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28 01:32:33

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篇1

从历史看,上证在2300点附近堆积了大量的筹码,而去年的9月到12月,在2260-2270点曾经有3个月的横盘期,并且形成了双头,所以我们初步认为,本轮行情的第一目标位在2270点附近,目前风险不大,可以继续操作股票,题材方面可以主要关注有色等周期股,国企改革和军工等题材可以中线关注。

看到市面上不少做股票策略的分析师,一直在不断的调整思路,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我们知道,09年以前市场最关注的就是经济基本面和宏观情况,导致了指数的大幅度波动,06-09年每年指数的波动幅度都超过100%,而到了10年以后,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板块轮动和企业业绩,稀土,高铁等都是当年的强势行业。

时间到了2013年以后,指数的波动更小了,主题投资开始活跃,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策略分析师更多的开始从事主题研究的工作,还有机构推出了美股印射这样的主题报告,从美股目前的流行投资标的来寻找A股可能会流行的投资标的,投资者也乐此不疲,于是出现了特斯拉热,细胞检测热,手游热等。但大家发现了吗,现在主题变化的速度比以往快了很多,以前一个主题概念可以炒作3个月,甚至半年,现在往往一个月甚至2-3周就结束了,这个就需要投资者有更快的反应能力。

做短线交易,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主题。主题投资在当下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政治正确。你偷偷摸摸搞个小道消息,不如大大方方搞主题。

股票投资篇2

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你的优势并不在于从华尔街投资专家那里获得的所谓专业投资建议。你的优势其实在于你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知识和经验。如果你充分发挥你的独特优势来投资于你充分了解的公司和行业,那么你肯定会打败那些投资专家们。

过去30多年来,股票市场被一群专业机构投资者所主宰。但是与一般人的想法正好相反,这反而使业余投资者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投资业绩。业余投资者尽可以忽略这群专业机构投资者,照样可以战胜市场。

每只股票后面其实都是一家公司,你得弄清楚这家公司到底是如何经营的。

经常出现这样的事,短期而言,比如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一家公司业绩表现与其股价表现毫不相关。但是,长期而言,一家公司业绩表现与其股价表现完全相关。弄清楚短期与长期业绩表现与股价表现相关性的差别,是能不能投资赚钱的关键,也表明,耐心持有终有回报,选择成功企业的股票方能取得投资成功。

你得弄清楚你持股的公司基本面究竟如何,你得搞明白你到底持有这只股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不错,孩子终究会长大的,但是,股票并非终究会上涨的。

想着一旦赌赢就会大赚一把,于是大赌一把,结果往往会大输一把。

把股票看做是你的小孩,但是养小孩不能太多,投资股票也不能太多,太多你就根本照顾不过来了。一个业余投资人,即使利用所有能利用的业余时间,最多也只能研究追踪8到12只股票,而且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才能找到机会买入卖出操作。因此,我建议,业余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同时持有股票5只以上。

如果你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那么就远离股市,把你的钱存到银行里,直到你找到一只值得投资的股票。

永远不要投资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股票。让投资者赔得很惨的往往是那些资产负债表很差的烂股票。在买入股票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看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偿债能力,有没有破产风险。

避开那些热门行业的热门股。冷门行业和没有增长的行业中的卓越公司股票往往会成为最赚钱的大牛股。

对于小公司股票来说,你最好躲在一边耐心等待,等到这些小公司开始实现盈利时,再考虑投资也不迟。

如果你打算投资一个正处于困境之中的行业,那么一定要投资那些有能力渡过难关的公司股票,而且一定要等到行业出现复苏的信号。不过,像生产赶马车鞭子和电子管的这些行业永远没有复苏的希望了。

如果你在1只股票上投资1000块,即使全部亏光也最多不过是亏损1000块,但是如果你耐心持有的话,可能就会赚到1000块甚至50000块。业余投资人完全可以集中投资少数几家优秀公司的股票,但基金经理人根据规定不得不分散投资。业余投资者持有股票数目太多就丧失相对于专业机构投资者能够集中投资的优势。只要找到几只大牛股,集中投资,业余投资者一辈子在投资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远远物超所值了。

在任何一个行业,在任何一个地方,平时留心观察的业余投资者就会发现那些卓越的高成长公司,而且发现时间远远早于那些专业投资者。

股市中经常会出现股价大跌,就如同东北地区严冬时分经常会出现暴风雪一样。如果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本不会遭到什么损害。股市大跌时那些没有事先准备的投资者会吓得胆战心惊,慌忙低价割肉,逃离股市,许多股票会变得十分便宜,对于事先早做准备的投资者来说反而是一个低价买入的绝佳机会。

每个人都有投资股票赚钱所需要的智识,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投资股票赚钱所需要的胆略,有识且有胆才能在股票投资上赚大钱。如果你股市大跌的恐慌中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吓得赶紧抛掉手中所有股票,那么胆小怕跌的你最好不要投资股票,也不要投资股票型基金。

总是会有事让人担心。不要为报刊上那些危言耸听的分析评论而焦虑不安,也不要理会最近新闻报道中的悲观预测言论,不要被吓得担心股市会崩盘就匆忙卖出。放心,天塌不下来。除非公司基本面恶化,否则坚决不要恐慌害怕而抛出手中的好公司股票。

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前预测出未来利率变化、宏观经济趋势以及股票市场走势。不要理会任何未来利率、宏观经济和股市预测,集中精力关注你投资的公司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你研究了10家公司,你就会找到1家远远高于预期的好公司。如果你研究了50家公司,你就会找到5家远远高于预期的好公司。在股市中总会让人惊喜的意外发现,那就是业绩表现良好却被专业机构者忽视的好公司股票。

不研究过公司基本面就买股票,就像不看牌就打牌一样,投资赚钱的机会很小。

当你持有好公司的股票时,时间就会站在你这一边,持有时间越长,赚钱的机会越大。耐心持有好公司股票终将有好回报,即使错过了像沃尔玛这样的优秀公司股票前5年的大涨,未来5年内长期持有仍然会有很好的回报。但是如果你持有的是股票期权,时间就会站在你的对立面,持有时间越长,赚钱的机会越小。

如果你有胆量投资股票,却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做功课研究基本面,那么你的最佳选择是投资股票投资基金。你应该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股票基金。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可分为成长型、价值型、小盘股、大盘股等,你应该投资几种不同风格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于6只投资风格相同的股票基金并非分散投资。

投资者在不同基金之间换来换去,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得支付很高的资本利得税。如果你投资的一只或几只基金业绩表现不错,就不要随便抛弃它们,而要坚决长期持有。

在过去10年里,美国股市平均投资收益率在全球股市中仅仅排名第8。因此,你可以购买那些投资于海外股市且业绩表现良好的基金,从而分享美国以外其他国家股市的高成长。

长期而言,投资于一个由精心挑选的股票或股票投资基金构成的投资组合,业绩表现肯定要远远胜过一个由债券或债券基金构成的投资组合。但是,投资于一个由胡乱挑选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到床底下更安全。

股票投资篇3

今年以来股市的连续上涨让许多股民一扫去年巨亏的痛苦,尤其是连续6个月的月K线“六连阳”更是股民们的“幸福时光”。而这种直观的感受正与近期由海富通基金和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共同的《股市与幸福感》研究报告十分吻合。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结论:人们幸福感的高低和股票指数的绝对值没有关系,只是和后者的变化密切相关;连续上涨所带来的幸福感最强;指数的绝对值越高,人们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热情越高;投资者对后市的信心与当天的股指有强烈相关度。

该研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的行为学研究者奚恺元教授指导下,通过网络调研、手机短消息、电话等方式,在60个交易日内每天对上海、北京、重庆三地的800名投资者中进行,样本中51%为男性,49%为女性,年龄中位数为28岁。

投资行为和幸福的关系

研究结果得出的最大发现是,股票幸福感的高低与上证指数的高低没有关系;而是与上证指数的变化有关,连续上涨最让人开心。

习惯性地,人们常以为指数越高,幸福感越大。但调查显示,在指数3000点和1600点时。投资者的幸福感并没有太大区别。有趣的是,当指数出现变化时,幸福感的也随之变化。且前一天下跌,后一天上涨带来的幸福感不如连续两天上涨带来的幸福感更大。因为人们对股指下跌的感觉更痛苦,对损失比收益更为敏感。

此外,研究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如以性别来看,男性投资者的股票幸福感普遍要比女性投资者高;以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股票投资者对股票的幸福感越高。而以拥有的财富来看,越是富裕的投资者对股票的幸福感越低;但在股市中投入的财富占自己财富的比例越高的投资者对于股票的幸福度越大。

在研究股市变化对人的近期决策影响方面,可以发现当天上证指数越高。这天股票投资者的购买热情越高涨。同样,上证指数越低,投资者的热情也就越低。这个研究几乎能够解释为什么市场永远不缺乏“追涨杀跌”的动机。

从投资理论来说,个人买入或者抛售股票的原因绝不能够倚赖当天的股票指数,而应该看这只股票的前景如何,是否有更好的投资计划或者自身的资产配置需求。但从研究结果来看,投资者把购买当成一个近期决策,看到行情大好就奋勇直前地买进。从这点来说上证指数的那条线不但代表了每个交易日的股市行情,还能够代表股票投资者的购买行情。

研究也发现,在股市中投入越多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股票。这点上看来,股票例真是一个能让人上瘾,越买越多,越多越想买。和购买意向不同的是,抛售意向与当天的上证指数无关。

什么样的心态下,投资者会倾向于抛掉手中的股票呢?研究发现:抛售意向和投资者个体的股票幸福度有关,股票幸福度越低的投资者越倾向于抛掉手里的股票这和之前股票幸福感和购买意向的结论正好配成一对,也就是说,投资者开心了就想多买点,不开心了就想把手上的股票抛掉。

还有一个相对的结论,那就是男性股票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喜欢交易。更直白地说,女性投资者不容易出手,出手了就会坚守;而对男性投资者来说,或许进进出出本身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所以显而易见,他们就是喜欢交易。

另外研究还发现:当天的上证指数越高。投资者预测2009年年底的股指也越高。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信心是随着大盘的起伏而起伏的,大盘指数上扬了信心指数也上扬,大盘指数回落了信心指数也回落了。

个性差异的因素

以往研究发现,过于追求金钱,会使人们偏离追求生活的真谛。“对于财富的喜爱是罪恶的根源,但财富本身却不是”。

对金钱的偏好度,一部分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正如对于风险的态度一样,有些人天生是风险爱好者,而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对于金钱的看法也是如此,有些人天生对金钱不敏感,没有把金钱看得那么重要,或者没有认为金钱是一种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越受到金钱激励,越觉得金钱重要则对股市股指的幸福感越低,而金钱动机因素越强,则对自己持有的股票幸福感越低。但另一方面,越偏好金钱,其在股市上的收益可能也越高。

研究考察了金钱偏好和其股市投资回报的情况。通过分析结果表明,金钱偏好中的动机因素和投资回报有关系,动机因素越高,则投资回报越高。结果很有意思,即越受到金钱激励,其在股市上的绩效越好,但并不意味着其更幸福。这反映了追求金钱和追求幸福并不同步。

除去金钱偏好外,人本来的性格也会影响他在股市投资时候的幸福感。心理学研究常把人的性格特征分为“内控”与“外控”两种类型。用“控制点”来形容个体对于自己命运根源的认知,并用“内控”和“外控”两个术语来形容这两种不同的特征。内控是指个体认为达到自己的目标与运气无关或关系很小,外控则是指很多时候个体觉得自己对周围发生的事无能为力。

一些研究发现内外控特征不同的人,在投资理财上面也会有所不同,内控倾向越强者,其所选择的投资组合风险也越高,两者呈现正相关。内控性越高,其投资回报业绩也越好,相比之下,越外控型则投资回报业绩越差。

在股票跌幅和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内外控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股指和自持股票的幸福感。外控型越强,对股指和股市的幸福感越低,在涨和跌的情况下都是同样的。也即总体而言,外控型特征越强,无论股市是涨还是跌,其幸福感都是更低的。

股票投资篇4

重组股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

我们对A股市场重组股的研究将涵盖以下几类标的,相应地,我们将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1、ST股票及盈亏边缘公司的借壳/买壳上市:我们将针对近年来成功实施借壳/买壳上市的案例,从股本、属地、财务指标、股东变动、股东持股变动以及行业等角度进行统计分类,以此为基准,从现存的ST股票中筛选出有可能成为借壳或买壳标的股票。

2、央企整合及地方国资重组:过去大型国有集团通常只是将一部分资产和业务独立上市,或者将不同业务和不同资产分别以不同主体,甚至在不同资本市场上市。在国家推进企业整体上市、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资产证券化率提高等因素主导下,未来将会有很多资产注入和吸收合并等重组事件发生。我们将追踪国家层面以及重点省份对央企和地方国资系统整合的政策动向,并力求通过前瞻性的研究尽早发掘出相关政策下的受益股票。

3、行业整合背景下的重组:中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较初级阶段。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较低,仍处于群雄逐鹿、大局未定的状态。因此,通过收购兼并等重组方式实现外延式增长,是中国上市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关注政府主导的产业链整合以外,还将从对不同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竞争格局的研究出发,力求预测出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收购兼并的行业及相关公司。

ST股票的投资回报分析

统计的总体:2008年以后曾经实施特别处理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

ST(SPecialTreatment,特别处理)作为一种证券市场监管手段,是对上市公司处于正常上市与暂停上市之间的一种特别措施。从1998年4月开始,沪深交易所对部分财务状况异常和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实行ST制度。其中财务状况异常指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公司净资产低于公司股票面值;其他状况异常一般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导致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终止或者涉及可能赔偿金额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诉讼等情况。由于这些异常状况有可能使得投资者难以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判断,从而有可能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此,ST制度是对这些状况异常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收益与风险重新匹配的一种制度。

我们选取在2008年以后曾经实施特别处理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股票作为统计研究的总体,一方面是因为始自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至2007年末己经基本完成,上市公司的发起人股份(原非流通股东)通过支付股改对价获得流通权(当然仍有限售期),其利益与流通股东趋于一致,从而在ST公司资产重组中最为关键的对原股东股份定价的基础由净资产转变为市值;另一方面,近年来监管层对ST股票审核趋严,使得ST股票重组或摘帽的难度大为提高,使得我们在归纳总结ST股票特征与处理方式的相关研究时更需要选取年代较近的案例。

统计结论:未来ST股票的投资价值将越来越集中于“重组”的实现

我们把总体中的所有ST股票按照当年的处理情况分别归类为:1、当年实施特别处理(“戴帽”);2、维持特别处理(“维持”);3、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暂停/终止上市”);4、撤销特别处理(“摘帽”);5、资产重组(“重组”)。

我们接着分别计算各类ST股票的年度超额收益率,计算公式为“股票年度最高价/最低价一中信标普300指数最高点/最低点”。其中,我们对“暂停/终止上市”类ST股票未按股权价值归零计算,原因是暂停上市的股票仍有机会通过资产重组重新上市,而终止上市的股票在现行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老三板”)制度设计中仍保留了重返沪深主板的通道;对于“重组”类,即使其未在重组当年摘帽,我们也在重组之后年度中不予统计为“维持”或“摘帽”;若“重组”类股票在重组后仍无法满足上市条件而暂停或终止上市的,在暂停或终止上市年度统计为“暂停/终止上市”;对于“暂停/终止上市”类股票在其后未重组恢复上市的,仍统计为“暂停/终止上市”;仅对“戴帽”类股票在重组或者摘帽前的年份统计为“维持”;对于己暂停/终止上市的股票重组成功的,由于股票无交易,因此在计算年度超额收益率时不予统计,但是仍统计在“重组”类的频次中。

对于投资ST股票,原本我们理解年度超额收益率由低至高应该分别为:“暂停/终止上市”类、“维持”类、“戴帽”类、“摘帽”类和“重组”类。因为“摘帽”和“重组”类反映的是ST公司通过主营业务经营的改善或者资产重组而重新获得持续盈利的能力,而“重组”往往使ST公司得到脱胎换骨改造的机会,从而更具有投资价值。然而,相反的是,表1中除了2011年的数据基本符合上述逻辑,2008年至2010年的呈现的是无序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恰恰反应了过去资本市场对ST股票的无序炒作,投资者往往并不关心是否将会有ST股票是否能够最终实现“重组”以及“重组”本身质量的高低。

监管部门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涉及ST股票资产重组的规定,不断提高重组的门槛。尤其是2011年8月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法律上明确定义了资产并购和借壳重组的含义,即注入资产必须达到100%,不能置换部分资产;2、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3、借壳公司不能再与股东、实际控制人有关联交易。也就是说,今后ST股票的买壳/借壳上市将适用与IPO上市趋同的财务标准,这将一方面使未来ST股票重组成功的案例进一步减少(2008年起“重组”类在所有ST股票中的占比己有显著下降的趋势,从2008年的22起,占比12%下降到2010年的8起,占比5%和2011年迄今的4起,占比2%),另一方面也将促使ST股票资产重组的质量大大提高。我们相信,未来ST股票的投资收益分布将会延续从2011年起的正常逻辑,从这个角度,也将大大提升我们对ST股票进行研究筛选的难度和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对ST股票投资的出发点首先是规避投资于“暂停/终止上市”类,因为我们观察到“暂停/终止上市”类股票往往将耗费数年时间仍未能重新上市,这无疑将加大投资机会成本和投资失败风险;其次是争取尽早发现有重组预期的ST股票。我们接下来将通过分析归纳2008年以来所有ST股票的各种特征来试图找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ST股票处理方式的特征分析

股本特征

股本规模特征

ST公司的股本规模是其是否有可能成为“壳”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重组后的新上市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每股盈利水平,才能维持较为正常的股价。举例来说,重组方拥有1亿元净利润水平,若重组完成后总股本为2.5亿股,则新公司每股盈利为0.4元/股,以20-30倍市盈率计算,可以大致享有8-12元/股的股价水平。但是,如果重组后总股本为4亿股,则新公司每股盈利将缩水至0.25元/股,以20-30倍市盈率计算,仅能享有5-7.5元/股的股价水平。从这个角度,股本过大的ST公司较难成为重组的标的,它们的出路在于“摘帽”或“暂停/终止上市”。图6-图8反映的正是这个情况,“重组”类ST公司的平均股本最低,为2.39亿股;“暂停/终止上市”类居中,为2.88亿股;“摘帽”类最高,为3.70亿股。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少“摘帽”类公司是“大到不能倒”的典型,他们由于过于庞大,尤其往往冗员多,各方面利益错综复杂,地方政府出于“维稳”考虑而重点扶持其扭亏转盈。当然,我们也观察到,不少未有实质性重组的扭亏公司,在扭亏之后仍经常游走在盈亏的边缘,这显然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上述判断。

基于上述观察,我们认为,比较适合成为重组标的的ST公司,其股本规模应该不宜超过2.5亿股。

股权结构特征

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上市公司的股东分为流通股股东、国有股股东(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以及非国有法人股股东(我们在以下的统计中包括自然人发起人股)。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东分为流通股股东和限售股股东(其中包括国家持股、国有法人持股、其他内资持股等)。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沿用流通股股东、国有股股东和非国有法人股股东的分类(股改后相关数据己尽可能按照这个口径做了调整),对2008年以来所有ST股票按照最终处理方式做了统计,分别为:“重组”类(只统计借壳和买壳案例)、“暂停/终止上市”类和“摘帽”类。我们把ST东航吸收合并ST上航等涉及国资整合等的其他重组方式留待后续的专题研究。

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都是通过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而实现上市,两者的区别在于买壳上市的非上市企业首先需要通过股权收购,相对或绝对控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取得上市地位,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则己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拥有控制权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反向收购等方式将相关业务和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有关法律允许A股的买壳上市将两个步骤合二为一。因此,我们在下文将两者合并统计为“重组”类。

我们发现,以“国家持股”占比和“法人持股”占比合并计算,“重组”类最低,平均为43.98%,与“摘帽”类和“暂停/终止上市”类有显著的差距。后两者非常接近,分别为56.54%和54.62%。

我们认为,由于无论是买壳上市还是借壳上市,“国家持股+法人持股”的股权部分是重组方必须支付成本才能取得。重组成功以后,重组方的后续动作往往是在二级市场,通过配股集资或者向新控股股东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新业务和新资产。如果“国家持股+法人持股”比例过高,一方面加大了重组方的股权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重组方下一步融资注入资产的能力,因为如果采用二级市场配股集资的方式,那么流通股比例过低,则集资能力就弱,而如果采用向新控股股东定向增发的方式,则新控股股权比例过高,离保持上市公司上市地位的75%以下控股权的差距就小,从而限制了注入资产的规模。因此,我们认为30%-45%是“壳公司”的“国家持股+法人持股”较为理想的占比水平。

相反而言,那些“国家持股+法人持股”占比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是所在地重要的企业,当地政府“保壳”的意愿较强。如果上市公司只是遭遇暂时性的经营困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很有可能继续得到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而渡过短期危机,成功“摘帽”。但是,如果这种类型的企业遭遇的是行业性的,长期性的问题,那么即使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往往无法避免最终沦落到“暂停/终止上市”的境地。

股本性质特征

由于B股、H股与A股存在巨大的制度和估值差异,在股权定价、方案核准与执行等方面难以协调处理,因此,我们观察到,同时发行B股或者H股的A股ST公司鲜有重组成功的案例。

属地特征

我们把2008年至2011年间的所有ST股票按照重组、摘帽、暂停/终止上市和维持的口径分别统计了其所属的地域。其中,我们将借壳/买壳成功的企业重新还原到其重组前的注册地域。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

1、西北地区(25.21%)、东北地区(21.09%)和西南地区(17.61%)的上市公司股票被特别处理的概率最高,而华东地区(7.04%)华北地区(11.18%)和华南地区(12.50%)的概率最低。

2、在ST股票中,位于西南地区(16.13%)、东北地区(11.11%)和华南地区(10.42%)暂停/终止上市的占比最高,而位于华北地区(2.78%)、华中地区(3.03%)和华东地区(7.69%)的占比最低。

3、在ST股票中,位于东北地区(37.04%)、华中地区(33.33%)和华东地区(犯31%)摘帽的可能性最高,而位于华南地区(20.83%)、华北地区(27.78%)和西南地区(29.03%)的可能性最低。

4、在ST股票中,位于华东地区(24.62%)、华中地区(21.21%)和西南地区(16.13%)重组的占比最高,而位于东北地区(0.00%)、华南地区(12.50%)和西北地区(13.33%)的占比最低。

5、在ST股票中,位于华南地区(5625%)、华北地区(55.56%)和东北地区(51.85%)维持的比例最高,而位于华东地区(35.38%)、西南地区(38.71%)和华中地区(42.42%)的占比最低。

我们认为,上述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所属地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

1、东北地区的上市公司多为老工业基地的大型工矿企业改制而来,设备、体制相对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因而持续亏损被特别处理的概率较大。同时,该地上市公司大多规模庞大、人员负担重(这是并购重组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难以成为借壳或买壳的标的,该地ST公司的结局要么是暂停/终止上市,要么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扭亏摘帽。

2、华北地区的上市公司位于中国政治中心,传统上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扶持力度都较大,出于“维稳”考虑,该地区的上市公司很少因持续亏损而被特别处理,而ST公司也很少最终被暂停/终止上市。此外,该区域内或者临近区域有大量矿产资源型企业,而我们观察到过去借壳/买壳成功案例中,绝大多数重组方都来自与被重组方同一省份或同一区域省份,因此多数该地区的ST公司都处于“维持”状态,这是因为无论是重组谈判,还是重组的审批落实都需要较长的过程。

3、华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普遍盈利模式好、实力雄厚,因此该区域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比例最低,即使因短期因素造成亏损,也多半能够通过自身经营活动的改善或政府握注而免于退市,因此最终暂停/终止上市的比例很低,而摘帽的比例较大。同时,区内优秀的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众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大,因此区内ST公司获得重组的可能性也较高。

4、华南地区也是经济发达区域,上市公司素质较高,故因亏损而导致被特别处理的比例不高。同时,区内上市公司多为私人公司改制而来,当地政府较少对企业干预扶持的传统,区内ST公司获得政府握注的可能性不高。此外,区内上市公司大多从事出口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购重组的价值不高。因此,区内ST公司多半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改善盈利状况,造成的结果就是“暂停/停止上市”和“维持”的占比较高,而“重组”和“摘帽”的占比较低。

5、华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中游,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概率也基本处平均水平。暂停/终止上市的比例较低,重组和摘帽的几率略高于全国平均。

6、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几率最高。由于当地上市公司总数少,政府协助“保壳”的动力较强,因此ST公司的重组、摘帽或暂停/终止上市的几率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行业特征

我们把2008年至2011年间的所有ST股票按照重组、摘帽、暂停/终止上市和维持的口径分别统计了其所属的中信行业分类。其中,我们将借壳/买壳成功的企业重新还原到其重组前的行业分类。

虽然表3反映出处于不同行业的ST公司在最终处理方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以下原因:l)分配到各个不同行业的ST公司数目不多,样本少从而统计意义不大;2)ST公司在重组中常常变更主营行业;3)不同时期政府对不同行业的引导或抑制政策往往因时因事而定,并不完全反映行业周期或行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认为,单纯从不同行业ST公司的历史案例,难以总结出对现存的不同行业ST公司未来处理方式具有前瞻性的规律。

财务特征

与其他类型的ST股票相比,“重组”类的ST股票通常具有明显的财务指标标志:恶化的流动性和相对较轻的负债水平。我们认为,前者是“重组”类ST股票最终愿意出让“壳”资源的压力来源之一,后者是因为潜在重组方意在控制重组后的财务成本。我们认为,0.9、0.7和140%应该分别是“重组”类ST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较为可行的上限。

股东变动和股东持股变动特征

大股东变更

如我们在前文所讨论的,买壳上市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分别为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和注入资产和业务。因此,ST股票的大股东变更可以视为重组启动的重要前兆。在表6中,我们收集整理了自2011年半年报披露以来发生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票清单。

重要股东减持

ST股票的重要股东减持常常是应潜在重组方的要求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潜在重组方在进行实质重组时为达到相对或绝对控股所需收购的股份比例。以领先科技为例,公司在2010年曾有过重组搁浅的经历。从2011年6月7日开始,第二大股东泰森科技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460万股。而此后的6月10日,领先科技股票火速停牌,并于7月13日复牌披露了资产重组预案。

在表7中,我们收集整理了自2011年6月30日以来所有发生过重要股东减持股份数占比超过5%的股票清单。

“精选”+“组合”

投资预期重组股的风险在于ST公司的重组涉及政府、原股东、上市公司本身、潜在重组方、投资者以及各类中介的不同利益诉求,从而在重组进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有时甚至ST公司完整走完了破产重整程序,依然无法推进重组;同时,投资重组股还将面对一定的政策风险。例如从2010年至今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不断,使得有不少房地产公司放弃借壳;而特定行业的重组,例如以矿产资源为注入资产的,其审批手续极为复杂,牵涉方面众多,也会增加重组工作的不确定性。

因此,中信证券研究部中小盘组重申对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即采取“精挑细选为基础,组合投资为上策”的思路,根据我们归纳的重组股的选股逻辑精选具有重组预期的个股,并且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进行一揽子选股。

根据我们归纳的“重组”类ST股票的股本、属地和财务指标等特征,我们从现有的“维持”类ST股票中挑选出ST太光、*ST南化和*ST国创,建议投资者关注。

推荐的股票池

ST太光

ST太光前身为贵州凯涤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上市,主营涤纶化纤制造。1998年度受行业不景气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严重亏损,1999年4月29日起股票被特别处理。2001年第二大股东深圳市太光科技有限公司借壳上市,公司更名为深圳市太光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深圳,主营变更为TEC5200综合业务接入网等通信设备的销售、进出口业务以及电子产品的销售。新公司经营仍未有起色,从2003年4月17日起,股票再次被特别处理。

*ST南化

*ST南化2000年上市,总部位于广西南宁,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南宁化工厂,主要从事氯碱化学工业及其系列产品,农药、消毒剂等无机和有机化工产品等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由于2008年、2009年亏损,从2010年4月26日起至今,公司股票被特别处理。

*ST国创

*ST国创前身为重庆四维瓷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上市,主营为生产和销售陶瓷制品、复合材料浴缸、灰沙砖、水泥预制件及其原辅材料。公司股权和名称几经变更,2011年改名为贵州国创能源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贵州贵阳。公司股票从2010年5月4日被特别处理至今。

*ST昌九

*ST昌九1999年上市,总部位于江西南昌,主营为生产和销售化肥、化工、生化和医药中间体四大业务。公司股票从2011年4月26日被特别处理至今。

ST河化

股票投资篇5

每个有政治色彩的活动的前夕,正是那些最令人讨厌的“业内人士”活跃的时候。这类活动包括全球性的大型经济政治活动,国内换届选举或者具有标志性的政治会议以及一些特殊的庆典。业内人士总会煞有介事地出来说,“××会让股市涨一阵的。”

而实际情况是,在牛市中,这些活动和会议召开的时候股市的确会上涨,而在市场不怎么样的时候,再大的事也挡不住股市下跌。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那是股市下跌最厉害的阶段。市场根本不理会这个运动会对中国的决策者和那些趋炎附势的业内人士的声誉有多重要。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从逻辑上破解,那就是如果决策层有能力让市场怎样市场就怎样,那就应该永远让市场涨上去,因为这样做对谁都有好处。如果可以这样,中国的一切问题也就都不存在了。

从这可以推导出一个推论,那些说政府让怎样我们就怎样就可以获得好的投资收益的预言家,是那些无聊业内人士的另一种形式。

这是因为“政府要怎样我们就怎样”论者同样认为,决策者的权力影响要超过经济规律。而这种权力超越了现实,就像我们前边所说的―根本不存在。持这种论调的投资者干脆去朝鲜投资吧,在那里政府的权力最大了,他们的投资理论在那儿会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但是看看那些投资朝鲜的韩国投资者的情况,那是个很好的反证。

那投资者应该怎么做呢?

《东汉演义》里记载过一个人,被刘秀派到王莽统治区去搞间谍活动,他是怎么开展工作的?他首先去了妓院,然后在里边挑出最难看的,给她们钱,让她们从同伴那里打听消息。很快这个人的情报网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故事对于我来说是很励志的。首先,人长得难看而且干上最不适合的工作也还是有赚钱的机会;其次,这也许才是投资之道―没人要的东西可能很有价值。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真正的投资大佬,他只喜欢做一级市场。为什么不在二级市场进行投资?他的回答是交易对手太多了。交易对手多会让股票有更高的溢价,买入被高溢价会影响投资者最终的收益。把这种看法推到极致,那么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应该是每天拿过市场交易的报单,从上面找出最没人买卖的股票。它们就是那些溢价最低的投资品。

的确投资者买那些没人愿意买的股票,有可能获得超级收益,但是,总的来说那些没人买的股票也可能是最危险的投资品,比如这些没人要的公司更可能遇到倒闭的命运。

20世纪最著名的投资家约翰・邓普顿爵士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在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的消息发出后,就要他的股票经纪人花掉1万美元,买入纽约市场上所有股票价格在1美元以下的股票。这对于一个价值投资者来说是非常离谱的事,因为邓普顿在做这个交易的时候有很多买入的股票连名字还不知道。但是,据邓普顿自己说4年以后,他的投资收益达到了4倍,这比当时道琼斯指数的收益高了很多。

其实二战开始后的几年,美国市场的指数一直在下跌,到1944年盟军成功在诺曼度登陆,道琼斯指数才超过了二战前的水平。而更重要的是,邓普顿买入的那些便宜而且无人问津的股票有很多在其持有期间破产了。当然,投资者最好不要买到那些濒临破产的公司,在很多情况下这类公司的清偿价值已经是零,还是寻找那些没人买而且能一直良好运行的公司吧。

股票投资篇6

最近市场好了,咨询股票的朋友也多了,交易量上来了,券商又开始大把大把的收钱了,所以券商股也出现了久违的强势行情。本周我们首先来说说指数,给大家定个心。都说谈论指数是件不讨好的事情,毕竟没有人是神仙,能够每次都猜对,而且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我们主要还是从技术指标和市场筹码的角度来分析,上证指数是本轮行情的始作俑者,资金推动的特征非常明显,从上周开始,连续几个交易日都有大量的资金流入。

从历史看,上证在2300点附近堆积了大量的筹码,而去年的9月到12月,在2260-2270点曾经有3个月的横盘期,并且形成了双头,所以我们初步认为,本轮行情的第一目标位在2270点附近,目前风险不大,可以继续操作股票,题材方面可以主要关注有色等周期股,国企改革和军工等题材可以中线关注。

看到市面上不少做股票策略的分析师,一直在不断的调整思路,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我们知道,09年以前市场最关注的就是经济基本面和宏观情况,导致了指数的大幅度波动,06-09年每年指数的波动幅度都超过100%,而到了10年以后,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板块轮动和企业业绩,稀土,高铁等都是当年的强势行业。

时间到了2013年以后,指数的波动更小了,主题投资开始活跃,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策略分析师更多的开始从事主题研究的工作,还有机构推出了美股印射这样的主题报告,从美股目前的流行投资标的来寻找A股可能会流行的投资标的,投资者也乐此不疲,于是出现了特斯拉热,细胞检测热,手游热等。但大家发现了吗,现在主题变化的速度比以往快了很多,以前一个主题概念可以炒作3个月,甚至半年,现在往往一个月甚至2-3周就结束了,这个就需要投资者有更快的反应能力。

做短线交易,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主题。主题投资在当下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政治正确。你偷偷摸摸搞个小道消息,不如大大方方搞主题。

股票投资篇7

对于企业,我们也可类推。未来能带来正的现金流的企业,才是值得投资的企业。企业的价值来自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包括未来现金流的规模、具有多大的可持续性、可预期性如何等。当然,现金流可能是阶段性为负,特别是在企业投入期;若企业自身有好的投资发展需求,暂时可以不分红等。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股票投资的核心决策是“买什么、花多少钱买”。我们买什么样的具有价值的企业?我们为了获得这种价值,支付什么样的价格?如果这两个决策都做得正确,基本上就成功了80%。其他像如何分批买入、长期持有、集中投资、仓位控制以及如何卖出等,都是策略层面的问题,往往只影响投资者赚多赚少。但是,如果上面两个核心决策做错了一个,或者两个都做错了,后面的策略无论如何做,也可能于事无补。

比如在2007年,40多元买入中国石油、40多元买入中国远洋;在经济景气度高的时候,买入有色金属的企业、风力发电企业等;在银行业景气度高峰,以较高的价格买入银行股等,可能无论如何波段操作、补仓摊平成本等都是错的。股市 “会买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 的名言,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经常买错,连“徒弟”都算不上,就别期望变成“师傅”了。所以,我们应该把用于投资的9 0%以上的精力放在“买什么、花多少钱买”上,而不应本末倒置,过于追求策略层面的问题,而忽略本质的问题。

投资的核心问题,决定投资者要注重安全边际,把风险控制在前段。好的投资机会往往需要多种条件的同时满足,比如:(1)在投资者跟踪研究的范围内、能力范围内,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往往就是最大的风险;(2)是优秀的值得投资的公司,包括公司所处行业、产品竞争优势、管理层及战略方向、企业发展阶段等方面,都要是合适或者优秀的;(3)有合适的甚至低估的价格,可以给自己可能判断错误留有安全边际等。如果能坚持这样做,把买入的原则和标准上定得较为苛刻,带来好的结果是很多时候把投资的风险控制在前段。我们应该努力做风险小的事情,而不是后期想方设法控制风险。

股票投资篇8

几年前,我带着英国的一位基金经理去国内一家电缆公司参观。访毕,我问他感觉如何,他反问我:“这家公司的市值现为6亿美元。如果老天爷今天突然给你6亿美元的话,你是愿意把它存在银行收息呢,还是愿意用来全盘收购这家电缆公司呢?或者,你想把这笔钱用来收购别的东西?”

我当初并不完全理解他的意思。最近在北京见到他,他又用同样的逻辑对其他几家公司做了分析,窃以为甚是精辟。其实,这种以创业投资眼光选股票的分析方法,避开了传统思维的几大障碍。

第一,用市盈率的方法来分析股票,容易受到会计账务上的一些小把戏的愚弄,比如折旧和费用的计提、坏账处理、库存计算、税收优惠、母公司的“照顾”以及周期性行业的波动等等。

第二,用DCF(即现金流折现)方法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对假设变量(比如贴现率)稍做一些调整,就容易使最终估值产生巨大变化。

第三,创业投资的眼光减少了股票市场上的浮躁思维。浮躁思维具有短期性和侥幸成分,有“炒一把”的小算盘在背后作怪,而创业投资的眼光逼着你考虑长期投资价值。

用创业投资的方法选股,可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你愿意花10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电视机公司吗?或者,你愿意花20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酿酒公司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应该花相应的钱买它的股票;否则,它的股票也不值得你买。也许你觉得这个逻辑过分苛刻,但是请想一想:你的钱是你辛勤劳动所得,你不珍惜,它就会流走。

用创业投资的眼光来选股票,逼着我们考虑一个股票的潜在上升空间以及下降空间。如果花6亿美元全盘收购一家电缆公司,每年的回报仅仅比银行存款或国债的回报略高一点甚至更低,你愿意劳动筋骨、费尽周折将它全盘收购吗?创投基金只愿意在巨大回报的项目中花时间和精力,否则得不偿失。

第二,用创业投资的眼光选股票,逼迫我们完全抛开市净率的概念。比如一家公司的净值是5亿美元(假设每股3.3美元),这个概念其实没有意义,因为净值所代表的可能是工厂的破铜烂铁,或者仓库里的废品,又或者是难以回收的账务。换个角度来想问题,如果今天白手起家,盖一个同样的工厂(电缆厂也罢,电视机厂也罢)究竟需要多少钱?这个“重置成本”的概念十分重要,因为你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重新设计,避开了现有厂家设备落后、技术欠佳、形象不良及公司治理上的坏习惯和坏制度。

比“重置成本”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个厂值得重置吗?重置这样一个厂的IRR(内部收益率)究竟是多少?与银行存款、国债、房地产或其它投资的收益相比,重置所承担的风险值得吗?这些问题对于工业企业来讲尤其重要。因为科技在进步,设备会变得越来越先进而且便宜,加上消费者口味在变化,也许该工厂的产品会被淘汰,所以,这类工厂不应该被复制。

在对一家公司举牌收购的时候,有些企业家并没有认真想过重置成本,多少有贪大求快的思想在作祟,有时也有“征服者”的骄傲在作怪――瞧,我多么英雄!所以,在全球兼并收购的万万千千案例中,成功的往往只是少数。

兼并收购虽然看起来快(当然,在中国这个过程其实不快,因为要等若干部门的批准),但自己去建一个同样的厂(即复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一年还是两年、三年?时间上的节约难道就值得付出如此多的差价去收购一家公司吗?很多人会反驳说,兼并收购给你带来了机遇,而延误两年的话,就错过了机遇――世界上很多兼并收购都是在这种心态下发生的。可是,如果一个机遇是如此稍纵即逝的话,也许根本就不值得去追求。

还有人说,如果你收购了这家公司,就等于收购了它的营销网络以及品牌。可大家知道,营销网络是公共财产,任何公司都无法控制或影响营销网络。只要值得投资,你就会愿意花钱建起营销网络,而且,只要你的产品能卖,千千万万的经销商打破脑袋也会为你效劳。窃以为,营销网络是最被人滥用而又缺乏准确定义的东西。

最后,品牌也是转瞬即逝的。品牌评估师都是慷慨之辈,他们动辄给这个或那个品牌估值几十亿或几百亿。不妨问问他们,成千上万破产公司的那些著名品牌现在值多少?或者,他们自己如果有钱,是否愿意为了这些品牌花那么多钱?而一个不能带来现金流的品牌,又能值多少钱呢?

上一篇:证券投资学范文 下一篇:项目投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