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范文

时间:2023-12-03 06:33:42

作文立意

作文立意篇1

考生如果对这些要求语视而不见,弃之一旁,任意行文,就会陷入偏离题意的误区,导致全盘皆输。

写文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表意。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的“有无高下”是决定考场作文优劣的关键。我们要让学生善于激活思维,勇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使得充满个性色彩的立意成为文章的第一得分亮点。

要写好考场作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立意要正确,遵守题目要求,不能跑题偏题

作文是考生主观对自身及周围反映的产物。主观认识有多高,反映客观的准确程度就有多高。立意时,思想认识明确到什么程度,作文的中心思想就能达到什么程度,作文也就有怎样的思想境界。作文必须有鲜明的旗帜、显豁的观点,必须符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时代的审美情趣。要从所给的材料出发,紧扣题旨,不牵强、不偏颇,这是对文章立意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立意要深刻,态度鲜明,富有哲理

深刻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的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立意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才能称得上深刻。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必须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考试作文,时间和字数都有限制,因此你文章的立意必须看准目标,有的放矢,做到明确单一。二是写作要抓住要害,把那些关键性的内容充分展开,说清楚、说透彻,把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坚决剔除掉。三是必须富有哲理,不能浅尝辄止。有一句话叫做“透过表象看实质”,我们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将现象总结成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文章富有哲理。

三是力求新颖,不要随波逐流

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文章所以精警动人,往往因为它所传递的思想是深刻而新颖的;相反,如果文章所传递的思想肤浅、陈旧,尽管文辞优美,也很难唤起读者的共鸣。”考场作文,针对同一材料和条件限制,千万个考生来写,立意相同或相近的自然很多,只有独辟蹊径,写出立意新颖、构思独特的文章,才会出奇制胜,受到老师的喜爱。比如,有一年某地的中考作文题是《母爱》。一位考生写道:他见母亲将买回的虾按大小分拣了出来,心中窃喜,心想这下可有大油爆虾吃了。哪知母亲竟命他将大的给祖母送去,考生悻悻然,但母命难违。祖母见后十分高兴,说她有这样孝顺的媳妇真有福气,祖母预言他也一定能成为好孩子。

下面介绍几种立意的小技巧:

(1)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是指在审视思维客体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进行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万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应单一、片面地看问题,要视野开阔,从多角度立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2)融旨于景和物

这是一种散文的立意方法,是指作者把要表达的主旨融于所写的景物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如满分作文《为自己撑起一片天》,采用的就是融旨于景的方法。文章通过描写高山上的雪松、沙漠里的白杨与环境拼搏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笑对失败、笑迎人生挑战的积极生活态度。借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如中考作文题之一是要求以“真好”为题写作。一个考生写的是《做一片云真好》,文章融旨于物,借“一片云”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精巧而自然。

(3)反用其意

反用其意是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要求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作。一位考生写的是《给诸葛亮的一封信》,文章“旧瓶装新酒”,围绕“失街亭”这一事件,巧妙联系当今严重、弄虚作假盛行等不良之风,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个性十分突出。

(4)虚实结合

有些东西是具体的,有些东西则是抽象的。值得我们珍惜的对象有许多,可以从“实”立意,如珍惜大自然、珍惜环境、珍惜土地、珍惜水资源、珍惜粮食、珍惜动物、珍惜植物、珍惜朋友……也可以从“虚”立意,如:珍惜荣誉、珍惜幸福、珍惜感动、珍惜灵感、珍惜诚信、珍惜创新精神、珍惜美好的情感、珍惜纯真的友谊、珍惜锻炼的机会、珍惜自己的个性、珍惜自己的思想、珍惜时间……许多题目既可以从实立意,又可以从虚立意,如:窗――房屋的窗户、对外的开放,桥――山涧的桥梁、感情的沟通;脚印――地上的脚印、人生的足迹。

(5)一字立骨

作文立意篇2

【关键词】写作;构思;立意;创新方法

在写作的构思中,只要在思想、形式、材料、角度等任何一个方面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新想法,并且在文章中突出这个新想法,使之成为文章的亮点,就算作到了立意的创新。“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刘禹锡说得好:“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立意“新”呢?

1.换个角度立意。一个事件,常常可以表现出多个思想――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谓换个角度立意,就是在写文章之前,想想别人在写这个材料时是怎么立意的,我要换个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角度立意。“客观事物”常常具有多义性,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有这样一则故事:猪八戒照镜子,看到自己丑陋不堪,怪镜子不好,拖起钉耙就把镜子打得稀烂。谁知他看着这些破镜片,却看到每一个破镜片里都有一个丑八戒。对这件事,既可以从猪八戒砸烂镜子想改变丑相的事实,引申出:“暴力战胜不了真理”的立意;也可从猪八戒自丑却迁怒于镜子的心理活动,引申出:“身歪莫怪镜子斜”的立意;还可从猪八戒想通过强力改变形象的做法,引申出:“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立意。采用多角度立意,就避免了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调”的毛病。

“蚂蚁和蟋蟀”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秋天到了,蚂蚁忙着储备粮食准备过冬,而蟋蟀却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当冬天来临时,蚂蚁可以美美地藏在洞穴里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而蟋蟀却会渐渐地被冻死在野外,它们的寿命往往只有三个月。

利用这个材料写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于一般人看法的角度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首先,从“蚂蚁的行为和结果”。这一事件出发,大部分学生可能要从正面立意,颂扬蚂蚁的勤劳,如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胜利源于充分的准备等等。我们也可换个角度,从“蚂蚁追求”出发,写蚂蚁一天到晚忙忙碌碌,追求的只是填饱肚皮的生活,从而表现出“人生不能缺少精神生活”的立意来。其次,从“蟋蟀的行为和结果”这一事件出发,多数学生看到的是蟋蟀只会享受,最终饿死;而我们可以从“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的角度立出新意: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把美好的歌声留给世界。

2.、“逆向立意”。就是运用逆向求异思维,找出与一般人相反的看法,来作为文章的主题。逆向立意常常会产生出发人深省的好主题,进而写出深刻独到的好文章。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对这一材料,一般人都是顺着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方向去考虑: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且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卖不出麻鞋和帽子,必然会很穷。从而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大家都这样写,文章就不新颖了。如果某人敢于突发奇想: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并大胆逆向立意,就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没有人穿鞋和戴帽子,所以鞋和帽子才大有市场。只要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他去了越国不但未必会穷,还很有可能大有所为,开发出一片大市场来。

在通常情况下,逆向求异思维是为了匡正谬误,揭示事物的本质,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看法并不符合事物的本质,反过来思考,求异探究,往往能表现真理。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成语是旧意识的反映,今天我们则提倡“敢为人先”,鼓励大家既要扫“门前雪”又要管他人的“瓦上霜”。又如,“班门弄斧”认为是冒充能干,今天则可以主张“弄斧应到班门”方能学到好功夫。当然,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要注意,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立意的。“滥竽充数”绝不能说成:“滥竽也可以充数”。所以,我们既要提倡逆向立意,又要对思维成果进行反思,辩别其正误与优劣。

以上是两种最常用的立意求新的方法。当然,求新的方法是很多的。在此列举一些,供同行参考:(1)避熟求生。那些人人都知道的观点、见解或者材料,以少用或不用为好;要写,就写那些别人少知甚至不知的东西。(2)避正就侧。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事物的正面常常为人所注意,而事物的侧面乃至反面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有时候,对于有些事理或事物,正面说,可能老生常谈,令人生厌,但换个角度,从侧面、反面考察事物,正中见反,异中求新,能给人以茅塞顿开、柳暗花明之感。(3)避同就异。估计一般人会朝这个方向去构思立意,你偏来个“背道而驰”;估计一般人“全线出击”,你偏来个“单兵突破”,这就避免了雷同撞车。不过要提醒的是,“异”可出“新”,但“异”不等于“新”,若是让你画“虎”,你却画了“犬”,这就不是避同求异,而是“虎头不对犬嘴”,这是写作的大忌,因为连合理性都不具备,又何来正确性和新颖性?(4)避静求变。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避免用静止的眼光去看问题,写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就能出“新”出“深”。就“水滴石穿”这个老题目而言,立意当然是显而易见的: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都属浅表层次。如围绕“滴水定能穿石吗”来提出问题?就能引出另一个重要条件:目标如一,集中专注地瞄准了一个地方滴,方能穿石。这样写《“水滴石穿”的启示》一类作文,就有了新颖了。

【参考文献】

[1]方洲《初中生话题作文》,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第1版

作文立意篇3

2、选材贴切精当:

(1)注重生活体验,写出真情实感。(记叙文以情动人;议论文以理服人)。我们可以提取家庭生活的浪花;辑录学校生活的点滴;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拓展想象生活的空间等;

(2)巧妙运用课本;

(3)充分利用课外阅读。

3、文章结构形式要多样:

(1)日记体式。

(2)小标题串联式。

(3)剧本式:

(4)运用“题记”、“后记”形式,让首尾圆合,深化主旨。

4、巧用新颖题目:在中考作文的考查中,除命题作文外,其余作文均需要考生发散思维自拟(或补写)题目,好的作文题目会让评卷者眼前为之一亮,顿生好感。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其中利用修辞手法就是一个诀窍。修辞会让题目异彩纷呈。如《炖好艺术的“腊八粥”》《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小心这把双刃剑》《我闻到了阳光》等等。

5、文体要在考试要求的范围内新颖:一般考试要求会明确说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我们可以将文章写成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文言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作文立意篇4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

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

(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

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

(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

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大多数材料都具有感情倾向性(即带有出题者对材料中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这种感情倾向直接反映着出题者的意图,反映着材料的主旨,审题时若不把这种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例如:

(材料三)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日:“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日:“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分析材料的内容:在众人摘梨的情况下,许衡独不摘梨,原因是其内心有“主”。根据分析不难看出,出题者对许衡是持赞许态度的,赞扬他在纷乱之世不为利欲所动的精神。从作者的态度出发,可立意为: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有的学生在立意时没有考虑到作者褒贬的态度,立意为“人要灵活变通”,结果与出题者的意图正好相悖。 转贴于

作文立意篇5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怎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教学更为切实可行?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落实两点任务,一为立意,大处着眼;二是行文,小处落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写作,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写作的要领,以此更为有效地提升写作水平,从容应对作文写作的考察。

一、大处着眼

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立意,这是文章的根本,也是作文评价时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常说意在笔先,意的确立直接影响后面的行文。在评价作文时慢慢发现,立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作文的档次。在同样准确的立意之下,深刻的文章会更亮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立意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深刻。尽量放远眼光,加深文章的内涵。

如作文材料: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意味的两个词,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

根,有的有形,有的无形……

有根的,又岂止是树……

在立意时指导学生尽量的深入考虑,有个人上升及国家,如中华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根,尽量避免父母是自己的根,在立意时放远眼光,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天堂。

二、小处落笔

高度达到以后,在行文的阐述时,要注重细节的设计,小到一字、一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学生每次的作文都要做到精雕细刻,以此追求作文展现时的尽善尽美,而不要因小失大。

1.表明观点

作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看法,所以观点的阐述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地提醒学生,在作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将其放在开头较为醒目的地方。让看文章的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此信息。

如“特色”话题

蒙古包,轱辘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也确实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但是,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方的风情,演绎着和谐多姿的中华文化。

——张甜《多方特色》

再如“我心有主”话题

孤山、小道,一位盲僧在向一位老人问路:“那座罗刹宝寺在哪儿?”老人答道:“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能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抛下四字:“心中有道。”

——高圣益《我心有主》

2.联系话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此种情况,文章写得如行云流水,单从文章来讲属于上品,但却背离了作文题目,只能按照跑题处理,十分可惜地将其列入下等。这也是在作文中常常困惑学生的难题,怎样让学生避免跑题的失误,让其作文能扣紧话题,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跑题的文章基本没有联系话题,完全脱离话题本身行文。所以在作文指导中,我提醒学生要联系话题,话题和命题作文的关键字要在作文中,反复的提及,如“特色”为话题作文时,“特色”二字在作文中要不断出现;材料作文时,在行文时,要转述材料,以期扣紧材料本身。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在写作中时常的联系作文本身,不管文章怎样的天马行空,但主线是紧紧围绕话题本身。如同散文的要求:形散而神聚。

3.内容充实

在作文内容部分,我们常常形象的将其称为猪肚,可见内容写作时要做到充实,在写作时不能一味抒情,要适当的运用材料,以此拓展文章的内容。但是实际写作中,学生要不就一味大谈自己的感触,空洞无物;要不就运用万能材料,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是那几个人,几件事,一会而都讲“风度”,一会儿有具有“破碎的美丽”,让人看后大跌眼镜。以此反思作文写作,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并且为此不断积累,以期材料的新颖、独特。

如“特色”话题中,可用材料有:

季羡林:“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东西的愿望,也写不出。但非要动笔,则写出的东西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阮籍、嵇康个性的张扬,行为的狂放不羁——个性人生

唐伯虎《骑驴思归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毕加索的几何画派——艺术解读人生

城市布局——地域特色

较为新颖材料有:

法国人对法语的捍卫,中国人宾馆中英语汉语混杂——民族特色消逝

阳光的特色——诗意地栖息

4.条理清晰

课标中提出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经典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的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人在读完之后,能获知其内容的大概。如经典作品《史记》其内容的设置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框架,涉及到单篇都有明晰的思路,如《廉颇与蔺相如》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强调意在笔先,写作之前要有宏观意识,先确立写作的框架,设计好写作的思路,为此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的提纲。在作文讲评中将其作为内容之一,较为优秀的文章,在讲评时请大家研读其文本的条理,然后可让学生在修改时,重新审视自己文章的条理,看其是否符合要求,在对比中更能凸显不足,这样更易于日后作文时文章的条理的设置。

5.书写规范

写作中你立意再深刻,内容再充实,条理再清晰,都要依靠于文字之上,所以我们要注意规范书写,给阅读者一个好的印象,让作文处处体现写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文立意篇6

高中生写作方向多以议论文为主,但是材料中一般没有明确的话题或题目,需要学生在阅读归纳的基础上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找准恰当的角度以后,再选择典型、新颖的材料作为论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陈述出自己的观点。议论文的写作最难的是审题立意,审题要准,立意要新,才能决胜考场。高中学生作文失分最多的地方就是立意方面的失误。老师要求学生求新,结果是跑题偏题现象严重。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审题立意训练当成最重要的一项,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的技巧,才可以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一、正面中心立意

正面立意是最保守的行文立意,这种方式比较安全,一般情况下不会离题万里。但是正面立意一般情况下也得不了最高分。根据调查显示,高考考场上有超过58%的作文是从正面立意,所以能在大多数文章中脱颖而出,难度是很大的。当然也有的材料中必须要提取正面主题,传播正能量,这样的文章必须从正面去写。

如材料作文:北京地铁站口有一位为了环保捡报纸的“四惠老人”,他对每一位送上报纸的陌生人都会双手接过报纸,深切地说声“谢谢!”他为了感谢平日里帮助他的旅客,亲手制作了一些“感恩卡片”。卡片上写的都是比较温暖的语言:“再怎么着急,也别忘了吃早饭。”“大家每天给我报纸,感谢您”……“四惠老人”在地铁站捡报纸,一是为自己找点事做,二是为环保做贡献。对这则材料,立意的时候,就应该是正面的,宣传的是正能量。像感恩即感人,四惠老人是捡报纸的,对别人递过来的报纸都要感激不尽,回馈路人的是温暖的话语。行文到最后,与当今社会的“冷漠”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主题。第二个角度是感恩可以传染,创造和谐社会。“四惠老人”的善举在传递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激发和谐因子。对于这种材料,学生在立意的时候一定不能求巧、求奇,否则便会弄巧成拙。

二、反面主题立意

反面立意需要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驾驭能力,熟悉驳论文的材料安排。从反面立意可以收到“反弹琵琶”的效果,通常是以原材料为中心提取出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对立面,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有理有据,就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像“近墨者未必黑”、“弄斧就要到‘班门’”等。老师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要启发学生发挥逆向思维,多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从中心的对立面去思考。

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材料:一位大学生在学校花销紧张的时候,写信给乡下的父亲要钱,只有三个字“爸:钱。儿”。根据这个材料提示,很多同学都会从谴责儿子的冷漠无情切入。或者是从行孝和感恩的角度来写,倡醒我们要感恩父母。而有的同学则从父子关系切入,从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说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子变得如此冷漠,根源是什么?三字书,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也说明父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太少,父亲也是有责任的。父亲在“三字书”的舆论中本来是让人同情的形象,但是如果从教育成效上来立意,父亲就成了反面形象。很少有学生会这么立意,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写,有理有据,效果一定很好。

三、变换角度立意

变换角度立意的难点更大,需要学生具备发散思维,不说材料中的中心问题,而是从材料提供的其他信息入手,找一个崭新的角度。避免就事论事,透过事情本身去说理。这种立意方式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风险比较大,一旦选不准就会造成偏题离题。老师在这种立意的训练中重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全面把握材料的方法。在训练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对材料进行多方解读。

如材料:一条渤海口的鱼逆流而上,经历了重重险阻,终于游到了壶口瀑布,当它越过山涧,游上高原的那一刻,还没来得及发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上了。若干年以后,被一群登山者发现,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险阻,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死而无憾。”一位老者叹息说:“这是一条可怜的鱼,有勇无谋,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极端的追求,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面对这个材料,很明显要从两个人的观点出发,或支持其中之一,或融合两个人的观点。却忘掉了主人公“鱼”,鱼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但是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奋斗过程,而且千年辉煌,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从“鱼”的角度去立意,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眼前一亮。

作文的立意首先要正确,无论是正面立意、反面立意还是变换角度立意,都必须是在正确审题的前提下。立意要深刻,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的阐述要有启发性。议论文重点是主题唯一,有的材料会涉及到多个方面,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学生立意拟题后,行文必须围绕这个主题组材。总之,在考试中,议论文的审题立意是重点,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审题立意的训练,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找准材料的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作文立意篇7

虽然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未免失之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文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在此,笔者根据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成果,与各位教育界同人共同探讨。

一、新材料作文的定义及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它是介于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我们可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或后话题作文。

由此可知,这种作文模式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考生可发挥的空间更大。相对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来说,它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又能有效杜绝作文中“放野马”现象的发生。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新材料作文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我们对此应该予以重视。

二、思维方法示例

方法一: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

示例: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

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设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请就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作,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审题方法:找关键句。纵观材料,第一段是写野兔的“性格”及生活习性。第二段是写猎人利用野兔的这一生活习性“设关待兔”。其中,关键句“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是审题立意的切入点。

参考立意:走熟悉的路也会摔倒,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别摔在熟悉的路上”。

方法二:突破生活表象,挖掘材料寓意

示例: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起。”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但哲学家没来。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审题方法:“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指出要“无草”,就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指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指真、善、美。此类材料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

参考立意: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用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用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用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让爱心充满自己的心灵来感化他等。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方法三:由浅入深,寻找最佳立意层面

示例:某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1.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2.题目自拟。3.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套作。(某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

审题方法:1.关键词语、句子:“助鼠为患”。2.几组联系:田鼠与人类、人类与田鼠天敌、田鼠与天敌。3.材料寓意:生态失衡、环保。

立意示例:1.一条孤独的眼镜蛇致人类的一封信:破坏环境导致生态失衡,人类自食恶果。(自然现象层面)2.一只忧患意识强烈的田鼠致人类的一封信:鼠无远虑,必有近忧;盛极而衰,乐极必悲。(哲学层面)3.一只泣血的猫头鹰致人类的一封信:天生万物皆平等,人类残害何太急。(伦理道德层面)

以上三则立意,第一则立意停留在自然现象的层面,能想到这一点的同学比较多,也比较容易写,但很难写出新意,停留在这个层面的作文,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第二则立意则进入到哲学层面,比第一则立意更深刻,更容易写出新意;第三则立意则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可以说是三则立意当中的最高层次,以这则立意作文,容易让阅卷教师眼睛为之一亮,更容易“出彩”。这就是“由浅入深,寻找最佳立意层面”。

作文立意篇8

一、描述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的形象、事件、语言(关键句),这些都可以表现为材料的角度。而在立意时则要抓主要形象,抓主要事件,抓主要形象或与主要形象有关的语言。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属于描述类的材料。题目要求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紧扣材料的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材料中有老鹰、乌鸦、牧羊人和牧羊人的孩子四个形象。其中主要的形象是“乌鸦”,因为它最能表现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材料中有老鹰抓走小羊和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两个事件。其中主要事件“乌鸦学老鹰没有成功,被牧羊人抓住”,因为它最能表现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材料中的语言是牧羊人及其孩子所说的两句话,虽然牧羊人及其孩子不是材料的主要形象,但是他们的话涉及到主要形象乌鸦的行为,是材料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乌鸦的行为,可以用“由果溯因法”、“抓关键句法”从下面几个角度立意:①给自己准确定位;②反对盲目模仿别人;③保持自己的风采;④别忘了自己叫什么;⑤适合自己才最好;⑥敢于尝试;⑦敢于挑战自我;⑧敢于正视困难。

二、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在审读时要注意材料中提供的观点(看法)。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在审题立意时既可按照材料中提供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赞成或反对),也可以拟出自己对材料中话题的有关看法。

例: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这就是一则议论类的材料,材料中提供了关于话题“问”的几种观点(看法)。题目要求以“问”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既可选择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如,肯定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为“好问”,也可反对第二种观点“不问”而主张“要问”,也可主张第三种观点“有疑就问”,还可赞成第四种观点“三思再问”。也可拟出自己对“问”这一话题的有关的看法。

三、描述+议论类的材料

这类材料由描述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在审题和立意时重点抓议论部分,从议论部分的语句中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命题意图,或者扣住话题和标题定出作文的观点。当然写作时可以概括描述部分的主要内容用作自己文章的开头。

例: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从蛹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蝴蝶出蛹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蛹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蛹中出来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来。

其实,这个真实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孩子的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父母的过度,反而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这则描述+议论类的材料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描述了现实中的一种现象,第二段文字是在第一段的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引发的感慨,是议论部分。题目要求以“爱与溺爱”为话题作文。而第二段中的关键句“孩子在父母的过度下,失去生存能力”就是话题的引语,隐含着命题者的意图和话题的内涵。审题立意时就可以从议论部分入手,围绕话题“爱与溺爱”构思作文,因此,写作时就可围绕这一属于对立关系的话题提出选择性的看法,即把作文的中心定为“要爱,但不要溺爱”。

上一篇:求求你给我个机会范文 下一篇:产假延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