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5 20:39:21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1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有写工作计划的习惯,但是工作计划怎样衡量,工作计划的完成度怎样考核,这时要来个总结。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生产部门年终工作总结,请笑纳!

生产部门年终工作总结

尊敬的总经理、辛勤的管理人员、各位主管、各位员工: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受公司的委托作年度生产总结报告。现就去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去年是我们公司具有挑战性的一年,在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在各外协单位的支持下,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在在座各位主管、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公司的各项工作。为此,我代表公司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就20__年的工作情况我向大家报告如下:

1、去年我们在总经理的带领下,在平稳过渡中完成了生产部人事结构改革、生产流程改革、品质监控和车间环境的改善。

2、工价问题基本上我们做到在合乎情理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定点定量、确保工人日工资达到要求标准、员工薪金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员工之间相互帮助,自由竞争、共同进步。

3、生产数量上也有较大的增长率,在车间各主管的精心管理下,月产量提升幅度较大,产品质量有了提高。

4、规范管理,日日提升。生产例会的准时召开、建立各部门的培训例会制度,给管理人员的一个沟通、协调、学习的机会。

总结了过去好的一面,其实我们也存在很多不足。从各个部门也能发现,产品质量不过关、节约意识差、纪律性薄弱,还有很多没按照公司制度去做。有很多待去改善和完善的地方。

明年我们的管理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其进一步完善:

一、现场10S管理

全年班组按照10S管理的要求,持续不断的对现场进行改善和提升。

①车间生产线由于流动性大,不易控制,为此,流水线利用业余时间每月至少2次以上的整顿。

②制作各种适宜的标语,美化现场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的生产环境。

③实施10S管理看板的更新,使其更具实效性;

二、成本控制与改善

1、成本管理改善

对各项成本指标进行了修订,加强焊锡丝,锡条等控制。为了让成本更具可控化,班组将成本指标分解到个人,让组员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去,建立成本目视管理看板,实施岗位成本投入产出报表。

2、做好节约、消耗控制

培养员工节约意识,减少浪费。要求从小事、实际做起、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产品质量与工艺管理

1、质量管理

质量缺陷有反复现象,控制手段有待提高,方法需要改进;为此要加强质量控制,做好外协入库产品检验和不良品统计。做好半成品检验工作,做好抽检、巡检工作,加大成品出库产品的质量控制。还要提高品控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此外,加强品检队伍素质的培养,给品控部的员工一个奖罚权利和责任,从而完善我们的品控管理制度。

2、工艺管理

①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做到工艺的及时调整与更新,做好生产工艺作业指导书。 ②班组明晰工艺流程,开展工序之间质量承诺和服务活动。

四、安全生产、设备维护与宿舍管理

1、安全管理

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目的是想以此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车间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

2、设备、工装、完成部分工位工器具的改造与更新。车间加强统一化、一体化要求,及时做好员工工装后勤服务工作。

3、宿舍管理

对员工的宿舍进行调整,为了迎按新员工的到来,我们将加强宿舍基础设施建设,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组织建设

1、制度完善

围绕精益创建的含盖内容,建立健全班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制度文件汇编。设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和信得过内容。从产能、质量、损耗三项中继续完善生产工价,使工价更加合理,进一步完善计件人员的改革,能计件的尽量计件制,不能计件的,尽可能量化或保底计时制。此外,做好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奖励制度。

2、精益推进

班组从明年开始,进行精益班组的创建。班组实行月度计划、总结制,围绕“精益”二字,在生产、质量、工艺、培训、安全、设备、成本、物流、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要不断创新、改善,力求信息传递简便化、准确化、扩大化。抓好车间一线管理的管理水平,从识人、知人、用人、育人、留人做好开展各类的培训活动,到明年上半年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生产主管管理规范化,主要是从物料的领用制单、生产制单、生产产出看板制单、不良统计制单的统一化。

六、岗位技能和学习型团队建设

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加强岗位培训、10S 学习,操作技能、工艺学习。以适应生产的需要。

七、外协管理

加强与外协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以双方共赢、长期合作为出发点,提高外协单位加工产品的质量与效益。

以上几方面将是生产部20__年实现基础管理提升的主要内容,我们将全面组织学习,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浪费、提升质量效益、增强个人和组织适应性为主要目标,充分挖掘全体组员的潜能,实现团队综合素质、管理水平和劳动价值的提升。

各位同事、各位员工,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20__年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改变思想,转变观念,立足本职,认真工作。有新的希望、新的进步。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20__年使生产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再创新佳绩 ,为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此,预祝全体员工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生产部门年终工作总结

时光似水,光阴如梭,在繁忙充实的工作中,送走了丰收的20__年。回顾过去的一年,本人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示下,主要从事车间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一年来,我尽职尽责做了各项工作,工作技能、管理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十分珍惜公司给了我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机会。具体总结如下:

一、工作计划细,部门协作强。

在从事车间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中,我在公司董事会领导和部门经理的支持下,在工作开展前,仔细研究工作各环节,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计划目标、工作步骤,确保在工作中,能做到忙而不乱,紧张而又有秩序。与各班组带班长之间能很好地沟通协调,集合中层管理人员的力量,更好地协调管理生产,抓住环节,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车间生产全年完成四件套产品数量达974844套,配五件套26338套,毯子与窗帘33600条。这些业绩的取得,与公司高层的正确指引是分不开的,与公司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也是分不开的。

二、管理人性化,团队创和谐。

在生产管理中,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来自各方的员工,由于文化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影响,员工素质高低不一,工作生活中,磨擦在所难免,这给我们管理带来必须的难度,我深知,要切实搞好工作,务必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思想。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十分关注员工的思想,与普通员工打成一片,不卑不亢,直面员工们的工作、生活动态,与各班组的负责人常交流沟通状况,及时关心员工的疾苦与困惑,给员工实实在在的帮忙和指点,帮忙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示为人处世的道理,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调整心态,提升员工的工作热诚。在工作中,我注意自我表率,要求员工做到的,我和其他管理人员一样,首先从自我做起,从不擅自迟到或早退,或在工作场所做与工作不相关的事。诚恳对待每一位同事,不偏心眼,公正无私,以理服人,让员工们明白:公司与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我在工作中注重讲信誉,对领导、对员工答应的事情我坚定去做,不能做的不轻易许诺,理解的事情不论多难都要想法完成。因此,尽管我们生产管理严格,但奖惩公正合理,员工们在心理上是折服的。

一年来,我们在公司领导的英明指导下,启用了多项奖励措施,参与并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建立了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使职工渐渐感到公司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已在逐步构成。我们的目标是:领导对员工有关心,员工之间有爱心,团队合作有决心,大家对收入有信心!

三、学习无止境,提升我做起

回顾过去,我们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员工的素质有高低,时有打骂现象出现,我们在管理中,要使员工的思想教育常规化,尽量防患于未然;生产中,产品质量时有不稳定状况出现,亟需完善每道工艺流程的规范培训、督查监理等机制;生产工艺上,要不断学习新事物,动脑筋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改善生产流程,节约开支;在如何稳定员工队伍这方面,要用心配合领导,提出合理化的策略,力求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凝聚力。学习无止境,提升我做起,我相信,只有认识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我愿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持续一颗用心的心态,与公司上下齐心协力,为公司发展状大作贡献。

生产部门年终工作总结

回顾20__年来一年的忙碌与付出,我部门紧跟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计划,加强生产管理,贯彻实施绩效考核,落实管理责任制。在生产部各位同事的同心协力下做出了一定成绩,现将本部门今年完成的工作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自CMD内部审核通过以来,生产部门围绕体系做了以下工作:

1、按CMD要求,以工艺文件为准,重新对各类随工单进行整改。

2、每月底制定月生产计划,完成情况都较好。

3、在仓管和质检的协作下,生产人员都能做到在完成每月生产计划的同时认真填写质量记录。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生产部的职责是:

1、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2、生产和服务提供;

3、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

生产部的质量目标是:

1、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94%,今后三年内每年递增0.5%;

2、产品故障率≤5%。生产部门严格按照体系要求做好工作环境、标识和可追溯性、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相关工作,同时也希望各部门也能严格按照体系要求开展工作。

二、生产管理:

1.合理安排生产

20__年生产部力挑重任,克服了人员流动大、生产任务重、原材料到货不及时等困难,根据公司的销售情况,以及原材料实际采购情况,合理进行生产调度及协调生产。

今年1-12月份完成二氧化碳激光机生产330台;高频电灼治疗仪生产585台;红光治疗仪生产289台。每个月均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2.人员管理方面:

由于本部门生产任务重且人员长期流动,给生产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就是在这种压力的推动下,本部门还是坚持对各个岗位进行简单岗前、岗中培训,保证新员工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在过去的一年中生产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做出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各岗位生产现场管理较为混乱,主要有各类工具摆放不整齐,生产现场卫生较差等情况。生产原材料,辅料用品等生产成本方面没有进行合理控制,出现了消耗浪费过大的情况。

从生产部整体情况来看我部门有以下建议: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2

1、配合进行1#机的技改及备件选购整理工作

一号机的技改工程从去年年底拉开帷幕,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完全到位,对现有设施的认识不够充分,以至于基础的重建工作耽误了一号机改造的整个进程,在公司总经理的多次督促下,经过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机组比计划晚了半个多月完成了安装过程进入调试阶段。由于新机组与原mak机存在较大差异调试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我们与技改方共同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在不断解决了超速、游车、油雾探测器频繁动作等缺陷之后机组终于可以稳定运行并网发电,并在高峰用电期间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一号机正常运行的阶段,生产部对一号机的遗留备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点,多次赴江阴及其他厂家订购、定做有关备件,仔细复核尺寸,并将到厂的备件进行彻底的除碳清洁并经过防锈处理后分类保存,确保随时可以使用以满足一号机备件需求。

2、保证全年顺利完成发电任务

进入XX年发电任务较往年有很大的增加,特别是夏季进入用电高峰期,机组以连续并网运行11天半创造历史发电的最高纪录,在此期间生产部面对繁重的工作量,适时的安排班次调整了班组运行人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经受住了未曾预料的严峻考验。由于连续发电机组多以疲劳状态运行,出现问题的概率明显增多,解决机组的临时检修和不可缺少的定期保养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保证机组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下,利用发电间隙合理组织人员尽可能快的完成必须的抢修工作,保证了机组全年的正常稳定运行。

二、日常工作

1、由于发电任务繁重,机组的检修工作相应增多,生产部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落实有关的检修项目,将检修工作票与报修单落实到人基本做到小修不过夜,并发现问题或故障及时解决,在保证检修质量的前提下将大的事故基本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2、不断强调运行人员加强责任心,认真贯彻各项既定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设备巡视检查制度,并将行政办公会议及值班长会议的决议有效落实,努力发挥一线青年党员及骨干员工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奖金考核中拉开了员工之间的差距加大了奖惩力度,这一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不断督促员工加强对工作环境及设备卫生状况的重视。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努力解决“三漏”问题,保证设备及厂区处于健康的生产工作环境之中。下半年由于机组待命时间较多,运行人员以设备的油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3台机组将以崭新的外观进入XX年。

4、加强员工的岗位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动手实践能力,在xxxx年全体员工经过学习顺利通过安规考试及现场考问。

三、安全与管理

XX年是安全与管理年,为切实加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消除去年连串恶性事故造成的阴影,遏制各类事故的频繁出现,防止设备重大故障及人身伤害的发生,生产部做了以下工作:

1、上半年为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论证,多次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全厂区的卫生清扫工作,力争不留死角,彻底打扫、整理机修车间、分油机、卸油泵房等零散设备较乱,积存垃圾较多的区域,对备件进行了整理归类,使用设备保养卡,检修卡等有效手段,并使设备管理工作进入电脑化管理的新阶段。在最终的评审中生产部以一项不合格顺利通过论证。

2、在XX年里,生产部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各类考核制度,将责任心与奖金挂钩对员工进行每月考评,真正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无大小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3、督促员工重视各类保安装置及设备的使用及运行状态。2、3号机组在安装了油雾探测器以后,从机组的安全角度出发,又各加装了一套连杆大端瓦测温巡检装置,使安全装置对机组的保护更加全面可靠。但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影响安全的最大可能还是人为因素,因此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丝毫不敢放松,员工清醒的认识到设备一些潜在或细微的隐患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将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强调运行过程中红外测温仪的正确使用,在高温高热环境下加大巡检力度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或及时报修。

4、生产部成立了两级安全网络,建立了安全、消防台帐并逐渐完善。在厂区内施工、操作严格执行电气工作票、动火工作票等有关制度, 及时更换过期的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消防演习。

四、不足之处

XX年生产部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机组顺利运行全年,为电网提供了7000余万kwh上网电量,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从一年的工作中也看出了不少问题,这类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生产部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1、个别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影响运行检修质量,如果疏于管理隐患也会变成大错。调动此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大考核力度,将切身利益与本职工作紧密相连才能有效提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2、事故的防范及应变处理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不仅是员工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管理人员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对运行的设备了解透彻,积累大量的管理经验,在处理突变问题时才不至于出现盲目性或多走弯路,我们的管理及运行工作才会高效、有序。

五、XX年工作展望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3

镇2017年终总结会议记录1

1月23日,石寨镇召开2017年度年终总结大会,该镇全体干部职工、村(社区)四职干部38人参会。会议由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xxx主持。

会上,该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李路清领学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传达了安全生产第九次区长督办会精神,安排部署了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

该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包xxx安排部署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廉洁过节工作。要求畅通信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稳定;干部要带头勤俭过节,严守纪律,自觉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办的事情不办。

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xxx对全镇2017年的工作做了全面、客观的总结,向镇村两级干部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春节期间值班值守、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与强调。要求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进一步规范值班纪律和信息报送程序和时限,遵守公车使用规定;严格落实烟花爆竹每日值班排查制,强化对烟花爆竹、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提醒和监管,确保安全、稳定过节。

该镇党委书记王xx强调,全体干部职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做到:一是抓重点,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提前做好村(居)委、监委换届筹备;二要保稳定,强化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尤其是农民工工资;三谋发展,抓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谋划,摸清家底;四要送温暖,对特困家庭再排查,该慰问的要落实到位;五要促安全,强化隐患排查,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六要重民生,突出抓好石寨中心校、凤山小学、久桥小学改造,全域安全供水、农网改造;七要清环境,继续抓好三边治理, 打造干净、清爽的乡村环境,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镇2017年终总结会议记录2

1月22日下午,中池镇2017年度年终总结大会隆重召开,全体镇村干部近百人齐聚一堂。此次会议不仅是对2017年工作的总结收尾,更意味着2017年工作的全面开局。

政府镇长从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对2017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既肯定了成效,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他提到,2017年,是中池工作提升年、规划落实年、创新建设年。新的一年,将在精准脱贫、环境保护、特色小镇、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党的建设七大方面着力加强,力争三到五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镇党委书记吴小普就全镇工作作总结性讲话,他指出2017年中池镇取得的各项成效都得益于全体镇村干部坚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有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有上下一心的工作合力。在来年的工作中,全体干部都要认真谋划,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继续扎实开展来年工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而努力奋斗,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

此外,镇党委副书记还通报了2017年村级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及村干部年度考核结果。会议尾声,镇党委书记吴小普代表镇党委政府对全体镇村干部为中池发展和服务群众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勤劳动表示了感谢,并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镇2017年终总结会议记录3

随着一年工作接近尾声,苗市镇各村陆续召开了村级工作年终总结会。各联村干部入村主持会议。

会上,各村书记就本村全年工作向党员组长以及群众代表作总结汇报,并同时进行了党员测评工作,促使群众进一步了解村级工作,增加党员群众对镇村工作的支持度,继续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4

摘要 本文使用LMDI分解对1995―2007年上海市的能源终端消耗模式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并与中国按地区的分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能源强度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变动对上海终端能耗起到主要促降作用,而资本深化则发挥主要的促涨作用。同时,上海交通运输产业的终端能耗增长迅速,在节能工作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

关键词 终端能耗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资本深化

一、 上海市终端能源消耗模式的变化趋势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200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以来开始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快车道。然而,上海市由投资和能耗驱动的增长模式与全国相比不尽相同,有必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陈诗一等,2010)。上海终端能源消费在1995年至2007年期间从3200万吨标准煤快速上涨到8600万吨标准煤,同期全国的终端能耗从10亿吨标准煤上涨到26亿吨标准煤。这其中东部的终端能耗在研究期间内都占到全国终端能耗的45%以上且不断上升,中部所占比例从31%下降到了26%,西部所占比例则基本维持在23%左右。图1和图2分别表现了1995―2007年间上海和中国的终端能耗走势及其产业构成。

如图所示,上海市和全国的终端能耗变化模式一样都在2003年后出现了急剧上涨。在研究期间内,工业部门在上海和全国都是终端能耗最大的行业,然而,工业在上海的终端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从1995年超过74%下降到了2007年的59%左右,相比之下,工业在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终端能耗中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70%左右。上海市与全国在终端能耗产业构成方面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是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行业,且从1995年的9%左右上升到了2007年的接近22%,比重逐年提高,显示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终端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正在加大。反观居民消费部门,上海居民消费在终端能耗中的比例始终维持在10%左右,而全国则从1995年的15%左右下降到了2007年的约11%。

图3 上海市各产业能源强度变化趋势

图3绘制了上海市各产业的能源强度为节省篇幅,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图暂略。。总体来看,上海市的能源强度水平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各地区相比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别之处。第一,在全国及各地区,工业都始终是能源强度最大的部门,且数值在不断下降,仅在2004年左右略有回升后转为下降;然而对上海市,工业能源强度在1996年就被交通运输业超过,除2005、2006年略有回升外,上海工业的能源强度也在不断下降。第二,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在1996年超过工业成为能源强度最高的行业,而且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强度上升幅度很大,从1995年的每万元GDP消耗1.58吨标准煤上升到2007年的3.61吨,而全国以及各地区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都出现波动情况,其中中部总体上还在下降。这一现象预示交通运输业将在上海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上海市的农业、建筑业、商业以及居民消费部门能源强度均高于全国各地区水平,但上海市生产部门的总体能源强度低于全国各地区水平。

急剧增加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给上海市及全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压力,给“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带来了极大难度。本文将分别利用基于各地区、产业、能源种类的三维LMDI分解法对全国以及基于产业和能源种类的两维LMDI分解法对上海市的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以便为未来节能减排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目前对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及其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的文献不少,比如Zhang (2003)、FisherVanden等(2004, 2006)、高振宇和(2007)、梁进社等(2007)、张军和刘君(2008)等,他们采用的分解方法一般包括指数分解法和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通常把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强度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产出效应和规模效应,分解形式又分为加法和乘法两种。而研究上海市能源消费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有唐忆文等(2005)、夏梅兴和唐忆文(2006)等,但是对上海市能耗总量进行分解分析的尚未见到。本文所选择的LMDI分解法还有一个好处,即既可以进行Laspeyres指数分解法所不能的乘法分解和环比发展指数分析,又可以进行结构分解法受限于投入产出表而不能的连续时点环比分析,具体方法论介绍见下一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对上海市和全国终端能耗初级分解和次级分解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有利于节能的结构和强度因子。最后一节为结论性评注和政策含义讨论。

二、 方法与数据

(一) 全国终端能耗的三重LMDI分解

鉴于Ang与Liu(2001)提出的LMDI分解法具有分解完全以及归并一致的特性,本文采用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及能源种类层面上的三重LMDI分解法对全国终端能耗进行分解本文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参照陈诗一和张军(2008)的标准,即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河北、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计30个省市自治区。没有包括等。。用下标i=1,2,3表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j=1,2,…,6表示6个行业,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居民消费部门,k=1,2,3,4表示4种能源(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由于中国一直经历着持续的资本深化现象,本文与先前研究(比如Wu等人, 2005)不同,特别分解出资本积累影响因子以探讨资本驱动型增长方式对中国和上海市终端能耗模式变动的影响。全国终端能耗分解如下:

(三) 数据

上述分解所需原始数据均摘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10),现对数据作如下说明:

(1) 由于年鉴中各种能源使用了不同的单位进行统计,煤炭和石油使用“万吨”为单位,天然气使用“亿立方米”,电力则使用“亿千瓦时”,因此必须将其转换为以标准煤为统计单位。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各种类能源与标准煤之间的转换表,以及每种能源的组成比例,可以得出上述四种能源与标准煤的转化标准。

(2) 由于本文使用了资本存量作为上海市及全国终端能耗的因子,因此本文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对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另外,本文中所有价值量,即经济产出、人均收入和资本存量等均以1995年作为基年进行了价格平减。

三、 终端能耗总分解结果讨论

1995―2007这一研究时间段按照五年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九五”时期(1996―2000)、“十五”时期(2001―2005)以及“十一五”规划前两年(2006―2007)。如公式(6)所示,本文将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终端能耗的驱动因素分解为8个因子。表2显示了各因子在各个阶段对全国以及上海市终端能耗的平均贡献,图4绘制了上海市终端能耗在总分解中分出的各因子指数的相对重要性,各因子大小为相应期间的累计变化。图5则绘制出全国终端能耗的因素分解情况。

由表2可见,“九五”计划期间,全国和上海市的节能效果均最佳,终端能耗年均增长分别为3%和6.1%左右。在此期间,全国节能工作成效明显好于上海市,这一阶段全国GDP年均增长10.3%,远高于终端能耗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这一阶段国家通过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所有制改革,关停转并了8.4万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从而为此阶段的节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上海市,尽管这一阶段也是上海市终端能耗增长最慢的时期,但其增长速度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政府性公司主导投资驱动型增长的“上海模式”以及国有资产重组缓慢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十五”规划期间全国和上海市都出现了工业再次重型化的倾向,终端能耗增速在所有时期都是最快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5%和10.67%。其中,全国在2003―2005年期间终端能耗年均上涨14.8%,而同期GDP年均仅上涨12.9%,这是1995年以来中国能源弹性系数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超过1的时期;而同期,上海市的终端能耗也依然快速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始终小于GDP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上海市政府确定了六大支柱产业,即石油精细化工、钢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成套设备和汽车产业,它们中大部分都属于高耗能的工业,因此“十五”期间上海市终端能耗的迅速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十五”期间节能效果不佳,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20%的节能约束性指标,因此可以看到“十一五”规划的头两年中,全国与上海市的终端能耗增长速度均略有放缓,但绝对增速仍然达到10.9%和10.3%。

图4 上海市终端能耗驱动因素分解

图5 全国终端能耗驱动因素分解

结合表2各驱动因子的平均贡献以及图4和5各因子在各期间的累计变化,可以发现资本存量、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和资本生产率以及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对全国和上海市而言都是贡献最大的4个因子。其中资本存量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最大的正向影响因子,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则是最大的负向影响因子。平均资本生产率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在全国和上海市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在全国情况中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影响因子,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影响因子;后者在全国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影响因子,而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影响因子。对于这几个因子,将在第4节中具体分析。相比之下,居民消费部门的3个因子对终端能耗的贡献都相对较小,不具备显著的解释意义。

就整个研究时期来看,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年均增长分别为7.8%和8.7%。从全国来看,有6个正向因子,按贡献从大到小分别为资本存量、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居民消费能源强度、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数以及能源结构(年均贡献分别为12.33%、0.94%、0.30%、0.27%、0.10%、0.004%);有2个负向因子,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和平均资本生产率(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43%和-2.21%)。从上海市来看,有5个正向因子,为资本存量、平均资本生产率、居民消费能源强度、居民人均收入和居民人数(年均贡献分别为9.64%、0.94%、0.66%、0.20%、0.048%);有3个负向因子,即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年均贡献分别为-1.66%、-0.99%和-0.03%)。

由上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由资本存量所代表的资本深化对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就全国平均而言,这种由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显然是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作用还在逐期增加。张军(2002)早就指出,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极高,与劳动力相比,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而对于上海市,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上海市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更为严重,但是上海市由资本深化所代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对终端能耗的促增作用在逐期降低,第三阶段已下降到年均3.7%,这与全国资本存量年均贡献连年上升不同(全国资本存量的贡献在第三阶段已经达到惊人的15.2%),表明上海市已经率先改变依赖投资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转而向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资本积累对上海市终端能耗影响的减小也表明,今后上海市将很难继续在诸如投资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有所作为,低悬的果实已经摘尽,节能空间正在缩小,“十二五”期间必须按照表2所示在促进能耗下降的驱动因子上下功夫,通过提高生产部门能源生产率和降低资本强度的直接节能以及优化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和所有部门能源结构的间接节能相结合来进一步推动节能工作。

反观居民消费部门,居民的终端能耗在全国均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能耗部门,在东、中、西部分别占到12%、13%和17%左右,但是居民终端能耗所占比重在全国各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部下降最为明显,从1995年的20%下降到2007年仅占12%。消费部门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贡献均较小,其中居民人数更是接近1,即贡献接近于0,这是由于居民人数变化幅度非常小,对终端能耗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对于上海市,居民消费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及交通业,且始终维持在10%左右,变化幅度非常有限。通过前面列出的各因子年均贡献,可以看出上海市居民消费部门的贡献比全国的大,这与上海市居民较高的消费水平(如对汽车的消费)有紧密关系。居民人均收入对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耗的促升作用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段。然而,中国不能“躺”在库兹涅茨曲线上等待拐点,而是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尽快将经济带入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 重要因子的次级分解结果及讨论

本文所使用多重分解法的好处就是还可以对重要的驱动因子进行次级分解,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因子对终端能耗增长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对因子的次级分解,是对其变量本身的分解,而非对其指数的分解。

(一) 资本存量的次级分解

资本存量对全国和上海市而言都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大正向因子,显示能耗密集型的企业本质上也多是资本密集型的。图6绘制出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的资本存量变化。图7则描述该资本存量变量在地区层面进行次级分解的累计量结果。

图6 全国各地区及上海市资本存量

图7 资本存量按地区层次次级分解结果

从图中可见,与中国的资本深化现象相对应,中国各地区的资本存量均在不断上升,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存量分别从1995年的5.8、1.9和1.9万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8.7、10.1和9.2万亿元。资本劳动比数据也通常拿来描述资本深化的程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比在整个研究期间均在迅速上升,分别从人均2.3、0.92和1.0万元(1995年)上升到每人9.5、4.2和4.6万元,这也佐证了中国的资本深化现象。而次级分解显示全国各地区在不同时期内对能源消耗都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因子大于1),也就是说,全国各地区的资本存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对全国资本存量总量的贡献最大,在“九五”和“十五”计划时期,累计贡献都达到53%,年均贡献8.8%,在“十一五”的头两年中,年均贡献也达到7.9%;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在三个阶段中年均贡献分别为2.3%、2.5%和4.3%,西部地区则为2.0%、2.5%和3.4%,中西部地区对全国资本存量积累的贡献比较相似。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是投资的重点目的地,这是由东部优势的沿海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发达的经济决定的,当然基于投资和能耗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也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的主要地区因素。

就上海市而言,资本存量增长率从1996年的19.8%一路下降到到2001年的9.8%,随后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11.5%,在2006年和2007年又急速下降到3.8%和4.5%。可见,上海市资本存量积累趋势在90年代中后期总体上是逐步下降的,这与同期上海市工业比重下降有关;而2001年后资本存量增长加快与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再次重工业化趋势一致。而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也导致近年来对资本密集型工业投入的下降。尽管对制造业等工业的发展在未来上海市结构调整中的地位还有争论,但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将资本密集和能耗密集的重工业转移至其他城市也是相对合理的,高资本密度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未来上海市第二产业发展的首选。

(二) 强度因子次级分解

1. 对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次级分解

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降低能耗的最大负向因子,能源强度的倒数是能源生产率,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和提供能源的使用效率可以发挥直接节能的作用。在本文第一部分我们曾经介绍了中国各地区和上海市生产部门各行业的能源强度变化。这里的图8则绘制出全国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按地区层面进行的次级分解结果。

图8 生产部门能源强度按地区次级分解

首先就全国各地区生产部门各行业能源强度来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都是6个行业中能源强度最大的两个部门。对于工业而言,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为每万元GDP 2.5、4.5和4.4吨标准煤(1995年)以及每万元GDP 1.4、2.2和2.6吨标准煤(2007年),在整个时期内呈下降趋势,仅在2004年左右出现过反弹,而这也是工业再次重型化的必然结果。而且,东部地区的工业能源强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FisherVanden等人(2004)指出,工业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R&D投入的加大、企业所有制改革以及能源价格的变动,因此,中国在“九五”时期进行的“抓大放小”国企改革、对能耗和污染密集型小企业的关停转并以及私人资本的进入对中国工业的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同时,2003年开始的能源价格普遍上涨也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促进作用。再看交通运输业,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为每万元GDP 1.2、1.7和2.2吨标准煤(1995年)以及每万元GDP 1.7、1.4和2.2吨标准煤(2007年),可以发现,全国各地区的交通能源强度都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当然交通运输业在全国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因此对全国总体的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影响不大。生产部门的另外三个行业的能源强度都比较低,且变化幅度也不大,对总体影响较小。由表2可知,三个阶段中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对全国终端能耗的年均促降作用分别为-5.8%、-1.1%和-3.3%,这主要是由于在终端能耗中占到主要地位的工业能源强度较大幅度下降所致。另外,前面提到的“抓大放小”政策使得能源强度在第一阶段中对全国终端能耗产生的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而第二阶段,即“十五”时期的再次重工业化导致这一阶段的促降作用相对较弱;而由此导致国家在第三阶段,即“十一五”期间强制规定能源强度减少20%,第三阶段能源强度对能耗总量的促降作用也确实有所加强。图8则显示,东部地区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影响始终为负,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均在第二阶段转为较大的正向影响,尽管在第三阶段这种正向影响开始下降,这也许是由于“十五”阶段伊始中国将工业中高能耗的行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致。

上海市情况与全国有所不同。首先,工业的能源强度明显比全国低且不断下降,不仅低于中西部地区,即使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相比也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数值上,上海市工业能源强度从每万元GDP 1.8吨标准煤(1995年)下降到了1.0吨标准煤(2007年)。其次,与工业不同,农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全国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市的农业受土地面积影响,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农业基地,虽然在产量上有明显优势,却导致能源强度较高,但是由于农业在上海市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甚微,因此影响不大。另外,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一直在上升,且高于全国水平,从每万元GDP 1.6吨标准煤(1995年)上升到了3.6吨标准煤(2007年)。上海市的能源强度对终端能耗的促降作用较全国小,在三个阶段分别只有年均3.1%、0.88%和0.11%。如前所述,上海市的能源强度在“九五”期间受到政府主导大型企业以及未彻底进行“抓大放小”改革的影响对终端能耗产生的促降作用明显不如全国;而第二阶段中,在上海市确立能耗水平较高的6大支柱产业的情况下,虽然经济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能源强度却有所上升,促降作用更是进一步缩水,甚至在2003―2005年间,对终端能耗产生促涨作用。尽管2009年上海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着重发展新能源、民航制造、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九大高科技产业以取代“十五”期间提出的6大支柱产业的制造业战略,其成效还有待检验,也超出了本文的研究区间。

从整个时期来看,中国和上海市的能源强度都有所降低,但是却依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还在上升(这一情况在上海市尤其严重),因此应着重注意降低这类行业的能源强度,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以达到促进节能的作用。

2. 对资本生产率的次级分解

平均资本生产率表示单位资本所产出的GDP,其在全国为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因子,在上海市为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因子。图9绘制了中国各地区以及上海市的资本生产率变化趋势。图10则绘制了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在地区层面上进行次级分解的结果。

图9 全国各地区及上海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变化

图10 资本生产率按地区次级分解

由图可见,中国各地区的平均资本生产率基本处于不断下降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从0.56、0.76和0.56(1995年)下降到了0.45、0.49和0.39(2007年);在整个时期内,仅东部地区在最后两年出现了资本生产率的小幅回升。由于平均资本生产率是资本强度的倒数,这一现象意味着中国各地区的资本强度都在上升。表2显示,平均资本生产率在三个阶段对中国终端能耗分别作出年均-2.3%、-2.0%和-2.5%的负向贡献。而图10则显示,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虽然在下降,但是下降速率在降低,表明全国范围内资本生产率的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全国层次上资本生产率对能耗具有促降作用了。图10同时显示,东部地区在前两个阶段对全国平均资本生产率产生负向贡献,在最后一个阶段转正,这与东部地区在2006和2007两年资本生产率的回升趋势有关;中部地区在前两个时期贡献为正,而最后一个时期转负,这与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本生产率且在第三阶段下降较快相关;西部地区在三个阶段对资本生产率的作用都是促降的,这是因为西部地区本身资本生产率较低而且一直在快速下降。

与全国情况不同,上海市的平均资本生产率从2000年开始逐步上升,且促进终端能耗上升,表明上海市的资本效率开始提高。上海市平均资本生产率先是从1995年的每人0.32万元下降到1999年的每人0.29万元,随后又上升到了2007年的每人0.37万元,而其对上海市终端能耗产生的贡献在三个阶段分别为年均-1.9%、1.2%和7.7%。“九五”期间上海市政府主导的企业改革滞后于全国的“抓大放小”所有制改革。上海市社科院2005年的《上海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报告也认为政府主导的“上海增长模式”虽然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却导致资本边际效应连年下降。因此,上海市政府在随后的“十五”期间提出了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导致了平均资本生产率的上升,也导致了资本生产率对终端能耗产生了促涨作用,第三阶段该正向贡献年均达到7.7%,超过了资本存量的年均3.7%成为最大的正向因子。

(三) 结构因子的次级分解

1. 对能源结构因子的进一步分解

结构因子由能源结构因子和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因子构成。总体而言,结构因子发挥间接节能的作用,其中受制于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影响较小。但是作为8个因子中唯一覆盖所有6个行业的因子,能源结构因子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比其他几个因子都更加全面,因此这里专门对它进行分析。图11绘制出上海市的能源结构,为节省篇幅,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图暂不报告。

图11 上海市能源结构

从全国角度来看,能源结构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对终端能耗起到了微弱的促涨作用,而在第二阶段起了同样微弱的促降作用,在全时期的贡献几乎为零。其作用甚为微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整体上依然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在全国终端能耗中,只有东部的煤炭终端消费占总的终端能耗从1995年的39.7%下降到了2007年的23%,中部和西部煤炭所占比例虽然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分别从51.8%和50.3%下降到了39.7%和30.3%),但是仍然占着主要地位,而且这还是在计入电力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考虑到中国电力供给主要依靠火力,而火力电厂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及其制成品,煤炭在中国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将会更大。事实上,煤炭在三种主要一级能源的终端消费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东部的66.0%和47.9%(分别对应为1995年和2007年,下同)、中部的79.0%和69.7%以及西部的77.4%和59.1%。因此,从中国整体角度来看,能源结构调整受制于富煤贫油的资源禀赋而对终端能耗变化的贡献微乎其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上海市的角度来看,能源结构对上海市终端能耗在第一阶段产生了-0.1%的促降作用,在随后两个阶段产生了微弱的促涨作用。与全国煤炭占主导地位的能源结构不同,石油在上海市能源结构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在电力在终端能耗中始终占45%左右的情况下,石油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29.7%一路上升到2007年的44.9%,而石油在三种一级能源中所占比例更是从1995年的56.6%上升到了2007年的80.5%,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由于石油的热效率较煤炭略高,因此能源结构的变化在整个时期对上海市的终端能耗起到了微小的促降作用。另外,交通运输业值得特别关注,不仅其终端能耗在上海市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9.2%上升到了2007年的21.5%,其能源结构也与其他行业有着重大区别,石油在交通业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一直在90%以上,平均达到了92.7%,在2007年达到了95.1%。考虑到交通也在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应该格外重视石油及其制成品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利用效率,以进一步加强该行业的节能工作,同时加大更为清洁的电力在交通业终端能耗中所占比例(目前仅占4%到5%)也是该行业节能可以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对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因子的次级分解

产业结构因子在全国和上海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全国它是仅次于资本存量的第二大正向因子,而在上海市则是仅次于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第二大负向因子,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市能源消耗与全国相比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图12绘制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即生产部门各行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加总为生产部门5个行业GDP占全国总GDP比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图暂略。图13则绘制了全国产业结构在行业层面上的次级分解结果。

图12 上海市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变动

图13 生产部门产业结构按行业层次次级分解

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最主要的相似点就是工业都是占比最大的行业,其中东、中、西部的工业比重分别从43.3%、36.6%和33.9%(1995年)上升到了53.7%、42.0%和43.3%(2007年),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到2007年时均已超过50%。相比之下,农业的比重则在持续下降,尤其是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在2007年已降至10%以下(为6.8%),但中西部地区农业仍在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三产业在全国各地区的比重均先上升,随后在21世纪初期又略有降低,这与本世纪初的再次重工业化促使工业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有关。从上述观察可以发现,全国的工业产出所占比重仍然在上升(第二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如此),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仍然处在初期阶段,而这样的产业结构导致其在三个阶段分别对中国终端能耗产生年均0.45%、1.3%和1.3%的促涨作用。图13显示,在按行业进行的产业结构次级分解中,农业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始终为负,而工业始终为正,且在第二阶段贡献较大,而其他的行业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则表现为正负波动。另外,产业结构的总指数始终为负,表明生产部门GDP在总GDP中的比例波动中下降,消费部门正发挥较大作用。

上海市的情况与全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第三产业在1999年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一个产业,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在2003―2005年间出现小幅上升,其余时间一直在下降。工业比重整体处于缓慢下降状态,仅在本世纪头几年出现了小幅上涨,在整个时期内基本维持在50%左右。与第二产业不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在逐步上升,从1995年的40.8%上升到了2007年的52.6%,但是与全国情况类似,也在本世纪前几年出现了小幅回落,但随后又开始增长。其次,与全国相比,上海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更加微小,1995年时为2.4%,到2007年时已降至不足1%,仅为0.84%。由此可见,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比全国成熟相对领先,而且已经开始对终端能耗产生促降作用,在三个阶段分别为年均-1.25%,-0.19%和-2.34%,也可以看到,在第二阶段,即2001―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由于再次重工业化的影响以及上海市6大支柱产业的确定与发展,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的促降作用明显小于另外两个阶段。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比能源结构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中国以及上海市的节能工作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

五、 结论及政策分析

中国和上海市的终端能源消耗在1995―2007年间都经历了明显的上涨,本文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终端能耗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6个行业以及4种能源种类上进行了三重分解,并用同一方法对上海市的终端能耗进行了二重分解,以比较上海市在终端能耗模式变动和驱动因素方面与全国的异同之处,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本文的研究期间内,全国与上海市的节能效果均以“九五”期间为最佳,“十五”期间明显最差,在全国层面这主要是由于再次重工业化对节能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上海市除了受重化工业化影响,能耗相对较高的6大支柱产业的确立和发展也使得上海市节能速度放缓。

第二,决定全国和上海市终端能耗变动的主要是生产部门,居民消费部门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生产部门中,最大的正向驱动因子都是资本存量,表明资本深化过程同时也是终端能耗加速增长的过程,这种依赖于资本和能耗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显然是粗放和不可持续的。上海市资本存量对终端能耗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这与全国情况不同,这也许意味着上海市的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初显成效。

第三,能源强度在全国和上海市都是最大的负向因子。不同的是,全国的工业能源强度对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工业能源强度的降低也是能源强度对终端能耗促降作用的主要来源。与此不同,上海市的工业能源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各地区的水平,且下降速度也相当有限,表明上海市工业需要有进一步推进节能工作的新思路。另外,上海市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强度迅速上升,因此要特别关注该行业的节能工作,以免在其占终端能耗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导致上海市能源强度作用发生反转。

第四,平均资本生产率对全国和上海市的作用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平均资本生产率的下降速度正在逐步减缓,表明中国资本效率有所改善,对终端能耗产生促降作用。上海市的资本生产率与全国情况不同,在第二、三阶段转为促进终端能耗增长,甚至在最后一阶段取代资本存量成为第一大正向因子,这与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式增长模式有关。

第五,能源结构对终端能耗的影响在全国和上海市均较为有限。对于全国,受到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中国短期内很难改变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结构,而这也导致该因子近期内很难对节能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市的能源结构总体上对其终端能耗产生促降贡献,这与石油在上海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较高且逐步上升有密切关联。上海市的煤炭和石油消费比例平均为30%和68%,要优于全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对应比例为64%和32%),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市天然气消费比例明显偏低,只有2%(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上海市要扩大天然气来源,抓紧开拓天然气市场,重点发展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力争尽快实现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最后,相对能源结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对终端能耗产生的作用要明显得多。由于工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该因子对全国终端能耗产生正向影响,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任重道远。相比之下,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对其终端能耗产生负向影响,这与工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业所占比重及其在上海市终端能耗中所占比重的显著上升使其成为上海市今后节能减排必须重点关注的行业。

参考文献

Ang, B. W. and F. L. Liu, 2001, “A New Energy 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 Energy, 26,537548.

FisherVanden, K., G.H. Jefferson, H. Liu and Q. Tao, 2004, “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6,7797.

FisherVanden, K., G.H. Jefferson, J. Ma and J. Xu, 2006,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 Energy Economics, 28,690705.

Wu, L., S. Kaneko and S. Matsuoka, 2005,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from 1996 to 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 Energy Policy, 33(3),319335.

Zhang, Z., 2003, “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 Energy Economics,25,625638.

陈诗一、严法善和吴若沉,2010,《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财贸经济》,第12期。

陈诗一和张军,2008,《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65―78页。

高振宇和,2007,《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统计研究》第3期52―57页。

梁进社、郑蔚和蔡建明,2007,《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自然资源学报》第6期853―864页。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上海能源白皮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忆文、沈露莹、郭宏超和郭建利,2005,《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战略》,《上海经济研究》第2期52―61页。

夏梅兴和唐忆文,2006,《上海市经济发展与能源弹性系数变动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1期50―59页。

张军,2002,《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第6期3―13页。

张军和刘君,2008,《中国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及其解释》,《学术月刊》第7期60―68页。

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 ―2000》,《经济研究》第10期35―44页。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工业烟尘排放;因素分析;SDA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05-03

0 引言

大气烟尘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呈现足够的时间,影响了人体的舒适、健康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烟尘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大气烟尘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3种。

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工业烟尘排放量也随之增多,大气中烟尘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分析研究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制定减少工业烟尘污染物排放量的政策可以提供相对有效的建议 。

1 研究方法与材料

本文依据2005、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利用SDA模型对我国工业十个部门烟尘的排放量变化进行多部门结构分解分析,以研究各种经济技术因素对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确认哪些因素的变化有消极的影响(使排放量增加),哪些因素的变化有积极的影响(使排放量得以削减)。

1.1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简称SDA模型)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所谓结构分解法,就是通过数学方法,把变量的变化分解为几个部分,与每个因素一一对应。通过该方法,可以对研究目标的变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或者差异(同一时间不同地区)进行因素分解,计算各个影响因素变动或差异对研究目标变化的贡献值和贡献率。

SDA模型的应用领域颇广,但其中最主要、也是最能体现该模型分析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表相结合,研究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动对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的影响,可以说,正是由于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才促进了SDA模型的发展。

1.1.1 影响工业烟尘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理论上,排放量直接取决于两个因素:生产规模和单位生产规模排放量,用指标来表示,即为总产出和排放系数。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原理,总产出是模型的内生变量,它的决定链由如下四个环节构成:最终需求总量、最终需求构成、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和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总量反映经济规模(GDP);最终需求构成反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则说明为满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需要而购买哪些货物和服务;中间投入结构是由生产技术状况决定的;排放系数则反映出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强度,取决于部门技术特征和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如下五项经济技术因素来解释排放量的变化,即经济规模、最终需求构成、最终需求支出结构、生产技术和排放强度。在这五项影响因素中,排放强度变化和生产技术变化主要反映技术因素的改变;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和最终需求构成变化主要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规模变化说明经济总量的变动。

1.1.2 多部门工业烟尘排放量变化的分解

首先,排放量由排放系数和总产出决定,用公式表示:

式中,V为多部门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列向量,向量中vi表示第i部门当期生产活动所排放的工业烟尘的数量。E表示排放系数矩阵,是一个n×n阶对角阵,其对角线上元素E表示第j部门对工业烟尘的排放系数。X为总产出列向量。

总产出按投入产出行模型为:

X=(I-A)-1Y=LY(2)

式中,I为对角线上元素为1,其余元素为0的单位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I-A)-1为Leontief逆矩阵,又称完全需要系数矩阵,本文记为L,它由中间投入结构决定,所以在SDA模型中用以代表生产技术状况;Y为最终需求列向量,向量中元素Yi表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所使用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

将两组公式结合: V=ELY(3)

将2005到2007年间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变化记为ΔV,

ΔV=V07-V05=E07L07Y07-E05L05Y05

=(E07-E05)L07Y07+E05L07Y07-E05L05Y05

=(ΔE)L07Y07+E05(L07-L05)Y07+E05L05Y07-E05L05Y05

=(ΔE)L07Y07+E05(ΔL)Y07+E05L05(ΔY)

下标07、05表示该指标2007年和2005年的数值,Δ表示2007年数值减去2005年数值,即该指标的变化量。

将Y进一步展开,有: Y=MDY(4)

其中,F是最终需求总量,为一个总数;D为最终需求构成系数列向量,反映最终需求构成。本文将最终需求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类,所以D为3×1的列向量,其中元素di表示第i类最终需求占需求总量的比例;M为最终需求支出系数矩阵,反映最终需求支出结构。每一类最终需求都有一组支出系数,所以M为n×3的矩阵,其中元素mij表示第j类最终需求中购买第i部门产品的比例。

所以ΔY可表示为:

ΔY=Y07-Y05=M07D07F07-M05D05F05

即ΔY=(ΔM)D07F07+M05(ΔD)F07+M05D05(ΔF)

因此,最终的分解公式:

ΔV=(ΔE)L07Y07+E05(ΔL)Y07+E05L05(ΔM)D07F07

+E05L05M05(ΔD)F07+E05L05M05D05(ΔF)

式中,右端共有五个构成项,分别对应五个因素变化对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判断哪一项对应于哪一个因素,只需要看在该项中Δ符号位于哪个变量之前。再根据各变量与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得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影响因素单独变化所导致的排放量变化的计算公式,也即影响因素变化贡献值的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因素变化贡献值的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贡献值计算公式

排放强度变化(ΔE)L07Y07

生产技术变化E05(ΔL)Y07

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E05L05(ΔM)D07F07

最终需求构成变化E05L05M05(ΔD)F07

经济规模变化E05L05M05D05(ΔF)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从《中国环境年鉴2005》、《中国环境年鉴2007》以及《中国投入产出表2005》、《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分别获取了2005和2007年我国采掘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共十个工业部门的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图1)、总产出列向量及各部门最终需求消费列向量、投资列向量和净出口列向量。并依据投入产出表中数据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从图1可看出,我国工业十个部门中排放工业烟尘总量最多的是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排放的工业烟尘总量相对较少。

2 模型构建

根据公式(1)、(2)、(3)、(4)以及表1中所示公式,并借助EXCEL,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应运算,将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变化进行多部门结构分解分析,构建SDA 模型,以了解各部门烟尘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3 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对比的是2005和2007年的数据,由于年份相近,故各工业部门烟尘的排放量总体来讲变化不大。

表2显示,从2005年到2007年,整个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减少了17.73%(13.63万吨),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分别如下:排放强度变化-310.58%(-291.70万吨)、技术变化74.63%(105.09万吨)、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49.53%(70.16 万吨)、最终需求构成变化-1.73%(-14.6888 万吨)最终需求总量变化164.12%(117.52 万吨)。

这一时期工业烟尘排放量有所减少的工业部门有: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食品制造业,达到9.51万吨,减少最少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只有1.40 万吨;其余部门工业烟尘排放量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是金属产品制造业(3.60 万吨),最少的是其他制造业(0.37万吨)。

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除采掘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两个部门以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大,其他制造业以最终需求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外,排放强度的变动是其他所有部门排放量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从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观察,以上部门可以分为四类:(1)采掘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排放强度和最终需求构成的变化导致烟尘排放量减少,其余三个因素都使得排放量增加;(2)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排放强度和最终需求支出结构的变化使排放量减少,其余因素则导致排放增加;(3)其他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最终需求构成和总量变化为消极影响因素,其余为积极影响因素;(4)对金属产品制造业而言,除排放强度为积极影响因素外,其余因素的变动均不利于烟尘减排。

总而言之,在所有部门,排放强度变动都使得烟尘排放有减少的趋势,而最终需求总量的变化均导致排放量的增加,除其他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两个部门外,技术的变动都是消极因素;而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和构成变化的影响则较复杂,因部门而异。

4 讨论与建议

从SDA 模型的计算结果(表2)来看,我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下降,来自于排放强度和最终需求构成因素的共同作用,且排放强度的下降在烟尘减排中占主导因素,最终需求构成因素影响甚微。故必须重点支持相关行业的减排技术进步。从工业烟尘排放量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推动烟尘排放量下降的过程中, 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减排效率提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因此推动制度创新和减排技术进步的努力应当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尽快推动这些行业的排放强度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降低我国工业烟尘排放的潜力最大、投入产出率最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岳贤田,高桂枝,陈敏东.城市大气中烟尘污染的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27(2):33-35.

[2]高敏雪.资源环境统计[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3.

[3]中国环境年鉴2005[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中国环境年鉴2007[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最终消费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 线性回归模型

引言

2012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人民币,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中间价6.2855计算,折合82622亿美元,这一数值接近德国、英国和法国三者的GDP总和,超出日本22780亿美元,综合显示了我国近年来整体经济实力的攀升。然而,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面临严重的供求失衡问题,我国自2000年以来相继推出了包括开征利息税、家电下乡、公务员加薪以及消费券发放等措施在内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角度来治理供求脱节问题。然而,十几年过去,中央政府和地方有关部门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未能建立起拉动内部需求的长效机制,国家GDP增长率虽然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高投资和对外出口,内部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已经对我国维持经济内在依赖性的基础产生冲击。

一般学术界将最终消费低下的原因归结为较为缓慢的居民年收入增长速度、消费需求结构转移、刚性支出、收入分配体系问题以及不健全的金融市场等因素,其中以收入角度的分析最为具有代表性;对于投资引致的供求失衡,过度投资下的外部经济影响、城镇化、工业化、原材料价格以及地方政府冲动投资等都构成拉伸供求差距的主要原因。对于我国而言,内部消费经济供求失衡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致的结果,表现为投资、消费与政府采购等多元化均衡路径转移,而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作为国民经济统计工具中较有代表性的途径,支出法从产品使用出发,通过加总一年内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额而得到计算期内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对于研究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较为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意义。

从支出法构成来看,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以及资本形成总额构成了其基本权重,而其中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以1978-201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OLS基础上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最终消费支出为主导,分析了支出法口径下国民生产总值的子项目综合贡献率,希望能够在宏观层面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消费支出来源提供政策参考和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支出法口径下的GDP结构特性与最终消费支出变动趋势

最终消费支出是支出法统计口径下的子项目之一,据我国统计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从1978-2011年始终保持总量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如表1所示,然而消费增长率却呈现出稳中有降的局面。从最终消费支出构成来看,商品性消费、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自给性消费以及住房和水电煤气消费构成了居民消费的总体,政府性消费则涵盖财政预算内事业性费用支出、预算外资金经常性支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

从GDP和最终消费支出变动的时间序列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的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数据的增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逐年下降的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GDP)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即经济总量高增长的国内外环境基础正在发生动摇,非均衡性发展后遗症有所显现。在面临环境、劳动力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消费和储蓄趋势“倒逼”经济结构的转型,如何落实经济增长和消费政策、释放制度性红利是下一个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国经济应该建立投资和消费的内在良性循环,从经济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四个环节出发,促进有利于消费率增长的国民收入分配和发展机制。

从支出法统计口径构成的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出口方面来看,资本形成总额在小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整体趋势条件下,保持了逐年上升的态势,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个部分,以常住单位在特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净额为计提对象(见图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栏呈现出数据变动的阶段性特征,以1994年为分界点,之前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表现出频繁波动且顺差、逆差交替的特征,这既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也与特定时期内的经济体制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有关,在1994年之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进入同步上升轨道,以常年顺差作为主要结构特征,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图2)。

国内生产总值和组成结构的计量经济模型建立

相对于生产法和收入法的统计方式,在支出法下的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以最终消费支出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可以作为GDP增长的宏观解释变量X1,资本形成总额在最终消费支出之后,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投资和资本变动情况,作为宏观解释变量X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相对于前二者的数值较小,作为宏观解释变量X3,GDP增长值则作为因变量Y,分别包含34维列向量,据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t=β1 X1t+β2 X2t+β3 X3t+εt

其中εt为随即扰动项,本文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版本进行统计处理,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对应的指代系数分别为:β1=1.000099,β2=0.999906,β3=0.999905,εt=

-0.479909。通过观察原始R2值和调整后的R2值可以发现,模型的拟合情况比较好,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可以通过F检验,其中解释变量X1(最终消费支出)、X2(资本形成总额)以及X3(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均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服务净出口均作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其施加影响,此外,对于D-W检验值,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dl=1.21,du=1.65,du

由于X3解释变量(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数据在1978-1994年间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过程,数据平稳性较差且占据GDP整体数据样本较小,因此,单独考察X1(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整体变动的结构贡献特性十分必要,通过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在剔除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出口因素后,单变量模型可以在较高的置信水平上分别通过T检验和F检验,拟合优度较高,说明最终消费支出变动可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解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对于DW检验,0

计量模型的调整、检验及指标相关性分析

由于原始模型中对于X1解释变量(最终消费支出)的分析中存在随机扰动项的自相关性,因此要建立基于表1数据的单自变量一阶差分模型,得到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调整后的模型拟合状况较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和F检验,DW检验通过表明模型的序列自相关性消除,经调整后的单自变量一阶差分模型为Y=2.05X1-9061.832,表明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每变动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应正向波动2.05个单位,而在三自变量模型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服务净出口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弹性分别为1.000099、0.999906、0.999905,相比之下,最终消费支出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振作用更大,因此也应是政策层面应着力给予关注的经济因素。

对调整后的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见表4),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对于类别2,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会引起最终消费支出的同向变动,而对于类别1,F检验不能通过,即原假设不可以拒绝,表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对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显性提振作用,最终消费支出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振作用具有滞后性或次级刺激效应,正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刺激实体经济领域得以改善,进而表现为居民和政府最终消费的增加。

对于多变量模型中的相关性分析也印证了模型的实证结果(见表5),即最终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之间具有更为密切的联动关系,单变量中的资本形成总额相关性程度次之,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数额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相对最低;最终消费支出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同样具有密切的联动关系,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社会资本力量对于消费支出的支撑作用;最终消费支出与货物服务净出口额相关性较低,表明对外出口或外部需求并不能明显的提振国内消费水平;资本生成总额与货物服务净出口同样相关性较低,说明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较低,社会资本积累更多依靠国内经济刺激而不是外部需求拉动。

最终消费支出视角的GDP增长推动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比于支出法口径下的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服务净出口额指标,最终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更为密切的联动关系,社会消费需求的提升建立在收入水平、保障体系、政策引导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因素集合的基础上,放弃单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从制度改革以及货币政策、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切入将是下一个阶段拉动内需战略的侧重点。因此,如何在目前我国内部需求不旺盛和外部需求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刺激最终消费是落实“稳增长”经济政策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政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促进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出台消费支出改革方案

作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最终来源都是分配性国民收入,因此,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是增加有效需求、提升消费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应尽快在政策层面将居民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费用计入工人工资,减小工资中的补贴实物消费形式,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福利制度改革,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管理居民收入预期,减小周期性经济波动。

(二)从增加农业收入入手,适度提升粮食作物价格并减轻农民消费负担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以基数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前景而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农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特点也决定了提升农民收入的迫切性,因此,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要适度提升粮食收购价格,使这种主要产品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目前的粮食价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民收入提升的政策空间也相应较大,对应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

(三)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就业

我国的内部经济失衡在居民失业问题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如果放任低就业率不管,扩大内需就无从谈起。因此,我国要改变传统观念,将中小企业发展和带动就业能力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和信用资质水平都较低,生产联系性差,抗风险能力不强,国家应在税收、采购、财政担保、财政贴息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撑和消费潜力的开发。

(四)适度提升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刺激城镇居民消费

在保证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方面,要及时的发放下岗职工的生活补贴,加强失业救济金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这既关系到消费水平的增加,也关系到全社会稳定水平的维护。国家要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配合国民收入向贫困阶层的再分配,使最终消费支出水平能够尽早摆脱高储蓄率的影响而有所增加,在现阶段,消费需求的低下为利息税的开征提供了较好的契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五)全社会建立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思潮,刺激最终消费

我国现阶段的内部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因此,在刺激最终消费的政策方面,要注重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将消费与储蓄放到同等重要的战略角度来设计金融信贷模式,培养居民积极的消费习惯和消费信贷习惯,建立居民个人信用档案制度,推广以住房和汽车等高档耐用品为核心的信贷形式,支持提前消费,在保证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J].经济研究,2010(5)

2.郑学工.世界主要国家季度GDP核算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11(15)

3.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J].中国社会科学,2013(2)

4.黎超.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国内省级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5)

5.成定平.扩大消费出口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基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3)

6.孙凤.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J].统计研究,2010(3)

7.刘伟.扩大最终消费与提高经济增长效率[J].经济纵横,2012(1)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7

三句话:成绩不可忽视,总而言之。问题亟待解决,建议仅供参考。

5个一”成绩不可忽视

1.铺开、建设并巩固了一张批发企业所必需的终端营销网络

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与交往,武汉市场现有医药零售终端共690家。按照这些终端客户的规模实力、资金信誉、品种结构、店面大小,将这690家零售终端进行了ABC分类管理,其中A类包括“中联”内的25家;B类有94家;C类210家。这690家终端客户中,直接或间接与之建立了货款业务关系的有580家;终端客户掌控力为84%

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铺货率、迅速占领武汉这一重点市场,所拥有的这些终端客户。提供了扎实的营销网络保证,这一点正是公司的上线客户—药品供应商所看重的

2.培养并建立了一支熟悉业务运作流程而且相对稳定的终端直销队伍。

营销部共有业务人员18人,目前。进公司时间最短的也有5个月,经过部门多次系统地培训后,已完全熟悉了终端业务运作的相关流程。

办按业务对象和重点进行了层级划分,对这18名业务人员。共分为终端业务员、区域主管和片区经理三个层级,各层级之间分工协作,既突出了业务工作的重点,又防止了市场出现空白和漏洞。

工作虽然繁琐和辛苦,这支营销队伍。却有着坚定的为A公司尽职尽责和为终端客户全心服务的思想。武汉市场运作的生力军,生产商启动武汉OTC市场的人员保证。

3.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业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再加上这一年来的摸索,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批发商终端直销队伍及业务的管理办法,各项办法正在试运行之中。

出台了管人”营销部业务人员考核办法》对不同级别的业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和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对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

出台了管事”营销部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对营销部进行定位的基础上,其次。进一步地对领货、送货、退货、铺货、赠品发放,业务开展的基本思路等作出了细化,做到事事有要求,事事有标准。

形成了总结问题,第三。提高自己”日、周两会机制。每天早晚到部门集中报到每周六下午召开例会,及时找出工作中存在问题,并调整营销策略,尊重业务人员的意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确保了一系列品种在武汉终端市场上的占有率。

生产部年终工作总结篇8

一、工程建设情况

1、辅助工程

2、导流洞工程

3、前期辅助工程

二、工程款支付情况

1、导流洞工程

福建省隧道公司自导流洞工程施工以来,监理审核工程款:525万元,所扣质保金:26万元,代扣税金:16万元。已支付工程款:430万元,尚欠款:40万元。

2、前期辅助工程

陇南市江龙公司自前期辅助工程施工以来,监理审核工程款:658万元,所扣质保金:65万元,代扣税款:21万元。已支付工程款:475万元,尚欠款:60万元。

3、材料款

4、施工用电

5、其它费用

前期环保、水保、勘测、设计费合计:267万元,尚欠款:990万元。厂区、枢纽区征地费:60万元。协调村民与施工单位之间纠纷,答应为村民解决引水灌溉、场地平整等工程所产生的费用:9万元,尚欠款:13万元。

6、资金支出

2010年花园电站总投入资金:1.066亿元,总支出:1833万元。其中: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986万元,工程材料款:346万元,日常办公费:99万元,各项合同款:365万元,其它支出:37万元。

三、协调

1、设计院

经常深入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施工情况。年初多次联系江明设计院到花园施工现场踏察,根据现场地形及时、合理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在地质勘探单位没有发现大坝左岸具有古河床情况下,由于我们反复深入现场,根据现场地形推测,判断大坝左坝肩可能存在古河床。后期导流洞的开挖印证了我们的看法,于是联系甘肃水文地质勘测院尽快到现场对大坝周边进行踏勘,确定古河床位置及大坝周边地质情况,为下一步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资料。可设计院的反复更换造成地质勘测单位对勘测任务难以执行,致使地勘单位迟迟未能进场。

2010年10月18日,力邀陕西设计院、甘肃水文地勘院工作人来花园现场踏看,并召开业主、设计院、地勘院、监理、施工单位联络会议。对花园电站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全面分析,制定花园电站各单位工作计划,明确各单位未来工作的重点。并形成《会议纪要》,以便后期工作的开展。

2、征地

3、协调各单位、部门及当地村民的各种利益纠纷问题。

一年来各种施工干扰不断,主要有厂房开挖工程所涉及到的弃渣运输问题。当地施工车辆多次要求提价和强拉强运,在我们没有妥协下,发展成强行阻挡工程施工,迫使开挖工程停工近一个月,最终在由副县长带队的县协调小组出面处理下,才得以平息。协调厂区施工车辆运渣对周边农作物的影响,采纳水泊沟村支书的提议,对涉及到的三户村民进行面粉补偿。接县委书记的批示对达修寺所提问题进行处理,在乡政府书记及协调人员的协调下,对所提的事项反复协商,逐一解决,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工程的正常施工。施工车辆上路、道路开口、交警等等,在每次的协调工作中,我们始终多角度分析、处理问题,力争以公司利益为前提,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4、配合监理完成作业面的工程计量和审核,根据施工情况,按月审核工程支付款。

5、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合理利用资金。按照施工组织规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6、材料供应

钢材、水泥、砂子基本满足工程施工需求。今年由于物价上涨,加之运输成本的增加,使得今年材料的成本大幅提高。年初砂石料供应无法满足施工需要,在我们的要求下,生产单位积极购买生产设备,增加的设备已投入生产,估计近期不会影响导流洞的砼施工。但考虑后期用量大,现有的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已要求在花园电站枢纽区临时桥附近重新建设新的砂石料生产厂,计划12月底设备进场,并投入生产。

7、电力供应

我们与迭部县电力公司签订了大工业供电协议。月结算方式为基本电费与电度电价之和,按现在一般商业用电正常结算电价应为0.7373元/度,并且应加线损、变损、利率调整等,正常施工用电现有的合同对我公司是有利的,但我公司与施工单位结算电价为0.7元/度,又不含以上内容,并且今年施工不正常,故造成一定的差价。

四、本年度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

1、设计严重滞后

由于设计院的多次变更,造成设计不能及时准确地出图,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使其成为了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

2、社会稳定

3、物价的不断上涨,

工程材料价格成倍的上涨,地震更增加了道路运输条件的困难度,使的材料运输成本也相应的提高了,这些不利因素加大了工程建设期的成本投资。

推荐关注:

企业工作年终总结 客服部年终工作总结 走进社区年终工作总结 施工队年终工作总结 车间主任年终工作总结 物业管理处年终工作总结 车间年终工作总结 文明单位年终工作总结 镇人武部年终工作总结 策划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五、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和施工计划 1、征地

力争年内完成临时用地和永久用地的征用工作,根据施工组织规划,合理利用施工场地,有序的安排施工队伍的施工区布置。征地工作可能是影响下一阶段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看清形势采取各种应变措施,投入人力和精力主抓征地工作。

2、图纸供应及相关手续办理

图纸供应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新的一年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督促设计单位及时供图,以加快施工进度。加快各标段的招投标工作;组织初设报告评审、办理开工报告许可证、土地勘测定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

3、砂石料供应

砂石料作为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点,施工区域内难以找到合适的砂石料加工场地,只有在保证多儿加工厂正常生产的情况下,督促加工单位在花园附近建设新的加工厂,但我们也要考虑当地村民的干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不间断生产,并加以储备,以备后期施工需要。

4、花园电站施工计划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以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克服建设初期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理清工作思路,推进项目建设,强化资金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为全面出色完成2010年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电视节目策划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写给每一个自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