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4 04:29:1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公路养护企业 规范经营

一、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1.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政策法律依据

1993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司法》,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应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此拉开国有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大幕。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1)现代企业制度和传统企业制度比较,强调“现代”两字。(2)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的一种基本制度,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上不能强求一致,应符合自身的特点。

1.3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法人制。企业法人制首先是一种产权制度,其产权关系采取了权利两次分离的形式,首先是投资者股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其次是企业法人所有权与经营者经营权的分离,从而企业法人成为联系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纽带,也是平衡双方权、责、利关系,降低委托成本的砝码。而且法人地位的确立,使企业成为有别于任何自然人和投资者的独立人格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路养护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在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的探索。但是,不少公路养护企业的性质及运作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目前,公路养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事企关系分离不彻底

不少公路养护企业依然为公路管理部门附属的经济机构,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主要部门负责人由政府任命或政府官员兼任。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自,其经营活动并不是完全从投资效益出发,而是较多地考虑行政因素的影响。这些种种原因,就使得现代公路养护企业很难完全从事业单位中分离。

2.2产权关系不明

我国的公路养护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对养护资源的配置基本没有按照市场机制的配置方式,部分养护公司经营活动依然依靠上级的行政指令计划,通过层层下达目标计划来完成日常的养护生产。可见,公路养护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使得市场配置有效资源的作用没有显现,权责不清,产权不明,能够承担决策风险责任的人格化产权主体尚未形成。

2.3严重缺乏实施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人才队伍

我们国家公路养护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支公路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的队伍,他们为国家的公路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近年来公路养护企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仍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面临高速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我国需要更多掌握公路养护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从规范经营出发,建立公路养护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企业内部机制,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改革分配制度等。具体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公路养护企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理顺产权关系,优化产权结构

企业法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企业法人制首先是一种现代产权制度,并形成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企业发展具有长期的影响。在现代产权制度中理顺产权关系应确保产权清晰、流动和结构的合理。然而,在我国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还带有严重的“官办”色彩,许多地方的养护企业和公路管理部门之间在产权、财务上仍存在“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因此,公路养护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要求,理顺其与公路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3.2转变经营机制,健全治理结构

应该根据公路养护公司的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而言,还没有出现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养护企业,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股份有限公司的公路养护企业。

公路养护企业为了实现彻底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首先应按照《公司法》依法建立完善的公路养护企业股东大会、懂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制定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章程和议事规则,明确这四个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严格实施责权对称的经营决策制;其次,在企业内部应实行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分离;再次,应完善对公路养护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以外部监事为监事会的主要组成成员。通过一套制度设计和结构安排,建立起权力、决策、监督和执行机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促使了公路养护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3 重视行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措施,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技术研发层面、管理层面和基础层面)进行不同的培养方案。

(1)技术研发层面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培养他们解决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引进、适应国情的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的研究、技术储备等问题的能力。可以让有关的研发人员定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再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出适应我国公路发展的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

(2)管理层面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展校企联合来培养大学生这方面的管理能力,尤其是与开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达成协议,侧重培养学生对于现代公路养护企业的管理能力。

(3)基层队伍的培养,对从事公路养护的基层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和考核,择优录取,这样既能提高基层人员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打破“铁饭碗”制度。

参考文献:

[1]徐海成.公路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166-169.

[2]张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研究[N].经济时报,2004.7.21第二版.

[3]魏永存.公路养护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J],交通财会,2005 ,第九期.

[4]董爱云.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四期.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2

关键词:转企改制;出版体制机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企业

目前,全国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对部分转企改制后的中央部委出版社、出版集团和大学出版社进行的调研显示,以往计划经济下的一些体制陈规和机制痼疾依然在限制出版业的做大做强。因此,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依然任重道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发展现状

自2005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出版转制工作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在宏观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1.市场主体身份基本确立,企业内部机制建设初见成效

转企改制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全面启动。出版企业逐步开始规范化地进行公司运作:一是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出资人关系及其权益,基本确立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提高了企业内部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社内资源,打造核心产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出版产业规律的经营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2.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梯队初步成形

我国业已形成以29家大型出版集团公司和分散单一的中小型出版社“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格局。出版行业中定位准确、对市场反应灵活的中小企业的存在,保证了出版市场的产品多元化与丰富性,其差异化的竞争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公平有序的出版市场。同时,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联合重组上,作为“大型航母”的出版集团正逐步成长为市场中的战略投资者,在行业内发挥出带动效应。

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跨越了转企、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三大步,即通过上市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重组为链条,打破行政、地区壁垒,快速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其发展模式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选择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大学社积极巩固和拓展出版版图,依托学术和人才资源、科研优势,谋求特色定位,做强做优学术、教育出版等主业;同时,积极开拓其他出版领域及副业,在大众出版领域的多个细分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大学出版社逐渐探索出“自我裂变,内涵发展”的集团化道路。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在重组兼并以及探寻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方式上,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出版企业体制机制方面尚存的问题

转企改制工作虽已取得阶段性的突出成绩,但受改革启动时间、原始积累、成长方式的影响,不同出版企业仍存在不同问题,其核心都涉及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产权关系。

1. 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突出,出资人关系还未捋顺

转制后,出版单位自主经营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运营规范、委托—关系清晰的现代企业相比,许多出版企业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市场主体。企业的资源配置、生产指标、经营范围仍然受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严格限制。一些出版企业还未形成自主经营的工作导向和明确的盈利目标,对自身定位、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

调研显示,目前不少地方集团没有真正理清母子公司的资产关系,产权管理尚未到位。不具备组建集团公司条件的部委出版社,其资产财务关系、重要干部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内容终审权实质上仍保留在上级主管单位。大学社方面,多数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资本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授权不足,无法有效代替学校行使出资人权利。因此,在现阶段,企业出资人权利行使不当、监管失效的情况时有发生。

2. 内部运营机制创新不足,新型人才匮乏

出版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要走一条从行政管理到企业管理的道路。不少出版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构建受之前“双轨”管理体制的限制,往往是局部的、有限的,主要集中在策划、编辑、营销等生产业务板块;而在战略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人才机制等方面尚为落后。一些单位的工作方式则还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远离市场,落后整个社会大发展。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则可能导致新的行政官僚化。

转企改制对出版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兼具商业智慧与文化担当,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充沛的管理能力。此外,出版企业在财经、IT、数字出版、“走出去”等方面的人才也相当匮乏,以往事业体制下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显然已无法应对现阶段的人才问题。

3. 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合理,制衡与激励失衡

目前,相当一部分出版企业依然在沿用传统的组织结构,尚未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已进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企业,由于产权制度改革未得到实质性突破,实践中“模拟”大于“创新”。一方面,上级单位的行政授权和行政权力运作方式往往延伸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领导权结构中,从而破坏了权责制衡机制。另一方面,出版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不可能经由股东选拔产生,于是出现董事会“拉郎配”式的组建方式,造成出资人责任的虚化、软化。有的董事会与上级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重构,职能交叉,人员重叠,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权益主体无法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明确各自责权,企业运营无法得到有效规范。

此外,出版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重制衡、轻激励的倾向。除少数上市出版集团,现有出版企业绝大多数受单一产权结构的局限,短期激励远远大于长期激励。在出版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长短失衡的激励机制容易助长企业内部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4. 发展方式较为落后,资本运作水平有待提高

调研显示,目前出版企业大多处于以产品生产为主,以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传统企业经营阶段。单靠这种内生式的发展方式,出版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扩张到上市融资的规模。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有待提升。首先,出版企业还未厘清融资顺序。出版企业要不要上市,何时上市,应由市场选择。若战略不明晰,无法完成上市后的持续性义务,既有悖于上市的初衷,也有负于股民的期望。其次,资本运作还有待落到实处。我国出版集团组建不乏“行政捏合”之作:集团内部还未真正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合力;部委出版社的跨部门合作由于领导权问题,实质上还停留在战略合作阶段;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本运作仍存在一些壁垒。再次,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大量“圈钱”后,对募集资金的使用还具有盲目性。

5.产权制度改革尚待攻坚,产权市场建设较为落后

产权清晰有两层含义:一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即产权有完整的法律地位、得到真正的法律保护;二是产权在经济上的清晰,即现实经营过程中的清晰。目前出版企业的产权仅拥有法律层面上的清晰,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清晰。出版企业国有资产的委托体系链条过长,责任主体过多,行政性太强;各级委托者之间由于国有产权代表的选拔委派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建设滞后,并非是责权利对称、互为约束的关系,这导致了企业产权关系软化、虚设和模糊等现象。

在现阶段,出版产业仍然存在产权流动不畅的问题,首先,因国有股权人虚置,无人能对国有股权的出售、转让负责,产权置换过程行政批复环节过多,难以高效进行。其次,出版企业人员安置、社会负担转移、银行债务偿还等巨额转让成本也带来了产权交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再次,非国有资本或行业外资本不能公平进入产权市场。最后,出版企业无法正常退出市场,出版企业之间一些正常的资本运作也因涉及产权问题而被叫停。不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出版企业的产权制度而试图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违背改革的初衷。

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在国家制度环境不断变迁、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巨大背景下,出版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快制度创新的紧迫性,适应数字化浪潮、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和繁荣文化产业的重任。

1.制度环境要求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与市场接轨

一方面,出版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长期脱离于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渐成“孤岛”。出版企业须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逻辑发展生产力,突破当前出版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的障碍,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对接,进而与国际市场接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须遵循政治性原则。出版企业的政治性建设任务不会因市场化改革而发生质变。出版企业唯有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自身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践行意识形态宣传、政策执行与政治教育等任务。出版企业在新时期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度创新是最有效的途径。

2.技术环境要求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传统出版产业正面临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出版单位要成为未来的内容、服务提供方,便要解决企业的文化创新力和竞争力问题。第一是产品和服务的革新,体现在编辑工作方式、阅读形式、销售渠道、物流运作等方面。第二是组织结构调整,全媒体多元化发展具有资源的整合性,人员和机构的协同性,业务之间的互动性,因此出版企业的管理结构亟待创新。第三是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企业面临管理上的更大挑战,如管理对象的增多、管理难度的增强、管理方式的复杂,攻破这些难关,制度比技术更为重要。

3.全球化环境要求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

出版企业面对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近年来,世界知名出版商纷纷进军我国出版市场。随着分销权的放开,市场的准入,我国出版社的生存将受到直接影响。与国外强势出版集团相比,我国出版集团数目不多,规模不大;产品结构过多依赖教材教辅;企业市场运作手段等能力有限,在资金规模、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与国外优秀出版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传播对象全球化、传播方式全球化、组织结构全球化,影响力全球化等方面,“西强我弱”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出版企业今后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出版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的路径研究

要成为真正独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出版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强调企业文化和文化管理机制,借企业文化弘扬出版精神、完善出版理念、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社会效益,最终形成既尊重现代企业科学发展规律,又符合文化企业特殊属性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1.摒弃陈旧价值观念

要正确看待企业身份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转企改制后,作为市场主体,出版社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但同时,作为社会责任主体,出版企业又必须面对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涵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兼顾企业生产经营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此,企业身份并不会影响社会效益。转企改制后,我国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特性,进一步细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以更加明晰、具体的方式实现坚持社会效益前提下的双效统一。

要正确看待股份制改造和国家出版安全的关系。国有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三者来实现的。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仅体现在国企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国企质量上。改革实践证明,稳步开放出版融资并不会冲击正常的出版秩序,也不会影响出版安全。只要保证国有控制权,出版企业在吸收社会资本后会扩大国有出版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家对出版业的主导地位,放大国有出版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2. 优化企业产权结构

优化产权结构的第一步是实现产权在经济上的清晰。首先,产权所有者在经营过程中要拥有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力,国家作为产权最终所有者应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以核查国有资产的盈亏状况。在出版企业的国有产权授权制度中,应建立健全国有产权代表的选拔委派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的有机体系,保证各级国有产权代表熟悉和遵守国家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熟悉和了解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掌握出版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管理方式;能够代表出资者履行公司章程规定的义务,并正确行使权利,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权益;掌握金融知识,了解资本市场,具备出版产业发展要求的资本运作能力。

优化产权结构的第二步是产权多元化。整合与重组是出版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优化产权结构的重要途径。出版企业可以分步实施“事转企”、“企转股”的各项改革,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先考虑尝试允许新闻、出版等领域国有企业参股,再接着允许其他行业国有企业参股;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对民营资本放开,或者允许新闻出版领域的其他国有资本控股,允许员工内部持股。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出版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最重要的是确保出资人到位。除了完善出版企业国有资产委托机制,弱化国有产权虚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之外,纠正公司治理结构实践中的种种形式主义,也同样至关重要。董事会的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因社制宜。

其次,要纠正机构重叠、职能错位和角色冲突等问题。第一,企业可试行内部员工持股制度,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及与之相适应的约束机制。第二,创新党组织工作方式。党组织在企业内部具有核心地位,但党委不是国有资产出资代表,不能代替董事会或监事会行事。第三,重新界定监事会的人员组成,并建立相应的权责机制,使监事会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第四,创新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将行政化、官员化、终身化的上级任命制,改为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聘任制。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创新产权激励方式是重要的环节。出版企业要避免重蹈国有企业改革中曾经重“物”轻“人”的覆辙,建立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不能流于管理层都一律持股的内部人控制结构,也不能“一刀切”,采取员工集体持股的表面股份多元化。只有当拥有公认业绩的人才资源才能享有产权时,产权激励才能真正产生效益。

4.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时代,创新被视为企业永续经营、基业常青的关键。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作为出版企业改革的内在力量,和体制创新遥相呼应,共同演绎现代出版企业的企业革命。

(1)建立创新机制

经营管理创新需要建立创新机制。首先,产品创新是对出版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体现在选题的思想创意和形式造新上。出版集团要注重集团公司选题布局创新与所属企业选题结构创新的呼应;出版企业要注重年度选题创新与重点选题创新的有序衔接;要建立优秀选题评价机制、选题投资机制,寻求版权金融服务,将创意之“货币”付诸资本现实。其次,出版企业应建立流程创新机制,推动出版流程再造和业务形态创新。要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创新出版办公流程、生产流程、发行和物流平台,实现智能化、连锁化、国际化目标;要开拓新媒体业务形态,形成配套商业模式,延伸出版产业价值链。再次,市场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归宿。营销创新机制是出版企业实现从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创造市场的保障。出版企业要建立科学的营销决策、渠道、服务、品牌、模式创新等机制。

(2)更新人才机制

企业人才一靠引进,二靠培养。转企改制后,“良禽择木而栖”现象将更加突出。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投身出版事业的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情结,知识追求是出版业和从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出版企业应尊重这一特征,构建学习型组织,将个人知识追求付诸企业知识追求,将个人智慧汇总为企业文化生产力。出版企业应根据员工特点,主动协助员工设计职业远景,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蓝图契合,最终形成个人和企业的共赢。

企业不仅要引进、培养人才,更需要用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来管理人才。淘汰机制和绩效考核紧密相连,出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设定短期与长期、个人与团队、单社与集团不同层次的考核目标,在双效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并建立绩效考核反馈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意义。产权激励是企业内部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出版企业可逐步推行高级人才持股制度,将企业未来与个人未来紧密结合,将企业风险和个人责任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效率。

(3)强化文化管理机制

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包括两个层面:其一,管理企业文化;其二,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出版企业的企业文化比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即出版文化。出版文化有四个层面:一是出版物承载的精神内容;二是出版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思想内涵、价值取向等心理内容;三是出版机构的出版结构、出版理念、企业文化等;四是体现在社会每一段进程中出版的传统、理念、原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及其演变。鲜明的企业文化是飘扬在员工心中的旗帜,也是刻印在读者心中的名片。

企业文化最终要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尤其对于出版企业,其企业文化与自身产品具有高度相关性。在转企改制之后,出版企业文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旦企业使命、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渗入工作,企业上下就什么是“正确的事”、如何“正确地做事”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就形成了生产力。

出版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需要的外部环境要求

企业、政府、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政府和市场共同组成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在“后转企”阶段,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为出版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适当放松经济规制,逐步建立退出机制

调研显示,随着出版集团的建立,集团可对内部不同专业分工出版社的书号或出版资源进行调控与配置,这实际上已经打破了长期限制出版社发展的瓶颈。但对不少非集团化的出版企业而言,“做什么事,出多少书”的限制还在制约企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打破按部门、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资源的体制,对于那些已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出版企业,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应逐步减少对其经营范围、生产数量的限制,鼓励它们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开展多媒体兼营、调整产品结构、重组企业实力。

企业退出机制是保证优质企业聚拢资源和市场竞争活力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500多家出版社除少数因严重违规被吊销营业执照外,还没有一家出版社因为资不抵债而“退出江湖”。转企改制后,政府应逐步规范出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强化业内竞争意识,鼓励优秀企业兼并资不抵债的企业,盘活国有资产,重置出版资源。

2.形成公共产品资助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任何一家出版企业都无法回避公共出版物的生产。在市场失灵的状况下,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干预,解除出版企业承担文化使命时力不从心的忧虑。首先,政府应给予溢出效应明显的出版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即以税收形式将外部性内在化,调节市场行为。其次,政府应给予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承性的出版物充分的资助和补贴。同时,在基金的分配和使用上,应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管机制,杜绝权力寻租,保证基金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应。

3.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我国出版企业多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外部资金的注入就成了出版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受我国投资、信贷政策的影响,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一直受到限制。转企改制后,不少出版企业亟待新产品开发、技术流程改造,流动资金不足的现象更加频繁。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出版企业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支持,鼓励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鼓励骨干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出版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和发展中小出版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出版企业,为出版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

4.完善市场规则,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运用市场规则改造和重塑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市场规则包括体制性市场规则和运行性市场规则。前者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必不可少的基本社会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包括产权规则、市场要素规则、市场理念规则和市场法制规则。后者是国家运用市场运动的内在规律制定的市场行为规范,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解决市场争端规则。 这些规则能够给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版企业提供一个责罚分明的行为选择空间。随着改革的深化、技术的发展,出版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制定市场规则,也需要不断完善、及时修订市场规则,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本文系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课题“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研究”成果。课题组组长:孙瑛;副组长:王伟、蔡翔;成员:王东迎、李胜利、李频、张雨晗、潘炜、李葚;本文执笔张雨晗、李葚。刊发时略有删节)

参考文献:

[1]于秀丽.择善而从之:对出版文化的几点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09(1).

[2]周尉华.新规则新需求下的出版业:近年中国出版业经济环境述评[EB/OL].[2005-01-07]省略/info_630_4.htm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3

    关键词:家族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

    中国家族企业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坎坷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日益重视,家族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很多家族企业成功完成了创业阶段原始资本的积累。中国家族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家族制管理的优点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我国家族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家族企业的弊端,如:高度集权、管理混乱、任人唯亲等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由于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为了解决家族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将现代的企业管理方式运用到家族企业中来。

    1、家族企业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哲学博士丹尼斯杰弗认为,由一位或数位家族成员所拥有和控制的企业即为家族企业,血缘、工作、所有权这三种共同体构成家族企业的精髓。

    我国学者潘必胜认为,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他还根据家族关系渗入企业的程度及其关系类型,把家族企业分为三种类型:(1)所有权与经营权全为一个家族掌握;(2)掌握着不完全的所有权,但仍能掌握主要的经营权;(3)掌握着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

    从家族企业的定义看,其区别于其它形式企业的特点是: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切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而企业的经营权则因企业规模的不同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可以部分或全部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即家族企业是家族所有、家族控制,却不一定要家族经营。

    2、家族企业的优势及劣势

    2.1家族企业的优势

    2.1.1 家族企业是企业创业的理想途径。

    企业的创办和发展需要原始资本的积累和投入。由于家族企业的融资成本低,许多企业都把家族企业作为创业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首要选择。出于家庭血缘的认同和信任,出于家庭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响应创业者的号召,团结一致,一起创办家族事业,是许多具备劳动力和资本条件的家庭的理想。家庭为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和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家族企业是创业的理想途径。

    2.1.2 家族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为灵活有效。

    由于维系家族企业运转的除经济因素外,还有血缘、伦理等大量非经济因素在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经营成本相对较少,监督约束等管理成本也很低,决策能更快的得到服从和落实,这些都使得家族企业在同等的投入情况下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1.3 家族企业会形成凝聚力极强的企业文化。

    家族企业的创立者的文化对家族企业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家族文化往往是一个家族企业经过几代人的坚持形成的,有着丰富合理的内涵,既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家族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动力源泉。这种凝聚力极强的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2家族企业的劣势

    2.2.1 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决策失误。

    在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家族企业要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使决策更加具有可行性,可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这一切都需要员工的参与。但是目前许多家族企业采取家长式的集权管理,缺乏内、外部的监控、反馈和制约,是滋生决策失误的根源所在,必须予以解决。

    2.2.2 缺乏正规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中的各项工作标准要正规化,员工行为要受到工作规则和程序的约束,这样的企业管理就会有章可循,一切都会井井有条。而目前家族企业不是靠严格的制度和客观事实来约束人,而是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管理人。这种管理方式只能适用于小规模、低层次的作坊式企业,根本不可能管理好中型或大型企业,更不用说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

    2.2.3 不能有效利用社会上的经营人才,造成人才短缺。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的绩效会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家长式集权管理是企业吸纳和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的最大障碍。家族企业一般会将企业交给自己家族内部的人进行管理,而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家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全部来自本家族显得越来越难了。这样就形成了家族企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3、在家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3.1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所谓现代企业,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织起来的企业。一般而言,具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从世界各国的普遍情况看,按照财产构成划分,现代企业主要有3种类型,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

    独资企业,是由单一投资主体兴办,并完全由出资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合伙企业,是由两个以上出资人共同兴办,并由其共同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公司企业,是由两个以上出资人兴办,每个出资人以其出资份额的多少拥有控制权力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企业。

    从公司类型的定义可以发现,家族企业的定义没有界定企业的类型,也就是说,家族企业可以存在于企业的任何类型之中,无论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还是公司制企业,只要家族成员拥有或控制企业,即可认为是家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家族企业没有本质矛盾,并不是说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完全不兼容,关键在于产权是否清晰,是否有一个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不相容的,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

    3.2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来管理中国家族企业

    当家族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家族经营管理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发展成一个企业集团或者更大的组织,家族企业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有时候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这个阶段,想要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跳出家族管理模式,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企业。只要家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才能促进其迅速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就要求家族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4、结语

    只有在家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将家族企业的优势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家族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家族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平青。企业家成长三维机制与家族企业家[J].经济管理,200 2(2):12-15。

    [2] 余斌,周煊。民营企业委托机制的基石—基于监督的约束激励[J].经济学家,2003(2):15-2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4

许多国家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即国家所有权或者说国家的出资人职能的行使,主要是通过对国有企业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实现的,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来保证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质量,是各国政府普遍认同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之一。

一、建立相互制衡、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治理结构

(一)目前森工企业治理结构中的问题

就森工企业的治理结构而言,衡量其合理与否的标准是:在选定的治理结构下,政府主管部门能否充分了解企业情况,但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能否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决策程序是否民主、公正、高效、科学。

我国的森工企业为国有独资公司,依照公司法进行治理。公司法对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定是:不设股东会,董事会的成员由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委派和更换;不设监事会,监事会的主要职责由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直接行使;董事会成员中有职工代表。国家以投资者身份派产权代表进入企业的董事会,通过董事在董事会中表达所有者的意志,按公司章程行使出资者权利,对企业施加影响,监督公司经营活动,并获得所有者权益。这一制度设计对国有产权的监督、管理和经营实行了分立。

虽然从理论上讲,国有独资公司所有权主体是明确的,公司也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和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实际中的问题远没有解决。

1.法人财产权问题。确立国有独资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关键是要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在目前各项配套改革尚未到位的条件下,国有独资公司出现事实上的政资不分,改制成了换汤不换药:公司仍存在行政主管部门,这些行政主管部门既行使资产管理职能,又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即使在形式上做到了政企分开,但实际上却是行政的“翻牌”公司。

2.官企合一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大多数公司董事、经理人员由原企业的行政领导人自然转换,并且保留行政级别和待遇,出现了官企合一;加之由于公司没有股东会和监事会,产生了监督漏洞,董事会、经理人员出现权力膨胀时无法遏制,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3.治理结构模式很少体现企业在治理上的独立性的要求。由于不存在股东会,不可能由股东间的制衡关系保障董事会的独立决策。而且董事会成员是由国家授权的部门或授权的投资机构委派和更换的,如果这些部门或机构改革不到位,公司治理上的独立性就无从谈起。

(二)国有森工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制度设计

设计原则是:在国有森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中,新设立监事会机构,该机构主要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而董事会主要代表公司治理独立性的要求,并使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具体做法如下。

1.借鉴国外双重委员会的做法,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双重委员会,即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共同管理公司事务。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出资者及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进行控制监督,但不得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董事会则获得较为独立的对公司进行实际经营管理的权力,代表公司在治理上更加独立的要求,董事会除代行股东会的部分职责外,更重要的是实行法人财产权,最大限度地反映公司治理上的独立性要求,从而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

2.改善国有森工企业监事会成员和董事会成员的生成机制。监事会成员和董事会成员应有一部分专职人员,且不能全由行政机构派出,通过培育监事和董事阶层,改行政委派为市场生成,即从官方代表制转向市场遴选制;同时,改监事会的外部监督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监督。在此基础上,规范公司董事和监事的经营行为和监督行为。

总之,必须根据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和相互配合的原则,建立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同的机构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配合。

二、管理创新

(一)将木材生产任务从国有森工企业中彻底剥离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战略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使森工企业面临的任务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国有森工企业的调整和改造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天保工程的实施,一是将伐木者转变为护林人,企业的经营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通过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精简队伍等综合改革措施,为企业减轻了积累多年的沉重的人员负担。国家林业局应抓住这一机遇,对国有森工企业进行童定向一一从木材生产局转变为纯粹的森林经营局,坚持将采伐任务从公司业务中剥离出来。

这是一意义重大并影响深远的非常举措,有利于森工企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森林可持续经营转变,有利于规范国有重点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和对森林经营活动质量的监督,有利于巩固天保工程的未来成果。现在是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采取果断行动的时候了,贻误时机将要付出高昂成本。

(二)实行森林经营及木材销售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制度

将木材生产剥离企业经营活动后,国有森工企业原则上只进行森林经营活动和立木销售。国有森工企业根据森林经营方案确定年木材销售量、开展伐区调查设计并起草标书,在采伐标书中载明采伐地点、面积和数量,明确采伐方式及价格,然后向社会公开招标。国有森工企业根据投标情况决定中标的木材采伐公司,与中标方签订采伐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及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保证采伐作业的质量。

这些改革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森林采伐作业质量和资源利用水平,限制资源的过量消耗,有利于提高造林、营林生产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特别是有利于引导森工企业向森林可持续经营方向转变。

(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只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国有森工企业经营决策者的薪酬、职位升迁与绩效挂钩,并对外公布国有森工企业的绩效表现,国有森工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才有压力(约束作用)和动力(激励作用)为提高国有森工企业的经营绩效努力。将绩效考核与人员选任结合起来,也是许多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有效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5

(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各大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时代的召唤,有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权责更加明晰,实现科学化管理。但不得不承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非常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阻碍,其中会计信息失真是个比较受关注的问题,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与制度与之相配套,会计监督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该重视会计监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会计监督。笔者先对我国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http://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会计监督;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26-02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陈振云(1963-),女,汉族,江苏镇江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企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日趋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大势所趋,使得企业管理科学、权责明晰,更能与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相契合。由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实现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同时也就带来了经营者、所有者债权人等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能够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现代企业制度能够确切的落实执行,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与准则与之相配套,可通过加强会计监督来对这些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态势,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内外部的环境相互协调,实现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目标。根据规范科学的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加以制约规范,提供客观真实的企业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乎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所以,加强会计监督是我国在当前局势下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二、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的非独立性削弱了会计监督的作用

我国目前企业的会计人员与企业基本是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也使得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没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就削弱了应有的作用。这种受雇于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可能去违背企业的要求,只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会计人员如实反映企业信息,等待他们的也将是解雇,而这种相当于内部举报的行为也是其他企业不能认可的,最终也就面临失业的危险。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只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企业的意思去做,才能取得企业管理层的信任,甚至“上位”也有可能。根据调查发现,企业会计人员不可能冒着失业的危险去阻止企业的违规行为,多数情况下,甚至他们还成为了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帮凶。我国会计人员自身都是经过会计法以及道德规范培训过的,深知会计监督的职能,但在企业管理者、经营者以及会计人员等利益主体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监督就显得很苍白无力。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企业内部有些会计人员固然是由于身不由己而无法如实反映会计信息,但多数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却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相关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自愿与企业管理者沆瀣一气,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给企业的所有者等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利益损失,为自己以及企业管理者牟取私利。比如,现在的会计人员已经深谙熟知在会计账目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于哪个环节可以造假,或者不容许出一点错误都了然于胸,为了自身的利益,改变自己最初从事这个行业所坚守的原则,将职业道德素养完全弃之不顾,帮助甚至撺掇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加以修饰,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职能也只能流于形式。比如当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要求会计人员改变会计处理方法,使得会计信息盈转亏或者亏转盈,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损害他们的利益。

(三)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这也同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管理者主要负责的是对企业内部资产、财务以及相关人员的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否有效可以通过财务信息来进行反映。企业所有者所了解到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管理者对外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信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权分离,将企业交交给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去经营,能够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比如管理者、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也是在管理者的管理范围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存在信息失真等问题,所有者也不能完全甄别。另外,对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机制也有可能促使企业管理者指使会计人员提高虚假会计信息,当考核成绩与经营成果挂钩时,为了提高收入,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也就出现了。

(四)企业会计监督机制设置不合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只能实行间接干预。这就导致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成为了干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但由于会计人员是受雇于企业的,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至于有被解雇失业的危险他们往往会遵从上级领导管理者的指示办事,也正是这种制约关系导致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失去了其本应该有的作用,财务会计信息造假失真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像曾经风靡全球的安然公司就由于公司财务造假情况而崩溃破产。所以,当企业管理负责人职权高于会计人员时,虚假错帐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又由于当前我国社会外部审计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步,政府等社会部门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过程,造成财政监督执行不力,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效力不足,便使得企业管理者钻了监督漏洞的空子。

三、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的外部会计监督

我国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非独立性也就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可能真正做好会计监督的工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所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必须寻求措施加强社会审计的监督职能,保证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为防止现代企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企业可考虑加强与外部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促使企业外部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之外,属于第三方审计单位,可以如实客观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包括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发现重大事项以及得出审计结论,一切都按照审计准则来进行,真实合法的对外部反映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一旦发现重大会计失真情况也如实反映,避免出现虚假、伪造的财务报表以及由于舞弊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出现,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可利用政府等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外部可行的会计监督,防止企业会计人员由于身不由己所反映的信息失真问题出现。

(二)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工作也需要有综合素质非常高的专业会计人才来执行,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我国为了约束会计监督工作的展开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比如《会计法》等,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会计法的宣传,从领导管理层到下级员工都要熟知会计法的内容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给予相关的培训,包括学习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更好的执行会计监督工作。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加大对企业会计违法违规行为给予相关的处罚措施,形成多方面的会计监督机制,确保会计监督职能可以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

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我国企业应该在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理顺出资人、决策人以及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企业内部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经理人员都能恪守本分,形成一套有效制衡的企业治理结构。同时,为保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企业内部设计制度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但绝对不能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实际需求,结合企业外部行业及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此外,对于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中重大风险点在制度中应该详细列明,并且寻求合理的控制方法;而对风险点小的业务活动,在制度中只需进行常规性的说明便可,如此制度设计便详略得当了。当然对于制度的设计还可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集思广益,创新思维,挖掘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由于是员工自己参与的,也有助于制度后来的具体实施。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一个有效合理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我国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没有一套完善合理的会计监督机制,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科学的监管,削弱了会计监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二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企业可将会计审计部门的设置独立于其他部门,保证企业经营人员间能够相互制约,避免部分经济部门权力过高的情况出现,一切平等,会计人员方能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企业应该不定期的组织专人对会计部门反映的信息进行核查,保证其真实性。当所有者、管理者以及员工相互独立时,可以利用股东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会计人员也就不会再违背原则受制于企业管理者的违规要求,如实客观的反映企业会计信息。

四、结论

从上文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日益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需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与准则与之相配套,其中规范有效的会计监督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能保证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监督的质量水平对企业的未来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虽然当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笔者为促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以及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在文中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http://

参考文献:

[1] 卞晨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J].时代金融.2013(10).

[2] 周天文.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监督[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10).

[3] 孙平.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J].经营管理者.2013(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6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社会化大要求,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为核心,以科学的治理结构为组织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会计监督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一)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会计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还是国有独资公司,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并且依法设置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的过程,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作用。

(三)会计监督是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

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前提是政府的双重职能分离,即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分离。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所有企业实施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竞争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能则是通过理顺产权关系,行使所有者的终极所有权权力。企业则按照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责,认真组织经营,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达到对所有者的资本保全、保值、增值的要求。

(四)会计监督是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着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社会负担和债务负担沉重,以及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档次低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不善,财经纪律松弛,会计监督松懈。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国家三令五申要求整顿经济秩序,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规定》等来规范经济行为,加强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

(五)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帮助企业实行最优化的经营管理,合理、有效地组织各项经济活动和运用各项资金,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简而言之,就是帮助企业经营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因此,会计监督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而且其本身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强化会计监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一)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通过企业各项制度的规范化,使企业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与执行机构之间形成激励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内部审核作为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核心职能,是由会计本质和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且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并成为会计的灵魂。应建立科学的会计监督体系,以充分发挥体系中各种监督形式的作用,理顺相互间的关系。

(三)加强对企业的会计监督

一是加强对企业各类资产损失的监督。限额以内的资产损失,在健全审批手续的前提下,由企业自行处理;对超出限额的资产损失,必须按规定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无论是自行处理还是报经审批,均须查明资产损失原因,明确造成损失的责任,属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应追究个人的经济责任,努力降低资产损失的程度。二是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监督。对外投资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大对外投资,除按上述程序外,还应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三是加强企业对外经济担保的监督。对其他企业提供经济担保的,须调查其他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以及偿还能力,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程序后方可实施。

(四)强化来自企业外部的监督主体

一是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鉴证与咨询。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审查,对承包经营者期满检查以及对资产的评估、经济纠纷的调解和重大经济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避免伪造、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避免财务报表虚报、误报、重大遗漏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监督。《会计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政府部门应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督,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年度审计报告,促使会计师事务所严肃纪律、客观公正。三是加快建立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就必然离不开会计管理活动,从而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会计管理体系,解除会计所代行的国家行政监督职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一、引言

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关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管理实施,人员任务的分配安排,以及公司能否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而会计监督就是指企业中负责相关事宜的专业人员,通过合理的程序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和审查,并且对其资产情况进行严格监测,落实好会计监督工作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促进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大,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不仅有助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而且能够使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同时能够保护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所以应当对现代企业中的会计监督工作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监督重要性认识不足。现代企业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导致会计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和会计监督体系的不合理,会计监督方法陈旧落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的会计监督往往失去了其对企业内部工作的监督性能,作为企业内部的机构之一,被企业所管理和控制,对于一些违反规定的不良现象无法全权监督批评,而要受控于企业自身,不仅使会计监督失去了其真正的效用,而且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政府对企业的调控。2.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会计监督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首先,会计监督缺少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来做为保障,所以会计监督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任务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的问题,影响了会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其次,一些企业会在财务方面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在损害企业声誉和利益的同时,也为相关人员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会计监督工作未能贯彻落实,导致对于违反规定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发现和遏制。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会计监督体制,对会计监督的各项工作无法进行切实可行的安排,导致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失去了其本来的效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3.缺少有力的政府监督。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监督作为一种新型制度,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或者只是对财务账目进行例行检查,而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会计监督政策,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往往由其所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监督力度较低,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改正。此外,目前政府对会计监督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没有严格合理的规定,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实施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对企业在财务方面违反规定的行为无法做到真正的监督和改进。4.信息技术为会计监督带来新的挑战。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其对数据处理的方便快捷和对信息传送的准确安全,在会计监督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现代企业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使会计监督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更具安全性。但同时也为会计监督工作的进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有数据全部储存在电脑中,一旦信息被修改,便无法寻找证据,使会计监督工作变得困难,网络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加密技术,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如果将有关的财务凭证进行加密,会计监督在工作中便无法及时发现漏洞。所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监督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对策

1.加深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会计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其目的就在于对企业各项工作尤其是财务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避免违反规定的不良行为的发生,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所以会计监督对于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深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企业应当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与会计监督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定期培训和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员工对会计监督专业知识的了解,将会计监督工作踏实认真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另一方面企业对于违反规定的不良行为应当进行严惩,从而激发员工对会计监督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2.完善会计监督体制。会计监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发展时间较短,体制不够成熟,缺乏科学合理的会计监督制度,所以现代企业应当致力于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监督体制,从而使会计监督得到一定的保障和制度支撑,使之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企业发展。应当制定严格的会计监督规章制度,来规范会计监督中的行为,保证监督的严格和准确执行,并且在制度中应当将会计监督的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从而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当企业会计监督出现违反规定的不良行为时应当对其进行严厉批评,从而强化企业的会计监督意识,严格会计监督条例,改进会计监督方法,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加强政府监督力度。目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市场也在不断进行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不断加大,宏观调控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目前政府对会计监督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没有严格合理的规定,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实施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力度,通过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切实可行的监督方法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模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调控,会计监督作为政府对企业监督的一种手段,应当对其加以改进,加大会计监督的独立性。通过加强政府监督力度,使会计监督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4.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给现代企业带来方便快捷和商机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应当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方便快捷的数据处理功能来促进会计监督工作的进行,并且克服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弊端。首先,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会计数据处理与信息储存和传递技术,运用方便先进的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储存,并且利用网络的便捷促进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和商议,其次,对企业内部的加密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和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应当通过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会计监督体制的发展,并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也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而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会计监督作为重要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现代企业中会计监督存在体制不完善,认识不到位,政府监督力度较低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当通过建立科学的会计监督体制,加强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以及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等对策进行改进,通过有效的改进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作者:邹庆红 单位:核工业华南建设工程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郑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279-280+28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篇8

【关键字】以人为本;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制度

引言

人是社会的组成要素,创造了历史,推动了社会进步。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就是充分肯定人的创造力,打造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目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人自愿做企业的主人,以积极的状态开创企业美好前景和实现自身的美好价值。

1、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要长期稳定发展,要建立健全一个好的管理机制,其根本在于“人”。这里的“人”就是指企业的员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的员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个企业不能被其他企业模仿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管理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下的国企管理,能否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广大员工在企业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企业的主人。好的企业要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把人、人才放在第一位,作为“第一资源”。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在同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策略

2.1现代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传统企业管理中,通常以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而忽略了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管理者习惯用严格的纪律、秩序和无上的权威,来严格划分与员工之间的界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变成了冷冰冰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随着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加剧,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也随之成为竞争的焦点,而企业文化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企业管理者把目光聚焦到对“人”的管理上。事实上,无数的成功企业管理模式都不断地证明了,卓越的管理者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物在第二位。一个企业里,只有尊重人的思想,才能听到来自各个层面的声音,才能使企业的领导者更加有正确的判断力,也才能更好地保持企业活力。我们都知道“HP way”(惠普之道)。惠普对员工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到惠普的任何机构,你都能感觉到惠普人对他们的工作是如何满足。这是一种友善、随和而很少压力的气氛。惠普公司的成功,靠的正是“重视人”的宗旨,惠普之道就是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惠普之道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还要从制度入手,真正使管理工作的重心由“物”到“人”。激励、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尊重、爱护员工的价值和创造,挖掘、启发员工潜能和激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员工对于企业热情的可持续性,实现对员工真诚关怀与严格管理的高度统一。

2.2只有建立健全适合现代企业的薪酬制度,才能留住有用人才

如果说人是企业的根本,那么人才就是企业的根本中的根本,是企业要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核心资源。一个企业拥有人才的多少,是企业实力所拥有实力的体现。现代企业都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人才信息储备库,为保障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而企业要留住人才,就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这种薪酬制度需要市场调节、企业分配、职工参与、政府指导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一种制度。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人才,要广泛宣传他们的成绩,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给他们更多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尊重。以个别人才为带动,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氛围,从而激励员工的学习热情,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国内某知名企业长年来坚持“业绩导向”,按照“业绩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一线艰苦岗位倾斜”的原则,制定《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实施细则》、《原油产量考核实施细则》等制度,在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奖励系数、兑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调整,向对企业有突出贡献者、对企业发展有革新创意者倾斜,科研技术方面设立学术带头人,一线员工方面设立劳动模范典型,基层员工方面设立优秀岗位能手等多层面、多方位的人才类型典范,并在职称晋级、职务晋升、外出培训等待遇方面优先考虑。从而得到各方面员工的拥护,员工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企业效益也得到了巨大提升。另外,还设置了“稳定和谐奖”、“生产组织奖”、“人工效率奖”、“素质提升奖”等单项奖励,定期开展岗位技能竞赛,促进了各专业岗位生产技能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同时,也为企业选拨新的人才提供了平台。

2.3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考评也应以人为本

企业对员工的考评是一个企业发展很重要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则容易消弱员工的工作热情。现代企业的考评制度,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还要有人性化的考量。一个客观、具体的考评制度,应该让尽可能多的主管与相关者参与,不要让一个人主掌评估大权而导致不客观的考核结果。此外,要让员工非常清楚地了解评估的规则甚至每一个细则,从而降低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恐惧心理。好的考评应该是对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激励,嘉奖优秀的员工,激励一般的员工,甚至对于努力但表现不够出色的员工也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让每一个人经过考评,一方面能够正确看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进步的方向。让考评成为一种激励手段,形成一股企业员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3、结语

上一篇:居住证暂行条例范文 下一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