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职业范文

时间:2023-09-21 21:38:09

新兴职业

新兴职业篇1

[关键词]新兴产业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铭辉(1970- ),男,广东台山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宏观管理。(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17-02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产业转型期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是必经之路。万钢同志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层面上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新兴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人才的短缺直接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为适应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必须在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结构体系进行调整。

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新兴产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新兴产业的不断兴盛和发展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其所需人才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例,一般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企业主要需要员工对产品进行初加工,因为这一阶段是农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初级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2000美元时,企业主要需要员工对产品进行中级加工,因为这一阶段已经摆脱农业化,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而人均GDP大于3000美元时,企业将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人才,这一阶段主要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阶段,工业化即将正式成型。依据这样的发展惯例,低收入工作岗位要求的是初级人才,但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不断提高,其岗位要求的将是具备较高技能水平的高级人才。因此,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会促使技能型人才结构的高移,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整个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结构尚处于摸索与调整阶段。国家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为我国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可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摆脱原有的单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状况,使之回归到为产业服务的正确道路上来。作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应以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其人才高地的优势为新兴产业提供高端人才服务。但是,传统职业教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设的培训课程已经难以跟上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传统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的技术型人才。

2.新兴产业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进行调整。我国职业教育往往隶属于教育体系管理,这就使得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不能够很好地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衔接,导致职业院校不能及时了解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新兴产业都是一些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和改革,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3.新兴产业的转移促进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某些产业发生转移,如东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工业,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将逐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转移导致部分产业转出的工人失业,而产业转入的岗位又缺乏合格的技术型工人。劳动者选择的就业岗位必须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产业转移导致大量劳动者产生岗位培训的需求,这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可以结合区域发展和产业特点,制订相关的培训方案,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伴随着新兴产业在我国各个地区的不断发展和转移,我国职业教育将会有自西向东的承续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层次较低,缺乏高层次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仍停留在高职(专科)层次,这就使得人才培养水平偏低。学历水平偏低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报考人数偏少,且报考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加大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使得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新技术人才。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数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转型而来的,专业设置上有较明显的学科教育的影子,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的层次难以提高。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兴产业的转移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是按照省级行政区域来划分的,其定位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人才跨区域转移成为普遍现象。如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而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该地的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选择面广,有时并不愿意从事这些新兴产业的一线工作,这就使得该地区的新兴产业急需外省的人力资源。但是,区域化的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使得这些跨区域的人力资源转移存在制度和信息沟通上的困难。

3.职业教育机构的主动性不够。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但改革必然会带来风险。我国职业教育的龙头院校基本上都是公立院校,并不愿意承担职业教育“颠覆性”改革的风险,只希望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教育进行简单地改革。但是,这种“皮毛式”的改革,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本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职业教育要想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4.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上,其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缺乏较好的生源。最近几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录取率平均在40%以上,也就是说,高考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几乎都被普通高校录取了,剩下的学生可能成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处于中下水平。其次,学生掌握的技能较为单一。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一般都是中低级人才,掌握的只是单一的技能,不能均衡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最后,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以及职业教育本身教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这就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我产生负面认知,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1.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开展对新兴产业的研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区域也会产生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根据当地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调研,研判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未雨绸缪,做好自身定位,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规划,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2.促进职业教育的层次上移,改革评价认证体系。首先,各地区应根据当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已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适当改造,将其改造成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这样既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也能实现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有效区分。同时,对于目前办得较好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将其改造成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我国新兴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其次,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都处于高考招生的末端,所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够高,要将职业教育在高考招生中单列出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最后,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中,不能简单套用师生比、学术研究等指标,而应将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关联度大的因素,如学生毕业就业质量、用人企业评价等纳入整个评价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真正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3.建立区域化的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互助体系。(1)建立人力资源需求的跨区域联动机制。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就业面较广,该地区人才就业机会较多,但对一些新兴产业的一线岗位的就业意愿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人才的选拔录用上跳出现有的省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将人才需求省份与人才供给省份进行有效合理地对接,使东部地区可以使用中部地区的丰富人力资源,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处于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的安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而江浙沪地区作为新兴产业发达地区,有很多产业,特别是服务类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这样就可以将安徽的人力资源有效地向江浙沪地区的新兴产业输送,江浙沪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可以对这些地区的职业院校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2)加强专业建设与企业动态信息联动的专业群监控机制。第一,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定位要紧紧围绕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同时也要围绕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诉求,以核心专业为中心,拓宽新专业,逐步形成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群,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该专业的相关技能。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的是集团化的趋势,完善的专业群建设能够集约有效的办学资源来促进新兴产业与教学的衔接。第二,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变化监控机制。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整个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职业院校要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跟踪,有效提升办学的适应性,促使职业教育进入良好的动态发展状态。第三,根据监控结果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自我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添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便与产业调整保持动态适应,实现对专业群的动态管理。

4.鼓励新兴产业及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前,国家已将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方案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但在具体实施中,行业企业仍然缺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热情。要想真正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热情,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第二,政府要建立战略性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协调制度,促进校企之间就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的路线、方法及内容展开互动磋商。第三,政府要制定支持职业院校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建立与运作的政策指针,为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打开政策通道。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正陷入高负债的运营窘境,地方财政缺乏投向新兴产业相关职业教育的必要资金。通过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教育基金,有助于职业院校利用市场机制将社会闲散资金引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事业建设中。政府应当强化对新兴产业人才教育基金的快速审批制度建设,鼓励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人等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的人才教育领域。第四,政府要消除“办学歧视”,如当前税务系统对民营职业院校与国有职业院校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对国有职业院校的培训及进修班收入免征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而对于民办职业院校的该项收入则征缴营业税及企业所得税,这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民办职业院校显然有失公允。

5.对人才市场进行评估,紧密连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与经济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此外,还要与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匹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只有加强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跟踪评估,才能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满足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等环境因素,将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市场划分为若干具有足够容量的细分市场,并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现有教学资源来确定其目标细分市场,以在该新兴产业教育市场中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不同层次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对人才的需要,以及人才对新知识的渴求。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和相关课程,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新兴产业服务,谋求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冯长根.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建议[J].科技导报,2010(9).

[2]华文.集思广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J].新湘评论,2010(11).

[3]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1).

[4]徐年富.新兴产业崛起将全面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J].产业经济,2011(08).

新兴职业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接

[作者简介]杨大蓉(1977- ),女,辽宁沈阳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农业高职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孵化模式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C8801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12-03

2012年,“十”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中央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紧密对接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以及为产业人才培养服务。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大量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源泉的时候,农村经济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产业化发展和人才紧缺的各项挑战。农业发展要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就需要大量农业生产、推广、经营和信息维护等一线人员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科技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尽管现有高职教育在科技和生产方面已经培养了大量农业专门人才,但农业特色和优势专业毕业生人数相对较少,与我国现有农业新兴产业的人才具体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时,高职教育应该如何抓住契机,为农业发展培养大量实用和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中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想推进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应该承担起培育大量对投身农村和农产品生产经营感兴趣、有一定农村基础,同时具备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尤其是实用型创业人才,以此来带动农民创业,为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作出范例。

一、高职教育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可行性

1.高职教育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现有传统农业的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存在一系列问题,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传统耕作方式的低效等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应该融合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定位保障农业经济的功能,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强化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功能,深化农业社会服务功能。

中国农业转型升级需要校企合作的科研力量加以带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职业农民实用技能的提升,农业收入的增加需要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变革,市民生活质量的优化需要农产品质量的保障。高职教育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作物种养殖技术和方法提供咨询与辅导,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具体尝试和建议,在农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培养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

2.高职教育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的内涵和意义。“十二五”开端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传统农业的分散化向集中和规模产业化方向迅速发展。同时,农业资源开始整合,农业产业链逐步延伸,农业生产走科技生产的道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现要有大量农业专门人才来完成。高职教育与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对接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对农业而言,本科以上的农业专门人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物科技研发领域的工作,而大量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扩张和实践都需要农业领域的实践性人才来完成。这给农业领域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急需将人才培训和实践人才的孵化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科建设应该服务于当地特色农业和新兴产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专业设置和就业培训应该与农业产业结构和具体需求岗位相吻合。

3.高职教育推动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可行性。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创造性、宽知识面的要求。对接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应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实干等能力,同时应该深入农村生产,具备从事农业产业建设的热情。我国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各种熟悉和了解综合性技能的农业从业者。高职院校培养熟悉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同时了解农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维护、农产品微博营销技能、农业物流管理、农超对接运作实践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推动农业产业向智慧型转化。

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拥有创意理念和熟知市场需求的品牌运作农业人才,也依赖于踏实工作、了解农产品文化和培育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高职教育为农业战略新兴产业提供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产品经营人才的双重人才输送,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创意农业人才的孵化模式,加快开发和展现中国农业优良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高职教育体系为农村经济培养大量乡村组织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人才。

二、现有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新型产业需求差异分析

1.高职教育在专业定位方面有待明确,与农业新型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高职教育的农业人才培养包括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以及普通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农业领域专有培训。长三角、珠三角等农业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农业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训体系设计,但是相对于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而言,专业方向不够明确,尽管在人才招生数量和毕业生综合技能方面有所提高,但与农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较少,已经开设的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农业实践方面,没有能结合农业新型产业的特色和紧缺人才技能进行量身定制。现有高职教育中,传统专业绝大多数没有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方法进行调整和资源整合。如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地域新兴农业特性进行明确的专业定位,在学科建设、教学大纲和课程改革方面仍然没有细分,与农业新兴产业的人才岗位技能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2.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企业通道尚未打通,新兴产业实践实训不够到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想与农业新兴产业的岗位对接,需要毕业生有充分的农业基础实践以及新兴产业实习经验。现有的农业高职教育尽管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忽视了农业专业与农业企业实践之间的横向联系,没能打通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企业的通道。在根据农产品季节性特点进行顶岗实习、项目跟踪和综合技能实践方面,较少做到对口和实地实践。大多数实践教学都集中在传统农业实训基地的生产型实习中,学生对农业新兴产业岗位需求和项目实践了解较少,综合技能水平较低,这也导致学生对投身农业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不足,热情不够。

3.新兴农业产业在现有农业高职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学科建设与企业和行业发展没有同步。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应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对农业而言,地域特色产业差异较大,行业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难度较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以及农民实用人才培训出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期望值差异较大、涉农专业学生对岗位群适应性较差的局面。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应该应对企业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本着服务企业和为行业建设输出人才的目标,加速传统农业学科的改造,创建新型农业学科建设,促进农业与工业、经济、管理、法律、文化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深度融合。

4.农业高职教育人才与新兴农业产业岗位的契合度不够。新兴农业产业岗位随着农业生产经营季节、农产品特性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而变化。如家庭农场等以家庭经营户为主的农业企业,人才岗位需求集中在具体农产品耕种过程中的技术型人才,而在生产期结束后,岗位需求则全部集中于市场销售。此外,不同岗位的职责并不是独立的,销售岗位包含了采收、存储、产品分级等内容。农业新兴产业需要的岗位是技能复合型人才,现有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只强调生产技能型人才或者管理技能型人才,缺乏对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操作经验的培养。部分学校专业设置调研缺乏对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了解和岗位深入分析,导致人才与岗位的契合度有差异。

三、高职教育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对接策略分析

1.校准农业高职定位,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高职教育定位是根据地域特点,发挥前瞻性、目标性、实用性的特点进行的人才培养。农业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校企合作,以政企合作为路径,以农业科技和产业需求为切入点,共建人才孵化平台。职业院校应实现专业和课程标准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农业专家、农民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政府支持的良性循环模式。同时,针对城镇一体化进程对职业农民提出的新要求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新环境,职业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划特定农产品的实习实训中心建设思路,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技能提升的有效路径。

农业高职院校肩负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重任务,坚持零距离为农村服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重视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办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依靠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求较大的生物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孵化。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特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前期、农业种养殖全过程和农业物流、农产品推广等环节,以农业生产技能和就业岗位职责为落脚点,缩短衔接途径,实现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适应性。

2.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发展服务。根据地域农业发展特色和新兴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搭建高职农业科技园,与当地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生产紧密挂钩,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实现师资、授课、科技信息的共享,培育农业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开设特色专业。高职院校与农村生产组织进行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计划,在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实践技能的同时,也缩短农田与农业专家的距离,实现实时指导和咨询。

以科技、环保、生态和高效为特征的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较快,需要更多具备高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复合人才来引领。农业高职院校应该对农业创业思路、定位进行创业人才孵化。加强农业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缩短课堂和农田的距离,完善创业机构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济组织合作,为人才创业技能的实训实践提供条件。同时,调整创业指导体系,开展与季节性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创造创业氛围,让学生感受农业企业经营的真实创业场景。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多种形式的创业平台,建设创业扶持基金,提供量身定做的创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3.营造实践教育氛围,变革人才培养方案。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改变传统农业人才的培养思路,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身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课程开设方面,加大农业文化、农业新兴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教育,同时选拔专业的教师结合创新教育思路,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选择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农业专业的从业意识与心理品质,促进课程开发与农业新兴产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课程应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之外增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农产品消费心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等课程,与农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紧密衔接。农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4.深入农村生产一线,落实农村组织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源泉是农村。高职院校应该将深入农村、走进农田、服务农企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尝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横向联合,进行对口人才孵化,不仅在人才技能培养方面,还应该在新兴农业技术扶持、合作社组织发展战略规划、农民培训、农产品品牌文化推广等领域发挥高职院校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扎实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村民农产品经营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办班、技术研讨、田间考察、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与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人才、农业大户、农业企业职工和农村职业农民展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实用、新兴农业企业经营等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基层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推动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现代企业经营的新兴农民人才孵化进程。

5.重视社会培育模式,构建终身教育职教体系。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而随着城镇一体化发展,职业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因此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综合和现代的科技种田技术。职业农民的培训应该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专业组织与职业院校合作来完成,借助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各级网络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有效组织短期和中期培训,将农民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农村基层,借助农村信息终端体系,提高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农业高职教育应该坚持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双管齐下,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使用、农产品加工储运、创意农业策划、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实现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社会机构教育,在农闲时期适时展开专业农民培训,协助村民构建个人农业生产规划,树立终身职业教育观念。农业人才的社会培育应该置于社会的新视野中,结合农村经济、农耕文化、农村生活的特点,引导和组织不同年龄和劳动力层面的农户进行农业资源知识、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农村社会科技服务渠道等内容的全面辅导,为建设和谐、高效和生态的新农村打下基础。

6.实施素质型农业创业教育,为新农村发展后备人才提供源泉。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人才,不是单纯以技能教育为基础的生产型人才,而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业型人才,是具备热爱农业、深入农业、敬业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有农业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新型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现有实训基地和实践课程等优势,进行创业培训和技能扶持教育活动。农业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创业人才。高职教育应该将创业创新教育渗透到产业中,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结合特色农业产业,整合资源,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进程中都融入创业教育的新元素,通过与地域新兴农业产业合作,与社区、农业企业联合,搭建创业平台,成立专门的创业和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技能大赛和农业电子商务竞赛、创业论坛等活动,为学生投身农业、培养创业情感和塑造创业氛围提供条件。

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科教兴农的战略支持。农业高职教育不仅关系着农业产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传播农业文化有促进作用。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通过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农业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育农业产业的实用型人才。在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过程中,应重视专业设置与新兴农业产业链的零距离对接,重视核心主干课程设计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技术的紧密结合,考虑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科技需求。在人才实践技能孵化方面,注重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推进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为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曹云亮,陈平.传统农类专业发展新思路:与县域经济对接[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

[2]徐森富.高职院校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3]杨福家.中外职业教育观之差异[J].求是,2009(9).

[4]张一帆,王爱玲.创意农业的渊源及现实中的创意业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张雅光.基于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

[6]Barbara Jacoby.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M].San Francisco,Calif:Jossey-Bass Publishers,1996.

[7]John S Brubacher,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M].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6.

新兴职业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43-03

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丰富和整体水平的提高。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其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类型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其专业设置和输出专业人才的数量必须与国民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数量相吻合,尤其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高职教育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相关产业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水平,办出特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原有的行业也会因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高级人才的需要量增加,创新型人才需求也将增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需要大量新型专业人才。由于不同产业在发展速度和方向上的不同,其为适应不同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在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能力结构和素质等方面要求也各不相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综合性和高复杂性等特征,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宽知识面、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新型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苏的选择和重点。美国、日本等国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提出用新的战略性产业来引领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也使各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一)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国家战略

美国:2011年2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

英国: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技能战略的基础上,英国商务、革新与技能部又于2010年11月了“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和“为可持续发展而对技能投入”两个技能开发的国家战略性文件。其用意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的发展。

(二)不断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英国政府设立教育标准办公室,通过独立监察和规范,协助完善教育的质量和标准,并向政府提出建议。德国建立了“德国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质量开发秘书处”,旨在深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强化其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地位。

(三)不断完善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从2008年初开始试行国家资格框架,旨在建立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互通的渠道。鼓励企业参加职教,2008年决定:凡是增加或扩充培训岗位的企业,由联邦政府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促进补贴资金。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高校举办职业教育,创立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融性特殊奖”。英国开发了上下贯通的资格标准制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资格证书体系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实现衔接和互通。

(四)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英国:行业技能委员会承担着建立与行业雇主联系和合作的任务,解决技能缺乏以及培训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许多企业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定期向学校公布拟聘用岗位的情况和学生工作的情况;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荐、联系和落实学生实习。

法国:合作的行业企业负责向职业学校提供有关行业和职业文凭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中心,参与学生获取文凭过程的评估,与学校共同设计培训项目,参与开发教学工具,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落实教师在企业内的长期实习。

(五)不断更新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

德国: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与德国经济领域里的行会、协会以及工会领域的职业教育专家合作,共同对德国高中阶段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及时跟进”技术进步周期、经济发展速度。

俄罗斯:2010年11月13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2011年俄罗斯将把教育经费预算提高一倍,新增的预算主要用于优先发展300个新的职业教育项目,涉及能源节约技术、医药、核能源等领域。

(六)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产品附加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的贡献力。有关研究表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工业附加值大的产业领域,职业教育的贡献率越高。我国有些省份的研究也显示经济增长部分的50%来自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

职业教育能够提高企业的革新能力、生存发展机会和生产率,这早已被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和研究所证实。培训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技能是员工生产和革新的先决条件;培训能够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培训与企业生存和销售量的增加正相关;培训能够使工人和经理采纳更好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率。

三、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要求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

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一) 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调整现有专业结构

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教育部同意在高等学校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140个本科新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直接面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办学条件优良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学校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企业;由高职院校专家、企业家组成“高参”,为学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使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确保专业设置的新、精、专。一方面,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建设处于动态之中;另一方面,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使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

课程开发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人才在职业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和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和内容安排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分析高技术岗位群和一般技术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和重新整合,以此为基础进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中,强化技术、技能和应用开发训练。

课程开发建设从微观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应选取专业课程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在课程改革中引入新技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解决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使课程体系充分遵循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主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的整合。从现代各种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课程模式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比比皆是,进行课程的“多元整合”是今后课程模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训练基地,其主要设备的技术水平应达到甚至超过当前行业的现代化程度。实践训练中心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承担社会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为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训练项目,使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和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要积极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使企业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可以安排有关专业的学生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实习,全程跟踪相关技术的实施和应用过程。同时,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量和优势,拓宽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并且还可以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关单位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发展能力。

(四)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产学合作提高办学实力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办好高职的一个关键问题。企业人员参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能使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得到充分反映。学校也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一方面,通过承担新兴产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能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使“双师型”教师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可消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和研究时,能随时整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学校在开展应用型技术研究的同时,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并开发出新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多种灵活多变的合作形式,积极开展产学合作,使学校的教学与新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供方便条件,拓展教学空间,提高了办学实力。

(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参照基准,认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人才的质量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经过不断调整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符合程度,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并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毕业生主要在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单位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要系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范围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探究其人才培养要求,把握行业发展走向,为新兴产业培养合格人才,同时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的调整和转型。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总之,要积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雏忠,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模式探析[J],北方经贸,2011,(1),

[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国发[2010]32号,

[3]鲁昕,履行政府职责完善国家制度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新兴职业篇4

一、工作思路

围绕培大做强优质粮油、特色蔬菜和淡水产品三大优势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长效机制为保障,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建立一套与市情、与产业相匹配,有利于各类职业农民发展,相对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与扶持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目标任务

2012年-2014年,实现三项目标:

1. 重点打造“1234”工程,即培养100名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管理型职业农民;200名懂政策、晓法规、思想活、能力强的经营型职业农民;300名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与责任意识强的服务型职业农民;400名懂技术、会管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生产型职业农民。

2.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四种类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

3. 建立与市情、与产业相匹配的四类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从环境、政策、制度上保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健康发展。

三、实施步骤

2012年,制定管理型、经营型、服务型和生产型四类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启动试点工作。

2013年,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研究与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2014年,完善相关办法、扶持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套先进适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四、培育方法

(一)教育培养

分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即分类遴选培训对象、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对培训学员统一开展相关岗位职业技能鉴定。

1. 分类遴选培训人员。管理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经营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产品经纪人、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等;服务型职业农民面向村组干部、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的技术骨干等,重点培育乡、村农技服务人员;生产型职业农民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特色产业专业村负责人和有志从事一产创业的农民等。

培养对象条件:年龄在50周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农作物植保员培养对象的学历要求在高中以上学历,且有两年以上(含两年)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经历。

2. 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按照“学能成、成则用、用有为”培养目标,结合培育方向,分类制定培养计划,实行集中学习、生产实践、考试考核和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每个专业班集中培训时间15天以上。其中,管理型职业农民注重企业管理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业经营与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企业创办与管理、农业项目编制与申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储藏、加工与运输和农业信息技术等;经营型职业农民注重市场开拓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民经纪人,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信息技术、财会知识和农产品储藏、加工与运输等;服务型职业农民注重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农作物植保员,培训内容包括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与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等;生产型职业农民注重生产操作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为高效种植、高效养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农作物高效种养模式与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农业机械维护与保养等。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参加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其中,管理型与经营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民经纪人,服务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作物植保员,生产型职业农民鉴定工种为农艺工、蔬菜园艺工或淡水养殖工。

3. 分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制定的培养计划,立足提升培训效果,对四类职业农民分类开展技能培训。其中,管理型与经营型职业农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班模式,每年的3月份组织学员集中培训,11月份按照学员产业类型,分类组织学员到与其产业相匹配的企业观摩学习,开拓学员的视野,增长学员的见识,更新学员的理念,提升学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型职业农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班模式,在农作物病虫高发期的4月、8月份分段组织培训,组织学员到病虫测报基地实训,巩固学习的效果,做到现学现用;生产型职业农民按照产业类型,在农时关键季节到产业基地就地办班、就地实训,做到学有样板、看有现场、训有基地。培训结束后,安排师资与学员结对,组织师资定期回访,了解学员的生产状况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对有进一步提升需求的农民,系统开展中等涉农专业教育。

(二)认定管理

对取得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申请人分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统一发放由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评审委员会验印的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1. 制定认定标准。根据申请人从业类型,分类开展管理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生产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

管理型职业农民:企业有农产品注册商标、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或水面承包面积,种植业300亩以上、水面养殖100亩以上。

经营型职业农民:年销售各类农产品规模在50万公斤以上,利润10万元以上。

服务型职业农民:申请人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在村委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经历。

生产型职业农民:申请人的种养面积在50亩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或效益同比周边农户增幅5%以上。在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业的产业工人须有两年以上的从业经历。

2. 组织资格认定。按照申请、审核和认定程序,符合条件的农民填报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申报表,连同申报附件材料一起,报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审核,由市资格审定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逐项审核确认,对审核合格的农民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颁发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3. 资格认定管理。一是依托已建成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兴化工作站,让农民充分享受平台提供的一切资源和服务同时,通过GPS定位、工作交流、推广日志等系统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动态管理;二是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每两年进行一次年检,对已不具备证书岗位资格的农民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对两年以上未年检或岗位类型调整的农民重新认定。

(三)政策扶持

分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从环境、政策、制度上保障我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健康发展。

1. 服务扶持。建立专家组,推行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挂钩服务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放基于3G的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贴切即时的资料查询、田间诊断、农事决策等快捷信息化服务。

2. 政策扶持。①从持农作物植保员资格证书的服务型职业农民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担任村级农技员,按照服务面积给予奖励;②农机补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农业保险等各项涉农奖励性政策优先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其中,发展粮食生产的农业保险费用由财政补助,发展设施农业的农业保险费用个人只需负担15%;③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除享受各项涉农奖励性政策外,优先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执行农用电价格,推荐优先参与银行贷款授信,根据评估情况给予200万元之内的信贷担保;④对新型职业农民规模流转土地从事种植每亩给予100元的一次性土地流转租金补助。

3. 项目扶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同等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与农网改造等各项涉农项目对新型职业农民优先申报、优先立项。

五、工作制度

1. 资格认定制度。实行统一认定、统一编号、统一发证,凡符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标准的农民均可申请认定。

2. 证书年检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每两年年检一次,年检合格加盖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会员年检印章,年检不合格取消资格证书。

3. 继续教育制度。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农民每年须参加30学时以上的知识更新培训,培训结果作为资格证书年检、农民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4. 优先扶持制度。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同等条件下农业生产人、财、物资源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集聚。

5. 资格准入制度。村级农技员实行资格准入制,从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和农作物植保员资格证书的“双证”农民中选拔。

六、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局、财政局和人社局负责人为副组长,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局、林牧业局、水产局、农机局等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农业局负责人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政策研制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信息服务工作室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分别负责信息、技术服务和动态监管等工作;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设在市人社局,具体负责标准制定、资格认定和证书管理等工作。

2. 落实政策,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围绕培育四类职业农民,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五项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分类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在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引导社会重视、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逐步扭转当前职业技能“被培训”现象,创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

3. 积极宣传,营造良好培育环境

新兴职业篇5

【关键词】河北;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

1 河北省战略性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加快推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1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冀政[2011]72号,下文称《意见》),同年12月河北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创新政策与提供政府采购优惠挂钩相关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电〔2011〕41号)精神,对《意见》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下发了新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冀政[2011]147号)。规划现阶段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经济等产业。

1.1 河北“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光伏电池及应用工程。包括保定、邢台、廊坊光伏产业基地,秦皇岛奥瑞特光伏封装设备产业基地,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储能设备项目,晶龙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国华、国电、省建投风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及示范工程。包括保定国电、天威、曹妃甸冀东水泥风电装备制造,承德、张家口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张家口三一风电产业园,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物联网开发应用工程。包括新奥博为远程医疗服务项目,中国电科物联网产业基地,13所微机械传感器项目,燕大捷康特电子射频识别系统项目,北邮邯郸物联基地。

通信网络设备产业化工程。包括廊坊富士康通信设备,华为廊坊产业基地,中兴廊坊信息产业基地,中电科54所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项目、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项目、轨道交通通信系统项目,固安东方信联3G通信设备项目,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石家庄卫星导航产业园。

软件与信息服务推广工程。包括秦皇岛康泰数字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廊坊信和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保定中石油地球物理科技园,河北新龙科技软件研发与外包服务中心,河北正一电子软件数码动漫项目,APEC国际智能产业示范园,迁安新拓电子公司绝缘晶体管项目。

半导体照明产业化示范工程。包括石家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同辉电子130LM/W半导体照明产业化项目,河北鹏达LED发光器件项目,秦皇岛鹏远电子LED芯片及封装项目,冀州雄邦LED导光管生产基地,邯郸光电产业园。

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包括唐山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工程,长城纯电动汽车项目,廊坊中华汽车电动车项目,秦皇岛金程电动汽车项目,海天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唐山亿威纯电动车驱动总成项目,保定风帆AGM电池和动力锂电池项目,承德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项目,平泉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邢台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园,武安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

1.2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局部强势,高新技术产业以每年新增近200家企业,年均产业增加值2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12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达900多家,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约8%。2012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01亿元,是2007年的3.3倍。

2 河北省战略性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存在“低端人才多、骨干人才缺、战略人才稀,人才结构不均衡”的特点,主要问题包括:

2.1 能够把握战略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物严重稀缺

虽然国家和河北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但是投入产出效果和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的不足。

2.2 承担和实施产业项目的科技骨干人才严重短缺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指导方向的战略人才,更需要能够落实执行的核心骨干。而省内目前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骨干严重不足,产业发展推动执行力不够。

2.3 “重使用、轻培养”的人才观念泛滥,可持续性培养机制缺乏

很多企业的人才观念存在严重误区:一方面,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人才,纷纷采用高薪聘请等各种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却鲜有人愿意投入资金和时间培养人才。

3 河北省战略性性新兴产业骨干人才短缺分析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在当前应以“引进”为主,但是骨干人才还需以“培养”为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当前人才结构一成为共识。下文将着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

3.1 省内高校布局不合理

河北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并未形成一个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高等院校层次结构存在着整体布局不均衡、区域布局不合理问题。截至2013年5月,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有40所,高职(专科)院校57所。其中本科院校省会石家庄有12所,老省会保定6所,廊坊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有6所,而唐山、张家口各3所,秦皇岛、承德、邯郸各2所,而邢台、衡水、沧州则均仅有1所;坐落于天津的1所。这样的结构布局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相适应。

3.2 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专多能懂经营善管理精通专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前河北省高校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学校少、专业缺。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院校,河北省仅有河北工业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获批,而且设立的专业都是功能材料。近年来,河北中医学院成立,一些高校成立了“服务外包学院”,相关专业的设立逐渐增多,但是大多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3.3 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迫切要求技术人才水平高延

随着河北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流通、管理、运营各环节,企业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程度提高。企业岗位结构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转化为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较高的岗位。岗位技术层次高延, 要求人才层次也要相应高延,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已不能胜任。开展应用型本科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已成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4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

4.1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

概况而言有:产学对接,实现开门办学,服务企业,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专业与产业对接,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及龙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针对专业岗位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学以致用;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工作岗位的要求为依据;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对接,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员工交流工作经验,合作研发新技术,同时邀请企业骨干人员到学校担任校外兼课老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实现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

4.2 提高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层次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在其工业化的工程中,“高技术人员匮乏制约经济发展”是他们都曾面临过的问题。所有的这些国家都采取了同样的解决之道,就是提高技术教育的办学层次,如德国20世纪60年代设立应用科学大学培养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高级技术人员,日本1971年设立技术科学大学实施专门培养技术型高级人才技术教育,我国台湾科于1974设立工业技术学院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除此之外,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家也同样有着这方面的成功经历。

5 河北省依托职业院校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建议

5.1 加快编制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规划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快编制《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规划》,对规划的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前景,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中高端岗位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既为制定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提供依据,优化人才环境和就业环境,也为全省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调整办学结构提供明确的指南。

5.2 调整省内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要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要进行生产类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研究,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根据国家新兴产业专业目录,积极申报相关专业,做好统筹规划,超前布局培养方向,合理设计培养课程,形成统筹的培养体系,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5.3 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河北省民办高校多,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技术力量强,专业调整快,“十二五”期间,省内高职院校应主动、积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动漫、LED、先进制造、新兴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结构,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政府应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

5.4 设置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

新兴职业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院校;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55-02

一、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和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区别,同时也不同于区域当前的主导产业与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在重大技术突破与发展需求下,发挥对经济社会全面及长远发展中的引导作用,表现在知识技术密集性、较少的物质资源消耗、拥有较大潜力及良好的综合效益等。综合以上特征,同时在我国国情及科技和产业基础之上,相关研究人员普遍提出,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型能源及相关产业等。

二、山东省高职技能型人才存在问题

就市场对于高职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大幅上升来说,目前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强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唯有持续创新才可以确保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角逐中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我省想要实现经济的迅猛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应该强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将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妥善处理。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当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员工中,有14.86%为高技能型人才;在高技能人才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98%,总量严重不足。山东省每年所需高技能人才达40万人,但实际培养的还不到四分之一,人才需求严重供不应求,极大地制约了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2.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学历偏低,断档现象严重。由年龄结构来讲,青年所占比例极低;技师和高级技师面临着断档的危险;高技能人才则年龄较大,通过山东省一些大企业抽样调查结果可知,在当前的技师与高级技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5%―46%,年龄在35―44岁之间的占总数的34%―41%,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不足2%。伴随年龄大的一些高技能人才的退休,在技术指导、攻关以及后继承者的培养上显得力不从心,造成原来奇缺的高技能人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对于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发展主向的山东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3.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技能型人才应当在专业知识层面有充足的储备,并且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相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而言是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的,后者尽管教育水平较高,但缺少实际操作经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应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制度,探索促进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更有甚者,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对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准确的定位,觉得其目标就是“专升本”,此种状况导致教育资源没有获得高效的运用另外,目标层次定位不清会导致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不仅如此,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在学校,学生仅需要两证就能够毕业,前往企业面试、工作。然而,其拥有的能力与企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招聘的时候只重视学生的技术以及实力,并不十分重视学位证。

4.高职课程设计不能满足要求。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上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根据相关行业的特点设计课程。比如,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考虑因区域差异而带来的专业培养的不同。某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上,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把学习获得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亦有很多院校过度重视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理论层面的教学,因此,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层面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来的发展。

5.人文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企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的同时,企业对于高职技能型人才有着愈来愈高的要求,整体水平较高、专业知识较为充分、拥有较多经验的人才愈加获得企业的推崇。但是在实际中,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过于重视职业技能层面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给已就业的学生带来一些严重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团队中,许多人缺乏团队意识,自私自利,没有上进心等,某些人甚至在性格上呈现扭曲。显而易见,这些是没办法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无法满足职业对其在素质层面的需要。同时,学校所进行的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往往是许多教学内容的基础,只有做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才能够进行更好的专业技术培训。

三、山东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1.调整适应区域经济的专业结构。为了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应当统筹考虑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深层次、全方位地对此区域的产业结构展开考查,牢牢地把握此区域的主导性产业与有关产业链,尽可能地让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进而提升此类人才的总体水平,促进该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山东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引导,极大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该产业的发展,许多职业院校陆续增设了机器人专业、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等专业。

2.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前提,是人才培养是否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时应该充分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预估社会有关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本着就业的导向问题,培育合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使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为有效,由专业的设置、专业结构合乎区域经济发展等局面着手,实现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无缝的人才输送的目标。

3.整合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人才的培养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特色资源与区域优势,研发、设立一些新型的教学课程模式,最大程度培育出高质高量的高职技能型人才。比如,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大胆改革本院的教学课程模式,积极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进程,目前已经实现的一体化课改专业达到10个,其他的专业改革也在进行中。通过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改革,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我院培养的高职学生毕业就能实现上岗,实现了与企业的零对接,受到了企业的一致欢迎。

4.提高职业教育的双师水平。“双师型”教师是未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发展的方向,是未来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要求。要强化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可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脱产培训、在职研修、挂职锻炼等。广泛地吸引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型人才、技术人才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以便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有用的企业技能知识,为企业吸纳人才。

5.开放技能型人才培训平台,以高职学院作为基础的培训模式,由政府展开统一化的管理,这不仅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同时也要求学员本身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培训模式,不管是在校学生、在职人员或是社会人员,均可自愿地选择参加培训。这样的开放式培训平台,加速了针对高职技能型人才展开的培育,同时对达到公平教育及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推动效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达到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育建设的目的,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尽快建立、健全及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殷新红.构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2]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3]孙荣良.煤矿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与教学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简新华.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道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9,(1).

[5]雷世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道路与高职教育的发展[J].中国培训,2010,(5).

[6]徐小英.校企合作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6).

Research on the Skilled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handong

ZHAO Bing

(Yantai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llege,Yantai,Shandong 264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large provinc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andong,a large number of emerging industri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Unde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reform,the talent strategy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the emerg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area,specifically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high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ndong,and gav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se problem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新兴职业篇7

这个展位前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咨询?“枣庄英才教育”究竟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项目负责人方总。

笔者:“英才教育”主要是什么项目?这个项目您做了多久了?

方总:我们现在做的是定向委培,高端就业的招生。高校招生我从十年前就开始做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去年春天开始专业做定向委培,目前发展得非常好。

笔者:您家的专业有哪些?就业前景如何?

方总:公司的专业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铁路学校、海员学校、电力学校、护士学校、银行学校、石油学校、建筑学校,煤炭学校等,保证学生毕业安排工作,如海乘人员、银行工作人员、铁路乘务员、高速公路收费员……这些都是国有企业,待遇好得不能再好!

笔者:加盟贵公司有什么条件,收入如何?

方总:加入我们的商在当地必须有一间办公室。就拿这次的展会来说,自27日开幕以来,我们已经成功签约了几十个商,咨询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每年毕业生都有数百万,高考难、就业难,成了家长和孩子的首要问题。家长宁可千金散尽,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英才教育的商机!

2012年,英才教育再添新专业、新岗位,学生年龄扩大到了16-46岁,专业培训时间从3个月至3年不等。如银行各岗位定点委培:培训对象男女不限,16-24岁,初中毕业学期三年;高中、中专、专科、本科学期3-6个月。就业单位为:光大银行、农村信用社、中银、建行、邮政银行、工行、农行等。月薪3000-4000元左右,缴纳五险一金,提供住房补助、工作餐。签订《培训就业协议书》,全部安排银行部门工作,签5年劳动合同,未能安置赔偿5万元,学员在外地银行工作一年可调回原籍银行工作。

英才教育提供了全套操作方案,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印制宣传页、做DM广告,只需要花些宣传成本,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按照英才教育的模式,张宏做了6家彩板DM广告,印制了宣传页,张贴在各个校园和小区里。截止到10月底,张宏帮助40多个落榜考生找到了合适的学校,一个多月赚了近10万元劳务费。

此外,张宏把弟弟送进了海员学校,把亲戚家的妹妹安排进了银行学校。现在,张宏成了亲戚朋友眼中的能人。一个选择,让他的人生彻底变了样,张宏感慨:“招生真是无本万利,前景可观,再干几年当个百万富翁很轻松!”

与高校招生相比,定向委培的利润可高出高校招生的10倍,每年的6-9月是各大院校的招生旺季,到了10月份以后都停止了招生。而与英才教育合作的学校都是国有学校,每个月的15号和30号开学,常年招生,定向委培,就业有保障。总部为商颁发招生证书,提供全程招生跟踪指导,招生简章及招生秘籍之葵花宝典。市级20000元,区、县级3800元。

地址:山东枣庄市解放北路市中区职业中专英才教育高端就业办公室

电话:18266089718 15966716328

0632-3393758

邮政账号:604540302200169455

户名:方振国

联系人:方振国

新兴职业篇8

关键词中职生;专业兴趣;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激励机制

当前,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生个体心理原因等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帮助中职生克服厌学心理、帮助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1],学生只有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兴趣,学习才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在大力提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形势下,学校管理与教学活动只有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学校重视合理设置专业及专业课程、专业教师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职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激励机制等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合理设置专业及专业课程

1.1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中职学校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中职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努力提高中职生就业率是中职学校应对市场竞争的一个策略。而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只有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来展开,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使他们看到就业前景,激发其专业兴趣,促进中职生努力练就一身好技能。

1.2以能力教学为核心、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大多数中职生,多为初中阶段学习的落伍者,学习成绩一般,很多人认为到了中专阶段可在学习上放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往往缺乏学习上进心。如果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学习内容既抽象又枯燥难度高,容易使中职生对本专业失去兴趣而望而却步,既失去挑战性又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中职学校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能力,力求“以实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注意设置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或课程模块,确保每个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能力教学内容,以确保中职生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激发中职生学习动力,培养中他们的专业兴趣。

1.3提前安排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和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一是中职学校可根据各专业特点,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学完理论课再进行实训的做法,提前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实践,让他们与本专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提前了解对口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在实训单位师傅和本校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使中职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激发专业兴趣,培养中职生的专业能力。目前,有些中专学校,在学生学完1年专业基础课后,提前安排学生“上岗”半个学期或1个学期,然后再安排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再到专业对口单位进行实习,对于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大有益处,值得借鉴与学习。二是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中职学校大多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为6∶4,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提高到7∶3或8∶2,让中职生充分操作,尽量能体现“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突出操作”的原则,并采取“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加强中职生的实训教学,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三是每个专业设置重点课程和重点技能,并制订严格训练、考核标准,实践教学围绕重点技能,进行训练、考核,保证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专业课堂教学是中职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并对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有深刻影响。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常被人们视为中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职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如果专业教师教学质量低下,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呆板,缺乏灵活与生动、缺乏创新,则不能激起中职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专业兴趣。因此,专业教师要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等方面着手[2],来促进中职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2.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专业课堂教学上,注重以人为本,充分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摒弃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真正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采用“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的原则,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中职生创造轻松、愉快的专业学习环境,为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专业教师应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使专业课程内容与当前生产实践不脱节、与当前的生产一线相适应、能体

现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反映当前本学科的技术动态,使他们了解当前专业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如采用直观教学法、现场教学、参观教学、现场模式演示等教学方法,以及多采取谈话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让中职生有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有机会参与角色扮演,设计、研究和动手操作,有利于开拓中职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教师应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注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如对于抽象的内容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模拟等,使枯燥的专业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生的专业兴趣。另外,还应注意培养中职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加强对中职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增强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3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的,创新中职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本着提高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原则,改革对中职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评价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效果的好坏,不是凭一两次考试作定论,而应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如:检验每个教学模块的学习效果,可采用加大实务考核和平时考核,减少理论考核比重的做法,对中职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如:平时根据需要,给中职生布置任务,让中职生应用相关专业知识,作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教师通过多次综合考核评定,最后定出考核等级,并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增加中职生的成就感,让中职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进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专业技能。

3建立中职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激励机制

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还应依靠外界激励机制的刺激,专业兴趣才能得以加强和持久,而重视建立课堂外专业技能激励机制成为培养中职生专业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3.1 以竞赛活动为载体

中职学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尽可能多地开展以“爱我专业”为主题的各种趣味性竞赛活动,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我专业征文、演讲比赛、与各专业知识相关的小创作、小发明、技艺竞赛等[3],激发中职生热爱专业、学专业技能的同时,能促进中职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以巩固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3.2以职业技能考证书为依托,激励中职生爱专业、学技能,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

在提倡中职生“双证书”或“多证书”毕业的形势下,中职毕业生拥有“双证书”或“多证书”成为必然。因此,中职学校应注意以考证为依托,通过建立奖励制度,鼓励中职生考取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4],并对考取“多证书”的中职生进行适当学分奖励或物质奖励,激发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中职生“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力求多证书”的目的,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能力。

3.3典型示范

通过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相近行业成功人士到校或到各班进行座谈,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他们的成功创业事迹,为中职生树立典型示范,使他们看到就业希望,增强中职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也可以通过组织中职生到优秀校友的单位参观调查,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或者利用校园网,建立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交流平台,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兴趣。

4结语

中职学校应围绕提高中职生专业技能,提高中职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一项长远的工作任务。中职学校应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来促进中职生的专业兴趣培养,确保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人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5参考文献

[1]张清颜,凌世纪.求真、探索、创新、发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8):100-101.

[2] 杨用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初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8):7-8.

[3] 孙艳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科技信息,2008(32):288,343.

上一篇:牛头马面范文 下一篇:请假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