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3 05:51:47

国企改革方向

国企改革方向篇1

就是国资国企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

2016年,中央企业成绩单令人宽慰。中央企业扭转了收入利润双下降的局面。

2017年,国企改革被寄予厚望。新年伊始,这一话题热度不断上扬。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国企改革亦成为高频词。我们要注意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思路中的一句话,“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比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增加了“促改革”三个字,表明局面要稳住,改革不能停,而且改革有了新目标、新任务,便是有利于化解资本风险,使经济稳中有进。

对于2017年的国资国企改革有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逻辑关系,就是国资国企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

一个是增动能,稳增长,一个是应对潜在危机、防范风险,是2017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特别要重视风险的防范。因为,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吸取了大量的资金,造成了大量泡沫,民间投资呈现下滑景象。挤掉资本泡沫已经刻不容缓。资本风险正在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怎么防止资本洪水横溢,防止颠覆性风险?只有实体经济,依靠改革,才能打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风险是忧患,稳增长是对防风险说的。稳增长是基础与前提,缓释风险要和稳增长协调并进。稳增长是缓释风险的前提,是保就业、惠民生的底线。同时,经济增长能够带来资产价值的上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释债务风险。促改革、调结构是主体内容,促改革、调结构是核心,牵引全局。惠民生涉及社会稳定,而防风险是目的。总体而言,促改革,一头连着稳增长,一头连着防风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效防控风险可以给改革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改革取得更快更大的进展,也可为风险防范和处置创造更好的条件。无论如何,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国企改革已经不能再等。

2017年的国资国企改革要注意五个看点,实际上是五对矛盾的处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是总要求。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这是总体与重点的关系。二是首位: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12月初的政治局会议已经释放明确信号,国企改革现在仍然是排在首位。三是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标准是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重点是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四是环境。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抓紧编纂民法典,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产权保护的核心是强调平等保护。五是方法,是统筹。要完善跨部门的统筹机制,加强对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既制定方案又推动落实。这五层意思弄明白了,2017年中国企业改革的问题就明白了许多。就像混改在覆盖面上已有相当的广度和宽度,接下来需要注重混改的深度,如重视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与市场化经营等,其他改革也是这样,由落实转向实质上进展。

元旦过后,国企改革领域出现了两个标志性事件,来一个国企改革的“开门红”。事件一:全国首条民资绝对控股的铁路杭绍台高铁在浙江台州开工。在该PPP高铁项目的投资方中,“民营投资联合体”占股51%,成为控股大股东。事件二:云南白药引入自然人陈发树控制的新华都实业集团。后者将向云南白药控股增资253.7亿元,以获得白药控股50%股权,并与云南国资委“平分秋色”。

这两个事件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国企改革的政策春风已经吹到了垄断领域和地方重点国企。在国企改革推进过程中,垄断领域的“混改”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此次中国铁路总公司开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河,云南白药拿出了一半的股权用于改革,这在以前都是不曾有过的。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通过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发展创新一批,管理提升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实施在加快。从发展趋势来看,国企改革的看点显现在我们面前。

看点一:目标浓缩,聚焦主业。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今年国有企业要加快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向中高链条集中,强化监管,效益实现稳定增长,央企利润额力争同比增长3%,努力达到6%。

看点

:分类提速,推进改革。目前,国企功能界定分类已基本完成,定量复核后即可公布。现在中央企业要对二级企业进行功能分类,逐层明确各级子企业功能类别。许多大型央企在原有业务重叠、多级法人体制的低效率弊端下,又增添严重的主业重叠和关联交易,与国际资本市场规则相冲突。因此,国企功能界定分类将推动集团内部的整合。

看点三:集团层面改革,有所突破。中央企业大批国企资产证券化,推动央企公司制改制与上市是2017年国企改革中颇为抢眼的亮点。与“混改”并列提出的是公司制改制,尤其强调了集团层面的股权多元化和改制上市,这预示着2017年央企整体上市或有明显提速的趋势。将积极探索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支持央企问、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交叉持股,大力推进改制上市工作,力求包括集团层面在内的混改有所突破。

看点四:七个垄断行业,进入实质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2017年混改七大领域,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已选择了七家企业或项目开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进入2017年,国企“混改”的春天真的到了。石油、铁路、军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下一步,民航、电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也将出台。在这些I域中,铁路、民航、电信等领域的“混改”力度则会比较大一些,这三个领域的改革是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我国军工体制改革进程今年将再度提速。虽然各个军工企业的特点不一样,但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都是市场化。今年,军工企业将会成为国企“混改”的突破点。

看点五: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拓展授权内容。向试点企业放权。针对前期试点遇到的问题,今年将加大授权力度,在二、三级企业推进。10家中央企业子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后,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革试点成果将会公布。

看点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力在董事会建设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怎么融入,加强出资人机构与董事会的沟通制度化,加快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可能有一些动作。混改承担的使命不仅是让民资进入过去无法进入的领域,分享相关行业成长红利,重要的是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有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

看点七:突出精干主业,加快深度调整重组步伐。今年央企兼并重组将延续去年的势头和特点,以主业为中心,一方面是外部重组,围绕“做强做优做大”的基本原则,形成一批能够同国际巨头竞争的企业,一方面是央企内部重组,重心开始向资本、项目、产业板块等内部要素转移。后一类是内部重组,减少央企数量和层级。中央企业以优势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为平台,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等方式整合同质化业务。加快钢铁、煤炭、电力业整合,海外资产整合。

看点八:将会出现中国第一批职业经理人阶层。管理层激励不会快,不会催生更多的企业家阶层,职工持股对国企管理层有1%的限制,使得这波国企改革不会再催生更多的企业家阶层,但是在数年后可能会催生中国第一批职业经理人阶层。而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会需要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看点九:供给侧改革重点仍然是去产能,出现“2+5”的推进。以前强调的是钢铁、煤炭,这次又加上了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炼化、建材和电力等五个行业,去产能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于国企供给侧改革,目标是新动能、新结构、新供给,战略是新老运通联动、产权改革与结构改革联动。

看点十: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怎样发挥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几支资金,将是好戏连连。央企投资将分两条线进行,一条线是有国资委背景的国新、国投、诚通三家投资经营公司运作,一条线是央企自己的运作。央企投资将分四条线进行,央企之间、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央企与民企之间,央企与外企之间。央企会纷纷运用央企投资这一工具。特别是在解决创新发展一批企业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基金投资引导,重点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本投入,重点投资可能在四个领域:一是战略投资领域,二是转型升级领域,三是并购重组领域,四是资产经营领域。

看点十一:国资监管系统和央企严控风险、稳健经营。提出要加强债券尤其短融、超短融债券风险排查,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

看点十一:地方国企走在前面,成功的国企改革经验将在地方成批涌现。中央企业“混改”进入证券化阶段,地方国企“混改”进入所有权深化阶段。在2014年云南省的首批33个国资改革项目中,白药控股并未入围,但是在混改方面的进展却超出市场预期。在央企中的试点大体也是如此。

在当前中国经济大背景下,“稳”字依然是第一位,只有“稳”才能“进”。从国资委的报告来看,“稳”字依然是国企改革的前提。2017年国家的形势是,缓中趋稳、稳中蓄进、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的形势是缓中趋稳、稳中趋分、分中有进、分化趋优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怎么把握机遇,从改革中获得新的红利,全在于自己了。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国企改革方向篇2

经历艰难探索、脱胎换骨后的新国企,又一次站在了改革前沿。

做强做优、让更多人满意,国企面临新挑战

新起点,新挑战。

“改革发展永无止境。如果说老国企的首要任务是扭亏为盈、保值增值,在这些目标已基本实现的今天,新国企正面临着做优做强、成长为国际一流企业的课题。”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说。

进入全球财富500强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中石油甚至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几个叫得响的国际名牌。“中央企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直言不讳。

入选500强,这是一度挣扎在亏损线上的老国企想都不想的事,是国企改革历程中了不起的成就。不过,500强考察的主要是营业收入指标,集中反映企业的体量有多大,评价一个企业是否达到国际一流,要看企业是否足够强。

117家央企,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资产收益率、资金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等具体指标方面,不少企业差距明显。2012年,中国经济下行,国有企业盈利面收窄,一些企业出现亏损,更暴露出大型国企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的软肋。

中国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必须努力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挑战还来自社会舆论的冀望。“国企怎么做都是错”——近年来,不少国企有这样的感受。

亏损了被指责——“国有经济就是效率低下”,盈利了被质疑——“还不是靠垄断,赚得越多越与民争利”;行业内做不到领先地位被批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领先了又产生新问题——“国进民退”;经营遇难时不可以减员——“促就业是国企分内之事”,不减员也会被抨击——“人员能进不能出”;做慈善有可能挨骂——“拿全民所有的钱为自己买声誉”,捐款少了也不行——“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今天的国企似乎受到更多挑剔。

“被挑剔说明受关注,这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扩大影响力和控制力过程中必然要经受的。”彭华岗认为。不分国内国外、不分所有制,企业越大,社会对其关注度越高,方方面面的要求也越高,稍有不当之处就会被迅速传播并放大。企业应积极对待,及时检视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引导公众全面看待、加深了解。

国企受挑剔也说明,新时期社会各界对国企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有新的不同的要求,必须直面分歧、凝聚共识。“过去10多年国企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今后国企实现更好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彭华岗说。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化方向,一个都不能少

国企改革走向何方?有学者认为,国企是中国成长的主要障碍之一,私有化是大势所趋。有学者主张,国企应定位于提供公共产品,要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还有人提出,既然是国有企业全民所有,那么把国企利润一人一份平分才是全民共享。

“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化方向。”王勇强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意味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不能改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表示。他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前提是国企必须有一定的“量”,当然这个量应当是优质的、能对产业健康发挥引领作用的“量”。

“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比如航天航空、军工等,规模经济要求很高,只能也必须靠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程恩富说,国企全面退出竞争领域并不会消除市场竞争本身,而只能面临更大的国际风险。因为缺少了国企,我国将很难与跨国公司展开市场竞争。目前凡是国企退出的领域,很多被外资所控制。

“像一些人所说的把国企分到个人手中,表面看公平,实际是把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而且是个人私有制,其结局是财富在市场竞争中聚集到少数大资本手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分析,忽视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很容易落入“私有化”陷阱。

国企改革,也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市场化改革。”李荣融表示。他回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给国有企业的条件是最好的,编制计划时首先满足国有企业,但国企始终发展不起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各类主体平等竞争,贷款时企业不会因国有身份而有优惠利率,产品不会因国有制造而更受青睐,企业发展得不好就可能破产、被兼并收购。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经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才有了压力和动力,才被锻造出真正的竞争力。”

今后国有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影响力和控制力,还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放开手脚在市场里拼搏,凭实力赢得地位。

“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是由多层次构成的。广大民营企业很优秀,是国家产业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在提高,也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这几个层次缺一不可,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

遵循市场规律,让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出彩

党的十召开以来,社会各界对深化改革的呼声渐高,国企改革也被寄予更多期望。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总结既往得失,确定下一步改革的“路线图”。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探索实行公益性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类管理。

“‘分类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邵宁表示,国有企业有共同的地方,但身处不同行业,也存在很多差异。一项改革措施很难做到对所有企业同样适用,这就有必要从宏观方面予以分类,按国企的不同定位使改革措施更具针对性。

国有资本如何更好地流动?邵宁介绍说,国资委一直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整体上市,依托资本市场将其改造为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完全按资本市场要求和规则运作,成长为规范的公众企业。“如果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将成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与社会资本结合在一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将更加多元、灵活。这些企业里的国有资产也就能彻底资本化,进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进退都变得容易。”

国企改革不是孤立的存在,是整个经济改革的一部分。既往成果,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同样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强调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彭华岗认为,这样才能传递出正确的信号,使企业能够做出符合市场实际的决策。“如果还是搞审批、搞核准,总以为政府部门比市场高明,指挥棒就扭曲了,越指挥越乱,国有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搞好国企的大前提。过去我们强调这一点,现在仍然要强调,不能走回头路。”李荣融说。随着国有企业效益好转,个别领域又出现一些政府部门伸手要“赞助”、安排员工甚至经理层人员等现象。“政府不越位,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公平竞争的环境最重要。越竞争越精彩,越公平越有说服力。”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说。国企搞好了,总会有人说是享受了特殊政策,而忽视国企自身的努力。但在税收、规范管理等方面,国企又明显较其他企业付出更多。不少国企负责人谈到,国企并不需要特殊关照。一视同仁,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是“真企业”。背着抱着,发展不出好企业,即便取得一些成果也难以服众。

国企改革方向篇3

关键词:上海经济;国资国企;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一、上海国资发展情况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形势下,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以结构调整为目标,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国资国企较好发挥了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国有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2008年以来,尽管面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严峻挑战,上海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依然实现整体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生产总值4115.28亿元,占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5%;实现工业总产值4470.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5%;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140.14亿元,占全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7%;全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利润总额1987亿元,同比增长3.7%。上汽集团、绿地集团、中国太保、浦发银行、百联集团进入世界500强。

2.跨国经营取得明显进展

截至目前,市属国有企业境外资产合计467亿美元,占全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总量的45.6%。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优势产业不断向外扩张和渗透。二是海外并购与股权投资成为“走出去”重要方式。三是整合全球资源和价值链成为“走出去”主流。四是建立境外投资平台与境外融资日趋流行。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突破。20家企业集团承担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7个,投资额总计354亿元,占全市的44%,在新能源汽车,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取得了突破。二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组建15家由市属国有企业牵头的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由41个国家级、155个市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7个博士后工作站为核心的创新工作体系。2012年新产品产值3402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4116亿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272项。

二、上海国企改革现状

上海国资国企坚持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开放性、市场化改革,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全市经济改革中担当先锋发挥引领作用。按照上海产业发展和国资布局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国有企业重组联合、上市发展和完善法人治理。

1.促进企业整体或核心资产上市

大力推进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将符合条件的经营性国资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2008以来,完成上海电气回归A股上市、上汽零部件借壳巴士股份、上海医药H股上市等项目,资产注入和重组1300多亿元。继上港集团整体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省市国资委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后,上汽集团、上海建工和上海交运等先后实现整体上市。上实集团上实环境实现新加坡主板上市。徐家汇商城、华虹计通分别成为本市第一家登陆中小板、创业板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市经营性国资资本证券化率由2008年的17.80%提高到2012年的35.24%。截至2012年底,本市71家国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1444亿股,国有股570亿股,占39.49%。资产总额52015.07亿元,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7946.70亿元,其中国有股权益2965.18亿元。

2.完善法人治理实行契约管理

以《公司章程》为载体,进一步规范市国资委与企业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监事会等各责任主体之间的职责。优化董事结构,规范董事会运作,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初步理顺董事会与经理层、监事会和党委会之间关系。董事会重点抓好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决策和风险控制等;经理层按照董事会决策,重点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监事会主要抓好经营业绩真实性、经营过程规范性、经营者责任心的检查和后评估;党委会按照“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要求,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管好干部任用标准和后备干部建设。市国资委与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锦江国际等第一批5家集团董事会,在明确任期的基础上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

3.探索国有企业分类监管考核

在考核方法上,采用“一套考核体系、两种考评方式、三个考评维度”,分别采取“加减分制”考核和“百分制”考核,同时以综合业绩为基础,相应配套不同的激励措施。国资委对企业董事会或不设董事会的经理层,统一实施“以年度考核为基础、任期考核为重点、专项考核为补充”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对以市场竞争为主的企业,实施“加减分制”考核评价;对以公益保障为主的企业,实施“百分制”考核评价;从“股东价值、主业发展和可持续能力”三个维度,促进企业聚焦核心主业,坚持科学发展,提升国有股东的核心价值,对采取加减分制考评的竞争领域企业,按照薪酬与经营业绩同向波动的原则,形成考核贴近市场、效益上下浮动的薪酬分配体系,并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对百分制考评的公益保障类企业,由企业管理难度等决定总薪酬,并在一定年限内保持稳定,完成重大特殊任务后实施特别奖励。

三、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主要问题分析

未来一段时期,本市国资国企改革将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

1.国际经济发展格局重构为上海国企产业升级提供良好机遇

全球发展格局重构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升级,为上海国资国企对接国际技术、产业发展新趋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良好机遇。新一轮的“产业洗牌”,将推动上海国有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型产业。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上海国资国企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经济模式的调整将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兼并重组,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的机遇将大大增加。但是,同时要看到,经济不景气和当地货币贬值,失业率不断上升,导致企业跨国经营的海外投资并购、汇率和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增加,经济纠纷和冲突事件可能会有所增多,给企业“走出去”带来一定挑战。

2.国内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国有经济转型提供机遇

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加速在全球的战略崛起,东部地区现代化,中西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快推进,三大都市圈和功能带将日趋成熟,这将为上海国资国企转型发展提供牢固支撑。上海国有企业将充分利用广阔的内需市场、优势的要素成本,立足全国配置资源,整合开拓市场加快发展。但是,同时要看到,经济增长乏力使国有企业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给企业转型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企业高成本、高风险、低增长“两高一低”的态势仍将延续,个别企业潜在风险开始显现。

3.上海转型发展攻坚期,形成国资国企改革倒逼机制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后世博效应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上海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效应将渐次释放,将为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支持国资国企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的各种政策将更加有利。城市建设和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将为国企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动力。但是,要看到,上海的财政收入可能趋于下降、就业矛盾可能有所突出、物价水平可能持续上涨、利用外资形势不容乐观。保障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发展是上海国有企业义不容辞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业保障、保供稳价和社会稳定问题仍是国资国企的重要任务,迫切要求国资国企以发展的手段,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就业、保障等问题。

4.清醒认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国资布局调整和优化的步伐还不够快,个别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二是国有企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形成真正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机制,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品牌优势,以及防控风险的能力。三是国资监管的效率和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国资委出资人代表的地位和职责,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大力迈向国际化企业集团

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国资国企在改革中调整提升、在开放中创新发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向国际化企业方向阔步迈进。

1.加快国际化重组

对竞争类国企,积极推动合资项目海外整体上市和布局。对非竞争类国企,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积极向“非赢利、非政府”组织转变。这样,就形成上海国资的两大系统,一类是竞争类市场化系统,一类是“非赢利、非政府”类系统。鼓励主业突出、资产规模大、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国有企业集团,加快横向联动与纵向整合,发展成为全国性企业或跨国公司,不断提升规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入具有技术、品牌、管理、资本等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重组本市不具领先优势的均势企业集团。对无法做优做强的企业集团,利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产处置平台,通过引进其他资本,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重组逐步退出。

2.做强做优一批优势企业

一是加快提升优势企业集团能级。加快培育一批主业清晰,资产规模大,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海外经营和布局力度。二是形成一批行业领军骨干企业。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向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高端拓展。三是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行业领域,抓紧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能力,经努力可做强做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包括通过跨国、跨省市合作,把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上海本地银行培育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底银行,发放用于购买上海制造品的专项贷款。把上海电气拆分为互相竞争的两个集团,共同进军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鼓励绿地集团、百联集团等共同进军市外建设和商业市场,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综合体。鼓励上汽集团发展高端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以嘉定汽车城为龙头,长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打造。鼓励光明集团大力发展域外食品生产基地,保障本市食品安全。积极支持上海航天集团积极进军航天器和卫星导航领域。积极支持中国商飞集团与美国波音或者欧洲空客合作,打造国产大飞机,在临港建立专用机场,把临港建设成为我国的“西雅图”。组建上海轻工集团,重点打造“上海牌”手表等城市名片。

3.着力培育著名企业家和国企独特文化

深化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规范选聘程序,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董事会规范建设企业、整体上市公司因企制宜采取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委托推荐等多种方式加大市场化选聘经理层成员的力度。包括“激励基金+个人购股”计划、项目收益提成激励等。

4.加强成立产业基金

成立行业性投资管理公司,变政府直接投资为产业基金投资。整合财政性扶持资金,吸纳社会投资,成立政策性投资公司。这些政策性投资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以资本为纽带,主要通过出资、控股、参股、中介服务等方式参与轻工老品牌的项目投资。投资性国企与实体性国企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本产业在上海的发展。

5.加快国企监管改革

国企改革方向篇4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国有企业开始逐步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迈进,期间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赋予企业经济实体的本质,即国企能独立地生产经营。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是改革的核心,为了打破政府直接经营的传统观念推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方式,确实使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营效率得到提高,逐步降低国企亏损面,造就了一批有发展潜力、效益高的企业,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但是此次改革局限于原有财产关系,而在经营层面上国企并没有得到改进。企业与政府之间并没有达成完全的契约关系以及数量庞大、内容复杂的承包租赁条约无法得到严格的制定,导致企业利用条约的漏洞肆意追求个体利益。

第二阶段(1992―2003年)。改革目标是使国企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权结构的改革调整国企中不合理的部分。第二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逐步建立起了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股份制改造规范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权责利是根据法律规定行使的,决策是由董事会成员讨论做出表决的,从而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组织基础。在战略上,通过抓大放小、关闭和破产等形式,大幅度地调整国企的结构和布局。改革取得的成效明显,长期亏损的国企退出了市场,对于转变观念、提高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2002年,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国有控股企业数量达50%以上,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

但是这种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问题和激励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唯一代表仍是中央政府,多个部门分割行使出资人职能,形成“五龙治水”的情况,“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成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流失了大量的国有资产,还严重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总体效率。国有企业在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的占比仍然保持高水平,国有独资公司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尽管有部分国企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但是“一股独大”问题严重,不利于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基本原则,阻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制约了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当改革进展至1997年反而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为此,政府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以扭转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改革的目标是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核心是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突破点是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3月,国资委成立,对国有企业行使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企分离。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下,国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分拆出售、整体改制、投资控股、债转股等改革措施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基本消除了在竞争领域内的国有独资公司,基本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这次改革有利于引导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有企业及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但是,新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国有企业监管主体和经营主体不分,国资委作为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同时又管人、管事、管资产,国资委虽然将企业和政府隔离开来,但是权力移交只是权力转移,势必会对国企进行行政干预,形成新的政企不分,从而产生非理性干预和内部人控制,限制了经营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虽然形式上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的基本混合所有制形态,但是一股独大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都亟待在接下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加以解决。

二、国有企业的现状和问题

混合所有制要求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与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此外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企业的投资主体应具备不同的所有制性质以实现股权多元化,但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仅是产权的简单混合,更重要的是实现多元股权的相互制衡,并且对资本市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政企、政资不分和一股独大的问题,使得国有企业的生产交易活动能够根据自由竞争的市场来决定。因此如何进行产权改革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相互制衡,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如何激发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原动力是接下来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依然面临行政干预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去行政化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但是国企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政府的干预现象明显,比如高管的任免权和行政级别问题。我国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化主体的过程中,包括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理权等权力都下放到了企业经营者手中,但是对高级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一把手的任免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组织人事部门的手中,通过高管能直接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由此产生过度消费、公款吃喝、谋取私利等行为。

除了政府直接对企业干预外,还有国资委二重性导致的行政干预。由于经营主体的缺位导致国有企业只能委托国资委及相关的政府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现行国资委所承担职能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特殊的政府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履行监管者职能。二是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身份,对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履行出资人的职能。国资委同时也是国务院直属的行政管理机构,国资委本身的职员是行政人员,国资委本身的行为模式区别于普通的公司和企业,且其作为完全出资者但实际上并没有剩余索取的激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资委履行监管职责又同时管人、管事、管资产,以至于国有企业被行政机构所操纵而不能够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其实质上是一种新形式下的政企不分。由此产生的出资者越位和非理性干预等问题阻碍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市场内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所以,国有企业取得巨大的收益大部分是来自垄断行业的经营成果,而不是来自自由竞争的市场。在充分竞争的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创新力、经营活力和效率反而较低。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不合理表面上是由于股权过分集中。股权过度集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个主体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持有的股权份额大于50%以上;第二种是存在几个大股东,但是这几个大股东最终控制人是同一个国有产权主体,且其所持比例之和大于50%,那么纵使表面上形成了股权的分散,其本质依然是一股独大。目前,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分拆出售等多种方式将多种经济成分融合起来,企业之间往往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存在几个国有股东;同时国有企业也号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成分持股,引入了其他所有制的股东主体,形式上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是却没有根本解决股权过度集中的问题,而是由第一种形式下的一股独大变为第二种形式下的一股独大。问题在于目前非公有制主体所占的比重不够大,非公有制主体持股比例总和很少能够超过50%。不仅仅是由于非公有制主体的数量不够多,更是由于股权结构中缺少能够与公有制主体相互制衡的、能够发挥实力和活力的机构投资主体和战略投资主体。

股权结构不合理本质上是缺少多元股权制衡机制,所以难以保证同股同权的基本原则。混合所有制所要求的股权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股权主体的多样性,更关键的是强调股权结构的相互制衡。然而目前国有企业的股东大会实质上是由国有大股东做决策,而其他的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话语权和积极性比较微弱,中小股东的创造力和活力不能发挥出来,导致决策制定缺少互补性,增加了决策的风险。

(三)国有企业股权流动性不足

充分的股权流动是企业的不竭动力,流动越大,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越大,生产经营效率越高。推进股份制改革后,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流通股,另一部分是非流通股,但是国有股权在股权结构中占绝对比重且不能够上市流通,而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只占股本的很小一部分。这种严重的股权流动性分裂不仅在宏观层面上损害二级市场,在微观上对企业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国有股不能流通,股票市场上的敌意接管可能性低,经理人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和激励作用小,容易产生偷懒行为,限制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的国有股权处于沉淀状态,小部分的流动股权并不能正确地反映整个国有企业的真实价值,由此股价的高低并不能帮助投资者判断经理人的努力程度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再加上目前机构投资者数量少,大多投资者是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而不是以进入企业参与决策和管理为目的,所以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和资金炒作,操纵股价,误导投资者的判断,最终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四)治理机制不健全

1.董事会结构不健全。一方面,受到股东大会一股独大的影响,国有控股股东委任的董事所占的席位过多,很容易操纵董事会,致使董事会代表大股东不惜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经营决策。另一方面,独立董事会的地位、运作流程和人员比例等制度上的缺陷,限制了其在公司治理中展现应有的功能。

2.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最大的特征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两者的目标和利益存在冲突,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及合同不完备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在公司治理中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拥有事半功倍的强大作用。然而,我国职业经理人才匮乏,职业经理人市场不规范,法制环境不完善、道德环境不成熟,缺少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经理人工作积极性不足,经理人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出现滥用手中职权,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影响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

3.监事会形同虚设。我国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法规如公司法等,都是以股东价值为导向,对监事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董事会的重视程度。监事会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却又缺乏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而且对监事会成员的激励不够,种种原因造成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摆设,它所应有的监督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展现出来。

三、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改革范围,实行股权结构的分类改制

国有企业按照企业的定位与功能可以分为竞争性企业、功能性企业和公益性企业三种类型,三者股权结构自然存在很大差别。在公益性和功能性领域内,少数的特殊行业、企业,大型国企在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时要绝对、相对控股,就需要限制非公有资本的投入,减小改革力度。比如公交、地铁、教育等公益性企业目标是社会效益,国有股权应占绝对控股地位。而在竞争性行业内,比如,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国有企业应当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股权结构应当由市场决定,国有资本不必控股。所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是竞争领域内的国有企业,为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充分调动民企、外资、个体等不同所有制成分的积极性。

(二)高管去行政化,弥补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位

一方面,当公有制成分与其他非公有制所有制成分组合成混合所有制企业时,国有企业特别是国资委管辖的大型央企和领导人是有行政级别的,而其他如民企、外资等没有行政级别,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当实现企业高管的去行政化管理,减少具有行政职务的管理人员数量。除了特殊情况外,企业董事长和经理人的任免权应该交到企业手中,而不应该保留在政府和组织部门手里。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国有资本授权经营载体的缺失,才导致国有资本监管载体的越位,产生一些行政干预,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为彻底实现两权分离,应当建立独立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载体作为国有资产经营者负责企业的经营运行。国有资产经营者是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应当面向市场,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和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根据市场化原则,通过组织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市场组织开展资本经营,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资委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是国有资产监管者,对国有资产运营的规范性、效率性进行控制,对经营公司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从管国有企业为主转变为管国有资本为主,从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不干预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充分授予并维护企业依法经营的自主权。

(三)深化股权结构改革,建立多元股权制衡机制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想要真正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根本途径是要形成多元股权制衡机制,以实现股东相互制约的股权安排,即决策的制定不能由某一个大股东单独说了算,而应该由几个大股东之间相互牵制、约束以及监督而最终完成。这种处于股权高度集中与过度分散之间的平衡点而形成的股权安排不仅可以避免了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损害其他股东利益,而且还能够避免股权过度分散所带来的劣势。而且通过历次国企改革实践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机制、体制能够市场化的关键就是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在完全竞争的领域,为了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解决一股独大的弊端,就必须降低公有制资本所占的比例。因此该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制“非公有制资本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股权结构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一非公有制主体没有成为大股东不能相对控股,但非公有制资本加在一起大于公有制资本;二是存在某一个或几个非公有制主体处于相对控股状态,国有资本是参股股东,当然非公有制资本总体上要大于公有制资本。其中,第二种相对控股状态是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因为存在1―3个大股东,这种相对控股股东之间既能够形成相互监督的态势,切实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又能保留一定的集中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掠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国有资本不再控股而是作为参股股东能够大大弱化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减弱行政干预,国有出资人机构不再能决定企业经营者的选聘;不再能决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兼并重组和退出方式,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化主体。

为此,国有企业应当通过规范上市、增资扩股、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积极引入其他所有制成分,尤其是具有实力的能够持有较大股份的投资主体,让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形成相对合理的股权制衡局面。这就要求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注重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充分重视和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在于其资金雄厚、管理经验丰富、拥有具备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专业的人才,能够以专业的财务投资者的身份充实企业资本金,通过二级市场参与改革,有实力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拥有较高的股权比例,对大股东的行为起到制衡作用。二是着重引入战略投资者。大型民企、投资基金、保险机构以及其他优势产业资本可以作为重要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其完善的经营机制、专业技术和丰富资金的优势,通过增量稀释、存量购买的方式投资国有企业,对企业长期的发展做出贡献。三是开拓经营者和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企业的活力和效益自然与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密切联系,为了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激发活力与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企业的业绩与其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因此,寻找一种经营者和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十分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为此在符合企业内部人员持股条件的企业内,应当积极采取员工持股计划,以完善股权结构。

(四)加强国有企业股权流动

改革的重点就是通过股权转让、并购重组和股权激励等方式实现非公有资本的进入,增强非公有制成分占比,使得更多的股权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转。政府应当对生产要素、资本市场进行完善,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协调,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股权流动市场,逐步加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增加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从而提高决策质量和经营效率。

首先,应当完善国有股权二级市场的法律及监管环境,形成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和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为国有股权的流动提供健康的环境。其次,保障国有股权运转流畅,建立有效的国有股权转让制度并加以充分的披露和严格的监督,保持国有股权流通市场上的活力。最后,严厉打击一切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加强社会及各部门的监督监管,保障二级市场的健康成长。

(五)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1.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企业管理者和经理人是企业强大的推动力,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的企业应当具备独立的董事会,独立于股东和管理层,能够代表广大分散股东的利益根据市场化规则做出科学决策,制定公司战略、选拔并监督经理人员,防止管理层做出与股东利益相背的行为。董事会成员需要通过知识、能力的相互补充为经理人提供意见和帮助,所以董事的职业胜任能力、个人背景以及内外部董事的数量、比例都是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要素。然而,高级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是我国急需的人才资源,应当在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上培养一批适应改革需求、具有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职业管理人才,并完善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建立公正科学的人才资质评价体系,形成职业经理人信息库,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人才信息。

2.发挥独董的决策作用。第一,需要增加独立董事的数量,目前我国规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至少要占公司董事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但这个比例仍然较低。我国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不仅高而且治理结构不完善,可见对独立董事的重视和应用程度不高,三分之一的独董比例太低。针对我国国情,应当增加外部董事的数量,提高其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第二,增强独立董事的能力和独立性是关键,独董应代表公共利益而非大股东利益对重要决策进行独立判断。所以我国应当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对认证资格加以严格限定,并保证任聘信息的公开透明,接受充分的监督。为了减弱独董与股东之间的联系,可以成立全国范围内或者局部范围的独董人才库,并通过具体的执业准则和评价体系,在人才库中进行选聘。第三,严格界定独董的职权范围,由监事会对其绩效按照评价标准严格进行考核并公开披露,加强奖惩和退出机制,对独董所出现的失职渎职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的润滑剂,能够极大提高经营效率。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薪资水平应当与市场水平保持一致,同时严格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根据考核标准对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成长机会直接挂钩,并采用短期、中长期激励以及物质、精神奖励等手段进行刺激,以有效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道德风险、倦怠偷懒等问题。此外,还要对经营者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杜绝经营者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思想。

国企改革方向篇5

关键词:国企改革;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效率;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比起十七大,这次的十释放出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号更加强烈。十指出了我国继续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继续“两个毫不动摇”、“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深入。

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就开始了第一轮的国企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三轮的国企改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效率低下、市场表现远远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机构臃肿、大量的浪费和贪污等,所以,国企的改革有必要进一步深化。

从目前条件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可以从以下入手:管理问题、产权问题、效率问题。

一、国企改革的首要问题仍然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已经提出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国企中仍然存在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我国国企的股份制改革不彻底。

十五大以来,国有企业的改制与改组在全国各地都轰轰烈烈的展开。因为船小好调头,所以,小型的国企进展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大中型的国企改制则相对较慢。想要产权明晰,必须股份制改革。我国的股份制改造也提倡了许多年,但是因为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目前国企中仍然有产权不明晰所带来的贪污受贿以及资源的浪费等。例如中石化老总对国家资源握有较大的权利,受贿1.9亿多元。

这种贪污受贿的案件在我国数不胜数,甚至无孔不入,屡禁不止,其原因就在于产权不明晰。目前我国的股份制改造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转轨不转制,即股本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所占的比例太大。例如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股份制改造已经完成,但是它们最大股东仍然是国家,这其实跟之前的国有银行的性质相差不多,而且上市还给它们更多的圈钱机会。不止国有银行,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股份占绝大多数,而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所占比率太小,造成这四种股东之间同股不同利、不同权、不同责、不同风险等。国有生产要素不具有流动性和低流动性。这也导致了国企运行效率的低下。

所以,国企的改革就应该是上市,彻底地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运作,提高流动性;同时,借助资本市场融资,而且上市了之后,尤其是境外上市,对企业的规范效果非常明显,使企业做假账的可能性减少,透明度提高,运作规范,政府也比较难以干预,完全交给市场完成,从而减少贪污受贿,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

二、完善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至今仍然不完善,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国企还是私营企业,其性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决策权及选举权都应该归董事会、股东会,但是中国的国企确实党管干部的形式,包括人事任命都是由党委说了算,公司中董事长和经理是由政府任命,而且大多数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一个人兼任,造成权力过分集中,又没有制衡,决策权也归党委,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躯壳,空架子。监督机构也在被监督者的监督之下,没有很好地发挥对企业财务和董事以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造成不少决策失误,,国有企业资产严重流失,并且大多数亏损。

所以,应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的作用和职责,使企业的用人、决策都通过董事会、股东会,在市场化领域中,减少政府的干预,或者不干预,让企业自己按照市场的意愿发展,同时,也切实发挥监事会第职能,如此,才能够做出更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和判断,也能够增加市场化的速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国企在改革中应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就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这样就要求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搞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培林说:“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不是简单的政府职能削弱、强化市场功能,而是两者职能的重新界定,市场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在基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方面做到位。”

由上表能够看出,从2003年到2010年,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国有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发展得最快。国有资产增值速度远远输于私营企业的资产增值速度。在过去几年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时期里,谁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以较多地利用财务杠杆,谁就最有机会实现较快的资产增值。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远远多于私营企业,资产增值速度反而远远逊于私营企业。同时,由统计年鉴中统计出来的就业增加量中,民营企业也远远大于国企。

所以,我们有理由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国家还需要花大力气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降低国企的优越感,同时,减少排挤和压制私企发展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侯清麟.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D].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金碚.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10.

国企改革方向篇6

“管国企” “管国资”

纵观国企36年的改革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国企的经营活力。但是由于国资监管方式、观念存在局限性,且大部分层级较高的央企的现代企业建设只是空有其形,使得部分国企在经营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难以跟民营及外资等企业相比。

作为第五阶段的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在延续过去四轮改革未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思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即对一些没必要国资独资控股、绝对控股的行业或产业链环节的国企,在改革中逐步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在实现此类国企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完善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国企更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的;此外,引入非公有制资本也可以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比较新的改革方向为国资监管管理方式的改革。新一轮国资改革明确提出要从之前的“管国企”向“管国资”的方向转换。而整合国企资源,实现国企做大做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延续了过去四阶段国企改革的任务。

PE参与新一轮国企改革三种模式

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目标和内容的确定,PE机构可以确定三个寻求参与国企改革的投资机会的线索,即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的兼并重组及新一轮国企改革确立的分类改革原则。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是PE参与机会最多的改革方向。具体而言,按照实施改革的标的企业是否上市为依据,又可分为参与未上市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辅助该类国企实现资产证券化;参与已上市国企的混合所有制,在解决国资一股独大的同时提升国企的经营效率。

另一个投资思路是参与国企处于资源整合、战略布局及市场拓展等目的的并购重组改革。此类合作按照并购基金的构建方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国企外部独立PE机构成立并购基金参与国企改革,如弘毅的弘毅投资产业基金一期;

第二类是国企或者国企监管层面通过与外部独立PE机构合作成立PE并购基金,参与监管范围内或者相应国企的并购投资,比如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发改委下属的深圳市远致投资有限公司合作设立的远致富海并购基金。

国企改革方向篇7

[关键词]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2-0048-05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5个省市出台了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其中有超过10个省市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和目标,如广东省提出截至2017年底混合所有制企业数超过70%。随着各地陆续出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和目标,各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差距将逐渐拉开,逐渐进入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同阶段。

一、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内容

与俄罗斯、东欧等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显著的渐进性特征,这一渐进式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提出及其划分方法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视角,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同阶段的特征总结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指导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二)有助于揭示影响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及环境因素

通过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可以揭示制度及环境因素对当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纵向历史比较,有助于揭示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依赖等制度演进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地区间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横向比较,能够反应我国不同区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刻认识区域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不同区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影响。

(三)有助于推动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进行划分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会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一是为国资委或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机构等提供监控或认识的统一口径,尤其是为各级国资委督促各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二是为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指出了可能突破的方向,在确定某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处阶段的基础上,可以明确进一步推动当地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三是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地区提供经验路径,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对较快地区改革进程路径的描绘,从中找出较快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重合部分,为处于滞后阶段的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

(一)明确国有企业类别是划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22号文件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大类,商业类国有企业包括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和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国有企业(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2016),标志着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进入具体推进阶段(黄群慧和余菁,2013;李丽琴和陈少晖,2016)。《指导意见》明确了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其中,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将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因此,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划分应主要根据这一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来确定。

(二)抓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表征是划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基础

从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和目标的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来看,实践层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表征的定量评价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从数量上,如重庆市提出用3至5年时间把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发展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从质量上,如甘肃省提出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占国有经济60%左右。数量上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辐射面,也就是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的国有企业有多少实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质量上关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也就是国有与非国有股东的持股地位。对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的分应兼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辐射面和改革程度。

(三)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方法及结果

结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表征采用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和混合度来界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普及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占当地全部此类国有企业比例(张文魁,2015)。其中,当地全部此类国有企业的数量可以根据政策研究需要来确定,如果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地横向比较,可以由国资委统一确定起始时间点,以该时间点各地此类国有企业数量为基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混合度是指在某一时点某地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非国有股与国有股差值的算数平均值(马连福等,2015)。其中,非国有股的确定是关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考虑非国有股内部结构,将除国有股之外的股份均视为非国有股,把由此得到的混合所有制混合度称之为名义混合度;另一种是考虑非国有股内部结构,即考虑非国有股股东比例状况,可以根据改制企业前三大或前五大股东中非国有股比重来确定,由此得到混合所有制的混合度称之为实质混合度。在划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中采用实质混合度,其中的道理也显而易见,在现阶段分散的非国有股中小股东理性的行为选择就是搭其他积极大股东的便车,所以应该关注非国有大股东的作用。

根据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普及度以10%为等距将企业划分成九组,根据混合度范围同样划分成九组,但混合度分组边界的设计主要根据股东会运行机制的相关要求来确定。比如66.7%是根据股东会上重大事项表决结果需要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表决机制来确定,50%是根据股东会上一般事项表决结果需要表决权过半数的表决机制来确定,10%是根据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最低股东持股比例来确定等。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具体划分结果见表1。

根据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和混合度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划分为七个阶段。其中,把阶段Ⅰ称之为前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阶段Ⅱ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期,阶段Ⅲ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前期,阶段Ⅳ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期,阶段Ⅴ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后期,阶段Ⅵ称之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期,阶段Ⅶ称之为后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

利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资料分别计算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和混合度,并根据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的标准来确定某一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处于哪一个阶段。在确定了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后,能够为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指出明确的目标和可能突破的方向,比如某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果处于进程Ⅲa,那么进一步推动该地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重点方向可以是提高普及度,即从进程Ⅲa发展至进程Ⅲb,也可以是提高已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混合度,实现从进程Ⅲa发展至进程Ⅲb,当然也可以两方面并重,实现从进程Ⅲa跃迁至进程Ⅳ。

三、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划分方法在东北三省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从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到2014年提出《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比重高,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重,难度大。为了解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的进展情况,本文利用2003-2014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97家上市公司1164个样本观测值[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二是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11315全国征信系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12年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进行分析。从上市公司所有权总体分布情况上看,根据公司前五大股东性质界定公司所有权类型。当公司前五大股东为国有股时,公司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当公司前五大股东为自然人、民营企业或外资股东等时,公司被认为是非国有企业;当公司前五大股东中既有国有股东,又有非国有股东时,公司被认为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东北老工业基地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占上市公司总量的76.7%,2003-2014年间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国有上市公司占比为15.9%,2003-2014年期间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非国有上市公司占比为7.4%,2003-2014年间非国有上市公司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各省来看,同样是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比重最大,其次是国有上市公司,最后是非国有上市公司(段成钢和韩亮亮,2016)。

根据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划分方法,利用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数据对东北三省整体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阶段进行了划分,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发现,2003-2014年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在阶段Ⅴ徘徊,即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后期,甚至略微呈现倒退现象。从混合所有制普及度来看,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普及度整体处于70-80%之间。非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普及度要远低于上市公司。另外,从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混合度来看,混合度呈提高趋势,但国有股大于非国有股东的局面没有改变,表现为混合度均值始终为负值。考虑到本文利用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来反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而上市公司一般都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程度相对先进的企业,由此可以得到初步的判断在12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缓慢。

从具体省份来看,辽宁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呈现出与东北三省整体基本一致的特点,也基本停留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后期,吉林省上市公司所有制改革相对其他两省进度更快一些,在2006年甚至进入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期,即便是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后期,吉林省更多处于Ⅴb阶段。另外,从单一的混合度指标也可以反映出吉林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度更快,从2003年的-25.7%提高到2014年的-4.7%,提高幅度达21%;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在东三省中相对波动最大,改革进程相对最慢,在2003-2014年间出现三次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期,甚至在2009年还倒退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前期。同樱从单一的普及度指标也可以反映出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度较慢,如2007-2010年连续四年普及度低于70%。

四、推进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对策

(一)上市公司以提高混合度为重点

总体而言,东北三省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后期,呈现高普及度、低混合度的特点。下一步推进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提高混合度。提高混合度的本质是提高非国有股东在公司股权结构中的相对优势。为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式推进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是通过增资扩股提高非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或引入更多非国有股东进一步提高股权多元化。二是通过转让国有股权逐渐降低国有股的优势地位,可以向已有的非国有股东转让,也可以通过转让引进新的非国有大股东。三是可以考虑将国有股转换成优先股,国有股转换为优先股的目的是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更富吸引力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此同时,由于保留了国有股的股东身份,从而减少了改革的担忧和阻力。四是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提高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这种方式对提高混合度的效果要视员工持股计划的规模而定,但从激励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

(二)非上市企业以提高普及度为重点

对非上市国有企业来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普及度,也就是推动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的国有企业更多实现混合所有制。提高混合所有制普及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国有企业可以实施混合所有制,如果这个界定不清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普及度指标就有可能被人为操纵。所以,从操作层面应明确哪些企业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目前来看,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22号文件可以确定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可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从企业组织形式上看,重点可以从独立国有企业或集团子公司着手提高混合所有制普及度,并同时考虑提高混合度,接下来进一步推动集团母公司混合所有制普及度。

1.鼓励独立的国有企业或集团子公司大规模引入非国有资本。对于独立的国有企业或集团子公司,提高其混合所有制普及度的主要方式是大规模引入非国有资本,形成一个或几个非国有股东控股的股权结构。非上市国有企业不同于上市公司的主要特点是企业透明度低、规模相对更小,仅仅取得参股地位是很难构成对非国有资本投资吸引力的,如果属于可以大力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那么在控股权上国有股东应该考虑做出较大的让步,否则只会拖延这类企业的混改M度。

2.支持集团母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实现混合所有制。对于集团母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考虑集团母公司的特殊性,即集团母公司混改结果会对下属子公司改革产生影响,所以在政策和实践上遵循了子公司先行混改,之后再对母公司进行混改的原则。对于集团母公司可以考虑整体上市,让集团母公司接受市场的监督,并且通过母公司的信息披露掌握旗下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非上市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利益转移等行为发生。

促进地方国有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的方式还有很多,而且随着实践上的不断探索也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方式,以上主要从诸多方式中选择重点方式来分析。有一点很重要,对任何拟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在选择具体的实现方式时要把改善混改后企业治理结构作为首要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2]黄群慧,余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

[3]李丽琴,陈少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推进[J].现代经济探讨,2016,4.

[4]张文魁.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马连福,王丽丽,张琦.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押市场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5,7.

国企改革方向篇8

国企改革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随着国企规模越来越大,国有资本越来越雄厚,中国社会对国企改革的方向、巨额国有资本的使用都产生了新的认识,社会分歧也越来越大,质疑“国企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国企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推进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它们现在只是表面上分开了,实际没分开。

现在按民众的反映来看,在国企改革、反腐败、分配不公、房地产、土地制度等排列中,国企改革被排在第一位,并说“国企不改,整个改革就不能推进”,这显然是夸大了。我们要看到,现在国资国企的体制跟上世纪80年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中小型国企早都已经改制成民企了,大部分大型国有企业都上市了。

国企改革实际上涉及的是整个国有资本体制如何设计的问题,就国企改革谈国企改革,不太会有出路。现在主要分歧并不是国企国资改革的重要性,而是国资国企的改革方向和途径。

我认为,现在可行的方向,而且需要大力去做的,就是重启这些年停滞的政企、政资的分开。政府跟企业不分开,政府跟资产不分开,国企改革就不可能推进,国资管理体制也没法完善。一些人认为,国资国企改革就是国企从所有的竞争性行业退出,就是私有化。我看唱这种高调的人是自以为是,并不负责任。

有人说,国有企业垄断,石油行业是竞争性的行业,国企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

目前,关于国有企业垄断问题的焦点则在市场准入方面,批评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阻碍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这方面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国有企业的情况不一,应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才有实际意义。进口由中石油、中石化垄断,有利于稳定原油进口价格、稳定原油供给。如果打破两家垄断,让更多的企业拥有进口权后能够降低原油价格且保证原油进口稳定,这当然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也不排除打破两家垄断后,出现原油价格在波动中上涨且进口又不稳定的问题。

那么,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把中石油等大企业拆成小企业吗?我们知道,世界上石油公司都是大型企业,比如美孚、BP。

如果国资从石油领域退出来,让外资、还是让私人家族接盘?出了这么多靠矿产资源发财的煤老板已经很不公平了,还非要再出一批更大的油老板?私人家族控制怎么保证不出现?中国现在搞不了私人家族来垄断国民经济的企业,俄罗斯搞了,最后还要退回来,因为老百姓不干了。

“国企亏损时挨骂,为什么国企赚钱了还挨骂?”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挨骂首先因为我们国资国企改革近些年陷于停滞,积累了很多矛盾。实际上大家不光是对国企不满意,对机关事业单位也不满意,对公务员也不满意,但是比较容易拿国企来说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企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被歪曲和夸大了。

上一篇:打井合同范文 下一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