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文书范文

时间:2023-12-07 22:23:16

出国留学文书

出国留学文书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人本化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享有高等教育“主课堂”的美誉,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信息服务的基地,在留学生教育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来华留学生较之国内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特殊困难,引发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本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以人――以留学生的信息需求为本优化资源,改进服务,主动关怀,使来华留学生获得切实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探讨高校图书馆对留学生产生真正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体系建构方法。

一、留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特点

留学生是高等教育殊的受教育群体,是图书馆信息服务殊的服务对象。留学生因为语言交流的困难,环境的陌生,文化的隔阂,行为习惯的不同,在利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时往往十分困难。加之部分高校图书馆忽略了针对这部分小众、新兴学生群体的信息资源建设,留学生花大量时间,找不到所需文献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降低了留学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信心和热情。笔者将留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较之中国大学生的特殊性加以共性归纳,为面向留学生的人本化信息服务体系建构提供理性基础。

(一)信息资源需求

来华留学生有中文习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词典等语言类工具书,初级汉语读物,英汉对照读物,标注汉语拼音的中文读物,图文并茂、较易阅读的书刊报纸,一些删减版的中国传统名著等需求量较大。在专业学习方面比较重视教师指定的专业辅导书,专业性的参考资料,专业性学术期刊、著作等文献资料。另外,由于留学生读者的个体差异,存在兴趣爱好的不同,对自然、经济、历史、艺术、实用技术、地理、旅游、生活等方面的书籍、刊物也时有借阅。但其中明显偏向易于读懂的语言形式,比如英文原版书或中文文字水平浅显的文献读物。由于电子期刊、网络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提供的文献资源内容新颖及时,易于获取,相比纸质文献资源,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数字化资源。留学生在进行专业研究时,多选择英文资料。

(二)培训方法需求

留学生的语言交流问题,环境陌生问题,文化隔阂问题,信息的获取习惯问题对高校图书馆针对留学生提供入馆培训、信息能力培训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能否抓住留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信息需求特点,做到易懂、实用、有吸引力,帮助留学生扫除利用图书馆的盲点,成为图书馆针对留学生展开读者培训的重点。

(三)沟通需求

出于语言障碍,留学生在沟通时更希望遇到能够主动、热情帮助他们的馆员。希望他们的普通话标准,语言简单,语义明确,语速稍慢,同时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留学生希望为查询和借阅障碍提供帮助的馆员既能有效讲解,又能够直观演示。

(四)图书馆使用需求

留学生将“方便获取”作为影响他们使用图书馆的首要原因[1]。首先留学生读者希望图书馆的馆藏布局清晰明了,纸本文献的获取方式简洁,有规范的中英文对照标识和描述。由于阅读速度的限制,留学生在使用纸本文献时需要将书借走阅读,并使用较长时间“消化”,这就需要相关文献的复本量大。留学生希望图书馆建立英文网页,便于查询和了解信息。而且对于图书馆的自助服务,如书目查询,自助借还,网上续借,图书预约,自助打印、复印等项目具有浓厚兴趣。

二、构建人本化留学生读者信息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建立针对性、开放式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开展调研,了解需求

加强留学生信息需求的调查与研究,避免信息资源建设的的盲目性和一般性。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向留学生发放,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留学生来华学习目的,文献信息需求,利用图书馆时遇到的问题;将图书馆的流通统计与留学生读者类型结合分析,注意各类留学生读者类型主要的信息需求情况,分析留学生信息需求的特征;主动与留学生的任课教师,管理和指导留学生校园生活的管理人员沟通,了解留学生所学专业情况,所需的教学参考书,课外辅导书,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关注热点等信息,结合本校的留学生培养计划,教科研计划,科学、前瞻性地考虑针对留学生信息需求的馆藏建设计划。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满足需求

(1)丰富纸本、电子资源

充分调研之后,图书采编部应根据留学生的文献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采购专业书籍、教学参考书以及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书籍。如订购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辅导用书、拼音类汉语读物,英汉对照读物,补充一些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增加外文文献资源的馆藏量,如常用的外文参考书,反映相关学科最新内容、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的外文专业书籍、新书籍,中国传统名著、中国文化介绍的外文译本等。还应扩大汉语学习软件、多媒体产品等电子文献资源的馆藏量。

(2)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

图书馆应尽早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大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和整理的力度,将网络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的数字馆藏。做好网络资源的导航工作,拓展虚拟馆藏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考虑留学生的信息需求建立相关特色数据库。另外,做好数据库的“使用帮助”模块,帮助留学生读者了解、使用数据库。高校图书馆还应积极与其他图书馆、研究机构建立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网,甚而构建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和自动化协同服务,包括馆际互借,文献信息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

(二)抓住特点,有效培养留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1.带领留学生入馆参观

应由图书馆的讲解老师带领留学生进入图书馆进行实地参观讲解,帮助留学生了解图书馆采用什么样的藏书体系,藏书布局,以及图书、期刊等的排列原则与方法,还应讲解图书馆的部门设置及各部门职责,帮助留学生了解图书馆相关服务项目及规章制度。要特别对留学生比较常用的图书资料类目,所在馆藏地点等加以介绍。讲解中较难听懂的内容,可以采用英文讲解的方式,并及时解答留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2.文献检索课教学

为帮助留学生读者在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时能够准确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与途径,提高信息活动效率,许多高校已面向留学生开设文检课。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留学生而言,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实践”的方式比“理论”的方式更为有效[2]。教学中应以检索案例为主要切入点,以分析课题,查找课题文献的方法为主要内容,从而使检索原理和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使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3]。为了更好地体现实践性,文检课应安排在电子文献阅览室上课,由英语较好的老师,进行文献检索的实际操作指导,介绍各种检索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举办讲座

讲座能较系统地展现某方面知识并加强交流。讲座可以邀请各年级的留学生,还可以邀请中国学生加入进来,分享文献信息的获取、使用心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利用各自所长,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达到共同完成学习目的的作用。

4.多媒体与Internet

为辅助留学生培训的效果生成,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方便留学生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获取信息素养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图书馆可以提供多语种的图书馆指南音像资料供留学生下载,提供形象介绍中国的图书分类方法和资源组织形式的游戏和软件供留学生下载。

(三)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留学生的信息获取

1.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

图书馆员的业务能力是留学生读者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外语水平有限,甚至普通话也不标准,与留学生的沟通常出现困难,这为留学生利用图书馆造成了很大困扰。图书馆应对馆员进行外语培训,馆员还应勤练普通话,过语言关,为留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增强留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信心。图书馆员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业务能力,具备扎实的情报知识,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具备熟练的信息检索技能,能够为留学生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咨询信息。还应进行跨文化培训,包括各个国家的礼节、常识的教育,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留学生读者保持热情、积极、耐心的工作态度,建立图书馆员和留学生之间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

2.完善环境建设

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图书馆应在馆大厅设立中英文对照的图书馆使用规则和馆藏分布、开发时间表、《中图法》大类表等。对留学生经常用到的图书资料的类目,馆藏地点,地点路径等做出专门的指示。有条件的还可以在馆大厅进行各种专业数据库的双语介绍和多媒体演示。提供英文自动导读机,供留学生自助查询所需信息。展示学科馆员的照片以帮助留学生准确、快速地找到他们的咨询对象。

3.建立实用性的英文网页

英文网页的建设要注重实用性,如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栏目设置可征求留学生的意见,将他们最需要、最关心的内容设为一级栏目,英文标述要规范、准确,界面操作简单,信息层次清晰,页面间链接准确、直接。

网页设计内容可包括图书馆对留学生的培训课程、活动安排,以图示形式介绍的纸本资源的馆藏布局和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流程,多语种的入馆手册及配套的各种影音资料,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推荐,多语种OA资源的链接以及馆际互借指南,各种电子或在线的语言工具软件,多国语言的图书馆专有名词术语表。读者自助服务,如续借图书,自助预约等;论坛、QQ群、博客等实现读者之间的阅读经验交流,推荐馆藏图书等活动的交流互动园地;图书馆信息反馈或信息延续的,如预约书到馆提示,讲座课件下载等。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导航员,维护英文网页,与留学生互动,为他们推荐符合需要的数据库,提供查找文献的线索,拟定检索策略,指导如何查找。

4.开展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营销

让留学生知晓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动力、效率和质量。为了使普遍对异国图书馆感到陌生和茫然的留学生能充分知晓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图书馆应展开对留学生读者的主动营销。

(1)活动营销

定期举办能吸引留学生参加的读者活动,如读书沙龙,留学生介绍本国图书馆、本国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系列文化活动,还可以鼓励留学生排演图书馆故事小品,举办留学生设计图书馆攻略、寻书地图的比赛和作品展览,举办中国古诗词朗诵大赛、对联大赛等活动。在娱乐和充实留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图书馆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还可以通过对留学生的活动提供场地、文献支持等方式增加留学生对图书馆的熟悉度。

(2)推送营销

图书馆可以针对留学生的信息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推送服务。首先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编制适用性、针对性较强的专题推荐书目,同时包括书摘、作家介绍、书评、相关多媒体、图像类资源等信息。编制图书馆培训、讲座、新书信息通告等,然后通过手机短信、邮件、用户专用网页等渠道进行推送。还可以运用RSS技术(K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实现留学生用户的个性化信息订阅服务。

(四)重视吸收留学生读者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反馈与评价

评价与跟踪是提高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及时得到留学生对图书服务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是进一步改善工作的关键[4]。图书馆的信息情报调研,资源建设,培训与服务的开展,每个工作环节都应多方收集和听取留学生的意见。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留学生论坛,针对资源建设、服务情况,针对每一次用户教育、读者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定期举办图书馆和留学生的交流座谈活动,当面听取、进一步探讨留学生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图书馆领导应加强管理,保障留学生评价的渠道通畅,保障图书馆对评价的反应及时。留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应尽快进入改进议程。

三、结语

留学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媒介,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发挥影响,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校融入国际化,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今天,中国高校应尊重留学生的信息资源需求特点,探索出最适合留学生这个群体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和策略,构建面向留学生的人本化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巩梅.外籍读者的阅读、需求现状与图书馆服务创新――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外籍读者服务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86-90

[2]陈莹.基于CBE理念的留学生信息检索教学设计与实践[J]图书馆界,2011(6):60-63

[3]邓亚文.对外国留学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84-86.

[4]李绍交,谢美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用户反馈平台建立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2):58-60.

出国留学文书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少儿文化;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25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78-02

2008年全国妇联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1]。“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条顺口溜,反映出了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令人忧虑。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其《农村的终结》一书中说:“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对当下中国而言,这一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政府和社会支持,减少他们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和安全隐患,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强调的“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化能否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也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能否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人民日报》,2011-10-12)。

2011年10月18日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我们国家已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各地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发展当地文化建设,早日为留守儿童建立图书馆,给他们创设一个快乐的精神家园,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一、创建农村留守儿童图书馆的必要性

5 8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背后是超过两亿的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这批“流动大军”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父母,他们为多挣些钱改善生存条件,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到城市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孩子只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因精力所限,无法很好地照顾孩子。除极少数性格内向的孩子能坐得住,绝大部分孩子像脱缰的小马到处乱跑,他们根本无心读书。十二三岁的孩子就经常在一起打牌、抽烟、吃吃喝喝,上网更是家常便饭,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这一状况已引起了很多关心儿童成长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有人甚至喊出了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的口号。怎样让这些脱离了成长轨道的孩子回归健康成长的轨道,笔者认为可以在农村村村建留守儿童图书馆,在农村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之外有一个去处,那里有书读、有写作业的桌椅板凳,学习遇到疑难有老师解答。如果农村村村有这样一个儿童图书馆,留守儿童将不再迷惘,假以时日,他们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成为有理想、有知识的一代,这样就可以避免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孩子却在留守中荒废毁掉。

二、创建农村留守儿童图书馆的可行性

1.近十年中国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近十年是中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最佳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表明党和政府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宏观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近十年来,政府组织了送书下乡活动,推行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建设、农家书屋等农村图书馆建设实践,为进一步在农村建设高标准图书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图书交流。截至2009年,中国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38 736个,村(社区)文化室246 780个[2];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30万家,覆盖全国近半数的行政村[3],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农家书屋作为一项文化惠农工程,已在全国开展得红红火火。预计到2015年,全国将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基本上可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有了这个基础,我们现在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还没有任何文化设施的村庄筹建图书馆,让当地村民早一点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没有馆舍可暂时借用民房代替,没有管理员行政村可找退休在家的教师。关于书籍的配置、技术的指导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大力支持,需要当地政府出面,由当地广电、出版、教育主管部门等积极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统筹安排,合理调配,把全县乃至全市各个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县市公共图书馆等所有图书全部编目整理,制定详细的图书交流明细表,安排专业人士具体负责开展图书交流工作。这样全市所有的图书就都被盘活了,所有的图书都可得到最大化利用,没书看的村庄也会逐渐充满书香。山东文登“一本书全市看”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为解决藏书少、种类单、更新慢等农家书屋面临的普遍问题,山东文登织就一张图书交流的大网,将全市农家书屋串联起来,约10万本图书在网上有序流转,让“死”书“活”过来,变“一本图书一村看”为“一本图书全市看”,花费不多,效果却很好。图书在各个站点之间流转,每季度一次,保证每个站点都能新书不断。文登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于军认为,图书交流要运行好,必须政府、社会、农村三方共同努力,整合资源,解决图书更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4]。这一点毋庸置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相信在政府、社会、农村三方共同努力下,村村有书屋的构想很快就能实现。村村有了书屋,村村建留守儿童图书馆就有希望变成现实。每村将农家书屋里适合孩子们看的书挑选出来,另辟馆舍,配上管理员,一个简单的留守儿童图书馆就可成立。条件差不要紧,只要孩子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有书可读、有游戏可玩、有老师陪伴,留守儿童们就不再孤寂、不再迷茫。不久的将来,农村留守儿童图书馆将会变成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乐园。

三、农村留守儿童图书馆的未来

出国留学文书篇3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2016年12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制定的首个部级“全民阅读”规划。该规划提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重在内容,通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二是保障重点,坚持少儿优先,特别提到着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基本阅读需求。留守儿童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图书资源贫乏、阅读服务欠缺的情况下,不但缺少亲情,还缺乏书籍、知识带给他们的精神慰藉。有些儿童即使有机会接触童书绘本等,但这些图书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社交环境、思维方式等有较大差异,因此并不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发挥。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对留守儿童普遍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弥补他们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他们需要与自己相符合的、接地气的教育产品。出版社作为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学出版社以母校大学为依托,主要以出版基础教育教材及配套用书为主,兼顾出版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学术专著和教育培训系列用书,在教育出版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精神,立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题出版,积极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大学出版社反哺社会的重要举措。家庭教育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取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出版社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开展媒体融合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题出版和基于网络的线上、线下服务推广平台加以实现。

一、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题出版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缺少人生路上父母的指引,通过阅读一些对其成长有引领作用的图书可以实现他们的自成长。主题出版担负着引领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主题,融合多种媒体资源,重点打造课外阅读和教育图书两个书系。课外阅读书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品德教育规律,认真分析留守儿童因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所产生的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以留守儿童生活及社会环境为创作背景,立足心理健康、家庭情感、社会认知等多个方面,多角度还原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用感动与认同赢得留守儿童的信任与依赖。利用自身在课外读物出版方面的优势,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为主题,多出一些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系列精品图书,打造便于自学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书系,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引导缺失。例如,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书系由两个系列组成,一个系列为“聆听你•父母成长易读系列”,主要面向留守儿童家长,着力解决广大留守儿童父母无法切实感知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诉求、把握不准品德教育与学习教育的主次关系,以及日常电话、书信与孩子沟通时的语言匮乏等各种家庭教育中举足无措的问题;另一个系列为“打动你•儿童自助悦读系列”,包括24本美德花园绘本和6本原创儿童励志文学读物。对于1~6岁学前段,主要以美德花园绘本形式,通过简单直观的绘本故事,让儿童在自主阅读中,自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的渗透教育,给儿童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而对于7~12岁学龄段,鉴于该阶段孩子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通过原创儿童励志文学读物,从改变留守儿童成长引导缺失的角度入手,把文明礼貌、勤俭节约、懂得感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宽容、乐于助人、勤奋学习、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价值观与美德教育融入其中,给予其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孩子们留守的童年不孤单。教育图书书系。在现有成熟的教育图书体系基础上,利用MPR有声读物、二维码和射频标签等技术实现纸质媒介到数字媒体的过渡,利用移动数字媒体互动图书APP、微视频MOOC网站、“云借阅”等全新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优势叠加,对留守儿童的自助学习提供远程辅导支持。建设学习资源网络云平台,建立各个学科专业的数据库、试题库和多媒体资源库,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资源进行组织,通过资源导航和智能搜索引擎等进行检索使用,对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持。云平台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统一存储,内容输出可以跨平台展示。学习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通过深入剖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争取知识点覆盖到所有的国标教材,通过属性进行区分标注,并结合微课、微视频等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根据不同地区教材选择的不同进行自由的内容组合。除了以上自建资源,还可以借鉴豆瓣网的用户贡献机制,增加网络用户提供资源的渠道,经过系统审核后就会成为平台的有效资源。同样,对于知识点的分类,除了通常的分类方式,还可引入Web2.0的标签机制,允许网络用户参与知识点和试题的分类,以充分发挥领域专家和教师的专业优势。

二、与政府合作,建立儿童“悦读基地”

为了充分发挥阅读的教育补偿功能,必须为留守儿童的阅读提供便利条件。出版社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流动儿童聚集的社区建立“悦读基地”,作为留守及流动儿童集中学习和交流的根据地,也可以利用“悦读基地”开展对儿童及家长的阅读培训和学习、心理的辅导。以“书香中国”为引领,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大量的农家书屋、社区书角和中小学图书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为留守、流动儿童开辟专用的阅读区;或者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在阅读环境较差、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以及流动儿童聚集的社区建立“悦读基地”,为留守儿童的阅读、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悦读基地”的学习资源由出版社免费提供,采用软硬件齐头并进的方式,不仅有传统纸介图书的配给,还有MPR有声读物、MP3/MP4音视频阅读工具和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以充分叠加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数字产品对基地覆盖的融合教育优势,将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留守儿童身边。

三、由协会牵头,丰富基地资源供给

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也是文化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然而一家出版社的能力、资源毕竟有限,只有与其他出版企业团结协作,才能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新兴媒体有利于开展出版产业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地域的合作,借助自身优势和其他出版企业的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共建平台、共享渠道,在内容、平台、经营、渠道、管理等方面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出版实力的共同提升。大学出版社协会是中国大学出版社界的全国性、专业性、行业性社会团体,会员单位包括108家主要以教育图书出版为主的出版社,其主要业务之一是组织出版社之间的协作,促进出版社之间的横向联合。目前各大学出版社均开展了数字媒体平台的建设,资金投入大,投资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如果由大学出版社协会牵头,共建一个面向全国的统一学习资源网络云服务平台,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着手网络资源的元数据和标准化建设工作,不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且对整个出版行业的资源整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每家出版社具体负责其所在区域“阅读基地”的运营和维护,网络云平台的学习资源全国共享;也可以倡议其他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有志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作家和相关爱心人士,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力量,为“悦读基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四、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在线支持辅导

为了更好地推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题出版的两个书系,提高图书的售后服务质量,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欠缺的现状建立网络化推广平台,通过自助服务和人工服务两种模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阅读和心理进行辅导。自助服务模式。自助服务模式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共性问题,基于云平台、微信和移动APP等新媒体,建立自助服务体系。自助服务体系主要利用学习资源网络云平台的各种数据库,通过资源布局导航、联机检索、搜索引擎和多媒体点播等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自助服务。建立大数据中心,收集留守儿童学习和交流的相关数据,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通过分析对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并了解其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向他们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主动的咨询服务。人工服务模式。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的个性化问题,出版社可以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通过互联网进行支教,开展阅读、专业学科和心理问题的远程辅导,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按照年龄或年级建立网络化学习小组,小组由相关领域专家、教师、学生志愿者和留守儿童组成,他们彼此之间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也可以由专家、教师和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远程的阅读辅导、学习辅导、德育教育,部分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由于师范大学在专业学科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在网络平台在线支持方面可以承担更多的工作,利用其母校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上的优势,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可以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发挥阅读的教育补偿作用,大学出版社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题出版,用优秀的文化产品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并通过线上线下的阅读推广服务提升阅读的质量,对他们进行心灵帮扶,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R].

[2]中国政府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R].

[3]吴尚之.十年阅读开创新局面全民参与点亮中国梦[J].中国出版,2015(24)

[4]赵莹.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后的社会责任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武艺,谢菲.六举措力推国有文化企业“双效统一”[J].人文天下,2015(13)

[6]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7]搜狐教育.“家庭教育”成为中国家校双方必修课[N].

[8]吴尚之.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J].中国出版,2015(01)

出国留学文书篇4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课外阅读 农村寄宿制学校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在加紧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国民阅读已经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与素质,而且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更需要精神关爱,而阅读则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理补偿,农村儿童本来远离父母,就缺乏精神关爱,加上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贫乏,没有博物馆,没有游乐园。用书本陪伴儿童不仅为孩子打开了大千世界的一扇窗,而且充当起了陪伴者的角色。另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课外阅读时间对农村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并通过学习成绩对多种情绪状态产生间接影响。课外阅读好的学生其成绩相对也较好。因此,阅读不是留守儿童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从留守儿童的精神成长及以后升学就业来说,都应该把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

儿童阅读教育一般由三个部分完成:社会、家庭、学校。对于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文化设施和阅读条件的限制,公共图书馆每年开展的儿童阅读活动很难惠及到他们;如果父母双双外出,连基本陪伴都无法做到,更别提阅读指导;在家的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本身没有阅读习惯,意识不到阅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家中少有藏书,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社会阅读教育和家庭阅读教育是缺失的。虽然有学者意识到儿童阅读活动的推广应该“提高覆盖面,让广大农村儿童受益”,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美好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有效加强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应该以学校教育为突破口。尤其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24小时待在学校,一般都是封闭式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相对单调,阅读时间充裕,老师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更适合陪伴他们阅读,比起外出的父母,他们具备陪伴时间,比起文化水平,他们更有学识,能够指导儿童阅读。

1.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

1.1学校图书馆质量不高,真正适合留守儿童读的不多。当前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拥有的图书有的是本校配备的,有的是企事业单位捐赠的,内容杂乱且不能及时更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占我国儿童人口半数的城镇儿童,拥有童书资源的88.9%,而另外一半的农村儿童,只拥有童书资源的11.1%。现在大城市里的孩子普遍阅读绘本,农村孩子可能连绘本是什么都不知道。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不重视图书室建设管理工作。有的学校图书馆虽然配备图书管理员,但更多时候并不开放,不能有效对图书进行管理和利用。图书馆的设置更像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1.2学校及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升学压力使他们唯考试分数至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健全人格养成不够重视。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学生考上大学的竞争更激烈,教师对学生的考试分数更看重,甚少有精力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养成更是关注度不够。

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阅读能力培养

2.1重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和馆藏条件建设,并变藏为用,做好藏书利用工作。如2013年,河南省濮阳的“十分有爱”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由于图书配置高标准,包括古今中外最优质的800~1000册儿童读物,其中至少100本是精美绘本,吸引了很多留守儿童。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图书馆来说,精选图书馆的同时应该加强图书馆(室)硬件条件建设,把馆舍布置得相对整洁、典雅、舒适以吸引读者。设置专人专岗管理图书馆(室),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晚上、周末及寒暑假的开放。

2.2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中,作为一项必修课程,同时请一些阅读专家对农村语文教师进行专门的阅读指导培训,使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更具有专业水准。如华润怡宝组织的公益活动――全国首场乡村儿童读书会,听说有城里的专家培训,全校老师都积极报名,即使没有座位,也愿意站着取经。可见培训课程对农村教师有很大的吸引力。

2.3竭尽所能地多举办一些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专门为留守儿童编制适合他们阅读的辅导课程,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和儿童心理,经常性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如阅读节气、阅读经典、绘本阅读、漫画阅读等,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举办图书评选活动,评出学生心目中的好书排行榜等。

参考文献:

[1]邓倩.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

出国留学文书篇5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所公布的开展认证工作的内容、范围、方式等如下(也可直接进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cscse.省略查询):

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主要内容

鉴别国外或境外颁发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机构的合法性;甄别外国或境外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或具有学位效用的高等教育文凭、证书的真实性,对外国或境外学位的层次和对应关系提出认证咨询意见;为经认证的外国或境外学位或高等教育文凭出具认证证书。

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证书的认证范围

1.在国外或境外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正规课程所获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

2.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颁发的国外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

目前认证服务受理国家和地区:外国和相关地区

外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

目前不在认证受理之列的证书:

1.外语补习和攻读其他非正规课程(如短期进修)所获得的结业证书;

2.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的研究经历证明;

3.未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所颁发的国外或境外学位证书;

4.未经省、直辖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学士学位以下(不含学士)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的毕业文凭;

5.函授取得的国外或境外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

6.非学术性国外或境外荣誉称号或学位证书。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学位认证查询方式

电话:010-82300056、 010-82301008

传真:010-82301166

E-mail:interco@stnet.cscse.省略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82301008 、010-82301006-118

传 真:010-82301166

出国留学文书篇6

若论中国人发现除四书五经之外,天下还有自然科学一说,并且大规模努力学习,始于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我不知道当年庚子赔款留学怎么考试,但当时各地私塾,大多只读四书五经,所以庚子赔款留学考试,大概也只能以文史为主。事实上,庚子赔款留学生中,那些后来成就巨大的自然科学大师们,都曾熟读经史,学问等身。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的曾昭权,乃曾国藩之曾孙。清朝后期最有名者,莫过曾国藩,后来权倾一朝的李鸿章是他的门生。不过比权势更流芳百世的,则是曾国藩对子弟的严格教育,坊间留传曾氏家训,历百年不衰,可见一斑。他规定族中子弟自幼每天读书五页纸,写字一百个,逢三逢八作一文一诗,经史子集,无不必读。如此家教之下,曾孙曾昭权十六岁考取庚子赔款留学,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另一位梅贻琦先生,被尊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其父中过秀才,梅贻琦自幼熟读文史,曾讲出“谁背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的话。他考进南开学堂第一期,成张伯苓的得意门生。留学美国,主修电机工程。

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二期的赵元任,后来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其父清末中举,母亲善诗词昆曲。赵元任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到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获数学学士,副科修物理。在哈佛大学得哲学博士之后,还回康奈尔大学教物理学。一九二年回国,赵元任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和物理。复回美国任教,才开始专攻语言学的研究,遂成大师。

庚子赔款留学第二期学生,还有一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竺可桢两岁开始认字,家教严格,自幼在私塾苦读。考取公费留学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主修农学,后转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

庚子赔款留学三期之后,清政府把主持留学事务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而清华学堂第一期学生里,最鼎鼎大名的是叶企孙先生。叶企孙的曾祖于清道光年间做官,晚年精修礼学。他的祖父就职国子监,官至五品。中国古代,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官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叶企孙的父亲中甲午年江南乡试第十五名举人,曾任敬业学堂校长、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叶企孙天资聪颖,随其父从严教养,自幼攻读经书,终生儒雅。不及十三岁,考入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修物理,又入哈佛大学,获物理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原子能之父钱三强,书香门第出身,父亲大文豪钱玄同,与陈独秀、、严复、胡适等齐名。如此家教,钱三强自幼读书,七岁被送到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文史大师们创办的孔德学校,继续优等教育。钱三强清华毕业之后,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李四光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自幼在其父执教的私塾里读书,十四岁才离开,到武昌读高等小学堂,学业出众,一年后即被选派日本留学,后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

前所提庚子赔款留学生第一期的曾昭权,有个叔伯弟弟曾昭伦,也是公费留学,也是麻省理工大学毕业。曾国藩二弟叫曾国潢,曾昭伦是曾国潢的曾孙,同沐曾氏家训的余荫。曾昭伦的父亲是举人,母亲也出身名门。曾昭伦十六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大学化工博士学位。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三岁可背上百首唐诗宋词,并能心算加减乘除。父亲到民国政府任职,钱学森随家迁北京,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后考取公费留学生,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学习,后转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前辈曾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在清华和北大教授哲学,与杨振宁之父是邻居好友。邓稼先五岁入小学,父亲指点,读史读文,基础厚实,后与杨振宁同读北京崇德中学。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物理学家周培源,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周培源幼承庭训,读书甚用功。他先入上海圣约翰附中,后进清华中等科。成绩优秀,被选送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后,转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获理学博士学位。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再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研究。

不同于这几位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开店铺维生,母亲勤俭持家,所以家境小康。吴有训七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十二岁进私塾,文史之外,兼习数理。史载农家子弟吴有训,先到县城,又到省城,少年时代全部陪伴书本度过。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选派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是清朝举人,镇江名士,创办《南洋官报》。茅以升三岁受母亲启蒙,六岁读私塾,七岁进思益学堂,再入江南商业学堂,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获硕士学位,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创立茅氏定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家蒋百里,出身书香门第,于乡间私塾启蒙,苦读文史经义,考中秀才。之后入浙江求是书院,获地方官员赏识,赴日留学。期间组织浙籍留日学生同乡会,编印刊物《浙江潮》,担任首届主编。学成回国后,投身民国革命活动,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学生有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蒋百里曾师从梁启超,关系亲密,亦曾与梁启超辩论,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传诵至今。蒋百里受委托,赴欧洲考察,曾面见墨索里尼和戈林,慷慨陈词,为中国抗战谋求支持。

以上列举十四位科学家,或物理,或数学,或地质,或航天,或建筑,或军事,都可名垂青史。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出身好。家庭环境良好,不是指有财富或有权势。书香门第,并非权势豪门。而地质学家李四光和物理学家吴有训,则属贫寒家庭出身,但年幼都被父母送入私塾读书。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贫困不一定就差,豪富不一定就好。贫困家庭,父母恩爱,大小和睦,教子有方,儿童也可获得良好的家庭环境,日后有出息。相反,豪门大院,长辈为富不仁,后代娇惯纵容,家庭环境实际并不好,将来成败家子者不少,所谓富不过三代。

当然仅仅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能保证子弟都能长成科学家。良好的学习环境,必不可少。在这里,需要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出判断。

近二十多年,著名科学家、党史家、教育家龚育之先生,不遗余力,呼吁恢复文理兼顾的教育实践。龚育之曾在老清华读书,饱受梅贻琦校长领导的文理兼顾教育,终身受益,成为出众人才。他近年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反对分离科学和人文教育,指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能只靠自然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因此破除文理之间的森严壁垒,充分认识文理交融的必要性,对于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小学分文理班,是大错特错,贻害无穷。理科小学生整天只知背公式、算习题,文不能提笔作论,史不知古往今来,一路上去,中学大学,日后顶多成为一台计算机器。不懂得如何做个正直的人,亦无独立思维能力,更谈不到创造,何以可能做科学家。良好学习环境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熟读文史。本文论及之十多位大科学家,都是读私塾出身,自幼领教经义。读文习史,通古博今,培养道德,学习做人,所谓先要成为一个人,然后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

良好学习环境的另一重要内容,乃得名师指导。上文十多位大科学家,都曾留学海外。中国高等教育界,至今远远落后西方国家,要受良好高等教育,远赴海外,无可非议。而这些科学家得天独厚,曾有许多名家导师。叶企孙在美国的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钱三强在法国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钱学森的导师是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合作论文,创建卡门钱定理。周培源先从贝德曼,后拜贝尔为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量子力学创立者海森伯。吴有训在美国的导师,是发现“康普顿效应”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康普顿。

一九九九年,中国政府表彰研制“两弹一星”贡献突出的二十三位科技专家,其中十九人是叶企孙的学生,两人是叶企孙学生的学生,另外两人也与叶企孙有密切的学业关系。可以说,没有叶企孙,就没有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可能延迟五十年或者更久。

华罗庚出身贫寒,中学没有读完便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庭店铺。他坚持自学,,崭露头角,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邀请他到清华大学,边学习边工作,后又被破格任用为助教,从此走上数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谈论良好学习环境的时候,有一个前提不能忽视,那就是先要有良师。如果没有那些诺贝尔奖得主认真教导中国留学生,就没有叶企孙和吴有训等人的成功。而没有叶企孙和熊庆来这样的良师,就培养不出两弹一星的功臣,也没有华罗庚的被发现。很多人现在的问题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有学识有道德又有慧眼的良师,又到哪里去寻找华罗庚那样做店铺小伙计的数学大师。

出国留学文书篇7

[关键词]读书活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2-0008-03

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也产生了农村儿童“留守”现象。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亲子沟通中断、亲子互动缺失,导致他们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1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阜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达200多万人。2011年上半年,笔者对阜阳市颍东区部分乡镇的中小学进行了走访。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学校中,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在校学生总数的60%左右。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一般与监护人关系较父母疏远,当遇到麻烦事时,往往不敢或不愿对监护人倾诉,因而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2)自卑闭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3)寂寞空虚。留守儿童又被称为“空巢儿童”,父母长期不在家,孩子大都觉得家庭空落落的,心理上感到无依无靠,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4)易产生敌对情绪。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往往充满警惕甚至敌意,总担心别人会欺负自己,对教师、监护人及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5)怨恨父母。有些孩子对父母外出打工不理解,常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都会或轻或重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女孩比男孩明显[1]。

2 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

有位哲人曾说:自古以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是最有耐心、令人愉快的良伴。好书能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瞻仰他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言论,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他们匠心独运的优美意境之中,一生受用不尽。好书还可以使我们超越自己的生活,进入更广阔的世界。普希金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多像是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长者在安慰、开导人!而朗费罗的名作《生之礼赞》则能给人以重新振作的勇气和力量:“我们注定的道路或目标,不是享乐,也不是悲叹;而是行动,是每个明朝,看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无论有什么命运,不要灰心,积极起来;不断地进取,不断前进,要学会劳作,学会等待”。由此看来,阅读并不仅是对文字符号的理解,也是一种心理体验,能产生知、情、意等心理反应,使读者和作品感情内涵相互融合而引起共鸣,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崇高的情感,改变自我认知,改进处世态度。鉴于此,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在两会上建议国家设立“阅读节”,他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阅读水平。而孩子的阅读情况,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

留守儿童在全社会同龄儿童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着身心健康、接受教育等多方面的隐忧,其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如不及时解决,他们的弱势地位将会持续下去,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后代,这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不幸,也必然会影响到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终身教育的场所,社会教育是其最基本的职能,这就决定了图书馆在改善弱势群体文化生态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图联已设立“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部”(Section for Libraries Serving Disadvantaged Persons,简称SLSDP),专门为利用图书馆有困难的人群服务。图书馆应通过组织群体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培养他们热心参与活动、乐于与人合作、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从而缓解自我封闭的状态,学会沟通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另外,图书馆拥有丰富多彩的文献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通过精心组织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各类图书和音像资料供他们阅读和学习,可以帮他们开启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让他们了解到许多从课本中没有学到的知识[2]。

3 开展读书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紧密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成熟的做法可循。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在进行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许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从而为他们的心理成熟和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保障。

3.1 走近留守儿童

图书馆只有走近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在农村中小学或村委会设立服务点(有的地方可以设在乡镇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并定期更换图书。有条件的图书馆可设立流动汽车图书站,定期向留守儿童征集图书需求信息,并及时配送图书。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留守儿童的时间和交通费用,为他们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上门服务拉近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他们接受图书馆的服务。

3.2 开展面向留守儿童的读书活动

图书馆可与农村中小学或乡镇政府、村委会联合举办各种针对留守儿童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节、读书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热情,增强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欲望和信心,还可以组织“手拉手读书活动”,采用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读书的模式进行读书传递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关心、帮助他人。例如,近几年阜阳市图书馆和本市几所农村中小学联合举办了“迎国庆诗歌朗诵比赛”,图书馆提供奖品并派人参与评比,虽然奖品微不足道,但孩子们却踊跃参加,这些活动使孩子们既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提高了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2009年4月,为迎接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阜阳市图书馆联合阜阳义工举办了主题为“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的活动,图书馆向颍泉区徐庄小学赠送了1 500本书刊,并召集该校部分师生召开了座谈会,还发放并回收了“农村中小学师生阅读状况问卷调查表”100份。通过问卷调查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零距离交流,倾听他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关于阅读需求的心声。这个活动既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又使图书馆搜集到了第一手资料,为以后开展农村图书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3 主动向留守儿童推荐好书,做好导读工作

公共图书馆应该在采访文献时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需求,并通过各种活动把好书主动推荐给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涉世不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比较肤浅,加之心理敏感脆弱,容易走极端,所以在挑选图书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图书馆可以参考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必读书目”和“中学生必读书目”及其他有关书目,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实地调查,特别是要听取留守儿童及教师、监护人的意见,还要考虑到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推荐。一般而言,1—6年级儿童喜欢借阅拼音版童话、寓言、中外少年版名著、卡通画类读物和各类范文选;7—9年级儿童喜欢借阅名人传记、中外名著、历史和科普读物等。

在导读方面,“蒲公英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2006年,中国留学生杜可名和玄伟剑在美国密歇根州注册了“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PLCF)”,以“爱心传递”为理念,鼓励受帮助的孩子在获得爱的同时学会向他人施以爱心。2008年,基金会开始致力于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创建优质的“蒲公英乡村图书馆”,如目前在阜阳已经建立的三所小学图书馆——临泉县的姜寨镇王楼小学图书馆、老集镇赵庄小学图书馆和阜南县城郊乡李坑小学图书馆。基金会不仅捐赠图书和设备,还招募志愿者,对受助地区的孩子进行阅读引导。他们认为“一个美好的图书馆,比拥有好看的图书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包括一群爱孩子、爱阅读的人。因为孩子,特别是长期缺乏阅读体验的乡村孩子,并不天然和书发生亲近的关系,需要有人领着乡村的老师们和孩子们走进丰富阅读的大门,帮助他们搭建乡村生活和图书之间的桥梁,搭建图书和他们以前不能看到的世界之间的桥梁,搭建图书和他们的幻想、他们的心灵之间的桥梁……”[3]。

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达5 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且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超过4 000万,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4]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保证其身心健康,是关系我们国家未来的一件大事,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和知识教育机构,应该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 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策略研究[EB/OL].[2011-01-03].yzjy.省略/info,jsp?aid=58236.

[2] 杨 娅.高校图书馆在农村留守学生“补偿教育”中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191—193.

[3] 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蒲公英乡村图书馆——带着乡村的孩子们读书去[EB/OL].[2011-01-02].省略/group/topic/6293966.

出国留学文书篇8

一、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人文意象

“所谓人文意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与人的创造相关的物象。”[1]某些渗透着人类活动与创造的地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文意象。作品中对某一个地方的记载次数较多的话,无疑可以断定这个地方给作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及影响。据笔者统计,牛津、剑桥、伦敦三个英国地名在钱锺书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多,具体统计见下表:钱锺书在文学作品中相对频繁地提到了牛津和剑桥,这可能和他留学牛津大学有关,因此作品中折射了他的校园记忆。谈到牛津时,钱锺书一般会提到剑桥,因为牛津与剑桥两所大学的关系实在密切,渊源颇深。《围城》中,牛津与剑桥都出现了十次,其中九次是合起来出现的,即赵辛楣与方鸿渐在谈论导师制的时候,有九次谈到牛津和剑桥。于此,《围城》中的用语也是“牛津剑桥”或“牛津和剑桥”、“牛津或剑桥”,单独提到牛津或剑桥只是各有一次。总体而言,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牛津出现的次数比剑桥稍多。《槐聚诗存》中有三首以牛津入题的诗歌,分别是《牛津公园感秋》、《牛津春事》、《返牛津瑙伦园(NorhamGardens)旧赁寓》,这应是钱锺书留学牛津的见证。钱锺书在英国留学两年,伦敦又离牛津大学不远,所以文学作品中除了校园记忆外,也有着关于伦敦的印象琐记。由于钱锺书大部分时间喜欢待在校园里用功,可能去英国其他地方的次数就不会很多,从钱锺书笔下的牛津、剑桥、伦敦等英国人文意象,可以看出作品中以留学生身份涉及校园生活的零星记忆居多。

二、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人

钱锺书在作品中间接刻画了一些英国人物的形象,这些形象较多来自作品中人物的口述,或通过人物的英国印象侧面体现,作者的直接叙述较少。这些英国人是白种人,时间观念强,举止文雅却又清高自负、以貌取人。另外,英国的文人还有爱教训人的习惯,英国高校里的师生关系也有着隔阂的一面。首先,关于英国人的外貌印象。《围城》开篇不久就间接记载了鲍小姐出场时的一个印象:“英国人看惯白皮肤,瞧见她暗而不黑的颜色、肥腻辛辣的引力,以为这是道地的东方美人。”[2]英国人是白种人,所以看惯了白皮肤,这是小说中关于英国人种的描述,兹不赘注。其次,英国人时间观念强。如《猫》中,袁友春评价陈侠君迟到时说:“大家说你这艺术家的习气是在法国拉丁区坐咖啡馆学来的,说法国人根本没有时间观念,所以‘时间即金钱’那句话还得向英文去借。”[3]再次,钱锺书小说中的英国人有生活中举止文雅的一面。如《围城》中张小姐对方鸿渐的评价:“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我们学校里教社交礼节的MissPrym瞧见了准会骂他猪猡相piggywiggy!’”[2]张小姐说方鸿渐吃相不文雅,“不像在外国住过的”。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可以看出张小姐认为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比较文雅,当然,这也包括对英国人的印象。最后,钱锺书还记叙了英国人优越感强、清高自负、以貌取人的一面。如《猫》中傅聚卿对英国人的印象是:“他知道全世界以英国人最为眼高于顶,而爱迪生母校牛津大学的学生眼睛更高于高帽子顶,可以傲视帝皇。”[3]此外,英国人还善于以貌取人,如《围城》中间接记载了方鸿渐在英国留学没钱买皮衣的感受,当方鸿渐回国后,“马路上经过一家外国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只卖四百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留学时不敢买。譬如在伦敦,男人穿皮外套而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再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2]除了对英国国人普遍印象的记载之外,钱锺书还专门记叙了另一类人,即英国的知识分子。

钱锺书曾谈及英国文人爱教训人的习惯,他在散文《谈教训》中这样写道:“人生中年跟道学式的教训似乎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单就作家们观察,也看得到这个有趣的事实。有许多文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担子,对于眼前的一切人事,无不加以咒骂纠正。像安诺德、罗斯金、莫里斯(WilliamMorris),以及生存着的爱利恶德(T.S.Eliot)、墨瑞(J.M.Murry)等等就是人人知道的近代英国例子。”[4]此外,钱锺书还用了较多的篇幅记述了英国高校师生关系中隔阂的一面,如《围城》中赵辛楣与方鸿渐谈论导师制的时候,就有如此评价:“英国的道德导师是有名无实的;……英国先生只跟学生同吃晚饭,并且分桌吃的,先生坐在台上吃,师生间隔膜得很。”[2]当然,牛津剑桥的学风也得到了钱锺书的赞誉,《围城》中的赵辛楣谈导师制时又说:“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杂志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2]为何钱锺书会特别关注英国人的这些特征呢?这无疑与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经历有关。钱锺书在留学的两年中,和英国人肯定有不少接触,因此对他们的性情也比较熟悉。这些作品中零星的英国人物印象,在英国国民形象中也较有代表性。关于英国文人爱教训人的习惯,钱锺书可能更多的是从文人生活中感知的,所以记叙的笔调也较为讽刺。同时,钱锺书在留学生活中,必然会更多地接触到英国师生,因此,作品中有较多篇幅谈及英国大学的导师制,这是他对英国人中某一群特殊团体的印象,实属有关留学生活的一种校园记忆。

三、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文化

钱锺书留学牛津,学贯中西。著作中常常会夹杂着英文单词或句子,偶尔使用英文谚语或歇后语之类也得心应手,足见钱锺书对英国文化的熟悉。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文化可以从钱锺书对英文的评价、作品中的英国文学接受、作品中英国人的婚姻观、作品中的英国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得出:

(一)作品中的英文认同

钱锺书在牛津大学时读的是英文系,他在文学创作中注意到英语与汉语表达的区别。钱锺书认为英语表达感情时比较直白妥当,没有汉语在表情达意上带有的那种令人不适感。关于这一点,《围城》中有记载:“那天晚上方鸿渐就把信稿子录出来,附在一封短信里,寄给唐小姐。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我的亲爱的唐小姐’、‘你的极虔诚的方鸿渐’。这些西文书函的平常称呼在中文里就剌眼肉麻。他深知自己写的其文富有黄国人言论自由和美国人宣言独立的精神,不受文法拘束的,不然真想仗外国文来跟唐小姐亲爱,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2]钱锺书还认为有时中文难以表达的意思,可以借助英文来表达。他在《围城》中讽刺张吉民时,记叙道:“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2]这些精辟的讽刺体现了钱锺书对英文的看法。英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直白特点正是英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作品中的英国文学接受

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文学接受是一个较大的论题,2010年的复旦大学博士论文许丽青的《钱锺书与英国文学》有过相关论述,本文无意于专门探讨。此处单从钱锺书的文学作品中偶尔出现英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字来谈,如莎士比亚、弥尔顿、笛福、蒲伯、塞缪尔•约翰逊、柯勒律治、拜伦、雪莱、艾略特等都出现在钱锺书的文学作品中,应该说,钱锺书是受过这些作家的影响,如《猫》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围城》也谈及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英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钱锺书的影响颇大,关于这一点学界也有过探讨,兹不赘述。不过钱锺书在文学作品中提到的这些英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大部分只是提及而已,很少有具体的征引和论述。他似乎并没有较多地把对这些作家的接受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可能与钱锺书的文学创作个性有关。

(三)作品中的英国人婚姻观

《围城》中最为人知的比喻就是把婚姻比喻成鸟笼、围城。褚慎明谈到罗素婚姻时说道:“关于Bertie(罗素的乳名)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2]文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人的婚姻观。《围城》中也记载了法国人类似的婚姻观。这种婚姻观念,可以说是《围城》的亮点之一,小说借助这种鸟笼式或围城式的婚姻观揭示出知识分子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全书的主题思想也得到升华。

(四)作品中的英国政治文化

政治也是文化的体现。钱锺书文学作品中偶尔提及英国政治,描述了英国政治自由民主与独裁的两面性,以及英国对中国的战争侵略。譬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动乱年代的《围城》,这部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小说,自然离不开谈政治因素。钱锺书在开头即写道:“上船以后,中国学生打听出她领香港政府发给的‘大不列颠子民’护照,算不得中国国籍,不大去亲近她。”[2]此处对鲍小姐的态度点明了中国人对英籍华人的排外性。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英国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人对英国的情绪自然不会很好。英国政治上号称民主,却着有名不副实的一面。钱锺书在《猫》中借傅聚卿之口阐述了对英国媒体与政治的看法:“现代的舆论并非中国传统所谓清议。独裁国家里,政府的意旨统制报纸的舆论,绝不是报纸来左右政府。民治国家象英国罢,全国的报纸都操纵在一两个报阀的手里,这种报阀不是有头脑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过是靠报纸来发财和扩大势力的野心资本家,哪里会主持什么公道?”[3]政治话语权的掌握问题也是英国政治文化的一种体现,此处足见英国民主政治与新闻媒体的紧密联系。又有《围城》中,赵辛楣在美国大学政治系学到的政治外交经验:“美国人办交涉请吃饭,一坐下去,菜还没上,就开门见山谈正经;欧洲人吃饭时只谈不相干的废话,到吃完饭喝咖啡,才言归正传。”[2]欧洲人饭桌上的政治外交经验,应该就包含英国政治文化。总的来说,英国政治文化在钱锺书的文学作品中也是零星可见。

(五)作品中的其他英国文化

钱锺书文学作品中还体现了英国的其他文化,如饮食习惯。《围城》中记载,“鸿渐道:‘外国菜里从来没有鸡鸭肫肝,我在伦敦看见成箱的鸡鸭肫肝贱得一文不值,人家买了给猫吃。’辛楣道:‘英国人吃东西远比不上美国人花色多。不过,外国人的吃胆总是太小,不敢冒险,不像我们中国人什么肉都敢吃。”[2]又如英国先进的医疗文化在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围城》开始记叙鲍小姐时,就介绍鲍小姐的未婚夫出钱让她去英国学产科。诸如此类的零星几笔,也勾勒了英国的一些生活文化。这种例子相对较多,不再胪列。

四、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形象总述

综上所述,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形象是零星散碎不成系统的,他似乎并没有试图在作品中构建英国的整体形象。也就是说,钱锺书虽然在作品中提到牛津、剑桥、伦敦等地名,有着对留学校园生活的一种记忆,也记载了英国国人的形象特点,有着对英国的文学接受及关于英国的婚姻观念、政治文化、饮食习惯等等的描述,但这些记载是零星散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钱锺书的文学观念及创作个性。钱锺书以学人自居,文学作品也是学者式的,他本无心在自己的作品中专门构建一个整体的英国形象。钱锺书的学者气质决定了他的新文学观念,他笔下的英国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都很少,不像徐志摩那样钟情于英国的某一处景观从而对其进行描写或吟诵,这同两人的性格气质迥异有关。徐志摩以诗歌名世,钱锺书以学者自居,这是文人之文和学者之文的差异。钱基博曾经给儿子钱锺书写信道:“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潜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5]学界论述过钱氏父子的新文学观较为相似,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就表现了对徐志摩新诗的不满论调,钱锺书也在《围城》中借董斜川之口间接表示了徐诗境界不高:“斜川停笔,手指拍着前额,像追思什么句子,又继续写,一面说:‘新诗跟旧诗不能比!我那年在庐山跟我们那位老世伯陈散原先生聊天,偶尔谈起白话诗,老头子居然看过一两首新诗。

他说还算徐志摩的诗有点意思,可是只相当于明初杨基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怜了。”[2]钱锺书的《槐聚诗存》收录的都是古典旧体诗,抒发的也是传统的中国古典诗歌式的情感。钱锺书存世的著作中九成属于学术著作,只有一成算得上文学作品。另外,时代环境也使得钱锺书更倾心于学术而非文学,以至于在其后半生基本没有文学作品问世。钱锺书生前曾多次表示对自己的文学作品如《围城》等不太满意,其夫人杨绛于1997年也在《钱锺书集》的《序》中也表示“钱锺书六十年前曾对我说:他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6]因此笔者认为钱锺书本无心在自己的作品中专门构建一个整体的英国形象。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缺乏那种徐志摩式的景观描写,所以作品中对英国地名的记载,如牛津、剑桥、伦敦等只是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相关细致的描述。《槐聚诗存》中的《牛津公园感秋》、《牛津春事》、《返牛津瑙伦园(NorhamGardens)旧赁寓》三首诗,虽然以牛津入题,内容主旨却是中国古典式的伤秋感春及归乡之情,不像徐志摩诗歌中具有异国精神依恋之乡的感怀。对于这样一个本意无心构建英国整体印象的作家来说,读者当然无法在其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更多的英国形象。第二,钱锺书在英国的实际生活环境。一个作家实际接触的某些地方较多,这些地方在作品中所出现的机率就会相对较多。据杨绛所言,钱锺书在1935到1937年的英国留学生活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刻苦学习上,想必足迹所至无非是牛津剑桥等高校或图书馆。钱锺书就曾戏译牛津大学图书馆为“饱蠹楼”,牛津图书馆图书向来不外借,想必这一“书虫”是找到了自己的欢喜之地。“来到牛津后钱锺书和杨绛把除了听课之外的其余时间全都花费在这里(指牛津大学图书馆)。”[5]“这里”是指牛津大学图书馆。杨绛谈到,钱锺书本来就不喜欢到处走动,“当时在牛津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是获得奖学金或领取政府津贴的。他们假期中也离开牛津,别处走走。惟独锺书直到三个学期之后的暑假才离开。这在锺书并不稀奇。他不爱活动。我在清华借读半年间,游遍了北京名胜。他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处都没去过。……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锺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7]足见钱锺书学习刻苦而无暇他顾,相对来说,这也使得钱锺书的记忆里缺少了对其他英国印象的存储,因此限制了钱锺书文学作品中整个英国形象的构建。所以说,从学者之笔的创作个性及其留学生涯的局限性来看,钱锺书无意也无法构建整个英国形象。

上一篇:美丽星期天范文 下一篇:老舍家的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