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4 01:57:19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换生 人才培养 学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34-02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如何根据交换生群体的特点,对交换生进行切实有效地学业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交换生的学习特点

交换生主要指国内高校与境外大学通过组织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暑期学校、带薪实习等途径选拔的到对方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学生。交换生的交流学习,不以获取对方高校的学历、学位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养成国际视角,体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前沿的科技知识。交换生在高校中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成绩优秀,思维活跃

交换生主要是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较高,渴望到教育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他们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特别强。他们在学习中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社会实践,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自我意识增强

他们在自我崇尚和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中,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敢于发自己的想法,在班集体活动中表现活跃,非常乐于参与、活动,他们通过每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被同学们认可。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务实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更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更渴望成才。

(三)学业规划未明确

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学习过一部分专业知识,但对未来的学习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大部分学生是抱着随大流的心理。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考研、考托、考公务员、考各级证书,出国访学等都是受同学的影响。甚至个别交换生把交流学习当成公费出国旅游的机会。

(四)抗压能力弱,社会履历浅

交换生一般都来自经济比较富裕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什么大的挫折。他们心理比较脆弱,也承受不了委屈,对教师的批评不能理解;在与同学们相处的时候,容易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引发矛盾;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他们的生活主要在学校中度过,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来,与社会接触少,生活阅历浅,对社会上复杂的事物认识不足, 缺少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二、影响交换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生活因素

绝大部分交换生都是首次离开学校,走出国门。交换生对当地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在交流期间的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去考虑,这对交换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活独立性都是一个挑战。欧美国家消费水平比较高,经济因素也会制约一部分交换生的消费。如何快速适应当地的生活,是交换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二)语言因素

交换生一般是到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在非母语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虽然高校在进行交换生选拔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水平是主要因素, 一些院校也在交换生申请条件中明确,申请者需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或者托福、雅思成绩优良。但是,满足申请条件和能听懂全英语授课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交流学习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若交换生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学习难度会大大增加。在国外学习期间努力提高语言熟练程度是必须的,如果交换生在交流学期开始时还没有熟练掌握好外语,那么他们在国外的学习效果估计要比在国内的学习效果逊色不少。

(三)课程因素

每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都不尽相同,不同院校间的成绩转换,学分互认一直是突出的难题。

欧洲伊拉斯谟项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换生项目之一。据调查,在伊拉斯谟项目中仍有23%左右的交换生因出国交换学习的学分在回国后不能得到合理认证而推迟毕业时间。目前,交换生对国外高校的课程了解主要是通过对方高校的网站。这些网站的课程介绍一般都比较简短,交换生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会导致交换生做出不恰当的判断。其次,国外一般是一年三个学期,国内是一年二个学期,由于教学环节安排的不同,交换生交流学习期间无法选修一些课程。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按照国内高校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又必须选修某些课程以冲抵计划内的课程,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束返校后,需补修一些课程,从而加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压力。

三、交换生学业指导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

交换生是高校选拔的优秀学生,应对交换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交换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交换生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时刻牢记“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中国交换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由于派出地多为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相比国内较为宽松,国外的政治环境自由,学生可自由参加社会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这时,要防止他们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下过度放纵自己,被身边不利因素诱导影响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

(二)心理教育

第一次出国在外学习的交换生,难免产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同窗好友的情绪,到国外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是一次观念上的转变,因此各种情绪都会影响到交换生的学习和生活。“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应鼓励交换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交换生要珍惜交流学习的机会,把一个人到一个国家开始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当做生活的财富,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对他们适应新的环境下的学习也有正面的作用,对学生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大有裨益。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QQ群,以国际长途、手机短信等方式与交换生保持紧密联系,排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让他们虽身在国外学习,但仍能感受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三)文化教育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文化积淀,交流生不仅要学习交流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还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接受不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感受不同学校的优势与特色。交换生要能适应并参加国外的各种舞会、生日派对等各种社会交往,并能在其中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既能引起国外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加交换生的民族自豪感,还从正面宣扬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四)日常管理

在学生出国访学前,可以召开出国学习经验会,邀请回国的交流生介绍交流高校所在地的社会情况、饮食习惯、宗教习俗、社会团体活动、传统节日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还可以将历届交流生的交流学习经验汇编成册,发给交换生,由学校外事部门介绍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组织纪律要求。学院负责交流生的日常管理,为每位交换生指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由具备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师与交流生固定时间进行交流。

(五)课程指导

学校应加强与交流高校的联系,在交换生出国前,将交流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说明等情况做到尽可能详细,并分发给交换生。让交换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交流学习时间,交流高校的课程设置,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制定详细的访学计划表。同时做好预案,如果访学计划表中的课程发生调整,或者课程发生变化,要能妥善处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换生计划,允许交换生自己修读部分课程(访学期间无法在访学高校选修的课程),在访学结束返校后,参加学校的考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加强。加强与其他国家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交换生数量,对交换生的学业进行切实有效地指导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们在交换生的学业指导中,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动性,不断改进交换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陈青.大陆高校跨境交换项目影响因素探析[J].高教论坛,2011(4).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高校 学务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推进,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对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的教学活动从立足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了重视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从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型,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过去我国高校采用了学年制的教育模式,统一的学习计划,细致的专业划分,过多的课堂讲授,过少的研讨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培养模式,过多地强调培养的规格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社会需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近些年开始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加了研讨课和课外研学训练,扩大了学生选择的空间,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加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管理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使其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管理应当追求价值的实现,激励人、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原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转为管理服务并举的模式,把尊重、理解、关心及服务学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

学务管理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学管理工作落实的具体化行为。包括学籍注册、学籍预警、学籍处理、资格审核、选课指导、组织考试、成绩管理、交流学生的选拔与学习安排等等,面广头绪多、工作责任大,是一项原则性强、时序性强的工作。在新形势下,学务管理必须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思想上,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善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态度上,制定好自主学习的计划,乐于帮助同学共同学习;在学习创新上,有自己独特见解[2]。学务管理工作者还必须加强服务意识,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在刚性制度的执行中体现柔性的人文关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我们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学务管理的路子。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

学生的需求是多层次,个人需求不尽相同,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工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优势,拓展学习范围,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多引导与教授、实验室、课题组联系,以获得更多的指导和更好地发展。这些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利用教师引导、传授科研的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条件,加强自主研学、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并且取得一些成绩,如:专利的成功申请,论文的发表等等。在大四初的推免研究生工作中,他们取得的成绩都予以认定,在推免研究生工作细则中加以体现,这些成绩也是评选各类优秀选项和优秀毕业生的依据之一。这样不仅激发了优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我们及早地要给予关心与帮助。学期初,根据成绩统计分析,我们列出在学习方面预警的学生,一方面帮助这部分学生分析原因,消除其心理负担,树立起学习信心,把信息反馈给家长,取得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为其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亲自为他们选课,把有关信息给相关的任课老师,请老师们在教学别关注这些学生。学期中,我们选择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予以帮扶。学期末,我们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组织优秀老师开设的学习辅导讲座。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避免了留级与退学现象的发生,完成学习计划,顺利毕业。(附表为近几年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见证了我们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

二、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更为灵活的学习自由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客观条件及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学习形式、课程等,从而使自己得到很好的发展。

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院采取了大类招生的方式,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同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类)的背景下学习。在一年级我们请各学科方向的年轻教授,依托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使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改变中学培养的被动接受学习知识的模式,向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二年级时各学科方向的带头人通过学科概论的研讨,更是把学生引向了各学科领域的前沿。为了体现公平性原则和我院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实际要求,在修完数理课程及学科基础课后,根据学生的志愿及成绩,再进行分专业学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循环。

对于其他院系的学生,在一年级结束后,通过学校层面上的选拔,也可以转入我院各专业学习。(当然,我院符合条件的学生,我们也放手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尽量简化手续,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认可他们在原先院系取得的学分,这样减轻他们学习的压力,在新专业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把学科领域前沿的信息引入课堂,我院不断地多开设一些系列专业研讨选修课,一方面采用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索,去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尽量拓宽学生课程选择范围。实行选课制后,那些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拼凑学分、盲目选课。因此,选课前,我们选派各专业学业精湛的老师进行选课指导,还建立了班主任制、班主任助理制,选派年轻的教授及研究生担任班主任或班主任助理,从心理上、生理上接近学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第二轮选课安排在课程开设学期的第二周内,这也是学生最后确定选课的机会。因为系统的限制,有些选课学生自己无法在系统里实现,要借助于学务老师的帮助。东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本营在市区内,学校主体在江宁郊区。一切为了学生,我们不顾路途的遥远,深入江宁校区,为学生们热情地服务。即便这样,还是不能及时处理学生的选课问题。我们采取了让学生留下选课单,我们在后台操作并且将信息确保反馈给学生的这一方法,尽可能把方便和服务送给了每一位学生。

由于学校生源质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我们根据学校的“学分管理制办法”,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他们免听、免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简化各环节的手续

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在学务管理中,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主要的位置上,使学务管理更方便学生。在工作中,我们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校区坐落在江宁九龙湖,有部分院系的学生前三年在江宁学习,而学院行政办公在市区的四牌楼校区。1-3年级学生因为出国、申请奖学金、助学贷款等需要成绩单、在读证明、绩点排名等,不得不从江宁来到四牌楼,办理相关材料。在我们的呼吁下,近期学校添置了自助服务器,学生在教务处九龙湖服务大厅的机器上,通过自助服务,就能获得成绩单、在读证明等所需材料。根据我们的建议,学校有关部门还在教室内张贴该教室课程安排情况,方便了学生自习。

期中教学检查,努力听取学生意见,取其合理部分,改进我们的工作。如: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某门课程的几个任课老师,他们所授课的行政班级由我们来安排。原先我们把教学任务下达到各学科组,各学科组把任务再具体分配给老师,其中包含了教师的授课班级。这样就造成了有的班级几门课程都是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老师任教,而有的班级几门课程则是教学经验欠缺的老师任教。现在我们统一调配教学任务,使各行政班级有均等机会享受到优秀师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并反馈给老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确有促进作用。

原先学生在学籍异动时,办理手续较复杂,要奔波于学校7-8个部门才能完成,学生们很是怨声载道。我们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学校主管部门,现在除了退学的学籍异动,因涉及学生离开学校,办理手续较为复杂,其他的学籍异动均简化了办理手续,只要在转进、转出院系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得到了同学们赞许。

随着学校国际化的深入进行,学习交流项目越来越多。学生想去某校交流学习,从申请到学习计划安排,需要学院党委副书记、教学院长、教务助理的各级审批,对行政办公还在市区的学院的学生来说,就不得不从江宁来到市区办理,即使行政办公在江宁的学院,也因为校区的辽阔,学生从上课地点来到办公地点,距离还很遥远。我们把这一信息反馈给学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研发改进,添加了“出国交流管理”这一栏目,学生在网上就能通过出国交流学习申请的审核、学校安排的审核免去了学生们地来回奔波,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和谐的管理模式

按照目前的组织机构,院系学生的工作分为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前者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安排、成绩管理、学籍处理、毕业资格审核、毕业设计等工作,后者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性事务管理等工作。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因为多校区等因素,学生无法及时直接接触到相应办公室的老师,两个办公室的老师不熟悉非本职能部门的业务,从而造成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今,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两个办公室的老师努力掌握涉及两大部门的学务管理知识,积极参加教务处、学生处组织的学务知识竞赛,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了解其他老师的职责,对学生采取“首问负责制”的服务。现在学生到办公室找到任何一位老师,了解其事由后,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指导并协助解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学生的满意度。

因为多校区的原因,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二、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在九龙湖校区,各专业实验室却在四牌楼校区,我们的老师更多的时间在四牌楼校区的实验室里做科研工作,一些优秀学生参与自主研学等训练,必须到四牌楼校区,无疑这些学生为学习又得有额外支出。为此,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特别制定了“关于学习优秀生交通补贴的规定”,补贴每位学习优秀生每周一次往返校区之间的基本交通费用,提高了贫困的优秀学生参与自主研学的积极性。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还制定了院贫困生补贴规定,对寒假、暑假因经济原因不能回家的贫困学生,给予金额不等的困难补助,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假期,或支付往返程的交通费用,使其能够投入到愉快地学习生活之中。

五、强化学务管理队伍建设,为实现以学生为本提供有力的保证

当代大学生个性意识很强,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强烈自我实现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学务管理工作者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始终,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努力使学生的个人价值与学校目标统一。

学务管理工作者直接面向学生,为学生服务,每天面对大量的人和事,工作上一点点马虎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繁杂且单调,需要动嘴、动手、还需要动腿的务实性工作,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还不能体现出成果的工作。学务管理工作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有爱心。辅导好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保存好学生的学习记录;做好学生选课、学籍异动的首席参谋[3]。

学务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学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具备管理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要有良好的应变处理能力,坚持按章办事,公平公正,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刚性制度执行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学务管理工作者要有良好的业务工作能力,需要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把握好工作量与流程,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学务管理工作还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学务管理工作者还要具备较强沟通、协调的能力。学务管理工作者工作中,要涉及教师、学生、学校有关的职能部门及其他学院,善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实质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秩序健康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学务管理队伍,对于在高校学务管理工作中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总之,在新形势下,以学生为本的学务管理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当今的学务管理已经承载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学务管理的改革也是高校教育改革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党靖雅.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高校学务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 2010(11).

[2] 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6-310.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05-02

国内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自1998开设至今已经有近15年的历史了,目前国内设置GIS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在此期间,GIS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整个空间信息产业对GIS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强。GIS教育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面对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譬如学校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传统的教育内容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怎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够加强人才的竞争力?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以及学校特点合理地构建一套GIS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专业建设急需解决地问题。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GIS人才一直是我们作为GIS教师的目标与责任。对此,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GIS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迫切需要,系统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GIS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措施和方法;结合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详细论述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理念、师资队伍、条件平台、课程教材、实验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举措和进展,为其它相关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案。

1 建设目标与举措

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2001年,以“教学、科研、团队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相互促进”为发展理念,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省部级优秀教学平台和4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等,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和促进,加强开放、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性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近10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年轻、发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硕、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实习实践有待加强,学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等老问题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因此,本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力为出发点,研究人才知识结构与需求趋势,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践体系改革等建设为过程和手段,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案;建设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技术、教学水平高、实践与科研能力强、熟悉行业人才需求的队伍;建设校内校外相结合、国内国外项联系、实验与实习相贯通、应用与创新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围绕该建设目标,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采取下列措施。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结合目标定位,深入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改革现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课程体系能力模块化,理论、实践与应用创新三位一体化,模块之间链接化,实践技能训练综合化,选修课组方向化,专题设计创新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2)课程内容与教材改革:针对现有课程内容重复性较大、部分授课内容老化的不足,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决定课程内容的新旧取舍。保证教学内容的经典与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课程群模块内部以及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开展教材建设,重点建设面向新培养目标的特色教材和实践教材。(3)专业师资队伍改革:优化教师与科研队伍,建立完善的GIS教学科研体系,包括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和齐全的教学实验设备。在本科生课程授课师资体系中,聘请高水平校外专家进本科生课堂;专业核心平台课推行教学水平较高的主讲教师负责制;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4)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紧紧围绕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问题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现场实践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发展。(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综合应用实践的锻炼,为应用创新大好基础;注重个性化培养,优选若干具有潜质的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设立科研创新学分与创新奖学金,利用学术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各种科技大赛获奖、参加教师科研、申报科研立项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2 课程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计算机科学类(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象处理、C语言、C++、VB、JAVA等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国土资源学、城市规划等)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类(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组件GIS、WEBGIS、ARCGIS、PCI等)。学生必须修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180学分方能毕业。课程147学分(含实习18分),其中通识教育51分,专业基础28分,专业核心25分,专业方向课43分;实验教学33学分。

团队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所有专业课必修课均配备优秀教材(其中自编教材20%),引进和选用外文教材3门,必修课配备率达17%。6门课程中采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获得三项学校探究式课程建设立项。90%课程参加学校课程建设,其中优秀课程20%。9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主讲,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为本科生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多为博士和副教授。所有教学实习都指派有副教授以上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教学奖励22项,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

根据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积极推进优秀教材建设,力求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理论基础、实验内容技术与方法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并体现理论与基础、室内与野外、经典与先进的有机结合。自编的系列实验教材和讲义,基本体现了教材建设的理念。截至目前,本专业已经主编专著和教材25部,其中包括《地理信息实验系列教程》、《遥感图像处理系列教程》等实验教材4部,参编教材4部。目前中心自编实验教材与讲义,对于充实地理学发展前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有3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规划教材,1项教材获北京市精品教材。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地理科学与技术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建设单位,以地理信息系统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分别建立了基础、专业、野外综合、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平台。其中,由3个基础实验室(测量与地图实验室、遥感实验室、GIS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GPS实验室、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实验室、车载三维信息获取实验室、三维激光实验室、虚拟地理环境实验室)组成课内实验平台,由5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秦皇岛地质地貌、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京金山测量与地图、北京地面沉降监测、北大方正3S技术开发与应用实习基地)组成校外综合实习、实践平台,由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成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构建了符合学科特点、兼顾学习规律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四级逐步提高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设计的总体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在实验课程设计中,加强理论与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加强地理新技术的应用;在实验项目设计中,鼓励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扶持特色实验课程和项目的发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内容上,强调体现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根据专业和课程特色,分层次设立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构建“基本理论验证-基本技术操作-开发应用创新”的多级实验内容。坚持“室内基础实验与野外综合实践相结合”、“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相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设计相结合”,以培养具有扎实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地理技术并具有应用创新精神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由专职、兼职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学队伍,保证了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目前任职教师中,有70%的教师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较好地提升了理论课、实验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如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任课教师依托所承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数字国土”,设计了基于ARCINFO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建设实习;在GIS空间分析实验课中,依托863项目“GIS在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分析中的应用”设计了基于GIS的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实习项目等等,保证在实验教学中前沿性科研的实验内容占一定的比例。

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地理新技术相结合;二是高水平科研与创新型实验相结合;三是野外实习基地在遴选中遵循了区域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

4 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步搭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初步建立了“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地理信息高新技术相结合”、“室内基础实验与野外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创新型教学相结合”、“本科生、研究生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示范辐射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四级逐步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狠抓学生专业学习基础上,本专业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研究就业市场信息,力求为学生就业加强服务。通过组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竞赛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联系高水平的业内人士来做报告,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起人脉网络。学生科研立项和毕业论文依托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等项目的比重逐年提高,选题的准确性、方法的先进性和成果的应用性都有显著的提高。主要举措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力争为每一位师生提供适宜发展的学术空间。集成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优势资源,建立创新教育平台,并与教学平台有机结合;师生借鉴科研思路,开展创新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式学习有效地反哺了教师创新教育能力。(2)以高新技术应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高新技术应用“一技之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的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软件,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地理学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增设5门探究式实验课、出版10部实验教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与国内外50多所大学共享互动、不断提高。(3)让学生在科研和学科竞赛中掌握高新技术深入应用。依托团队主持的部级项目,组织70%的本科生参加科研,先后获国家、省部、校级立项191项,38篇。2008年,3项本科生科研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全国、省部、校级大学生挑战杯赛、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GIS软件开发等竞赛中获奖120多人次。(4)营造实验教学国际化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与欧美7所大学联合开展中国地理实习,已成为固定环节,有效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与6个国际品牌的遥感、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ARCGIS、ENVI、PCI、JX-4、EZMAP、IMAGEINFO实训基地,有效促进了师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80%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的,部分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得到了沉淀。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参与创新、训练、竞赛活动的学生达60%,获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38项,获实验室开放基金43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北京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北京市一等奖、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和校级各种奖励47项。

学生的学习质量逐步提高,带来的社会声誉逐步上升。考研率突破45%,陆续有10余名学生成功申请出国交流学习计划并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近三年中本科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93.5%以上,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5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以来,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即年轻、发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硕、博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并将继续延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以地学高新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努力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先进仪器和软件,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应用高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教师团队创新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等,地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理念与改革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

[2] 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等.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9(11):41-46.

[3] 王艳慧.GIS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M]//地理学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35-40.

[4] 沈婕,汤国安,杨红,等.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材建设应用与发展[J].地球信息科学,2007,9(4):94-99.

上一篇:外科业务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高三语文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