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词句范文

时间:2023-09-14 18:27:31

优美词句篇1

2、缘起缘灭,缘灭缘起。芸芸众生,你我相遇,相知,相爱,相离......你我终成为过客,可我不想啊.....可这作后而是过客。

3、你知道吗,你被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喜欢,她愿意倾尽自己的所有来爱你!

4、望当只你渐作发比走渐他于个的背影,我也选择了转过风。

5、岁月流逝,时光荏苒!错过了也就错过啦,就不要再去续写了

6、我不敢确信你家于伴我长久毕竟你不是钟情目内之人

7、当思想的嗅不这之十者探入一块一块的领下出想,它成个家实别插上自我的旗帜。

8、我的心是狂傲的鸟,在你的向打来起心打到望见它的倒影。

9、虚伪的面具带上了,就不会摘下,所谓之后的真实,只是再附上了一层更虚伪的面具

10、“看还于不我能一辈子属于我。”,“如同你一向后多中学去没用去打。”

11、怕爱得认真,怕伤的太深。

12、指过好你,淡描晓我界那。回眸当到,绕指成香。

13、用过多的文字表心迹,亦不以在用太过肉麻的言辞述情意。

14、道他为不敢面对,所以选择疏才后。

15、太匆匆,少了青春,本比生到好静默花开,自不觉要已来不及等待,错过了花开,他个声追悔不来,终么这们水报憾,思忆难挥。

16、我们再没有打扰,只是相视而笑

17、我们就这样,隔着手机屏幕,早上醒来第一件事给你说句早安,晚上心情平静地聊几句最后我说晚安,一天就过去了。

18、一阵不冷不热不能永眼师伴你的风,恐怕西好也不内金家她会孩翻飞衣袖.,一然的认里不痛不痒不能时刻陪你的雨.或许西好也不能家她湿霓裳.

19、都说戏子最是无情,怎知戏子倾尽其力,演尽所有戏,却演不好自己

20、如果你觉得生活乏味无聊,你就应该学会充实自己,比如,先从吃早饭开始。

21、一旦停下脚步,便会立刻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所以,即使你已经很累了,也要继续跑。可以选择跳,可以选择叫,或者也可以选择慢走……总之,就是不能停。

22、你总是在所有人面前摆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架势,活的用力而生猛,生怕谁看穿自己的软弱和孤单

23、下多成里开心格当也走在有人和我道事想别下多成里幸福有人心疼我的疼痛下多成里快乐有你陪伴

24、最近可有是各种友谊的帆船翻来翻去好不热闹,么没了我们就也他是中能气一如既去以的保持没了国样山没沉默安静,们可这事才是最最说实学水我安心的状态,年子子他是为我们就也他是中能气不需着山每太多对友谊的其夫里没了国夫里定义,年子子他是为我们是彼此他是中正的朋友,年子子他是为我们是彼此心照不宣事才中为算默契的一看却然没了下去的人,所以在能好十的要格样爱的你们,虽国家我们就也他是中能气少了子他是然到多联系,可我和四终坚信我们之当是里如么一时却同有好十,感谢生命中有你们陪我度过最最美丽的时光,更感谢在陪伴的日子我下样山你们对我的过着些点点滴滴的关心和爱护,能成为你们的朋友,是我最大的荣幸。@我的朋友们

25、我也想每天上课认真思考下课认真复习,可现实却是上课睡觉下课玩,我的天性改不了。

26、我她好有爱过人,所以我不知道什么是爱。便过下学和走岁中格军多能看见你我里走风出实得成后开心,可当看见你和然那的女都真看格在一起,我的心里走风只就每满里以成后痛。这算不算爱一个人岁把

27、梦到了许多无关的人。做的荒唐琐事都不足提。只是梦的最后,忘了是谁病了,我跪在床边给他削梨的卑微和虔诚。

28、想去你的世界,与你生死相随

29、我爱你,这是我人生中唯一坚信不疑的东西。

优美词句篇2

2、春来了,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江河山峦都苏醒了。就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景色秀丽的北海公园。

3、农历三月,阳光明媚,百花争艳,大地像披上了花衣裳。粉红的桃花竞相开放,那宽长。阔无限的麦地一直相连,油绿的麦苗茁壮成。

4、你知道我们家乡的三圣乡吗?*那是成都的又一个新的游览胜地。三圣乡一年四季奇花竟放,争奇斗艳,百鸟歌唱,婉转动听。一年四季,不知有多少游人到此漫游。今天春天……

5、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老师、同学一起到三圣乡游玩。

6、早闻三圣乡美名,可惜没时间一饱眼福,这次学校组织的春游,终于圆了我的游花乡之梦。

7、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来了,春姑娘那沙沙的脚步声近了。我们的心就像春天一样晴朗,因为我们今天要去游乐场春游,这是我们大家盼望已久的事。

9、阳春三月,我们来到了三圣乡,放眼望去,层层叠叠,一片艳丽。令人赏心悦目,这花,这树,这人确实给秀丽的三圣乡增添了无限的风采。

优美词句篇3

关键词:语言积累;感情朗读法;手抄背诵结合法

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最终厚积而薄发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点做法,仅供参考。

一、理解品味语言美,提高学生兴趣

汉语是复杂的,不讲方法地去学习会显得枯燥无味,但从汉语的特点上来讲,具有思想美、意境美、音韵美等优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势必会提高学生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感情朗读法

对于阅读经验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让他们体会语言的艺术美。在时间有限的课堂里,教师应抓重点指导朗读,让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悄然沉进学生心田。

2.想象法

对意境优美的句段须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学创设的意境之美。具体方法有图文对照想象、联系实际想象、拓展延伸想象等。

3.比较法

学文和作文联系较差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这就需教师一方面联系实际,还原生活中的语言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另一方面要在学文章时引导学生和文章作者进行角色换位。

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

1.熟读成诵法

小学生处于语言积累初级阶段,阅读较小而且机械背诵能力较强,所以适量的背诵首当其冲,基本方法如下:

(1)主导词背诵法。以段落中的重点词为主导词,而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

(2)提纲背诵法。列出段的层次提纲或全文的段落提纲,然后按提纲熟读成诵。

(3)手抄背诵结合法。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让学生试后选择。

此外,还应教学生防止遗忘的方法,读书到能背诵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记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2.摘记法

培养学生看到优美词句就摘记在本子的习惯,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温故而知新。

3.归类法

对于摘记的优美词句,某一阶段就要做一次归类。如,按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归类,或按名言、警句、歇后语、谚语等方面归类。

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学生则有可能在实践中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语言

1.鼓励学生在习作运用积累语言

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学生习作中较为常见的毛病是优美的词语贫乏和堆砌词句,但无论对哪一类学生教师都要耐心诱导,而不能当面打击。

2.鼓励学生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

在课外活动或语言活动课上,可列几个成语或优美句子,让学生说一句话或一段话时用上这些成语或句子。只要教师耐心引导,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在交流中扩展学生积累语言广度

一个人阅读面和语言积累毕竟有限,采用交流的形式不仅可以相互学习,更主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发展。

1.手抄报交流法

全班分小组办月刊的《优美词句赏析》专栏,再集中交流。

2.读书笔记交流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积累的个性发展时,也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广度,把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共同的财富,读书笔记的交流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吴忠豪.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J].小学语文教学,2002(05).

优美词句篇4

一、创设情境

由师生共同朗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李清照《武陵春》词,引出本文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字词。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的宏大气魄。

三、教学重难点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授课过程:

四﹑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介绍(学生讨论交流)。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

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五、合作、探究、展示

1.解题并整体感知。

2.学生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示。

3.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学生朗读。

⑴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⑵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4.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⑴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⑵逐层理解下阕: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5.学生再读两遍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6.再研究几个问题

⑴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那些词来表现洁白的?⑵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⑶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⑷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识归纳

七、当堂训练

1.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八、小结深化

九、课后作业

1.学习这首词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请你试着用诗样的语言给各科老师写贺卡。

2.请写出四句写“雪”的古诗。

优美词句篇5

形容风景优美成语

有哪些成语形容优美?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74个关于描写优美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鸾吟凤唱] 鸾凤鸣叫相和。比喻优美的乐曲。

[凤鸣鹤唳] 形容优美的声音。

[钧天广乐] 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锦心绣腹] 形容优美的文思,华丽的辞藻。

[满腹珠玑] 玑:不圆的珠子;珠玑:比喻优美的文章。形容人很有文才。

[秀水明山]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水秀山明]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明水秀]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清水秀] 形容风景优美。

[鸾回凤翥] 形容舞姿优美。

[风清月皎] 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歌声绕梁]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目不给赏]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福地洞天]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洞天福地]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目酣神醉]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作金石声]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绣口锦心] 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心绣口] 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锦心绣肠] 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月章星句] 形容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锦胸绣口] 犹言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掷地赋声] 形容辞章优美。同“掷地金声”。

[水明山秀] 形容风景优美。同“水秀山明”。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咳珠唾玉] 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金声玉润] 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掷地金声]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掷地作金石声] 比喻文章词藻优美,声调铿锵。

[掷地有声] 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珠圆玉润] 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玉润珠圆] 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握瑜怀瑾]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沁人心脾]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一倡三叹]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丰度翩翩] 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锵金鸣玉] 金玉相撞而发声。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一片宫商] 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锵金铿玉] 比喻音节响亮,诗句优美。同“锵金鸣玉”。

[雅俗共赏]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锦囊佳制] 犹言锦囊佳句。指优美的诗句。

[锦囊佳句] 指优美的诗句。

[含商咀徵] “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宫咀徵”。

[含宫咀徵] “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徵”。

[含宫咀征] 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征”。

[含商咀征] 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亦作“含宫咀征”。

[大放厥辞] 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

[利喙赡辞] 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风韵犹存]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字字珠玑] 珠玑:珠子。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风度翩翩] 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诗中有画]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屈艳班香] 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辞》、汉赋那样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称赞诗文优美。

[咳唾成珠]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名山胜水]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奇文瑰句] 瑰:珍奇。优美的文章。

[轻歌曼舞]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遏云绕梁] 遏:停止。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为之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

[寻幽探胜] 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春暖花开]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绰约多姿] 绰约:姿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动魄惊心]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洋洋盈耳]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优美词句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17-02

在汉语言的日常应用中,只要稍加留神,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还是广告、公文、启事等应用文以及我们的日常说话,其语言都有着一定的音乐性。其中尤以语文课本中作品的音乐性最为突出,它所表现出的优美性、生动性,充分展示出汉语言的迷人魅力。

一、语词的音乐性

学习语文,首先要学习语词,因为词是代表一定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一般具有固定的语言形式,每个词有固定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韵母本身就有音乐感,而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说出来时,便更富有音乐性。而用普通话来说时,词的音乐性就比一般方言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因为普通话的声母、韵母读得最完整、圆润,且声调清晰,极富音乐的美感。

语词音乐性在古诗词中有典型表现。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押韵,如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二、四句押韵,就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但为什么不四句都押韵,就是为了避免单调的旋律。当然古代诗歌也有连续押韵的,曹丕的《燕歌行》就是一韵到底,韵脚分别是凉、霜、翔、肠、乡、房、忘、裳、商、长、床、央、望、梁。然而除了散曲唱词等,为什么这种连续多句押韵的诗没有被后人广泛效仿呢?笔者以为,就是因为人们觉得它单调,缺少变化,仿佛音乐都是单一的旋律,机械呆板,缺少美感。所以大凡诗歌,多隔句押韵,或隔几句押一个韵,显得自然而和谐;而完全不押韵,就减弱了音乐性;而减弱了音乐性,即减弱了艺术性。

语词音乐性的另一个显著表现形式是四声和平仄,它使语言抑扬顿挫,造成高低起伏的音乐效果,富有美感。比如七言律诗,首联声调多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颔联、颈联、尾联多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每句里平仄相错,每一联里平仄相对,声调有上扬,有下降,读起来富有音乐的效果。

不仅诗的平仄具有音乐性,一些文章的语言也因平仄而具有音乐性。比如《滕王阁序》中“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郡、府对轸、庐,分别是平仄对仄平,同律诗一样也是每一分句里前后相错,上下两句里平仄相对。再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霞、鹜、飞对水、天、色分别是平仄平对仄平仄。

至于对联的平仄,更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上联最后一字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须是平声,这样一是因为平仄相对,二是因为平声放在最后,语调呈平延或上扬之势,便于拖长声音,表达感情;而仄声字的声调因下降而短促,使声音难以延续,在一般情况下既不利于表达感情,也缺乏美感。所以尽管格律诗韵脚早期也用仄声字,但渐渐就不再流行这种形式,而采用平声字做韵脚了。与此同理,诗歌与对联中有的句子只有一个平声字,谓之“孤平”,这样的句子由于仄声字多,读起来困难,音乐性也差,因此人们把它视为一忌。

其实汉语的平仄在词语构成方面是很突出的,如山对水、风对雨、花对草等等,都是平对仄;还有一些词组、成语,平仄也有自然的变化,如高高兴兴、欢欢喜喜、风和日丽、欢天喜地等,都是平仄相错,读起来极富音乐的美感。当然也有平对平、仄对仄的,如乾与坤、君与臣、东与西,但是因为它们往往都是嵌在平仄交错的长句中的,也就不觉得单调了,这一特征,为人们运用语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语流的音乐性

如果把汉语的每一个字或词看成是一滴小水珠,那么,若干字词合起来就变成了“水流”。因此,我们将一句若干意思相关联并且连接在一起的话语称为语流。汉语语流的音乐性是由于语音、语意和节奏三者共同构成的,其中语意是内容基础,语音与节奏是形式基础。一段文章,必须语言流畅,语意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才具有音乐的美感。

如下面这段散文:

当黄昏的余辉从桥边隐去之后,这屋子仿佛就陷入到无比的空漠。夜静静地,像一个脉脉含情的女子,临近你的身旁。你可以偷偷地听见她的呼吸,她的心声。她无怨地伴着你,消磨这没有光亮,也没有温暖的一瞬。

这诗一般的语言如同一道缓缓的流水,抒情地、低声地朗读或品味,读者会联想到淡月和薄雾的画图,更会感到这就是一段优美轻柔的抒情音乐,其缓缓的节拍正和人们读此文时的心律一致。所以人们说,音乐是流动的诗,诗是凝固的音乐,即诗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

再如: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此段文字,前面是蓄势,最后是爆发。“活该”二字如同音乐中的爆发音,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具有千钧之力。

语流的音乐性,也表现在语句的参差错落上。大凡好的文字、句式往往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变化,句子长短也随之变换,以呈跌宕起伏之势。如“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激起一滩欧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还有许许多多的词、新诗、文章,都能运用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和长长短短的不同句式,使文章具有耐人寻味的情调和生动活泼的旋律。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又会谈到诗与词的区别。律诗讲究对称与整齐,而词则长短不一,所以又谓之“长短句”。诗的对称固然有对称的美,但形式上是一种图案的整齐的美;而词、散曲、新诗则既包含对称的美,又参差错落,长短相间,体现出图画的灵动的美。许多文人喜欢词多于喜欢诗,其实就是喜欢词的音乐性、灵动性。现在的新诗就类似词,歌词更是如此。因而好的歌词在它没配乐之前就已具有了音乐性。如《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泉水”是双音节词,“叮咚”也是双音节词,短促的节奏和象声词的运用使歌词“未谱曲调已成乐”。

三、语群的音乐性

与语流相对,我们把那些意思相关、内容紧密联系的若干句话,或若干段话称为语群。语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而语群则是几句话或更多的话结合在一起。如果说语流的音乐性是一种乐器独奏的话,那么语群的音乐性就是若干种乐器的合奏,它能体现一种气势,产生一种氛围,造成一种意境。语群如同合奏,如果表述得好则给人一种整齐有序的感觉,觉得这篇文字是和谐的音乐;反之则使人感到杂乱无章,觉得这篇文字是使人心烦的噪音。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语言音乐性的效果,使文章优美、和谐而有序。这一特点,适用于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各种表述方式。比如:

车擦着人群的边缘驶了过来,不等它停稳,人们便一齐拥向前门、中门和后门。于是,青年的潇洒大度,教授的温文尔雅,姑娘的矜持恬静,便一齐被抛在了那空落落的车牌下。只见那一个个黑发的头,白发的头,长发的头,短发的头和戴帽子、包围巾的头,一样地在车门口攒动;那一双双白皙的手、粗糙的手、青筋暴露的手和戴手套的手,一齐向上挥舞着,努力向前伸――企图抓住车门。此时,人们之间便无高低贵贱,紧紧“团结”在一起:笔挺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皮鞋胡乱地踏在黑亮的大头皮鞋上。人们之间也没有了礼貌谦让:身体高大的在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也在巧妙地利用低层空间。上的人气急败坏,下的人败坏气急。满眼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满耳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儿的哭声。

这段文字写的是人们挤公共汽车时的杂乱场面,可是文章描写的对象不美不等于文章的表现形式不美。这个语群反映的是社会不良现象,但语群的音乐性却是相当优美而和谐的,整段文字叙述层次清晰,句式整齐,像一首乐曲。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二胡协奏曲《赛马》,赛马的场面是奔腾澎湃的,乐曲短促明快的节奏和频繁重复的旋律也和赛马时的场面相一致,能激荡每一个听众的心弦。这种叙述对象不美而叙述方法优美的现象很类似演戏,若演一个坏蛋,角色是丑的,可这种丑是用艺术的美来表现的。说话写文章也是如此,叙述的内容可以是不美好的事物,但叙述的方法却可以是优美的,并且具有与之相应的音乐美。

四、语态的音乐性

任何语言都会具有一定的情态,我们称之为语态,它也会表现出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为什么呢?试想人们唱歌听音乐时激情荡漾,浮想联翩,因为音乐的旋律可以转化为人的相关情感。而语言文字则更直接地激起人的情感波澜,加之语言的韵律、节奏,容易使人产生通感联觉,由文字的内容、形式而感觉到内在音乐性的律动。

语态的美经常表现在修辞手法上:反复是旋律的重复,有强烈的效果;排比使人品味到旋律的整齐;反问句的结尾大都是嘹亮的响音;反语则往往是顿挫的低音;形容词如同音乐的装饰音,使文章更加华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段文字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而且文中有问有答,读来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绵延悠然。这极易使人联想起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该曲使用了类似汉语修辞“顶针”的音乐手法,意境虽与上文不同,而音乐的表现手法却与上文较为相似。

语态的音乐性还表现在各种句式的内容上:敬佩的、愤怒的、赞美的、谴责的……各种语态的句子都能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性。抒情的语言是柔美的轻音乐,速度往往是慢的;愤怒的语言是强烈的重音,速度往往是快的;奋斗的语言使人联想到黄河奔腾般的交响曲;悲伤的语言则使人仿佛听到哀婉凄凉的萧声。

上述语词、语流、语群、语态的音乐性无不说明汉语言具有显著的音乐性。教学语文,我们可以欣赏音乐,得到无尽的享受。

优美词句篇7

关键词: 语言文字训练 换词品析 省词品析 添词品析 换位品析

何谓“语文”?1964年2月1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答复一位同志的来信时,对确定“语文”这一称谓作了说明:“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则读写之成效将减损。”[1]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2]这表明在教学“语文”这门功课时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文字训练。那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要注意什么呢?即三品,品词、品句、品读,通过品析、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学习准确生动的用词方法。而品词则贯穿于品句品读之中,用比较的方式对一定语言环境中的某个重要的词语品词义、品词性、品词类、品词法、品词序和品词的感彩,等等。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种形式。

一、换词品析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对新词、难懂之词或某个重要的词语进行释义,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老师直接解释等。这都是运用阐释性的语言直接解释词语的意思。如何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词义呢?可用换词比较的方法,把句中需要理解的词语换成学生已知的和它意思基本一样的词语,然后品一品,加以比较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如《精彩的马戏》开头语:“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精彩”这个关键词什么意思?教学时我不直接解释“精彩就是指表演、言语、文章等优美、好看、出色”,而是先提出要求:“哪位同学能把精彩这个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使句子意思基本不变。”学生马上就在脑海里快速搜索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的学生换词成“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好看的马戏”,有的学生换词成“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很好的马戏”,等等。我在肯定他们换词正确的同时,继续追问:“这些同学把‘精彩’这个词语换成了好看、优美、很好等很多词语,那‘精彩’是什么意思?”由此学生就理解“精彩”的意思是好看、优美等。然后,让学生读读、比比、议议,哪个词用得好?通过比较,学生懂得了好看到极点、什么也比不上才算精彩,它的程度比其他词重些,突出了马戏表演的出色和马戏团叔叔阿姨非凡的技艺。这是近义词的换词比较品词义。也可进行反义词换词品析。如《认真学习的卓娅》一文中的一句:“敷衍了事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我先把“敷衍了事”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词换成与之意思相反的词“认认真真”,句子就变成了“认认真真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学生读后马上意识到这个句子的不合事理,让他们修改这个不合事理的句子,有改成“不认真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有改成“马马虎虎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的,由此学生理解了“敷衍了事”的意思是不认真、马虎。再让学生比较“敷衍了事”与“不认真”、“马虎”的用法,从而感悟到卓娅的认真学习与“敷衍了事”形成强烈的反差,凸显了人物的特性。我们还可以进行拟人句的换词比较。拟人句是把物态生动地描述成具有生命张力的人的动态,把事物人格化。如“麦苗醒来了”换词成“麦苗绿了”“麦苗长高了”……把拟人化的词语“醒来”换成学生通俗易懂的词语“绿、长”,通过换词比较,让学生品味“醒来”一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如人一般生机勃发的强盛的生命力。换词品词义的方法也可用于比喻句的品析。通过换词比较,更可体现出比喻句的逼真、形象、生动。如《猫》文中的一句:“……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学生都知道这个句子中的“小梅花”实则是猫的爪子印,换词成“……在稿纸上踩几个爪子印。”老舍先生为什么不通俗易懂地直接说是猫的爪子印?学生把“小梅花”和“爪子印”两词作比较分析,就感悟到了用“小梅花”这词更能体现出猫在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可爱可亲。这种同近义词、反义词、拟人句、比喻句的换词比较方式,既能让学生理解词义,感悟用词的精妙,培养学生在说话写话时注意用词的准确生动优美,又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免去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的繁琐之苦。

二、省词品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经典篇目,文质兼美,用词丰富生动,语言优美。在教学这些篇目时,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感受,一味地讲解好词佳句的优美,学生的思维就会永远地被禁锢在教师的个人偏见之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边读书边在脑海中想象,把无声的语言文字想象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而省词品词的方法就会让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生动丰满。把句子中某些特定的起修饰作用的词语省略掉后,再与原句比较有无该词语的差异,被省略掉的词语所描写的性、情、态就会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春天来了》文中的一句“柔软的枝条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省略掉修饰性的词语“柔软的”、“轻轻地”,则成:“枝条随着微风摆动。”学生读读比比后,理解到省词后的句子描写的事物(柳条、微风)毫无特点,不具体生动,更不能表现出春天里的事物所应具有的特色:刚发芽的枝条是多么的柔软,春风是多么的柔和。这样他们再读原句读到“柔软的”“轻轻地”这些修饰性的词语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柳条、微风柔美的形态和杨柳依依、春风轻拂的画面,变文字为形态,变话语为画面,想象力得到无限发挥。再比如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句子说明性的词语“同时”省略掉后,句子是“两个铁球着地”。学生读后,定会产生疑问:两个铁球是怎样着地的?说明不清,就不知道该信奉亚里斯多德还是该肯定伽利略。而原句把两个铁球着地的时间说明清楚是“同时”,“同时”一词不正体现了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运用这种省词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说明、描写事物时懂得运用修饰性的词语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清楚、明确、生动的叙述。

三、添词品析

有的学生在说话写话时可谓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要注意具体表达的同时,更要注意其简洁明了,不重复累赘。比如,有的词本身已带有鲜明的感彩或它的说明程度已轻重分明,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做补充说明。如:“我们的交通员发现敌人已经进了院子,他一边镇静地扫桌子,一边向屋里发信号。”这个句子中的褒义词“镇静”赞扬了交通员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如果在“镇静”前添加一词“故作”则是“故作镇静”,学生把添词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我们的交通员发现敌人已经进了院子,他一边故作镇静地扫桌子,一边向屋里发信号。”就体会出句意的不同、褒贬的差异:这位交通员可不太称职,不可信。再如《精彩的马戏》写猴子的表演时观众的反应是“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直笑”。“笑”的意思学生都懂,在“笑”前有个程度副词“直”,“直笑”怎么理解呢?我们给该词语添词成“一直笑”,学生马上领会了“直笑”的意思。这是“直”与“一直”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是“一个劲儿地、不停地、不间断地”的意思。再把原句与添词后的句子作比较:“它那顽皮的样子逗得大家一直笑。”就觉得添词的句子在语气上读起来不比原句流畅简练,无法表现出观众与表演者轻松自如的心态。可见任何一句简洁流畅的语言让人读起来都能感受到语音和节奏上的美感。

四、换位品析

在现代汉语中,常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次序一般是:定-主-状-谓-补-定-宾-补。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3]小学语文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交换句子中词语的顺序,比较句意,可以培养学生用词造句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严密清晰的思路。换位后有的句意改变了,如:“他完全不懂得该怎么办?”把句子中的“完全”和“不”换位:“他不完全懂得该怎么办?”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变换词序,把主语倒装在谓语之后的,这种变换原来词语的位置的变式句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教学中碰到这种主谓倒装句时,我们就运用换位比较的方法来品析。如《再见了,亲人》的结尾一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按常式句的正常语序应把主语“亲人”和“亲爱的土地”放在谓语“再见了”之前:“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让学生把这两句念念、议议、比比,足见主谓倒装句感情更真挚强烈,“再见”一词放在句前突出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意味深长,篇末点题。定语后置的句子,教学时,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换位品析。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这是定语后置,按一般次序表达应为“内有一个空的破碗”,换位后再读再比,我们就知道该句把定语“空的”后置,起到突出、强调作用,突出表现了人物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悲惨遭遇。可见,教学时,把变式句和常式句某个起突出强调作用的词换位比较,对培养学生写作时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确是很有帮助的。

五、结语

上述所简单阐述的只是“品词”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种比较方式。但不论采取什么品析方法都要注意:比较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在文中起主导作用的词语;比较要找出差异,在换词、省词、添词、换位的比较中找出不同点,比较运用得好坏,好在哪里,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较要注意联系,即联系句意、文意帮助理解。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认真细致地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授予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EB/OL].(2009-03-23)[2011-05-10]..

优美词句篇8

【关键词】古诗词翻译;意似;音似;形似;意美;音美;形美

一 古诗词翻译的似与美

从古至今,有不少翻译家对文学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研究和定义。如严复的信达雅,形似与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如今许渊冲先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是要把文学翻译提升至翻译文学这个层次。他认为:翻译求似,文学求美,似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美是高标准,似而不美的文学翻译不能算是翻译文学。古诗词属于文学范围,又有其特殊的特色。翻译界的人士常说,翻译文学作品难,译诗更难,翻译古诗难上加难。古诗词的翻译标准该是怎样呢?这里可以引用许渊冲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 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不是机械地逐字对译,而是原文“意美”的再创造。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翻译诗词,却除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再现原始的 “音美” 和 “形美”。那么这里他就指出了古诗词翻译的标准,即音形意三美。但是在追求美之前首先要追求似,似对应的也包括音形意三似,三似是三美的基础。似也就是说要对等,要真;而美则表示要优化。所谓“优美”就应该是优化创造美。优化的译文,具体说来,就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译文,这在诗词翻译中更加明显。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应该是美的,如果把美的文学作品译得不美,那也不能算忠实,不能算真,所以似而不美的译文不能算是文学翻译,更不能算是翻译文学。所以如果译文似而不美,那就要舍似求美。那么三似和三美究竟有什么深层的联系,三美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它们在古诗词翻译中应该怎样衡量呢?

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 古诗词译文比较分析

下面本文将对陶渊明《饮酒》第五首诗的不同译文进行比较。

2.1意美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词前面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从两位外国友人的翻译看得出这两位译者对原诗的理解是一样的,即从客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诗词,认为诗中所指“车马”是真正的车马,所以都译成了carriage和 horse。 其实 “车马喧”是对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并非指真的车和马。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其实从诗人后面的“问君何能尔”这一设问句就可以看出来,诗人向读者解释了这个原因,并不是客观上没有“车马喧”,而是诗人主观上听不见。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所以这两位外国人的翻译在意思上有所偏颇,没有强调诗人的主观精神,没有做到意似,就更不用说意美了。我们再来看看后面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文。两人都是从主观的角度理解“车马喧”的,都强调了原作者主观上不受外界干扰这层意思,可以说都做到了意似 。那么谁达到了意美呢?传达原文的意美,包括达意和传情两个方面。这两篇译文都既传达了字面意思右表达了原作者的主观想法,可说都做到了意美。

2.2形美和音美

下面我们再从音形上分析前四句的译文。因为音和形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尤其在中国古诗中体现的更加明显。音是和韵律联系在一起的,而诗有了韵律形式上自然也美了很多。陶诗原文是五言古体诗,每隔十字一韵,音律优美,在形式上对仗工整。而两位外国译者的译文却完全没有表达原诗的这种特点,都只是把原文的大概意思表达了出来,并没有在音律和形式上下功夫。所以最多也就是达到了意似的标准而已,在音形方面有所欠缺。而国内两位译者的译文却都在音形上下了功夫。汪先生的译文分别以men,ken,blind,mind放在句尾,许先生的则以 cot,not,trace,place结尾,两种译文都十分押韵,韵脚设计都是aabb。虽然与原文并不音似,却都音律优美,都做到了音美。但是,我认为许先生在音美方面更胜一筹。在声音层次上,许译用/p/,/t/,/b/,/k/,/t/等音表达了原文干脆利落,明快轻扬的语调,格律上也注重了在意思断位上与原文的一致。更难得的是前半句的结尾音/t/与句末/t/保持一致,读起来琅琅上口,丝毫不拖泥带水。在形式上,国内两位译者都做到了大体整齐,即形似。但是形美却还包括长短和对称两方面。而从这两方面来看,许译的句子长短更加接近些,所以许先生的翻译又胜一筹,真正达到了形美的标准。

从音律来看,第一个译文第八句和第十句的句尾homewards和words.有押韵,所以比第二个译文好些。形式上,两者没有多大区别,都做到了形似。并且两者在音律方面也很相似,都是压尾韵。整首诗的韵脚都是aabbccddee形式,体现了音美。

从整首诗的译文看来,国外两位译者的译文都只是达到了意似和形似的标准。汪先生的译文可以说达到了三美的标准,在音形意上都下了功夫。但是我个人认为,许先生的译文更重宏观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应该是这首诗的最好译文,是经典之作。

三 结束语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美”是翻译古诗词的高标准,要做到这个标准并不容易。这对译者本身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首先,译者必须对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吃透原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到意似,进而意美。其次,译者必须具备很高的译入语水平,有广大的词汇量,这样才能在用词方面做到音美和形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渊冲,《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笋岗中学范文 下一篇:公款旅游范文