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初夏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28 01:51:40

描写初夏的诗句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1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3、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4、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2

春天的岳麓山更是美丽,繁花盛开,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数十公里,山中石骨港秀,树木葱茏,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名人称赞岳麓山的春景,古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其中的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诗句就是赞美的岳麓山春天的爱晚亭。

岳麓山的荷,是夏天特有的景色,洁白或者粉红的荷花,和翠绿的荷花,充满着夏的气息。初夏的荷,盛夏的荷,静态的荷,动态的荷,各有千秋。历代的文人墨客有许多赞美荷的文章、诗词,诗词中一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是把荷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名句。

“兮兮惜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岳麓山的秋更是美丽。描写秋景的诗句更多,有战国楚。宋玉《九辩》、汉朝刘彻《秋风辞》、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晋国、陶渊明《酬刘柴桑》等。

芙蓉区东郡小学六年级 贺嘉威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3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ě

xiè

未解(

浑身解数(

解释(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

供给(

供耕织(

提供(

供词(

二、比一比,再组词。

昼(

)耘(

)供(

)桑(

)傍(

查(

)坛(

)拱(

)嗓(

)榜(

三、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

A、理解,懂得

B、分开

C、解除

傍(

A、临近

B、靠近

C、依靠,依附

阴(

A、暗

B、树荫

C、不光明的,诡诈的

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五、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②蛱蝶:蝴蝶。

1、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01课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第一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未解(jiě)

浑身解数(xiè)

解释(jiě)

解甲归田(xiè)

供给(ɡōnɡ )

供耕织(ɡònɡ)

提供(ɡōnɡ )

供词(ɡòn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多音字的区别和掌握情况。

二、比一比,再组词。

昼夜

耕耘

口供

桑树

傍晚

检查

花坛

拱桥

嗓音

榜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形近字的区别和掌握情况。

三、给诗句中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B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字词的意思的掌握情况。

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范成大

夏日生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整体理解情况。

五、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儿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情况。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1、

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2、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4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的《上海市语文中考点击丛书·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2012届新版)》(下简称《点击》)143页《阅读指南》在解说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说:“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简单点说,也就是《点击》认为次句(即第二句)诗“山色空蒙雨亦奇”即“山色雨亦奇”,这符合诗句的原意吗?我以为是不符合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阅读指南》在总结整首诗时说:“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这个总结是准确的,不错的。因此本诗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是描写西湖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动人。很显然,下句即第二句(次句)就是描写西湖在雨天里的美丽奇妙,并非是“群山”。“雨亦奇”的应是西湖,而非“群山”或“山色”。但《点击》在解释中喧宾夺主,将此句的主语“西湖”偷换成“群山”,这是完全错误的,使原诗成了“半身不遂”。也即是说只写了晴天的西湖,而雨天中的“西湖”没有了,只有雨中的“群山”。这使原来“晴方好”的西湖和“雨亦奇”的西湖之间对比没有了,成了“半身不遂”。而晴天的西湖与雨中的群山是不能对比的,也不是原诗基本构思“西湖晴天好”与“西湖雨天奇”的框架,只剩下了“晴天的西湖”,残了半边身,这大大歪曲了苏轼原诗的基本意蕴,是完全错误的。

对这首诗的准确解说是:“晴天水波闪闪,西湖正显示美丽,雨天山色迷蒙中的西湖也非常神奇。我要把西湖比作那美女西施,淡雅的妆束或浓艳的打扮都非常适宜。”此诗一、二句的主语都是“西湖”,这才能说是苏轼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写西湖极为美丽神奇,也才能显现出如美女西施那样“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十分明显,无需多言。

虽云“诗无达诂”,但当诗有“达诂”时就不能乱去“诂”。《点击》对“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解说就属“乱诂”之类。(作者系山东潍坊市退休教师)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送别诗

送别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重要的一类诗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送别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苏教版中有三首送别诗:《峨眉山月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们以此为例分析有关问题。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编排问题

这三首送别诗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和杨万里。它们分别编排在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和下册里。编排者没有把这些诗放在一起,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难易程度。《峨眉山月歌》相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说,难度略小一些。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编排者把后一首诗放在了五年,并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供学生学习,使得此诗更易于接受,并且形成了苏教版有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个性特色,实在精妙。第二,单元主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极其困难复杂,不仅需要按照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还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序列,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编排者把这几首送别诗分开,是基于教学内容序列的考虑,《峨眉山月歌》所处的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注人文情感的熏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黄鹤楼送别》中,这一单元以记叙文为序列进行编排。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处的单元则根据生活事物进行编排。第三,情感原因。小学生心志发展相对不成熟,接触太多忧伤的事物对身心发展不利。送别诗多写伤情,分开编排更为合适。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涵分析

1.描写的对象和视角

《峨眉山月歌》所写的峨眉山位于作者的故乡蜀地,所以送别的情感与故乡有关。而另外两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友人,表达的是友情。

三首诗都采用宏阔的视野、独特的审美角度写作。《峨眉山月歌》连用五处地名,把峨眉山月这一赋予情感的意象贯穿全诗,传达惜别感情。诗句浑然天成,不见斧凿痕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选择美好的时间、地点,使用“碧空”、“长江”、“天际”这些宏大意象,情景开阔,画面感强,不见愁苦。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田田的莲叶延伸天边,红莲娇艳的夏日景象呈现于读者眼前,场面美丽壮观。

2.诗人抒发的情感

《峨眉山月歌》主要表现乡情,但与传统的思乡诗不同。它创作于李白初离蜀地、远游做官的青年时期,既饱含对家乡的思念,又带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从后两句的“夜发”、“向”、“下”几个字眼,即可看出行舟速度之快,情感的洒脱与急迫。另外两诗都表现友情,但也有区别。前一首中,李白用“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这些美好的字眼,描绘出一场诗情画意的告别,并不凄苦。后一首诗没有直写离愁别绪,甚至没有友人的形象,但诗人企图以令人留恋的美景挽留友人,曲折地表达眷恋情谊。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1.艺术表现手法

三首诗的写作手法不同。李白的两首七绝,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前一首诗中,从描写半轮月色,到月影入平羌随江水流动,缓缓伴船前行,再到思念山月而不见。诗人的感情融入山月,寓情于景。后一首诗中,三四句借帆影消逝于碧空,江流奔涌于天边,表达两人之间如江水般连绵不绝的友谊,且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采用白描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前两句虚写六月风光之美,后两句实写夏日荷景并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无边无际的荷叶和娇艳可人的荷花。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2.语言风格与平仄格式

《峨眉山月歌》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皆出于李白之手,风格都是豪放飘逸、清新自然。杨万里的诗则显得平易近人,活泼生动。从三首七绝的平仄格式看,李诗属于“平起首句入韵”的格式,而杨诗是“仄起首句入韵”的格式。诗歌的平仄有所不同。

总之,这些优美的送别诗既表达了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之情,也具有高妙的艺术技巧,笔者认为,研究这些诗歌对于了解教材的编排和认识此类诗歌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2]杨九俊、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7~70页;2005年版,第440~450页。

[3]夏家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第236~247页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6

古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该类文本时,对于诗文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就古诗教学而言,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村四月》,谈谈自己对该诗的教学解构和语用点的选择。

一、关注选词,体悟用词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为语乎,语语悟其神。”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关注语言,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要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古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讲究推敲字词,诗人翁卷亦如是。《乡村四月》描写了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绿色的原野上,是纵横交错的河渠,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炼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该句中一绿一白,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想必是经过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词,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特别的地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适时提醒、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在初读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让学生交流各自吟诗时,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到处都是绿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后,我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进而指导孩子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绿,这也叫——”。

这些环节之后,我又指导孩子朗读该句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读绿了”“原野也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读”,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也体悟到诗人在行文时“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进入文本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文描绘的初夏景色,笔触是细腻的,意境是朦胧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用“子规”这一意象?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引发人哀怨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或来表达故人离别之,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是以杜鹃啼叫声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的“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我也解读出了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试想: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亦或是“牧笛声里”?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沦落江湖,以布衣终的生平,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意象选择的重要性,我别具匠心地在教学该诗时,选择了这样的环节。“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唐·王维

抓住时机,我问孩子们:“乡村四月还有哪些动听的声音?请你来填一填: 声里雨如烟。”孩子们有的说“青蛙声里雨如烟”,有的说“知了声里雨如烟”,还有的用上了“牧笛声里雨如烟”。最后问孩子们:“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呢?”通过拓展阅读,从另一个角度去告诉孩子们农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劳作的无奈。

三、想象补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说过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见文章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达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节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形式,关注文章整体布局和描绘手法,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因为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联“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再现了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诗文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了衬托出乡村生活的繁忙,化繁为简,故意而为之。而这一点正是解读中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秘妙”。

这后两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是乍一看诗句,对于孩子们而言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如何让孩子们了解农事的繁忙呢?我的设计在于让孩子们来亲历农事:想一想,在这个季节里,男女老少还会忙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请你来写一写。

【课件】四月的乡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们在 ;小河边,妇女们 ;

竹林里,孩子们 ; 。

如果想象能让孩子们体悟到农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访就更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了。

采访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儿不行吗?

采访二:又是采茶又是种豆,你不累吗?喝口茶,歇会不行吗?

最后,我用引语告诉孩子们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辛勤劳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乡村四月——辛勤劳作,才能换来秋收呀!所以——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

孩子们似乎“亲历”了那场劳作,在吟诵中,读出了理解,读出了亲切,读出了向往和羡慕,自然也将这两句经典的诗句牢记于心。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7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

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干流桐江段、富春江段,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干流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

新安江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流域内有丰乐、新安江两座水库。解放前其航运由屯溪直达杭州,解放后水库截断航线,航运几乎停顿。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沿江有白沙大桥、朱池、落凤山、千岛湖、梅城、刘长卿别墅、双塔凌云、新安江水库等胜迹。新安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向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

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位于断桥东少年宫广场西侧,傍湖而建。又名看经楼、先得楼。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宋代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曾有诗咏望湖楼,或咏楼上观景的感受,其中苏轼的《望湖楼醉书》最有名,望湖楼也因此而名重天下。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登楼凭栏,取山形,临碧波,借摩崖,一湖胜景皆来眼底,

“天容水色绿净,楼阁镜中悬“,确为西湖名楼,让人流连忘返。

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尝试理解诗意。(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如何理解诗题?(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师: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词人简介。(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清平乐·村居》)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3.上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的风光吧。(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齐读。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它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1.思考,指名回答: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2.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配乐师生合作串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填空。

1.“移舟泊烟渚”的“移舟”的意思是

,“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是指

,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 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

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这是辛弃疾在被贬官之后写下的。虽然正在经受坎坷,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体现出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你见过美丽的乡村景色吗,在那样的景色里,你会想些什么,你最想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一、1.划船靠岸

停船夜宿

2.“客”是诗人自指,“新”有增添的意思,愁上加愁。3.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水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时着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二、1.云黑 雨跳 风吹

2.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

匆来匆去。

3.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三、略

【教学板书】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移、泊、旷、低、近

孤寂、愁闷、思乡、旅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未遮山

雨中:跳珠乱入船

雨后:景色水如天

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人民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学重难点。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描写初夏的诗句篇8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4.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西湖边畅游,感受到了古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还有许多诗人也用他们的笔,赞美祖国的山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件出示:课后积累)

上一篇:有趣的对联故事范文 下一篇:关于劳动节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