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时间:2023-10-19 10:14:38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1

【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自我鉴定范文一】

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各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认真上好公开课,不断提高认识和业务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陶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弘扬奉献精神,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学习校本课程开放的精神,认真备课,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方面,发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偏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学年来,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认真上好公开课,不断提高认识和业务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陶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弘扬奉献精神,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学区交给的各项任务。

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所开的观摩课《安全在我心》、《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受到同行及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学习校本课程开放的精神,认真备课,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担任辅导员工作时,能根据学区少先队计划及本班情况制定中队工作计划,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主题队会观摩,组织学生开展运动会、硬笔比赛、数学竞赛、六一文艺汇演、游园活动、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开展红读、雏鹰争章活动,组织尊老敬老义务劳动,使全校队员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大队形成一股文明礼貌、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风气。

【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自我鉴定范文二】

一学年来,本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陶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我热爱学校,关心学生,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与同事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一学年,我担任初三(7)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能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做好教学常规工作,认真备课,课后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关爱后进生,从情感上走近他们的内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在学业成绩和行为习惯方面都有所进步。

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为教职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年来我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兼任党支部委员,在书记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做好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年度年终考评、转正定级、奖惩、调动、退职、退休等事务性工作,组织召开学校行政会、教职工例会,并做好会议记录。负责文件的收发及管理,督促文件的传阅、学习等。负责学校文书档案的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负责起草学校的工作计划与总结,在个人职责范围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取得一些成绩。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将继续努力,积极进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山区的教育事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自我鉴定范文三】

一年来,本人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无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本人爱国敬业,公平执教,热爱工作,尽职尽责,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能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对工作从不敷衍塞责。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能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在工作中碰到问题都能主动向同事请教,主动沟通思想,能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然而,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素质如何呢?以下是我们的调研及结果。

一、研究方法

1.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调查量表构成。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我们编制了高校教师素质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为试题部分,其中设计了一道测谎题,用来筛选问卷的有效性,提高结果的客观性。试题主体分为8部分,分别从教学、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八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调查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中随机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6份。在无效问卷中,2份没有答完全部试题;8份测谎题排除。在254份有效问卷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试卷为126人,非思想政治课教师为128人。

3.数据分析。采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比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总均分为24.5、标准差为3.9,非思想政治课教师总均分为23.7、标准差为5.3,二者在素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深入分析素质的八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和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心理、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六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教学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政治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思想政治课教师。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分析。在被调查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学历的状况为:专科学历占0.8%,本科学历占76.98%,硕士研究生学历占21.42%,博士研究生占0.79%。学位的状况为无学位的占5.5%,学士占53.17%,硕士占40.48%,博士占0.79%。由此看出,本科学历的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而且学历与学位不一致的人数较多,例如有硕士学位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06%,这表明,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支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偏低。这说明国家教育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硕士、博士学历培养很有必要,必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性别分析。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性别分析发现,男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1.75,标准差是0.89,女性思想政治教师在审美方面平均得分是2.51,标准差是1.13。结果显示男性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素质显著低于女性(P<0.001)。我们对男女教师在审美素质上的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男女教师在服饰审美、审美意识、健美知识、色彩搭配、空间审美等五个方面正确选项的百分数都不高,男性教师均低于女性。在思想政治教师中,仅有9.5%人认为影响教学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仪表、举止。这说明思想政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学生追求品味,如果没有审美意识很难和他们沟通,从而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处处言传身教,可以从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入手。

3.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年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占80.1%,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力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素质,要着眼于培养青年教师。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四个年龄段在总分中以及教学、身体、审美、师德、法律、创新、政治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就需要进一步比较哪组年龄段之间有差异。如果把年龄段用如下字母表示:A代表30岁以下,B代表30岁~39岁,C代表40岁~49岁,D代表50岁以上。经比较得出结果发现A>B>C>D,而且A和C、A和D、B和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心理素质表现得越差,而且,相邻的年龄段间没有差异,而相隔一个年龄段间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应该相互补充,老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容易和年轻学生产生共鸣,二者相互学习,形成学习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效果。

4.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政治面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师中,中共党员占大多数(88.1%)。这是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宣讲者,让学生相信教师所讲,教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响应党的号召,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践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同政治身份的素质得分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的少数非党员素质并不低,他们也能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样忠诚于、胜任于党的事业,他们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心理的五个方面正确选项上,兼职教师均高于专职教师。在调查的教师中,所有专职教师都感到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兼职教师仅有3.9%的教师没有感到或感到较少压力;在身体素质方面,有9.5%的思想品德教师半年至少住院一次,参加身体锻炼的教师仅占总数的47.6%。兼职教师仅在大病频次上低于专职教师外,在其他方面都好于专职教师;在政治素质方面,兼职教师的得分高于专职教师,但是具体分析发现,认同“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要取代资本主义”的教师仅占60.3%,同意“人本质是利他或利他多于利己成分”的教师占70.6%。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1-02

语言作为一个传播思想的工具和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运用好语言艺术,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有利于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语言艺术,不仅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含义

何为语言艺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少学者做出了解释。如刘玉瑛说:“所谓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而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选择使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手段和独特、灵活、恰当的语言方式。”[1]郑晓舜认为:“语言艺术,或者叫作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思想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完美的程度,即具有艺术性的程度。这里说的“艺术”,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所以,换言之,语言艺术,也就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完美的语言方式。”[2]总体来说,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教育者把思想政治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育者和具体场合条件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巧妙运用富有创造性的、特殊性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理论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吸引人,打动人,就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语言要富有生动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气氛还不够活跃,有些教师教学语言较为沉闷,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思维窒息,学习主动性消失。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心理学研究揭示,愉快的情感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油然而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要在语言表达上把握生动性的技巧,充分发挥语言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使语言的表达充满创造性,如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结合,中外语言表达的结合,充分调动语言潜在的多变性特点,避免一味材料转述。教师要在遵循内容严谨性上,适当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以幽默多变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给听者亲切之感,更易于理解。

(二)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教师讲话要分清对象,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只会造成“对牛弹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表达就要“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好不好,首先看教师能不能“看菜吃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过程中,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层次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理解大学生稚气未脱的状况,又要把其看成是独立自主、有主见的成年人,语言表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不同、接受理解程度不同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等现象,教师要准确区分大学生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目标,正确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力求将普遍性的要求同特殊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三)语言应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要不得!在《反对党八股》中反对搞形式主义,反对说空话装门面。他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所列前两条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文章精练,口头讲话也很简要,始终坚持着语用学中的“关联准则”,即我们的言语必须与交际目的相关,必须能传递有效的信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同样要求教师语言要简明,不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要向学生传递有用的信息,提高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遵循语用学的“质量原则”,即所说的话要确切、清晰地表现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传递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真理就需要科学规范的语言去阐述与传播。因此,教师必须在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基础上,遵循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既是一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有效的配合才能达到语言交际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语言艺术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传播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乐于接受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授课过程中,语言主体的老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将理性表达和情感投入相结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说理引导法与情感陶冶法相结合。思想内容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教师要自觉以理性为主导,坚持情理结合。将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理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善于运用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例,提高他们对问题分析和理性认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理性的教授过程中进行丰富情感投入,积极的引导和扩展学生感性情感流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授课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熏陶,达到推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保持一种幽默不失庄重的形象。语言是一个集语音、语调、内容、形象等为一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交流媒介,语言表达主体的形象在语言艺术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语言表达主体在接受语言表达客体心中形象好,传播效果会比形象差的更为显著。作为向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一直被看作是较高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的人群,在学生眼中有着庄严的形象,备受学生尊敬。教师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还有对良好行为举止的彰显,是学生树立榜样最直接、最现实的主体。教师应该以适当的,得体的方式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幽默却不失重的度,规范其自身形象。

(二)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育需要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握好“双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发挥自身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建立“双主体”交互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质疑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语言表达过程中多采用第一人称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切感受到课堂是与自己有关的,乐于融入课堂中。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也是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形式,通过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做出工作调整,改进语言表达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采取阶段性不记名式反馈形式,让学生充分提出建议,教师通过反馈结果对课堂语言的应用进行及时调整,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反馈制度的建立方便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特点,制定课堂语言目标,采用有效语言表达技巧,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达到良性互动,这就为课堂语言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语言艺术的社会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这种显性教育方法逐渐不适合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大学生,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

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不可否认,它为我们及时、适时获取最新信息提供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作用。例如,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炒作新闻及其有偿新闻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些“媒介腐败”的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败坏了大众传媒的社会正面舆论权威和社会公信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对于真理和真相的传播权威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导致学生一部分拒绝相信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一部分因受到这种负面舆论的影响逐渐丧失对国家的热情,社会事业的热情以及对社会大众的热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应该承担起社会正确舆论力量指导者的重任,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时代接轨,善于运用有效媒体语言。其次,教师要有辨别的能力,明辨积极媒体与腐败媒体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最后,教师要敢于同腐败语言做斗争,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应时展的信息,制定正确有效的语言目标,运用积极的舆论力量和舆论表达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总之,教师要注重学习情境的时代性构建,在语言上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刘玉瑛.思想政治工作语言艺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2.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4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威信 构成

作用

崇高的教育威信,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推动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是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和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一种崇高情感,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构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威信按内隐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和人格威信[1]。

1.仪表威信。

仪表最直接地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也最直接地影响着教师威信的形成。许多研究表明,教师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会引起学生的好感;生活懒散、衣冠不整、不讲卫生和做怪动作等不良习惯,有损于教师形象。

2.知识威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威信是对学生发生影响的关键。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知识广博的教师势必会增强在学生中的威信。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业务能力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赖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握学科知识纵横发展的立体网络结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3.人格威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教育人的人,他们的道德和人格使他们在学生中有一定威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极易被学生看作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与准则的人,如果教师的行为能够与自己的说教相吻合,学生就容易受到积极的影响,如果不相吻合或者对立,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教师的要求。学生对自己所爱戴的教师总会伴随着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赋予教师的教导以魅力,它足以排除各种意义的障碍,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反应。有威信的教师教育效果深刻而持久,即使教师不在场,学生也会自觉地、创造性地实现教师的要求。[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威信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凡有责任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不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一良好愿望的存在会促使他们注重品德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在各种关系的协调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这种威信可以加强教师间的团结,易在教师群体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一个有威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她)的声誉通过学生、学生家长的广为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力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为其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得信任,争取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威信形成的主观心理过程。

(一)开始阶段――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产生的一种情感传输效应,表现为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心理上、情感上接受和容纳教师,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建立的前提,也是威信形成的开始阶段。如果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格格不入,甚至水火不相容,学生内心是不服气的,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感,教师的威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注意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与学生发生移情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接受教师,这是威信建立的第一步。

(二)形成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威信形成的客观基础,它对威信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有威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等,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使他们有了学习、模仿的对象,而威信就是在这种榜样-模仿的过程中形成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性是影响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威信的形成主要源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如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格特征、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对学生的尊重爱护,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等。其次,学生的向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具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正因为具有这种向师性,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才能尊重、热爱教师,相信教师并与其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而为教师威信的树立提供了必要保证。

(三)巩固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般都要经历由言到行、由浅入深、由局部威信到全面威信的过程,它是随着教师与学生长期的共同活动逐渐巩固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切忌自得其满,停滞不前,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自己已经树立起来的威信。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干部、学生家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认识与态度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树立是全社会的任务,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成为最受人尊敬、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的树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基础。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其威信形成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综合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道德和学识使其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威望。教师事事都以身示范,这就是无声的命令,它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个性热情开朗、正直诚实、坚毅果断、耐心细致、勤奋刻苦、好学多思,拥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教学效果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4]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上所处的优越地位,很容易把自己看成是负责传输某种文化指令的中心,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传输的容器。这种单向的、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关系,必然包含着权力主义、专制主义、命令主义的因素。民主性教学则认为尽管师生在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上有差异,但每个学生都和教师一样具有自己的感觉和感情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完全是平等的。应当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个性的真正的人看待,彻底摒弃权力主义、命令主义。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展示自己的领导艺术,树立自己全新的形象。

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

第一印象好,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后的言行常常往好的方向解释;第一印象不良,常从不好的方面解释教师的言行,威信就难以形成。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力求在第一次讲话或上头几堂课时就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树立初步的威信。同时,还要珍惜“自然威信”。“自然威信”是在师生交往的初期,由学生对教师自发的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威信,它建立在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者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本身所带来的一种不自觉的威信。在自然威信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智慧去赢得学生出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就会形成自觉的稳定的威信。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仪表是指教师的服饰、发型、仪容、举止、姿态等外部表现。风度是教师的思想、情操、修养及其性格在外表上的体现,是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的综合反映。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许多“小节”上评价教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衣着服饰要朴实无华,透过衣着表现出高雅的情趣;举止姿态要自然大方,要让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目光,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内心思想、意图和情感;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谈吐文雅,彬彬有礼。这些都会直接给学生好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学生的爱戴。

因此,德、识、才、学四者兼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会在学生中获得较高的威信。[5]

参考文献:

[1]张慧莉.谈教师的威信.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5):33.

[2]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0-61.

[3]王德才.论课教师的威信.安阳师专学报,2000,(1):62-64.

[4]李建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威信.山东教育科研,2002,(1):33-34.

[5]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3-64.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9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应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一、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和态度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双重目的。这一目的能否达到,首先要看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和态度,这可以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直接反映出来。调查显示,25.3%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目的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中,这部分学生占最大比例。这意味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在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另外,17.8%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只为“得学分”;3.1%的学生抱实用主义的思想,在“为考研服务”;11.0%的学生学习盲目,没有学习目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外,有17.8%的学生为的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突现出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总之,我们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是好的,态度是端正的,但也应看到少数学生只求考试过关,拿到学分,甚至抱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学习(详见表1)。

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核)内容的选择中也可反映出来。从调查结果看,半数以上(56.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核)应侧重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只有4.7%的学生选择应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知识面”。知识和能力应同等重要,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讲,能力的考察比知识的考察是更高层次的目的,也就是说多数学生已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这一目的层面,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能力的获得这一层面,这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相吻合的。一般说来,以此为目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学习动机就是端正的,学习态度也是认真的。

二、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的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必须既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有多种方式,学生参与情况各异(见表2)。

表2 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的情况(%)(单项)

实践证明,教师选择一定的授课内容,让学生参与备课,有助于了解学生所学和所想,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而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备课是教师自己的事,不需要学生参与。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没有一个学生参与过教师备课。而客串教师教学是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的师生角色互换,这一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不足,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但我们看到,客串过教师教学的学生还不足5.0%。相对于以上两种情况而言,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情况更好一些,但也不到半数。由此可见,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的情况不容乐观。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评价

表3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看法 (%)(单项)

从表3可看出,学生对四门课程的五项比较内容看法不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内容最过时”和“最不好理解”的学生比例最高,分别为38.9%和53.7%,这说明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大。访谈中得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教学难度偏高;对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选择“内容最枯燥”的学生数最多,“内容最过时”和“最不好理解”的次之,而“最喜欢学”的排最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来说,很可能是因为其内容枯燥、过时和不好理解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总体上说,学生对其诸方面反映较为满意,认为其内容不过时、不枯燥、容易理解、与现实联系密切,明显受到学生的偏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相比,选择“最喜欢学”的学生多一些,但不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

由于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这一状况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否则,其教育教学任务难以圆满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究竟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见表4)。

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水平、课堂教学情况等八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为满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为人师表情况”,满意率高达79.5%(包括十分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下同),其次“教师的师德”,占76.2%,“教学态度”,占71.5%,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这三方面的表现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相比之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他五个方面的表现的满意程度要低一些,其中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情况”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最多,占到27.0%,其次是“教学效果”(占22.2%)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占16.2%),而满意程度居中的两项为“学术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这些数据表明,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注重自身内在的修养,而在教学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急需加强,在学术水平方面也应尽快提高。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tatus survey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 Cai-hong

(Honghe college,Mengzi 661100,China)

Abstract: By Yunnan University, 400 in-school freshman, sophomore sample survey, from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content areas such a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four areas to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e status quo.

Key wa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status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6

一、呈示学科理论的合目的性,培养主动型学习者

呈示学科理论的合目的性,就是通过寻找合适的呈示形式,向教育对象呈现作为“规律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目的性,培育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为此,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之最充分地呈现出科学美、人格美、智慧美等特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呈示角度”的选择、寻找或创造的问题。当我们只是理性地传授或命令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教育对象来说往往具有“顽强的疏远性”。而当我们找到一种角度可以让学生在规律性的规定中看到目的性等“许诺自由”的性质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会纯粹成为一种欣赏人类的自由与人生智慧的“享用性”的过程,一种解放、升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模塑”的、奴役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简单追求教学效率,而应努力成为人类思想政治文化智慧风景的导游人――寻找合适的角度,介绍思想政治文化的风景。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学生内心深处渴求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角度出发,展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丰富的精神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客体,让学生体验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这样的呈现形式,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极为复杂的人的发展内涵来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本着关怀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原则,从大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出发,提炼并创造出反映大学生内在精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关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怀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大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即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成为促进人的品格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创造幸福服务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是外在的,而是大学生内在的需求,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大学生内在素质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际上就是自身原有思想政治素质的扩展和延伸;大学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质上是表达并外化自身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了大学生之“我”的素质或应具有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是大学生本性的流露。当大学生内化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意,实践或再现自己的道德形象时,他们是最生动、最幸福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造型学习者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特点创造的教学活动形式并由教师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即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努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以此给予学生以创造性的体验,在享受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愉悦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1.教学内容呈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教育,其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摆脱这种局面的积极措施。良好教学情境所要求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理论具有抽象性,只有借助常青的生活之树,才能达成思维的具体,才可能发现思想政治理论智慧的生动性,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自由的判断和推理等等,从而,建立真正的理性。此外,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生活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沟通成为可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将显性课程的学习推进到所有的生活领域,这就为学生在更广大的时空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2.教学语言形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形象化,就是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所谓形象,泛指一切物体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存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形态。它既包括事物的外部表现,也包括事物的内部结构。它不仅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重量,还包括物体的声响、散发的气味,以及物体的温度、硬度,等等。形象可以分为自然形象和人造形象。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是自然形象;农田水库、工厂商厦是人造形象。人造形象又包括艺术形象和科技形象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描绘、塑造的人物与景色等是艺术形象;科学技术研究中运用的事物图景、模型等则是科技形象。教学语言形象化就是借助于具体物的形象描述,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体验思想政治理论深刻的内涵。形象思维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用“形象想问题”实质上就是用头脑中的表象和意象想问题。表象指的是人的记忆中的形象。由于大脑有记忆功能,人脱离同事物的接触以后,头脑中的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会被储存起来。这储存在大脑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就是表象。表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元素,已包含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因为它已经过了人脑的某种取舍和筛选。如果由关于某个事物的个别性表象,再上升为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表象,那么,其理性成分就更多、更强。意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思考者对头脑中的表象有目的地进行处理加工的结果。比起表象来,意象中所包括的理性成分更多。它既包含着思考者的主观认识,同时也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本质的东西。意象具有概括性和形象性两方面的特征。这使它既不同于表象,也不同于概念,而是二者的结合。由于形象思维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学生可借助形象的具体、生动性,理解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身内在品质。

3.教学方式对话化。奥地利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引进对话情境,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受教育者与教育“文本”的对话。教育“文本”是指书籍、报刊、电子媒介等载体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精神上的相遇,体现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三是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之间的民主的思想交流,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和谐宽松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与学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情境,体现了对话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对话的过程是共享的,对话的心理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哈贝马斯认为:“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不难发现,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些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个过程也看作是教育者角色转化的过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境,使得师生、生生互相欣赏各自的个性,创造力不断增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教师真诚欣赏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欣赏自己的能力,创造意识更强。对话是师生、生生“我-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正的做到“心灵沟通”、“师生、生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生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我’和‘你’的相遇只有在目的单纯、会遇本身就是目的的情况下才是纯粹、自由,又有群体感、友谊、爱的会遇。”所以,从当代观念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是两代人的相互影响,是我-你“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品格共进”的过程,也就是我-你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勉励、相互启发、相互涌动、相互创生、共同发展、共享快乐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选择力和创造力。

三、展现教师风采,培育完善型学习者

所谓教师风采,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教师的仪表、精神内涵和风格三种形式来展现,是教育工作者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仪表是指教师的外在形象,包括教师的服饰、发型、仪容、举止、姿态等外部表现,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为人师表首先有外在形象上的规定性。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美,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教师的讲台形象的审美化问题。但教师的仪表美不仅表现在教室里,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说,选择做教师的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表现出应有的修养与品位,教师应当努力成为一道随处可见的文化风景线。这就需要教师将外在形象建设与精神内涵的修养结合起来。

教师的精神境界体现在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坚定信念、深厚的文化内涵、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及对学生的热爱上,这样,教师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浓厚内在兴趣。这种内在兴趣能够导引教师以教为乐,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巨大的热情和诚挚的态度投身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充满期待,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都会成为可用之材。这样,就能营造一种优美的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的良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完人”。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风格是其完美人格的体现,是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融合。教师的外在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体现在教师的教态上。教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教师的情感、姿态和表情的自然流露。高雅自如、自然洒脱的教态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做到表情自然、神情端庄、态度亲切、目光温和、思维灵活,给人以一种深邃、敏锐、聪慧之感。教师的站姿要庄重而有活力,站在讲台上要精神振奋,富有朝气。教师的这种风格美,使其精神与文化的内涵能够通过自己的外在形象充分地表达给教育对象,使学生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引导学生成为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的“完人”。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育人方式,充分展示思想政治学科理论的合目的性、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教师的风采,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学生主体性日益增强,个性日趋丰富,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性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夏甄陶.论以人为本[J].哲学原理,2003,(9).

[5]庄西真.试论教育过程的人性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2,(1).

[6]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现状与基本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2004,(6).

[7]沈谦芳.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1,(4).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32-02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取相应政治能力,培养政治参与感的部级必修科目,也是教育部明确规定建设的重点学科。该科教师在新课改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认知程度不同,容易在角色认知、教师态度以及师生关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定位缺陷。

(一)教师角色认知失衡

在新课程理念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将高中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驾驭者”和“灌输者”角色,难以结合时展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具体体现在:第一,片面驾驭课堂,忽略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挥;第二,缺乏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固守传统教学桎梏;第三,教师角色意识有待加强,个人能力亟待提升。

(二)教师态度表征不明

教师态度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审慎利用肢体和行动语言对学生进行关心和指导,才能有效维护教学秩序。态度表征不明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师从业态度。教师工作的冗杂性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其二,教师学科态度。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实际教学应结合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并时刻保持教学兴趣和热情,逐步完善更新课程内容。态度表征不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会在整个教学工作中产生惰性,对课程教学环境知之甚少。

(三)师生关系发展不均衡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以及思想政治课后学生的生活辅导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在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时能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后者主要是考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注重学生感受。事实上,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会因为谈话主体或者流程的变更忽略学生感受,主导谈话内容,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留于形式,很难真正的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这既是师生关系不平等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角色定位迷糊的表达。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的原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可以归因于诸多方面,无论是教师内部结构还是外在的教师教育环境都是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必须找准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舆论导向偏颇

教师是社会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教师是必须依附社会群体生活的单独存在,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地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社会提供给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难以适应思政课程教师肩负的社会期望,不利于教师角色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接受资源的范围和能力愈来愈高,教师仅仅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述显然难以符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第二,课堂效果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获取政治素养。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行动需要充裕的时间和必要的场合,这正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效果潜伏性和滞后性的表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嫁接中容易产生角色差距。但社会舆论只关注教师教授的知识对学生的实际作用,负面舆论正是来源于这个契机,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设可有可无,这种错误观念会形成一股强烈的社会洪流引起教师队伍的恐慌。思想政治课教师会在已经获得的社会角色中徘徊质疑,对未获得的社会角色逐渐失去兴趣,由此导致教师角色紊乱。

(二)教学环境纯度失调

教师只有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够顺利适应各种角色,发挥角色作用,保障教学实效。思想政治课内容庞杂使得教学环境在各种文化交流与摩擦中失去应有的纯度。具体表现在:第一,趋利型科研目的。教师这一岗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稳定,这种稳定虽能够保障基本家庭生活,但也会制约家庭财富的累积。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今天,部分教师通过科研来获得自身所需利益,由此在“教学者”和“研究者”这两种角色的协调时影响到教学效果。第二,升学型学校氛围。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渗透到各行各业,学校也未能幸免。为了保障学校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学校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对教师教学形成压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念引导上进行自身角色定位。前者符合升学率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系统的指导书本必修模块相关知识。后者是思政课有别于其他科教学的特殊之处,但在严峻的升学压力和学校综合评定中,难免受到牺牲,这样虽可以保障教学效果,但对教师个人和学生成长有碍,引发教师角色调适的不平衡。

(三)教师个人能力有限

从教师个人能力对帮助自身角色定位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教师会在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扮演这三个方面陷入误区。首先,教师角色认知有误。角色认知主要体现为教师面临角色时形成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指导。思政课教师角色认知的错误之处在于由于角色责任的弥散性和模糊性使教师角色缺乏责任感。弥散性就是教师对多种教学任务的完成很难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握,多种角色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样教师在完成角色责任时容易得不偿失。模糊性是指多种教师角色之间的共通性和细微差别很难形成清晰的认识。但因时间、空间不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角色责任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所以也不存在是非观念。其次,教师角色体验不良。思政课教师因为课程实际需要,常会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但教师本人知识和能力与专业心理辅导师存在差距,而该差距是因为传统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导致的,在其影响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体验容易产生不良隐患,加剧教师自身角色定位负担。最后,教师角色扮演失当。教师角色的边缘化和不同价值碰撞导致教师在面临多重角色的选择和扮演时因为个人能力偏差导致角色观念淡薄,角色表征不明。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

(一)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角色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精髓的同时融入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做出的概括总结。其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以“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为开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其二,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师生关系的营造者。新课改要求在师生间的对话合作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其积极思考,尊重不同见解,营造积极稳健的教学氛围。其三,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自我完善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完善即是指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逐步成为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以此提高学术水平,为教学服务。其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开发主要是任课教师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对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校本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与学习资源。

(二)学校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校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活跃的主要环境,需要明确该科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教师要恰当关心学生,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情绪的表达,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要认真理解学生,一是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造成学生某方面不足的原因;二是理解学生内在潜伏的心理状况,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帮助并指导学生表达情绪,选择适合的个体行为。其次,创造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要端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高度信任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再次,构建发展型教学评价体系。选择“多元化”评价主体,确立“促进发展”的评价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重点的转移。

(三)教师积极提高自身角色能力

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积极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树立角色意识,加强角色适应和扮演能力,调整角色间关系,准确定位角色意义。一方面,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角色认知水平,加强角色扮演能力,实现角色间转换。教师角色扮演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对自身诸多角色形成认知,了解各角色行为和适应范围,教师需要正视自己这一职业面临的多重角色以及诸多角色已然存在的客观事实,认识角色困境,对相应的解决路径应进行初步探索,恰当整合多重角色,形成自身角色系统。另一方面,调整角色关系,重视自身心理调适,教师应承担教授学生知识的基本角色,注重自身的心理素养,加强自身心理调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稳健的角色关系服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面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艰难选择,教师需要在自身认知和外在环境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完成自身角色定位,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胡田庚,罗燕.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4,(03).

[7]王莉颖.试论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育科学,1998,(08).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一、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优势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要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文件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求“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肩负着振兴教育的重任,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担。

现阶段,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的比例六成以上,正逐步发展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且绝大部分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建设,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条件,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

2.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青年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关系着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关系着当代大学生能否茁壮成长成才。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使青年教师更主动地去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好地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主动和大学生深入接触;可以促使青年教师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视野变得开阔,才干得到增长,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因此,促使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根本上保障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与专职思想政治教师相比,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便利性,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经观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专业思想、就业深造等方面,它们大部分发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青年教师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跟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更多,可以随时随地、因人因事加以教育和引导,这种便利性优势是许多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不具有的。再者,青年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取得更明显效果。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优势。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年龄差距不大,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青年教师思维开放,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黄金年龄阶段,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思路、新方法;青年教师了解更多的新技术交流方式,比如微信、飞信、QQ、论坛等,而且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得心应手,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功效。

二、当前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从青年教师自身来看,思想上不够重视

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是高等教育应有之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化以及青年教师业绩考核、价值评价方面的导向,青年教师自身没有从思想上真正关注和重视这项工作,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关心、不积极。有些青年教师认为专业进修、、职称评聘才是真本事、硬道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闻不问,对违法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愿花时间去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专职思想政治教师的事,与己无关。二是对大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有些青年教师虽有一定的政治热情,但由于其自身政治理论素质不高、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教学过程中发表对社会不满、甚至违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言论。

2.从组织来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和引导

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建立起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制度,但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远没有普遍深入,对青年教师如何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缺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和引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分工尚不十分明确;二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组织活动吸引、引导、培训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在探索阶段选拔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的青年教师有些缺乏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修养,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缺乏新思想、新观念,致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很难得到正确的指导。

3.从制度来看,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考核评价机制是青年教师行为的指挥棒,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重业务、轻育人的问题。比如,在考评制度的具体条款上,对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相当明确的硬性规定和具体的物质奖励措施,但对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以及对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成效性的考核,大多学校缺乏明确的考评程序、明确的考评标准,也缺乏明确的奖惩形式。这样的考评机制使得各级组织在对青年教师育人工作的评价上缺乏可操作的程序和标准,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只重视教学科研,轻视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轻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组织上正确引导,从制度上不断激励的多方面推进的工程。

1.青年教师自身应提高有效参与的意识

首先,青年教师应认识到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应有职责,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与己无关,而是自己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青年教师应认识到要卓有成效地做好这项工作,还应提高以下相关能力:一是教育能力,青年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传播、灌输观点,对大学生进行影响。二是分析能力,青年教师要具有对大学生和客观事物进行正确认识和预测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劳动,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随时随地发生,它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创新、完善教育内容。

2.加强组织建设,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引导和管理

首先,健全的组织机构设置、明确的组织机构分工是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先决条件。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以校级领导为主管,校党委宣传部门、人事部门为职能部门,系室为管理基本部门单位的有效组织结构。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对参与工作进行动员、培训,人事部门对参与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系室负责具体参与工作的安排和开展。

其次,各级组织应为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服务和培训工作。如定期地向他们通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校情况,对参与工作的共性问题共同分析、共同研究、正确引导。各级组织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指导和监督,定期开展检查和评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工作中显现出来的好的方法要迅速推广。

最后,选拔一些既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又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工作方法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班主任、辅导员工作。

3.健全激励考核机制,提升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应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真正重视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工作中的作用。将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工作中的成果与评职、评优、聘岗、住房分配、晋级、出国学习等关系到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为那些贡献大、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提供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青年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记录和考核。在青年教师的评职、评优、聘岗等考评过程中,应有大学生或者学生管理部门对于该青年教师参与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的评价。对于在参与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精神奖励,也应有物质奖励。应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项目经费支持。当然,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包括奖励,还应包括惩罚,对那些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没有敬业精神、不为人师表的青年教师应采取惩处措施,不能让他们留在教师队伍中,从而形成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黄月圆,龙 亮,朱四化.青年教师对大学生党员思想引导工作的机制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19-120.

[2]李金明,陈 蕾,谷 荣.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工作的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3-65.

上一篇:鲁迅杂文范文 下一篇:歌唱比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