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7 02:49:48

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问题篇1

市场经济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表现得越发突出,这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很多种,促发因素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现将最常见的几种类型总结如下:

(一)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适应障碍

此类问题在大一新生中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的焦虑心理。大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校园,全新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模式,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从高中的习惯中转变过来。一方面高中的优等生优势消失。另外,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不能以一颗正常的心态去处理事情,导致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甚至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焦虑抑郁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网络交际盛行,很多学生已经几乎丧失了沟通能力,形成孤僻、内向、不善言谈、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误区,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人才济济,使得学习成绩突出变得困难,另外大学不光靠学习成绩,很多文体方面的特长会使得部分学生弥补成绩上的不足,相反那些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就会败下阵来,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四)求职择业压力导致迷茫焦虑

求职与择业,是高年级大学生的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如何很好的把握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学生带来困扰和忧虑。以前天之骄子的优越变成现在的知识民工,这种落差导致非常浅的额失落感。

(五)恋爱及性困惑产生情绪困扰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困扰,以及由婚前、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上述提到的各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不可以忽视与置之不理,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以下的方面进行思考。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成熟的阶段。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注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他们应用心理学技巧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这是一门必修课程,在课上应该把理论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机结合,联系实际情况,针对客观的案例进行研究。

(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心理学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来检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加强心理教育老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当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时,学校的老师可以担当心理疏导的工作,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开导。

(三)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心理监测及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测与防控,学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建立追踪档案。学生进入正常的学习工作中以后,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委员会,并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对于班内学生的情况及时掌控,一旦发现有问题学生,该委员会成员要进行积极开导,并及时上报辅导员老师,同时,还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结合的心理监测及教育体系,家长要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等,构建家庭与老师的有效“保护网”。

三、结论

综上所述,应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的事实,作为学校,我们只有及早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不仅包括课程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爱情等等方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心理学问题篇2

关键词:心理问题 自我失控 升学压力 障碍 自我否定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188-01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六年初中,十二年高中。)还连续多年担任过高中班班主任。从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我发现许多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升学压力、自我失控、交往障碍、自我否定、学习障碍、青春障碍等。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学班主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1 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自我失控

上课爱走神,自控能力差;贪玩,管不住自己;朋友太多,难以控制自己;总是想一些无用的东西,心里杂念多,常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不休,整天疑神疑鬼。

这些孩子十分苦恼,常为自我失控而焦虑不安,常常逼着自己不再走神,让自己安心学习,不再让父母失望,尽快从后进生的圈子里解脱出来。

1.2 升学压力

摆脱父母让我考名牌大学的压力,害怕高考,担心自己会失败,担心考不上大学对不起父母。家长、老师常常警告: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好好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整天背着这些包袱,总感到生活是那么酸苦――实在焦虑不安。

1.3 交往障碍

同学之间过于亲密无间无法自拔,渴望解脱原来结交的一些社会朋友,摆脱同学之间的感情纠纷,害怕异性的死死追求,忘掉朋友之间的感情问题,能够专心学习。交友中的心灵创伤永难愈合。

1.4 学习障碍

基础太差,听不懂课,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没有取得理想成绩,因为自己的问题比别人的容易,怕人讥笑不敢请教老师和同学,于是失去了信心。想学了又怕学不好,总是畏畏缩缩,面对那么多科目,不知从哪里下手。他们迫切要求,找到最科学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5 自我否定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笨,因成绩差十分消沉和烦躁,对生活失去信心,学习无兴趣,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觉得自己长得太丑,怕在别人面前说话。事事不顺心,事事捉弄人,无法超越别人,整天闷闷不乐。常常听到他们的肺腑之言:“我多么渴望和一些爱学习的同学坐在一起,拉我一把,我很想学好,但座位环境太差,对于一个爱玩的孩子来说,坐在最后面只能越陷越深,可又没有人能满足我调位的要求。爸爸、妈妈别再拿我出气,别再说我笨;老师别再冷落我,虽然我的学习成绩暂时不好,但我还是在努力,也很想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只可惜‘拦路虎’太多,经常请教别人,别人太烦。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这一句句发自心灵的真诚的话语,做家长、老师的应该怎样去回答他们呢?这是必须深思的问题。

1.6 青春障碍

由于早熟带来的烦躁,一到青春期,每天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同学知道后议论。经常有人塞来一封封求爱信,面对每封信都要恐慌不安很多天;特别是在失恋的时候,心情更低落。

2 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

2.1 耐心劝告,鼓励信心

对自我失控的孩子,家长、教师要耐心劝告,切不可武断、粗暴,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让他们真正从后进生的圈子里解脱出来。

2.2 减轻压力,更新观念

对有升学压力的孩子,要减轻孩子的升学压力和心理焦虑,就必须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达成共识,“减负”才能落到实处。

2.3 正确引导,鼓励交往

对交往有障碍的孩子,引导孩子正确交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必须引起家长、学校的高度重视。多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交往,异性之间多交往。在同学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我是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有我和我的伙伴才能形成汹涌澎湃的大海,造福人类;我是高山上的一颗小草,有我和我的伙伴才能形成翠绿的山川;我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和我的伙伴才能形成和睦温暖的大家庭。

2.4 探索方法,创设环境

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探索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为重点,并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乐学、爱学、会学。

2.5 用心呵护,倍加关爱

对自我否定的这部分学生,作为家长、老师要特别关爱、呵护他们,热情鼓励他们树立生活、学习的勇气,看到自己的强处、闪光点,帮助他们走进阳光地带。

2.6 抓住契机,全面教育

对青春期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处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教会他们运用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轻轻松松度过人生最辉煌的青春期。老师、家长倘若如临大敌,时时地旁敲侧击,那是一种片面性的观点,是对青春期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它只注意和强调了关于青春期一个方面的事实变化及压力,而忽略甚至忘记了另一个方面的成长和进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由变化和压力构成的成长中的特殊时期,是教育的特殊契机,甚至是最佳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比任何时候均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具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究其根源,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还是素质教育问题。第一,目前中国的教育大多数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即使“以学生为主体”时时挂在嘴边,但也不能在课堂上落实。第二,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是被动的、被迫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较少关注心理健康,也不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因材施教很难实施,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第三,社会转轨过程中增大的心理压力也诱发了学生的心理疾病。有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异地打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管吃住,家庭教育方面跟不上形势;再者,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单亲家庭日渐增多,许多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由此看来,要多给予学生关爱,全面教育学生,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生在成长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只有教师、家长、学校积极面对,采取正确的策略,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心理学问题篇3

一、小学生的心理孤僻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性格孤僻,不擅长与老师和同龄人交流。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现在的父母大多数忙于工作,甚至在周六周日都忙于加班,没有太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表示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除了上课以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同龄人相处。学生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玩电脑,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长期的孤独便让孩子养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因此,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组织学生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家长也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带孩子出处玩。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养成阳光健康的性格。

二、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当今社会存在的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直接导致他们容易产生烦躁和??学的情绪。其实,比起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性格和心理的教育。毕竟,小学课程的内容较为基础,“多说、多做、多玩、多看”才是关键。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家长逼迫孩子上辅导班,甚至在双休日都给孩子报班和请家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当学生想休息和娱乐时,便会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这种现象所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产生浮躁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于是,越是让学习成绩越差,而孩子的成绩越差,家长就越是逼迫孩子学习。这种恶性循环给孩子所带来的心理负担是极为可怕的,最严重的情况是孩子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家长绝对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习与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心有余力再进行课外学习,力不从心时则让孩子放松身心,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未来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三、小学生逆反易怒,有着不良行为

最近,老师经常会看到学生越来越难管教,不听自己的话。学生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泡网吧乃至吸毒的现象更是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关注。首先就是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导致他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终产生了暴躁的情绪和逆反的行为。而产生的这些消极的心理情绪,再加上周围各种各样的诱惑,极易让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而葬送自己的前途,最终受到伤害的只有自己和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因此,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一旦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给予学生及时的开导,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周边的监控力度,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和人物进行肃清。

四、小学生青春期引起的早恋问题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的早恋现象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的网络发达,电视节目多样化,许多不是小学阶段所接受的知识也步入了学生的眼界,于是就造成现在的学生年龄不大却懂得很多他们不该懂得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早熟。在学校的表现形式就是普遍的早恋现象,这种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对孩子所读之物和所看之物的监控,多找孩子谈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陪同孩子多多锻炼,以促使学生养成阳光的性格,从而达到新教育改革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心理学问题篇4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 健康

我们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策略,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牢把握。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也随之加大。同时,传统的家庭的不稳定也更加突出,人际的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络淡化,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而价值冲突造成的混乱必然造成心理的困惑,特别对是情感比较脆弱的青少年学生会造成某种心理危机。我们要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首先要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障碍,并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优秀学生。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习压力大。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学习量,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2.人际交往障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二是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4.情感的困惑。中学时期是花的季节,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凸显,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5.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且带有惩罚性;行为方式带有歧视、嘲讽意味。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埋怨重则打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伤害。

三、纠正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预防心理危机,应以家庭为重点。因为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不少心理障碍都是因家庭中父母等亲属而产生的。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通过家长老师互访,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思想疙瘩,就让父母与儿女直接坦诚地沟通。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辅导。学校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设立一个学校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室,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

3.由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倾诉机会,把自己的心事、苦恼、困惑都摆出来,在同学中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以便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以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经常举办与心理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组织观摩展览,收看有关心理辅导的专题影视节目,刊出有关心理教育内容的墙报、专栏,举行专题演讲比赛,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学生或家长所遇到的心理障碍或困惑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措施。立未成年人轻罪犯

5.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新时期的中学生说是有心理挫折,多为自身原因造成的,表现在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等方面。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并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以便让学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并且告诉学生一时的失误不代表永远的失误。只要我们及时注意进行改正,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就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美好前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肯定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识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6.让学生心理健康得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中学生正处在情感“空隙”期.父母对其的情感(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情感)此时正在减退,正需要有一个新的情感来抚慰其成长。所以在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老师只要把“爱的阳光”给予学生,学生就会灿烂,师生间就能产生“惺惺相惜”的体验。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够让学生在素质教育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多角度,这样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章红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3(03):ll4.

[2]杨兴仁.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i0):76.

[3]王金颖盛慧.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反思[J].神州2012(28):101.

心理学问题篇5

[关健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心理调适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 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各年级程度不同,对压力的反应也不同。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一些大学生只关注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化,带有色眼镜。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力求安稳。忽视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对自己的认识不够

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对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这种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有关,如果从大一就开始对就业有个全面的认识,有所准备的话,就不会害怕突然的竞争环境。另外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实践锻炼。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有些大学生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老师,在学生遇到就业心理困扰的时候,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很多同学在上了大学之后就安逸了,只会应付考试,对市场情况,就业情况不去关注,变得信息闭塞,比较麻木。如果这样下去,到毕业的时候必然会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就业不理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们应该从入学之初就有所准备,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在招聘会上大展拳脚,在校期间做好正确的职业规划,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在上战场之前,一定要提前擦亮自己的那把“枪”。

(二)脚踏实地,不做飞人

在选择就业,面对用人单位时,一定要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很多同学在面对用人单位时,对工作地点,工资薪酬都有过高的期盼。当然,对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有一个自我期待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妄自尊大,“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非京、沪、广、浙不去”、“就业不如创业”。

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一味想去外资大企业发展的同学,应当看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与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非东部沿海城市不去的同学也应该认识到,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去那里就业的时候,先确定自己是否准备好去适应紧张的生活的节奏,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看到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有明确的目标,自主创业自然值得鼓励,但是创业要建立在对市场行情,对经济规律都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不能盲目创业,只为自己当老板。

虽然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任何一个将军都是从士兵做起的。不能好高骛远,只想捡轻松的做,要认识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必须经过基层的锻炼才能历练成一块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从最基础的做起。

(三)学会独立,看清自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考大学、报志愿、再到选择职业、找工作,这一步步都靠着家长做主,尤其是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毕业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依赖思想完全占上风,认为单凭关系就可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从而忽略个人努力,完全寄希望于家人。甚至有些同学,自己找到了工作,却认为家长联系的那份工作更好,从而放弃自己努力找到的工作,跟用人单位毁约。

在面对就业、择业时,首先要肯定自我价值,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进行深刻的研讨,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后,在充分调研分析后再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正确面对就业,要他们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必要的时候要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就业的问题并不是大三大四学生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大一新生就应该抓起来,只有从新入学的时候就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才可以让他们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性的充实的过好大学生活,因此,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通过师长的指导作用和不懈努力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就业心理,为学生更好地谋福利。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j].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心理学问题篇6

关键词:心理学;问题学生;转化;期待效应

问题学生是班级里的特殊群体,教师应仔细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拉近与问题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问题学生阻碍其进步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很好地转化学生,就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冷静分析原因,帮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因而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滑时,心情的急切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急切的心情极易变成心理焦虑传递给孩子。在没有查明原因时,这种急切的心情通常于事无补,反而给孩子带来更多压力,形成心理焦虑症,造成孩子的成绩进一步下滑,甚至丧失信心。因此,当孩子跌倒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帮孩子快速站起来,而是认真地帮他们分析跌倒的原因,只有这样,他们站起来之后才能走得更稳。

例如:一日,一个老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以前成绩很好,可是升入中学以后成绩急转直下,她的数学老师已经把朋友叫到学校好几次了,朋友不知该怎么办。我听后劝他:“别急,开学才一个多月,并没有学多少新知识。孩子成绩下降原因很多,如:对新知识不理解、对老师授课方式不太适应、新环境、孩子的心理变化,等等。细心观察等待一段时间也许她的学习成绩就上来了。”朋友听了,舒了一口气说:“但愿如此吧!”

谁知刚过了三天,朋友又打来了电话:“老师,今天又考试了。我女儿数学才考了76分,真是急死人!要不,我给孩子的老师送些礼吧!”我听了她的话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是我,我不会去送礼。孩子成绩有些波动是正常的,只要认真复习、预习、上课注意听讲,成绩就会赶上来的……”这次朋友对我的话有些将信将疑。

又过了两天,朋友再次打来电话,问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女儿什么时候回来,好给她孩子讲一讲学习方法。推辞不过,我只好答应了。周六女儿回家,给朋友的孩子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她们母女满意而去。

正当我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时,朋友又一次打来了电话:“老师,你的朋友中有没有数学老师,给我的孩子当当家教吧!我女儿的成绩又下降了……”听着朋友焦急的声音,我问:“那你知道孩子学习成绩为什么下降吗?她哪一部分知识学得不好呢?”朋友着急地说:“正因为不知道我才着急呀!”我说:“我的朋友没有当家教的,你这种情况请家教也于事无补,还是先整理错题,看看她哪里不会吧!”朋友说着“那我再找别人看看”就挂断了电话。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迷了路,走进了一片芦苇荡。他在芦苇荡中一不小心跌了一跤,他爬起来继续向前,走了不远又跌了一跤。反复几次,年轻人趴在地上不再爬起来,而是对周围进行仔细的观察,他发现这片芦苇荡被人结了许多的草结,再向前看,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在前方不远处有一片隐蔽的沼泽,而这些草结就是阻止行人进入沼泽的。朋友的女儿和那个年轻人一样,都是在前进的路上跌了几跤,可我不知道她是否也如年轻人一样明白了跌跤的原因。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这句话是说遇到挫折应该有勇气去面对,但我想说的是孩子跌倒了别急着站起来,先想一想跌倒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清楚原因就站起来可能会再一次跌倒,强行前进甚至可能会陷入更大的困境。如果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需要的是勇气,那能站稳了,并能稳步前行需要的就是智慧。

二、关注异常行为,帮孩子渡过心理难关

从心理学上讲,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即人们彼此之间在心理情感上的距离。这种人际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寻求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心理关系表现在接近的心理关系和友好的情感上。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有一些差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缺乏自信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便会在课堂上以一些极端怪异的行为来达到吸引老师和同学关注的目的。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冷静对待,巧妙地化解难题,帮孩子渡过心理上的难关,使之成为转化问题学生的一个良好契机。

例如:一日,科学老师怒气冲冲地找到了我,“老师,你们班上的赵晓亮上课又开始捣乱了。我批评他,他反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冲我做鬼脸,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课简直没法上了!”我听着科学老师的抱怨,让她先坐下休息,并安慰她说:“别着急!您先喝口水。我这就去批评他。”这已经是这几天科任老师第九次告盍恕?墒窃谖业目紊险韵亮并不违反纪律,因为科任老师告状我批评他时他也总是低头顺眉,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但是一转眼,就会又有一位科任老师反映他又违纪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决定查个水落石出。于是,在以后的几天中,我都悄悄地躲在教室的后门仔细地观察着赵晓亮的一举一动。

很快我就发现赵晓亮开始捣乱了。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听讲时他在课桌下做起了小动作,故意把书扔到地上。“啪”的一声打破了课堂的宁静,看到同学都在看他,他就自言自语地说:“我是不小心弄掉的。”老师瞪了他一眼,准备继续讲课时他又笑嘻嘻地说:“老师,我真不是故意的。”这时,上课的老师再也压不住怒火,开始批评他。而他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都注视到了他的身上时便开始嘻嘻地笑起来,好像表演成功的演员在谢幕。看到这一幕,我陷入了沉思,原来他是故意捣乱,以吸引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第二天,我和几位科任老师及班干部说了我的想法。在以后的两周里,无论他如何捣乱,老师和同学们都像没看见一样,不再批评和关注他。他发现自己的表演没有了观众,便也失去了表演的热情,课堂又恢复了平静。这时,我单独找到赵晓亮,对他说:“老师知道,前些天你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你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方法有很多,如做好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可你却选择了最差的一种,不仅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也破坏了自己的形象,这个代价太大了……”听了我的话,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我给了赵晓亮许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期末,他已经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笔者在处理这件事时,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面对孩子的极端行为能够冷静地处理,先是追根溯源,了解事情的起源,然后釜底抽薪,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此事不再关注,使其失去了表演的舞台和观众,自然他也就失去了表演的热情。二是以此事为契机,对该生进行了耐心的疏导,指明其错误所在,以及他要付出的代价,同时进行了精力迁移,为他搭建展示的平台,让他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展现自己,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有教育存在,就有“优秀生”和“问题学生”,他们只是相对而言的。因此,“问题学生”及“问题学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问题学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找准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要极力去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生”。

心理学问题篇7

针对学生们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我们老师的当务之急,就是与时俱进、尽力而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灵的困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就拿高一(15)班来说吧,有的老师认为提招班肯定很好,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其实不是的,当我接手这个班,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他们重新定位,以减少他们心理落差的问题。(1)在初中里,提招班的的学生每时每刻得到老师的重点关心和照顾,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而进入海中后,每个学生都很优秀,老师要关心全体学生。相形之下,可能所有的学生感到高中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远远没有初中里的老师多,所以,及大部分学生很怀念初中生活,很想念初中里的老师。(2)帮助学生们准确定位成绩。在初中,这些学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现在,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肯定每次考试都有第一名,也有最后一名,因此,这个问题在上第一堂班会课的时候必须和学生们讲清楚,让他们每个人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我对他们说,学习的关键在于过程,不必太在乎结果。每一次考试只要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要太大,在年级里有一个相对不错的名次就行了。每个人都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向优秀的同学看齐,下一次考试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算是给同学们打的心理预防针,我觉得很有必要。

去年入学以后的第一次考试,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有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但及大部分学生在年级里的名次不如初中。我在班会课上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并及时指出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优秀的同学集中在一起,竞争自然就激烈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出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好好改进就行了;我还和每个学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肯定其成绩,帮助其找出存在问题,给出学法指导,提出切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并要求每个家长也要对自己孩子的成绩重新定位,不能以初中的名次来要求现在的孩子,因为,孩子们竞争的对手不一样,竞争的对手比初中要强的多。

每一次大型考试,与每个学生交流是我必做的工作,我认为很有必要。通过谈心交流,我发现及大部分学生的心态淡定了,焦虑的情绪也逐渐缓解了,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有更多的学生明白“功夫在平时的道理”,整个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比如:每天上午第四节和下午第四节课后,为了节省吃饭排队的时间,总有许多学生在教室多学10多分钟再去食堂,天天如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虽然班级总体上来说是优秀的,但有些学生因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需要疏导,需要倍加呵护。问题最严重的是A同学有轻度抑郁症。A同学是来自能仁中学的一名毕业生,初中时的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中考成绩相当优秀,暑期军训期间也很阳光,还敢于登台表演。但进入高一后不久,晚上就出现严重失眠,白天精神恍惚,上课听不进去,作业效率不高,有时有莫名的身体不适,还经常担心成绩掉下去,课间从不出门。我及时找A同学谈心,她说压力很大,竞争激烈,就怕落后。因此晚上睡不着,饭吃不香,白天听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记忆力也衰退,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学习成绩的下降,会加重上面提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和A同学的家长联系,请他们带她去上海看专家,结果是轻度抑郁症,超出了我的想象。为了帮助她走出困境,我做了以下工作。

我首先主动找A同学和她谈心:竞争的激烈是正常的,因为,年级九百多名学生来自不同学校的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自然比初中的竞争要激烈;摆正自己的位子,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充满信心;多与同学交流,乐观开朗一点;多多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各项活动;平时的学习,只要踏踏实实,按部就班,每天完成各项任务,是不会掉队的;不要用年级第一的目标来要求自己;还把上一届考取北大的黄天伦的例子讲给她听,告诉她黄天伦从来没有考过年级前15名,但平时轻轻松松踏踏实实,非常重视过程,最终的结果是理想的;希望她每天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踏踏实实学习。最终的结果肯定也是理想的,把过程做得完美一些就行了。和她交流以后,她非常高兴。

其次,和任课老师沟通好,请他们注意谈话的方式方法;因她吃了药以后反应有些迟钝,请任课老师在上课时尽量不要请A同学回答问题,以减轻她的思想负担;作业上如有什么问题也不要太苛求,甚至可以不交作业。

第三,根据A同学的情况帮她换了一个同桌。原来的同桌也是一个文静、要好、完美、课间也不断学习的人。同桌的成绩有时比她还好,因忙于学习不太和她交流,这无形之中又给她增添了压力。所以,我帮A同学调了一个性格开朗、阳光、成绩稍逊、课间经常出门的女孩做她的同桌。我还布置给这个女孩一个任务,就是课间拉她出去玩,透透新鲜空气。

第四,请A同学主动和心理咨询师联系,帮助她解开心结。

第五,相信科学,请A同学母亲带她到上海看专家,用药来调理。上海的专家针对她的情况,帮她开了治疗抑郁症的药,为了服药的方便,我请A同学晚自修在家学习。她的家长还经常带她去复诊,从专家的口中不断听到她病情好转的好消息,起到极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第六,针对A同学及其要好的性格特点,请她的家长不要在学习上给她提任何要求,平时在家多交流一些开心的事情;另外,晚上带她出去跑跑步,以促进睡眠。她的母亲很接受我的建议,天天带她去跑步,效果不错。

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A同学的状态比开学初要好得多,能坚持正常学习,成绩仍然能在年级前茅,上学期期末九门功课年级第二,本学期3月份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我非常为她高兴。当然,我知道,要彻底治愈,还要多方继续努力,我们要继续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除了她之外,我们班还有好几个学生都不同程度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我和任课老师都尽力而为,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班主任,我时时刻刻感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宽容心是给学生的一剂良药,班主任的宽容心在很大程度上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并不断引导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逐渐走向优秀。

最近校园内外的多起因同学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伤害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狭隘所造成的,我也是用宽容心来教育学生: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宽容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吃亏是福”,宽容就是忘记别人的过错。宽容就是不计较,宽容就是洒脱,宽容就是坚强不软弱,宽容就是忍耐,宽容就是不过多地争辩谁对谁错。学会宽容,就是给别人一次机会,学会宽容,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要冷静地、理性地对待突发事件。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词很多:什么“富二代”,什么“丝”等等。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富二代”是一个贬义词,躺在父辈的功劳簿是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而“丝”因没有背景,往往能不畏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奋起。我班的同学没有一个是“富二代”,我们只有勤奋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刻苦成就未来。我们要通过努力,实现从“丝”到“富一代”的华丽转身,“富一代”就是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代名词,通过努力,我们都要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成为父母的骄傲,成为国家的栋梁。

心理学问题篇8

“问题家庭”是指在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居住环境及内部人际关系等诸要素的一个或数个因子出现问题的家庭。社会转型期,“问题家庭”与日俱增,由此产生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题组用近三年的时间从“问题学生”入手,通过学校不同部门、人员的配合,筛查出“问题家庭”学生;征得家长的同意与支持,接近典型“问题家庭”,通过对观察、访谈及问卷信息的归纳、分析,从家庭的结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居住环境以及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把“问题家庭”归为七类:

(1)残缺型家庭。指那些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即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

(2)濒危型家庭。濒危型家庭中的父母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稍有“热点”,便“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家庭环境恶劣难耐。

(3)暴力型家庭。一般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身体暴力、精神摧残等手段侵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致使其肉体和精神遭到一定程度损害的暴力行为。

(4)“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子女寄留家乡,由祖父母辈或者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

(5)教养方式欠缺型家庭。指对孩子教养的方式不合适的家庭,要么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不管,要么采用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等不合适的教养方式型的家庭。

(6)父母缺陷型家庭。主要指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父母自身素质低下或者知识滞后,不能有效对孩子建立榜样的家庭。

(7)不良家居环境型家庭。主要指家庭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者其他临时场所等,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不高的家庭。

二、“问题家庭”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自卑与孤僻

一般来说,残缺性家庭尤其是离婚的家庭对中国人来说大抵都被看作不光彩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些类型家庭的学生,极怕外界说三道四,不敢或不愿意跟同学接触。在心灵深处他们总是产生自卑感,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极易造成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2.恐惧与敌对

恐惧心理是濒危型家庭学生常有的一种心理体验。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唇枪舌战、互相伤害,或“战争相持”等成为家常便饭。这样的家庭战争,孩子常常会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濒危型家庭学生的敌对情绪除了表现为与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及产生攻击行为外,更明显地表现为与教师的抵触、敌对情绪。

3.抑郁与痛苦

濒危型和父母缺陷型家庭的学生,一般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是如此。这是由于父母创造的不和谐家庭氛围或者父母的不当行为给子女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当言行不论是由何原因引起的,都会给自己带来压抑和痛苦的感觉。

4.挫折感

各种类型家庭的学生挫折感都较为强烈。由于“问题家庭”引起情绪低落,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百无聊赖,对干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尤其在学习中更是如此。一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挫折感会越来越强,以致影响到对其他事情的处理上。

5.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家庭和教养欠缺型家庭学生由于在家里得不到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产生了对父母和老师的不信任,不愿意听父母和老师的教导,甚至觉得父母和老师是和自己作对,从开始的逆反心态慢慢转变成偏激的逆反心理。有的学生缺少家庭的亲情、关爱和温暖,便会产生自怨、忧郁心理,精神上得不到慰藉,心理发育就会扭曲。继而,孩子便会出现说谎、逃课、迷恋上网,甚至偷窃、打架斗殴等变相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6.极端心理

暴力型和不良家居环境型的家长因工作繁重,或者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尤其孩子放学后,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有力支持,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一种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客观世界使他们感到紧张,冷漠无情,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甚至越轨等极端的心理。

在这些负性心理的驱使下,“问题家庭”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在学校学习成绩不理想或经常犯错误,家庭很少或者不会给予关心,或者关心不当,一旦学校疏于管理,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了厌恶情绪,就会经常逃课,沉溺于网吧、游戏机等场所,逃避现实。同时,“问题学生”极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所引诱,他们得到了一时的安慰与满足,却往往误入了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者出现自杀、他杀等极端行为等。

三、学校教育路径下的对策选择

1.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1)争取同质教育,实施平等教育

平等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原则,也是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所以,老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相反,应该给予平等的关怀和帮助,让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要平等地对待“问题学生”,使他们和普通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为“问题学生”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及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都做到“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抚平“问题学生”的心理落差。教育普通家庭的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挖苦平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和普通家庭里的健康孩子成为好朋友,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正常学习、生活中。

(2)实施异质分层,给“问题家庭”学生“吃小灶”

平等对待“问题家庭”学生,可以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但是,更要注意他们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帮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问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应遵照“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进行,并且可以从“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出发,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身心,要通过创设让“问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或者任务,有意识地让“问题学生”当主角,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问题家庭”学生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和奖项,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

通过建立“问题学生”档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班主任定期对“问题家庭”进行家访,与“问题家庭”家长会面;办好课外兴趣小组和班团活动;培养其自立精神;审慎处理方式,避免粗暴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出错,给“问题家庭”学生爱心、信心、耐心,帮助他们尽快、及早回到正常孩子行列。

2.开展特殊教育,服务“问题学生”

(1)创设学校环境,开设服务窗口

努力营造团结、友爱、互助的学校和班级氛围,在学科教研和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以年级为单位为“问题学生”开设免费辅导班,安排各科教师为他们答疑辅导并督促检查作业,让其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他们的成功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的阴影慢慢散去。针对不少“问题学生”中午没地方吃饭,休息也成问题,学校可以为他们开设小饭桌,同时专门腾出地方给学生做休息室,每天安排教师轮流值班。这样孩子的生活习惯、团队精神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

(2)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疏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疏导、迁移和沟通,运用在适当时机极限催化、最佳时机心态异化、日常教学潜移默化、最佳选择的自我内化等方式;聆听法、认知法、移置法、厌恶法、系统脱敏法、激励法等方法针对“问题学生”的咨询会更行之有效,使“问题学生”生理、心理能够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把以“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同以“理解”为基础的心理学理念相结合效果会更佳。

3.拓展学校教育,构建社会大教育体系

(1)解放学生,促进“自我实现”

改变学校教育模式,解放“问题学生”,让其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自我管理,自我磨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让“问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寻找和发现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锻炼和磨砺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尽可能获得成功,即达到“自我实现”。

(2)加强协调和沟通,构建社会大教育体系

构建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协调整合的思考。加强教育的协调、沟通与整合,为“问题学生”建立社会大教育体系。学校要主动积极联系“问题家庭”与社会配合解决“问题家庭”的实际问题,清除“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负担。教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有提供教育支持的权利和义务。假如将所有的教育力量都整合起来,创建一种有效的社会大教育体系,无论何时何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都不出现空白,“问题家庭”学生的问题就变得不是问题了。

上一篇:学而知不足范文 下一篇:王力宏龙的传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