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加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6:13:21

生产加工论文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毛豆;加工流程;管理要素;

毛豆(SoyBean)是日本国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除了本国有少量生产之外,绝大部分的毛豆依赖冷冻进口,其主要进口国为我国的台湾省、大陆的福建、浙江等省以及泰国,每年的进口量约7万吨。由于诸多方面的差异,我国大陆输日的冷冻毛豆价格一般比台湾生产加工的价格低25%左右,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冷冻毛豆的加工流程中由于管理水平相对薄弱而导致产品质量竞争力下降。笔者曾在中外合资的该类企业工作多年,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冷冻毛豆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管理要素。

1冷冻毛豆的生产加工流程及相应的机械设备

冷冻毛豆的生产加工流程:毛豆原料——验收(包括农残抽检)——粗选——清洗——杀靑——冷却——冷水漂洗——冰水漂洗——速冻——进库冷冻(大包装——出库精选——计重——装袋—封口——金属探测——成品检验(包括规格、品质、重量、温度、微生物、农残等)——装箱(包装、标签)——进库冷藏——出口检验—冷藏柜出口。

相应的机械设备:粗选输送带(机)——振动筛——回转式清洗槽——输送带——蒸汽杀靑机——高压喷水冷却机——回转式冷水槽——回转式冰水槽——输送带——振动筛——单体速冻机(IQF)——振动筛——挑选输送带。

2毛豆原料管理要素

毛豆原料进厂必须进行取样检查。在整批原料的前后左右随机抽取15-25kg样品,混合后取出10kg作为样品检验。

毛豆原料应品种单一,不能混杂异种。豆荚外观成熟饱满,厚度0.5cm以上,长度4.5cm以上,一荚应有2-3粒豆,色泽鲜绿,不符规格为等外品。原料中的一粒荚、跳仁、畸形、病虫害、破损、伤痕、枯萎、严重斑点、豆荚变黄等都不合格,凡枝、叶、草等均属夹杂物。

依照以上的规格标准,用目测或规格板比较挑选的方法进行检验,然后称出合格品,计算不良率。原料不良率应控制在15%以下。

3毛豆粗选、清洗的管理要素

毛豆粗选清洗流程:操作人员应排列站立在输送带两侧,挑选出不合格品。半成品毛豆荚经由输送带落入粗选清洗槽中。清洗槽中的洗涤水必须加入3ppm以上的有效氨水。

毛豆粗选过程中,每隔1.5小时在输送带末端取样2.5kg,按原料规格标准以目测和比照规格板的方式检验。不良率必须控制在10%以内。

毛豆清洗过程中,每隔1.5小时从清洗槽中采取洗涤水,用比色测定器检测残氯量,残氯量必须保持在3ppm以上。

由于生产过程中输送带是在不断运行之中,必须注意操作人员的教育训练和管理,适时安排工作休息时间,调整输送带的转速,避免视觉疲劳。

4毛豆杀靑的管理要素

毛豆杀靑流程:经过粗选清洗后的毛豆原料,由输送带自动送入螺旋式蒸汽杀靑机。

杀靑时应特别注意杀靑量的稳定,不能忽多忽少,从而严重地影响杀靑质量。

杀靑温度应控制在98-100C,每1.5小时以温度计测定一次。

杀靑时间按处理量而定,正常为70-125秒,每1.5小时用秒表测定一次。

杀靑的PH值为7.6-8.5,每隔1.5小时采集一次杀靑水,用PH计或试纸测定。同时随机在检验室进行酵素试验。

色泽必须是鲜绿色,以目测为准。蒸汽压力必须保持在2kg/cm2。

毛豆是否完全杀靑可以用以下观感判定:

若杀靑不足,毛豆荚浮于冷水中,品味脆但有涩感,色泽褐。

若杀靑适度,毛豆荚缓缓下沉,品味脆嫩有甜感,色鲜绿。

若杀靑过度,毛豆荚很快沉入水中,品味软而无甜味,色泽黄。

根据以上观感的判断及时调整蒸汽压力、原料量或杀靑机转速。

5毛豆冷却和漂洗的管理要素

毛豆的冷却和漂洗流程:杀靑后的毛豆荚温度很高。为防止后热作用软化豆荚,在杀靑机出口处通常配置冷却机,立即以高压常温水喷洒刚出杀靑机的毛豆。其后毛豆荚相继落入冷却水槽和冰水槽中的不锈钢输送带慢慢缓行冷却,再送往振动筛筛掉水分,以备速冻。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杀靑后立即冷却,防止豆荚软化、杀靑过度或后热作用。对冷水槽、冰水槽中的水要用温度计经常检测,使冷却水温保持在20℃以下,冰水水温保持在8℃以下。同时要目测毛豆荚的色泽,品味毛豆仁的硬软,检查豆荚的品质、杀靑和冷却是否适度,表面水分是否大致去除。6毛豆速冻的管理要素

毛豆速冻流程:毛豆经振动筛将豆荚表面脱水后,缓慢、均匀地散落在输送带上进入IQF机前段冷冻。豆荚表面经强风吹干、预冷,最后落入冷冻输送带上缓行冻结。

速冻流程是冷冻毛豆最关键部分,必须特别加强管理。冷冻带温度不得高于-26℃,毛豆荚在预冷、冷冻带上的排列厚度为0.5cm-3cm时,时间相应为30秒-1分钟;冻结带温度必须在-27℃以下,冻结带上的排列厚度为6cm-18cm时,冻结时间为5-7分钟。IQF出口处的品温不得低于-18℃,毛豆色泽应保持鲜绿。为保证产品质量,必须每隔2小时检核冻结带的固定温度计,用中心温度计测定出口处品温,用固定转速表检查IQF转速控制盘的转速,目测出口冻结毛豆的色泽、形状是否完好。若有异常,依照IQF出口的品温调整变速机的转速,控制原料量,定时除霜,喷洗IQF内输送带网孔并吹干。

7速冻毛豆大包装冷藏的管理要素

经过速冻的毛豆为半成品,一般以大包装的形式送入冷库临时存储。在此阶段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按正常冷库管理规定执行、将冷库温度稳定在-18℃以下即可。但是在存储过程中要注意大包装的密封状况,以免贮存期间毛豆荚表面水分蒸发而干燥变色。

8速冻成品毛豆的管理要素

半成品速冻毛豆自冷库出库,用振动筛筛除去豆荚冰霜或碎块杂物后落入输送带。操作人员排列在输送带的两旁进行选别,去除等外品。然后经过装袋、计重、封口、金属探测、装箱打包等程序,再入库存储。候成品经出口检验合格后,以冷冻货柜装箱外销。出口日本的包装一般为500g一袋,每箱20袋。

在操作人员的选别过程中,必须注意挑选出虫害、损伤、一粒荚、跳仁、畸形、瘦小、碎片、干燥变色等不良产品。经挑选后复检的成品完好率必须保持在95%以上,每袋毛豆重量的误差率为1%以内,成品温度不应高于-10℃。毛豆成品入库后三天内温度必须达到-18℃以下。品质检查及微生物筹建必须符合我国商检局冷冻果蔬出口的抽检标准或日本农业冷冻食品毛豆项目的规格品味评分标准。

9毛豆加工用水的管理要素

毛豆加工的用水无论是使用自设水源或打井抽水,必须设有水塔及过滤设施,原则上必须加氯消毒,其有效含氯量应在0.2ppm以上。锅炉用水需经软水处理后方可进入锅炉,其硬度(CACO3)应在50ppm以下,总固体物在700ppm以下,PH值须在10以上。原料清洗用水的含铝量要在5-10ppm之间才有可能对原料所附带的细菌有杀灭作用。

10速冻毛豆加工环境卫生管理要素

所有加工毛豆的场地以及水沟、厨房、厕所、盥洗处等地方必须随时清洁,每天工作完毕必须打扫,开工前再次清洗。加工车间必须有杀灭或阻止蚊蝇等飞虫的设施,水沟、门、窗和人员进出口要有挡鼠、爬虫等生物进入的设施。生产工作人员必须从有消毒设施的通道进出。所有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帽,消毒、洗手,戴手套和口罩。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overall milling error prediction model is obtained, including the thermal deformation errors of the workpiece, the tool thermal deformation error, the wear error of the tool and the tool deformation error.

关键词:工件受热变形;刀具受热变形;刀具磨损;刀具受力

Key words: workpiece heating;tool heating;tool wear;tool stress

中图分类号:TG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26-01

1加工误差影响因素及分类

在数控铣削加工过程中,用户期望生产加工后的工件与设计人员所设计的图纸完全吻合一致,但这只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理论想法。在实际的生产加工中,由于受到加工操作规程、加工工艺系统、加工原理、加工测量、工件和刀具的材质、工件和刀具的温度、刀具受力变形、刀具磨损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生产加工后的工件与理论图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产生了加工误差。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数控铣削加工系统主要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也可以称之为加工工艺系统。在实际的数控铣削加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引起加工误差,进而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误差的来源可以将加工误差分为三类:几何误差、物理误差和其它误差,其中几何误差是指机床或夹具或刀具本身存在的误差和加工过程中由磨损而引起的误差;物理误差是指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系统由于受热和受力而产生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形变而引起的误差;其它误差包括的范围较大,随机性较强,主要是指加工工人在数控铣削加工操作过程中,由于采用哪一种加工原理、操作是否严格遵守规程、重新调整工艺系统、定位刀具或待加工工件的精确程度、测量的准确度和加工工人的实践经验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2单因素加工误差模型

参考文献:

[1]周德生.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铣削加工精度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苑辉.数控铣削加工物理建模与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3篇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必要引起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的改革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应的课程。

(三)“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三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加技能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学分。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七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2010级为例,专业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5.1%,而且专业实践教学可开出率100%,实际开出率可达90%以上。

(三)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结语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突出课程改革,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主要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136137

[2]刘亚.深化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59

[3]刘雯,罗尧成.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24:6164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C121);云南省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YGZ08)。

作者简介: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07;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28-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和层次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得到各高职院校广泛地关注[1]。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培养理念到培养目标,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投入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要素,最后形成培养结果的系统性过程。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本体现,办学特色生成与特色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懈探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体现出特色性“核心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创特色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2]。

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背景下,按照教育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思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在专业建设中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使本专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1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等内容[3]。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2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3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3个时段:第1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2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3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课程(如果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者,可以继续留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完成相关论文撰写工作,毕业时回来答辩)。

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同时也为我们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为校企双方营造了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培养过程共管、师资队伍共派、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良好氛围。

2 “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其形成和诉诸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标准,而且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职业学校要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7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3 课程体系构建

2.3.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

2.3.2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3.3 职业教育的嵌入。本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并行的“三证书”教育。

2.4 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应用性、技能性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本专业通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使“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断加大,逐渐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4.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生产实践锻炼、职业技能操作培训、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及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的总人数达到12人,“双师”素质教师人数达到11人,约占专任教师人数的90%。②骨干教师培养。选拔2名“双师”素质教师,于2012年5月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加“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月到福建省漳州科技学院参加企业顶岗培训,同时采取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技术研究等形式,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能力。③专业带头人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了1名“双师”素质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到设备先进、管理完善的茶叶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培训,到相关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研修等措施,使之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成为云南省茶叶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专家。

2.4.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积极聘请云南滇红集团等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目前,本专业现有兼职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

2.5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要求,本着“校企合作,互利互惠”[4]的原则,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常重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先后建有茶叶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生理生化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训室和茶艺茶道实训室共5间,校内实训基地2处。

新时期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拉近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5]。目前,本专业与美国峪岭一古茶树有限公司、云南省滇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澜沧江集团有限公司、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成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技术转化、生产技术研发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能够得到落实。

3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进入良性发展轨道[6]。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该校是地处集边远、贫困、民族众多为一体的山区学校,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既没有经济基础,又缺乏办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上采用“2-3-1型阶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摸索、试验阶段。现总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以促进茶叶专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67.

[2] 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5.

[3] 康敏,陈丽.以办学定位为基点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3(2):14-16.

[4] 何秀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长效机制[J].广西轻工业,2011(11):187-188.

[5] 胡野,邵建东,张雁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新范式:平台、机制和模式[J].职教通讯,2012(20):14-17.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芳香医药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发展(欧盟香药已经进入药典,法国芳香疗法为独立医疗体系,澳洲皮肤疾病多数首选香药治疗),中国的芳香医药领域也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芳香医药分会承办。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协办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第三届全国芳香医药学术会议暨民族医药芳香疗法培训班于2015年10月23日~26日在上海七星唐朝酒店开班。

参加会议代表有118人,来自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法国、美国、中国台湾与香港、澳门的代表。参会人员覆盖芳香医药从业人员广泛代表性领域,如芳香医药分会理事、会员(含单位);医院、医学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医药审批及监管机构、芳香种植企业、芳香生产加工企业、芳香科研机构、芳香治疗机构(医疗单位、疗养院、养老机构、健康教育机构、芳香培训机构、美容院、按摩SPA中心)从业人员。

会议编写了论文集,共收集到会议论文43篇,有27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与报告,交流与报告论文涉及面极其广泛,几乎涉及芳香医药的所有领域,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芳香疗法体系:各少数民族不同香药及其临床应用案例与体会。特别是针对我国芳香医药三大核心问题:“源头控制,标准建立,临床应该”方面,更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认真讨论。

会议还邀请法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芳香医药、芳香疗法知名专家作了专题讨论及学术报告。特别是法国著名药学家、演说家、芳香治疗师多米尼克博士做了《芳香疗法是神话还是现实》的专题讲座,将法国芳香疗法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完美结合,特别是芳香疗法在法国“治未病”方面研究与应用,如癌症化疗与放疗副作用的预防,给与会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响。

本次学术会议召开暨培训班举行无疑会为推动我国民族芳香医药事业,加强芳香医药工作者、芳香疗法从业者之问学术交流、积极推广传统芳香医药实用技术在医院、社区保健中心、疗养院及养老机构的实施,推进芳香种植、生产加工企业、芳香医药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医学芳香疗法理论和应用,推进中国芳香医药与医疗标准建设,使芳香医药与芳香疗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保健、康复与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生产 监管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50-02

1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定义

“定义”是一种语言逻辑的形式,它可以让我们认识主体使用判断或者进行命题,它的作用是确定一个对象或事物在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然后让对象和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显示。定义是唤醒事物的前提,对事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的定义,所以在一个实质性的讨论中来界定定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能有效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因此,针对实际情况,在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管理发展的每个地方,以及在日常工作中,首先给予食品小作坊一个精确的定义。如果我们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使用不同的术语,定义的不准确,将直接影响食品小作坊的管理,如果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能准备的和明确的定义,就会造成执法部门在对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中丧失主动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根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一些特征,制定出定义其的原则。

1.1 安全

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数量大,覆盖范围广,因此如何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非常棘手,有效的预防食品安全事件成为政府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任务。

1.2 方便

在中国和日本食品工业的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的食品已被大规模,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获的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90%,可以说是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食品小作坊存在的价值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种类多,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更方便食品。食品小作坊,因其规模小,分散等特点,在销售渠道同目前正规企业相比较,能提供一种有效的补充,以方便群众的购买需求。

1.3 和谐

和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一是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和谐共存。在此之前,小作坊产品的存在,因为它可以在小作坊认证企业的有效补充,小作坊有自己的销售规模,有固定的购买人群,但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增大销售面积,将对获的食品安全卫士许可证的企业产品销售的影响不小,会影响彼此之间和谐共存的气氛影,是不利于粮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4 定量

食品小作坊应明确的目标或任务。根据实际情况,从数量,详细的数据,测量范围,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考虑,食品小作坊应该尽可能的量化其定义,避免过多的自由,为了使定义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有利于执法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1.5 动态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基于不变于变之中。其结果就是旧事物遭到淘汰,新事物取而代之。动态性就是对事物变化的一个总结和显示。现代社会进步飞快,食品工业不断的变化和扩大,这就需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所存在的条件也具有动态性,小作坊要能不断的生产出更新换代的产品,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2 设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产许可的具体要求

《食品安全法》九十二第三款:“在粮食生产和小作坊食品摊贩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法的规定,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如下要求:(1)生产场地整洁,卫生。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生产场所应清洁,远离或在指定的距离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2)生产设备,设施和设备的要求:要全面,运行良好。基本的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应该,也要有相应的卫生,通风,防尘,防蝇,防鼠,洗涤设备或设施;(3)设备布置要求:严格的布局和合理的工艺,生产过程中应防止交叉污染的食品加工直接入口食品,不让食物接触有毒物质和不干净和卫生材料;(4)健康的人员要求:小作坊的员工都有健康证,有无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食品质量与安全;(5)生产整个过程:记录工作过程的销售记录,原辅材料均详细记录采购,食品生产和加工小作坊经营者必须做的,但其他的要求,如质量管理等关键过程的记录的控制点,因为小车间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进行综合管理,所以没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3 实行出厂产品强制检验制度

根据中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第三十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检查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批号,生产,检验证书号码,买家的名字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的内容”,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用于食品的生产,也可以根据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的委托,检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意图可以看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他们生产的产品必须是强制性的检验。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由于其自身的生产条件和局限性,有必要对食品生产加工范围限制。为确保安全,原则上应禁止或限制高风险食品加工或现代食品加工生产,只允许生产和低风险的处理和传统食物的风险,准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目录”。

参考文献

[1]沈,食品小作坊的制度化管理,商场现代化,2010,12.

[2]刘正义,基于QS制度的县级食品工业发展研究――以安徽省固镇县为例,[学位论文],山东: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吴艳雯,湖北农村食品安全状况调查,科技资讯,2009,31:235-235,2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2007,8.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一种应用当前最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用于教学培训的柔性制造系统。

1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自动生产加工系统中的控制和操作技术越来越复杂,往往综合了机械、气动、液压、传感器技术、PLC及伺服驱动、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通信技术、柔性制造及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对于工业现场的应用技术人员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来说,提供模拟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的综合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应用能力,满足现代化企业生产的需求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德国某公司的F'MS50系统,也称为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培训设备。

2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此柔性制造系统是一套模拟实际工业自动化生产中不同复杂程度控制过程的柔性加工中心。根据系统的不同运行状态,可实现对生产加工过程的改变和控制。图1所示为该物流系统的平面示意图,整个系统由以下13个工作站组成:①供料站;②检测站;③提取站;④加工站;⑤图像处理站;⑥装配站;⑦暂存站;⑧提取站;⑨成品分装站;⑩闭环柔性输送装置;⑧柔性加工系统上下料机器人;⑩数控车床;⑩数控铣床。

该系统的生产过程模拟短行程气缸的装配,其中包括的零件有:缸体、活塞、弹簧和端盖。整个加工系统的流程为:工件由送料站送人检测站~检测站检测工件的状况~将合格零件放人传送带上的工件运送车上~由提取站中的机械手上下料装置将工件放人加工站进行加工~再将工件放回传送带上~工件经过图像处理站时由工业图像处理系统检测将要进行装配的工件形状是否合格~合格工件进人下一个站(不合格工件将被剔除)~装配站中的五轴机器人对气缸进行组装(其中缸体由传送带运送,活塞储存在装配站的货盘上,端盖和弹簧储存在料舱中)~暂存站将装配好的工件暂存于高层仓库中(可按需要将工件放回到传送带上)一由提取站中的机械手上下料装置按工件的颜色将工件从传送带上放人成品分装站中~成品分装站完成成品输出。

此系统是一个可以扩展的可以连接多个工作站的系统,并在生产过程中可柔性地面对运行状态且可以按相应的情况控制物流。其主要单元是负责向系统内个工作站间输送零件的闭环柔性输送装置。每个工作站中都带有由STEMENS S7一300系列控制器和数字量vo模块组成的控制板,控制板与工作站的连接通过一根标准的vo电缆连接。传送系统的控制也由SIEMENS S7实现。工作站之间的通信由vo接口定义,传送系统内部的数据传送由AS一1(执行器和数字传感器组成的网络)总线实现。工作站与传送系统之间的通信通过vo接口定义。在FMSSo中使用SIEMENS的WinCC对系统进行监视,控制以及数据采集。为了实现WinCC和PLC之间的数据交换,该系统采用了Profibus一DP现场总线。WinCC发送数据到PLC,同时从PLC接收数据信息。通过WinCC在主机中按照级别的优先权监控每个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且通过一根电缆即可完成在线对PLC S7编程和故障诊断。

该系统包含实际生产加工的主要功能:来料分配、工件检测、工件操作(机械手上下料)、工件加工及处理、质量控制(图像处理)、自动装配(五轴机器人装配)、立体仓库(料仓)、工件输出、工件分拣、闭环柔性输送装置、数控加工等。使用该系统应可以完成不同复杂程度、各种主要课题的教学培训,如:气动技术、机械技术、通信技术、机械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电气/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动技术、物流技术、数控技术和系统管理等。

3模块化工作站

构成柔性制造系统FMS50中的各工作站均包括独立的电气和可编程控制器单元,带有一个标准vo接口用于与PLC板的连接。机械和气动单元按照各工作站的不同生产功能可以由标准模块组装而成,灵活性较大,气动系统的控制原理相似。

以工件提取站为例,该站完成将工件从传送带上提取并将其放置在加工站上的分度盘上的任务。它的主要组成模块是完成x轴运动(运送工件)的无杆气缸A、完成:轴运动(提放工件)的扁平气缸(提升缸)B,气动平行抓手C(抓取工件)和由3片紧凑型阀组成阀岛CPV10及滑槽模块。气动控制回路图如图2所示。图中A缸和B缸控制回路中的单向节流阀用于控制两缸的行进速度;A缸控制回路中的两个气控单向阀在回路中形成气动锁,是一种安全措施,可使气缸在系统断电或停气时在任意位置保持不动。阀岛中的3个电磁阀C,M,M分别控制气缸A,B,C。其中C型电磁阀由两个常断式单电控二位三通电磁阀组成;M型电磁阀是单电控二位五通电磁阀。

模块化工作站的特点是工作站中的小型模块应该能够体现生产加工中的各种单独功能或组装加工,采用的控制模式与实际生产中相同,每个工作站均包含独立的电气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单元且采用标准的电气接口,每个工作站本身可以单独用于教学实训,每个模块都具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各工作站之间通过电缆或总线连接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柔性制造系统。

4该系统的教学培训理念

FMS50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单独训练PLC编程和机器人操作技术及各工作站,如工件自动装配、自动输送、缓冲仓储等。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从基础简单的操作和控制逐步扩展到复杂操作的控制,具体操作是将学生分组训练,每组学生要完成从模块的机械、气动与电气元件组装安装到工作站的气动与电气回路连接,再根据工艺要求进行PLC编程,调试、操作、维修及故障排除。在工作站之间的连接和工作站与传送系统的连接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vo通信和总线控制技术。并且通过监视、控制以及数据采集软件vvn}rcc,了解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流运行情况。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由于该系统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在训练中加人自己的创新思想,重新组合或开发新的工作站,组成不同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高层次的训练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诸如远程控制、图像识别、机器人、交互式仿真系统COS/MIR软件(提供建模、运动仿真及三菱机器人编程仿真)等知识的培训。

5结束语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 机床切削;刀具;切削颤振

中图分类号TG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9-0171-02

1 切削加工的重要作用与刀具

1.1 切削加工的重要作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零件的制作。制作毛坯时一般采用成形制造的方法,通过铸造、焊接、锻造等方式手段加工完成。精确成形工艺,又称净成形工艺,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工艺,加工半成品或成品时一般采用精确成形工艺,通过精铸、精锻的方式加工完成。制造模型或经书零件时一般采用快速原型制造工艺。切削、磨削是传统的加工制造方式,除此之外机床切削加工方式还包括激光束加工、电子束加工、电化学加工等工艺。现今,传统加工方式中切削工艺是最重要的加工方式,在未来的几年内还将在零件加工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刀具的重要作用

性能好的刀具能够提升机床的生产效率,保证加工出的产品质量。因此,提高刀具的性能对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属切削加工出的产品在外观形状、尺寸大小、表面的光滑程度和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使用刀具切除工件上多余的金属材料时,要重视生产过程中加工的每个步骤。特别是使用刀具分离工具表层时,刀具和零件的表面会产生一个相互作用的力,即刀具的切削作用和工件的反切削作用,这是机床切削加工过程中首要矛盾。

随着工具加工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企业越来越重视切削刀具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产品和新科技的使用加速了刀具切削工艺的革新进程,数控机床等高性能的加工刀具技术开始投放生产使高速切削和超高速切削成为了可能。高速切削和超高速切削工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程度更高,要求切削的稳定性高,精准程度更加精确,刀具能够实现快速更换,甚至是自动更换。机床切削加工未来的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刀具在材料、结构和性能上的质量更高。

2 切削颤振产生与危害

2.1 切削颤振产生的原因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时机床会产生自激振动:一是工件或是刀具同回转主轴相互连接时因为扭转和弯曲而产生了自激振动;二是在工件切削过程中因为工件的周期性运动而造成的机床整体性自激振动;三是在工件切削过程中慢速加工时,机床会随之与地面产生缓慢的摩擦而产生的自激振动。

颤振指的是在金属工件的加工过程中,刀具同工件因为相互加工摩擦而产生的自激振动。产生颤振的原因是在金属工件的切削过程中,工件、刀具和机床因为相互作用形成间断而有规律性的振动。

2.2 切削颤振的危害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一旦机床产生振动,会产生巨大的噪声。长时间以来,机械生产中产生的大规模噪声远远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健康程度,一方面长时间工作在噪声大的生产环境中会使操作人员较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机床的频繁振动会加速机床的磨损程度,缩短机床的寿命,导致工件的精准程度降低,增加加工过程中的风险。长期以来,机械制造业中的噪声污染相当突出,大大超过国家环保标准。刺耳的噪声是工件一刀具系统强烈切削颤振的结果,它降低了产品的表面质量,降低了生产效率和刀具、设备寿命,增加了材料和能源消耗。

在切削金属原件时,颤振是持续发生的,机械加工由于颤振会严重影响金属工件的质量,因此减少颤振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提高机床切削加工的重要方面。为了降低颤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操作者在切削过程中往往临时改变切削的加工方法,然而这种临时性的改变必然会延长加工的时间,可能会造成工期的延误,增加生产的成本。

现代工业生产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机床能够实现机械加工的规模化生产,因此,解决颤振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提高机械生产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化生产在操作和时间上的可控程度高,在解决颤振问题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提高机床的使用效率,降低加工时间。

3 再生颤振理论与减小切削颤振的措施

3.1 再生颤振理论

针对再生颤振产生的原因,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同的是以下解释:一次切削完成后会延续振动即振纹,当下一次切削开始时上一次切削延续的振纹同本次切削会存在一个差值,因此而导致切削后的薄厚程度不同而形成的颤振。

3.2 振型耦合理论

切削螺纹时,从理论上看,后转切削与前传切削的表面全部分离,没有重合的部分,因此无法产生再生颤振,但在生产实践中也经常发生颤振。因为刀具与工件在加工过程中行进的方向组成了一个椭圆形,所以颤振同时发生在两个方向上。由此可见,当颤振同时发生在方向相反的两段式,因原有的两个振型相互重合也会产生颤振。联系到生产实践中,在设计机床时必须要考虑到机床在不同方向加工时的承受程度。

3.3 减小切削颤振的措施

进入工业化生产以来,人们在机床切削加工上的实际生产经验相当丰富,经过大量的生产实践总结,减小切削颤振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是调整机床的各个部件的参数,包括主轴转速、进给量、切削宽度和刀具加工角度等。实际生产中能够发现,通过人为的改变主轴的转速,及通过控制切削的速度使之不停的变化能够尽可能的减少颤振的产生;

二是通过改进机床上的部分部件。由于机床的结构相当复杂,难以从整体上改进,因此可以通过对机床床身、立柱等基础部件的改进提高机床的整体稳定程度;

三是适当的改进刀具的结构。通过增大刀具的阻尼并适当的改进刀具的结构使之与机床和零件更加贴合,能够有效的降低颤振发生的频率和幅度。

4 研究切削颤振现象及其控制理论的意义

通过研究颤振产生的原因为理论研究相关人员探讨机床切削加工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对机械加工理论和机械工程实践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实际生产领域来看,通过控制颤振发生的频率和幅度能够尽可能的减小颤振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能够为机床加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元件的损耗,延长机床的实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机床切削加工工艺的长足发展、增加生产效益、提高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向慧,贺建芸.徐红娟非线性颤振对于切削加工过程影响初探[期刊论文].机械工程师,2002(3).

[2]杨尧金属切削加工中的振动分析及控制途径[期刊论文].工具技术,2004(3).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棉种色选机;棉种;质量

棉花品种因受品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条件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棉种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若棉花品种差,则造成棉种成熟度较差,未成熟红籽增多,不孕籽、秕籽增多,不发芽的铁籽增多,导致种子发芽率严重下降,进而影响产品[1]。为此,新疆金博种业中心为了大力提高棉种加工质量,提高棉种商品性能,于2006年率先从英国索特克斯(sortex)公司引进(z+2v)棉种色选机,解决了人工粒选棉种中的红籽、白籽、黄籽及破籽等问题,对提高种子质量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棉种色选机是利用棉种色别之差原理,对加工好的成品种子进行红籽、白籽、黄籽的色选,留下黑褐色的合格种子,其粒选种子效率达3.5t/h。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过的种子,既使种子色泽一致,提高了棉种商品性能,又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2]。现将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介绍如下。

1棉种色选机对异色种子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致使所生产加工出来的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较大,据多年种子检验结果表明:棉种中异色种子所占比例最高可达18%~25%,这类种子外观质量极差,在市场上不具备种子的商品性,无法进行种子销售和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只有通过人工粒选后才能进入种子市场经营销售。而棉种色选机的应用,告别了人工粒选种子的时代。

据调查,抽检50份送检棉种结果表明:异色种子比例在25%时,通过色选机处理后可降低到1.8%~2.0%。色选率达9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10%~15%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率达98.8%;异色种子比例率在5%时,色选后可降至0.5%时,色选后可降至0.5%,色选率达99%[3]。同时应用棉种色选机可以降低棉种破损率,当种子破损率在11%时,通过色选机色选后可降至1.2%。色选破籽及裸仁率可达97.2%,当种破碎率在6%时,通过色选后破籽率降至2%,色选破碎率达98.8%。但色选机对种子的加工质量要求很高,色选机可将带有白色残绒的饱满种子视为白色种子而选出。所以在棉种加工过程中最好配备棉种磨光机,只有通过棉种磨光机将种子表现所带的残绒、残酸打磨掉,达到种子表面褐色、红色、黄色等色泽分明,种子残绒指数达到零级时,才能更有利于棉种色选机的色选效果。

2棉种色选机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棉种中未成熟的红色、黄色、白色籽粒和种仁的种子生活力十分低下,2006年种子站检验人员用这类异色棉种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只有4%~6%,并且发芽种苗瘦小不正常、畸形,几乎没有正常的生长发育能力。50份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当异色种子比率在21%时,种子发芽率只有67.5%,但通过棉种色选机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可达81%,种子发芽率提高了13.5个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10%时,种子发芽率78%,通过色选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8%,发芽率提高10个百分点;异色种子比例在5%,种子发芽率为86%,通过色选机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0%~93%,发芽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

3棉种色选机对棉种经济效益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质杂交棉新品种不断出现,种子价格逐渐提高,常规播种成本不断提升,推行精量播种技术迫在眉睫[4-7]。种子人工粒选费工、费时且成本较高。经计算:人工费30元/d,人工粒选种子100kg/d,折合粒选成本0.3元/kg。色选机色选种3.5t/h,折合用人工费0.016元/kg,电费0.01元/kg,色选机折旧费0.025元/kg,合计折合色选成本0.051元/kg,比人工粒选节约成本0.249元/kg。

4小结

将棉种色选机在棉种生产加工过程中进行运用,能有效的进行棉种色选和破籽粒选,不仅可以提高棉种发芽率、种子内在质量及外在质量,节约了种子生产加工成本,提高了棉种生产加工质量,增强了棉种的商品性能,扩大了棉种销售的市场,同时大大减轻了农工劳动强度,在棉种生产加工中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5参考文献

[1] 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棉花加工,2005(2):34.

[2] 坎杂,李景彬,江英兰,等.5mzx-96脱绒棉种色选机的设计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23(6):749-751.

[3] 李举文,胡慧,黄磊.棉种色选机对棉种质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2005,32

(12):23.

[4] 李彦林.棉种色选机在棉种加工中的应用[j].新疆农机化,2005(3):25.

[5]李江波,坎杂,张若宇,等.脱绒棉种色选机常用检测元件对比分析[j].新疆农机化,2007(1):43-44.

[6] 李江波,坎杂,张若宇,等.基于线陈ccd的脱绒棉种色选机学系统的设计[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6):4.

[7] 李江波,坎杂,张若宇.基于dsp的脱绒棉种色选棚充电检测系统的设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2):24.

生产加工论文范文第10篇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系部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班级国贸04-1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设计(论文)

题目莱州市草编艺术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其它√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主要研究莱州市草艺品出口贸易的优势,及其所在地人文地理优势,还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介绍和改进建议,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前景观望,提出一些建议和发展方向研究。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介绍莱州市的人文地理环境

2.介绍草编艺术品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3.对其加工材料的来源做研究

4.对其市场生存能力做研究介绍

5.草编艺术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6.举例研究齐生产成本和利润

7.对其销售和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8.分析与其他草艺品出口地(国)的产品对比

9.对其销售.加工流程做分析研究

10.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其生产销售的问题

11.对生产和销售提出改进意见

12.对草编艺术品的发展前景展望

3、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1.根据国内的一系列研究情况综合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外贸企业已经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对外贸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并按照其宗旨和基本原则进行经济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履行谈判中承诺的市场开放的义务,将为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伙伴提供更好、更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对外开放的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享受国民待遇,投资环境将更为宽松、透明、稳定。这毫无疑问将为国外的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会对国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有着两面效应,后一点是我们尤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不同的行业所受的影响各不相同,就中国外贸企业而言,“入世”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和中国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关。中国自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颁布第一部调整外国投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至1999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双边协议用了整整20年时间。到2007年法律框架已经日渐成熟,总的来看,中国外资法已经与国际惯例接轨,朝更开放自由的方向转变或转型时期,中国的外资法的重大变革对中国的外贸企业也有一定的优势可占。

理论上讲外贸企业应具有进出口功能,但由于某一时期中国特定的环境因素,假如人民币无法完全自由兑换,政府的政策导向等,使得出口功能对中国外贸企业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大部分外贸企业无法自己生产产品出口,它们必须寻找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并组织出口。出口产业竞争力属于国际竞争力范畴,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

按照迈克尔(E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机遇和政府行为等6个因素。参考产业国际竞争力的6个因素,我们根据海关统计数据,采用贸易竞争指数评价指标,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筛选评价。贸易竞争指数=Xi-Mi/Xi+Mi,其中Mi、Xi为某i产品的进出口额)。此指标主要反映一国(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某i产品的竞争优势;其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

统计分析表明:目前,中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外贸企业类型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所不同的是,我们将纺织品与资源性产品分开,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存在的差异是,纺织品的竞争力要远高于其它产品,也高于资源性产品,但其竞争力呈下降趋势,这一点与国内的分析结果一致。从总体上讲,目前中国的化工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还尚无巨大优势可言,但必须看到,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要高于化工品及有关产品,而且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可能要高于其贸易竞争指数所反映的状况。因为在这些产品的出口额中,三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品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企业作为中国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力军,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这些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这些产品生产设备及零部件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相关进口额高居不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目前具有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产业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但其比较优势在逐年下降;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还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在逐年上升。在今后一段时期中,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的选择空间,很可能被继续局限在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2.国外的外贸政策及其企业的发展:(以欧洲国家为例)

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外贸易采取全方位开放的自由贸易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商品的进出口基本上是自由流通,元配额限制。但是,部分国家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在自由化贸易中也有些规定和限制,如:对农产品(肉类、牛奶及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花卉等)采取限制进口和生产补贴。特别是西欧国家对待不同国别执行没有区别的关税政策,为了鼓励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些采取低关税的税率政策。关税税率总水平很低,平均为5%左右,其全部互免工业产品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其他商品全部享受最优惠的低关税。

欧洲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也是世界金融重要中心,经济发展稳定,资金雄厚,政局稳定,这些因素使他们成了一个较好的投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本输出区域。

洲的许多外贸企业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十分慎重,不轻易签订合同,一旦签了合同,则视签了约的合同为法律,不会随意修改,并能很好地执行合同。他们的外贸企业在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做贸易时,首先做好充足的资信调查,以免上当;其次他们严把质量关,对产品质量要求严谨,一定会选择信誉好的企业;第三如果发生一些纠纷,他们则会严格按照合同及相关的国际法等解决纠纷。

同时欧洲政府为促进企业“走出去”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政府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出口和鼓励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做法如下:

(1).设立促进外向型经济的专门机构。例如1999年原联邦经济劳动局和联邦外经局合并,组成直属联邦国务秘书的经济总局(SECO)。该局对内提供政策咨询,对外代表国家、经济界和企业的利益,开展涉及投资和贸易的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

(2).设立法律框架。为了争取更大程度的投资自由化,联邦经济总局积极与外国政府商签投资保护双边协议(目前已与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此类协议)。

(3).为企业提供出口风险担保和投资风险担保。出口风险担保(ERG)始于上世纪30年代,随着出口和担保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例如自1980年起,瑞士对出口风险担保实行了改革,总体方向是建立出口风险担保基金,依照风险大小收取担保费用,以达到收支平衡。投资风险担保(IRG)主要用来赔付由于发展中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或战争等原因而遭受的损失,其作用近年来有所下降。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草编艺术品一直是以手工编制为主要生产方式,这也是其价值的所在,但由于是手工编制对其规格.质量都会有一定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希望得到好的方法解决。还有销售出口,方面经常会出现到期交不了货的情况,在此也想将这个问题完善。

5、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主要思路是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文献法、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6、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年(3月—6月)

3月1日-3月20日查询有关网站,选题并填写课题表;

3月21日-3月28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3月29日-4月3日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填写开题报告;

4月4日-4月30日完成论文一稿;

5月1日-5月16日完成论文二稿;

5月17日-5月27日定稿;

5月28日-6月3日整理相关材料、打印、答辩。

7、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张维新.让企业摆脱政策不确定性的困扰.2008年01期.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张平华.2004年1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第15页.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D·钱德勒.云南出版社,2002.

《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社会信用问题研究》——曾斌求,彭积龙.湖南省统计局综合研究社.

《品牌全球化之舞》——张冰.2008年04期.

《企业战略观念在中国的演变》——郑友林.2008年.

《2008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王长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李向阳.选自《求是》.

《产业竞争理论》——迈克尔E波特.

《经济学原理》——N格列高里曼昆(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出版.

《ManagerialEconomics&OrganizationalArchitecture》,JamesBrickley,McGraw-Hill,3e,2004

《InternationalEconomics》,Salvatore,JohnWiley&Sons,7e,200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所在系(所)意见

负责人(签章):

上一篇:声乐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设计艺术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