收益率AAR、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CAR,结果如表1和图3所示;计算出成交量变动率,做其趋势图,结果如图4所示。

分析表1和图3,可以看出,在公告日前后有20%(4/20)的交易日的超常收益率为负,而有80%的交易日的超常收益率为正;在公告日前后有5%的交易日的累积超常收益率为负,而有95%的交易日的累积超常收益率为正。在公告日后,仅第6天的超常收益为负,而累积超常收益均为正。说明由于公司重大投资项目这一信息的披露,使公司获得超常收益,股东财富增加,股价上升。

再看每日AAR和CAR的变化趋势,AAR围绕0上下波动,在公告日前的平均超常收益率最高达到14.89%,而公告日后的平均超常收益率没有超过9.28%,这说明公告日后平均超常收益与公告前相比有所下降。

公告日前3天,CAR持续上升,其值在公告前三个交易日分别为3.6%,18.54%1,19.24%.从公告日到公告日后的3天内,CAR的值分别为18.86%,28.14%,31.71%。CAR在公告日为17.40%,说明在投资公告前,投资者平均可从公司重大投资项目披露中获得17.40%的累积超常收益。CAR一路往上,在投资公告前三天和公告后四天内上升的幅度较快,公告日四天后呈匀速缓慢上升状态,上升的幅度减小,说明公告前的第三天,关于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信息已经有所泄露。

从图4成交量变动率图,可以看出,成交量在投资公告的前4日至公布后的第10日,波动幅度较大,最低点和最高点均在这一时期。在投资公告的前4天,股票的成交量已有显著的波动,综合起来看,成交量是增加的(分别为59720股、60811股、80603股、135503股)。说明股市已经对这一消息提前有了反映,可能是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股市察觉。在投资公告日后,成交量经过两天较大幅度的下降后又快速回升,此后,成交量一直保持在20000股以上。从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公司的重大投资公告会使股票成交量以更大的幅度波动,同时,会使成交量增加。

以上分析表明,在重大投资事件公告日前后,股价和相对成交量均出现异常。其中,股价和相对成交量在公告前三至四天就出现异常,而在公告很短几天后又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因此,不能排除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

以公告前累积超额收益与累积超额收益总额之比来度量有多大程度的价格变动发生在投资公告前。

公告前累积超额收益CAR-4,-1/累积超额收益总额CAR-4,15=0.192378/0.582521=33.03%。这说明近三分之一价格上升发生在披露日之前。据此,本文认为关于重大投资这一重大事项的信息在公布前已泄露。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大投资公告的对股票市场具有显著影响,总体上表现为引起股票价格和成交量异常波动。且公告对股票只在其公布的短期产生较大影响,从整体看来,并不能给公司带来超常收益。第二,提前对投资公告做出反应。这种现象是因为信息的提前泄露和传播使投资公告公布以前投资对股票的刺激就已经反应在股票价格中。重大投资行为被部分市场觉察后,短期出现的利好会刺激股价上扬,所以当投资公告时,信息的定价过程已基本完成,股票的真实价格已包含信息应带来的收益,市场的预期和想象空间降低,所以在短暂的冲高后,股价失去了进一步的推动力,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最终,在其自身价值周围波动,并无显著的超常收益。

(二)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建议 提前获得信息的投资者在公告前就买入股票,而更多的投资者是在公告后买入股票,随着投资者逐渐增多,股价上涨,于是操纵者可在高价位抛售股票,获得大额股票差价收益。信息泄露加剧了股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因此应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以维系投资者信心,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建设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机构。强有力监管机构有利干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首先,注重责任落实。具体表现在:落实监管者的责任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中有关个人的责任。其次,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实际违法违规者,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才能提高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的效果。如提高处罚的公开性、严格追究违法违规者的法律责任、完善违法者的退出机制等。第二,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加强内部治理,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外界提供和披露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一方面,要完善董事会制衡和决策机制,规范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监事会的工作,逐步完善监事会的组织机构。第三,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加强投资者教育有利于提高投资者投资分析能力,帮助投资者培育正确的投资理念,减少少数人操纵股价成功的可能性。监管部门、交易所和各券商应该利用一切媒体,互联网、电视、报纸,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开展有效的投资者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Eugene F Fama,Lawrence Fisher,Michael Jensen ,and Richard Roil. The Ad-justment of Stock Prices to New In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69, (2) :1~21

[2]尹向飞、陈柳钦:《应用事件研究方法分析季报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年第1期。

[3]袁立华:《上市公司项目投资重大失误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05年第17期。

[4]吴黎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问题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股票投资报告篇3

一、《含量》的基本结构

比弗的论文从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年度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分析。通过股票成交量和价格的方差分析来判断收益数据是否有信息含量。该论文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比弗在文中首先强调收益信息含量的重要性,指出信息含量表现在投资者对未来股价估计的概率分布发生了变化。通过样本设计、收集数据和变量设计来完成对股票成交量和价格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在与基期数据的比较中判断成交量和价格的变化是由于年度收益的所引起的,进而得出年度收益是有信息含量的,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和市场的均衡价格。

二、《含量》的主要内容

(一)年度收益信息含量检验的提出 比弗在该文中指出,收益的信息含量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会计研究中争论中的焦点问题。并指出收益在股价估计方程中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这是收益存在信息含量的必要条件。但也有许多理由认为收益缺乏信息含量,如一是在收益中的计量错误过大的话,直接使用工具变量估计股票价值,要比使用作为中间变量的收益进行分析好的多;二是尽管公司收益可能传递了相关信息,但投资者仍可从其他渠道获得相同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来源更加具有时效性。有学者如Benston通过设立一个预期模型以反映投资者如何将报告收益与股票市场价值联系起来,并发现市场价格与收益数据的效用相反,也就是价格变化对收益是极不敏感的。比弗认为,产生这样的结论可能是由于收益与市价之间不存在关系或者是因为所设立的模型本身是错误的,但不能确定Benston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后者的原因而不是前者的原因。因此,比弗决定运用方差检验的方法,对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运用方差检验的方法不需要使用投资者预期模型的假设。比弗的研究关注于投资者是否对收益做出了反应,而不是投资者是否应当对收益做出反应。

在进行具体测试之前,比弗对信息与信息含量做了定义,认为信息是对事件结果期望的变化。如果企业的收益报告导致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收益(或股票价格)概率分布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就像现行市场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一样,认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在没有投资者预期模型的情况下,尽管价格变化的方向和大小都不能确定,但在收益公布日,股票价格的易变性可能要大于其他时间。信息的另外一个定义规定不仅要有一个期望值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必须是大到足以引起决策者行为的变化。根据这个定义,只有在企业的收益报告使得投资者改变其投资组合中对该公司股票的最佳持有量的情况下,才能说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最佳的调整可能是购买更多的股票,或者卖掉部分或全部持有的股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投资组合的变化都将反映在持有量的变化上。如果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那么在收益报告时,股票的交易量要大于其他时间。根据信息和信息含量的定义,比弗确定成交量和价格是收益数据是否有信息含量的度量。

通过对信息含量的分析,比弗给出要进行验证的假设是:收益具有信息含量则可以通过价格的方差检验或成交量的方差检验得到,或两种检验同时满足;如果在两种检验中都没有反应,那么收益数据的有用性和研究中的样本设计就值得怀疑。

(二)样本的选取 比弗的研究样本包括1961至1965年期间143家公司的年度收益报告。样本选取遵循了以下标准:必须是收录在Compustat数据库中的公司;该公司必须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员;会计年度结束日期不能是12月31日;在报告收益的同一周内没有宣告分派股利;在收益公告日的前后共17周内没有股票分割;在《华尔街日报》上每年少于20条新闻公告。

选用以上标准是因为Compustat数据库中包含有占上市公司总市值90%以上的公司的信息,因此对于研究而言是一个相关的统计研究总体,且可以很容易的获得Compustat数据库中公司的财务数据。而NYSE企业每周的价格和交易量数据相对容易取得。CRSP(证券价格研究中心)提供了1961年至1965年所有NYSE企业每日股票交易价格、交易量和交易信息的相关数据。为了避免在报告日过于集中。由于Compustat中的企业2/3是采用12月31日为资产负债表日,所以若没有标准样本数据(即收益报告)将大量集中在二月、三月和四月公布。上述标准也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收益公告周内所观测反应的模糊性。如果不使用这些标准的话,将会产生一个综合效应,从而很难将股利或者股票分割的公告效应与收益报告的公告效应予以分离。标准的选择是为了减少在收益报告期间其他信息的量。

按照样本选择标准,比弗以1961年到1965年中的任何一年满足前述标准的企业做为样本企业。结果是样本包含143家企业。由于不是所有的企业在每一年都满足样本选择标准,所以针对这143家企业,一共506份年度收益报告符合条件。

(三)分析所用变量的定义 在选择样本的基础上,计算各企业的下列变量:

Vit是股票周成交量百分比的日平均数。VMt反映所有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员企业的交易量水平。Rit是相对价格的自然对数,可以看作是价格变化的衡量标准。Dit是i企业第t周每股现金股利。Pit。是i企业股票第t周末的收盘价,Pit-l反映因资本变化(例如股票分割或股票股利)而经过调整的第t-1周末的收盘价。RM,是一个针对425家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业类成员企业类似的价格变化衡量标准。(sP)t是第t周末的标准普尔价格指数的收盘价,(SP)t-l是第t-1周末的标准普尔价格指数的收盘价。

(四)交易量分析 成交量变化是比弗作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一定程度上看使用这个指标有一定的缺陷。理论上即使没有发生交易,信息仍然可以传递到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可能会发生大变化。对此比弗也是有所认识的,也认为用交易量来衡量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比弗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很好地避免了其它因素对交易量的干

扰,如选择较少信息的样本企业。

在交易量分析中比弗首先对原始交易量数据进行分析,对未进行系统性影响调整的交易量分析。比弗计算出506份收益报告(j)中的每一个收益报告计算出来的公告期间各周(t)的交易量数字,其中公告期间定义为公告日的前后17周(公告前8周和后8周)。然后在17周中的每一周,对506份收益报告的相应交易量数字计算平均数,结果如图2所示。虚线表示非公告期间(5年时间所对应的261周当中除公告期的17周以外的其它时间)的值。

该图表明在盈余公告周内(第0周)交易量有很大的增长。事实上第0周的交易量均值比非公告期间的交易量均值高33%,是所观测到的17周内的最大交易量。说明投资者确实在收益报告公布时改变了投资组合,这种改变与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是一致的。

此外,比弗还研究了经过调整系统性影响的交易量变化。消除系统性事件对单个股票交易量的影响,主要是消除与收益报告同时的具有系统性事件所导致的成交量放大现象和减少交易量数据中的噪音。这样所作的交易量变化的分析就能更好的反映出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

比弗对经过调整的交易量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是残差分析的方法。他认为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在系统性影响与单个样本成交量的回归关系中主要以残差的形式体现。比弗首先建立下面的模型用来概括市场因素:Vit=ai+biVMt+eit。

对非公告期间的观测值进行线形回归,得到ai和bi的估计值。经过回归统计分析比弗发现回归方程的平均相关系数很低,这说明去除VMt的影响对分析的影响作用很小。并进一步指出残差eit是单个股票交易量影响因素的一部分,该部分不能被以指标VMt所反映的市场系统性事件所解释,所以,残差中主要表现的就是收益报告所带来的市场反应。残差eit是针对506个盈余公告在公告期间的每周t按照以下方法计算:eit=Vji-ai-biVMt(其中i=1,…,143、j=1,…,506、t=-8,…,+8)。式中的ai、bi是通过对非公告期间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的。然后计算17周中每周的et,结果如图3所示。正的残差表明有高于正常的成交量,负的表示低于,0表示正常。

图3显示在第0周有最高点,此时的平均成交量大约比非公告期间多30%,而且比公告前的周平均成交量高出40%。这些周次内的交易量异常低,而仅在收益报告公告周之后的四周时间内略高于正常的交易量水平。对这些发现的解释和前面原始成交量变动的分析是一样的。比弗在此给出结论,认为成交量残差的分析结果与收益报告公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具有高度一致性。

(五)价格分析 对于年度收益公布后价格变化的分析,比弗的基本构思为:信息可以改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概率分布的估计,从而也改变了其对公司股票价格的估计,如果收益公布可向资本市场传递新信息,就会引起股票价格变化。比弗推测,与其他时间相比,在收益公布日可观察到的价格变化会更多更大,也就是在第0周的价格变化幅度要高于非公告期间。

比弗在价格分析中首先去除市场上的系统性事件对个股价格的影响,这样做的原因和对成交量分析时是一样的。他使用以下模型来消除系统性影响:Rit=ai+biRMt+uit。

残差uit代表的是单个股票价格变化当中不能由系统性影响(以RMt,表示)所解释的部分。由于价格变化的方向不确定,所以有必要运用某些投资者期望模型,该模型对uit。进行了转换。

残差的平方就是转换的一种形式,如果收益公告有信息含量,在第0周的u2it值要大于非公告期间的u2it。在非公告期间,得到的残差的平方的均值用变量s2i来表示。第0周的残差平方和非公告期间的残差平方均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率Uit=u2it/s2i来表示。作者进一步作出假设,如果该比率远大于1,则表示价格变化的残差比正常的要大,反之,则小。如果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那么在第0周,u2it的均值将预计大于1。

比弗通过对非公告期间的数据回归计算得到ai,bi和S2i的估计值,并发现Rit和RMt之间的关联度是比较低的,Rit的变化只有6%可以由RMt的变化所解释。因此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问题可以通过残差的进一步分析得到。残差ujt针对公告期内的每一周(t)以及506份收益报告(j)中的报告,以下列公式计算:ujt=Rjt-ai-biR2Mt(其中i-1,…,143、j=1,…,506、t=-8.…+8)。

然后对残差进行平方并除以非公告期间各个企业的残差变异,公式为:Ujt=u2it/S2i。

公告期17周中的每一周的ut(针对506份收益报告求平均)的值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第0周的价格变化幅度比非公告期间的平均变化幅度要大的多(多67%)。如果假设均衡价格在收益报告之后更有可能发生变化,那么高于正常水平的价格波动正好验证了这一假设,因此,比弗认为该证据与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并认为价格的变化状况很好的支持了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通过对价格变化和交易量变化的观察。可以发现不仅个人投资者的预期会随着收益报告的而改变,而且整个市场的预期也会相应改变,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均衡价格的变化上。为了进一步说明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化不是因为

公告期间由其他新闻公告大量出现引起的,作者验证了在公告期间并没有其他类型信息公告的大量出现,认为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收益报告的引起的。

三、《含量》对西方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比弗的论文获得了美国会计学会颁发的科技文献创造性贡献奖。他认为,资本市场与企业财务报告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观,认为会计盈余是包含多种信息的信号;另一类是计量观,将会计数据作为计量的手段。作者的这一经典之作就是信息观的观点,“企业的收益报告导致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收益(或价格)概率分布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就像现行市场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一样,我们就认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该论文与鲍尔和布朗1968年的研究论文虽然都采用了信息观的观点,但这一论文避开了鲍尔和布朗关于收益报告好坏的判断问题,重点强调了收益时成交量和股价变化要高于其他时间的变动。这样的处理使得该论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使用方差检验的方法取代了预期模型假设的指标,便于检验;定义两个投资者行为的度量指标,交易量和股票价格波动幅度;采用较为狭窄的时间窗口,对周数据进行检验;在分析设计上,将分析期间与控制期间进行对比,即公告期间和非公告期间数据的对比。

虽然比弗的研究与鲍尔和布朗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研究开了会计数字的信息含量研究之先河,并且比弗通过成交量和股票价格方差的变化情况发现收益数据具有信息含量,改变了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其研究影响了其后几十年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的方向。

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确定资本市场通过股价、股票交易量或两者同时来对各类会计信息所具有的信息含量进行反应的方式,包括股价的波动性、成交量的异常变化以及相关的检验方法(如方差检验)。另外,比弗在此所使用的事件研究方法也得到广泛使用。此后西方会计科学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问题。比弗(1980)在《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中进一步研究了股票价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来代替随机游走的预测模型,认为收益是股票价格变化的滞后反应,而股票价格的独立性使它与收益的相关系数接近0;Dontoh和Ronen(1993)指出,信息含量包括价格反应、成交量反应以及预期信息的提前披露,价格和成交量都不能单独反应收益的信息含量,必须和现存的信息环境结合才能达到准确反应信息含量的目的;比弗、Mcanally和Stinson(1997)通过联立方程的方法来确定价格和收益的关系,指出某些原因导致的收益变化不会改变股票的价格,某些原因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化不会导致收益的改变。

其次,西方有关信息含量的研究也检验了其他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包括中期报告、资产负债表数字以及股利分配的信息含量。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在《股票价格针对新信息的调整》中指出,市场能够认识到股票分割所隐含的股利增加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重新估计股票的预期收益,该研究认为,股票价格因新信息而迅速调整支持了市场是“有效的”的结论。watts(1973)的研究中发现将来的收益变化与目前未预期的股利变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股利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

此外,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研究还检验了会计信息含量在预测公司财务失败和债务信用等级方面的有用性。关于信息含量的经验研究可以帮助准则制定者把握投资者重视的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四、《含量》对我国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我国国内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结构特殊,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中小投资者居多且缺乏理性等特点,对于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的发展是一个借鉴国外已有观点和方法进而结合国内特殊情况进行改进的过程。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研究是我国实证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开展了关于会计收益的信息含量的研究。1998年赵宇龙通过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从1994年到1996年共369个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与当年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会计盈余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在交易量反应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深、沪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对公司盈余数字的有用性通过交易量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在公司盈余公告日前后,日交易量有明显增加。结果表明,在股票盈余公告日前后确实有新的信息抵达市场,并导致交易量发生波动,这与美国学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发现相似。他们的研究同比弗经典论文中使用的时间窗口、市场行为的衡量指标等内容是一致的。在年度收益数据的研究基础上,郭菁(2003年)对1999~2001年的中期报告的信息含量进行了研究。栗煜霞、李宏贵(2004年)对上市公司的季度报告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分析显示中期报告以及季度报告都具有较强的价格效应。陈建煌(2000)、刑丽(2001)、吴世农,李常青和陈碧华(2001)等还研究了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问题,分别从未预期现金流量和超额投资收益率的关系、现金流量对股价的解释力以及现金流量是否包含收益之外的信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其次,是针对我国所存在的A股、B股市场的差异性,考察采用不同会计准则下有关会计收益的差异、收益的信息含量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问题。李树华(1997)、李东平(2000)考察了境内外报告的会计收益数字的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差异的原因。潘淡、陈凌云和林丽花(2003)通过研究沪深两市同时发行A、B股的86家公司,比较同一家公司在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会计盈余数据信息含量,得到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存在差异,且国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收益更具有决策有用性。

另外我国学者还针对和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报告所具有的信息含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非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应该引起股价的下跌,且不同类型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引起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应该具有不同的市场表现。李增泉(1999)的研究验证了被出具标准的审计意见和非标准的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是不一样的,但投资者对于不同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陈晓、王鑫(1999)发现市场对于1998年度保留审计意见没有明显的负反应,且投资者对于不同年度的保留审计意见的反应不具有一致性。

股票投资报告篇4

【关键词】 事件研究法; 财务披露管理; 企业价值; 市场反应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104-03

一、引言

财务披露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试图影响企业信息受众的决策和印象的企业行为[1]。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成熟,股票公开交易市场价格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代表指标。而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对公司的认知与管理层预期往往具有较大的偏差,对股价的公允性和稳定造成影响。因此管理层具有通过主动对财务披露的内容、时点、披露对象、可理解程度、置信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调整投资者的市场预期,从而影响企业股价的动机[2]。充分发挥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战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年度业绩预告是在年报披露之前管理层对外公布的企业盈利预测和解释,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是管理层财务披露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3]。本文以企业年度业绩预告作为企业财务披露管理的代表,旨在研究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市场反应和经济后果,论证其对股价及企业价值影响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财务披露是委托关系下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种衍生行为,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乃至上升为理论,说明了财务披露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市场中各个信息受众对其的重视。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较为丰富。Holthausen and Verricchia(1988)引入“信息披露反映系数”分析价格变化是如何依赖于信息披露。雷敏等(2005)发现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精使投资者缺乏正常判断和接受信息的基础,将带来低下的市场效率。这些理论为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论证上的支撑。孙蔓莉(2004)用印象管理来解释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心理动机。此类财务披露动机和行为倾向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业绩预告作为自愿性披露信息是重要的财务披露管理对象。许多文献表明,管理层盈余预告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有助于减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因此,以业绩预告披露之后的市场反应验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意义。

上述研究成果对系统地理解财务披露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随着国内经理市场的丰富和健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经理人也开始重视财务披露管理,并将其上升为企业战略高度[5]。但是在目前的实证研究当中,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和财务披露的时间管理方面,鲜少见对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财务披露管理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由于业绩预告的披露对股票报酬的影响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方向性,预告盈余较上年同比增加的消息将对股票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预告盈余减少的消息则可能导致股价下降。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需要将业绩预告的企业分类,避免股票报酬产生不同方向影响的样本在平均化的过程中相互抵消而减弱实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择沪深两市截至2016年3月31日所有已2015年度业绩预增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全且事件期内已发生其他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的样本后,抽取80家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财务披露管理行为对股票报酬率的影响。这80家样本公司包含了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以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结果的代表性。本文将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将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定义为事件窗口,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事件研究法的结构和步骤

事件研究法是探讨事件发生前后标的公司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反应的经验研究方法,以特定事件日为基准,通过研究事件日前后股价报酬的变化,衡量标的股票价格因为该事件所受的影响。事件研究法是研究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实证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其事件期中样本的报酬率是否有显著异常的情形,来探讨某资讯的有效性。

事件研究法的第一步是事件日、估计期和事件期的确定。本文对三者的设定如下:事件日――以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的当天,定义为第0天;估计期――以事件日的前6天至事件日前105天(共100天)作为估计期间,以此来计算样本公司股票的期望报酬率;事件期――以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作为事件期间,以此来观察业绩预告公告前后的市场反应。

事件研究法的第二步是异常报酬率的定义和估计。一般而言,需要先设定在假设所要研究的事件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正常收益),再以标的股票在所要研究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报酬率减去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得出异常报酬率的估计值。个股报酬率通过下式衡量:Ri,t=,其中Ri,t为i公司在t期的股票报酬率,Pi,t、Pi,t-1分别为i公司在t期、t-1期的股票价格。

本文采用风险调整法建立个股的预期报酬率。回归模型如下:Ri,t=αi+βi×Rm,t+i,t,其中Rm,t代表的是大盘指数收益率,本文根据选择的样本来源,选用相应上证综指收益率、深成指收益率、中小板指数收益率和创业板指数收益率来代表市场报酬率。异常报酬率以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公布日为事件日,以-6至-106为估计期,根据上述回归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计算出异常报酬率为:ARi,t=Ri,t-([

事件研究法的第三步是异常报酬率的检定。仅观察异常报酬率并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因此在估计异常报酬率之后,必须分别将每组个股的事件期各期的异常报酬率加以平均和累计,并检定平均异常报酬率(记为:ARt= ARi,t)或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记为:CARt= ARt,其中t在事件期间的范围内取值)是否显著异于0。本文为了观察标的股票是否因为业绩预告披露行为而产生显著变化,对事件期内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进行T检验。

累计异常报酬率假设检验如下:H0:CARt=0,说明公司股价累计异常报酬率的变化是随机波动的结果,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影响。H1:CARt≠0,表明事件内股价变动不是随机产生的,即事件对股价是有显著影响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统计量如下:TCAR=

,其中[S1][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SPSS 19.0软件对样本公司的股票进行检验。

首先,从表1中可以发现,事件日(即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发生日)的前5天至后15天内,普遍出现明显且持续的正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从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走势来看,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呈现出逐渐累计增加的大趋势。这可以初步说明业绩预增的讯号对股市产生的正向影响是存在的,业绩预告披露管理行为带来股票收益上升的市场反应,从侧面可以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通过更为细致的数据层面观察可以发现,事件日当天的累计平均报酬率为1.99%,在事件日的后4天时达到最高(3.18%),也就是说,投资者在事件日后买入公司股票最多可以得到1.19%(3.18%-1.99%)的股票报酬,说明投资者将企业业绩预增的讯号视为利好消息,投资者存在以此为决策依据买入股票获得收益的倾向。管理层通过有策略地管理财务披露信息的这一动机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效应的。

同时,通过观察统计检验的结果发现,从事件日当天开始至事件日的后10天内保持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这11天中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事件日前5天和事件日后5天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并不显著,一方面表明市场对业绩预告的披露不存在超前反应的行为,管理层并没有将其作为内幕消息进行操作的倾向;另一方面表明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引起股票市场反应的事件较短,一般为10个左右的开市日,从事件期后10天开始,年度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对股票收益的影响逐渐减弱。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2015年沪深两市中发生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8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观察其市场反应,对以业绩预告为代表的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投资者会因为财务披露中的利好消息产生买入股票的倾向,从而使财务披露行为对股价产生正价格效应,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正累计异常报酬。

第二,管理层可以利用财务信息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市场反应,充分发挥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通过在战略层面上有策略地对财务披露行为进行管理,可以将财务披露管理具备的经济后果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结合研究结论和理论实际不难发现,在股市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发挥委托人的监督作用[6],资本市场的壮大和股价公允性的提高使管理层愈加重视信息的力量,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成为了企业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的环境保障。

此外,利用事件研究法只能选取一个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选择的年度业绩预告是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从而影响投资者投资意向的重要部分,但是年度业绩预告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使其研究结果足以支撑财务披露管理具有有效性这一论据,还需要结合其他财务披露管理对象的研究进行探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公司的股价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本文为今后进一步论证财务披露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向希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证券监管演进:一个文献综述[J].改革,2013(8):134-138.

[2] 吴水澎,陈汉文,郑鑫成.财务披露管理方式的维度观[J].会计研究,2002(9):19-24,65.

[3] 王俊秋,花贵如,姚美云.投资者情绪与管理层业绩预告策略[J].财经研究,2013(10):76-90.

[4] 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上市公司预测盈余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5(2):253-272.

[5] 张德容,王振全,邓志良.企业财务披露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经济管理,2008(4):22-28.

股票投资报告篇5

根据美国监管机构规定,管理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公司通常要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的45天内提交一份美国市场股票、期权和可转债的投资交易报告。

“股神”大举售股套现

为筹集收购北伯灵顿铁路公司所需的巨额资金,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大举调仓,大幅减持多家公司股票。伯克希尔上月16日提交的文件显示,该公司当季出售了所持有的26%的强生公司股票,9%的宝洁公司的股票以及34%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

此外,评级机构穆迪公司以及伟彭医疗的股票也都遭到伯克希尔不同程度的减持。不过,巴菲特同时也选定了新的投资对象,除了继续增持富国银行股票外,他还将目光瞄准零售巨擘沃尔玛、医疗设备制造商贝迪医疗、垃圾处理企业共和服务公司等。

伯克希尔公司股东之一的YCMNet咨询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迈克尔认为,巴菲特此轮抛售股票与收购北伯灵顿铁路公司的交易密切相关,其当前投资组合已与美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期不同,“巴菲特正在买入那些更能显著受益于经济复苏的公司”。

花旗股份受热捧

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及金融体系恢复正常运转令银行股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末,伯克希尔持有的富国银行股票增至3.2亿股,较前一季度增加2.1%,对后者持股比例达到6.2%。目前富国银行股价超过每股27美元,较2009年3月低点时已上涨3倍多。

不只是富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损严重的花旗集团也受到投资大亨们的青睐。监管文件显示,量子基金创始人乔治索罗斯、华尔街知名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和埃里克明迪奇各自掌管的对冲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总计买入近5亿股花旗集团股份,此外还有120多家对冲基金也买入了该公司股票,资金净流入额高达12亿美元。而在此轮金融危机中,花旗集团市值最高曾缩水99%。

保尔森麾下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在增持逾2亿股花旗股票的同时,还增持了富国银行、摩根大通等一系列金融股。不过,该公司小幅减持美国银行股票至1.51亿股。

管理230亿美元资产的哨兵投资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维提斯指出,对冲基金的增持举动意味着美国金融业已走出谷底,“他们认为可以从中有所收益”。

股票投资报告篇6

一、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法定条件的比较

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是今年新增内容。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门槛要比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高。

一是两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共同条件。(1)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算。(2)发行人的注册资本已足额缴纳,用作出资的资产的财产权转移手续已经办理完毕,发行人的主要资产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3)发行人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存在下列情形:①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的品种结构已经或者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②发行人的行业地位或发行人所处行业的经营环境已经或者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③发行人在用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者技术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④发行人最近1年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者有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⑤发行人最近1年的净利润主要来自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⑥其他可能对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4)发行人依法纳税,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发行人不存在重大偿债风险,不存在影响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项。(5)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6)发行人资产完整,业务及人员、财务、机构独立,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同业竞争,以及严重影响公司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7)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员应当忠实、勤勉,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资格,且不存在下列情形: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火措施尚在禁入期的;最近三年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最近一年内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尚未有明确结论意见。(8)发行人具有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存在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9)发行人的公司章程已明确对外担保的审批权限和审议程序,不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违规担保的情形。(10)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未经法定机关核准,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证券,或者有关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三年前,但目前仍处于持续状态的情形。(11)发行人募集资金应当用于主营业务,并有明确的用途。发行人应当建立募集资金专项存储制度,募集资金应当存放于董事会决定的专项账户。

二是两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法定条件的不同点。(1)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2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2)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3)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7/元。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7/元。(4)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环境保护政策。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的业务应当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并不要求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5)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最近2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二、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基本情况有两种: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其中,公开发行包括向原股东配售股票配股;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增发

一是一般条件。(1)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不存在可能严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仲裁或其他重大事项,最近24个月内曾公开发行证券的,不存在发行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50%以上的情形。(2)财务状况良好,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3)上市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公开发行股票:本次发行申请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擅自改变前次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资金的用途而未作纠正;上市公司最近12个月内受到过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最近12个月内存在未履行向投资者作出的公开承诺的行为;上市公司或其现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情形。

二是公司配股,除符合一般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1)拟配售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配售股份前股本总额的30%;(2)控股股东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承诺认配股份的数量;(3)采用证券法规定的代销方式发行。

三是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除符合一般条件外,还应当符合:(1)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2)除金融类企业外,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持有金额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3)发行价格应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

四是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1)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特定对象不超过10名。发行对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控制的关联人;通过认购本次发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投资者;董事会拟引入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除上述情形,发行对象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2)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

三、股票上市与交易

一是股票交易限制。(1)公司法上的限制: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规定比例等。(2)证券法上的限制: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任何人在成为前款所列人员时,其原已持有的股票,必须依法转让;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6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除前款规定外,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自接受上市公司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5日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人后6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5%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6个月时间限制;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5%后,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上述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两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二是股票上市条件。主要掌握: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公司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四、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

一是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特别注意掌握如下要求:(1)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2)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金融类公司的累计公司债券余额按金融企业的有关规定计算;(3)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二是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司,除应当符合发行股票条件和发行普通债券的条件外,还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除符合公开增发股票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1)公司最近一期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2)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年的利息;(3)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平均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但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的公司除外;(4)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预计所附认股权全部行权后募集的资金总量不超过拟发行公司债券金额。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后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转股价格应不低于募集说明书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和前一交易日的均价。

三是公司债券的交易。公司申请公司债券上市交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公司债券的期限为1年以上;公司债券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申请债券上市时仍符合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

五、上市公司收购

一是收购目的。上市公司收购的目的在于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已获得或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1)投资者为上市公司持N50%以上的控股股东;(2)投资者可以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3)投资者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4)投资者依其可实际支配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5)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二是上市公司收购人。如无相反证据,投资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致行动人:(1)投资者之间有股权控制关系;(2)投资者受同一主体控制;(3)投资者的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主要成员,同时在另一个投资者担任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4)投资者参股另一投资者,可以对参股公司的重大决策产生重大影响:(5)银行以外的其他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为投资者取得相关股份提供融资安排;(6)投资者之间存在合伙、合作、联营等其他经济利益关系;(7)持有投资者30%以上股份的自然人,与投资者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份;(8)在投资者任职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与投资者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份;(9)持有投资者30%以上股份的自然人和在投资者任职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员,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等亲属,与投资者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份;(10)在上市公司任职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前项所述亲属同时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或者与其自己或者其前项所述亲属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同时持有本公司股份;(11)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与其所控制或者委托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持有本公司股份;(12)投资者之间具有其他关联关系。上述一致行动人可归纳为5类:彼此有控制、共同被控制或参股关系的主体之间,如上述(1)(2)(4);公司负责人兼职的公司之间,如上述(3);有融资、合伙、联营等经济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如上述(5)(6);自然人在收购者公司中有任职、持股、或者近亲属任职等关系并且共同持有同意上士公司股份的,上述(7)(8)(9)(10)(11);其他。

三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权益披露。(1)收购人持股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5%后,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上述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两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2)持股收购人持股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都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股票投资报告篇7

证券法是近年CPA经济法考试的重点,每年经济法试题中该章所占比重都在15分以上,且都有一个综合题考查本章内容。本章重点包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条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三种证券上市的条件、重大事件与内幕信息、上市公司的收购等。本文选取其中一些重点考点,打破教材固有框架,以一种便于理解和记忆的思路进行列举和解析。

一、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法定条件的比较

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是今年新增内容。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门槛要比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高。

一是两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共同条件。(1)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续经营时间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算。(2)发行人的注册资本已足额缴纳,用作出资的资产的财产权转移手续已经办理完毕,发行人的主要资产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3)发行人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不存在下列情形:①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的品种结构已经或者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②发行人的行业地位或发行人所处行业的经营环境已经或者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③发行人在用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或者技术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④发行人最近1年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者有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⑤发行人最近1年的净利润主要来自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⑥其他可能对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4)发行人依法纳税,发行人的经营成果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发行人不存在重大偿债风险,不存在影响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以及仲裁等重大或有事项。(5)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6)发行人资产完整,业务及人员、财务、机构独立,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同业竞争,以及严重影响公司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7)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员应当忠实、勤勉,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资格,且不存在下列情形: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火措施尚在禁入期的;最近三年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最近一年内受到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尚未有明确结论意见。(8)发行人具有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存在资金被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以借款、代偿债务、代垫款项或者其他方式占用的情形。(9)发行人的公司章程已明确对外担保的审批权限和审议程序,不存在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违规担保的情形。(10)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内不存在未经法定机关核准,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证券,或者有关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三年前,但目前仍处于持续状态的情形。(11)发行人募集资金应当用于主营业务,并有明确的用途。发行人应当建立募集资金专项存储制度,募集资金应当存放于董事会决定的专项账户。

二是两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法定条件的不同点。(1)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1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2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2)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且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3)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7/元。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7/元。(4)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环境保护政策。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的业务应当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并不要求“应当主要经营一种业务”。(5)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最近2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求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二、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基本情况有两种: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其中,公开发行包括向原股东配售股票——配股;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增发

一是一般条件。(1)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不存在可能严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的担保、诉讼、仲裁或其他重大事项,最近24个月内曾公开发行证券的,不存在发行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50%以上的情形。(2)财务状况良好,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3)上市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公开发行股票:本次发行申请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擅自改变前次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资金的用途而未作纠正;上市公司最近12个月内受到过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最近12个月内存在未履行向投资者作出的公开承诺的行为;上市公司或其现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情形。

二是公司配股,除符合一般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1)拟配售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配售股份前股本总额的30%;(2)控股股东应当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承诺认配股份的数量;(3)采用证券法规定的代销方式发行。

三是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除符合一般条件外,还应当符合:(1)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2)除金融类企业外,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持有金额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3)发行价格应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

四是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1)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特定对象不超过10名。发行对象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控制的关联人;通过认购本次发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投资者;董事会拟引入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除上述情形,发行对象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2)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

三、股票上市与交易

一是股票交易限制。(1)公司法上的限制: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规定比例等。(2)证券法上的限制: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任何人在成为前款所列人员时,其原已持有的股票,必须依法转让;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6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除前款规定外,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自接受上市公司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5日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人后6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5%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6个月时间限制;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5%后,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上述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两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二是股票上市条件。主要掌握: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公司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四、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

一是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特别注意掌握如下要求:(1)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2)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金融类公司的累计公司债券余额按金融企业的有关规定计算;(3)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二是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司,除应当符合发行股票条件和发行普通债券的条件外,还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除符合公开增发股票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1)公司最近一期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2)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年的利息;(3)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平均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但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的公司除外;(4)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预计所附认股权全部行权后募集的资金总量不超过拟发行公司债券金额。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后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转股价格应不低于募集说明书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和前一交易日的均价。

三是公司债券的交易。公司申请公司债券上市交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公司债券的期限为1年以上;公司债券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申请债券上市时仍符合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

五、上市公司收购

一是收购目的。上市公司收购的目的在于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已获得或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1)投资者为上市公司持N50%以上的控股股东;(2)投资者可以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3)投资者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4)投资者依其可实际支配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5)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二是上市公司收购人。如无相反证据,投资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致行动人:(1)投资者之间有股权控制关系;(2)投资者受同一主体控制;(3)投资者的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主要成员,同时在另一个投资者担任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4)投资者参股另一投资者,可以对参股公司的重大决策产生重大影响:(5)银行以外的其他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为投资者取得相关股份提供融资安排;(6)投资者之间存在合伙、合作、联营等其他经济利益关系;(7)持有投资者30%以上股份的自然人,与投资者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份;(8)在投资者任职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与投资者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份;(9)持有投资者30%以上股份的自然人和在投资者任职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员,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等亲属,与投资者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份;(10)在上市公司任职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前项所述亲属同时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或者与其自己或者其前项所述亲属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同时持有本公司股份;(11)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与其所控制或者委托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持有本公司股份;(12)投资者之间具有其他关联关系。上述一致行动人可归纳为5类:彼此有控制、共同被控制或参股关系的主体之间,如上述(1)(2)(4);公司负责人兼职的公司之间,如上述(3);有融资、合伙、联营等经济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如上述(5)(6);自然人在收购者公司中有任职、持股、或者近亲属任职等关系并且共同持有同意上士公司股份的,上述(7)(8)(9)(10)(11);其他。

三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权益披露。(1)收购人持股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公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5%后,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上述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两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2)持股收购人持股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都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股票投资报告篇8

创业板上市标准

与主板上市规则相比,创业板的上市标准只作了如下两点改变:一是降低了“公司总股本”门槛,即公募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0万元,这明显低于主板门槛5000万元;二是增设了“公司股东人数”门槛,即公募发行后股东人数不少于200人,而主板上市标准中则没有这一规定。

大小限锁定期规定

在“大小限”锁定期上,创业板与主板规定完全相同:

(1)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

(2)发行人向本所提出其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申请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应当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也不由发行人回购其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

(3)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后,转让双方存在实际控制关系,或者均受同一控制人控制的,经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申请并经深交所同意,可豁免遵守上述承诺。

(4)如果发行人在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其IPO申请前6个月内(以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日为基准日)进行过增资扩股的,新增股份的持有人除需遵守上述规定外,还需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24个月内,转让的上述新增股份不超过其所持有该新增股份总额的50%。

笔者认为,创业板大小限的锁定期过长,不利于扩大流通股比例,不利于风险资本(VC)的及时退出。

公司高管持股限制

在公司高管持股上,创业板与主板规定也是完全相同的:

(1)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1年锁定期满后,拟在任职期间买卖本公司股份的,应当按有关规定提前报本所备案。

(2)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票在买入后6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并及时披露相关情况。

进一步强化了独立董事的权责

与主板上市规则相比,创业板增设了独立董事的权责条款,希望能改写独立董事的“花瓶”角色,真实发挥独董作用。

(1)独立董事选举应实行累积投票制。这样,有望抑制“一股独大”的不利格局。

(2)上市公司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在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有关人员应积极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不得干预独立董事独立行使职权。

(3)深交所建立独立董事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对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记录,并通过深交所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独立董事诚信档案的相关信息。

强化保荐机构的持续督导作用

与主板上市规则相比,创业板对保荐机构的持续督导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3个(而主板规定为2个)完整会计年度;上市后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2个(而主板规定为1个)完整会计年度;申请恢复上市的,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恢复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1个完整会计年度。持续督导期间自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或者恢复上市之日起计算。

(2)对于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或违规行为,或者实际控制人、董事会、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等监管风险较大的公司,在法定持续督导期结束后,深交所可以视情况要求保荐机构延长持续督导期,直至相关问题解决或风险消除。

(3)保荐机构应当督导发行人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内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督导发行人按照本规则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及其他相关义务,审阅信息披露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并保证向本所提交的与保荐工作相关的文件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4)保荐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期报告及重大临时报告信息(涉及募集资金、关联交易、委托理财、为他人提供担保等重大事项)要做出分析,并在指定网站发表独立意见。

(5)保荐机构应当对上市公司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以保证前款所发表的独立意见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增加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条款

为进一步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除类似于主板上市规则中已有的对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监管和处分措施之外,创业板上市规则又增加了另一条约束性规定:“负责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应当严格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或者出具不当、不实的审计报告,不得无故拖延审计工作影响公司定期报告的按时披露。”

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格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为两类:一是定期报告;二是临时报告。创业板的信息披露,除了满足主板规则的全部要求外,还增加了以下规定:

(1)预计不能在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披露年度报告的公司,应当在该会计年度结束后两个月内披露业绩快报。

(2)上市公司应当在每年年度报告披露后1个月内举行年度报告说明会,向投资者真实、准确地介绍公司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投资项目等各方面情况。公司年度报告说明会应当事先以公告的形式就活动时间、方式和主要内容等向投资者予以说明,年度报告说明会的文字资料应当刊载于公司网站供投资者查阅。

(3)上市公司可以在中午休市期间或下午3点30分后通过指定网站披露临时报告。

(4)在下列紧急情况下,公司可以向本所申请相关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临时停牌,并在上午开市前或者市场交易期间通过指定网站披露临时报告:公共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可能或者已经对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需要进行澄清的;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异常波动,需要进行说明的;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件),有关信息难以保密或者已经泄漏的。

风险警示处理“升级”

风险警示处理分为“退市风险警示处理”(*ST)和“其他风险警示处理”(ST)。

与主板规则相比,创业板对上市公司股票*ST新增了4种情形:(1)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显示当年经审计净资产为负;(2)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者中期报告;(3)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4)公司股票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本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成交量低于t00万股。其中,前三种情形原本属于主板的ST标准,现在却升级成为创业板的*ST标准。

上市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深交所则有权对其股票交易实行ST处理:(1)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或者恢复上市的公司,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主营业务未正常运营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2)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3个月以内不能恢复正常;(3)公司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4)公司董事会无法正常召开会议并形成董事会决议。

暂停上市新变化

与主板规则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暂停其股票上市增加了以下新标准:(1)公司净资产连续2年为负;(2)在被*ST后,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终止上市新突破

与主板规则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终止其股票上市增加了以下新标准:(1)公司连续2年半净资产为负值;(2)公司连续2年净资产为负数后,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首个中期报告;(3)在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后,公司首个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创业板不仅引入了“净资产为负”和“审计报告意见为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的退市标准,而且规定在公司终止上市后将直接退市,不再像主板一样要求必须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但公司退市后如符合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条件,可自行委托主办券商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申请。

ST、*ST、暂停上市及终止上市条件的严格规定,既能较好地适应创业板高风险的退出机制要求,同时,它又能有效地抑制创业板的“垃圾股”爆炒与过度投机。

上一篇:营销策划案例分析范文 下一篇:拓展训练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