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

时间:2023-03-17 19:24:02

出国留学辞职信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1篇

尊敬的X总经理,X副总经理:

经过这几天的考虑,主要从未来个人技术发展的方面,我决定辞去目前的工作,以下是我诚恳的辞职报告,因为我已经接受了一个朋友的邀请,去另外一家公司从事XX部门技术经理的工作.

我非常重视在XX公司这半年的工作经历,也很荣幸自己曾经成为XX公司这个充满活力团体的一员,我确信我在XX公司的这段经历和经验,将会给我以后的职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很感谢X总经理当初给我一个XX公司工作的机会,我将以在XXX公司工作过而感到荣耀和自豪.

由于离职的时间比较紧,我希望会在短时间内完成离职的手续,我的工作在公司内也比较特殊,既是比较专门的一面,目前和公司的主要研发工作又没有涉入太深.对于我曾经开发的系统,如果公司愿意,我仍然可以在短的时间内兼职为公司维护这些东西,随时帮助公司进行这些系统的后续开发和维护,直到公司另外招到适合此职位的人,如果需要,同时我也会抽时间帮助公司对新来的同事进行职位培训.

希望在201x年里,XX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祝我的同事们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2016技术人员辞职报告(2)

xxxxx有限公司总经理:

您好!我是技术部的小王。下面是我的辞职信。

今天,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写了这封辞职信。由于当初受到您的特殊关照使我得以加入公司,并且在短短的五年间获得了许多项目煅炼的机会,而且还有了那次出国留学的机会。经过这五年在公司从事的xx开发和xx管理工作,使我在xx开发,xx管理等领域进步神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此我深怀感激!

但是如今物价飞涨,然而薪金却迟迟未涨。我不得不向公司提出申请,并希望能与今年12月25日正式离职。

对于我的辞职给公司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抱歉。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xx年xx月xx日

2016技术人员辞职报告(3)

尊敬的x总:

您好!

转眼间,我到公司已有X年了,这X年的工作时间里,虽然我的工作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公司同事们的帮助,尤其是您的信任与教导下,我也努力的去完成每一项您布置给我的工作,都用了自己的热情努力去对待。凭心而论,我开始对基础工程毫无了解,但在您这里我基本了解了基础工程,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对生活的理解。在这里,我真诚的对袁总说一声:谢谢您了!

但犹豫再三,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我还是写了这封辞职报告。

加入公司以来,您对我的信任、教导与严格要求,令我非常感动,也成为激励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在您及同事们的热心指导与悉心帮助下,我在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常想,自己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您及公司对我的栽培,真的想用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您交给的每一份工作任务,但自己的能力真的很有限,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得能让您满意,所以对过去工作中失误与不足的地方,我真诚的对您说声抱歉,请您原谅!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我可能技术能力方面有所不足,也缺少工作的积极性和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没能很好的适应这个工作,所以一直没有把工作做到令您满意的程度。这是我在以后的人生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袁总经常教导我的地方,我一定会铭记于心!

再一次真诚地感谢您及公司全体同事对我的关爱与帮助!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2篇

由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自5月份上映至今,赢得了众多影迷的青睐。一个多月以来,除了对电影本身艺术价值的思考,围绕着该电影原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下称“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王强和徐小平三人展开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尽管俞敏洪说《中国合伙人》的诞生和他“基本上没有关系”、“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和实际发生的事情差了很远”,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把两者联想到一起。

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三位好友一起创业,最后把公司送到国外上市。现实中的俞敏洪和王强、徐小平也一起把新东方送进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唯一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新东方三驾马车最终各走各的路,王强和徐小平逐渐淡出了公司管理层,而俞敏洪则“只能被锁在新东方做一名职业经理人”——真实上演了现实版的“中国散伙人”的故事。

如此一来,这部电影反而具备了反讽的意味,因为“散伙”才是当下中国企业里每天都上演的剧目。

来自合伙人的“逼迫”

“新东方其实只是一个小生意,说到底就是简单的培训和课外辅导。但同时新东方也值得骄傲,它是全世界第一个成功将培训和课外辅导规模化的公司。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东方把小生意做成了一个大生意。”俞敏洪曾经为新东方的成就感到自豪。

在自豪的同时,俞敏洪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推动新东方上市的悔意。“到现在为止,我也认为上市不是新东方最好的选择。”但他却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2006年的新东方也只有上市才能解脱面临的诸多困境,尽管上市后又有了不同的困境和麻烦,但新东方毕竟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了。

1993年,俞敏洪创立新东方,之后他又邀请其北大的同学王强和老师徐小平一同参与创业。借着中国留学热潮,新东方获得快速发展。早在2005年,新东方的创业元老们开始在董事会上逼迫俞敏洪接受风险投资、接受上市,他拒绝了,其理由是怕上市破坏了他一直追求的“做事情的从容和理想”。僵持了半年之后,俞敏洪才最终妥协。

而真正上市之后,面对华尔街资本市场对业绩增长的无形要求,俞敏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投资人的短期利益,新东方不得不走上以品牌支撑扩张、以扩张支撑市盈率、以高市盈率强化品牌的道路。

但俞却始终认为,教育不是规格化的产品,属于用户体验度较高的特殊长线商品,优秀师资才是核心竞争力,而非营销扩张。尽管“俞老师”深知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但在投资人的压力下,走上这条道路必然是量与质无法两全,因此才让他感觉疲惫。

“我现在读书越来越少,这是很明显的,有时一个星期都读不完一本书。”俞敏洪甚至渴望着每周能跟一批思想家有一两天的清谈时间,但显然不可能。“(没有这些时间)是一个很耻辱的事情,变得很痛苦。”他说。

去家族化的斗争

在企业操作不规范的时候渴望规范,规范之后又不堪忍受规则的束缚。这就是新东方三位创始人面对的尴尬现实。

最开始的新东方采取三分天下的做法,俞敏洪自己负责出国英文培训,徐小平负责留学咨询,王强则负责口语,互不干涉,各挣各的。到了年底,现金拿回家,他们过上了小时候喜欢的《水浒》里兄弟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全国各地的学生慕名而来,新东方几乎成了他们出国前必经的一站。

2000年,新东方快速发展但也使潜藏的矛盾爆发出来。从西方留学回来,一切以规则为准的王强最无法容忍的是,包括俞敏洪在内的新东方早期管理层陆续将亲戚引入公司,出现所谓“四大家族”的家族化趋势。王强要求的改革必先从俞敏洪开始。

因为俞敏洪早年丧父,由母亲拉扯大,在最艰难的创业初期是母亲给了他帮助和依靠,现在企业壮大了却要让母亲和亲戚离开,俞妈妈在办公室骂起儿子不留情面,俞敏洪不得不当众跪下不敢回嘴。但是王强对原则绝不让步,他会帮助俞敏洪果断开除犯规的员工,强迫老俞开会时关机,规定教学区不准抽烟,第一个罚的就是俞敏洪的母亲。

为了给俞敏洪施加压力,王强甚至递交了辞职信,徐小平对他表示支持也要求辞职。最后俞敏洪挽留了二人,他在内心深处也认为去家族化是正确和必要的。后来公司遵循现代化股份制的管理模式,股权分配很顺利地完成,俞敏洪作为第一创始人占股45%,其他两位各占10%,股权分配顺利完成。

电影之外的“合伙”

新东方上市之后,王强、徐小平二人退出了管理层,剩下俞敏洪孤军奋战。离开新东方后的徐、王二人曾一度“闲得要命”,而相比之下俞则十分忙碌、疲惫不堪。

徐小平在公开场合批评俞敏洪后悔上市的心态,但在某个时间他曾表示也后悔上市:“我渴望新东方创业时候的那种火红生活,上市使我连董事也做不成了。我只想做董事,上市时我才50岁。俞敏洪如果让我去做副总裁,我现在就去上班。”但他知道,自己也帮不了俞敏洪:“上帝既然选择了俞敏洪做新东方的总裁,他已经走上不归路了。这种压力、快乐和对他来说的得不偿失,种种都是他的命运。”

“拿华尔街冰冷的数字来跟他和我们这帮哥们儿喝酒庆功吵架来比,前者当然缺少了很多人情味。也许这就是俞敏洪后悔上市的原因。”徐小平理解俞敏洪的悔意。

现在三个人是什么关系?俞敏洪在自己的微博中说:我们依然是合伙人关系。徐小平成立的真格基金,为归国留学生提供创业基金支持,俞、王二人都是基金的持有者。新东方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一句口号:“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前半句话是新东方的现实,后半句话则正在通过真格基金努力实现。“我们也还是新东方的合伙人,因为我们都是新东方的股东,继续在为新东方的发展做出各自的努力。同时,我们更是友情的合伙人。”他在博客中最后这样写道。

但是,现实却远没有微博和博客文章那么煽情。在电影之外的现实社会里,新东方曾经的“三驾马车”如今都在各玩各的,无论是持有对方股票还是投资对方的基金,都和真正的合伙人相去甚远,所谓的“合伙”已经成为三方的说辞。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3篇

找到了自己的发光点

代贺生于1989年,是个乐观开朗又爱折腾的人。2010年,代贺从美国留学归来,进入了人人称羡的外企苹果公司。一年后,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代贺又跳槽到京东,涉足电商。待了一年后,代贺辞职,打算和老公一起创业。她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北京上空飘着白雪,她向领导递交了准备已久的辞职信,然后一路蹦跳着扑向等在门口的老公怀里,尖叫着:“我要创业啦!我要当老板啦!”

可两个月后,代贺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避免太过劳累无法安胎,代贺回家做起了全职准妈妈。从起早贪黑的生活到一下子闲下来,代贺很不适应。老公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她。每天老公出发时,她还没睡醒,晚上回来时,她又已经睡了。有时候,代贺感到委屈,想向老公诉苦,看到他脸上的倦容,又生生把话咽了回去。怀孕后的大多时间,代贺都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剧,感觉特别孤独。刷刷朋友圈,看到同学、朋友都出国奋斗,意气风发,心中落差更大。

有一天,老公好不容易早回家,代贺非常高兴,她想:等会吃饭一定把这几天攒的好玩事说给他听。挺着大肚子做了好几道菜,当最后一盘菜端上餐桌,代贺兴奋地坐下来,正准备开口,却停住了。老公问她:“怎么啦,不是说有话讲给我听吗?”“我……我……”代贺突然眼泪唰唰地掉下来,无助地大哭,“我给忘了!”

代贺患上了严重的产前抑郁症,悲观厌世,几乎每晚都伴着泪水入睡。她想,自己不能就这么废了。她背着老公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对方建议代贺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转移一下抑郁情绪。

不久,女儿果汁出生了。在月子里,婆婆不让代贺洗头,也不让洗脸。有一次,代贺偷偷刷牙,被婆婆逮个正着,又是一顿数落。在很多育儿理念上,她和婆婆也都有分歧。代贺心中很是郁闷,她画了一幅漫画《月子里不洗澡的真相》,发到朋友圈,吐槽一下月子里所受的待遇,结果大受朋友们称赞。

2014年12月30日,代贺开通了公众号“呆小贺”,很多妈妈关注公众号后,经常会给代贺留言,她们觉得代贺的漫画逗比风趣、搞怪活泼,完全说出了她们的心声。

代贺受到鼓励,更加来了兴致。代贺的美术基础几乎为零,读书时她的专业是高级翻译以及PR公共关系。为了能够创作更好的漫画,她开始学着用PS和AI画。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陪孩子,晚上8点孩子睡觉后,她开始画画。画得不好就重新画,PS不会用就上网百度,边学边用,经常一折腾就是大半夜。每天学,每天画,折腾了几个月后,代贺已能熟练地运用PS作画了。

2015年4月,微信进行第一批原创内测邀请,邀请了“呆小贺”。那时候,“呆小贺”刚成立一百多天,只拥有一百多个粉丝。代贺非常惊喜,有种被皇上翻牌子的感觉,认为这是对自己极大的肯定。

代贺找到了自己的发光点,用漫画给妈妈读者们一些共鸣、鼓励、启发或希望,这就是她最宝贵的价值。

用漫画讲述逗比育儿事

养孩子就要用到纸尿裤,代贺发现很多长辈对纸尿裤有偏见,有感而发画了一篇漫画《从前,有一个纸尿裤来到中国,后来……》。很多妈妈感同身受,纷纷留言:“呆妈,你说得太对了,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画画和育儿,有时两者很难平衡。一次,代贺正在画画时,小果汁就跑到她身边,抱着她的腿叫:“妈妈,妈妈。”代贺感觉很对不起孩子,就陪她玩一会,这样又觉得没有画画,很对不起粉丝。“呆小贺”就像是她的另一个孩子,每天,她都在自己的两个孩子之间忙碌。

代贺曾经画了一幅《家有熊孩子》的漫画,许多妈妈在公众号留言:看见你家孩子也这么熊,我就放心了,我就平衡了。她还画了一幅漫画,分享自己产前产后的抑郁。一位爸爸这样留言:“呆妈,感谢你,感谢你让我突然理解了我老婆的内心,原来她是那么脆弱需要我保护,想想我以前简直是太混蛋了。我现在马上飞奔回家,我要给她做顿好吃的然后再给她捏捏脚,晚上等孩子睡着了,再带她出去看个电影,放松一下。感谢你,呆妈。”代贺看完留言后就泪崩了,她感觉这比多少个100000+的赞赏还要功德圆满。

代贺把一年多带孩子的心路历程画出来与妈妈们分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呆小贺”,一年下来,52篇作品52次更新,公众号收到2000多个赞,1000多个打赏,金额有8600多元。代贺感到非常惊喜,那种感觉就像自己在广场上拉二胡,面前放了一个碗,忽然有1000多人涌过来给打赏。这些钱不仅是赞赏,更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用情怀感动读者

作为一名原创漫画家,创作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代贺一直尊重原创,也用自己的创意去影响别人。代贺在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篇论文,由于粗心,没有写数据来源。教授特别刻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代贺一顿痛批:难道没有人教过你要尊重来源吗?虽然是个小疏忽,代贺却牢牢记在了心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坚持原创情怀。

因此,代贺画画的标准就是:创造出最独一无二的价值,而不是椭普程排版加搬运工。代贺的闺密就说:“你天天带孩子,那么忙,怎么还能创作那么多漫画?要秘籍,要秘籍。”代贺说:“我是一个特别怕辜负别人期望的人,原创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防火防盗的一个标志,更像是一针鸡血,能让我一个很普通的妈妈坚持自己的创作。”

大多数时间,代贺都在思考怎样出新的作品。她看到微信的表情包很有意思又非常好玩,突发奇想:我也可以制作表情包呀。2016年10月,代贺开始学习制作表情包,从准备草稿、线稿到上色,来回不断地修改,一个月左右,24个动图就全画完了。经过审核、驳回修改,“呆小贺”表情包于2016年12月22日上线,一周下载量30万,发送量超200万。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写作 直观教学 集体创作 教学方法

应用写作是职业院校一门面向职场的重要基础课,应用文以其应用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文种的多样性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职生,总体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动机差强人意是既成事实,面对这种现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可行之路在哪,如何改变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笔者多年专门从事应用写作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了几点经验,分述如下:

一、强化语感,直观教学

基础语文教育中应用文教学所占份量很轻,堪称被遗忘的角落,学生对应用文有很强的陌生感,甚至没听说过部分文种的名称,对应用文在心理上有排斥感,对写作更有畏难情绪。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让他们写出能正确表情达意、文质兼美的作品,必须经过一个感性积累的阶段,在积累的过程中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弥补本来就缺失的生活体验。只凭课本中区区一两个例文,根本找不到文体感,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课件展示大量例文,为学生提供生动直接的材料,通过高强度的反复刺激进行直观教学,以大量的经典范文冲击学生的头脑,以期强化印象,培养强烈的语感,感受到内容要点,树立文种意识。比如教学申请书这一文种,笔者展示了建房申请书、困难补助申请书、住宿申请书、加入学生会申请书、开业申请书、调动工作申请书、出国留学申请书等十余篇例文,学生对申请书的惯用章法、语体特征捻熟于心,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笔者让学生观摩生活中不同内容的海报作品二三十幅,有了一定数量案例的积累,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创作激情得到激发。教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思路,抓住内容要点。

与此同时,在开展反面教学时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病文分析、病文修改对学生进行训练,点到即止的训练根本起不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暂时理解可以,时间长了就淡忘了,效果不明显,等同于无效。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要从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语感必不可少。只以一两个正确或错误的案例就想让学生把握文种的要义精髓不太现实,也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二、单元教学,以一带多

应用文具有程式化规范化的特点,文章格式和内容结构有其规律可循,因此,分门别类可行,分而解之可期。着眼于一组文种,在教学中我们把格式和内容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处的文种放在同一单元里去学习,如介绍信与证明信、倡议书、建议书和保证书单元;从几个文种的联系中认识事物,如函与复函单元,报告、请示与批复单元;从事物的若干侧面来认识事物的整体,如启事单元、诉状单元;或从对比辨析中认识事物的特征,如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通知通告通报单元等。详解一个文种的格式和内容要点,其他文种也就能够对照阅读,分类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以一带多,有利于学生着眼整体把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有利于学生比较学习。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证明,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适合以单元进行整体教学的文种列举如下:条据单元(请假条、留言条、托人办事条、借条、收条、领条、欠条),专用书信单元(表扬信、感谢信、慰问信、贺信),求职书信单元(求职信、简历、推荐信、聘书、辞职信),礼仪文书单元(请柬、祝酒词、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启事单元(寻人、寻物、招领、招聘、征文、征订、开业、迁址、更名、声明等启事),诉状单元(状、上诉状、自诉状、答辩状)。

三、注重实用,学以致用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处理私事时使用的实用性文体,由于其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因此有人把它称作实用文。基于此,我们的写作教学要注重实用,切不可脱离实际。具体来说,一是从生活学习中寻找写作素材,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观念:应用文就在我们身边;二是学以致用,在学习生活中直接体现应用文的功用。

1.培养应用文就在我身边的意识。我们可以从校园里发生的事件入手,学习写作“消息”、制作“简报”。比如组织一场关于学校或班级事务的会议,然后将会议流程落实成一篇“会议记录”。可以欢送毕业生晚会等为情景,让学生拟写“通知”;学校门口经常有面的、黑车非法营运,麻辣烫烧烤摊烟雾腾腾,学校怎么写“通告”来规范校园周边环境和秩序呢?笔者的学生在课余、周末开展实地调查,写出了《食堂涨价的背后》、《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学生握笔姿势情况调查》等“调查报告”,正因为贴近生活,选题亲切实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从成因分析到解决方法,从数据搜集到理论归结,写起来颇具深度。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开学初以“计划”的写作开始,学生学习写作自己的学习计划、锻炼计划、读书计划,班干部写作班级和团支部工作计划,班学生会学生干部写作部门工作计划;学期末则以“总结”的写作教学收尾,总结一学期的学习和工作成果。我们的学生制定了“班级文明公约”并张贴在教室里真正实施。学生们写作自己适用的“求职信”,为学校的学术讲座或班级的篮球赛设计“宣传海报”。此外,我们学校开展校园实训,为期三周,在校办、团委等部门跟班、顶岗的学生,学习了往来公文的处理和校内公文的撰写,从而收获初步的职业体验。

四、以人为本,降低难度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写作能力不足,针对这样的群体特点,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助其一臂之力,培养学生写作信心,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成效。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5篇

“刚刚在全国人民政治代表大会给我荣誉的同胞们……我不再期望或者接受――我重复一遍,我不再期望或者接受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革命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职务。那样做将背离我的意愿,因为那些职责需要灵活的行动与全身心的投入,而我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做到了。”

2008年2月19日晨,卡斯特罗致古巴人民的辞职信在古巴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格拉玛报》网站上,这封信明确表达他不再寻求担任领导职务。

为了让这位古巴领袖退出政治舞台,美国和古巴流亡人士对卡斯特罗曾策划了638次暗杀毒药、手枪、微型子弹、美女……卡斯特罗曾笑称:“假如暗杀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项目,我肯定获得金牌!”而如今,82岁的卡斯特罗以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宣布引退。有人称这是卡翁告别的“第639种方法”。

卡斯特罗宣布辞职后的第五天,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当选为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卡斯特罗是古巴革命的心脏和灵魂,他的弟弟是革命的拳头。”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卡斯特罗兄弟。76岁的劳尔是哥哥的忠实追随者。

超市里使用“外汇券”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年轻英俊、精力充沛、浑身充满领袖气质的卡斯特罗经过一段时间的摇摆后,1961年4月宣布带领这个“人类眼睛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走上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那时人们使用的“粮油供应证”现在人们仍旧在使用。不同的是,如今的古巴人很多都不再单纯依赖政府供应的粮油,小本本所给予的指标里,虽然包括了粮食、油、糖以及牛肉、鸡肉等等,但这些定量的食品既不够吃,还常常不能到货。特别是咖啡,仅仅依靠“粮油供应证”上的咖啡,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他们更多的是拿着和古巴比索同时流通的另一种货币“CUC”――古巴的“外汇券”到街道上的超级市场里面去买。

马里奥,1968年出生在哈瓦那,先后在古巴的卫生部、渔业部以及建筑部所属的贸易公司工作过。他向本刊介绍说,古巴目前的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由市场,类似中国的集贸市场,人们可以使用古巴比索来购买日常用品,也是大多数古巴居民常去的地方。但这些市场里只有生活必需品,包括一些粮食、蔬菜等等,东西很少。另一种就是超市,超市里面很多东西都是进口的,也有出口的国产货。这些商品价格高,但品种也丰富得多。一般都要用CUC来购买。现在的哈瓦那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穿阿迪达斯、耐克服装的年轻人,餐桌上也不乏美国的可口可乐。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对曾在市场上流通了10多年的“外汇券”应该不会陌生。那时候的外汇券只在少数涉外宾馆、商店才能使用。商店里陈列的是市场上平时买不到的进口或出口的紧俏商品,例如彩电、冰箱、照相机以及烟、酒、糖果等等。攥着外汇券逛友谊商店的人感觉都很骄傲,这样的货币曾把普通的中国人分出了等级。

相比之下,古巴的CUC并没有带来更多的不平等,哈瓦那街道每20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货币兑换点。很多公务员的工资构成也是按照400古巴比索加上30CUC这样的比例来发放。虽然同收入比起来,超市里的东西很贵,但买东西的人非常多。

政府家家户户送电器

喜欢在午夜滔滔不绝连续讲上几个钟头的卡斯特罗,48年前也曾像小学生一样倾听三位从美国来的左派经济学家的演讲。他们是巴兰、斯维齐和霍布曼,1959年和1960年三人两次去古巴,每次三星期,给古巴全体高级领导人讲计划经济讲座,卡斯特罗和格瓦拉等人洗耳恭听。最左的斯维奇说:“全面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而市场则是资本主义的秘密武器,在这二者之间没有妥协余地。”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对匆忙中取得政权当时对经济事务可说是一无所知的卡斯特罗来说,影响至深。

古巴革命成功后,卡斯特罗把自家房屋和财产都收归国有。和其他人一样领着普通人的工资。人们开始每月使用小本本领回生活必需的粮油和蔬菜。在1985年的时候,凭这个小本,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3公斤米、0.23公斤食油、1.8公斤糖、0.3公斤红豆、0.34公斤牛肉和鸡肉、3罐炼乳,另外每周每人有5个鸡蛋。现在的古巴百姓每人则可领到3 5公斤米,0.25公斤食油,2.5公斤糖,0.7公斤黑豆或红豆,1块肥皂,1包咖啡,1公斤牛肉和鸡肉以及10个鸡蛋。

近两年,国家统一分配的还有家用电器。古巴政府会分社区问到每家每户,把所需要的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电送到家里,同时帮助办理贷款手续。政府每月以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其余则由家庭负担。这些家电大多由中国进口。可以贷款的还有汽车,但需要所在单位帮助办理汽车购买证。

“现在的古巴没有私立学校,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是免费的。”马里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来自德国。80年代,古巴20岁左右的青年有60%都在读大学。”而今每年到中国读书的古巴青年大约有100多个,也有很多去美国和其他国家留学。

在古巴看病,大夫的所有诊断和检查都是免费的。社区医生还会给所辖范围内的每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住在哈瓦那的罗贝尔多曾学过中文,在电话里他说“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声音里带着些许的自豪感。

美国逼古巴走上社会主义?

1969年,是古巴革命胜利10周年,这一年,卡斯特罗在这个号称“世界糖罐”的国家给老百姓的供应本里加上了糖这一项,每月2.7公斤。这一年也是卡斯特罗宣布糖的产量要达到1000万吨的年度。在全国人民加班加点没有休息日为这个目标努力后,在官方宣布的甘蔗最后收获日的两天之后,卡斯特罗不得不宣布,这个1000万吨的目标没有完成。这也许是卡斯特罗执政后遭遇的首次大的幻灭。以前所有的革命经验以及个人强大的号召力都没能达到他想要达到的目标。1970年8月,在对古巴妇女的一次讲话中他说,太阳和月亮“不可能为了我们而改变它们在天上的位置”。

1961年4月,年轻的卡斯特罗经过摸索和挣扎,带着找到方向的亢奋,宣布走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道路。关于是否是美国逼古巴走上了计划经济道路的,学术界曾有不小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对古巴的干涉,包括制造猪湾事件,促使卡斯特罗对美国的资本主义政治充满了厌恶,此后多年的经济封锁也限制了古巴经济发展,造成物资匮乏,从而在计划经济上越走越远,更加倒向苏联。另一部分则认为对于当时年轻狂热的卡斯特罗和格瓦拉来说,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前景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他们在现实和理想的对比之中,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力图改变古巴的未来

并打造新型的古巴人民。

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至今已经经历了九位总统,即使卡斯特罗宣布辞职,也没有任何要废除的迹象,但是私下里已经有很多的外国公司悄悄进入古巴。欧洲、拉美和加拿大这些国家有很多公司想和古巴做生意,在古巴投资,有的已经这样做了,但更多的公司害怕因为美国的制裁会使自己丧失和美国做生意或者在美国投资的机会,因此古巴用吸引外资和进口物资来减轻经济困难的计划始终受到极大的限制。

“我们批评你但也非常爱你”

在苏联解体断绝援助后,雪上加霜的古巴走上了改革之路。1993年以后,古巴有了一些悄悄的变化:个体经营重新被允许,范围不断扩大,私人出租车和饭馆到处可见。农村多数地区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国有农场逐步被合作农庄取代,过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象征的福利制度开始收缩。私人可以拥有外汇。旅游、烟草、制糖和矿业中都有外资融入。

“现在的古巴人很多都像中国人一样,喜欢在外国公司上班,或者自己开公司,因为这样赚钱更多。”在古巴唐人街开中餐馆的罗贝尔多说。

卡斯特罗曾经说如果要实行市场经济的话,或许会采取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5年,卡斯特罗称赞中国,认为改革开放和马列主义是一致的,中国和越南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当年年底,卡斯特罗第一次访问了中国,参观了经济特区。回国几个月后,古巴宣布建立几个自由区,规定了外资的免税待遇。

卡斯特罗生病后,劳尔实施了更开放的政策。“如今普通古巴人出国更加方便了。因为在美国的古巴人非常多,和古巴的家庭以前无法联系和沟通,影响稳定,现在好多了。”马里奥说。

“社会主义是适合古巴发展的。我们打败了法国和美国的资本主义,我们有很好的医疗、教育制度,我们还有很发达的体育。如果说不好的方面,那就是经济还不发达。”马里奥说,在古巴,大多数人的社会主义信念都非常坚定。

但他并不否认卡斯特罗辞职对于古巴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他认为,目前古巴的经济问题不单是美国封锁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出在中层领导人方面,他们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是他们又和卡斯特罗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卡斯特罗的引退,更有利于这些重要的职位能留给年轻一代能够产生新思维的人。劳尔接管权力后已让好几个部长退了休。对于国家的将来,古巴人有着更好的期待。

“难道你们不爱卡斯特罗吗?”马里奥非常激动地说“对于古巴人,对于全世界古巴人,卡斯特罗都是最重要的!”同样的话他重复了两遍。

马里奥说,如果不是经济落后,古巴人都不愿意出国。走在哈瓦那街头的古巴人,大多对自己的国家有非常深的认同感。古巴人是天生的乐天派,没有什么愁事是过夜的,人和人交往很直率,社会治安由此非常好。即使对于卡斯特罗来说,很多人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批评你但也非常爱你。

名人眼中的卡斯特罗

“对我来说,他就是神。”

――阿根廷退役球星马拉多纳说,曾经帮他戒毒的卡斯特罗在他心目中是“朋友、父亲”一般的伟人。

“一个保持简朴的生活习惯,热爱幻想,受过正式的传统文化熏陶,措辞谨慎,语调温柔,脑海中充斥着各种想法的人。”

――与卡斯特罗关系密切的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者)谈自己所认识的卡斯特罗。

“菲德尔,当然是他。他的制服很完美,靴子被擦得一尘不染,他的胡须也很雅致。”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曾说,卡斯特罗是自己心中“最时髦的领导人”。

“卡斯特罗是古巴革命的心脏和灵魂,他的弟弟是革命的拳头。”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6篇

奇迹的背后是父母艰辛的付出!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甚至去当儿子的“双腿”,帮儿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同时,他们又采用“放手”的方式,放手让儿子学习,放手让儿子跌倒再爬起。正是这“残酷”的放手,才让袁锋拄着拐杖站了起来,并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不放弃,脑瘫儿是父母所有的希望

袁锋出生于1991年11月,刚刚出生时他只有3厅3两重,虽然体重较轻,但父亲袁国宏和母亲王双玲觉得他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渐渐地,细心的王双玲觉察出了儿子的异样之处:半岁时,别的孩子都会坐了,袁锋却不会;1岁时,别的孩子都会走了,袁锋却连坐都不稳当。经过专家检查,结论是先天性脑瘫。

亲戚们听说袁锋得了先天性脑瘫,都劝他们将袁锋当个猫养着,再生一个孩子。但是袁国宏夫妇觉得袁锋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既然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就有义务让他好好生活。

“不求孩子将来有什么出息,不管我们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只要他能像正常人一样过一生也就知足了。”一次晚饭后,袁国宏和妻子讨论起孩子的未来,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让他学会生活自理。

就这样,袁锋1岁半时,袁国宏夫妇便开始帮助他做康复训练。为了防止四肢肌肉继续萎缩,他们每天都要腾出时间帮助袁锋进行锻炼。而锻炼的内容,就是想办法将他不能伸展的肢体硬生生地掰直,每一次袁锋都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王双玲总会巧妙地转移袁锋的注意力:“我给你出个数学题吧……”每当听到妈妈要出题考自己,袁锋就会立刻两眼放光,因为在他看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儿。王双玲觉察出了儿子对学习有不同寻常的热情。

袁国宏和妻子成了儿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由于两个人的知识面都报有限,渐渐地就感觉力不从心了。

爱护航,苦难与艰辛孕育“好学怪才”

由于先天性脑瘫,袁锋的左手只有常人80%的活动能力,右手仅仅只有常人60%的活动能力,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智力发育。小时候王双玲带着袁锋上街买菜,袁锋总是抢着算账,每次都分毫不差,这让王双玲很是欣慰。袁锋的学习能力很强,一教就会。可由于是脑瘫儿,上学成了问题。袁国宏夫妇几乎把市里的学校都跑遍了,也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

眼看着孩子不能到学校接受正常教育,王双玲和丈夫揪心不已。“儿子靠力气吃饭是指望不上了,如果再没文化,他该如何面对未来啊!”想到这里,王双玲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一旁的丈夫见状,也有些无奈:“要不我们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教孩子,不能让他这辈子就这么毁了!”

就这样,王双玲夫妇向邻居家高年级的学生借来小学课本,一边自学一边辅导儿子。当遇到夫妇俩都不懂的难题时,他们便向邻居的孩子讨教,直到自己学会后再回来教小袁锋。

为了教儿子读书,文化程度不高的夫妇俩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是,对于一窍不通的英语,他们俩却傻眼了。袁国宏夫妇深知英语的重要性,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前程,他们只好想方设法去给袁锋找所学校。

经过四处求人托关系后,在袁锋8岁那年,总算有所学校接收了他。

小袁锋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十分珍惜。他在学习上特别执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由于右手的活动能力低,他写字的速度比较慢,字迹也有些歪歪扭扭。袁锋一有时间就练字。经过长期的努力,虽然他的字始终无法与正常人的相比,但书写的速度却有了大幅提高。

或许是接受过特殊的“学前教育”,袁锋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总能给老师带来惊喜,许多难题他都能迎刃而解。更让老师和同学敬佩的是,袁锋尽管身体不便,可几年来只请过两次假,是因为高烧,迫不得已。

让袁国宏夫妇记忆犹新的是袁锋上初一时的一天早上,往常起得很早的袁锋很反常地赖床了,王双玲叫儿子起床,他只是嘴里应承着,一直没有动静。王双玲感觉很奇怪,便来到儿子床边,看到儿子通红的脸,她猛然意识到儿子可能发烧了。一摸额头,果然烫得厉害。王双玲决定马上带儿子去医院,可袁锋说什么也不去,他说当天有场数学考试,他上次没考好,这次准备了好长时间,一定能考好。看到儿子对学习的执著,王双玲心里既欣慰又担心。她耐心地劝导袁锋:“孩子,妈妈知道你爱学习,但咱们得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啊!你身体本来就不好,如果因为今天发烧再出其他的毛病,咱们可就得不偿失了。”听了妈妈的话,袁锋这才答应去医院。经过检查,袁锋只是受凉发烧了,吊了两瓶水高烧便渐渐退去。王双玲本来想让儿子回家休息,但是他执意不肯,最后王双玲只得把儿子由医院直接送到了学校……

因为袁锋特殊的身体状况,袁国宏和妻子共同为他订了一份课外学习计划。袁锋每天要花大量时间锻炼身体,王双玲一边陪他锻炼,一边督促他完成背英语单词的任务。

就这样,从小学到初中,袁锋一直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几年间,袁国宏和王双玲为儿子付出了很多。他们每天都要早早地将袁锋搀扶到学校的座位上,等到放学时,再从座位上把儿子搀扶回家。袁锋课间不能自己去厕所,如果老是让老师和同学帮忙也不方便,多年下来,袁锋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不在学校喝水,不在课间去厕所。为了做到这一点,袁锋总是上学前上一次厕所,放学后上一次厕所,晚上回家才敢喝一点水。为了不让儿子受太多苦,王双玲经常在上午课间操的时候赶到学校,带他去一次厕所。

夫妻俩也在饮食上配合儿子,周一到周五,他们家从不吃粥,也不吃任何汤食。只有周末的时候,王双玲才敢炖汤让儿子补补身子。每当看到儿子大口喝汤的样子,王双玲都忍不住回过身去偷偷地擦眼泪。夫妻俩一直认为,儿子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袁锋在家里的大多时间不是做作业,而是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锻炼身体。

虽然历尽艰辛,但让袁国宏夫妇欣慰的是,袁锋在学校表现得非常好,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快就到了中考,袁锋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考不好。袁国宏和妻子不停地宽慰他:“不要紧张,考不好咱们就再复习一年,没事的。”但袁锋不这样想,他觉得父母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考不好,自己就太对不起父母了。成绩揭晓的那天,王双玲推着袁锋来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跑来向他们母子祝贺,原来袁锋考了520多分,被唐山十中录取了。

一家人十分高兴,特别是袁锋,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交了一份令父母满意的答案。那天,王双玲特意做了袁锋喜欢吃的糖醋排骨,犒劳袁锋。不过,晚上睡觉时,他们又想起了下一步的愁事:孩子虽然考上了重点高中,但凭他的身体状况,面对高中那么

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怎么受得了呢!谁来照顾他?夫妻俩一夜未眠。

第二天,王双玲决定,跟着儿子去读高中,去做儿子的两条腿。她对袁锋说:“孩子,你的腿不好,我就做你的两条腿,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你就安心地把所有心思都用到学习上吧!”

上名校,奇迹背后有父母爱的坚守与放手

为了照顾袁锋,王双玲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她特意在唐山十中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接送袁锋上下学。袁锋也非常争气,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全年级第一名。

2010年5月7日,王双玲到学校接袁锋放学,班主任李铁军告诉王双玲,国家残联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名品学兼优的残疾高中生前往挪威的北欧红十字国际联合学院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国留学机会,袁锋本人决定试一试,希望家长能够支持。回家后,王双玲跟袁国宏商量,他们觉得让孩子去试试也没什么不好,考上了更好,考不上就当是一次训练。

王双玲联系到唐山市残联了解具体情况。残联工作人员告诉她:“世界联合学院是一所世界名校,每年只给中国一名残疾高中生的留学名额……”工作人员在得知袁锋的实际情况后,认为基本条件符合要求。随后,袁锋把自己的相关资料寄了过去,办理了报名手续,

虽然对这次报考充满了希望,但袁锋和父母心里也十分明白,这次选拔,全国只有一个名额,成功的机率是很低的。办理完报名手续后,不敢有过多奢望的袁锋很快恢复了常态,依然埋头于书本当中。

5月11日下午,中国残联工作人员突然给袁锋打来电话,在和袁锋用英语交流近半个小时后,对他的英语水平表示了肯定,并让他准备接下来的面试。

14日,袁锋和父母一起来到石家庄,参加华北地区的复试。考官和他经过几句汉语交流后,立刻将对话转成了英语,并且开始带有明显的问答性。经过近半小时的英语交谈后,考官微笑着点头说“Very good!饼通知他随后去北京参加面试。

18日下午1点半,袁国宏和王双玲目送袁锋走进中国残联的会议室,这一刻,他们的心里反而平静了。这次是中国残联、挪威使馆工作人员及校方代表的纯英语“三方会审”,也是决定命运的时刻。袁锋清楚地记得主教官王嘉鹏问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说中国不太好,并且这事不真实,你会怎么办?”“我会讲清楚事实,但不会责怪他,因为他不了解事情真相。”正是袁锋的回答得到了考官们的一致认可。

6月11日下午,在填完数十张表格后,袁锋顺利地接收到了来自北欧红十字国际联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袁锋在那里学习期间的学费和食宿费用将全部由挪威政府提供。惊喜之余,夫妇俩也感到一点苦恼:如果到挪威去陪读,那开销可不是这个家庭能承担得起的。没有办法,王双玲决定让孩子在出国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突击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

因为袁锋之前都是在用功读书,虽然每天都锻炼身体,但独立生活的能力并没有注意锻炼。从穿袜子到系鞋带,正常人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对于袁锋来说,却是一件件大难事。为了适应在国外独立的生活,袁锋咬牙忍受着训练之苦,有时为了系一个扣子弄得满头大汗,他也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王双玲专门给儿子买来一副拐杖,让袁锋练习独立走路。刚开始时,袁锋并不适应,不用说拄着双拐走路了,连站立都是大问题。为了让袁锋尽快学会独立,王双玲成了“狠心”的母亲。她开始渐渐不扶袁锋上楼。看着儿子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王双玲疼在心里,仍然一动不动,只是连声鼓励儿子继续前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袁锋终于能够独立上下楼了。从一两步,到几米,到几十米,到几百米……

8月23日是袁锋启程赴挪威求学的日子。这天,唐山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将1万元爱心助学款送到袁锋的家中,鼓励他只身到国外求学时要坚强,为国人争光。相信这个拄着双拐的少年,一定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7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

2016年7月至8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研智库,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教育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5~2016年度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72.8分,比上年提高了1.8分。

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主要是从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2015~2016年度教育投入及政策偏向性指数、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执行指数、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感受、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分别为72.8分、90.0分、64.7分、58.2分和82.6分,比上年度分别提高2.2分、0.1分、2.1分、2.2分和2.1分。

通过数据梳理,不难发现,自2005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首次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经费不断增加,以及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在逐年提高,2015至2016年间,中国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效果给力。

另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也是政府治理教育的宗旨。2016年,人民对教育更满意了吗?调查结果显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占比70.9%,比去年大幅提高了36个百分点。对中国教育投入及政策予以肯定的受访者占比也较去年提高了37.1个百分点,达到66%。

人们对中国教育更满意了,也更自信了。以往人们普遍赞成国外教育优于国内教育,但是在本次调查中,面对“你心中最理想的接受教育的地点”一题,48%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国内地,远高于国外13.4%的占比。

并且,即便是选择出国留学,较之前两年,人们的选择也趋向多元。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理想的出国留学目的地,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五者之间占比相差并不大,第一名与第五名相差10个百分点,而在2014年、2015年该项调查中,美国分别以62.5%和63.8%的高占比位居榜首。

国人最关注的教育类型:

高等教育首超义务教育

在“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高等教育以36.3%的得票率位居“最受关注的教育类型”之首。这是近年来该项调查中,高等教育第一次击败义务教育,登上榜首。

其中缘由并不复杂。6月3日,就在距离2016年高考只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教育部出了一个大招:一批建设“985”、“211”工程的文件失效。对此教育部的解释是: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了新部署,将“985”、“211”工程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几乎每一个学子和家长心中都有理想的“985”、“211”,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也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家长或者学生要求说,一定要填上“985”、“211”大学。

“985”、“211”大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以“工程”拨款方式办高校选出来的一批可以得到国家资助的高校。目的是想要通过给这些学校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它们打造成享誉国内国外的知名学府。

毋庸置疑,“985”、“211”工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其当下凸显的弊端更为显著。其中最让人诟病的便是无形中人为地造成了大学的三六九等,拉开了大学之间的差距,对于大学的发展、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公平。很多人可能说不清“985”和“211”是什么含义,但都知道这是中国优秀高校的代表,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官方圈定的优秀高校的代表。对于高校,这几个数字,意味着极大的政策、拨款倾斜;对于学生,这意味着自己考上名校的资格认定;对于一些企业,这是招聘启事中的第一轮筛选。

其实,“985”、“211”是否会被废除已经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据了解,早在3年前,两大工程事实上已处于“暂停”状态。现在重要的是,“双一流”和“985”、“211”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近期,网上一份“双一流建设拟定大学名单”的流传引发高度关注。虽然教育部第一时间出面否认,称从未过“双一流”名单,但关于“双一流”和“985”、“211”之间的关系,已经引发众多讨论。

记者截稿时,在百度新闻上搜索“985”、“211”、“双一流”等关键词,累计可搜索到上千篇相关新闻报道。创建“双一流”,教育界专家普遍持支持态度,认为该计划会对国家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积极意义,部分网友也认为教育部这一举措必须支持,但认为改革没有什么意义的网友也不在少数,网友“我可是很搞笑的”便是其中一位,在他看来,“就算有了新称号,也还是原来的味道、原来的配方,原来的那一拨大学。”

对此,教育部作出了明确回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针对某几所名校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学校的强弱都是学科决定的,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每个学科都是一流的。

“双一流”建设的方向已定,接下来就看各大高校的行动了。透视到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高校改革创新。“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评选出了“最受关注的十大高等教育问题”,功利化愈演愈烈排在了第一位。以下依次是:人文教育匮乏、教育产业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评价学生过于依赖分数和量化考核、研究生扩招泡沫化导致质量下降、对学生不是“服务”而是“管理”、学风浮夸学术造假、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以及教授与导师素质不高的问题。

浙江教育为何改观大?

“您认为中国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是“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的保留题目,2016年该题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北京、上海、香港等传统教育高地排名依旧靠前,变化不大外,浙江的表现异常突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排名均由2015年的第8名上升至第4名,位列北京、上海、香港之后;高中教育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比2015年提高了6个名次。

对于浙江教育的巨大改变,从教几十年的义乌中学校长朱跃望深有体会,“由于不可避免的高考压力的存在,不讲升学率是不行的,但只讲升学率是不够的。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不应只看‘冷冰冰的分数’,更应关注‘活生生的人’;不应只看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心灵。”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抬头去仰望天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就是要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就是要提倡‘轻负高质’。”这是朱跃望的看法,也是义乌中学历任领导班子的坚守。

2012年,浙江推出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简而言之,就是要减少必修,加强选修,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老师、学校,并实行选课走班,人人皆可拥有不一样的课程表。

据朱跃望介绍,借着全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及新高考改革的契机,义乌中学对原有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功能定位,重新设置了课程体系,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必修和选修课程有机对接,必修课程以尊重学生意愿为原则,依据学习成绩、学生学力与潜能、当堂听课反映的接受程度差异分层教学,旨在夯实学生的学业基础和思维品质;选修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专业倾向,强调多样化建设,并将每一门课程的名称、师资、学分、学习目的、学习内容、课时、评价依据等都详细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正确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

义乌中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在义乌中学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为了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即便是学校白彦湖湖面无缘无故漂浮的一层藻类,老师们都没放过。面对活水湖面的不明藻类,老师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请环保部门来处理,反而将之视作一个研究课题,带领同学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组,在环保专家的帮助下,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治理方案。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湖面藻类“入侵”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轻负高质”,这是义乌中学课改的一贯的坚持:高三过了元宵节才开学;每周五下午放学、周日晚返校;自习内容自主支配,老师坐班但绝不上课;体育锻炼时间充足,校园活动五花八门……

不补课,照样能拿好成绩。6月23日,浙江高考成绩揭晓,义乌中学再次成为焦点:10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一本上线率达85.9%,其中还产生了金华理科“裸分”状元、金华文科加分第一名,以及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招生文科全省第一名。

作为校长,朱跃望感到十分欣慰。不过,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义乌中学,“两眼一睁,学到熄灯”等孤注一掷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抛弃,一种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的教育模式正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

义乌中学课改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浙江省是教育部指定的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在这片敢为天下先的热土上,以“选择性教育”为旨、以课程改革为切口的教育改革浪潮已经从高中蔓延至中职与义务教育。

从“标准化”转向“多样化”,从“规定性”转向“选择性”, 从小学到高考,浙江的选择性教育改革正在形成完整体系,迈入快车道。同时,改革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有数据显示,单是2015年,以省(市、区)为单位前来浙江考察的团体,就有20余批,包括北上广在内,许多考察团甚至重复前来学习。

涿鹿教改:逾六成受访者同意屈服现实

东边日出西边雨。最近在教育圈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涿鹿教改失败,教科局长辞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后会有期!”7月初,河北省涿鹿县教育和科技局原局长郝金伦的辞职信在网上热传,由其发起并推行了两年的教育改革因300余名家长坚决反对而被全面叫停。涿鹿,这个非著名中国县城也因此在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涿鹿,河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每年都有部分优质生源“脱逃”至附近的衡水、张家口、石家庄等地求学。涿鹿本地高考压力很大。据悉,为了维持张家口市教育局下达的升学指标,涿鹿县财政每年都需要支付近百万去高价“买学生”。

正是带着对应试教育严重的反感和担忧,2014年,郝金伦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力推“三疑三探”教学改革。所谓“三疑三探”,最初起于中国的另一个非著名县城――河南西峡,具体是指将课堂教学分解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后由学生解决问题”。

“三疑三探”教改,初衷是好的,并且从西峡的情况看,也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教改方式,为什么在涿鹿就推行不下去?这次备受争议的教育改革,在当地乃至全国教育界引发了深刻反思。

由“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看,只有36%的受访者对涿鹿教改表示支持同情,希望其不要轻言放弃。而余下的64%中,32.7%的受访者表示,“整体的教育制度没变,小范围的教育改革就是逆水行舟”;21.3%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家长、学校的选择权在此次教改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10%的受访者则直言,“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中,高考仍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孩子不是试验品。”

“现实语境”、“孩子不是试验品”,这就是当下中国教育现状的真实图景:旁观者不难看到荒诞、扭曲;置身其中的人,却不得不在其中寻找并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对于涿鹿那300多名家长而言,他们既没有充分的时间等待教育体制的改变,也没有足够的资源逃离现有教育体制,以出国留学或其他方式寻求另外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帮助他们抓住胜出机会的只有备受诟病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郝金伦,虽然悲情,但并非没有过错,他的错误在于太过焦虑。

其实,焦虑的何止郝金伦一人。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在“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评分体系中,有一个拖后腿的“顽疾”――教育公平。“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教育公平满意度指数为58.2分,比上年增长2.2分,但依然低于60分的及格线。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这样强调教育公平的意义。

公平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对教育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对教育最大的期盼也集中在教育公平。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43.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义务教育,扩大教育机会,多渠道实现均衡;37.8%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弥补教学设备差距;37.2%的受访者认为不妨在教育之外想办法,例如破除农村与城市的户籍制度限制等;34%的受访者则支持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从经费支持的源头上实现均衡。

其实,公平一直都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词,翻阅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的“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到2015年的“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再到2016年的“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词句的变化背后,是教育朝着公平和效率的协调之路坚定迈进。

近年来,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国家助学制度、实施义务教育薄弱教学改造计划、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计划等,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教师流动、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把质量和公平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1302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实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不过,基本均衡不等于教育公平。“乡村弱”“城镇挤”,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无奈: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大班额问题依然严重……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容易改革的都改了,剩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推进教育公平中的“硬骨头”开出药方。

犹记得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用了“十个更好”来回应民生关切,排名第一的就是“更好的教育”。

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更好的教育,就是人人享有、人人出彩,就是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那么,公众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又是如何看的呢?“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表明,“有信心”者占了近七成,比“没信心”者多了35.3个百分点。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8篇

尽管李亦非创造奇迹无数,但思维滚滚向前,不流连于过去,一直在转身和创新。不管别人如何反对,她都会向着自己制订的目标,进行超乎常规的努力,皆因她认为别人不能代替她说“NO”,只要世界没有说“NO”,她都可以有机会争取。

到“联合国”走一遭

李亦非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外公毕业于清华大学国政系,母亲是数学老师,父亲是天体物理学家,家里充满了知识与快乐。家庭浓厚的知识氛围熏陶着她,使她一生受用。父亲从小给她讲宇宙的故事、地球的起源……李亦非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也从那个时候渐渐萌生。那时,她家有一个小黑板,妈妈会把数学题放上去,还有古诗词、对联、各种人生格言。一家人常常一起聊《九三年》、《笑面人》、《牛虻》等书,他们也从不阻止李亦非看所谓的“禁书”。20世纪70年代那些武侠小说,都是用报纸一张张粘起来偷运到北京的,李亦非看完梁羽生看金庸,只要得到一本,她就整夜不睡,一本本地接着看。

李亦非自幼喜欢习武,1977年,13岁的李亦非获得了全国武术青少年组冠军,之后参与了《火烧圆明园》、《神秘的大佛》等电影的拍摄。

中学时,李亦非所读的外语学校要直接升级为第三外国语学院,全体同学可以直升而不用高考,也不准高考。可李亦非想成为女大使,并不相信学校的师资力量,坚决要求高考。于是,她冒着考不上其他大学而被本校拒收的风险,直到离高考还有35天,她才顺利地拿到当年高考的准考证。李亦非以七天一门功课的速度完成复习,在高校录取率仅为4%的情况下,如愿考上了外交学院,开了外语学校学生参加高考的先例。

在外交学院读书时,李亦非想到联合国工作,便从大二开始准备自费留学,虽然学校认为不可能,她还是考了640多分的托福成绩,申请到了奖学金。1985年,她成为全校第一个踏出国门的人。她很清楚,所有超乎常规的努力,皆因她认为别人不能代替她说“NO”,只要世界没有说“NO”,她都可以有机会争取。去美国时,她在飞机上号啕大哭,直到飞机降落机场。父母远离,男友分手,孤身一人,怀揣50美金,手提两只沉重箱子,满心凄惶只觉前路茫茫。到达美国时是凌晨,她在牛仔酒吧拭着眼泪,坐到天明,暗暗告诫自己,“我为理想而来,再苦再难,也要快乐应对!”

事实上,早年的经历将她锻造得很坚强。小时候练武,武术队常常慰问工农兵,他们给陆军表演时开过坦克,给空军表演时坐过米格-21。小小年纪经历了常人未经历的生活,让她胆子越来越大。所以她常说:“聪明人很多,胆大的人太少,我就是少数胆大之人。”

1987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即将毕业时,李亦非往联合国发去了一封求职信。凭借渊博的学识,李亦非很快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闯进面试关。面试时,主考官问她:“你只向联合国投了简历,你就不怕不被录用吗7”她微微一笑,脱口而出:“因为我很棒!我不来尝试,机会是零。我努力了,就有50%成功的机会!”只这一句话,这年,李亦非便成了幸运入选的40人之一,成为联合国女主播,在公共信息部负责制作电视广播节目《联合国呼唤亚洲》。

在联合国工作4年后,李亦非转投美国纽约律师事务所,成了一名中国业务顾问。负责代表中国客户参与最惠国待遇和贸易政策的游说,频繁出入美国参众两院参加各种听证会。很快,李亦非成了业务尖子。两年过去了,抠门的老外上司居然没有给她加过一次薪!李亦非不干了,当第二次提出加薪要求未果后,她;中进上司办公室,将一封辞职信往桌上一拍:“你给不给我加薪7再不加薪,我就辞职!”金发碧眼的上司未曾想到,一向温婉可人的小女生居然会这般冲冠一怒。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上司不由分说地提起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李亦非失业了。可她不后悔:“有人可能认为女人应该学会忍耐和掩饰,但我认为,自己应得的利益要堂堂正正地争取,你不争取,可能会永远被放在弱者的位置,任意欺凌。”

《财富》杂志封面上亮亮相

在研究生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李亦非也曾经迷惘过。她发现,周围的人大都是很聪明的人,但他们却没有成功,因为他们从20岁到30岁甚至一生都只是在讨论应该去干什么,而不是在努力做什么。所以李亦非下定决心,要认定一个目标扑上去,如果做得不好可以从头再来。

1993年,李亦非回国发展,在美国博雅公关公司从零开始,从经理做到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为英国石油、英特尔等知名跨国公司策划进入市场的战略。

1999年,期望打开中国市场的维亚康姆注意到了她,多次邀她加盟。当时的维亚康姆只是位于中粮广场一间房里的小办事处,员工仅6人。李亦非第一次去那家公司发现:过期的报纸在办公桌上堆积如山,垃圾桶无人清理,没有负责人,没有制作部门,没有发行部门,没有广告部门。

她犹豫了,丈夫汪潮涌一遍遍地鼓励她,说传媒是一个朝阳产业,去维亚康姆是超越自己的一次机会,维亚康姆公司是著名传媒公司,MTV电视网是旗下的业务之一,虽然那时的中国子公司还很弱。

一切从零开始,极其艰难。最让她不安的是,人们在中国市场不认识维亚康姆,有人甚至把维亚康姆当做一家生产酵母片的药厂。1999年4月,她来到维亚康姆负责MTV后,一个月后就拿到了CCTV-MTV音乐盛典的批文,MTV的品牌能和中央电视系在一起,对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当她打电话汇报时,亚太区的总裁从电话那边传来了一连十几声表示极度兴奋的感叹词。

2002年,维亚康姆公司董事长雷石东访华,他表示愿意推动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这对李亦非是个极大的业务拓展机会。在维亚康姆中国没有赢利的情况下,李亦非向总部申请了100万美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所有人都为李亦非捏了一把汗。但正是靠着一股敢闯敢干的韧劲,李亦非在2003年促成了中国最大的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纽约林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音乐厅等四地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而每当有人提起这次出色的个人“演出”时,李亦非却总是笑着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兼职的“文化参赞”。

一个月后,李亦非接到了提升的通知:由于策划并促成了4月份MTV广东24小时音乐频道的落地和播出,她被提升为MTV全球音乐电视网亚洲部资深副总裁。凭借在MTV的杰出业绩,李亦非登上美国《财富》杂志。随后又获得了CNN评选的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之一。

2005年,李亦非成为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可这年,她也受到了任职以来的第一次打击:一次,美国总部的董事长雷石东打电话问三个数据,李亦非只答出了两个。雷石东气得暴跳如雷:“简简单单三个数据你居然都记不住,我要你做什么?!”李亦非没有申辩,并自觉地罚没了当月的奖金。其实,当时李亦非正在开会,而那个数据雷石东又要得急,所以工作人员将数据整理出来后,来不及给李亦非看就直接传给了总部,结果就造成了老板知道而属下不知道的后果。李亦非自我处罚后,很多员工都为她不值:“你为什么不说明情况呢?”可李亦非轻轻地摇了摇头:“换了我是老板,我也会这样。作为下属,我拿着他给我的一份高额薪水,就理应付出必需的劳动。”

胆大心细、刚柔并济、懂得进退,所以,李亦非成就了职场的神话,10年里将MTV做到了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了雷石东最钟爱的爱将。

在李亦非的努力之下,维亚康姆搬进了北京国贸大厦。门口是漂亮的电视墙,办公室里张贴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拉蒙电影公司等出品影片的大幅海报,在阵阵音乐声中,染了发的员工穿着露脚趾的凉鞋走来走去。李亦非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维亚康姆在世界各地的公司都提倡FUN。”她的办公室里也摆放着粉紫色的沙发、粉色的玫瑰、黄色的百合和许多她喜爱的照片,包括她在MTV音乐盛典上和谢霆锋的合影――李亦非像个孩子一样灿烂地笑着,而谢霆锋依旧在摆酷。

对于自己的成功,她如此说:“首先要有追求,然后才有实施的动力。我要求自己有远大的理想,不做平庸之人,找到任何你要做的行业里最TOP的地方。如果你把目标定在了100,实现了一半就是50。把目标定在了50,实现了一半就是25。”

“男人集团”的女主席

MTV,无疑是李亦非事业的高峰。可是在巅峰时期,李亦非还是选择了离开,为什么呢?原因有三条:一是当时高雷公司向她递出了橄榄枝;二是MTV发展遇到了瓶颈;三是李亦非的战略没有得到总部的肯定,使这个“强势人物”失去了前进的斗志和方向。李亦非就是这样一个“无挑战不欢”的人,离开MTV,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竞技场。

2008年加盟高雷公司不久后,她又跳槽到了阳狮锐奇,很重要一条原因是“每天的工作比较轻松,我感觉自己‘半退休’了”。这就是李亦非事业不断升迁的原因,她承认自己不喜欢安逸,闲不住。

2011年11月,李亦非再次求变,离开传媒行业加入全球领先资产管理公司英仕曼集团(Man Group),担任中国区主席。朋友们诧异地问她:“从媒体到对冲基金如此大的跨度,为什么?我们快跟不上你变化的速度了。”对冲基金长期以来一直为男性所掌握,因此英国金融时报她的任职评论时,曾用“男人集团”的女主席来定义她。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她想突破职业天花板。

对冲基金是一个充满刺激的行业,不允许懒惰和自满,行业的变幻莫测推动李亦非带着无尽的好奇心探索求解。她毕业于外交学院,在美国修研硕士学位都是主修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做另类投资,重拾了旧我。每天与一批才华横溢精力充沛的人共事,她感到谦卑与升华。

工作之余,李亦非是个爱看书的人。她认为,书不怕杂,怕的就是不读。无论工作多么忙碌,她还保留着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读书,不读书睡不着觉的习惯。她对书的价值的理解是:“如果你希望忧伤,你就进入一本稍微忧伤一点的书;你希望平静,你就读一读哲学的书;你希望激励一下自己,你就读一本励志的书”。以前没有接触过对冲基金,她看了近80本关于这方面的书。

在家里,李亦非和先生汪潮涌的分工是这样的:李亦非是CEO,主要负责家庭卫生、做饭等等;而汪潮涌是董事长兼财务总监,管家里的大事情和钱财。“小钱我管,大钱他管,但是决策一般来说我们俩共同做,比如说我们投资,我们会召开‘董事会’。”

李亦非会将所有工作都安排在工作日内做完,周末的时候,李亦非会把更多时间留给丈夫和孩子,陪他们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辅导孩子们课程。

李亦非在工作上很强势,一回到家,她就变成了一根温软的藤。不管多忙,她都会在临睡前打理好丈夫第二天要穿的皮鞋。一次,因为应酬,她回家时已近凌晨,可在洗漱之前,她坚持要先将汪潮涌的皮鞋准备好。

而在更长时间段的假期里,一家人会去日本滑雪,去巴厘岛的沙滩上“目光浴”,或者去新西兰狂野。李亦非和汪潮涌都爱爬山,所以,登山、爬长城便成了他们家庭活动日程的常选项。因为儿子太小,李亦非专门从国外买了个婴儿背包回来,让爸爸当儿子的“脚夫”。一路上,女儿在前方欢呼跳跃,儿子在背上牙牙学语,爸爸喘着粗气呼哧呼哧,而妈妈则背着食物袋跟在身后,一边撵着女儿,一边拈花惹草。一家四口一路逶迤一路笑,直爬得汗流浃背神清气爽,这才手挽着手回家。

出国留学辞职信范文第9篇

【1.毫无防备的重逢】

飞机开始下降,隐约能看到底下的灯光,雨却大了起来。踏出机舱时,郁磊立刻打了个寒战,快步走向取行李的地方,好拿外套御寒。

他终于又回到这里了。四年前,他在这里和金蓉告别。他原以为不会再回来了,可是碰巧出差赶上了这里,他还是回来了。其实能出差的人也不止他一个,如果他真心想推脱也是可以的。所以,他还是有一丝渴望藏在内心深处吧。

他并没有想找金蓉,他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但即便如此,他每走一步还是觉得格外艰难。

郁磊站在机场外面等着出租车,一辆空车停在面前,他刚要开车门,余光瞥见身旁出现了一名穿着空姐衣服的女孩,提着行李箱,手上也没有伞。

应该是刚下飞机的空姐吧。郁磊退后一步,对她说:“你先吧,我不急。”

“谢谢。”女孩并没推辞,说着便抬头向他看去。这一眼,却让两个人都僵住了。出租车不能在门前停太久,司机已经不耐烦地开车走了。郁磊这才反应过来,伸手想拉金蓉,最终却又尴尬地收回了口袋。

他们两个默不作声地向一旁靠了靠,这次见面,显然超出了他俩的预想。

面前的金蓉,气质上已经和四年前判若两人了。如果不是近距离看到正面,而是擦肩而过的话,他恐怕会不敢认。郁磊并没有想到金蓉会做空姐,毕竟他们分开的时候,对之后的人生都还没有做出什么选择。

“好久不见了。你这次是……”还是金蓉快速调整好了状态,目光在他的行李箱上划过,“出差吗?”

“是啊,你是……刚下飞机?”

“嗯,刚飞国外回来,休息几天。”她看着出租车开过来,点了点头,“那,我先走了。”

他没想要拦住她,还是像之前说的,他这次回来,真的不是为了旧情。可他不想那么快分开,他想再留她一下,一下就好。

“等等……”他拉开行李箱,从里面掏出雨伞,塞到了金蓉手上,“我包里还有一把,这把你拿着吧。雨看起来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我现在拉着箱子,也……不方便。”

这话好像从前也说过,郁磊揉了揉鼻子,露出一个惨淡的笑容。金蓉看着手里的伞,终究没推脱。她甚至连再见都没有说,就坐进了车子里。

郁磊以为她不屑说再见,却不知,车子开出去之后,她轻轻抹掉了眼角溢出的泪。

【2.最初的相遇亦是最差时】

一直以来,没有人对郁磊有信心。大家都觉得,他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就是典型的熊孩子,青春期始终过不去,异想天开又一事无成,初高成绩一塌糊涂,每日在外面厮混。

就在他最叛逆的时期,他遇见了金蓉。

那时的金蓉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有几颗痘痘,扎着简单的马尾,会穿着一套肥大的校服走在街上。这样的女孩子在那个年纪里注定不会成为什么风云人物,可那天,郁磊在她面前停下了自行车。

因为她在哭。清晨人不算少的路上,她坐在路牙上,用手捂着脸,大声哭着。路过的人都疲于奔命,只会向她投去一些目光,但没人停下来。

郁磊之所以会停下来,倒不是因为怜香惜玉。他纯粹是,无聊罢了。

“哎,怎么了?”

没承想想看上去瘦弱的女孩,骨子里倒有股倔脾气,非但不领情,反倒抹着脸站了起来,朝他吼了句“要你管”,然后便跺着脚走了。

郁磊骑着车子,缓缓跟了上去:“你这人懂不懂礼貌,我是好心哎。”

“好心能当饭吃啊?能当钱花吗?我不需要好心啦!”

金蓉就像吃了火药一样,流着眼泪鼻涕,转头便一阵机关枪似的扫射。郁磊愣了愣,然后止不住大笑了起来。

在他的笑声里,金蓉一点点收敛起了周身的怒火,好像终于清醒了一点,露出了些许不好意思的表情,嘴角轻颤,最终也跟着笑了出来。

“哎呀!”金蓉看了眼表,满脸惊慌,一下蹿上他的后座,“有件事你能帮上忙,我要迟到了!”

郁磊被吓了一跳,车子一歪险些摔倒,他费了好大力气才稳住。他茫然地被身后的金蓉催促着,就真的一路送她到了学校。

“谢啦!”金蓉已经完全看不出刚刚还在哭,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边往校门里跑边朝他挥手,“你也要迟到啦,快点吧!”

郁磊看着她的背影消失,才不紧不慢地掉转了车头。

他们两所学校在同一个街区,只是一个是人人艳羡的重点学校,一个是吊车尾。在吊车尾的他,迟到是寻常事。

只是那个早上,郁磊莫名其妙心情很好。这个小小的插曲,竟让他姑且压住了盘旋在心里的自我厌恶和毁灭倾向。他呼吸到了许久难得一见的清新空气,于是把自行车又踩得快了一些。

最后他居然踩着铃声进了教室,连老师都有点吃惊。

【3.既然回来了就躲不过】

出差到这里的第三天,郁磊接到了金蓉的电话。手机上跳出“蓉蓉”的瞬间,郁磊以为自己在做梦。四年了,原来他俩都没有换号码,却都没有尝试过打一次。

“喂,你能抽出空来吗?”金蓉的声音比在机场时坚定了很多,“我把雨伞还给你,再聊一聊。”

时隔四年,他们仍旧懂得彼此,金蓉知道他递出那把伞的意思,便真的咬了这个勾。

他们约在傍晚的餐厅碰面,餐厅灯光十分幽暗,金蓉还偏偏挑了最里面,感觉就像坐在一颗只有他俩的小行星上。郁磊坐下,翻开菜单,故作轻松地问:“点菜了吗?”

“你就打定主意不面对我了?”

金蓉的声音很低沉,郁磊很清楚这种声音代表着她真的生气了。郁磊无奈地抬头,却在目光撞见她眼睛的一刻,如遭雷击般地顿住了。

即使没有灯光照着,她的眼睛里仍旧荡漾着水波,她的声音那么冷静,脸却颓唐得像打了败仗。

“我真的没什么可说的,都过去这么久了。我注定是对不起你了,你还想让我怎么办呢……”

“你没有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你啊!”金蓉推了一把桌上的餐具,刀叉碰在一起,声音尖锐刺耳,“但我不是那种会嚷嚷着什么亏欠的人,两个人你情我愿,犯的那些傻,后果就该自己背着。我乐意!我就想还!”

郁磊无言以对,早知如此,他真的不该回来的。他以为四年了,金蓉的伤口应该好了,他以为死心的人反而会好得比较快。

“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了……”

“有。你让我说完。”金蓉打断了郁磊的话,“这些年我没和任何人在一起。我当然不知道你会回来,我也没有勇气给你打电话。可你回来了,我那天见到你,我就觉得完了。我两天没睡,我知道这样不行,我们得做个了断。”

说着,她伸出一只手摊在桌子中央,直直地看着郁磊:“我这只手就等在这儿,你敢握吗?只要你敢,我们就继续在一起。”

“你疯了……”郁磊微微蹙起了眉头。

“我就是疯了!就算我们在一起,你再次甩了我,也没关系!我不在乎!”桌子上的手抖了一下,金蓉的声音也抖了一下,“你敢吗?”

这个选择太痛苦了,对两个人来说。郁磊一次次深呼吸,右臂的异物感却加重了。他低着头,看着自己右边装饰性的假肢。无论何时,他都无法忽视掉它的存在。

金蓉的手指终于在寂静里一点点蜷缩了起来,她闭起了眼睛,一滴泪水落了下来。郁磊知道,她终于撑不住了。她的凶神恶煞也好,慷慨激昂也罢,从来只能撑一小会儿,那是她的伪装。

只要比她耗得更长,就一定能等来她内里的柔软与妥协。郁磊了解她。

“我知道了。你走吧。”

金蓉用几不可闻的声音说完,双手抱拳撑着额头,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她听见椅子挪动的声音,她在心里笑自己最后的扑火,却听到餐具O@作响,她诧异地抬起头,撞进了郁磊探过桌来的拥抱。

“对不起啊,刚一回来,就害你哭了。”耳边沙哑的声音已不是当年的少年音,“我很想你,很想你……可是我连给你个像样的拥抱都做不到。”

两个人的哭声一个隐忍一个放肆,引得很多人侧目。他们只当是久别重逢,却不知这两个人是如何吃尽了苦头,仍是不罢休。

【4.年少时曾是彼此的光】

郁磊与金蓉的孽缘正式开始于初遇第二年的夏天。

也是看出他确实无心读书,妈妈托人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说出去还算体面,是在城市里的音乐厅打杂。

就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金蓉。

一场学生演出,郁磊觉得最后一排弹古筝的女生很眼熟,离近了才确定是金蓉没错。

她还会弹古筝啊,果然是个好学生呢……郁磊站在台边的黑暗里,第一次对这种枯燥的器乐表演有了兴趣。

但就在众人的眼前,事故悄然发生了。因为太迅速,又有音乐轰鸣,所有人的反应都慢了几拍。舞台的最后一排,整排的人突然消失不见了。

“舞台塌了!”直到有人喊了一句,大家才算真的反应过来。

郁磊没经历过这种情形,此时此刻他应该和工作人员一起维持秩序、疏散人群的,可他一步跨上台,趴在断裂处,朝废墟里面喊:“喂!听得到吗?”

舞台本就不低,金蓉在的那层又是最高处,何况她们手上都是比较重的乐器,这一下可轻可重。郁磊这时才发现,自己不知道她的名字。

情急之下,他就从上面翻了下去。他找到了金蓉,她似乎撞到了头,已经昏了过去。他把金蓉抱起来,递给了上面的人,然后又帮了几个吓得爬不起来的女孩子。最后他被人拉上去时,手臂上扎满了木刺。

所幸的是,没有重大伤亡。郁磊得到了郑重的表扬,谁也想不到一向不温不火的他会在关键时刻做出这种事。

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他不是什么高尚的人,只是那里面有个他在意的人罢了。

郁磊也没想过要什么报答,潜意识里他不想和人家女孩有什么瓜葛。金蓉却主动出现在了他面前,头上还缠着纱布,却言笑晏晏地叫住他:“你都不来医院看看我呀!”

“我为什么要去看你啊?”郁磊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其实他是很震惊金蓉会来找他。

“也对。你救了我,我来看你才对。”没想到金蓉一点没生气,反倒朝他伸出手,“走吧,我请你吃饭。”

“你怎么知道……”

“我感觉得到,那个时候我还有一点意识,迷迷糊糊我好像看到你了……然后你把我……”说不出口“抱”这个字,金蓉脸红了,“总之,我知道是你。”

其实金蓉真正想说的是,在那个浑浑噩噩,被恐惧吞噬,以为自己快要死掉的瞬间,她感觉到一双有力的臂膀把她托了起来。她拼尽全力睁开眼睛,看见了郁磊。

事实上,在那之前很长一段日子,金蓉觉得就算自己真的死了,也没什么关系。可就在那一刻,她发现自己又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5.梦想实现的代价是一个人的四年】

来这边出差顶多一个星期就得回去,留给郁磊和金蓉相处的时间也就还有三天。这三天里,郁磊要和客户见面,至少还要折去一天。

两天,也足够他们去做一件未尽之事了。为了这件事,金蓉准备了四年。他们一起坐车到了三个多小时路程的隔壁海滨城市,那里刚开始流行一项新运动――滑翔翼。

滑翔翼需要极强的身体控制能力,需要肩与手臂的力量。女孩子会玩,能玩得好的很少。

可金蓉用了两年,考了正规的伞翼运动证书。如果她愿意,她都可以留在那里工作,但她笑笑,说她只是为了留作不时之需。

万幸,她终于等到了今天。

“要么再等等吧,现在这个风向不合适。”工作人员对她说。

“我没有第二次机会,只能今天。我不能等。”

人的一生总是在挥霍承诺。走得远了,时间没了,回过头才发现当初约定好的下一次根本没做到。他们之前就吃了这个亏。

郁磊心下一片悲凉。他知道金蓉为了什么,可他已经觉得不值得了。曾经的梦想,在这只手臂废掉之后,他已经不想再提起来。

在这一刻,郁磊才真正察觉到四年的改变。他走远了,金蓉却还在原地。

是他把她困在原地的。想到这里,他突然心如刀绞。

基本都是男教练带女孩,他们这边倒成了一道风景线。金蓉带着他操作着滑翔翼飞离了崖边,先是向下俯冲,差点碰到岩石,又一下拉升了上去。

下面是浩瀚的海面,在风里如一首高歌。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晴空,云层很厚,好像要下雨了。

果不其然,他们刚刚降落,雨点就落了下来。沙滩上的人纷纷躲闪,刚刚的一片安宁,一瞬间就变成狼狈不堪。

“别傻站着啊,快进来。”

金蓉想拉他到屋檐下,顺手就拉起了他那只假手,两个人都愣了一下。

一路上,他们都在刻意的回避这个问题,郁磊不是没发现,金蓉的眼睛都不敢往他这条手臂上瞟。但如今,真的触到了,他心里咯噔一下之后,却比想象中要好接受得多。

回去的路,似乎并不是海市蜃楼。站在雨里,金蓉垂下了眼帘,抚摸着那只没有温度的手。

“你恨我吗?说实话。”

【6.孤注一掷的爱情太脆弱】

初遇时金蓉哭泣的理由,郁磊后来知道了。在高三那年,金蓉不停地申请国外大学的奖学金,但一次次被拒绝。没有奖学金,她就没有能力出国留学,因为她家中有一个丧失劳动力的父亲,和一个一点也不顾家的姐姐。

但半年后,爸爸因为她和姐姐都不在家,一个意外,就此走了。她感觉人生瞬间失去了意义,感觉自己如同浮木在浪潮上飘流。

就在那时,郁磊救了她,各种意义上的。

只是面对金蓉的坦白,郁磊无地自容。因为他是个相反的例子,父母健全,家境也算过得去,他却一日日耗费着时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没有让他反省自己,结果却有一个姑娘,什么也没做,就让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错了。

可是,是不是有些晚了?那一年他已经十九岁。

或许只要肯迈步,永远也不嫌晚。为了让金蓉不觉得孤单,郁磊常常去学校找她,顺便办了旁听证,利用等待的时间听了很多的课。

一天他站在教室后门,看见里面在放电影。教室里人不多,他不敢混进去。在电影里,他第一次看见滑翔翼那种东西。比起伞来,它似乎更难控制,但一眼望上去,真的像是人张着翅膀在空中翱翔一样。

郁磊看得有点呆了,就像有一道阀门,之前因为认识金蓉已经松动,这一下彻底地开了。他发觉自己对那些没尝试过的事,对往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走廊空荡荡的,他竟没发现金蓉已经走到了他的背后。

那是金蓉第一次在郁磊的脸上看到向往的表情,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他的神情里总带着一种不在意。金蓉曾暗暗伤心过,这种不在意有一天会不会也用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那一刻,金蓉特别开心。

“哎,回头我们找找哪里有,一起去玩吧!”

她突然开口,吓了郁磊一跳,他条件反射般地转身捂住了她的嘴。电光石火间,两个人的那一眼,竟像一下看到了心底。好久他才反应过来,收回手时,金蓉的脸已经红透了。

“傻样儿。”还是郁磊先一步收起了羞涩,冷不丁地在她脸颊吻了一下,撒腿就跑。

“喂!你搞偷袭还说我傻!站住!”

金蓉也不是没脾气的姑娘,脸上虽然一片绯红,却已经拔腿追了上去。

只是那一年,他们还不知道国内哪里有滑翔翼可以玩,他们也以为时间还很长,他们之后有足够的时间一起去找。郁磊毫不怀疑,他的计划表里“和金蓉在一起一定要做的事”会一条一条累加再划去。

然而就在他觉得生活步入正轨,整个人都飘在云端时,他发现金蓉背着他,已经拿到了国外大学的通知书。

在图书馆,金蓉去卫生间,放在书包里的手机一直在响。图书馆里铃声响不停确实不太好,他想把手机拿出来挂掉,拉链拉开的一瞬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透明的文件夹。郁磊并不怎么认识英文,可他曾经在金蓉那里见过那所学校的标志。他知道那是金蓉一直向往的学校。

在那一刻,郁磊试图说服自己也许只是普通的资料,可神经已经先一步紧绷了起来,心慌得几乎坐不住。

“怎么了?”金蓉从卫生间出来,就看出他脸色不对。

“没事。”郁磊沉住气,眼神落向金蓉打开的书包,“你手机响了。”

“我姐,没什么要紧事。”金蓉撒娇似的推了他的肩膀一下,“到底怎么了啦?”

郁磊开不了口。即使在那个时候,他还满心希望金蓉会主动说出来。其实金蓉想出国留学他不是不能理解,可他不能接受金蓉想把他蒙在鼓里。他的个性就是那样,在事情发生前,他永远会去想最坏的可能。

只要稍稍想一下,金蓉会不告而别,郁磊就完全无法冷静。

身体比思维先一步做出了反应,他陡然抽出金蓉包里的文件夹,摔在图书馆宽大的桌上,响声惊动了很多人。

金蓉有些诧异,但略带心虚的神色,摧毁了他最后的希望。他从图书馆跑了出去,却又故意放慢步伐,可是金蓉始终都没有追上他。

【7.时隔多年,恨仍旧比爱难】

或许是淋了雨的原因,回去的路上,金蓉开始不舒服起来。郁磊抬手往她的额头摸了摸,倒也感觉不出发热,轻轻笑起来:“不是装的吧。”

“才不是。”金蓉噘着嘴,“我以前就很爱低热的,你忘啦!”

“没忘。我开玩笑的。”

很神奇,四年啊,也是不短的时间,为何提起过去,他们竟没有一点生疏与迟疑?

“你现在住在哪里?”

“航空宿舍。”金蓉喃喃说着,“我姐姐前年嫁人了。从前多强势的一个人啊,恨不得半点亏都不吃。但遇到那个人之后,她一点脾气都没了,心甘情愿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我把爸爸的房子给他们一家住了,反正我也是一个人。”

原来遇见一个人就性情大变,甚至整个人生都变了的案例,也并不是只有他们两个啊!郁磊却没有把心里的感慨说出来,而是说:“那我送你回宿舍。”

金蓉使劲摇头:“不要,宿舍不能进男人,我回去了就见不到你了。”

无可奈何,两个人只能回郁磊住的酒店。用温度计量了体温,金蓉果然有一点低热,郁磊让她躺下睡一会儿,她却死活不愿。

“好吧,那你闭上眼,我们说说话。”

郁磊坐在地上,倚着床沿,握着她的手。金蓉扯出了一个浅淡的笑容:“这情景好像有点熟悉啊!”

郁磊却笑不出来。那段日子,他始终不愿回想。

“你走了以后,我无所事事。古筝也没法弹了,我只要一摸琴,就想起你来。后来我就去玩滑翔翼,渐渐爱上飞在空中的感觉。再后来我看到航空公司招聘就去报名,没想到真的成了。说起来还是你的功劳。”

“一趟一趟飞其实并不好受,每次颠簸都很怕,万一我就这么死了,你都不会知道。我不知道你在哪儿,灵魂也找不到你,无法和你道别。第一次遭遇强颠簸,我这样想着就坐在位置上哭了出来,特别丢脸。”

“我不强求你回这里,我知道这个地方让你不舒服。可我想知道你在哪里,这样我就会觉得,我还拥有你。”

……

郁磊一句话都没有讲,静静听着金蓉说着话,他感觉旧日光景泛着波光,正企图淹没他。他非常想念金蓉,可他不想念金蓉以外的任何过去,如果可以,他想把金蓉带到未来去。

他回过头,发现刚刚还吵闹着不睡的金蓉已经睡着了。洗毛巾的时候郁磊还是难免会想,最初仅仅是拧干毛巾,都是件难事呢。所幸他现在已经习惯了,一侧的缺失使另一侧的手臂更加强壮了。

“我从来没恨过你。”

他还是脱口而出了,在金蓉问他之后。

事情发生后,他恨这个城市,恨这个世界,可偏偏不恨金蓉这个罪魁祸首。

相反,即使是四年后的今天,他仍旧为他当初毅然决然地离去而感到愧疚。

【8.用浪漫亲手把彼此推向绝路】

“是郁磊吗?我是金蓉的姐姐。”

接到金蓉姐姐的电话时,郁磊和金蓉已经将近一个月没联系了。他其实百爪挠心,已经到了认错的边缘。

然而就在那时,金蓉姐姐却给他打来了电话:“金蓉明天出国,她坚持不告诉你,不过我觉得大家好聚好散,终归还是得说清楚。明天早上八点半以前,机场T1楼,你要是想来就来吧。”

郁磊彻底蒙了。他其实心心念念等着金蓉给他一通电话,哪怕是亲口告诉他自己要去个三年五载。没关系,他能等。可他等来的只是“好聚好散”这个带着无赖气息的词。之前的志气通通不见了,在那一瞬间,他心里想的只有把金蓉找回来。

他们不能散,散了他就再也没办法完整地把她找回来了。

只是那时的郁磊从未去过机场,他完全低估了机场的距离,时间又是上班高峰,他被堵在高架桥上动弹不得。远远地,他能看到机场的影子,可车子根本没有往前走的迹象,而时间已经八点了。

最终,郁磊选择下了车。他在车子与车子的缝隙间穿行,时刻要提防一些车子突然启动,或者熄火倒滑。就在他擦着桥边,眼见着就要下桥时,身旁一辆载满钢管的卡车侧面厢门突然打开,里面的钢管瞬间朝他滚落下来。

他被压住了,但在短暂存留的意识里,他一直在想着,几点了,几点了,他是不是来不及了。

金蓉知道这些时,什么都无法挽回了。其实她不过是想搞一场小浪漫,从头到尾她就没打算出国,如今的她不是高中时的她了,爸爸的突然过世让她觉得功成名就没有守在在乎的人身边重要。她没说,是因为她真的不在意了。

所以她也有点生气,心想为什么都不给她一个解释的机会。但她等啊等,等不来郁磊的电话,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让他们好好跨过这道坎。

她拜托姐姐帮忙打个电话,然后她等在机场,口袋里揣着的是已经撕碎了的录取通知。她幻想中的画面是,当郁磊来了,她就出其不意地把口袋里的碎片甩出去,然后不管不顾地跳到郁磊身上,告诉他,她从来没有试图离开他。

归根结底,他们太年轻,总觉得感情的每一步都要轰轰烈烈才行。金蓉根本没想过,命运随时可能在前路埋下陷阱。她根本没有责怪命运的时间,她只能恨自己。

那之后的日子,对他俩来说都是噩梦。郁磊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忧郁暴躁。他也不愿意见金蓉,每次金蓉一踏进病房,他就丢东西阻挡住她的步伐。可金蓉一点都不在乎,无论他丢什么,她都平静地跨过去。

只有在夜里的时候,他们才能和平相处。金蓉趴在床边,握着他的手。郁磊大多数时候是知道的,他那只手甚至熟悉了金蓉眼泪的温度。但他从未睁开过眼睛,也从未动一下。

只有装睡,郁磊才能放任自己坦诚地去依赖她。

他想见她,他不恨她,但那时的他,仿佛站在满是裂痕的镜子组成的房间里,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自己。

后来,爸妈想让他换换心情,正巧亲戚在异地刚办了小公司,就着这个借口,问他愿不愿意去帮帮忙。

做了决定的晚上,郁磊坐在那里,等着金蓉再次溜进病房。眼神相触的瞬间,他感受到的再不是心动,只有痛。他开门见山地说:“我要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金蓉站在两步开外,静静地注视了他一会儿,突然扯出一个哭一样的笑容:“好。”她没有任何疑问,只是不断用力地点头,“好,好……”

那个时候,他们都没有退路,分开是唯一的解脱。郁磊的心里其实十分清楚,他这一走,等于把金蓉一个人抛弃在了自责里,可他当时顾不了那么多。

告别的那天,郁磊的父母故意离他们远了些。他们自始至终不知道事情真相,所以很敬重金蓉的不离不弃,同时却也支持郁磊的选择。

“我走了。”

相视足足两分钟之后,郁磊本想来个大方的拥抱,但空荡荡的袖口一甩,他才清醒过来,竟惊得后退了一步。

他刚想转身,却看到落地窗外天色阴沉,于是拿出了一把伞,塞到金蓉手里:“你拿着用吧,反正我也……不方便。”

一直往前,别回头。一直往前,不能回头。郁磊逼迫着自己,在每个想停步的瞬间都又多撑了一口气。

他终于不会再看到金蓉流泪的脸了,他的眼泪在那时才悄无声息地掉了下来。

【9.很快就回来了】

回去交了工作后,郁磊递了辞职信。老板挺惊讶的,直到他说他想回老家才明白。

“辞职信就免了。你想回来我随时欢迎。不过要是不回来,回头我去喝你喜酒也行。”

当初他过来,公司还只有间小办公室,他帮着打打杂。第一次被要求去谈业务,他根本不同意,最后是被老板押着去的。可现如今,他已经能冷静地忽略掉对方一闪而过的诧异了。

成熟了,原来是这个意思。

再次和金蓉在那个机场分别,他回来交工作,金蓉飞国外。他下意识说了一路顺风,突觉不吉利,赶紧呸了几下。

“迷信。”金蓉笑着,突然踮起脚在他脸颊上亲了一口,然后转身大步流星地往里面走。

这场景太熟悉了,郁磊望着她的背影,猜测着她的表情,想着她的心里是否在逼迫着自己不要回头。他突然笑了,抬高声音叫出了她的名字:“金蓉!”

金蓉身子晃了一下,陡然停住。她松开行李箱,双手抹了一把脸,才回过头,挤出一个笑容来。

郁磊抬起胳膊,挥了挥,仍旧大声问:“你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什么时候回来……

机场全通透的玻璃背景,映出了大片金灿灿的夕阳,将郁磊的全身铺上了一层暖融融的光。泪眼蒙里,金蓉仿佛看到了十八九岁的郁磊,一次次站在校门口对她挥别的身影。

“很快,很快就回来了。”

她站在那里,终于没有再强迫自己隐忍,她打开了心里最后的结,无法自控地哭出了声。只是这一次她知道,她只是要将四年间残留的眼泪都流尽。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辞职信范文 下一篇:派出所协警辞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